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worldeconomy期刊

worldeconomy期刊

发布时间:

worldeconomy期刊

学术荣誉包括计量经济学会(The Econometric Society)会士(Fellow) 、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 y)、《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经济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Articles in Journals“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 (with Chong-En Bai and Chang-Tai Hsieh).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2006,forthcoming.“Who Are China’s Entrepreneurs?” (with Simeon Djankov,Gérard Roland,and EkaterinaZhuravskay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May 2006,96⑵,pp. 348-352.“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and Russia Compared” (with Simeon Djankov,Gérard Roland,and Ekaterina Zhuravskaya).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May 2006,4(2-3),pp. 352-365.“Coordin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M-form and U-form Organizations” (with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 2006,114⑵,.“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with Hehui Jin and Barry R. Weingast).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September 2005,89(9-10),pp. 1719-1742.“Who Are Russia’s Entrepreneurs?” (with Simeon Djankov,Edward Miguel,Gérard Roland,and Ekaterina Zhuravskaya).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May 2005,3(2-3),pp. 587-597.“Attribute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with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November 2001,2⑵,pp. 487-518."Financial Repression and Optimal Taxation" (with Chong-En Bai,David D. Li and Yijiang Wang). Economics Letters,February 2001,70⑵,pp. 245-251."Incentives,Information,and Organizational Form" (with Eric Maskin and Chenggang Xu).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April 2000,67⑵,pp. 359-378.."The Process of China's Market Transition (1978-1998): The Evolutionary,Historical,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March 2000,156⑴,pp. 151-171."Reform without Losers: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 (with Lawrence Lau and Gérard Roland).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February 2000,108⑴,pp. 120-143."The Dynamic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with Jean-Jacques Laffo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 1999,43,pp. 1105-1114."Why Is China Different from Eastern Europe? Perspectives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 (with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 1999,43,pp. 1085-1094."From Federalism,Chinese Style,to Privatization,Chinese Style" (with Yuanzheng Cao and Barry Weingast). Economics of Transition,March 1999,7⑴,pp. 103-131."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with Gérard Rola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 1998,88⑸,pp. 1143-1162."Public vs. Private Ownership of Firm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with Hehui J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ugust 1998,113⑶,pp. 773-808."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Firms" (with Jiahua C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 1998,113⑵,pp. 467-496."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Community Government,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Understanding China'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with Jiahua Che). 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April 1998,14⑴,pp. 1-23."Balanced or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s Catalysts for Transition" (with John Litwack).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March 1998,26⑴,pp. 1-25."Innovation and Bureaucracy under Soft and Hard Budget Constraints" (with Chenggang Xu).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anuary 1998,65⑴,pp. 151-164."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with Barry Weingas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Fall 1997,11⑷,pp. 83-92."Pareto-Improving Economic Reforms Through Dual-Track Liberalization" (with Lawrence Lau and Gérard Roland). Economics Letters,1997,55⑵,pp. 285-292."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Agency Problems and Political Control." Economics of Transition,October 1996,4⑵,pp. 427-447."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in China" (with Gérard Roland).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6,8,pp. 207-223."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with Barry Weingast).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pp. 149-185."Vicarious Liability Under a Negligence Rule" (with Cyrus Chu).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October 1995,15,pp. 305-322."Federalism,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ith Gabriella Montinola and Barry Weingast). World Politics,October 1995,48⑴,pp. 50-81."Incentives and Loss of Control in an Optimal Hierarch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uly 1994,61⑶,pp. 527-544."A Theory of Shortage in Socialist Economies Based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1994,84⑴,pp. 145-156."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 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 (with Chenggang Xu). Economics of Transition,June 1993,1⑵,pp. 135-170."M-Form Hierarchy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with Chenggang Xu).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 1993,37,pp. 541-548."Equity,Efficiency,and Incentives in A Large Econom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March 1992,16,pp. 27-46."Complementarities,Momentum,and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with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May 1991,81⑵,pp. 84-88."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December 1988,35⑷,pp. in Books"How Reform Worked in China?" in Dani Rodrik,editor,In Search of Prosperity: Analytic Narratives on Economic Growt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pp. 297-333."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How Far across the River?" (with Jinglian Wu),in Nicholas C. Hope,Dennis Tao Yang,and Mu Yang Li,editors,How Far Across the River: Chinese Policy Reform at the Millenniu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p. 31-63."Government Control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s a Transitional Institution: Lessons from China." inJoseph Stiglitz and Shahid Yusuf,eds.,Rethinking the East Asian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World Bank,2001,pp. 295-321."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Mathias Dewatripont,Francoise Thys-Clement and Luc Wilkin,eds.,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Universities: Microeconom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Editions de l’Universite de Bruxelles,2001,pp. 9-29."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hina's Market Transition," in Boris Pleskovic and Joseph Stiglitz,eds.,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 The World Bank,2000,pp. 289-310."Coordinating Activities under Alternative Organizational Forms" (with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in Eric Maskin and Andras Simonovits,eds.,Planning,Shortage and Transformation: Essays in Honor of Jonas Kornai.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2000,pp. 57-80."Institutions,State Activism,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of State-Owned v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in China" (with Barry Weingast),in Masahiko Aoki,Hyung-Ki Kim and Masahiro Okuno-Fujiwara,eds.,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 254-275."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with Joseph Stiglitz),in John McMillan and Barry Naughton,eds.,Reforming Asian Socialism: The Growth of Market Instit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pp. 175-193."Reform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e in China," in Masahiko Aoki and Hyung-Ki Kim,eds.,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nsider Control and the Role of Banks. The World Bank,1995,pp. 215-252."Financial System Reform in China: Lessons from Japan's Main Bank System," in Masahiko Aoki and Hugh Patrick,eds.,The Japanese Main-Bank System: Its Relevancy for Developing and Transforming Econom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 552-591."Commitment,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 Market Socialism Reconsidered" (with Chenggang Xu),in Pranab Bardhan and John Roemer,eds.,Market Socialism: The Current Deb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 Comments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by William A. Byrd,. Sharpe,Inc.),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December 1992,16,pp. 778-780."Credible Regulatory Policy: Options and Evaluations" (by Brian Levy),in Robert Picciotto and Eduardo Wiesner,eds.,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The World Bank,1998,pp. 196-198.《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与青木昌彦共同主编,199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与肖梦共同主编,200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odern Economics and China’s Refor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理解现代经济学”(“Understanding Modern Economics”),《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2年第2期。“经济学科在美国”(“Economics in the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1年第6期。“经济学家市场在美国”(“Economists Job Markets in the .”) ,《经济学家茶座》,济南,第九辑(2002年7月)。“政府与法治”(“Government and the Rule of Law”),《比较》,北京,第五辑(2003年3月)。“市场与法治”(“Market and the Rule of Law”),《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0年第3期。“激励与约束”(“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s”),《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1999年第5期。“目标与过程” (“Goals and Processes”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1999年第2期。“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与黄海洲合著)(“Finan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fter WTO Accession,” with Haizhou Huang),《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1年第5期。“硅谷的故事”(“A Story of Silicon Valley”),《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0年第1期。“第三种视角看企业政府所有制: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 (“Government Ownership as a Transitional Institution”),《经济导刊》,北京,2002年第5期。“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2001 Nobel Laureates in Economics”),《财经》,北京,2001年10月20日刊。

