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三毛作品论文答辩

三毛作品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三毛作品论文答辩

三毛的文章看似很浅近,其实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爱和情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就像《哑奴》那篇文章就很感人。或者可以从《亲爱的三毛》这本书写,可以摆脱撒哈拉系列,转向三毛后期作品,偏于理性和更多的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散文是注重自我意识,颇具创造精神的文体,也是能较好体现作家本质力量 的文学样式,优秀的散文就有这种充满生命体验的审美特质和创造力。阅读三毛 的散文,我们不仅能了解文体 ———艺术语言对作品的构造作用,而且还可以 清楚地感受到三毛纯熟驾驭语言的能力。 其散文语言所建立的形象系统已几乎到 了非凡的刻镂传神、呼之欲出的境界。三毛能十分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她的写作 对象所感受到的一切,或对其动作进行白描,或用对话来渲染,以她敏锐而细腻 的感知能力,准确捕捉住写作对象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她的 文字就有了一种令读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读三毛的散文,仿佛是在与作者毫 无掩饰的心灵对话,仿佛在听一位朋友讲述她动人的经历、深刻的感悟、淡淡的 忧伤、无羁的快乐,给人温暖而满足的愉快感觉。也正因此,我觉得三毛对当代 散文创作来说,的确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的一个名字。 一、自由广阔的话语空间 在吵吵嚷嚷的大众文化市场,散文以她的清新淡雅,甚至有些贵族化的特质 占有很大的一片领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来读三毛的作品,会清晰地感悟到她对 散文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双向建构的努力, 她把我们的心神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上。相对于那些思想狭隘,只在浅薄的情爱中纠缠不休的作品来说,三毛的文字 是在带领欣赏者进入更广阔的话语空间,在清新的爱中、在自由、宽容的思想里 凝神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守成”与“创新”间获得一种张力,这应是她的文 字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读过《芳邻》,相信你一定会对除了牙刷和丈夫以外无所不借的邻居们的做 法记忆犹新,一定会觉得把“这只骆驼放在你冰箱里”的对话幽默、好笑 ,并 产生深刻记忆。她笔下的受过文明洗礼的男助产士更显古怪 ,他拒绝跟家人一 同用手吃饭 ,所以每天吃饭时,他的儿子总来借刀叉 ,开场白必是:“我爸爸 要吃饭了 ,我来拿刀叉”。虽说有借有还,三毛仍不甚其烦,就送了套新的给 他。没想到只过了两天 ,孩子又来借“我妈妈说那套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 在我爸爸要吃饭 ……。”仿佛三毛的东西不只属于自己“不忍心了,只有再借 他刀叉” 受过文明洗礼和理直气壮地借刀叉就如此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我” 。 看了 与孩子的这几句对话 ,作者已无须再用文字来描述那位助产士的言行举止 ,通 过男孩子的口 ,三毛已经传达了丰富的信息。作者这样的处理 ,给读者留下了 广阔的想象空间 ,收到了意味无穷的审美效果。她在塑造富有异域风采的人物 形象时,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书写风格。诙谐、机智,又不乏真诚。她把庸俗 扰人的气氛变成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既宽容了别人,也淘洗了自己,真正是进 入了一种美好的境界。 二、悦耳赏心的节奏和音调 一般来说,散文语言的组织要依照意义来进行,但这并不是全部,阅读三毛 的散文作品,会感到其内在的节奏感和音韵之美。她在“努力去达到一种节奏的 愉快性或者至少去避免扰乱的效果, 在作者和读者及听众中都清醒地有一种特别 节奏的感觉 ,这种感觉独立地反应。”这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她用语讲究天然 的韵味和整体的韵律,以短句见长,一字,二字,三字,四字 ……交错排列, 皆可成句,富有音乐性 ,曲调抑扬顿挫。语调的淡化和虚化 ,强化和弱化,其 间的分寸感十分自由、天然。在静心细读中 ,总会让你感到声音的节奏感和音 调的悦耳性,节奏与情调气氛、内容的配合十分协调。在她款款的叙述中,我们 可以听到那如歌的行板,美如天籁的乐音,并会随她一起去寻找那动人的梦境。 三、清新自然、毫不晦涩的风格 读三毛的散文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她清新自然、毫不晦涩的风格 ,并会自 然而然地与李清照清新美好的词章联系在一起。 封建时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富有反 叛的个性 ,又富有创造的天性 ,三毛和李清照都有挣脱束缚的强烈个性 ,因 而在语言风格上都表现得率性天真 ,平淡自然 ,纯真有味 ,决不无病呻吟 , 毫不晦涩做作。那浑然天成的作品意境 ,使人看到了她与李清照之间一脉相承 的联系。而三毛的文字所体现出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与封建时代的李清照 相比 , 更散发出一种清新超脱的气质 , 一种情感不断冲决理性束缚的现代特色。 因此 ,读者对她多有赞美之词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毛的散文创作 ,是不刻意于语言的技巧的。她惯于直陈其事 ,以明朗洒 脱的笔致诉说内心的真情实感 ,展现放逸的情趣。她的笔下流泻着逝水似的柔 情和倜傥不羁的情怀 ,快乐中弥漫着苍凉如雾的孤寂感和沧桑感。应该说每一 篇文章都是她直抒胸臆之作 ,一篇文章即是一个意境 ,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是 构成这个意境的因素。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直截了当 ,率真任性 ,具有难以阻 挡的洋洋洒洒的艺术气势。不妨以几篇文章开头的语言为例: “我的先生很可惜 是个外国人”《( 沙漠中的饭店》) “有一天黄昏 ,荷西突然心血来潮……” 《( 沙漠观浴记》) “我的邻居外表上看上去都是极肮脏而邋遢的沙哈拉威人” 《( 芳邻》) 。三毛下笔有情 ,这几个句子里面都有远离尘嚣的平和的心情。 要表现什么 ,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她都会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来 ,牢牢地锁 住了读者的目光;一句话开拓出一个意境 ,情感的表达与物事的表现 ,一隐一 显,一暗一明,是同步的。 四、朴素优雅的展开与融入方式 散文是一种与个人的思想、心灵和生命体验关系甚为密切的直诉式文体。三 毛的兴趣只在于创造美的境界,必然要远离急功近利的伦理诉求,从而顽强坚守 艺术的本体地位。于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三毛散文中在融入与展开语言的方式上 所透射出的朴素优雅的美。每读三毛的散文 ,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她的文章 并不求其深刻 ,但总能让人感到别有意味。她那色彩清新而又通俗生动的语言 总会引我进入充满灵性的世界,使我的心灵为之洞开。我也常常想,为什么这些 我早已耳熟能详、十分朴素的词汇,在她的笔下,就能幻化出许多妙趣横生的、 回味隽永的意境呢?的确,三毛用语讲求浅显,十几本散文集中几乎找不到生冷 怪癖的字眼和拖沓冗长的句子,行文直率 ,用词简单 ,但尽显优雅的色彩。这 里所谓的“色彩”,是就她用语的个性魅力而言的 ,这就使得三毛的语言从肤 浅中脱离出来,上升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述说方式。三毛用语虽浅直 ,但这并 不意味着她的语言就流于表面 ,写不出精辟深刻的句子。恰恰相反 ,在她的文 章中 ,我们不难看出她在古文诗词上的深厚功底,以及在兼有地理、美术、哲 学、社会、伦理、宗教、武侠等方面丰富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渗进文字当中, 或隐或显地在句子中出现 ,形成了一种文白交杂、能雅能俗、雅俗自然交汇的 文字风格。 不妨看她那篇 《梦里不知身是客》 虽然前一部分的文字不免情绪化, , 但她那无拘无束、心游万仞的思路却把武侠、古文、诗词自然而然地熔为一炉。 看一看“唯有泪千行”“、酒逢知己千杯少”、“牧童遥指杏花村”、“巴山夜 雨涨秋池”、“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是如何揉进句子当中、融入语境 又不显掉书袋的味道的;看一看人物名“不悔”,书名“笑傲江湖”,武术招术 “白鹤掠翅”在文中又是扮演什么角色的;至于词牌、曲调在文中又有怎样的音 乐效果 ,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心感受 ,去“放声疾读”。读过之后 ,你会发 现 ,它们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知识容量 ,而且营造了一种既落落大方又不失优雅 的语感。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环腥宋铩⒂星榻凇⒏环ψ髡吒鲂陨实娜松蓟h非械厮?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三毛有很多可以挖掘,所以写三毛真得很容易乱。所以只要一个点就够了。我看到的是三毛对金钱的洒脱态度。这一点,和现世沦为物质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毛作品主题论文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环腥宋铩⒂星榻凇⒏环ψ髡吒鲂陨实娜松蓟h非械厮?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我个人觉得从她的人生成长经历来写会比较好。从《倾城》、《雨季》中我们看到的“二毛”跟《撒哈拉》的成熟三毛天壤之别,这也是她的一种蜕变!

