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实质性研究论文范式

实质性研究论文范式

发布时间:

实质性研究论文范式

模型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简单的图表和指标,一般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展示都会采取这种方式,生动形象。

第二个层次,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分布特征。

第三个层次,计量分析,建立模型。而计量分析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简单回归,包括双变量、多元回归,基本计量问题(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处理。

第二层次更专业点儿,包括模型设定误差检验与模型修正、特殊数据类型(时间序列、虚拟变量、面板数据等)的模型选择和处理、联立方程、VEC模型、VAR模型、条件异方差模型等;第三层次包括有序因变量、面板VAR、神经网络、分位数模型、季节调整模型等等。模型,建立一套研究范式,然后按此模型进行研究。

选题与预估计

问题1:暂定一个题目(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拟使用的理论或方法等方面,可使用副标题,副标题一般指向研究方法或研究角度)。

问题2:给出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并初步进行回答(研究之前必须要有预设的初步结论。所谓“实证分析”,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所提出的初步结论的检验)。

问题3:给出文献综述(要求:①文献综述的内容必须与你的研究紧密相关,即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或内容梳理、概括相关文献(要注意相关性);②文献综述要能构成你研究的基础,可将其视为你的研究的理论知识平台或背景;③文献综述必须能够引出你所研究的问题,即根据自己的边际贡献或研究特点评述已有文献(要注意针对性))。

问题4:论证你所研究的问题以及其重要性(先列出“重要性”的论点,然后给出相应的论据)。

问题5:尝试运用计量软件(如:Eviews、SPSS、STATA或R)导入数据,对数据进行初步描述性分析与预估计。

论文范式是指撰写论文的标准格式、结构、样式和规范,包括论文的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的组织方式、排版要求、引用格式等。论文范式旨在确保论文的结构合理、逻辑清晰、信息准确、引用规范,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评估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不同的学术领域和期刊可能有不同的论文范式要求,因此撰写论文时需要仔细研究并遵循相关的规定。

学术规范,不仅是指建立各种形式的规则,而且还涉及到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学术规范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学术规范的法学思考

[摘要]大学内部学术失范的根源在于学术权力的滥用,具体体现为学术权力的程序合法性欠缺、学术权力的公共性缺失、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文章立足法学视角,以大学中的学术权力为基点,探析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并为学术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提供制度设计,即学术权力应遵循程序正义原则,恪守学术性特质以及健全学术权力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学术权力 学术规范 学术责任

[作者简介]夏民(1967- ),男,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江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教育法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完善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思考”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20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87-02

大学中的学术失范现象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其性质、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分析并不完全相同,但却颇有见地。本文试图从法学的视角,以大学中的学术权力为基点,探析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并为学术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提供制度设计。

一、学术权威与学术失范

大学是知识之府,大学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在大学,个体之间拥有的知识并不等同,某位学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学术造诣深、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大,成为其他学者心目中受尊敬、受崇拜的人物,就会被称为学术权威。学术权威的影响力既非出自于行政组织中的地位,也非沿袭传统的家族权力,而是以学术人员自身的学术修养、学术成就、学术魅力等因素为基础的个人威信和威望。通常没有保障其作用发挥的制度机制,也没有明确的法定影响对象。学术权威一旦与校长、院长、处长等大学中的行政地位相结合,就会使其影响力明显增强,既出于个人的权威,又源于组织的因素。

学术权威是大学名望的象征。世界范围内大学的声誉与排名,往往取决于其具有的享誉海内外的学术权威的质量与数量。恰如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齐先生所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术权威作为大学中学术和学科的带头人,对大学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学术权威能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脉络,引领学科发展的走向,推陈学科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学术权威作为大学中左右学术权力的重要因素,在众多学术人员汇集的学术组织中,能平衡学术人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学术组织内部形成合理的梯级人员结构,保持学术组织的和谐稳定。因此,大学应该善待学术权威。但学术权威本身特殊的地位容易引发封闭、偏执和保守的倾向,甚至出现学术权威挤占学术资源、垄断学术话语体系、限制学术研究空间等不良现象。对此,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明确提出批评:“科学创新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某些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话语权,同时有自己成熟的研究框架,所以有时会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后者可能被看作是对他们学术地位和权威的挑战。”事实上,作为传统学术圣地的大学,目前在学术研究计划、经费申请、研究行为、研究评审和研究报告等学术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背离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现象,尽管不能完全归责于学术权威,但与学术权威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

二、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

1.大学学术权力的程序合法性欠缺。这里提及的学术权力程序合法性主要指从权力产生的基础和行使方式来看,学术权力是否遵循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学内部相关的自治性规范文件所规定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其合法性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术权力来源的角度看,学术组织成员组成欠缺合法性。大学中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行使着教授治学的职能,决定着教师职称的评定、学生学位的授予、教学科研成果奖项的推荐等重要学术事项。但学术组织成员的组成不是由教师或教师代表选举产生,而是由大学中的党政部门指定产生。这样产生的学术组织很难真正代表教师群体的意愿,学术组织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受到置疑。二是从学术权力行使的角度分析,学术权力未能遵循透明、公平、回避等程序要求。由于学术组织的成员指定产生,缺乏选举所要求的准入与更换机制,人员更迭比较缓慢,学术组织成为遍布“熟人”的机构,彼此之间容易形成利益链,进行利益的勾兑与交换,透明、公平、回避等程序要求则往往成为摆设。以学术管理中的项目遴选为例,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许多环节的匿名评审与回避原则被规避,评审专家对于自己工作单位的申报者、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申报者并没有做到回避原则,直接导致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

