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论文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论文

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保护对象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 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自然保护地(nature protected area)等。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编辑本段【沿革】 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但国际上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了许多国际机构,从事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协调和科研等工作,如“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等。目前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就有朴素的自然保护思想,例如,《逸周书·大聚篇》就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记载。官方有过封禁山林的措施,民间也经常自发地划定一些不准樵采的地域,并制定出若干乡规民约加以管理。此外,所谓“神木”、“风水林”、神山”、“龙山”等,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护自然的作用,有些已具有自然保护区的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得到了发展。到1988年底,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460处,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其中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列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编辑本段【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①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②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③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④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⑤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⑥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编辑本段【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按保护对象和目的可分为6种类型: ① 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例如以保护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为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生态系统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热带自然生态系统的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 ②以保护某些珍贵动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和王朗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丹顶鹤为主;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梅花鹿为主等。 ③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类型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如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银杉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黑龙江丰林自然保护区及凉水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红松林为主;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则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④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如四川九寨沟、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台湾省的玉山国家公园等。 ⑤以保护特有的地质剖面及特殊地貌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以保护近期火山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主的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地质剖面的天津蓟县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化石产地的山东临朐山旺万卷生物化石保护区等。 ⑥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台湾省的淡水河口保护区,兰阳、苏花海岸等沿海保护区;海南省的东寨港保护区和清澜港保护区(保护海涂上特有的红树林)等。 由于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中国的大熊猫、金丝猴、坡鹿、扬子鳄等一些珍贵野生动物已得到初步保护,有些种群并得以逐步发展。如安徽的扬子鳄保护区繁殖研究中心在研究扬子鳄的野外习性、人工饲养和人工孵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使人工繁殖扬子鳄几年内发展到1600多只。又如曾经一度从故乡流失的珍奇动物麋鹿已重返故土,并在江苏大丰县和北京南苑等地建立了保护区,以便得到驯养和繁殖,现在大丰县麋鹿保护区拥有的麋鹿群体居世界第三位。此外,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林中,发现了原始的喜树林。有些珍稀树种和植物在不同的自然保护区中已得到繁殖和推广。编辑本段【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开辟科研、教育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 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编辑本段【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别】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生态系统类,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例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甘肃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湖泊生态系统。 第二类是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例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福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文昌鱼;广西上岳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金花茶。 第三类是自然遗迹类,主要保护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例如,山东的山旺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生物化石产地;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对象是砂岩峰林风景区;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火山地质地貌。编辑本段【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因此,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试验性和生产性的科研基地,如饲养、繁殖和发展本地特有生物;是对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行研究的地区;也是保护区的主要设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外围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除了开展与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上述保护区内分区的做法,不仅保护了生物资源,而且又成为教育、科研、生产、旅游等多种目的相结合的、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场所。编辑本段【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体系】 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我国已建成保护区700多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多处。 截至2005年底,我国自然保护数量已达到2349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万hm2,约占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的。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占保护区总数的,地方级保护区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73个,地市级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12个,初步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特点是面积小的保护区多,超过10万公顷的保护区不到50个;保护区管理多元化;多数保护区管理级别低,县市级保护区数量占46%,面积占。编辑本段【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截止到2007年8月为303个) 地区省区国家级保护区名称 华北地区 北京(2) 1.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津 (3) 1.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东 (7) 1.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山旺古生物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 (10) 1.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 (11) 1.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对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限制.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

(1)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2)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3)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如四川卧龙和王朗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一个典型的自然保护区,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由于三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地位和功能不同,保护的重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孙贵尚1刁金东2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2滕州一中,滕州,277500)

摘要为了满足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对该区域进行地质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区划研究。区划研究主要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它包括:限制性因子原理、热力学定律、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生态适应性理论、生态位原理、演替理论、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缀块—廊道—基底理论等等。完成的区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湿地及自然保护区;②草原区;③森林区;④城市绿地;⑤都市区;⑥生态化的农林牧业观光区及旅游休闲景观区;⑦河流、湖泊区;⑧工(矿)业集中区;⑨农业种植区。

关键词地质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区划大庆市

前言

地质环境作为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地球这个复杂巨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功能保护区划及其综合整治区划是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区域在地质环境结构、地质环境状态和利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进行地质环境功能保护及综合整治分区是为了地质环境景观的合理布局,确定具体地质环境目标落实地域范围及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和管理措施的执行。

地质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地质生态系统功能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类型划分和空间定位。目前,进行地质生态环境区划的指标和方法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功能区划不同于特征区划,它注重景观中的生态功能过程及其与格局作用机制的地域差异。功能区划离不开对区域中各种生态特征因子的认识和筛选。此外,地貌、岩石土壤、人类活动等都是区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

联系时间动态的原则

区域的地质生态退化,与漫长的历史中地质生态系统受到来自内外因素的干扰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在大的时间尺度下去研究,才能解释现存的地质生态环境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所以,研究区域的地质生态环境变迁,必须放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去关注区域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依赖某一个时间点上的静态地质生态景观格局去推断环境的演变原因。以研究地质生态环境变迁为目的的地质生态功能区,不能单就眼前的地质生态景观格局进行划分,而应选取能够涵盖大的时间尺度意义的指标,联系历史与现实进行划分。