毕业论文任务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 课题组 学生姓名 孙梅 班级 中教 04 学号 00060229 课题名称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Ⅰ、题目的目的和要求: 三毛过世已经有十四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她的作品及自杀还存在很多争议。为了很好的解读这位作家,澄清文学史上的疑问,也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三毛,有必要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做一番探究,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论文要从作家的性格特征、致命的心理缺陷与作品的内在联系的角度,阐述作品的特点以及作家自杀的必然性。 Ⅱ、论文主要内容: 三毛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本文从三毛的心理特征、作品内容分析、作品形式特点等几方面入手解读了作家。 Ⅲ、论文工作起始日期: 自二○○四 年 四 月 十八 日起,至二○○四 年 六 月 九 日止 Ⅳ、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第十周(4月18日—4月25日) 拟订论文大纲,撰写开题报告 2.第十一周、十二周(4月26日—5月9日)搜集、整理资料,组织初稿 3.第十三周(5月17日—5月23日)完成第一稿 4.第十五周(5月24日—5月30日)修改格式、校稿、定稿、打印 5.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9日) 答辩 Ⅴ、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跳一只舞也是很好的.三毛散文名作欣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2][3][4][5][18] 台湾.三毛. 尘缘.哭泣的骆驼.序.陕西旅游出版社.. [6][8]台湾.三毛.相思农场.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 [7][14]台湾.三毛.结婚记.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9][15]台湾.三毛.白手成家. 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 [10]台湾.三毛.收魂记.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11][12][13][19][20] 热带的港夜--三毛对话录.昨日、今日、明日[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16]台湾. 三毛.这样的人生.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 [17]台湾. 三毛.一个陌生人的死.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 [21]台湾.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2]台湾.三毛.五月花.温柔的夜[M].广东旅游出版社.. [23]台湾.三毛.明日又天涯.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24]台湾.三毛.云在青山月在天.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5]美.马中欣.三毛真相.[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 学科部主任 二○○ 四 年 六 月 九 日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 ----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叫三毛的人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 关键词: 心理特征 理想自我 表现自我 现存自我 写作特点 自我的灭亡 提到三毛,不能不使人想到她的“撒哈拉系列故事”所诉说的一个奇女子的传奇故事以及其中透露的那个淡泊、健康、豁达、快乐的三毛;同时,提到三毛也不能不使人想到她在四十八岁的一天清晨自杀身亡,留给人们许多意外和遗憾。那个在文章中宣称“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真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1〕的三毛怎么会背叛自己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呢?通过分析三毛的作品并结合其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自杀的三毛和作品中的三毛(这个三毛也是读者心目中的三毛)并非是同一个三毛,一个是不为人知的真实的三毛,一个是三毛塑造的理想自我。后者是三毛为自己生在世上找到的合适的角色,是她出轨人格的归宿。

