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句改一下就可以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一)研究背景作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工作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工作本质上是外来经验在中国本土的现实移植,因此,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必须回溯到现代社会工作的西方本源。我国很多学者都就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功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是由政府或私人承办,以协助个人调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增进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有对弱势群体的补充功能、对正常群体的强化功能,以及对强势群体的发展功能三方面。上海市组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队伍主要服务对象是失学、失业、失管的“三失”青少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闲散青少年。据统计,上海市的闲散青少年目前共有六万三千多人,全国的闲散青少年数目更是惊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依然是目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流方法,但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变化,比如外展社会工作的运用、机构社会工作的注重等等,最新的社会工作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社会本身的发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加入了一些比较新潮的观念和方法,例如大众文化与社会工作、环境保护与社会工作、大众传媒与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等等,这些新的社会变化的引入,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二)研究方法我们采用分层定比和典型抽样方法,共选取350份样本,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48份。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生活状况调查对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的了解是做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闸北区区情相对比较复杂,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失学、失业的青少年比例比较高,而且这个总体数字一直在变化过程之中。因此,有必要对闸北区失学、失业的青少年作一个深入的调查,以便及时全面地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对特定青少年的服务。1、主要特征(1)群体分化明显。当今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这种分化同样也表现在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身上,他们不是一个同质群体,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异质群体,比如在学历结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状况等许多方面,青少年服务对象之间都存在有明显的差异。(2)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调查的青少年服务对象学历结构相对尚可,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占,接受教育水平较高可以使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更有助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此外,青少年服务对象继续学习的意愿也非常强烈,而且,学习目的比较明确,更加注重实际应用。(3)工作意愿比较强烈。青少年服务对象中的人曾经参加过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此外,的青少年服务对象非常愿意参加工作,还有比较愿意参加工作。工作意愿的强烈意味着青少年服务对象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的意愿非常强烈。(4)家庭认可程度较高。青少年服务对象中的人认为家庭对自己影响很大或比较大。在承认家庭对自己的重要影响时,大部分青少年认为父母,尤其是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最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上。(5)社区参与意识较强。尽管青少年对社区的影响力评价不高,但还是有的青少年很愿意或比较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当然,如果社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好,青少年参与积极性会更高,其中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最为青少年服务对象所喜欢。(6)对社会工作较为认同。的青少年服务对象对青少年社会工作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此外,还有的青少年服务对象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做一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志愿者。(7)社会评价较高。的青少年服务对象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很好和比较好,另外,还有的青少年服务对象非常看好和比较看好我国社会发展的前景。2、现存问题(1)人户分离现象严重。主要有三种:一是人在闸北,户不在闸北;二是户在闸北,人不在闸北;三是人户都在闸北,但户籍和居住地不在同一个街道。(2)非完整家庭现象突出。近28%左右的调查对象因为各种原因生活在残缺家庭之中,这个比例比较高,对于这样一些特殊家庭中的青少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3)生活困难家庭比较多。调查对象中79%的家庭月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家庭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4)社会资源整合较差。接受调查的大部分青少年对邻居、居委会、街道和社区认知和认同程度很低,不懂得充分整合这些社会资源。而且,交往圈子比较狭小,交往对象过于单一,主要局限于同学和朋友,这些都将极大地限制青少年的社会发展。(二)闸北区青少年社工工作现状分析1、主要特征(1)高度的专业认同感。闸北区青少年社工的专业认同感非常强烈,无论是社会招聘人员还是公安借调人员都是如此,71%的社工认为,社会工作非常重要,29%的人认为,社会工作比较重要,没有一个人认为社会工作不重要。(2)强烈的专业创新意识。闸北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在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专业上的创新比比皆是,在既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之上,结合闸北区的特殊性,闸北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创新,鉴于“三失”青少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闸北区青少年社工站积极推行分级预警服务制度,将青少年服务对象按照危机严重程度依次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实行相应的管理;此外,结合本区单亲青少年的特征,社工又开展了单亲同质小组“单亲家庭自助小组”活动;另外,根据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的特征,青少年社工将团体康乐活动作为主打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闸北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在“对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影响最大的三个职能部门”的调查中,青少年社工普遍认为区政府是影响最大的部门,这说明区政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推进过程中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此外,团区委也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聘请了专业督导,并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联系,研究总结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另外,团区委还与区检察院签署了合作协议,积极推进罪错青少年的帮教工作。(4)社会资源的综合协调。为了更好地推进闸北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团区委努力整合已有的三支队伍:“社区就业援助员”、“社区青少年辅导员”、“社区青少年工作者”,并将这三支队伍与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队伍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又与“红红姐姐工作室”和“热爱家园”等社会资源建立工作联系,共同推进服务青少年工作。在专业指导上,团区委还与上海市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长沙民政学院等高校联合建立社工实习基地。闸北区青少年社工站本身也积极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这些社会资源的综合协调大大推动了闸北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进展。2、现存问题(1)社工队伍的双轨制建构。目前的闸北区青少年社工队伍主要由两块人员构成:第一块是社会招聘人员,第二块是公安借调人员。公安借调人员在人员编制、工资发放等方面与社会招聘人员完全不一样。(2)社工专业素养偏低。目前闸北区青少年社工队伍总体构成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素质不太高,其中绝大多数人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社会工作,也很少有人接受过专门的社会工作训练。(3)评估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对青少年社工的评估应该是绩效评估、专业评估,而不是岗位评估,更不是简单化的出勤评估。尽管目前出台了许多对青少年社工的评估激励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普遍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尤其缺乏专业性。这些欠缺同样也表现在对青少年社工的其它管理措施上。(4)社工站缺乏人财物权。目前的社工站是一个虚体,只是一个传声筒,没什么实际意义。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工站没有相应的人财物权,这三权的缺乏直接导致了社工站的边缘化。(5)条块分割、缺乏竞争与协作。目前的青少年社工组织建构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社工与社工之间、街道社工小组与街道社工小组之间、区社工站与区社工站之间分裂割据、各自为政,僵化性与封闭性较强,服务对象很难转接、社工人员很难流动,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竞争性和必要的协作性。(6)多头管理、干预过多。从目前的组织建构上来看,闸北区青少年社工接受的是多方面、多层级的管理和指导,区社工站、市社团、专业督导、区政府、区预防办、团区委、街道办事处都可以对青少年社工发号施令,问题是这些号令彼此之间可能会冲突,这就让社工无所适从,接受调查的社工对此反响颇大。(7)社会资源整合乏力。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协调支持,但是,目前青少年社会工作本身的运作机制尚未真正理清,而且,社会工作与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再加上社工本身的专业水平限制以及我国社会力量发育的先天不足,这使社工很难将现有的社会资源真正整合起来。(8)社会认同程度偏低。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和职业,许多人甚至误认为青少年社工就是青保人员、就业援助员、低保申领员、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等等,还有人认为青少年社工其实就是交通协管员之类不尴不尬的角色。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综合支持模式是闸北区司法社会工作试点的结晶,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新模式,也是上海市司法社会工作指导思想“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在闸北区的实践结果。所谓综合支持模式主要强调政府与社会力量的综合协作,强调社会力量的综合参与,强调社会工作与多方力量的综合支持,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这个基本思路下,我们认为,应着力构建综合支持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新模式。(一)立足专业、创新品牌专业性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立足之本,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进一步的推进过程中,专业化建设应该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研究、专业督导、专业培训、专业操作等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创新意识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根本保障,中国有特殊的国情,闸北区有特殊的区情,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决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经验,而应该以闸北区为根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品牌意识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旗帜,也是专业创新的必然结果,闸北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应该有足够的智慧、信心和勇气,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品牌,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引领上海乃至全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二)塑造青少年综合服务品牌闸北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许多探索和创新,比如团体康乐活动,以及单亲家庭自助互助小组,但是,这些活动还有些单一,过于注重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实际上,小组社会工作只是社会工作常用的三大方法之一,而且,目前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性趋势是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方法,比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以及外展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等等。因此,闸北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精心打造的专业品牌不应该是单一的社会工作方法,而应该是综合性社会工作方法,也就是青少年综合服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全市其它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基本上都停留在单一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上,闸北区先行一步,可以对其它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另外,综合服务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也正好与综合支持的闸北区社会工作新模式相契合。(三)强化督导、拓展研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推进过程中,专业、高效而又敬业的督导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专业督导的进一步强化应该是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所在。建议对督导实行竞聘制与合同制,通过竞争,选拔最适合的督导;通过合同,刺激督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深度研究是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源推动力,及时总结青少年社会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保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建议每半年或一年可以将青少年社会工作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代表性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向相关专家招标,以便通过最好的专家获得最好的研究成果。(四)专家主导、一口上下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社团、专家等多重声音、多头管理一直是一个难解的症结,团区委应该进一步理顺政府、社团、专家、社工的内在关系,抓大放小,盘活全局。建议团区委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定为:专家理论指导、政府资源协调、社工具体实践。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推进中,要进一步强化专家的主导作用,在专业上树立专家的绝对权威,集体论证,专家决断。专业上的变通要通过专家一人之口,上传下达。(五)科学评估、有效激励科学的评估、有效的激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持续、高效推进的必需,也是充分调动青少年社工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建议团区委尽快委托专家制定专业的评估方法,对社工实行科学管理。另外,要采用多种方式对社工进行激励,打破唯文凭论工资的错误观念,加大奖励力度,根据社工工作绩效分别实行不同方式、不同层级的奖励。团区委最好能够募集专项基金,作为对青少年社工的长期激励。(六)权力下放、健全配备团区委应该给区青少年社工站更多的人财物的支配权力,进一步将区青少年社工站实体化,推动区社工站独立运转。同时,对街道社工点配备必需的办公活动经费,使每个社工增强自主性、激发创造性。团区委应该脱离对青少年社工具体的事务性指导,更对地给与政策和资金等宏观方面的支持和协调。(七)动态管理、有序竞争竞争是保持青少年社会工作活力和创造的有效手段,团区委应该进一步打破青少年社会工作僵化的用人制度和封闭的工作制度,鼓励青少年社工的区际流动,推动青少年社工的招聘与解聘,施行青少年事务的竞聘招标制度,引入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参与竞争,保持青少年社会工作持续的创新能力。(八)加大宣传、增强认同团区委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动员多种媒介、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以增强社会工作的知晓度,提升社会工作的认同感,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九)整合资源、全面推进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全面协调、共同推进。闸北团区委可以首先整合自己旗下的社会力量,如“青年就业援助员”、“社区青少年辅导员”、“社区青少年工作者”,以及其它社会团体和组织如“红红姐姐工作室”、“热爱家园”等;其次,整合检察院、劳动局、街道办事处、职业介绍所、社会保障中心等职能部门;再次,整合居委会、社区等社会组织;最后,整合高校专家、社会志愿者、企业等其它力量,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十)多方交流、拓宽视野社会工作是一个很年轻的职业,也正因为年轻,所以发展很快,创新很多。团区委应该更多地走出去、请进来。多与市内、国内乃至国际青少年社会工作前沿人物交流,感受最前沿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为青少年社工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和参观机会,定期为青少年社工开办最新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专题讲座和辅导,帮助青少年社工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伴随着我国内地社会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工作行政既是一种社会工作 方法 ,也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
摘要:控制行政成本,是目前中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工作机构,因其独有的助人宗旨和服务活动而加倍需要对于行政成本进行控制和降低,以便更大的发挥其社会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问题进行分析,为社会工作机构有效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 行政成本 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提升,关于我国行政成本的讨论也正成升温趋势,越来越多的讨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居不下的行政成本正在严重影响着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收益,作为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弱势群体生态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是其实现社会使命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重要概念解释
1.社会工作机构