中尺度变化和相互关联的原则

任何地质景观的生态功能形成,均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因此,在评价与划分地质生态环境功能区时,要从多种尺度上考虑因素的关联性。在地质景观生态功能的形成机制上,地质生态功能与格局密切相关,如土壤保持功能的形成与降水特征、土壤结构、地形与地貌特点、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许多因素直接相关。对这种相互关联性的分析,有利于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

便于管理的原则

在确定地质生态环境功能区的边界时,除了主要考虑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外,还要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兼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实际上的地质生态环境边界,都是一条带状区域,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一条曲线,如果在这一条带状范围内,存在行政辖区的边界线,就要以行政区的边界为生态区划边界,从而有利于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既可以满足高层次决策的需要,也便于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

2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划分的基础理论基础

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划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景观生态学理论。它包括:限制性因子原理、热力学定律、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生态适应性理论、生态位原理、演替理论、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缀块—廊道—基底理论等等。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

斑块是指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面状区域,其面积、形状、类型可以有很大区别,但一个独立斑块一般被认为内部是同质的。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土地的狭长地带,也可认为是线状的斑块,如河流、防火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的带状防护林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道所在的背景地域。一般而言,大斑块较之于小斑块,形状接近于圆的斑块较之于狭长的斑块,更容易保持内部物种的稳定,一些特有物种甚至只能存在于大斑块内的核心区域。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则使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对于廊道,一般认为是有利于物种迁移和原本孤立斑块之间的联系的,如联系两片水面的河道;而有些廊道对于生物来说则是危险的,如景区内的公路。如果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应尽量加以保持,可能的话应增加廊道的数目。基质是斑块和廊道所在的环境背景。地质环境功能区划要在对区域空间和时间背景的全面把握之上,这有助于进行核心保护区的选择和指导布局。

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

异质性是系统或系统属性的变异程度,在景观尺度上空间异质性包括空间组成、空间构型和空间相关三部分内容。地质景观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是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和植被的演替的结果,同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在规划中既要考虑到地质景观的可观赏程度,又要同时顾及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珍稀物种两方面的保护,保存或适当增加地质景观的异质性,并在斑块之间建立廊道,提高异质景观之间的空间连通性。关于地质景观的空间构型,可运用分形理论加以解释和度量。分形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大多数现象常常具有分形结构,即非整数维结构。分形的本质特征是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即局部放大与整体相同。整体缩小与各部分相同(相对而言,整形结构则无此特点)。自然界的海岸、树木、云朵、山峰,无不具有分形结构的特点,但自然分形是不完全对称的非标准分形,往往存在着残缺,从而形成差异性,有差异则可形成美感。地质景观功能区划中,首先应不随意破坏天然的分形结构,譬如(应避免将水体边界裁弯取直;少用或不用简单规则的几何图形设计。进一步的设计应将分形与整形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整形与分形的对比同样可以形成差异性。

格局与过程

景观的(空间)格局,是斑块和其他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发展的程序和动态特征。过程反映了景观的功能,它受制于格局,反过来又对格局的不断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的过程,具体体现于生态流。生态流是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能量在各个空间组分之间的流动。受景观格局的影响,这些流分别表现为聚集与扩散,属于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以水平流为主。对自然环境来说,它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流出现,而且会对原有的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景观空间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速率和方式发生改变。从系统学的角度可知道,作为复杂系统的地质景观生态系统,最终将在这种调整中达到系统要素之间新的平衡态,其外在表现则是形成新的空间格局,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从而被改变甚至完全打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原有格局,人类活动亦可视为一种外来干扰。景观格局改变程度的大小,除了与其本身的抗干扰能力有关外,外来干扰的强度大小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

3研究区域地质环境的要素及其功能和结构分析

从大庆市及其周边存在着的环境景观来看,大致存在以下几类:①湿地及自然保护区;②草原区;③森林区;④城市绿地;⑤都市区;⑥生态化的农林牧业观光区及旅游休闲景观区;⑦河流、湖泊区;⑧工(矿)业集中区;⑨农业种植区。

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草原、森林、城市绿地、都市、河流、湖泊等是研究区域景观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草原作为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基质不仅起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也为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畜牧业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一种景观。森林为保护大庆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起着较大的作用,也为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河流、湖泊等是水循环体系中的一个要素。它有三大基本功能,即防洪、水资源利用及环境功能。作为环境功能,其中之一的水环境功能可以划分为调蓄、灌溉、景观、休闲、旅游、养殖、饮水、纳污、水质净化等多个方面。

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地下水,因而,像嫩江、松花江、青肯河、呼兰河、南山湖、向阳湖、南湖、库里泡、王花泡、龙虎泡、北泡、大庆水库、红旗水库、南引水库、泥河水库、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河流、湖泊、湿地不仅成为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最直接的水源涵养地,也为大庆市及其周边的地下水的补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绿地不仅仅美化了城镇,成为一种公园(园林)式的景观,同时也改善了城镇的局地小气候,降低了城镇的“热岛”效应。

从三维的角度来看,废弃矿井、地面塌陷等作为一类联结地下和地表的廊道存在着;从二维的角度来看,废弃矿井、地面塌陷等又是作为一类面积较小的斑块存在着。这类斑块(廊道)可以作为一种人工景观进行开发,形成人为的地质遗迹景观。