多取材自真实事件以散文的形式进行表现,独具实践性。符合时下大众化的审美情趣。

三毛作品集论文的参考文献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环腥宋铩⒂星榻凇⒏环ψ髡吒鲂陨实娜松蓟h非械厮?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1、《温柔的夜》

《温柔的夜》是201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三毛,该书延续了三毛一贯的写作风格,记述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上的生活 《温柔的夜》延续了三毛一贯的写作风格,阅遍种种人情冷暖之后,溢于三毛笔端的依然是对大千世界的温柔观照,真挚动人。

2、《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的作品,主要记录了三毛在荷西死后悲痛的心情和慢慢走出阴霾的过程。全书萦绕着伤感的气氛,是三毛后期风格的一大代表。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的散文集《三毛集》中的一卷,《三毛集》共分五卷,其余四卷分别为《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及《万水千山走遍》。

3、《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4、《雨季不再来》

《雨季不再来》是2007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三毛。该书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7岁到22岁的成长过程。

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这本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

5、《你是我不及的梦》

《你是我不及的梦》是201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三毛。本书精选三毛从未结集出版过的二十六篇散文,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贯穿三毛创作全程,为三毛全新散文集。

从荷西的百合花到月牙泉的单纯女子;从尼日利亚丛林到童年记忆 中的关渡;从读者弟弟永不屈服的勇气到学生合力织的百福被……二十六篇散文,篇篇蕴含她对至亲好友的真诚与爱心,对百般世情的关怀与体悟,让读者再次贴近三毛的点滴记忆,再次感受三毛的温柔魅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毛

作者简介: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毕业论文任务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 课题组 学生姓名 孙梅 班级 中教 04 学号 00060229 课题名称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Ⅰ、题目的目的和要求: 三毛过世已经有十四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她的作品及自杀还存在很多争议。为了很好的解读这位作家,澄清文学史上的疑问,也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三毛,有必要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做一番探究,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论文要从作家的性格特征、致命的心理缺陷与作品的内在联系的角度,阐述作品的特点以及作家自杀的必然性。 Ⅱ、论文主要内容: 三毛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本文从三毛的心理特征、作品内容分析、作品形式特点等几方面入手解读了作家。 Ⅲ、论文工作起始日期: 自二○○四 年 四 月 十八 日起,至二○○四 年 六 月 九 日止 Ⅳ、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第十周(4月18日—4月25日) 拟订论文大纲,撰写开题报告 2.第十一周、十二周(4月26日—5月9日)搜集、整理资料,组织初稿 3.第十三周(5月17日—5月23日)完成第一稿 4.第十五周(5月24日—5月30日)修改格式、校稿、定稿、打印 5.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9日) 答辩 Ⅴ、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跳一只舞也是很好的.三毛散文名作欣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2][3][4][5][18] 台湾.三毛. 尘缘.哭泣的骆驼.序.陕西旅游出版社.. [6][8]台湾.三毛.相思农场.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 [7][14]台湾.三毛.结婚记.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9][15]台湾.三毛.白手成家. 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 [10]台湾.三毛.收魂记.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11][12][13][19][20] 热带的港夜--三毛对话录.昨日、今日、明日[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16]台湾. 三毛.这样的人生.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 [17]台湾. 三毛.一个陌生人的死.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 [21]台湾.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2]台湾.三毛.五月花.温柔的夜[M].广东旅游出版社.. [23]台湾.三毛.明日又天涯.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24]台湾.三毛.云在青山月在天.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5]美.马中欣.三毛真相.[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 学科部主任 二○○ 四 年 六 月 九 日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 ----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叫三毛的人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 关键词: 心理特征 理想自我 表现自我 现存自我 写作特点 自我的灭亡 提到三毛,不能不使人想到她的“撒哈拉系列故事”所诉说的一个奇女子的传奇故事以及其中透露的那个淡泊、健康、豁达、快乐的三毛;同时,提到三毛也不能不使人想到她在四十八岁的一天清晨自杀身亡,留给人们许多意外和遗憾。那个在文章中宣称“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真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1〕的三毛怎么会背叛自己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呢?通过分析三毛的作品并结合其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自杀的三毛和作品中的三毛(这个三毛也是读者心目中的三毛)并非是同一个三毛,一个是不为人知的真实的三毛,一个是三毛塑造的理想自我。后者是三毛为自己生在世上找到的合适的角色,是她出轨人格的归宿。

