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劳动者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服务。■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黄炎培“与时俱进”的理念1917年,黄炎培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理论创造,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黄炎培在一生的活动中,服务和倡导“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精神。他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他的一生和他的事业也确是实践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发扬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于“与时俱进”,他不只常在各种场合说讲,还在1939年1月24日专门给中华职业教育社诸同志、同事和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介绍“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这封“公开信”立刻在《国讯》杂志上发表。他在《公开信》中说:“吾人既深信世界的万事万物,因天然的演变与人类的要求,而日日在前进的途程中,我不求生存利己,否则思想与行为不可不随时随地把自己痛加鞭策。方法怎样呢?其一,求友。深切注意别人的言行,拿来和我的言行比较,立刻发现彼我间长处和短处出来。其二,读书。苟为我所不及见不能见的人,他的思想行为,既成文的写在那里,而指给我以正面的对照,或旁面的参考的良好资料的,我必尽量吸取的。求学时须读书,办事时,尤须读书。其三,我的行动,事前必须经严密的考虑和计划,事后必须虚心检讨。而尤有效乃在集合同志,为互相的检讨。尤其希望我诸同事同学,利用集团生活,多方求益。如果不断地用力,有生一日,前进一日,眼前既不辜负这空前大时代,即未来世界,任何演变,因思想之不断前进,亦且从容应付而有余。”黄炎培说: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他17岁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而萌动的。就是按照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他从一个清代的举人,到新中国政府的副总理和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他的一生和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实践了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的。并贯穿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他倡导的职业教育事业之中,成为职业教育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资源。■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经过洋务教育和维新教育的相继推进,促成20世纪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是两个热点。但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逝去时,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两者比例极不相称。大批受过普通教育的学生涌向社会,给社会带去怎样的影响?黄炎培于1913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文章发表后,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界激起强烈反响,形成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引发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的作用,地为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就教育和社会影响而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成才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受良好训练。职业教育的地位为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种职业教育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事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诸多追求,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职业教育的方针包括社会化和科学化。社会化指职业教育需适应社会需要,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科学化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工作和人事方面的工作,均需遵循科学原则。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包括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实践价值。职业道德教育表现为敬业乐群。敬业只热爱职业尽职职业,有为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作出贡献的追求,乐群指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开创和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观点: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代写论文思想开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提出了“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和“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强调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以“敬业乐群”为校训。

一、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1878年~1965年),上海浦东川沙人,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于20世纪20年代总结出了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成为了当时及日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体系,具有巨大影响力。

二、职业教育定义及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的定义中可见他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范围及目的性做了概括,突出职业教育与其他种类教育的不同之处。

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黄炎培认为“它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在此黄炎培归纳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结合职业教育之特征进行总结,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摘录了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部分论述:——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称职业教育。——吾所认识的“职业”一名词,包含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实是一物两面。故职业教育,于整个的人生修养上乃至于国家观念、民族意义之培养上,不但毫无抵触,而且有很大的贡献。 ——以为一个国族的复兴,须有人从最高层用力,还须无数人从中层、下层用力。而彼此所用之力,须相应的。我呢?很愿意在中下层用力。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

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观点: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代写论文思想开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提出了“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和“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强调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以“敬业乐群”为校训。

一、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1878年~1965年),上海浦东川沙人,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于20世纪20年代总结出了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成为了当时及日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体系,具有巨大影响力。

二、职业教育定义及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的定义中可见他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范围及目的性做了概括,突出职业教育与其他种类教育的不同之处。