根据2009民政部发《关于促进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中的界定,社会工作机构是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也日益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社会工作机构有民办和公办之分,本研究中不特别加以区分,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是所有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2.行政成本
本文选取行政管理学中对于行政成本的解释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自身内部政治、经济、 文化 、 教育 、卫生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与消耗的总和。具体可分为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其他成本。
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无论规模大或小,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体独立的行使其行政职能和行政计划,因此,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制定标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支出。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支出现状
根据中国民政部下属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中心在2010年10月的一份 报告 中显示,在对中国目前已注册的99家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后,结果显示75%左右的社会工作机构“完全不披露或仅仅少量披露财政信息”。另据统计,目前有的社会工作机构没有专门的网站和财政情况透露 渠道 ,拥有网站的机构中,有的机构不再更新数据,由此不完全估计,目前中国所有的社会工作机构中,约有65%左右没有明确的财政统计数据。
财政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直接造成了对于行政成本的难以估计,在进过多番查找后,始终没有找到关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统计数据。在对于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所进行的探访和整理中发现,目前民政部对于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年检制度”中,要求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年度财政报表中,显示行政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并规定如行政支出所占比例高于整体支出的20%,则该机构不能通过年检。由此,我们现在可见的大多数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中,大多数机构的行政成本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在20%上下,然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随着财政数据的“不透明性”,而被大大的打上了一个问号。
《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称,的民众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不放心”,这必将极大的导致社会资源的异向流转,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长期发展,将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审核机制,革除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切实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社会工作机构在行政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受科层化体制影响
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现在仍存在于我国各级行政体机构设置中。科层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人浮于事,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庞大的工作人员工薪、福利、 保险 等支出,使得社会工作机构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行政成本控制意识淡漠
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大多属于民办非盈利机构,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行模式,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少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问题。这也侧面牵涉到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的问题,即产出产品价值难以评估。由此造成的对于投入的控制意识的淡漠,是对于行政成本控制不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规范化程度低
在目前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中,很难找到明确的职位描述和工作分析,这是职权不明、工作缺乏规范性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组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工作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每一次工作人员的流失都代表着“人在政在,人走政息”,每一个新雇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业务,这不但造成了之前资本投入的荒废,更加重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成本。
(四)受形式主义影响,行政成本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不惜以重金打造规模宏大的“面子工程”,在宣传方面大量投入成本,横幅、彩喷、宣传图册、纪念礼品等等一次性宣传媒体,极大的加剧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成本投入,从而压榨了原本应直接投入于服务对象的资金,这种浪费,极大的增加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负担。
三、对于控制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建议
(一)广泛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大力推进效率观念落实
行政成本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机构内部通过集体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的对于行政成本意识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尽机构最大的努力,以在机构内部树立效率为先的意识,将一切成本投入与产出相关联,特别是将行政成本控制的概念深入培植,作为职业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将“讲实效、重质量”的思想内容作为培训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行政成本责任制度,定期进行行政支出自查
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培训、学习、观念灌输这样的“软手段”对行政成本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详细的行政成本责任制度,以规章的形式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开支。与此同时,务必定期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业务过程中的行政支出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以实现对于行政成本的自我监督与机构控管相结合,以实现控制行政成本的目的。
(三)规范行政开支审批过程,严格遵守机构财务预算
在控制行政成本的过程中,“节流”是重要的工作手段之一,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务必详细制定预算,从预算中严格控制行政支出的数额和范围,以便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控制。财务报销制度务必做到规范化,做到专人、专章、专管,通过自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过程,严格规范行政费用支出,从而杜绝过度使用行政费用的现象发生。
(四)精简机构部门职能设置,切实规范工作人员职权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说,小而精简的社会工作机构可能更加适合于对服务对象的帮助和改善。机构庞大的社会工作机构往往是造成人浮于事的重要诱因,这又从一个侧面增大了行政开支的幅度。因此,精兵简政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此外,为杜绝因工作人员流动而造成的行政费用增加,社会工作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撰写详细的招聘计划、部门职能设置、职位描述、工作分析,以规避新雇员进入机构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和由此引发的行政开支。
(五)积极推行财务公开政策,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检查
除了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必须进行的自我监管之外,各机构还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于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开和透明化,英国的每一个社会慈善机构任何时间都准备接受每一个国民对其财务的检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差距的存在。因此通过网站、开放日等形式向整个社会而不单单是民政部门开展财务公开,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群众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和认可度,更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遏制行政支出高居不下的情况。
(六)杜绝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引入多种手段节约成本
无论是做公益服务,还是社会救助,每一个在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都应抱有节省、勤俭注重实效的工作思维,当我们看到为了一个捐款活动而举行的盛大典礼,那些为捐款专门制作的红地毯、展板甚至热气球,我们不禁怀疑这种捐款的目的性,公益者,应以润物细无声之精神,筚路蓝缕而弦歌不绝,在我们的专业工作中,不应存在的浮夸作风和形式主义要远远的退出视线之外,更多的资源绝不应该被这样无效的浪费在行政支出中,而是更多的洒向那些真正需要的受助者。
与此同时,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多种工作方式与手段的引入,也不失为节省行政支出的重要方法。将无纸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模式引入工作中,不仅仅规避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将环保和谐的氛围引入社会工作机构的环境中,对于社会工作机构主题的契合和职能的发挥,具有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涛,张敏,李景平.我国行政成本问题研究初探.北方经济.2007(1).
[2]张秉福.降低行政成本的思考.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6(8).
[3]张康之.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中降低行政成本.行政论坛.2007(1).
[4]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1).
试谈社会工作机构运作中的行政化现象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随之发展起来。然而,社会工作机构出现的行政化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服务的提供。本文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对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行政化问题的途径,维持和提升社会工作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政府购买服务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产生的背景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失范、社会越轨行为屡屡发生,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的形势迫在眉睫。在政府回应这些问题和需要显得捉襟见肘时,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运而生。
社工机构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自主性、专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服务提供的质量。而在社工机构发展的初期,社工机构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主要由政府供给,无论是在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人员配置还是在资金提供方面都受到政府制约,这就导致社会工作的发展往往受制于政府的政策倾向和偏好,产生行政化现象。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在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进一步推动社工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及其成因
本文中所提到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是指在社工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过程中,由政府介入带来的影响到专业政策制定,服务实施和反馈带有行政化色彩的现象。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政府管理越位的表现,而且在无形中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能型、管理型政府的延续
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背景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工机构成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助力。同时,转型期政府执政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由“全能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然而,由于角色转变的滞后性,在社工机构发展过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社工机构的成立、人员资格认定、服务考核评估的政策和程序等都由政府制定。社工机构的发展需要经由政府同意和支持,并非社工机构按照自身和社会需求独立发展。
(二)机构自身资源的缺乏
从组织层面讲,资源可以界定为:组织拥有的,或可以直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既是组织运行和发展所必须的,又是通过管理活动的配置整合,能够起到增值作用,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利益的资源。[1]这里我们将社工机构的组织资源主要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关系资源。物质资源的社工机构存在的基础,社工机构在发展初期,实力弱,资源少,其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大部分受制于政府。人力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社工专业人员流动性大和安排政府工作人员进入社工机构工作,后者加剧了社工机构的行政化。同时,社工机构缺乏良好的关系资源限制了社工获得专业化学习机会,机构发展也会因此错失良好契机。
(三)非公民社会对社工机构的弱支持
现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主要由“需要的体系”构成的经济交往领域、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直接从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不能与政治国家相混淆、不能为政治国家所淹没的非政治的社会自主领域。据此,鉴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其称之为“非公民社会”。正是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领域并不成熟,公民对社会的参与度、关注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仍然不能脱离政治因素独立发展,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和贡献有待增加,社会组织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育初期的社工机构即只能获得来自“非公民社会”的弱支持。
(四)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虽然社工机构在我国出现较晚,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尽管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轻法治,重权威的传统“人治”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2]这种狭隘的传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社工机构中表现为对政府政策的全盘认可和接受,对机构本身的发展缺乏自主性、创新性认识,在政府的管理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行政化色彩。
三、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环境有关。针对以上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几点成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
政府是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主体,也是机构的监督者和资源提供者。政府应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关系,尊重社工机构运作的独立性,给社工机构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一些项目指标的灵活性,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减少对社工机构的嵌入和干扰,给其独立发展的自由空间。[3]
(二)创新社工机构发展模式
社工机构之所以出现行政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与政府间的社会权利、责任划分界限模糊。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认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有四种基本模式,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后三种模式中,社工机构的自主权、灵活性和社会地位大大提升,有利于根据机构自身和社会需要自主发展。而我国目前处于政府支配模式,因此,社工机构处于被动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社工机构应找准自身定位,拓宽资源来源渠道,逐步探索向其他发展模式转变。
(三)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公民社会理论准确把握住了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世界潮流。公民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内部能力使得国家对其内部事务的干预显得不必要。[4]公民社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和受到的干扰,同时公民社会所提倡的自由独立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模式也为社工机构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四)树立现代文化观念
现代先进文化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是支持当代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之一。传统政治文化下,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权威、规则、制度表现为顺从型认同,而现代先进政治文化是破除了传统的宗法观念、官本位思想,人们正视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所提出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促使人们思想开放和自由,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四、结语
社工机构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分担政府社会责任、救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社工机构的发展初期,由于资源依赖、自主性较弱等原因社工机构出现了行政化现象,通过社工机构自身的不断发展、政府购买方式的转变、公民社会支持力度的加强以及树立现代先进文化观念等途径,社工机构的未来发展会创新发展模式,改变行政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张耀臻.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机制初探[D].吉林大学,2013.
[2]刘玉凤.转型期我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简析[J].黑龙江史志,2014(07).
