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关于推免工作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招生的科学选拔、规范操作、择优录取,开展好接收推免生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特制定本简章。
一、推免生申请条件
1.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向上,身心健康;
2.获得所在高校2021年推免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3.符合招生专业所在学院的其他要求;
二、推免生招生类别及招生专业
1、直博生
直博生是指从优秀的具备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简称推免生)中选拔出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招生专业、学院要求、学制详见《福州大学2021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附件1)。直博生的管理参照《福州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附件5)。
2、硕士生
我校2021年拟接收硕士推免生的专业、学院要求详见《福州大学2021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三、申请、复试、录取程序
1.符合条件且有意申请到我校的推免生(含直博生),在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网址:)开通前,可通过我校“推免生预报名系统”(点击链接)进行预报名,该系统已在我校研究生院主页以红色悬浮框的形式发布。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开通后,考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正式报名。
2.我校将分批次对推免生(含硕士生和直博生)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评议,择优选拔,根据各专业拟招收推免生的计划数确定复试名单,额满为止,并向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发出复试通知。
3.申请者在收到我校复试通知后应在24小时内予以确认,并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我校复试,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复试前须向有关学院提交以下材料:
(1)二代身份证及学生证复印件(身份证复印正反面,学生证复印学生信息和注册情况);
(2)福州大学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复试申请表(附件3,可在系统提交后打印)
(3)本科正式成绩单1份(须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
(4)有学术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等)和获奖证书者,提供复印件各1份(提交复印件)
(5)申请直博生须提交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招生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以上材料须本人签名确保真实,按学院要求提交。
4.复试工作由校内各学院根据申请情况分批次进行,复试形式为网络远程复试,具体复试安排由各学院自定并通知考生。考生也可通过各招生单位联系方式(附件4)进行咨询。
5.研招办审核学院上报的拟录取名单,并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发待录取通知,申请者在收到“待录取通知”24小时内须予以确认接受,逾期视为自动放弃(接受我校待录取后一律不予解锁)。
6.研招办汇总全校拟录取推免生名单后,由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确定拟录取推免生名单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名单须在校园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四、学费与奖助学金
1、学费
推免生被录取为我校硕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均为全日制非定向,学费标准为8000元/年;推免生被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均为全日制非定向,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
2、奖助学金
为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正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健全奖优、酬劳、助困相结合的奖助体系,要点如下(以学校公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1)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涵盖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助学金,涵盖所有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27000元。
(2)优秀新生奖学金:
直博生享受每人3万元新生奖学金,分两次发放,分别在第一学期及第三学期注册报到后。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设立特、一、二等奖:特等奖12000元、一等奖学金8000元、二等奖学金6000元,推免生可享受特等奖。
(3)优秀学业奖学金:博士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分阶段优秀学业奖学金(称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和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奖金为10000元,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设特、一、二等奖,奖金分别为15000元、10000元、7000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设立特、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为12000元、8000元、5000元、3000元,全程评两次,分别为中期、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70%左右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机会获奖。
(4)实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
(5)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简称“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学校将按规定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
(6)学校还设立了 “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等奖项,鼓励支持研究生努力学习,潜心科研,多出高水平成果。
五、其他事项
1.除复试通知外,具体的复试时间安排、复试方案、实施细则等将在各学院网站上公布,敬请关注。
2.推免生可参加我校体检,或提供其他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证明。
3.申请人必须保证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若发现申请人提交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准确,不予录取。
4.我校确定接收的推免生,在入学报到时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者,学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5.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六、联系查询方式和申诉渠道
单位代码:10386
单位名称:福州大学
联系部门: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通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
邮政编码:350116
查询网址:
咨询电话:、22865507
申诉渠道:(研招办)、22865583(纪委)
具体招生信息(招生简章、考试大纲等)可通过关注我校研究生院官微,在“服务指南”——“招生信息”中查询。
福州大学2021年招收推免生章程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更多关于考研推免生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成绩查询,准考证打印入口,准考证打印时间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祝愿各位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福建师范大学复试刷人不算严重。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亩。现有本科专业89个(202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万多人,各类研究生8千多人。
校本部拥有1839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7项。26部教材入选国家级重点规划建设教材。
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
以上内容参考 福建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
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奖励为:
1、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4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4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20万元;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者奖励现金2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0万元。
2、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万元。
3、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4、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5、 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00元。
扩展资料:
评选方法及程序
1、培养单位推荐。各培养单位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根据优秀硕士论文分配名额(附件2),投票产生校级优秀论文推荐名单,并且按照优秀程度进行排序。
2、培养单位公示。各培养单位将初选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确定各培养单位的校级优秀论文候选名单并报研究生院。
3、学校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候选校级优秀论文进行审议,如果没有异议则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结果,如果委员对部分论文存在异议,则投票表决,获同意票三分之二以上者具备校级优秀论文资格。
4、学校公布。研究生院将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名单进行公示,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由学校发文公布。
5、确定省优参评名单。根据各培养单位上报的排序名单和分配名额,在已经获得校级优秀的论文中,产生各培养单位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评名单。
6、报送材料。研究生院将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结果,向湖北省教育厅报送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参评材料。
