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压裂毕业论文

压裂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压裂毕业论文

浅议煤矿煤层的开采技术摘要:由于煤层的自然条件和采用的机械不同,完成回采工作各工序的方法也就不同,并且在进行的顺序、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规律地加以安排和配合。这种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序的方法及其配合,称为采煤工艺。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回采工作各项工序的过程,称为采煤工艺过程。关键词:开发技术 煤炭工艺 煤炭一、煤炭开采的主要形式(一)井下采煤井下采煤的顺序。对于倾角10°以上的煤层一般分水平开采,每一水平又分为若干采区,先在第一水平依次开采各采区煤层,采完后再转移至下一水平。开采近水平煤层时,先将煤层划分为几个盘区,立井于井田中心到达煤层后,先采靠近井筒的盘区,再采较远的盘区。如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煤层,先采第一水平最上面煤层,再自上而下采另外煤层,采完后向第二水平转移。按落煤技术方法,地下采煤有机械落煤、爆破落煤和水力落煤三种,前二者称为旱采,后者称为水采,我国水采矿井仅占。旱采包括壁式采煤法和柱式采煤法,以前者为主。壁式采煤法工作面长,一般100~200 m,可以容纳功率大,生产能力高的采煤机械,因而产量大,效率高。柱式采煤法工作面短,一般6~30 m,由于工作面短,顶板易维护,从而减少了支护费用,主要缺点是回采率低。(二)露天采煤移走煤层上覆的岩石及覆盖物,使煤敞露地表而进行开采称为露天开采,其中移去土岩的过程称为剥离,采出煤炭的过程称为采煤。露天采煤通常将井田划分为若干水平分层,自上而下逐层开采,在空间上形成阶梯状。其主要生产环节:首先用穿孔爆破并用机械将岩煤预先松动破碎,然后用采掘设备将岩煤由整体中采出,并装入运输设备,运往指定地点,将运输设备中的剥离物按程序排放于堆放场;将煤炭卸在洗煤厂或其他卸矿点。主要优缺点优点为生产空间不受限制,可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矿山规模大,劳动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另外,资源回采率可达90%以上,资源利用合理,而且劳动条件好,安全有保证,死亡率仅为地下采煤的1/30左右。主要缺点是占用土地多,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而且生产过程需受地形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在资源方面,对煤赋存条件要求较严,只宜在埋藏浅,煤层厚度大的矿区采用。二、采煤方法与工艺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我国长壁采煤方法已趋成熟,放顶煤采煤的应用在不断扩展,应用水平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采煤方法和工艺的研究有很大空间,主要方向是改善作业 条件,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一)开采技术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以 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各种条件下 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 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技术,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一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平。(二)解决难题开发“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技术”,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 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技术,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 顶能按一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硬厚顶煤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技术,包括高压 注水压裂技术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技术,使顶煤体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技术,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 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输送机能力。 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 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5~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宽煤巷锚 杆支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综采配套设备的大功率和重型化,有助于连续采煤机 的应用,促进工作面的高产高效。(三)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主要研究开发:体积小、功率大、高可靠性的薄煤层采煤机 、刨煤机;研制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研究开发薄煤层工作面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开采技术。(四)缓倾斜厚煤层一次采全厚大采高长壁综采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支架结构及强度,加 强 支架防倒、防滑、防止顶梁焊缝开裂和四连杆变形、防止严重损坏千斤顶措施等的研究,提高支架的可靠性,缩小其与中厚煤层(采高3m左右)高产高效指标的差距。(五)各种综采高产高效综采设备保障系统要实现高产高效,就要提高开机率,对“支架—围岩”系统、采运设备进行监控。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电液控制阀组操纵支架和改善“支架—围岩”系统控制,进一步完善液压信息、支架位态、顶板状态、支护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乳化液泵站及液压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诊断;采煤机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油 —磨屑”监测和温度、电信号的监测;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全面状态监控。三、主要的开采技术(一)深矿井开采技术深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是: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和热害治理及深井通风、井巷布置等;需要攻关研究的是: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的特征;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巷道(特别是软岩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与装备;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深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有关配套技术;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二)“三下”采煤技术提高数值模拟计算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深入研究开采上覆岩层运动和地表下陷规律,研究满足地表、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需要的合理的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发展沉降控制理念和关键技术,包括用地表废料向垮落法工作面采空区充填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种充填技术和组合充填技术,村庄房屋加固改造重建技术,适于村庄保护的开采技术;研究近水体开采的开采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装备,提出煤炭开采与煤炭城市和谐统一的开采沉陷控制、开采村庄下压煤、土地复垦和矿井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三)优化巷道布置,减少矸石排放的开采技术改进、完善现有采煤方法和开采布置,以实现开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煤矿地质条件开采巷道布置及工艺技术评价体系专家系统,实现开采方法、开采布置与煤层地质条件的最优匹配。实行全煤巷布置单一煤层开采,矸石基本不运出地面,生产系统要减化,同时实现中采与中掘同走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高产高效矿井,开拓部署与巷道布置系统的优化,减化巷道布置,优化采区及工作面参数,研究单一煤层集中开拓,集中准备、集中回采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岩巷掘进率,多开煤巷,减少出矸率;研究矸石在井下直接处理、作为充填材料的技术,既是减少污染的一项有利措施,又减化了生产系统,有利于高产高效集中化开采,应加紧研究。采煤方法和工艺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采煤工艺的发展将带动煤炭开采各环节的变革,现代采煤工艺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基本途径是使采煤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 煤设备和生产监控系统,改进和完善采煤工艺。

Department for multi-storey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the reservoir surface, vertical heterogeneity is very serious,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layers, after fracturing the previous gene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imbalance caused by the problem and sand oil field development has been severely restricting effect. Thus came into being hierarchical fracturing, reservoir used to improve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erarchical fracturing techniques and basic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the site to collect examples of analysis of the water jet fracturing, fracturing the bridge plug and double packer hierarchical fracturing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technical essentials, focusing 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packer tiered hierarchical fracturing and mechanical bridge plug fracturing technology. And describes the hierarchical fr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ve layer of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fields in the ins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but will also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ical fracturing technology has made the prospect.

油井压裂的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论文

摘要:对油井压裂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关键词:油井压裂;风险分析安全对策

引言

油井压裂作业设备多、环节多,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作业环境恶劣、救援及逃生困难的特点,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极易酿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笔者就油井压裂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压裂施工风险分析

人员与设备高度集中压裂作业井场占地一般1600m2左右;压裂设备包括压裂车、混砂车、仪表车、管汇车、砂罐车及立式砂罐、大罐等。在特殊情况下,如压力高或需要更大排量施工的井,还要增加压裂车和仪表车。井场人员和设备密集,管理难度大。

井场布置易存在隐患由于受井场场地的限制,施工车辆距离井口过近,压裂仪表车、其他辅助车辆和仪器距离高压区的距离较近,存在安全隐患。

施工过程危险性高压裂作业施工,尤其是老井、重复压裂井、大型酸化压裂,工序复杂,地面压力在30MPa-60MPa之间,极易造成井身结构破坏、管线爆裂,发生卡钻、砂堵油管、管柱断脱、井口设备刺漏等工程事故,极易引发井喷事故和物体打击事故。

救援及逃生困难由于井场摆放着各种车辆和压裂罐,视野较窄,一旦发生事故,很难迅速逃生和得到救援,极易升级为不良事件。

环境保护要求高如果压裂失控、压裂管柱破裂或者高压井口、管线泄漏,极易发生压裂液、有毒有害气体和原油的泄露,污染大气层和地表层,造成重大地面污染事故。

2、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

作业人员的管理应对设计人员进行井控培训,施工人员需穿戴好劳保用品并持证上岗,非本岗位工作人员要限入高压区。

生产设备的管理使用压裂设备前,必须对设备的气控系统、液压系统、吸入排出系统、仪表及执行机构系统、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等十个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并对仪表进行校正。

井场布置的管理压裂施工的井场布置应严格按高压区、低压区、井口区和辅助区划分,设立好警戒线,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油井压裂的所有生产设备,必须停放在上风方向,并与井口保持30m距离。

试压工序的管理井口要用钢丝绳固定牢固,高压管汇要安装泄压阀及安全阀。排空试压并保持15min,仔细检查无刺漏后再放空。要确定最高限压压力,现场施工中严禁超压操作,超压时应紧急停车。

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循环、试压、试挤、压裂、支撑剂、替挤、反洗或活动管柱等环节,压裂施工期间应统一现场的操作指挥,必须对施工的设计要求、井下情况、地面设备及各个岗位的技术情况清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要保存安全生产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作业人员名册、工作日志、培训记录、事故和险情记录、安全设备维修记录情况等。

安全管理的法规标准油井压裂作业安全管理须遵守SY6443-2000《压裂酸化作业安全规定》等有关的安全管理规定。

3、安全对策

规范人的安全行为

①压裂前召开安全会议,以保证所有的`现场人员都知道压裂施工程序,现场人员都应清楚自己在压裂施工中的职责和在应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对施工现场人数进行统计,在应急情况下的人员逃生路线明确,在实施压裂过程中,暂无施工任务的人员应到指定位置待命。

②员工是油井压裂作业的主体,要从关爱员工生命及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严格压裂作业从业人员的选择任用。规范安全行为,加强安全教育及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按规程、标准上岗操作,减少人为操作失误,降低因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

③压裂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不满足安全要求的井场坚决不能作业。高、低压管汇吊装、压裂车并入管汇、砂罐车倒车等重点工序,必须由专人指挥方能进行,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④要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创造适合人的工作环境,从而减少人失误的可能性。

控制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①压裂作业生产设施,要根据施工耐压等级,确定油井压裂生产设施和专业设备的选型,抓好设备的运行检查、定期校验、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改造、报废处理等环节的管理,杜绝设备带病运行,是确保油井压裂作业安全的重要途径。

②安全检查是监测单位生产作业情况与国家、地方及企业标准不符合程度的过程,是发现危害因素的方法,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掌握油井压裂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确保生产安全。

③严格按标准布置井场压裂设备,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消除压裂现场的机械设备、化学药剂的潜在危险。

④设备的安全附件要定期校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附件要及时更换或修复,以消除作业中的安全隐患。

⑤安全管理部门要依据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结果、隐患评价及隐患分级情况,提出隐患治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抓好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

①油井压裂作业单位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或完善,并组织员工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

②压裂作业单位要建立与单位生产和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并配备好安全工程师,对于改善单位的安全管理、提高单位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③抓好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应急救援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油井压裂作业单位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油井压裂作业配套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急技术,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装备设施。同时,应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与警报系统,加强与兄弟应急救援机构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确保在应急状况下,及时得到救助,避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可以研究水力压裂的新型压裂液对煤层增透卸压的效果。目前煤矿下水力压裂压裂液的研究比较少。

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藏毕业论文

油井压裂的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论文

摘要:对油井压裂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关键词:油井压裂;风险分析安全对策

引言

油井压裂作业设备多、环节多,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作业环境恶劣、救援及逃生困难的特点,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极易酿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笔者就油井压裂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压裂施工风险分析

人员与设备高度集中压裂作业井场占地一般1600m2左右;压裂设备包括压裂车、混砂车、仪表车、管汇车、砂罐车及立式砂罐、大罐等。在特殊情况下,如压力高或需要更大排量施工的井,还要增加压裂车和仪表车。井场人员和设备密集,管理难度大。

井场布置易存在隐患由于受井场场地的限制,施工车辆距离井口过近,压裂仪表车、其他辅助车辆和仪器距离高压区的距离较近,存在安全隐患。

施工过程危险性高压裂作业施工,尤其是老井、重复压裂井、大型酸化压裂,工序复杂,地面压力在30MPa-60MPa之间,极易造成井身结构破坏、管线爆裂,发生卡钻、砂堵油管、管柱断脱、井口设备刺漏等工程事故,极易引发井喷事故和物体打击事故。

救援及逃生困难由于井场摆放着各种车辆和压裂罐,视野较窄,一旦发生事故,很难迅速逃生和得到救援,极易升级为不良事件。

环境保护要求高如果压裂失控、压裂管柱破裂或者高压井口、管线泄漏,极易发生压裂液、有毒有害气体和原油的泄露,污染大气层和地表层,造成重大地面污染事故。

2、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

作业人员的管理应对设计人员进行井控培训,施工人员需穿戴好劳保用品并持证上岗,非本岗位工作人员要限入高压区。

生产设备的管理使用压裂设备前,必须对设备的气控系统、液压系统、吸入排出系统、仪表及执行机构系统、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等十个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并对仪表进行校正。

井场布置的管理压裂施工的井场布置应严格按高压区、低压区、井口区和辅助区划分,设立好警戒线,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油井压裂的所有生产设备,必须停放在上风方向,并与井口保持30m距离。

试压工序的管理井口要用钢丝绳固定牢固,高压管汇要安装泄压阀及安全阀。排空试压并保持15min,仔细检查无刺漏后再放空。要确定最高限压压力,现场施工中严禁超压操作,超压时应紧急停车。

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循环、试压、试挤、压裂、支撑剂、替挤、反洗或活动管柱等环节,压裂施工期间应统一现场的操作指挥,必须对施工的设计要求、井下情况、地面设备及各个岗位的技术情况清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要保存安全生产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作业人员名册、工作日志、培训记录、事故和险情记录、安全设备维修记录情况等。

安全管理的法规标准油井压裂作业安全管理须遵守SY6443-2000《压裂酸化作业安全规定》等有关的安全管理规定。

3、安全对策

规范人的安全行为

①压裂前召开安全会议,以保证所有的`现场人员都知道压裂施工程序,现场人员都应清楚自己在压裂施工中的职责和在应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对施工现场人数进行统计,在应急情况下的人员逃生路线明确,在实施压裂过程中,暂无施工任务的人员应到指定位置待命。

②员工是油井压裂作业的主体,要从关爱员工生命及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严格压裂作业从业人员的选择任用。规范安全行为,加强安全教育及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按规程、标准上岗操作,减少人为操作失误,降低因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

③压裂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不满足安全要求的井场坚决不能作业。高、低压管汇吊装、压裂车并入管汇、砂罐车倒车等重点工序,必须由专人指挥方能进行,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④要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创造适合人的工作环境,从而减少人失误的可能性。

控制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①压裂作业生产设施,要根据施工耐压等级,确定油井压裂生产设施和专业设备的选型,抓好设备的运行检查、定期校验、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改造、报废处理等环节的管理,杜绝设备带病运行,是确保油井压裂作业安全的重要途径。

②安全检查是监测单位生产作业情况与国家、地方及企业标准不符合程度的过程,是发现危害因素的方法,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掌握油井压裂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确保生产安全。

