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弗兰肯斯坦论文主题

弗兰肯斯坦论文主题

发布时间:

弗兰肯斯坦论文主题

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普罗米修斯,是世界历史上第1部科幻小说,其作者是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坛的领袖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14岁的玛丽就认识了当时已经有两个孩子的有妇之夫雪莱,二人志同道合,都热爱文学,他们在1816年随同拜伦爵士到瑞士日内瓦湖附近进行旅行。拜伦爵士给他们出了一个写恐怖小说的游戏,催生了玛丽这部小说的诞生。

18岁的玛丽虽然接受了非常好的文学教育,但年幼时母亲病逝给她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阴影,使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郁,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迷恋。当时的大时代是科学技术革命如火如荼的时代,很多人相信科学可以征服一切,人类可以征服一切,甚至可以挑战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这样大背景下,玛丽创造出了一个瑞士的科学家弗兰克斯坦创造怪物的文学底本。该小说的构思是在瑞士旅行中完成的,玛丽回到家后,很快变成了雪莱夫人,在雪莱的支持下于1818年完成了该科幻小说,荣登世界第一科幻小说的宝座。

小说中的男主弗兰肯斯坦是一位天才科学家,一直追逐着着科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他对生物学和解剖学方面的造诣可以说是无人可及,一直希望着能够用科学去揭示人类生与死去的终极秘密。他研究的最感兴趣的话题,便是如何可以做到起死回生。弗兰肯斯坦开始忘我地进行一系列大胆前卫的生命实验,最终他制造出了一具又大又笨的躯体。他把他毕生的精力全部用在研究如何让这具躯体起死回生,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奇迹出现了,这个躯体复活了,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怪物。

弗兰肯斯坦也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最后这个怪兽变得不受控制,摧毁了弗兰肯斯坦所热爱的一切。这部作品直接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宗教与科学的激烈矛盾,人类因为科技迅速发展而不断的盲目自信自大,想要探索生与死的边界,挑战了宗教的权威。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这就跟现在人类拼命研究智能机器人一样,很有可能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会威胁到现代人类的和平生活。这一本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警醒着人类,这是它的永恒魅力所在,该书自出版以来,一再被翻印出版。到了20世纪以后,这部小说不断被拍成为了电影,最成功的电影是1931年由卡洛夫主演的同名电影。

我感觉这部书的主题思想其实就是自己要为自己做出的事情负责,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己都有承担的责任。

Frankenstein is enormously important as a prototype for science fiction and as an early feminist of FrankensteinMary Shelley was born in 18th-century London to two influential writers. Her mother, Mary Wollstonecraft, was a radical feminist who died after giving birth to Mary, and her father, William Godwin, raised her alone. Mary left home at 16, married Percy Shelley after his first wife's suicide, and wrote Frankenstein in a writer's challenge from Lord Byron in 1816-1817. The story, based on a horrendous vision, was composed during sweeping life changes. Frankenstein was published anonymously in 1818. However, the story is enduring in its psychological drama, questions asked, and memorable characterizations. The story has adapted to many forms, with each adaptation telling a very different version of Shelley's original is an advisory notice done up in gothic costume, warning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bout the explo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ts potential misapplic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dehumanization of mankind. Much as the silent sci-fi film Metropolis warned of the need for labor unions, Frankenstein warned of the need for considered action in the use of knowledge, and the alienation in store for driven knowledge seekers. In Frankenstein, Shelley asks who exactly the real monster the Novel: FrankensteinIn the beginning, Dr. Frankenstein is rescued from an ice flow in the sea near the North Pole. Chased through the Arctic by his Creature, Victor Frankenstein is saved by Captain Walton, who listens to the tale of the quest for knowledge--all gone wrong. Victor describes his childhood as a paradise, where his mother and father indulged him. But, his parents also failed to teach him reality, cause-and-effect, or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 With these deficiencies, he considered his adopted sister Elizabeth a possession that he married to could not help Victor overcome his addiction to creating a superhuman species. Victor achieved the goal of his addiction and was subsequently repulsed by it. Elizabeth was quite literally killed by his addiction as Victor's Creature destroyed everything that was dear to him. His parents had abandoned his soul in their enabling, and he abandoned his own creation without a name and without a reveals three generations of monsters--personified in Victor's mother, Victor, and the Creature. In addition, Elizabeth was reduced to monster status in her treatment as an object, and Mary Shelley herself was a monster (an educated feminist) who could not put her name to her own work. Victor, the Creature, and Mary Shelley were all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society that rejected them as monstrous: a radical scientist, an inhuman creation, and a feminist without a mother. Victor lost everyone of value, Shelley lost her mother at birth, and the Creature could not fit in anywhere. The Creature's abandonment by parent and society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feminist for over two centuries. Feminists were scorned and abandoned as they obtained knowledge and subsequent power to participate more fully in societies. As portrayed in Katja von Garnier's 2004 film Iron Jawed Angels, feminists were attacked, beaten, and shunned, just as was the Creature in Frankenstein. Shelley must have felt such abandonment and rejection, considering that her father educated her extensively, but she could not sign her own

