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与平民仰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平民仰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平民仰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仰望星空,无边的夜幕引发无限遐想,梦想在自由驰骋;脚踏实地,未知的路途等待着开拓者,实干是前行的动力。 温总理说:“年轻人,既要敢于仰望星空,也要学会脚踏实地。”这既是总理对年轻人的殷切期盼,更是个人甚至国家得以发展和强盛的重要前提。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我是一名复读生。去年的高考结果让我明白:一个只会仰望星空的人注定只能收获失败。在那些逝去的高三日子里,我曾是那样沉溺于和同学畅谈理想而将书本丢弃一旁;我曾是那样只顾设想美好假期而将复习抛之脑后;我曾是那样一直告诉自己要劳逸结合而总是不能坚持到最后……那样多的“我曾是”,让我尝到了只会仰望星空的苦果。在“高四”的复读生活中,我下定决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梦想、向着我心中美丽的目标努力!于是,在一道道题、一个个知识点的累积中,我收获了一次次让我惊喜的模拟成绩。我知道了,当我学会脚踏实地时,我离梦想,近了。 当我们自豪于无垠的星际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时,请不要忘记,这全是因为一种叫“航天精神”的'付出与脚踏实地。嫦娥奔月终于不再是我们仰望星空时的美丽遐想,出舱行走也不再是我们望他国而兴叹的遗憾。昔日的梦想今成真,而梦想成真绝不只是有梦想就可以的。这里,凝结了无数航天人的心血;这里,汇聚了无数航天人的奉献。这是无数航天人脚踏实地付出的结晶!我知道了,当一个国家在脚踏实地认真做事时,这个国家离繁荣昌盛,近了。 仰望星空是美好的。繁星闪烁下,无数遐想应景而生,美丽悠远。但要记得,绝不能迷失于眼前的美景,而忘了只有脚踏实地才可能让梦想成真。脚踏实地是真实的。前路漫漫,挑战与未知可能随时接踵而至。但要记得,绝不能止步于暂时的坎坷,而忘了苦难是为了磨炼意志,最终才可能体会仰望星空的美好。 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所以总想告诉那些“未来人”不要“前仆后继”,不要沉浸于仰望星空的满足;因为自己曾经见证过,所以总希望我们这些“继承者”身体力行,能够像航天人那样真正脚踏实地! 个人的发展,国家的强盛,需要我们仰望星空,更需要我们学会脚踏实地!或许,这也正是温总理想告诉所有中国人的。

去淘宝店铺“线条纳斯卡”,这里提供知网期刊下载,下载几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硕士论文,就肯定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参考文献啦。很简单,呵呵!祝你好运。

【参考文献】[1]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版[2]路遥:《路遥文集》(3、4、5合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0月[4]三毛:《亲爱的三毛》,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5]甘晓丹:《在苦难中成长——解析<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历程》,文教资料,2010(23

与仰望苏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论文格式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不说他的文学,单说他在政治上经历,神宗曾让他感激流涕;王安石曾让他慷慨激昂;几起几落,政治把他淹没,政治又被他的精神折服。

以诗为词与以赋为词——论东坡词之“破体” 仲冬梅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文学前沿 2004-08-15 0 1442 词为诗裔与以诗为词——苏轼词体观念新论 陈广学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期刊】江苏社会科学 2002-05-25 2 2923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词”——试析两种文体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特点 范修华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 【期刊】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7-08-30 0 2744 “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 田耕宇 西南民族学院 四川成都 【期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28 6 4755 苏轼“词如诗”的原因探析——由宋人的“以诗为词”论谈起 张泽伟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西太原 【期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8-30 0 3806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莫砺锋 南京大学中文系 【期刊】中国文化研究 2002-05-28 13 9547 从化诗入词看苏轼的“以诗为词” 李笑野 复旦大学 【期刊】蒲峪学刊 1994-01-10 0 2258 以诗为词的理论演进与东坡词的创获 周玉梅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期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6-15 0 1609 “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词调歌曲 杨晓霭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期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05 2 18410 陆游词“以诗为词”说 房日晰 西北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典文学知识 2008-03-05 1 16911 规摹秦柳与以诗为词——论吴梅村的词学思想及其创作转型 江合友; 胡宪丽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26 0 7912 论“以诗为词”的词学意义 余意 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 广东 东莞 【期刊】阴山学刊 2005-10-20 0 23513 “以诗为词”与“别是一家”——论苏轼、李清照词论的殊途同归 高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7-26 0

大哥,着可是一篇论文呀,可去期刊网搜索

与仰望千丈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975年,延边地质大队在汪清中生代火山岩发育区进行1∶50000地质填图时,于刺猬沟金矿区南山发现一种国内外罕见的英安质球状熔岩。它既不是火山灰球,也不是所谓的球颗或球粒,更不是通常所见原生球状构造和石泡。为了探索这种特殊的球状熔岩形成条件与机理,以获取有关火山机构及其与有关矿产生成关系的信息,笔者曾对其进行了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兹将初步研究成果报导如下,以资切磋,共同探讨。

1 地质构造背景

在1∶50000或1∶200000地质图上,人们均可明显看到在延边地区东北部有一呈东西向带状,与金、金-铜等矿产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中生代火山岩展布区,面积约8000km2(见图1)。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具多期性延续活动的特征;岩浆活动激烈而频繁,尤以燕山晚期酸中性火山岩浆的喷溢作用为著。所述球状熔岩即位于该火山岩带中部的刺猬沟金矿区内。

图1吉林省延边北部地区区域地质略图(据刘文达,胡连胜,1983)

在大地构造上,该火山岩带位于内蒙古-兴安华力西褶皱带东南部的阴山-天山伟向复杂构造带与长白山新华夏系构造的交接处,受东西、南北及北东3个方向基底断裂的控制,沿百草沟-汪清-金苍-小西南岔东西向深大断裂展布。火山岩系主要集中于东西向华力西晚期与北北东向燕山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内陆断陷盆地内,如五风、百草沟、珲春、刺猬沟,金苍等盆地均属之。盆地的基底为呈紧密褶皱的二叠系浅海相沉积与海底中性喷发岩,盆地内部堆积的是北北东向的呈开阔向斜形态的侏罗系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地层,其钾氩同位素年龄为±5Ma,即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J3)。英安质球状熔岩产在刺猬沟———金苍中生代内陆断陷盆地的西南缘刺猬沟破火山口中。

2 地质学特征

据吉林省地质局区调队(1980年)的资料,该火山岩带共划分为3个旋回、9个岩性段(表1)。所述英安质球状熔岩是第一旋回第二岩性段产物(J3t21),隶属于屯田营子组(J3t)。

表1 地层表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应当指出,①每个喷溢旋回几乎都伴有同源的、成分彼此相近的次火山岩呈脉状或岩墙、岩瘤、岩柱等产出;②火山活动方式以平静地喷溢和猛烈地爆发相互交替进行为特征;③各喷溢旋回产物的成分相近,皆属中酸性英安质岩浆产物。

据研究认为,刺猬沟金矿区系一个主要受长期活动的东西向基底断裂控制的破火山口。其火山地层具内倾围斜产状,即围绕火山口呈环形分布,向中心倾斜,产状从外向内由陡变缓。刺猬沟破火山口群直径达15~20km,位于高地,其四周放射状断裂系统很发育,常有含金石英-方解石脉充填其中,形成火山岩型金矿床。刺猬沟金矿床即其一例。

英安质球状熔岩产于刺猬沟破火山口的火山岩浆通道中,其与凝灰角砾岩,角砾熔岩、英安质熔岩等一道构成椭圆形的南北长200m,东西长40~60m的火山颈。在704高地,火山口面积达1km2左右。火山管道中心是致密块状熔岩,显流动构造,具斑状结构,所述球状熔岩产于其中。边部有凝灰岩与凝灰角砾岩绕火山口呈环形、半环形分布,向中心倾斜,其中的火山碎屑物皆为尖棱角状,未经分选。

