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研究伦敦奥运会网络新闻报道论文

研究伦敦奥运会网络新闻报道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伦敦奥运会网络新闻报道论文

伦敦奥运会消极比赛事件后,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于近日首次公开表态。他表示,消极比赛并非是自己的战术布置,而且国际羽联的处罚太过草率。并用“金牌是竞技场上的唯一标准”为自己做无罪辩护。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波叔的眼里没有旁物只有金牌,不过这次面对媒体面对大众他竟能如此理直气壮,从话语中丝毫看不出任何代表羽毛球队承认错误的迹象……难道包揽所有金牌真的可以掩盖一切违背奥运精神的丑恶现象吗?你认为并未受到处罚的李永波字字有理吗?看了李永波接受央视的访谈内容,说实话我心里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其实很多东西波叔未必不知道,很多道理波叔也未必不懂,很多事情波叔更未必不想不做!只不过在当下我们现有的体育体制和环境氛围下,一些改革确实感觉太难太难。拿了冠军挑刺,没拿冠军更挑刺,或许你永远无法感受波叔那个位置的风口浪尖……波叔能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坐着,对上对下都要负责,不容易啊。羽毛球比赛规则确实有漏洞,波叔所说的话有一定道理,只是这是谁的理,你我他认不认这个理?没有处罚李永波,他就有理了么?处罚了李永波,他就没理了么?凡事咱都得讲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在我看来,1、别人偷驴,咱不能跟着拔橛;2、既然说好了要负责任,就不能黑不提白不提;3、向前看没问题,但必须“向前上方看”,否则,争议永远不会消失!其实说到底,波叔之所以如此理直气壮,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真正养活羽毛球队的,也就是其衣食父母并不是观众,而是国家体育总局。因此以波叔为首的羽毛球队只需要服从总局领导的安排,所做的一切只需要让总局领导满意,球队的生存、发展乃至壮大就没有任何阻碍!然而观众的感受、观众的情绪,根本左右不了球队的命运,甚至可有可无,因此在他们眼里,当然可以将这一切忽略!波叔是体制内的“产物”,自然要始终维护体制的正当性,否则他将不可能继续在这个圈子里生存下去!所有体制内的人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类似消极比赛这种无视观众存在的丑恶现象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怎么办?我们只能根据原因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观众真正成为这项运动发展的衣食父母,才能让每一个上场的运动员都能拿出对得起观众的表现,才能真正从根上杜绝消极比赛。从当下的发展形势出发,这实际就是让我们大力发展职业联赛,发展名副其实的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走好这条路,便能顺利杜绝消极比赛等丑恶行径。不过现实是残酷的,要想真的搞好职业联赛需要很多的条件,也有很多的制约因素。以目前我国的职业体育发展现状来看,毫不夸张地说,咱们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纯职业联赛,大部分都是伪职业联赛。试想一下,连足篮排这类热门项目的职业联赛都没有搞好,我们又怎能指望羽毛球的职业联赛能一飞冲天呢?事实上我觉得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搞成职业联赛的形式,也并非所有项目都只有搞职业联赛才能壮大这一条路,我们更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细致分析该项目在中国具不具备办职业联赛的各种条件,分析过后再去定夺,才不会像当下如此盲目!羽毛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体制内的老一套思想充斥其中,把职业联赛弄成了半吊子,弄成了四不像,弄成了似是而非,如此不按照规律发展,怎可能杜绝消极比赛?我觉得羽毛球要想在中国真正办起有规模的职业联赛,难度极大,因此如果依然抱死这条路不放手,只能说,彻底根治消极比赛,任重而道远啊!从能力上说,李永波自然是无可非议的好教练,但在举国体制的熏陶下,其多年坚持贯彻的唯金牌论思想,确实已经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运动队的发展壮大,也早已过了过度依赖组织、依赖领导的时代,回归市场、尊重普遍价值规律才是正道!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拿再多的金牌有啥用?老百姓的体质,青少年的体质搞不上去,一切都是白搭。举国体制的实质性改革,请快点到来吧!