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黄炎培认为“它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在此黄炎培归纳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结合职业教育之特征进行总结,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大学生活随便逃课、随便挂科、随便恋爱、随便搏夜、随便吃饭、随便叛逆、随便花钱……对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顶着终年不褪的“熊猫眼”、把考试卷子视为平生第一仇敌、在父母和老师眼皮底下装“好孩子”的高中生来说,大学就是天堂!大学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就像江湖里的种种传说,一直在高中校园里流传。当我们闭关3年,修炼圆满,终于得以步入“江湖”之后,才知道那些早已耳熟于心的传说,其实只是一个又一个“谣言”。高中生心目中的大学生活之一:个性落叶,余晖,校园小路,拿一本英语书的长裙长发女生,邂逅;每个男生都很有个性; 自由恋爱,看上哪个是哪个;随意交友,不爽哪个鄙视哪个;不用担心父母的说教,他们远在千里之外;老师?你得想点办法才能找到他;可以做一切你想做的事,只要不犯法。高中生心目中的大学生活之二:情调幽静的校园深处,我把长发高高地挽起,在湖边写生,浑身散发出艺术气息,然后在早晨的阳光中穿行过校园的小路,秀发在风中轻轻飘起,那是大学生活里最美的画面。闲暇时,和伴侣徜徉于校园中青绿的草坪,呼吸最新鲜的空气,一切都是幽雅而温馨、充实而忙碌的。高中生心目中的大学生活之三:学习有宽大的足球场和篮球场,有高贵魁梧的教学楼,实验楼有各种专业的器材,有阶梯教室,有很好的食堂和宿舍。一个月未见到面的大学班主任,慈祥和蔼可亲的教授,不再像高中老师那样凭借武力来要求学生做这做那。讲课的老师都是夹着讲义进课堂,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一画就走了,学累了随时可以拿着篮球玩上一两个小时。高中生心目中的大学生活之四:自由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无数的现场比赛活动,熄灯后的卧谈会,可以泡一天的图书馆。随便跷课,然后在厕所里熬夜复习,阳光明媚的午后在课堂上睡觉。跟在学兄、学姐后面瞎转悠,蹭学长的饭,把学弟呼来唤去,为学妹介绍男生。给食堂的菜编打油诗,在大排档吃烧烤喝啤酒做愤青。赚第一桶金,结伴去旅行。散伙饭,无疾而终的恋情,还有无限的遗憾和永恒的回忆。高中生心目中的大学生活之五:成长理想的大学可以让我成长,可以让我在毕业的那一年感到骄傲,并且知道要向哪里继续走,让我四年后在回顾的时候可以骄傲地说,我学到了很多,我舍不得离开。要有几个知己好友,可以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闹;要有如诗如画的风景;要有学术渊博的大师;要有丁香花一样的女孩,更要有至真至纯、生死不渝的爱情!大学教材上的知识与高中课本知识有专业深度上的重大差别,但高中的课程仍是基础。高中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的学习大有帮助。大学从来都不缺乏友谊,而“友谊”也是大学里从来不曾消失的期望。相比于高中的单纯,大学已经是一个“社会”,牵扯到太多的名利,上演的都是现实生活的“缩微版”,有了勾心斗角,有了谗言诽谤,诋毁流言。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改变自己,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是从高中就要开始学习的“做人”功课。“大学的爱情简直就像是一场没心没肺的游戏。”这是一位过来人眼里的大学爱情。当幻想中的大学,在现实中一天天变得无聊枯燥时,爱情就成了许多人打发孤独的调味品,和高中时的不同在于,爱与不爱,都可以在学校的大操场上完成。而学会“爱”,不只是高中和大学,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学习的内容。关于大学爱情,还有一句经典:“我们预约毕业时失恋!”许多过来人对许多大学社团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失望!”这里人际关系复杂,功利多于兴趣。每年开学的招新活动后,随即迎来的就是退社高潮。除了开不完的“官僚会议”,理不清的各种问题,弄不完的繁琐事务,唯独缺乏实质内容。许多新生满怀激情加入社团,才发现这里并不是理想之地,想做的事情不能做,不愿做的事被逼着做。加入社团,不在多而在精,在高中时想清楚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才不至于重蹈前辈的覆辙。从高中到大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选择,它将直接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走向。那些流传着的各种“大学传说”,是我们高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份温暖和寄托。因为,在那些“传说”里,深藏着我们的梦想。然而,真实的大学生活,总是以强烈的反差,让我们手足无措。一项通过全国志愿者资源,对4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大一新生和一些高三学生进行的“高中和大学心理衔接的问卷”调查表明,高中生对大学生活的想象过于“理想化”,与真实的大学生活存在巨大的认知反差。调查显示,54%的高中生对“大学生活满意度”抱有很高的期待,而在校的大学生只有觉得大学“完全达到”自己的期待,认为基本达到。高达72%的高中生认为大学“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而认同这一说法的大学生只有20%。认为大学里“每个人都很善良、会交到很多朋友”这一说法,大学生的平均认同度只有25%左右。会去“参加大学联谊活动”的大学生只有8%,而27%的高中生则选择“一定去,可以认识朋友”。认为大学中的活动“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会积极参加”的大学生约为40%,高中生为67%,3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社团”搞的东西水平有限。“成长认知”方面,只有的大学生认为“给了比高中多的机会”,而高中生的选择为42%。认为“大学会令你的视野开阔”的大学生只有,的高中生则认为这是肯定的,“因为接触社会更多”。67%的大学生表示,在填报志愿时因为不了解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未来就业情况,这是许多大学生学习不够主动的根本原因,而近85%的高中生则认为“根据高考的分数再决定”,54%的高中生根本还没有意识到需要了解这些。正是这种“理想化”,使我们在大学很“受伤”。“大学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梦想破灭的地方!”这是许多人毕业时和大学感情复杂的道别。真实的大学生活,既不是一个“传说”,也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我们“受伤”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自由”的大学,需要一个独立的自我,去面对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样的过程,就如一场放弃与追逐的游戏,结果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而独立,是我们成长中都要学会的人生第一课!