③严格按标准布置井场压裂设备,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消除压裂现场的机械设备、化学药剂的潜在危险。

④设备的安全附件要定期校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附件要及时更换或修复,以消除作业中的安全隐患。

⑤安全管理部门要依据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结果、隐患评价及隐患分级情况,提出隐患治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抓好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

①油井压裂作业单位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或完善,并组织员工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

②压裂作业单位要建立与单位生产和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并配备好安全工程师,对于改善单位的安全管理、提高单位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③抓好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应急救援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油井压裂作业单位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油井压裂作业配套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急技术,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装备设施。同时,应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与警报系统,加强与兄弟应急救援机构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确保在应急状况下,及时得到救助,避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王文环 袁向春 王光付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 本文针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发育、压力敏感性强、非达西渗流以及开采特征具有较大差异等特点,在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体系特征参数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替及开采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了分类参数,并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进行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特殊的油藏工程技术——最佳匹配井网形式、合理注采井距以及合理注水时机等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油藏工程技术,对提高我国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 油藏分类 启动压力梯度 最佳匹配井网 合理井网密度合理注水时机

Study of Classifying and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Ultra-Low Permeable Sandstone Reservoirs

WANG Wen-huan,YUAN Xiang-chun,WANG Guang-fu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lnstitute,SlNOPEC,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should possess som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s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pressure sensibility and nonlinearity this paper,with the respect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firstly the classifying parameters have been confirmed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have been classified through the study of influence factors to displacement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systemic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then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such as best fit pattern,optimum well density and proper injection time,have been to that,a series of corresponding reservoir engineer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presented:The optimum pattern that best fit to fractures is rectangular pattern of five-spot and the direction of injection wells row is in the same with fracture;the optimum well density to different type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has been resulted;and the proper injection time to different type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has been pointed sum up,the development techno-policies to different types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have been formed,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directing action to effectively developing different types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Key words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Reservoir classify Start-up pressure gradientBest fit pattern optimum well density proper injection time

低渗透砂岩油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前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界限,由各国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及技术经济条件而定。我国将空气渗透率小于或等于50×10-3μm2的油藏定为低渗透油藏,又进一步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渗透率为(50~10)×10-3μm2的称为一般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为(10~1)×10-3μm2称为特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为(1~)×10-3μm2称为超低渗透油藏[1]。目前,我国探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储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2004年探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新增地质储量占新增砂岩储量的29%。但由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裂缝发育、压力敏感性高及非达西渗流等特性,造成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低,仅动用40%左右,开发效果差;且各开发单元开采特征差异较大,存在问题和暴露的矛盾亦不同。如何开发好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形成有效开发技术,已成为石油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亦是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难题。针对以上难题,以80多个特低渗开发单元的现场实践为依托,以计算机数值模拟为手段,综合利用油藏工程、高等渗流力学理论,在对油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其裂缝发育、压力敏感性强、非达西渗流等特性,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最佳匹配井网形式、利用合理注采井距以及合理注水时机等油藏工程技术研究,以形成适合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有效开发的油藏工程技术。

1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分类

特征指标体系分类及分析

油藏开发过程,实际上是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过程,其渗流特征取决于渗流三大要素:①渗流的环境(即多孔介质),主要是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②流体,主要是流体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③流动的状态,主要是流动的环境、条件和流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三大因素决定着流体渗流规律和油藏开发效果[1~6]。因此,影响油藏开发效果分类体系的指标亦可相应地概括为三大类:一是油藏评价特征指标体系(如储层的沉积成因特征、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裂缝发育特征等);二是油藏开发特征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油田流体系统、地层压力系统、驱替能量等特征);三是流固耦合特征指标体系(即润湿性特征和压力敏感性特征)。

评价特征指标体系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密切相关[2]。根据上述不同地质因素在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过程中控制作用的大小,可将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分为原生(沉积型)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次生(成岩型)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和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但原生和次生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主要通过渗透率指标参数和裂缝发育情况来体现。

油藏开发特征指标体系

我国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流体性质和驱替能量差异不大,原油性质一般都比较好,其特点是密度比较小、黏度低、含胶质和沥青少,另外凝固点比较高、含蜡量比较多。油藏基本上都为低饱和油藏,驱替能量主要为弹性驱动。但地层压力系统差异较大,压力系数在~之间。

流固耦合特征指标体系

流固耦合特征主要表现为流体与流动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流体与岩石之间的亲和性,即润湿性,统计表明,我国特低渗透砂岩油层润湿性以亲水为主[2];其次是在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的改变引起储层结构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必然反作用于储层内流体的渗流,影响到油藏的开发,这是一种流固耦合过程[7]。由此可见:储层的变形是一种被动的变化,其变化程度和类型取决于主动因素(主要是地层压力)的变化情况,即压力系统是影响储层压力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异常高压油藏的储层变形比常压油藏储层变化明显得多[7~9]。因此,影响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效果的流固耦合特征指标也主要为地层的压力系数。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影响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效果的特征指标主要是储层渗透率、裂缝的发育、压力系统及储层敏感程度等。

特征指标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替特征影响因素

应用非达西渗流理论,在建立非达西渗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求解不同条件下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和驱替相压力的分布情况,来分析影响特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替特征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考虑毛细管压力的两相驱替前缘含水饱和度方程为[10]: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式中:ϕ为孔隙度;t为某一时刻,s;x为距离点源的位置,cm;A为过水断面面积,cm2;q(t)为体积流量,cm3/s;λo为油的流度,μm2/MPa·s;Sw为水相饱和度;pc为毛管压力,MPa;fw为含水率。

水相压力分布方程为[10]: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式中:λ为油、水相流度之和,10-3μm2/(MPa·s);pw为井底压力,MPa;qv为油、水总流量,cm3/s;

方程(1)和(2)均为非线性方程,解析求解已不可能,数值计算采用IMPES分别进行差分,隐式求解压力,显式求解饱和度。

求解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毛细管压力是影响特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替特征的主要指标。首先,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造成了见水前缘平均含水饱和度的降低和驱替相压力的升高(图1)。同时,毛细管压力的存在能使含水饱和度前缘超前,水淹区内的含水饱和度趋于均匀,同样亦造成驱替相压力的增加(图2)。总之,启动压力梯度和毛细管压力的存在使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水井注水困难,驱替效果变差。而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毛细管压力是由储层渗透率决定的,即渗透率是决定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采特征影响因素

应用非线性弹性渗流理论,在建立非线性弹性渗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求解不同渗透率变化系数(压力敏感程度)条件下地层压力的分布情况,来研究影响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变形介质油藏)开发特征的主要因素。

图1 启动压力梯度对前缘含水饱和度、驱替相压力分布的影响

图2 毛管压力对前缘饱和度、驱替相压力分布的影响

非线性弹性渗流的泛定方程为[10]: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对非线性方程(3)进行有限差分求解,从而求出地层压力和井底流压的分布。

求解结果表明:①在定产条件下,地层渗透率变化系数越大,地层压力降低越急剧;②当井底流压一定时,变形越严重的油藏产量越低;③当产量一定时,变形越严重的油藏井底流压越低,即生产压差越大(图3)。由此可见:油藏的产量和产量递减快慢是受油藏弹塑性影响的,弹塑性越大,产量递减越快。而油藏的弹塑性除了与储层的孔喉大小和裂缝有关外,还与油藏的压力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即高压、常压、低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油藏的弹塑性[7]。因此,油藏压力系数及裂缝是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

图3 不同渗透率变化系数条件下地层压力分布及生产井指示曲线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分类指标确定及分类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分类指标确定

综合特征指标分析和影响规律研究,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主要为裂缝和压力系数(压力系统类型)。

另外,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埋深变化范围较大,在1300~4000m之间,是影响油藏经济效益的主要参数。

因此,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主要的分类参数为压力系数、油藏埋深以及裂缝是否发育。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分类

综合油藏原始地层压力系数和油藏埋深可将油藏划分为16种类型,再考虑裂缝是否发育,则特低渗砂岩油藏总共可细分为32种类型。

根据中石化81个开发单元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存在裂缝性浅层低压特低渗砂岩油藏、裂缝性中深层常压特低渗砂岩油藏和裂缝性深层高压特低渗砂岩油藏3种类型(表1)。

表1 中石化油藏分类及油藏储量分布状况

2 三种不同类型特低渗砂岩油藏开采特征分析

产量递减规律异同

图4 不同类型油藏产量递减规律曲线

通过对中石化81个开发单元、3种不同类型特低渗砂岩油藏产量递减规律分析可见,不同类型特低渗砂岩油藏产量递减均符合指数递减规律,但不同类型特低渗砂岩油藏初始递减产量和递减率差异较大。深层高压特低渗砂岩油藏初始产量高,递减快,初始递减产量为,初始年递减率为;中深层常压特低渗砂岩油藏初始产量较之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低,递减慢,初始递减产量为,初始年递减率为;浅层低压特低渗砂岩油藏初始递减产量最低,递减最慢,初始递减产量为,初始年递减率为(图4)。

含水上升规律异同

通过对中石化81个开发单元、3种不同类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含水上升规律分析可见,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普遍具有见水早、无水采油期短的规律,但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含水上升率差异较大。深层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含水上升快;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和浅层低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含水相对深层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上升较慢(图5)。

图5 不同类型油藏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注水井注水特征异同

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普遍具有吸水能力低、启动压力和注水压力高且上升快的特点。特低渗透砂岩油层渗流阻力大,传导能力差,注水能量很难传导扩散,导致特低渗透油层吸水的启动压力一般较高。再加地层中粘土矿物膨胀和水质不配伍等因素引起的油层伤害使吸水指数下降,致使注水井压力上升很快,在注水井附近憋成高压区,降低了有效注水压差,造成注水量的递减。

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明显不同的开采特征,这表明分类参数能够反映油藏的基本特性,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有效开发油藏工程技术研究

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最佳匹配井网研究

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系统的存在对油藏注水开发起到了双重作用,改善了油层的吸水能力,弥补了储层渗透率的不足,有利于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另一方面,注入水在进入裂缝单向突进、形成高压水线、然后向两侧扩散时,如果驱替方向合适,将有利于提高开发效果;若驱替方向不当,将导致油井过早水淹、水窜,严重影响油藏最终采收率。因此,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井网的研究必须考虑井网与裂缝的最佳匹配形式。井网与裂缝的最佳匹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不同井网形式与裂缝的最佳匹配角度;②最佳的井网形式。特别是井排方向的部署是否合理是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成败的关键。

不同井网形式与裂缝的最佳匹配角度研究

由于多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储集层物性差、天然裂缝比较发育、渗透率各向异性明显、基质渗透率低、注水开发所需驱动压力梯度大等特点,行列注水、边缘注水及切割注水等注采井数比低、注采井距偏大的注采方式都不能适应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性,因此多采用面积注水方式进行开发,如五点法、七点法及九点法等。不同类型井网形式如何部署才能取得好的驱替效果,即注水井排与裂缝方向呈何角度时驱替效果最好?

建立五点法、七点法及九点法概念模型,由注水井排与最大渗透率呈不同角度波及系数和见水时间计算结果对比可见,五点法矩形井网注水井排与裂缝方向一致时,波及系数最高、见水时间最迟,因此五点法矩形井网注水井排与裂缝的最佳匹配角度为0(图6)。同理,斜七点法面积注采井网注水井排与裂缝的最佳匹配角度为°(图7)。反九点法面积注采井网注水井排与裂缝的最佳匹配角度为45°(图8)。

图6 五点法矩形井网不同角度条件下波及系数、见水时间变化曲线

图7 斜七点法井网不同角度条件下波及系数、见水时间变化曲线

最佳匹配井网形式研究

不同类型井网与裂缝具有不同的最佳匹配角度,但哪一种井网形式更适合裂缝性油藏开发,开发效果最好?3种不同井网形式(正方形反九点、菱形反九点、矩形井网)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表明,面积注水井网中,矩形井网含水上升最慢,开发效果最好,菱形反九点井网次之,正方形反九点井网最差(图9)。

图8 反九点法井网不同角度条件下波及系数、见水时间变化曲线

图9 不同类型注采井网开发效果对比图

因此,裂缝性砂岩油藏注采井网与裂缝的最佳匹配井网形式为:五点法矩形井网,注水井排与裂缝方向一致。

三种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在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长期困扰的矛盾:这就是注采井距的经济适应性和技术适应性。从地质和开发的需要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当井距过大、驱替压力梯度小于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时,不能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流体将处于不流动状态,即注采井距影响流体流态分布。因此,应采用较小的注采井距、较大的井网密度,才能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取得好的开发效果。但由于低渗透油藏单井产量低,经济上又不允许。因此,特低渗透油藏注采井距的确定不同于中高渗透油藏,不仅要考虑经济是否合理,还要考虑技术是否可行。

三种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经济适应性研究

经济最佳井网密度是指总产出减去总投入达到最大时,亦即经济效益最大时的井网密度。应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俞启泰推导的经济最佳井网密度预测公式[2],对3种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经济合理井网密度进行了预测(图10)。浅层低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经济合理井网密度为20口/km2,对应的经济合理注采井距为158m;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经济合理井网密度为口/km2,对应的经济合理注采井距为200m;深层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经济合理井网密度为10 口/km2,对应的经济合理注采井距为224m。

图10 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经济合理井网密度测算曲线

3 种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注采井距技术适应性研究

由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流体渗流遵循非达西渗流规律。随着驱替压力梯度的变化,存在多种渗流状态,即当驱替压力梯度小于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时,流体处于不流动状态;当驱替压力梯度大于最小启动压力梯度而小于临界驱替压力梯度时,流体将处于低速非线性流动状态;当驱替压力梯度大于临界驱替压力梯度时,流体处于拟线性渗流状态(图11)。因此,对于特低渗透油藏存在技术极限泄油半径(驱替压力梯度等于最小启动压力梯度处对应的泄油半径),即存在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当实际的注采井距大于技术极限注采井距时,将不能建立连通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井间存在不流动区,导致水井附近蹩压,注不进水;油井形成低压区,采不出油。所以,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除考虑经济因素外,必须考虑技术可行性。

图11 流态分布示意图

应用岩心实验获得的最小启动压力梯度公式与产量公式推导出的技术极限注采井距计算公式[11,12],对3种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技术极限注采井距进行了计算。浅层低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技术极限注采井距为90m;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技术极限注采井距为80m;深层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技术极限注采井距为160m。