关于2022年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青年导师访学研修项目推荐结果的公示经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我校2022年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推荐工作已经完成。现将推荐结果予以公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学科名称1田晨璐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建筑用能数据分析研究建筑学(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学科或专业学位名称1魏方旭框架结构外围护墙酚醛板保温饰面层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构工程2周子尧基于双重治理视角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组织韧性影响机制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3袁鹤桐行业转型背景下工程总承包企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工业工程4刘丰盛MOFs固体酸的调控合成及其催化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特性研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5徐君污水换热管内污垢沉积特性及对热泵性能影响研究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6路伟多井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研究建筑与土木工程(暖通方向)7唐文捷炭素生产工艺能效分析及余热换热器设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8李沛洁PAC吸附-催化氧化对超滤净水效能及膜污染的影响研究建筑与土木工程(市政方向)9李亚男两亲性壳聚糖改性微气泡强化气浮除藻效能及机理研究市政工程10徐凯鲁中南地区典型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建筑学11武文婷基于图式语言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城镇型运河聚落景观体系研究风景园林12王永华基于GIS的城市森林综合效益评价与生态补偿研究——以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例风景园林13林瑞枫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园景观优化设计研究——以大庆市黎明河公园为例艺术设计14陈晨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高速电梯轿厢系统水平振动鲁棒控制研究机械设计及理论15王红高速电梯轿厢系统水平振动预测滑模控制研究机械设计及理论16王恒斌基于多特征融合和深度学习的纹理图像检索研究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17周长庚深度堆栈模糊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建筑设备智能化与能效管理18刘慧莹BiFeO3基多层铁电薄膜老化机制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19刘依凡几种新型二维材料的电子结构、输运及光学性质研究凝聚态物理20殷成龙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与时空演化研究—以中国中东部地区为例测绘工程注:按电话簿内学院排序,学院内排序不分先后。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推荐名单序号姓名成果名称学科或专业学位名称成果类别1曹清双功能纳米材料消除复杂组分废气污染物原位吸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学位2杨霄王乐天许传臻多模态医学图像表示学习方法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术学位3薛洁新型气浮与紫外高级氧化工艺研发应用市政工程学术学位4任晓倩预制装配式桥梁连接构造力学性能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学位5汲永帅于钰隆孟宋萍中央空调机组优化控制与智能故障诊断研究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6郭妍馨安淇何心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绿色基础设施格局构建与优化调控研究风景园林学学术学位7赵小茹建设工程项目组织韧性涌现多重复杂性的形成机理、测度模式与作用机制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8连锦川基于高价态铁中间体的藻源膜污染缓解技术市政工程学术学位9杨哲夏冲王玉帅高速公路采空区新型水泥粉煤灰-改性水玻璃注浆材料研发与应用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学位10李兆通冯燕吴忠林高性能热挤压模具表面激光增材修复及强化研究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11陈曦李冬雁生物信息识别预测算法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12王博瀚 吴雨航 付延新主题性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学位13巩汝龙赓续大河文明,传承齐鲁风韵风景园林专业学位14谭霄鹏郭文尧景鹏虎分级多孔碳应用于储能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土木水利专业学位15王晗东营市东郊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16王港地下支护自动化安装装备研发关键技术土木水利专业学位注:按成果类别专家评审结果排序。山东省青年导师访学研修项目推荐名单序号姓名性别政治面貌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学院专业1李坤男中共党员副教授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2井敏女中共党员副教授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学注:按电话簿内学院排序。公示时间为2022年12月3日—12月5日。公示期间若对结果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研究生处实名反映。监督电话:86367551 研究生处 2022年12月3日
结束了。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根据福建本地教育局要求要截止到2022年9月16日对22届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完,截止2023年1月,论文抽检已经结束了。论文抽检一般是指对论文有效期内的全部内容进行检查,以确保其内容符合规范要求。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3年公共管理硕士(MPA)双证招生简章发布时间: 2022-09-18 信息员: 福建农林大学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福州,是一所农、林、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福建农林大学于2010年获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13年新增农村社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学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MPA教育主要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开展。学院现有1个全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福州分中心、1个自然资源部东南生态脆弱区监测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智库、1个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5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3支福建省高校硕士生导师团队、1个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还有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50多个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现有MPA校内外导师91名,实践导师41名(其中,2名为国家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学院实行师生双向选择,采用“双导师+学术伙伴”培养模式,即由1个校内导师、1个校外导师、1个学术型研究生合作伙伴促进MPA学生学习。学院设立MPA奖学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每年评选表彰2次优秀学位论文,定期举办“海峡公管讲坛”。还利用各种资源,大力推进MPA研究生的国内外交流活动,已有97位研究生参与了“境外学术交流周”、全国MPA羽毛球友谊赛等学术和文体活动。 截至目前已累计招收培养双证MPA研究生1537人。学生获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1篇,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6项。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二、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三、主要课程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社会研究方法、公共经济学、宪法与行政法、公文写作、公共伦理、当代政治学、行政管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公共政策、电子政务、公共管理能力拓展专题、公共管理案例研发等。
一、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邮编是多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邮编为350202,该校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首占新区育环路28号,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是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发起单位。 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简介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是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发起单位、副主席单位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前身为创办于2004年的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等院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中指出我校2017年办学发展潜力位居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首位,其中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综合声誉等指标均位列民办本科高校第一。 学校立足海西,面向全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教育,秉承举办者吴钦明先生“教育是一种大爱”的情怀,积极倡导“善心、善言、善行”的教育理念,经过福外人十余载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砥砺出“融会中外,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孕育了“崇德、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 学校地处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之称的福建省省会福州门户长乐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7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000余万元,图书馆馆藏各类纸、电图书资源300万余册,各类实验室100余间,校外实训基地260余个。 