3 矿物-岩石学特征

英安质球状熔岩为灰、黑灰色,风化面呈浅灰色。斑状结构,球状构造。其中熔岩球几乎均呈标准的球形(照片1,照片2上部),绝大多数呈单体,少部分有两个或三个球体黏合在一起的连接现象,此时,若两个或三个大小相当的球黏合在一起,形如花生果状(照片2下部);两若个大小悬殊的球体黏合在一起,则呈葫芦状或鸭梨状(照片2中)。岩石机械风化破碎后,球体凸起裸露(照片3),甚至脱离胶结物,剥落堆积在基岩露头附近。同时在胶结物熔岩上便留了许多球形凹穴印痕(照片3)。球体在岩石中的含量20%~50%,球体直径变化在~之间。据110个熔岩球的统计,频率最高的粒径是~。球体与胶结物之间为突变接触,有一清晰界面。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球体与胶结物间虽然有一明显界面,但二者在成分与结构上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具斑状结构,斑晶由含量为15%~25%的斜长石(An≈40)和3%~5%的角闪石组成。前者多被方解石、绢云母交代;后者则被绿泥石交代,并同时有铁质析出。岩石的基质部分系由斜长石、角闪石、磁铁矿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具显微晶质结构。相比之下,球体中的玻璃质量略多一些,与胶结物明显有别(照片4)。副矿物主要见有少量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

就镜下所见,熔岩球与其胶结熔岩之间有以下三点区别。

(1)球体中玻璃质多,其基质结晶程度低。胶结物之熔岩的基质几乎为全晶质的(照片4);

(2)球体中角闪石斑晶含量相对较少,但暗化现象普遍发育。胶结物中恰好相反;

(3)胶结物熔岩蚀变较强烈,主要有方解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硅化等。而球体中的蚀变则相当微弱。

上述事实提供的信息是,尽管球体与胶结物二者在成分上是一致的,然而,却系在不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形成的。二者为同源英安质火山岩浆不同次活动的产物,二者间呈侵入接触关系。前者冷凝速率大于后者。

刘文达、胡连胜(1983)曾对球状熔岩的第一旋回火山岩中的斜长石进行过矿物学研究和热力学计算,获得的热结构状态表明具有从高温无序向高温无序—低温有序过渡的特点。这意味着二次岩浆结晶温度有由高温变低温的趋势。这一点可进一步由热力学计算(用斜长石地质温度计)的岩石形成温度得以证实;如J3t11中的辉石安山岩的形成温度为1175℃,而J3t21中的石英安山岩则为1080~1095℃[1]。

4 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

为了研究英安质球状熔岩的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作者除了单独地分析了球体与胶结物的造岩氧化物与微量元素外,还搜集了第一旋回两个岩性段的40余个岩石全分析数据,并分别以不同岩石类型的平均组分列在表2中。

表2 第一旋回火山岩(含球状熔岩)化学成分及其扎氏值表

注:1—流纹岩;2—英安质熔岩球;3—球体胶结构(英安岩);4—英安质角砾熔岩;5—安山熔岩;6—安山质角砾熔岩;7—安山熔岩。*两个铝过饱和系列岩石的平均值。

由表2可知,①绝大多数的第一旋回岩石均属钙碱性正常系列岩石,只极少数是铝过饱和系列的。②一、二岩性段中的岩石均属扎氏第三类二氧化硅弱饱和,第九科贫碱的岩石。相当于载里平均成分的角闪安山岩与石英二长安山岩。③英安质球状熔岩,无论是球体抑或胶结物,均属扎氏第二类二氧化硅过饱和的第六科极贫碱的岩石,相当于载里平均成分的石英安山岩。显而易见,与本旋回,尤其与其所在第二岩性段的岩石在化学成分上是有区别的。④英安质球状熔岩中的球体与胶结物的化学组成相差无几,极其相近。⑤纵观第一旋回火山岩浆的演化,明显地显示出SiO2有逐渐增加的趋向,即向更酸性方向演化,在第二岩性段中尤为醒目。

据光谱分析结果,于球体和胶结物中所见微量元素及其百分含量如下:

球体中,Be—<,Pb—,Ga—,Cr—,Ni—,V—,Cu—,Zr—,Yb—<,Zn—,Co—,Sr—,Ba—。

胶结物中,Be—<,Pb—,Ga—,Cr—,Ni—,V—,Cu—,Zr—,Yb—<,Zn<,Co—,Sr—,Ba—。

上述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再一次表明第一旋回两个岩性段岩石属同源不同次,由不同的喷溢形式形成的。

5 成因讨论

想必,由于以往未进行过深入研究,加以实属罕见,在国内外文献又少有报导,从而促成迄今对球状熔岩的成因众说纷纭的局面,对其成因与找矿信息的披露十分不利。

自该球状熔岩于1975年被发现以来,在接触过它的地质工作者中,对其成因与形成机制抱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为以下四种:①认为是岩石中的原生球状或球粒构造;②认为是“火山灰球”、“火山豆石”、“凝灰岩球”一类的东西;③认为是从空中落回的球状火山弹;④认为是熔浆流同水接触时碎裂成的小球体,如同矿山冶炼厂从冶炼罐溅出的矿渣形成小球一样。

笔者根据球状熔岩的下述特点提供的成因信息,初步认为是由不混溶作用形成的。

(1)球状熔岩产于破火山口中呈环形分布的熔岩内,是火山颈有机组成部分。

(2)球体与胶结物的物质成分基本相同。

(3)球体与胶结物间有一明显界面,二者为特殊的侵入接触关系———不混溶隐秘侵入接触[2]。

(4)球体的圆度好,而且单体只有圆形的,并无椭圆形或纺锤形的。直径仅仅变化在~这一狭窄范围内。

(5)两个(或三个)直径不等的球体黏合在一起,可以呈现花生果状或葫芦状、鸭梨状等形状,有时在一个较大的球体上黏合一较细的球体时,会出现一个尖顶,似所谓的“尾巴”一类的东西。

(6)球体内既无任何物质作核心,又无向心放射状与同心层状构造,更无杏仁体或气液包果体呈层分布的现象,而只具一个普通熔岩的结构特点。

(7)经20余个薄片观察,不见球体具任何冷却边迹象。但球体内较胶结物熔岩结晶程度低,表现在前者中有一定数量的玻璃质,后者中几乎没有。除球体外,胶结物中无任何其他火山碎屑。

(8)在同一旋回或同一岩性段中,熔岩球的化学成分偏酸性。即SiO2含量增高。

(9)第二岩性段中球状熔岩是SiO2过饱和的,而其他熔岩或角砾熔岩却是Si02弱饱和的,接近临界不饱和。

(10)球状熔岩形成的温度偏低。

上述事实中具备了球状熔岩形成的基本要素。即成岩前,在火山口岩浆池中存在着两次侵入而混合在一起的成分相近、温度与黏度有别的熔浆,在液态下二者不混熔,并产生了表面张力,此其一;其二,二者在混合不混溶状态下保持一段时间,且无新的岩浆加入,使被侵吞的岩浆团因表面张力大而形成不混溶球体或液滴,然后,在两种熔浆不同温度梯度前提下以不同的速率冷凝成岩。

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根据火山作用产物把球状熔岩的成岩过程进一步回溯如下:

一阵猛烈的火山爆发之后,火山进入较平静溢出或间歇阶段。留在火山口岩浆池中的熔浆因时间推移而温度下降、黏度随之增加,在其开始凝固之前又有新的岩浆涌入岩浆池,使二者混合在一起。但因二者温度和黏度的差异并非混熔,造成前者被后者侵吞,前者呈岩浆团分散在后者中。在保持这种状态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被侵吞的熔岩团遂形成一系列直径变化范围不大的球体。而后,二者一道冷却成岩。因先期岩浆温度偏低,故先行冷固,且结晶程度较低。同时,较小球体先凝固,它与半凝固呈塑性的较大球体黏合在一起时,往往是较大球体表明有凹陷,而较小球体保持完整球形。

顺便指出,不混溶作用,早就被认为是一种使岩浆一分为二的火成岩分异作用。A·R·philpotts(1975)对魁北克白垩纪球状熔岩,Fergusen与Currie(1971)对安大略的眼球状岩石都曾做过实验研究等[3,4],均一致证明了球状熔岩形成中不混溶作用的存在。但遗憾的是,在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Greig(1627、1628)与Bowen(1928)的文章发表,使这一重要成岩作用假说的信誉一落千丈,直至近代对月岩及大陆玄武岩的研究,才又重新引起人们对不混熔作用的注视。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不混溶这一成岩假说又提供了一个证据,而且,也为在研究火山机构时,判定古火山口增加了一个岩相准则。特别是突破了过去(M·A·季良罗娃,1959;E·N·古林诺娃,1960等)认为只有在海底喷发的基性熔浆才能形成球状熔岩的认识。酸中性熔浆在地表喷发的条件下同样可形成球状熔岩,只不过这是一种与基性熔浆在海底喷发形成的球状熔岩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球状熔岩而已。

