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谈胡适1000字论文的题目

谈胡适1000字论文的题目

发布时间:

谈胡适1000字论文的题目

胡适白话文体影响探析论文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胡适白话文体影响探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胡适以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他拒斥了承载着封建伦理的文言文体,建构了以白话语体为表征的文学符码。胡适的现代白话新诗割断了同古典诗歌的本质性关联。在戏剧领域,胡适革新了传统戏剧中的劣质文化因素,确立了戏剧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原则。胡适以其严密的理论建构诠释了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

胡适;白话文体;现代新诗;现代话剧;文学转型

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白话文体,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现代新诗,为白话文学的可行性建立了标准的范例,他从欧洲戏剧界引入易卜生主义,揭开了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序幕。胡适以多元化的文学体系建构颠覆了传统的话语形态,扭转了民族文学的书写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

1.文言文体向白话文体的转型

胡适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转型,他否定了传统的文言体式,构筑了现代白话的表意符码。他在进化论视域中探讨文体形式的变革,他认为,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语体形式也应不断更新,新文学场域亟需白话文体的理论支点和空间架构,“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

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详细阐述了弃文言倡白话的理论依据,文言是“半死的语言”,文言词汇大多已废弃,僵化泥古,与生活语言相去甚远,缺乏实用性;在句法上,文言讲究对仗、用典、平仄等,固定的格式束缚了常规的思维表达;文言作为传统文学的语言载体,被赋予高雅的品性,普通民众由于教育背景的缺失而丧失了文字表意的权利,文言阻滞了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延宕了民族的进化。

白话文契合了转型时代的需求,是“活的语言”,“活”体现在“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可说又听得懂。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台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白话文的阐述方式清晰明确,契合语言的自然逻辑法则,有效规避了文言的语法拘囿。胡适在二元对比的思维模式中拒斥了承载着封建伦理的文言文体,建构了以白话语体为表征的文学符码。文言文体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其高蹈虚无的姿态架空了民众与文化的紧密关联,导致了民众的文化断裂。胡适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运用浅显明晰的语言创作具体文本,将生活化语言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增强了语言的实用性,扭转了文言“华而不实”的格局,颠覆了传统语体伪饰雕琢的文化特质,建构了平民化的言说范式。

民间话语形态的书写强化了文本的可读性,开辟了全民阅读的有效路径,解构了文言时代知识阶层的话语霸权,清除了窒碍社会进化的羁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普及。胡适在新旧语体的比照中,抵制了封建伦理思想,宣扬了西方文明理念,构筑了平等对话的舆论空间。

2.古典诗歌向现代新诗的转型

中国的文化长河曾涌现出无数经典的古典诗歌文本,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朦胧的审美效应,格律严谨,体式固定,文法拘仄,贵族化刻板化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传统诗歌的长足发展,从宋代以来,古典诗歌逐渐走向歧路,形式奇险怪癖,内容阿谀颓废,晚清后期,古典诗歌的弊端展露无遗,诗歌内容脱离现实,形式上更加注重华丽的文体,语言奇崛晦涩,文字拘谨生硬。胡适打破了古典诗歌陈旧僵化的语体格式,率先尝试用白话创作自由体新诗。

“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他认为中国古典诗歌要完成现代转型必须要以白话俗语入诗,改变诗歌言文脱离的状态,在内容上应积极反映时代生活和个人的独特体验。《尝试集》中的《老鸦》摆脱了传统诗歌堆砌粉饰的缺陷,语言通俗浅显,以白话文体阐释了独立不移的坚定立场。《白话诗八首》中的《蝴蝶》语言自然清新,晓畅通达,传达了作者孤独的思想状态。胡适在其诗歌理论中强调,诗体要得到解放,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语体,还要打破固定的诗歌样式,创作一种自由的诗歌形态。

作品《一念》建立了开放灵活的文本形式,句式长短不一,字无定数,节无定律,诗歌的节奏遵循作者情感的起伏,规避了古典诗歌拘谨的韵律。《一颗遭劫的星》摆脱了韵脚的羁绊,以自然的语音韵律来抒发悲愤的情感,诗句纯朴简约,感情自由流泻,突破了古典诗歌呆板的格式束缚,富有散文化的审美特质。胡适不仅对古典诗歌的文体形式进行彻底的革新,还强调诗歌内容要立足现实场域,顺应时代潮流,抒发真情实感。

“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越有诗意诗味。”《乐观》的写作背景是《每周评论》因抨击时政而被查禁,胡适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每周评论》的声援,书写了革命终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一颗遭劫的星》是根据当时封建军阀把《北京国民报》的主笔逮捕这一真实事件创作出来的,作品以极大的愤慨揭露了反动势力穷凶极恶的嘴脸,讴歌了报刊界不畏权暴的正直品性。《尝试集》蕴含了个性解放的意识和自由民主的观念,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白话诗《人力车夫》第一次把社会底层民众写入诗歌中,文本采用清晰浅显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客人”对少年车夫悲惨生活的同情。