2.大学学术权力公共性的弱化。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性”包含了权利与义务的均等性原则,即“特定文化传统中成员所共享某种利益,并继而一同承担对应义务的性质”。学术权力植根于学术,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所以,就应然的意义而言,学术权力是学术共同体的公共权力,应当公平地赋予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以体现权力的公共性和公正性,彰显学术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遗憾的是,这种理论逻辑并没有转化为实践行为。在学术权力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权力的主体通常是某个社会体制中的成员,其日常行为主要与该体制发生联系,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维护自我利益的行为倾向,继而或潜在或明确地将这种行为趋向带到学术事务管理与资源分配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术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这方面显著的例证是西方大学讲座制度的变迁。讲座教授制度曾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教授权力的膨胀,该制度消极的一面,如垄断研究资源、压制新生力量等不断浮现。到19世纪末,西方大学讲座制已变得僵化,讲座制的教授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对其研究领域内新兴专业采取打压措施,不允许其成立新的研究所或开设独立的讲座,严重阻碍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为了捍卫学术权力的“公共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讲座制逐步瓦解,转向系科制。 3.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既然学术组织及其成员被授予一定的权力,就应当对相应的权力行使的结果负责。责任机制缺位学术权力,必然导致权力行使的无序与无度。美国著名的学者、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就曾对现代大学学术权力缺乏监督机制、责任机制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提到:“回顾历史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方面,即使科学家们对某些学术不端行为有着清楚的认识,但他们宁愿保持缄默,也不将此类行为公之于众。另一方面,某些专门委员会或小组在调查具体事件时行为也比较浮夸草率,在制度执行中也没有遵循严格的程序。”在肯尼迪看来,学术失范问题的处理机制所表现出来的软弱和无奈,根源在于责任机制的缺位。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大学内部弥漫着对学术权力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使得大学中最重要的学术组织――学术委员会,被戏称为“学术居委会”。“大学内部的学术委员会应该捍卫学术研究的尊严,但在当下高校权力框架下,学术委员会经常出现失语的现象,无法具备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其效力,更像是‘学术居委会’。”

三、学术权力的规范行使

1.学术权力要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程序正义理念下的法律制度,坚信实体正义是无懈可击的,并且只是程序正义结果的衍生物或副产品。程序正义维护的是程序规则的权威,程序公平体现的是任何人没有超越程序规则的特权。学术权力要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术组织成员的产生要体现民主原则,即要将学术组织成员选拔的时间、地点、规则和条件公开,选举产生,防止组织或个人指派,杜绝暗箱操作,以消解权力相对人对学术组织权力正当性的质疑。学术权力运作要遵循严格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旨在消除权力运行过程中利益关联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依此原则,在学术权力行使过程中,与权力相对人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学术组织成员应自行或强行退出,以公正权力行使的公正性。保障权力相对人的相应权利,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对象不是单纯的行为客体,也不是简单的受动者,为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需要程序的双向互动,将管理对象纳入权力行使过程中,使其通晓权力行使的状况。完善相对人申诉及对话制度,对话渠道的畅通是保障相对人权利的重要因素。当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学术决议时,应及时告知其该决定的理由,听取其意见并告知其享有的法定权利救济渠道。

2.学术权力要恪守学术性特质。学术权力恪守学术性特质的根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行使的主体只能是学者,而不能是行政官员。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基于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而不是源于行政职务和职级。二是学术权力作用的范围只能是学术事务,而不能是对其有重大利益诱惑的非学术事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的两种不同取向,两者在取得方式、性质、地位、作用范围、外部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可混同。三是学术权力作用的目的是保障学术自由。保障学术自由既要完善保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制度,建立保障学术自由的法律规范,反对滥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自由,又要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彰显学术独立精神,提升学术道德水准,严惩学术失范行为,营造宽容学术氛围。

3.健全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学术责任的重要性,曾就加强学风建设问题提出了“八个提倡、八个反对”,其中有“提倡学术批评、学术责任,反对一团和气、恶语伤人”的提法。实际上,将大学学术权力放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不难发现,大学自身所具备的历史责任感,大学不能再简单地以学术自由为借口逃避责任。“既然现代大学在科学创新和学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认为,责任感是大学固有的内涵,大学不应回避该问题,它应该对实验开发中的研究成果承担一切责任。”健全的权力责任机制是大学存续、持久并担负起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为了将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落到实处,建立学术纠纷解决机制不可或缺。要审视现行的司法解决机制,法官长于案件事实认定和诉讼程序的掌控,但对于超越自己专业知识之外的学术判断则束手无策。因此,司法介入学术纠纷的法律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完善学术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途径在于设立学术纠纷仲裁制度。“仲裁制度源于公民之间的私法领域,并最终延伸至与权力相关的公法领域,它同时具备公法与私法的双重特点。这一特质与学术纠纷兼具公私特征是耦合的,也是仲裁制度得以介入学术纠纷领域的情感基础。”学术纠纷仲裁制度通过设立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庭来裁决纠纷。仲裁委员会在具体裁决案件时,由争议当事双方从仲裁委员会设立的专家库里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根据案件事实,在公开、回避、自愿、充分辩论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和科学原理作出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公正裁决。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J].读书,2004(1).

[2]陈韶峰.试论学术评审中的委员会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3]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

[4](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魏英杰.患有软骨病的“学术居委会”[N],中国青年报,2005-12-26.

[6]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昌祖.高校学术纠纷的司法有限介入[J].教育评论,2008(4).