3 种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注采井距和技术极限注采井距而定,即技术可行与经济相对合理相结合。因此,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确定的原则是:当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大于经济合理井距时,取经济合理注采井距;当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小于经济合理注采井距时,考虑压裂作用,看压裂工艺水平能否补偿经济合理注采井距与技术极限注采井距之差,如能补偿就采用经济合理注采井距;如压裂无法弥补经济合理注采井距与技术极限注采井距之差,就考虑与经济极限注采井距的关系,如果技术极限注采小于经济极限注采井距,考虑压裂的作用,合理注采井距取经济极限井距加三分之一经济合理注采井距与经济极限注采井距之差。但如果压裂工艺水平无法弥补经济合理注采井距和技术极限注采井距之差时,那么该油藏就暂时无法经济有效地动用。

根据以上原则,综合经济合理注采井距和技术极限注采井距计算结果,在考虑压裂的情况下,合理注采井距可采用经济合理注采井距。因此,浅层低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深层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注采井距可分别取值为其经济合理注采井距:158m,200m,224m。

3 种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开采方式研究

由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压力敏感性强,在降压开采过程中,孔渗伤害很大,裂缝系统更为显著。即使压力再升高后,渗透率恢复也很小,远低于原始水平。储层压力敏感的不可逆性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注水时机,适时注水,对保证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低渗透油田原则上应保证早期同步注水,最好争取提前注水。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应采用不同的注水时机:

(1)异常低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可考虑超前注水。因为异常低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可建立的驱替压力梯度小(在相同注采井距条件下),提前注水将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压力系统。实践证实超前注水时机以3~6个月为好,而超前注水压力应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110%左右。

(2)常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可考虑同步注水。同步注水可避免因降压造成的储层伤害。

(3)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对于欠压实型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时机可以适当推迟一些。因为地层压力本来就高,再加上油层渗透率特别低,如果早期注水,则需要的注水压力很高。一般主张地层压力降至静水柱压力时开始注水。

4 结论

(1)本文从分析控制渗流特征的三大要素出发,应用非达西及非线性弹性渗流理论研究了影响特低渗砂岩油藏驱替及开采特征因素。研究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储层渗透率)、储层的弹塑性(油藏埋深、裂缝和油藏的压力系统)是影响特低渗砂岩油藏驱替及开采特征的决定因素。因此,油藏埋深、原始压力系数和裂缝可作为油藏的分类参数,形成了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分类新的表征指标和方法。

(2)不同类型特低渗砂岩油藏的开采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特低渗砂岩油藏具有明显差异,从而说明特低渗砂岩油藏分类新的表征指标和方法具有很好的适应性,用其进行分类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针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裂缝发育、非达西渗流、压力敏感性强等特性,通过井网与裂缝最佳匹配、合理注采井距和合理注水时机等研究,形成了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有效开发的油藏工程技术:①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最佳匹配井网形式为五点法矩形井网、注水井排与裂缝方向一致;②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应采用不同的井网密度,研究认为浅层低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深层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注采井距分别取158m,200m,224m;③不同类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应采用不同的注水时机,浅层低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应提前注水,超前注水时机以3~6个月为好,而超前注水压力应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110%左右;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应同步注水;深层高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应在地层压力降至静水柱压力左右时开始注水。

参考文献

[1]黄延章.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30~100.

[2]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14~152.

[3]Amyx J W,Bass D M,Whiting R Reservoir Properties[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1960.

[4]Muskat Principles of oil Production[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1949.

[5]薛定鄂A E著.王鸿勋,张朝琛,孙书琛译.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物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36~283.

[6]王建民,周卓明.顺宁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沉积特征与控油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146~149.

[7]宋付权.变形介质低渗透油藏的产能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2,9(4):33~35.

[8]王江,王玉英.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压力敏感性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5):28~31.

[9]赵卫华,常剑,杜燕等.深层低渗透难采油藏的注水开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3):245~248.

[10]葛家理.现代油藏渗流力学原理(上、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7.

[11]吕成远,王建,孙志刚.低渗透砂岩油藏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86~89.

[12]王文环.提高薄互层低渗透砂岩油藏采收率有效开发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660~667.

[石油工程]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摘 要目前,运用水平井开发油气藏受到越来越多的油田工作者推崇。但用水平井开发气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诸如渗透率各向异性、水平井长度、气层厚度、水平井位置、地层损害程度等,对于低渗透气藏还要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气藏类型,其所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产能公式求解也相应不同。运用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分析可以更直观的分析参数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关系,了解影响产能的因素。本文就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方面,总结了各类气藏水平井开发的实用公式,讨论了气藏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水平井产量和流入动态的影响,最终得到了气藏水平井开发的实用范围及特点。在获得确定气藏水平井产能实用公式基础上,根据气藏水平井配产的相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了气藏水平井长度、避水程度因素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绘制了无阻流量增量随避水程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图,最终确定了合理的水平段长度和避水程度,最后应用经验法配产,获得了该井的合理产量。关键词:气藏;水平井;影响因素;配产目 录1 绪论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水平气井产能公式的提出 水平井产能分析概要 气井配产研究 气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 气井配产限制因素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所完成的工作 研究目标 技术路线 本文完成的工作 62 气藏水平井开发公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裂缝性气藏水平井求解公式 非达西流动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裂缝性有水气藏水平井公式及分析 凝析气藏水平井的公式及分析 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对低渗透气藏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气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 气层厚度及水平井段长度的影响 各向异性的影响 地层损害的影响 底水驱气藏水平井 底水锥进气井临界产量确定常用方法 边、底水气藏气井开采特征 气井工作制度分析 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分析 水平气井长度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气层厚度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各向异性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地层损害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313 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方法 气藏配产方法 经验法 系统分析方法 各种方法剖析 经验法剖析 单点法 指数式 二项式 节点分析法剖析 在节点分析基础上引入时间变量的配产方法 优化配产方法 434 实例计算 445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49谢 辞 50参考文献 51

关于压裂论文范文资料

颜志丰1 琚宜文1 侯泉林1 唐书恒2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为模拟研究煤储层水力压裂效果,对煤样进行了饱水条件下的常规单轴压缩试验和声发射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在常规单轴压缩条件下,煤在平行层面上其力学性质具有方向性差异,平行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要比垂直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大得多,其弹性模量也大得多。煤样在垂直面割理方向弹性模量E随着单轴极限抗压强度σc的增加而增加,相关性较高,平行面割理方向弹性模量E随着抗压强度的增高而增高,但离散性较大。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煤样变形破坏表现出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大体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

关键词:单轴压缩试验 力学性质 各向异性 饱和含水率 割理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No. 41030422; 4097213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973) 课题( No. 2009CB219601)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 2009ZX05039 - 003)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 XDA05030100) ; 河北工程大学博士基金课题。

作者简介: 颜志丰,1969 年生,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后,长期从事能源地质和构造地质研究。Email: yanzf@ gucas. ac. cn。

Uniaxial Mechanical Test of Water-saturated Coal Samples in Order to Simulate Coal Seam Fracturing

YAN Zhifeng1JU Yiwen1HOU Quanlin1TANG Shuheng2

( 1.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2.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imulate effect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coal reservoir,conventional uniaxial compres- sion test and acoustic emission test on the water-saturated coal samples were ho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 chanical properties in parallel to the level of coal have directional differenc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nventional uniaxial compression. The uniaxial limit compressive strength in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face cleat is much larger than it in the vertical,so is the elastic modulus. The elastic modulus of coa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om- pressive strength,however it is higher correl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vertical face cleat,but a larger dispersion in parallel.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curve shape showed by deformation of coal sampl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can be roughly summarized as 3 types.

Keyword: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isotropy;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cleat

1 前言

煤层气是储存于煤层内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中CH4含量多数大于90%,是一种优质洁净的气体能源(单学军,2005)。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在全国19个主要含煤盆地,适合煤层气勘探的埋深300~2000m范围内,预测煤层气远景资源量为万亿m3。煤层气主要是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内,也有少量以游离状态存在于孔隙与裂缝中(SmithDM,1984)。就孔隙结构而言,煤的孔隙结构可分为裂缝性孔隙和基岩孔隙。人们又习惯地把煤岩中的内生裂缝系统称为割理。其中面割理连续性较好,是煤中的主要裂隙,端割理是基本上垂直于面割理的裂缝,只发育在两条面割理之间,把基岩分割成一些长斜方形的岩块体(李安启,2004)。

渗透率高的煤层产气量往往较高,而低渗透率的煤层产气量较低。水力压裂改造措施是国内外煤层气井增产的主要手段。而我国的煤层气储层普遍属于低渗透煤储层,研究表明:我国煤层渗透率大多小于50×10-3μm2(张群,2001)。因此,目前国内的煤层气井采用最广泛的完井方法是压裂完井,煤层和砂岩的岩性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压裂施工中裂缝在煤层中的扩展规律与在砂岩中的扩展规律也不相同,为了解煤层的压裂特征和压裂效果就需要对煤层压裂进行模拟研究,要进行模拟研究就需要研究煤岩的力学性质。

通过试验研究煤岩的力学性质,发现煤岩具有尺寸效应———即煤岩的尺寸对试验结果具有影响,Daniel和Moor在1907年就指出(DanielsJ,1907):小立方体的屈服强度高于大立方体,而且当底面积保持常数时,随着试块高度的增加,其屈服强度降低。研究过煤岩尺寸效应的还有Bunting(Bunting )。Hirt和Shakoor(Hirt A M,1992),Med-hurst和Brown(MedhurstT P,,1998),吴立新(1997),刘宝琛(1998),靳钟铭(1999)等。

由于单轴力学性质试验结果受尺寸、形状等因素制约,因此进行单轴岩石压缩试验时,对试验样品的加工有一定的要求,通常试件做成圆柱体,一般要求圆柱体直径48~54mm,高径比宜为~,试件端面光洁平整,两端面平行且垂直于轴线。

2 试验方法说明

在单轴压缩应力下,煤块产生纵向压缩和横向扩张,当应力达到某一量级时,岩块体积开始膨胀出现初裂,然后裂隙继续发展,最后导致破坏(闫立宏,2001)。为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采用同一试样,粘贴应变片,在测试强度过程中同时用电阻应变仪测定变形值。

煤样制备和试验方法

实验煤样采自沁水盆地南部晋煤集团寺河煤矿3#煤层。煤样制备和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1),以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实验室和现场试验标准化委员会提供的《岩石力学试验建议方法》(郑雨天,1981)进行的。沿层面方向在大煤块上钻取直径为50mm,高为100mm的圆柱样,煤样轴向均平行煤岩层面。为研究平行面割理和垂直面割理方向煤岩力学性质的差异,制备了两组煤样。一组煤样平行面割理方向,样品数10个,编号DP1DP10;另一组煤样垂直面割理方向,样品数10个,编号DC1DC10。试验前对煤样进行了饱水处理(48h以上)。单轴实验设备为WEP600微机控制屏显万能试验机。记录设备为30吨压力传感器,7V14程序控制记录仪。数据处理设备为联想杨天E4800计算机及相应的绘图机、打印机。试验工作进行前测试了煤样的物理性质,对试件进行了饱水处理。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的煤样条件见表1。

表1 煤样条件

计算公式

单轴抗压强度计算公式:

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 2011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式中:σc为煤岩单轴抗压强度,MPa;Pmax为煤岩试件最大破坏载荷,N;A为试件受压面积,mm2。

弹性模量E、泊松比μ计算公式:

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 2011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式中:E为试件弹性模量,GPa;σc(50)为试件单轴抗压强度的50%,MPa;εh(50)为σc(50)处对应的轴向压缩应变;εd(50)为σc(50)处对应的径向拉伸应变;μ为泊松比。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加载轴线方向对煤块的抗压强度σc和弹性模量有显著的影响。

试验结果数据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平行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要比垂直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大得多,其弹性模量也大得多,抗拉强度平均值高出2/3,而弹性模量更是高出一倍。这说明即使在平行煤的层面上其力学性质也具有方向性,不同方向上其值大小有显著差异。

表2 煤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注:DP9沿裂隙面破裂,没有参与力学性质分析。

煤是沉积岩,小范围内同一煤分层在形成环境、形成时代上都是相同的,可以认为小范围内在平行煤的层面上,煤的组分、煤质等是均匀的,变化非常小,所以沿平面上力学性质的差异与煤质、组分等关系不大。推测其原因是由于在地史上受到构造应力的影响,构造应力具有方向性,在不同的方向上其大小不同,使煤在不同的方向上受到地应力作用的大小程度也不同,导致煤在不同方向上结构有所不同,从而表现出来在不同方向上力学性质的差异,在受力较大的方向上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强度。由于在构造力作用下沿最大主应力方向裂隙最容易发育,发育程度也应该较好,沿最小主应力方向上裂隙发育程度要差些。发育好的裂隙往往形成面割理,因而在平行面割理的方向上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都高,而在垂直面割理的方向上其值相对就会小些。

煤岩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与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

由表2可知煤样的抗压强度离散性较大,影响因素是什么?煤的密度与含水状态对单轴抗压强度有什么影响?现分析如下:

图1a表示了极限抗压强度σc与饱和密度ρw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C组、P组还是全部样品,随着饱和密度的增加,煤块的极限抗压强度都有增加的趋势,说明随着饱和密度的增加,抗压强度有增加的趋势。

图1 σc与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

图1b表示极限抗压强度σc与饱和吸水率ωs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C组样品随饱和吸水率的增加抗压强度有减少的趋势,而P组样品单轴抗压强度和饱和吸水率的相关性非常低,可以认为饱和吸水率对P组样品没有影响。由此可见,饱和吸水率的增高使垂直面割理方向的抗压强度降低,而对平行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影响很小。

图1c表示单轴极限抗压强度σc与弹性模量E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C组样品单轴极限抗压强度σc与弹性模量E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垂直于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P组样品具有不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即平行于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σc与弹性模量E的增加而增加,但离散性较大。

图1d表示单轴极限抗压强度σc与泊松比μ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C组样品单轴抗压强度与泊松比之间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垂直于面割理的单轴抗压强度随着泊松比的增高而降低;但是P组样品的相关性很低,即平行于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σc与泊松比的变化无关。

弹性模量和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

图2a表示弹性模量E与泊松比μ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C组样品、P组样品及全部样品相关性均不明显。说明弹性模量与泊松比之间的变化互不影响。

图2 弹性模量E与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

图2b表示弹性模量E与饱和密度ρw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C组还是P组,样品弹性模量与饱和密度相关性非常弱,可以认为不相关。由此可见弹性模量不受饱和密度变化的影响。

图2c表示弹性模量E与饱和吸水率ωs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C组样品弹性模量与饱和吸水率相关性较高,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是P组样品的相关性却很低,几乎不相关。由于C组样品以垂直轴向的裂隙为主,在压力作用下煤样的变形等于煤岩本身的变形再加上水的变形,水是液体,在压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水含量的增加变形随之增大,而产生较大的轴向变形,导致C组的煤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弹性模量变小。而P组样品裂隙以平行轴向为主,尽管在饱水的情况下裂隙中完全充填了水,但由于水含量很少,承载压力的主要是煤岩本身,变形量也是由煤岩本身决定的,因此它与含水量关系不明显。

