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议论文题目材料诗歌组合类

议论文题目材料诗歌组合类

发布时间:

议论文题目材料诗歌组合类

如下:

1、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

出自苏轼的诗歌《浣溪沙》。写作文时,要表示淡淡的味道可以持久,让人内心欢愉,就可以用这句诗做标题。比如,写“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或者写“饭衣蔬食,可乐终生”,都可以用苏子这句诗做标题哦。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同样出自苏轼的诗歌,一般用在“修养”“阅读”“气质”等主题。写这些主题作文时,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做标题,可以夺人眼球!

3、青山一道同云雨。(王昌龄)

王昌龄的原诗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写作文时,可以把“青山一道同云雨”用于“担当”“共同肩负”等主题。比如,面对天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要吟诵这种精神,就可以用“青山一道同云雨”为标题。

4、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出自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表示新事物具有生命力,必将战胜并取代旧事物。因此,可以把“雏凤清于老凤声”用在“创新”“鼓励新事物”等作文主题上。

5、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

出自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可以用于“踏实”“实干”“务实”等主题。用这两句话做标题,可以让标题鲜明夺目,受人青睐。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关键词: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诗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独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洒打发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诗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多么相似!李商隐也写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的传说,来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因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因此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但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四、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亮在中国人眼中是永恒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永恒的代表,但从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运动的。这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永恒是“中国的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结语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中国的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1.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1.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2.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 关于古诗的作文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4. 关于诗词的论文 论苏轼“词似诗” 词似诗,便“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王灼《碧鸡漫志》高度评价东坡词,也是从“诗与乐府同出”、诗词不应该有区别的基本观点立论的;胡寅也认为“诗出于《离骚》《楚辞》。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集序》)也就是说,王灼和胡寅都承认东坡词“似诗”。 按照胡寅和王灼的逻辑推论,诗的审美内涵是杜绝“香软柔媚”,摒弃“绮罗香泽”,不屑“绸缪婉转”作风的;诗的功能,则主要是在于“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感发人的“逸怀浩气”,使人“自振”。也就是说,胡寅和王灼是从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东坡词的价值意义的。 我们检点苏轼的词作,可以概括出其“词似诗”的三个特征:一是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中国传统诗教是将诗歌纳入制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所谓“观风俗,知得失,厚人伦,美教化”,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正式宣言。胡寅、王灼对东坡词的评价,实际上主要也是就这个层面立论的。 在内容方面,它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就连《水调歌头·中秋词》、《卜算子·孤雁》等事实上也流露出词人眷恋社稷的政治怀抱。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词中的阴柔和艳冶之词,尽管他自己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但主要作风,表现出对于阳刚之美的偏爱与执著。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也即平民文化属性,士大夫情感,与这种属性是有距离的。再加上作为“新声”的词更多在对于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的表现与再现,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有别于诗的这种词之特性,也即是说,其词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并且士大夫情结十分典型和强固,从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李清照所说苏轼词乃“句读不葺之诗”的观点时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似诗的士大夫词的最突出特征,是他的主观抒情性。 即是说,这类词像传统的诗一样,是以作者主观抒情的方式进行情感传输和意志表达,不像一般文人词常常是对一种场景或情事及人物活动情境的创造性表现。举例来说,苏轼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日记或自传一样,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展示。 《全宋词》存东坡词三百多首,出现“我”字竟然有69次之多。而且苏轼词中“我”的情绪大都与“遇”与“不遇”的感怀或牢骚有关。 其他像柳永、周邦彦词中就更多那种客观言情写实的意境和场景描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可以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别的男性或女性。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像戏剧或小说一样是被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境界,而不仅仅是词人独自真情实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客观性,反而能够供广大读者或观众从中发现作品中的“我”。 李清照认为:词,就应该写传统诗歌所没有表现过的人情的隐秘世界;如果像苏轼一样,用词来表现那些诗歌常用题材,甚至表现手法和方式仍旧和传统诗歌的粗豪抒情一样,那便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诗了。所以说东坡词的主观抒情性,是其词最突出的个性,也是其词士大夫品格的标志。 人们说他的词似诗,在很大程度也是从这个认识上立论的。 苏轼词的似诗倾向,尤其在他的创调之作《醉翁操》和其隐括《归去来兮辞》的《哨遍》得到印证。 其《哨遍》不仅似诗,简直像文赋。它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所以带有很重的文辞风貌。 按照词的严格律度和音乐审美的标准衡量,确乎不太像词。从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作此词与当时谪居黄州的生活及心境有关,隐括陶渊明辞意,也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虽已“就声律”,而且可歌,却与当时时尚的流行曲子词相去甚远。但这种即兴之作,并且即时而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又确有流行曲的味道。 正是此类词的流传,更让人们觉得东坡词粗疏直率,如是得出东坡“词似诗”的判断。其《醉翁操》则是由琴曲翻改而成,味其词语,亦诗文之间。 不过此词则不在于主观抒情而有一种客观述事和议论的韵味。从中可知这首词是东坡根据琴曲倚声新创的词调。 问题在于,苏轼也有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一颗樱桃樊素口”这类纯客观言情的艳词;。 5. 关于诗词的话题作文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6. 求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开始的,诗歌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从西周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开始,诗歌就伴随历史朝我们一路走来。 翻开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诗歌从兴盛到变化发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时期。诗歌的地位从“文学中的文学”一落千丈,跌入低谷。 高考拒绝,其他的各种有关语文考试排斥,媒体副刊冷眼对待,诗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坚持的诗歌刊物所剩无几。诗歌到了该拯救还是消亡的关键时刻,诗歌兴旺,匹夫有责。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 诗歌的命运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探索发展的一个机会。 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诗歌还是我们的阅读视野真的不需要诗歌?回答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歌,否则从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到高中课本,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精选了那么多范文,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格律诗和现代诗,既然无用武之地,这些诗还有必要存在吗?没有运用又何必学习它呢?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中国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韵律感,为什么不让那些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学生,在考场上创作诗歌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着实令人遗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是荷马史诗,也是诗歌。中西方的诗都讲究一个韵,而韵,就是一种和谐的节奏或音乐感。 中西方文化虽不同,但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都有个大致相似的阶段。诗歌以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后来衍生出来又逐渐发展壮大的。 人类诗歌精神走过古代的纯洁,和代变革的发展,从束缚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间,一直到步入现代的虚无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国家的选拔考试中,诗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并没有像我国的高考那样,全面拒绝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文学最基础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纯洁的叙述方式。高考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第一大考排斥诗歌,诗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 作诗歌出众的考生,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绝对不亚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写诗歌同样可以检验一名考生的语文水平,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考生写诗呢?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应该简单拒绝。 就考生而言,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是其本意,恰好诗歌也不例外。 缘何要把诗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他选择表达作文主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某些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诗歌更能表达这个作文主题呢?例如今年的有个高考题目叫《提篮春光看妈妈》,如果允许写诗歌,应该有不少学生写出令人同样感动的作文出来。 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火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驰骋。是考生创造和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 高考作文简单地拒绝诗歌,等于拒绝了一些考生在诗歌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显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 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语文阅卷队伍不能评判,难道社会各界就无鉴赏诗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 有人说诗歌的自由度很宽泛,那你可以适当画一个圈,比如写14行诗,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阅卷老师多数都是来自语文教学中的精英,自己也学过,而且还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过诗歌,也有如何评分的标准。 如此简单地拒绝诗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教学也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既然高考拒绝写诗,势必对平常诗歌的教学就有些轻视,也就草草地带着学生“欣赏”一番走过场,把诗歌教学当成形式。如此恶性循环,对于我国诗歌的再度繁荣发展是很不利的。 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够取消体裁的限制,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7.