[3]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01).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
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下面是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17年12月3日,我们社会工作2012级3班的同学来到了来到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苇湖庄雨虹自闭症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康复实践。时间不长,我们体会甚多。明白了那句话: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我们在实践期间,与自闭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了三部分的矫治课程,分别是生活自理课、动手实践课、音乐课。三部分课程各不相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而我们也很用心。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生活自理课。在矫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志愿者每人负责带一名儿童,辅助他们学习戴围巾、戴手套、戴帽子。在常人很容易做到的戴围巾等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上却难以进行,自闭症孩子有的不愿意参加,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认知有障碍,难以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这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一点一滴手把手的给孩子们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并学习生活自理,在这节课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很需要人去关爱,社会需要一个爱护自闭症孩子的大环境,我们也应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服务队伍中去。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治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名自闭症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做游戏,折纸等一些少儿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志愿者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去想象,对于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简单的游戏,对于自闭症孩子却如此困难,为何这样简单的快乐也要剥夺,我们真心希望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到自闭症孩子。
最后,音乐课作为结束活动登场。在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孩子围成一圈坐在一起,我们教孩子打手鼓、唱儿歌、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很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些插曲,有的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很是影响课程的进行,我们看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影响下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动作、一起打节奏、一起拍手鼓。
虽然已经是大三,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把它做好。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
回顾这两周来,我们的实践情况,扪心自问,坦言总结。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有不足。因此,更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意识,提高实践的方法技能。
首先,在不足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我们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欠缺的知识技能,打动服务对象。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架起一坐连接我们与服务对象的桥梁。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怎样用真诚的心,打动服务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注意我们在服务过程的细节,谨记助人自助的理念。用自己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体贴的服务去征服和打动服务对象的心。让所有接收到我们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有所改变。树立起我们的优质服务。
再次,要深化我们的实践工作素养。熟悉服务方法,把握服务技巧,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服务技巧。力争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所提升。
最后,端正好自己心态。不论做任何事,务必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很难有所建树。
实践是学生大学学习课程后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我们可谓受益非浅。仅仅的二周的实践,我们受益终生。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论文选题是“跨学科融通视野下社会工作者专业认知与归属感研究”。
首先整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1.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应注重实务研究而非理论,需更换实务课题。
2.整个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
3.论文选题太模糊,跨学科融通并不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
4.探讨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多为哲学层面,没有实际研究意义。
师之建议,我之不足,自应遵从并逐令改之。然而因个人兴趣浓厚,且条件多有限制,所研究问题又确实存在,又得导师支持,实属无奈,不愿弃之。开题述说之前,思路并未整理透彻,以致如此。
科学具有主观性。
扎根实务的老师希望学生能多写理论研究的论文,偏理论研究的老师则更希望学生能将理论融入实务。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排斥社会工作专硕研究生做纯理论研究。我们无法排除个人价值观或相同文化群体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原因,如是否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老师希望学生保守写论文。
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及研究工作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分属不同学科利益的集合,同时还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科学研究领域,个人观点无足轻重,科学证据是最终的裁判。然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真能做到如此客观吗?社会工作者的自身价值观以及人们行事遵循的个人信念,会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研究当中?
当价值观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常常很难认出它们。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哲学家休谟于200年前指出的在科学描述与道德评价之间的鸿沟,直到今天也没有缩小。
当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价值观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在社会工作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共同的观点和价值准则,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之中,他们的研究假设一般不会受到挑战,我们便倾向于认为那些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表征的共同信念,是相当重要且无需加以验证的。然而,有些时候,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将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引发我们去关注这些假设,如妇女工作者的政治保守主义更倾向于接受对社会行为中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
不可忽略的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加快,但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 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操作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状态。发表的论文缺乏系统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衔接也存在重大问题,多为重视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而轻视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面临实务与理论脱节的困境,若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取经验。一线社工在所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不免会发现无法处理的孤例,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界与一线社工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是导致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但是处于许多两难境地,并非无从着手,这时,跨学科如神经生物学(抗逆力)、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医疗(身体及精神疾病)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同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运用,便有了用武之地。
至于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我承认是自己将“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混淆了,很像是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本论文思路的着重点是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并非是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及归属感。我的观点是“社会工作面临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脱节的专业化困境,必须寻求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的帮助,以社会工作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为起点,重新理解‘抛却价值评判之后的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就会使公众乃至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或新理论的构建都有借鉴意义。”
但客观认同并不一定等同于客观事实,虽然有大量的事实不符合客观认同,但作为有效讨论的基础,客观认同是并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的。比如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我们大部分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归属感,多半只停留在价值道德层面,往往显得廉价而苍白。科学研究是可证伪的,而价值因素是不可证伪的,因此道德是无法用科学研究证明的。
自从卡尔 · 波普尔提出科学必须可以证伪以来,科学界已经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然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可证伪性”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换句话说,不可证伪性其实是虔信者的催化剂,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越是要诉诸于模糊、神秘的因素,他就愈加深信不疑。
虽然很难理解,但请一定要理解,科学往往只是其中一类动机,人们很可能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做出选择,比如传统、意义、价值感、目标感等等。价值因素是归属感的动机,而不是原因,彼此之间只是相关关系,无法构成单一的因果关系。
隐含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隐含这种价值判断,对婚外情的评价是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给予“道德谴责”,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人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作“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作“性变态”,价值观隐含在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种种建议与标签之中。
既然如此,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建立在价值评判上,即社会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只不过是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而已,忽略了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构的存在,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误解。而对事物存在的根本解释是抛却先验价值观之后此种事物的存在逻辑,而不应该建立在这种简单的价值评判之上,将社会工作的存在原因放置在它的学科体系构建当中,也就是各个学科当中的重要理论、学说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还是坚持,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心理学、生物学为什么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是跨越不同组织层次的学科,从社会生态跨越到人类的大脑和心灵。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等的发展,抗逆力研究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成果,形成整合性的多元的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让神经生物学重新进入现有的抗逆力理论和实践框架中。
所谓的专业化,实不能固守一亩三分地不知变通,而是在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领域有所突破。要把专业知识普及推广到社会实践生活当中,并从社会实践当中总结本土性理论。一句话,从自身专业限制中跳出来,各学科中对社会工作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岗位的结合才是发展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现实道路。
以上针对此次开题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建议,重新整理论文思路,以及总结我的论文当下的处境,实在坎坷非常。但我依然坚持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对跨学科融通概念的清晰理解,对于梳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困境有很大帮助——在社会工作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规范、制度只能导致专业的限制。而此时,认知显得比实务更加紧迫。
后续在老师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加强对选题设定及论文逻辑框架的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篇1 浅议我国绿色建筑对于节能与低碳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1 绿色建筑的解释 我国对Green Building的定义是: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屋顶花园,小区内的绿化越多越好,而是需要表达出一种概念。这就要求从设计之初便注重“绿色”的概念,将建设房屋所需消耗的能耗控制在一定量之内;还需要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感受;并且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 绿色建筑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水、森林总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却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低碳经济必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其具有规模大、能耗高、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的特点。因而Green Building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要求。 2009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温家宝在会上发言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3 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外Green Building的发展 1990年世界首个Green Building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3年美国创建Green Building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Green Building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Green Building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Green Building标准 我国Green Building的发展 建设部于2004年9月启动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截至2011年底,中国取得Green Building标志的项目达353项,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运行标识项目23项。 2014年我国又发布了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4 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格和高成本 Green Building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新疆有一种当地的特色建筑,墙壁由石膏和秸秆组合,保温性好,加上当地样式的屋顶,就是典型的绿色建筑,造价非常便宜。再比如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经过改造后就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建筑 好多以前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也可以成为绿色建筑。比如在北方冬天供热时,一部分居民家里暖气不热,另一部分居民家里却热的开窗散热。政府应给每户安装热计量表,使得热量可以像电表和水表一样,按需所用,而不是像以前的大锅饭一样,一些人吃不饱,另一些人却吃的太撑。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政府应大力进行宣传,要让老百姓明白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含义,并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 5 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与运用 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 我国人均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这样的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比如采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节水马桶、节能空调等,这样百姓不但能够减少电费、水费等日常费用的支出,还可以在几年内收回增加的成本。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绿色建筑的标识需要在一系列的标准下进行评价。 ①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我国的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 ②通过召开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Green Building评价与标识分论坛和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推进会,将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 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Green Building标识咨询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Green Building标识。 我国绿色建筑推广的实例 国内首座智能化生态电厂投产绿建指日可待:随着华电莱州发电有限公司第二台百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投产,我国首座智能化生态电厂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年发电量将达110亿千瓦时,有效地填补了我国东部沿海电力缺口。同时,以此为标志,华电集团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 “升级版零碳馆”在沪现身可由卡车运到任何地方:在日前举行的零碳馆发布会上,零碳中心总裁、上海世博会英国零碳馆馆长陈硕说。世博零碳馆“升级版”,它集成了众多低碳、智能技术,能自行发电、供水。 海淀:海淀北部地区的低碳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俞东伟透露,海淀北部新区将设准入门槛,区域内的所有建筑都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北部还将规划“绿道”系统,鼓励人们绿色出行。这里将建设成北京市最大的低碳生态区。 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篇2 浅析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装饰行业的不断发展,装饰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含量都在提高,建筑装饰装修市场竞争目益激烈,各建筑装饰装修企业为适应市场需 要,提高市场竞争都加大了编制拖工组织设计工作的力度,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的方法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许多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已经突破了多年因袭的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在其施工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应当尽快提高编制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水平,使我们的施工组织设计真正能够起到指导施工达到优质高效的作用。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设计要细致 1.装修工程的准备工作应该更加充分 因装修工程具有最新技术应用多、材料样式种类多、工种涉及要求多、中间穿插的程序多以及对成品的保护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装修工程的准备工作应该更加充分,更加完善。对照设计图纸,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对每项装修工程都要设计出最优化的施工方案。 2.施工管理人员是整个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核心 项目的正常运转要通过施工管理人员的相互协作完成,因此一个项目中应有比较完善的人员管理体系。通常在一个项目中应包括项目总监、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预算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等岗位,每个岗位所需人员数量应根据该岗位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要求 1.针对性: 认真编写“工程概况”:根据招标文件、施工图纸、现场踏勘记录、招标答疑文件准确扼要地叙述工程概况十分重要,它显示了投标单位对施工项目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工程概况”中着重点应有施工项目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及工程施工特点分析,这是施工组织设计中针对施工项目拟定和编制施工的准备、部署、施工工艺、各项保证措施、各项计划的前提和依据。编写“施工部署”:“施工部署”是施工的战略部署、战术安排,是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体现针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工部署”主要应有如下内容:①施工区段划分各区段的施工特点); ②主要分部分项工程量表; ③主要施工顺序、主要工艺流程(流水、交叉施工); ④工程施工所需工种安排(说明主要工种的工作范围); ⑤重点施工空问说明; ⑥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⑦与业主、设计、监理建筑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措施 等。若招标要求投标方对施工质量和工期等做出承诺,施工组织设汁中必须明确做出承诺回答。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的内容、顺序、结构形式必须符合招标文件要求。对施工项目需要的项目部人员、组织结构、劳动力、材料、机具设备、施工工艺、进度计划等几大要素做出安排。 对于招标书中提出的与施工有关的问题,必须做出具体明确的回答,满足招标的要求。对招标书中提出或未提出,但工程项目施工中实际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必须编制出相应的对应措施和解决办法,能显示出自身的能力和实力。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根据招标要求和项目施工需要,具备有项目经理部主要成员工程履历、资质证明文件,项目经理履历及资质证明文件。 2.可行性: 在拟定工程施工项目部人员的组成时,所需任职人员的安排必须全面,避免缺职,以免造成现场管理失控,与项目施工各部管理,需保证体系的人员职务安排必须前后一致,证明项目部各管理系统清晰、明确、高效、运作畅通。针对招标要求的施工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拟定各项保证措施时,必须切合工程施工的特点需要。对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有相对应的可靠措施,证明该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 ①招标要求的超常规施工或提前竣工(施工工作时问短于实际需要时间),或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如外装修冬季施工、场地限制等)施工。 ②招标要求的或投标承诺的通过施工进一步降低成本。 ③落实施工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三、现场施工技术问题处理 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现场施工工种的班组多,要求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各种技术准备。 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同时考虑公司内部的资源(比如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嗣之中。 其次。针对工程特点.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 及工人的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技术交底,可以使施工技术工人、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材料特性。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进而保证施工质量。 此外。从技术角度出发,施工质量能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仅仅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作出严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而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质检手段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所以,必须针对每一工序、每一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 现场质量控制的主要工作包括: (1)进场材料、设备的验收管理; (2)施工样板的质量控制和确定; (3)各施工工序的质量验收; (4)出现质量问题后的整改监督管理等。 在质量控制上,相关的负责人一定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猜你喜欢: 1. 建筑毕业论文5000字 2. 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论文5000字 3. 5000字建筑毕业论文 4.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毕业论文5000字 5.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5000字