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颁发,2009年9月,获奖成果:著作《发展经济学:一种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颁发,2006年9月,获奖成果:论文《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颁发,2003年9月,获奖成果:专著《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颁发。成果名称:《公共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弱的作用——中国的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张芬),获奖年份:2008年。获奖者:邹薇2010年,担任国家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珠峰计划),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首席专家。2009 年3月至今:受聘担任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2009 年8月至今:受聘担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009 年8月至今:担任国际著名期刊 Journal of Economic Modeling (SSCI);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SSCI);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SCI); Frontiers of Economics 匿名审稿专家。2010 年5月至今:担任Journal of Modern Economy 编委和匿名审稿专家。2008年,应聘担任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起担任教育部人才创新培养实验区“武汉大学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首席负责人。2012年至今:武汉市第十二届政协常委。2007-2011年:武汉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2005年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长期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获武汉大学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2005)。《产品周期与南北贸易》(《世界经济》2004年第10期)入选2004年《中国学术年鉴》学术成果。入选2004年《中国学术年鉴·学术人物(人文社会科学版,世界经济)》《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获武汉大学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002)。《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专著)获武汉大学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002)。《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获武汉大学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2000)。《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2002年获湖北省首届政府图书奖。《发展经济学》,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资助计划。2002年获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2年获武汉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02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2000年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基金奖励资助。《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改革方式的选择》, 1996年获湖北省委宣传部“改革、发展与稳定”优秀论文三等奖。《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历史与现实》, 1997-1998年获湖北省委宣传部“改革、发展与稳定”优秀论文三等奖。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收录报道并标引了2684种(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会科学期刊,同时也收录SCIE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