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参考首古诗就写个很简单的。你可以参考带翻译的。很简单写的。 给你推荐个这个网站随便找个写。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可以把这个写出来的。 9. 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10.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随从。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论文写作指导:善用古诗文材料作论据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作文时,常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无从下笔;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借用课本材料中平常人们引用得少的但又能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作例证,有时也能够写出考场佳作。课本的材料包括课文实例、课内名言名句和有关写作的知识短文,可以说积累课本材料是医治作文“硬伤”的良方。下面,就赏试给大家分类整理、介绍、提示一些可用的古诗文论据及运用材料的方法: 一、一个材料几个角度 古诗文有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下面我们试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进行分析: 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际遇进行思考:如蔺相如的角度(从他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廉颇的角度(从他与蔺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秦王的角度、赵王的角度、宦者令缪贤的角度(从他推荐蔺相如的角度)等。 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立论: (1)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 (2)从廉颇与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从廉颇起初负气寻衅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廉颇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贬损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对手不是相如,或是相如听了门客的劝告而与之闹翻,造成龙虎相斗的局面,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可见,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干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利益。对他们因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因此可得出结论:不能为满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错误。 (3)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来立论: 从事件本身来看: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如果推荐的人不能担此重任,那么缪贤难逃罪责;缪贤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可提炼观点: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从缪贤举荐过程来看:缪贤不惜公开“隐私”,不顾及自身利益,不惜贬损自身形象。这个心底无私、襟怀坦白的宦者令确实令人击节赞叹。可提炼观点: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从举荐的结果来看:一般说来,高风险应有高回报。可是,缪贤除损失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之外,不曾有廉颇那样的嫉妒之心。应该说,是缪贤玉成了相如,使之脱颖而出。这种成人之美、不思图报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无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奋,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炼观点:付出不图回报。 二、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有些古诗文材料虽然不同,但把它们加以重组、整合,会发现它们还是可以用来说明同一观点的: (一)铺叙美好亲情和友谊 1.亲情友情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2)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陶渊明摆脱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陈情表》) 2.子女教育 (1)焦母越俎代庖,横加干涉,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导致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孔雀东南飞》) (2)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作为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3.团结合作 (1)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战国时期的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六国论》)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促使自己提高。(《师说》) (二)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 1.居安思危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2)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立场不稳,就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拖下水,当年孔子就语重心长地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3)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中,可以看到只有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才能保住社稷。欧阳修就曾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2.民心向背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见梁襄王》) (4)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过秦论》) 3.情与理 (1)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失街亭》) (2)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陈情表》) 4.环境保护 (1)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已意识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寡人之于国也》) (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象项羽那样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掉的行为应该没有,但是,漠视、蚕食、占据、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则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和项羽的所为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阿房宫赋》) (三)省察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 1.逆境成材 (1)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报任安书》)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勾践灭吴》) 2.骨气品格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屈原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 3.爱国正直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2)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近体诗八首》) (3)触龙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触龙说赵太后》) (4)象邹忌那样,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邹忌讽齐王纳谏》) (5)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不愧为治乱之贤臣。(《勾践灭吴》) 4.价值取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报任安书》) (2)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五人墓碑记》) (四)历练人生观念和思想方法 1.自信自爱 (1)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项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最终让刘邦跑了。(《鸿门宴》) (4)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与朋友游褒禅山,本来可探得奇景,但由于有人打退堂鼓,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胆识谋略 (1)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靠的是超人的胆量。(《烛之武退秦师》) 3.说话艺术 (1)邹忌并未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赵太后盛怒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触龙说赵太后》) (3)烛之武以退为进,柔中有刚,循循善诱,娓娓说理,移花接木,巧用激将,终于劝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4.自知之明 (1)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河伯一开始看到黄河如此壮阔,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见到大海后知错能改,慨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坚持不懈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3)从王安石游褒禅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悟出: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游褒禅山记》) 6.善于应变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 (2)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对,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善纳雅言 (1)齐威王是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能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使齐国大治。(《邹忌讽齐王纳谏》) (2)越王勾践面对臣下的进谏,虚心接纳,求贤若渴,“执其手与之谋”;吴王夫差却刚愎自用,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勾践灭吴》) 三、运用古诗文材料的几种方法 (一)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可根据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要求,借用古诗文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形象。”“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二)巧妙化用,故事新编 借助教材原作,重新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故事新编。从名著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根据作文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对《孔雀东南飞》进行了大胆改造,把刘兰芝比作水,焦仲卿比作山,“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与文学性。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就此而言,本文是成功的。 (三)巧妙采用,移花接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2002年湖南考生的作文《英雄爱国无敌》就选用了屈原、荆轲、文天祥等先哲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壮举来诠释“选择须无愧于天,无愧于心”这一中心论点,论据典型,说服力强。“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变徵悲歌,同样唱出了另一位绝命英雄荆轲的深沉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留丹心照古今 ’。 四、避免“堆砌材料”之嫌的几招 在考前备考以及应考构思时,我们的总方针是,尽可能的占有最多的材料。但是,真的要写进文章中,还是必须先进行筛选、协调和组合。通常的做法是: (一)多角度多领域举例 如果选用的材料属于同一领域,材料就显得单一,或给人以堆砌之感,如能从不同角度举例,例子的代表性、典型性就强得多了。2003年高考作文《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诠释了同是H2O的“水”,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所呈现出的异样的特色、寄寓的不同情怀。“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而四个分论点,又都能紧紧抓住“感情影响着事物的认知”这一写作重点进行。 (二)明引暗引相结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帮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立足课本,对课本的内容随手拈来,或明引,或暗引。其化用、移用课本知识的功夫,显然得益于对课本的认真学习和博闻强记,以及临场的机智运用。 (三)例前例后有分析 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留意论据与论点的粘合作用,千万不能“以例代证”。2004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注意到在例前例后作分析,从而有力地说明了“语言是沟通的钥匙”这一道理:“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是使文章内容充实的重要途径。熟读,熟记,熟用是积累的有效方法。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一向忽视的语文教材中,挖掘、储备30-50个事例,并按不同话题的需要,重新组合现有的论据材料,或者将现有的比较典型的论据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使之满足不同话题的论证需要,从而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

