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社交恐惧症毕业论文

社交恐惧症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社交恐惧症毕业论文

问题太复杂,估计每人能回答。原因:家庭、社会、环境、基因、先天自我素质、各种机缘等等。对策:个性化、差异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

现在的大学生,十个里面有八个都说自己是社恐,线上聊天的时候什么都敢说,到了线下,遇到熟人不是假装没看见,就是恨不得立马飞走。尤其是遇到一些同班同学或者学长学姐,更是尴尬到不会打招呼。

这样的情况,大家想必见的很多了。作为一名曾经的社恐,对”社恐“这个定义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害怕场合尴尬、害怕失言、害怕他人的过度关注等。“面对面相视却寡言,话匣子打不开,强行撑起场合变得十分疲惫,为何还要继续社交?”这是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

反观他们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话题,例如嗑cp、聊偶像、谈动漫,马上侃侃而谈,从宇宙起源说到宇宙毁灭。这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交恐惧,而是社会意义上的社交。

纵观现实,似乎许多大学生认为不社交、少社交是正确的。然而,不社交失去的恐怕更多。从不愿社交到真正成为社交恐惧者,其危害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大学生社交恐惧该怎么“对症下药”: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疗法克服“害怕”情结。但是一旦害怕社交达到一定程度会演变成为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不能抱着“这不是病,这只是想太多”的想法,有必要及时就医。

1. 摆脱内心的“我不行”交朋友和融入集体这种事,不只要对方主动,还要自己主动,所谓你不主动怎么会有故事呢,这种可以采用自我鼓励,总结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自卑,其实大学朋友们都是很友好很热情的。

2. 克服人群目光攻击

讨厌成为人群焦点,一般就是讨厌人群的目光注视,我的症状是怕对方嘲笑你,一般我会把人当成白菜萝卜啥的,无视!记住是无视!我大学生时候典型的上台说话就腿软声音哆嗦,恨不得在上台前一秒赶紧跑,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去,这个时候我就是不戴眼镜看不清或者目光朝别的地方放空。总而言之就是“ 如果你想飞得更高,就要忘记地平线。”

3. 主动出击

内心的恐惧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要做到的就是克服恐惧,主动出击,让恐惧出来之前就被消灭。需要的是自我安慰。其实大家都是刚刚到一个群体,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都想要做一个独立的自己,害怕社交,但其实社交没有那么恐怖,可以选择多去参加一些社团,积极参与活动,多去上台演讲,多次的历练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所谓“熟能生巧”,社交也是如此。

4. 爱和友谊  其实我能成为这样都是靠这个,社恐就是因为没发现世界的爱,所以才惧怕这个世界。后来我交朋友时都会想想那些交朋友会发生的有趣事,演讲时会想想大家对你成功的赞许,上台表演时候,看着台下室友朋友的打气鼓励。

小结语:

人际交往虽然玄幻,但它真的不是玄学。它有一定的技巧,只要小可爱们多多实践练习,迎难而上,总有一天,可以克服社交恐惧,可以大方的和别人谈笑风生~

交恐惧症的自我调节方法: 1、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对自己说20遍“我接纳自己,我相信自己!”通过这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逐步改变我们心里以前对自己的否定观念,学会悦纳自己,培养自己的信心。 2、放松入静训练:找一个安静没有人打扰的地方,舒适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想像自己来到一个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幽静地方,心境变得平和起来。现在开始放松,从头部到脚部依次想像变松变软……每天至少一次,通过经常这样的练习,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身体,有助于克服紧张的反应。 3、别太在意自己的反应:紧张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身体上的不适,根据强化理论,如果紧张时我们太在意自己的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反应,就相当于在强化自己的紧张行为。使其一步一步的加重。而当我们不去管自己的紧张反应后,由于紧张得不到注意和强化,紧张反应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4、具体可以用系统脱敏法来消除恐惧心理。它是反复接受恐惧的刺激,接触恐惧目标,从而逐渐适应这种刺激,逐渐消除这种恐惧,其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地呈现,否则会加重恐惧感。 5、可以用厌恶疗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根皮筋套在手腕上,一有恐惧情绪或想法就用力弹一下,要感到疼痛才行,这也是一种强化,过段时间症状就会缓解。

积极主动的参加活动,让自己习惯人多的环境,多参加集体活动锻炼自己,可以参加一些辩论类活动,这样可以在大众面前多讲话,有利于锻炼自己在大家面前说话的能力。也可以去应聘像销售这样的兼职,锻炼自己多说话,或是参加学校里的诗歌或是歌唱团的活动,让自己适应在人多的地方说话或是相处。

多暗示自己,可以每天早晨起来都对着镜子练习,暗示自己很棒,或是找一个本子写一些激励自己的话语,每天都看一看,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就能让自己变得自信,慢慢的就会脱离社恐的海洋,上岸啦。

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究论文

去百度文库找找!

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论文如下:

论文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潜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好处,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透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持续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潜力。同时构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构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潜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资料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潜力,不仅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潜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潜力。而且,交往潜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潜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持续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

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能够分为以下5类状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个性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十分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

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好处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状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透过择业你感到自己个性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取人际交往潜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思考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思考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

另一种状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群众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状况。

3、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必须的嫉妒心,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用心性。而一旦这种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4、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

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杯具而告终。

论文二: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比如:抑郁症。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且价值高。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际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在当今信息化充斥的社会里,那些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必然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道屏障,从而孤陋寡闻。因此,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构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较低,本人认为除一些客观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原因。

1、不愿意去交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出于个人动机比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等原因,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用和需要,因此导致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回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是家庭教育。家长与学生的命令式对话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心态和习惯。

三是学校教育。我们传统的学校,语文课上主要以读书、看书为主,很少有说话方面的训练,因此有的大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和任务,但当与人沟通和交往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心理焦虑等心理现象,最终养成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

本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抓起,这样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下,大学生才能从心里重视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而积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不懂得如何去交往。很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知识,不懂人际交往原则,如何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如何掌握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不利的因素等。因此他们普遍感到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不知该怎样相处,相处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

论文三: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人际交往简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人际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与彼此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

2、大学生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自身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文化与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社会刺激,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早日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他们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

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调控能力。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严重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半符合,有超过40%的大学生有交往功利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正逐渐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替代。

3、网络交际化网络人际交往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虽然为交往带来了很多的积极的方面,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

首先,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保护下,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其人格分裂的倾向十分明显。

其次,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淡漠。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1、做好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工作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的关系。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

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

2、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人的个性、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动交往。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待人要真诚热情。