因此,规律分布、相互嵌接而成的各种地质环境生态系统,都有其特有的作用和价值,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美妙无比的环境有机体,形成了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依托。这些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以基质、斑块或廊道的形态存在着。

4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地质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区划

扎龙是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代表,它是一个较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面积也占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土地面积的三成以上。同时,森林、城市绿地、生态化的农林牧业观光区及旅游休闲景观、河流、湖泊、交通线保护区等也是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

河流、交通线等作为联结草地、森林与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城镇的廊道,对各个斑块之间的物种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庆及其周边地区城镇属于较为典型的斑块要素,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要保护好城镇的地表环境,监测其地质环境。对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两江及湖泊等同样也属于斑块要素的地区,也要进行好好的保护,以期达到地下水库、地下储存、地下水涵养等作用。同时,这些地方也可以开发为各类旅游景观,以开发促进该类地区的保护。见表1。

表1大庆及其周边地区地质生态环境功能区(远景)范围、功能

地表区水系保护区

大庆及其周边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大水域面积近65万ha,其中湖泡面积20多万ha,占水域面积31%,水库面积万ha,占。总体水面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河流有流经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等的嫩江,流经大庆市、绥化市的松花江等。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较大的湖泊有,分布于齐齐哈尔市的南山湖等;分布于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交接处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于大庆市的库里泡、南引水库、南引干渠、南引水库、南排干渠、中泡、北泡、红旗水库、大庆水库等;分布于绥化市的王花泡、青肯泡、东湖水泡、泥河水库、肇兰新河、呼兰河等。其中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南引水库、大庆水库、红旗水库、青肯泡、库里泡是比较大的陆地水系。

由于地表水是研究区域最为稀缺的、最具环境价值的资源,对大庆及其周边地区草原、森林、湿地等其他生态体系的维护生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区域目前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地表水系的减少、退化和污染破坏引起的,因此要改善和恢复研究区域的地质生态环境就必须进行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地下水系保护区

齐齐哈尔市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大气降水近几年偏小,市区地下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水位分别下降和。

绥化市属于地下水开采潜力不足区,其下属的几个县(市)中,安达、肇东、兰西属于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区;青冈属于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小区;望奎属于地下水开采潜力中等区。绥化市的地下水基本上属于松散岩类或碎屑岩类孔隙水和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子系统。沿着呼兰河一带属于孔隙地下水补给模数和孔隙地下水开采模数较高的地区。沿着北引干渠一线,安达、肇州、林甸的部分地区属于地下水开采模数和地下水补给模数较低区。

地下水是土壤水分保持和长期有效供给的、不可缺少的支持体系,是研究区域饮用水和工农业的可持续供水来源,也是保持地层岩体应力平衡的一种地下资源。研究区域的草原退化、土壤沙化、地面变形等地质环境灾害都是不合理的开采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因此对研究区域的地下水应该加强保护,特别是对质量优良的地下水源地和地下含水层建立保护区是非常必要的。

湿地、沼泽及珍稀自然资源保护区

大庆市及周边地区湿地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肇东市、安达市等,湿地面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区内最大的湿地位于齐齐哈尔与大庆市之间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1万ha,呈木契形体南北方向镶嵌于齐齐哈尔与大庆市之间,北端起点为东升水库,南部延伸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阿木塔尔(江湾乡)。

齐齐哈尔的南山湖及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的湿地沿嫩江两岸呈条带状展布。肇源县、肇东市的沼泽湿地位于南引水库及嫩江的北岸,呈不规则形状展布。安达市的王花泡、北泡等地,沿湖泡、坑塘周围也有沼泽湿地分布,但面积不大。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它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作用,同时也是多种野生动物及野生植物的栖息发育生长地。椐2000年统计资料,大庆周边地区现有沼泽湿地面积为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对湿地、沼泽及珍稀自然资源物种都应划为保护区加强保护。此外,湿地退化也是目前研究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研究区域现有的湿地、沼泽和这次综合治理恢复的全部湿地也应划为保护区。

森林和防护林网带区

齐齐哈尔市主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林业向生态林、防护林和用材林相结合转变。其主要布局为:①农田防护林区;②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区;③荒山绿化区;④嫩江沙地区;⑤嫩江流域防护林区;⑥环城治沙防护林区;⑦绿色通道区。

大庆市属“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地区,要按照“三北”防护林的要求增加林地。对现有的林地要严加保护,要控制林业用地改变用途,严禁破坏林地,不准毁林开荒,要切实营造农用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庆市“西北风口”位于杜尔伯特县西北部,包括九河等8个沙地,全长,平均宽度20km,区域面积269万亩,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工农业生产都造成了极大危害。2000年底,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草原及牧草生产区

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草原及牧草生产区面积较大。近几十年来,由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草原退化越来越严重。由表1-2可以看出,大庆、绥化、齐齐哈尔三市的草原面积分别为万亩、万亩、万亩,而三市草原退化面积分别为万亩、万亩、万亩。其中,绥化市草原退化的最严重,其下属的肇东和兰西两地的退化草原面积分别为,83万亩和万亩,两地的草原退化率已达到草原保有量的50%以上;明水、青冈和安达三地的草原退化率分别为万亩、51万亩、241万亩,达到了三地草原保有量的65%以上,其中安达市的草原退化率甚至达到了该市草原保有量的。