大学精神黄炎培曾经表示:“中国的读书人顶怕用手,除掉写字和吃饭、穿衣、上茅厕以外,简直像天没有给他两手似的。在糊里糊涂中,把社会分做两下:一是号称士大夫,是死读书老不用手的;一是劳动者,是死用手老不用读书的,好罢!吾们来矫正一下。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做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现今吾校工场‘劳工神圣’额,还是最初所提,就是当时所用的口号)。”他还说:“如果只注重书本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需手脑并用。”这两段话通俗、生动而又深刻地表达了黄炎培的劳动创造历史、以民为本的历史观以及服务平民的教育观、职业平等的职业观。“手脑并用、双手万能”是黄炎培整个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精髓。当代大学精神的树立应当以此为借鉴,大学生应当成为大学精神的继承者:用手创造未来,用脑丰富世界。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不再是可以躲在“象牙塔”里自说自话的组织了,作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大学甚至被寄予了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期待,那么“大学的社会责任使命”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中国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否可以凝练为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并由此提升大学文化自觉,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文化既是精神的东西,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的积淀。制度如果能延续,就会不断地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变成人们认可的一种状态,慢慢积淀成文化。我们在研究时要有特别重要的视角,一定要关注有形制度和无形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硬邦邦的制度,变成人的一种和谐状态。研究大学文化一定要和先进文化联系,先进文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首先应该来自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文化所处的核心地位,包含的时代精神是非常深刻的,是一个崭新时代和实践所呼唤的。此外,研究大学文化理念还要兼顾中国传统的文化积淀。中国的大学形式和大学精神有一个很强壮的根,就是中国传统的研究型学术组织,如果把这个根挖掘出来,做一些恢复性的实验,可能能使我们的大学跳出西方大学发展的逻辑,形成自己的特色。过去我们基本是拿西方的东西来评价我们,而我们自己没有标准。大学不是万能的。大学生很多思想、行为、习惯都定型了,他们体现出的思想问题、价值观,好多是中小学行为,部分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有些甚至是幼儿园行为。所以大学问题要和教育的整体发展一起思考。如果只在大学的4年、7年来考虑大学的问题,很多时候会走入误区。民主、包容、创新等等精神都应该包括在大学精神中,这种精神不靠一两个口号形成,而在于学风的养成,教育风格的形成。如何判断现代大学精神?有两种倾向或思潮,一种是悲观的论调,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大学精神,即使中国大学原来有,解放之后我们也没有了,或者说已经衰亡、衰微。一种是相对乐观的,觉得中国大学精神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主流还是健康和良好的。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精神需要重建,或者推倒重来,我不赞同这种观点,我觉得当代大学精神和文化应该培育和弘扬。客观来讲,从解放之后,我们的大学精神所传承的最大一个方面就是爱国奉献,文革时这种民族精神的核心一直没有丢,改革开放后比原来更强。《没有灵魂的卓越》一书写到哈佛大学在不断发展中也渐渐失去了很多东西。我们今天的大学出了一些问题,从根儿上讲就是越来越失去了一种文化和精神。过去讲大学应该是“灯塔”,是引领社会的,现在随波逐流甚至导致大学诚信危机;大学教师开始比房子、车子,而不追求为社会作多大贡献;学生则纷纷追求什么哈韩、哈日啊——我们的大学没有作为一个文化组织来建构,格调不高,越来越庸俗化了。大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社会责任和学术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由就不会创造知识,大学就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学校自治和社会责任也一样,要保持独立的文化底蕴才能引领社会。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创造的大学文化自然与人有别,否则就谈不上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在我看来,大学精神的建设不是短期的,但只要你撒下种子,最后总会开花结果。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1.《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黄炎培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邢昺,何晏(疏).论语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孙希旦(辑).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进行阐述,根据教育理论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以及相应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以及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和沟通方式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过程 功能 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渠道信息传递者向信息接收者发送特定信息,以寻求理解、反馈的过程。我国现有文献资料对于沟通的定义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将“沟通”定义为“使两方能够连通。”而《英汉辞海》则认为“沟通”是“共同使用,使周知,传递知识或消息等;也指传递消息或音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笔者对“沟通”的理解是沟通者之间为了寻求理解而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