社交恐惧症容易出现红脸、低头、出冷汗、干笑等笨拙的举动,有的人会感到喉部战栗,发音吐字不清,甚至全身发软。事情过后,腼腆者和羞怯者又总会把自己的这种窘态牢牢记在脑子里,为自己感到害羞、难过,主观上虽然想克服掉,可到下一次又重犯,以致这种心理不安慢慢地成为习惯性的对自己的不信任,严重地妨碍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影响自己事业和能力的发展。树立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的措施在交往中不要总是否定自己,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让自卑心理左右自己。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始终对自己说,我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我一定能行。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迈出第一步时,你可能感到羞怯。这时,应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者多的往往就是一份勇气。当你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时,你会感到现实要比想象的简单、容易得多。只要认真了、尽力了,事情就可以办好。通过和不同人打交道克服社交恐惧症关键时刻表现自己。要训练自己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的胆量与能力。遇到学校或学院举行聚会、联谊等活动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关键时刻要勇于表现自己,如主持会议、晚会、演讲会等,让那些不了解你甚至小看你的人对你刮目相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没有谁注意你的表情,你就可以尽量大声说话,上台唱歌你就挑选最熟悉的歌,在中间时间上场,就不会因最先或最后上场造成紧张的心理。克服自我心理来克服社交恐惧症要克服过分的自我心理,让自己经常处于松弛状态。羞怯的人常常过于关心自己的表现会引起他人怎样的反应,说话办事都十分谨慎,唯恐自己的言行不妥而被耻笑,因此心情常处于紧张状态。当你与人交往处于羞怯或紧张气氛中时,应尽量用玩笑或幽默来自我解脱。若出现尴尬的场面,不妨自嘲,表现出豁达的一面。当你脸红时应尽量忘却它,不要担心别人是否会在意――其实在别人心目中,你并不如你自己所想的那么窘迫。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关注的人或事上,就会渐渐忘记自己的不自在。心理学家认为,松弛是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 因素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摘要: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都依赖于人际交往。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 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原则来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戴尔 1卡耐基说过: “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 。可见 ,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课 ” ,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谊 , 切磋学问 ,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 心理相容度高 ,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 兴趣爱好相近 ,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 学习相同的专业 ,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 一旦得不到满足 ,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 , 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 , 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 , 交流更多的信息 , 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 , 表现出以下特点:(1) 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 , 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 不仅包括同性交往 , 异性交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 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 , 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 从交往方式看 , 以寝室为中心 , 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 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 , 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 , 新型的社交方式 BBS和 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 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 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 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 , 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 , 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 , 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2 ]。二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1 猜疑心理 , 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的态度 ,不肯讲真话 , 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 , 失去信心 , 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 , 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 , 所以 , 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2 自我中心 , 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 , 但是关系非常一般 ,沟通质量不高 , 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 “点头之交 ” , 没有知心朋友 , 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 , 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 , 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 , 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 , 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3 自卑心理 , 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 ,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 , 缺乏自信 , 他们处事过分谨慎 , 为减少挫折 ,尽力避开人群 , 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 , 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 , 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 , 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4 恐惧心理 , 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 , 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 , 以至于手足无措 , 语无伦次 , 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 ,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 , 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 ,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5 孤僻心理 , 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 ,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 时间长了以后 , 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 , 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 , 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 性情内向 , 少言寡语 , 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 [ 3 ]。三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1 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 , 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 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 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 , 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 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 , 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 ,导致交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 , 心理上也不成熟 , 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 , 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 , 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 4 ]。2 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 ,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 语言表达欠妥当 , 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 , 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 , 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 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3 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 , 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 “读死书 , 死读书 ”的人 , 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 , 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 , 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其内心渴望交往 , 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 , 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4 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 , 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 , 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 ,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 游戏主义让一些大学生追求过程 , 不在乎结果 , 这在异性交往中尤为突出; 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 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 , 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5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 , 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 , 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 , 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 5 ]。四 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1 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 , 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 , 相貌多英俊 , 父母的地位多高 , 家庭多富有 , 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 , 尊重对方 , 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 ,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 就居高临下 ,看不起别人 , 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2 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 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 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 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 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 言行不一, 甚至欺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3 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 , 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 , 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 , 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 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 , 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 , 善解人意 , 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 6 ]。4 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 , 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 , 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 , 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 , 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 能够设身处地 , 换位思考 , 求同存异 ,宽容待人 , 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 , 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 , 大学生应虚怀若谷 , 谦逊谨慎 , 戒骄戒躁 , 虚心向别人学习 , 谦虚待人 , 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六 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1 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 , 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 , 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评价自己 , 同时要接受自己 , 喜欢自己 , 满意自己 ,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快感; 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 , 有积极的自我体验 , 开朗、乐观 , 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 既不 “夜郎自大 ” , 也不盲目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 , 确定自己的角色 , 摆正自己的位置。2 发展为动力 , 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 如何加强人际交往 , 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 , 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 , 就要努力提高自己 , 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 ,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 ,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 , 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 , 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 , 提高自身的品质[ 8 ]。3 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 , 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 , 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 , 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 , 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 , 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 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 , 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 , 感同身受 , 将心比心; 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 , 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 , 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4 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 ,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 , 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 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 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 或者告诉自己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用这种自我暗示 , 不断提醒自己 , 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 9 ]。5 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 , 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 , 增加交流机会 , 扩大交往的范围 , 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 , 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 ,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 ,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 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 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 找到问题症结 , 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10 ]。七 结束语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和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 , 在校园里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位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问题 ,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 遵守人际交往原则 , 懂得人际交往艺术 , 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当然 ,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一个体现 ,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 所以 ,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社交恐惧研究现状论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结交朋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个人建议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一、自私心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已。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极大。它时时处处会伤害到别人,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朋友。二、自傲心理处处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轻视别人,甚至贬低别人、嘲笑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些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三、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四、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人抬扛,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五、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有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六、作秀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七、互利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久而久之会失去知心朋友。八、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也不能交到较多的好朋友。九、嫉妒心理有的人嫉妒心理较强,看到别人的成功,不是为他们高兴,而是嫉妒。相反,当看到别人受挫时,往往幸灾乐祸。这种人不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会受到身边人的反感。这也会使别人不愿与之交往。十、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怯于表现自己,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会阻碍自己计划与理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以上这些心理不但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人际交往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人不愿接近、难以接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时常检查自己,预防产生这些心理,用热情健康的良好心理品质去接触身边的每一个人,去享受美好的人间之情。

还有这种课?