由大庆及其周边地区地质环境现状图中可以看出,草原严重退化区一般围绕在土地盐渍化严重区的周围,这说明土地盐渍化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导致了土地生产力下降,再加上过度放牧使得草原休养生息的能力大大降低,周而复始地形成恶性循环,草原的生产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草原的严重退化。盐土分布在地势最低部位(如低河、湖漫滩),苏打—硫酸盐盐土常常分布在低漫滩与高漫滩交界的低洼地段,而苏打盐土分布比较广泛,在整个低漫滩均有分布。碱土分布在地势稍高的高河(湖)漫滩上,并多分布在较平地高~10m的土包上,盐渍化土多分布在地势更高的阶地上。

因此,对于草原严重退化区,要首先治理土地的盐渍化。水位埋藏浅的地方,可以大量抽取地下潜水层中的地下水(降低地下潜水层的水位),用于大庆及其周边地区湿地的恢复治理,或者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如紫苜蓿或水稻等,也可以用于对地下承压水的人工补给。

草原退化为主三化中等区和草原退化为主三化一般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呼兰河等两岸。此区域的草原濒临河流,应该是优良的牧草地。由盐渍化土地的成因来说,此地应该是盐渍化土地的分布区,只是盐渍化程度较低,从而使草原退化不是很严重。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退化草原在未来应该恢复为原来的草原景观并加以保护。见表2。

表2大庆市及周边地区草原退化面积统计表单位:万亩

基础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00。

地质环境恶化遗迹警示公园保护点、区

在地质环境恶化严重的地区可以设置成为主题公园一类的景点,作为地质环境的警示教育基地。这类景点一般适宜设置在大的城镇中,比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及其下属的城镇等。因为这些类似于博物馆的景点在建成后可以自己进行运营,达到对该地质环境恶化区的以开发代替保护的目的。可以若干个地质环境恶化严重区联系起来,给观赏的人们以地质环境并非孤立的直观的表现。

山水园林风景休闲游览区

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河流、湖泊众多,可以选择距离城镇较近的湖泊、泡子、湿地等进行保护性开发。比如位于大庆市的大庆水库、红旗水库、南、北干渠,还有大庆市与齐齐哈尔市共有的著名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些湖泊、泡子、湿地都是比较大的,在当地是比较有名气的。所以,可以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成风景休闲游览区。

城市、工(矿)业及其绿化地组成的都市区

城镇、工(矿)业、城市绿地都是人类创造的人工景观生态系统。大庆及其周边地区共有23个县(市)区,面积为71648km2。城市绿地面积略多于。城镇和工(矿)业的建设要和周围的景观相和谐,不要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同样地,城市绿地的建设也要与城市周围的景观相和谐。尽量减少城镇绿地周围墙体的建设,或者干脆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城市绿地建设模式。

农业种植区

主要为人们提供粮食和蔬菜、水果等。其中大庆市有农作物种植面积495730万ha;齐齐哈尔市有农作物种植面积1715525ha;绥化市有农作物种植面积1428962ha。

农业种植区不仅仅为人们提供粮食、蔬菜、水果等,同时,它还作为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一类重要的景观存在着。但是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农业种植区的植被通常都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这就破坏了构成景观的物种的多样性。所以,可以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使农业种植区实现多样性的种植。

结语

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类地质生态环境景观的功能分区是从理论上进行的,因为在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中的各类景观功能区往往不能从地理界线上完全分开,很多环境功能区在地域上往往是交叉重合在一起的,这种交叉重合也是符合自然地质生态环境规律的。这样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深对该区域的各项景观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合理保护。一般来说,景观的破碎度越大,景观的稳定性就越小。

在这种分区的基础上,森林、草地、湿地及自然保护区、湖泊等都可以在各自斑块的中作为基质存在着。同时也由河流、公路、铁路等的各类廊道联结起来,作为各种动物在各个斑块之间的通道,实现物种的多样性。而且,地下和地上也可以通过地表水的回灌补给等实现联结。

参考文献

[1]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李金昌等.生态价值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3]傅伯杰,陈利顶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李金昌等.生态价值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5]韩振新等.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自然保护区论文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学园部落3000左右得读后感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环境保护是现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出行。而且让使用电瓶车。

关于自然保护区的论文

环境保护是现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出行。而且让使用电瓶车。

学园部落3000左右得读后感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蔚县075700)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2.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48·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2. 2 人口压力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的。2.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新速度)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2.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2. 5 技术的滥用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49·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危害人体健康。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2.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集团利益的牺牲品。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悲剧的发生。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3. 1 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3. 2 开发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3. 3 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下转第54页)·50·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恢复工程。(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上接第50页)3.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意识等等。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参考文献[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1993.[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上接第51页)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3. 8 消毒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3. 8.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3. 8.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4 小结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4. 1 行为习性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个时间饮水较多。4. 2 健康标志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节各种营养元素。4. 3 生长情况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生长速度最快。·54·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改善环境从两部分抓起1、调整能源结构因为矿产能源的消耗会附生出一大堆的物质破坏环境。比如,政府现在限制电摩。这样就等于强迫人们去用排污量巨大的汽车和油摩。这需要打破决策层的利益链才能解决。对绿色能源提供方及使用者的补贴,对矿产能源提供者及使用方的税收,也可以做到能源结构的宏观调整,这还得依靠管理者们肯放钱肯出力才行。2、严管污染源近段时间,槽罐车偷排工业废料,乱扔节能灯引起汞污染、河道玻璃污染,食品中的激素、重金属污染等也日益严重。非法排放污染源可以使得种族灭绝,重蹈玛雅人的覆辙。这更需要政府对违法商业链敢于打击,斩草除根才行。反正,要改善环境必需政府支持。决策层的一条禁摩令就能让全中国十面霾雾,只有给他们施压才能有所改变。

