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剑云 ,1960 年生,江苏东台人,笔名吉云 1980 年中文专科毕业(盐城师专),199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山西大学),2001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河北大学),2003 年获“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南开大学)。现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后)导师。2007年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人文学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九三学社社员,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通讯鉴定专家。 1.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全辽金诗》,编委,完成。2.全国高校古委会基金项目《陆机集笺注》,主持人,2001年立项。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主持人,2002年立项。4.河北大学重点项目《谢灵运新探与解读》,主持人,2003年立项。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谢灵运新探与解读》,主持人,2004年立项。 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中华书局、东方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3 部。1 .《才子佳人小说 与〈 红楼梦 〉的 真善美比较》,《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1 年第 4 期。2 .《令狐楚作品传流及散佚考述》,《晋阳学刊》(太原) 1992 年第 2 期。3 .《令狐楚生卒与里籍考》,《文学遗产》(北京) 1996 年第 4 期。荣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4 .《金源“后怪奇诗派”引论》,《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7 年第 4 期。学术影响:〈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1998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2 〉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辽金元文学研究》全文收录。〈 3 〉荣获山西省社科联“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5 .《高考作文判卷亟须改进》,《光明日报》(北京) 1998 年 5 月 27 日。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全文收录。6 .《观照讽刺艺术 索解西游主题》,《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1999 年第 2 期。7 .《令狐楚年谱简编》,《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9 年第 3 期。8 .《马定国仕履与交游考论》,《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1999 年第 4 期。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辽金元文学研究》全文收录。9 .《庄子美 在“ 无 为” 思想之阐释与评价》,《山西大学师院学报》(太原) 2000 年第 1 期。10 .《怎样鉴赏诗词曲赋》,见詹福瑞主编《大学语文》,河北大学出版社(保定) 2000 年版。11 .《陆机研究综述》,《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 19 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1 年版。12 .《“三张”父名问题新解》,《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1 年第 1 期。13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著述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合肥) 2001 年第 2 期。14 .《唐代怪奇诗派衰变探微》,《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1 年第 3 期。15 .《论中唐雅正诗派》,《文学评论》(北京) 2001 年“青年学者专号”。16 .《论张华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2 年第 1 期。17 .《论潘尼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南昌) 2002 年第 2 期18 .《论太康文学情多气少的主题取向》,《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2 年第 3 期19 .《论潘岳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漳州师范学院学报》(漳州) 2002 年第 3 期20 .《论傅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殷都学刊》(安阳) 2002 年第 4 期。21 .《论陆云“文贵清省”的创作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 2002 年第 4 期22 .《论傅 玄“ 引其源而广 之” 的文体风格观念 》,《 文艺理论研究 》( 上海) 2002 年第 5 期。23 .《论张协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2002 年第 6 期。24 .《〈三都赋〉撰年疑案新断》,《北京大学学报》(北京) 2002 年第 6 期。学术影响:〈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2003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2 〉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辞赋研究论文集》(第五届国际辞赋研讨会)全文收录25 .《论左思“美物者贵依其本”的品物征实主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上海)第 20 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2 年版。26 .《论太康文学袭故弥新的体裁范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沈阳) 2003 年第 1 期。学术影响:《论太康文学袭故弥新的体裁范型 》( 摘要 ),《 北京大学学报 》( 北京 ) 2003 年 第 3 期27 .《论中唐通俗诗派》,《太原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3 年第 1 期。28 .《陆机入洛疑案新断》,《洛阳大学学报》(洛阳) 2003 年第 1 期。29 .《论完颜璹创作中的佛禅意蕴》,《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3 年第 2 期。30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中国古典文献学》(会议论文集),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澳门), 2003 年版。31 .《唐代怪奇诗派之衰变探微》(增订稿),见《河汾新论》,山西古籍出版社(太原), 2003 年版。32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天津) 2003 年第 5 期。学术影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2004 年第 2 期全文转载33 .《论陆机“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的文学精神》,《南开学报》(天津) 2003 年第 6 期。34 .《论陆机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杭州) 2004 年第 2 期35 .《论陆云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西安) 2004 年第 2 期。36 .《“独步一时”的谢灵运书画》,《文史知识》(北京) 2004 年第 10 期。37.《谢灵运与庐山慧远考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中国道教》(北京).《谢灵运与“涅盘圣”竺道生》,《广州大学学报》.
