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农业工程学报双通讯作者

农业工程学报双通讯作者

发布时间:

农业工程学报双通讯作者

Wenwu Zhao*, Bojie Fu, Yang Qiu. An Upscaling Method for Cover-Management Fa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Qiang Feng, Wenwu Zhao*, Yang Qiu, Mingyue Zhao,Lina Zh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oisture and the Scale Variability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aterHailiang Xu, Wenwu Zhao*, Yinhui Zhang, Mingyue Zhao, Xiaoyan Liu. Price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Major World Grain Products from 1961 to 2009.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房学宁,赵文武*.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钟莉娜,赵文武*. 2013年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国际会议述评. 生态学报刘源鑫,赵文武*. 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性研究计划. 生态学报杨德伟,赵文武,吕一河. 景观生态学研究: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 生态学报徐海燕,赵文武*,赵明月,丁喜莲,王强. 陕西省安塞县生态退耕后农村经济转型及路径选择. 水土保持通报钟莉娜,赵文武*. 基于NDVI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与空间自相关关系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胡莹洁,赵文武,徐海亮. 国际土地争夺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世界地理研究. 2013,4安艺明,赵文武*,姜广辉,霍荟阁,靳婷 . 基于MapGIS地价系统的城镇土地定级研究——以德州市城区商服用地定级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W. W. Zhao, B. J. Fu*, L. D. Chen. A comparison of th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C-factor of RUSLE: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Yiming An, Wenwu Zhao*, Yinhui Zhang. Accuracy assessments of the GLOBCOVER2008 land cover dataset using statistical inventories and FLUXNET site data at global scale. Acta Ecologica Sinica.赵文武. 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学报陈利顶,赵文武,王计平. 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其尺度效应. 见陈利顶,吕昌河等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安艺明,赵文武*.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研究. 生态学报徐海亮,赵文武*,安艺明. 1961-2009年国际粮食价格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解纯营,赵文武*,徐海亮,安艺明. 世界食物消费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世界农业赵明月,赵文武*,安艺明,靳婷. 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明月,赵文武*,靳婷,安艺明,徐海亮.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中国农学通报靳婷,赵文武*,赵明月,徐海燕.黄土丘陵区缓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靳婷,赵文武*,赵明月,徐海燕.坡面尺度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产沙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中国农学通报赵文武. 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以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教育技术期刊 Bojie Fu, Dong Niu, Yihe Lu, Guohua Liu, Wenwu Zhao. Land degrad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ina. Francisco A. Com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 Global Challenge; Cambridge UniversityYinhui Zhang, Yi Luo, Wenwu Zhao*. Land use dynamics and landscape change pattern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Inner Mongolia, China.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赵文武. 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比较. 地球环境学报赵文武,朱婧. 我国景观格局演变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徐海燕,赵文武*,解纯营,靳婷. 组件式GIS技术构建的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模块. 水土保持研究 Zhao Wenwu, Xu Haiyan, Jiang Guanghui, Zhang Yinhui. Lan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China. PIAGENG2009. Remote Sensing and Geoscience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SPIEZhao Wenwu, Xu Haiyan, Zhang Yinhui, Xie Chunying. Analysis on the rural house reconstruction agreement i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ural areas. PIAGENG2009. Remote Sensing and Geoscience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SPIE VolZhao Wenwu,Zhang Yinhui.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n soil loss at catchment scale: a case study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ased on GIS and SEDEM. 2009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09Zhao Wenwu,Zhang Yinhui. GIS-based application of erosion management tool at Loess Plateau of China. 2009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09程琳琳,赵文武*,张银辉,徐海燕.集水区尺度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对土壤流失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徐海燕,赵文武*,朱恒峰,朱婧.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与草地不同配置方式的侵蚀产沙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文武,徐海燕.灾区农村恢复重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与微区位前沿学术研讨会赵文武,刘敏,徐霖,李红梅.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见刘川生主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正峰,杨红,赵文武.全国城镇土地等别调整更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徐海燕,聂宜民,赵文武,陈永智.寿光市土壤养分特性及空间变异性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 . Li, . Zhao , . Song, W. Wang, . Zhang. Rainfall harvesting on slopes using contour furrows with plastic-covered transverse ridges for growing Caragana korshinskii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8,95:529-544.De Wang, Bojie Fu, Wenwu Zhao,Huifeng Hu, Yafeng Wang . Multi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 Catena. 2008, 72:29–36 .Liding CHEN, Bojie FU, Wenwu ZHAO.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Front. Biol赵文武,徐海燕,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尺度降雨侵蚀力估算.农业工程学报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水土保持地区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影响的估算.水科学进展赵文武,傅伯杰,郭旭东.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技术与方法.地理科学进展赵文武,徐海燕,朱 婧.对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几点建议.见:汶川地震社会管理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赵文武,刘学敏,李晓兵,宫阿都.对高校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认识与想法.见刘川生,郑萼主编.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东野光亮,赵文武.中国土壤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土壤学报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延河流域输沙时变过程的显著干扰点分析.人民黄河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徐海燕,赵文武*,刘国彬,朱恒峰,朱婧,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水土保持通报徐海燕,赵文武,朱婧.灾后重建中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运用的思考.农村经济.朱婧,赵文武*,徐海燕.黄土丘陵沟壑区径流、输沙相关性的尺度效应分析.水土保持研究李洁,赵文武,荆瑛,徐培玮.“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吴建寨,李波,张新时,赵文武,姜广辉.天山北坡生态经济的脆弱性.应用生态学报 赵文武,朱婧,郭雯雯.基于降雨量和降雨时间的月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文武,郭雯雯,朱婧,徐海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耕地动态平衡.农业经济王德,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干旱区地理朱恒峰,康慕谊,赵文武.郭雯雯.水利水保措施对延河流域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王德,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汪亚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生态学报徐广才,康慕谊,赵从举,赵文武,秦艳红.阜康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徐广才, 康慕谊, 赵从举, 冯文利,赵文武.英国强制征购土地的补偿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科学 Fu Bojie, Zhao Wenwu, Chen Liding, Lü Yihe, Wang De.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Bo-Jie Fu, Qiu-Ju Zhang, Li-Ding Chen, Wen-Wu Zhao, Hubert Gulinck, Guo-Bin Liu, Qin-Ke Yang, Yong-Guan Zhu. Temporal change in land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lope degree and soil type in a small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吕一河,王德.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科学通报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赵文武,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地理科学进展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SEDEM及其应用初步.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 北京:气象出版社.赵文武,吕一河,郭雯雯,徐广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水土保持研究.朱婧,赵文武*.资源节约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6年12月. B. J. FU, W. W. ZHAO, L. D. CHEN, Q. J. ZHANG, Y. H. LU¨ , H. GULINCK AND J. POESEN.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at large watershed scale using RUSLE and GI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16: 73-85Bo-Jie Fu, Wen-Wu Zhao, Li-Ding Chen, Zhan-Feng Liu, Yi-He Lü. Eco-hydrological effect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Linlin, Dongye Guangliang, Zhao Wenwu , Wang Mingmei, Li Chuanrong. Hazard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s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in Xiajia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 In Li Shengcai, Wang Yajun, Huang Ping (eds).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cience . Zhao Wenwu, Fu Bojie, Meng Qinghua, Zhang Qiuju, Zhang Yinhui, 2004. Effects of land-use pattern change on rainfall-runoff and runoff-sediment relations: a case study in Zichang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B. J. FU, Q. H. MENG, Y. QIU, W. W. ZHAO, Q. J. ZHANG AND D. A. DAVIDSON. Effects of land use on soil erosion and nitrogen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Zhang, Bo-Jie Fu, Li-Ding Chen, Wen-wu Zhao, et and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semiarid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刘永琴.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生态学报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粮食生产力和粮食自给能力变化差异.资源科学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第四纪研究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水土保持学报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变化驱动要素研究.水土保持学报.傅伯杰,陈利顶,王军,孟庆华,赵文武.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第四纪研究 Meng Qinghua, Fu Bojie, Qiu yang and Zhao wenwu.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and Phosphorus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Proceedings of 12th ISCO Conference,Process of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 Effect (Volume Ⅱ).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尺度推绎研究中的几点基本问题.地球科学进展东野光亮,赵文武,张银辉,刘洪义.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农业工程学报.东野光亮,赵文武,张银辉.基于MAPGIS的土壤制图研究.土壤通报张银辉,赵庚星,赵文武.县级耕地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研究.测绘通报 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农业经济.2001,2:13-15.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贾炳浩.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 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胡业翠.MAP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赵文武,东野光亮,许武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设计初步.土壤与土地资源-中国土壤地质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地质出版社,北京东野光亮,赵文武.山东省增产100亿公斤粮食的土地对策.山东省农业科学.2000.增刊.*通讯作者