天…不知道你看了比赛没有,我觉得可以把握住比赛的黑幕来写,也可以写中国队员努力拼搏,勇争冠军,随败犹荣来写。

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 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的风景秀丽的小镇。 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 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他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公元394年被罗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 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为此,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对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与积极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举行了首次国际体育大会。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体育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4月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4年一次,轮流在各会员国举行。到1992年,已经举行了25届奥运会。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基本上是每四年举行一次,这一周期被称为“奥林匹亚德”。按此周期算,则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间共应举办293届;但实际上召开的次数要少得多。不过,古代奥运会有规定,一个奥林匹亚德为一届,不管举行与否次数照算。 古奥运会初期,竞赛项目不多,所以前22届时间仅一天。后来随着比赛项目的增加,又延长为两天。从第37届增加少年比赛项目后,时间又延长到5天。其中第一天是开幕式,举行献祭和宣誓仪式,第二、三四天是比赛的具体内容,第五天是闭幕式,进行发奖和敬神活动。 目前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未含冬奥会项目):田径、游泳(含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射击、举重、自行车、射箭、篮球、排球、足球、手球、曲棍球、体操(含艺术体操)、击剑、国际式摔跤(自由式和古典式)、拳击、柔道、赛艇、皮艇和划艇、帆船(含帆板)、马术、现代五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 古代奥运会的由来 在半岛上的阿尔菲斯河之滨,克罗菲斯山麓,属于伊林斯地区的奥林匹亚村,被认为是诸神聚居之所。因此在这里建筑厂宙斯神庙,其附近被称为阿尔齐斯神域。当时每年七、八月间,各城邦都要来此祭祀宙斯。除献纳祭品、举行仪式外,竞技运动也被列为—种祭神活动。4年一次的闰年扩大祭祀,后来形成制度,这就是奥运会4年举行一次的由来。4年一次的古代奥运会周期,被称作“奥林匹亚德”。 关于古代奥运会的最早的诞生,有不少的神话传说,其中.最为哙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是:海神之子伯罗普斯为娶公主希波达米亚,在赛马车中战胜了国王俄诺马依斯,因而得到了公主和王位。为了庆祝胜利和感谢神灵佑护,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竞技盛会。 当然神话井非历史。事实上,古代奥运会所以在古希腊出现,是由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观点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铸造成的一个客观历史现象。—般历史学家都认为,从公元前776年始,竞技表演以比赛形式出现,因而人们通常把这作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始年代。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奥运会每四年一届,从公元前776年有文字纪录的第一届奥运会到公元393年,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衰弱几个阶级。 第一, 古希腊自然环境与竟技运动习俗的形成。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古希腊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处,并因此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等领域里为人类做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竟技运动是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二, 奥运会初期的比赛项目也反应了战争与古奥运的发展关系。从公元776年开始长达500年期间,奥运会项目逐步扩大,从单一的赛跑发展为有摔跤,混斗,拳击,四马战车,马车赛,角力,赛马,五项运动项目等的综合运动会,这些比赛项目,多与军事技能有关,反应了战争对奥运会比赛项目发展的驱动作用。虽然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明显的军事烙印,但是奥运会本身却是整个希腊民族欢聚一堂的盛会。虽然各城邦间的冲突经常发生,但是它们之间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特别自公元前8世纪开始,随着古希腊殖民运动的兴起,在地中海区域形成了一个希腊文明圈。 第三, 古希腊的宗教习俗与奥运会模式的形成。 古奥运会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奥林匹斯山诸神的膜拜;二是有一独特的祭祀制度;三是有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 第四,古奥运会的盛衰。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发展为各希腊城邦参加的盛会,第二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为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全盛期,古奥运会达到鼎盛。第三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元4世纪)古希腊先后被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古奥运会进入衰落期。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动因: 体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下半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竟技运动的迅速发展,二是体育的国际化趋势,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随着国际体育交往的扩大,建立一个综合的国际体育交流的大舞台,建立一个协调各单项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以发挥管理作用,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终于在1893年根据顾拜旦的建议,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举行了一次国际性体育会议。讨论复兴奥运会的问题。 1894年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隆重开幕。并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由于首届奥运会将于1896年在古奥运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举行,因此希腊人维凯拉斯任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隔四年在哪个国家的大城市举行奥运会。 三: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主要特点的比较 1. 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 2. 继承了“奥林匹亚”每四年一个周期的传统 3. 借用和发展了古代奥运会的某些仪式。 4. 吸收和发展了古代奥运会的传统思想。