泊松比和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

由图3a中可以看出C组样品、P组样品和全部样品的泊松比与饱和密度之间散点图均比较离散,相关性很低,也可以说它们不相关。

由图3b中可以看出C组样品、P组样品和全部样品的泊松比与饱和吸水率之间相关性很低,可以认为它们不相关。

煤岩单轴压缩全应力—应变曲线类型

岩石试件从开始受压一直到完全丧失其强度的整个应力应变曲线称为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79)。大量岩石单轴压缩实验表明,岩石在破坏以前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大体上是类似的,一般可分为压密、弹性变形和向塑性过渡直到破坏这三个阶段。

煤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石,由于成煤物质的不同及聚煤环境的多样化,煤的岩石组分、结构特征比较复杂。因此,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煤样变形破坏机制及表现出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多种多样,大体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

图3 泊松比μ与饱和吸水率ωs之间的关系

迸裂型

应力—应变曲线压密阶段不明显,加速非弹性变形阶段很短,曲线主要呈现表观线弹性变形阶段直线,直到发生破坏,见图4a。具有迸裂型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的煤样,通常均质性较好、强度较大、脆性较强,其抗压强度通常很高。煤样在整个压缩变形过程中,积聚了大量弹性应变能,而由于发生塑性变形而耗散的永久变形能相对较小。因此,当外部应力接近其极限强度而将要发生破坏时,煤岩内积聚的大量弹性应变能突然、猛烈地释放出来并发出较大声响,形成一个很高的声发射峰值。

图4 煤岩样品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图

破裂型

应力较低时,出现曲折的压密阶段,当应力增加到一定值时,应力—应变曲线逐渐过渡为表观线弹性变形阶段;最后变为加速非弹性变形阶段,直到发生破坏,见图4b。试件随荷载的增加,煤样受力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出现局部张性破坏,但整体仍保持完整,并在变形过程中也积聚了一定的弹性应变能。当外部应力接近其抗压强度,即煤岩发生加速变形时,煤岩中积聚的弹性应变能就突然释放,产生较高的声发射值,破坏时声发射强度又变得非常低。

稳定型

应力—应变曲线压密阶段不明显,表观线弹性变形阶段呈略微上凸的直线,加速非弹性变形阶段较长,见图4c。试件随荷载的增加,煤样受力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出现局部张性破坏,并在变形过程积聚的弹性应变能释放,形成振铃计数率峰值,随后振铃计数率迅速降低,并在加速非弹性变形阶段开始时出现新的振铃计数率峰值,接近破坏时又出现一次振铃计数率峰值。破坏时声发射强度又变得非常低。

4 结论

通过上面对沁水盆地寺河煤矿3号煤力学试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煤岩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质在平行煤层的平面上具有方向性差异,平行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要比垂直面割理方向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大得多,其弹性模量也大得多。

(2)煤的极限抗压强度σc随着饱和密度ρw的增加而增加;极限抗压强度σc在垂直于面割理方向上随饱和吸水率ωs的增加而减少,而在平行面割理方向上与饱和吸水率无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σc随着弹性模量E的增加而增加,在垂直面割理方向上相关程度较高,在平行面割理方向上离散性较大。单轴极限抗压强度σc在垂直面割理方向上随着泊松比μ增加而减小,而在平行面割方向上与泊松比无关。

(3)弹性模量E的变化不受泊松比变化的影响,同时也不受饱和密度的影响;垂直面割理方向弹性模量随着饱和吸水率ωs的增加而减小,而平行面割理方向弹性模量与饱和吸水率无关。

(4)泊松比μ的变化既不受饱和密度变化的影响,也不受饱和吸水率ωs变化的影响。

(5)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煤样变形破坏表现出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大体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①迸裂型;②破裂型;③稳定型。

参考文献

单学军,张士诚,李安启等.2005.煤层气井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分析.天然气工业,25(1),130~132

靳钟铭,宋选民,薛亚东等.1999.顶煤压裂的实验研究.煤炭学报,24(l),29~33

李安启,姜海,陈彩虹.2004.我国煤层气井水力压裂的实践及煤层裂缝模型选择分析.天然气工业,24(5),91~94

刘宝琛,张家生,杜奇中等.1998.岩石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7(6),611~614

吴立新.1997.煤岩强度机制及矿压红外探测基础实验研究.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闫立宏,吴基文.2001.煤岩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矿业安全与环保,28(2),14~16

张群,冯三利,杨锡禄.2001.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发策略.煤炭学报,26(3),230~235

郑雨天等译.1981.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实验室和现场标准化委员会:岩石力学试验建议方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北京:地质出版社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编.1979.岩体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Bunting D. 1911. Pillars in Deep Anthracite Mine. Trams. AIME,( 42) ,236 ~ 245

Daniels J,Moore L D. 1907.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Coal. The Eng. and Mining,( 10) ,263 ~ 268

Hirt A M,Shakoor A. 1992. Determination of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al for pillar Design. Mining Engineer- ing,( 8) ,1037 ~ 1041

Medhurst T P,Brown E T. 1998. A study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al for Pillar Design. Int. J. Rock. Min. Sci. 35 ( 8) ,1087 ~ 1104

Smith D M,Williams F L. Diffusional effects in the recovery of methane from coalbeds. SPE,1984: 529 ~ 535

油井压裂的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论文

摘要:对油井压裂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关键词:油井压裂;风险分析安全对策

引言

油井压裂作业设备多、环节多,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作业环境恶劣、救援及逃生困难的特点,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极易酿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笔者就油井压裂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压裂施工风险分析

人员与设备高度集中压裂作业井场占地一般1600m2左右;压裂设备包括压裂车、混砂车、仪表车、管汇车、砂罐车及立式砂罐、大罐等。在特殊情况下,如压力高或需要更大排量施工的井,还要增加压裂车和仪表车。井场人员和设备密集,管理难度大。

井场布置易存在隐患由于受井场场地的限制,施工车辆距离井口过近,压裂仪表车、其他辅助车辆和仪器距离高压区的距离较近,存在安全隐患。

施工过程危险性高压裂作业施工,尤其是老井、重复压裂井、大型酸化压裂,工序复杂,地面压力在30MPa-60MPa之间,极易造成井身结构破坏、管线爆裂,发生卡钻、砂堵油管、管柱断脱、井口设备刺漏等工程事故,极易引发井喷事故和物体打击事故。

救援及逃生困难由于井场摆放着各种车辆和压裂罐,视野较窄,一旦发生事故,很难迅速逃生和得到救援,极易升级为不良事件。

环境保护要求高如果压裂失控、压裂管柱破裂或者高压井口、管线泄漏,极易发生压裂液、有毒有害气体和原油的泄露,污染大气层和地表层,造成重大地面污染事故。

2、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

作业人员的管理应对设计人员进行井控培训,施工人员需穿戴好劳保用品并持证上岗,非本岗位工作人员要限入高压区。

生产设备的管理使用压裂设备前,必须对设备的气控系统、液压系统、吸入排出系统、仪表及执行机构系统、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等十个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并对仪表进行校正。

井场布置的管理压裂施工的井场布置应严格按高压区、低压区、井口区和辅助区划分,设立好警戒线,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油井压裂的所有生产设备,必须停放在上风方向,并与井口保持30m距离。

试压工序的管理井口要用钢丝绳固定牢固,高压管汇要安装泄压阀及安全阀。排空试压并保持15min,仔细检查无刺漏后再放空。要确定最高限压压力,现场施工中严禁超压操作,超压时应紧急停车。

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循环、试压、试挤、压裂、支撑剂、替挤、反洗或活动管柱等环节,压裂施工期间应统一现场的操作指挥,必须对施工的设计要求、井下情况、地面设备及各个岗位的技术情况清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要保存安全生产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作业人员名册、工作日志、培训记录、事故和险情记录、安全设备维修记录情况等。

安全管理的法规标准油井压裂作业安全管理须遵守SY6443-2000《压裂酸化作业安全规定》等有关的安全管理规定。

3、安全对策

规范人的安全行为

①压裂前召开安全会议,以保证所有的`现场人员都知道压裂施工程序,现场人员都应清楚自己在压裂施工中的职责和在应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对施工现场人数进行统计,在应急情况下的人员逃生路线明确,在实施压裂过程中,暂无施工任务的人员应到指定位置待命。

②员工是油井压裂作业的主体,要从关爱员工生命及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严格压裂作业从业人员的选择任用。规范安全行为,加强安全教育及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按规程、标准上岗操作,减少人为操作失误,降低因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

③压裂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不满足安全要求的井场坚决不能作业。高、低压管汇吊装、压裂车并入管汇、砂罐车倒车等重点工序,必须由专人指挥方能进行,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④要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创造适合人的工作环境,从而减少人失误的可能性。

控制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①压裂作业生产设施,要根据施工耐压等级,确定油井压裂生产设施和专业设备的选型,抓好设备的运行检查、定期校验、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改造、报废处理等环节的管理,杜绝设备带病运行,是确保油井压裂作业安全的重要途径。

②安全检查是监测单位生产作业情况与国家、地方及企业标准不符合程度的过程,是发现危害因素的方法,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掌握油井压裂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确保生产安全。

③严格按标准布置井场压裂设备,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消除压裂现场的机械设备、化学药剂的潜在危险。

④设备的安全附件要定期校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附件要及时更换或修复,以消除作业中的安全隐患。

⑤安全管理部门要依据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结果、隐患评价及隐患分级情况,提出隐患治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抓好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

①油井压裂作业单位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或完善,并组织员工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

②压裂作业单位要建立与单位生产和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并配备好安全工程师,对于改善单位的安全管理、提高单位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③抓好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应急救援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油井压裂作业单位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油井压裂作业配套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急技术,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装备设施。同时,应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与警报系统,加强与兄弟应急救援机构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确保在应急状况下,及时得到救助,避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彭少涛 刘川庆 朱卫平 孙斌 刘学鹏

作者简介:彭少涛,男,1970年11月生,2007年获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现为高级工程师、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储层改造所所长,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环保科技园地锦路7号1幢,邮编:100095,E-mail:

(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95)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区块以中低阶煤为主,分布十分广阔,虽然其含气量不高,但其煤岩厚度大,渗透性好,机械强度高,具有高产潜质。目前,保德区块压裂施工中面临压裂液滤失极大,造缝不充分,加砂困难的问题,易导致施工失败,影响压裂效果。本文针对2010年压裂施工中所遇到的难题,开展了煤层气井地质与压裂施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总结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从优选压裂液体系、优化支撑剂组合、调整施工工艺入手的技术对策;该研究成果可为今后保德区块中低阶高渗煤层的压裂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从而为储量目标的完成与产能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保德区块中低阶煤压裂技术对策

The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Strategies of Low Rank Coal Fracture in Baode Block

PENG Shaotao LIU Chuanqing ZHU Weiping SUN Bin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95, China)

Abstract: Low rank coal is the main kind of coal in Baode block of Ordos Basin, which is very broadly dis- the gas content is not high, it has a high yield potential for big coal thickness, good permeability and high mechanical , it easily leads to fracturing failure for enormous filtration and insufficient fracture extension, which affect the gas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aiming at the fracturing problems in 2010, we started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al and fracturing summarizing the reasons, we pres- ented some technical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preferring fracturing fluid, proppant portfolio optimization and process research fruit i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reference of low rank coal fracture, and also offer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duction capacity building.

Keywords: Baode block; low rank coal; fracturing strategy

1 前言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是成煤过程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各种烃类气体,经运移、散失后,仍保留在煤层和顶底板岩石中的部分。煤层中游离气很少,煤层甲烷主要以吸附状态(70%~90%)附在煤层微孔隙内表面上。煤层吸附甲烷的能力随着压力升高而增大,饱和后以游离态存在,少量溶于水中[1]。煤层的裂隙系统是煤层甲烷运移的主要通道,但其连通性差、渗透率低,难以形成具有高导流能力的通道。为了开采这种气体,必须采出大量的水,降低裂隙系统的压力,气体从煤层表面上解吸进入裂隙系统。为了使气体从裂隙系统流入井筒,必须在煤层的天然裂隙与井筒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通孔道,而产生这种连通孔道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对煤层进行压裂。

2 保德区块中低阶煤特性

保德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褶带的北端;总体形态为向西缓倾的大型单斜构造,地层倾角较为平缓;构造简单,走向近北东。区内煤岩Ro介于,平均,煤阶较低,以气煤为主,次为肥煤,属于中低阶煤。虽然煤阶较低,含气量不高,但其埋藏较浅,渗透性好,具有高产潜质。

通常情况下,中低阶煤具有割理发育,渗透率较高,机械强度相对高,含气量低的特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证实:

(1)保德区块煤岩割理较为发育,面割理密度在5~13条/5cm,渗透率较高,介于,一般在;

(2)根据煤芯岩石力学参数实验,弹性模量为,泊松比为;对比韩城、吉县区块(弹性模量在1355~9755,泊松比在)来说,保德区块机械强度相对高;

(3)区内发育两套主力煤层,从含气量来看:X1#煤层平均含气量为煤层平均含气量为;相比于韩城区块(约15m3/t)和大宁—吉县区块(约)来说,保德区块含气量较低。

此外,保德区块煤岩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如:

(1)厚度大、夹矸多;保德区块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X1#煤层平均厚,含夹矸1~5套,平均套;X2#煤层平均厚,含夹矸0~3套,平均2套;

(2)部分煤层段具有软煤岩特征;通过对保德区块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井X1#煤层上部、X2#煤层下部呈现低密度、低电阻、高声波时差,为软煤特征。

3 保德区块中低阶煤压裂存在的问题

根据保德区块煤岩特征,结合压裂液评价实验结果,2010年优选了活性水作为保德区块主要采用的压裂液体系,并提出了大排量、大液量、射孔避开软煤层等压裂思路。

从施工情况来看,成功率仅为80%。说明2010年采用的压裂工艺不能完全满足保德区块煤层改造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开展影响保德区块活性水压裂成功率的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强的技术对策,提高压裂施工成功率;同时,也为今后其他区块中低阶煤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为了找到影响压裂成败的因素,提高施工成功率,我们对2010年压裂失败层的原因进行了分类统计(见图1)。

图1 2010年保德区块压裂失败原因分类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煤层因素占,主要表现为加砂困难,是影响保德区块压裂一次成功率低的主因。煤层因素涉及的面比较广,只有对其进行更为细化的分析,找到影响一次成功率的关键性因素,才能提出针对性强的压裂工艺改进措施。