徐斌研究员主要承担草原植被生态遥感监测、草原沙化和退化遥感监测 、草地资源规划评价和草原沙化治理等多方面的任务。主持项目和课题等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级课题、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农业部等课题。课题任务主要集中在草原生产力、草畜平衡、草原长势、返青、草原沙漠化、草原水热旱情等遥感监测等方面。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等奖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申报国家专利2项,主编和参编著作7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国科学》、《生态学报》、《地理研究》、《中国草地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至今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生6人和硕士生5人。此外,从1999年起每年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专题讲座”。 ①“中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09年度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②“基于MODIS的中国草原植被遥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0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③“冬牧70黑麦种养殖与农业结构调整技术示范”,获2003年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④“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2完成人。⑤“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获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8完成人。⑥“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 [1] 徐斌(主编). 草原保护建设与饲料生产加工.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徐斌,杨修等编著. 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天然林资源与保护.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 徐斌(副主编). 中国重点生态建设地带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4] 徐斌,杨秀春,金云翔等,2011,第四章,青藏高寒牧区草原资源遥感监测与评价(59-89);第五章,青藏高寒牧区冬虫夏草资源评价研究(90-118)(约10万字);范小建主编,2011,扶贫开发与青藏高原减灾避灾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B Xu, X C Yang, W G Tao, Z Qin, H Q Liu, J M Miao, YY Bi, 2008,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Produc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9(17-18): 5313-5327. [SCI][2] Qin Zhihao, Xu B, Xin X., Zhou Q., Zhang H., Liu J., 2004,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 to evaluate grassland ecosystem health in North chin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34-4037,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EI][3] Qin Zhihao, XuBin, Liu J., Zhang W., Zhang H., 2004, Monitoring land use dynamics for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ssessment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using MODIS and Land TM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21-4024,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EI][4] Qin Zhihao, Xu B., Zhang W., Li W., Zhang H., 2004, Comparison of split window algorithms fo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al from NOAA-AVHRR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3740-3743,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EI][5] Yuxia Zhu; Zhihao Qin; Bin Xu; Maofang Gao; Huan Pei, 2007, An approach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Hulun Buir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s Paper), Proceedings Vol. 6752,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Weimin Ju; Shuhe Zhao, Editors, 675223. Date: 26 July 2007, DOI: . [EI][6] Lu Liping, Qin Zhihao, XU Bin, Tao Weiguo, Jianglipeng,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growing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May 25-27,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675225-1-9. [EI][7] Ruijie Wang, Zhihao Qin, Bin Xu, Xiaoyong Zhang, Maofang Gao, 2007, Using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 to estimat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rangeland eco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May 25-27,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67532S-1-8. [EI][8] Kebiao Mao, Zhihao Qin, Manchun Li, Lixin Zhang, Bin Xu, Lingmei Jiang, 2006, An Algorithm for Surface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Using the Microwave Polarization Difference Index,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6). [EI][9] Kebiao Mao, Zhihao Qin, Bin Xu, Manchun Li, Jianming Wang Shengli Wu, 2005. The Influence Analysis of Water Content for the Accuracy of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5), 5: 3266 - 3268. [EI][10] Zhihao Qin, Yuxia Zhu, Wenjuan Li, Bin Xu, 2008, Mapping vegetation cover of grassland ecosystem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Hulun Buir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7104): 71040C-1~71040C-12. 16-18 September 2008, Cardiff Wales, United Kingdom. [EI][11] Maofang Gao, Sanchao Liu, Zhihao Qin, Jianjun Qiu, Bin Xu, Wenjuan Li, Xiuchun Yang, Jingjing Li, 2008,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with GIS for grassland snow cover monitoring and snow disaster evaluating in Tibet. Remote Sensing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IS Applications, and Geology VIII, Ulrich Michel; Daniel L. Civco; Manfred Ehlers; Hermann J. Kaufmann, Editors, 13 October 2008, DOI: . [EI][12] Lei Gao, Zhihao Qin, Bin Xu, Liping Lu, Huan Pei, 2007, Mapping drought status of winter wheat from MODIS data in North China Plain. Proceedings of SPIE, (6752): 675229-1~675229-10. 25-27 May 2007, Nanjing, China. [EI][13]Bin Xu, Zhongxin Chen, Zhihao Qin, Jia Liu, Guixia Yang, et al.. 2005,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to build climatic scene in 2036 and 2056 in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2005, Soul, South Korea,5110-5113. [EI][14]Bin Xu, Zhihao Qin, Jia Liu, Zhongchao Shi,Xiuchun Yang, Guixia Yang, 2005,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land in Key region of North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2005. Soul, South Korea,3266-3269. [EI][15] 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6,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duction in China.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ISBN: 84-370-6533-X.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 [EI][16]Xu Bin, Tao Weiguo, Yang Xiuchun, Qin Zhihao, et al., 2006, Vegetation Growth Monitoring in the Grassland of China Using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ISBN: 84-370-6533-X.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 [EI][17]B Xu, Z. Chen, et al., 2002, Hydrothermal Background Data Layer and Planting System of China,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115-120. [EI][18] B Xu, Z Chen et al., 2002,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sland in Restoration and Climat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20-26. [EI][19]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duction in . online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7(2): 405−413.[20]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李金亚,王道龙,马海龙,201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产草量动态遥感估算.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12(41):1185-1195.(通讯作者) [21] 徐斌,杨秀春,2009,东北草原区产草量和载畜平衡的遥感估算. 地理研究,28(2):402-408.[22]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覃志豪,高懋芳,吕海燕,朱立博,2010,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分布空间分析方法. 生态学报,30(6):1532-1538.(通讯作者)[23] 李亚云,杨秀春,朱晓华,徐斌, 2009,遥感技术在中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8(1):55-62.[24] 李金亚,杨秀春,徐斌,曹云刚,覃志豪,金云翔,赵莉娜, 2011, 基于MODIS与AMSR-E数据的中国6大牧区草原积雪遥感监测研究. 地理科学,9(31):1097-1101.[25] 李金亚,徐斌,杨秀春,金云翔,李亚云,张济,赵莉娜,李润林, 2011,锡林郭勒盟草原沙化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正蓝旗为例. 地理研究,9(30):1669-1682. (通讯作者)[26] 杨秀春,曹云刚,徐斌,朱晓华, 2008, 中国北方草原积雪遥感监测:期间. 地理研究,27(5):1109-1117.[27] 杨秀春,朱晓华,徐斌,李亚云, 2008,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及其进展. 灾害学,23(2):117-122.[28] 朱玉霞,覃志豪,徐斌, 2007,基于MODIS数据的草原荒漠化年季动态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中国草地学报,29(4):2-7.[29] 白可喻,徐斌,邱建军, 2007,基于GIS的中国苜蓿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29(4):15-20.[30] 陶伟国,徐斌,杨秀春, 2007,草原产草量遥感估算方法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草业学报,16(2):1-8. (通讯作者)[31] 杨秀春,徐斌,朱晓华,陶伟国,刘天科, 2007,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 地理研究,26(2):213-221.[32] 陶伟国,徐斌,缪建明,杨秀春,覃志豪,2006,草地遥感估产中不同尺度信息源关联方法对比及评价. 中国草地学报,28(4):68-74. (通讯作者)[33] 覃志豪,高懋芳,秦晓敏,李文娟,徐斌,2005,农业旱灾监测中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方法—以MODIS数据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14(4):64-71[34] 覃志豪, 李文娟, 徐斌, 陈仲新, 刘佳, 2004, 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 国土资源遥感, 9: 28-36.