一、人民日报伦敦奥运报道概况2012年伦敦奥运会落幕,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取得38金、27银、23铜的境外参赛最好成绩。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如此成绩,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中国体育代表团征战此次奥运会,人民日报非常重视,每天拿出4块版、总计76块版的奥运特刊的规模予以充分报道。对于奥运会开闭幕消息、开幕式评论员文章、闭幕式社论、个别针对热门话题的重要评论、针对奥运会上争金夺银摘铜的大部分优秀运动员设立“奥运之星”的栏目以图文并茂形式在人民日报一版予以显著报道。 能不能将奥运报道做出内容,做出影响,首先要解决报道规模的问题。可以想象,如果人民日报此次伦敦奥运报道每天只是一个版或两个版的报道规模,其影响就要大打折扣。 此次报道伦敦奥运会,人民日报奥运特刊4个版进行了如下大致分工和定位:特刊一版主要是起到封面作用,固定栏目有统领版面的图片栏目“今日定格”,这个栏目是我们报道历届奥运会的一个突破。突破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图片幅面大,基本上每张图片都在6栏以上,一些图片还做了通8栏处理。19期奥运特刊我们用了19张(组)“今日定格”图片,这些图片都是我们结合当日赛点遴选的,其中仅有极个别的是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我们选择这些图片的原则很简单,不看人,不论中外,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为第一选择。除图片栏目之外,特刊一版还常设了反映场内外热点的“五环五星”栏目、体现言论优势的“奥运观察”栏目、体现时效的“微现场”栏目、体现服务性的“奖牌榜”和“奥运看点”栏目。特刊二版实际上起到和特刊一版互为依托的作用,报道定位同样是“以我为主”,常设栏目有“热点直击”“微论坛”等栏目。特刊三版,主要兼顾赛场深度和赛外热点报道,这些内容主要依靠“伦敦夜话”栏目来体现。此外,这个版还设立了“闲看奥运”言论栏目,主要由一些后方年轻记者执笔,与特刊一版前方记者执笔的“奥运观察”言论栏目形成差异化视角评点奥运。这个版还设立了较为轻松的“伦敦札记”和深入浅出地介绍奥运知识的栏目。特刊四版的报道主要由人民日报国际部完成,主要报道内容集中在外国运动队和运动员相关赛事等方面,常设栏目有“风云赛场”“人在奥运”“‘尔’听八方”“伦敦日记”等栏目,既报道人和事,也对奥运各参赛国涉奥反馈信息进行报道。 二、准确拿捏热点报道尺度,有力引导舆论 中国体育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共夺得了88枚奖牌。对于这些金牌银牌铜牌,仍是人们热议的焦点,当然也是做好奥运报道的鲜活素材。但如果大家转换一下角色,尝试以普通读者的角度看奥运,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看争金夺银或平淡或惊险的历程,人们心潮澎湃;而伴随着争金夺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争议事件,不但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往往以街谈巷议、自媒体传播的方式积极参与其中。面对众声喧哗,主流媒体发挥舆论稳压器的作用自然责无旁贷。 7月29日,伦敦奥运会女子53公斤级举重赛场,代表中国队出战的17岁湖南小将周俊在抓举比赛中连续三次输给95公斤重的杠铃,交出了中国女子举重队奥运参赛史上的首张“白卷”。比赛比砸了,小将周俊手足无措、神情恍惚,一时间国内外舆论哗然。女子53公斤级举重虽非中国女子举重的优势项目,但也并非无人可派。为什么会出现实力并不突出、经验十分欠缺的周俊被派上场参赛的咄咄怪事?就此,人民日报7月30日在奥运特刊二版的“热点直击”栏目及时刊发述评《女举首张“白卷”痛从何来》,对中国举重在选拔机制、省市平衡、补偿照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既回答了人们的疑问,同时也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而文章对所暴露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开掘并未仅限于此。文章最后一段话:“这次失利,让中国举重队和某个省丢掉了一枚“计划内”的奥运奖牌,而周俊的未来才让人更加担心。丢掉的奖牌还可以重新夺回,但一名年轻选手崩塌的信心,岂是轻易就能重新建立的?”文章就此收笔,显得别有深意。既显示了对无辜小将的人性关怀,也不乏对举重界一些乱象的批评力度。以这样的报道关注女举“白卷”现象,应该说是站得住脚的,当然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推敲。 