作品《你莫忘记》展示了封建军阀对人民的烧杀抢掠,揭露了社会的兵匪之祸,对承受灾祸的民众寄予深深的同情,彰显了民本主义的人性诉求。胡适的现代新诗颠覆了古典诗歌的书写范式,他以白话俗语入诗,彻底改变古典诗歌文言脱节的不合理状态,拒斥了传统文学虚伪的道德内涵,建构了诗歌写实主义的创作倾向。胡适的白话诗以人道主义思想否定了封建等级意识,割断了同古典诗歌的本质性关联,使中国诗歌步入到世界现代新诗的同步运行系统中。

3.传统戏剧向现代话剧的转型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戏剧被誉为“国粹”,深受民众的认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封建政治体制的熏染下,传统戏剧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传统戏剧讲究程式化表演,舞台演出要求服装统一化、动作规范化,模式化的演出压制了演员的自由意志,泯灭了主体的文化精神。传统戏剧的人物形象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内容上宣扬善恶相报、忠君报国的封建意识,结局往往以大团圆的乐观主义告终,内容空洞虚无,与时代生活严重脱轨。中国传统戏剧思想上的糟粕和形式上的僵化已经阻滞了新文化的传播,传统戏剧的现代化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戏剧领域,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作为中国话剧运动的理论宣言,首开中国话剧理论批评史的.先河,胡适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上的首部话剧剧本《终身大事》,他立足于历史进化论的观念,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剧要废弃戏曲自身的“遗形物”,输入西方近代话剧,以开放的姿态摄取外域营养,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易卜生主义》确立了话剧创作领域的写实主义观念,胡适倡导戏剧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原则,号召剧作家观察理解人生,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在易卜生文化观念的引导下,胡适注重人格塑造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人格内向的自我解放意识,他强调了少数天才超群的意志与力量,发掘出个性本体的独特价值,对传统戏剧中萎靡不振的颓废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针对传统戏剧的乐观主义大团圆结局,胡适提出了悲剧美学思想,他在《文学的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阐释了悲剧美学的特征,悲剧是文学艺术真善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揭示了心灵和意志的高尚旨趣,昭示着普遍的真理,深具人道主义情怀。

胡适充分借鉴了易卜生的美学理念,革新了传统戏剧中的劣质文化因素,彻底清算了戏曲中的封建文化余毒,以开放型思维探讨了现代话剧的转型之路。《终身大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话剧文学的诞生。《终身大事》有正式的剧本,演员严格遵守剧本情节,用对白和形体动作表达人物情感,演出更具规范化。

作品塑造了反封建女性田亚梅的形象,胡适借助田亚梅的形象揭穿了传统道德观念的虚伪性和欺性,抨击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婚姻习俗,对守旧势力发出强有力的挑战。《终身大事》及时捕捉了敏感的社会问题,呼应了当时社会上的妇女解放运动,从婚恋视角抵制了封建伦理观念,讴歌了个体的独立意识,言说了现代文明理念。胡适的理论体系和文本建构突破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樊笼,清除了文以载道、歌功颂德的传统观念,彻底悖离了封建纲常伦理,重塑了文学的书写形态。民初胡适的变革举措契合了时代的需求,使中国文学告别了古典主义时代,汇入到世界现代文学的宏观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A].胡适文集(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7.

[2]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A].胡适文集(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5.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A].胡适文集(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