[35] 毛克彪, 覃志豪, 徐斌, 2005, 被动微波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研究.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8(5):12-14.[36] 姜立鹏, 覃志豪, 谢雯, 徐斌, 2006, 基于MODIS数据的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探讨.中国草地学报, 28(6): 72-76.[37] 毛克彪, 施建成, 覃志豪, 宫鹏, 徐斌, 蒋玲梅, 2006, 一个针对ASTER数据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比辐射率的四通道算法.遥感学报, 10(4): 593-599.[38] 毛克彪, 施建成, 李召良, 覃志豪, 李满春, 徐斌, 2006, 一个针对被动微波AMSR-E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物理统计算法.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6(12): 1170-1176.[39]徐斌, 陶伟国, 杨秀春, 覃志豪, 刘海启, 缪建明, 2006, 中国草原植被长势MODIS遥感监测. 草地学报, 14(3):242-247.[40]徐斌,杨秀春,侯向阳,陶伟国,覃志豪, 2007, 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科技导报, 25(9): 5-8.[41] 陶伟国,徐斌,刘丽军,杨秀春,覃志豪, 2007, 不同利用状况下草原遥感估产模型. 生态学杂志, 26(3): 332-337. (通讯作者)[42] 徐斌,辛晓平,陶伟国,覃志豪, 2005, 草地超载状况该如何应对. 中国牧业通讯,(21):48-50.[43]徐斌,侯向阳,王道龙, 2004,沙尘暴的危害及农业防治措施. 生态科学,23(1):60-63.[44] 曹云刚,杨秀春,徐斌,朱晓华,2007,MODIS在青藏高原大范围积雪制图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科技导报,25(21):51-54.[45] 杨秀春,徐斌,2007,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策略研究. 科技导报,25(19):65-69.[46] Qin Zhihao, Xu B., Liu J., Zhang W., 2004, Applications of GIS and RS for land use dynamics monitoring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Proc. 12th Int. on Geoinformatics-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avle ,Sweden, 7-9 June 2004.[47]B Xu, X Xin, Z Qin, H Liu, Z Chen, G Yang, W Wu, Q Zhou, and X Wu, 2004, Development of spatial GIS database for monitoring on dynamic state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animal loading balance in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12th Int. Conf. on Geoinformatic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ä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ävle University Press, vol. 2, 585-592.[48] Z Qin, B Xu, W Li, W Zhang and J Liu, 2004, Integration of ground sampling with satellite imaging through GIS database to monitor rangeland productivity for grazing in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12th Int. Conf. on Geoinformatic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ä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ävle University Press, vol. 2, 715-722.[49]徐斌,杨秀春,陶伟国,覃志豪,刘海启,缪建明.中国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生态学报,2007,27(2):405-413.[50] 袁平,徐斌,张力建.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例,中国农业科学,2007,40(4):7730-781[51] 姜立鹏, 覃志豪, 谢雯, 王瑞杰, 徐斌, 卢琦, 2007,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遥感估算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2(2): 161-170.[52]徐斌, 陶伟国, 杨秀春, 覃志豪, 高懋芳, 2007, 我国退牧还草工程重点县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草业学报, 16(5):13-21.[53] 高懋芳,覃志豪,徐斌, 2007, 用MODIS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基本参数估计方法. 干旱区研究, 24(1): 113-119.[54]徐斌,杨秀春,白可喻,陈仲新,覃志豪,邱建军, 2007, 中国苜蓿综合气候区划研究. 草地学报, 15(4): 316-334.[55]徐斌,刘佳,陈仲新,等, 2004, 中国草原分布与气候关系及西部草原建设问题.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0-22.[56] 郭守平,杨秀春,徐斌, 2006,中子水分仪在流动沙丘上的标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4(4):72-75.[57] 杨秀春,严平,刘连友,徐斌, 2005,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土壤学报,42(5):737-743.[58]徐斌,杨秀春,等, 2005, 内蒙古沙漠化地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路明,赵明主编. 见:土地沙漠化治理与保护性耕作, 44-48[59] 杨秀春,徐斌, 2005, 农牧交错带不同耕作模式对农田近地面风况影响的试验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路明,赵明主编. 见:土地沙漠化治理与保护性耕作, 105-109[60] 杨秀春,徐斌,严平,刘连友,色布力玛, 2005,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19(2):125-129.[61] 王道龙,毕于运,徐斌,周旭英,张小川, 2003, 西北地区利用冬闲田种植冬牧70黑麦的建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4(5):1-4.[62] 徐斌,辛晓平,大黑俊哉, 2002, 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过程及物种丧失机制放牧试验. 生态科学,2002,21(1):1-5.[63]徐斌,杨秀春,金云翔,等, 2012, 中国草原牧区和半牧区草畜平衡状况. 地理研究(已接受).[64]徐斌等,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过程及物种丧失机制放牧试验,生态科学,2002,21(1):1-5.[65] 黄治平,徐斌.2008,规模化猪场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及影响评价分析.土壤通报. 39(3): 641-646.[66] 黄治平,徐斌.2008. 规模化猪场废水污灌农田的土壤Zn和Cu空间变异分析,生态环境,2008,27(1):0126-0132[67] 黄志平,徐斌,张克强,杨秀春. 连续四年施用规模化猪场猪粪温室土壤重金属积累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39-244(通讯作者)[EI][68] 黄治平,徐斌,涂德浴, 张克强.2008, 规模化猪场废水灌溉农田土壤Pb,Cd,和As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24 (2):77-83.[EI][69]徐斌等,湖北利川市的草地资源特征及评价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唐华俊主编,中国展望出版社,2003[70]徐斌等,中国北方草地的超载状况和对策,《中国西部发展论坛》第五届论文集,2004[71] 白可喻,徐斌,政府决策和管理体制在草地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2004论文集,2004[72]徐斌,覃志豪,白可玉,2004, 草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建设。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317-322,2004年9月,北京[73] 徐斌,辛晓平,刘海启,刘佳,陈仲新,杨佳霞,吴文斌,周清波,吴晓天,覃志豪,2004, 中国北方草地生产力和载畜平衡动态监测。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469-472,2004年9月,北京[74] 覃志豪,徐斌等,我国北方草原产草量遥感测算模型,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2004论文集,2004年9月,北京 [1] 徐斌、赵哈林、徐浩、刘寅虓 ,沙地草场放牧试验植物群落的TWINSPAN数量分析,植物生态学报,2000, 24(2) 252-256.[2] 徐斌、赵永平.科尔沁沙地典型区景观要素动态过程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1), 40-44.[3] 辛晓平、徐斌、王秀山、杨正宇、高琼,碱化草地群落演潜空间格局动态分析,生态学报,2001,21(6)878-882.[4] 辛晓平,徐斌,单保庆,李建东,杨允菲.恢复演替中草地斑块动态及尺度转换分析。生态学报.2000. 20(4):587-593.[5] 徐斌等,2000,“三北”风沙区生态建设与综合治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年第2期.[6] 辛晓平,李向林、徐斌,放牧和刈割条件下草山草坡群落空间格异质性分析等,应用生态学报,2002,13(4):449-453.[7] 陈佑启,,徐斌.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0,19(2):116-127.[8] 周清波,徐斌,王秀山.未来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全球变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1): 29-32.[9] 徐斌、辛晓平、唐华俊、周清波、陈佑启,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地理科学进展,1999, 18(4):316-321.[10] 徐斌,21世纪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999,新世纪周刊(约稿).[11] 赵永平、徐斌等,基于沙漠化的图形库方法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 ,14-20[12] 陈仲新、徐斌等,2001,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格局,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划所论文集)[13] 赵永平、徐斌等,基于专题图形库系统的科尔沁沙地动态研究,地理科学,1998年第1期,14—20。[14] 徐斌,科尔沁沙地土壤风蚀过程及其防治措施,1997,中国沙漠, Supp. 1,7-14。[15] 徐斌、刘新民等,风沙流击打作物幼苗和土壤风蚀的野外研究,1997,中国沙漠,Vol. 17 Suup. 1,78-84。[16]徐斌,数量生态方法的评述和TWINSPAN分析技术,中国沙漠,1997,Vol. 17,,64-69。[17] 赵永平、徐斌,专题图形库研究方法,干旱区地理,1997年第3期,36—42。[18] 徐斌、赵松龄,不同放牧梯度下天然沙质草场群落分异特征及沙漠化发生机理试验研究,1994,兰州大学学报,30(4),137-142。[19] 徐斌,科尔沁沙丘植物群落TWINSPAN数量分析,1995,中国沙漠, No. 3 233-236。[20] 徐斌等,科尔沁沙丘植物群落围封条件下的动态过程研究,1995,西北植物学报,15(8).89-97。[21] 徐斌,沙地培肥改土技术规程,1995,中国沙漠, , 42-51。[22] 徐斌、刘新民,风沙危害监测技术规程,1995,中国沙漠, , 42-51。[23] 徐斌等,科尔沁沙质草甸草场不同牧压条件下植物群落分异数量分析,1995,西北植物学报,15(5),134-139。[24] Bin Xu, Xinmin Lu,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i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Belt in Horqin Sandy Land. Inner Mongolia, Chine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1995,Vol. 8 No. 4.[25] 徐斌,刘新民,赵学勇,内蒙古奈曼旗中部农田土壤风蚀及防治,水土保持学报,1993,Vol. 7 75-80。[26] Xu Bin, M. Nemoto et al,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es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thod in Northen Naiman Banner.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 of Japan-Chin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1993:500-508 .[27] 徐斌,刘新民,尧勒甸子试区土壤性状及其改良利用,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年,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65-72。[28] 徐斌,黄学文,杨泰运等,沙土上沙打旺产量和土壤动态变化研究,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82-288[29] 刘新民,赵哈林,徐斌,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与恢复机制,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2-26。[30] 杨泰运,徐斌,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浅析及其调整利用研究,中国沙漠,1989,Vol. 9 No. 2 32-37。[31] 徐斌,沙漠化土地围封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8,No. 4 65-70。[32] 徐斌,杜明武,沙漠化土地围封后植被和土壤的变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No. 6, 45-48。[33] 张继贤,徐斌,科尔沁草原南部不同类型沙丘水分研究,中国沙漠,1985,Vol. 5 No. 3. 33-39。[34] 徐斌参加统稿、组织校对、讨论修改等工作,《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35] 徐斌参加合著,科尔沁风沙环境与植被,科学出版社,1996,页码分别为18-31,50-56,230-241(徐斌承担约万字)。[36] 徐斌参加编写,《山东省滨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1999,中国农业出版社,69-93,承担第五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不用,这个没有硬性要求。第一作者只能是一人,即其一。至于第一作者应是导师或者学生,每个学校的要求可能不一样,有的学校也可能不作要求。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发表的论文,前2篇一定是导师为第一作者。为了对论文负责,学生为第一作者的,导师要为通讯作者。这些并不是硬性规定的,各校具体操作可能会不同的。