论文答辩作品格式

一、毕业论文的写格式毕业论文如果只是为申请学位的论文答辩所用,不发表,可以单行本形式出现,加以封面。封面设计有题名、学校、专业(系科)、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论文提交日期等项,依次如实填写。毕业论文达到一定的研究水平,在高校学报上公开发表,格式有所区别,封面取消,大致包括: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目录等部分。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的项目可略去。(一)标题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可直接揭示论点或课题的具体内容,应写得简明扼要,准确鲜明。标题不易过长,必要时也可使用破折号,加副标题。(二)作者署名只有直接参加研究工作的人,亲自撰写研究成果的论文者,才有权利、资格署名。作者的姓名应写在标题之下中间位置。(三)摘要摘要也称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应具有独立性和概括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一般应包括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内容、结论及应用范围等。(四)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选出的最能代表论文中心内容特征的有实质意义的名词和术语,以三至八字为宜。(五)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中心,体现了作者学术理论水平的高低和研究成果的创造性。一般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1.绪论也称引言,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范围。对研究的课题,前人研究的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客观的阐述,表明自己研究的依据及方法等。2.本论具体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求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准确把握论文内容层次间的各种内在联系。由于研究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各有不同,对本论内容写作上不能作统一要求。论文的结构层次的安排要根据研究内容来选择拟定,体现形式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3.结论结论是全文的归纳、总结部分。一般写论证得到的结果,即研究成果的结论,也可对自己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要求及发展趋势。这部分要求结论明确,文字简练。

谈谈毕业论文答辩稿的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毕业论文答辩稿格式要求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论文答辩栏目。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答辩格式要求有哪些,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要具备相对固定的格式。这些提到的毕业论文格式仅供参考。学校有具体规定的,则按规定办。这里以文件中规定的毕业论文格式为准。

①论文题目,有的含副标题。题目之下是作者署名,署名之前或下边一行写作者的校、院、系、年级。

②“摘要”与“关键词”(或称“内容提要”),一般为300字左右。位于作者署名之后,正文之前。关键词,结合标题和正文内容一般选取3至5个。

③引论。用“o”标示,常写作“引言”、“引论”、“绪论”,引言较短时可不标出“o。引言”类小标题。引论的内容一般是交代选题背景,主要有:课题来源,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状况。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选题的意义,讨论的问题。本文分几部分,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以及指导思想、论证方法等,均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写在引论中。

④正论。正论常分几部分写,分别标示“一”“二”“三”“四”等,有的加小标题,或以分论点的形式出现,以凸现论述的观点或主要内容。这部分是对研究过程及分析、归纳、概括的表达,体现出分析方法与思路,充分有力的论证。正论还要体现出明确的指导思想。

⑤结论。一般用“结语”“小结”“余论”等标示。也可不标示“结语”之类的词儿,在正论之后空一行直接写结论或总结。 在毕业论文格式中,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综合或概括,也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若是在正论之后,对相关联的问题还想简短论述一下,或是对较为重要的问题再说一些想法,可写成“余论”。

⑥毕业论文致谢。接上文另起一段。简述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以及有关人员表示感谢。“毕业论文致谢”并非形式,也不是走过场,是一个大学生修养的表现。

⑦注释与参考资料。注释专指“本文注”,即作者对论文有关内容所作的解释,一般用脚注(放在本页末)(属毕业论文格式的非必备项)。 参考文献专指“引文注”,即作者对引用他人作品的有关内容所作的说明,在引文结束处右上角用[1][2]等标示,序号与文末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同一著作或文章被多次引用时只著录一次。

⑧附录。收录和论文有直接关系的文字材料、图表、数据、试验结果等。中文方面的毕业论文 格式中作附录的情况似乎不多见(属毕业论文格式的非必备项)。

以上是一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是一般撰写毕业论文必需的表达形式,其中除“注释”和“附录”可有可无外,其他部分的毕业论文格式是必备的。

知识拓展:

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xx,来自xx班,学号xx,我论文的题目是《纪念空间植物景观的设计研究——以重庆为例》。本篇论文是在欧阳桦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欧阳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我非常感谢她一直以来的精心指导,同时也对各位评审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论文的审阅和答辩表示不胜感激。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一、研究背景。

纪念空间是传承社会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集体记忆的空间体现。它具有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作用。随意翻开一部城市的建设史,纪念空间都占据着非常大的篇幅。从当代纪念空间的建设情况来看,世界各地对于纪念空间的营造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资金,创造出了许多代表民族精神的优秀纪念性场所。

一方面,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出于缅怀或者庆祝而建造纪念性构筑物以示纪念。如在二战时期的南京大屠杀、犹太人大屠杀等事件,涉及世界的和平问题,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较高的关注度;三峡大坝的顺利截流,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也掀起了纪念空间的建设热潮,如云南宁洱县 6。4 级地震抗震救灾纪念园、甘肃舟曲泥石流纪念园、汶川地震纪念园、北川县城地震纪念旅游区、北川抗震纪念园。2013 年的雅安芦山地震后不久,便兴建了雅安 420 大地震纪念馆,由此可见人们对纪念空间建设的重视,并期望这些纪念空间能对后人起到启迪和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日益重视,因而出台了许多推动纪念空间建设和发展的措施,比如 2009 年,在南京中山陵举行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出台的《南京宣言》中,就提出将各地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纪念建筑统一打包,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遗。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集体记忆也随之丧失和消逝。导演以拍摄纪录片的方式来感动观众;历史学家根据对历史资料的研究来陈述史实。作为设计师,我们同样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纪念空间的建设,再现历史片段和记忆影像,为人们创造感受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场地。早期的纪念形式较少,主要是陵墓、纪念碑和记功柱等,其中植物的应用也一般以点缀为主,作用有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空间的形式逐步增多,植物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在当代的许多纪念空间中,如纪念公园、烈士陵园等,植物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纪念环境的重要构景元素。因为植物本身线条柔和,且与环境的协调性好,应用灵活性强,其自身不但可以形成空间,也可以结合其他景观元素共筑空间,在对空间进行丰富、限定以及点缀上有巨大作用。纪念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纪念性构筑物、地形、植物、水体以及环境小品等,由于植物具有最多样的形态和颜色,使其成为纪念空间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元素。