1、《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17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金林祥、侯怀银等著:《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38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4、主编《高等教育学》(36、4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范教育》1984年第2期。2、《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1期。3、《中国古代程朱、陆王学派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4、《对近年来我国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前瞻与反思》,《行知研究》1988年第2期。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特征》,《教育科学研究》1988年第4期。6、《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两个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5期。7、《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特点《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8、《对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山西大学高教研究》1989年第3期。9、《毛泽东的教育改革观探微》,《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10、《当前我国高教课程改革刍议》,《山西高教研究》1990年第4期。11、《文科课程改革初探》,《山西大学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12、《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浅议》,《山西高教研究》1991年第3期。13、《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趋势预测》,《教育评论》1991年第6期。14、《高师公共必修课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浅探》,《山西高教研究》1992年第3期。15、《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功能》,《行知研究》1993年第2期。16、《毛泽东的教学改革观探微》,《山西高教研究》1993年第4期。17、《陶行知论教育试验》,《教育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18、《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19、《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方法论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94年第3期。20、《当代教育理论发展面临的难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21、《我国新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22、《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科研的回顾与反思》,《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23、《山海工学团模式初探》,《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24、《陶行知的全面教育观探微》,《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25、《试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26、《论“文革”对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破坏及其教训》,《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27、《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0期全文转载。28、《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29、《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30、《建立比较课程论刍议》,《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3期全文转载。32、《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初探》,《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4期。33、《杜威的课程观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34、《中国教育学史学科建设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35、 《教育学对哲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内化》,《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36、《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37、《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8、《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及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9、《关于教育系在综合大学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0、《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9期。4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42、《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44、《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44、《学校品牌的中国气质》,《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45、《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46、《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47、《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以20世纪下半叶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48、《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1期。49、《山区寄宿制小学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山西教育》2007年第2期。50、《“社会教育”解读》,《教育学报》2007年第4期。51、《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52、《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究》,《江苏高教》2007年第5 期。53、《谈大学校训的特征和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3、14期。54、《校企合作:农村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人民教育》2007年第20期。55、《21世纪初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56、《校风解读》,《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10期。5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期。58、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递交的论文《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研究》被编入《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59、《社会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在《现代教育导报》2007年7月20日发表。60、《20世纪中国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建设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61、《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6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学者视野下的美国大学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63、 《20 世纪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本土化探索》,《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64、《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一个亟待重视的教育研究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65、 《三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进展和问题》,《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6期。66、《山西初中教育的分析与对策》,《山西教育》2008年第1期。67、《当教师与专家在教育研究中相遇》,《教育时报》2008年8月6日。68、《学习型社会呼唤社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8期。69、《教育学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探索》,《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70、《学术—大学的生命力》,《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期。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主要讲授经济法学、法学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已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出版《市场规制法研究》(独著)、《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与汪渊智等合著)、《新编经济法》(主编)等著作;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共11项。 1、矿产资源有偿取得法律问题研究,《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2、论公法与私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3、社会安全与法律安全浅论,《山西政法》,2008年第8期;4、研究性理念与法学本科教育的模式创新,《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复健与发展,《三晋法学》2008年第3辑;6、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问题的物权法考察,《三晋法学》2007年第2辑;7、论中部崛起与竞争法律秩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论公法私法的划分与区别,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9、物权法草案的社会主义性质与违宪性辨析,《三晋法学》2006年第1辑10、 公用企业改革与市场规制法,《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12、对新《对外贸易法》中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基本问题的思考《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6期1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制环境建设,《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3期14、新《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的规定,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则解析,2004年8月15、电信业反行政垄断的反思——从国际长途话费提高谈起,《生产力研究》,2004年1期。