参考文献

[1] 刘文达,胡连胜 . 延边与金矿有关的火山岩的岩石特征及成岩问题讨论。吉林地质,1983,( 4) : 13 ~ 29

[2] 傅德彬 . 侵入体之间的 “隐秘侵入接触”及其研究方法,地质论评,1968,32 ( 1) : 9 ~ 95

[3] philpotts A R.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76,276 ( 9) : 1147 ~ 1177

[4] Пугин В А,Хитаров Н И. Вариоиты яак пример Аиквашии магм Геохимиа,1980,( 4) : 496 ~ 5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DaciticOrbicular Lava at Ciweigouand Its Genesis

Abstract

A dacitic orbicular lava seldom seen was found at Ciweigou,Yanbian in 1975. Although faci-es of volcanic vent of the lava has been defined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research,there are manydifferent opinions on its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research,the author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ineralogy,pet-rochemistry and geochemistry,and holds that the dacitic orbicular lava was formed in the magmapond of the volcanic vent by immiscibility of two stages of magmas with the same source and com-ponent through the manner of melt-melt intrus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 and viscosi-ty. It affords us an example for “immiscibility”( a kind of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and providesan criterion of petrography for recovering the volcanic mechanism and identifying the palaeovolca-nic vent. Mean while,it also indicats that the orbicular lava can be 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surficial volcanic eruption of acid-intermediate magma.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论文主要是研究一个企业在危机中采取的公关活动,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企业危机公关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采取的公关策略的总和,它不单单是危机的媒体宣传,而是应对危机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制定危机应对计划,组织危机公关团队,开展危机公关宣传,制定危机应对报告,等等。案例分析论文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企业危机,来收集公关实例,研究危机公关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够缓解危机影响。有效的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论文,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有效控制危机后果,保护企业声誉。