有关诗歌的议论文题目

1、夜,是那样的静,夜,有事那样地暗淡,就连往日调皮的小星星夜一下子不知了去向,望着漆黑的夜,不禁勾起我对那段伤心的回忆。

2、花季下了一场雨,朦胧了我的眼,滂沱了我的情。不知不觉中,我又出了神,思绪又回到了那一天。

3、点击岁月的鼠标,我记忆的荧屏上就呈现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暮然回首,昔日的酸甜苦辣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其中,一件事却令我记忆犹新。

4、夜深了,当天空高挂的明月把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寒风微微地掠过窗前的枝头,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又让我想到了那张画满红叉的月考卷。

5、时光无言,却在无声处听到最动听的诉说;岁月无痕,却总在不经意间镌刻最美丽的容颜;在花开花落的轮回中,我回望成长的课堂,至今那件事还让我刻骨铭心。

6、余余落晖,我爱晚霞最红,涓涓潺水,我拘一簇最清的;回忆成长的足迹,我不忘那早到的滋味。

7、恍惚间,又想起那件往事,犹如一缕烟云,在我眼前袅袅升起,那淡忘的往事又慢慢清晰起来。

8、时光如流水,匆匆的,向历史的长河默默流去。那件事,虽然已成为了历史,成为了记忆,却一直在我心中挥不去,抹不掉,忘不了。

9。时光荏苒,岁月无痕,当我们暮然回首,翻阅自己的心灵,发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温暖和美好。他们像细雨一样洋洋洒洒飘落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感动。

10。走进岁月的长廊,翻开生命的相册,重温曾经让我心动的一瞬。

11。“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每当听着这首歌,心里便生起一股感激之情。岁月之船,悄悄滑远。记忆的空隙,流下一抹淡淡的回忆。

12、日子总像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一周悄然滑过,而那曾经打动过我们的爱和欢乐,却夹杂在记忆中历久弥新。

13、秋日的夜晚,我拿起那件旧旧的毛衣,回忆里飘过一丝熟悉的味道,暖暖的,有如爱的滋味,焕起了我记忆深处的感动。

14、踏一条幽径,闻着丹桂飘香的气息,王者天空中飘零的落叶,我的思绪又飘飞到了那一天。

15、雨过天晴,仰望天空,望见那一条跨天际的彩虹,这是老天爷的微笑,笑得那么慈祥、温柔,让我想到了那甜蜜欢乐的时光……

画龙点睛 巧妙化用诗句 巧妙化用诗句 《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诗句 “ ”)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 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 “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 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 聪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佳作《独上高楼》的题记: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 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 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

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个宋代词人笔下的 名句开篇,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 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 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启迪人们对自己要 走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用旁观的眼神》(2003年福建省高 考佳作)就这样写到:走进缤纷的书简, 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 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是谁感叹"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的悲喜 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 作者运用了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望》。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 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

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 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 楚动人,也很美。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喋恋花》及《红楼梦》 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 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 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 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患得 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荣辱不惊,看庭 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 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

用旁观的 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 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 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 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 种超凡的高度!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 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 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 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段 化 诗 成 段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这种表 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 述(或解说)。

如: 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 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如: 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 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 杨柳岸”。

化用下列诗句 化用下列诗句::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参考答案: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一、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 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 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的哀怨。

诗,文学领域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颗华彩四射的瑰宝。她有着耐人寻味又绮丽独特的风格——诗的洒脱,诗的含蓄,诗的飘逸,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婉约……诗是文学的精华,是生活的缩影。

诗言志。因诗本身 重在反映诗人的品格、志向,则诗的品位更取决于诗所言志的价值。无论是曹操的《短歌行》,还是陆游的《书愤》,或是反映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心情,或表达作者重新立誓报国的情感。无怪乎朱自清先生誉“诗言志”为我们诗坛“开山的纲领”。

诗缘情而绮靡,诗常寄深情于诗境,正所谓“诗以情为主,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前者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的复杂感情,后者表明了诗人开风气之先的乐观思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诗的本职应在抒情”。

读诗,常人皆爱之。而读诗重在悟诗,惟有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才能真正悟出超凡脱俗的诗韵!

题目:诗韵

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

春天到了,各种绚丽的花朵都开放了,都是那么绚丽夺目。田里农民伯伯种的油料作物——油菜花也开了。金黄的油菜花,成了蝴蝶的天地,美丽的蝴蝶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着柔和而优美的舞姿。它们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静静地停留在油菜花上。正是这样,给春天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油菜花的美丽,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劳动人民”——蜜蜂,蜜蜂总是不分昼夜地不辞辛劳地给油菜花授粉。偶尔一阵微风吹来,金黄的油菜花立刻涌起了高低起伏的“金浪花”。远远望去,实在令人美不胜收!