学术规范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并未对“学风”、“学术规范”等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学术研究一旦失范,可能会导致学术腐败。如果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危害性没有清醒认识,便会对学术自身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学风 学术规范 学术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被誉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①以社会科学界、人文科学界为主,包括自然科学界在内诸多学科的学者广泛参与,对学术研究中的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

最早对学风问题、学术规范讨论进行梳理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先生。1998年《中国书评》复刊号发表了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一文,第一次提出学术规范讨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也正是这篇《备忘录》,基于当时种种学术失范现象的描述,对什么是学术规范化,要不要规范化和如何规范化等问题,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2000年9月,《学术界》杂志第5期发表了井建斌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学界新的关注热点》一文,该文在《备忘录》的基础上,“补充了1999~2000年学术规范讨论的材料和作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一些材料”。②2002年2月28日,杨玉圣主办的“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胡杨的《建树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讨论综述》一文,该文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进行了现象总结,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树学术规范、打击学术腐败的具体措施,并对《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开展的持续一年多的大讨论中提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2002年4月16日,“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一文。与前面三篇文章客观地介绍各方观点、描述学术失范现象,并加以适当点评所不同的是,周祥森对学术规范讨论究竟肇始于何时、学术规范讨论的深层背景究竟是什么、如何界定学术规范等有关学术规范讨论的实质性、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明确提出:“这场历时十余年并仍在发展着的学术大讨论,是新旧中西冲突和大变革时期学术范式转换的必然产物,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学人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本土化、国际化努力的有益探索”。③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讨论分析较为透彻、考证较为确凿、总结较为全面。与此同时,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杂志社或编辑部还与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织召开了关于学风问题、学术规范的研讨会,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建设的宏观角度来研讨学风和学术规范问题,从而推动了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讨论的不断深入。

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在整个学术界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却普遍得以开展的同时,由于学风不正、违反学术规范所导致的学术腐败事件却在近年内屡被批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学术规范”相关概念及其解读

学风。就个体而言,学风是学习者主观的精神因素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表现。它既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素养的高低、学习意志的强弱和学习志向的远近,又反映了学习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构建思维模式中的某种倾向,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预示着学习者学习探究活动的成败。就某个正常的学术领域或某个正常的学术共同体而言,学风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团结协作的纽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大学教师,应有身正为范的崇高师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研究精神、明确合理的治学方法,否则不仅做不好学问、做不好学者、做不好教师,还要误人子弟。因此,学风问题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涉及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教书育人,事关教育成败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学术规范。邓正来认为:“所谓规范化问题,不仅是指建立各种形式的规则,而且还涉及到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如何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如何营造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长传统,等等”。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研究员和景天魁研究员对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学规范化的学术建设应当包括科研和管理两个方面。在科研方面,规范化的学术建设涉及到:操作层面,要有研究者基本认同的研究方法;知识层面,要有基本的、大致为学者所接受的理论和概念系统;道德层面,研究者应当具有自律精神。在科研管理方面,课题论证要符合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发表论文要有正规的审稿制度,成果评价要有科学标准等等。⑤在众多的讨论文章中,以上这两种观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术规范涉及的具体范围,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术规范的界定既应当包括理念和价值的层面,也应当包括程序和操作的层面。因此,所谓学术规范,可以认为是学术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形成的、并为学术共同体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学术价值观念和学术行为模式,具体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学术研究规范、学术管理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五个方面。这样的界定避免了对学术规范琐碎的现象性描述,将学术规范具体化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阶段,同时便于对学术失范现象加以明确的分类。

学术腐败。学术研究中不遵守规范,产生“失范”行为,并超越了某种界限,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即可能进一步堕落为当前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重点揭露和批判的“学术腐败”。笔者认为,所谓学术腐败,是指违反了学术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形成,并为绝大多数教科研人员认可的学术道德准则、学术价值观念和学术研究规范,采取一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学术堕落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导致当前高校学术腐败行为日益为社会所严重关注的原因,是由于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探究学问的地方,大学教师学风不正引发的学术失范现象甚至学术腐败行为不仅有可能使我们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落空,学术研究丧失最宝贵的原创性,还有可能击穿社会的道德底线、导致全社会的道德“雪崩”。这种灾难性的后果或许不会马上得以表现,但却并非没有可能。

学术为何需要规范

学术腐败尤其是高校学术腐败不仅亵渎了学术尊严,玷污了学界圣洁,腐蚀了大学教师队伍,违背了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阻碍了学术发展创新和人才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对学术发展的严重妨碍。学术活动作为知识的传承、研习、探索和应用活动,需要对于客观真理的热诚追求和忠实服膺。学术的发展,离不开那种奠立在客观性、诚实性和无私利性基础之上的高尚的学术道德,离不开追求原创性的强烈的创新动机。政治求公、经济求利、学术求真。学术共同体是一个以“求真”作为自己主导价值的共同体,其运作秩序主要是靠学者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来维持。

对于社会进步的阻碍。在每一时代,站在探求知识和真理前沿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教师的精神气质,总是起着引领时代思想的作用。特别是近代,自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中国的人文思想开始具有了它的现代形态。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以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把中国的人文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转型期发轫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也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由于此,知识分子才得以被称为社会的精英和时代的精神脊梁。如果这些人腐败堕落,将严重阻碍社会的整体发展。

潜移默化而又极其顽固的渗透性、蔓延性和扩散性。有人曾对中国的职业声望进行过调查,选择了当时(1998年)社会上最有代表性的14种职业,对国内7所有代表性的城市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城市的被调查人均将科学家和大学教授排在职业声望排行榜的第一、二位。⑥这充分说明整个社会对知识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信任和期望。如果连为人师表的大学教师也难以抵御社会腐败的侵袭,那么,何以通过教育去教化社会?要避免或拯救学术腐败所可能或已经导致的学术发展危机、社会精神危机和人的发展危机,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的任务,无论这是未雨绸缪也好,还是亡羊补牢也罢。(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副教授)

注释

①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②③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http://www.省略,2002年4月16日。

④邓正来:“社会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出版座谈纪要”,《东方》,1995年第2期。

⑤陆学艺,景天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⑥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论文实证性研究质化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是: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关于实证论文怎么写如下:

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研究什么学科领域的什么主题。问题不是一下选出来的,是依循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主题——具体问题等流程逐步聚焦窄化出来的。

选题的过程中可以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可以询问老师、专家、学长学姐等同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广泛查阅相关信息。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主观上自己感兴趣、有能力、有意愿,客观上行得通、走得远、有价值。

研究设计要对问题进行变量分析,一个论文最好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多个问题交织在一起会使得文章错综复杂,也让会让读者雨里雾里。

要预先进行样本抽样设计。定量研究一般采用概率抽样,定性研究一般采用非概率抽样。研究是大样本还是小样本,是随机抽样选取还是直接选取最大信息承载者,都需要设计完善。

要预先设计研究方法及方法组合,实证研究往往不会仅仅使用一个方法,而是采用混合研究范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要预先设计调查、访谈、观察、测量计划,预先设计研究工具,要预先设计研究步骤与时间进度安排,要预先开展一些试探性调查,以查看研究计划和工具的适用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和工具。

如果人手不够的话,需要提前联系相关人员协助开展研究。比如你一次发3000份问卷,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一次访谈1个人,但是对方不允许你录音,那你必须有研究助手协助手写记录。

实施研究,搜集资料实证型论文最大的特征就是要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虚构的。可以通过实施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测量等多种方式来搜集量化或质性的数据资料。有的呈数量化形态可以用于统计分析,有的呈文字化形态可用于描述分析。

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资料搜集回来以后就需要根据资料的性质开展定量或定向分析啦。分析中可以使用SPSS或NVIVO软件协助。通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撰写论文论文的撰写不是必须等到得出结论才可以进行。从一开始就可以边开展研究边进行论文撰写。只不过大规模完善地论文写作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的。

实证型论文在国际上有美国心理协会的APA格式、芝加哥大学格式等成熟的格式,在我国有中国心理学会的写作规范均可以参考,因为格式非常稳定一致,被戏称为“八股文”。

意思就是按照固定格式填内容就行,不需要每次费尽脑力设计提纲框架。这倒也省事啦。大家有样学样就行。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毕业论文题目和研究方向:

论文题目:基于质量优化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证研究——以某建筑项目为例

研究背景和意义: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的研究表明,质量管理是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项目质量,减少变更和成本,并加速项目进程。因此,基于质量优化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为了当前建筑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质量优化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效果和运用价值,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某建筑工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建筑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实践,总结质量管理对项目进程、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析以下内容:

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论文格式

一、性质不同 1、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量性研究是指先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 二、研究的目的不同 1、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和理解,是用系统的、互动的、主观的方法来描述生活经验,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强调对研究对象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事实,而不是对研究者有重要意义的结果。质性研究着重探索现象的深度、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护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发现新知识。 2、量性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描述变量,检测变量间的关系,决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可用于验证理论。 三、结果呈现方式不同 1、质性研究以叙述性的文字报告结果,将提炼的各个类别或主题内容描述出来。注重从参与者的自身感受出发来描述,常引用研究对象的原话,以支持类别或主题的内容。 2、量性研究的结果以数字资料为主,强调统计分析的正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学术界,质性(qualitative)与量性(quantitative)方法的整合使用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最近我在「健康照护机构的组织行为」读到几篇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同时包含质性与量性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文章[1]是 在探讨美国管理式照护健保组织(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s, MCO)的代表在与诊所医师或医师执业群(group practices)协商与互动时,当有冲突发生时,哪些是影响医师情绪反应的因素,以及哪些因素是决定这些协商代表在面对医师时所要采取的行为或态度。 由 于之前并没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加上能够用来预测或解释这种互动关系的理论也相当缺乏,因此这份研究首先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去对30位参与协商互动的 MCO的代表与医师群代表做深度的访谈,从这些访谈中研究人员做成访谈记录与逐字稿,再加以分析,归纳出三个重要的因素(MCO的影响力、之前双方的互动 经验、双方协商者的专业地位差距),以及两种主要的反应(MCO代表的所采取的行为与医师代表的情绪反应)。 接下来研究者从访谈稿之中与寻 找这三种因素与协商代表的反应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用相关的组织行为或心理学理论,提出几个研究的假设(hypotheses):(1)当MCO 的影响力(power)愈大(比如纳保的会员数很庞大),MCO的代表在与医师(群)协商时会比较倾向采用强迫的行为(forcing behavior),而比较不会采取亲切(accommodating behavior)、让步(compromising behavior)或配合(collaborating behavior)的行为;研究者也预测,当MCO的影响力愈大,愈会让医师代表有负面的情绪反应。(2)若双方之前有负面的互动经验,愈会让MCO代表 采取强势的行为,并且会引起医师代表愈大的负面情绪反应。(3)在双方互动中,如果是涉及MCO代表拒绝或删除医师所建议采用的医疗处置,研究者预测这会 引起医师负面的情绪反应;在此情况下,若与医师互动的MCO的代表不是医师,这时双方出现专业上的地位差距,会使得医师有更明显或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 这份研究的第二阶段,研究者改采用量性的研究方法,去检验之前所提出来的十个研究假设。这时他们扩大访谈65位MCO的代表(来自9家MCOs),请他们 回想在与医师代表互动中曾经发生冲突的具体事件,并透过问卷收集量性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最后再使用计量模式去检验研究假设中的关系是否存在。 第二篇文章[2]也 是先用质性的方法,去访谈16家最早引进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技术的医院的MICS团队成员以及医院主管,整理成访谈纪录,进行质性分析,藉以深入了解MICS团队的运作特性与方式,以及能够衡量MICS 团队学习与成效的适当指标。 接下来研究者收集相关的数据,藉由计量方法去检验研究假设,初步得到与原本所预期的结果:发现这16个MICS 团队的学习速率(也就是其手术时间的下降幅度)有很明显的不同。不过,是哪些因素造成不同MICS团队不同的学习速率?为了寻找答案,研究者再回到之前由 深入访谈所得到的质性资料,用质性分析去寻找解释的因素。尽管这些从质性资料中所整理出来的原因相当有启发性,不过,这些由质性分析所得到的解释原因,未 来最好能够再用量性的分析去加以证实,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篇文章[3]是在探讨高科技公司中新产品研发团队与同公司内其他部门之间的互动,所关切的是团队对外活动。 这 份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与前两份研究类似,也是先用质性,再用量性方法,不过所用的方法比较复杂一点,是质性与量性方法交叉使用。他们首先透过对38个 产品研发团队主管的访谈以及成员的工作日记中,整理出15种团队与其他单位互动的活动,再透过问卷调查450位,来自多个团队的成员与主管,藉由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的量性方法,将这15种活动归纳成四种主要型态,分别是大使(ambassador)、任务协调(task coordinator)、侦察兵(scout)、与护卫(guard)。同时,研究者透过一种Q-factor analysis的计量方法,发现不同的团队所采用的对外活动策略型态相当不一样,因此再加以整理出四种策略型态。这篇研究主要就是要了解团队所采取的对 外策略型态是否会影响其成效。 接下来研究者由分析之前访谈所得到的质性资料,特别是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成功与失败的团队案例与经验,再引用相关文献的发现加以左证,提出几个研究假设,以预测团队所采用的对外策略型态与成效之间可能的关系。 要 检验这些研究假设,需要团队策略型态(自变量)的数据,以及团队成效(应变量)的数据,前者数据来自第一阶段的分析结果,后者是属于量性资料,主要是来自 前面所提到的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最后研究者使用回归分析与关连(correlation)分析,去探讨所预测的关系是否存在。 我觉得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性研究方法各有优缺,刚好可以互补。质性研究最大的优点是在没有之前的文献或理论可以做为根据时,可以针对所关心的对象或现象收集描述性 的数据,透过归纳过程,研究者可以从这些资料整理出重要的因素或可能线索,为量性实证研究打基础,或去解释量性研究所发现的关系的原因。但是质性研究的限 制在于其主观性与缺乏普遍的应用性,因此这些因素最好能够再藉由广泛收集量化数据去加以证实,这也正是量性研究的优点,然而量性研究虽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某些关系是否存在,可是它的限制在于无法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关系背后确实的机制或原因。而这也正是质性研究可以发挥功能的地方。