如果真要对科幻小说追根溯源,相信很难有人能说出哪一部作品,哪一位作家能够称得上这一特殊文学领域的开山鼻祖。在一些介绍科幻小说的论文、学术著作中,不少研究者会把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当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然而,果真如此吗?或许只是因为这部幻想作品的主角弗兰肯斯坦的身份是一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如果对这部作品有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作品完整的标题是《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虽然作品中有弗兰肯斯坦用尸体创造出新生命的科学过程,但它所表现的主题仍旧是一场“狂妄导致英雄陨灭”的古希腊悲剧。 弗兰肯斯坦 现代普罗米修斯 如果我们再向前追溯,不难发现乔纳森·斯威夫特于1726年出版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只要把其中的大人国、小人国解释成体型庞大或微小的异星生物,把天空岛变成《铳梦》中的天空之城,把慧骃国里那些拥有智慧的马变成《人猿星球》中猿。那么这将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科幻小说。 《格列佛游记》之小人国游记 其实斯威夫特并不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个创作幻想作品的作家。同一时代的法国文豪伏尔泰也在他的短篇小说《小大人》中描写了一个天狼星人分别来到土星和地球并与这两个星球上的智慧生物交流的故事。这篇充满想象力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和现代科幻小说唯一的区别也许仅仅只是那辆穿梭于星球之间的马车。 从以上的提到的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科幻小说文学性的一面其实古已有之,且源远流长。而发展变化的则是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和界定。 在玛丽·雪莱,H·G·威尔斯,儒勒·凡尔纳之后,我们普遍把拥有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这三位著名科幻作家的时代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那他们的作品与之前的科幻作品有什么不同?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接着,量子力学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39年,G·雷伯通过射电望远镜,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借助射电天文学,人们对自己所处的银河系,对于整个宇宙的认知又向前跨了大大的一步。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机器人的概念开始不断被人提起。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 在同一时期的科幻作品《基地》系列中,阿西莫夫为大家描绘了一个恢弘的银河帝国,而在《钢窟》中,机器人已经成了人类亲密的伙伴。在阿瑟·克拉克的《天堂的喷泉》里,人类通过天梯进入了太空。而这个时期经常出现的时空穿越,平行宇宙,其设定也是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信熟悉黄金科幻的朋友一定可以在当时的作品中找到大量那个时代科技发展的痕迹。 阿西莫夫《基地》 显然,科幻的蓬勃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此契合并不是一种巧合。黄金科幻非常完美地诠释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之后,科幻新浪潮运动又展现了怎样的科幻发展趋势呢? 科幻新浪潮运动的核心是1939年创办于英国的《新世界》杂志,其中刊登了以J·D·巴拉德、奥尔迪斯等为首的作品。这些作品和美国的黄金科幻不同,它们的主题更为广泛,不再以科学技术作为作品的核心元素。而是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神学纳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在新浪潮运动中“Science”的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原来偏重于天文、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的作品被冠以了“Hard Science”。 1968年科幻作家兼编辑朱迪·梅丽尔将这一流派的作品编撰成册,并且定名为“新浪潮”作品。为了和之前的科幻作品区别开来。原来的SF(Science Fiction)也有了新的定义:Speculative Fiction(推想小说) 而在新浪潮运动中有一部重要的作品,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在这部科幻作品中科学和神学的界限已经变得十分模糊。在《光明王》的世界中,科技并不以我们熟悉的面目出现。而是以掌握科技的“天神”们的“神性”以及他们的“法力”展现。故事中的“死神”、“梵天”、“湿婆”实际上都是掌握了特定科技的凡人。而故事中的意识传输也成了印度佛教中的“轮回转世”。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言:“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也许,荷马和但丁活到新浪潮的时代,也能成为折桂雨果、星云奖的科幻作家。 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 从前科幻时代的《格列佛游记》、到现代科幻开山鼻祖《弗兰肯斯坦》、以及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品《基地》一直到新浪潮的《光明王》,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一场科幻的轮回。同样闪烁着奇幻色彩的《光明王》似乎只是比《格列佛游记》多了一层科学的外衣。 但只要深入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科幻小说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过,它们都是把人类社会,人性放置在一个陌生和未知的环境之中。而它的发展只是基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进步。 如果,这就是科幻的本质,那么只要我们继续探索社会的发展,挖掘人性,结合新的科学技术。那么科幻的发展必将历久弥新,永无止境。 笔者撰写此文时,正值游戏《赛博朋克2077》的发售。从1984年,威廉·吉布森创作《神经漫游者》至今已然经过了36个春秋。作品中提到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超大型跨国企业一个个从幻想变为了现实。甚至吉布森所担心的“人性被普遍存在且廉价的技术所支配。”也已初露端倪。那么未来社会还会有哪些新的变化,人类在这些变化中又将何去何从?相信这些都将给科幻作家们带来无穷的灵感和挑战!