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信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环境、渠道等几个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和类型

①含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双方理解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分别扮演教育者与受众。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就是教育沟通的内容,双方采取的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就是沟通渠道。②类型:从教育沟通方式来分析,教育沟通除了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传媒沟通实现。日常的写作、阅读和信件往来均属于书面沟通形式,讨论、演讲或谈话等形式属于口头沟通。现代信息技术盛行后才出现了以电话、网络、电视为主的传媒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文进行分析,我们明确了信息沟通的五个构成要素,同样发送者、接收者、信息、环境以及沟通渠道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五要素。

发送者。①导向性:通过与信息接收者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以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和行为对接收者进行引导,使其树立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马列主义信仰,同时能够掌握扎实的党政方针,以及政策理论,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具备现实意义,并且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育德育人、回报社会。

③示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个人品德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品行,这种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④释疑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比接收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拥有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而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更独到。信息发送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为信息接收者答疑解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

接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由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来承担。在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单方面被动的接收,而是要作为主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受众,其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也充满个性。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主要有能动性、感染性和可塑性三个特点。

①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层面分析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科学合理,同时给出自己的政策和建议。通过各种途径,信息接收者与发送者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沟通的目标。

②感染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将积极参与沟通的热情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使信息发送者受到感染,以此来激发信息发送者的兴趣,使其产生责任感,同时以自己端正的品行对信息发送者的道德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发送者的人文素养。

③可塑造性:信息接收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借助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分析处理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沟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沟通信息要包含心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教育信息等。

①心理教育信息:指的是将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解决其思想行为问题,通过正确的行为或思想的疏导帮助其战胜困难挫折。

②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应强调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的利益关系,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避免其受利益驱使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三方利益的平衡状态。

③政治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党政理论和方针大政。具体到日常生活,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理论方针,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解党政方针理论。

④思想教育信息:具体来说,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渠道,即信息处理双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包括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实现沟通。

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是同时涵盖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内容的信息沟通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相对具体的、动态的环境,是诸多因素互联而成的系统,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①阶级性: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党性,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阶级性。信息交互双方、沟通渠道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几要素,因此信息沟通具有共性,但同时它也是党政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政治信仰有鲜明的特色,其任务和目标受党的总体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②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信息交互双方关于情感、思想和信息的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互动性。

③时代性。这是指信息沟通的渠道、环境和内容能够体现出时代发展特点,沟通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持续更新,沟通环境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对沟通的渠道进行不断地探索。

④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针对受众的职业、年龄、性格、知识结构等设定相应的教育沟通层次和沟通目标,并且在信息沟通中适时调整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进而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途径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价值