量性研究是指先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

量性研究在确定课题后要对研究形成假设方法:量性研究在确定课题后要对研究形成假设和科研设计,并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意义是应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量性研究一般只能解释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理论或进一步发展某理论或模式。

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

1、抽样方法。量性研究强调随机抽样,质性研究通常采用目的抽样、理论抽样等方法,研究对象往往被称为“参与者”。目的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对研究对象特征的判断,有目的地选取某些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样本量的确定。量性研究通常在研究设计时即确定好样本量,并且可用公式进行估算。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在研究开始前通常无法明确具体的样本量,也无法用公式来估算。这种状态称为信息饱和。在质性研究中,当信息饱和现象出现时,即可停止资料的收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量性研究

量性研究是考察和研究事物的量,用数学的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论的基础上,强调客观、严密和控制。认为现实是绝对的,只有一个由仔细测量决定的现实;所有个人行为都是客观的、可测量的;强调用正确的测量工具去测量行为,应避免个人价值观、感受或观点对测量过程的影响。而质性研究建立在诠释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质性研究的论文格式

护理论文的书写格式及要求怎么写呀?今护理论文书写格式及要求护程论文写作思路护理论文的种类口综述论文口个案研究论文口护理经验(体会)论文口科研论文量性研究学术论文■质性研究学术论文怎样选好论题?护理论文的分类自己熟悉工作护理科研论文(论读者关心问题著)期刊报道方向护理经验论文护理综述论文个案论文论文书写前的准备口1查阋文献、专业著作等资料口2查阅相关资料:如统计学知识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理论、概念等等、例如要使用PDCA你首先必须知道PDCA理论,如何使用这一工具。口3掌握熟练的写作技巧:“议论文三要素”;论文书写格式、写法以口及文章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口参考资料的来源从文献资料中选题①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护理论文主题;②拓宽思路:拟定课题研究历虫、现状、动态和水自己选题的内容有无与他人重复,以减盲冒程③寻找依据:寻找相关理论依据增强说服力。是文章中不可缺部分。需要注意:耄达班存警态甭疑高轻哥桂鑫护理科研论文组成结构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摘要置部分主体部关键词前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文讨论结论参考文献二护理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题目新颖、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切题准确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使文题与内容贴切醒且题目要给人以新鲜感诱导读者的阋读兴趣;精练用尽量少的文字高度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中文<20字,外文<20个实词;规范用词要规范,符合语言逻辑不至于产生歧义;题目中常见问题口字数过多,字句罗列,逻辑混乱口题目过大,与文章内容联系不紧密口题目过小,不能反映主题口含义不清,不确切口题名用词不规范中英文夹杂护理论文的选题来源基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领域里,你的新观点、新认识,或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可作为选题。例如:护理管理、护理安全、护理