同事们在午休时间闲聊:这天聊到五一节补休的事情,同事突然问小李:“你怎么想?”毫无准备的小李脑中霎时一片空白,应该说什么?他感觉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空气死一般的寂静。 含糊地搪塞了一句“我不知道”以后,话题继续进行,可是小李的内心却平静不了,他反复地想到刚才自己的反应,认为同事们一定觉得他很笨很呆。 乍看之下,小李的慌乱似乎是同事的突然发问导致的,可实际上呢?同事间的聊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吧,小李的慌乱其实来自他的内心。如果在你在类似的场景中有过跟小李相同的反应,那你很可能得了“社交焦虑症”哦。虽然“社交焦虑症”听起来像个病症,但你不用太过紧张,只要它没有妨碍到你的生活并连续出现6个月以上,那在医学上还算不上是疾病。“社交焦虑症”有个更流行的名字——“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 不瞒你说,我也是个社恐,所以在看见《无压力社交》这本书,尤其是封面还写着“一本写给社恐人士的自助指南”的时候,我毫不犹豫把它带回了家。 这本书的封面看起来是多么的轻松啊,书名还写着无压力,所以我天真的以为我能轻松地将它读完。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这根本就是一篇枯燥的报告论文,如果真是论文就算了,起码篇幅不会这么长,但这是一本书,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像拉面一样不断被拉长,只是拉长也就算了,好歹只是变细而已不会失去嚼劲,可问题是作者拉长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用相同的内容填在不同的位置……天知道拥有看完强迫症的我看的过程中有多痛苦。虽然全书很枯燥,但是作者吉莉恩巴特勒在心理学上还是非常专业的,提出的方法也很有建设性,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解决社恐障碍又不想看冗长的学术分析,你可以选择只看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最后一章总结和第三部分,或者接着看本篇文章就好。害羞跟社恐一样吗?在了解如何改善社恐障碍之前,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社恐还是只是性格害羞而已。害羞的人容易在社交场合表现出笨拙,在领导或是心仪异性面前表现出紧张,不敢发表自己的主张这些表现看起来跟社恐很像,但是实际上害羞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虽然有的人的社恐障碍跟个性有关,但不能代表所有社恐,社恐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接触他人时对自我施加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如果你在表现出害羞的特征时,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才可以把自己划为“社恐”。 1、无法控制地进行事后反思社恐和害羞都有可能导致你在社交场合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或者不恰当的行为,但社恐者的一大特点就是,就算已经是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了,也会不断地在脑中回放尴尬的场景,并且在每次回想起的时候都会进行自我批评。甚至还会在每次去到类似的场合时,无法控制地回想起当时的尴尬,从而导致自己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产生恶性循环。2、有自己的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就是指在每次感到焦虑的时候固定会出现的行为,目的都是避免引起别人注意,具体表现因人而异。比如说小A一紧张就会脸红,为了遮掩脸红,她就会低头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做出“防护罩”。 小B在接到邀请聚会邀请的时候一定要确认有没有熟人同去,聚会时必须有熟人在身边才能感到安心。 小C一感到聚会氛围冷下来,就会开始讲笑话,冷场会使他紧张并感觉是自己的错。 从小C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来,社恐对外的表现并不一定就是逃避或者害羞,也有可能是开始努力炒热气氛,推动对话。 跟你侃侃而谈的销售人员也有可能是个社恐,一旦他的谈话规律被打断,就会不知所措。3、会去想象外界目光社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总想象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而且对此深信不疑。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如果你有以下心理,就说明你过分关注外界目光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总觉得其他人在看你,而且在心里对你评头论足。跟一群人聊天时,如果你说了一句话以后冷场,你就会开始觉得他们不喜欢听你说话。 有一次被老师提问却回答不上来以后,就开始觉得所有同学都觉得你很笨。 4、社恐有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 很多人认为,会变成社恐一般都跟小时候的经历(家庭环境或者校园欺凌)有关。但不要以为你以前没有社恐障碍,以后就不会有。如果你是在成年后才突然间出现了前述的这些症状,不要不当回事。因为一个从来没有过社恐障碍的人也有可能在经历过某些事后(比如说跳槽以后来到新环境或者退休以后圈子变小),突然因为孤独而变成社恐。发现自己是“社恐”以后,也不要太过担心,非病理的社恐障碍其实在人群中还挺普遍的。而且想要克服社恐障碍不需要像治疗心理疾病那样深挖内心的伤疤,或者必须弄清产生的具体原因。只要自行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整,克服的几率还是很高的。社恐的解决办法现在,放下你手里正在读的关于沟通技巧的书,关掉那些教你实操如何与人相处的文章。特意去学习社交技巧对社恐者其实没有太大帮助,因为社恐者亟需解决的根本不是沟通技巧,而是释放对自己施加的过高压力。既然社恐普遍有“自我反思”的习惯,不如就利用好这一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场深刻思考。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的社恐障碍引发哪些问题或者困扰?你有哪些社恐障碍的“迹象和症状”? 你希望有什么改变? 所有克服的方法都有共同的大方向:根据你对自己的剖析选择需要做的练习,设计对应的改进监督表格及方案,并且跟踪进展,及时根据尝试结果进行调整。 如果你真的想克服自己的社恐障碍,就要像对待学习一门新技术一样,为解决社恐腾出专门的时间,不要让其他任何事成为拖延的烂理由。下面就来详细说明作者针对社恐者特点提供的三种方法:1、减少自我关注针对”总是不由自主进行自我反思”、“在相似场景不断想起以前的尴尬,从而导致再次犯错的恶性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对自我的关注。练习一:转移注意力找一个不受社交焦虑干扰的环境,例如躺在床上,独自散步或者坐车的时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保持两三分钟。再将注意力转移到任意的其他事物上,保持两三分钟。不断地循环,找机会就练习,直到只要你想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就马上可以转移为止。 在关注自己的时候,可以关注身体状态、感受和情绪,也可以关注衣服的舒适度,总之不去想非自身以外的任何事情。在关注外界的时候,你可以选附近的一个静止物品,观察它的颜色、材料,作用,或者你也可以观察身边的人,但不是去注意他在想什么,去观察他的外貌或者衣服等相关的事物就好。这个练习有助于在你意识到自己即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时候马上抽离。练习二:寻找特殊场合在对自己提问的时候,你应该能总结出一些会引发社恐的场合。针对单个场合回忆自己当时的行为和思想,要具体到所有细节。 比如说小A的回忆:只要单独和前辈相处,就会突然紧张起来。如果前辈向我搭话,我的脸马上就会开始发红,发热。一般这个时候我就会低下头去看地板,低到我相信前辈绝对看不到我的脸再回答。如果前辈继续向我靠近,我会后退,甚至转身,有一次甚至打翻了桌上的水杯。研究者发现,社恐者对身边环境的具体细节的记忆要少于其他人,他们总是过分关注自己和他人,想象带来的紧张让他们下意识地感觉目前所处环境也是危险的,从而更加不安。针对这一点,你可以刻意地去尝试重现会引发焦虑的场合,在进行对话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而是多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周围环境上,对类似环境产生信任感有助于你在未来再发生时保持平静。一般来说,这个练习几乎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你可以给自己列个训练计划,在每次进行练习以后总结出失败的环节,就像背书时一样,加强薄弱处的记忆,相信在多次练习以后就会有明显的改善。练习三:调动好奇心如果你害怕实操,可以先找一个不会引发你社恐障碍的熟悉的人,请他来帮助你进行双向实验。你们可以进行像平时一样的正常聊天,内容没有任何限制,在第一个5分钟谈话时段内,你要要求自己刻意地去注意自己的内部感受,比如你的心跳,身体动态,或者你脑子中的想法。5分钟结束后(或者我个人认为在一个话题结束后进行更自然),停下对话,并用0~100间给自己刚才的状态打分:谈话效果能打几分?焦虑程度有几分? 接下来继续聊天,但是要求自己关注对方身上的东西,比如衣服或者外观,认真地听他说的话,观察一切你感兴趣的地方,只要不想到自己身上。结束后也是一样进行打分。对比两次的分数,一般都是后一次的分数会高一些。实验过程中难免会注意力涣散,多试几次,重点是你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自如的运用好奇心减少对自身的过分关注,如果分数越来越好,你的惯性思维也会从分数的变化中意识到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事物是有益的。2、改变思维模式社恐者常见的思维有:认为自己担负了过多的责任;自行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对自己的社交表现设定了过高的标准; 总是认为自己令人厌烦,无趣。 针对这些会造成过大压力的思维方式,作者提供了改变的策略: 第一步:记录脑中的想法准备一个本子,最好能随时带在身上,把每个产生焦虑的场景这样记录下来:场景的细节:在哪里和发生了什么,比如周六的晚上,参加了同学聚会。我的感觉:比如紧张、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接话当时脑中的想法:比如其他人看起来都很游刃有余,只有我看起来像个傻子。描述越准确,帮助会越大。第二步:思考可以替代的想法找个平静的时刻,拿出本子对你记下的这些想法进行质疑,思考在当时的场景下,是否有可替代的想法?比如说,第一步中举的“只有我看起来像个傻子”,转换一下思维,你可以这么想:当时大家都忙着聊天,谁会有空观察我呢?再说了,我怎么可能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呢?根本就没有人盯着我超过30秒!好了,记下你给每个场景找到的替代想法,随身携带这个本子,在即将去到类似的场合时,记得复习你事先想好的替代想法。3、改变安全行为因为安全行为总是在焦虑被引发的时候出现,所以如果能控制住安全行为,也可以避免你进入社恐的状态。改变安全行为其实很简单,找出自己的安全行为,并且分析安全行为会导致什么糟糕的后果:比如说你在对自己的回答没有自信的时候,声音会变得很小,但是对方却可能会因为听不清楚要求你再说一遍,声音变小这一安全行为反而会导致你得再次回答从而更加失去信心。然后再想想如果没有触发这个安全行为事情会如何发展:你的声音如果没有变小,对方就不会要求你再说一遍。让内心意识到安全行为并没有帮助到你,反而会让你陷入更大的焦虑中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让安全行为出现。如果你开始尝试以后发现自己反而更焦虑了,不要担心,这是失去“防护罩”的正常应激反应。有的安全行为可能无法控制,比如说发抖,那就先不要去在意它,去尝试前面说的几种练习,把注意力放在改变思维模式和减少自我关注上,当另外两方面得到改善,相信安全行为也会跟着减轻。放松练习法前面说的都是针对思维上的刻意练习,书中的最后,还提到了一种针对身体使用的正念放松法,也会对缓解社恐有所帮助。 放松是需要学习的,放松不止是一种生理技巧,同时也是一种态度和一种滋补品,社恐者学会放松尤为重要。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社恐场景可细化到食堂打饭不敢表达自己的好恶、饭店不敢催单、面试学生会坐立不安、班级活动不积极参与等。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