学校构建文、经、管、艺、工、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外国语学院、财金学院、经管学院、理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教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二级教学单位,以及创新创业学院等教学平台。拥有英语、日语、翻译、法语、西班牙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金融学、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学、资产评估、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设计、动画、美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学前教育等3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6200余人。 学校实施“质量立校”发展战略,现有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项目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项目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9门,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项,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9本,省级优秀特色教材4本,省级创新创业校本教材1本。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坚持“培、引、聘”并举,通过实施“双百人才工程”、“引智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广纳贤才,目前已拥有一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素质优良、德才兼备、不断优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讲座教授1人,共计29人次先后获评或获批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福建省引进ABC类高层次人才、福建省台湾高层次人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现有专兼任教师900余人,8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0%以上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同时还聘任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外籍教师。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5400多平方米的教师发展中心,成为教师科学研究、经验交流、职业成长、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场所。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师德建设目标,落实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良好的师德风尚在学校蔚然成风。 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有福建致公经济研究院、郑振铎与闽海文化研究中心、中特理论研究中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现代服务业大数据应用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银行与金融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近年来,获批各级各类课题66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64项,获授权专利430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30部,在SCI、SSCI、CSSCI、CSCD、EI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504篇。根据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我校2018年科研竞争力排行位列全国民办高校第16名,多年蝉联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第一名。 学校实施“特色兴校”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教学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专业素质与创业素养兼修并蓄,先后开设了“国际化视野精英班”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道德优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历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2018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发展监测报告》中指出2017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位列福建省本科高校第四,位居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首位。大部分毕业生已在各自的行业部门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把学校作为长期合作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建成万平方米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现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8个,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福建省众创空间、福建省“互联网+”电子商务培训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福建省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退役军人创新创业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示范基地。先后获得“教育部2017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仅16所民办高校获此殊荣)”等荣誉。 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着力推动闽台交流融合,是福建省第一所取得招收来华留学生资质的民办本科高校、第一所具备港澳台地区本科招生资质的民办高校、首批与台湾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试点院校、首批获得福州市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称号的高校、福州市聘请外国文教专家优秀单位。学校先后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新西兰梅西大学、思图迪-法国高等商业与艺术学校联盟,比利时列日省立高等专业学院等20多所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本硕联合培养、交流生、学生短期游学、教师互访、讲学进修等多方面的合作;与我国台湾地区亚洲大学、义守大学、树德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学校定期举办来华国际夏、冬令营,推广华文教育,推广中华文化;招收了一大批来自越南、泰国、尼泊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 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至今,先后荣获“中国民办高校教育优秀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文明学校”“福建省首届文明校园”“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首届全国青运会“突出贡献奖”“平安校园”等殊荣。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台办网站、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福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学校办学作了多角度报道。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应用型转变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朝着“一流 民办大学 ”的目标稳步前进。
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矛盾问题长期存在,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及访谈的方法,提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由七个维度构成。对该模型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包括情况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专业教学3个维度,最后提出地方高校应从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等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福建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然而,就业形势缺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但从现实情况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低造成的,认同度低,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即使毕业了,也不会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为此,以专业认同为视角,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评价情况,为营造有利于专业认同的生成环境、提高专业认同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假设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白凯等人认为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1]。邱宏亮等人认为导游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和职业发展等5个维度[2]。再结合现实的情况,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划分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职业偏见等7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含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职业偏见。
2研究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笔者对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据上述假设的七个维度,设计23道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五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5]。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6份,有效率达到93%,符合要求。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从性别看,男女生数量差距较大,原因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中,女生要比男生多。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要进行题项的纯化。题项纯化标准是:(1)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值小于且删除题项后内部一致性α系数反而变大者删除;(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者删除[2]。根据上述标准,使用进行题项纯化,23个选项最后删除了10项,剩下13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题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Sig值为,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采用进行因子分析,由方差解释贡献率来看,前3个因子累计解释了的信息,符合要求,说明可以提取3个公因子。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第一个公因子“专业前景”;第二个公因子“专业归属与发展”;第三个公因子“专业教学”。