‍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综合评价 _上海地质SHANGHAIGEOLOGY 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综合评价 ‍ 吴维平,柏林,郑炎贵,黄江华,夏吉侃3 王晨东3 章云中,  余国胜.,吴方庆.,徐小三.,吴跃东,储东如,汪德华  (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2 安徽省地质学会,安徽合肥 230001;  3.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安徽潜山234300)  摘要:天柱山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境内,面积约 .公园内举世闻名的超高压变质带,郯庐断裂  带,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地貌,丰富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产出多样的古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等,极具典型性,  稀有性与自然完整性,这些地质遗迹集中反映了 20 亿年以来天柱山地区地质演化历史,被公认为大陆动力  学的天然实验室.  关键词: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  中 图 分 类 号 :P93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1004—230X(2010)S1—0048—05  0 引言  天柱山地质公园位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大别  造山带的东段,郯庐断裂带的南段.以郯庐断裂为界,北  西侧不仅出露闻名全球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而且还  发育中生代花岗岩,东侧出露中生代火山岩系以及新生  代陆相沉积岩系. 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以发育含柯石英,金刚石榴辉  岩ll】,含柯石英硬玉石英岩[41 为特征,超高压变质作用时  代为印支期(226±2Ma)旧,因此,它们是三叠纪扬子板块  与华北板块碰撞,扬子板块陆壳基底俯冲到地幔深度的  变质产物.此外,超高压变质带中还发育大量新元古代  侵入岩,现已经变质为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其形成时代  均为700~800Ma 之间,为Rodinia 超大陆裂解的产物.  研究表明,它们也经历了印支期220Ma 的超高压变质作  用.  公园主景区岩石为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  岩,黑云母(--长)花岗岩,其岩石化学成分为钙碱性岩浆  系列,岩浆来源于三叠纪扬子陆块俯冲产生的加厚地壳,  形成深度为35~55km,成岩温度集中在700%~800℃  之问.形成机制可能与大陆碰撞造山带在早白垩世发生  构造垮塌和地幔热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熔融有关.花岗岩  中先后获得锆石u—Pb 年龄为127±8Ma,129±20Ma  ~  1314-2Mat 砌,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  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陆相沉  积岩中产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 收稿日期:2010—10—21  作者简介:吴维平(1957 一),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联系电话:O55—14658252;电子邮箱:  48I2010 年(第31 卷)增刊  公园位于北西向的水吼~五河韧性剪切带与北东  向郯一庐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断裂构造发育.早期以北  西向韧性剪切带为主,晚期以北东,北北东向脆性断裂  为主,其中花岗岩体中的节理构造尤为发育,有近东西  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有垂直节理,水平节理和  斜节理,有岩浆冷却凝结时形成的原生张节理,有岩体  凝固后受动力作用形成的次生节理和温差重力滑动等  作用形成的表生节理.上述脆性断裂构造是天柱山花岗  岩地貌景观的重要的成景控制构造.  1 地质遗迹类型及特征  地质公园范围内保存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表1),其  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有:花岗岩地貌,水文地质,超高压  变质带,古生物化石等.  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地貌遗迹  天柱山几乎包罗了世界上所有的花岗岩风景区的  地貌景观,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胜景主要分布在天  柱山主峰景区,马祖庵景区,虎头崖景区等.尤以花岗岩  崩塌及崩塌堆叠形成的神秘谷洞地貌景观典型独特,堪  称世界一绝.  花岗岩奇峰:天柱山海拔千米以上的花岗岩奇峰  47 座,组成气势磅礴的连绵峰峦.其中天柱峰海拔  ,主峰拔地而起,突兀众山之上,直插云霄,势如  “中天一柱”,五指峰,天狮峰,迎真峰,覆盆峰等在云遮  雾绕中形成了”峰丛”奇观.根据花岗岩奇峰形态的不  同,可分为四类:柱状峰,脊状峰,穹状峰,锥状峰.  花岗岩怪石:在雄伟峻峭的天柱山峰林与峰丛中,  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星罗棋布,冠名奇石多  SHANGHAIGEOLOGY 上海地质_  表1 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类表  TablelTianzhuMountaingeologicalparkclassificationofgeologicalheritag e  达200 余处.如南关的天柱猿,金鸡唱晚,神龟探海,象  鼻石等形象逼真;西关的皖公神像,太白观海,鹦哥起  舞;东关的双狮戏球,鼓槌石,蜒蚰爬壁,鹊桥横空,虎头  崖上的蘑菇石,船形石,无量寿塔石;马祖庵景区的猪头  石,霹雳石等等,不胜枚举.按照其成因,可分为四种类  型:风化剥蚀型,崩塌型,崩塌堆积型,滚石型.  花岗岩洞穴:天柱山共有知名洞府53 处,且多聚集  千米以上的主峰景区.其成因或沿花岗岩节理,裂隙风  化侵蚀而成,或为水流侵蚀,潜蚀而成,多数为峰巅崩塌  的岩石叠垒于峡谷而成.公园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神  秘谷,以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着称,被誉为”中国花  岗岩洞第一秘府”,为天柱山奇胜之一.全长1000 余米,  落差100 余米.大洞四处,龙宫,迷宫,天宫,逍遥宫;危  洞幽深,洞套洞,洞叠洞,如口廊九曲,楼台层垒.道家视  此为福地洞天,称之为司玄洞府.  峡谷:天柱山地质公园山势险要,由近东西向,近南  北向和北东向的断层,节理形成的峡谷和悬崖较多,高  下逼仄,雄伟壮观,如小天门,大天门,千丈崖等.  1_2 丰富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  天柱山西南有潜水,东北有皖河,形成独特的”两河  夹一山”的格局,水文地质资源丰富多彩,有瀑布,井潭,  溪泉,河湖,沙滩等景观.  瀑布:着名者有20 瀑.”飘云瀑”,是全山最高的瀑  布,海拔约1100m;”雪崖瀑”宽约10m,落差40 余米,是  天柱山最佳瀑布之一.”激水瀑”,青龙涧水至此飞流直  下,声若巨雷,数里之外,即闻其声.九井河瀑布群,九大  瀑布相接相续,姿态各异,美不胜收.  潭:为花岗岩沟谷内流水淘蚀形成大小不一的椭圆  状,葫芦状或洞窟状的深水潭.  泉:天柱山19 泉,如飞来泉,飞龙泉,山谷泉,铁心  泉,九曲泉,幽涧泉,梁公泉,摩围泉,卓锡泉等,泉水清  澄,终年不涸.  涧溪:多是流水沿构造破碎带侵蚀而成山中涧溪.  主要有:潺潺溪,石牛溪,飞来涧,青龙涧,幽涧,东关涧,  皖涧等等.皖涧全长5km,岸崖陡险,松荫蔽谷,竹海生  风,涧水激流奔腾.  举世闻名的超高压变质带  超高压变质岩  (1)榴辉岩  榴辉岩是碧溪岭一新店一牌楼超高压变质带的特  征岩石,岩性有榴辉岩,含金刚石榴辉岩,含柯石英(或  其假象)榴辉岩等.其中含金刚石榴辉岩(潜山新店)最具  代表性.金刚石呈微粒包体出现在超高压榴辉岩的石榴  石之中,并有金红石,柯石英,锆石等包体矿物与之共  2010 年(第31 卷)增刊』49  _上海地质SHANGHAIGEOLOGY  生,其形成条件为:P>>900%.柯石英及其假像  在超高压榴辉岩的石榴石,绿辉石中以包体出现,含柯  石英榴辉岩的形成条件为:P=~~  780℃.根据围岩类型,可将榴辉岩分为3 类,即片麻岩  中的榴辉岩,大理岩中的榴辉岩及与超镁铁质岩共生的  榴辉岩.  f2)Z,fZ 玉石英岩  硬玉石英岩主要分布在潜山野寨,韩长冲,横冲,五  庙,岳西碧溪岭,五河等地,长达30kin,是全球出露面积  的最大的硬玉石英岩带.硬玉石英岩主要由硬玉,石英,  石榴石及金红石组成.在石榴石及硬玉中都有柯石英及  其假象,表明它们也经过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其  变质途径和与之共生的榴辉岩一致l111.石英硬玉岩的岩  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它们是一种富钠的杂砂岩.  (3)石榴橄榄岩  石榴橄榄岩主要分布在碧溪岭,呈层状或脉状产出  在榴辉岩中,园区范围内出露20 条,主体呈北东向,少  数呈北西向.在石榴橄榄岩中有榴辉岩的包体.石榴橄  榄岩深灰色,块状,致密.发育不同程度的蛇纹岩化.岩  石细粒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矿物为橄榄石+斜方辉石+  单斜辉石+石榴石及次生的蛇纹石.橄榄石55%,单斜  辉石20%,石榴子石20%,磁铁矿少量.  产出丰富的古近世哺乳类动物化石  古生物化石主要发现于古新统望虎墩组,痘姆组,  其中尤以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为特色.园区内20  多个地点发现了50 余种脊椎动物化石,包括11 种爬行  动物,1 种鸟类和42 种哺乳动物.在这些化石中,以”东  方”命名的有3 种:东方晓鼠,东方翼兽,东方祖鼬;以  “中国”命名的有2 种:原始中国柱齿兽,中国飞蜥;以  “大别山”,”安徽”命名的有10 种,以”潜山”及潜山地名  命名的有17 种.公园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相当  数量的亚洲独有类群,如兽科,假古猬科,丽科,宽臼兽  科,模鼠兔科等.另外还有一些与已经灭绝的古老类群  起源有关的种类,如潜水本爱兽(Benaiusqianshuiensis  WangetJin,2004)等.以高脊兽ltilambda)和大别古脊  齿兽rchaeolambdatabiensisHuang,1977)为代表的古  老有蹄类也颇为繁盛.除了哺乳动物之外,怀宁始猛鳄  (EoalligatorhuiningensisYoung,1983)被认为与现生的扬  子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能代表了扬子鳄的祖先类  型.李氏皖水鸡(WanshuinaliiHou,1994)是世界上为数  极少的古新世鸟类之一,是已知鹤形目秧鸡亚目的最早  代表,也是鹤形目唯一的古新世代表.这些化石的发现,  为世界古新世哺乳动物群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大大地  50l2010 年(第31 卷)增刊  丰富了人们对新生代初期哺乳动物发展历史的认识.  2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  科学价值  公园位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大别造山带的东  段与郯庐断裂带的复合部位.举世闻名的超高压变质  带,郯庐断裂带,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地貌,丰富多彩的水  文地质遗迹,产出多样的古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等,极  具典型性,稀有性与自然完整性,这些地质遗迹集中反  映了2O 亿年以来天柱山地区地质演化历史,被公认为  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  其一,闻名世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横贯园区南  部地区新店一牌楼一带,出露大量超高压岩石组合,主  要有榴辉岩,石榴橄榄岩,硬玉石英岩等,其中含金刚石  榴辉岩(潜山新店),含柯石英榴辉岩,含柯石英硬玉石英  岩最具代表性.柯石英的发现是全球范围内的第3 例,  中国首例,榴辉岩中金刚石的发现是全球范围内变质岩  中的第二例,榴辉岩中的首例.碧溪岭榴辉岩是全球地  表出露面积最大的榴辉岩体,牌楼一菖蒲出露全球规模  最大的硬玉石英岩带.与全球发现的22 条含柯石英,金  刚石和其他超高压矿物的超高压变质带相比较,目前国  际公认这里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  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超高压变质带重  要地段七.数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地质学家在园  区进行科学考察与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慕名来园区考  察的地质学家来自世界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研究 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SCI 文章有1000 余篇,其中仅  引用徐树桐教授1992 年Science 论文的文章有500 多  篇,引用李曙光院士1993 年ChemicalGeology 论文的文  章有300 多篇,引用郑永飞院士1998 年EPSL 论文的文  章有200 多篇.这里涌现了一大批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  的地质科研成果,成长了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地质学  家,从这里已走出了6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  地质学家的摇篮”.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带记录了陆壳深  俯冲,碰撞造山及折返的历史全过程,揭示了低密度的  陆壳物质在具高流变强度时被俯冲(深埋)到100~120km  以下的地幔深度,然后又快速折返到地壳的这一壮观地  质历史过程,成为了解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带的缩短加  厚以及俯冲深根的形成与折返机制等造山动力学研究  的必不可少的对象;成为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最富有挑  战性的前沿和持续20 年迄今仍然闪亮的科学探索命  题.具有世界地质科学意义.  其二,园区东部野寨一牌楼断裂是全球着名的郯庐  断裂带的南延部分,构成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与潜山盆  地的边界断裂.郯庐断裂带的多期活动历史,对大别山  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天柱山花岗岩的成岩,成景过程  以及古近纪哺乳类动物化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  用.  其三,园区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  立典之地,而且也是中生代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  一  .天柱山花岗岩形成于中生代,就位于大别山超高压  变质带的东端与郯庐断裂交汇部位,其成岩作用经历了  板块俯冲和碰撞以及碰撞后的拉张松弛过程.研究天柱  山花岗岩的物质来源及成因机制,对探讨大别造山带碰  撞后深部地壳的地球化学性质和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  模构造热事件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其四,同区主体地貌属于由中生代花岗岩构成的峰  林峰丛地貌.花岗岩微地貌类型多样,几乎包罗了世界  上所有的花岗岩风景区的地貌景观,奇峰,怪石,洞穴,  峡谷等,其中以花岗岩崩塌及崩塌堆叠形成的神秘谷洞  穴地貌景观典型独特,堪称世界一绝.已被陈安泽命名  为”天柱山型”崩塌叠石地貌景观【131,因而具有突出的地  貌学价值.  其五,园区产出丰富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具有  亚洲的地方性特色,在研究新生代初期哺乳动物演化方  面具有独特的地位.目前在国外古新世哺乳动物发现最  多,研究程度最高的是北美,但潜山古新世哺乳动物明  显区别于北美及欧洲等地的化石.在亚洲其他国家,只  有蒙古有较丰富的古新世哺乳动物产出,但其时代是古  新世最晚期,明显晚于安徽潜山及中国南方其他地区.  同时,其动物群组成中也没有大量古老类群的原始种  类,与潜山古新世动物群差别相当显着.国内同期可以  比较的古新世动物群以安徽潜山,广东南雄和江西池江  最为着名.与南雄和池江相比,潜山的古新世,$-9L 动物  群在生物演化上有着独特意义.  潜山发现的最有意义的化石当首推东方晓鼠  (HeomysorientalisLi,1977)和模鼠兔(MimotonawanaLi,  1977,robustaLi,1977),它们分别代表了啮齿类(鼠)  和兔形类(兔)的祖先类型.”东方晓鼠”即取意为它的  “发现对啮齿类动物起源的问题犹如东方旭El,朦胧欲  晓了”.相关研究一致认为晓鼠和模鼠兔分别为啮齿类  和兔形类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证据,并进一步证实  了啮齿类和兔形类是同源的,都应起源于以潜山为代表  的亚洲地区.”潜山安徽龟”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  色鳌类地史记录.天柱山地质公园从而被公认为”亚洲  哺乳动物的发源地之一,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  2-2 科普教育价值  SHANGHAIGEOLOGY 上海地质-  园区所处的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漫长而复杂的地  质演化历史,丰富而典型的地质遗迹,大别山超高压变  质带的经典地段,全球古新世啮齿类与兔形类哺乳动物  起源地,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地貌,不仅为中外地质学家  和国内外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所瞩目,而且成为开展  青少年认识自然的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播  科学文化知识场所.通过对地质遗迹和地貌特征的科学  解释和成因分析,使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更加直观  地了解板块学说与地球演化史,既增长了科学知识,又  能增强对地质遗迹重要价值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地  质遗迹.  目前,天柱山地质公园已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南京大学,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等十余个高校院所的教学  科研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普基地.日前,公园与El 本富  士山公园结成友好姊妹山.天柱山地质公园的科普旅游  已日臻成熟,闻名中外.  美学观赏价值  天柱山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和自然作用下逐  渐演变形成的”峰雄,石奇,崖险,岭秀,洞幽”奇特地貌,  与变幻莫测的云海,佛光等气象景观,丰富的动植物以  及多姿多彩水文地质遗迹的完美结合,造就挺拔峥嵘,  风姿绰约,变幻莫测的万千气象,犹如一轴气韵生动的  立体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学享受.  天柱山的美学价值表现在:  各种景观有机组合,高度的和谐,形成统一而连续  的构图格局,有着三度空间的可感形象,具有分明的层  次感和韵律美,具极高的艺术观赏.  天柱山位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既有北山之雄,又  有南岭之秀,雄奇灵秀系于一身,故给人以博彩美一峰  体硕大,给人以壮美;植被良好,给人以秀美;怪石众多,  给人以奇美;洞穴深邃,给人以幽秘之美.  天柱山的雄峰,奇石,洞穴,瀑布等景观丰富多样,  令人目不暇接.而每一景,一物又都显示出自然的形态  美,特别是堪称中国一绝的天柱巧石,千姿百态如人如  兽,如诗如画,凸显个性美,奇峰地貌,云海奇观,松竹清  新,皆出神人化,美不胜收.  天柱山天生丽质,美在自然,由于生态与原貌保存  较好,至今其峰崖岭隘,草木花卉,沟谷溪流无不呈现出  原汁原味的自然本色之美,既有纯朴天然色彩美,也有  天籁之声的听觉美与四季朝夕的动态美,历来为名人,  雅士所赞颂,历代天柱山水诗文作品层出不穷,是对天  柱山自然美的最好体现.  社会价值  2010 年(第31 卷)增刊f51  _上海地质SHANGHAIGEOLOGY  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推  动公园内外,以服务游客的商业网点的迅速发展;地质  公园的建立直接解决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又可以带动  相关产业的劳动力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 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农家乐已成为天  柱山地质公园周边居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渠道.地质  公园的建立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和支持,极大地提高了  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公同地质遗迹,生  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I]OkayA1,XuST,,  centralChina[J].EurJMineral,1989,1:595—598.  【2】WangX,LiouJG,—hearingeclogitesfi’omtheDahie  MountainsincentralChina[J].—1088.  [3]XuS,OkayAI,JiS,—  phicrocksanditsimplicationfortectonicsetting[J].Science,1992,256:  80-82.  [4]SuW,XuST,—jadetiteinDabieMoun—  tains,EasternChina[J].—662.  15lLiS,XiaoY,LiuD,  Yangtzeblocksandformationofcoesite—bearingeclogites:Timingand  processes[J].—111.  [6]薛怀民,董树文,刘晓春.大别山东部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 年  龄lJJ.地质科学,2002,37(2):165—173.  [7]陈道公,EtienneD,支霞臣,等.安徽潜山片麻岩锆石年龄lJJ 科学通  报,(2):214—217.  [8】程裕淇,刘敦一,Williams 等.大别山碧溪岭深色榴辉岩和片麻岩  状花岗质岩石SHRIMP 分析:晋宁期高压一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同  位素年龄依据地质,2000,74(3):193—305.  [9]赵子福,郑永飞.俯冲大陆岩石圈重熔:大别一苏鲁造山带中生  代岩浆岩成因【J1.中国科学(D 辑),2009,39(7):888—909.  『10_GeNJWuWP,—PbzirconagesofTianzhushangranitesinthe  easternDabieOrogenandtheirgeologicalimplications[J].ScientiaGe—  ologicaSinica,1998,7(4):521-525.  [11]CongB,ZhaiM,Cm’swellDA,—pres—  surerocksandtheircountryrocksinShuangheofDabieshanMann-  tains,CentralChina[J].—138.  [12]郑永飞.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一苏鲁造山带  为例_J1.科学通报,2008,53:212—215.  [13]陈安泽.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J】.地质论评,2007,  53(S1):1—8. 

