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研究论文

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相当多的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固守乡村,也使养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空间分离,养老的难度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收不高,生活质量较差。目前我县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据了解,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致使劳动强度极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的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俭朴。2、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同时,子女外出打工后,部分老人独居或配偶同居,大部分的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因此,老年人极害怕生病,害怕没有人照顾。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并且留守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0—4个不等,负担极重。有的孙子年纪小,不能离身,给老人农作及家务劳动带来极大不便。3、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里压力较大。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特别是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当孩子上中学后,由于相处时间大幅减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家庭管理鞭长莫及,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4、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老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不仅仅需要经济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农村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于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据调查,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而实际上,有些老人连这样简单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没有,有的子女一去就是多年却杳无音讯,有些老人甚至“不知子女是死是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温暖,使他们倍感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时候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法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地越来越少。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5、医疗难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丞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人是多病缠身。由于子女务工带来的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也只是对于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疗,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情况。而且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种潜意识。农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为盗贼的目标;而缺少青壮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沦为弱势群体,造成利益受损。三、对策与建议综上所述,劳动力外流引起的家庭结构、居住距离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老年人的代际支持特别是经济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精神以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一)坚持政策导向,着力构建良好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亦如此。政策导向体现了一个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从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审视和对待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既缓解了农忙时节和农村公益事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又可以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等社会问题。(二)坚持制度支撑,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放宽条件,扩大农村低保比例,力争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三是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特别是力争把留守老人全部纳入新合疗范畴。如果财力允许,可以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切实地解决农民特别是留守老人“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四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化制度,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在居住权、劳动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医疗、福利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待遇,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彻底实现外出务工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转变,促使农民工由“单飞式”转移向“挪窝式”转移,实现由暂时性转移向永久性转移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让尽可能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各级应共同协调努力,妥善安排城市外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降低外来人员在城市生活的门槛和限制,从而减轻老人因为子女外出而产生的隔代照料负担。(三)坚持创新方式,夯实经济供养基础。 1、多方争取资金。农村老人(包括留守老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家庭关系和农村大局作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全社会都应当自觉承担他们的养老扶助责任。要坚持舆论宣传引导、政策推动、制度促进等方式,引导多方各界出钱出力,参与解决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养老资金问题,形成家庭、企业、社会、个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出力、踊跃分担的局面,确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问题资金需要。 2、发展农村地方经济,加强社区经济“养老”的支持力度。社区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支持过程的展演平台。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点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村组应从各自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是那些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学会“自我保障”,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增强老人们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 3、增加农业创收,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政府应立足于实际,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大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4、倡导男女平等地位,解决嫁女不养老问题。儿子和女儿在赡养老人、继承遗产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纠正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错误观念,适当明确女儿在养老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外嫁的女儿基本上不负担养老,但女儿的居住距离通常小于外出的儿子(一般女儿嫁在本县而儿子是在县外务工),更便于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因而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四)坚持各方联动,营造社会养老氛围。针对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顾,要加大宣传强化子女对老人照顾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在照料、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切实减轻留守老人照看孙辈的负担。1、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仍然扮演和发挥养老的重要角色和作用。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家庭养老关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老的重要方式。 2、构架集中供养体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留守孤寡老人的增多,集中供养已成为农村养老发展的方向,因此构建健全的集中养老体系成为各地方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县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如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心敬老院,可集中供养500人,同时,配合各乡镇敬老院,目前已基本能解决我县农村孤寡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这样既可缓解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可增加新的就业途径和岗位,还可以把一部分外出人员留在本地,实现多方得利共赢。3、重视农村基层社团组织的助老作用。通过老年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快建立志愿者队伍,实现与留守老人的互助。鼓励农村中的中青年人、健康的低龄老人、邻居等都可作为志愿者,在志愿者与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外流子女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形成社会助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五)坚持畅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台。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目前,我县电话普及率有所提高,农村大多数都是无线电话。但是这些还是完全不够的,社会、家庭都应当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1、积极推进农村通讯建设。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搭建平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积极联系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开发创建适合留守老人的资费服务产品,便于老人们沟通。2、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支持村委会集体建设,并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各级政府对此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开展活动。老年协会作为农村基层社团组织,应该组织起老人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艺活动、身体锻炼、育儿讲座等,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大力发挥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重要作用,村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改建、扩建托老所,建立农村的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根据现有条件,可对乡村小学校等实现多功能开发,开办形式多样的留守老人活动中心、娱乐室。3、不断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4、引导留守老人自我调节。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如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参与邻里纠纷调节,担任村组经济发展参谋等,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而被留在家乡由亲属照看,与父母长期分开居住及生活的儿童。[1]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来养家糊口,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亲自照料,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照抚。有的父母双方都不在留守儿童身边,像这样的儿童被称作为完全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监护;还有的父母双方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像这样的儿童则被称作半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一方父母监护。

(二)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情况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与子女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或网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而网络在农村又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所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是屈指可数的,即使联系了,父母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关系,对教育、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关系是极少的。

(三)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更多的表现为负面的影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于时间上和距离上的长期阻隔,父母监护、督促力度的下降,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本身又不高,进而就会出现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有较少数的留守儿童都能体谅父母的艰辛,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自我认知能力差,一般低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心理方面

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然而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关爱,不敢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情感,这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孤癖性格和自卑的心理。[2]一些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逐渐地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对亲情冷漠,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甚至只扮演着“提款机”角色,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消极悲观,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扭曲心理,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受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的举动。

(二)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管教,不能感受父母在情感上和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爱护,在价值观念形成、思想道德塑造及行为规范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理论性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只重视物质生活上满足而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因为农村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上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留守儿童容易放任自流,不服从管教,违反校纪校规,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刑事犯罪青少年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约20%。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心理的成长关键期,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极易偏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业方面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能使孩子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进而不断取得进步,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和管教,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发生学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逃学、打架、辍学等不良现象。根据河南省后关庄2013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5%,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成绩优良的只有9%。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成为辍学学生中的新群体。另据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32个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他们正处于独立人格、良好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最佳阶段,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督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降生,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孩子来说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这一生中受教育最长的也是影响最深刻的。父母的视野、见识、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往往对下一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处事原则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的缺少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留守儿童的性格不健全。父母很少有时间而且没有时间陪孩子,进而采用放任自由、不予管教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有害的,父母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庭,留守儿童内心最大的愿望与其父母外出务工所追求的是互相矛盾的,这在客观方面无疑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校因素