通常情况下,引导、交流、感染和释疑纠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要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无论何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互动,进而使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以及道德状况等让教育者有个准确的掌握。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过理论、政治、道德和心理信息等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进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素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信息发送者是教育者,是负责组织协调的一方,把控着信息沟通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任务,因而信息发送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教育沟通的成效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教育沟通取得实效性进展,教育者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以期从人格和专业讲学方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好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来说,能力素质是关键。

①创新能力。在沟通的环境、对象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需要创新沟通的方法、渠道、机制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面对这种形势,需要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

②观察思考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发送者的观察思考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在思想方面需要意识到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进而对行为进行指导的重要性。

③表达能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按照准确、流利、顺畅、简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表达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身的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

④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为了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对各种教育资源和因素进行组织。对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⑤心理承受能力。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层次、职业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积极参与沟通

信息接收者有进行沟通的愿望。信息接收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对于提高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强化参与沟通的愿望。调整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我沟通”向“我要沟通”的转变,为沟通的顺利进行、扫清心理障碍。

信息接收者吸收和消化信息。通常情况下,信息接收者对沟通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也包含在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行为境界,信息接收者需要评价自身内化的思想观念,同时巩固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信息接收者及时反馈信息。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持续一段时间后,信息接收者需要将沟通结果及时主动地向信息发送者反馈,进而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和沟通效果进行判断,同时制订下一轮的沟通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以前相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受众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取舍、行为选择等方面变得更加开放、现实、自我和随意。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变化,根据受众的特征实现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1).

[3]孟益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理论[J].高教论坛,2003(1).

[4]高新华等.情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5).

[5]刘光.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内涵及其应有地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6]谈志兴,李永玲.有效说服教育诸因素分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06).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显,本来大学生上网进而掌握网络技术,是有益于学习的好事,但是很多大学生上网不是用来查找资料,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许多人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庞杂多样,网络信息往往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判别力尚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使用不当,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弱化,人情淡漠。

互联网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人们的沟通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但是由于网络数字化的存在。使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人与数字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停留在了网上。许多大学生和自己家人交流反而变少,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单薄了,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感情冷漠。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虐兔案、药家鑫案都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的重要表现。

(二)部分学生道德心理发展错位。

在网络的环境中,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就追寻快乐的原则,有时候,会忽视社会道德随意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发表一些言论的时候往往会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内外这两张截然不同的观点,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在虚拟的空间追求低级而无限的刺激,甚至沦为网络的奴隶,无法再网络中自拔,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三)大学生价值观迷失。

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网上的优势,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激进,容易也渴望接受外来信息和思想,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思想,部分学生取舍不当,便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扭曲。

(四)一些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弱化。

网络的开放性促使了国际间的信息文化交流,但是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占有垄断地位,他们通过网络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充斥汉堡,快餐,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这样的文化精神。这样的文化是人们从内心感觉到了一种愉悦;他们引领着一种追求西方文化的潮流,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人们往往会淡化对这些产品的民族属性的探究,这些东西慢慢的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因为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他们受到西方这种网络文化的影响,将非理性消费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个性标榜为自己的个性。

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因为网上那些消费品和个人行为没有严格的国籍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的警惕性。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将商品、文化、个人行为的国家距离弱化了。西方国家强调了信息以及商品流动的自由化,但这种自由变相的变成了推销自己文化的行为。

传统社会虽然缺少网络这种先进技术去给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多,人们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和人的监督,青年道德意识比较强烈。而网络的隐匿性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引发一系列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总之,随着信息网络在我国高校的迅速普及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展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开放性以及时空无局限性等实质是引发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实质。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受到道德以及他人言论等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在言论以及个人行为上非常注意,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各种制约,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样比较松散的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样失去控制的言论的言论环境会使大学生有一种自由感和轻松感,在说话上会无所顾忌。网络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地域限制,你可以喝任何素不相识的人进行交流,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学生极易因为这种隐蔽性和宽松性而产生各种网络道德失范。