唐代

李白

《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两汉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宋代

李清照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关于“语言”的诗句有: 一、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出处:朝代【明】《增广贤文》 释义:形容一句话说得好,不但别人得帮助,自己也非常喜乐。尤其当人忧伤之时,一句良言,就会使忧虑之心转为欢乐。

适合用于议论文中论证,如:论证对话技巧时。同适合在记叙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从前多少事,过去一场空。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出处:朝代【元】作者:佚名《马陵道》 释义:满腹心事,都在没有说出来的话中。 三、有事但逢君子说,是非休听小人言。

出处:朝代【明】《增广贤文》 四、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处:朝代【唐】作者: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五、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出处:朝代【唐】作者: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行》 参考文献来源:百度百科-《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玫瑰(Rose) 花语:爱情、爱与美、容光焕发郁金香 (Tulip) 花语:爱、慈善、名誉、美丽、祝福、永恒、爱的告白风信子(Hyacinth) 花语:喜悦、爱意、幸福、浓情、倾慕康乃馨(Carnation) 花语:热情、真情、母亲我爱你、温馨的祝福白 / 吾爱永在红 / 热情相信你的爱粉红 / 女性的爱、热爱忘我(Scalavender) 花语:永不变心、喜悦满天星(Babys breath Gypsophila) 花语:衷心欢喜苍兰(Freesia) 花语:纯洁、浓情、清香剑兰(Sword Lily Gladiolus) 花语:用心、福禄、富贵、节节上升、坚固。

百合 (Lily) 花语:纯洁、高雅、财富、荣誉、神圣佛手瓜(Sechiumedule) 花语:其意义代表福、寿;两个佛手放在一起 又代表着友谊。“蓝色妖姬”花语:荷兰进口--“蓝色妖姬”相知是一种宿命,心灵的交汇让我们有诉不尽的浪漫情怀;相守是一种承诺,人世轮回中,永远铭记我们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单枝蓝色妖姬花语:相守是一种承诺,人世轮回中,怎样才能拥有一份温柔的情意!三枝蓝色妖姬花语:你是我最深的爱恋,希望永远铭记我们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六枝蓝色妖姬花语:你是我的最爱败ぃ家ē小孓 回答时间 2007-12-08 21:28玫瑰花语 玫瑰:爱情、爱与美、容光焕发 玫瑰(红):热情、热爱着您 玫瑰(粉红):感动、爱的宣言、铭记于心 玫瑰(白):天真、纯洁、尊敬 玫瑰(黄):不贞、嫉妒 玫瑰(捧花):幸福之爱 郁金香花语 郁金香:爱的表白、荣誉、祝福永恒 郁金香(红):爱的宣言、喜悦、热爱 郁金香(粉):美人、热爱、幸福 郁金香(黄):高贵、珍重、财富 郁金香(紫):无尽的爱、最爱 郁金香(白):纯情、纯洁 郁金香(双色):美丽的你、喜相逢 郁金香(羽毛):情意绵绵 百合花语 百合:顺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贵 百合(香水):纯洁、婚礼的祝福、高贵 百合(白):纯洁、庄严、心心相印 百合(葵):胜利、荣誉、富贵 百合(姬):财富、荣誉、清纯、高雅 狐尾百合:尊贵、欣欣向荣、杰出 玉米百合:执著的爱、勇敢 编笠百合:才能、威严、杰出 圣诞百合:喜洋洋、庆祝、真情 水仙百合:喜悦、期待相逢 康乃馨花语 康乃馨:母亲我爱您、热情、真情 康乃馨(红):相信你的爱 康乃馨(粉红):热爱、亮丽 康乃馨(白):吾爱永在、真情、纯洁 爱丽斯花语 鸢尾(爱丽斯):好消息、使者、想念你 德国鸢尾:神圣 小鸢尾:协力抵挡、同心 天堂鸟花语 天堂鸟:潇洒、多情公子 水仙花语 中国水仙:多情、想你 西洋水仙:期盼爱情、爱你、纯洁 黄水仙:重温爱情 山水仙:美好时光、欣欣向荣 向日葵花语 向日葵:爱慕、光辉、忠诚 山茶花语 山茶花:可爱、谦让、理想的爱、了不起的魅力 非洲菊花语 非洲菊(扶郎花):神秘、兴奋 雏菊花语 雏菊(延命菊):愉快、幸福、纯洁、天真、和平、希望、美人 三色堇花语 三色堇:沉思、请想念我 玛格丽特花语 玛格丽特:骄傲、满意、喜悦 牡丹花语 牡丹:圆满、浓情、富贵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爱 菊花花语 菊花:清净、高洁、我爱你、真情 翠菊:追、可靠的爱情、请相信我 春菊:为爱情占卜 六月菊:别离 冬菊:别离 法国小菊:忍耐 瓜叶菊:快乐 波斯菊:野性美 大波斯菊:少女纯情 万寿菊:友情 矢车菊:纤细、优雅 麦杆菊:永恒的记忆、刻画在心 鳞托菊:永远的爱 风信子花语 风信子:喜悦、爱意、幸福、浓情 风信子(白):恬适 风信子(蓝):恒心、贞操 风信子(紫):悲伤 石竹花语 石竹:纯洁的爱、才能、大胆、女性美 丁香石竹:大胆、积极 五彩石竹:女性美 香石竹:热心 牵牛花花语 牵牛花:爱情、冷静、虚幻 矮牵牛:安全感、与你同心。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2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2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2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年代:【宋】 作者:【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春日岭南