在纪念空间中,适宜的植物类型和植物配置方式,能充分地衬托出纪念主旨和场地精神。如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整个碑墙被置于开阔的草坪中,纪念墙前为一片槭树林,中间夹杂着红枫、白桦和其他低矮小乔木,丰富的植物层次和色彩的和谐搭配充分衬托出了纪念墙的主体性。植物景观因其自身属性及蕴含的象征性,在营造纪念氛围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作用,纪念空间植物景观配置的效果对纪念性情感的传达也有很大的影响。现今纪念空间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植物景观在纪念空间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在供人们缅怀纪念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旅游活动场所的职责。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我进行了资料收集,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一系列程序。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景观设计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

三、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分析与回顾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概述,对纪念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阐述了植物在纪念空间中的主要作用,以此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分析。

第三章,分析,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功能属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纪念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植物的文化内涵因素、植物的观赏特性因素、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因素和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融合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四章,以重庆为例,选取不同类型的纪念空间进行调研,将上一章总结归纳出的纪念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素应用于具体案例中进行分析。

第五章,基于案例分析,提出纪念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设计过程。

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思考。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有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我的答辩自述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范文二:

论文答辩提纲:

一、写作该题目的意义;

二、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的研究现状;

三、你搜集资料的范围;

四、该论题的难点;

五、你的创新之处,或独到见解;

六、对论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关系要十分明确;

七、该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答辩提纲注意:

不要把原论文简单的压缩,要另外写一个独立的东西,要争取达到脱稿论说,这样效果会好些。

绝对不可以超时,但也不要用时太短,那样对你是损失。

着装要正式,干净、整齐、美观、大方。

论文答辩提纲:

一、写作该题目的'意义。

研究油漆彩画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也就是对古典园林的更深入分析。

该选题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当下,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开放,我们在城市建设及景观艺术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就愈加明显,不管是景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观念与方法,都逐步在与国外发达国家接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过于盲目的追随国际化浪潮,必然会给我们自己环境艺术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干扰。因此,客观的对待国际化中的种种影响,保持传统建筑与园林文化的本质特色,便显得十分必要。当然在这里我们所提倡的应该是辩证的继承观,并非是不加选择的在现代景观环境中复制传统园林模式及其园林建筑。因此认真的研究分析传统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的设计要素,可以使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其美学与文化实质,并把研究成果推及到现代园林建筑小品设计中来,以检验该研究的实践意义是否成立。

同时,中国有许多古典园林传世,而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因不像其他古建筑那么引人注目,因此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修缮,如香山静宜园中就有许多破败的园林建筑,这是建筑的毁坏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并且传统装饰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艺术性和某些实用性上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相关研究唤起人们对具有装饰美的园林建筑重视。并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油漆彩画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普遍应用,并为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一定借鉴。

二、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园林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而且对于园林景观环境,人们的内心始终有着古典化民族化的追求,这也使得有着古典园林元素的景观设计不断涌现,包括古典园林建筑形象的再现与借鉴。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大多具有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表现形式除了建筑本身的造型外多是通过装饰得来,油漆彩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是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最初,为了木构件防腐防蠹的实际需要,以及掩盖木材表面的结疤、色泽不匀等自然缺陷,人们普遍在木材表面涂以矿物原料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早在尧舜时就有用漆髹涂器物的做法,从战国文献中可发现相关记载: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 输之于官, 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星染其外, 而朱画其内。从考古发掘中, 证明新石器和商周时期已有随葬的漆器实物,应用漆液作为涂饰。商周时已把漆液用作髹饰木做建筑,“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艧”。至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将油漆彩画归纳为油漆作和彩画作,合称油漆彩画。油漆彩画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无论是恢宏气派的北方皇家园林建筑, 还是典雅脱俗的江南园林建筑,彩画都成为其最为重要的装饰手段, 但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言, 最高的当属北方皇家园林建筑彩画, 其在用色、构图、题材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目前传统漆艺与彩画装饰的研究多集中于室内及器具、宫殿建筑方面,油漆彩画对于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装饰性还是一个空白点。

三、该论题的难点。

在研究油漆彩画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时,不仅要了解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需要同时借由对古典园林进行的更深入分析,来分析油漆彩画在古典园林中应用时的深层次内涵,以及油漆彩画与古典园林的相互关系。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或独到见解。

本文由总结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历史入手,归纳出油漆彩画装饰的应用特征,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形式内涵,并借由这些分析来推导出油漆彩画装饰的造型特征、设计原则、内在规律及审美内涵,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弘扬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五、论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关系。

园林建筑油漆彩画装饰指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的油漆彩画装饰部分,包括施于各类型建筑木结构上的油漆与彩画,涉及到两方面的相关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与传统油漆彩画装饰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普遍意义中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引导,因此需要首先对这三个基础概念做一个了解。

六、该论文的研究方法。

分类研究方法:首先要研究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为单纯的理论思考并不能使研究课题得到深入,必须加强对学科内相关门类的研究,如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的历史研究、理论研究等,它们都是作为本研究内容的重要内容。分类研究的角度很多,本文侧重根据若干第一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关注园林建筑中的油漆彩画装饰问题,思考、探讨其设计原则、造型规律以及其它具有一定共性的问题。