春天是人们所向往的季节,人们总是在这个季节里做好了自己的打算。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它正告诉我们:一年的愿望应该在春天计划好,一天之中最重的时间是早晨,在春天里,人们就开始耕田插秧、栽树等之类的农活。候鸟们也从南方迁到北方来了,为田地里劳作的农民们喝彩。鸟儿有的站在高树上,有的干脆在田坎上,还有的立在“五线谱”上。正是这样,使田地里的农民倍感到欢乐,一切都热闹起来了。

在春天里,动物们也从沉睡中醒来。小草开始发芽了,大地上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绿景象,就像一幅水彩画。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稍纵即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春,沁凉润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识潇湘

潇湘馆,“翠竹夹路”,“苍苔满地”,那儿有垂地的湘帘,有巧舌的鹦鹉,那儿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含着妃子的幽怨与悲哀.

初读红楼,一才貌俱全的柔弱女子便深深地活在了心中,她感爱感恨,她能说会道,她善吟诗赋,有喜有忧.

潇湘埋香冢泣残红

念园中桃花年年知为谁生?“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金玉”之说怎能不让潇湘不产生猜疑呢?所爱之人不在身边,独个儿看着花瓣在空中飘落,又不忍踩着落地的花瓣儿,只好独个儿噙着泪儿收拾花儿,流着泪儿将花儿埋进花冢。

她一面哽咽,一面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潇湘魁夺菊花诗

“《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潇湘妃子为魁……”读到这儿,不禁为潇湘之才气所折服,多愁善感的她,不仅有滴不完的泪儿,更有吟不完的诗儿!

好一个才貌双全林潇湘!

后记:读了红楼,偶在创网发现了“潇湘文苑”,倍感欣喜,欣然而往,从此心中潇湘不再寂寞,不再独个儿悲泣,因为那儿有文字儿伴

1. “拒绝”也是一种美。

2.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3.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4.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5. 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

6. 奔跑人生。

7.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8. 不如放歌。

9.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诚信满乾坤。

10. 采撷唐诗宋词之花。

作文题目是指考试试卷中作文的题目。

1. 要求:

2. 把题目补充完整。

3. 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4. 以叙述、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5. 不少于500字。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句适用范围很广啊,什么“错过”“抓住机遇”啊这类的都可以用。 【默。

下面的没时间写适用话题了。】 道是无情却有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我将上下而求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默。

写到这里想不出来了。话说小建议。

可以去看看《菜根谭》这本书,里面很多东西写作文很好用的,而且其实用诗词的话要注意那些已经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不一定能吸引老师的目光。】。

剪不断,理还乱

我曾放开心扉,在绿树旁奔跑;我曾蕴意怀愁,在竹林下哭泣。今天我又看到了李煜的愁丝,我细细地翻开诗词,我细细地阅读史书。李煜是“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在那雕栏玉砌之中,他与小周后饮酒赋诗,颇有桃艳之色,然而今日他却被锁在深楼之中,只叹“梧桐寂寞深院锁清秋”,终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死了,清秋依旧,我只惋惜,为什么他不尝试着舍弃富贵,去做乡间竹林中的骚人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柏树茂盛繁密,我飞上树梢,在清明的空气中,闻到了英雄的气息。他是卧龙,身居山林之间,也很清高。但是后来他离开了,去了战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很快乐,因为他帮助了朋友,帮助了那个三顾茅庐以真情把他请出了山的人。他在战争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终于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位置的正确与他的坚守位置,让他在阳光中感受到快乐。

今日葬花侬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迎面是风,那风像是利剑深深地插入心中,很凄凉。黛玉满眼泪珠,独自坐在小亭中,她在望,望什么?望山,望云,望母亲。这是个陌生的地方,到处是陌生的人,她在迷惘中已过了好几年。是的,她选择去葬花,日日销愁于泥土中,一边流着泪,一边念着《葬花词》。她最终只是魂归西天,潇湘馆依旧在。位置的偏斜,在这里,却有大块大块的冰往下掉,那稚嫩的双肩岂能顶得住?泪珠如泉涌,是愁是悲的化身。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临黑云压城之势,穿梭在兵戈铁甲之中,终于战胜了割据的“英雄”。他知人善任,他心怀大海,他机智多谋。今日的“贞观之治”显示了他的功绩。然而殿堂之中,有魏征的谏言,谏言像剑,直射心胸;谏言像风,刺骨寒痛。然而他只是微微一笑,胸怀大志,包容了,也吸收了。他求贤若渴,总是能让他人的智慧尽情地发挥。魏征故去,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找准了位置,并在位置上充分发挥潜能,其乐无穷。

快乐?悲伤?

晚风轻拂让人醉。我放下书,望着眼前这个世界,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泉……它太诱人了,在这个位置上,只能感到由衷的欣喜。有人说得好,“快乐是一天,悲伤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一天呢?”我不再迷惘,我要在自己的位置上演绎人生最美的故事,让苦难中总有快乐相随。