物流园区功能研究论文

一、引言二、国内外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基本现状三、厦门台湾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需求分析四、厦门台湾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前瞻网摘要:物流园区是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于2012年对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进行了第三次调查来看,入选《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754家。对比2006年的207家,增长264%;与2008年的475家相比,增长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物流园区数量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既受外在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园区自身调整的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空间上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以纺织服装出口业为例,为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服装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当地区域经济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客观上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另外,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服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物流园区的优胜劣汰、优化整合,从粗放式发展走向优化提升,从而表现出园区数量有所下降的现象。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降低 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有望于近期出台。作为我国首个物流园区行业规划,规划有望在金融、用地、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目前,流通产业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也落到实处,细化措施或将陆续出台。随着《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出台,物流园区经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将为相关公司带来实质利好

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始于1999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此后其他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纷纷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工作的滞后,物流园区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现阶段,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发展现状,采取正确的发展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处理好关键的问题。 我国物流园区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物流理论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物流业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被社会各界所认知,各级政府和业界发展物流业的热情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物流业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充分的物流理论的支撑。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历程,虽然有90多所开办物流专业的高校,有着众多的物流研究机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层次的理论研讨、实践交流会,但这些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践。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物流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加以深入分析,并简要指出正确的研究思路与方向,以求从根本上指导物流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重物流现象,轻物流本质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物流概念,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遗憾的是,政府、企业和物流研究人员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是物流现象,忽略了物流的本质,导致了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目前,在我国物流发展热潮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很多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纷纷改名为物流公司,而其经营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却普遍认为这就是物流,更有甚者主张“大物流”的概念,认为道路、场站、码头、批发市场的建设都是物流研究的范畴。基于这些认识,导出一个结论,即物流业在我国正获得蓬勃发展,前景一片美好,而与此同时,很多人又在为我国物流成本占到GDP的、物流产业竞争力低下而感到忧心忡忡。 二、重物流形式,轻物流内容 形式具有框架性和表象性的特点,是一个系统的表征和外在,内容是对形式的填充,为形式提供支撑,是本质的载体。因此,内容重于形式,没用内容的形式是毫无价值的。这个普遍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物流的发展。物流是一个由多种物流活动和多个物流环节构成的具有多样表现形式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形式就是静态的物流设施、物流运作及其数字化呈现,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动态的高效率的物流资源利用与整合,即物流的内容创造价值。道理似乎浅显,但理论界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误导了物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惨烈的今天,城市竞争和经营城市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虽然有时候显得盲目,但还是蔚然成风。在这个浪潮的席卷下,各个城市或区域都大打经济牌,但又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于是纷纷转向发展物流业,希望通过发展物流来降低流通成本,挖掘效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一时间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在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一个中小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都达10个之多。而且多数城市追求物流园区的大面积、高配置、全功能和超豪华,投资数十亿元、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已经出现在了部分省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之中。魄力虽大,但结果如何呢?一些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和城市,由于未能充分科学地预测需求、孤立建设、系统外配置不全等问题,导致物流园区部分功能闲置,高投入无法换来高回报。对于那些不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或城市,则由于对技术、资金、体制、物流企业经营能力等因素考虑不周,导致物流运作空间狭小,物流园区闲置现象严重。可见,物流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足够条件的支撑,与特定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任何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研究和实践都将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重物流技术,轻物流经济 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轨迹,或者翻开形形色色的物流著作和译作,看到更多的是对物流技术或具体方法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涉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所有的物流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技术、材料需求计划技术、适时生产系统、电子数据交互、射频技术等等,而涉及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多。 勿庸置疑,先进的物流技术是高品质物流服务的保证,通过物流技术创新,肯定会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理性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利益的支撑,其本质都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物流业也不例外。因此,最基础的物流研究应该是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这是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点,也是一个支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应集中于探索物流业发展与经济支撑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探寻能够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发掘物流业的利益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利益空间除了被普遍认可的时间效益与空间效益以外,还应该包括专业化效益、规模效益、工艺效益以及系统化效益。此外,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但能够推动物流业务的发展,还能够为物流技术的发展和配备指明方向,使物流技术创新获得扩大效应。因此,当前过分重视物流技术、而忽略物流经济的现象是不合理的。 四、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应该相辅相成,一体化同步向前推进,达到内容的逐级递进和效果的反向回归。但对我国目前的物流研究状况加以考察,不难发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严重失衡,即对宏观经济、中观市场和微观企业的研究相互脱节,同时各个层面内的研究结构也不尽合理,笔者将之称为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目前物流的研究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层面研究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存在就层面论层面的问题。宏观物流的研究,特别是宏观物流政策的制定,如市场准入制度和产业扶持政策等,没有立足于对物流市场供需及其均衡机制的分析和对物流企业实践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产业的盲目发展,加剧了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中观物流的研究,即对物流市场的研究,脱离了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微观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和基础,导致市场与企业脱节,市场信息和资源无法被企业有效利用,市场理论研究未能很好指导物流企业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物流市场组织层作用的关注和对物流市场组织层运作机理、运作模式及培育策略的研究。同时,由于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企业运作的不规范,微观物流研究与宏观、中观物流研究无法实现对接,各成体系,效果甚微。 ②.中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主要表现在重视物流产业规模,结构和行为的研究,轻视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的研究。物流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市场,对市场供需规模、结构的研究自然是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即研究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经济机理,探询物流产业与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揭示其利益的互动关系,这是合理界定产业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 ③.微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突出表现在重视物流运作,轻视物流经营。物流运作立足于为特定用户提供特定的高品质物流服务,局限于现有的服务对象和特定的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条件,通俗地讲,就是要努力把现在的物流服务做到最好。但物流业发展靠的是物流服务市场的开拓与培育,否则物流产业会成为昙花一现。而物流经营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供给条件和能力,挖掘市场需求,或者说通过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来培育和拓展物流服务市场。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遗憾的是大多时候我们只选择物流运作。 理论研究 物流基础理论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尽管物流一词引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却很难找到系统研究物流配送的参考资料。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地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对象也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流通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同样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全国及区域内商品流向、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一些基本数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作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也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政策还未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如物流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计算机在物流中的应用(不仅是建立MIS系统)等,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中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 物流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体制改革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流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由于“纵向体制”的影响,在建立物流管理体制时往往忽视物流系统的存在,而过多地依照纵向行政管理原则来对物流进行调控。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来看,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如涉及物流系统的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内贸局、工商总局、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 物流研究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化限制了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在研究体制上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物流研究、管理机构。虽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在其行政体系中有具体行业的研究机构,但研究领域仍只局限在本行业,行政隶属关系、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物流全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些物流研究团体尽管召开过一些全国性的研讨会,但从与会者的隶属关系看,大多成为系统内部的研讨,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目前还未成立诸如美国或日本那样全国性的学术或行业团体,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以及输出物流管理;在研究资料上,虽然已有多部物流研究论著及杂志,但全面反映物流系统全貌的年鉴、手册以及行业标准等尚未面世,这也成为物流研究、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政策研究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几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保持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去年,在产业再造计划中,又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协调、规划物流产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到 "大学生部落论坛“ 毕业论文栏目里” 找找参考的范文 看 看 ,参考一下,看 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希望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社区政治功能研究论文