渗透率高造成压裂液滤失大

保德区块渗透率较高,一般在,远高于其他区块的煤层渗透率。因此,施工成功率较低的原因很可能是压裂液滤失大,造缝效率低,引起缝内脱砂,导致砂堵失败。为了验证是否由于滤失过大造成砂堵的原因,我们引入了压后压降分析技术,通过G函数曲线计算压裂液滤失效率。

G函数压降分析法最早由Nolte[2]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外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压后关井裂缝闭合期,压力动态在很大程度上有压裂液滤失特征以及裂缝形态所决定,所以可用来确定裂缝几何参数,压裂液滤失系数以及液体效率。图2是我们根据A井X2#煤层压后压力实时数据绘制的G函数曲线图,然后根据压力曲线的斜率可计算出排量的活性水滤失系数为×10-3m/;同理,对其他一些层的压降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其滤失系数在()×10-3m/。由此说明,保德区块采用活性水压裂滤失非常大,是造成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割理发育、煤层非均质性强造成压裂时产生多裂缝

保德区块割理发育,面割理密度为5~8条/5cm。割理发育,就会影响并局部改变煤层气藏中的地应力分布格局,水力裂缝不再是沿最大地应力方向扩展的单一裂缝,而是形成复杂的多裂缝(俗称菊花缝),难以形成主裂缝,造成地层加砂困难,易砂堵。

这是因为,煤层割理发育,割理处表现出的是一种弱面胶结,依据水力压裂人工裂缝的启裂机理是弱面破裂的理论,煤层压裂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分支裂缝,同时由于保德地区X1#夹矸较多,射孔时人为将X1#分为多段,这同时加剧了多裂缝产生的几率。

多裂缝的产生一方面消耗了驱动裂缝扩展的部分能量,另一方面将严重影响人工裂缝的宽度,造成支撑剂难以进入人工裂缝,形成砂堵。因此对于易于产生多裂缝的井,选择合适的支撑剂是压裂成功的关键。为了进一步了解保德区块压裂过程中多裂缝形成的情况,对B井和C井进行了压后净压力分析,见图4,图5。

图2 A井X2#煤层压后压降G函数曲线

图3 多裂缝形态示意图

图4 B井净压力分析

图5 C井净压力分析

通过净压力分析得到B井和C井压裂过程中多裂缝的形成趋势:

B井开缝因子:3~5条(48min~98min)

C井开缝因子:5~7条(90min~140min)

开缝因子:指有多少条平行裂缝在争夺同一开启的裂缝空间。

因此,从以上两口井的开缝因子分析,保德区块煤层气井压裂过程中多裂缝产生严重,由于多裂缝的影响,裂缝宽度较小,往往造成压裂加砂过程中砂堵。从这一点出发尝试较小粒径支撑剂,以提高压裂一次成功率。

其他因素对压裂成败影响的分析

通过对压裂煤层数据的统计发现,扩径率是影响保德煤层压裂成败的突出因素,因为出现了支撑剂堵塞的煤层平均扩径率超过20%,而未出现砂堵的煤层平均扩径率不到12%。进一步分析认为:扩径率大,反映煤质较软,压裂时容易产生大量煤粉,堵塞在裂缝前端,影响裂缝的延伸与扩展。

另外,根据压裂工艺因素(如:液量、砂比、排量等)对煤层压裂成败影响的分析,发现:施工排量的大小及其变化也是影响煤层压裂成败的重要因素。2010年,保德区块压裂的核心理念是“低伤害、大排量、大液量”,其施工排量为左右。从统计结果看,排量在以上的,施工成功率约;排量在以下的,施工成功率约,由此证明,适当增加排量可提高成功率。此外,排量的稳定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压裂过程中出现了支撑剂堵塞的压裂中,施工排量不稳定的占60%,稳定不变的占40%;而在压裂施工过程中未出现支撑剂堵塞的施工中,排量波动较大的占,排量有较小起伏的占25%,稳定不变的占。从这个情况来看,施工排量稳定也有利于减少支撑剂堵塞。

综上所述,影响保德区块煤层压裂施工成败因素如下:

(1)保德区块渗透性较好,导致低粘压裂液滤失大,造缝效率低;

(2)保德区块割理发育,煤层压裂过程中多裂缝产生严重,人工裂缝宽度狭小,“吃”砂能力弱,易产生砂堵;

(3)扩径率大,反映煤岩软,压裂时产生的大量煤粉堵塞在裂缝前端,影响裂缝的扩展与延伸;

(4)排量()偏小,导致活性水有效利用率低,携砂能力差,易引起砂堵;

(5)排量不稳定,尤其是中途停泵,必然导致沉砂,引起支撑剂堵塞。

4 保德区块中低阶煤压裂技术对策

针对上面分析的几个影响保德区块煤层压裂施工成败的因素,通过反复认真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压裂液的优选

2011年采用的活性水作为保德区块煤层压裂的主体压裂液是基本可行的。但是,基于中低阶煤层具有渗透性好、滤失大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例如,利于造缝和携砂,加大砂量,提高前置液百分数和砂比,降低滤失等),可考虑引入低伤害且具有较高携砂能力的TD-1清洁压裂液[3]。根据压裂液评价实验来看,TD-1清洁压裂液对保德区块煤芯的平均伤害率约为,可完全满足保德区块煤层压裂改造的需要。

另外,对于扩径率大的煤层,其煤岩软,压裂时产生的大量煤粉堵塞在裂缝前端,影响裂缝的扩展与延伸。针对这种类型的煤层,可在压裂液中加入煤粉分散剂,使煤粉在压裂液中均匀分布,避免其在裂缝前端聚集。从前期在韩城区块的试验情况来看,使用煤粉分散剂活性水压裂液,可有效降低施工压力,提高施工成功率。

支撑剂的优化组合

考虑到中低阶煤压裂时易形成扭曲的缝宽较窄的多裂缝形态,造成加砂困难,建议2011年保德区块煤层压裂时,加大40/70目中细砂的用量,以保证支撑剂更易被携带到裂缝的深部。同时开展小粒径支撑剂压裂试验,将目前常规的20~40目和16~20目支撑剂均缩小一个粒径等级,即用30~50目替代20~40目支撑剂,以20~40目替代16~20目支撑剂进行施工。从2010年底所做的裂缝内的支撑剂优化组合实验来看,适当降低支撑剂粒径,不会造成裂缝导流能力的明显下降。

提高施工排量,保证排量稳定性

通过排量的提升来降低相对滤失量,提高活性水携砂能力;同时,考虑到设备承受能力及井场实际情况,施工排量从提升至;此外,要求泵车在40MPa的压力下,排量能够稳定在,正常工作2小时以上。

5 现场应用

概况

截止到2011年6月20日,中石油煤层气公司综合应用上述几项压裂技术对策,在保德区块施工29井次,成功率。相比2010年的施工成功率(80%)来说,有了明显提高。从压后产气效果来看,虽然投产井数少(8口)且时间较短(不足70天),但已有4口井见气,2口井见套压,显示了良好的潜力。

应用实例

A井钻井井深750m,煤层埋深610~680m,X1#煤层厚度煤层,含气量。2011年3月,先用102枪127弹射开X1#,X2#煤层,然后以排量注入煤粉分散剂活性水879m3,加石英砂(40/70目8m3,30/50目30m3,20/40目)。压后投产55天,执行连续、稳定、缓慢、长期的排采原则,目前产气量610m3/d,且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6 认识与结论

(1)保德区块煤层渗透性好,压裂液滤失大是影响压裂成败的重要因素;

(2)保德区块割理发育,非均质性强,这些特征改变了煤层气藏地应力分布形态,使压裂时裂缝扩展呈现多裂缝形态;多裂缝的产生严重影响了人工裂缝的宽度,造成支撑剂难以进入人工裂缝,形成砂堵;

(3)优选压裂液体系,优化支撑剂组合,选择合适稳定的排量是解决保德区块煤层压裂成功率低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红霞,戴凤春,钟寿鹤.2003.煤层气井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油气井测试.12(1):51~52

[2]Economides M J,Nolte K .油藏增产技术(第三版).张保平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3]李曙光,李晓明等.2008.新型煤层气藏压裂液研究.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17~334