(二)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

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过快,缺失有效的舆论监督体系,人们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思想,西方一些文化也借助网络这个媒体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渗透。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发展。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不良信息的诱导,可能有些同学又会受到影响,甚至走上网络黑客等一些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大学生进入大学,刚刚脱离了家庭的约束,自制力比较差,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很容易把握不了分寸,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在很多大学中,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被劝退的一些学生。在网络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中,许多人会再那里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当在网上获得的快乐不现实多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安慰,消极的逃避现实的矛盾。这样,就会引起大学生觉得个人安全感下降,在和人的沟通交流上存在问题,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运用网络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

要加大在互联网上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力度,在网络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言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大力开展批评。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打击网络犯罪,清除网上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是互联网的文化秩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运用网络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向大学生传达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大学生的责任感加强,道德感增强,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层面上的渗透。

(三)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联合。

比如很多学生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电脑,辅导员和班级同学可以组建一个群,大家在网上可以聊自己的思想,文化活动等等心里上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可以从中及时的发现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但是前提是这个活动必须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范围,而不应该一味的以严肃为主,要注意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

(四)注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各种问题的逐步显现,大学生中开始泛滥的各种症状,例如“网络心理障碍”,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必须开设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种不受空间局限性的特点,建立一些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交流界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传统心理咨询中出现的咨询对象的戒备心理,是工作的深入性、有效性达到应有的水平,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培养一批高级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注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做政治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培养他们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水平。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在政治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又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形态中。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媒介,是他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投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邱香.创新工作模式是做好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李建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9-433.

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一

《谈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社会发展,经济腾飞,公民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部分人群心理变得扭曲,导致校园各种暴力频发。笔者在本文中就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写作障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笔者很疑惑:我们的校园还是净土吗?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暴力频发的隐患内外兼有,所以笔者就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情况调查――现阶段高中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笔者曾对某校学生做过一个调查,本文就以此调查为蓝本。

在校学生二千四百多人,主要来自城区和农村,经调查:城区学生约占、农村学生约占。留守学生(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约占,住宿学生约占,在外租房(家长陪读)学生约占。为了能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笔者多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多次召开班主任、任课老师座谈会,内容主要是“学生思想教育状况”,会上老师们踊跃发言,谈话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严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 对人和事的识别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易受他人影响;

3. 高中课务多,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普遍;

4. 家长外出务工多,直接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关爱不够;

5. 由于父母溺爱,对一些不良习惯,不以为然;

6. 集体荣誉感不强等等。

虽然是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但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这样现象的存在值得深思。

结果分析――对造成学生不健康思想状况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首先,让学生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接受主旋律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严峻的挑战;其次,就业方式多样化导致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工作,而表现一般的学生,凭家长社会关系而占据好的岗位,这个结局显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教育不利;再次,利益关系引发追求方向的差异,更加强调自身利益,淡化社会责任;最后,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人,这也严重冲击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所以,以上诸多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修养、学识、人品、阅历对子女的思想、习惯产生巨大影响。曾看到一家长在办公室当着孩子的面公然对老师说:“我家小孩即使将来走上犯罪道路我也不怪他。”试问有这样无知的家长,孩子还能教育好吗?

三、个体因素

学生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咎于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做人习惯不一,这就造成不同年龄、知识结构层次、思想行为习惯的学生共同存在。城区学生家境较好,但家长缺乏教育的经验;农村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因父母无暇顾及,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对自己前途漠不关心、厌学、自私等现象,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带来压力。

通过这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我第一次真正地理解了“学校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句话的内涵。

解决方法――建立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一度被我们认为知是非、懂感情、明事理的高中生反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价值取向的纠正。现在的高中生普遍都是感情脆弱、性情偏激,经不起外部的诱惑。高中学校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1. 坚持平易近人・互动平等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老师要做好一个参谋者、询问者和倾听者,用一种和谐的姿态和学生平等对话。在交流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吸收学生思想的合理成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 固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思想教育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跟随他们的思想轨迹。在教育手段上,可寓教育于活动进行渗透教育,从不知不觉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亲情教育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3. 做好学科渗透・坚守思想教育主阵地

为了突出重点,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可以发挥主阵地作用,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同时,通过举行“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英语节”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参予的学生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施展才华,教育学生摒弃庸俗的陋习、养成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志趣。