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包括对比和类比两种基本形式,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存在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在所属者的社会构成、艺术样式及风格上,都存在着可比性,从历史各个阶段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的图案色彩、从属者不同阶层的油漆彩画特征不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寻找对比。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不是高低之分,而是在着眼于装饰中的本质意义上的差异研究。比较研究方法可以解决单一研究分析难以处理的问题,使研究结果更全面。

工科毕业论文答辩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叫xxx,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在xxx学校任教六年级语文,兼备课组组长。我所撰写的论文题目是:论《围城》方鸿渐形象的现实意义,我的指导老师是进修学校副校长xxx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谌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选择《围城》这本小说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题材,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本小说比较的喜欢,包括由这本小说改篇而成的电视剧。的确,《围城》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命题,它向人们说明4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病态,使恋爱、结婚、家庭成为“鸟笼”和“城堡”,寓意只有冲破自身的局限和昏暗社会的“围城”,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新的生路。《围城》不愧为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许多的现象也与《围城》中的描写场景有一些的相似,揭示其中的联系,警示世人,以倡导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性的人生,也是我想通过自己的写作给社会的一次贡献。

我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和现实对比的写作手法,各阶段安排依照先典型分析(即具体事例分析),具体对照现象,展现警示,再综合论述,阐明现实意义的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下:

一、方鸿渐“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造成的影响对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

1、xxx的后果与不学无术

2、对爱情的“玩世不恭”造成的苦果与性开放

二、方鸿渐复杂思想性格的现实指导意义。

1、表现在爱情生活方面的复杂,分析及现实意义。

2、表现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复杂,思想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3、表现在事业方面的复杂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第一个方面,着重从方鸿渐两件典型的事例,联系到当今社会两种不良现象(即不学无术和性开放),以警示世人,这部分用词颇多,篇幅较长。第二个方面,综合阐述方鸿渐在社会大背景下的爱情、家庭、事业三个方面的思想性格,意图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果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的发展置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熔炉里,事业才会有所成功;一个家庭,只有在安定平和的社会大环境下,削除了社会的重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谅解,家庭生活才会真诚和自由。这部分语言精练,立意高远。

