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马铃薯论文的文献综述

马铃薯论文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马铃薯论文的文献综述

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的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通过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发现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和创新点。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马铃薯生理生态研究综述论文

你去看看 我不懂 希望对你有用

马铃薯及其近缘种品质性状、抗病虫性及对各种逆境的耐性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是任何栽培作物所无法比拟的。除了形态生理多样性外,不同种的不同引入系和品种还分别具有多种优良性状:抗不同的真菌、细菌、病毒性病害,抗害虫和线虫,耐环境胁迫,有的还具有食用和加工所需要的高干物质含量,低还原糖含量和耐低温糖化、高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C含量和其他特殊营养成分等特性。

不知道你要知道这个干什么?我找到在网上找到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数据标准。我想复制其中的一些给你看看的,可是那个网页不能复制,你可以去看看,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资料!

草,神经,昂古

马铃薯类论文文献

马铃薯是全球性的重要作物,目前商业种植主要采用的是同源四倍体马铃薯块茎,运输和种植都多有不便。因此如果能使用二倍体马铃薯种子种植将会降低种植成本,便于马铃薯育种。但目前马铃薯基因组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十分有限。而本文填补了马铃薯泛基因组进化的空白并为马铃薯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的见解。

作者基于432个马铃薯株系建立起的系统发育树中选取了44个代表性株系,对其进行了Pacbio HiFi测序。并且在这44个株系中又选择了7个株系进行Hi-C测序并组成完整的基因组。

接下来为了构建马铃薯全基因库,作者利用44株马铃薯代表性物种+现有的一个马铃薯参考基因组 S. tuberosum Group Phureja 构建了泛基因组。通过聚类预测基因模型作者发现当马铃薯物种数在40左右的时候, 泛基因组规模(聚类预测基因数量)增大到了一个瓶颈。说明此时泛基因组已经能够反映物种的核心基因情况 。因此作者根据基因簇出现频率将其划分成四类:核心基因(core clusters ,存在于所有45份材料中)、次核心基因(soft-core clusters,存在于42-44份材料中)、边缘基因(shell clusters,存在于2-41个个体中)和特异性基因(accession-specific clusters)。这些泛基因组资源为利用马铃薯生物学和育种中的全段基因库提供了一个起点。

由于马铃薯家族遗传多样性和发育关系还未曾阐明,作者利用三代测序Pacbio从头测序了两个马铃薯的祖先种 Etuberosum ( Solanum etuberosum 和 Solanum palustre )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Fig1a)。

结果非常Amazing!系统发育树关系显示(Fig1a)两个马铃薯的祖先种 Etuberosum ( 橙色块位置)与马铃薯家族的关系要比三个“外群”种 Lycopersicon (绿色快位置)更近, 这和刚刚的假设产生了矛盾 。此外作者分别使用单拷贝基因簇建树以及基因组随机滑窗建树,发现二者大致一致,但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分歧。 这两点都说明了马铃薯家族进化关系相当复杂,在这里作者推断可能是发生了种间基因渗入 。因此采用了D统计和f4统计检测基因流及基因流动比例。D统计结果显示马铃薯家族 Petota 及其祖先Etuberosum存在明显的基因流动(fig1c),马铃薯基因组上的基因是由Etuberosum流入的。 种间基因流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马铃薯家族系统发育的混乱。

采用无性繁殖获得的马铃薯容易感染块茎疾病,但实际上马铃薯可能通过扩张抗性基因库抵抗这些疾病。马铃薯的免疫系统进化值得深入研究。 在这里作者开发了新的NLR基因注释方法,其结合NLR-annotator和MAKER2两款软件,前者实现NLR基因的初步预测,后者能够根据现有Renseq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从头预测NLR基因并进行基因组注释 。最终二者取并集即为NLR基因重注释的结果。以此法作者注释了上述45个马铃薯家族成员一共 57,683个NLR基因。并且发现不同马铃薯种间NLR基因拷贝数差异巨大(Fig2ab)。

与祖先种 Etuberosum (ETB)和番茄基因组相比,马铃薯基因组中含有的NLR基因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作者将这些NLR基因分成了424个簇,其中161个簇呈现出扩张的迹象。这里面就包含了著名的 马铃薯抗性基因R3a (Fig2c)。