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滑轮的话,轴心则是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是承接轴心和外环的铁球;[3]外环是社会教育,是滑轮正常运转的关键。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对于村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儿童自我素质提高的场所,是孩子将来脱离土地与农民身份,改变自己命运的阶梯。但是目前在我们的乡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依然很差。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教学资源依然紧缺,一些中小学只设置了基础的文化课程,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师资欠缺,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不能全面地发展,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搞应试教育,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由于留守儿童一般都由隔代监护人照料,很多老人沿袭了他们年轻时照顾孩子的方法,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再者这些老人有的年迈体弱多病,有时候还要忙着做农活,所以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去更好地照顾好留守儿童,更别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了解和沟通了,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不良恶习会逐渐形成,而家长全然不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加以监管,据有关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上网和打游戏上,他们有的甚至会逃学逃课去网吧,而这些黑网吧明知是未成年人,他们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默许也就是纵容留守儿童在网络世界沉迷,这就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复杂的社会、经济、家庭内部原因是产生留守儿童主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错综复杂,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原因而有所调整。

(一)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需要家庭从各个方面给予指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人的一言一行都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家长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另外家长还应该权衡一下外出打工与教育孩子成长之间的轻重关系。对于隔代监护人而言,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地溺爱,过分地溺爱只会害了孩子,监护人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避免孩子出现情感交流的空白。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特长

学校教育一直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学校是最能及时发现孩子问题的场所,学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学校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以来,即使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也能在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教育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的配合,加强社会教育。规范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是有必要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联系起来,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护,保证留守儿童地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要解决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0-01

1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河南省农村,很多地方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一些农村的中小学里甚至只有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授课老师十分缺乏。有的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功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十分沉重,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多加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也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关怀,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单一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至少有一方长期外出,减少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基本没有美术、音乐等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少数老人教孙辈一些简单的手工、儿歌或是讲一些民间故事,很多故事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很难起到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差,自律性差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管理的疏忽,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因而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以河南省为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缺乏自律意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能力,成绩越来越差,又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孤立,使他们感到自卑,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地区,这些地方师资力量缺乏,学校除了常规管理之外,很难对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其次,教师育人缺少关爱。教育部对那些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的投资少之又少,学校的发展缺少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拖欠教师工资,这就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热情减退,很难全心全意地去教学,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家庭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对父母产生误解和怨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新的家庭环境基本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无人监护三类。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以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经济能力等因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频出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身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下去,问题压在心中得不到解决,因而较非留守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难以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道德行为偏差。

3 解决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

要强化政府职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使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多出台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如加快户籍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等。要充分发挥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与关爱,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使社会各界都更加了解留守儿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

学校应该多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创造积极的条件,为老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老师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多作指导,在生活上也应多加关心,在情感上多加激励。老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不重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觉得还不如让子女早点打工赚钱。针对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差,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在选择监护人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子女自律性较好则可以交由祖辈监管,如果自律性差的,应安排在孩子心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其他亲属作监护人。选择其他亲朋好友作监护人的,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教育能力,同时家庭负担相对较小的。

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让一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作演讲,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2008-7-19(3).

[2]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75.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绝大多数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然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们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留在了农村读书。近几年来,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尤为重要,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做了相应研究,以减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压力,帮助农民工解决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在儿童成长正需要父母陪伴教育的时期,其父母却到城市务工。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务工改善了家庭生活环境,但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孩子本身的个人成长都是无限隐患。

现在儿童的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在社会成熟的影响下,儿童的认知及思维潜力都是无限的,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将来发展,并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由于父母的监护不到位,教育不到位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发展,其中最凸显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家庭环境及家庭的完成性,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孩子处于长期分离状态,造成了孩子长期处于被孤儿状态,这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自闭胆小、情感沟通不畅、消极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较消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家庭的不完整行给孩子带来孤独及不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其他情感多不能替代,这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家庭的情感完整。

2、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偏差。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1]。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2]。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孩子出生后,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启蒙阶段,父母是给孩子树立权威性的最好时间,这个权威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这期间对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作用,如果只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对这一点的认知度也不高,有些父母也会一味的以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于自己无关。有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管,不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成了问题学生,就是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无能为力。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老人代沟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欠缺。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配备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科学教书育人的理念甚是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更是效果不佳。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没有从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方面深层次的分析,造成对整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当,因此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加强,甚至难以管理,此时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放任不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扭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上学期间,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疏导他们的作用。父母不在身边带给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3]。

2、农村学校可设立寄宿部。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不在身边,与隔代老人难以沟通和倾诉其所想,所以建立寄宿制的学校可增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学校教师又可随时看管。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4]。

3、社会各界应做好爱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政府应在农村加大小学及初中的建设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大量收取并做工作予以家长让其孩子住校,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切实为他们解决儿童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鼓励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努力学习,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陈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61

[2]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59-60

[3]叶曼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7-69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更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探讨当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素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而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打工,而孩子自己留在农村生活,他们或者是与父亲、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长辈亲人、朋友一起生活而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正因为留守,所以他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使其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和心理发展上极易产生偏离和异常。[1]

在就学情况上,据统计当前在农村辍学的所有学生中留守儿童占73%,其中76%为女生,这些留守儿童辍学后大多随父母进城打工。

在学习情况上,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在“学习成绩”问题中,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有困难,在“学习遇到困难谁帮助”问题上,留守儿童主要依靠老师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以依靠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的孩子还要帮家里做家务,所以学习时间相对得不到保证,对学习成绩造成一定影响。

在监护问题上,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只是负责留守孩子在上课时间进行监管,课余时间监管只能由其临时监护人负责,而多数留守儿童的监管人都是(外)祖父母,他们多数文化水平很低且年事已高,只能在吃饱穿暖等生活上给予关怀,而对学习辅导上基本是空白,致使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由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引起的,而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正是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尽管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但户口依旧是农村的,各种的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建立平等,尤其是与这种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相对应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等现象。[2]进城打工的农民要想其子女在打工城市上学,需要缴纳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在有些城市设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他们的升学问题由于不同地区中高考制度的限制也难以解决。其次,地方基层政府方面未给予留守儿童足够重视以及政策措施不力。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当地基层政府支持农民外出打工,而对留守儿童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再次,社会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成风,读书不重要观念盛行。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错误的认为读书不重要。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认为,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昂贵的教育投入,毕业还没有稳定的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外出打工挣钱。可见外出打工成风的环境以及读书不重要观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二)家庭环境因素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与监管不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单亲、亲戚、祖父母,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也决定了单亲监护人一般都是母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父亲不在家,所以家里所有的农活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根本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孩子,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也帮不上忙,还有监护人是(外)祖父母,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在充分满足物质需求同时缺少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引导和管束,这及其容易使孩子滋生不良习惯。同时,祖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代沟较深,很难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沟通。

第二,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相对欠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父母认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从而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交给了学校,孩子放学后的作业问题对部分父母来说都是有困难的,所以无形中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

第三,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由于农村传宗接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子女普遍偏多,家庭经济负担重,为此,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挣钱,但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情况受到影响。