年代:【宋】 作者:【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客居岭南

年代:【宋】 作者:【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年代:【宋】 作者:【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

诗句集中描写了苏堤醉人的景色。“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每到阳春三月,柳丝轻扬,翠浪翻空,碧桃吐艳,红霞满地,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馨香馥郁,令人陶醉。明代张宁《苏堤春晓》诗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陆游也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可见,写苏堤都离不开烟柳、红桃、歌莺。

关于泰山的诗: 泰山--张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

与仰慕崇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弱不禁风,敏感,浅殇式微笑2010回答

张慧婷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本文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和高尚的精神品格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以期更深层的了解林黛玉这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性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但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使得更多读者对黛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众多读者为黛玉而狂,甚至为她而死。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她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成为古典文学长廊中青春永驻的人物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对林黛玉进行全面研究,以求得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一)绝美容颜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股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赞扬和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二)聪慧心智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红楼梦》中描写她说“心较比干多一窍”,将她与拥有“七窍玲珑心”的比干相比,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由于黛玉心智聪慧,又加之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就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就会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三)率真胸怀薛宝钗有些世故,城府甚深,能多方面地取悦于人,而林黛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做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从中可见,黛玉非常单纯可爱,而其中也流露出对朋友的坦诚,即使对自己的情敌也一样。林黛玉不只为人坦率,而且也很谦和。她从来不会对人恶言相向,即使对“下人”也从来没有耍过威风。她与紫娟情同姐妹的感情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紫娟虽然是丫环,但是黛玉却从来不摆小姐架子,两人就像朋友一样,互相关爱,谈心聊天。另外,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不计较高低。如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等只是表面的假象而已,林黛玉实则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四)诗人气质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浓郁的诗人气质方面。例如《葬花吟》、《桃花诗》等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等人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作晋代的谢道韫和明代的叶琼章。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即曹雪芹赋予她的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而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群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诗作《葬花吟》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二、林黛玉高尚的精神品格(一)执著的爱情林黛玉的悲剧是爱情悲剧,爱情悲剧则源于她对爱情的执著,这种精神层次的、高品质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然而,他们的爱情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因此,爱情势必伴随着痛苦,又兼之她诗人多愁善感个性,就注定了黛玉悲剧的命运。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泻。总而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而这也正是她精神之美的闪光点。这种美超越时代,超越生死,是她人生中的辉煌所在,也是她在读者心中引起震撼的原因所在。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二)叛逆的精神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林黛玉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脚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熟记《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一些片段,甚至还将其引为酒令,如此置家长们的教导于不顾,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林黛玉不仅毫无顾忌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而且还和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__________臣逆子贾宝玉互为知音,结为同心。她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追求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体现了思想上的叛逆性和进步性。爱情,在当时她所处的时代,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在择偶时考虑的是家私、门第及父母的意愿,正如小说中王熙凤所说:“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儿,还亏欠你么?你瞧瞧人物配不上?门第配不上?根基家私配不上?哪一点玷污你?”虽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尤其是贾家这样大家庭的婚姻标准,黛玉既无家产,又无父母兄弟,孤身一人,寄人篱下,又有一身的病,种种条件权衡起来,她都不是宝钗的对手,她的爱情悲剧已经由此定局了。封建社会,如果男女之间私下产生爱意,便被视为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容,然而黛玉却表现出顽强的抗争力与叛逆精神。她也正是因为这种叛逆精神而成为时代的悲剧,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林黛玉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也是其叛逆性的表现之一。在小说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说宝玉多会会达官贵人,不要成天混在女孩子队里,宝玉当即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接下来又称赞黛玉说:“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可见,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反对“仕途经济”,实质上就是否定了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否定了地主阶级的政权,这一点恰恰与宝玉不谋而合。这种志同道合的爱情,其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对封建礼教和法制的全部背叛。我们从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气质及高尚的精神品格两方面简单分析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生活的她,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著追求高品质爱情,有异于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是大观园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主思想,而这种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才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会随着这个典型艺术形象而始终存在着,并且对《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所在。【参考文献】[1]曹雪芹.红楼梦[M].作家出版社,2006.[2]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G].中华书局,2005.[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4]江西大学中文系.红楼梦诗词译释[M].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5]曾扬华.红楼梦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6]张庆善.红楼梦中人[M].中华书局,2008.[7]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作家出版社,

一、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二、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三、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四、优美的特点。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一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二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三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四优美的特点。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与望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入秋之后的夜晚,凉意渐显。一场秋雨,一阵秋风,寂静的深夜中沙沙作响的枫叶,都让人感觉到,夏天的热情与沸腾,已无法挽留。

但秋天的夜,也并不是无情的。

皎洁夜空之中,永远有一轮月,或阴或晴,或圆或缺。在亘古的岁月中,洒下温柔的月光,在游子的窗前,在闲人的庭院里,在“人间万姓”的心间。

当人们抬头望向天空,看到的是什么呢?

在文人墨客的世界中,万物皆有情。就如《红楼梦》中宝玉所说: “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 我们在诗词歌赋中,看到山的坚毅,海的包容,草木的不屈,鸟兽的恩义。而对于月亮,古人仿佛为它赋予了更加多元和复杂的 情感 。

月亮是有灵性的。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日月星辰超脱于身边的草木、鸟兽而存在,人们会格外崇敬。 因此在最初,相比于审美价值,月亮更多承载了一种宗教职能。 苍穹之下,皎洁的月光指引人们度过黑暗。在那遥远又神秘的地方,月亮对于人类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因此也成为了人类较早崇拜的对象。

进入殷周时代,月亮成为了礼仪的象征 。人们对月的崇拜,逐渐从一种自发的无组织性的活动,演变成为一种皇家的祭月仪式。在周礼盛行的年代,祭月成为礼仪制度的一部分,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春分与秋分时节,天子身上戴着各种祭祀专用玉器,玉器上还系着五彩丝线,非常隆重地祭拜日月。

祭月与秋天产生联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归结于民间的农业活动。 每逢秋分,万物丰收的季节,稻麦飘香、瓜果甜美。当农民结束了最后的忙碌,享受收获的喜悦时,抬头仰望,常常能看到天边的一轮圆月。月亮不仅见证了劳动人民披星戴月的辛苦,也慢慢成为了丰收的预兆与象征。

《监利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还记载到一种民间习俗,人们以月亮的明暗来占卜湖中是否有鱼,判断来年元宵节的阴、晴。

秋分祭月仪式一直延续到清朝。此时的月亮,是天上的神明,也是人间的祭司, 它保佑农民土地丰收的愿望,也寄托着帝王将相祈盼天下的运转,能像日月星辰一样永久往复的理想 。