4. 寻求家校联合・推陈出新教育新模式

要在思想教育上取得突破,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而家校联合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定期让学校与家庭联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真正体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5. 摒弃陈词滥调・用爱心呼唤道德良知

对思想行为障碍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以“爱”为主题贯穿始终。学校应加强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的教育,还要提高教师爱生意识,同时要在学生、班级之间开展以“爱”为主题的教育,只有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爱的空间里,各种良好的思想也才能形成。

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它能否发挥应有的功能,需要刚性的机制去约束。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老师自身形象的示范、导向作用,言传身教并重,以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来感召学生,既做到外塑师表,内铸师魂,精炼师能,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要有效的地贯彻教育策略还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只有我们共同关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思想适应时代变化,才能解决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层出不穷问题。

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二

《浅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中学阶段思想政治的教育,因为中学时期是培养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的好坏,也决定了未来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做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中学生;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蒙海华,女,出生年月:1974年6月,贯籍:河北省滦平县,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河北省滦平县二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1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由于国内外形势在不断地发展,所以中学生所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他们本身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有了很大变化。自从我国加入了WTO,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密切,在学习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科技以及特有的文化的同时,来自西方的影视、书刊、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也随之大量的进入我国,宣扬着资本主义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使得我国中学生过于“西化”。另外,社会上有很多道德丧失的人士,在无时无刻的宣扬着黄赌毒、腐败、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除此之外,在当下的信息技术时代,开放的互联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不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所以对这一状况很难控制。这种不良思想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影响极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在复杂的环境和当前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必须要去努力的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随时出现的情况,大力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年轻一代健康茁壮成长。

二.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致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对于事物的好坏善恶的标准可能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老师给予引导。而如今的政治教师,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还存在着很多错误的成才观、价值观,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写照来教育学生和用学习成绩和衡量学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使思想政治课面目可憎。还有一些学校从心底就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呈现出一种懒散的状态,敷衍了事,政治思想教育也往往仅仅留于形式,照本宣科。这是阻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方法简单化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太过简单化,教育方法单一,没有一套操作性较强的适应年龄变化和学生层次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成才体系。教师试图只靠一本书、一支笔、一口气来将教材中的知识,强灌给学生。中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殊经历,使他们的内心世界较而言年龄更为复杂,从而使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项目的效力减弱。教师一味地进行说教,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又乏味,提不起兴趣,进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一味封闭式的强灌知识是完全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虽然教师在课上总是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可在课下往往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例如,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网上流传着各种群殴事件的视频,而且大都是女生,这必须引起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我认为这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日常行为没有狠抓实抓,导致学生见到师长不打招呼,没有基本的礼貌、社会上的“行话”、俗语脱口而出,脏话连篇、染发、奇装异服者更是不在少数。以至于引起社会人员的批评跟指责。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旧观念

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及对祖国和对未来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事关青少年发展成败得失,事关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大计。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实施。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清楚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下的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素质,解当下的时事新闻,寻找跟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用新鲜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并且,对学生一视同仁,看到成绩之外每个学生道德上的闪光点,将学生从“优”“差”生中“拯救”出来。

(二)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过去的那样一种照本宣科的说教。主要注重要学生接受,因此学生在上课时不是以一种主动的身份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来接受的话,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讨论就不失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开展讨论,比一味灌输的效果好得多。此外,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直观的图片,或生动的录相教材,以达到板书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思想观点,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有研究兴趣,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三)注重开辟“第二课堂”

现在的学生注重独立、个性、自尊和自信,渴望得到关注以及尊重,但是他们往往选择了错误的表现方式,例如通过奇装异服、打架、斗殴等方式让别人对自己产生畏惧。而这种现象仅仅通过课上的说教是不能解决的,只有把课上的理论和课下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且投入到道德实践当中。所以,首先,教师要严格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遇到没有礼貌、脏话连篇的“问题”学生就要及时的批评,让他知道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另外,教师要认真积极的组织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真正的个人价值,培养起学生的是非观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在当前新形势下对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强烈责任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甘当绿叶,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校园氛围,打造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殿卿、黄秀清:《寻求学校德育新定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胡培培、杨绍安:《浅谈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第02期