人类学学报通讯作者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许地山译事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迎利》(文言文,未发表)、《在加尔各答途中》(载《小说月报》12卷4号)、《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载《小说月报》22卷1号)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等等,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由北平中华乐社于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佐证。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槟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许地山的翻译风格谈及此,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许地山译作年表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48. 王铭,李保国* 2009 非人灵长类动物睡眠地点的选择与利用。人类学报,28(4)。(*通信作者)49. 黎大勇,任宝平,Cyril ,周岐海,彭正松,魏辅文,李保国* 2009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花箐滇金丝猴夜宿地的季节性选择。兽类学报,29(4):389-395。50. 王程亮,齐晓光,郗文忠,朱紫瑞,邢连喜,李保国* 2008 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人类学报,27(3):256-263。(*通信作者)51. 高翔,赵大鹏, 李保国* 2008 非人灵长类动物雌性携抱婴儿与婴儿吸乳偏好的研究进展. 动物学杂志, 43: 158-164.(*通信作者)52. 王晓卫,李保国*,马军正,吴晓民,肖红,杨君英,刘宜平 2007秦岭玉皇庙川金丝猴群2-3岁个体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动物学报,53(6):939-946。(*通信作者)53. 王晓卫,李保国*,吴晓民,何鹏举,胡永乐 2007 依据取食优势判断秦岭川金丝猴群OMU的等级地位。兽类学报,27(4):344-349。(*通信作者)54. 高云芳,王慧平,李保国 2007 秦岭野生雌性川金丝猴粪便睾酮水平与邀配频次的季节性变化。动物学报,52(5):783-790。55. 齐晓光,李保国*,李银华 2006 秦岭川金丝猴的母系投入与生殖性别偏倚。动物学报,52(1):1-10。(*通信作者)56. 李保国,李宏群,赵大鹏,张育辉,齐晓光 2006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投食群等级关系的研究。兽类学报,26(1):18-25。57. 吕九全,李保国* 2006 秦岭川金丝猴昼夜活动时间分配。兽类学报,26(1):26-32。(*通信作者)58. 胡松梅,李保国 2006 中国宝鸡关桃圆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金丝猴头骨及其意义。兽类学报,26(4):417-420。59. 李银华,李保国*,Chia 2005秦岭川金丝猴一周岁内个体的行为发育。动物学报,51(6):953-960。(*通信作者)60. 赵大鹏,李保国* 2005 川金丝猴射精标准的量化辅助。兽类学报,25(3):293-296。(*通信作者)61. 王慧平,高云芳,张新利,李保国 2005 川金丝猴粪尿中类固醇激素抽提方法比较。兽类学报,25(3):296-301。62. 余晓玉,吕九全,李保国 2005 非人灵长类冲突后行为的研究进展。人类学报,24(3):249-257。(*通信作者)63. 高云芳、高更更、白绪祥、张新利、陈超、李保国 2005 雌性川金丝猴尿液中雌二醇与孕酮水平的季节性变化。西北大学学报,35(5):592-596。64. 李银华,李保国* 2004 灵长类相互理毛的影响因素、功能及其利益分析。人类学报,23:334-342。(*通信作者)65. 齐晓光,李保国*,谈家伦,高云芳 2004 秦岭川金丝猴群在非移动时的空间结构。动物学报,50:697-705。(*通信作者)66. 李宏群,张育辉,李保国* 2004 非人灵长类和解行为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动物学杂志,39(3)109-114。(*通信作者)67. 李宏群,张育辉,李保国* 2004 非人灵长类社会等级现象的研究进展。兽类学报,24(1)53-60。(*通信作者)68. 高云芳,王慧平,李保国 2004 秦岭山中的川金丝猴。生物学通报,39(10):. 李保国,齐晓光,卢竹艳 2004 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野生动物,25(1):35-37。70. 张鹏,李保国*,和田一雄,谈家伦,渡边邦夫 2003 秦岭川金丝猴的一个群的社会结构。动物学报,49:727-735。(*通信作者)71. 高云芳,陈超,李保国*,张新利,卢新明,高更更,白绪祥,贾康社 2003 川金丝猴尿液中睾酮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动物学报,49:393-398。(*通信作者)72. 郭松涛,余玉群,李保国*,顾正勤,吐逊江,王新军 2003 天山盘羊秋季集群习性和日活动节律初步观察。兽类学报,23:27-30。(*通信作者)73. 李保国,张鹏,渡边邦夫,谈家伦 2002 川金丝猴的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卫生功能。动物学报,48:707-715。74. 李保国, 张鹏 2002 中国秦岭山脉金丝猴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目标。中国灵长类研究通讯,10(1):8-12。75. 李艳秋,邰发道,李保国,王廷正 2002 亲缘关系对棕色田鼠动情的影响。西北大学学报,32(2):207-210。76. 李艳秋, 李保国, 孙文基 2001 龙胆苦甙的抗炎作用。西北大学学报,31:212-215。77. 李艳秋,赵德化,潘伯荣,李保国, 孙文基,田琼,贾敏 2001 龙胆苦甙抗鼠肝损伤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2:1645-1649。78. 任青峰,韩淑芬,钱金财,李保国 2001 宁夏药用脊椎动物资源的现状、利用与保护。 西北大学学报,31(2):143-145。79. 李保国,任保平,高云芳,张树义,梁冰 2000森林采伐导致秦岭川金丝猴夏季活动范围变化。动物学报,46(4):464-466。80. 任保平,李保国,张树义,李明,梁冰 2000 秦岭金丝猴下地活动的初步调查。兽类学报,20(1):79-80。81. 张树义,任保平,李保国,梁冰, 王立新 1999川金丝猴群移动时的成员空间分布模式。科学通报,44(8):825-828。82. 高云芳,蒙世杰,刘诗峰,李保国,魏武科,何鹏举,许振武,扬得夏 1998 川金丝猴血象和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研究。动物学报,44(2):190-194。83. 李保国,何鹏举,王景堂,郭斌,魏武科,胡永乐,司开闯,刘宜平 1997 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区系分析。西北大学学报,27(3):235-238,252。84. 李保国,刘建利 1996 川金丝猴体毛微元素的分析。兽类学报,16(3):188-193。85. 李保国,李智军,熊成培 1996 陕西猕猴的栖息地和食物组成。西北大学学报,26(1):87-92。86. 贾志云,李保国 1996 动物雌性个体的多次交配与适合度。西北大学学报,26:1048-1051。87. 贾志云,李保国 1996 动物避免近亲交配的机制。西北大学学报,26:966-969。88. 李保国,杨兴中,李继康 1996 华山地区脊椎动物资源特征,Ⅰ 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跨世纪科学文集(姚远,张惠民,廉振民 主编)。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pp: 332-336。89. 杨兴中,李保国, 李继康 1996 华山地区脊椎动物资源特征,Ⅲ 鸟类群落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西北大学学报,26:1041-1047。90. 李保国,闵芝兰,杨兴中 1995 化龙山兽类资源特征。西北大学学报,25:751-754。91. 杨兴中,李保国, 李继康 1995 华山地区脊椎动物资源特征,Ⅱ 鸟类和兽类名录及其资源特征。西北大学学报,25:743-750。92. 徐象平,李保国 1995 试论历史时期陕西几种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西北大学学报,25:736-742。93. 李保国,刘安宏 1994 灵长类家域的研究。生态学杂志,13(2):61-65。94. 李保国,杨兴中,王开峰,张小工 1992 朱鹭在陕西地理分布的变迁。生态学杂志,11(5):50-55。95. 李保国,陈服官 1992 鼢鼠属凸颅亚属的分类整理。西北大学学报,22(3):339-344。96. 陈服官,杨兴中,刘诗峰,李保国 1992 陕西秦岭西段3 种雉鸡种群密度变化的研。西北大学学报,22(1):71-77。97. 李保国,沈文君,陈服官 1989 金丝猴名称考释。金丝猴研究进展(陈服官,李保国 等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安,30-32。98. 李保国,陈服官 1989 鼢鼠属凸颅亚属(Eospalax)的分类研究及一新亚种。动物学报,35(1):89-95。99. 李保国,陈服官,纪维红,肖红 1989 中华鼢鼠和罗氏鼢鼠阴顶茎骨的比较。西北大学学报,19(1):73-76。100. 李保国,陈服官 1987 几种鼢鼠染色体和血清LDH同工酶电泳的比较研究。兽类学报,7(4): 275-282。101. 李保国,陈服官 1986 鼢鼠属Eospalax亚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物种形成和起源中心的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6(3):59-65。102. 李保国,黄洪富 1984 陕西蛇类新记录。西北大学学报,14:125-126。 103. 李保国 2001キンシコウの野生生活。モンキー,441-442(291?292):12-15。104. 李保国,熊成培, 李智军 1995 中国产マヵヵ属の分布·个体群动态,(2)秦岭におけるキンシコゥとアヵゲザル。プロ·ナトゥーラ·ファンド助成成果报告书,4:125-137。105. 李保国,熊成培, 李智军 1995 中国产マヵヵ属の分布·个体群动态,(4)陕西省におけるアヵゲザルの分布と变迁。プロ·ナトゥーラ·ファンド助成成果报告书,4:143-150。106. 李保国,刘安宏 1994 中国秦岭山脉北面の川金丝猴。モンキー,386(260):3-10。107. Naoki Agetsuma, Kazuo Wada and Baoguo Li. 1994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wild golden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roxellana) in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Primate Res. 10: 49-56.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08. Funio Fukuda, Kazuo Wada, Baoguo Li. 2001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nub-nosed monkeys. Primate Research, 17:. Fumio Fukuda, Baoguo Li, Kazuo Wada, Onodera K. 2000 Present state of golden monkey research. Primate Research, 16:251. Guo, Weihong Ji, Ming Li, Hongli Chang, Baoguo Li* 2010 The mating system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2:25-32.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Qi, Baoguo Li*, Paul , Weihong Ji, Kunio Watanabe 2009 Social dynamics of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emale transfer and one-male unit succ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1:670-679.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Guo, Weihong Ji, Baoguo Li*, Ming Li 2008 Response of a group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to commercial logging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Conservation Biology,22:1055-1064.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Zhao, Weihong Ji,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8 Mate competition and reproductive correlates of female dispersal in a polygynous primate specie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Behavioural Processes, 79:165-170.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Zhao,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8 First evidence on foot preference during locomotion in Old World monkeys: a study of quadrupedal and bipedal actions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rimates,49:260-264.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Zhang,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2008 Female social dynamics in a provisioned free-ranging band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70:1013-1022.(SCI) Xi, Baoguo Li*, Dapeng Zhao, Weihong Ji, Peng Zhang 2008 Benefits to female helpers in wild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9:593-600.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Zhang,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Xiaoguang Qi 2008 Domin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one-male units in a provisioned free-ranging band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70:634-641.(SCI) Zhao, Weihong Ji,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2008 Hand preference during unimanual and bimanual reaching actions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0:500-504.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Zhao, Xiang Gao,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8 First wild evidence of neonate nipple preference and maternal cradling laterality in Old World monkeys: a preliminary study from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Behavioural Processes, 77:364-368.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Qi, Baoguo Li*, Weihong Ji 2008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of wild female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0:311-319.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Zhao, Baoguo Li*, Colin P. Grove, Kunio Watanabe 2008 Impact of male takeover on intra-unit sexual interactions and subsequent interbirth interval in wild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olia Primatologica, 79:93-102.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Li, Dapeng Zhao 2007 Copulation behavior within one-male groups of wild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Primates, 48: 190-196.(SCI) L. Tan, Songtao Guo, Baoguo Li 2007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anging patterns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Zhouzh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aanx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8:577-591.(SCI) Guo,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7 Diet and activity budget of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Primates, 48:268-276.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 Alan , Baoguo Li, 2007 Studies of human physique and sexual attractiveness: sexual preferences of men and women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19:88-95.(SCI) Zhang,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Chia 2006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Primates, 47: 374-382.(SCI) Li, Dapeng Zhao 2005 Female multiple copulations among wild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 942-944.(SCI) Zhao, Baoguo Li*, Yinhua Li, Kazuo Wada 2005 Extra-unit sexual behavior among wild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Folia Primatol 76:172-176.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Wang, Yunfang Gao, Baoguo Li 2005 Seasonal change of fecal gonadal hormone cont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s of mal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ountain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140 (2):268.(SCI) Gao, Huiping Wang, Baoguo Li 2005 The change of fecal gonadal hormone conten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productive behaviors of femal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ountain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140 (2):268.(SCI) Guo, Baoguo Li*, Chia 2004 Determinants of ranging behavior in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olia Primatol 75(suppl):336. (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Wang, Chia , Baoguo Li, Yunfang Gao 2004 Resident-male replacement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olia Primatol 75(suppl):424.(SCI) Li, Chia , Baoguo Li * 2004 Social play in infant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Folia Primatol 75(suppl):390. ( *Corresponding author)(SCI) , Baoguo Li, Dapeng Zhao 2004 What’s sex got to do with i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exual behavior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China. Folia Primatol 75(suppl):27.(SCI) , Peng Zhang,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Kazuo Wada 20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60 (supplement 1):144. (SCI) Li, Ruliang Pan, Charles E. Oxnard. 2002 Extinction of snub-nosed monkey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400 yea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3:1227-1244. (SCI) Ren, Shuyi Zhang, Lixin Wang, Bing Liang, Baoguo Li. 2001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e-sex classes in a foraging group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olia Primatol 72:96-99. (SCI) Li, Pengju He, Xingzhong Yang, Wuke Wei, Baoping Ren, Junying Yang, Kaichuang Si and Yiping Liu. 2001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and a proposed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the species. Biosphere Conservation. 3 (2): 107-114. (SCI) Li, Chao Cheng, Weihong Ji and Baoping Ren. 2000 Seasonal home range changes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Folia Primatol 71:375-386. (SCI) Li, Baoping Ren and Yunfang Gao. 1999 A change in the summer home range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in Yuhuangmiao, Qinling Mountains. Folia Primatol 70: 269-273. (SCI) Zhang, Baoping Ren and Baoguo Li. 1999 A juvenile Sichuan golden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redated by a Goshawk (Accipiter gentili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Folia Primatol 70: 175-176. (SCI) Shuyi, Ren Baoping Li Baoguo, Liang Bing and Wang Lixin. 1999 Spatial pattern in the foraging group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15): 1369-1372. (SCI) Zhao, Baoguo Li 2009 23 years research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Zhouzh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Asian Primates Journal, 1(2): Zhao, Baoguo Li* 2009 Do deposed adult mal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roam as solitary bachelors or continue to interact with former band members? Current Zoology, 55:235-237.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Xiaowei Wang,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2008 Eurasian blackbird predated by the wild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Integrative Zoology, 3:176-179. (*Corresponding author) Lv, Dapeng Zhao, Baoguo Li* 2007 Prolonged carrying of a dead infant among the golden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Acta Zoologica Sinica, 53:175-178. (*Corresponding author) Lv, Dapeng Zhao, Baoguo Li* 2007 Homosexual mounting within one all-male juvenile unit in wild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27:14-17.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6 Use of forest strata by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spring and winter in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Acta Zoologica Sinica, 52:429-436. (*Corresponding author) Huiping, Chia , Gao Yunfang, Li Baoguo 2004 A Takeover of resident male in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ountains. Acta Zoologica Sinica, 50: Li, Zhiyun Jia, Ruliang Pan, Baoping Ren. 2003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of the Snub-nosed monkey in China. In: Primates in Fragments: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ed. by Laura K. Marsh).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 Li, Peng Zhang, Kunio Watanabe, Chia , Fumio Fukuda, Kazuo Wada 2003 A dietary shift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23: Li, Ruliang Pan. 2002 Disappearance and diminishing distribution of the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in China. Australasian Primatology, 15: Fukuda, Kazuo Wada, Baoguo Li. 2002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olden monkeys (Rhinopithecus).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110: Baoguo and Yang Xingzhong. 1994 Recent development in studies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 in Qinling Mountains. Chines, e Primat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News, 12(3): Baoguo, Cheng Fuguan, Luo Shiyou and Xie Wenzhi. 1993 Major categories of vocal behavior in wild Sichuan golden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13(3): Baoguo. 1992 On the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haanxi,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for Maintaining Biodiversity, Basel, Switzerland, pp:110-113. 李保国 何鹏举 主编2007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西安。111. 郑生武, 李保国 主编1999 中国西北地区脊椎动物系统检索与分布。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安。112. 陈服官,刘诗峰, 李保国, 杨兴中, 罗时有, 解文治 1989金丝猴研究进展。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安。113. 郑生武, 李保国 等编著 1994 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 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114. 闵芝兰, 姚建初, 许树华, 李保国, 常秀云 1991 陕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115. 张荣祖,陈立伟,瞿文元,Chris Coggins 主编,李保国等参编 2002 中国灵长类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北京。116. 全国强, 谢家骅 主编,李保国等参编 2002 金丝猴研究。上海科技摙育出版社,上海。王玛丽、邢连喜、张国昌主编,杨茂生,李保国,王永智,张跃进副主编 2004 陕西化龙山自然保护去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西安。