马铃薯块茎储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助于马铃薯的存活。前人为数不多的研究发现,马铃薯结块基因受到顺式作用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s,CREs)的调控,而后者在进化上存在规律。顺式作用元件通常以非编码的保守序列(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s,CNS)出现,作者因此根据45个马铃薯株系基因组保守性得分计算出149,663个马铃薯特异性CNS。其中存在于内含子位置,可能对结薯产生潜在影响。

为了进一步定位结薯相关基因,作者在块茎中检测到732种表达的基因,在这之中229个基因关联于马铃薯特异性CNS且在45个马铃薯株系中保持了保守性(Fig3a)。前任的研究显示TCP基因家族参与分生组织的发育,而这些基因中仅一个基因()属于TCP家族。关联于此基因的CNS位于启动子上游376bp和157bp(Fig3b),可能调控此TCP的表达。 转录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表达于马铃薯的匍匐茎或块茎,而在远亲番茄中却测不到表达(Fig3c),符合番茄到马铃薯谱系的分化特点。

紧接着, 作者为了找到与IT1互作的基因,进行了酵母双杂实验 。筛选得到了SP6A(SELF-PRUNING 6A )基因,控制着薯块维管束运输信号(Fig3f)。SP6A可能与IT1形成复合体调控薯块形成。在马铃薯祖先(ETB)中也有一段SP6A的同源序列 SP6A etb ,但是该序列在ETB中却检测不到表达(Fig3c)。于是作者对IT1及其同源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发现其PEBP域产生了缺失(Fig3g)。 SP6A结构域的缺失导致了马铃薯祖先ETB不能结薯。

高度纯合的自交系对于杂交育种至关重要。因此作者希望调查所研究株系的纯合度以备选可能的杂交材料。此外,由于倒置(inversions)会抑制重组,在杂交的时候会产生连锁阻力,从而阻碍育种。育种需要选择含有目的基因但又不含倒置片段的物种作为供体。因此作者利用20株马铃薯地方种和4株栽培种祖先(ETB)构建了大尺度倒置图谱(Fig4a)。在这之中作者发现与参考基因组相比(DM/PG5068)马铃薯祖先种(PG5068)三号染色体上有一段的基因倒置(Fig4b),与控制块茎胡萝卜素合成的Y位点(Y locus)连锁。二者难以发生重组,重组事件分布图(Fig4c)也证实了这一点: 该inversion所在位置重组事件发生率急剧降低。

说明 农业上如果选择具有黄色块茎肉(胡萝卜素合成多)的个体,可能会同时选择出该倒置,从而导致表型连锁阻力。 借助这里构建的泛基因组倒置图谱,育种家能选择合适的供体或受体株系进行回交。

新颖且内容极其丰富的泛基因组研究。作者从构建马铃薯泛基因组,讨论马铃薯家族和祖先种系统发育关系。从免疫基因扩库和结薯基因上详细研究了马铃薯家族的进化关系。其结薯基因IT1的鉴定方法能结合CNS关联让人耳目一新。生信层面之外作者还进行了基因功能验证,结合CRISPR技术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结薯表型,无论是基因鉴定手段还是基因功能本身,都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 关键一作还是个博士生(不是博后或副研),博士的悲喜并不相同,我只觉得自己太菜。

文献阅读仅供参考,如有谬误欢迎各位大佬批评指正哈。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马铃薯的储存毕业论文

家庭长久储存土豆方法有食盐浸泡、黑色塑料袋包装、放入苹果等方法,以放入苹果为例,具体步骤为:1、首先可以将土豆放入箱子或者保鲜袋中。2、然后放入几个苹果,因为苹果释放出的乙烯可以阻止土豆发芽。3、直接将土豆静置在合适的地方储存就可以了。

1.储存土豆时要注意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如果储藏时温度空过高,会促进马铃薯分化发芽,浪费更多的营养物质,失去良好的口感;如果储存空室的温度过低,马铃薯内部的淀粉会逐渐转化为糖分。同时,储藏室空湿度过高,会使土豆容易腐烂;如果储藏室空的湿度过低,会导致土豆缺水,增加营养物质的消耗。2.根据市面上土豆的不同用途,我们也有两套温湿度控制方式。首先,如果作为普通日常食品食用,储存温度应控制在4℃左右,湿度保持在80%。如果将土豆加工成像薯片或薯条这样含糖量高的食品,储存温度应控制在12℃左右,湿度保持在80%。3.收获后,土豆需要存放在阴凉的房间里,预储两周。马铃薯的高度要控制在50厘米以下,同时要做好遮荫通风的准备。预储后,可长期保存。