环境工程是交叉学科,要想取得快速发展取决于其依托传统行业优势平台,必须依托不同行业背景,发展环境工程学科建设。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工程的论文5000字 范文 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在对管理项目中的相关划分管理标准进一步规范化处理,将事物自然发展规律与后期管理相结合,实现项目运行管理的操作过程更加顺畅自然,环境工程的范围较广,形式多样,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于环境项目工程中,能够提高环境治理的作用,促进社会环境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信息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环境工程的实施和开展逐步呈现完善趋势,环境治理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在社会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 对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分析主要从当前我国环境工程项目的基本发展状况和进一步优化 措施 入手,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体系能够科学实施。
1实施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 、环境等众多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来看,环境项目工程的治理,能够进一步美化社会外在环境,同样也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使社会经济结构逐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最大特征是管理层次性和管理精确化,环境工程的建设范围广,涉及层面多,实现环境项目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应用、科学技术应用的综合创新,推进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当前我国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环境工程管理范围相对狭隘
我国实施环境工程管理的管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从建国初至今,环境工程项目取得的成效在我国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社会经济发展速率逐步监加快,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也逐步提升,传统的经济管理措施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完善程度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从我国当前环境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范围相对狭隘。环境治理从广义方面可以概括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从狭义的角度进行换分,可以分为陆地、海洋和大气方面,但当前,我国实施环境工程管理措施时,对陆地、海洋以及大气环境治理仅仅停留在环境治理表层,环境项目管理的管理范围相对狭隘,使社会环境治理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治理现象,不利于社会环境发展的长远发展。
环境管理的目标明确性较低
我国地理资源辽阔,充裕的天然环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自然资源,但同样也带来了环境治理难题。由于我国地理资源丰富,国家实施环境工程时,无法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发展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因此环境工程治理的方案、治理法律等具有概括性特征,但环境工程在实际执行中,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缺乏对环境工程计划的深入理解,出现管理措施与环境管理工程相脱离的情况出现,环境工程的目标实施的实践性降低;此外,我国当前的环境管理工程计划实施的详细步骤缺乏计划性,大多数地区的环境工程采用“现场监测,现场治理”的措施,环境治理的目标不明确,环境工程项目实施缺乏明确的管理顺序,环境工程开展杂乱无章,不利于社会环境管理的长远发展。
环境工程的信息系统不畅通
环境工程开展与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完善社会经济管理结构,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由于我国地理资源辽阔,海洋面积和领空面积广阔,环境工程开展的项目管理实施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融合,需要不同部分的信息相互借鉴。但从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各地环境工程实施的基本信息交流与融合的完善程度较低,信息资源二次应用水平较低,管理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应用的实际作用性不大,甚至出现部分偏远山区环境工程开展信息闭塞的情况;另一方面,环境工程的信息应用管理水平和应用信息划分的明确性较低,不同地区环境工程信息管理人工管理所占的比重较大,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程序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性较低,环境工程的信息系统的畅通性受到严重阻碍。
3优化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措施
实现环境工程范围精细化管理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规律同步,实施环境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基于传统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项目管理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科学划分,从而达到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保障项目管理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环境项目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体现在环境工程管理范围精细化管理。为了实现环境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逐步深入环境项目管理的深层,拓展环境管理范围,强化环境项目管理的范围逐步精确化、系统化,最大限度发挥环境工程的实际意义。例如:我国某地区实施环境工程精细化管理,依旧当地地理环境,将环境工程实施的范围逐渐从地表土壤成分检测向地下水位检测与保护过度,推进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范围逐步加深。
实施环境目标层次化管理
精细化环境管理在环境工程中的实施,不仅需要对环境管理的深度深入挖掘,为了保障环境治理的作用,依旧环境工程开展的实际作用,做好环境管理目标层次性划分,环境工程项目中的子项目都具有不同的目标性吗,同时,各个子系统中又拥有主项目的基本元素,保障项目工程的整体性和项目实施的层次性。例如:我国某地区实施环境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结构精细化管理,依旧不同环境项目系统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环境项目开展进行层次性划分,使当地环境工程的开展系统性的开展,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做保障。
现代治理手段的科学应用
环境工程实施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始终坚持社会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并逐步对环境工程开展进行完善。现代科技手段逐步成为环境工程开展的主要动力,实现了环境工程实施逐步脱离人工管理,实现智能化监测的发展新趋势。例如: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和智能检测系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绿色植被覆盖面积进行雷达监测,系统智能化检测的数据精确程度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大大提高了环境项目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我国环境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环境治理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环境治理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分为自然资源管理和 人力资源管理 两部分。为了提高环境工程实施管理的高效性,一方面,实现环境工程中自然资源系统化、层次化管理,实现环境工程能够实现因地制宜式发展;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实施中积极做好,环境管理人员应用的科学划分,为环境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动力。例如:某地区实施环境工程精细化管理,对当地环境工程项目中人员依据专业水平和实践 经验 进行科学调配,使当地环境工程实施作用和实施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提高,为我国环境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新方向的引导。
4实施环境工程精细化管理坚持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环境工程建设中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环境建设精细化管理,应当注重环境工程建设中部分建设与整体建设相一致的原则,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把握整体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为环境工程治理提供完善治理顺序,例如:对我国黄河地区中水资源治理中,需要从黄河流经的区域入手,从整体上把握环境工程这里的源头,从社会发展的整体经济结构入手,实现环境治理整体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科学性原则
环境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需要对环境管理水平的精细化管理,从环境治理的基本治理问题精细问题进行处理,实现环境工程实施的开展在社会整体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性增强;另一方面,环境工程治理实施精细化管理也需要遵循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社会环境工程的开展要需要制定完善的环境治理措施,对环境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环境相结合,从而为环境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专业的规划管理,保障环境工程的实施与开展对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实现环境治理中人文环境建设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完美融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工程实施中的体现。
5结束语
环境工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实施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可以优化环境治理的 实施方案 现,保障环境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有序、目标明确的顺利实施,提高社会环境治理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信强.精细化管理的观念和思想在中交地产工程项目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黄培益.精细化管理在产业地产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15.
[3]张志民.以现金流为核心的房地产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苑庆民.唐山曹妃甸二十二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3.
[5]谢先启,贾永胜,姚颖康,等.大型拆除爆破工程SCPE项目管理 方法 研究与实践[J].爆破,2015,(3):118-122+132.
[6]陈勤,谢大蓉,刘克林,等.构建精品课程建设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 教育 技术,2010,(4):333-336
浅谈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步伐,我国经济的发展从未停歇,城市之中高楼耸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有所提高,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背后,城市的环境问题成为我们忧心的头等问题。经济的不合理发展,导致许多恶性的环境问题接连而至,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威胁到人们身体的健康,我们必须重视环境问题,生态城市的构建已经刻不容缓。文章将从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予以探究,提出改善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以此期望为我国环境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节能减排
1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今全球范围都存在着环境的治理问题,城市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堆积、森林被严重砍伐、沙尘雾霾四起等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略的环境难题,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目前恶劣的环境。而构建生态城市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突破点,生态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体系,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综合运用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协调和解决由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调节能力,构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桥梁,充分保护仅存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研究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对固体废弃物、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气、噪声、光污染、电磁波、以及如废弃电池等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的防治技术方面;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将环境工程的定义扩大到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方面问题之外,还应当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
3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城市化进程已经贯穿我国广阔的疆域,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展开,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被急速恶化,从前极少出现的雾霾状况、饮用水污情况、地下水枯竭等情况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人们的恐慌和焦虑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背后,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建立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众望所归。
资源与环境的维护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聚集的人员越来越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资源的消耗往往呈现不可替代的关联性。而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的数量有限,一旦消耗用尽,人类就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伴随着城市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步伐,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即便是拨付高昂的治理费用却依旧收效甚微,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根本达不到根治环境污染的最终目的。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间断的资源消耗成为城市合理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问题已经是摆在全球人民面前的主要问题,人类在向资源索取物质,维持生活的同时,不应当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举措,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细致入微的分析可能存在的潜在资源和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从科技创新等高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资源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予以重视,为开创一条通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懈努力。
城市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
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也随之加强,但是对于区域的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问题往往被设计人员所忽略,缺少区域性质的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生态环境的建设及其恢复方面也缺少相应的安排,最终在规划领域形成空白,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单一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城市形象和建筑功能上的节能设计模块,不仅不能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态循环。环境的保护与城市文明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满足经济持续、环境优良、生态和谐等先决条件,才能建造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城市。
4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充当着一项重要的应用环节,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为推崇的技术之一,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的指导, 总结 出机电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下几项措施。
污水回收利用
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始终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难题,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针对这一情况主要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两种形式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形成区域内的水循环利用,将城市污水的利用率进行有效提高,将污水进行分级别处理,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区别处理,既有针对性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又能够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对于污染不是很严重的污水,经过简单处理达到基本用水标准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的浇灌以及保洁卫生等环节,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扶持力度,要严格把关工业废水的处理步骤和合格标准,杜绝二次污染情况。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城镇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一项庞大的污染来源,针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主要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堆积现象应该建立垃圾处置系统,同时还需要政府和相应的主管部门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环保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为后期的垃圾处理提供便利,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废物回收的方式,使一些有二次使用价值的固体垃圾经过处理后再次被人们所使用,以此来降低资源的浪费现象。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耗费程度是非常巨大的,在生态城市的构建中充当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应当以节约低耗为前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柱,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控制能源的消耗程度,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积极的推行能源的结构调整,运用高科技产品,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5结束语
环境工程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障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对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鑫宗,莫晓晴,胡源顺,等.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绿色科技,2012(07):185-186.
[2]赵衍平,宋娜.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21):210.