近日,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和陌生人交流时,在找别人帮忙时更容易“社恐”。你“社恐”吗?会因为什么“社恐”?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戴好口罩,摘掉眼镜,换上墨镜,耳机声音调到耳朵能接受的最大音量,这是向北最喜欢的出门装备。曾有同学和向北打招呼的时候,觉得她“又聋又瞎”。面对身边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向北完全不在乎,因为对于“社恐”的她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面对社交,她的“向式理论”自成一派,“不戴眼镜就看不清,看不清就不用跟人打招呼。”

和向北一样,武汉某高校的大四学生陈易琦也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如果看到对面有不太熟悉的人走过来,我就会绕一段路。”明明目的地直走就到了,他也总因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选择绕路,“假装自己没看到。”

食堂打饭不敢和阿姨说自己想多要一点辣椒,怕阿姨觉得自己太麻烦;同学聚会选择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ue自己会尴尬地脚趾扣地;发言前需要做心理建设,如果预判会冷场就一句话都不说;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总是想办法眼神回避,甚至绕道而行……这样的“社恐”日常,你曾经历过吗?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算达数十万。那么大学生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社恐”呢?他们出现“社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社恐”情绪而不影响生活呢?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此外,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

大学生的“社恐”日记

大学四年,让陈易琦感到“社恐”的场景很多。他忘不掉自己大一面试学生会时的场景,他用“快要尿裤子了”来形容自己的紧张程度。正式加入学生会后,相比写稿子、写策划的得心应手,和一位刚认识的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令他焦头烂额,无从下手。最让他难受的场合还要属同学聚餐“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被点名的时候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在陌生人很多的场合,今年大三的李子源常常选择沉默。相较于人数众多的校级大型活动,他更愿意参加班级内的活动。前不久,他的朋友在学校里组织了一场游园活动,邀请他去捧场。原本以为是去“撑个场面”,可当他吃过晚饭准备按时赴约,却远远地看到现场人头攒动,很是热闹。“社恐”的他又偷偷溜了回去,找个了借口临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

大学生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更容易“社恐”?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表示在社交场合;表示和陌生人交流时;表示是找别人帮忙的时候;表示在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另有受访大学生表示,当自己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会想假装没看到。

这些再日常不过的场景,却经常让“社恐们”感到困扰。摄影爱好者刘阳阳,在福建一所高校读研究生,对他来说,“‘社恐’算是学摄影的原因之一。”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做访谈、调研时,他总是扮演镜头后那个不用发言的拍摄者。有一次外出调研时,他和同学一起在公园里寻找路人,看到长椅上坐着一位在玩手机的男子,他的内心戏就拉开了帷幕:“人家在专心看手机,我去问问题是不是太打扰人家?如果他拒绝我了怎么办?他会不会直接掉头就走?”