一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实现初级卫生保健,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培育社会文明卫生新风, 提高市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因此,我们要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各项工作之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整洁优美、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科技城,为子孙后代造福.所以我们要做好一下几点: 一、借鉴***经验,进一步增强抓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政府组织,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村镇为载体,以“清除垃圾,规范摊点,美化城市”为主要内容,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和“以城带镇、以镇促城、城镇联动”的总体思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经历了全面发动、夯实基础和不断提高的过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创建工作路子.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全省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生活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创建活动中,全省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其中***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建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总结***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是强化领导、齐抓共管.***市切实把创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指挥,抽调精干人员设立专业工作组,组成自上而下的工作网络.四大班子领导全面动员,踊跃上阵,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分工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动员、积极参与,营造出合力抓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是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制定出目标清晰、任务具体、责任明确的创卫责任分解表,层层签定责任状,完善各项配套规章制度,严格奖惩制度,强化制度约束,推动创卫工作走上经常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突出主旨,务求实效.创卫工作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着力建设让人民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围绕群众生活实际和发展要求,突出抓好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各项民心工程,坚决杜绝政绩工程,创卫成果惠及全市城乡群众. 四是统筹城乡、整体推进.始终把农村的创卫工作和城市创卫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农村改水改厕、沼气推广等项工作有声有色,形成创卫工作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方面的做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具体实践,为全省加快创建工作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学习.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推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新成效 创建卫生城市是城市居民为改善自己的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享受空间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开展,将极大地改善城市卫生面貌和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完善和拓展城市的整体功能.近年来,我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创建工作,在城乡环境整治、农村改水改厕、旅游景区卫生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我省创建工作虽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经济发达省份、城市相比,在创建的规模、档次、标准、水平上差距还很大.目前,我省只有黎城县进入了国家卫生镇(县城)的行列,至今还没有一个城市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创建卫生城市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总的目标要求是: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必须取得突破,即***市、***市、***市、***县、等有条件的市、县、镇要力争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镇(县城)行列.同时,要在全省形成争先赶超的热潮,产生一批省级卫生城市,提高全省整体的创建水平.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和提高,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创建之路.