7月30日凌晨,同样是举重赛场,中国选手吴景彪在男子56公斤级决赛中不敌在B组参赛的严润哲获得银牌之后重复最多的一个动作就是鞠躬,并一次次道歉,感觉自己“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吴景彪该不该道歉?道歉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众说纷纭之时,人民日报7月31日奥运特刊一版刊发了观点鲜明的文章《既已尽力 何言有愧》。文章对比赛过程和吴景彪的实力进行了如实描述和准确分析,最后得出“输给这样强劲的对手,不能算是意外”的结论。这种还原事实真相的报道,也许不如抨击谩骂过瘾,但起到的舆论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北京时间8月7日,中国选手刘翔出战伦敦奥运会110米栏预赛。刘翔在出发后摔倒,无缘半决赛,在跳着完成全程后,他俯下身,亲吻了最后一个栏架。对于这样一个激起巨大舆论旋涡的突发事件,我们依然把相关稿件和言论放到特刊一版处理,但并未处理成上半部分的版面头条区域,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前方现场特写来稿语带感情,我们在处理稿件时没有破坏文章的写法,只是删掉了有关方面的部分表态。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尺度把握,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标题来体现:现场特写肩题“三次来到奥运赛场 两次没能完成比赛”主题“刘翔的伤 我们的痛”,言论标题“伤情难为英雄汉”。除这两篇报道外,网友、微博热议,我们一条都未选取。此后有关刘翔伤情的报道,我们也再未选取。当然随后的8月9日我们还是刊发了消息“刘延东亲切致电慰问鼓励”和言论“拼搏展示着中国价值追求”。其实,对热点新闻、争议事件的报道,要做到不失语、不乱语、敢说话、会说话,不在于咄咄逼人、喋喋不休,报道尺度拿捏得当,分清场合点到为止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三、舆论战中主动发声,切实提高国际传播力 本次伦敦奥运会报道区别于以往历届奥运会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个战役同时展开:一是奥运报道新闻大战,一是针对西方舆论刁难和攻击的舆论战。应该讲,中国媒体在这两场战役中均表现优异。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在奥运新闻战和舆论战中,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很大提升。 针对西方媒体无端质疑和刁难叶诗文在女子200米混合泳和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的优异表现,人民日报在社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于8月2日在奥运特刊一版推出言论“无端贬损凸显偏见与无知”,并配发前方记者发回的现场特写“叶诗文坦然面对‘质疑’”,由此掀开应对舆论战的序幕。这组稿件国内外反响极为强烈,保护自己的运动员、在舆论战中敢于亮剑,此后逐渐在中国媒体奥运报道中形成声势。8月6日,针对西方媒体评判羽毛球选手退赛事件、评判游泳选手赛场表现和一些项目裁判在判罚尺度把握上的双重标准,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一版推出言论“双重标准有损公平正义”,并转载了解放日报稿件“伦敦赛场,不缺双重标准”、文汇报稿件“因为无知 所以偏见”,再度形成报道强势,国内外舆论反响强烈。此后,人民日报还先后发表了“为何‘选择性失明’”、“奥运会锤炼中国的自信”、“缺少包容难以领悟奥运之美”等言论,在这场背景复杂的舆论战中发挥了人民日报评论的优势,很好地引导了舆论。8月7日,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三版刊发述评“叶诗文 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通道”和深度报道“花季少女 卓然绽放”,这两篇文章令花季少女叶诗文的清新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以扎实的采访和令人信服的论据解析了叶诗文的成功之道。特刊四版同日刊发了伦敦分社记者采写的“英国‘自然’杂志向叶诗文和读者道歉”的图文报道和后方编辑编译的“科学论证应以事实为基础”的读者反驳“自然”杂志文章。此组报道与叶诗文报道前后呼应,等于为此次舆论战的阶段性成果做了一次小结。这两个版的报道,引发国内外强烈反响,同样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通过这次伦敦奥运报道实践,我们有如下认识:打赢奥运新闻大战,要抢热点、抓深度、做好服务、巧妙引领;打赢舆论战,则要把握话语权、抢占制高点、精心谋划、以理服人。而不论是新闻战还是舆论战,所有新闻作品只有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人民日报体育新闻部主任)