吃饭不敢和店员催单、上课时不敢和老师互动、和新室友相处战战兢兢、和新朋友不知如何搭话……类似于这样的状况经常性地出现在周瑜的生活中,每一次打破社恐的尴尬场面,她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有时候等到心理建设好了,下一个“社恐瞬间”接踵而至。今年研一的她认为自己的“社恐”很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家庭聚会中,父母和我都比较内敛,不太爱说话,日常在家中和父母也很少互相表达情感。因此我也不太懂得如何在公众场合上讲话。”

“社恐”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社恐”?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有些年轻人说自己‘社恐’,其实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有相似性,就像网络中流行的那句‘你是不是看我身份证了’。”

对于刘阳阳来说,和熟人交流并没有障碍,但在向陌生人开口之前,刘阳阳总要先想想,“如果我长得再帅一点,别人是不是更容易接纳我”“感觉自己有点胖,跟别人说话,别人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对自己能不能融入大家、会不会被排挤的担忧,对个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总在要和别人交流时冒出来。

和刘阳阳的感触有些类似。追溯自己的成长经历,今年大四的向北认为自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小时候的向北因为胖,曾遭到过身边同学的嘲笑。每当社交过程中出现冷场,曾经自己上台讲话被嘲笑的样子,被老师批评时候的样子,都会在她脑海里过一遍。“脑袋里告诉自己对方没有这样的想法,可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代入。”除此之外,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没有安全感,也是向北分析出可能导致自己“社恐”的原因。

大学生会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社恐”呢?中请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因害怕场面变得尴尬而“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集体;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关注自己,会觉得不自在;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夸奖自己,会觉得不自在。

迟毓凯分析,许多认为自己“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心理障碍,这类人们常说的“社恐”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是,一些人因为现实社交礼节繁琐,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需要的社交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的边际感不清,也是当下一些年轻人不愿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对逃避社交的一种宽慰。“害怕社交的人给自己的心态找到了理由,也在‘社恐’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给自己一个不出去社交的借口。”

此外,迟毓凯认为,另一个让年轻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实社交失败。“真实社交是容易失败的。在工作场合、人际交往场合说话不得体,会让人非常懊恼。逃避社交的人会觉得,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错的可能,但如果不和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些人往往不是不想社交,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一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瞧不起。”

对于向北来说,就曾出现过因害怕社交失败、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导致“社恐”。“之前一个同学,我们俩在学生组织共事一年了,也不是说非常不熟,有次在自习室里碰到了,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无语,然后她还做坐到我旁边自习,我就更无语了。”接受不了这种场景的向北,在同学入座后的几分钟找借口逃走了。“她坐在旁边,我没法安心学习,我会想她会不会观察我学习的状态,观察后会不会对我产生不太好的印象……”其实向北知道,同学在专心地学习,并不会关注她的状态,但她依旧无法忍受这种相处,找借口离开是她小心翼翼保护这段关系的唯一办法。

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抛出的话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我说的话是不是很无聊”“是哪句话说错了吗”?……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这样的情绪同样让向北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线下。对于这种情绪,向北有着自己的解读方法,“我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别人,哪怕一个很小的动作,然后把那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非常消极的解释。”

“事实上,一些年轻人的‘社恐’是一种自我设限,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没成功很没面子,所以宁可不去尝试。”迟毓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有时太关注自身、太关注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以觉得说错话、做错事非常丢脸,甚至还把社交场合的尴尬场面当作‘社会性死亡’。其实来自他人的关注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聚焦,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是被自己放大的。”

调整心态,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模仿身边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社恐”的现状,陈易琦没少下功夫。他经常模仿其他人在类似场合的发言。学生组织的部门总结会,如何鼓励学弟学妹,又如何更好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陈易琦的备忘录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发言人说话时的`语气、内容,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想着等以后自己遇到相同的场合就这么用。

对于陈易琦来说,能够缓解自己产生社交恐惧情绪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的受访大学生和陈易琦一样,曾尝试解决自己的“社恐”。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恐”,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练习融入社交场合。向北就是这样,在她看来,熟悉、事先准备都能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所以她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尝试结交新的朋友。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就成了她摆脱“社恐”的训练基地。

除了多联系、多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尝试说服自己克服恐惧;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虽然自己有点“社恐”,但不需要解决;的受访大学生求助心理类知识科普或者求助心理医生。另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解决“社恐”的方式是多独处,减少和别人来往。

在迟毓凯看来,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系统过敏是调整认知,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认为“社恐”给自己带来轻微困扰,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较大困扰,其余则表示没有困扰。

在刘阳阳看来,“社恐”也不全是坏处。他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往来,甚至和很多同学连微信都没加过。比起出去社交,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师兄去年博士毕业,已经发了10来篇核心期刊论文,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在刘阳阳看来,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能因为“社恐”沉下心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和刘阳阳的想法不同,研究生入学选导师的时候,周瑜下定决心挑战自己。“选导师对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必须勇敢主动一点。”她一遍遍在心里暗示自己。她主动去联系师姐,主动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开学后拉着同伴一起去请教导师问题。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周瑜顺利地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导师。

迟毓凯建议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心理学研究发现,18岁到30岁之间是试错的好时机,这个年龄段,人们已经能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问题,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在中青报最近的一项调查中,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比如在公共场合时。

相较而言,完全不社恐”的比例是,其余则是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社恐”者。

据悉,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媒体援引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的说法,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不过,专家指出,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更像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

调查中,在如何看待年轻人说自己社恐”的回答中,大部分人说这好玩,也有人确实社交恐惧”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只是一些人比较内向”。

据不完全整理,社恐”的场合主要有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会感到紧张尴尬、找别人帮忙感觉不好意思、到新环境感到不适应、到社交场合感觉不自在、路上碰到认识人想要装没看见、和陌生人交流紧张等。

以大学生为例,场景可细化到食堂打饭不敢表达自己的好恶、饭店不敢催单、面试学生会坐立不安、班级活动不积极参与等。

对此,专家表示,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包括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

演讲恐惧症论文答辩

那么就需要你上台之前能够调整自己的状态,并且让自己保持放松,同时也应该让自己多多的参加这样的活动,那么你之后就会适应。

毕业论文答辩中的常见问题

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毕业论文答辩中的常见问题,欢迎大家分享。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8)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9)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一、毕业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将以上的问题进行整理与思考,基本上是毕业答辩的时候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将它们写成提纲,在答辩的时候用,这样才能对答辩的老师的提问心里有底,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二、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

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

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

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这就要:

文章应有论点、论据

有开头主体与结尾

有条理、有层次

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

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

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

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

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

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三、毕业论文答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几年来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实践和观察,我认为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提高成绩是有益的。

1、熟悉内容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2、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3、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4、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5、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

6、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

7、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8、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1、提前跟评委沟通

给评委送过论文后,在答辩前要去其办公室请教一次,请他指出问题,他很有可能把已经准备好在答辩现场的要问的问题现在就跟你说出来,即使你对这个问题很懂,也不要当下全面回答,因为你答全了,他在现场就会换其它问题了,回去后理清他对论文的质疑点,跟导师沟通,并想好对策。这相当于考前找老师套题,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做。

2、PPT要简洁明快

PPT约30张以内,绝不能张数过多,演示时快速切换会把评委眼睛晃花的。内容要以图表为主,切忌满屏文字,答辩时不能对着PPT念稿,文字字号不要小于28,只表达关键结论,不要出现“因为,所以”等连接词。PPT风格要简明,切忌花里忽哨和不必要的动画,工科老师普遍讨厌华而不实的东西,千万不要给其留下浮夸的印象。