马铃薯又称土豆、山药蛋、洋芋或地蛋。它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薯芋类蔬菜。以地下块茎供食用。马铃薯种类很多,按块茎皮色分有白皮、黄皮、红皮和紫皮等品种;按薯块颜色分有黄肉种和白肉种;按薯块形状分有圆形、椭圆形、长筒形和卵形品种;按薯块茎成熟期分有早熟种、中熟种和晚熟种。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寒冷地区,一年一季作,7月至11月收获;长江流域,春马铃薯5月至6月收获、上市,秋马铃薯11月收获上市;华南地区2月至4月收获上市。 (一)采收要求 在植株枯黄时,地下块茎进入休眠期,此时是收获最佳时间。收获应选在霜冻到来以前,并同时要求在晴天和土壤干爽时进行。收获时先将植株割掉,深翻出土后,须在田间稍行晾晒,但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收获后,在田间要将病虫伤害及机械伤害的块茎剔除,进行分级。在贮前先将块茎置于10—20℃条件下经过10—14天(若温度低时间要长一些),愈合伤口形成木栓层。具体方法是把块茎堆在通风的室内,堆中要扦插秫秸把,或竹片制成的通风管,以便通风降温。堆高不得高于米,宽不超过2米。同时要注意防雨、防日晒,要有草苫遮光。为达到通风目的,还可在薯块堆下面设通风沟。要定期检查、倒动,降低薯堆中的温、湿度,并检出腐烂的薯块。 (二)贮藏特性 马铃薯块茎收获以后具有明显的生理休眠期。休眠期一般为2个月至4个月。一般早熟品种休眠期长。薯块大小、成熟度不同休眠期也有差异。如薯块大小相同,成熟度低的休眠期长。另外,栽培地区不同也影响休眠期长短。贮藏过程中,温度也是影响休眠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贮藏初期的低温对延长休眠期十分有利。马铃薯在 2℃以下会发生冷害。但专供加工煎制薯片或油炸薯条的晚熟马铃薯,应贮藏于10—13℃条件下。 贮藏马铃薯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85%,晚熟种应为90%。如果湿度过高,会缩短休眠期、增加腐烂;湿度过低会因失水而增加损耗。 贮藏马铃薯应避免阳光照射。光能促使萌芽,同时还会使薯块内的茄碱苷含量增加。正常薯块茄碱苷含量不超过,对人畜无害。若在阳光下或萌芽时,茄碱苷含量会急剧增加,如果误食对人畜均有毒害作用。 (三)贮运方法 1.沟藏 7月早期的收获马铃薯,可预贮在空房内或荫棚下,直至10月下旬沟藏。贮藏沟深 1—米、宽1—米,长度不限。薯块堆至距地面米,上面覆土保温,以后随气温下降,分期覆土,覆土总厚度为米左右。薯块不可堆得太高,否则沟底及中部温度会偏高,很容易腐烂。 2.窖藏 土质较黏重的地区,多采用井窖窖藏法。每窖室可贮藏3000千克。井窖结构可参见蔬菜贮藏的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相关部分。 在有土丘或山坡地的地方,民可采用窑窖贮藏。以水平方向向土崖挖成窑洞,洞高米、宽米、长6米。窖顶呈拱圆形,底部也有倾斜度,与井窖相同。每窖可贮藏3500千克。 井窖和窑窖利用窖口通风并调节温湿度。窖内贮藏不宜过满。气温低时,窖口覆盖草帘防寒。如管理得当,窖温稳定,贮藏效果好。 3.棚窖贮藏 东北地区多采用。棚窖与大白菜窖相似,深2米、宽2—米、长8米,窖顶为秫秸盖土,共厚米。天冷时再覆盖米稿秆保温。窖顶一角开设一个米×米的出入口,也可做放风用。每窖可贮藏3000—3500千克。 4.通风库贮藏 一般散堆在库内,堆高—2米,每距2—3米垂直放一个通风筒。通筒用木片或竹片制面栅栏状,横断面积米×米。通风筒下端要接触地面,上端伸出薯堆,以便于通风。如果装筐贮藏,贮藏效果也很好。贮藏期间要检查1—2次。 不论采用哪种贮藏方法,薯堆周围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通风散热。以通风库的面积计算,空隙不得少于1/3。 5.化学贮藏 南方夏秋季收获的马铃薯,由于缺乏适宜的贮藏条件,在其休眠期过后,就会萌芽。为抑制萌芽,约在休眠中期,可采用α-萘乙酸甲酯(又称萘乙酸甲酯)处理。每10吨薯块用药—千克,加入15—30千克细土制成粉剂,撒在薯堆中。还可用青鲜素(MH)抑制萌芽,用药浓度为3%—5%,应在适宜收获期前 3—4周喷洒,如遇雨,应再重喷。 6.运输与包装 短途运输可用汽车或中小型拖拉机及人力三轮车等工具,包装以筐装为主,也可散装;中长途运输以汽车、火车为运输工具,以麻袋或编织袋及筐、箱等包装。 运输时要防高温、防潮、防冻,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四)上市质量标准 薯块色正,无紫或绿色;块茎肥大充实、完整;无发芽、病虫害和机械伤;无受冻、腐烂,不脱水。可按品种类型、薯块大小、整齐程度以及规格质量进行分级包装。包装物可以选用编织袋、纸袋、塑料袋以及筐、箱。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不同马铃薯的储存办法和注意事项马铃薯块茎含有大约80 %的水分,比普通农作物种子更难储存。此外,温度将直接影响块茎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存储的关键点( 1 )老窖的消毒:它可以在马铃薯产区建造一个马铃薯窖,可使用多年。腐烂的土豆和病菌经常留在地窖里。新的马铃薯块通常在进入地窖的初期就有高温和高湿度。在堆放新土豆的过程中,一旦病菌被带到土豆块上,它们就会生病、腐烂,甚至导致“腐烂的地窖”。因此,在新土豆进入地窖之前,旧地窖应该清理干净,用来消毒和杀菌,然后储存新土豆。( 2 )严格选择马铃薯:严格清除进入地窖时患病、受伤和被虫咬的块茎,防止进入地窖后疾病的发生。