16、高等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3期。17、论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3期。18、锻造警察法学教育的学术界石——评陈晋胜教授的《警察法学概论》《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2期。19、入世后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协调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5期。20、试论地方大学法学教育模式,《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JM教育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4月。21、晋商诚实信用法律文化特点研究,《理论探索》,2002年第4期22、传统法律文化与山西票号的兴衰, 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11期(全文转载),《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3、试论商业秘密交存制度,《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24、关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几个问题,《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1期25、对加入WTO后中国大陆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5期(全文转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26、 公司董事表见代表制度之我见,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1年11期(全文转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27、对加入WTO后中国大陆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第7届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 促进法学研究创新,《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9、论特别取回权—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新创设研究,《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30、反经济垄断中的豁免问题研究—中国垄断性企业集团立法的合理性分析,《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31、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3期(全文转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32、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33、股份有限公司累积投票制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1期(全文转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34、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35、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制经济,《新华文摘》,1998年6期(全文转载),《经济问题》1998年第1期。36、邓小平法制思想论纲,《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37、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累积投票制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38、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转移占有担保债权研究,《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39、解决我国若干经济问题的法律对策,《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40、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41、对我国刑法修改和解释的思考,《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6期(全文转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42、未构成犯罪的人在被关押期间逃跑是否构成逃脱罪,《中国法制报》, 1、《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编2、《国际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编3、《市场规制法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合著,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5、《新编经济法》(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1、市场规制法理论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O509030 、反行政垄断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53203 、市场规制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01JA820022 、山西法制环境建设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A0401 、山西企业竞争力培养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 山西省科技厅 031032-1 、公用企业与市场规制法研究 山西省电力公司 0306025 、民法、商法、经济法的功能、作用与相互关系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0bfx011 20008、山西地方经济立法及民主政治问题研究——山西企业竞争力培育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03056 20039、太原市地方法规与城市竞争培育法律问题研究 太原市科技局 031108 200310、法学理论教学队伍建设问题与实践 山西省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0205726 200211、山西市场经济法治环境研究 省市自治区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99003 199912、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9409 199413、山西市场经济法治对策研究 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93051 199314、市场经济行政管理法律规范问题 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309 199315、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93051 199316、市场规制法理论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0509030 200517、市场规制法研究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 0109031 200118、强化预算监督的有关法律问题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0108059 200119、国有企业财产权制度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9908026 199920、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 9808020 199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行政管理研究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9711002 199722、我国经济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及对策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9109 1991 1、2006年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2004——2005年度先进社科工作者2、2006年《市场规制法研究》一书荣获二00五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3、2005年山西省首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4、2005年“光荣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周年”“光荣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周年”荣誉称号5、2005年山西省高校法学师资理论队伍建设问题与实践 山西省2005年优秀高教研究成果三等奖6、2005年 尊老敬老先进个人荣誉证书7、2005年为政之道 山西省社科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优秀论文奖8、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优秀共产党员9、2005年社会安全与法律安全—公安机关执法目标研究山西省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特别奖10、2004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一等奖11、2003年《传统法律文化与山西票号的兴衰》获2002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12、2002年《对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获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3、2002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14、2001年《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培育高素质法律人才》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 一等奖15、2001年《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获山西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16、奖2000年《对新世纪发展律师业的几点思考》获山西律师2000年大会一等奖17、1999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1998年度“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18、1998年《关于中美瑞合资建立长治铝厂项目法律咨询意见书》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9、1998年《关于中美瑞合资建立长治铝厂的法律咨询意见》(咨询报告)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二等奖20、1997年《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转移与有担保债权研究》获1996年度“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 优秀成果奖21、1997年《试论依法治省与山西市场经济法制对策》获山西省依法治省理论研讨会 一等奖22、1995年《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获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3、1994年《庭审制度改革研究》(研究报告)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推广应用奖二等奖24、1993年《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获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佳作