新闻伦理道德伦理论文题目

新闻学的毕业论文提纲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新闻学的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分享。

题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二次伤害”概念界定

第四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时异势殊: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

第一节、新媒体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平台”

一、新传播者:传受一体,主体多元

二、新传播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计数

三、新传播渠道:开放共享,扩大影响

四、新受众细分:匿名虚拟,促进舆论

五、新传播效果:即时互动,满足需求

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二次伤害的'方式

一、轰炸式采访

二、透明化报道

三、加工性传播

四、网络暴力式反馈

第三节、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影响

一、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

二、损害媒体公信力

三、对受众的伤害

四、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章、过犹不及:“姚贝娜事件”中的二次伤害

第一节、姚贝娜事件发展始末

第二节、姚贝娜事件中“二次伤害”现象探析

一、新闻媒体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第三节、姚贝娜事件相关结论

一、新闻采访时媒体应遵循伦理道德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

第四章、追根溯源:新媒体二次伤害成因

第一节、媒体原因

一、采写过程中新闻伦理意识淡薄

二、信息把关弱化

三、新闻生产流程简化

四、传播过程异化

第二节、社会原因

一、经济利益下的“新闻大战”

二、大众文化对媒体的消费

三、新媒体技术上为“二次伤害”提供条件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缺乏

第三节、受众原因

一、受众新闻生产过程非理性化

二、阅听兴趣偏猎奇

第四节、当事人原因

一、过于依赖媒体

二、缺乏维权意识

第五章、因事制宜:减少二次伤害现象

第一节、传媒制度的“他律”

一、加强新闻立法及网络管理

二、加强学术研究

三、制订相关传媒内部职业规范细则

四、提高公民新媒介素养

第二节、新闻从业者的“自律”

一、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加大监督力度

三、理性对待受众需求

四、坚持正面引导

第三节、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自律”

一、辨别媒介信息

二、理性看待各类突发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交流,新闻事业对人类社会就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新闻学论文题目参考目录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

2. 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

3. 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4. 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

5. 通讯的报道创新——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例

6. 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

7. 《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

8. 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

9. 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

10. 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

11. 广告新媒介研究

12. 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

13. 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

14. 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

15. “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16. 《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

17. 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

18. “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

19.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 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

1. 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

2. 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

3.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

4. 古代杂文的新闻性

5. 论社会新闻的“软”与“硬”

6. 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7. 穆青新闻主张研究

8. 穆青新闻实践

9. 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

10. 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

11.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12. 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

13. 探究现代政治广告

14. 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

15. 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

16. 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

17. 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

18. 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

19. 真实的力量——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

1. 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2. 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3. 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

4. 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

5. 突发性事件报道研究

6. 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

7. 解释性报道初深

8. 党报新闻标题研究

9. 晚报新闻标题研究

10. 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

11. 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

12. 郑州报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13. 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

14. 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

15. 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

16. 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17. 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

18.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

19. 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

20. 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

21. 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

有什么具体要求没有?

克隆人 性别筛选通过改变基因 改变下一代性状 甚至性格特征预测 重大不可救治遗传疾病

新闻报道研究毕业论文

新闻学是在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新闻学是当前最有前途、最有影响、最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网路新闻编辑对网路传播现状的改进

摘要:随着网路时代的全面来临,网路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网路新闻编辑作为媒介资讯的“把关人”,要想在媒介融合时代改变网路传播现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对网路资讯的选择、分析、评价和创造性传播的能力,表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实现网路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网路新闻编辑;职业素养;媒介融合;网路传播现状

一、网路传播现状

有的网站为了迅速发新闻、争“独家”报道,仅仅靠网路上的海量资讯来写作新闻,所以大量未经认真采访和核实的新闻稿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结果稿件中错误百出,逻辑混乱、连篇错别字出现、虚假新闻等现象随处可见。当今虽然进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但是很多网路媒介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用,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导致网路新闻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网路新闻编辑需要如何改进

一提高网路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现在很多网路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只是将纸质版的文字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加上一个显目的标题,这样就完成了日常的工作。网路资讯的庞大冗杂,受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资讯,而且由于各种社交软体的涌现,网路编辑获取资讯的来源越来越广,甚至有的资讯是从普通网民的释出中获取的,所以讯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这种情况下,网路新闻编辑就需要具有收集、分析、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1]网路新闻编辑要在接触社会的资讯后,筛选出有价值的资讯进行释出,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也能让新闻正确引导受众,正确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二对网路媒体自身及受众的清晰定位