3、背熟开场5分钟

答辩时肯定会紧张,要把前5分钟的内容写成发言稿背熟,答辩时头5分钟顺利过去后,紧张感就会消失,然后自然过渡到讲解状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前面5分钟要控制语速,要暗暗提醒自己慢点再慢点,因为紧张状态下语速会变快,你自我感觉有点慢,在别人听来才是正常的;二是5分钟后的内容也要有讲稿,但绝不能背诵,而是按讲稿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讲解。

4、注视评委的眼睛

答辩过程中要自信自然,眼睛不要盯着PPT,也不能看讲稿,而是要轮流注视每个评委的眼睛,让他感到你在盯着他讲。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不要在讲台上踱步,这是行业牛人做宣讲的范,不是学生做汇报的范;二是PPT屏幕在左边时用左手拿教鞭指,在右边时用右手拿教鞭指,不要反过来把背和屁股转给评委看;三是教鞭用完后要横放,切忌放在讲台上指向评委,有尖锐物恐惧症的评委会在内心画你的圈圈。

5、熟记几个复杂公式

找出与论文相关的复杂公式,这些公式应是评委老师很熟悉但背写不下来的,你在汇报到这个关口时,似乎觉得只靠表述说不清楚,停顿1秒后转身就在黑板上顺手把这个公式写下来,或者提前准备个图,把坐标、刻度、单位等清清楚楚地画规范,评委会在心里暗叹“丫基础还挺扎实,比劳资当年要强”.

6、切忌拔高要自揭其短

内地一年毕业几十万硕士研究生,每篇论文都要求有创新,那里会有这么多的真创新?工科与理科还不同,创新多是把科学理论用新方法来进行工程实现,最多算是个“应用创新”.而且一个小硕士也基本不可能独创出新方法,“国内首创、填补空白”之类的大话不要说。

按答辩程序,论文中的3、4个创新点是要说的,但念一遍就算了,评委也不会较劲,但如果过度解释吹嘘,惹得评委反感后质疑,那就被动了。任何新方法都会有缺陷,在陈述论文创新后要指出自己方法的不足之处,评委老师会觉得你很诚恳,要是你自己不说,他们也会不客气地指出来的,自己说出来更主动些。

7、不要贬低其它理论方法

学生为了突出自己新理论新方法的优越性而贬低其它理论方法,而这往往是不客观的,会引起评委老师的反感。正确的做法是分析其它方法在论文研究范围内特定问题上的不适用性,而不是贬低该方法本身。如果评委老师在你所贬低的方法上做出过成绩,你作为新人不了解,其它评委了解,这个老师也知道其它评委老师了解他,你在台上贬低,就相当于当众抽他了,那你能有好果子吃吗?

8、不要跟评委争执

私下里跟任何老师辩论学术问题,他都会有平等交流的雅量,但答辩现场情况不同,答辩不仅在考学生,也在考评委,一帮有成就的同行专家坐在一起,他们发言时更多考虑的不是学生的反应,而是其它评委老师的反应,明着是在跟你对话,暗里是在跟其它评委老师过招。即使你认定了评委的意见不对,也不能激烈直言相斥,否则会大伤其面,可能迎来他语气温和的杀招。请记住:你羽翼未丰,他想挖坑埋你是很容易的,不要逼他出大招。

9、遇到连环问题要及时转移

评委常会指出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例如图表样式不统一、注释不规范等等,这要虚心承认不能反驳,反驳的潜台词是说“你说的论文写作规范是错的”,让一个教授自认学术水平不高是可以的,但让他自认不懂怎样写论文,这是对他的公开羞辱。另外,对连环问题要高度警惕,这说明该评委内心已不认同你了,在回答该评委提的第二个问题时,就要想办法令这个话题终止,可以使用“老师的批评意见很对,我在后续的研究中会努力修正”之类的终止语言。

10、一定要请导师在场

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是二导带的,但答辩现场一定要请资历更深的挂名大导在场。好多学生一起答辩,评委不可能个个都欣赏,总会抓个把学生来蹂躏下,大导不在场的学生倒霉概率会大得多。

答辩过程中总会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谦虚承认了还不过去,就不要试图辩解了,可以盯着跟导师关系最好的那个评委看,然后他会帮你解围的,如果此招不灵就盯导师,他淡淡地几句话就能平事。

后记:

论文质量过硬是根本,答辩技巧是其次。学术圈也不是净土,考虑到导师面子等因素,论文质量低但答辩得分高是有可能的,论文质量高但答辩得分低却是基本不可能的,评委老师可能会顾及同行面子但绝不会恶意打压学生,如果分数低,那一定是学生本人的问题,学生必须要有这个自知之明。