(三)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系统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上存在缺陷,性格多孤僻,学习成绩不佳,而学校为了升学率,成绩较好的学生成为他们主要培养对象,对于成绩欠佳的农村留守儿童则放弃教育管理,从而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辍学。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缺少研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失学、辍学现象严重。[3]此外,农村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不齐全,学生放学后自由散漫活动,多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由此会产生诸多留守儿童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儿童阶段是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可塑性很强,加之留守儿童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极其容易受外界干扰和侵害,被坏人引入歧途,从而造成学习上散漫,在学校里出现打架斗殴、迟到早退、违纪等一系列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首先,社会环境方面,面对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农村外出打工成风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政府应从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农村教育资本的投入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建立适时的社会化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兴建务工子女学校、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其次,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父母外出打工时尽量将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或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里,以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是(外)祖父母监管,一定要对留守儿童严格要求,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父母也应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以及时掌握孩子的一切状况。

最后,要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基层政府要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的规范管理,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要努力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积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瑞娟,王秀丽.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0(3)

[2]谷龙飞.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周华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1

[4]丁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及其应对之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5]何智明,杜学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要解决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0-01

1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河南省农村,很多地方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一些农村的中小学里甚至只有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授课老师十分缺乏。有的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功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十分沉重,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多加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也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关怀,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单一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至少有一方长期外出,减少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基本没有美术、音乐等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少数老人教孙辈一些简单的手工、儿歌或是讲一些民间故事,很多故事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很难起到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差,自律性差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管理的疏忽,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因而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以河南省为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缺乏自律意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能力,成绩越来越差,又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孤立,使他们感到自卑,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地区,这些地方师资力量缺乏,学校除了常规管理之外,很难对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其次,教师育人缺少关爱。教育部对那些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的投资少之又少,学校的发展缺少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拖欠教师工资,这就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热情减退,很难全心全意地去教学,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家庭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对父母产生误解和怨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新的家庭环境基本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无人监护三类。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以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经济能力等因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频出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身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下去,问题压在心中得不到解决,因而较非留守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难以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道德行为偏差。

3 解决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

要强化政府职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使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多出台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如加快户籍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等。要充分发挥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与关爱,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使社会各界都更加了解留守儿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

学校应该多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创造积极的条件,为老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老师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多作指导,在生活上也应多加关心,在情感上多加激励。老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不重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觉得还不如让子女早点打工赚钱。针对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差,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在选择监护人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子女自律性较好则可以交由祖辈监管,如果自律性差的,应安排在孩子心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其他亲属作监护人。选择其他亲朋好友作监护人的,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教育能力,同时家庭负担相对较小的。

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让一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作演讲,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2008-7-19(3).

[2]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75.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绝大多数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然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们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留在了农村读书。近几年来,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尤为重要,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做了相应研究,以减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压力,帮助农民工解决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在儿童成长正需要父母陪伴教育的时期,其父母却到城市务工。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务工改善了家庭生活环境,但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孩子本身的个人成长都是无限隐患。

现在儿童的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在社会成熟的影响下,儿童的认知及思维潜力都是无限的,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将来发展,并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由于父母的监护不到位,教育不到位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发展,其中最凸显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家庭环境及家庭的完成性,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孩子处于长期分离状态,造成了孩子长期处于被孤儿状态,这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自闭胆小、情感沟通不畅、消极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较消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家庭的不完整行给孩子带来孤独及不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其他情感多不能替代,这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家庭的情感完整。

2、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偏差。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1]。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2]。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孩子出生后,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启蒙阶段,父母是给孩子树立权威性的最好时间,这个权威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这期间对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作用,如果只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对这一点的认知度也不高,有些父母也会一味的以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于自己无关。有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管,不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成了问题学生,就是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无能为力。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老人代沟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欠缺。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配备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科学教书育人的理念甚是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更是效果不佳。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没有从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方面深层次的分析,造成对整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当,因此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加强,甚至难以管理,此时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放任不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扭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上学期间,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疏导他们的作用。父母不在身边带给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3]。

2、农村学校可设立寄宿部。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不在身边,与隔代老人难以沟通和倾诉其所想,所以建立寄宿制的学校可增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学校教师又可随时看管。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4]。

3、社会各界应做好爱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政府应在农村加大小学及初中的建设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大量收取并做工作予以家长让其孩子住校,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切实为他们解决儿童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鼓励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努力学习,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陈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61

[2]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59-60

[3]叶曼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7-69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而被留在家乡由亲属照看,与父母长期分开居住及生活的儿童。[1]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来养家糊口,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亲自照料,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照抚。有的父母双方都不在留守儿童身边,像这样的儿童被称作为完全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监护;还有的父母双方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像这样的儿童则被称作半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一方父母监护。

(二)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情况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与子女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或网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而网络在农村又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所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是屈指可数的,即使联系了,父母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关系,对教育、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关系是极少的。

(三)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更多的表现为负面的影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于时间上和距离上的长期阻隔,父母监护、督促力度的下降,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本身又不高,进而就会出现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有较少数的留守儿童都能体谅父母的艰辛,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自我认知能力差,一般低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心理方面

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然而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关爱,不敢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情感,这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孤癖性格和自卑的心理。[2]一些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逐渐地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对亲情冷漠,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甚至只扮演着“提款机”角色,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消极悲观,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扭曲心理,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受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的举动。

(二)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管教,不能感受父母在情感上和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爱护,在价值观念形成、思想道德塑造及行为规范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理论性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只重视物质生活上满足而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因为农村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上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留守儿童容易放任自流,不服从管教,违反校纪校规,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刑事犯罪青少年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约20%。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心理的成长关键期,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极易偏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业方面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能使孩子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进而不断取得进步,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和管教,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发生学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逃学、打架、辍学等不良现象。根据河南省后关庄2013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5%,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成绩优良的只有9%。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成为辍学学生中的新群体。另据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32个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他们正处于独立人格、良好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最佳阶段,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督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降生,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孩子来说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这一生中受教育最长的也是影响最深刻的。父母的视野、见识、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往往对下一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处事原则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的缺少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留守儿童的性格不健全。父母很少有时间而且没有时间陪孩子,进而采用放任自由、不予管教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有害的,父母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庭,留守儿童内心最大的愿望与其父母外出务工所追求的是互相矛盾的,这在客观方面无疑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校因素