写作思路:根据导师的要求定好题目,再根据题目拟大纲,但是要先给导师看一下是否可行。

论文选题推荐:

1、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2、思想政治课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3、分层递进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4、初中思想政治教法浅谈。

5、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6、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7、浅谈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8、对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9、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探索。

10、谈谈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

11、浅谈农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12、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13、强化德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

14、浅谈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

15、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6、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7、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18、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19、中学生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20、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论文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1.改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从此以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如何,都加以聘任。据此,他一方面延请了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另一方面也辞掉了一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 3.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据此,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对于私生活糜烂,甚至于引诱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则予以坚决解聘。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总而言之,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大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经蔡元培提倡,逐渐成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北大开始走上现代大学的道路。

五育方针为:

(1)倡导以军国民教育为急务;

(2)以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

(3)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4)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

(5)以美育为桥梁,从而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答: 五育教育方针为:1.倡导以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3.以道德教育为中心,4.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5.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展个性 尚自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蔡元培着力提倡自由主义的教育。他认为中国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新教育应该是发展儿童个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他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他说:“普通教育则象一所房子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蔡元培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说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象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他极力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蔡元培强调学生学习中的“自动”、“自学”和“自觉”。他认为:“学校教育注意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习自动。”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掌握基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搞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他说:“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严复(1854-1921年),字又陵,又字畿道,福建侯官人。他14岁到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后又到英国留学,毕业于格林尼茨海军学院,也注重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回国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总办,还参与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上海复旦公学等。他也是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但没有直接参与戊戌变法。民国初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袁世凯政权的高级参政,但后来退出了政治旋涡。严复的著述很多,尤其是系统翻译介绍了大量西方学术理论,人称“六十年来治西学者,无其比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提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他在翻译时所加的按语中,阐明中国衰败的原因就是民力、民智、民德都不如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进的话,亡国灭种可以说是必然的。这种观点当然有明显的错误(例如为强者欺凌弱者张目),但它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角度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一 论教育救国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严复认为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状况,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中国之弱,就是因为民智闭塞,学术空疏,缺乏竞争的总体实力,救国的唯一良方“开民智”,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他对当时变法维新的政治改革持低调估价,认为“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以国人素质之低下,即使搞改革,也只能是除去一弊害又会表现为另一弊害,终究没有希望。所以,“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严复把教育视为强国之本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消除政治上的阻碍,教育也难以改革、发展。二 论学习西学严复早期对西方文明极为推崇。他在《论世变之亟》中对比中西之学的一系列差别,基本上都是颂扬西学而贬抑中国传统。例如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尊主,西人隆民;中国委天数,西人恃人力;中国夸多识,西人尊新知,等等。他的结论是要想富强“非讲西学不可”。严复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西之学各有其体用,就西学而言,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出于这个立场,他也不赞成争论“西政”和“西艺”哪个更重要。“艺政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严复过于美化西学是片面的,但他强调要从整体上来看待和学习西学,抓住其民主和科学的实质,而不是取其皮毛,这又是他高出一般人的见解。三 论三育并重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家。他说:“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其中体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近世中国民力孱弱,被外人讥为“病夫”,因此必须加强体格训练,以“鼓民力”。国民才智是国家“富强之源”,智育包括学问和事功两个方面,不能只在书斋里作学问,要“观物察变”,运用于实际,以“开民智”。德育在三育中最重要,但不能再因袭封建的人伦纲常,要树立国家观念和社会公德,以“新民德”。严复晚年思想日趋复旧,积极提倡尊孔读经,临终遗言中强调“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这也是多数改良派人士后来的共同倾向。

学生党的瞎折腾,还是毛主席教导的好:枪杆子里面才有政权

从1895年起,严复撰写了很多政治论文,他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章,抨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批判了封建主义,同时赞扬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阐述了维新变法理论和维新变法的纲领:“鼓民力”,“开民智”,“废八股”,“兴西学”;“新民德”,他呼吁禁止鸦片与缠足。创立学院,废除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严复的这些思想对当时封闭的中国人来说如同霹雳闪电,给渴望救国图存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

  • 索引序列
  •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
  •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论文
  •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