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粉丝问过:怎么样才可以成为审稿人呢? 其实,这个很简单,只要你作为通讯作者并且用自己的邮箱投过几次稿,一般很快就可以成为审稿人。 之前笔者做过几次通讯作者,一下子就好几本期刊找上门邀请审稿(只列出部分): 一开始的时候接到审稿邀请非常激动,每次都会认真把稿子看完再写审稿意见,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完成这些审稿工作。后来随着邀请越来越多,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消极,开始不愿意审稿了,每次看见审稿邮件都会委婉回复拒绝期刊主编。有时候甚至连邮件也不回复了,因为自己工作也很忙,实在不想处理这些审稿的工作。 笔者跟其他大佬不同,笔者没有时间就不审稿,而其他大佬不一样,即使自己没有时间审稿,这些大佬会让他们的研究生进行审稿,完成审稿工作。一般都是刚开始的时候,审稿人比较热情,随着时间的过去,这股热情就慢慢消失,直到不愿意审稿为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文章被拒稿了,期刊给出的理由是:找不审稿人审稿。 这种情况会存在的,如果期刊主编找了好几位审稿人,都没有人愿意审稿,期刊主编是有可能会拒稿的。 能不能成为审稿人,就看你能不能作为通讯作者,一般做过通讯作者都是有很大机会成为审稿人的。审稿越积极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审稿越消极机会就会越来越少 。
成为通讯作者更容易当审稿人。1、一般做过通讯作者都是有很大机会成为审稿人的,审稿越积极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审稿越消极机会就会越来越少。2、审稿人特指为期刊杂志审阅待发表学术论文并给出修改意见的专家或学者。
首先你必须在相关的SCI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最好是高水平的期刊其次,有人推荐你作为审稿人。比如有人投稿,他推荐你作为文章的审稿人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并没有相应的称号,不过也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像中国博士毕业的要求只要在3分以上的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型文章就行。对比可知道这两本杂志的高度。《自然》(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像中国博士毕业的要求只要在3分以上的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型文章就行。对比可知道这两本杂志的高度。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并没有相应的称号,不过也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发一篇nature能当教授吗?发nature和science只能保证你可以进入大部分学校,这里的大部分包括所有的双非院校和一些211以及少数的985,但是进去不一定就会给你教授,普通二本也许会给,少数一本也许会考虑,但是211以上就不一定了。
审稿人往往很忙,能给Nature及其子刊审稿的人,基本都是大牛级别的,没那么多时间看你忽悠他。
没投过国内的期刊,读书期间投稿起码也投了有十来个国外期刊了。随便说点。你在杂志的网站上在线投稿时一般会填写至少3个推荐审稿人。paper首先是到一个专业的编辑手中,编辑会根据研究方向将你的稿件发送给3~5个近似研究方向的审稿人,一般编辑会选一个你推荐的审稿人(也可能一个也不选),另外几个则由编辑确定。你不会知道审稿人是谁,每个审稿人也不知道都有谁在看这篇稿件。他们给出的意见都是相对独立的,这就避免了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的作假。我是学有机化学的,只说说有机方面的审稿过程吧(其实是因为帮老板审过稿,知道大概会从哪几个方面看)。首先,了解paper的研究意义,当然你的paper中会提到这一点,但是大家都是搞这行的,知道一个新化合物的合成有什么意义。并且研究生每天都要读相关领域的大量文献,也知道大概的发展是怎么样的。其次,合成过程。某类化合物一般是通过什么合成路线得到,你的研究是不是改进了原来的路线,是不是方法更加简便。核对谱图(NMR、IR、紫外等等等等)是否与你给出的结构式相符合,这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第三,分析。新化合物合成出来不是就放在那里看的,你需要研究这个物质的性质。这部分跟研究意义联系比较紧密。这个化合物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新的材料,在光学、电学还是其他的领域有很好地应用;这个化合物可不可以当做某种药物的前体,可不可以进行衍生化继续研究。这些都是需要你在paper里写明白的。第四,语言。很多中国人在写英文paper的时候都会遇上表达问题,如果你的文章出现的语法表达错误太多,审稿人可能根本看不下去。不过一般只要不影响正常阅读,审稿人就只会说需要修改,而不会拒掉你的文章。这几个大方向审稿人会逐一评价,如果觉得你的哪一方面做的还不够,会在意见中写明你还需要做哪些研究。如果你的paper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审稿人一般会要求你精益求精完善研究才同意发表。几个审稿人把审稿意见发回给编辑后,由杂志编辑认定这篇文章是否有资格发表,一般意见有直接发表/接收(Publish unaltered )、小修后发表(Publish after minor changes)、大修后发表(Publish after major changes)、大修后重审(Review again after major changes)、拒收(Reject),你按照要求来就好。至于拒掉的paper,有的期刊编辑会给你个链接让你修改后改投另一个杂志,这个杂志一般是新出来的,稿件量并不多,所以好好改一下投新杂志吧,有总比没有好。这种算是比较运气的了,更多的paper是毫不留情的被拒掉,如果你觉得你的研究真的很有意义,你可以照着审稿人的意见先完善自己的paper,然后向该杂志申诉,可能更高级一点的编辑看到你的申诉信也觉得你的研究的确挺有意义也是有可能允许你发表的,不过这个概率非常小啊…差不多了,就说这么多吧。有阵子没做过这事儿了,有疏漏还请指正。
选择审稿人的途径有: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行业内的公认的学术领军人才。
论文在投稿阶段,期刊一般都会有让作者推荐审稿人的环节,有些期刊要求必须填写三个推荐审稿人。推荐审稿人可以帮助编辑快速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让你的论文更快的进入审稿流程。如果推荐的审稿人选择不好,不但会拖延论文处理时间,还会让编辑觉得你不专业,如果推荐了不合适的审稿人,还很可能触犯到学术道德,导致拒稿。
推荐的专家有精力的专家为你审稿。审稿人最好选择没有行政职务的专家稿,也可以选择一些在你这个领域发表论文较多的青年学者,他们更愿意为你审稿。
选择审稿人的理由
1、本专业领域专家,可以提高sci论文写作水平。作者推荐本领域的专家作为审稿人,不仅是因为审稿人的知名度高,而且本专业领域审稿人对学术态度严谨,对sci论文要求高,可帮助作者提高sci论文写作水平。