弗兰肯斯坦论文题目

答。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国外的个人比较喜欢阿西莫夫、星新一的作品;国内的比较喜欢王晋康、刘慈欣的作品。

netshift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的相关资料。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48%。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电影中,主人公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的奥维尔等。 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作者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是:(1)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 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矗”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这一形式。 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还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这场由英国人发起的改革运动,立刻被当时居留在英国的美国作家托玛斯·迪什、约翰·斯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萨缪尔·迪拉尼带回美国,进一步影响到哈兰·艾立森、罗伯特·希弗伯格、诺曼·斯滨那德

从八十年代开始,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科幻文学,乃至科幻文艺整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创作上新的亮点不多,已经形成了两百年的科幻文学的旧传统正在显示出其作为包袱,而不是基础的性质。八十年代以后世界科幻最重要的发展,也是未来科幻文学能够走向更高峰的重要准备,就是科幻文学从欧洲和北美这些中心地带,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开来。印度是一个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有着可比性的第三世界大国。了解印度的科幻史也有助于理解我们自己的科幻道路。如前所述,印度最早的科幻萌芽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不过印度科幻的全面兴起还要等到独立建国以后。民族众多是印度的一个特点,使得语言问题在印度文学创作中影响很大。在诸多印度地方语言中,流行于中西部的马地拉语产生了大量的科幻创作,这也是因为最初科幻小说被作为马地拉语的科普读物大量刊行的原因。从五十年代开始,印度产生了蒂凯卡、克什沙贾、索曼等科幻作者。并且产生了近二十种科幻杂志。这个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1974年,印度天体物理学家纳拉利卡尔博士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并取得成功。拉什曼·隆赫德是印度科幻小说的代表。他出生于1944年,1995年从一家金融机构经理的位子上退休,开始职业创作生涯。1983年他与友人合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诸神被杀了》。1984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科幻小说集。其代表作有《天竺鼠》、《爱因斯坦第二》等。和阿西莫夫、卡尔·萨根等人一样,他同时也是一名科普作家。并且出版过未来学专著《在千年纪念前夕》。虽然印度本土语言繁杂,但由于英语是该国的官方语言,所以世界领先的英语科幻作品能够方便地介绍到印度,并受到借鉴。同样,印度科幻小说也拥有后发效应,得以快速越过早期探索而进入成熟。九十年代以后,印度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开放进程,这个进程相当于印度的再一次工业化,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科幻小说也再一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在印度全国科普大会科幻问题的专门讨论会上,有两百名科学家出席。这是同类会议在我国无法取得的影响。九十年代末,在科幻作家普鲁肖坦达斯博士的领导下,印度科幻小说研究协会成立。