( 3 )控制堆积高度:堆积在地窖中的马铃薯块的高度因品种和地窖条件而异。在地下或半地下坑堆时,不耐贮藏、易发芽的品种堆高为 - 1m中等储存和休眠期的品种堆高为 - 2m贮藏和休眠期长的品种堆积在2 - 3米高的地方。但最大不应超过3米。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存储坑的体积,存储容量不应超过总坑体积的2 / 3,最好约为管理的1 / 2。存放在沟渠中时,马铃薯堆的高度应该在1m左右。( 4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由于马铃薯块刚刚进入地窖,地窖的温度和湿度可能会在储存初期更高,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地窖的温度一般不会超过20℃,20天后会下降。长时间储存的块茎最适合在2 - 4℃下发芽,这样它们就不会发芽。湿度应该保持在85 % - 90 %,这样可以防止块茎萎缩和新鲜。

( 5 )通风与通风:无论在固定的坑或沟中,都必须提供通风与通风设备。马铃薯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及时排出,以允许新鲜空气进入马铃薯堆,从而保持块茎的正常生理活动。地窖里的二氧化碳太多,不仅对人们检查危害不安全,还会影响土豆的发芽率。( 6 )覆盖和湿润:块茎进入地窖后,当地窖温度降低时,用一层干草或旧麻袋覆盖马铃薯堆的顶部,以吸收水分并散发水分。储存期间堆积的块茎散发的水分经常凝结在上部块茎上,这被称为出汗。添加覆盖物来吸收水分并散发水分可以防止上部块茎腐烂。

不同类型马铃薯的贮藏( 1 )商品马铃薯的贮藏:主要指食用马铃薯的贮藏。食用土豆应该存放在黑暗中,块茎不应该暴露在光线下。否则,块茎表皮变绿,龙葵素上升,影响质量。长期暴露在光照下的块茎中,龙葵的绿色部分含量为25 - 28毫克/ 100克新鲜土豆,会在光照下引起中毒、恶心和呕吐,在牲畜的重畸形胎儿中流产,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除了控制温度和湿度,还应特别注意食用土豆的暗储藏。当在2 - 4℃的低温下储存时,淀粉可以转化成糖,在不影响食用品质的情况下,甜味会增加。