网际网路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媒体网站建设的需求增加,然而很多入口网站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后却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示作用。很多网路媒介之所以得不到大众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不清晰,一味地大面积、大领域释出资讯,又怎么能获得自己的忠实受众呢?网路媒体在受众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但由于媒体对受众调查不够,一些媒体不顾自身优劣,也不管自身释出内容的取向,就随意释出资讯,所以其受众定位存在高度重叠和盲目性。而现代社会,人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兴趣取向、收入水平、生活享受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网路媒体的受众也出现了群体分化,需求也由过去的较为同一转为分化,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差别,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因此,只有在较长时期内向受众传达差异性的资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三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闻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事新闻的工作思维,让我们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要观察现实,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中吸取养料。网路的普及,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给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资讯的释出具有不可控性,网路新闻编辑如何正确识别并独立地作出判断呢?网路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与世界联通,所以要求网路新闻编辑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套件自己的全球视野。现在的网路新闻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网上查询相关资讯时,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所需要的资讯,面对这样的受众,网路新闻编辑就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网路新闻编辑不能只学习新闻学科,还应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网路新闻编辑才能对新闻线索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运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特色报道

网路新闻传播运用高科技进行讯息传播,网路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资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讯、音讯、文字以及大量相关资讯连结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路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讯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路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用高科技,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现在的媒介工具,只有不断学习网路知识,加强网路传播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体装置,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这个网路媒体云集的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新闻内容的竞争、讯息可信度的竞争,也是网路新闻编辑自身素质的竞争。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网路的互通性,不能只求自己的发展,要与其他不同型别的网路媒体相互配合,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有更大的提高,才能改善网路传播现状。

五记者应具备更强的道德意识

网路新闻工作者在资讯传播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对发出的每条讯息负责。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资讯传播现象,以保证资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度,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记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稿件中差错的发生。总之,网路记者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以顺利完成资讯时代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换。

三、结语

网际网路作为第四媒体,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网路新闻编辑作为这个拥有海量的网际网路资讯海洋里的瞭望者,在这个有害资讯滋生并可迅速传播的温床里,不仅要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传达新闻资讯,还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让虚假、有害资讯止于网路之外,还受众一个干净的网路新闻传播环境,改善现在纷乱繁杂的网路传播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振杰.浅论网路编辑的文化修养[J].出版发行研究,20025:26-27.

[2]王巨集.网路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爱好者,200511:45.

二: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亦是如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特点,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了新的观点。笔者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探讨,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的时代特征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在传媒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旧媒体的界限日渐模糊,媒介受众也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媒介的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更加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因此,探索更加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融合的特点

21世纪是媒介融合时代,网路、手机等新媒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时,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现代传播成为平民化甚至是全民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资讯传播渠道更加开放与多元,传播渠道的多元使受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受众向分众化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成为趋势。但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发展中也存在诸如新闻真实性存疑、传媒公信力降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新要求

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者而言,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要求更高。体育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懂体育、爱体育,拥有海量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与独到的见解。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运用多种媒介蒐集与整理资料

资料的蒐集与整理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海量的体育资料与丰富的体育知识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篇好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要有记者的观点与见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大资料的来临使得资料的蒐集与整理不再复杂,在网际网路平台上,可以进行各种资料的蒐集、整理分析。所以,运用各种媒介蒐集、整理与分析资料,是一名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渠道传播体育新闻

媒介融合时代,多种媒介使用统一的以网路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语言,形成了大众传播特性、艺术表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平台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体育新闻传播者亦是如此。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性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风格的娱乐化与内容的专业性。所以,体育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既要hold住官方文章,又要能报道街边趣闻,同时还要善于捕捉竞技场上潜在的新闻。使用资料工具与资料语言进行多种媒介渠道的报道,是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能力。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报道,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写出适合各媒介传播特性的各种风格与体裁的文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策划出适合各种自媒体传播的“萌文”。当然,图文的处理与音视讯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业方向。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点已达2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以及民办学校和其他社会办学机构。其课程设定大多以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网路传播理论与务实、电视新闻务实、新闻摄像、体育新闻传播学等为主。但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专业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几代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但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课程设定问题及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材包括郝勤的《体育新闻学》、毕雪梅等的《体育新闻学概论》等。虽然弥补了体育新闻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将体育新闻专业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叠加的层面,缺乏课程设定的专业性。