除了印度,在巴西等第三世界大国,科幻文学也奠定了自己的读者基础。这方面当然包括我们中国。七十年代末正是科幻文学在中国飞速扩大影响的时候。下面的章节里要进行专门的介绍。在科幻文艺的大本营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科幻文学在阅读方面已经进入了主流。到了八十年代,每四本文学类出版物中就会有一本科幻文学出版物。科幻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文学品种,而不是象最初那样,仅属于一小批与众不同的科幻爱好者。受其影响,一些主流文学作家纷纷尝试写作科幻文学。代表人物包括沃尔夫、马尔兹伯格、多索依斯、埃芬格等。这股潮流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幻小说的出版已经由难于主流文学,变得易于主流文学。在某些年份,单本科幻小说的稿酬曾经创造过美国出版业的纪录。另有一批通俗文学作家也习惯于采用科幻题材。恐怖小说大王斯蒂芬·金的一些作品,如《死亡区域》等就是科幻小说。这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六十年代邪教在美国流行的社会现实,许多情节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都是似曾相识的,很有参考意义。但科幻文学在美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影响力仍然不够。1980年,美国文学的最高奖——美国全国图书奖授予弗雷德里克·波乐的科幻小说《杰姆》。在文学评论界和学术界的压力下,次年便将科幻小说排除在评奖范围之外。不过,在商业文化发达的美国,科幻作家们倒是能够承受这种失落感,团结一致,从另外的渠道扩大着科幻小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的主流文学界影响力都在下降,不能赢得主流文学界的青睐,变得不那么重要的。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以前统一的科幻文学也开始分化,出现了军事科幻、女性科幻、传奇冒险科幻等单独的种类。这是由于创作数量增加后,作者和读者都有了分化的结果。这种分化也是科幻文学走向更专更精的标志。就整个科幻艺术领域来看,八十年代以后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科幻影视的飞速进步。这种更为通俗的媒介代替了小说单行本,成为向全世界普及科幻的主体。在科幻影视压倒性的影响下,科幻小说的出版倒不那么引人注目了。许多科幻作品是在被搬上银幕后才为人所知的。这一点与其它文学品种并无不同。八十年代以来,全世界主流文学界都呈现退潮的趋势。由于科幻文学在发展中,一直从主流文学界吸取着营养,现在这个给养的来源日渐枯竭。象新浪潮运动那样的现象也不复再现。1991年,美国科幻小说图书的出版达到历史高峰,而后就逐年下降了。当然,这与多媒体的发展导致整个出版业的不景气有关系,但也是科幻创作活力缺乏的重要体现。新题材很少涌现,旧故事不断翻版,从一些“双奖”获奖作品来看,美国科幻小说变得越来越晦涩,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正重新逃回纯科幻迷的小圈子里。八十年代以后,克拉克、阿西莫夫等老作家突然回归,为他们那些先前的名著出版后传,甚至后传的后传。但据知情者介绍,其中如《2010年太空漫游》、《拉玛的回归》等都是捉刀代笔之作。新作家则走上游戏式的写作路子,作品随意性大,文字晦涩难懂。而想象空间远不及先代作家。可以说,英语科幻悠久的传统成了目前英语国家科幻创作的桎梏。在创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衰落的同时,当然也会出现了一些亮点。在八、九十年代的英语科幻天地里,美国的米切尔·克莱顿一柱擎天,成为主导作家。1970年,克莱顿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安德洛默达品系》,(中译本名为《死城》)。这部小说确定了克莱顿的创作风格,那就是专业化地翻新旧题材。《死城》描写了一颗坠落的人造卫星带回来自宇宙的微生物,造成一个小城的人口大量死亡。这个题材在当时来说就已经不新鲜了,但克莱顿一方面能够把丰富的科技知识融入作品的情节中,另一方面极善于讲故事。《死城》于是一炮走红。八十年代中期,克莱顿接连发表了《双脑人》、《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传统题材。但是克莱顿将它们写到了先前科幻作家不能达到的专业化程度。可以说,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科幻文学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一步,竖立起更高的门槛。