在提纲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谌老师的详细指导,观点进一步得到了提炼,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进一步深入。初稿完成后,谌老师又详细地审阅了全文,对一些用词不当的地方,观点不明朗的地方提出了指正。最后正式定稿后,谌老师又认真地提示了论文打印的格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正是在老师的着力指导下,在本人细致的研究下,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的某些现象,发现了《围城》所蕴含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关于《围城》的有关论著相当地多,但以其人物形象的现实融合来确定研究方向,应该是我的一个创新之点。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虽然不是很尽人意,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一、首先是开场白: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二、内容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本文分成……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这部分主要论述……第二部分是……。这部分分析……第三部分是……三、结束语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谢谢!四、老师提问答辩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五、学生答辩注意事项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教师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为什么选三毛作为论文题目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 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你要是写论文的话 我再推荐个双重本文下三毛形象分析 摘要:三毛作品所塑造的“三毛”形象,具有丰富的意蕴,显示的是一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关系体现在:在艺术创作上,三毛存在着修辞与模拟的冲突,即写的真实与活得真实的矛盾;就三毛的心灵历程:而言,也存在“流浪” 形象与眷顾“红尘”的矛盾;通过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发现三毛身上所固有的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三毛形象集中体现了小本文与大本文双重本文交织互动的复杂情形。由此锻造出三毛形象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关键词:双重本文 三毛 形象 在一般读者看来,三毛的名字总是与一种具有爽朗真诚洒脱的个性、传奇浪漫的经历、热爱生命、追求完美、充满爱心和高贵情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细读三毛本文,我们会发现另一个有别于常识认可的三毛形象:“她”不是那个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的“少年偶像”,而是身体孱弱、孤苦无依、心灵寂寞的女性形象。研究者大多没有注意到其间距离。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甚至矛盾重重的复杂的三毛形象呢?笔者认为,在三毛作品本文中存在着隐与显、表层与深层,小本文与大本文的交织互动的双重本文的情形。这种双重本文使得三毛作品具有立体的、丰富的意蕴。三毛作品文字简单,然读解不尽、魅力无穷,其原因即在此。笔者试从艺术创作、心灵历程、文化语境三个角度对此作一阐述。 一、艺术创作:修辞与模拟的冲突 诺思诺普·弗莱说:“文学有两极”,一极是模拟,其倾向是“描述逼真、准确”,一极是虚构,其倾向是“讲述一个某主人公什么都能做的故事”。三毛的创作,倾向于前者。三毛的写作,总的来说,是一种“模拟”行为,可谓“写真实”。 三毛“写的是自己”,她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她说“我从来不作解释,我只要展示生命”。三毛在一篇作品中说:“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真实的人物,如果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综观三毛创作,笔迹确系沿着三毛的足迹交待了苍白的雨季少女、快乐的小妇人、寂寞的名女人的心路历程。如此看来,三毛本文当属模拟一极之文学。应该说,三毛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这使得作为叙述者的三毛、作品中的三毛和生活中的三毛三者浑然一体,具有一种易为群体认同的“内在性”和亲和力,显得真实亲切,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模拟”风格。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对于“我”这个形象,作者是维护有加的,显示了一种明显的作者意图。这必将导致其写作由“模拟”向“修辞”的转变。而现实中的三毛之“实”与作品中的三毛之“名”本就是有较大距离的。生活中的三毛寂寞孤独,深受疾病的折磨,不似那个富有传奇色彩、生活绚烂多姿的三毛。“实”与“名”的距离比将导致模拟(写真实)与修辞的矛盾。尤其表现在三毛名声如日中天之后。 如三毛前期作品,“雨季不再来”系列少女,充满了少年人可贵的真诚与迷茫。沙漠中的三毛伉俪及其周围妙趣横生的家居生活,亦充满了三毛式的真诚与幽默。但是,“三毛热”在台形成后,尤其是三毛以名作家身份返台定居后,本文中的“三毛”在结构的逻辑上就慢慢地由艺术考虑了。“我的看法呢,一个艺术到了极致的时候,到底是真的或假的,根本就不重要了”。三毛形象开始考虑作者与读者的召唤和期待,一个渐渐完美的、凡事有爱心有热情的“我”出现了。修辞走向了文学的另一极——虚构。 然而三毛是个终其生求真的人。所以,其修辞愈接近十全十美的三毛形象,三毛本文中的冲突就越大。三毛自己曾说过:“就内容而言,我还是喜欢早期的两本作品中三毛,因为那时她蛮有童心的。后来,当我在写作时,我觉得要面对的,是另一个我……”“‘三毛’只是个笔名,可是为喜欢她的真,觉得她很可贵。……可是并不喜欢三毛带来的一些劳累,也不喜欢被访问、座谈会的三毛……”“我多么愿意做过去的我,而不愿做现在的我。”所以,在《银湖之滨——今生》中,三毛希望自己“永远不回到世界上去”,希望“旅程便在银湖之滨做个了断,那个叫做三毛的人,从此消失吧!”这个真的三毛不愿回到那个自己被称为“大家的三毛”、处处要透支体力“扮演”的世界里去,她想过自己的生活,因而背叛了艺术创作设想,与修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应该指出,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直接影响了三毛创作的艺术理念,加强了修辞与模拟的矛盾。三毛是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尤其在艺术理念方面,她与道家思想存在着精神契合,这突出表现在她竭力追求本性的真、崇尚自然的理想。而道家思想的求真、“保真”, 老子所言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与修辞本来就是有矛盾的。 二、心灵历程:“流浪”与“红尘”的矛盾 我们进而可探究作家之心路历程。 熟悉三毛的读者都知道,三毛一生许多岁月都在“流浪”。三毛曾游历五十九个国家地区,除了撒哈拉沙漠,南斯拉夫、波兰、丹麦、捷克、德国、美国和南美的大部分国家都留下她的足迹。三毛的流浪,是有现实原因的,并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她的流浪或是情感的受挫,或是婚姻的失意,或是现实追求的不可得,或是生活中过多的压力及压抑。故可言其“流浪”是对既定现实的一种超越的期待。 三毛的流浪,是有她的理想和愿望的。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中有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广阔的草原,还有梦中的橄榄树……”如此看来,三毛的流浪,是为了一种诗意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追寻。