[4]胡适.谈新诗[A].胡适文集(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5.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 文化 运动的领袖之一。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胡适生平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胡适人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 留学 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 方法 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鸱吻。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木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前进堂前摆设“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钱君陶书。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后堂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堂上高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当时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棂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其中有一幅题有“兰为王者冠,不与众草伍”。故居还陈列有胡适各个时期的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 胡适的人物生平 1.个人经历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 教育 ,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 文章 ,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见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25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 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年,出任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2.任职经历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1946年11月1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电邀胡适“莅京出席国民大会,藉慰众望”。次日,胡适飞抵南京。国民大会于11月15日开幕,代表总额2050名。胡适被选入主席团。《宪法草案》在大会需经三读。在二读大会上,又推定代表孙科、胡适、王宠惠等12人负责整理宪法决议案条文的文句。12月25日上午,进行第三读大会前,十二人决议案整理委员会公推胡适代表 报告 整理结果。看来,像宪法条文这样百年大计的文献之文字推定,只要有胡适在,大家就不会选第二人,尽管有望重一时的法学家王宠惠在其中。胡适报告后,宣读《宪法》条文历半小时,大会完全接受,郑重通过,制宪大业,宣告成功。 学术研究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终生服膺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pragmatism)哲学。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1.儒学研究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 柔道 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荐》《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2.哲学成就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虽然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被讥是“善著上卷书”,但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页)。 3.古典文学研究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科学与民主两大思潮逐步深入人心。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是其科学精神在古典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胡适研究《红楼梦》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考证方法。他指出《红楼梦》应当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从作者、作者家世以及《红楼梦》的版本进行研究考证。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情况,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间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十三年。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中后四十回是高鄂所作(当然这一观点还值得商榷)。诸如这些现在已为常识的问题都是胡适研究考证出来的。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意义重大,其使红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其成果极大地超越了以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为代表的题咏、评点派红学,也超越了以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将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地将其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胡适红学研究的著述颇多,其代表作有《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曹雪芹家的籍贯》、《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石头记>一材料》,此外胡适与顾颉刚、蔡元培、钱玄同、周汝昌等人还有大量讨论《红楼梦》的信件。 胡适热爱《红楼梦》,可以说他有着深深的红楼情结。1949年他即将离开陆时,许多珍贵藏书顾不上带走,但却将甲戌本《红楼梦》视若珍宝,催促周汝昌尽快还回以便带走,后来他从台湾到美国又将其远渡重洋带到美国。自1921年3月发表《红楼梦考证》初稿,到1962年逝世,胡适终生关注、追踪红学研究,胡适逝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1962年2月20日“致金作明”),还是谈《红楼梦》的。无论是研究红学,还是研究胡适,都不可轻忽“胡适红学研究”的价值与地位。 4.禅宗研究 胡适在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 辩论 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1926年,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约两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也就是《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他不仅“要把禅宗史全部从头改写”,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印顺法师认为此为他的结论是不足取的,胡适忽略了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部分,但在禅宗史的研究上,仍旧是有贡献的。胡适将当时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若无胡适的论断在先,日本学界不会有如此多的回应和研究成果,中国禅学研究将不可能达到今日之成就。是故印顺法师的研究成果实受惠于胡适的先前贡献。胡适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1974年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收集胡适的讲词、手稿、书信等编成《胡适禅学案》。 1926年8月间,胡适奉派到英国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全体委员会会议,顺便到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家图书馆寻找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的敦煌遗卷里的禅宗史料。胡适到了巴黎时,当时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的傅斯年也赶来巴黎和胡适住在一起共同研究敦煌遗卷。胡适承认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受到傅斯年的影响。基本上胡适的禅宗研究就是要肯定北宗神秀的“渐修”学说而否定南宗慧能的“顿悟”说、并且证明所谓“六祖坛经”里“五祖弘忍传慧能法衣”的 故事 只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和尚为了和北宗争夺皇室的供养所编造出的神话。 