2、发表过相关专业领域相关作者,能够更快,更深入了解sci论文。作者推荐相关专业领域相关作者,是因为作者发表过相关专业领域sci论文,对sci论文具有深入了解,可帮助作者更好的分析sci论文,避免sci论文出现不必要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sci论文质量和学术价值。
3、本领域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者,可以公平,公正审核。具有本领域丰富经验,为作者发表sci论文提供帮助,如sci期刊选择,sci论文发表建议和修改方面等问题,会给出作者公平、公正的审核建议,顺利将sci论文发表期刊见刊。
这个是查不到的,你只能通过编辑了解你论文的情况,我这有几本外文期刊,加+
wyj6133(站内联系TA)这个基本查不到除非审稿人自己告诉你他,审了你的文章或者期刊要求你推荐审稿人,但是编辑也不一定就会选择你所推荐的审稿人去审稿这个基本查不到除非审稿人自己告诉你他,审了你的文章或者期刊要求你推荐审稿人,但是编辑也不一定就会选择你所推荐的审稿人去审稿
没投过国内的期刊,读书期间投稿起码也投了有十来个国外期刊了。随便说点。你在杂志的网站上在线投稿时一般会填写至少3个推荐审稿人。paper首先是到一个专业的编辑手中,编辑会根据研究方向将你的稿件发送给3~5个近似研究方向的审稿人,一般编辑会选一个你推荐的审稿人(也可能一个也不选),另外几个则由编辑确定。你不会知道审稿人是谁,每个审稿人也不知道都有谁在看这篇稿件。他们给出的意见都是相对独立的,这就避免了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的作假。我是学有机化学的,只说说有机方面的审稿过程吧(其实是因为帮老板审过稿,知道大概会从哪几个方面看)。首先,了解paper的研究意义,当然你的paper中会提到这一点,但是大家都是搞这行的,知道一个新化合物的合成有什么意义。并且研究生每天都要读相关领域的大量文献,也知道大概的发展是怎么样的。其次,合成过程。某类化合物一般是通过什么合成路线得到,你的研究是不是改进了原来的路线,是不是方法更加简便。核对谱图(NMR、IR、紫外等等等等)是否与你给出的结构式相符合,这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第三,分析。新化合物合成出来不是就放在那里看的,你需要研究这个物质的性质。这部分跟研究意义联系比较紧密。这个化合物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新的材料,在光学、电学还是其他的领域有很好地应用;这个化合物可不可以当做某种药物的前体,可不可以进行衍生化继续研究。这些都是需要你在paper里写明白的。第四,语言。很多中国人在写英文paper的时候都会遇上表达问题,如果你的文章出现的语法表达错误太多,审稿人可能根本看不下去。不过一般只要不影响正常阅读,审稿人就只会说需要修改,而不会拒掉你的文章。这几个大方向审稿人会逐一评价,如果觉得你的哪一方面做的还不够,会在意见中写明你还需要做哪些研究。如果你的paper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审稿人一般会要求你精益求精完善研究才同意发表。几个审稿人把审稿意见发回给编辑后,由杂志编辑认定这篇文章是否有资格发表,一般意见有直接发表/接收(Publish unaltered )、小修后发表(Publish after minor changes)、大修后发表(Publish after major changes)、大修后重审(Review again after major changes)、拒收(Reject),你按照要求来就好。至于拒掉的paper,有的期刊编辑会给你个链接让你修改后改投另一个杂志,这个杂志一般是新出来的,稿件量并不多,所以好好改一下投新杂志吧,有总比没有好。这种算是比较运气的了,更多的paper是毫不留情的被拒掉,如果你觉得你的研究真的很有意义,你可以照着审稿人的意见先完善自己的paper,然后向该杂志申诉,可能更高级一点的编辑看到你的申诉信也觉得你的研究的确挺有意义也是有可能允许你发表的,不过这个概率非常小啊…差不多了,就说这么多吧。有阵子没做过这事儿了,有疏漏还请指正。
审稿人往往很忙,能给Nature及其子刊审稿的人,基本都是大牛级别的,没那么多时间看你忽悠他。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并没有相应的称号,不过也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像中国博士毕业的要求只要在3分以上的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型文章就行。对比可知道这两本杂志的高度。《自然》(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像中国博士毕业的要求只要在3分以上的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型文章就行。对比可知道这两本杂志的高度。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并没有相应的称号,不过也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发一篇nature能当教授吗?发nature和science只能保证你可以进入大部分学校,这里的大部分包括所有的双非院校和一些211以及少数的985,但是进去不一定就会给你教授,普通二本也许会给,少数一本也许会考虑,但是211以上就不一定了。
2002年山东大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3年在汕头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至2006年受聘于江南大学“太湖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4月调上海交通大学,功能食品学科带头人。中国化学会、美国化学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食品与药品》编委、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研究兴趣:功能食品、食品胶体及药品、化妆品中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食品检测新方法等。特别是化学基础理论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是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制备及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批准号20676051、20573048、20473034)。