[3]陈旭,于品一.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176
可 以 的 ,,,帮你。。。。。。
浅谈税收行政管理研究论文摘要: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被企业界广泛采用的先进管理理念.通过确定税收管理模式要素,研究税收管理质量模式框架,本文分析在税收行政管理部门实施.roM的具体思路. 一、TQM理念与行政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为TQM)是二战后在西方企业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是继“质量检验管理”和“统计质量管理”理论后出现的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IS08402标准中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的呼声推动下,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将企业中推行的TQM理念运用于政府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模式可以表述为:将产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念、工作原则、运筹模式应用于政府行政机构之中,以达到行政机构工作的全面优质、高效:各级政府及其全体公务员通力配合,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最优地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系统管理活动。通过对基层税务机关的实地调研,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控制理念,本文认为应对税收行政管理工作的程序、要素、质量职能、过程、不合格控制等诸多质量环节予以严密监控,以确保在税收行政管理领域实现最优服务。 二、税收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分析依据TOM理论,可以将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问题分为以下三方面: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主要包括功能性、合法性、合理性、准确性、时间性、文明性。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做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做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三、基于TOM的税收管理质量模式框架设计 一般而言,税收行政管理质量模式的框架应包括如下几部分: 1、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税务机关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清楚明确,要有时间要求。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一般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变更、撤销数(率)、服务承诺兑现率、纳税人满意率等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满足依法治税或优质服务要求的程度。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税务机关为行使其职能而建立的内部组织机构及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税务机关普遍有一套现存的较为完善的开展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但为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应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成立健全有力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实无条件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的单位,可将上述综合性质量管理工作分解到有关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2)合理分解质量职能。质量职能除上述综合性职能外,还包括策划、控制、改进等职能,对这些职能应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职责。其中,策划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主,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包括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控制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即发现不合格、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该项职能应落实到各个部门。 全文出自 :
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摘要:本文围绕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展开思考,简要介绍了现行铁路工程按照建设前期、工程交易期和工程实施期三个阶段实现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目前我国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定额计价模式及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时如何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继续发展完善铁路定额造价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管理、加快铁路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铁路高速发展要求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议。关键词:铁路工程造价管理1引言铁路建设工程具有周期长、投资大、建设管理复杂的特点。铁路基本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投资管理。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是铁路建设管理的基础,也是铁路建设投资管理一个核心内容,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既体现在铁路工程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上,又体现在招标、投标以及施工、竣工交付使用前所需全部建设费用的确定、控制、监督和管理上。建立完善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对铁路工程建设加强投资管理,节约建设资金,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铁路工程建设进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铁路建设市场的逐步完善,新的形势和任务都对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行铁路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探讨,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以适应铁路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2现行铁路工程浩价管理对应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程建设前期、工程交易期和工程实施期。工程建设前期重点是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交易期重点是形成交易价格或合同价格,工程实施期重点是验工计价、施工结算价及竣工决算。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的关系。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管理工程建设前期是指铁路建设工程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工程的决策阶段。前期的造价管理主要是通过该阶段确定的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初步确定工程造价和控制工程投资。(预)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确定建设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优化选择技术方案等确定工程投资估算,作为建设工程总投资的控制基础。设计阶段通过对设计文件和概预算的审查,确定工程设计概算,建设工程的总投资以审查批复的设计概算为准。所以,工程建设前期的工程造价管理,是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基础,对于投资决策、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控制工程投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计价的依据是铁道部发布的铁路工程定额和编制办法等。包括概(预)算定额、估(概)算指标、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铁路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预)估算编制办法、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等。工程交易期的造价管理工程交易期是指工程设计完成后,开展招标、投标、评标、定标及签订施工合同阶段。在工程交易期,经过招标等程序,通过市场竞争合理降低工程造价。工程交易期的造价计价的依据是工程建设前期审查批复的设计概算。招标价格不能超出批复的设计概算。为适应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惯例接轨,铁道部正积极推进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管理办法,以规范市场交易,便于市场形成价格。工程实施期的造价管理工程实施期是指施工合同签订后开始施工到完成竣工验收的阶段。在工程实施期,根据铁道部变更设计管理办法、工程建设实际和施工合同约定,严格控制变更设计和费用调整。通过验工计价、施工结算及竣工决算等,确定最终工程造价和工程总投资。3存在问题的分析我国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经过长期的不断补充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是长期以来,这种管理基本上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目前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弊端渐显。定额计价模式存在的问题现行定额计价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造价管理模式。即铁路建设工程必须按铁道部发牙巨的具有法规性和指令性的工程定额和编制办法来确定工程造价,定额中的工、机、料消耗量,不分工程难易采用统一定量,材料费价格统一,取费内容、标准统一,即所谓的量价合一。铁道部发布的工程定额和计价标准是铁路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的依据,在工程建设前期对初步确定工程造价和投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必须执行的。但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目前的定额计价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l)定额滞后,不能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近几年来,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等高标准的铁路建设空前发展,铁路建设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建设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非常迅速。虽然铁路工程定额及编制办法也在不断补充、完善,采取了每年发布材料价差系数对材料价格进行调整等动态管理措施,但现行铁路工程定额仍不能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价差系数发布周期(年)过长,材料调差方式难以及时反映市场价格实际水平。定额计价标准确定的设计概算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造成概算不能准确反映工程实际造价,影响了铁路建设工程造价和投资控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2)编制办法仍待完善。铁路建设各种编制办法对设计概算的编制方法及计费标准作了详细的、具体的规定,是计算各项费用的依据,是必须执行的。但目前的编制办法中取费内容、取费标准的规定等,有些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要求。如勘察设计费、施工管理费等,都应该作为竞争性费率而施行浮动费率而非固定费率,等等。(3)定额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目前,由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未真正全面推行,施工企业也是按照定额计价模式确定工程报价。根据统一的土程定额和编制办法,施工单位不能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施工设备和技术专长来确定报价,不能按照自己的采购优势来确定材料预算价格,不能按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来确定工程费用开支,企业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所以,定额计价模式只是从会计的角度规定铁路工程造价的构成,并不能反映市场经济和竞争体制下的建设工程的真实价格。推进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问题工程量清单计价是适合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工程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特征是量价分离。建设单位根据铁道部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把建设工程量化为工程“量”,投标单位根据此统一的“量”,结合自身实力报价。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工程造价管理,有利于工程招投标的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施工企业自主报价和竞争,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和投资控制。所以,铁道部在积极推进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管理办法。但目前,与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适应的造价管理措施尚未健全。一是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相适应的消耗量定额和综合单价信息有待制定和完善;二是铁路建设市场需要的具有指导性的消耗量社会平均水平和价格信息,需要价格管理部门及时发布;三是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尤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亚待健全。企业定额的问题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工程实施期的工程造价计价和控制工作主要依靠企业定额。但长期以来施工企业没有把企业定额建立起来,在投标中仍然依靠铁路行业定额测算成本,调整后形成工程造价,这是不符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铁路造价管理部门应该指导和帮助施工企业建立完善企业定额,同时也有利于工程造价基础资料的积累。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4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建议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适应铁路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技术,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投资管理和控制,节约建设资金,发挥投资效益,应该进一步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动态的造价管理体系。继续发展完善铁路定额造价管理体系经过多年不断探讨、补充、发展,铁路工程定额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形成了较完整定额造价管理体系,在铁路建设工程前期的决策、造价管理和投资控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有必要继续发展和完善铁路定额造价管理体系。(1)实行工程定额动态管理。目前的市场机制,市场价格的变化非常快,变化幅度也很大,铁路建设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如无碴轨道技术,高性能混凝土,高速铁路,等等。既有的专业定额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已在铁路建设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并且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需要及时补充。建议把多年来沿袭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静态造价管理模式,改为全过程动态管理,即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造价发生影响的全部因素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分析、调整,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铁路建设市场的,科学、合理的动态定额造价管理体系。(2)在编制办法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有关取费标准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需要。对竞争性的取费费率如设计费费率等,可采用浮动费率,以鼓励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及时调整、纳人国家和铁道部发布的一系列取费标准及其它有关部门规定必须列人的费用内容,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政策性的费用预留接口,等等。大力推进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铁路建设市场的完善,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势在必行。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抓紧制定与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主要是制定和完善消耗量定额和综合单价信息,指导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定额,通过造价管理网络向社会发布工程的平均成本和造价指数。通过推进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管理,做到建设工程量价分离,实现“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即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形成造价的目标。加快铁路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及铁路建设市场的日趋完善,市场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不但对造价管理部门非常重要,对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更为重要。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建立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铁路工程造价信息系统。造价管理部门通过该系统发布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及相关法规,市场价格信息等。建设单位等通过该系统及时掌握有关政策、市场信息等等。不仅对工程交易起到关健作用,同时也对合理确定和控制铁路工程投资起到重要重要,是提高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铁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完善和提高应用水平。5结束语当前,铁路工程造价管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不断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构建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和铁路高速发展要求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同时,构建和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新体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作,需要造价管理、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总结探索、开拓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篇1 浅议我国绿色建筑对于节能与低碳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1 绿色建筑的解释 我国对Green Building的定义是: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屋顶花园,小区内的绿化越多越好,而是需要表达出一种概念。这就要求从设计之初便注重“绿色”的概念,将建设房屋所需消耗的能耗控制在一定量之内;还需要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感受;并且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 绿色建筑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水、森林总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却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低碳经济必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其具有规模大、能耗高、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的特点。因而Green Building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要求。 2009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温家宝在会上发言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3 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外Green Building的发展 1990年世界首个Green Building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3年美国创建Green Building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Green Building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Green Building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Green Building标准 我国Green Building的发展 建设部于2004年9月启动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截至2011年底,中国取得Green Building标志的项目达353项,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运行标识项目23项。 2014年我国又发布了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4 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格和高成本 Green Building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新疆有一种当地的特色建筑,墙壁由石膏和秸秆组合,保温性好,加上当地样式的屋顶,就是典型的绿色建筑,造价非常便宜。再比如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经过改造后就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建筑 好多以前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也可以成为绿色建筑。比如在北方冬天供热时,一部分居民家里暖气不热,另一部分居民家里却热的开窗散热。政府应给每户安装热计量表,使得热量可以像电表和水表一样,按需所用,而不是像以前的大锅饭一样,一些人吃不饱,另一些人却吃的太撑。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政府应大力进行宣传,要让老百姓明白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含义,并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 5 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与运用 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 我国人均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这样的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比如采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节水马桶、节能空调等,这样百姓不但能够减少电费、水费等日常费用的支出,还可以在几年内收回增加的成本。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绿色建筑的标识需要在一系列的标准下进行评价。 ①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我国的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 ②通过召开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Green Building评价与标识分论坛和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推进会,将Green Building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 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Green Building标识咨询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Green Building标识。 我国绿色建筑推广的实例 国内首座智能化生态电厂投产绿建指日可待:随着华电莱州发电有限公司第二台百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投产,我国首座智能化生态电厂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年发电量将达110亿千瓦时,有效地填补了我国东部沿海电力缺口。同时,以此为标志,华电集团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 “升级版零碳馆”在沪现身可由卡车运到任何地方:在日前举行的零碳馆发布会上,零碳中心总裁、上海世博会英国零碳馆馆长陈硕说。世博零碳馆“升级版”,它集成了众多低碳、智能技术,能自行发电、供水。 海淀:海淀北部地区的低碳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俞东伟透露,海淀北部新区将设准入门槛,区域内的所有建筑都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北部还将规划“绿道”系统,鼓励人们绿色出行。这里将建设成北京市最大的低碳生态区。 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篇2 浅析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装饰行业的不断发展,装饰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含量都在提高,建筑装饰装修市场竞争目益激烈,各建筑装饰装修企业为适应市场需 要,提高市场竞争都加大了编制拖工组织设计工作的力度,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的方法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许多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已经突破了多年因袭的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在其施工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应当尽快提高编制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水平,使我们的施工组织设计真正能够起到指导施工达到优质高效的作用。