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滑轮的话,轴心则是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是承接轴心和外环的铁球;[3]外环是社会教育,是滑轮正常运转的关键。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对于村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儿童自我素质提高的场所,是孩子将来脱离土地与农民身份,改变自己命运的阶梯。但是目前在我们的乡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依然很差。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教学资源依然紧缺,一些中小学只设置了基础的文化课程,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师资欠缺,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不能全面地发展,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搞应试教育,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由于留守儿童一般都由隔代监护人照料,很多老人沿袭了他们年轻时照顾孩子的方法,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再者这些老人有的年迈体弱多病,有时候还要忙着做农活,所以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去更好地照顾好留守儿童,更别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了解和沟通了,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不良恶习会逐渐形成,而家长全然不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加以监管,据有关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上网和打游戏上,他们有的甚至会逃学逃课去网吧,而这些黑网吧明知是未成年人,他们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默许也就是纵容留守儿童在网络世界沉迷,这就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复杂的社会、经济、家庭内部原因是产生留守儿童主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错综复杂,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原因而有所调整。

(一)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需要家庭从各个方面给予指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人的一言一行都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家长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另外家长还应该权衡一下外出打工与教育孩子成长之间的轻重关系。对于隔代监护人而言,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地溺爱,过分地溺爱只会害了孩子,监护人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避免孩子出现情感交流的空白。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特长

学校教育一直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学校是最能及时发现孩子问题的场所,学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学校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以来,即使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也能在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教育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的配合,加强社会教育。规范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是有必要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联系起来,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护,保证留守儿童地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迈进,许多人纷纷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家长,而他们的子女却成了当今教育的难题——留守儿童。本文就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

教育难题;留守儿童;分析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许多观念、意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不再满足于守着几亩土地解决温饱的现状,纷纷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改变他们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这些人群中有一大部分是学生的家长。据了解,有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把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代替抚养教育,他们只负责每月向家里寄回一些生活费,把对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了自己的父母,使得这部分孩子成了当今社会的问题孩子——留守儿童,这是现在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同时也是农村学校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那么,问题的严重性在哪儿?我们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是由这些老人负责。由于现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许多家庭的孩子都不多,老人对孙子就过分地溺爱。老人们都觉得孩子比较金贵,舍不得对孩子严加管教,致使许多孩子任性而为,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有些老人,连老师对学生的正常教育都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老师的要求过于严格。由于老人们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错误,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缺少真正的、正确的爱。双亲外出,孩子自幼缺乏生活交流与父母关爱,易产生家庭情感危机,本已脆弱的内心世界变得封闭、烦闷,伴随而来的是自私、冷漠。这给学校的教育增加了难度。

(2)学习习惯养成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绝大多数不识字,家庭辅导纯属空白,加之老人都上了年纪,平时还要种地、照顾孙子的生活,他们根本没有精力照顾孩子的学习。由于年龄特点,孩子生性贪玩,没有人约束,大多数学生放学后要么看电视,要么和几个同龄小伙伴玩耍,家庭作业无法完成,更难达到老师的作业要求,这又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现在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人都希望过上好日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在抓经济的同时,不能误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现在国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上学的费用全都给免了,更何况做父母的呢?为了把孩子教育好,父母可以考虑能不能少挣些钱,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俩尽量不同时外出,就近务工,缩短回家周期,增进与子女的亲情交流。同时还应该多与老师和老人联系,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使孩子从小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毕竟老人精力有限,他们的教育观念也已赶不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2)用爱心扬起爱的风帆。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其中,教学生学会做人是首要的任务。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要求我们老师花更多的精力,想出更多的办法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每个人都有权得到爱,需要爱,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则更需要爱。因此,在学校,老师应该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爱,用老师的爱来弥补他们在家庭缺失的爱。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都有可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改变他们的一生。我读过这么一个故事——老师的手,说的是老师在一堂课上,叫学生画一幅画,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许多学生画的'都是自己想要的食物、玩具,只有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只手。

老师不明白,同学们也不明白小女孩为什么要画一只手,这只手究竟是谁的手。后来老师问她这是谁的手,她为什么要画这只手,小女孩回答说,这是老师的手。因为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母亲常年卧病在床,是老师每天上学放学挂着她的手,给了她关爱,所以她要感谢老师,感谢老师的手。因此,老师平时应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上多多进行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用母亲般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内心,滋润他们的心田。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单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以及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的浓厚氛围,就一定能托起“留守儿童”明天的太阳。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要解决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0-01

1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河南省农村,很多地方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一些农村的中小学里甚至只有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授课老师十分缺乏。有的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功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十分沉重,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多加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也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关怀,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单一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至少有一方长期外出,减少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基本没有美术、音乐等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少数老人教孙辈一些简单的手工、儿歌或是讲一些民间故事,很多故事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很难起到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差,自律性差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管理的疏忽,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因而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以河南省为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缺乏自律意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能力,成绩越来越差,又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孤立,使他们感到自卑,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地区,这些地方师资力量缺乏,学校除了常规管理之外,很难对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其次,教师育人缺少关爱。教育部对那些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的投资少之又少,学校的发展缺少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拖欠教师工资,这就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热情减退,很难全心全意地去教学,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家庭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对父母产生误解和怨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新的家庭环境基本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无人监护三类。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以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经济能力等因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频出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身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下去,问题压在心中得不到解决,因而较非留守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难以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道德行为偏差。

3 解决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

要强化政府职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使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多出台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如加快户籍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等。要充分发挥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与关爱,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使社会各界都更加了解留守儿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

学校应该多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创造积极的条件,为老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老师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多作指导,在生活上也应多加关心,在情感上多加激励。老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不重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觉得还不如让子女早点打工赚钱。针对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差,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在选择监护人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子女自律性较好则可以交由祖辈监管,如果自律性差的,应安排在孩子心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其他亲属作监护人。选择其他亲朋好友作监护人的,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教育能力,同时家庭负担相对较小的。

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让一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作演讲,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2008-7-19(3).

[2]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75.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绝大多数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然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们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留在了农村读书。近几年来,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尤为重要,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做了相应研究,以减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压力,帮助农民工解决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在儿童成长正需要父母陪伴教育的时期,其父母却到城市务工。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务工改善了家庭生活环境,但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孩子本身的个人成长都是无限隐患。

现在儿童的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在社会成熟的影响下,儿童的认知及思维潜力都是无限的,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将来发展,并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由于父母的监护不到位,教育不到位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发展,其中最凸显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家庭环境及家庭的完成性,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孩子处于长期分离状态,造成了孩子长期处于被孤儿状态,这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自闭胆小、情感沟通不畅、消极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较消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家庭的不完整行给孩子带来孤独及不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其他情感多不能替代,这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家庭的情感完整。

2、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偏差。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1]。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2]。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孩子出生后,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启蒙阶段,父母是给孩子树立权威性的最好时间,这个权威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这期间对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作用,如果只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对这一点的认知度也不高,有些父母也会一味的以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于自己无关。有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管,不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成了问题学生,就是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无能为力。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老人代沟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欠缺。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配备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科学教书育人的理念甚是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更是效果不佳。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没有从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方面深层次的分析,造成对整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当,因此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加强,甚至难以管理,此时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放任不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扭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上学期间,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疏导他们的作用。父母不在身边带给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3]。