期刊期刊论文

在期刊上面发表的论文。期刊是指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杂志。你的论文会发表在这上面,你要进行投稿。

期刊论文查找方法如下:

(1)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被称众多科研汪称国内文献论文最全最权威的中文文献库,知网提供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统一检索、统一导航、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

(2)掌桥科研

掌桥科研是国内文献论文网站的新星,由于它的一站式服务,人性化的功能,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热情追捧。掌桥科研拥有亿+条中外文献,月更新700万左右中外论文期刊,其中外文文献在国内最全,提供直接下载服务,并有即时机译中英功能,值得推荐。

(3)万方数据知识平台

万方提供中外学术论文、中外标准、中外专利、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等科技文献的在线服务。重点收录科技部论文统计源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比例高,收录文献质量高,不定期更新。

(4)维普网

维普网是国内大型中文期刊文献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学术论文、各类范文、中小学课件、教学资料等文献下载。网站主营业务包括论文检测服务、优先出版服务、论文选题下载等。

(5)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这是一个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方便实用的网站,无论你身处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通过该网站的文献资料辅助你的论文编写。

科研人都在用的文献党下载器,是一个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整合平台,专注于学术论文查找下载服务。涵盖的资源有:知网、万方、维普、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 、Web of Science、PubMed 、EI、ProQuest(国外学位论文)等等数不胜数的数据库资源。

期刊论文就是发表在国家正规期刊的论文,有学术性与非学术性之分。包括教育教学累、经济管理类、医药医学类(含护理)、文学艺术类、科技工程类、社科综合等类别。

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审计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

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梅乐、卡彭特、沃尔夫的新闻观”就比“三个美国作家的新闻观研究”更专业更准确。

有期刊号的期刊

正式期刊: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有关部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和国际刊号(ISSN),一号一刊,这是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最基本的标志。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不得公开发行。

每一个正式的刊物,都有自己的刊号。这和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刊物上都有着双刊号标志,分别是CN号和ISSN号。CN是国内统一刊号的英文缩写。CN刊物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ISSN是国际标准刊号的英文缩写。所谓ISSN 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 有 ISSN 字母。

有公开刊号,属于正规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和国际刊号(ISSN),一号一刊,这是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最基本的标志。期刊又分公开发行与内部交流两种,前者有国内统一刊号,属于正规刊物,后者没有国内统一刊号,只有省准印证号,属于非正规刊物,只能用于内部交流。

期刊国家级期刊

核心期刊有: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国家级期刊有:参花、青年文学家、北方文学、大观、记者摇篮、电视指南、新闻研究导刊、视听、西部广播电视、科技传播、学术交流、东岳论丛、继续教育、中国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理论版)、中国电化教育等。

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的区别: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级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

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说: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但是,以上仅是说一般情况,还有许多地方上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影响较大的刊物也是属于国家级刊物。如《云南植物研究》《华中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可参见有关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文件。注意,还有国家级重点刊物、SCI等刊物级别更高,不要与国家级期刊混淆。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