希望对你有帮助~请采纳哦~

1.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1.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2.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 关于古诗的作文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4. 关于诗词的论文 论苏轼“词似诗” 词似诗,便“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王灼《碧鸡漫志》高度评价东坡词,也是从“诗与乐府同出”、诗词不应该有区别的基本观点立论的;胡寅也认为“诗出于《离骚》《楚辞》。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集序》)也就是说,王灼和胡寅都承认东坡词“似诗”。 按照胡寅和王灼的逻辑推论,诗的审美内涵是杜绝“香软柔媚”,摒弃“绮罗香泽”,不屑“绸缪婉转”作风的;诗的功能,则主要是在于“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感发人的“逸怀浩气”,使人“自振”。也就是说,胡寅和王灼是从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东坡词的价值意义的。 我们检点苏轼的词作,可以概括出其“词似诗”的三个特征:一是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中国传统诗教是将诗歌纳入制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所谓“观风俗,知得失,厚人伦,美教化”,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正式宣言。胡寅、王灼对东坡词的评价,实际上主要也是就这个层面立论的。 在内容方面,它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就连《水调歌头·中秋词》、《卜算子·孤雁》等事实上也流露出词人眷恋社稷的政治怀抱。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词中的阴柔和艳冶之词,尽管他自己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但主要作风,表现出对于阳刚之美的偏爱与执著。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也即平民文化属性,士大夫情感,与这种属性是有距离的。再加上作为“新声”的词更多在对于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的表现与再现,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有别于诗的这种词之特性,也即是说,其词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并且士大夫情结十分典型和强固,从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李清照所说苏轼词乃“句读不葺之诗”的观点时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似诗的士大夫词的最突出特征,是他的主观抒情性。 即是说,这类词像传统的诗一样,是以作者主观抒情的方式进行情感传输和意志表达,不像一般文人词常常是对一种场景或情事及人物活动情境的创造性表现。举例来说,苏轼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日记或自传一样,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展示。 《全宋词》存东坡词三百多首,出现“我”字竟然有69次之多。而且苏轼词中“我”的情绪大都与“遇”与“不遇”的感怀或牢骚有关。 其他像柳永、周邦彦词中就更多那种客观言情写实的意境和场景描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可以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别的男性或女性。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像戏剧或小说一样是被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境界,而不仅仅是词人独自真情实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客观性,反而能够供广大读者或观众从中发现作品中的“我”。 李清照认为:词,就应该写传统诗歌所没有表现过的人情的隐秘世界;如果像苏轼一样,用词来表现那些诗歌常用题材,甚至表现手法和方式仍旧和传统诗歌的粗豪抒情一样,那便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诗了。所以说东坡词的主观抒情性,是其词最突出的个性,也是其词士大夫品格的标志。 人们说他的词似诗,在很大程度也是从这个认识上立论的。 苏轼词的似诗倾向,尤其在他的创调之作《醉翁操》和其隐括《归去来兮辞》的《哨遍》得到印证。 其《哨遍》不仅似诗,简直像文赋。它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所以带有很重的文辞风貌。 按照词的严格律度和音乐审美的标准衡量,确乎不太像词。从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作此词与当时谪居黄州的生活及心境有关,隐括陶渊明辞意,也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虽已“就声律”,而且可歌,却与当时时尚的流行曲子词相去甚远。但这种即兴之作,并且即时而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又确有流行曲的味道。 正是此类词的流传,更让人们觉得东坡词粗疏直率,如是得出东坡“词似诗”的判断。其《醉翁操》则是由琴曲翻改而成,味其词语,亦诗文之间。 不过此词则不在于主观抒情而有一种客观述事和议论的韵味。从中可知这首词是东坡根据琴曲倚声新创的词调。 问题在于,苏轼也有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一颗樱桃樊素口”这类纯客观言情的艳词;。 5. 关于诗词的话题作文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6. 求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开始的,诗歌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从西周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开始,诗歌就伴随历史朝我们一路走来。 翻开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诗歌从兴盛到变化发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时期。诗歌的地位从“文学中的文学”一落千丈,跌入低谷。 高考拒绝,其他的各种有关语文考试排斥,媒体副刊冷眼对待,诗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坚持的诗歌刊物所剩无几。诗歌到了该拯救还是消亡的关键时刻,诗歌兴旺,匹夫有责。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 诗歌的命运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探索发展的一个机会。 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诗歌还是我们的阅读视野真的不需要诗歌?回答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歌,否则从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到高中课本,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精选了那么多范文,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格律诗和现代诗,既然无用武之地,这些诗还有必要存在吗?没有运用又何必学习它呢?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中国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韵律感,为什么不让那些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学生,在考场上创作诗歌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着实令人遗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是荷马史诗,也是诗歌。中西方的诗都讲究一个韵,而韵,就是一种和谐的节奏或音乐感。 中西方文化虽不同,但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都有个大致相似的阶段。诗歌以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后来衍生出来又逐渐发展壮大的。 人类诗歌精神走过古代的纯洁,和代变革的发展,从束缚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间,一直到步入现代的虚无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国家的选拔考试中,诗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并没有像我国的高考那样,全面拒绝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文学最基础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纯洁的叙述方式。高考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第一大考排斥诗歌,诗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 作诗歌出众的考生,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绝对不亚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写诗歌同样可以检验一名考生的语文水平,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考生写诗呢?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应该简单拒绝。 就考生而言,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是其本意,恰好诗歌也不例外。 缘何要把诗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他选择表达作文主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某些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诗歌更能表达这个作文主题呢?例如今年的有个高考题目叫《提篮春光看妈妈》,如果允许写诗歌,应该有不少学生写出令人同样感动的作文出来。 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火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驰骋。是考生创造和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 高考作文简单地拒绝诗歌,等于拒绝了一些考生在诗歌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显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 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语文阅卷队伍不能评判,难道社会各界就无鉴赏诗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 有人说诗歌的自由度很宽泛,那你可以适当画一个圈,比如写14行诗,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阅卷老师多数都是来自语文教学中的精英,自己也学过,而且还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过诗歌,也有如何评分的标准。 如此简单地拒绝诗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教学也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既然高考拒绝写诗,势必对平常诗歌的教学就有些轻视,也就草草地带着学生“欣赏”一番走过场,把诗歌教学当成形式。如此恶性循环,对于我国诗歌的再度繁荣发展是很不利的。 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够取消体裁的限制,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7.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参考首古诗就写个很简单的。你可以参考带翻译的。很简单写的。 给你推荐个这个网站随便找个写。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可以把这个写出来的。 9. 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10.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随从。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复合材料类期刊

有关复合材料类的论文可以投稿的期刊有很多,如:《复合材料学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材料开发与应用》等等,还有更多的期刊,你想了解更多的 这方面的期刊信息和这类论文发表的注意事项原则,都可以来中国鸣网学术站看看。

有这方面的期刊,您是要发表吗,可以的

材料科学啊,现代物理啊都行

适合做议论文题目的诗句

当虞姬横刀一抹,湛蓝滑过矛尖,鲜红流过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你英雄的传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的豪言壮语。乌骓来回奔驰,每一回合的厮杀,都使尸骨成山,流血漂橹。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传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鼓。纵情的眼泪冲垮了你的伟岸。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绩褪色成一页泛黄的丹青,与斜阳下汉家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一起远去,只留下你的长长的让人捉不到的背影。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论语》《孟子》里面的句子用在议论文里也很好。。。如果为了高考,那平时就可以积累了,用个小本子抄下来在~~