2、农村学校可设立寄宿部。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不在身边,与隔代老人难以沟通和倾诉其所想,所以建立寄宿制的学校可增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学校教师又可随时看管。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4]。

3、社会各界应做好爱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政府应在农村加大小学及初中的建设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大量收取并做工作予以家长让其孩子住校,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切实为他们解决儿童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鼓励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努力学习,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陈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61

[2]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59-60

[3]叶曼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7-69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而被留在家乡由亲属照看,与父母长期分开居住及生活的儿童。[1]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来养家糊口,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亲自照料,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照抚。有的父母双方都不在留守儿童身边,像这样的儿童被称作为完全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监护;还有的父母双方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像这样的儿童则被称作半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一方父母监护。

(二)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情况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与子女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或网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而网络在农村又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所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是屈指可数的,即使联系了,父母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关系,对教育、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关系是极少的。

(三)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更多的表现为负面的影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于时间上和距离上的长期阻隔,父母监护、督促力度的下降,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本身又不高,进而就会出现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有较少数的留守儿童都能体谅父母的艰辛,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自我认知能力差,一般低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心理方面

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然而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关爱,不敢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情感,这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孤癖性格和自卑的心理。[2]一些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逐渐地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对亲情冷漠,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甚至只扮演着“提款机”角色,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消极悲观,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扭曲心理,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受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的举动。

(二)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管教,不能感受父母在情感上和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爱护,在价值观念形成、思想道德塑造及行为规范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理论性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只重视物质生活上满足而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因为农村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上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留守儿童容易放任自流,不服从管教,违反校纪校规,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刑事犯罪青少年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约20%。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心理的成长关键期,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极易偏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业方面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能使孩子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进而不断取得进步,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和管教,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发生学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逃学、打架、辍学等不良现象。根据河南省后关庄2013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5%,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成绩优良的只有9%。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成为辍学学生中的新群体。另据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32个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他们正处于独立人格、良好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最佳阶段,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督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降生,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孩子来说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这一生中受教育最长的也是影响最深刻的。父母的视野、见识、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往往对下一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处事原则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的缺少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留守儿童的性格不健全。父母很少有时间而且没有时间陪孩子,进而采用放任自由、不予管教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有害的,父母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庭,留守儿童内心最大的愿望与其父母外出务工所追求的是互相矛盾的,这在客观方面无疑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校因素

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滑轮的话,轴心则是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是承接轴心和外环的铁球;[3]外环是社会教育,是滑轮正常运转的关键。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对于村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儿童自我素质提高的场所,是孩子将来脱离土地与农民身份,改变自己命运的阶梯。但是目前在我们的乡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依然很差。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教学资源依然紧缺,一些中小学只设置了基础的文化课程,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师资欠缺,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不能全面地发展,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搞应试教育,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由于留守儿童一般都由隔代监护人照料,很多老人沿袭了他们年轻时照顾孩子的方法,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再者这些老人有的年迈体弱多病,有时候还要忙着做农活,所以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去更好地照顾好留守儿童,更别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了解和沟通了,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不良恶习会逐渐形成,而家长全然不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加以监管,据有关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上网和打游戏上,他们有的甚至会逃学逃课去网吧,而这些黑网吧明知是未成年人,他们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默许也就是纵容留守儿童在网络世界沉迷,这就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复杂的社会、经济、家庭内部原因是产生留守儿童主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错综复杂,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原因而有所调整。

(一)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需要家庭从各个方面给予指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人的一言一行都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家长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另外家长还应该权衡一下外出打工与教育孩子成长之间的轻重关系。对于隔代监护人而言,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地溺爱,过分地溺爱只会害了孩子,监护人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避免孩子出现情感交流的空白。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特长

学校教育一直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学校是最能及时发现孩子问题的场所,学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学校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以来,即使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也能在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教育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的配合,加强社会教育。规范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是有必要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联系起来,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护,保证留守儿童地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答辩的问题

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后,面对现代优越的教学条件,教师要改变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各区域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农村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督促,自觉性差、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在教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知识点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尽是。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

农村长大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有个别家长比较重视,但又不懂怎样教育儿女,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在快乐中学习,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举一些农村学生常见的例子,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在教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多种数学方法。

四、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班班通使数学课堂活跃

在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乏味、平淡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无精打采,特别是哪些学困生根本不愿去听,也不想去听,可想而知这样的一节课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活动课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乐于探索研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课堂尝到成功,得到满足。例如在讲“教育储蓄”时,由于储蓄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因此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入银行,感受有关储蓄的现实情景,了解本金、利息、本息和、利率、利率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列出表格,帮助学生分析,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填表,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举具体事例说明关系: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灼谑??

五、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困生

教师要有一个博爱的心态,课堂内外同等对待对待学习等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本人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公正平等的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绝不能厚此薄彼。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偏爱学习成绩好的优生,讨厌或鄙视成绩差的所谓“差生”――“学困生”。教师的“平等、博爱”“一视同仁”的思想、行为、言语等,对于学困生的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的原则,对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表扬鼓励,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农村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归纳、总结。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这些工作,农村的学生也会喜欢上数学。

论文答辩问的都是根据你论文来的,不会太偏离论文本身。比如你选择这个论题的原因,你的法律对策,你看的主要参考文献中,你引用的观点及你的看法之类的。论文答辩嘛,当然不会偏离论文本身。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更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探讨当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素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而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打工,而孩子自己留在农村生活,他们或者是与父亲、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长辈亲人、朋友一起生活而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正因为留守,所以他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使其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和心理发展上极易产生偏离和异常。[1]

在就学情况上,据统计当前在农村辍学的所有学生中留守儿童占73%,其中76%为女生,这些留守儿童辍学后大多随父母进城打工。

在学习情况上,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在“学习成绩”问题中,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有困难,在“学习遇到困难谁帮助”问题上,留守儿童主要依靠老师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以依靠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的孩子还要帮家里做家务,所以学习时间相对得不到保证,对学习成绩造成一定影响。