另外,克莱顿的作品拥有丰富的视觉元素,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从《死城》开始,他的多半科幻小说都被搬上银幕。尤其是《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在全世界人为地掀起了一个恐龙旋风,将这些并不优美的古生物变成了许多国家孩子们手里的新宠物,堪称影视业的奇观。九十年代后、克莱顿相继出版了《神秘之球》、《重返中世纪》等作品,同时还出版过《旭日东升》等高科技惊险小说。也基本上都被搬上了银幕。克莱顿的作品完全不再有黄金时代过于遥远的时空背景,他所创作的全部科幻小说都发生在当代,并且能够指出非常具体的地点。实际上,这种从现实背景中建立超现实情节的写法,比一开始就设定遥远时空背景的写法更困难。一片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克莱顿坚持要在画面已经很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添上传奇性的几笔,这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想象能力。应该说,比起新浪潮来说,克莱顿的这种思路是对黄金时代科幻小说主要缺点的更为有价值的改变。由于非常接近现实,克莱顿的作品甚至能够敏感地反映时代特征。比如在创作《神秘之球》时,漂浮在泡沫经济上的日本商人正在狂购美国产业。小说中于是出现了两百年后可口可乐公司被日本买下的情节。在创作《重返中世纪》时,美国的新经济正不可一世。于是作品中有“没文化”的网络新贵在法国文化遗产面前品头论足的场面。从现实跨进一步美籍罗马尼亚作家佩特鲁·波佩斯库也遵遁这种仅仅从现实跨进一步的创作原则。他的科幻小说代表作是九十年代后期出版的《接近亚当》。这部科幻小说将时空背景明确地定在一九九五年的肯尼亚。肯尼亚曾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被视为非洲国家的先进榜样,但在这一年,由西方国家推行的民主化运动在这个国家里导致大规模动乱,这场动乱成了小说的基本背景。小说中那个野人出没的“马乌山脉”,稍大一些的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小说中对当代非洲国家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作了逼真而全面的描写,一点也没有白人至上主义的痕迹。而且这些描写并非横生枝节,都是与主要故事情节相联的。使人在阅读紧张的情节时自然了解了当代非洲的面貌。小说中的科学知识非常丰富,又与探险性的情节结合得较好,通俗易懂。小说中一些科学细节,比如主人公用舌头舔化石以识别化石形成的年份;雄狮吃掉幼狮以便加入狮群等,除非对科学研究有相当了解,靠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来的。小说中科学界内部矛盾的刻划也细致入微,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什么是投机取巧、沽名钩誉之辈,读者在这部小说里能看到清清楚楚。这也是传统科幻中“科学怪人”之类的漫画式形象所不能比拟的。在八十年代中期,还出现了一本当时并不起眼的灾难科幻小说,即《摩天大楼失火记》。该书曾在九十年代初作为“五角丛书”中的一本被翻译到中国来。《摩天大楼失火记》篇幅不长,内容也简单:虚构的世界第一高楼落成开业,在顶层举行了庆典。就是达官贵人济济一堂之际,大楼中层某处因为电线短路而失火。由于超高层建筑特有的“烟囱效应”,火势迅速蔓延并封锁了逃生之路。顶层的人们只能由空中逃跑。最后包括州长在内的一批人葬身火海。后来,这部小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并且根据好莱坞影片“光明结尾”的传统,让受难者炸开顶层的水塔熄灭了大火。这部小说通过大量技术细节,将超高层建筑必然存在的危险隐患揭示得十分全面。但是人们一直把它仅仅当作危言耸听的娱乐作品。不过,早在一九九三年世贸中心遭炸弹攻击时,一些逃生的人们就说,眼前真实的灾难令他们联想到了同名电影。而今年9、11事件的发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科幻史上最恐怖的预言之一。八十年代的又一个亮点是女科幻作家的涌现。虽然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女作家创作的,后来也有勒古恩这样的女作家高手。但是科幻文学以往从总体上是一种男性文学。不仅作家,读者都是男性占压倒优势。二十世纪早期,一些美国女科幻作家为了保证销路,不得不给自己起男性的笔名。这与科幻文学强调科技、哲学和远离现实的特性不无关系。五十年代开始,女作家出现在科幻文坛上。其中,梅丽尔在新浪潮运动中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女性科幻小说迎来了兴盛的局面。知名的女科幻作家有威尔赫姆、麦金太尔、萨金特等人。女性科幻作家群的兴起,首要原因就是女性读者在科幻小说读者中的比重大大上升。