1. Zhixia Chen, Robert Eisenberger, Kelly M. Johnson, et al.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Which Leads to Whi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9. 148(1),119-124 SSCI2. Zhixia Chen, Susan Fiske, Tiane Lee. Ambivalent Sexism, Marriage, and Power-Related Gender-Role Ideology. Sex Roles: A Journal of (11):765-778 SSCI3. Tiane L. Lee, Susan T. Fiske, Peter Glick and Zhixia Chen. Ambivalent Sexism in Close Relationships: (Hostile) Power and (Benevolent) Romance Shape Relationship Ideals. Sex Roles. 2010,62(7-8), 583-601 SSCI4. Zhixia Chen. The Mediate Effect of Multidimensional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Chinese employees’ Job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43(3/4) SSCI5. Zhixia Chen, Susan Fiske, Tiane Lee. Ambivalent Sexism and Power-Related Gender-Role Ideology on Marri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43(3/4) SSCI6. 陈志霞:《城市幸福指数及其测评指标体系》,《城市问题》,. 陈志霞,祝丽怜,陈颖:《组织性别偏见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工业工程与管理》,. 尤方华,陈志霞(通讯作者):《基于层面理论的员工反生产行为结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 尤方华,陈志霞(通讯作者):《学术压力、自我效能和乐观对博士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祝丽怜,陈志霞(通讯作者):《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11. 陈志霞,祝丽怜,杨硕:《社区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及结构》,《当代经济》,. 陈志霞:《组织支持感及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数理统计与管理》,. 陈志霞:《一般矛盾态度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心理科学》,. 陈志霞:《组织支持感影响工作绩效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工业工程与管理》,. 陈志霞,吴豪:《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研究进展》,《心理科学进展》,. 陈志霞:《转型加速期城市居民的职业地位评价与社会分层》,《数理统计与管理》,. 陈志霞,廖建桥:《组织支持感及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研究进展》,《人类工效学》,. 陈志霞、廖建桥:《知识员工工作压力源的主成分因素结构分析》,《工业工程与管理》,. 陈志霞、廖建桥:《有限理性理论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陈志霞,祝丽怜,杨硕:《学习型社区党组织的结构及其测量》,当代经济》,. 陈志霞,陈剑峰:《矛盾态度的概念、测量及其相关因素》,《心理科学进展》,. 陈志霞,陈剑峰:《善意和敌意性别偏见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 . 陈志霞、沈丹:《研究生心理防御方式特点及其性别差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陈志霞:《社会满意度的概念、层次和结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李尽臣,陈志霞:《近十年婚外恋问题的研究进展》,妇女研究论丛,. 陈志霞,尤方华:《科技工作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病例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 陈志霞:《员工工作满意度及其中介变量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研究》. 陈志霞:《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求职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青年研究》,. 陈志霞:《城市老年人的社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Chen Zhixia.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Chinese Knowledge-worker’s Job Stresso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Job Strain.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2004)31. Chen Zhixia:An 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ttribution on Obtaining 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king with Youth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2003,Hongkong)32. 陈志霞:《城市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 人大复印《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 33. 陈志霞、祝丽怜:《城市居民职业声望评价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社会心理研究》,. 陈志霞,杨静:《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 陈志霞等:《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其与自杀态度的相关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专业化研究》, 北航出版社.200436. 陈志霞:《网络人际交往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 陈志霞:《分化与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双重选择》,《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陈志霞:《学生课堂求助行为研究综述》,《教育研究与实验》,. 陈志霞:《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研究》,。人大复印《心理学》全文转载,. 陈志霞:《电脑网络与网民心理健康》,《自然辩证法研究》,. 陈志霞:《课堂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 陈志霞:《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双重走向论评》,《心理学探新》,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许地山的翻译风格 谈及此,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通讯作者