一、哲学研究: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理论研究。从论证的方式来看,哲学研究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哲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本质研究(是什么)、价值研究(为什么)和对策研究(怎么办)。 (一)、价值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价值”,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意义”、 “论……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为“……最有价值”、 “……有什么用”。此类价值研究直接讨论某事或某物的价值,此类研究似乎理所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某些研究虽然有实践意义,却没有理论意义,某项研究是否有理论意义,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是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辩护。价值研究往往呈现为“有立场的研究”或“强立场的研究”,甚至显示为强烈的价值判断的研究。价值研究主要包括评价研究和批判研究。其中,批判研究是价值研究的核心方法或核心精神。 (二)、本质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本质”,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特征”本质研究相关的语法结构为“是什么”或“有什么”。与“是”相关的表述形式包括“何谓……” “……意味着……”。选择本质研究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研究者需要掌握本质研究的论证技术或技巧。 (三)、批判研究也称为元研究。元研究主要是对已有研究的研究,而且主要聚焦于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也主要是对研究自身的方法论的反思,“元研究”主要呈现为教育认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和教育语言分析。批判研究也是哲学的本性,批判研究可能导致某种“重建”或“整体转型”,主要立足于系统的反思和前提性的批判。 论文: 此类研究方法中,选择的是《南国农先生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者是新疆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系的任榜坤和新疆电化教育馆的马升明。文章伊始,就对南国农先生提出的现代教育思想做了背景的铺垫,接下来讨论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接着文章讨论了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文章直接讨论了现代化教育思想的价值,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价值的探讨。作者认为南先生的现代化教育思想,首先不仅会对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关于教育思想、模式、方法、评价的改革和教育环境条件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它会对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具体指导作用,第三,它会对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主要表现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 (一)、教育改革类似教育实验,如果教育改革落实到某种具体的课程或者课标中,那么这种实践性的研究就称为“教学研究”或“课例研究”。如果教育改革的主体是老师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那么这类研究就可以称为“实践的行动研究”。一般代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研究”,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研究”,以及涉及到学校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及“地方课程开发研究”等。 (二)、经验总结也可称之为“教育反思”,这种研究方法适合一线教师的课程论文写作,如果教师以反思的方式改进自己教学的不足,这种教学称之为“反思性教学”。这种经验总结可以分为短期的教育经验总结、季度经验总结、以及年度经验总结。短期的经验总结比如:班主任工作日志、教育管理日志,这种工作总结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显著,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及时弥补。教育经验总结从宏观上可以分为自我教育经验总结和他人教育经验总结。 (三)、某种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都属于实践研究。对策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对策”或“论……的策略”或“论……的发展方向”等。教育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只是研究者比较随意的“设想”、“看法”,而并不为这些设想、看法提供系统的论证。实践研究中的对策研究虽然也需要对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案作比较周全的考虑,但它只提供条款式的、文件式的实施建议或实施方案,而不提供“为什么这样做”的批判性分析或系统论证,这与哲学研究有所区别。实践研究还可以将教育对策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转化为调查研究或实证研究的“假设”,并使之在调查或实验中获得验证和讨论,此时,实践研究转化成为实证研究。 论文: 三、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量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问卷法、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与之相关的方法还包括测量法、话语分析法等等,量的研究主要采用数字和量度来提交研究报告。 (一)、问卷法 问卷法和测量法都属于调查研究,一般用于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并辅以观察法和访谈法,牵扯抽样和统计,与教育统计学有关。 (二)、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所隐含的相关趋势或倾向进行归纳话而分析,一般显示为量的研究,并有学者提出应该与质化的内容分析相互补充,内容分析一般包括文本分析、言语行为的互动分析和话语分析。 (三)、元分析法 元分析定义为:为了整合已有结论,而对大量的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量的元分析主要是收集并整合某个主题的研究数据,并以统计的方式从已有的资料中归纳出新的结论。量的元分析主要有三个步骤:确定研究的问题、数据的搜集、统计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呈现。 论文: 四、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质的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质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研究(访谈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现象学研究(体验研究)和自传法。 (一)、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一般是普通意义上的人或某一类群体,学习研究对象的语言和行为,收集研究对象的实物、照片、日志等等,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三角互证法”是为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并验证资料的可靠性而使用的方法,是指运用同一种方法去调查不同的对象,也指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比如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等等,去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以便相互印证。 论文: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作者阔宇 从论文整体结构来看,论文首先是理论背景的研究,作者从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内容,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等方面为中小学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接下来作者对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这里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情况、Moodle模块功能进行分析。从课堂真实模块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 五、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教育研究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这使历史研究可能成为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试验研究那样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现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一切现代都正在成为过去,历史研究可以理解为当代史,从研究主题看,历史研究分为思想研究、制度史研究和学术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历史研究可以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述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一)、历史的考证研究 考证研究和叙述研究其实就是历史的调查研究,更多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判断及其选择的视角,不同的研究者会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点,因此不同于其他实证研究那样显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观性,历史的解释研究在提出解释时仍然重视解释的理由和证据,以便使自己的解释令人信服。历史考证研究分为校勘法和三重证据法,校勘法是寻找适合阅读的文献,做注释或参考文献,以及撰写文献综述的前提条件。 (二)、历史的叙事研究 与哲学研究论文相比,历史的叙事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个人生活史以及相关的日记、书信、实物、档案等日常生活资料,二是重视个人心理体验和心理分析,三是在写作中重视讲故事的技巧,尤其重视故事的情节。从收集资料的途径来看,叙事研究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历史的叙事研究,二是调查的叙事研究,三是试验或行动的叙事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意味着研究者需要进入教育现场,同时以档案法或口述史的方式收集与教育现象相关的历史资料。 (三)、历史的解释研究 历史的解释研究主要显示为传统解释研究、隐微解释研究和比较研究,传统的解释研究包括简述、评述和翻译。隐微解释学研究往往有三个视角,一是指正文本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差异,二是从整体与部分的解释学循环的思路更正已有研究的误解。三是指正某个教育思想或教育制度改革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思想是否出现断裂,或者貌似出现了断裂实际上却隐含了某种内在的统一性。历史的比较研究主要显示为两种比较:一是求同取向,在看似差异的背后寻找相同,二是求异取向,在看似相同的背后寻找不同。常见的比较研究的主题有:……与……的比较或者是从……的视角看……

深度访谈论文写作格式

深度访谈是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写作有什么要求?下面是我整理的深度访谈论文写作格式,欢迎阅读!