在监护问题上,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只是负责留守孩子在上课时间进行监管,课余时间监管只能由其临时监护人负责,而多数留守儿童的监管人都是(外)祖父母,他们多数文化水平很低且年事已高,只能在吃饱穿暖等生活上给予关怀,而对学习辅导上基本是空白,致使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由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引起的,而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正是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尽管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但户口依旧是农村的,各种的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建立平等,尤其是与这种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相对应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等现象。[2]进城打工的农民要想其子女在打工城市上学,需要缴纳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在有些城市设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他们的升学问题由于不同地区中高考制度的限制也难以解决。其次,地方基层政府方面未给予留守儿童足够重视以及政策措施不力。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当地基层政府支持农民外出打工,而对留守儿童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再次,社会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成风,读书不重要观念盛行。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错误的认为读书不重要。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认为,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昂贵的教育投入,毕业还没有稳定的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外出打工挣钱。可见外出打工成风的环境以及读书不重要观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二)家庭环境因素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与监管不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单亲、亲戚、祖父母,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也决定了单亲监护人一般都是母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父亲不在家,所以家里所有的农活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根本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孩子,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也帮不上忙,还有监护人是(外)祖父母,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在充分满足物质需求同时缺少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引导和管束,这及其容易使孩子滋生不良习惯。同时,祖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代沟较深,很难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沟通。

第二,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相对欠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父母认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从而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交给了学校,孩子放学后的作业问题对部分父母来说都是有困难的,所以无形中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

第三,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由于农村传宗接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子女普遍偏多,家庭经济负担重,为此,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挣钱,但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情况受到影响。

(三)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系统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上存在缺陷,性格多孤僻,学习成绩不佳,而学校为了升学率,成绩较好的学生成为他们主要培养对象,对于成绩欠佳的农村留守儿童则放弃教育管理,从而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辍学。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缺少研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失学、辍学现象严重。[3]此外,农村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不齐全,学生放学后自由散漫活动,多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由此会产生诸多留守儿童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儿童阶段是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可塑性很强,加之留守儿童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极其容易受外界干扰和侵害,被坏人引入歧途,从而造成学习上散漫,在学校里出现打架斗殴、迟到早退、违纪等一系列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首先,社会环境方面,面对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农村外出打工成风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政府应从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农村教育资本的投入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建立适时的社会化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兴建务工子女学校、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其次,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父母外出打工时尽量将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或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里,以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是(外)祖父母监管,一定要对留守儿童严格要求,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父母也应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以及时掌握孩子的一切状况。

最后,要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基层政府要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的规范管理,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要努力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积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瑞娟,王秀丽.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0(3)

[2]谷龙飞.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周华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1

[4]丁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及其应对之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5]何智明,杜学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更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探讨当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素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而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打工,而孩子自己留在农村生活,他们或者是与父亲、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长辈亲人、朋友一起生活而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正因为留守,所以他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使其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和心理发展上极易产生偏离和异常。[1]

在就学情况上,据统计当前在农村辍学的所有学生中留守儿童占73%,其中76%为女生,这些留守儿童辍学后大多随父母进城打工。

在学习情况上,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在“学习成绩”问题中,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有困难,在“学习遇到困难谁帮助”问题上,留守儿童主要依靠老师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以依靠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的孩子还要帮家里做家务,所以学习时间相对得不到保证,对学习成绩造成一定影响。

在监护问题上,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只是负责留守孩子在上课时间进行监管,课余时间监管只能由其临时监护人负责,而多数留守儿童的监管人都是(外)祖父母,他们多数文化水平很低且年事已高,只能在吃饱穿暖等生活上给予关怀,而对学习辅导上基本是空白,致使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由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引起的,而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正是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尽管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但户口依旧是农村的,各种的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建立平等,尤其是与这种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相对应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等现象。[2]进城打工的农民要想其子女在打工城市上学,需要缴纳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在有些城市设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他们的升学问题由于不同地区中高考制度的限制也难以解决。其次,地方基层政府方面未给予留守儿童足够重视以及政策措施不力。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当地基层政府支持农民外出打工,而对留守儿童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再次,社会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成风,读书不重要观念盛行。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错误的认为读书不重要。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认为,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昂贵的教育投入,毕业还没有稳定的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外出打工挣钱。可见外出打工成风的环境以及读书不重要观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二)家庭环境因素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与监管不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单亲、亲戚、祖父母,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也决定了单亲监护人一般都是母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父亲不在家,所以家里所有的农活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根本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孩子,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也帮不上忙,还有监护人是(外)祖父母,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在充分满足物质需求同时缺少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引导和管束,这及其容易使孩子滋生不良习惯。同时,祖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代沟较深,很难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沟通。

第二,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相对欠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父母认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从而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交给了学校,孩子放学后的作业问题对部分父母来说都是有困难的,所以无形中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

第三,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由于农村传宗接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子女普遍偏多,家庭经济负担重,为此,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挣钱,但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情况受到影响。

(三)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系统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上存在缺陷,性格多孤僻,学习成绩不佳,而学校为了升学率,成绩较好的学生成为他们主要培养对象,对于成绩欠佳的农村留守儿童则放弃教育管理,从而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辍学。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缺少研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失学、辍学现象严重。[3]此外,农村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不齐全,学生放学后自由散漫活动,多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由此会产生诸多留守儿童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儿童阶段是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可塑性很强,加之留守儿童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极其容易受外界干扰和侵害,被坏人引入歧途,从而造成学习上散漫,在学校里出现打架斗殴、迟到早退、违纪等一系列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首先,社会环境方面,面对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农村外出打工成风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政府应从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农村教育资本的投入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建立适时的社会化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兴建务工子女学校、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其次,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父母外出打工时尽量将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或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里,以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是(外)祖父母监管,一定要对留守儿童严格要求,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父母也应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以及时掌握孩子的一切状况。

最后,要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基层政府要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的规范管理,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要努力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积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瑞娟,王秀丽.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0(3)

[2]谷龙飞.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周华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1

[4]丁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及其应对之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5]何智明,杜学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农村留守 儿童 长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亲分离,使他们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中经常性地缺少了来自父母的 教育 与关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存在适应不良倾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留守儿童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其规模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始终无法彻底解除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 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3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之一。有观点认为,留守儿童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就的产物,因为“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村孩子进入城市要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障碍。为了减轻负担,父母不得不忍痛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委托他人照看。这种照看是一种单纯的生活上的照料,谈不上辅助孩子教育和身心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也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一时难以彻底破除的社会难题之一。2015年6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的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这一悲剧的发生迅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再次集中关注。

事实上,这次自杀事件的发生已经不是首例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通过互联网搜索“留守儿童”这一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早已有留守儿童的悲剧见诸报端。如早在2008年,安徽一名12岁的留守儿童因父母经常外出务工而上吊自杀;2012年11月,同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的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4年1月,安徽省一名9岁留守儿童在自家厕所自缢身亡,同年,湖北省13岁的留守少女在家中割腕自杀未遂,等等。关于留守儿童的惨痛事件频频发生,仅2015年上半年就发生多起,有坠楼的、有溺水的、有被性侵的。