参编:《信息经济学前沿与进展》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3月《中国小城镇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合法节税实务指南》,中国物价出版社,《信息安全动态》,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赵冬梅,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度的收敛分析,《经济学(季刊)》,2008(1) 黄爱白,赵冬梅,B-C网络消费者锁定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8(1) ,常清、赵冬梅、胡捷帆,CRB对我国CPI价格指数的关系引导性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3~8黄金、赵冬梅,我国数字鸿沟散敛发展趋势研究,《情报杂志》,2010(9):56~59赵冬梅、陈柳钦、乔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效率的模型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6):16~19;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F2《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赵冬梅、乔忠,分形市场效率检验,《中国软科学》,2003(8):130~134黄爱白、赵冬梅,B-C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商业研究》,2006(1):192~194赵冬梅,电子商务市场通透性研究,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7):311~320赵冬梅、陈柳钦,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二象空间分析,财贸研究,2005(1):66~71赵冬梅,网络经济下零售企业的价格竞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文献,466~469, 乔忠、徐凤琴、赵冬梅,企业纵向联盟的博弈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11):赵冬梅,商务型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电子商务》,2007(7):81~83赵冬梅,电子商务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07(4):16376~16377郑婷婷,赵冬梅,从资金出入角度分析网站盈利模式,《情报杂志》,2007(12)辛俊华,赵冬梅,我国互联网渗透差异状况分析,中国信息导报,2007(2)盛荣,赵冬梅,农民工农村农民土地置换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探索,理论观察,2004(5):59~61赵冬梅,杨杰,黄爱白,贫富差距与数字鸿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5):546~550;本文先后被中国信息化领导决策参考白皮书《中国信息界》2005(11)全文转载,后被《中国信息化理论实践文库》收录赵冬梅,期货市场价格形成机理与投资主体行为分析,投资与证券,2002(12):85~88周清、赵冬梅等,植物声频技术控制技术对黄瓜生长及荧光特性研究,西北农业学报,陈黎明、赵冬梅,涉农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秦子鹰、周南、赵冬梅,一个基于Agent 的轿车市场自动协商模型,《微计算机信息》2007,Vol(23),8-3:137~138赵冬梅,目标管理中企业目标的确立及其存在的问题,环渤海经济辽望,2003(1):22~25赵冬梅,从经济组织形式演变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前提,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6):26~29赵冬梅,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5):53~55赵冬梅,电子商务与中国农业,新疆社科论坛,2002(12):181~182赵冬梅,工厂化农业中经济组织形式的变革,农机科技推广,2002(6):30~31赵冬梅,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1~45赵冬梅,论EC时代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37赵冬梅,电子商务中的VPN技术,互联网世界,2000(11)王卫华,赵冬梅,有效市场理论与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5~19王卫华,赵冬梅,小城镇发展的自组织机理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42~45赵冬梅,住宅楼智能系统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城市建筑智能系统,1999(4):26~30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网络经济下价格离散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人村镇劳动力流动跟踪监测与跨区域调控信息技术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副主持劳务中介信息系统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3BA808A14)小城镇现代服务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之子课题,子课题负责人门头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2004A54),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信息化门头沟信息系统现状调研及发展规划,北京市科委关于建立国外华人专家权益保护机制的研究,国家外专局 恒讯通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策略研究,企业委托,课题主持人2009,基于电子商务实践平台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教务处,课题主持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青年教师自选课题网络产品的需求状况分析,企业委托,亨达网络公司云南力量资本运作方案设计,企业委托,云南力量公司作为主要参加人的科研项目 我国农业信息化模式研究,高校博点基金项目, 主要参加人 四川喜德县南瓜加工厂项目可行性研究,四川喜德县委托,副主持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研究,中韩合作项目,副主持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问题,中韩合作项目,主要参加人 廊坊澳林园艺养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公司委托,主要参加人 云南力量发展战略研究,云南力量企业委托,主要参加人本科生: 承担电子商务导论,期货贸易等课程指导学生毕业论文、URP课题以及挑战杯研究生: 承担电子商务案例,电子商务经济学等课程,作为导师每年指导毕业1-2位研究生,1-2位博士生专业学位: MBA的电子商务,期货市场基础等课程 所获奖励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第三届(2009-2010)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全国赛区优秀指导老师奖2008年5月荣获中国互连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2007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06年2月获北京市门头沟人民政府颁发的2002—2005门头沟区特殊贡献专家顾问奖2006年2月负责开发的“小城镇劳务中介信息系统”获软件著作权(BJ3980)2005年6月博士论文《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问题研究》获中国农业大学校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2月论文《贫富差距与数字鸿沟》在首届中国信息界学术大会“中国信息化大奖”评选中被评为中国信息化优秀论文2004年12月项目“条码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及其发展战略研究”获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奖2004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2002-2003年度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2003年12月获第四届教学基本基础功比赛分别获学院、学校一等奖和优秀奖2001-2002年度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2001年1月,主持的中国农业大学教师自选课题《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获一等奖1998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 安徽师大生物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 安徽师大生物系植物分类与区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 在瑞典(Sweden)Uppsala 大学植物系统与进化学系作访问学者;,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学与古生物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在瑞典(Sweden)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花植物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在安徽师大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工作,担任讲师; 在安徽师大生物系晋升副教授; 开始担任植物学硕士生导师;同年被评为学校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同年被选为省政协第八届委员; 担任安徽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 在安徽师大生物系晋升教授,一直工作至今; 被批准为生态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同年被聘为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会学科组专家。 1995年至今, 担任安徽省植物学会秘书长和副理事长;1997年至今, 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系统分类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至今, 担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编委;2005年 曾被聘为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会学科组专家;2004年至今, 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2006年至今, 被聘为《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生物学杂志》、《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2007年至今, 担任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长;2008 年至今, 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理事。 本科:植物学、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生: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学、专业外语、分支分类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有植物青檀交配系统与遗传特征的研究,(NO:30970292),2010-20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有植物青檀不同地理种群檀皮质量、遗传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NO:30840020),2009,1-12, 主持;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菊科紫菀族的系统发育研究,(NO:[1995]503),1996-1999,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东亚特有濒危植物黄山梅的生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 (NO:20060370001),2007-2009,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5种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机制和保护对策研究,(NO:98242017), 1999-2002,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山梅的保护生物学研究,(NO:050430501),2006-2008,主持;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北极巴罗地区现代花粉与地层花粉对比研究,(NO:033113),2003-2005,主持;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濒危植物优先保护种群的评定体系研究——以连香树为例, (NO:KJ2007A092),2007-2009,主持;安徽省高校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科学研究首次资助项目.菊科紫菀亚族的花粉系统演化研究, (NO:2002HBL08),2002-2005,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产、学、研结合科研基金项目.香根草在有机茶生态生产和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NO:2003Kj149),2003-2005,主持;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协作子项目.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收集及优株选育, (),2009-201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委托项目. 油茶品种鉴别系统构建及油茶基因芯片开发,(),2010-2011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生命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NO. 2007jyxm220),2007-2009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研究生教材“系统植物学”的知识体系及内容布局的重构研究,(), 2005-2007