“国家级期刊”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全国性人民团体、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期刊。可以看出,“国家级期刊”概念的关键点在于主办单位,无论你影响因子多高或多低,只要期刊的主办单位是中央级或国家级单位或机构,期刊就是国家级。这个概念很清晰,从杂志的版权页很容易判断,因国家级单位或单位主要集中于北京,所以国家级大多集中于北京,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国临床研究》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显然,此刊物是国家级期刊,但杂志所在地是江苏省南京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各大高校的学报的主管单位都是国家教育部,但主办单位是高校,所以除核心以外的学报都归到省级期刊行列里。因期刊和论文的高度关联性,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又称为国家级论文发表。

网络期刊和期刊

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区别:

先说说什么电子刊,电子刊,就是网络刊物,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流传和发行的刊物.网络刊物就是网络杂志.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 , 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电子刊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

电子杂志是纸质杂志的补充品,一般纸质杂志的电子版都是在纸质发布之后,只有少数专业的电子杂志刊物才会先期发布电子杂志。最大的区别我想肯定是媒体介质不同,电子杂志必须用电子杂志制作软件来制作,与传统纸质杂志的采集+编辑+制作+印刷,更新速度快。

网络期刊即网络型的电子期刊,可分为纯网络电子期刊和一般网络电子期刊。一般网络期刊是指与印刷型期刊同时出版并提供网上服务的数字化期刊。 纯网络电子期刊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订购和阅读乃至读者意见反馈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由一部或多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构成的中心站通过网络与用户终端或计算机连接构成一个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及发行的通信网络,任何阶段都不需要用纸。纯网络期刊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和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改变了期刊出版的流程与方式。电子杂志,则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由于计算机跨入多媒体世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现在在互联网发展这么快的今天,产品的宣传推广,都在上面进行,而传统的宣传营销方式已经慢慢被淘汰,纸质的印刷成本较高,宣传方式单一,而电子杂志可以把传统的宣传方式搬到互联网上来,你宣传统的产品画册,宣传画册,通过电子杂志来实现,并且通过互联网来大力传播。

一、期刊的定义期刊,也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 期刊主要是从英文"magzine"、"periodical"、"journal"三个词翻译过来,periodical的含义比较广,通常包括报纸(newspaper)与杂志.它们都属于广义的连续出版物(serials),magzine一词来源于阿拉伯文"makhazin",原义为仓库. 二、杂志的定义“杂志”,又称期刊,是一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称,并用期号连续不断的形式,间隔地、不断的出版. “杂志”一词,源自法文,本意是仓库. “杂志”的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 “杂志”这个词第一次被用以称为刊物,是1931年在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后来就正式被沿用为杂志的通称.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世界上第1种杂志是1665年创刊于巴黎的《学者杂志》.最早的中文杂志是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指出,与报纸相比,杂志的优点是“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杂志的种类,按内容分,有专业性杂志和综合性杂志;按读者对象分,有老年、青年、妇女、儿童等杂志;按表现形式分,有以文字为主的文字杂志和以图片为主的图画杂志. 1,杂志的出版周期按出版周期的长短,杂志可分为有周刊 半月刊 旬刊 月刊 双月刊 半年刊年刊等. 2,杂志的出版号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三、期刊与杂志的区别杂志属于期刊,期刊包含杂志,期刊的含义更大;杂志是生活方面的,杂志是杂记,期刊是学术方面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读者一般认为是杂志.

电子期刊的出版时间滞 后于同类纸质期刊2—6 个月,这主要是由期刊的出版技术 和一些人为因素决定的.从常理讲,网上数据库中的电子期 刊的出版时间应该早于同类纸质期刊,因为现代网络技术 的发展很快,网络传递速度远远快于邮局传递速度,网络版 期刊数据库的建库周期要比光盘制作周期快,但实际上网 上电子期刊的出版时间始终晚于同类纸质期刊.这就必然 影响信息的利用价值.高校图书馆如果缺乏纸质期刊,势必 影响广大读者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影响教学科 研顺利开展. 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管理差异

  • 索引序列
  • worldeconomy期刊
  • 期刊期刊论文
  • 有期刊号的期刊
  • 期刊国家级期刊
  • 网络期刊和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