好投,只要符合要求就好投。《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稿件要求:1、来稿应有创新;立论科学,主题明确,推理严谨;词语准确,句子精练,使用标准简化字;遵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及其他标准。2、本刊只刊登首发稿。为保证作者的署名权和知识产权,作者和课题负责人应在《稿件登记表》上签名。本刊编辑部对所发稿件拥有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翻译权和汇编权等。3、排版要求:A4页面(左右页边距,上边距,下边距),五号字,单倍行距,通栏排。每篇文章都需要有投稿作者和通信作者,可以由同一人担任。如果是学生,通信作者应该是指导教师。
1.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华北平原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十辑,1990年。2.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和演化,《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3.应用彩红外航片研究城市历史地理--以九江、芜湖、安庆三座沿江城市的文化景观演化与河道变迁关系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学专刊),1992年。4.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和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第四辑,1993年。5.记英国伦敦所见四幅清代绘本北京城市地图,《国学研究》第二辑,1994年。6.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几点看法,《北大史学》第二辑,1994年。7.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1998年。8.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误区,《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老北京城地域结构启示录(中法学术系列讲座报告),《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10.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唐代的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11.清末《云南省城图》与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史,郑锡煌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12.明清时期地方城市形态试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496—536页。13.中国城市形制演变历史阶段之考察,载台湾大学《城市与设计学报》,第[一]十七期,2007年3月,页2—75。14.忆古道今——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风貌,载武晓峰主编《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62—186。15. 甘、青地区考察所见古城址初识,载《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页527~556。 1.赤河考——关于宋代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2.论中国古代陂塘水利工程湮废的原因,《中国农史》1986年第三期。3.唐宋运河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4.英国境内的古罗马哈德里安长城遗迹及其维护,《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历史上欧洲地域的界定,《欧洲的分与合》,1999年。6.迈向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21—29页。7.历史时期农牧业接壤地区的交通、聚落与文化互动,《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8.孔道与平台: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第30卷第2期,页1~6,2007年3月。9.古地图上的治河保运工程与淮安——兼倡议淮安市建立古地图与运河工程博物馆,载《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页48--66。10.偶然抑或必然——运河中的地理因素,载《华夏地理》2009年第3期,2009年,页68—69。 1.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的调查与研究,《国学研究》第三辑,1995年。2.马国贤与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印制--兼论早期中文地图在欧洲的传布与影响,台湾东吴大学《东吴历史学报》第四期,台北,1998年。3.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舆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2000年。4.古地图和中国城市形态变迁史,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历史地理》——中国文化中心讲座系列,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遗址与布局图组的编纂——兼谈历史地图与读史地图之别,《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6.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舆图特藏,《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7.地图与档案,载北京市档案馆编《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7月,页170~182。8.(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清代舆图的初步整理与认识,载台湾,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7年,页151—178。9.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一)——中国王朝时代舆图的绘制与收存,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2期。10.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二)——中国古旧地图的流传与收藏,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3期,第8—13页。11.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三)——古地图的利用,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4期,第8—10页。12.黄、运河工水利舆图及其科学价值,载《水利学报》第39卷第8期,2008年,页947—954。13.古地图史料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载《中国名城》2008年第2期,扬州:《中国名城》杂志社,2008年,页37—39。14.中国传统河工水利舆图初探,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794—818页。15.古地图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徐少华主编、晏昌贵副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474--482页。16. 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载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第80~87页。17. 中国古地图的调查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汉学交流,载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中华书局,2010年3月,第145~207页。18. 记16—18世纪中西方舆图传递之二三事,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第466~481页。19. 传世15—17世纪绘制的中文世界图之蠡测,载刘迎胜主编、杨晓春副主编:《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中古时代后期东亚的寰宇图与世界地理知识,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丛书2,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页164~184。 1.La Formation de reseaux urbains dans la Chine du XI siecle,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amouroux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TOME 82, Paris, .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3.Father Matteo Ripa and the Complete Map of the Empire in the Emperor Kangxi Era: Disseminat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maps in Europe since the 16th Century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LA MISSIONE CATTOLICA IN CINA TRA I SECOLI XVIII-XIX, MATTEO RIPA E IL COLLEGIO DEI CINESI, Atti del Colloquio Internazionale Napoli, 11-12 febbraio cura di Michele Fatica e Francesco D'Arelli, Napoli, 1999, .Geographical Space on the Chinese History Studies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 Dakeu, Korea, 20005.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Published b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ISBN:981-256-078-56. 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Portolan,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Map Society, Number 62, Spring 2005, pp. 37-44.(该文刊载在美国华盛顿地图学会杂志)7.The Chinese maps drawn by Korean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In Memory of the Late Dr. Chan Lee,Journal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 (Series ) April 30, 2004. .Coastal Space and Coastal Maps in the Chinese History,The Perception of Maritime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urces, 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 2,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Studies, Edited by Angela Schottenhammer and Roderich Ptak,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2006,—.中国古地図の再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载藤井譲治、杉山正明、金田章裕编《大地の肖像:絵図·地図が语る世界》,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7年,第410—424页。10. Research Trends of Urban History in China,Asian Research Trends. New SeriesNo. 3 (2008) Published by The Toyo Bunko, pp. .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国都市形态史研究,森部豊訳,载『都市と环境の歴史学 第2集特集 国际シンム东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环境史——新しい世界へ』,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9年3月。