这些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社会早已承受不起,但为什么又总在发生并有恶化之势?难道是因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留守儿童悲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关爱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酿成悲剧。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虽非一朝一夕所能及,但并非无能为力。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其消极影响,进而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缓解之道。强调社会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关爱、呵护留守儿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杜绝悲剧的再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在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应用庞大来形容。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占全国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①另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 报告 2015》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留守老人接近1/4,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贵州省地处祖国大西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态势,人口基数大,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也大,留守儿童问题突出。2014年,由贵州省社科院发布的《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贵州省在校中小学生为65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为240万人,在校生留守儿童为98万人,学龄前留守儿童约150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0%(详见表1)。②一系列的数据均反映出贵州省留守儿童问题较为严峻。留守儿

童问题的严峻性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反映,更多的问题是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精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各项问题之首。曾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相对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并且容易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影响轻则在性格上叛逆或孤僻,重则造成人生悲剧。

(一)性格孤僻且叛逆

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使他们的童年生活里缺少最重要的“营养”补充,导致成长环境“营养不良”。尽管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监护人的照顾,但由于代际原因,这些亲人的关爱始终替代不了父母的关爱。相关研究表明:的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情感交流,3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③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喜欢说话,也不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形成内向的性格。同时,由于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他们不愿意接受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人的管教,逐渐产生叛逆心理,常常因小事而容易暴跳如雷,和他人顶撞,即使是无理的也要闹一闹,甚至是唯吾独尊。这些行为习惯或性格的形成,不利于留守儿童长大后快速、顺利融入社会。在讲求团队合作精神的当今社会,这部分性格孤僻而叛逆的人将与社会格格不入,个人价值或人生目标难以实现,长期的压抑情绪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社会的仇恨心理,这种心理一旦爆发将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自卑心理明显

自卑心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本来在机会上就与城市同龄儿童存在差异,长期与父母的聚少离多容易导致孩子内心封闭,缺乏自信。在别人谈论爸爸妈妈或爸爸妈妈接送其他小朋友上下学、逛街购物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会在第一时间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为什么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自己是不是被遗弃等想法。同时,由于代际原因,现有监护人无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辅导或满足不了学习需要,他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外,无法对孩子的其他需求进行满足。此外,在学校召开运动会或家长会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也会因为自己的父母不能到场而忧心忡忡,更加封闭。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心或自卑心理强烈是长期缺乏和谐亲子关系的结果,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极不利于还在今后的全面发展,可谓是在起跑线上输给了同龄人。

(三)思想道德状况堪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然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父母除了能够在物质方面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外,在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微忽甚微,更谈不上通过父母的 言行举止 来影响和培育孩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不淘气,每天多给点零花钱也愿意。事实上,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想法苦了或害了孩子。孩子一旦手里有充裕的钱,他就能做很多学习外的事情,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常见的就是抽烟和上网。实践证明: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得不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做出偷盗、打架斗殴、上网、吸烟等不良举动,严重者还会拉帮结派,危害他人。这些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不加以制止,将会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即使父母期望再大,也难以如愿。 (四)对学习产生排斥

父母外出打工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优裕的家庭环境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所以将孩子留在农村而选择进城务工。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父母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教,而孩子的现有监护人又由于年长或忙于农活而不能承担起所监护对象的教育职能。这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几乎是完全自由无约束的。童年时代玩的天性,加上弱小的自制能力,留守儿童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于是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偶尔还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课后作业无法完成,严重者还会出现逃课、逃学现象,最终对学习产生排斥,出现厌学心理,失去上进心,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曾有一项针对贵州、重庆、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调研显示:的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没完成作业。④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好坏与父母外出务工所产生的长期分离有很大的直接性关系。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由贫困而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个庞大群体身上承受着的痛苦,正由一次次的悲剧传递给社会。尽管学界、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早已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并努力改变这个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时至今日,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没有阻止留守儿童群体悲剧的发生。在未来,如何缓解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亲情的哺育,父母选择外出务工一定要因时、因势、因地进行,即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和孩子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最近务工。一方面,如果家庭生活条件已能自给,那么可留下一方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切不可因想外出感受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而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如家庭条件确实艰苦,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外出务工,那么,对于留守在家的子女,父母至少需要做到“三个保证”。第一,保证每天晚上给孩子通电话或视频聊天,询问孩子学习情况,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能够像非留守孩子一样用心学习,正常成长。暑假时还应该将子女接到工作地近距离进行亲情培养和沟通;第二,保证三天以内给现有监护人通电话,询问子女的学生生活情况,对存在的困难要及时协调监护人进行解决;第三,保证一个星期给学校班主任老师通电话,实时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庭环境最重要,而父母的陪伴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方法 。

(二)学校方面

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负着直接的重要责任。因此,为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进行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积极的和向上的价值观;第二,完善教师专业结构,实时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大学 毕业 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弥补现有教师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第三,通过开展团队游戏、感恩教育、道德教堂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团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第四,加强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家访力度和频率,建立留守儿童教育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环境。

(三)政府方面

政府职能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后勤保障功能,政府需要多举措做好后勤保障部长的职能。第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乡镇政府需要根据上一级职能部门颁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辖区内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并负责落实和监督。第二,县级以上政府预算专项财政资金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完善的学校生活环境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学校关怀,培养留守儿童自理能力、群体意识及团队精神,学会感恩;第三,联合教育、妇联、民政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详细排查,对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便于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第四,加强学校周边的环境整治和监管,依法取缔有碍学生学习的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场所,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空间。第五,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保障体系,依法对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进行惩罚,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四)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例如,作为企业,应该让常规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可以允许留守儿童父母定期带薪返乡看望子女,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免费组织留守儿童进城、进厂见父母,等等;作为街坊邻居,应该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情;作为村委会,要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台账制度全面把握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情况,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不定期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在政策上给予照顾。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街坊邻居、村委会等组织的加入将会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5月10日。

②贵州省社科院.《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27日。

③新华网:留守儿童背后的中国农村家庭困局,2015年6月1日。

④新华网:留守儿童背后的中国农村家庭困局,2015年6月1日。

参考文献:

[1]李桂枝.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2]邹同文.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论坛,2010(2).

[3]郑雷.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J].才智,2015(1).

[4]张煜晗,张程,俞立静,杨子刚.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5(01).