到了 唐宋时期 ,与月亮有关的活动,除了官方的祭月仪式,还发展出了 民间的赏月活动 。再加上月中蟾蜍、后羿与嫦娥、吴刚伐桂树等故事传说,月亮逐渐蒙起了一层浪漫的面纱。与官方祭月活动不同,民间的赏月活动时间为八月十五,而这一天也最终被确定为“中秋节”。

唐朝时,中秋赏月之俗在文人之间开始流传,并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据说,全唐诗中有九十多首诗歌以中秋赏月为题材:“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见唐代八月十五赏月已经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杜甫《八月十五日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连续玩月三天; 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连续玩月五天,“从未圆时直到圆”。

直到宋朝,官方正式确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

此时,中秋才成为全民庆祝的重要节日:政府官员于中秋放假一天,市民在节日前夕筹备时令货品,月饼也逐渐成为了中秋之日的必备食物。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地上的孤影,杯中的浊酒,盘中的月饼,无一不在诉说着中秋之夜,人们心中复杂而敏感的情愫:

月光洒在游子的窗前,幻化成温暖的故乡的投影;酒醉的夜晚,圆月当头,却无法抚慰东坡对亲人的思念之苦;在怀才不遇的贾雨村心中,团圆的满月虽然勾起了他壮志未酬的惆怅,却也召唤出了他对未来的抱负与憧憬;而一轮冷月之下,月光所在之处,却是黛玉心中花魂(诗魂)的埋葬之所,是即将枯萎的生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当月亮不再只是皇家祭月仪式中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一个见证了人间悲喜、寄托着人类理想的家园, 它仿佛完成了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 。促成转变的,是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的浪漫传说,是诗人流传于世的赏月佳作,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对于美和 情感 的追求和向往。

宝玉说,但凡天下之物,都是有情有理的。但纵览红楼一书,我们却发现, 非物之本身有情,实乃人之有情也 。千百年来,世势如白云苍狗,唯有日月星辰循环往复,唯有人之真情历久弥新。从自然崇拜到封建礼制,再到中秋赏月,不曾变化的是月,变化的是人心。 人们望向月亮 ,是望向光明和柔美的白玉盘,也是在望向人间愿景和理想在天上的投影, 最终,还是望向人们自己。

月光穿透乌云,照人心扉,人们也借助月光,再次洞彻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孤独,是惆怅,是幸福,是美满,种种 情感 ,在中秋之夜时,一览无余。

又一年中秋将至,当夜幕降临,抬头仰望这一轮明月,是否能感受到古人的心境,倾听自己的内心呢?

除了培养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层次,选一个适合的赏月方式,也是享受月圆之夜的关键。 今年中秋,尝试解锁古人的赏月姿势 ~

夜愈深,酒愈浓,月愈明。院中之月,杯中之月,空中之月,一月出而月月出,一月明而月月明。明月之下,于自家院前,与三五好友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平生之郁郁不得、生不逢时之苦皆随酒兴与月色脱口而出,扫尽胸中块垒。

当然, 赏月之后断不可如贾雨村般忘恩负义 ,切记,切记。

赏月,亦要注重地势之高低。不同地势望月,效果自然不同。

登高而望月,是赏那山高月小,清朗开阔;近水而揽月,是赏那皓月清波,灵动透彻。如若有似大观园之凸碧堂与凹晶馆者,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又定要学湘云与黛玉两位诗翁,联上一番诗才好。

月圆之夜,岂可无音乐相伴?而这音乐又定要清幽雅致,且需从远处徐徐而至,方能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之时,解人烦心、去人忧虑。昔日大观园中,贾母携众人于凹晶馆内饮酒赏月,以笛声为伴,实在是一场“沉浸式”的赏月活动。

除此之外,古人还有着很多的赏月方式等待着你来解锁。当然,一杯香茶,几块月饼,还有身边爱你的家人,也足以成为赏月的高配。毕竟,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情”才是中秋佳节永恒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论中秋节祭拜月亮习俗及其与荆楚地域文化的关系作者:孟修祥