弗兰肯斯坦毕业论文

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而且他也在不断的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然后也没有参加商演,没有出演电视剧。

答。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呢

见图片

巴基斯坦恐怖主义论文

恐怖主义是相对于世界的和平局势而言的,可是世界的和平局势又是什么呢!是现有的行政体系,恐怖主义构成了对现有体制的威胁和破坏,制造了这个和平世界的不和谐,这个体系就会动用暴力组织来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其稳定,维护其统治。

这个就难说了,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有一和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有人搞恐怖事件,肯定是对政府的不满,那就是内政问题,总之最后不管哪伙人执政了,只要对世界无害,中国都会与之建交。至于有些人去美国搞恐怖事件,那是因为美国自己不好,老是去干涉别国内政。这是美国的咎由自取,我们也没办法,只希望在美国的华人少受伤害。至于你问中国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认识,只能是谴责,但政府具体怎么想,我们是无法知道的。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2012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2012年以及过去的2011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国家兴起,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1已经走过大半,我们期待合作,期待和平、期待发展、期待绿色。简单地从几个大国来看:美国力不从心,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高调重返东南亚,以遏制中国;欧盟与欧元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欧洲领导人正竭力与危机奋战;俄罗斯痛感资源出口依赖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决定加大外交为经济现代化服务的力度;日本经济本来就萎靡不振,在经历了9级地震后,国家经济更是遭受重创,政府公信力下降;中国外交活跃主动,在国际经济复苏、全球综合治理、地区形势稳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但国内CPI持续上涨、与周边国家间领土争端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最主要问题。1、新兴大国在各领域发挥影响、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加快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保持强势发展势头,尤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为代表,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比重将达52%,历史上首次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气候变化以及伊朗核、朝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二十国集团G20当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了成员国的半数。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仍具有相对优势,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话语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各大国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互动更加活跃。国际关系的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复杂。传统国家间阵营和界限趋于模糊,利益组合趋于复杂。围绕气候变化、核安全与防扩散、国际金融改革等议题,各国根据不同利益需要结成不同联盟。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国际权力更加分散。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对外交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增加。2、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许多不确定风险2010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回暖迹象。但另一方面,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的扩张性政策导致政府债台高筑。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二十国集团成员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已近8%。2010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达创纪录的万亿美元,2011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日本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政府债务规模是GDP的200%,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20个月下降,深陷通缩泥潭,但震后重建可能会给日本带来一丝转机。中国和印度等亚洲主要国家经济复苏强劲,但面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风险,并且可能将风险传导给亚洲其他国家。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至于增势是否减缓则存在未定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仍然很不乐观。IMF《全球金融报告》认为,尽管世界经济仍在复苏,但全球金融体系发展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同时,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逐渐改善,但要取得更大进展则需化解主要银行系统的遗留问题。然而,巨大的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发达国家面临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挑战。事实证明,新兴市场经济体对金融危机冲击有更强的抵抗力,但其金融体系依然脆弱,并面临着遭受巨额资本流入冲击的风险。3、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中美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朝鲜半岛剑拔弩张:朝鲜与韩国依然对“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闹得不可开交,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将得以延续。朝鲜和韩国之间再度出现军事摩擦的可能性相当大。由于双方领导人在国内政治领域中的回旋余地都很有限,因此,对于军事摩擦和冲突的控制将更多取决于美国和中国等周边大国的克制与约束。第二,中东地区的情况令人担忧:阿以谈判再一次因犹太人定居点问题而告破裂,中东和平进程再度搁浅,而且很难在近期内再度开启。从2011年7月起,美军将开始从伊拉克撤军,但撤军规模也有可能取决于伊拉克马利基政府的工作绩效。由于巴基斯坦坚决拒绝美军跨过巴阿边界围剿藏匿于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塔利班组织,而美国扶植的卡尔扎伊政府又十分脆弱,所以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规模也迟迟难以决定。伊朗核危机在经过一系列外交折中之后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第三,2011年非洲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苏丹于2011年1月8日就南部苏丹是否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投,南北双方尊重公投结果,和平分手,结果还不错,没有带来大规模冲突。再看利比亚,卡扎菲与反对派双方你争我夺,北约组织对其进行军事打击,施行空袭,对人民在成了巨大伤害,不断有人员伤亡。第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号,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使塔利班武装分子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无疑是全球打击恐怖分子上重要的一笔和胜利。但恐怖主义泛滥依然像乌云一样给世界压力,《人民网》5月2日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篇注明是知名媒体评论员写作的文章,题目是“拉登被埋葬在春天里,但美国反恐战争仍在严冬”,认为“从实际情况看,美国的中东反恐策略从未成功,反而是越反越恐”。最后,中国周边很不安定:首先表现在与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因南海争端分歧扩大,越南菲律宾不断扩充军备,进而耀武扬威,但最近似乎有缓和之势;其次,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一度紧张,但因为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此事似乎暂时搁置;最后是中印间领土争端,印度通过进口先进装备不断提升其军事力量,与中国形成对抗。而我国一直本着和平对话解决问题的方针,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交涉,争取不直接与其产生军事冲突,一方面大力提升我国军事防御能力,东风21-D、歼-20、航母等先进军事武器不断亮相,以震慑其他国家。2390字