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设计要细致 1.装修工程的准备工作应该更加充分 因装修工程具有最新技术应用多、材料样式种类多、工种涉及要求多、中间穿插的程序多以及对成品的保护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装修工程的准备工作应该更加充分,更加完善。对照设计图纸,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对每项装修工程都要设计出最优化的施工方案。 2.施工管理人员是整个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核心 项目的正常运转要通过施工管理人员的相互协作完成,因此一个项目中应有比较完善的人员管理体系。通常在一个项目中应包括项目总监、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预算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等岗位,每个岗位所需人员数量应根据该岗位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要求 1.针对性: 认真编写“工程概况”:根据招标文件、施工图纸、现场踏勘记录、招标答疑文件准确扼要地叙述工程概况十分重要,它显示了投标单位对施工项目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工程概况”中着重点应有施工项目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及工程施工特点分析,这是施工组织设计中针对施工项目拟定和编制施工的准备、部署、施工工艺、各项保证措施、各项计划的前提和依据。编写“施工部署”:“施工部署”是施工的战略部署、战术安排,是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体现针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工部署”主要应有如下内容:①施工区段划分各区段的施工特点); ②主要分部分项工程量表; ③主要施工顺序、主要工艺流程(流水、交叉施工); ④工程施工所需工种安排(说明主要工种的工作范围); ⑤重点施工空问说明; ⑥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⑦与业主、设计、监理建筑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措施 等。若招标要求投标方对施工质量和工期等做出承诺,施工组织设汁中必须明确做出承诺回答。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的内容、顺序、结构形式必须符合招标文件要求。对施工项目需要的项目部人员、组织结构、劳动力、材料、机具设备、施工工艺、进度计划等几大要素做出安排。 对于招标书中提出的与施工有关的问题,必须做出具体明确的回答,满足招标的要求。对招标书中提出或未提出,但工程项目施工中实际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必须编制出相应的对应措施和解决办法,能显示出自身的能力和实力。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根据招标要求和项目施工需要,具备有项目经理部主要成员工程履历、资质证明文件,项目经理履历及资质证明文件。 2.可行性: 在拟定工程施工项目部人员的组成时,所需任职人员的安排必须全面,避免缺职,以免造成现场管理失控,与项目施工各部管理,需保证体系的人员职务安排必须前后一致,证明项目部各管理系统清晰、明确、高效、运作畅通。针对招标要求的施工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拟定各项保证措施时,必须切合工程施工的特点需要。对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有相对应的可靠措施,证明该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 ①招标要求的超常规施工或提前竣工(施工工作时问短于实际需要时间),或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如外装修冬季施工、场地限制等)施工。 ②招标要求的或投标承诺的通过施工进一步降低成本。 ③落实施工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三、现场施工技术问题处理 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现场施工工种的班组多,要求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各种技术准备。 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同时考虑公司内部的资源(比如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嗣之中。 其次。针对工程特点.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 及工人的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技术交底,可以使施工技术工人、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材料特性。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进而保证施工质量。 此外。从技术角度出发,施工质量能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仅仅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作出严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而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质检手段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所以,必须针对每一工序、每一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 现场质量控制的主要工作包括: (1)进场材料、设备的验收管理; (2)施工样板的质量控制和确定; (3)各施工工序的质量验收; (4)出现质量问题后的整改监督管理等。 在质量控制上,相关的负责人一定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猜你喜欢: 1. 建筑毕业论文5000字 2. 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论文5000字 3. 5000字建筑毕业论文 4.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毕业论文5000字 5.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5000字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
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下面是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17年12月3日,我们社会工作2012级3班的同学来到了来到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苇湖庄雨虹自闭症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康复实践。时间不长,我们体会甚多。明白了那句话: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我们在实践期间,与自闭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了三部分的矫治课程,分别是生活自理课、动手实践课、音乐课。三部分课程各不相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而我们也很用心。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生活自理课。在矫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志愿者每人负责带一名儿童,辅助他们学习戴围巾、戴手套、戴帽子。在常人很容易做到的戴围巾等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上却难以进行,自闭症孩子有的不愿意参加,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认知有障碍,难以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这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一点一滴手把手的给孩子们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并学习生活自理,在这节课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很需要人去关爱,社会需要一个爱护自闭症孩子的大环境,我们也应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服务队伍中去。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治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名自闭症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做游戏,折纸等一些少儿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志愿者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去想象,对于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简单的游戏,对于自闭症孩子却如此困难,为何这样简单的快乐也要剥夺,我们真心希望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到自闭症孩子。
最后,音乐课作为结束活动登场。在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孩子围成一圈坐在一起,我们教孩子打手鼓、唱儿歌、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很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些插曲,有的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很是影响课程的进行,我们看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影响下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动作、一起打节奏、一起拍手鼓。
虽然已经是大三,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把它做好。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
回顾这两周来,我们的实践情况,扪心自问,坦言总结。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有不足。因此,更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意识,提高实践的方法技能。
首先,在不足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我们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欠缺的知识技能,打动服务对象。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架起一坐连接我们与服务对象的桥梁。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怎样用真诚的心,打动服务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注意我们在服务过程的细节,谨记助人自助的理念。用自己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体贴的服务去征服和打动服务对象的心。让所有接收到我们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有所改变。树立起我们的优质服务。
再次,要深化我们的实践工作素养。熟悉服务方法,把握服务技巧,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服务技巧。力争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所提升。
最后,端正好自己心态。不论做任何事,务必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很难有所建树。
实践是学生大学学习课程后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我们可谓受益非浅。仅仅的二周的实践,我们受益终生。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论文选题是“跨学科融通视野下社会工作者专业认知与归属感研究”。
首先整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1.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应注重实务研究而非理论,需更换实务课题。
2.整个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
3.论文选题太模糊,跨学科融通并不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
4.探讨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多为哲学层面,没有实际研究意义。
师之建议,我之不足,自应遵从并逐令改之。然而因个人兴趣浓厚,且条件多有限制,所研究问题又确实存在,又得导师支持,实属无奈,不愿弃之。开题述说之前,思路并未整理透彻,以致如此。
科学具有主观性。
扎根实务的老师希望学生能多写理论研究的论文,偏理论研究的老师则更希望学生能将理论融入实务。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排斥社会工作专硕研究生做纯理论研究。我们无法排除个人价值观或相同文化群体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原因,如是否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老师希望学生保守写论文。
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及研究工作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分属不同学科利益的集合,同时还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科学研究领域,个人观点无足轻重,科学证据是最终的裁判。然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真能做到如此客观吗?社会工作者的自身价值观以及人们行事遵循的个人信念,会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研究当中?
当价值观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常常很难认出它们。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哲学家休谟于200年前指出的在科学描述与道德评价之间的鸿沟,直到今天也没有缩小。
当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价值观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在社会工作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共同的观点和价值准则,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之中,他们的研究假设一般不会受到挑战,我们便倾向于认为那些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表征的共同信念,是相当重要且无需加以验证的。然而,有些时候,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将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引发我们去关注这些假设,如妇女工作者的政治保守主义更倾向于接受对社会行为中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
不可忽略的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加快,但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 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操作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状态。发表的论文缺乏系统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衔接也存在重大问题,多为重视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而轻视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面临实务与理论脱节的困境,若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取经验。一线社工在所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不免会发现无法处理的孤例,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界与一线社工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是导致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但是处于许多两难境地,并非无从着手,这时,跨学科如神经生物学(抗逆力)、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医疗(身体及精神疾病)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同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运用,便有了用武之地。
至于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我承认是自己将“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混淆了,很像是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本论文思路的着重点是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并非是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及归属感。我的观点是“社会工作面临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脱节的专业化困境,必须寻求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的帮助,以社会工作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为起点,重新理解‘抛却价值评判之后的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就会使公众乃至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或新理论的构建都有借鉴意义。”
但客观认同并不一定等同于客观事实,虽然有大量的事实不符合客观认同,但作为有效讨论的基础,客观认同是并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的。比如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我们大部分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归属感,多半只停留在价值道德层面,往往显得廉价而苍白。科学研究是可证伪的,而价值因素是不可证伪的,因此道德是无法用科学研究证明的。
自从卡尔 · 波普尔提出科学必须可以证伪以来,科学界已经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然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可证伪性”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换句话说,不可证伪性其实是虔信者的催化剂,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越是要诉诸于模糊、神秘的因素,他就愈加深信不疑。
虽然很难理解,但请一定要理解,科学往往只是其中一类动机,人们很可能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做出选择,比如传统、意义、价值感、目标感等等。价值因素是归属感的动机,而不是原因,彼此之间只是相关关系,无法构成单一的因果关系。
隐含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隐含这种价值判断,对婚外情的评价是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给予“道德谴责”,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人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作“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作“性变态”,价值观隐含在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种种建议与标签之中。
既然如此,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建立在价值评判上,即社会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只不过是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而已,忽略了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构的存在,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误解。而对事物存在的根本解释是抛却先验价值观之后此种事物的存在逻辑,而不应该建立在这种简单的价值评判之上,将社会工作的存在原因放置在它的学科体系构建当中,也就是各个学科当中的重要理论、学说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还是坚持,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心理学、生物学为什么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是跨越不同组织层次的学科,从社会生态跨越到人类的大脑和心灵。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等的发展,抗逆力研究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成果,形成整合性的多元的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让神经生物学重新进入现有的抗逆力理论和实践框架中。
所谓的专业化,实不能固守一亩三分地不知变通,而是在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领域有所突破。要把专业知识普及推广到社会实践生活当中,并从社会实践当中总结本土性理论。一句话,从自身专业限制中跳出来,各学科中对社会工作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岗位的结合才是发展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现实道路。
以上针对此次开题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建议,重新整理论文思路,以及总结我的论文当下的处境,实在坎坷非常。但我依然坚持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对跨学科融通概念的清晰理解,对于梳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困境有很大帮助——在社会工作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规范、制度只能导致专业的限制。而此时,认知显得比实务更加紧迫。
后续在老师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加强对选题设定及论文逻辑框架的改进。
勇于尝试也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品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社会实践论文3000字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提早进入社会,感受社会生活,更多的时候,我们与社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校园与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刚好暑假可以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
社会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暑假回家后,我找了一份工作,做促销员。挂着实习生的牌子站在柜台旁,一脸幼稚、迷茫地站在那,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大胆地接近顾客,拉拢顾客,可好长一段时间站在那一声不吭的。但慢慢地放开胆去尝试,其实这种交流比想象的容易多了。
社会实践和在学校上课不同,在学校,每天有作息时间表约束你。课程表会告诉你,今天该干什么,明天又有什么事情要做。而在这里,你可以无所事事地像木瓜呆在那儿无所表现。在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虽然这也存在的竞争,可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一般不会招来嫉恨与报复。可是在社会中,优胜劣汰,你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失败,工作直接影响了他人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中接触各种各样的顾客、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经验去处理。尽管存在竞争,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有经验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夜累,而不是在毕业后读本速成书便可成的。这些事情很多同学沉浸于学习与消遣还未来得及思考,便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有了一些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挣钱的不易
整天在超市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无耐啊!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面对。社会的规则就是这样的,挣钱更是不容易。
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 ,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经验去处理。尽管存在竞争,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吸取经验。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夜累,而不是在毕业后读本速成书便可成的。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学会自信
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当你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毫无阻碍和人沟通就是你自信的表现,当你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你根本就不能很流畅的和他人交流。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所以没有必要感到自卑。你的自信有时能够感染其他的工作伙伴。
【编后语】:这篇暑假实习报告基本上是来自于实习者的真实想法,社会实践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去实习,而是从实践中增长见识,可能会碰见自己从未遇见过的情况,当面对这些的时候,怎么处理,如何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这也是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吧!
一、实践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由于有些老人的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有的是子女常年出门在外,很少回家,老人们孤独寂寞,行动不便,又无人照顾,即使住进了养老院,内心也感受不到很多温暖,他们渴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更多的关怀。因此,通过实践,希望可以呼吁社会关注这群被遗忘的人,关爱这些老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声问候,一个笑脸,一份爱心,让我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温暖老人们的心窝,使他们爱的天空不再是灰色,而是充满了欢言笑语。开展献爱心活动,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二、实践过程
1、送出爱的礼,走进爱的心
一大早,阳光明媚,我和几个同学就一起带着爱心礼物来到了养老院,我们把小小的礼物送到他们手里,却把大大的温暖送到了他们心里。老人们都很感动,和蔼可亲的,有的还和我们谈起心来!