[1]赵娜,于海东,. 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的创新与实践——以W市S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例[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2]王福先,. 论推动城市社区中介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的和谐发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徐金燕,陆自荣,.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孙玉刚,. 议行分离:社区自治组织性质回归的体制探索——昆明市盘龙区拓东办事处“一委一站制”社区管理模式调查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5]黄娟,. 居民委员会的法律性质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未来走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6]黄宇,. 社区自治组织“内卷化”及其功能变迁[J]. 湖北社会科学,2009,(1).[7]荀关玉,顾永清,. 政府的意愿能力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 理论前沿,2008,(10).[8]荀关玉,. 西部城镇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的矛盾和对策[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城镇社区自治组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进展介绍[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王德刚,. 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良性互动的实现[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7).[11]张丽秀,. 社区自治组织的职业化发展方向[J]. 企业家天地,2008,(6).[12]黄宇,. 政府公共职能社会化与社区自治组织创新[J]. 浙江学刊,2008,(5).[13]张战勇,.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J]. 前沿,2007,(5).[14]李薇薇,. 社区自治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5]赵娜,于海东,. 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的创新与实践——以W市S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例[J].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7,(4).[16]郭赛玉,. 论转型期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7]周振超. 农民社区自治组织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4).[18]张兆端. 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警务[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9]范明林,匡碧波. 略论社区建设中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兼议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之异同[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0]张书琛. 社区自治的组织架构及其启动运转[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5).[21]张劲松,秦梦. 论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的治理[J]. 湖北社会科学,2004,(11).[22]夏建中. 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J]. 北京社会科学,2003,(2).[23]魏娜.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24]隋玉倩. 对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定位的再认识[J].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25]社区自治组织选举工作流程表[J]. 社区,2002,(3).[26]施骏. 论居委会重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路向探究[J]. 社会科学,2001,(1).[27]崔虹. 试论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社会创新意义[J]. 辽宁经济,2001,(12).[28]孙玉琴 ,李清华. 选准突破口 创建新社区──青岛市李沧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成效显著[J]. 中国民政,2001,(8).[29]敬尧. 街道分权的绩效与价值──江汉区社区自治组织测评街道的调查[J]. 中国民政,2001,(11).[30]积极推进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 中国民政,2000,(6).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上我们党的议事日程。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幕式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以及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的重大课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全面,高屋建瓴,求真务实,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拓展,是积极应对国内改革发展繁重任务和国际复杂局势的战略举措,是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力推动,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积极推动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什么是和谐社会?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根据这个定义,政治学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始于初级阶段,又高于初级阶段,是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的社会,是改革配套、发展协调、稳定持续的社会;哲学家从哲学的高度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处于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状态;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多学科的解读,一是说明了我们学术环境的宽松,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兴旺,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和谐。再就是可以使我们从更高的视野和更广大的角度,从理论上去丰富我们对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的理解。集大家的智慧,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种结构合理、各尽其能、行为规范、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不仅是社会,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都密不可分;从纵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它们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根据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副主席的重要讲话,说明中央领导对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关心和重视的,点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指明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前进方向。中央领导这样从全局的高度来关注和谐社区建设,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社区这些年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关,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不可分的。从195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主席主持下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组织条例》起,政府就是通过居民委员会这个管道把国家的公权力传达给居民群众的,政府支持和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保障居民委员会依法实行自治,而居民委员会则协助政府把国家的政策法规落实到群众中,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们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国家还是把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渠道,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直坚持把居民委员会放在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第五节。现在,基层的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这是社会有活力的表现。但是,居民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取代不了的,国家离不开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离不开国家。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在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委员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的下降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会使人们暴露出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紧张会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会给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再加上突发的天灾人祸,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所有因素虽然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够防患于未然。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居民自治,是在基层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最好形式。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这是国家法律赋予居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也是社区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也是它的生命线。参与标志着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关爱,参与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对社区内的利益分享,又能对社区内的责任承担。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社区,都是居民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当然,我们这里指的参与是居民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居民能够主动参与社区的事务,说明他把自己的利益和社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是社区建设的活力,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建设的源泉。这些年,通过社区建设工作的推进,社区也成为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坚实的平台,社区也成为居民从参与管理社区事务走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起点。总之,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既是对社区工作这些年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社区工作的前景是无限的,社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作为所有关心、支持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们来说,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社区工作的机遇,自觉地担当起构建和谐社区这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从社区建设开展十多年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基层建立和谐社区的条件也是完全具备的。首先,社区地位提升了,社区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次,社区的对象增多了,功能扩展了,组织加强了,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了,在基层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单位和居民对社区事务越来越关心了,在群众中有了认同感和凝聚力;第四,社区内外关系在不断理顺,社区的制度建设在不断健全,社区工作出现了良性运行的好势头;第五,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有了很大改善,而且还在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方面发展;第六,社区的硬件设施不断达标,软件也在不断提升,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能为老百姓做的事也越来越多;第七,加强了党对社区工作的核心领导,巩固了党在城市的这个执政基础;第八,特别是党和国家对社区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社区事业插上了腾飞的双翅。这些都是我们落实中央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力条件。什么是和谐社区?对这个问题表述有多种版本,经过比较,我认为较好的是三种:一是福州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发展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促进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统一的社区”;二是青岛的“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三是无锡的“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新型社区”。