4结论与建议
结论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验证了文章开头的假设,即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只是从实际分析结果看,多维性只包括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专业归属与发展包含了专业归属和专业发展的部分指标。
建议
(1)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地方高校可以有计划分派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进修,完善、拓展其知识体系,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2)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中,要打破过往的以教师纯理论知识教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尝试创建以培养学生应用、创业、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地方高校特色,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为辅。
(3)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校方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引导。一方面校方可以出台指导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制度文件,比如对学生的社会调查给予资金支持,由专业教师分别带队就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饭店、旅游集团等进行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报告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度和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另一方面需要深化师生互动关系,让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多些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整个专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官春兰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2]白凯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量表开发与维度测量[J].旅游学刊,2012(5):41-48.
摘要: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够、教育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实行校企联合等方式,培培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
(2)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3)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4)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实现创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2]。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3]。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经成为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创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创新的快慢与效果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生成与强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开发潜在市场能力的不断更新,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旅游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更为多样化。所以,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将对旅游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及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产业。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本行业的研究,而要拓宽视野,根据市场要求,并结合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整个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学术氛围不浓
我国研究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甚少对老师所讲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鲜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不浓。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内的我国研究生普遍地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少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开放式追问风气,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学术活动相对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很少组织有研究生参加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5]。很多学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导师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学院或同一专业,除了在公共课或全体大会之外学生基本很少联系,那么相互之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就很少。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注不够,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但我国研究生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归纳型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仍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学内容再新颖、再先进,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导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授之以鱼”方法,而很少采用引导式的“授之以渔”授课方法。很多老师教学方式手段落后,很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授课,很难激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很多导师都是直接从别的专业转入,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大师级别的导师较少,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仍不够合理,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实践课比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较少、前沿性课程不够等问题,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对于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这个显著的特征,课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和本科专业课程部分重复。
(四)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仍主要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不仅空洞乏味,而且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注重学生所获的学分多少,却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而言,学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合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才能实现超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注重培养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也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基础,善于思考问题,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要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努力创造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宽研究生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接触交流,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导师创新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往往能给予学生很多帮助,要让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导师首先带头垂范。这种垂范要体现在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校应该以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带头人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及面很广,学校可以加入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加大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创新
学校和学生都要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脱离了实践,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将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提升实践课程地位,通过实验实训课、旅游企业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在实践创新能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旅游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难得的社会课堂。在旅游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到宾馆、风景区、旅行社去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65.