楼主当时怎么样,我和你一样,害羞,社交恐惧症,内向,不说话,现在紧张的睡不着,要答辩了,怕说不出话

有调查显示,在最令人恐惧的事中,有超过一大半的人把公众演讲排在第一位。很多人甚至认为公众演讲比死亡还可怕。虽然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批判性看待,但演讲恐惧症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和回避。 心跳加速、紧张发抖、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当众演讲会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即使生活中的你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当众演讲可能也会带来这样的压力。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克服这样的障碍呢? 答案的有的。 大卫·尼希尔在《如何成为讲话有趣的人》一书中,根据帕累托法则,对演讲技巧进行了分解,提出练习幽默感的七个原则,持续练习这些法则,你也能变成一个幽默风趣的演讲达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卫·尼希尔,他曾经觉得演讲是比鲨鱼、牙医、蜘蛛和恶毒的继母加在一起还恐怖的事。但后来的他从一名极度恐惧公众演讲者变成了一位脱口秀主演,还把多年来的学习和自我检验,总结成了三个结论:第一,顶尖的商务演讲人都在使用幽默技巧;第二,他们处理笑话的方式和脱口秀演员相同;第三,引人发笑并不需要天生的幽默感。 他在《如何成为讲话有趣的人》一书中告诉我们,无论你是日常当众讲话、商务演讲、婚礼主持、论文答辩、还是想说服投资人,用这本书所述的幽默技巧就能破除演讲障碍,让你从此告别尴尬和冷场,一开口就能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下面我从“构建一个故事、添加幽默元素、写出幽默感、建造记忆宫殿”四个方面来分享下书中的内容。 世界级故事大师安妮特·西蒙斯在《故事思维》一书中写道:讲好一个故事,可以赋予冰冷的数据和残酷的事实以温情,可以触及最有心机,最强硬,最敌对的人内心深处柔软所在。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上的演讲成为经典,在这个演讲中,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壮志凌云,只是娓娓讲述了他自己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如何串连生命中的点滴;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爱与失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的。 就是这三个生活故事,让他的这次演讲成为世界上最为经典的毕业演讲。 很多人都去现场听过相声,常被相声演员逗得大笑不止,但如果相声演员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传递信息,那肯定就没人再乐意听了。比起有板有眼的说教,人们更愿意听谁的故事讲的动听。 有故事就有开头、中间和结尾。那么,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呢? 开头有力。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演讲的前30秒其实决定了整场演讲的命运,所以在前30秒内,你要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第一,迅速上台。 当主持人介绍完毕,你就要立即走上舞台。在演讲开始前,下面的观众还在聊天或找座位,你需要让噪音停下来。你可以说一句如果观众能听到你的声音,请他们为你鼓掌。一旦有人为你鼓掌,请他们一直鼓下去,直到聊天的人也停下来加入为止。在掌声减弱时开始讲话。 第二,微笑并与观众保持眼神接触。 在前30秒内,你要尽可能多与前排的听众进行眼神交流,从讲故事一开始,如果能迅速把观众逗笑,开场的笑声会释放多巴胺,让你和观众感到更自在。 演员张卫健在《我是演说家第一季》里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是如来佛祖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指定取西经特派使者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帅到掉渣,怎么了,说的不好吗?怎么掌声那么少啊? 这样的开场白能引起听众的兴趣,而且在语言上也比较风趣。在正式开始前,你还可以向观众更多的介绍你自己,比如,你可以告诉观众你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听你讲,还要设法让观众喜欢上你,这些都能降低舞台带来的界限感。 演讲的开始其实篇是拉票环节,所以你必须要赢得观众把观众逗笑。如果你觉得必要,可以把屋里的人想象成裸体,你也可以采用自嘲的办法缓解压力。 台上表演。 如果你能在前30秒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那么接下来的中间环节,会顺畅很多,但演讲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第一,你的声音要响亮,去掉“啊、嗯、但是”。 一定要大声说话,能让房间里的每一个人听清楚。如果你的声音比日常讲话高出20%,“啊、嗯、但是”这个口头用词也会降低。 第二、不要把大段的稿子带上台。 很多人怕忘词,即使台词背的滚瓜烂熟,手里一定要拿着稿子,但拿着稿子上台,会让观众认为你没有准备好,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脱稿。如果怕紧张,手里一定要拿点什么,也不让要观众看出来,你可以做的隐蔽一些,比如写在水瓶标签上,写在纸巾上等等。 第三、别忘了停顿。 时机、节奏和停顿非常重要。表演是关于怎么讲笑话的,时机是关于什么时候讲出来,适当的停顿可以引发观众的好奇。在讲到笑点或关键点的时候,你可以迈向前方、进一步提高声音,制造紧张感,然后,砰!包袱一下抖出来。 第四、不要超时。 如果你要掌控观众注意力,那就不要超时。如果你的演讲是10分钟,就是与观众达成了不成文的协议。在观众看来,你要讲10分钟,那么,自己可以在10分钟之外安排其他事,可以查看邮件,或是吃点午餐。超出规定时间,你就很难控制住大家的注意力。 结尾要有冲击力。 最后一句话要先写,之后再去琢磨诱发事件和开头。在1998年《宋飞传》“灼烧”这一集中,杰瑞对乔治说:“演出是有技巧的,乔治。当你说完了最好笑的部分,说声再见,然后离开。”在演讲最后,要确保自己得到了所有的掌声,等到掌声减弱时再开口,也可以不开口。 讲故事就是讲笑话,观众想听的是轻松愉快的故事,而最受欢迎的故事里一定包含着个人经历,那些经过精巧构思的妙语往往来源于生活,你要做的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讲给别人听。 马克·吐温说过:“人类有一件真正有力的武器,那就是笑。”人们天生就喜欢有趣的故事,爱笑能让你的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你觉得很愉悦。那么,如何让演讲变得更有趣呢?那就是在故事里添加幽默元素。一般来说,脱口秀演员和TED演讲人都会遵从三个步骤:第一铺垫,第二抖包袱,第三连续笑点。 1、铺垫。 铺垫是给笑话打好基础,为观众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从铺垫开始,就要分辨哪些细节是必要保留的,如果不能起到铺垫作用,就要毫不留情地删掉,语言上要做到尽量简洁。 2、抖包袱 抖包袱本质上是抛出笑点,给观众带来翻转惊喜。就像一辆突然脱轨的列出,虽然你知道列车从哪里来,你以为自己知道它要开到哪里去,但它居然脱轨了。有了包袱,一定要尽快抖出来。 3、连续笑点。 连续笑点是最初的包袱抖完后的包袱。有时是在原笑话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有时会是一个大反转,进入一个让人惊喜的新方向。 演讲和段子一样,都是通过笔或键盘打磨出来的,无论你的天资多么匮乏,磨练写作技巧都有助于提高公众演讲能力。那么,如何写出幽默感呢? 1、注入观点。 你可以用“古怪、惊艳、恐怖、艰难、愚蠢、震惊”这些词,你可以把这些词放在开头或陈述内容里。如果你希望观众对话题产生热情,那么一定要先展示出你的热情。 2、卖点清晰。 写故事或段子的时候,我们都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演讲也是一样。看到“将1000首歌装进口袋”时,你会立刻想到乔布斯Ipod发布会。口袋里的1000首歌就是卖点。还有马丁·路德·金,他不断重复“我有一个梦想”,这就是演讲的重点句,通过不断强调成为清晰的卖点。 3、使用搞笑图片和视频。 你的目标是逗笑观众,那么可以用搞笑图片和视频达到效果。你可以去谷歌搜索搞笑,再搜索与话题相关的内容,你也可以用这种添加了图片和视频的结构来写作,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写作水平或表达水平,使用视频和图片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同时不会降低幽默水平,只要将这些幽默技巧运用到演讲中,便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演讲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就是忘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需要打造一座“记忆宫殿”。什么是“记忆宫殿”?所谓“记忆宫殿”,本质上来讲,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整理和回忆信息来提高记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你的大脑中开辟一些空地,把需要记忆的信息储存起来。 那么,如何建造记忆宫殿呢? 1、确定宫殿蓝图。 记忆宫殿可以是想象出来的空间,也可以是你熟悉的建筑。比如你居住的房子或者是你的办公室。 2、在宫殿中规定路线。 穿越宫殿时要沿着特定的路线或顺序,这样才能按照场景的顺序逐一谈到他们。比如在你的办公室,你会先经过前台,再穿过公共区域,最后来到办公区域。 3、沿着路线确定宫殿中的储物位置。 你可以在特定的区域储存信息。比如,你的记忆宫殿就是现在的办公室,你从大门进入后经过前台(开始演讲),在其他区域就可以放置你的关键话题,有的在公共区域,有的在行政区域。 4、牢记记忆宫殿。 最好的办法是在纸上上画出来,之后再在头脑中完成创造。 5、在宫殿中放置需要记忆的内容。 记忆细节上越丰富越好。如果你在演讲中要讲到某个人,你就可以先想象出这个人的特点,他的形象越搞笑越奇特,你就会记得越牢固。 6、在宫殿中检查每件放进去的物品。 把关键要点全部放好位置后,还要检查一下自己想象出来的场景,当你忘词的时候,想想它们在记忆宫殿的什么位置。 马丁说过:“坚持是天分最好的替代品。”所以建造好记忆宫殿后,你一定要反复排练,直到把材料烂熟于胸,有了充分的准备和信心,无论在台上发生任何事你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 即便是最优秀、经验最丰富的脱口秀演员也是如此。 书中提到杰瑞·宋飞的例子,他曾对《纽约时报》说: 就像杰瑞·宋飞这样优秀的演讲人,也会用练习演讲的方式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保持神经通常,你也应当这样做。 幽默感不仅是一种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它更是一种能够习得的技能,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能学得会。《如何成为讲话有趣的人》不是一本魔法书,读完上面介绍的原则,你不会立刻变得更幽默,更有吸引力,但只要持续地练习,终究会变得更有魅力。