三种表述,各有千秋,基本都把握住了和谐社区的内涵,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但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定义,除了把握住总的精神外,还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把宏观的变成微观的,把理论的变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根据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对和谐社区的定义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这当然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但我们认为对和谐社区这样解读是可以的:一、突出了“社区”这个主体;二、以社区为圆点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社区是以政府、企业、社会、生态、群众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这互为依存的前提,也就没有了社区,所以社区与它们的关系至关重要;三、这既涉及到社会结构的三大板块——政府、社会与企业,又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诸多方面。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个界定还是基本可行的。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 ,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因此,我们的和谐社区建设也不是三年两载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和谐社区建设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中心和主题”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既要立足目前,又要着眼长远。近期可从社区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第二阶段的目标。通过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大部分社区建成服务完善、文化繁荣、公平有序、安全稳定、和谐融洽的现代新型的和谐社区,这也需要有三五年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目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种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保障,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自治环境,提升社区民主自治能力,激发基层社会活力,进而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时间跨度讲,这个目标将贯彻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有序改革,逐步推进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四、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五、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六、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则。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制的范围逐步向前推进,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从全国层面看,也有几种模式:一是大连市西岗区模式,他们今年1月就把和谐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就以曾庆红同志在视察江苏和天津社区工作时的讲话为依据,把“坚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这以后,北京市的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和河南省安阳市的殷都区也大体都是按这个思路推行的。但也不尽相同,不少地方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了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实际的和谐社区建设内容。有代表性的,一是青岛市文明办,他们把社区建设的六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这就是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风尚、社区管理,而且还拟定了量化了的、具有操作性的“和谐社区示范点标准”;西安市碑林区把“基础设备完备,居住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治安状况良好,社区服务一流,社区管理规范,文体生活丰富,居民行为文明,人际关系融洽,广大群众满意”10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内容;成都市成华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是:“建设自治型社区、促进自我管理的和谐,建设服务型社区、促进居民各类需求的和谐,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创新发展的和谐,建设生态型社区、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建设平安型社区、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建设充分就业型社区、促进就业结构的和谐,建设共同富裕型的社区、促进社会群体关系的和谐,建设文明型社区、促进居民素质与时代要求的和谐,建设诚信型社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先锋型社区、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要求非常详尽,措施也很严密;中共沈阳市委张行湘书记提出的和谐社区建设标准是:“安宁稳定、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特别要指出的是,南京市玄武区的城区和街道,为了构建和谐社区,还和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的同志们一起,用行业的专门术语和专门标准,编写了专供和谐社区建设使用的《质量手册》。在这个手册里,他们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区特征的表述,作为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为了便于操作,还详细进行了分解,字数有好几万,相当于写了一本书,这完全算得上是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一种创新。上述这些模式各有各的特色,在构建初期,大家快速响应,百花齐放,这是值得赞扬的;而且直到现在因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和谐社区的思路有何不可;更何况这些模式特色鲜明,符合大方向,因而总的看都应该说是不错的,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要在全国面上推开和谐社区建设这项伟大工程,就必须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大家共同的依据,有了统一标准,各地再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是可以的,但主要的是内容不能变,主要的标准不能变。否则就难于进行操作和测评。全国性标准应一要有共性;二要有权威性;三要便于操作;四要能够测评。根据这样一个精神,我们认为大连市西岗区,北京市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确定的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容是比较准确的,但大连市西岗区的内容过于简单,而北京市宣武区的内容又过于繁细,现在我们取众家之所长综合了一个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标准,这就是:一、社区服务。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街道、居委会联网,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0%以上,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了应保尽保,残疾人保障覆盖率大于90%,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制定有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无违法生育现象,无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社区有清扫保洁队伍,门前“三包”签约率达9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达到50%,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95%以上的居民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二、社区文化。有社区图书室,藏书量达到1000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社区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人口达到50%以上,参加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人数达到本居住区居民的10%以上,“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卫生之家”分别占辖区总户数的40%、50%和60%。三、社区稳定。社区有警务室,治保组织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对刑释和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90%,社区内无“黄、赌、毒”现象,无邪教组织,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社区无重、特大火灾,无重大交通安全责任事故,家庭和睦,没有虐待和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无家庭暴力。四、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主动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及时受理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有《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对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参与率在60%以上,社区有志愿者组织、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在8%以上。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居务公开并有公开栏,与辖区80%以上单位签有共建协议、并建立了共建机制,社区内单位公益性设备、场地向社区开放率达50%以上,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不得少于60平方米,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施,居民委员会办公经费有保障。五、党的领导。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有楼栋党组织并能认真开展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社区内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达到70%以上,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建设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一项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任务,要按照中央关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认认真真抓好落实。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区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发挥领导核心和龙头带动作用。民政部门是各级政府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具体规划、部署和落实好这项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这个大局,立足自己实际,找准进入这项工作的切入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基层的各种社会组织,要同社区广大群众一起,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排头兵,站在和谐社区建设的前列,为和谐社区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要抓好规划。制定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要服从全党的大局,按照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在明年通过的“十一?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制定好本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的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只有这样,和谐社区建设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三、要抓好分类指导。对不同情况的社区,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具体的、明确而且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工作目标,扎实有序地推动工作。在工作方法上要经常抓典型,通过典型以点带面。要根据各自的条件,发挥现有优势,努力在和谐社区建设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创造和总结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的经验。西部地区的社区,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从群众急需要办的事情做起,一件一件地把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地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东部地区的社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起点一定要高,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全国的和谐社区建设当典型、作示范。

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自治功能分析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你之前没有接触过写最好是请人帮你吧需要的话我们也可以帮你

  • 索引序列
  •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论文
  • 自然保护区论文
  • 关于自然保护区的论文
  • 物流园区功能研究论文
  • 社区政治功能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