裂变毕业论文

不用我的论文,我没话说。但如果我的文章有用,请对我给予肯定!我不能监督,只有靠良心了。真的是出于帮你,因为我理解你的急!!蒙牛和伊利具有相同的产品,共同的市场,剪不断的渊源,他们之间的竞争从蒙牛创立之初就没有停止过,并在伊利2003年度从光明手中夺得中国乳业老大座次的同时升级为PK对决。经过04、 05、06三个年度的比拼,两家企业已成长为中国乳品业的两极,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两个对手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发展战略等领域的巅峰对决。 产品创新。 为增强盈利能力,伊利和蒙牛的竞争已从初级的同质化产品价格竞争,转入消费行为细分,寻求差异化、创新化发展,开发各种功能奶、高端奶,区分同质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避免价格战。 液态奶产品PK 液态奶是中国乳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占据中国乳品业的60%市场,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排名,这是蒙牛和伊利争夺的主战场,他们在液态奶产品的UHT奶、乳饮料、酸奶等三个主阵地展开猛烈的争夺。UTH奶:功能型伊利“早餐奶”和蒙牛“晚上好奶”,高端型蒙牛“特仑苏”和伊利“金典”,逐对比拼。 在经过长期价格大战后,伊利在2005年首先推出了功能型的伊利“早餐奶”,向大众灌输营养早餐的理念,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蒙牛紧随其后,推出蒙牛“晚上好奶”,向消费者者传递,牛奶的营养与安睡作用,并相继推出蒙牛“早餐奶”、“未来星成长奶”等系列功能奶。 2006年蒙牛推出高端奶“特仑苏”,蒙语即金牌牛奶,向消费者宣扬其源于纯正奶源,高科技、高营养,得到了轰动性的市场效果,该产品”还在2006年度的IDF大会上获得“新产品开发大奖”。伊利也推出高端新品“金典”,宣传其奶牛MIP概念,同时不忘奶源地、高科技和高营养概念,并开展“关爱精英健康计划”市场推广活动为“金典”销售助力。 持续的产品创新,使两家巨头在价格竞争激烈的 UTH市场中稳定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但蒙牛产品种类更丰富,获益也更大。另外,根据AC尼尔森数据,截止2006年6月,蒙牛和伊利的市场份额分别为:,,这也正是两家在该产品领域竞争最好的评述。 乳饮料:伊利“酸酸乳”战蒙牛“优酸乳”,在乳饮料市场,先有伊利的“优酸乳”,向主要消费人群的青春少年传递从“青春滋味,自己体会”的诉求信息,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蒙牛推出追随品牌“酸酸乳”,并借助“超女”之势,飞速发展,销售收入从04 年的8亿元飙升至05年的30亿元,成为成长最快,最成功的产品,市场份额也超越了“优酸乳”。为避免低端产品的过度竞争,蒙牛推出了高端产品 “心情二次方”,伊利也随继推出对抗产品“C小调”,宣传其即营养又健康。近期蒙牛又推出了“真果粒”,含有可嚼果粒的常温乳饮料,解决了营养和技术两大难题,定位于白领女性,继续走高端路线。伊利也对外宣称,率先在其优酸乳中添加OLIGO益生元和CPP(酪蛋白磷酸肽)促钙因子,使得优酸乳不但口感好、有滋味,而且更益于健康。 从两家2006年中期报告分析来看,乳饮料市场争夺的结果是,蒙牛占优,其产品收入达17亿元。 酸奶:奶源地之战与技术之争,酸奶产品的利润水平和市场增速也都优于白奶,但技术要求更高,且需低温保存,保质期短,不利于长途运输,所以酸奶产品的竞争的着力点在奶源地和技术实力方面。普通酸奶市场的价格战也是一直不断,但在酸奶领域伊利和蒙牛PK的主要看点是奶源地之战和技术之争。 奶源地之战。先是伊利发难,使“长富乳业”抛弃蒙牛,转投伊利,从而占有了长富乳业在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奶源基地。蒙牛也积极展开对当地奶源的收购工作,并马鞍山投巨资建奶源基地。 技术之争。为避免低层次的价格战,伊利和蒙牛都在酸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投入,以提高其营养保健功能,进行差异化竞争。2005年伊利成立了酸奶事业部加强对市场的开发,还与世界乳业巨头芬兰维利奥合作,享有了LGG益生菌在中国市场连续5年的独家使用权,并于2006年初推出了自己的LGG益生菌酸奶,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向中高端市场发力。蒙牛也先后推出过LABS益生菌酸奶、冠益乳酸奶等产品,并在2006年末与达能合作成立酸奶公司,利用达能先进的制造工艺与研发技术,提升其酸奶的市场竞争力。 伊利和蒙牛在酸奶的收入占液体奶总收入的比重都比较小,竞争的强度要比白奶差得多,但随着酸奶市场容量的增加,两家都在这一领域加大了投入,预计他们将在这一产品领域展开更大的竞争。 冷饮产品PK 相比较液态奶品,冷饮产品的成长性和利润空间更大,伊利和蒙牛为争夺这一市场投入巨大。截至11月,伊利2006年度共推出新品65款,平均不到一周就会推出一个新品,产品线从低价格到10元包办。值得称道的是,伊利“巧乐滋”这一老品牌在2003年创造了2亿元惊人业绩之后,继续在2006年创造了四亿元的销售额。蒙牛也推出一系列的产品,其中的“随变”、“绿色心情”也有不俗表现。 另外,由于2005、2006连续两个暖冬,冷饮市场总量增速加快,伊利和蒙牛的冷饮收入也快速增长。伊利因为在产品创新、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在2006年上半年,伊利冷饮就实现了的增度,销售收入达到亿元,全年预计收入将达30亿,将坐稳冷饮市场的头把交椅。 奶粉市场PK。 奶粉市场是乳品市场中的金娃娃,利润率极高。伊利是这一领域的高手,在2005年推出婴幼儿配方奶粉,取得了三位数的增长,估计2006年伊利奶粉市场的收入将会突破20亿,已经领军中国奶粉行业的。蒙牛在这一领域的表现无法与伊利相提并论,正如牛根生自己所说,在奶粉市场中,蒙牛是一只“丑小鸭”。为提高其奶粉领域的竞争力,2006年8月蒙牛与世界乳业巨头丹麦的阿拉福兹公司共同投资亿元,利用阿拉福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奶粉,并开发其他乳制品,真正开始进军奶粉市场。蒙牛的奶粉产业能否走向辉煌,能否从“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我们拭目以待。伊利、蒙牛双方斗法最精彩的看点就是在营销方面,这也是各种媒体评论最多的地方。蒙牛在营销方面是绝顶的高手,他们的“神舟”事件营销、“超女”娱乐营销、“送奶工程”公益营销,以及近日的“NBA”体育营销,极大的提高了蒙牛品牌的知名度,为业界所称道。伊利在这方面也积极追随蒙牛,他们的“政府”营销、“奥运”营销、“明星”营销也搛足了消费者的眼球。在这里,我想点评的是伊利的“政府”营销和“蒙牛的“公益”营销。 伊利:“政府”营销,伊利深吟“政府”营销之道,在方面长期投入巨大,无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伊利都做得比较出色。2005年末伊利投巨资3000万元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鼎立支每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还与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伊利梦想基金”,与全国妇联等部门长期主办对哺乳期婴幼儿父母折科学哺育知识的普及教育。另外,伊利在中央党校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以 “新农村•新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活动中,由于伊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带领500万农牧民发家致富,荣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业龙头企业”称号。另外,伊利的高利税是其政府营销最有力、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其纳税总额已近50亿元,其中 2005年纳税9亿元,是蒙牛的两倍还多,在2006年度纳税数额将超10亿元。 虽然有关方面对伊利成为“奥运会合作伙伴”的过程颇有微辞,但“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低成本获得正是伊利政府营销成功的最好例证。政府营销的成功,使伊利可以获取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较低成本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蒙牛:“公益”营销,蒙牛绝对是顶尖的营销高手,他们的“送奶工程”,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对蒙牛的忠诚度。但最为经典的显示蒙牛公益营销真功夫的篇章,莫过于蒙牛在获得产品创新大奖时总裁杨文俊的演讲。他说:“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中国乳业、代表中国千万奶农,来领取这个世界乳业的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份荣誉,是属于整个中国乳业的、是属于13亿中国人的。特仑苏是蒙语‘金牌牛奶’的意思,我坚信,在民族乳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早日实现‘让所有的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梦想!’一定能让所有的中国牛奶,都成为全世界的‘特仑苏’!” 这段非常之精彩,他没有过于标榜蒙牛,过于在这段演说中,杨文俊对蒙牛只字未提,也没有宣传“特仑苏”,却让全中国人倍感舒畅,可以说“爽”极了,更认同了蒙牛,认识了“特仑苏”,宣传了其品牌。 近两年伊利的营销工作提速较快,尤其是近期“奥运+冠军”营销,在势头上大有盖过蒙牛之意。另外,伊利也在公益营销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其政府营销也越来越公益化,与蒙牛一起被评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两家公司在营销领域的持续投入,既培养了中国乳业市场又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极大的扩大了顾客基础,增加了销售量,近几年的超高速发展就是他们营销创新的最大成就。 战略碰撞 战略是企业主要活动的出发点,蒙牛PK伊利,从根本上说就是两家乳业巨头发展战略的演义。 战略目标PK: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前二十强 这是伊利和蒙牛两个中国乳业巨头2010相同的战略目标。 伊利:先深耕国内市场,牵手奥运,借机出海 伊利的战略规划中有两个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即: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成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型乳业集团之一。 多年以来伊利一直深耕国内市场,“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的民族品牌。但在伊利牵手奥运之后,伊利的国际化开始启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市场国际化列入重要战略举措。2006 年初,潘刚对外界透露,“一定要是高水平的国际化、多方位的国际化,包括产品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标准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等,才有可能使伊利最终成为国际乳业发展趋势的引导者”。 蒙牛市场国际化,争取进行前10强 蒙牛的战略目标也是在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前20名,并争取进入前10名。从蒙牛创业之初,就确立了“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三步走战略,风险投资的获得以及香港上市,成为其国际化的推进剂。在2002年,蒙牛产品就开始进入港澳地区,又成功销往新加坡、菲律宾、蒙古、美国塞班岛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乳业中,蒙牛的牛奶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且蒙牛成为香港市民的“超市十大品牌”之一。但蒙牛并未满足于此,相继与阿拉福兹、达能合资,以增强其在奶粉和酸奶领域的地位,为国际化铺平道路。2006年4月又与香港迪士尼进行战略合作,以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知名度。 蒙牛对外公告以下战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寻求开发新市场,巩固加强原料鲜奶的供应,发展富有成效的副品牌,实现乳产品多元化,增强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雇员及管理层表现”。 蒙牛的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对重资投入奶源地建设及产能扩增,和“特仑苏”副品牌的推出是其战略举措的真实演义。伊利与蒙牛战略上都希望成功世界乳业巨头,其实现途径也大同小异,只不过蒙牛的国际化走得早一些,伊利的乳品多元化做得好一些。 经过三年的PK,伊利和蒙牛都已成长为国内乳业巨头,与第二集团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也稳步提升,而且了他们的国际知名度都有较大提升。两家除了在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争斗外,还在奶源地建设、产能扩增、渠道管理、产品促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比拼,现在我们可以从两家企业历年的乳品收入总量、各类产品的比重、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看两家PK的结果: 在乳品销售总量方面,伊利稍占上风,具体到各产品情况又各不相同:伊利的奶粉产品远强于蒙牛,两者不在同一水平;伊利的冷饮产品要强于蒙牛,且在2006年下半年有扩大这种优势的可能;液态奶产品蒙牛的占有率较大,而且也有扩大优势的可能。另外,伊利的液态奶、冷饮和奶粉三大类产品发展比较均衡,而蒙牛发展不够均衡,在奶粉产品发展不够理想。我们还可以看到,不论伊利还是蒙牛只要在他们产品创新做的好的领域,其销售收入、占有率等都会强于对方。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两家企业PK的结果:不分仲伯,各有千秋。 虽然经过几年的快速成长,伊利和蒙牛都已成长为国内乳业巨头,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与世界乳业巨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与他们并肩,伊利和蒙牛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开拓将很快面临与狼共舞的惊险。 另外,国内市场的快速成长,使得国际资本纷纷投资于第二梯队企业,如夏进、太子奶等均已获得国际资本的巨大投入,有可能会成为第二、第三个蒙牛。再者许多世界乳业大鳄也扩大或开始与国内企业合作,借机进入中国市场,如:三鹿与恒天然的合作。而且还有一些是伊利、蒙牛他们自己请进来的,如蒙牛与阿拉、达能的合作,有可能是养虎为患,为虎所伤,造成品牌与市场的流失,也有可能因为文化、管理的差异,而影响业务的正常发展。这些都有可能使国内乳业竞争多极化,给伊利和蒙牛的发展带来变数。 我们希望伊利和蒙牛能够继续演义出更加精彩的对决,更祝愿他们如牛根生所说象德国的奔驰和宝马,在竞争中成长为世界级的优秀企业。 但任重道远!

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 总结 ,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

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

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

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

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

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

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

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

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

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

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 留学 生 文化 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 教育 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 儿童 ”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方法 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 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 反思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社会学毕业论文(2)

★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2)

★ 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2)

趋势1:电子商务不等于网络购物,未来会覆盖网民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趋势2:电子商务的形态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某宝一种模式。趋势3:搜索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紧密。未来电子商务形态与趋势预测趋势政策一、"商务电子化"必将是下一个蓝海市场二、各种电子商务形态在未来都将融合,结合在一个大平台上运行三、未来十年的电子商务:分散化、个性化、去互联网化。四、搜索引擎成了电子商务的基础,社区是电子商务的基石。五、"网商"时代营销规则发生裂变

中国企业营销,应该说走的是一条以模仿为主的道路。改革开放的20年来,西方企业营销理论与方法从引进传播到推广应用,多数企业基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营销是仍然走以模仿为主的道路还是走以创新为主的道路呢?对此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营销创新,应该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营销创新是21世纪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企业在21世纪之所以要以营销创新为主旋律,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1.买方市场的形成1996年是我国买方市场形成的关键年,由于经济“软着陆”的成功,我国市场开始出现 全面过剩现象。据国内贸易局提供的资料表明,1999年上半年,在605种主要商品中,供大于求的品种占,其佘的品种也基本利于供求平衡状况。不仅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过剩,甚至连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如电力、煤炭、交通等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铁老大”已没有了“老大”派头,“电老虎”也失支了昔日的威风,中国市场已由过去 的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企业只要仿效别人的 生产和营销做法就能获利。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因而企业只是仿 效别人的生产和营销则难以成功,只有走创新之路,形成自己的营销特色,才能真正得以生 存与发展。21世纪的我国市场是一个长期的买方市场,坚持营销创新,是企业立足于买方市场之宝。2.加入WTO经过十几年的马拉松谈判,我国加入WTO指日可待。我国加入WTO后,会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和降低关税,这必然导致更多的国外企业和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从而使得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外企业一般实力雄厚,营销力强,国内企业欲与之抗衡,不仅应走联合之路,而且要加强营销创新。如果一味效仿国外企业的营销做法,那么在这场中外营销战较量中容 易败下阵来。中国家电市场曾一是洋产品的天下,长虹、海尔、小天 等一批民族企业奋起 抗争,勇于创新,终于夺回了市场。因此,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况争和强 大的国外对手,唯有以营销创新方能取胜。3.知识经济的挑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将逐步替工业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 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强调创新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 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 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4.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世界绿色浪潮的蓬勃兴起,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我 国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各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辙,实行“洁净化”生产和营销,这就要求企业放弃传统的工业时代营销做法,探索新的营销做法,即进行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五大创新我国企业在21世纪的营销创新可概括为十大方面: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策略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创新、规则创新等。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五大创新:1.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的先导。21世纪的中国企业,不能以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为满足,而 应追求与21世纪相适应的新营销观念。我认为以下新观念应特别强调:一是亲情营销观念。20世纪的市场营销观念强调的核心是顾客至高无上,把顾客当“上 帝”。其实,世界上本没有什么“上帝”,而且上帝高高在上使人无法适从。亲情营销观念 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 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通过与顾客做“朋友,而使顾客成为企业的永远 “朋友”。试想,当顾客成为企业的“朋友”时,还不会向企业的产品“投资”吗?这就叫 以企业的“感情投资”换取顾客的“货币投资”。二是全球营销观念。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趋势,现代化大生产本身 的客观规律必然要求实现全球化分工。在这一经济规律的趋动下,各国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 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许多支柱产业也已成为国 际支柱产业,而不是某一国的产品或产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 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 几十个国家布有生产据点和100多个国家拥有市场,成为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公司;空 中汽车公司早已不是法国公司而是欧洲公司,并把营销触角伸向各国市场。这些公司都是把 眼光放在世界地图上开展全球营销活动。海尔是我国企业界较早具有这一意识的公司,他们 明确提出要实现“海尔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海尔”。所谓“海尔的国际化”就是通过大规模 出口和在境外设厂让海尔迅速走向世界各国。1998年,在我国出口严重滑坡的情况下,海尔。 出创口汇同比增长36%,今年1-3月份,猛增131%。所谓“国际化的海尔”就是让海尔在世界各国本土化。据报道,海尔首先在知识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迈出这一步,美国海尔是海尔按照三位一体(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生产中心都在美国)原则成立的本土化海尔,而不是单纯的中国海尔,其设计中心设在波士顿,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南卡罗林那州,让美国人来经营美国海尔,让美国资源来“养育”美国海尔。三是知识营销观念。21世纪知识经济不同于20世纪的工业经济,智力资本将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智力优势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最重要优势,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只有通用汽车公司资产总额的4%左右,而它的市场价值却相当于通用汽车市场价值的4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微软生产经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品——电脑软件,而通用生产经营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产品——汽车。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观念也要相应转变,即树立知识营销观念。知识营销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新营销观念。它高度重视知识、信息和智力,凭知识和智力而不是凭经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战中取胜。为此,主要充分捕捉和利用市场信息,开发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选择和运用现代化营销手册。四是绿色营销观念。自本世纪70年代初发表《人类环境宣言》拉开人类环境保护的序幕 以来,绿色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并席卷全球,将把21世纪变成一个绿色世纪。绿色浪潮的兴起带来绿色需求的迅速增长,推动绿色市场的蓬勃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世界绿色市场规模达4270亿美元;到2000年,可达6000亿美元,到2010年将增至12000亿美元。绿色市场规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企业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尽力满足各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把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的合起来,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2.市场创新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步入“战国时代”,面对愈演愈烈的营销 战,企业是拼力争夺已有的市场还是去寻找消费者尚未得到满足的潜在需求,或创造一种新 的需求呢?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是去抢现有的“蛋糕”还是另做一块新的“蛋糕”。市场 创新不是去抢现有的“蛋糕”,而是去做新的“蛋糕”。有的企业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采 用“让利不让市”的低价位策略苦苦支撑已有的市场,结果往往得不尝失。高明的企业则把 视野投向新的市场。以洗衣机为例,城市洗衣机市场饱和了,海尔就拓展农村洗衣机市场, 当海尔总裁获知四川等地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土豆时,立马组织企业开发出能洗地瓜、土 豆的洗衣机,备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可见,消费者的多层性及其需求的多样化为市场创新 提供了广阔空间,这种市场创新主要表现在:新的区间市场、新的专业市场、新的群体市场 等。着眼于21世纪,企业应高度注重拓展下列市场:一是高科技市场。高科技市场是我国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量,且涉及到许多个行业,大有拓展价值。美国的微软、中国的北大方正等著名企业,都是在拓展这一市场领域大获成功的。二是农村市场。我国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总数达9亿之多,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与城市居民的消费大约相差10年,因而在城市市场已处饱和的 些 商品,如家用电器等,在农村市场仍有发展潜力。据有关资料表明,199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彩电台、电冰箱台、洗衣机台,基本相当于1986年城镇居民台、台和台的平均拥有水平。199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期的水平。当然,开拓农村市场也要适销对路,不能把城里人用的商品照搬到农村,应根据当地农村市场的需求搞好新产品的开发和现有产品的改进。三是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据国际有关旅游组织分析预测,随着人 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外出旅游,不断增加旅游消费, 旅游产品将成为21世纪与钢铁产业并驾齐驱的重要支柱产业。该组织还认为,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旅游消费大国。今年国庆节放长假带来的旅游消费热潮,正说明拓展我国旅游市场大有作为,我国有关企业应致力于这一新兴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四是老年市场。据政府有关部门近期宣布,我国已提前进入老年化的社会,目前全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约亿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老年人将进一步增多。大量老年人的存在必然带来老年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老年食品、保健品等潜在的需求量极大,是企业应重点拓展的一个新群体市场。日本企业早在70年代就着手拓展老年市场,从吃穿用到住行玩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现在老年市场已成为日本的一个重要市场。由于老年人具有生活阅历丰富、勤俭节省等独到的消费特点,因而拓展这一市场难度很大,企业应正视困难,制定和实施“攻坚”战略,坚持下去必有收获。五是文化市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文化资 源十分丰富。然而,我国一直未能充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和拓展文化市场,只是把它作为发 展市场经济的点缀物,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正是最好的写照。其实,文化市场同 样只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世界著名的好莱坞影城、迪思尼乐园等都是成为成功的范例。最近 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按市场营销方法进行操作,结果生意空前兴隆,财源大增。当然,在 拓展文化市场过程中,也要进行营销创新,不能机械地模仿,否则也会失利。例如,深圳“ 锦锈中华”微缩景观一举成功后,一家公司模仿其做法,在宜昌兴建了“三峡”微缩影观, 结果观都廖廖无几,原因就在于选择兴建地点的错误,试想一下,当真三峡近在咫尺时,谁 还会有兴趣去看假三峡呢?3.产品创新 “产品常新,企业长青”,这是企业界流行的一句格言。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进行产品 创新,才能永葆企业青春活动。国内外一些百年老字号企业之所以宝刀不老,就在于不断强 化产品创新。烟台“北极星”钟表公司的成功秘诀就是每年推出数十个新品种,新花色、新 样式。如果不坚持产品创新,企业发展则会潜伏重大危机。武汉长江音响曾嬴利7000多万元,当时领导者认为把这笔钱放在银行里拿利息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因而未去投资开发新产品,不到几年时间,VCD取代了音响,长江音响的生产企业因失去市场而被迫关门。 产品创新应从产品整体概念出发,重点突出以下方面的创新:一是产品标准创新。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进行创 新,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宜机械地照搬某一标准 。而应以消费者要求为最终标准,力求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二是产品品种、花色、样式创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产品 的流行色、流行式变化更快,因而企业必须不断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适时推出新品种、新 花色、新样式,以变应变。三是产品包装创新。包装创新要与产品的特性和价值相符,进行适度包装,防止过渡包 装和过简包装,包装材料的选用也要从有利于环保出发,尽量节约有限资源。目前,应注意 纠正社会上对“包装”的变异理想,防止“货卖一张皮”的现象蔓延。四是产品品牌创新。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 新,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牌。五是产品服务创新。服务是有形产品的延伸,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满 足,因而越来越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美国营销学家李维特教授所言:未来竞 争的关键,不在于企业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在于为产品提供什么样的附加价值:包装、 服务、用户咨询、购买信贷、及时交货和人们以价值来衡量的一切东西。著名的IBM公司在 广告中强调的“IBM就是服务”,正反映了该公司十分重视产品服务的思想。产品服务创新 就是强调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措施,力图让 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满意。产品创新还要顺应国际大趋势,朝着多能化、多样化、微型化、简便化、健美化、舒适 化、环保化、新奇化等方向发展,并注重实施产品陈旧化战略。产品陈旧战略是企业根据市 场需求变化规律有意识地淘汰老产品、推出新产品的战略,通过企业自己对产品加以否定而 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企业成长曲线呈平稳上升态势。4.方法创新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一方面应敢于把国际先进的营销做法创造性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要 大胆提出和实施新的营销方法。营销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柔性营销。即企业适时灵活地调整营销活动适应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方法。采 用这一营销方法要求企业改变以往高度统一、程度标准化的集中管理,实行面向实际、灵活 性的分散管理;改变以往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建立一种由计算 机设计、控制、管理诸子系统构成的,在一条生产线上可生产不同形状、规模、花色、款式 的各种产品;改变以往单纯依赖中间商中介的流通模式,建立以信息网络为中介的、生产者 与消费者密切联系的“外订内制”的产销模式。二是网上营销。即在互联网络上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方法。企业可通过国际互联网建立 网站,传递商品信息,吸引网上消费者注意并在网上购买。有人预计,网上购物将是21世纪人类最主要的购买方式。在我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网上选购,三是零库存营销,即采用先接订单后生产、库存为零的一种营销方法。采用这一方法的 关键是要争取到足够的订单,因而加强产前订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上营销将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四是无缺陷营销。即在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不给顾客留下任何遗憾的方法。包括产品无 缺陷——100%的保证质量,销售无缺陷——100%的保证挑选,服务无缺陷——100%的保证满 意。五是事件营销。即通过或借助某一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来强化营销、扩大市场的方法。长 虹公司借助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的重要事件来宣传产品、扩大市场,便是成功一例。开展事 件营销的前提是充分抓好和利用某一有影响的事件,并把它与企业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达 到“借助过海”、“借风扬帆”的目的。5.人才创新 尽管营销创新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关键是人才创新,没有人才创新,其它创新就是一句 空话。21世纪的营销人才不再是经营型的营销专家,而应是知识型的营销通才。其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文化素养高;(3)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4)科技通才与营销专才的完善结合;(5)知识应用能力很强等。营销创新能否在21世纪成为我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关键就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批这类知识型的营销人才。还是需要加一些自己的摘要和总结性语言的。自己边抄边改就是了~