他同时又是车式形意拳第四代传人,国家武术三级裁判。他出身于山西长治的旧式梨园家庭,自幼习过些许戏曲武功,以后又学过多家拳术。本科学的是中文,硕士研究生研究的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博士读的是戏曲史和戏曲学。 1991.8~1994.1.在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任编辑。获该校1992年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4.2~2000.1.在山西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 1997~2000.1.任山西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室教研室副主任。1998.5.12.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被破格评为副教授。2000.2在江南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 2004.9.11.~2007.6.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博,并获得博士学位。除专注研究古代戏曲外,旁涉竞技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研究。7.上海体育学院教授。
邓光平目录个人简历学习工作简历研究领域开设课程已完成或正承担的科研课题六、出版著作与教材主要论文编辑本段个人简历邓光平,男,博士研究生,2006年至今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 邓光平编辑本段学习工作简历1996—2000年,四川师范学院,攻读学士学位2000—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3—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编辑本段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管理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公共政策分析编辑本段开设课程 行政制度史、非政府组织概论、组织行为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原理编辑本段已完成或正承担的科研课题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资助课题(主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与文化变异的研究》, 2002年结题。2.重庆市高校教育改革工程项目(参与):《培养高师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2003年结题。3.教育部重点资助课题(主研):《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问题研究》,2003年结题。4.国务院学位办资助重大课题(主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020年发展规划战略研究》,2005年结题。5.湖南第一师范资助课题(主研):《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发展战略规划》,2005年结题。6.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主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策略研究》,2007年立项。编辑本段六、出版著作与教材1.参编《西南民族现代化与文化变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2.主编《创新智能的开发与训练》(小学五年级上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3.主编《创新智能的开发与训练》(小学五年级下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4.参编《公共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5.参编《公共事业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编辑本段主要论文1.独撰:《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发展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G4《高等教育》.全文转载)2.独撰:《英国专业博士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1期。3.独撰:《美国大学董事会的制度特点》,《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4.独撰:《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江苏高教》2004年第3期。 5.独撰:《全球化视野下的人文教育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6.第一作者:《“专业”与专业学位设置》,《江苏高教》2005年第5期7.第一作者:《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生成与制度化研究》,《江苏高教》,2006年第5期。8.独撰:《如何识读现代大学组织特性》,《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9.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地区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10.第一作者:《论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黑龙江高教》,2007年第8期。11.独撰:《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主要问题与建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录用)12.独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5年第5期13.独撰:《低收入家庭学生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现状分析》,《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14.第一作者:《论民间教育投资潜力的开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5期。15.第一作者:《论师生交往与人的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年第4期。16.第一作者:《论师生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34期。17.第二作者:《南京国民政府教会学校法规对加入WTO后教育立法的启示》,《北方论丛》(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2期。八、所获得的荣誉或奖励重庆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吕峡 林可,越南留学生HSK成绩多元分析,《红河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200808282 林可 孙瑞,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学历留学生汉语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高教论坛》2008年第2期;200804203 参编 基础汉语实用语法(汉越对照),接力出版社;2007114 吕峡 林可,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与HSK成绩的关系,《高教论坛》2007年第3期;200706205 林可 吕峡, 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 ,200512206 林可,关于我校留学生入系学历生的汉语预备教育问题,《外国留学生工作通讯》,2003年第4期;2003127 林可,入系学历生汉语预备教育总体设计,《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增刊;200211208 林可,析“V得/不动”与“V得/不了”,《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2209 林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阅读课.阅读测试,《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042010 林可,关于提高留学生口语课教学效果的设想,《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82011 林可 ,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性质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082012 林可 周成 汪人文 祝敏青 ,《存在句研究综述》;胡裕树 范晓主编《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061. 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课题《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 主持 已结题2.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在桂亚非留学生汉语口语能力追踪分析》, 参加 已结题3.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方言环境下越南留学生汉语普通话习得偏误及教学对策》,2007--2010,参加4. 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项目《面向东盟的商务汉语课程实施与资源开发研究》,2007--2011,参加5.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留学生招生与管理策略研究》,2007--2010,参加6.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2007--2010,参加
最快的弥补办法就是找学报编辑部,让他们把拟出版的清校打出来履行确认手续,并由他们出一个证明说明未能按原计划出版的原故及推移再出证明。