那得看你写什么样的议论文了。有兴趣可以参考三国演义80年代的那个版本,后面有很多评论性的诗句。

根据你议论的题目 再去找相关诗句比如 思乡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爱情的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爱国的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人们高尚品格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关键你得说出你议论文题目 别人好帮你

诗歌论文范文素材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这是南朝梁吴均《咏雪》中的诗句。诗以“雾转”喻漫天飞舞的雪花,以“似花积”喻石阶上的积雪。两个比喻,前者着眼于描绘飞雪的动态美,后者则致力于展现积雪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贴切生动,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晚霞飞银砾,浮云暗未开。”这是南朝梁简文帝《同刘谘咏春雪诗》中的诗句。以晚霞为背景,描绘雪花纷飞的态势,画面层次丰富,呈现出一种动态美。诗人又不拘于白色比喻,而用绯红的晚霞将白色的雪映衬得更加醒目,而且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简文帝在《咏雪》中以“盐飞”喻细屑雪霰如盐似粉簌簌下落的形态,以“蝶舞”喻片状雪花上扬飘飞之情状,以“花落”喻雪落,更以“粉奁(盛粉的盒子)”喻白雪飘落之所。可谓设喻精妙,意象丰富。一个“乱”字,写出了大雪弥漫天际的粗狂;一个“飘”字,写出了片状雪花飘落的轻盈;一个“舞”字更是精妙,把鹅毛般的雪花随风轻飏、款款而下的婀娜神韵尽展眼前。

“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南朝梁裴子野在《咏雪诗》中将飞雪比作草尖翩翩飞舞的群蝶和从树上纷纷飘谢的春花,景色奇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这是唐朝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中的诗句。诗人写他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院中树上开了花,比喻生动形象。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的《春雪》诗虽然也像前人那样用花比喻雪,却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前人的诗往往侧重于形似,而韩愈的诗则注意形神兼备,既描绘了落雪如落花之形,又传出了落雪之神——将白雪人格化,“作飞花”旨在为人间展示春色。诗人眼中的雪已不是严冬的化身,俨然是春天的使者。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是宋代张元《残句》中的诗句。诗写漫天飞雪铺天盖地,犹如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落。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比喻漫天降落中的雪,真是神驰天外,妙思出奇,气魄宏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超人的才气。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在《夜大雪歌》中把雪比喻成乐善好施的仙女麻姑向人间布施白米,于奇幻的想像中,可见爱国诗人忧民思想之一斑。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代黄庚在《雪》中写雪光反照,犹如明月,江山夜而不夜;天地无私,不分贵贱,家家被雪分玉。诗以“玉万家”喻大雪纷飞,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这里,诗人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写边庭的雪花,使人忘却了荒蛮雪封之地奇寒的冬天,只感受到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温暖与喜悦。诗人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写出了奇丽的雪景,意境壮美,极富浪漫色彩,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 何梦成殇,不过笑谈红尘;闻想成痴,无奈事如浮云,苦笑,终是寻不到我的天堂。

梦近在咫尺,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若水的三月,我打开尘封的记忆。忆流年,为你挥墨一笔流觞。

残缺的记忆在指尖缓缓地流淌,泣血的眼泪划破夕阳,滴落曾经眷念着的年华。一丝模糊的缠念,依稀着人生若只如初见! 逝去的岁月,在尘土里埋藏。

物是人非,我依然看不透风起云涌的飘然,昨日花开,是我无法触摸的难忘。已忘记了多少来去匆忙,只记得当年你挥散的漫天落花,留下了永恒牵连的几许期盼。

印象中,是我永远的执着,追寻过你的足迹,那是我的绝望。 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

我的追逐,不过是虚幻的勾画。黯然神伤的故事,在时间的沉淀中悄然落幕。

三月的世界很绮丽,不禁离别。微拂的柳枝,犹如被春风删减的摇荡词句,徒然留下一汪思念的清泪。

漂泊的心,陌上嫣然,竟随风而去。望穿秋水,一逸沉浮,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

一缕残阳,半池牵挂,染指流连,关于你,仿若一缕残香后没落的芬芳。只是,这一刻,突然想起你。

夜凉如水,晚风流霜,似江南的丝竹,化成了淡淡的回忆。遥望着缀满繁星的夜空,我轻轻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心窗,在浓浓的夜色中思念着浪迹天涯的你。

清凉的晚风,将我的万缕发丝轻轻拂起。沉默的心事,渐渐散作沉静的相思。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幸福的时光终归只是一种奢望。岁月如歌,你已如一缕清风,在我身边缠绵过后悄然离去。

既然一切都如童话般飞往了虚无缥缈的夜空,我只能叹息一声,把这悲凉的故事永远珍藏在心底。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漫步在曲折的长廊,风中弥漫着淡淡的桃花香,在这个舞低杨柳楼心月的夜里,沁人心脾的桃花香牵引着我漫漫无聊的心迹,任风儿把思绪扯散在苍白的夜色中。

人生若只初如见,让我在醉人的三月为你再次吟唱一曲《人面桃花》,让我在清瘦的宋词里为你画一扇精致优雅的文心雕龙,让我在欢乐聚离别苦的阳光三叠里再为你折一枝依依不舍的杨柳,期待明年落花时节又逢君,期待缠绵的风儿能为我捎去天南地北的思念,期待漂泊的心在厌倦了流浪时能够再度返回,让我们那悲凉的故事变得温暖。

苏轼:1《赤壁赋》 2《后赤壁赋》3《东栏梨花》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5《春宵》6《海棠》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18《题西林壁》19《望海楼晚景》20《雪后北台书壁》21《饮湖上初晴后雨》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7]24 《赠刘景文》李白:诗句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忆东山》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鲁门泛舟二首》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游天姥吟留别》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李白 雕塑像(10张)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行》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梦游天姥吟留别》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客行》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36、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侠客行》37、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乐府·将进酒》3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39、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李白 画像(9张)40、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公无渡河》4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古风其三》42、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阶怨》43、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表示大爱李白)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例一

第一段

开篇点题,最好引用一下名句

第二三段个举一例,可以是牛顿被苹果砸那个,蒸汽机发明也行

第四段

从自身出发,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主题

PS:如果是在初中的,这样写基本就行了,高中的话就有点简单,至少例子得换一换

例二(高中0用辩证的思路一般老师会比较喜欢

第一段同上(思考重要)

第二段同上(素材得换一换)

第三段笔锋一转(不能只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段思而不学的害处(行动的好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第五段辩证,适度的原则,据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联系自身,总结

PS:我已经多年不写作文,荒废殆尽,实在想不出来好的素材,学了这么多年你肯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背诵(就是必备的那些)看那里有没有能用的

《请您别走,请你慢走》

风悠悠地吹拂着这粼粼的江面,那小小的波浪拼命地向我这条熟悉的小舟发起总攻,但其实他压根是为我好的,没有他热情地拍打,我根本过不了彼岸!