热裂化毕业论文

浅谈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减压拔出现状和改进措施论文

论文摘要: 着重介绍了中国石化系统内蒸馏装置减压系统的拔出现状和提高拔出率的措施,指出在加工原油重质化的趋势下,提高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系统的拔出水平可发挥原油重质化的效益。

论文关键词: 常减压蒸馏装 置减压系统 拔出

随着原油供需矛盾趋紧和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中国石化炼油企业原油采购日益重质化,造成部分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减压系统超负荷,蜡渣油分割不清,蜡油馏分流失到渣油当中,渣油量的增大又造成炼油厂重油装置能力吃紧和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部分企业还不得以出售渣油,削弱了加工重质原油的应有效益。为了缓解加工原油变重对二次加工装置的影响,提高重油加工装置的营运水平,充分发挥原油采购重质化的效益,提高蒸馏装置减压系统的拔出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国内蒸馏装置减压系统的拔出现状

目前,国内还未真正掌握减压深拔成套技术,少数几套装置虽然从国外SHELL和KBC公司引进了减压深拔工艺包,但对该项技术的吸收掌握还需要一段时间。通常来讲,国外的减压深拔技术是指减压炉分支温度达到420oC以上,原油的实沸点切割点达到565~6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新引进的减压深拔技术是按原油的实沸点切割点达到565℃设计,也即是国外减压深拔技术的起点,其余减压装置未实现深度拔出的主要原因是装置建成时问较早,当时多按原油实沸点切割点为520~540℃设计,无法实现减压深拔。

2影响减压系统拔出率的因素

减压塔汽化段的压力和温度是影响减压拔出深度的两个关键因素。炉管注汽量、塔底吹汽量、进料量、洗涤段的效果等对总拔出率也有影响。

汽化段压力由汽化段到塔顶总压降和塔顶抽真空系统操作决定,汽化段真空度越高,油品汽化越容易,减压拔出深度越高(国外的先进设计,汽化段残压可以达到1.33~2.00kPa)。汽化段温度的提高受限于炉管的结焦和高温进料的过热裂化倾向,在汽化段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以不形成结焦和过热裂化为前提,应尽量提高汽化段温度。汽化段温度升高,油品汽化程度也会增加,减压拔出深度提高。

3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系统内有必要实施减压深拔操作的20余套减压装置的函调数据,未达到深度拔出的装置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3.1常压系统拔出率不足造成减压系统超负荷

多数装置的常压渣油350oC馏出为5%以上,最高达到15%。常压渣油中的柴油组分过多会增加减压炉的负荷,增大减压塔的汽相负荷,并加大减压塔填料层(或塔盘)的压降,直接影响到减压塔汽化段的真空度。

3.2减压炉出口温度较低造成油品汽化率较低

多数减压装置为了减少炉管结焦的风险,减少渣油发生热裂化反应,减压炉分支温度多在400℃以下,减压塔汽化段温度多在385℃以下,常压渣油在此温度下的汽化程度不足。提高减压炉出口的温度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1)炉管的材质。多数装置的减压炉辐射管采用Cr5Mo,已经不能适应提温后的炉管热强度,也不能抵抗高温下的环烷酸腐蚀,应进行材质升级,尤其是扩径后的几根炉管。

(2)炉管吊架材质。通常,设计时减压炉的炉管吊架材质选择一般比炉管材质要低,需要升级以适应提高炉温后的炉膛辐射温度。

(3)注汽流程。多数装置都有注汽流程,但部分装置在日常操作中没有投用,注汽操作在日常生产中仅作为低炼量或事故状态下防止炉管结焦的手段,而不是为了防止大炼量高炉温下的油品结焦。此外,部分炉管注汽点设在减压炉的进料线上,蒸汽在炉管内的气化加大了油品的`总压降,进而影响到减压汽化段的真空度。合理的注汽位置应设在对流转辐射的炉管内,此点注汽能很好的起到降低炉管内的油膜温度和缩短油品停留时间的作用,降低油品在炉管内的结焦风险。

(4)减压炉负荷。部分老装置的减压炉炉管表面热强度已超过设计值,无法进一步提温深拔,若要大幅提高减压炉出口温度,需对减压炉进行扩能改造。

3.3汽化段的真空度较低造成油品汽化率不足

部分装置减压进料段的真空度较低,直接影响了常压渣油的汽化率和减压系统的拔出深度。汽化段的真空度主要受以下两方面的限制。

(1)塔顶真空度。塔顶真空度越高,在一定的填料(或塔盘)压降下,进料段真空度越高。

(2)塔内件压降。提高进料段真空度的关键是减少塔顶至进料段之间的压降。塔内件压降大的原因主要为塔板与填料混用、填料段数多、填料高度大及减压塔塔径小、汽相负荷大等。

3.4无急冷油流程而无法控制提温后塔底的结焦风险

老装置由于设计时未考虑减压深拔操作,一般没有顾及提高进料段温度后会造成塔底温度升高,易造成管线、换热器、控制阀、塔底结焦、减压塔塔底泵抽空等影响,很多减压装置未设置急冷油流程,无法控制提温后塔底的结焦风险和塔底裂解气的产生,对装置的长周期运行和塔顶真空度的控制有着不利影响;部分装置虽没有设置专门的急冷油流程,但设有经过一次换热后的减压渣油作为燃料油再返回减压塔底的流程,同样可以起到降低塔底温度的作用。

3.5机泵封油的性质和流量对减压渣油5oo℃馏出有影响

通常,减压塔塔底泵采用减压侧线油作为封油,但仍有部分装置使用直馏柴油作封油。直馏柴油或封油(蜡油)量较大会提高减压渣油中500℃馏出量,还可能造成减压塔塔底泵抽空。

3.6减压塔底汽提蒸汽过小或未投影响了塔底的提馏效果

部分装置减压塔的负荷已经较大,为避免降低塔顶真空度而未投减压塔底吹汽或吹汽量较小。另外,少量装置本来按湿式操作设计,在生产中为了降低装置能耗而停止吹汽。

4提高减压系统拔出率的措施

提高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系统的拔出深度是一项综合工程,首先要从完善减压塔的设计及塔内件的选择人手,其次要根据原油性质变化及时调整操作参数,在确保安全和不影响装置运行周期的情况下,提高减压系统的操作苛刻度。

4.1提高蒸馏装置减压系统的设计水平

(1)减压炉和转油线的设计对汽化段的压力有较大影响。采用炉管扩径,注汽等可提高汽化段温度,提高炉出口汽化率;转油线温降小可有效降低炉温,从而较少裂解和保证高拔出率所需温度。

(2)采用低压降、高分馏效率、大通量的塔盘和填料,不但可以提高馏分油的收率和切割精度,还可以大幅提高分馏塔的处理能力。采用填料的减压塔一般全塔压降小于20rnrnHg,而板式减压塔压降明显大,是填料塔的一倍以上。

(3)改进抽真空系统的设备水平,提高塔顶真空度。目前蒸汽+机械抽真空和液力抽真空的应用效果都较好。

(4)改进减压进料分布器的结构,适当增加进料口上方的自由空间高度,可减少雾沫夹带量。

(5)为避免减压塔底结焦和减少裂解气体生成,减压塔底部应设置急冷油流程,控制塔底温度不超过370℃。

(6)常压塔的设计要着力考虑降低塔底重油中350℃以前馏分的含量,防止过量的应在常压塔拔出的柴油组分进入减压塔,致使减压塔顶部负荷偏大,顶温高,真空度低,影响总拔出率。

4.2提高常压系统的拔出率

常压系统的拔出率对减压深拔的影响很大,应根据加工原油性质的变化尽可能地提高常压塔的拔出率,降低常压渣油中350oC含量到4%以下。主要措施有控制合理的过汽化率,提高常压炉出口温度、降低常压塔顶压力、调整常压塔底吹汽量和侧线汽提蒸汽量、提高常压侧线的拔出量(尤其是常压最下侧线)。

4.3提高减压炉出口温度和减压塔进料温度

在拥有相关工具软件的情况下,应根据加热炉的设计参数和进料性质进行模拟计算,绘制加热炉的结焦曲线,以模拟结果为指导逐步提高炉温;即使没有炉管结焦曲线的模拟软件,也可小幅提高炉温并增大炉管注汽,观察减压塔操作工况确定合适的炉温并维持操作,首先要达到设计温度,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炉管注汽,继续提温。

4.4提高减压塔顶真空度

优化减压塔顶抽空器和抽空冷却器的运行,减少抽空系统泄露,保证塔顶真空度。

4.5合理分配炉管注汽和塔底吹汽

合理分配炉管注汽和塔底吹汽的流量,控制减压系统总注汽量,减少对真空度的影响。

4.6优化洗涤段的操作

要确保洗涤段底部填料保持润湿,即合理的喷淋密度能够保证总拔出率和减压馏分油的质量,洗涤段操作效果好,可以降低过汽化率,在同样的烃分压和蜡油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提高拔出率。

4.7优化减压塔取热分配

为提高装置总拔出率,减压塔的取热可作适当调整,降低减压塔下部中段回流取热量,以增加减压塔上部气相负荷。

4.8控制合理的减压塔底温度

投用减压塔底急冷油流程,控制塔底温度不超过370oC即可,过多的急冷油量会影响塔底的换热效率。

5提高减压系统拔出率应注意的事项

(1)应根据减压渣油的加工流向确定是否适合深拔操作,减压渣油作延迟焦化原料和减压渣油虽作催化裂化原料,但由于催化消化不完还有减压渣油作燃料油或外售的蒸馏装置。

(2)原油实沸点切割达到565oC时,减压塔最下侧线的干点必然在580oC以上,若有携带现象还将导致蜡油中的沥青质和重金属含量上升,可能会给加氢裂化装置带来操作问题,建议实施深拔后重新考虑重蜡油的流程走向,由现在的进加氢裂化改进蜡油加氢处理或催化裂化装置等。