1.《“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 《文艺研究》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2.《论新时期初期小说的“人民”话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3.《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标志——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4.《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5.《评陈军著<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6.《重新体味“小感触”中的大时代与大境界》,《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7.《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8.《“历史”的镜像: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4期9.《宏大叙事视野里的“鲁剧”地域美学阐释》,《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10.《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11.《人学:马克思的美学基点及其归宿》,《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12.《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6日摘要,全文收入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文收入王万森、刘新锁主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13.《穿越文化的心灵遇合与理性评判》,《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14.《论〈茶馆〉的现代性》,《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15.《新视阈中的可能性探寻》,《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16.《论废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意识》《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17.《论新时期中后期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18.《革命时代的生活与文学之美——<这边风景>简论》,《东方论坛》2014年第1期19.《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20.《“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21.《诗·革命·历史:革命叙事诗的诗学政治化阐释——兼论李季的叙事诗创作》,《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22.《“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6期23.《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的思考与写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2期。24.《“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25.《“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困局——“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二)》,《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26.《“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3期。27.《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认同危机:语言视角的考察》,《东方论坛》2011年第4期。28.《叙事的耗散与主体的困境——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自我建构与认同危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29.《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30.《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鲁迅新论》,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31.《“暴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32.《乡土中国的情感记忆及悖论性生命体验——重读<朝花夕拾>》,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33.《镜像自我与语言建构的主体》,温奉桥主编《文学的医心》,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4.《拆除深度与意义的重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1期。35.《“寻根”作家的认同焦虑与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1期。36.《“日常生活”叙事与跨世纪中国小说的自我认同》,《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37.《<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东方论坛》2010年第5期。38.《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39.《叙事的自我认同及其危机:1980年代与1990年代小说的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40.《构建现代性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形象》,《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41.《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42.《文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纠结——论新世纪小说的认同危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43.《传媒景深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44.《新世纪小说的新闻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45.《追索欲望时代的精神可能》,《青岛文学》2008年第5期46.《反思传统与悼念青春的孤本书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47.《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东方论坛》2013年第4期。48.《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问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49.《“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和大视野的历史图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50.《天雨海风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1期51.《传奇;莫言小说的叙事资源与美学特征》,《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52.《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53.《“日常生活”叙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54.《论中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之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5.《论先锋小说的崛起及其艺术影响》,《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56.《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重读〈孔乙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57.《“酷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7期58.《“自我”的镜像:徘徊于建构与解构之间》,《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5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视角及其归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60.《论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的艺术流变》,《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61.《论“文化寻根”小说的渊源及价值取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62.《“诗”与“生活”之间——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个性》,《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3.《寻求“自我”生成的历史基点》,《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64.《镜中飞翔:现代性文化语境中“自我”的重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65.《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66.《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67.《世俗之相的摹写》,《青岛文学》2000年第5期68.《对话意识与狂欢化写作》,《鸭绿江》1998年第5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56年。该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及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本刊依据办刊宗旨及专业分工出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学术质量,刊发能代表学科水平、反映学科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在学科研究中起到促进作用的文章。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徐晓雯老师是00年的,徐晓雯,汉族,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现任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山东财经大学实践本科校企合作采取“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企业实践+就业创业服务”的双证书人才一体化定向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本科在校生,在校期间课程安排、师资力量及实训场所与统招生是资源共享的。 山东财经大学实践本科校企合作招生对象为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且高考分数达到本省最低填报志愿分数线的考生;报考艺术类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学校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入学通知书》,对于招收的学生,实行登记报名、统一审核、注册入学。山东财经大学实践本科校企合作学生自愿修读学历课程,参加国家统一入学考试。修完教学计划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专本科毕业证书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可参加全国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山东财经大学实践本科校企合作就业安置服务,学生入学即签《就业推荐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和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引入“嵌入式实训体系”全新理念,将“企业的岗位需求”以“职业教育的形式”来完成,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山东财经大学实践本科优势专业推荐:会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 学术期刊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评论》和《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城市经济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馆藏资源图书馆藏书389万册,中文现刊2786种,外文现刊420种,另有电子图书万册。馆藏学科覆盖面广,以经、管、文、法、理、工为主要建设领域,并积极向其他学科延伸,尤以经、管学科文献的收藏最为完整。图书馆拥有含SCI在内的数据库30余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
徐小文老师是几几年的?徐小文老师是90年的呀,他是90后这个老师长得非常漂亮,能歌善舞的讲课的时候特别幽默风趣,孩子们只要上他的课都不会困的,不会睡觉的,所以这个老师很受学生们欢迎的,他是90后的小老师啊
徐晓雯老师是几几年的答案如下:徐晓雯老师是1996年的。使其性情恢复,却因失去心肝也失去了对比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