斯坦福学位论文

查询国外学位论文的途径可使用PQDD-B(UMI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可查询欧美1000余所大学1861年以来的160多万篇学位论文的信息,其中1997年以来的部分论文不但能看到文摘索引,还可以看到前24页的原文。

另外总结了几个查找国外文献的途径,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有更好的查找方法,欢迎补充。

一、x-mol

直接在百度搜索x-mol,这里可以查找到很多文献,好多都是可以直接下载,即使无法下载,也可以看到其doi,复制其doi去百度学术、谷歌搜索、sci-hub、web of science之类的网站搜索即可。基本思想就是找文献的doi,然后下载。

二、Already Have Keywords

假如你已经拥有了你想要寻找的文献关键词,那么你可以直接进入谷歌学术、sci-hub、ProQuest等的网站直接搜索。

三、Pay Attention to Foreign Universities

最后,我们还可以关注国外综合类大学的硕博士毕业论文,比如普林斯顿、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等。不过在翻译硕博士论文时,由于硕博士论文篇幅太长,大家一定要做好论文阅读攻略,否则可能会耗时很久翻译一篇文章,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每个读博的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按一般方法,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1、老板的课题2、老板指点的方向3、自己的兴趣4、热点问题5、长远打算下面分别谈一下本人粗浅的看法.对于第一类,当然是自己最省心的.即完成了老板的任务,又完成了学业.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这个主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仅仅是为完成任务而做,难以体现出真正的水平来.因为如果你的老板比较牛的话,通常不需要太多的计量实证方面的东西,然而,此类内容对体现你的科研能力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我老板办公室里有若干百本博士和硕士论文,都是他参加答辩后背回来的.说是给我们看看.有很多他都是这样说,要不是和那学生老板熟悉,这样的论文根本没有达到该有的水平的.我经常去看他要提问的地方,他都作了标注的,真是受益匪浅呵.后来“借”了近十本,没还给他.对于第二类,可称之为命题作文了.通常老板指点是比较好的.因为他可以做老板,那么这个学科应该掌握了一些前沿的东西.但这就要看你的兴趣爱好了.还有,通常老板给你题目,是想让人写出彩,以后可以合作申请课题.如果做不好,可能老板会有想法.3第三类是自己的兴趣.这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积累啦.象我一样,文章下了上千篇(一点都不夸张的),复印打印了几百篇(古人云:笨鸟先飞,象我这实在笨到家的,只好笨方法).先是四、五个大类,再到一个大类里的四、五个小类,然后你就会有一定的想法.主题明确后,以此为中心,再找两百到三百篇同主题文章,那么基本上这个领域你就已经掌握了.当然,牛人就那几个,最终还是他们的文章为主.现在你就可以动笔写点综述啊,实证的小文章啦什么的先发着.我当时就是把论文的后三章东西先写出来了,都是实证的东西.理论的比较好补,但想出彩也比较难.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了.第三类作法应该是比较累的,要提前准备.我当时从动手到初稿,大概用了8个月时间,然后一个月修改.所以要根据自己预答辩时间好好安排.第四类当然也比较难抓.因为热点问题大家都在说,但很散,要想弄一个主题鲜明的大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最好留给小文章.最后一类是有长远眼光的研究者.你要考虑以后是不是去高校或研究机构,那么你的研究主题的持续性就很重要.所以选题最好不要太偏,不要太热,就在这里.如果过几年热点一过,你发现你做的东西没有感兴趣,就不爽啦.咦,也唠唠叨叨好长,我也不喜欢看长岾的,就此打住啦.