彼岸就是我的家乡,我就是这里的印第安人,我热爱这里的每一颗沙,从小我就可以在这里大肆放任,这里辈分最大就是岛爷爷了,如果惹毛了他大不了脱个一净二光,与这里的‘护岛河’搏斗一番。这块土地压根地令我彻底地忘了现在城市里的新家,因为那里太吵了!市政要改,但为什么一定要毁了这个我早已许下一辈子是我家的誓言,坚强的我哭了,而且无法停止,我的泪水已经哭干了,亲爱的‘岛爷爷’我难道又做错了吗?我会改的!我力竭声嘶的祈求,求你不要这样!而他却抱着我一同放声哭泣‘孩子我也不想的真的不想的’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哗的滴在了我小小的手上,其实我也知道的,他也实在的无能为力。 而它就这梦幻般的小岛,常常大雾得令人晕头转向,那条回家必经熟悉的小路上,弥漫的青草跟泥土的混合香气,好像把城市给完全隔离了,那边的混乱的烦嚣,当我还在庆幸的时候,却不知不觉地被无情地被安排走了,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的感想,从来没有,我难道又做错了吗?我再次强烈地要求回答! 在这边的腼腆的安静,令我在这路上走得比蜗牛还窝,沙沙的草花交响乐中还有马中蛇(壁虎)在捣乱,对于马中蛇啊,从小奶奶就千叮万嘱我不要让他在撞在我头上,远远看见就要逃跑,否则我就会一命呜呼,这句话在我小学之前一直是我最最忧心的事情,长大了虽然明白这一切,但在路上远远发现了它,我还是固执地撒腿逃跑,因为我更愿意回忆,回忆这里的一切一切,我还记得小时候我跟我爷爷利索地跟我在这路上赛跑,虽然没有金钱的拥抱,也没有权利的问候,但却是我的最爱,如今他老人家已经有心无力了,他紧紧地抱着我用力地传达我不用很在意这思想,我从来没有见过爷爷这么大力气,我惊讶地发现他也哭了静静地流淌着这一滴滴的眼泪,每一个震逗都那么的伤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哭,从来没有!事实上我也并没有安慰他,只是拍拍他的肩膀因为我深深了解而且我彻底明白这苦。就是让我,我也根本做不到原谅,所以不去安慰!我永远做不到改变,所以我不想去安慰!而且我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一阵冷风无情地打在我瘦小的身躯上,但我不怕,来吧让大风来得更加猛烈,哪怕超出我的极限我也不会供畅垛堆艹瞪讹缺番画退缩,我们要共同进退!

大江拍打着岸边坚强的岩石叫尽力地命令他不要放弃,小草安抚着花朵深情地安慰他不要哭泣,而我依然屹立百年榕树下!榕树大哥,请麻烦您也帮我一一问侯一下我最美丽动人的花姐妹和我坚强努力的石兄弟,最后是我最爱的慈祥的‘岛爷爷’,你们一切都好吗?

我们坚持着这无结果的事情,我们真的很傻!

我无法停止这悲剧。。继续。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

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

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

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

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

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

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

如果说人生是五彩缤纷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抹;如果说人生是动静交融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活力四射的一份.

灿烂的犹如初生太阳的面纱,灵秀的犹如崖边的一枝百合,热情的犹如一株红色的玫瑰,散发着撩人的芬芳.她———让我如此深深着迷。

我们的舞会邀请你,你用美妙的声音,健壮的身体赶走了死寂,点燃了热情。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你,你的旺盛精力,你的聪明才智,你的无私奉献,让全世界呈现一片光明,让人们的心灵一片澄澈。我们的科技进步需要你,你的对胜利的执着,你的对自己的的无比自信以及不懈的努力,帮助我们推进了文明。

因为有了你,在生命的鸿沟前,我们不在退却;因为有了你,在坠落的边缘,我们始终有挣扎的力量;因为有了你,在充满荆棘的坎坷路上,我们的心头始终有胜利殿堂阳光的照耀;因为有了你,在失败的低谷,我们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

如果没有你,珠穆朗玛峰上不会有人类的足迹;如果没有你,西藏高原不会有长年驻守的绿色身影;如果没有你,人类队伍将犹如钝头的箭。真的不敢想象,没有你的世界,会多么寂静无声,多么枯燥乏味。

我们不需要你满脑的智慧,满身的经验以及深邃的眼光,只需要你用你的热情、无畏与干劲起航我们的帆船;只需要你的坚毅韧性,向暴雨、海浪挑战,只到把他们打败。

不要责怪自己的轻狂,那是年轻最明亮的标记;不要自卑自己的浅薄,经过岁月的打磨,你会得到满载的智慧和经验。

但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那犹如一个旋涡,会将你卷入无底深渊,真正的青春应该学会掌握方向。没有腐朽,没有倒退,你的眼光如婴儿般明亮。请拥抱我吧,让我的生命焕发迷人的光彩,直教日月黯然。