( 2 )种薯的贮藏:如果种薯的贮藏温度不能控制在2 - 4℃,它们在贮藏过程中经常发芽。如果不及时处理,芽将消耗大量块茎营养,降低种植马铃薯的质量。如果温度不能降低,种薯应该储存在散射光下,以抑制芽的伸长。种植在南方的马铃薯通常被储存在架子上,主要是为了抑制在散射光下芽的生长。如果有些储存的块茎太长而不能播种,它们最多只能将芽折断一次,然后在散射光下控制它们,而不是将它们储存在暗坑中。根据实验,种植马铃薯在去掉一个芽后减产6 %,去掉两个芽后减产7 % - 17 %,去掉三个芽后减产30 %。因此,最好将土豆低温保存,这样它们就不会发芽。好了,小编的总结就是这些,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有关马铃薯论文范文文献

我喜欢的马铃薯世界上有许多蔬菜,可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土豆。马铃薯又叫土豆,它长得圆圆的像极了一个个小石头,它是黄色的,因为它生长在土里,所以身上就穿了一层“土外衣”。小土豆身上有小圆坑,这些小圆坑像青蛙身上的斑点。土豆长在土里,它在土里扎根之后,就会在土里长期不出来透气,终日在泥土之中发芽成长,直到它慢慢地将能量积蓄出来,才会穿出泥土,它在土里有不轻易放弃,勇往直前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土豆也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美味菜肴,如土豆作文丝、土豆炖鸡肉等等。先来说下土豆丝,吃进去一口有着土豆新鲜的气味,还有着又香又甜的口感,吃一口还想再来一口。土豆炖鸡肉更是好吃,土豆加上香喷喷的鸡肉更是让我赞不绝口。吃土豆可以让我们身体强壮,而且冬天吃烤土豆可以让我们身体取暖,多吃土豆有益我们的身体健康。我爱吃土豆,因为它们有着一种不轻易放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应学习它的精神,在那么恶劣下的环境中生长,仍然不放弃。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完成自己的使命。我爱土豆,更爱它那种顽强的精神!

1、不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马铃薯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的影响2、不同化学药剂处理对金铁锁 (PsammoilenetunieoidesW.C.WuetC.Y,Wu)种子萌发的影响3、日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乌金猪肌肉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4、华坪乌骨鸡遗传资源调查与种质特性评价5、几种有机种植模式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和产值的影响6、云南生态条件下烤烟 KRK26品种成熟采收的研究7、西南烟区烤烟主要多酚含量的比较分析8、不同烤烟品种成熟及烘烤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9、外源 AsA对苹果果实采后衰老及AsA?GSH循环的影响10、大花香水月季的授粉率及花粉管生长途径11、滇杨叶芽总 R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12、土壤肥力 & 农业生态13、纳板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综合肥力分析14、短程硝化 -反硝化过程中氮素形态变化研究15、区域土地整理项目工程量估算方法探讨16、两相厌氧发酵过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1、文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精炼。2、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论文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使用外文字母与符号时,一定要分清斜体、大小写、上下角字母、数码的符合位置高低及使用规则。4、来稿文末应附带详细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工作单位、职称、职位、研究方向)和作者联系方式(手机、联系地址、邮编、邮箱、QQ等)。5、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方便以后联系作者。6、来稿应该保证原创,严禁抄袭,来稿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作者切勿一稿多投。7、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8、稿件投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之日期,三个月后不见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因人力有限,恕不另行通知。9、论文发表后,赠当期杂志1-2册,以供作者使用。10、本站并非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作者若向该刊投稿,请直接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编辑部联系。11、文责自负, 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技术性、文字性修改 , 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可以进行实质内容的修改。12、论文发表后 , 版权即属于编辑部所有(包括上网的版权)。13、作者需交纳审稿费和发表费, 编辑部将给予一定的稿酬,同时赠寄当期杂志1 册或2册。14、为了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作者若无特别声明,一律视为同意收录。 地址:昆明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邮政编码:650201

  • 索引序列
  • 马铃薯论文的文献综述
  • 马铃薯生理生态研究综述论文
  • 马铃薯类论文文献
  • 马铃薯的储存毕业论文
  • 有关马铃薯论文范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