一、访谈提纲

1、 你平时大概多长时间会去逛一次街?通常会去哪里逛街呢?是和朋友一起吗?

2、 你在购买商品时,若有朋友在场,会听取朋友的意见吗? 你觉得在最近这一年里,你买过的最贵的东西是什么?怎么会想到去买它呢?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在后来使用的过程中,你觉得它值不值呢?以后还会买吗?

3、 在你能自由支配自己的钱的时候,有没有奢侈过一回呢?当时是消费了什么?怎么会想到去消费这个了呢?

4、 你在买一个生活必需品时,比如说牙膏,你会怎样去买它?买一个非生活必需品时,比如说化妆品,你会怎样去买它?

5、 这两样东西在购买时,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词语联想,我说“奢侈”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呢?

6、 他们说买一个比较奢侈的东西,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赞赏,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7、 你现阶段有没有想要买的奢侈品呢?

8、 你对“奢侈化消费”的看法是什么?

二、要点记录

1、买东西时,会和朋友讨论,偶尔听取朋友的意见。

2、但是看自己的需要程度来听取朋友的意见。

3、买东西时,品牌和质量同时看重。

4、买手机受家人和朋友的影响比较大。

5、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经常逛专卖店,比如以纯。

6、有比较心理,240元 和260元的东西会同时和250元作比较, 然后240元的东西购买时不会犹豫,而260元的东西购买时,会有心理挣扎。

7、生活必需品的购买,看其功效;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看重经济与实惠的中档商品。

8、对于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受朋友影响较弱,因为觉得这些东西是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而购买的。

9、由“奢侈”一词的联想到的有“华丽”、“暴发户”、“炫耀”。奢侈品不会搭配,或是搭配不到点上,便会有暴发户的感觉。

10、比较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有自己漂亮的东西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11、对于“奢侈化消费”的观点是因人而异。

三、结果分析

1、从访问者方面分析

(1)在访谈过程中,问题比较杂乱,不是完全按照提纲进行访谈,但是当访谈者意识到一个话题没有深究的意义时,便会又回到提纲上。

(2)某些提问不清晰,误导受访者,还有一些关键的信息点可以再深究下去,但是访问者并没有持续下去,受访者的心理并没有被充分挖掘。

(3)访问者在进行访谈时,缺乏经验,控场能力不强,表现得很被动。

2、从受访者方面分析

(1)受访者在购买非生活必需品时,会受到朋友或家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当事人并没有注意到。比如,买手机时,受家人和朋友的影响比较大,但在回答非必需品购买这一问题时,却说不受影响。

(2)够买物品时注重品牌,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方面是个人爱好比较休闲。

(3)受访者在对奢侈的看法上,觉得奢侈带来的后果有两面性,一种是,搭配的好,用到点上就会比较华丽,让别人羡慕,受到认同;一种是搭配的不好,用不到点上,会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是一种比较令人反感的炫耀。

(4)对于购物后的感觉,受访者认为,不论是不是奢侈化的东西,都比较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自己觉得漂亮的东西,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以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时,自己会很高兴。

(5)对于“奢侈化消费”的观点是因人而异。对于家庭条件好的人来说,便不会觉得买一件贵的东西是奢侈化消费,他们会觉得很平常,或是这是一件显示身份的必需品。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来说,购买比较贵的东西会考虑很多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

扩展:硕士论文写作格式

一、 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2、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9.致谢

致谢部分主要用于答谢对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 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1.标题

(1)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三级,具体的格式要求为:

1级标题:中文黑体,三号(21px),段前、段后间距均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级标题:中文黑体,四号(19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级标题:中文黑体,小四号或(16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段前、段后的间距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2)标题的表述可以用“章、节”、“一、(一)”、“1、”等形式。其格式如下:“第一章□□□□□(一级标题,居中,单列一行)”“第一节□□□□□(二级标题,空两格左对齐,单列一行)”“一、□□□□□(三级标题,同二级标题)”对于其他样式的格式,要求不变。

对于其他级次的标题或者需要突出的重点部分,可用五号黑体字体进行标示,也可单列一行,或者放在段首。

2.正文字体

(1)硕士论文的正文中,如无特殊要求中文一律采用简体,特殊情况可用繁体,字号为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

(2)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3)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4)阿拉伯文、日文等其他文字使用该文字的惯用字体。

3.图表、公式

(1)硕士论文中的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的备注置于表的下方。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一般不要分页显示。

(2)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的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形不能跨页显示。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

(3)论文中的公式为居中对齐,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需要加线条。

(4)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4.注释

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脚注)的形式。注释的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类型的标识,每页需要重新排序,不得与上页累计。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页一律放在正文后面,可不编序号,但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编号项目及次序与引文注释的格式基本相同,但不不要标注页码。

中文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按照引用著作、论文、电子文献的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升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外文著作、论文用原文罗列,无需翻译。

6.页眉、页脚文字

页眉、页脚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论文题名,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3磅);如果论文采用单面印刷,则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

7.页码

页码的起始编码页为第一章,按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第一章之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所有的页码均置于右下脚。