二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体育新闻教育仍相当于起步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的更新换代,专业教师仍处于较为缺失的状态。绝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新闻学教师由高校新闻学或专业专案教师担任,缺乏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由于师资结构存在问题,学生能接触到的有体育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使得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实践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师资方面的问题,还使学生最后的实习环节受到影响。首先,部分院校没有设定实习部分,即使设定了,对学生的实习地点等也没有做过多要求。其次,部分院校设定了对口的实习基地。此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但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尚未落实,或者无法跟上时代要求,这也成为制约体育新闻专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为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前体育新闻报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应该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多是理论知识掌握得多,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如何进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增开融合型技能专业课程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在进行专业设定时,体育新闻学、体育电视编导、体育广告学、体育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都是分而立之,各专业的课程设定与安排也都是基于该专业设定形式而形成的。这种专业和课程设定模式造成了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割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多样、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传媒人才。同时,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网际网路、手机等新兴媒介主流化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定方面,除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采、写、编、评、摄等核心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摄影摄像基础、计算机图形影象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以及包含有音视讯与图文立体互动设计的多媒体互动设计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网路、手机新闻的采编、制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网路传播用语与网路受众特征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网路受众的特性,方便学生在网路传播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快速上手。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媒介融合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的体育新闻专业中,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拥有媒介融合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传统的专业与课程设定的弊端,院校现有的教师往往只对某一类媒体有较深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认知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体育新闻传播者独有的体育属性要求体育新闻专业的教育与普通的新闻学教育不尽相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更加侧重对体育专案的熟悉与了解。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体育比赛与体育新闻,对某个或多个体育专案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关注,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思考。

三整合实践平台,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

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完备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传媒人才所必需的,体育新闻也是如此。早在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就投资数万元建设了模拟媒体生态环境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媒介融合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特别强调理念和技能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当然,就现实情况来说,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国内很多体育院校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幸运的是,媒介融合本身也为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例如,电脑PC机和智慧手机等网路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开设个人网页、个人部落格、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PR、EDIUS等软体工具进行音视讯的制作,并通过网路相互转发与评价,在互评中得到提高。还可以将这种平台与学院已有的教学实践平台相连线,大大强化学生各种媒介技能的训练,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杨颖.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201514:55+57.

[2]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张丁丁.我国体育新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解析[J].视听,201407:119-120.

新闻学的毕业论文提纲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新闻学的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分享。

题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二次伤害”概念界定

第四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时异势殊: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

第一节、新媒体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平台”

一、新传播者:传受一体,主体多元

二、新传播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计数

三、新传播渠道:开放共享,扩大影响

四、新受众细分:匿名虚拟,促进舆论

五、新传播效果:即时互动,满足需求

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二次伤害的'方式

一、轰炸式采访

二、透明化报道

三、加工性传播

四、网络暴力式反馈

第三节、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影响

一、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

二、损害媒体公信力

三、对受众的伤害

四、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章、过犹不及:“姚贝娜事件”中的二次伤害

第一节、姚贝娜事件发展始末

第二节、姚贝娜事件中“二次伤害”现象探析

一、新闻媒体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第三节、姚贝娜事件相关结论

一、新闻采访时媒体应遵循伦理道德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

第四章、追根溯源:新媒体二次伤害成因

第一节、媒体原因

一、采写过程中新闻伦理意识淡薄

二、信息把关弱化

三、新闻生产流程简化

四、传播过程异化

第二节、社会原因

一、经济利益下的“新闻大战”

二、大众文化对媒体的消费

三、新媒体技术上为“二次伤害”提供条件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缺乏

第三节、受众原因

一、受众新闻生产过程非理性化

二、阅听兴趣偏猎奇

第四节、当事人原因

一、过于依赖媒体

二、缺乏维权意识

第五章、因事制宜:减少二次伤害现象

第一节、传媒制度的“他律”

一、加强新闻立法及网络管理

二、加强学术研究

三、制订相关传媒内部职业规范细则

四、提高公民新媒介素养

第二节、新闻从业者的“自律”

一、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加大监督力度

三、理性对待受众需求

四、坚持正面引导

第三节、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自律”

一、辨别媒介信息

二、理性看待各类突发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伦敦大学研究生论文

轻重有别

点数低代表抄袭情况比较轻微,惩罚也比较轻,包括口头警告,论文重写等。

但随着抄袭情况越严重,点数也越高,惩罚也相应提高,包括论文成绩零分,不准重写,严重者甚至开除。

各大学的评分人员可以按照这套准则计算出学生抄袭的轻重程度,并给予相应适合的惩罚。

英国学术界希望这套标准能成为全英国高教机构惩罚学生抄袭论文的统一准则,甚至可以推广到其他国家的高教产业。

举例说明

举例一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论文内有一段话来源出处不明,这是该名学生首次涉嫌抄袭,这个情况为280点,相应的惩罚包括:

1、登记在案的正式警告;

2、该篇论文零分,重写论文。

举例二

大学二年级学生2000字的论文里有两段文字从网络上抄袭而来,没有注明出处,该学生已经有一次登记在案的正式警告,这个情况为400点,惩罚措施包括:

1、该篇论文零分,论文重写,重写的论文必须扣分;

2、该篇论文零分,不准重写。

举例三

大学三年级学生毕业论文请他人执笔代写,该名学生已经有两次抄袭的记录,这个情况为635点,惩罚措施:

1、该门科目零分,不得重修也拿不到该科目学分;

2、毕业成绩降级;

3、开除。

扩展资料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刑法》第217条规定,个人犯侵犯著作权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和“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见《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的规定。

《刑法》第220条规定,单位犯侵犯著作权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该罪的规定处罚。按《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之规定,单位犯本罪的按相应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的3倍定罪量刑。

成功的概率很小,如果学校检测不合格,你可以进行申诉,但申诉成功率并不大,只能好好修改。返还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修改论文,首先需要找出论文中内容重复的部分,如果不知道的话可以使用论文查重网站进行协助检测,最好使用与学校一致的论文查重软件检测,然后根据论文查重报告中的提示进行修改以达到降低重复率。

如果用和学校一样的论文查重网站来查重论文,发现论文重复率并没有超标。也有可能因为学校查重出错了。我们可以进行申诉,通常只需填写一份申诉表,学校也会进行重复率核查。如果没有问题,直接通过。

伦敦大学学院硕士毕业论文降低重复率技巧

1、插入自己的表达

如果是某几个词组同时出现重复,可以在其中插入自己的表达,打乱语序和词语,或加入从句进行解释或拆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多对同一语句进行多维度的拆分和解释,这样会使得文章冗长、表达不清晰,使用太多可能得不偿失。

2、引入表格、图片等

由于查重系统一般不会识别表格和图片中的内容,对于引用的某些数据、或者引用的图表等,我们可以使用制图的方式或插入图片的做法来降低查重率。但这个做法局限性比较大,并不适合所有学科的学术论文,不过不失为一种方法去“硬性降重”。

3、修改语句表达

在某些重复语句,可以将关键词语替换成同义词;并修改语句表达(扩写或缩写),比如你想用的一句或者一段或几段话,抽出一个主旨来,或句子或短语或词。把能够用同义词替换的替换掉,然后重要的步骤来了,打乱+扩写。一个词扩成一两句话,一句短语扩成三四句话,一句话打乱扩成一段话。或将原句变为倒装句、被动句或主动句等。

至少一个月。而且补考后最多只能拿到及格分数,也就是无论补考成绩有多高,本科补考大概只能拿到40分。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位于英国首都伦敦,是由伦敦的十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大学行政系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公立大学联邦体,亦被称为“公立联邦制大学”(Federal University)。伦敦大学依照皇家宪章组建于1836年,起初是一个学位授予及考试委员会,专门为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以及其他“因教育目的而设立的非法人机构”的学生颁发学位。截至2019年10月,伦敦大学拥有18个成员机构,200万校友,包括12位君主或皇室成员,52位总统或总理,84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奥运金牌得主和几个国家的“ 民族之父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独女安妮公主现任伦敦大学及各院校监。

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里的人和话不可以用到论文里。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1、概念不同:“新闻报道”是媒体对于事件的直接阐述;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而“新闻报导”是引用其他媒体的“报道”,或者对于其他途径宣传、传播的引用,是一种行为。

2、性质不同:新闻报道是阐述新闻事件,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与及时性。而新闻报导是带倾向性的叙述新闻。

拓展资料: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与及时性。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一般读新闻报道的习惯是:通篇浏览标题,优中选优,不留死角,仔细阅读。

1、自主性: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

2、新闻性: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3、科学性: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4、是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分类

1.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2.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

3.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4.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

5.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新闻语言的特点:

要素有四项: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少用概念化语言和模糊性词语,尽量使用意义鲜明的动词、含义确切的名词和数词。写作手法讲究平实、结构简单明了、用词通俗和口语化。

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理论文章不同,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事实的报道,记者的观点、感情也要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来体现。但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有时在报道事实的同时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议论,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真诚而自然的一两句抒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新闻报道-百度百科

报道-百度百科

1.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说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节目样式)。 2.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3.新闻评论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 4. 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两种基本手段

  • 索引序列
  • 研究伦敦奥运会网络新闻报道论文
  • 新闻伦理道德伦理论文题目
  • 新闻报道研究毕业论文
  • 伦敦大学研究生论文
  • 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的区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