(3)减压拔出深度的提高需要高的炉出口温度、高的进料段真空度,还需要增加注汽量和增设急冷油流程等,蒸馏装置的能耗相应会有所上升,但从全炼厂角度,减压深拔操作能实现节能和增效的双重收益。

石油化工的范畴 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烯烃、芳烃经加工可生产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产品及一系列制品,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因此石油化工的范畴已扩大到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大部分领域。石油化工生产,一般与石油炼制或天然气加工结合,相互提供原料、副产品或半成品,以提高经济效益(见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作用1.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石油化工,主要指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 石油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2.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3.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4.各工业部门离不开石化产品 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 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其它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产品。全世界润滑油脂产量约2千万吨,我国约180万吨。建材工业是石化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关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轻工、纺织工业是石化产品的传统用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石化产品的身影。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以及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石化产品, 尤其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出了新要求,这对发展石化工业是个巨大的促进。5.石化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行的支持 石油化工国内外的石化企业都是集中建设一批生产装置,形成大型石化工业区。在区内,炼油装置为“龙头”,为石化装置提供裂解原料,如轻油、柴油,并生产石化产品;裂解装置生产乙烯、丙烯、苯、二甲苯等石化基本原料;根据需求建设以上述原料为主生产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的系列生产装置,其产品、原料有一定比例关系。如要求年产30万吨乙烯,粗略计算,约需裂解原料120万吨, 对应炼油厂加工能力约250万吨,可配套生产合成材料和基本有机原料80 ~ 90万吨。由此可见, 建设石化工业区要投入大量资金,厂区选址适当,不但要保证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而且要有充分的电力、水供应及其他配套的基础工程设施。各生产装置需要大量标准、定性的机械、设备、仪表、管道和非定型专用设备。 制造机械设备涉及材料品种多,要求各异,有些重点设备高速超过50米,单件重几百吨;有的要求耐热1000°C,有的要求耐冷 - 150°C。有些关键设备需在国际市场采购。所有这些都需要冶金、电力、机械、仪表、建筑、环保各行业支持。 石化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的确定,关键设备的选型、选用、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都要求由专有或独特的技术标准所规定, 如从国外引进,要支付专利或技术诀窍使用费。因此,只有加强基础学科,尤其是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工程、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之掌握和采用先进科研成果,再配合相关的工程技术,石化工业才有可能不断发展,登上新台阶。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发展 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石油炼制工业、以煤为基本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有关。石油炼制起 石油炼制源于19 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油生产。为扩大汽油产量,以生产汽油为目的热裂化工艺开发成功,随后,40年代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成功,加上其他加工工艺的开发,形成了现代石油炼制工艺。为了利用石油炼制副产品的气体,1920年开始以丙烯生产异丙醇,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20世纪50年代,在裂化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以制取乙烯为主要目的的烃类水蒸汽高温裂解 简称裂解)技术,裂解工艺的发展为发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一些原来以煤为基本原料(通过电石、煤焦油)生产的产品陆续改由石油为基本原料,如氯乙烯等。在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合成材料大量问世。按工业生产时间排序为:1931年为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1933年为高压法聚乙烯,1935年为丁腈橡胶和聚苯乙烯,1937年为丁苯橡胶,1939年为尼龙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技术继续快速发展,1950年开发了腈纶, 1953年开发了涤纶,1957年开发了聚丙烯。编辑本段石油化工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有大量廉价的原料供应(50 ~ 60年代,原油每吨约15美元);有可靠的、有发展潜力的生产技术;产品应用广泛,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原料、技术、应用三个因素的综合,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换,完成了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油价格上涨(1996年每吨约170美元),石油化工发展速度下降,新工艺开发趋缓, 并向着采用新技术,节能,优化生产操作,综合利用原料,向下游产品延伸等方向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建立石化工业,使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6年,全世界原油加工能力为38亿吨,生产化工产品用油约占总量的10%。编辑本段石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石油化工是近代发达国家的重要基干工业 由石油和天然气出发,生产出一系列中间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溶剂、涂料、农药、染料、医药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80年代,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化学工业的产值,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 6%~7%,占工业总产值7%~10%;而石油化工产品销售额约占全部化工产品的45%,其比例是很大的。 石油化工2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石油化工可创造较高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以5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原料,可生产100亿美元的烯烃、苯等基础石油化学品,进一步加工得240亿美元的有机中间产品(包括聚合物),最后转化为400亿美元的最终产品。当然,原料加工深度越深,产品越精细,一般来说成本也相应增加。编辑本段世界石油化工 1970年,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已有约3000种。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生产厂已约1000个。国际上常用乙烯和几种重要产品的产量来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乙烯的生产,大多采用烃类高温裂解方法。一套典型乙烯装置,年产乙烯一般为300~450kt,并联产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乙烯及联产品收率因裂解原料而异。目前,这类装置已是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核心。 7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化工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1973年后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1983年以来又趋下跌,价格大起大落,使石油化工企业者对原料稳定、持久供应产生忧虑。发达国家改革生产结构,调整设备开工率,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产油国近年则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80年代,世界乙烯生产能力的分布已发生变化,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如将东欧国家的乙烯生产能力计算在内,则这些新兴石油化工生产地区的乙烯生产能力,约占世界乙烯总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 1958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达到49Mt(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新增乙烯生产能力约,约1/3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1/3建在拉美和东欧;传统石油化工生产地区,只新增生产能力800kt,且今后五年内,计划也很少新建乙烯装置,主要是进行现有装置的技术改造。编辑本段中国石油化工 起始于50年代,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厂及一批大型氮肥厂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两个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较快地增长。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计实现的利润达到了4345亿,增长达到了,增量达到了658亿元,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中占到17%左右。 石油化工3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8211亿元,同比增长。重点跟踪的65种大宗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的有62种,占,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种,占,天然气、电石、纯苯、甲醇、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原油及加工制品平稳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生产较为平缓,天然气产量则增长较快。2007年1~9月累计生产原油万吨,同比增长;天然气累计产量为亿立方米,同比增长。原油加工量万吨,同比增长。汽、煤、柴油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生产汽油万吨,同比增长;生产煤油867万吨,同比增长;生产柴油万吨,同比增长。 农化产品生产供应正常。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用化学品生产也呈现比较强的季节性。化肥(折纯)2007年1~9月累计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其中氮肥万吨,同比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增幅分别为和,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杀虫剂占农药的比例已下降到。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气原料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虽然在70年代经历两次价格上涨的冲击,但由于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术体系,产品应用已深入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市场需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扩大,所以今后石油化工仍将得到继续发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仅为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所耗天然气为天然气总产量10%,更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故石油化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适应近年原料价格波动,石油化工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例如,生产乙烯的原料多样化,使烃类裂解装置具有适应多种原料的灵活性;石油化工和炼油的整体化结合更为密切,以便于利用各种原料;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新催化剂的采用,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开发具有特殊性能、技术密集型新产品、新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等。编辑本段石油化工专业 石油化工专业是伴随着中国的石油化工的发展同时产生的化工学习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石油化工人才,石油化工专业技术专业人才,一般各大理工科院校都设有此专业,该专业主要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分析、 化工原理、石油加工工程系、化工节能、化工设备、化工安全与环保、精细化工,质量管理。 就业方向: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企业生产操作与管理。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主要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 、常规仪器分析、化工安全与环保。 就业方向: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企业和环保部门从事化验分析操作与管理。编辑本段现代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三大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石油化工的范畴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烯烃、芳烃经加工可生产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产品及一系列制品,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因此石油化工的范畴已扩大到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大部分领域。石油化工生产,一般与石油炼制或天然气加工结合,相互提供原料、副产品或半成品,以提高经济效益(见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作用1.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石油化工,主要指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 石油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2.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3.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4.各工业部门离不开石化产品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 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其它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产品。全世界润滑油脂产量约2千万吨,我国约180万吨。建材工业是石化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关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轻工、纺织工业是石化产品的传统用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石化产品的身影。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以及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石化产品, 尤其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出了新要求,这对发展石化工业是个巨大的促进。5.石化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行的支持石油化工国内外的石化企业都是集中建设一批生产装置,形成大型石化工业区。在区内,炼油装置为“龙头”,为石化装置提供裂解原料,如轻油、柴油,并生产石化产品;裂解装置生产乙烯、丙烯、苯、二甲苯等石化基本原料;根据需求建设以上述原料为主生产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的系列生产装置,其产品、原料有一定比例关系。如要求年产30万吨乙烯,粗略计算,约需裂解原料120万吨, 对应炼油厂加工能力约250万吨,可配套生产合成材料和基本有机原料80 ~ 90万吨。由此可见, 建设石化工业区要投入大量资金,厂区选址适当,不但要保证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而且要有充分的电力、水供应及其他配套的基础工程设施。各生产装置需要大量标准、定性的机械、设备、仪表、管道和非定型专用设备。 制造机械设备涉及材料品种多,要求各异,有些重点设备高速超过50米,单件重几百吨;有的要求耐热1000°C,有的要求耐冷 - 150°C。有些关键设备需在国际市场采购。所有这些都需要冶金、电力、机械、仪表、建筑、环保各行业支持。 石化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的确定,关键设备的选型、选用、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都要求由专有或独特的技术标准所规定, 如从国外引进,要支付专利或技术诀窍使用费。因此,只有加强基础学科,尤其是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工程、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之掌握和采用先进科研成果,再配合相关的工程技术,石化工业才有可能不断发展,登上新台阶。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发展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石油炼制工业、以煤为基本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有关。石油炼制起 石油炼制源于19 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油生产。为扩大汽油产量,以生产汽油为目的热裂化工艺开发成功,随后,40年代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成功,加上其他加工工艺的开发,形成了现代石油炼制工艺。为了利用石油炼制副产品的气体,1920年开始以丙烯生产异丙醇,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20世纪50年代,在裂化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以制取乙烯为主要目的的烃类水蒸汽高温裂解 简称裂解)技术,裂解工艺的发展为发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一些原来以煤为基本原料(通过电石、煤焦油)生产的产品陆续改由石油为基本原料,如氯乙烯等。在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合成材料大量问世。按工业生产时间排序为:1931年为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1933年为高压法聚乙烯,1935年为丁腈橡胶和聚苯乙烯,1937年为丁苯橡胶,1939年为尼龙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技术继续快速发展,1950年开发了腈纶, 1953年开发了涤纶,1957年开发了聚丙烯。编辑本段石油化工高速发展的原因是有大量廉价的原料供应(50 ~ 60年代,原油每吨约15美元);有可靠的、有发展潜力的生产技术;产品应用广泛,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原料、技术、应用三个因素的综合,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换,完成了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油价格上涨(1996年每吨约170美元),石油化工发展速度下降,新工艺开发趋缓, 并向着采用新技术,节能,优化生产操作,综合利用原料,向下游产品延伸等方向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建立石化工业,使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6年,全世界原油加工能力为38亿吨,生产化工产品用油约占总量的10%。编辑本段石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石油化工是近代发达国家的重要基干工业由石油和天然气出发,生产出一系列中间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溶剂、涂料、农药、染料、医药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80年代,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化学工业的产值,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 6%~7%,占工业总产值7%~10%;而石油化工产品销售额约占全部化工产品的45%,其比例是很大的。 石油化工2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石油化工可创造较高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以5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原料,可生产100亿美元的烯烃、苯等基础石油化学品,进一步加工得240亿美元的有机中间产品(包括聚合物),最后转化为400亿美元的最终产品。当然,原料加工深度越深,产品越精细,一般来说成本也相应增加。编辑本段世界石油化工1970年,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已有约3000种。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生产厂已约1000个。国际上常用乙烯和几种重要产品的产量来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乙烯的生产,大多采用烃类高温裂解方法。一套典型乙烯装置,年产乙烯一般为300~450kt,并联产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乙烯及联产品收率因裂解原料而异。目前,这类装置已是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核心。 7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化工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1973年后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1983年以来又趋下跌,价格大起大落,使石油化工企业者对原料稳定、持久供应产生忧虑。发达国家改革生产结构,调整设备开工率,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产油国近年则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80年代,世界乙烯生产能力的分布已发生变化,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如将东欧国家的乙烯生产能力计算在内,则这些新兴石油化工生产地区的乙烯生产能力,约占世界乙烯总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 1958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达到49Mt(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新增乙烯生产能力约,约1/3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1/3建在拉美和东欧;传统石油化工生产地区,只新增生产能力800kt,且今后五年内,计划也很少新建乙烯装置,主要是进行现有装置的技术改造。编辑本段中国石油化工起始于50年代,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厂及一批大型氮肥厂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两个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较快地增长。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计实现的利润达到了4345亿,增长达到了,增量达到了658亿元,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中占到17%左右。 石油化工3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8211亿元,同比增长。重点跟踪的65种大宗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的有62种,占,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种,占,天然气、电石、纯苯、甲醇、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原油及加工制品平稳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生产较为平缓,天然气产量则增长较快。2007年1~9月累计生产原油万吨,同比增长;天然气累计产量为亿立方米,同比增长。原油加工量万吨,同比增长。汽、煤、柴油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生产汽油万吨,同比增长;生产煤油867万吨,同比增长;生产柴油万吨,同比增长。 农化产品生产供应正常。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用化学品生产也呈现比较强的季节性。化肥(折纯)2007年1~9月累计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其中氮肥万吨,同比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增幅分别为和,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杀虫剂占农药的比例已下降到。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气原料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虽然在70年代经历两次价格上涨的冲击,但由于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术体系,产品应用已深入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市场需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扩大,所以今后石油化工仍将得到继续发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仅为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所耗天然气为天然气总产量10%,更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故石油化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适应近年原料价格波动,石油化工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例如,生产乙烯的原料多样化,使烃类裂解装置具有适应多种原料的灵活性;石油化工和炼油的整体化结合更为密切,以便于利用各种原料;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新催化剂的采用,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开发具有特殊性能、技术密集型新产品、新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等。编辑本段石油化工专业石油化工专业是伴随着中国的石油化工的发展同时产生的化工学习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石油化工人才,石油化工专业技术专业人才,一般各大理工科院校都设有此专业,该专业主要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分析、 化工原理、石油加工工程系、化工节能、化工设备、化工安全与环保、精细化工,质量管理。 就业方向: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企业生产操作与管理。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主要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 、常规仪器分析、化工安全与环保。 就业方向: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企业和环保部门从事化验分析操作与管理。编辑本段现代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 索引序列
  • 压裂毕业论文
  • 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藏毕业论文
  • 关于压裂论文范文资料
  • 裂变毕业论文
  • 热裂化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