幽闭恐惧症的研究论文

幽闭恐惧症(密闭空间恐惧症)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幽闭空间恐惧症属于场所恐惧症的一种,患者害怕密闭或者拥挤的场所,因为担心这些场所会发生未知的恐惧,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状,一旦离开这种环境,患者的生理和行为都会迅速恢复正常。

几年前,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些会“ 让人感到不安 ”的神奇图片,好奇心驱使下,我们或多或少都见过这种猎奇向的网图:蟾蜍背上的孔洞,近似人形的玩偶,漆黑深邃的海底、黑暗末世的画作等等。 由于 有些题材本身就涉及疾病、死亡和不协调,所以让人害怕得“理所当然” ;但是另一些看似无害的内容,却也能让你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甚至一想到类似的东西就局促不安, 即使它并不能对你形成真正的伤害 ,这些东西或者场景还是成了你日常生活里的禁区。 作为一种焦虑心理障碍,恐惧症(phobia)并不只是看到毛茸茸的蜘蛛时会大声尖叫,看到鬼娃娃会吓得跳起来, 真正的恐惧症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长期的,焦虑感也不会因为看不见害怕的东西就消失,而是会持续困扰你至少半年的时间 。 所以说,正常的恐惧反应和恐惧症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本能地感觉到害怕,这是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以避免我们进入更加危险的环境。 就像我们对黑夜的恐惧,恐高,或者是突然出现的物体,响声等等,为了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 这些反应都是即时的,来了又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 然而 恐惧症却会影响、左右人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如果你患有对某种昆虫的恐惧症,即使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你仍然会尽力避免去公园,郊外,和其他可能见到它们的场所,就算失去了许多嗨皮社交的机会也在所不惜。和爱情一样, 恐惧症给你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但同时又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 。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全球约有10%的人遭受着恐惧症的困扰,但不同类型的恐惧症影响着不同的人群。 从医学的角度看,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下的一个子类 ,又可以分成3个大类: 特异恐惧 (Specific Phobias)包含了各种可能让你害怕的具体事物,它可以是动物、自然环境、特定场景、医护事项等等。 恐旷症 (Agoraphobia)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类型。顾名思义,这种病症的患者非常害怕离开家或是一个特定的安全区域。除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导致这一现象外,多种恐惧症并发也会形成恐旷症,大概是因为惧怕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整个世界都成了冰冷可怕的,只剩下家里这床被子还有些温度,这是何等的悲剧!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旷症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社交恐惧症 (Social Phobia)大概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类型了,又叫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但核心的问题都是过于害怕他人的评价,当无法避免被“公开处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甚至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口里说的社交恐惧症只是一种正常的紧张,毕竟每个人性格不同,有的乖巧,有的逗比,加上每个月总会有那么几天整个人都丧丧的,但是 如果情节严重,持续时间很长的话,还是建议找个心理医生面基哦 。 恐惧症作为一种病症来源已久,但是对于它产生的原因我们还是没有找到足够的依据。我们已经发现的是, 如果家人曾患有恐惧症,你的患病几率也会更大 。这倒不是说恐惧症本身能够遗传,而是家人的害怕反应会被年幼的我们所“学习”,于是更容易被灌输xx是很可怕的这一观念。 对单一的恐惧症,它更有可能是来自 童年的阴影 ,像不那么愉快的打针经历,被关小黑屋,又或者被蜜蜂蛰过等等。所谓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老祖宗们早已把握住了这一现象的精髓。 另外一些原因则是更加本能的。 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我们的大脑对于一些特定的事物反应会更加激烈,这些“预装”的恐惧告诉我们要远离高处、深水、伤口和野兽,而 患病的人显然是把这一过程放大了 。 当然,我们针对很多单独的恐惧都有深入研究,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可怕的玩偶。我们发现,当玩偶不那么像人的时候,大家都很容易接受,并觉得可爱,但是一旦相似程度达到一个区间后,就会让人觉得恐怖,这就是 恐怖谷理论 。 Ernst Jentsch在1906年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第一次提到了恐怖谷,也就是 随着类人程度的提高,我们的喜爱程度存在一个突然的谷底,长得像人的玩偶或者是僵尸都在这一范围之内。 13年后,弗洛伊德再次引用了这一观点,以《恐怖谷》为标题发表了论文,从此恐怖谷这一名词被大家所熟知。由于 美国承包了大概一半的恐惧症患者,所以当地的恐惧症起名业也异常的发达 。我们先看看美国最常见的几个恐惧症名吧: Claustrophobia : 幽闭恐惧症,前缀claustro-是拉丁文claustrum的变体,意思就是密闭的空间,患病的人会对坐地铁,进电梯这类活动十分惧怕; Aerophobia : 飞行恐惧症,前缀aero-是空气、空中的意思,患者害怕所有会在空中飞行的活动; Arachnophobia : 蜘蛛恐惧症,前缀arachno来自于希腊文arákhnē,也就是蜘蛛的意思; Emetophobia : 呕吐恐惧症,emeto来自古希腊的eméō,同为呕吐的意思,患者害怕一切和呕吐相关的事物,也时时警惕自己会不会突然作呕; Erythrophobia : 脸红恐惧症,来源于古希腊的eruthrós(红色),害怕自己脸红,也包括对红色极其惧怕的人。 由此可见,恐惧症英文起名的基本套路就是: 相关前缀+phobia ,这样创造出来的词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真是妙哉。 理论上来说,任何事情也都有形成恐惧症的可能 ,但是这么多的名词,真有一一对应的患者吗,或许你可以在 阅读原文 这里得到答案。有的时候,面对一些语句上的引导,图片的效果,我们会觉得“我好像也害怕这类东西”,但是,每一个恐惧症的背后都有它产生的道理, 正常人也能隐约地感受到,只是远没有达到致病的程度 。 最后我们一起看看所谓的会引起恐惧症的图片们,你是否也能感同身受呢? 参考资料

  • 索引序列
  • 社交恐惧症毕业论文
  • 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究论文
  • 社交恐惧研究现状论文
  • 演讲恐惧症论文答辩
  • 幽闭恐惧症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