1.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1.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2.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 关于古诗的作文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4. 关于诗词的论文 论苏轼“词似诗” 词似诗,便“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王灼《碧鸡漫志》高度评价东坡词,也是从“诗与乐府同出”、诗词不应该有区别的基本观点立论的;胡寅也认为“诗出于《离骚》《楚辞》。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集序》)也就是说,王灼和胡寅都承认东坡词“似诗”。 按照胡寅和王灼的逻辑推论,诗的审美内涵是杜绝“香软柔媚”,摒弃“绮罗香泽”,不屑“绸缪婉转”作风的;诗的功能,则主要是在于“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感发人的“逸怀浩气”,使人“自振”。也就是说,胡寅和王灼是从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东坡词的价值意义的。 我们检点苏轼的词作,可以概括出其“词似诗”的三个特征:一是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中国传统诗教是将诗歌纳入制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所谓“观风俗,知得失,厚人伦,美教化”,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正式宣言。胡寅、王灼对东坡词的评价,实际上主要也是就这个层面立论的。 在内容方面,它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就连《水调歌头·中秋词》、《卜算子·孤雁》等事实上也流露出词人眷恋社稷的政治怀抱。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词中的阴柔和艳冶之词,尽管他自己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但主要作风,表现出对于阳刚之美的偏爱与执著。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也即平民文化属性,士大夫情感,与这种属性是有距离的。再加上作为“新声”的词更多在对于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的表现与再现,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有别于诗的这种词之特性,也即是说,其词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并且士大夫情结十分典型和强固,从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李清照所说苏轼词乃“句读不葺之诗”的观点时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似诗的士大夫词的最突出特征,是他的主观抒情性。 即是说,这类词像传统的诗一样,是以作者主观抒情的方式进行情感传输和意志表达,不像一般文人词常常是对一种场景或情事及人物活动情境的创造性表现。举例来说,苏轼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日记或自传一样,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展示。 《全宋词》存东坡词三百多首,出现“我”字竟然有69次之多。而且苏轼词中“我”的情绪大都与“遇”与“不遇”的感怀或牢骚有关。 其他像柳永、周邦彦词中就更多那种客观言情写实的意境和场景描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可以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别的男性或女性。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像戏剧或小说一样是被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境界,而不仅仅是词人独自真情实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客观性,反而能够供广大读者或观众从中发现作品中的“我”。 李清照认为:词,就应该写传统诗歌所没有表现过的人情的隐秘世界;如果像苏轼一样,用词来表现那些诗歌常用题材,甚至表现手法和方式仍旧和传统诗歌的粗豪抒情一样,那便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诗了。所以说东坡词的主观抒情性,是其词最突出的个性,也是其词士大夫品格的标志。 人们说他的词似诗,在很大程度也是从这个认识上立论的。 苏轼词的似诗倾向,尤其在他的创调之作《醉翁操》和其隐括《归去来兮辞》的《哨遍》得到印证。 其《哨遍》不仅似诗,简直像文赋。它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所以带有很重的文辞风貌。 按照词的严格律度和音乐审美的标准衡量,确乎不太像词。从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作此词与当时谪居黄州的生活及心境有关,隐括陶渊明辞意,也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虽已“就声律”,而且可歌,却与当时时尚的流行曲子词相去甚远。但这种即兴之作,并且即时而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又确有流行曲的味道。 正是此类词的流传,更让人们觉得东坡词粗疏直率,如是得出东坡“词似诗”的判断。其《醉翁操》则是由琴曲翻改而成,味其词语,亦诗文之间。 不过此词则不在于主观抒情而有一种客观述事和议论的韵味。从中可知这首词是东坡根据琴曲倚声新创的词调。 问题在于,苏轼也有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一颗樱桃樊素口”这类纯客观言情的艳词;。 5. 关于诗词的话题作文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6. 求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开始的,诗歌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从西周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开始,诗歌就伴随历史朝我们一路走来。 翻开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诗歌从兴盛到变化发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时期。诗歌的地位从“文学中的文学”一落千丈,跌入低谷。 高考拒绝,其他的各种有关语文考试排斥,媒体副刊冷眼对待,诗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坚持的诗歌刊物所剩无几。诗歌到了该拯救还是消亡的关键时刻,诗歌兴旺,匹夫有责。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 诗歌的命运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探索发展的一个机会。 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诗歌还是我们的阅读视野真的不需要诗歌?回答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歌,否则从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到高中课本,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精选了那么多范文,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格律诗和现代诗,既然无用武之地,这些诗还有必要存在吗?没有运用又何必学习它呢?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中国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韵律感,为什么不让那些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学生,在考场上创作诗歌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着实令人遗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是荷马史诗,也是诗歌。中西方的诗都讲究一个韵,而韵,就是一种和谐的节奏或音乐感。 中西方文化虽不同,但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都有个大致相似的阶段。诗歌以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后来衍生出来又逐渐发展壮大的。 人类诗歌精神走过古代的纯洁,和代变革的发展,从束缚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间,一直到步入现代的虚无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国家的选拔考试中,诗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并没有像我国的高考那样,全面拒绝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文学最基础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纯洁的叙述方式。高考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第一大考排斥诗歌,诗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 作诗歌出众的考生,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绝对不亚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写诗歌同样可以检验一名考生的语文水平,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考生写诗呢?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应该简单拒绝。 就考生而言,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是其本意,恰好诗歌也不例外。 缘何要把诗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他选择表达作文主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某些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诗歌更能表达这个作文主题呢?例如今年的有个高考题目叫《提篮春光看妈妈》,如果允许写诗歌,应该有不少学生写出令人同样感动的作文出来。 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火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驰骋。是考生创造和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 高考作文简单地拒绝诗歌,等于拒绝了一些考生在诗歌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显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 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语文阅卷队伍不能评判,难道社会各界就无鉴赏诗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 有人说诗歌的自由度很宽泛,那你可以适当画一个圈,比如写14行诗,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阅卷老师多数都是来自语文教学中的精英,自己也学过,而且还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过诗歌,也有如何评分的标准。 如此简单地拒绝诗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教学也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既然高考拒绝写诗,势必对平常诗歌的教学就有些轻视,也就草草地带着学生“欣赏”一番走过场,把诗歌教学当成形式。如此恶性循环,对于我国诗歌的再度繁荣发展是很不利的。 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够取消体裁的限制,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7.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参考首古诗就写个很简单的。你可以参考带翻译的。很简单写的。 给你推荐个这个网站随便找个写。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可以把这个写出来的。 9. 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10.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随从。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这种穿透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式。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真性。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可能。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我以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个时空状态停滞了。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接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 索引序列
  • 议论文题目材料诗歌组合类
  • 有关诗歌的议论文题目
  • 复合材料类期刊
  • 适合做议论文题目的诗句
  • 诗歌论文范文素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