[2]孙金梅,黄清.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5):97-99.
[3]张林.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从“移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能力[J].考试周刊,2009(40):197-198.
[4]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6.
[6]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12):105-107.
[7]陈福义.整合、创新及品牌营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4):65-68.
[8]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以重庆大学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11):56-57.
高博文,男,副教授,现任泰山学院光伏材料与建筑一体化研究所所长。2014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专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聚合物富勒烯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物理机制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优化与应用。本人2016年主持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项目名称:基于全光波段吸收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与光伏性能研究,项目编号:J16LA02),另外主持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项目名称:“以赛促教”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以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为例, 项目编号:Z2016M058)。本人2017年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项目名称:基于新型Ag/Au matrix微纳结构的有机三元体系太阳能电池物理机制与光伏性能研究,项目编号: ZR2017MF007)。2018年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名称:喷墨打印制备大面积钙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关键技术工艺研究,项目编号:KF20180630)和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技术研发,项目编号:2018GX0057)。2019年本人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益类科技攻关) ,项目名称: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工艺技术实现与产品研发,项目编号:2019GGX103005。2020年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有机集成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编号:ZR2020KF001。2021年主持泰山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项目名称:“两纵一横”科技创新模式助力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泰山学院为例,编号:JY-01-202101。除此以外,本人于2016年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Solar Energy, Materials Letter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三十多篇SCI学术论文,其中SCI一区(IF>=5)的论文占比30%,他引500余次, H-index为8。并且长期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Organic Electronics, Materials Letters, 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特约审稿人,受到本领域国内外专家以及同行的关注和肯定。本人自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泰山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18年获得泰安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2019年获得“泰山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对象”称号。2020年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21年获得“泰山学院标志性教学成果培育对象”称号,2021年论文“RbCs(MAFA)PbI3 perovskite solar cell with effiffifficiency using the precise ions cascade regulation”被全球工程领域著名科研评价机构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2021年获得泰安市第十四届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
一、接收专业及接收人数:
我校2019年可接收应届本科生报考的专业均可接收具有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生,具体专业(见附件1)此版本为待定稿,最终版本于9月中旬确定,届时请以最终版本为准。各专业接收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50%。
二、申请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在学校为2019年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院校(含本校推免生)。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身心健康。
3、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品行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4、勤奋学习,成绩优秀,取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生资格。
5、在校期间曾参加科学研究、全国竞赛等活动,表现突出者优先考虑。
三、申请者复试时须提交的材料:
1、《青岛大学2019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申请表》2份(见附件2),其中推荐人应是该专业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
2、历年在校学习成绩单(加盖院校教务处公章并密封);
3、如有已经发表的论文、著作或在学期间取得的其他业绩,须携带原件并提供复印件一份;
4、请携带外语水平证明原件并提供复印件一份,如CET四、六级成绩等。
四、申请、接收程序:
1、个人申请:学生获得推免生资格后,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网址:),注册个人基本信息并申报青岛大学。
2、资格审核及复试:学校对申请信息进行审核后,将通过“推免服务系统”通知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来校参加复试和体检(具体复试安排另行通知)。
3、录取:我校将根据复试结果发送待录取通知,考生网上接受待录取后,即进入我校待录取名单,待录取名单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审核,审核通过后,确定我校推免生资格。
五、奖励政策
凡被我校录取的推免生,入学注册后即可获得“新生学业奖学金”,奖学金为每人12000元;同时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的助学金。
六、其他:
1、申请人务必保证填写资料的真实性,否则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推免生资格。已经被确定为我校推免生者,在毕业前如果受到警告及以上处分或有重修科目或不能正常毕业,将取消其推荐免试生资格。
2、时间进程及要求,请随时关注我校网站及微信平台通知。
七、各学院联系方式。
研招办联系电话:。
高博文博士学术简历
高博文,男,副教授,现任泰山学院光伏材料与建筑一体化研究所所长。2014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专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聚合物富勒烯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物理机制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优化与应用。本人2016年主持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项目名称:基于全光波段吸收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与光伏性能研究,项目编号:J16LA02),另外主持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项目名称:“以赛促教”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以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为例, 项目编号:Z2016M058)。本人2017年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项目名称:基于新型Ag/Au matrix微纳结构的有机三元体系太阳能电池物理机制与光伏性能研究,项目编号: ZR2017MF007)。2018年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名称:喷墨打印制备大面积钙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关键技术工艺研究,项目编号:KF20180630)和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技术研发,项目编号:2018GX0057)。