有一位老爷爷是位退伍军人,老伴很早就过世了,他告诉我们,他的儿女常年在外,自己一个人很孤独,所以来敬老院找找朋友,找点安慰,让自己不再那么寂寞!老人和我们谈起了他参军的情况时,很是感动,慷慨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部队,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兴奋与不舍,但可以看出其中夹杂着这么多年来的辛酸泪,一个人的寂寞生活让他的面容更显憔悴了!
2、拉着爱的手,唱着爱的歌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80高龄的陈奶奶,老奶奶常年躺在床上,尽管行动不便,人老心不老,勤动手足脑;人老神不老,乐观精神好;人老气不老,烦愁被吓跑;人老志不老,奉献不能少;人老情不老,相伴乐陶陶;人老不服老,生活有目标;人老不摆老,学习永不骄;人老不怕老,困难吓不倒… …伴着动人的歌声,手着拉手,老奶奶露出了久违的笑,我们也笑了,笑得有点心疼,那一刻,真的很快乐。
3、进行深入调查
最后,我们找到了养老院的院长赵伯伯,聊起了养老院的近况。他告诉我们:“院里的老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也还算丰富,但精神生活就太贫乏了。老人们的内心其实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们更加害怕孤独,更加渴望得到温暖!有的老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朗,但他们内心的那扇门却把自己关了起来,最痛苦的是,当想到亲人时,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在黑夜里默默流泪。”正如,有的老人拉着你的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坎坷的经历和家事,情到深处时,泪如雨下。落寞惆怅衰飒,似乎充斥着他们的整个生命。连容纳幸福快乐的空间都挤不进去,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我想他们一定很思恋那个自己曾经住过大半辈子的家,因为在这里,幸福快乐并不是会蔓延到每一个角落,也并不惠及每一位老人。走出大门时,我看出了大家的依依不舍,也看到了有的人在偷偷擦眼泪。
三、实践结果
通过这次的关爱老人活动,可以看出老人们其实很怕孤独,一点点的关爱都可以让他们冰封的心融化,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要多陪他们聊聊天,多关爱他们。当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老人们最需要的是一份温暖的关怀和问候。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建议:
1.希望养老院可以建立老人活动中心,给老人们配备活动室,阅览室,保健室。老人可以到活动室里和别的伙伴们聊聊天,下下棋,活动室里还最好有健身器材,或者象棋,扑克,麻将等娱乐用品。活动中心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如老年人畅谈会,太极扇,太极拳比赛等等。
2. 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美化公园,花园等公共场所,使得老人们除了在空闲时间可以去活动中心活动。
3.对于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老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鼓励老人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希望政府部门能定期给这些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和置办生活用品,解决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贫困老人的生活补助,为老人安置娱乐设施,即使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也会使老人们身心愉悦,喜笑颜开的。
5.希望医疗机构组织能够定期上门给老人看病,提倡自愿服务,保障老人们得身体健康。
伴随着我国内地社会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工作行政既是一种社会工作 方法 ,也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
摘要:控制行政成本,是目前中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工作机构,因其独有的助人宗旨和服务活动而加倍需要对于行政成本进行控制和降低,以便更大的发挥其社会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问题进行分析,为社会工作机构有效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 行政成本 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提升,关于我国行政成本的讨论也正成升温趋势,越来越多的讨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居不下的行政成本正在严重影响着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收益,作为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弱势群体生态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是其实现社会使命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重要概念解释
1.社会工作机构
根据2009民政部发《关于促进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中的界定,社会工作机构是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也日益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社会工作机构有民办和公办之分,本研究中不特别加以区分,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是所有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2.行政成本
本文选取行政管理学中对于行政成本的解释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自身内部政治、经济、 文化 、 教育 、卫生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与消耗的总和。具体可分为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其他成本。
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无论规模大或小,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体独立的行使其行政职能和行政计划,因此,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制定标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支出。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支出现状
根据中国民政部下属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中心在2010年10月的一份 报告 中显示,在对中国目前已注册的99家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后,结果显示75%左右的社会工作机构“完全不披露或仅仅少量披露财政信息”。另据统计,目前有的社会工作机构没有专门的网站和财政情况透露 渠道 ,拥有网站的机构中,有的机构不再更新数据,由此不完全估计,目前中国所有的社会工作机构中,约有65%左右没有明确的财政统计数据。
财政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直接造成了对于行政成本的难以估计,在进过多番查找后,始终没有找到关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统计数据。在对于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所进行的探访和整理中发现,目前民政部对于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年检制度”中,要求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年度财政报表中,显示行政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并规定如行政支出所占比例高于整体支出的20%,则该机构不能通过年检。由此,我们现在可见的大多数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中,大多数机构的行政成本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在20%上下,然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随着财政数据的“不透明性”,而被大大的打上了一个问号。
《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称,的民众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不放心”,这必将极大的导致社会资源的异向流转,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长期发展,将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审核机制,革除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切实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社会工作机构在行政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受科层化体制影响
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现在仍存在于我国各级行政体机构设置中。科层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人浮于事,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庞大的工作人员工薪、福利、 保险 等支出,使得社会工作机构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行政成本控制意识淡漠
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大多属于民办非盈利机构,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行模式,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少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问题。这也侧面牵涉到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的问题,即产出产品价值难以评估。由此造成的对于投入的控制意识的淡漠,是对于行政成本控制不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规范化程度低
在目前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中,很难找到明确的职位描述和工作分析,这是职权不明、工作缺乏规范性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组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工作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每一次工作人员的流失都代表着“人在政在,人走政息”,每一个新雇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业务,这不但造成了之前资本投入的荒废,更加重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成本。
(四)受形式主义影响,行政成本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不惜以重金打造规模宏大的“面子工程”,在宣传方面大量投入成本,横幅、彩喷、宣传图册、纪念礼品等等一次性宣传媒体,极大的加剧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成本投入,从而压榨了原本应直接投入于服务对象的资金,这种浪费,极大的增加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负担。
三、对于控制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建议
(一)广泛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大力推进效率观念落实
行政成本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机构内部通过集体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的对于行政成本意识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尽机构最大的努力,以在机构内部树立效率为先的意识,将一切成本投入与产出相关联,特别是将行政成本控制的概念深入培植,作为职业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将“讲实效、重质量”的思想内容作为培训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行政成本责任制度,定期进行行政支出自查
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培训、学习、观念灌输这样的“软手段”对行政成本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详细的行政成本责任制度,以规章的形式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开支。与此同时,务必定期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业务过程中的行政支出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以实现对于行政成本的自我监督与机构控管相结合,以实现控制行政成本的目的。
(三)规范行政开支审批过程,严格遵守机构财务预算
在控制行政成本的过程中,“节流”是重要的工作手段之一,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务必详细制定预算,从预算中严格控制行政支出的数额和范围,以便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控制。财务报销制度务必做到规范化,做到专人、专章、专管,通过自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过程,严格规范行政费用支出,从而杜绝过度使用行政费用的现象发生。
(四)精简机构部门职能设置,切实规范工作人员职权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说,小而精简的社会工作机构可能更加适合于对服务对象的帮助和改善。机构庞大的社会工作机构往往是造成人浮于事的重要诱因,这又从一个侧面增大了行政开支的幅度。因此,精兵简政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此外,为杜绝因工作人员流动而造成的行政费用增加,社会工作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撰写详细的招聘计划、部门职能设置、职位描述、工作分析,以规避新雇员进入机构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和由此引发的行政开支。
(五)积极推行财务公开政策,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检查
除了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必须进行的自我监管之外,各机构还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于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开和透明化,英国的每一个社会慈善机构任何时间都准备接受每一个国民对其财务的检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差距的存在。因此通过网站、开放日等形式向整个社会而不单单是民政部门开展财务公开,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群众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和认可度,更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遏制行政支出高居不下的情况。
(六)杜绝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引入多种手段节约成本
无论是做公益服务,还是社会救助,每一个在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都应抱有节省、勤俭注重实效的工作思维,当我们看到为了一个捐款活动而举行的盛大典礼,那些为捐款专门制作的红地毯、展板甚至热气球,我们不禁怀疑这种捐款的目的性,公益者,应以润物细无声之精神,筚路蓝缕而弦歌不绝,在我们的专业工作中,不应存在的浮夸作风和形式主义要远远的退出视线之外,更多的资源绝不应该被这样无效的浪费在行政支出中,而是更多的洒向那些真正需要的受助者。
与此同时,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多种工作方式与手段的引入,也不失为节省行政支出的重要方法。将无纸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模式引入工作中,不仅仅规避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将环保和谐的氛围引入社会工作机构的环境中,对于社会工作机构主题的契合和职能的发挥,具有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涛,张敏,李景平.我国行政成本问题研究初探.北方经济.2007(1).
[2]张秉福.降低行政成本的思考.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6(8).
[3]张康之.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中降低行政成本.行政论坛.2007(1).
[4]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1).
试谈社会工作机构运作中的行政化现象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随之发展起来。然而,社会工作机构出现的行政化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服务的提供。本文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对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行政化问题的途径,维持和提升社会工作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政府购买服务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产生的背景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失范、社会越轨行为屡屡发生,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的形势迫在眉睫。在政府回应这些问题和需要显得捉襟见肘时,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运而生。
社工机构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自主性、专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服务提供的质量。而在社工机构发展的初期,社工机构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主要由政府供给,无论是在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人员配置还是在资金提供方面都受到政府制约,这就导致社会工作的发展往往受制于政府的政策倾向和偏好,产生行政化现象。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在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进一步推动社工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及其成因
本文中所提到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是指在社工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过程中,由政府介入带来的影响到专业政策制定,服务实施和反馈带有行政化色彩的现象。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政府管理越位的表现,而且在无形中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能型、管理型政府的延续
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背景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工机构成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助力。同时,转型期政府执政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由“全能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然而,由于角色转变的滞后性,在社工机构发展过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社工机构的成立、人员资格认定、服务考核评估的政策和程序等都由政府制定。社工机构的发展需要经由政府同意和支持,并非社工机构按照自身和社会需求独立发展。
(二)机构自身资源的缺乏
从组织层面讲,资源可以界定为:组织拥有的,或可以直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既是组织运行和发展所必须的,又是通过管理活动的配置整合,能够起到增值作用,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利益的资源。[1]这里我们将社工机构的组织资源主要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关系资源。物质资源的社工机构存在的基础,社工机构在发展初期,实力弱,资源少,其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大部分受制于政府。人力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社工专业人员流动性大和安排政府工作人员进入社工机构工作,后者加剧了社工机构的行政化。同时,社工机构缺乏良好的关系资源限制了社工获得专业化学习机会,机构发展也会因此错失良好契机。
(三)非公民社会对社工机构的弱支持
现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主要由“需要的体系”构成的经济交往领域、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直接从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不能与政治国家相混淆、不能为政治国家所淹没的非政治的社会自主领域。据此,鉴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其称之为“非公民社会”。正是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领域并不成熟,公民对社会的参与度、关注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仍然不能脱离政治因素独立发展,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和贡献有待增加,社会组织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育初期的社工机构即只能获得来自“非公民社会”的弱支持。
(四)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虽然社工机构在我国出现较晚,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尽管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轻法治,重权威的传统“人治”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2]这种狭隘的传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社工机构中表现为对政府政策的全盘认可和接受,对机构本身的发展缺乏自主性、创新性认识,在政府的管理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行政化色彩。
三、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环境有关。针对以上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几点成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
政府是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主体,也是机构的监督者和资源提供者。政府应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关系,尊重社工机构运作的独立性,给社工机构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一些项目指标的灵活性,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减少对社工机构的嵌入和干扰,给其独立发展的自由空间。[3]
(二)创新社工机构发展模式
社工机构之所以出现行政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与政府间的社会权利、责任划分界限模糊。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认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有四种基本模式,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后三种模式中,社工机构的自主权、灵活性和社会地位大大提升,有利于根据机构自身和社会需要自主发展。而我国目前处于政府支配模式,因此,社工机构处于被动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社工机构应找准自身定位,拓宽资源来源渠道,逐步探索向其他发展模式转变。
(三)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公民社会理论准确把握住了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世界潮流。公民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内部能力使得国家对其内部事务的干预显得不必要。[4]公民社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和受到的干扰,同时公民社会所提倡的自由独立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模式也为社工机构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四)树立现代文化观念
现代先进文化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是支持当代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之一。传统政治文化下,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权威、规则、制度表现为顺从型认同,而现代先进政治文化是破除了传统的宗法观念、官本位思想,人们正视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所提出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促使人们思想开放和自由,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四、结语
社工机构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分担政府社会责任、救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社工机构的发展初期,由于资源依赖、自主性较弱等原因社工机构出现了行政化现象,通过社工机构自身的不断发展、政府购买方式的转变、公民社会支持力度的加强以及树立现代先进文化观念等途径,社工机构的未来发展会创新发展模式,改变行政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张耀臻.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机制初探[D].吉林大学,2013.