胡坤 ,男,安徽歙县人,1980年7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历史学博士。2011年6月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政治制度史,现已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点校整理工作。 1999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1、参与姜锡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宋西夏金代通史”,项目成果《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2、第四十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宋代荐举文书”。3、参与邓小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 1、《〈长编〉点校本标点辨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2、《符氏家族与宋初政治》,《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宋丽之间的政府交往》(第二作者),《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4、《五代后周时期围绕周世宗皇位继承的斗争》(第二作者),(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第11号,2006年12月;5、《简论范纯仁在神宗、哲宗两朝的政治活动》(第二作者),载于刘道兴、杨德堂《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6、《宋代辟举中的宾主关系》(胡坤、胡玉),《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7、《宋辽瀛洲之战与澶渊之盟》(第二作者),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8、《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胡坤、胡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9、《宋代应辟者的价值取向》(刘冬青、胡坤),《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10、《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11、《宋代台谏官荐举新论——以〈宋史·本纪〉的记载为切入点》(姜锡东、胡坤),《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12、《困惑与矛盾:宋代荐举法密弊多现象的讨论》,(韩国)《全南史学》2009年第4期;13、《王晓龙博士〈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评介》,《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4、《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学术界朱熹研究新进展》,《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0年7月26日;15、《宋代荐举与士风》,《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16、《宋代应对选人改官的待次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7、《“近代贵盛,鲜有其比”——三代外戚武将宋偓事迹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18、《临民与治军:宋代帅臣荐举权述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9、《限考受荐:宋代选人改官的资格》,《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宋代荐举之弊》,《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1、《宋代荐举改官文书中的照牒和奏检》,《中国史研究》 2014年第2期。