近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Foods》(IF=)上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Mechanism of ssDNA Aptamer in Nanozymes and Application of Nanozyme-Based Aptasensors in Food Safety”的综述期刊(Front Cover文章)。文章通讯作者为西华大学陈祥贵教授和马里兰大学王芹教授,第一作者为王力均副教授。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病原菌、毒素、杀虫剂、兽药、重金属和非法添加剂等频繁被报道污染各种各样食品,对人类 健康 构成了严重威胁。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现代 社会 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对大量食品样本进行现场和快速筛选目的,亟需建立新的快速检测方法。结合纳米酶和核酸适配体的优越性能,以它们为元件构建的纳米酶-适体传感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方面得到显著提高,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一类快速检测方法。 近年来,我们目睹了一系列基于纳米酶-适配体的食品污染物分析检测策略,特别是基于ssDNA调控纳米酶活性的新型检测方法。因此,本文对纳米酶-适体传感器在食品安全的应用做全面综述。首先,系统地探讨了不同因素对ssDNA调控纳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实现精确调控各种检测方法中纳米酶活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纳米酶和适配体的互作模式,将纳米酶-适体传感方法分为四种模式进行了讨论(基于ssDNA提高纳米酶活性的检测模式;基于ssDNA抑制纳米酶活性的检测模式;纳米酶作为信号标记的检测模式和其他模式)。最后,文章对纳米酶-适体传感方法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ssDNA既可以抑制纳米酶活性,也可以增加纳米酶活性。提高或抑制纳米酶活性主要取决于引入的ssDNA是增加或抑制纳米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与内在因素(ssDNA结构、碱基种类、浓度和长度,纳米酶形状和种类)、外在因素(底物种类、pH、温度、离子强度和种类等)有关系。虽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ssDNA对纳米酶活性的调控,但是这些文献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ssDNA调控纳米酶活性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和其他检测模式相比,基于适配体调控纳米酶活性的检测模式具有简单、方便和普适性等优点,受到科学家们的亲睐。但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需要繁琐的样品前处理步骤才能避免食品基质对纳米酶-适体传感方法的干扰。因此,亟需研发不需要繁琐样品前处理的纳米酶-适体传感方法。 陈祥贵,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营养保健与安全、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7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获省级 科技 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食品安全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决策咨询分委副主任,四川省食品质量与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芹,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营养与食品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生物高分子以及食品安全,涵盖了食品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技术以及生物物理学等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通过对食品中天然高分子的微米和纳米级结构特性进行表征及评价,进一步开发和拓展食品蛋白质和多糖的创新应用,包括对抗菌剂进行可食性涂膜、对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及缓释、有序排列的纳米复合物的食品包装材料等。先后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Food Chemistry, Food Hydrocolloids, Biomacromolecul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国际一流食品期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多次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担任十余家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在2019和2021年被评为高被引专家。 王力均,博士、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1月毕业于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前往美国阿肯色大学进行联合博士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和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方法)。在Food chemistry, Food control,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通讯员:西华大学林洪斌)
方亚鹏,博士、二级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湖北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带头人。现任湖北工业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菲利普斯亲水胶体研究中心主任。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从事食品天然高分子和胶体科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9余篇,其中SCI/EI论文82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250,被引1000余次2。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1项。担任Bio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Cereal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10余次受国际会议邀请做学术报告,组织“亲水胶体发展趋势”等食品天然高分子和胶体领域的国际会议3次2。目前担任《Food Hydrocolloids》(影响因子:)杂志编委、《食品科学》杂志编委、国际亲水胶体大会咨询委员、湖北省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荣获2012年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会IUFoST优秀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第十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等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