Google.........

这次给大家推荐几款nice的论文网站,方便大家在撰写论文时能更快地获得相关资料,用于借鉴参考。① OALib 免费论文搜索引擎链接:是一个学术论文存储量超过420w篇的网站,其中涵盖数学、物理、化学、人文、工程、生物、材料、医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而且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下载。目前该网站也和国内外很多大学的图书馆有合作,例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等。它的一大特色在于功能上支持页面快照,所有文章网站提供快照浏览,不出站就可直接浏览文章标题、作者、关键词以及摘要等基本信息,如需查看全文点击可跳转至原文地址下载,这样也大大缩短了我们的时间成本,是一个较为高效的论文查找网站。② HighWire 斯坦福学术文献电子期刊链接: Press号称是提供免费全文的、全球最大的学术文献出版商之一。该网站收录的期刊内容囊括了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具体收录电子期刊882种,文章总数已达282万篇,其中超过103万篇文章可免费获得全文,重点是这些数据仍在不断增加。③ Intute 学术资源搜索工具链接: 是一个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且免费、专业、强劲的学术搜索工具,所以在论文质量上是绝对有保障的。该网站目前数据库信息已达12w余条。虽然Intute只涵盖了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健康与生命科学这四个学科,但是各个领域下又包含诸多子学科。以科学与技术类为例,它还覆盖了天文、化学、物理、工程、计算、地理、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以及交叉学科,并且可搜索到的信息达多条。Intute 在检索功能方面包含了基本检索、高级检索和分学科浏览三种方式,关键词输入可以是题名、关键词或领域描述。④ FindaRticles 文献论文站点链接:是一个在众多搜索引擎包括谷歌上价值很高的学术站点,拥有的文献总量达1100万篇。资料来源于杂志、定期刊物和报纸等等,其中提供涵盖艺术与娱乐、汽车、商业与经融、计算机与技术、健康与健身、新闻与社会等各个方面顶极刊物的海量内容。其中大部分为免费的文献资料,检索操作也很方便简单。⑤ Intechopen 免费科技文献链接: 是一个拥有200余本书籍和超过8000学术文章的学术平台。其中涵盖生物科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工程、材料科学、医学、技术等学科领域。该站点旨在给读者群和科学界提供一个可以阅读、分享和下载相关学术资料的平台。⑥ LolMyThesis 哈佛毕业论文分享网站链接:是个由哈佛学院学生创办的论文分享网站,该网站原来是一些本科生及研究生记录自己撰写论文时遇到的压力以及写论文中遇到的一些琐碎事情,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上传自己的论文,你已经能在这里查到不少有用的资料,而且所有的论文都支持在线阅读,免费使用。⑦万方数据库链接:万方是一个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其中万方期刊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共7600种科技类全文,可谓与中国知网在国内学术文献领域齐头并进。当然,在知识付费时代也免不了将知识产权维护到底的铁律,所以它的部分文献需要读者付费后才能进行阅览。⑧ 全国图书馆论文搜索网链接:这是一个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方便实用的网站,无论你身处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通过该网站的文献资料辅助你的论文编写。更为方便的是,只要你在该站点右边留下你的邮箱号,你所选取的论文就能直接发送到你的邮箱。关键词搜索根据书名或者作者来筛选排序,除了可以选择期刊外,还可以尝试选择图书、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注、视频等内容。

  • 索引序列
  • 弗兰肯斯坦论文主题
  • 弗兰肯斯坦论文题目
  • 弗兰肯斯坦毕业论文
  • 巴基斯坦恐怖主义论文
  • 斯坦福学位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