[2]刘玉凤.转型期我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简析[J].黑龙江史志,2014(07).
[3]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01).
在一篇高质量的社会工作论文中,论文的选题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选题有一半文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论文的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 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 1.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 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3. 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4. 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宿舍 文化 的形成过程 7. 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8.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9.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10. 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11. 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13. 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14. 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5.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大学为例 16. 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17.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18. 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学为例 19. 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2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21. 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二) 1、中小城市社区服务调查研究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研究 3、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研究 4、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 5、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6、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 7、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8、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9、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发展 10、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 11、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12、社区居民社会支持初探 1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4、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1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16、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17、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 18、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 20、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三)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 儿童 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 传统文化 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 广告 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猜你喜欢: 1.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 3.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题目
在 毕业 论文 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反映作者的层次和水平。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工作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12)
[2] 刘敏。转型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28.
[3] 彭红艳,胡昌平。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工会改革[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2.
[4] 周建军。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1):72.
[5] 王强。构建和谐社会时期上海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以奉贤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19.
[6] 周敏。中国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7] 郗英杰。我国青少年事务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3(5):41-44.
[8] [美]戴安娜·M·迪尼托。 社会福利: 政治 与 公共政策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4.
[9] [美]奈杰尔·托马斯着。 儿童 青少年社会工作[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
[10] [美]戴安娜·M·迪尼托。 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6.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黄志坚。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32-38.
[2] 俞进。政府委托人民团体购买公共服务---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J].青年探索,2006(4):83-85.
[3] 李海、王军芳。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青年地带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为例[J].青年探索,2009(4):3-9.
[4] 俞进。社会转型与共青团的改革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39-72.
[5] 陈福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构建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专论)[EB/OL].
[6] 李迎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4(1):96.
[7] 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106.
[8] 柳拯。关于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工作,2009:5-8.
[9] 鄢勇兵。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初探[J].社会福利,2007(3):39.
[10] 许晓环。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联动服务机制[EB/OL].
[11] 山东共青团办公室。关于共青团组织如何应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考。[EB/OL].
[12] 李迪,周朝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少年事务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4(1):47.
[13] 王铖。天津市和平区共青团参与管理青少年事务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8.
[14] 陶希东。跨部门协作:青少年服务跨界整合及政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3(2):56.
[15] 柳拯,黄胜伟。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美] Paula Allen-Meares.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60-261.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 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6:200-201.
[3]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4.
[4] 郗杰英,我国青少年事务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3(5):41-44.
[5] 张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D].西南大学,.
[6] 黄志坚。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八大新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1(8):32-38.
[7] 郑洸。团中央对共青团体制改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23-25.
[8] 俞进。社会转型与共青团的改革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8(1):39-72.
[9] 沈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探索--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个案研究[J].青年探索,2007(3):43-51.
[10]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上海:"政社合作"创新实践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N].中国社会报,2015-02-06.
[11] 张华。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D].西南大学,.
[12] 沈黎。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探索--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个案研究[J].青年探索,2007(3):43-51.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
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下面是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17年12月3日,我们社会工作2012级3班的同学来到了来到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苇湖庄雨虹自闭症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康复实践。时间不长,我们体会甚多。明白了那句话: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我们在实践期间,与自闭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了三部分的矫治课程,分别是生活自理课、动手实践课、音乐课。三部分课程各不相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而我们也很用心。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生活自理课。在矫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志愿者每人负责带一名儿童,辅助他们学习戴围巾、戴手套、戴帽子。在常人很容易做到的戴围巾等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上却难以进行,自闭症孩子有的不愿意参加,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认知有障碍,难以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这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一点一滴手把手的给孩子们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并学习生活自理,在这节课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很需要人去关爱,社会需要一个爱护自闭症孩子的大环境,我们也应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服务队伍中去。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治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名自闭症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做游戏,折纸等一些少儿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志愿者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去想象,对于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简单的游戏,对于自闭症孩子却如此困难,为何这样简单的快乐也要剥夺,我们真心希望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到自闭症孩子。
最后,音乐课作为结束活动登场。在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孩子围成一圈坐在一起,我们教孩子打手鼓、唱儿歌、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很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些插曲,有的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很是影响课程的进行,我们看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影响下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动作、一起打节奏、一起拍手鼓。
虽然已经是大三,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把它做好。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
回顾这两周来,我们的实践情况,扪心自问,坦言总结。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有不足。因此,更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意识,提高实践的方法技能。
首先,在不足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我们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欠缺的知识技能,打动服务对象。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架起一坐连接我们与服务对象的桥梁。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怎样用真诚的心,打动服务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注意我们在服务过程的细节,谨记助人自助的理念。用自己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体贴的服务去征服和打动服务对象的心。让所有接收到我们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有所改变。树立起我们的优质服务。
再次,要深化我们的实践工作素养。熟悉服务方法,把握服务技巧,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服务技巧。力争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所提升。
最后,端正好自己心态。不论做任何事,务必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很难有所建树。
实践是学生大学学习课程后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我们可谓受益非浅。仅仅的二周的实践,我们受益终生。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论文选题是“跨学科融通视野下社会工作者专业认知与归属感研究”。
首先整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1.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应注重实务研究而非理论,需更换实务课题。
2.整个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
3.论文选题太模糊,跨学科融通并不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
4.探讨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多为哲学层面,没有实际研究意义。
师之建议,我之不足,自应遵从并逐令改之。然而因个人兴趣浓厚,且条件多有限制,所研究问题又确实存在,又得导师支持,实属无奈,不愿弃之。开题述说之前,思路并未整理透彻,以致如此。
科学具有主观性。
扎根实务的老师希望学生能多写理论研究的论文,偏理论研究的老师则更希望学生能将理论融入实务。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排斥社会工作专硕研究生做纯理论研究。我们无法排除个人价值观或相同文化群体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原因,如是否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老师希望学生保守写论文。
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及研究工作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分属不同学科利益的集合,同时还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科学研究领域,个人观点无足轻重,科学证据是最终的裁判。然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真能做到如此客观吗?社会工作者的自身价值观以及人们行事遵循的个人信念,会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研究当中?
当价值观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常常很难认出它们。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哲学家休谟于200年前指出的在科学描述与道德评价之间的鸿沟,直到今天也没有缩小。
当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价值观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在社会工作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共同的观点和价值准则,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之中,他们的研究假设一般不会受到挑战,我们便倾向于认为那些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表征的共同信念,是相当重要且无需加以验证的。然而,有些时候,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将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引发我们去关注这些假设,如妇女工作者的政治保守主义更倾向于接受对社会行为中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
不可忽略的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加快,但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 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操作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状态。发表的论文缺乏系统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衔接也存在重大问题,多为重视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而轻视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面临实务与理论脱节的困境,若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取经验。一线社工在所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不免会发现无法处理的孤例,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界与一线社工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是导致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但是处于许多两难境地,并非无从着手,这时,跨学科如神经生物学(抗逆力)、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医疗(身体及精神疾病)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同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运用,便有了用武之地。
至于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我承认是自己将“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混淆了,很像是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本论文思路的着重点是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并非是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及归属感。我的观点是“社会工作面临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脱节的专业化困境,必须寻求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的帮助,以社会工作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为起点,重新理解‘抛却价值评判之后的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就会使公众乃至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或新理论的构建都有借鉴意义。”
但客观认同并不一定等同于客观事实,虽然有大量的事实不符合客观认同,但作为有效讨论的基础,客观认同是并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的。比如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我们大部分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归属感,多半只停留在价值道德层面,往往显得廉价而苍白。科学研究是可证伪的,而价值因素是不可证伪的,因此道德是无法用科学研究证明的。
自从卡尔 · 波普尔提出科学必须可以证伪以来,科学界已经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然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可证伪性”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换句话说,不可证伪性其实是虔信者的催化剂,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越是要诉诸于模糊、神秘的因素,他就愈加深信不疑。
虽然很难理解,但请一定要理解,科学往往只是其中一类动机,人们很可能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做出选择,比如传统、意义、价值感、目标感等等。价值因素是归属感的动机,而不是原因,彼此之间只是相关关系,无法构成单一的因果关系。
隐含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隐含这种价值判断,对婚外情的评价是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给予“道德谴责”,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人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作“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作“性变态”,价值观隐含在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种种建议与标签之中。
既然如此,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建立在价值评判上,即社会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只不过是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而已,忽略了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构的存在,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误解。而对事物存在的根本解释是抛却先验价值观之后此种事物的存在逻辑,而不应该建立在这种简单的价值评判之上,将社会工作的存在原因放置在它的学科体系构建当中,也就是各个学科当中的重要理论、学说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还是坚持,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心理学、生物学为什么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是跨越不同组织层次的学科,从社会生态跨越到人类的大脑和心灵。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等的发展,抗逆力研究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成果,形成整合性的多元的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让神经生物学重新进入现有的抗逆力理论和实践框架中。
所谓的专业化,实不能固守一亩三分地不知变通,而是在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领域有所突破。要把专业知识普及推广到社会实践生活当中,并从社会实践当中总结本土性理论。一句话,从自身专业限制中跳出来,各学科中对社会工作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岗位的结合才是发展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现实道路。
以上针对此次开题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建议,重新整理论文思路,以及总结我的论文当下的处境,实在坎坷非常。但我依然坚持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对跨学科融通概念的清晰理解,对于梳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困境有很大帮助——在社会工作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规范、制度只能导致专业的限制。而此时,认知显得比实务更加紧迫。
后续在老师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加强对选题设定及论文逻辑框架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