2019年本人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益类科技攻关) ,项目名称: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工艺技术实现与产品研发,项目编号:2019GGX103005。除此以外,本人于2016年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Solar Energy, Materials Letter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三十多篇SCI学术论文,其中SCI一区(IF>=5)的论文占比30%,他引500余次, H-index为8。并且长期担任国际期刊Organic Electronics, Materials Letters, 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特约审稿人,受到本领域国内外专家以及同行的关注和肯定。本人自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泰山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18年获得泰安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2019年获得“泰山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对象”称号。2020年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厦门大学为京外仅有的四强法学院之一,环境优美、博导儒雅、和蔼可亲、基本上都是学界有名望的大师级人物。建议大家积极申请到厦门大学深造。 厦门大学实为南方之强,江南金融和财会几乎被厦门大学垄断,强人辈出。国际经济法方更是实力超群,10年内不会有太强的竞争对手。
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篇,国内核心一、二类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主译经典MBA教材1部。王志强教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和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各一项。王志强教授曾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管理科学学会和系统科学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是厦门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厦门大学的校园面积是:目前学校占地9000多亩,其中思明校区2600多亩、漳州校区2500多亩、翔安校区3600多亩、马来西亚分校约9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10多万平方米。学校拥有纸质图书馆藏410多万册、电子图书490多万册,固定资产总值91亿元,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拥有8家附属医院。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厦大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厦门大学】
一丶学校简介
1.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2.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3.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28个学院(含76个系)和14个研究院,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在内的完备学科体系。学校现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一级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46个福建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9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31个博士后流动站;3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交叉学科;24个专业学位学科授权。
4.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1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2078人,占。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1人(含双聘院士9人),文科资深教授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8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69人(含“千人计划”青年人才3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讲座教授16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40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7个。
5.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40000余人(含外国学历留学生1196人),其中本科生19782人,硕士研究生16390人,博士研究生3229人,本研比约为1:1。学校获第五、六、七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30门课程入选全国“精品课程”,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厦大毕业生是最受社会欢迎的群体之一,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6.学校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仅有的两个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十二五”期间,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1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成果获中国专利金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32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3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2016年,学校科研经费突破11亿元。
7.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已与境外300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47所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16所孔子学院,并获批建设“孔子学院院长学院”。在对台交流方面,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前沿。2014年7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奠基,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2016年2月,分校举行首批新生开学典礼;分校现已开设12个专业,有在校生1340人、教职员工120多人,获准设立“福建省政府奖学金”。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被中央媒体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明珠,并写入中马联合新闻声明。
8.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占地9000多亩,其中思明校区2600多亩、漳州校区2500多亩、翔安校区3600多亩、马来西亚分校约9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10多万平方米。学校拥有纸质图书馆藏410多万册、电子图书490多万册,固定资产总值91亿元,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拥有8家附属医院。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厦大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9.中共厦门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厦门大学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在建校一百年时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目前,厦门大学正昂首阔步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厦门大学占地9000多亩;自然指数名列内地高校第9位;共有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直属教育部,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福建省和厦门市重点共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入选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厦门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厦门大学共有专任教师280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2144人,占。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2人(含双聘院士9人),文科资深教授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首席科学家10人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2人(含“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4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讲座教授16人、青年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