2. 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作者:王颖

3. 中秋节祭月活动的变迁作者:韩养民

4. 中秋节起源及形成时间研究综述作者:刘忠良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关键词: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诗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独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洒打发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诗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多么相似!李商隐也写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的传说,来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因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因此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但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四、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亮在中国人眼中是永恒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永恒的代表,但从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运动的。这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永恒是“中国的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结语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中国的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从唐诗中的“月”浅析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论文关键词:唐诗;月;意象;忧患意识;感伤色彩论文摘要:月亮,向来是诗人的宠儿,与中国文学生而有缘,作为一种意象源远流长。唐诗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诗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将自己独特的人文、宗教体验寄予其中,展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自古至今,人们描写月亮,赞美月亮,借月抒怀的诗歌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尤以唐诗为甚,而唐诗中的月亮又经常与人们的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纠结在一起。本文主要从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几方面来阐释由唐诗中的“月”意象透视出的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一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璀璨、繁荣的唐代诗坛上,月亮从众多的自然物象中脱颖而出,成为唐诗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那么,为什么月亮会如此受到唐代文人的青睐呢?诗歌中“月”意象的存在有其历史的渊源。首先,“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引;它那“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其“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月亮的这些美感特质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原始社会中,初民所认识的月亮是与女性相结合的。在我国古代的传说或历史神话中有许多感月而孕的故事。《遁甲开山图解》:“女狄暮汲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宋书·符瑞志》上记载:“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等等。这都应该属于生殖崇拜的范畴。现在不少地方还有着小儿拜月、老人望月的习俗,人们仍是把月亮当作一种生殖崇拜物,渴望对月祈福得以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在古老的传说中,月中捣药的是蟾蜍,又作“蟾蝣”、“詹诸”。《太平御览》卷四引《春秋纬演孔图》:“蟾蝣,月精也。”《淮南子说林》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蟾蜍本是一个为天所‘媚’,受天之恩的‘非类’。然而,它恩将仇报,斗胆蚀月,毁了天之‘目”’,所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常用蟾钩、蟾盘、蟾轮来指代。其次,诸如“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更体现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嬗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汉高诱注:“妲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妲娥盗食之,得仙,奔人月中为月精也。”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自然地谈起月亮,人们不能不联想到嫦娥(又作姬娥)。她孤独地在广寒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因而又成为诗人反复抒写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月亮的灵魂被赋予了多重意蕴。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再者,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相契合,“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亘古不移的月亮总是莹莹地照着大地,照着有情众生。月光是柔和、迷蒙又清冷、朦胧的,似是蒙娜丽莎那浅浅的微笑。可以说,月亮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离不开月的激扬和烘托。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李商隐……常是一卷在手,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沐一身月辉,抒胸中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由此,月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古朗月行》、《拜新月》、《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峨嵋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难以尽数的优美诗篇在月光的浸润中登上了唐代诗坛。唐诗中的“月”意象俯拾皆是:1.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契合着生命的轮回,因而古人常以“月”来感伤生命的易逝,岁月的飞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的慨叹。2.月的边塞意象。“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俭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清……我们还可从盛唐边塞诗中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浑融苍茫,“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3.月的相思意象。如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孤寂凄恻;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深沉蕴藉;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归雁》)的郁怀难耐……在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渴念甚为空灵,同样,爱情也甚是挚热。“待月西厢下”(崔莺莺《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的空虚寂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李端《闺情》)的深深痴情……月似乎是爱情的最佳见证,凄迷的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总之,“月”的意象是时光的飞逝,是情爱的寄寓,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这其中蕴涵着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一)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代表着团圆,寄寓着和亲人相聚的心愿与期待。然而,唐代的诗人们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欢乐,却屡屡倾诉着离散的痛苦。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闺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的期盼,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月以其惨白凄清的光辉,孤独孑然的身影,唤起并契合了诗人们寂寞孤独的感伤之情。无论他是在踯躅旅途,还是在独守客舍寒窗,只要在月光的沐浴下,就会情不自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借月表思乡怀远之情的莫过于杜甫的《月夜》: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此诗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于沦陷的长安月夜思家所作。诗的起首两句“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但他更焦心的是他远在郧州的妻子对自己的处境何等的忧虑。“今夜”的“独看”与往日的同看形成鲜明对比,“忆长安”,百感交集。“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平添妻子的负担。一个“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清朗的月光下,“我”身羁敌巢,诸事萦怀。整首诗不正面写自己对月怀人之情,而从写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人手,使怀人的愁思倍显具体、深切,匠心独具。全诗曲折有致,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语丽而情悲。由于家是依附在故乡的土地之上的,所以游子思欲归家之情便会自然延伸为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唐代边塞诗中抒情主人公钟情于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象征,借助“月”意象强化征人置身偏远异地、内心孤寂凄凉的特殊处境与感受,从而离开了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阳刚之气,产生了阴柔之美。每当我们读到“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等诗句时,便能体会到征人的深深哀怨。王昌龄的名作《出塞二首》(其一)曾被誉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其“悲壮浑成,应推绝唱。”J(诗人从“秦月”、“汉关”入手,月照关塞,尽显边地荒凉,征人辛苦,意境悲凉苍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气势雄浑,统摄全篇。唐代经常对外用兵,战争时起时伏,戍边的将士常年镇守边疆,置身在广漠无边的黑夜,孤寂、清冷。可以想见,他们的思乡之情是何等迫切,愁绪又是多么的深沉!面对一弯冷月,月下彷徨,忧苦之情难遏。“征人月”因饱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尤其显得悲凉空旷。月亮那凄冷的光,为自伤飘零的人们添愁益恨,成了他们失意困顿、羁旅行役之苦的见证;他们努力寻求慰藉和归宿,于是流于文人骚客笔端的“月”又成了他们借以抒发愁肠百结的归乡之情的载体。“归家”这个永恒的文学母题积淀在唐代诗人心头的依恋显得格外的沉重,在这里,月亮成了孤臣浪子们启动乡愁,回归家园的精神寄托了。(二)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唐代诗人还用“月”表殷切之爱,达别离之恨,抒发痴男怨女间的无限情思。花好月圆,是爱情美满的象征。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正是情侣们互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对于相隔两地的情人来说竟是这样的撩人心绪,勾起了多少离愁别恨。张九龄《望月怀远》便是一首怀人之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起句意境雄浑阔大,气象高华。在这漫漫“遥夜”,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久不能寐,一个“怨”字油然而生。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月亮皎洁圆满的光华,更加让人难以入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唯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哀婉的情思,真挚感人。明月似乎确实与思妇结下了不解之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盖全唐,可谓《全唐诗》的诗中诗。在《春江花月夜》里,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我们不难瞥见民间永驻的情爱光辉。诗人用民歌般清丽忧伤的笔调,将离愁别绪的缕缕情丝,客愁闺思的脉脉情缘娓娓道来。从“自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切景语皆情语,极写春、江、花、月、夜五字之外的“情”字。“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孤舟飘零的游子、阁中思夫的怨妇们共有的“相思”情结。“此时相望不相闻”到“江潭落月复西斜”:今夜月圆人不圆,既然只能“相望”,那么,倘能跟随“月华”,“流”到他的身边也好啊!然而这样也不能如愿,那就请“鱼雁传书”吧,却又“光不度(渡)”、“水成文(纹)”。至此,思妇望月怀人的凄美深情已逐层深入。“梦落花”——“月西斜”——“春欲尽”——“不还家”这一连串让人神伤的意象,极大地激起形影相吊的妇人心中思人、惜春的耿耿情怀。经过曲折、含蓄而又深沉的渲染,全诗自然地进入尾声:“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明月终于慢慢落下,情人却依然远隔天涯。诗人在极写一对恋人忠贞爱情的同时,又宕开一笔,喊出了“不知乘月几人归”的时代心声。这就使五字之外的“情”字有了新的色彩,余情袅袅,情深意远。(三)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称得上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还因为诗人引出了对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面对这一轮孤月,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8J(P17s),还是经人类生命情感浸润过的忧患意识。从明月初升——皎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这条生命网络直贯无穷的宇宙和有限的人生,从而使诗篇具有了崭新的思辨美和哲理美的意蕴。月亮也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反衬孤独之苦。相传写于天宝三年,当时李自供奉翰林,遭人进谗言被唐玄宗疏远,他无处诉说,只好借月下赋诗来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诗人身在花间,手持酒杯,一个人登场,其孤独之感可以想见。孤苦实在难耐,于是诗人便把天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让人感到了淡淡的、难以言状的悲愁。在诗中,月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诗人从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了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我想这便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道”家境界吧。再来看他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以体道合天的豪情,抒发了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把人与月进行比较,从中感悟到了一种超越宇宙的永恒。李白的一生始终在“仕”与“隐”的纠葛之中难以自拔,于是用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的呼吁来舒缓心头的压力。“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酒是人间的奇物,月是天国的使者。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独与充实、短暂与永恒都幻化为一片银色的月辉,与茫茫的宇宙浑然相融了。李白对月进行了永恒性的审美观照,而后,他忘却了苦闷与烦忧,感悟到生命的律动,实现了现实生命与无限宇宙完美统一。永恒而宁静的月亮,曾经引发了多少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哲理思考啊!他们深沉的喟叹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于人生局限性的审美悲情。面对着月华如水的明月,诗人们总会生发许多感慨,或感于怀才不遇、仕途偃蹇、壮志未酬,或慨叹命运坎坷、时局黑暗、民生多艰……于是唐诗中又有了许多感怀之月。(四)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唐王朝从辉煌的盛唐逐渐走向衰败,面对依旧高悬的明月,中唐以后的一些文人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他们仍有着安邦治国的壮志雄心,对国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发出了盛衰无常、今昔兴亡的感慨。从而,月意象也被寄予了诗人宦海浮沉,人生失意的感慨和抚时伤世的悲悯情怀。刘禹锡在《石头城》中咏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曾经繁华一时,而如今,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依旧多情地照着这早已残败的古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描写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六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是江月见证了这些朝代骤兴骤亡的悲凉历史。这秦淮旧月融进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自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等等,这些“月”同样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的色彩。即便是在盛唐,当诗人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以后,在创作中便体现出他们人生价值的追求。杜甫的沉郁,子昂的悲慨无不由此开始。正是有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使诗人得以认清国家时事,关怀生命,具有了一种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国难当头,时代又赋予了诗人更为严峻的历史任务。与道教的遗世高蹈和佛教的参禅坐忘不同,儒生士子多是“人世”的,他们注重的不是个性的自由和灵魂的升华,而是民族的荣辱和国家的安危。“诗圣”杜甫的诗歌不仅富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人世情怀,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儒家严谨整饬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忧患意识。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怀古之作并不仅仅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主要是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社会、民生、自身命运及未来的沉思。需要指出的是,诗人们感时伤世,情感虽然凝重,但并不悲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状态历来是紧张的,自屈、陶、李、杜以来,有无数的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必然带来一种反抗,他们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忧患相结合,以宣泄或抗争。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也是形成这种意识的原因之一。诗人通过凭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将忧时、忧世、忧己之情熔于一炉。于是就有了望月之时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报国无门的苦闷压抑。三综观从唐诗中“月”意象透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的种种体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爱情和青春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而我们却不难发现,除少数作品有明亮、欢快的色调外,绝大多数诗作都充满了哀怨、忧郁的色彩。在封建时代,自由美满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得不唱出凄苦的哀歌。第二,民族的灾难,政局的危机,国家的前途堪忧,再加上诗人的身世之慨,凡此种种都通过“忧患”的面貌体现。第三,诗“可以怨”(《论语·阳货》)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许多失意的诗人们借月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讯息,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在边塞诗、怀古诗中总隐含着挥之不去的哀婉、寂寥的意味。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本着表现忧患意识的传统,体现出民族精神中深刻的悲剧意识。总体看来有两大共性:第一,唐诗中多表现伤春悲秋、离愁别绪、国仇家恨、世路艰难以及韶华难驻的感慨,令人掩卷怃然;其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一些痴男怨女、游子思妇等等,他们孤单,他们寂寞,他们苦闷,他们悲凉。总之,他们身上几乎背负着人类全部的悲剧体验而艰难孤独地行进在历史的漫漫长途上,因此谓之悲剧性。第二,唐诗多以“月”的意象来表达泪、愁、恨、怨、叹等情感。不论是豪放诗人的悲慨苍凉,还是婉约诗人的缠绵凄怆,最终都逃脱不了感伤的调门,因此谓之感伤性。对于唐代诗人在诗作中体现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我们不应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忧患意识、感伤情绪不免有消极的一面,但它也蕴藏着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肯定的人生态度。应该说,忧患和感伤是人类必定要向历史所付出的精神代价之一。在唐诗的“满纸荒唐言”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们对于美好人生、美好理想的一片痴情!唐诗中的“月”所折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使得唐代诗篇因此又拥有了无限丰厚的精神感召力和汲取不尽的艺术美感。

  • 索引序列
  • 与平民仰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仰望苏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仰望千丈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仰慕崇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望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