所以她说:“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这就更证明,三毛的流浪,是期待超越现实,希望找到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 实际上,三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或是无从倾诉的苦闷(如《闹学记·求婚》中三毛收获情书在父母家中高声朗读却无人应答关注);或是无伴无侣的寂寞(如《背影》中三毛感叹“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梦里花落知多少·明日又天涯》中的苦闷“在任何一个星座上,都找不到我心里呼唤的名字”),成名之后为公众认可的三毛倍感孤独(在电影《滚滚红尘》拍摄之后与林青霞、秦汉的留影中,三毛也是一副落落寡欢的样子)。这种孤独长期占有着三毛。 三毛生前最肯定的两段岁月,却是相对稳定的“非流浪”岁月:一是她婚后的六年,“知足,快乐,简单,如同一个扮家家酒的小孩子”;一是她在文化大学执教,即她自己所言“在华冈当农夫”培养二百颗树苗的日子,“我真喜欢这工作。不是我指引学生,而是在旁边启发他,启发他最灿烂的潜能。这是一个老师很重要的工作。”三毛在其剧本《滚滚红尘》中对韶华的评价形容三毛自己是极恰当的:“韶华一生的追寻,不过两件事情,一、情感的归依;二、自我生命的展现”。当三毛情有所依、自我生命得到最好的展现时,她便不再“流浪”。然而三毛这两段最快乐的日子,前段因丈夫荷西意外丧生而告终,后段因体力透支而中止。而此外诸岁月,三毛一直在寻觅(或曰“流浪”)。 尽管三毛流浪的形象深入人心,但生活中的三毛对“红尘”是有较多眷顾的。这种对红尘的冀盼,可说是寻求现实的群体的和家庭的认同和归依感。“……我却仍然放不下尘世的重担,我又要回到那个不肯面对自己,不忠于自己的生活里去。”尘世、人群、有人的声音的地方,一直对三毛有格外的吸引力。就三毛个性而言,先天中自卑、过于敏感的性格因素,加上一副孱弱的身体,使在流浪中满心疲惫的三毛格外需要世俗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慰藉,比如读者的认同、媒体的肯定、亲人的呵护。 然而,现实生活中个人情感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写作中得到的毕竟只是象征性的解决,只是自我想象或幻化的符码化而已。于是在流浪的三毛身边我们又看到一个在红尘中的三毛形象,她们是同一个三毛的一体两面。共同组成了一个矛盾复杂的“真实的自我”——三毛形象。真正的三毛形象再“流浪”与“红尘”中游移徘徊,造成了双重本文的复杂性。 三、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 三毛作品中,精英意识和大众文化的冲撞是显见的,又是复杂的。 三毛是具有明显的精英意识的。首先,三毛的勤奋写作讲演、忘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种精英立场的最好说明。再者,三毛本文以“我”贯穿始终,娓娓道出“我”及“我身边人物”的故事,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崇尚自由的品格、追求平等的思想、藐视庸俗的姿态多显见,充满着精英意识。三毛性情高雅、朴实、真诚,她说“做一个匹夫,不是人生最终目的”(《温柔的夜》)。此外,三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秉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其思想中自然地带有一种精英意识。 但与此同时,三毛的个性及写作,又带有大众化特色,持有一种民间立场。三毛的语言平实、简单、亲切,“我写的书小学生、女工、店员都可以看,我很重视这一点”,极具大众化特色。她强调自己是个“小人物”,她想做个朴实的“乡下人”。而三毛本身,原属“边缘人物”——除了小学念完,初中时自动离开学堂、大学没毕业就跑到国外、终其一生几乎没从事过什么“像样”的职业、喜欢在乡下种田、种花胜过一切。 三毛作品常在畅销书之列,其名字亦常起到文化明星作用,似乎与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更为密切。能以此背景征服广大读者群,怕只有当代大众传播的神通广大能起作用。然而,矛盾在于,三毛愈想与大众保持接近,其精英意识愈面临考验。与大众距离太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她掉入大众文化复制的泥沼中去。三毛所处的文化语境,当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足鼎立、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互为冲撞的几种因素是造成双重本文中三毛形象复杂化的深层原因。作为其中一员的三毛虽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其早期作品集《雨季不再来》是最好的例子,流行一时的现代思潮、存在主义的悲观、虚无色彩充斥全书)。三毛虽固守于“自己的行星”(三毛钟爱《小王子》),但不免陷入大众文化流行时尚的喧嚣中。三毛虽极具精英意识,但无法不面对大众文化快餐消费其殚精竭虑创作品的事实。 三毛受中西文化影响都极大,故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观。然而,那些在三毛生命中留有烙印的一段段人生、一种种影响,一旦形成文字,变成印刷品,进入消费群,造成轰动效应后,原来的三毛形象开始经过读者意志和情感上的加工复制,渐渐远离了原来的三毛形象,越来越像读者的三毛了。三毛成为浪漫、美丽、多情、潇洒、好奇、冒险的象征。读者对这个“象征物”的期望值越高,三毛越要透支体力扮演这个角色。原来自然而然养就的优美品质要处处表演给大众看。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情创伤要展示给大众看。无怪乎三毛后期形象出现了分裂:一方面要继续扮演凡事有爱心、有热情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写出“快乐和悲哀都是寂寞”的随想;一方面美化甚至神化已逝的爱人,“荷西比任何人都了解我”,一方面失望于家人冷淡别人寄给“我”的求婚信;一方面因过多致力于访谈、讲演,体力不济,“三月无眠,记忆短路”,一方面逃去美国“等待春天”,把自己交给森林、湖泊、小摊子和码头……文化语境造成的双重本文三毛形象的复杂性,焦点正在于大众文化中的负面效应无情地割裂了三毛人格中最具灵性、最闪光的东西,把三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复制给人看,加大了本就十分敏感的三毛对外部世界的隔膜与距离以及心灵深处的矛盾。 四、小结 概观之,三毛作品中存在的双重本文的复杂情形。就艺术创作而言,本文的修辞与模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冲突:修辞愈倾向于塑造一个完美的三毛,模拟愈远离前者,接近真实的三毛。就其心灵历程而言,她一生流浪,心灵始终找不到停歇的地方、受庇护的场所,所以她格外需要“红尘”之认同,但这些又加剧了她的逃避。就其所处之文化语境而言,大众文化复制的泥沼、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对这位饱受中西文化浸淫、极具精英意识的作家显然是一种桎梏。以上因素构成一种张力关系,于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也许不那么完美但却更加生动丰满的三毛形象产生了。 经典重读,一篇一篇次第读完了《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再回头,又读《撒哈拉的故事》,才觉出那是怎样一种带泪的坚强!生活的艰难和残酷远不是语言文字可描述之万一,更何况她选择的是轻描淡写的美化.再加上《哭泣的骆驼》的动荡,ECHO与荷西简直就是茫茫荒漠里惊心动魄的挣命二人组! 但也正是这种如此鲜明的对比才愈加彰显出《撒》文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很多人只单纯的看了《撒》文就轻薄的妄下评语说什么“文章活泼生动但不够深刻,文言直白而内容肤浅”,孰不知,真正肤浅可笑的却正是他们这些总是想当然而自以为是的自大者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他们不知道或者不去想任何文章的解读都是要结合它产生的现实背景的!《撒》文的生动活泼,淡泊平静是要结合大漠的荒茫,寂寞和极端的艰苦去看去读去体会的!这样的对比下才能去掉尘世的浮华,体味真正的深刻,了解人生的大境界! 我一直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你就没有资格去苛责别人!这是起码的道德良心与基本的做人尊严。拿自己的失败去指责别人的成功——这不是可笑是可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不是木和风的错,而是林在“人格”上的渺小!

为什么这么多人的毕业论文都写三毛?自己不太了解去写吗?最好当然是看看她的书,我敢肯定,你一定会喜欢她的.

恩,可以从她的生活和她的书这两个方面来写,或者也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三毛为这样受到大众的喜欢,可以结合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两方面来写,会比较有价值吧。

  • 索引序列
  • 三毛作品论文答辩
  • 三毛作品主题论文
  • 三毛作品集论文的参考文献
  • 论文答辩作品格式
  • 为什么选三毛作为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