三、 硕士毕业论文的页面设置要求

1)开本

页面采用210mm×297mm(A4纸)。

(2)版芯

页面的边距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质性研究形式的论文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是: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 哲学研究: 特点: 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者理论研究。该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是什么”或“为什么”,偶尔也关注“有什么”或者“怎么办”。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哲学研究可以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哲学研究包括:本质研究,即“是什么”;价值研究,即“为什么”;三是对策研究,即“怎么办”。 价值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价值”,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意义”、“论…的作用”、“论…的地位”、“论…的意义和作用”。 本质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本质”,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特征”、“论…的关键特征”、“论…的本质特征”、“论…和…的本质差别”、“…的定义”。 批判研究也可称为“元研究”(meta-study)。布列钦卡将“教育学”划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是哲学研究(或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同时,他又将有关教育学的批判和反思称为“元研究”(与之相应的学问可称为“元教育学”)。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哲学研究就是首先解释一个研究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后得出怎么做的研究方法。 代表文献: 陈明选 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技术的研究反思与转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2)。 选择理由: 首先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转型的背景包括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持续催化,面向学习的发展机遇。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研究的转型,也就是哲学研究中的“为什么”。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即“核心理论体系的缺失”,“学科方法论需要创新”以及“研究成果转化亟待加强”等问题,这一部分属于哲学中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研究需要转型。文章的第三部分,就教育技术学转型的方法做了描述,包括“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核心理论体系建设”,“更新方法论基础,深化研究内容和方法”,“产学结合,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言行一致,先改变自己,在改变别人”这四个部分的具体方法做了论述,即对于之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做了描述,有对未来的转型方向做了引导。综上所述,这篇文章我认为是一篇典型的哲学研究文章。 2. 实践研究: 特点: 实践研究主要显示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实践研究往往“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大量采用“纲领性定义”、口号和比喻来叙述事实。也因此,实践研究是非学术性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研究是低级的或不重要的研究,恰恰相反,实践研究事关“实践智慧”,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更复杂也更艰难。 实践研究共有三种呈现方式:①教育改革类似教育实验,也可称之为“问题解决”或“变革型实验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②经验总结也可以称为“教育反思”。③对策研究,即呈现为某种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 代表文献: 梁林梅 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与反思—由南国农教授报告引发的思考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 (1)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基于南国农在2009年的11月在江南大学召开的“新世纪教育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中做的报告,而引发的思考。南先生在报告中谈到了两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学科前沿?新时期中国教育技术要寻求新发展,路在何方?南先生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及重要问题高屋建领的分析和阐释,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大家不但从历史的视角,更从整体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所处的学科领域,在与会者心目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并且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反思,分析了①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时髦,更不是一剂万能良药。②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应该多元而开放。③自主与依附的抗争: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本土化的思考,三个方面的教学对策。符合实践研究的基本特点,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属于实践研究的论文。 3. 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主要采用数字和量度来提交研究报告。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与测量法,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法。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数据实现的论证方式,用数据的变化,以及使用数据来支持研究。 代表文献: 赵建民 张玲玉 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基于 DTPB 与 TTF 整合的视角 [J] 现代教育技术2017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针对高校教师对混合是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在基于理论基础的前提上,设计了研究假设,然后进行了量表的设计,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样本描述,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以及模型验证,最后依据数据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论文的整个过程符合量化研究的要求,严格依据数据说明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的文章。 4.  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质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研究(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现象学研究(主要是体验研究)和自传法。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是与量化研究截然相反的一种研究方式,前者更倾向于利用文字的方式来描述研究过程,而后者主要依据的数据,对于研究中的很多情况,我们没有办法利用数据来说明很多的问题,所以利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以此来说明研究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以及研究最后的结果。 代表文献: 赵呈领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 [J] 2011(1) 选择理由: 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画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框架图,通过对图的描述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该文章利用相关理论设计出的一套教学设计并运用于课堂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5 .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特点: 与哲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就是通过叙述历史来说明其显著的效应,根据历史,在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时间的过去与现在,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来预测事件的未来,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比这个研究的方法因其具有历史这一铁证,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支持。 代表文献: 李艺 谈教育技术研究中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的缺失 [J] 电化教育研究2012(4)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就改革开放已来,我国的学课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教育技术研究的学术品质却在一定程度上落后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教育技术研究中,在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三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情况正在制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说明了教育技术学文化传承的缺失包括“思想引进‘食洋不化’”和“理论建设缺乏本土意识”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技术研究理论溯源的缺失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席与忽视”和“理论引进的简单‘拿来主义’”;教育技术研究学派精神的缺失包括“对‘学派’朴素的误解”和“学派精神及其缺失的表现”等问题。最后说明中国教育技术问题必须由中国学者来解决,必须怀着一颗“中国心”深入生活,面对中国客观存在,关注研究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实际问题。历史赋予教育技术以重任,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研究学术品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分析了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属于一篇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论文。

一、论文选题的确定一般而言,只要你有新的观点,新的发现,新的角度,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材料等,选择任何一个在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可以写出来。但这“五新”极大地限制了硕士论文选题。因为大多数作者都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刻的知识积累,很难把握。同时,两三万字这一条件对选题也有很大的限制,如果题目太大,就不能在这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展开。因此,选题得当与否,对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基于众多硕士论文的选题经验,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有争议的课题,比较性的课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课题,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和刚出现的专业新问题。二、对相关理论与研究进行综述这一步的工作难度较大,要有思想准备。目前,国内大部分中文学术资料不能上网,需要人工查找,因此查找中文资料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很大。拉丁文资料,尤其是英文资料,由于网络传播的便利条件,查询起来比较方便。但有很多资料即使找到目录,想要真正能读懂,还需要不懈努力。三、提出理论假设或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方向和范围,真正要动手写作,会遇到两类具体问题。首先是视角问题: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们可能会提出一个或多个观点,但它们只是一种假设,要通过大量的证据、材料,严密的论证和合理的论证框架,才能证明你们的假设是否是正确的,从而构成了文章的主题。其次是实践性:我要具体说明哪些问题?你可能提出了很多原因,但也有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否与所讨论的问题有关,以及其程度,这些都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题都必须明确,并贯穿始终。

  • 索引序列
  • 实质性研究论文范式
  • 论文实证性研究质化
  • 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论文格式
  • 质性研究的论文格式
  • 质性研究形式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