【摘 要】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也都会留守在家乡由(外)祖父母或者亲戚照看。调查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 措施 的大力配合。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感情脆弱;性格内向;逆反消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乡差距扩大,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家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外出打工的农民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一般都交由年迈的(外)祖父母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孩子自小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生活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暑期,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我的中国梦?教育帮扶”实践服务团组织十九名大学生深入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长滩镇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带领下,我们实践服务团为当地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民工留守子女提供学业辅导、课程教授、爱心捐赠、文艺汇演等志愿服务,开展农村留守女童生存状况的调查和相关志愿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51%的小孩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34%的孩子与亲戚生活在一起,11%的小孩与其他人住一起,并且还有4%的小朋友是自己单独居住。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未能达到成功的衔接,因此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学习、生活上也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引导,心理成长缺少一定的关爱,这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管理带来严重困惑,更影响到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性格内向, 人际交往 困难;逆反消极,价值扭曲;胆小懦弱,耐挫力低;不理智,行为偏激。下面将对此进行展开论述。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据调查得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农村家中,尽管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但是相比于其他父母在家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的感情发面的支持和安抚是微弱的。毕竟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一些旧的观念和旧的传统束缚着他们,因此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可能在感情方面给孩子的帮助也是微乎甚微的。再者,农村儿童从小就与父母隔离,少则一年见一次面,多则更久,缺少充足的父爱和母爱,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感情方面比较脆弱,自私冷漠,与父母情感隔膜疏远,有的甚至十分埋怨父母。此外,他们还会表现出紧张焦虑,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二)、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以往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和约束,的留守儿童属于内向型,自卑心严重,胆小怯懦,畏缩拘谨,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愿意与人交流,也害怕与人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与爷爷奶奶之间又会存在代沟,因此内心堆积的矛盾或烦恼都无法及时的得到安抚和很好的引导。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就更加不信任,安全感缺乏,性格孤僻内敛,不爱与他人沟通交流,渐渐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人,就更少主动与他人交流了。当一个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人,谁又有义务来主动联系你呢?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较父母在家的孩子来说就相对内向一些,再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自卑心理,总觉得不如人,内心就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受挫感,因此人际交往困难。

(三)、逆反消极,价值扭曲。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消极逆反,价值扭曲,冲动易怒,叛逆任性,总爱和人对着干,易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男孩子有可能存在暴力倾向。农村留守儿童自小独立孤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那段时间,更加不听管教,对监护人的教导不理不睬,非常容易与他们发生矛盾,总喜欢和他们对着干,指东偏向西,说话不礼貌。由于缺乏亲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进行自我认定, 自我评价 和自我控制,缺乏体验爱和施予爱的能力,难以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价值上出现扭曲。

(四)、胆小怯懦,耐挫力低。由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性格方面怯懦胆小,不敢作敢当,没有坚韧的毅力,很容易放弃,耐挫力低。做事情不果断,缺乏主见,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不能努力去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是由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下面我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联系,我们调查发现,有50%的孩子平均联系一周一次,有21%不定时与父母经常联系,有20%的孩子每月一次,但是还存在9%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方面比较的内向孤僻,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一般孩子都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监护,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体力弱, 文化 知识也积累的不多,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的心理教育完全被忽视了。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天堂,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设施不齐全,条件艰苦,很多的教师都不愿意去那里教书,因此,学校不仅缺乏教师资源,纸质书籍资料也是相当匮乏的,更不用说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也没有多余的资金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孩子们上专门的心理课程,做心理辅导。

三、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要强化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彼此谦让,相互关心,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采取民主高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予以启发性的引导教育,不偏激,不溺爱。为了孩子在外奔波的父母要时常和孩子们联系,常回家看看。

(二)、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较匮乏,但是还是要极力去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心理教育帮扶课堂,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还应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促使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2]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19-125+160.

[3]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04):36-38.

[4]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3):44-46.

[5]关淑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18):81-82.

有关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论文

2. 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论文

4.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要解决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0-01

1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河南省农村,很多地方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一些农村的中小学里甚至只有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授课老师十分缺乏。有的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功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十分沉重,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多加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也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关怀,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单一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至少有一方长期外出,减少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基本没有美术、音乐等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少数老人教孙辈一些简单的手工、儿歌或是讲一些民间故事,很多故事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很难起到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差,自律性差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管理的疏忽,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因而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以河南省为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缺乏自律意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能力,成绩越来越差,又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孤立,使他们感到自卑,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地区,这些地方师资力量缺乏,学校除了常规管理之外,很难对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其次,教师育人缺少关爱。教育部对那些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的投资少之又少,学校的发展缺少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拖欠教师工资,这就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热情减退,很难全心全意地去教学,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家庭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对父母产生误解和怨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新的家庭环境基本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无人监护三类。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以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经济能力等因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频出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身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下去,问题压在心中得不到解决,因而较非留守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难以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道德行为偏差。

3 解决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

要强化政府职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使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多出台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如加快户籍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等。要充分发挥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与关爱,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使社会各界都更加了解留守儿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

学校应该多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创造积极的条件,为老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老师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多作指导,在生活上也应多加关心,在情感上多加激励。老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不重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觉得还不如让子女早点打工赚钱。针对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差,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在选择监护人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子女自律性较好则可以交由祖辈监管,如果自律性差的,应安排在孩子心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其他亲属作监护人。选择其他亲朋好友作监护人的,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教育能力,同时家庭负担相对较小的。

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让一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作演讲,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2008-7-19(3).

[2]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75.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绝大多数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然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们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留在了农村读书。近几年来,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尤为重要,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做了相应研究,以减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压力,帮助农民工解决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在儿童成长正需要父母陪伴教育的时期,其父母却到城市务工。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务工改善了家庭生活环境,但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孩子本身的个人成长都是无限隐患。

现在儿童的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在社会成熟的影响下,儿童的认知及思维潜力都是无限的,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将来发展,并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由于父母的监护不到位,教育不到位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发展,其中最凸显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家庭环境及家庭的完成性,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孩子处于长期分离状态,造成了孩子长期处于被孤儿状态,这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自闭胆小、情感沟通不畅、消极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较消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家庭的不完整行给孩子带来孤独及不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其他情感多不能替代,这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家庭的情感完整。

2、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偏差。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1]。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2]。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孩子出生后,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启蒙阶段,父母是给孩子树立权威性的最好时间,这个权威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这期间对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作用,如果只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对这一点的认知度也不高,有些父母也会一味的以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于自己无关。有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管,不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成了问题学生,就是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无能为力。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老人代沟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欠缺。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配备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科学教书育人的理念甚是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更是效果不佳。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没有从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方面深层次的分析,造成对整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当,因此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加强,甚至难以管理,此时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放任不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扭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上学期间,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疏导他们的作用。父母不在身边带给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3]。

2、农村学校可设立寄宿部。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不在身边,与隔代老人难以沟通和倾诉其所想,所以建立寄宿制的学校可增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学校教师又可随时看管。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4]。

3、社会各界应做好爱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政府应在农村加大小学及初中的建设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大量收取并做工作予以家长让其孩子住校,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切实为他们解决儿童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鼓励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努力学习,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陈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61

[2]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59-60

[3]叶曼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7-69

  • 索引序列
  • 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研究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论文
  •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答辩的问题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