投稿改通讯作者

一般是可以的,编辑一般不会操心这个。你在修改的时候,可以先行修改稿件,然后在修改意见里面做出说明即可。祝贺你的文章发表!

修改通讯作者的步骤如下:1.首先,访问网站,找到对应的文章,并点击“修改通讯作者”按钮;2.然后,输入新的通讯作者的信息,包括作者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等;3.最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修改通讯作者的操作。注意:修改通讯作者时,请务必确认新的通讯作者的信息是正确的,以免影响文章的发表。

完全可以,仅仅需要在修改后给编辑(editor)做一说明。例如:Dear Editor,The correspondant for this paper has altered as Xxx, in order to make communication more convenient and direct.

论文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

1.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的地位要比第一作者高,在一篇论文中的贡献也是最大的,

2.工作内容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3.排名不同。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扩展资料:

通信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总负责人,除了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还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工作和接受读者的咨询。

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通信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审稿,写综述,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第一作者一般是论文具体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论文的智力贡献)。

国内一般在评职称和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时候只认第一作者。涉及到一些反映老板重要观点的文章,有的老板也不会放过既是第一又是通信作者。有些杂志甚至声明只有体力上的贡献不可以作文章的作者,但可以致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1、一篇论文只统计一次。如该论文由该校多人合著,则只能以第一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名义统计一次。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的工作量必须大于50%,所有该校完成人的工作量总和为100%。校外作者和研究生不给科研工作量,不用填写。

2、第一作者一般是论文具体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国内一般在评职称和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时候只认第一作者。涉及到一些反映老板重要观点的文章,有的老板也不会放过既是第一又是通讯作者。有些杂志甚至声明只有体力上的贡献不可以作文章的作者,但可以致谢。

3、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所以如果是自己很有分量的文章,不要随便将别人作为通讯作者。以前,国内比较注重作者排名,老板一般要排在第2位;现在和国际接轨后,也逐渐开始看重通讯作者了。投国外杂志时老板可放在最后,并注名是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署名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明文规定:硕士生发表论文,原则上导师是第一作者;博士生发表论文,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这个规定引起了研究生的不满和投诉,它实际上涉及到科研工作中的道德和体制问题,需要仔细辨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校硕士、博士生发表科研论文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导师,这不仅是出于惯例,而且是合理的。因为情况往往是,研究课题是导师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这时,不论用道德的眼光,还是用权利的眼光,导师署名第一都无可非议,因为关键思路出自导师,学生投入和贡献的是一般工作、知识、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说,即使在另外的情况下,两人合作决定署名次序也是如此,导师的身份、学校的行政权力等背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区别:

1、第一作者为学生,通讯作者为导师。

2、通讯作者则是本研究的学术指导人或导师,而不是"通讯联系人"。任何非高级职称的作者和研究生都是有资格当通讯作者的。研究生导师往往是研究生论文的通讯作者。

3、通讯作者作为研究论文的指导者对选题的先进性、首创性、实验设计和方法的合理性、结论的可信性、严谨性等,以及对发表时署名次序和"一稿一投"等原则负首要责任。

4、由于不直接在第一线操作,通讯作者都对原始数据的真伪虽然负有一定责任,但不能负首要责任。由于分担的责任不同,一般研究论著( original article)和研究生论文的通讯作者不应兼当第一作者。

5、作为论文的指导者,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单位中有较高而稳定的地位,所以,论文发表之后,读者有质疑或咨询时,首先应该和通讯作者联系反映意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一、从定义来说

1、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2、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二、从条件来说

1、通讯作者

是SCI论文的法定负责人。一般情况下,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因而,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2、第一作者

必须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要我对植物致病疫霉族的有性孢子的萌芽条件和机理做有关研究。

导师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至于如何进行研究,他只是提醒我多找参考资料。

在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找参考资料,根据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程序,通知实验室的一位技术员购买各种试验用的试剂和设备。

在获得试验结果发表论文时,我理所当然是第一作者。

扩展资料:

与论文的关系

通讯作者即文章最重要的作者,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通讯作者应该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

1、通讯作者(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为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等同为第一作者。

2、一篇论文只统计一次。如该论文由该校多人合著,则只能以第一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名义统计一次,并在填报《科研成果汇总表》和网络申报时由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给其余参与者核定工作量津贴比例。

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的工作量必须大于50%,所有该校完成人的工作量总和为100%。校外作者和研究生不给科研工作量,不用填写。第二完成人不能分配工作量。

3、"其他参与者名称及工作量"若未填写则默认为第一完成人(通讯作者)100%占有该论文科研工作量。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

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 索引序列
  • 农业工程学报双通讯作者
  • 人类学学报通讯作者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通讯作者
  • 投稿改通讯作者
  • 论文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