5.《水经注》研究 1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水经注》研究,此后的20年间,在《水经注》版本研究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谓“《水经注》案”,是指一百多年来,部分学者指责戴震偷窃赵一清《水经注》研究成果一事。对此,学术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戴震抄袭了赵一清的成果;一种认为赵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独立研究,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结果。 在十几年内,胡适搜集了四十多种《水经注》的版本,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考证文字,用了千百个证据,推翻了“几成定谳”的所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戴东原的哲学》一书,是胡适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适认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个反理学的大运动,这个运动有破坏和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学的谬误,打破它的垄断地位;后者是要建设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哲学。 戴震是胡适的徽州老乡。而胡适花了那么多功夫研究水经注来为戴震辩冤白谤,一方面是胡适一向有袒护安徽同乡的习惯,由胡适对李鸿章的评价就看得出来;一方面也是为了要发扬戴震的“从一事一物”开始“训练那心知之明”,以“渐渐进于圣智”的做学问的渐进法门。 社会影响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影响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胡适纪念明信片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连胡适 胡适诞生百年纪念邮票(台湾地区发行) 专家周质平也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2、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分庭抗礼,“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 理性思维 ,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看了“胡适生平事迹 ”的人还看了: 1.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2. 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 3. 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 4.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论文 5. 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和回忆文字整理而成。)胡适终其一生,获得35个荣誉博士的帽子,但自他1917 年离开哥伦比亚大学返国后,他的博士帽子问题就引起学界与坊间关注,内在的悬疑直到今日仍未搞清。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一问题又成为研究者疑惑、考据、争论的热点。 1919 年2 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由蔡元培推荐,商务印书馆出版,封面署名“胡适博士著”,蔡元培亲自为之作序。 蔡氏在序中说胡适是著名的绩溪大学问家“三胡”的后代,并云:“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后世有一种说法认为,蔡元培明知道胡适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且不是绩溪大学问家“三胡”的后代,但在《大纲》中有意加上“博士”二字,以抬高胡适的身价。 而在序中有意移花接木向“三胡”靠拢,为的是彰显其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所有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震慑当时北大气焰嚣张的保守派和反对派。 亦有人认为,当时的蔡元培对胡适这路英雄的家底并不熟悉,关于“博士”与“三胡”问题,是受胡适巧妙的蒙而稀里糊涂地落入圈套的。 也就是说“蔡氏固不明胡氏的底细,而胡适明知而照登在书前,直到后来有了《南‘安全感’后,才说(自己)原非出自汉学世家的绩溪胡氏”。(汪荣祖《胡适历程的曲直》,载《读书》,2005 年第2 期)到底哪种说法更具历史的真实,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考证。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胡适于1917 年离开哥伦比亚大学时并没有戴上博士帽子,而是光着头,空甩着十个手指头归国的,直到10 年后的1927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有争论的是,胡氏为何毕业10 年才得以戴上他梦寐以求的那顶博士帽子,其中的奥秘何在? 金岳霖晚年曾写过一小段关于胡适的回忆文章,叫作《胡适,我不大懂他》,其中涉及胡氏毕业论文事。 金说:“在国外留学,写中国题目论文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胡适。他写的博士论文好像是《在中国的逻辑发展史》。在论文考试中,学校还请了一位懂中国历史的、不属于哲学系的学者参加。这位学者碰巧是懂天文的,他问胡适:‘中国历史记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准确的?’胡适答不出来。那位考官先生说:‘《诗经》上的记载“十月之交,率日辛卯,日有食之”,是正确的记载,从天文学上已经得到了证实。’这个情节是我听来的,不是胡适告诉我的。虽然如此,我认为很可能是真的。”(《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刘培育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年出版) 老金说这话的时候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若干年,当年老成持重的金岳霖已变成了老金头,记忆力明显衰退,回忆起往事也就免不了有一些失误。 其实,胡适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22 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英文刊行,底稿的中文本标题是《先秦名学史》。1983 年上海学林出版社以《先秦名学史》书名出版了中译本。 金岳霖对胡适的学问向来有轻视意味,蔡元培说胡适“旧学邃密,新知深沉”,而金氏却说胡“旧学不过乾嘉,新学止于赫胥黎”(余世存《非常道》),又说“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先生之所长”(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二)等。 从老金表示对胡适不太懂的文章中还曾举过几个小事例,其中一个说:“这位先生我确实不懂。我认识他很早的时候,有一天他来找我,具体的事忘了。我们谈necessary 时,他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必需的或必然的事要做。’我说:‘这才怪,有事实上的必然,有心理上的必然,有理论上的必然……’我确实认为他一定有毛病。他是搞哲学的呀!”又说:“还有一次,是在我写了那篇《论手术论》之后。谈到我的文章,他说他不懂抽象的东西。这也是怪事。他是哲学史教授呀!”(《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 通过这些小事例,看出金岳霖对胡适这位哲学博士的疑义,同时也隐约透出金氏怀疑胡适当年在博士学位考试中没有合格的信息。 这个信息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见仁见智不同的评述,相信者有之,否定者亦不乏其人。 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美籍华人,著名史家唐德刚就曾明确指出:“金岳霖先生说‘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先生所长!’这就很明显的是一种‘文人相轻’的心理在作祟。”“但是在中国哲学界里像金氏这种能够和胡氏‘相轻’一下的‘文人’也实在不多啊!在文学、史学、宗教……等各行各业,其情形亦复如是。相轻者既鲜,剩下如我辈的芸芸众生就只有‘爱而且慕’了。这也该是‘我的朋友胡适之’所以能为举国上下一致接受的主要原因吧!”又说:“加以胡氏气味好,有所为,有所不为;深知自重,因而纵使‘批胡’‘搞胡祸’的专家们也断难信口雌黄,骂胡适之‘无聊’‘无耻’‘无行’。他们如果以三‘无’中的任何一‘无’来加诸胡适,也就会‘不得人心’了。无聊、无行乃至无耻之人,在今日世界里,真是滔滔皆是!但是,凭良心,不是胡适!”(《“我的朋友”的朋友》,载《胡适杂忆》,唐德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出版) 为此,唐德刚给胡适当年的博士问题辩诬,专门用功费力做了仔细精密的考证。 按唐的说法,胡适时代的哥伦比亚大学文科博士学位研读过程是:研究生修毕规定学分之后(胡氏在康奈尔研究院的学分,哥大是承认一部分的),还要考过一道笔试、一道口试、一门欧洲语。门门及格,这样才算是“博士候选人”。既为候选人便可选择题目,撰写“博士论文”了。论文完毕,再来一道“防卫口试”。防卫口试是最后一道关,也是最容易的一道关。但是尽管比较容易,考后仍有三种,通称“三栏”或“三柱”的不同结果。其分别如后:第一柱,“小修通过”。“通过”之后,由主任论文导师监督,“小”事“修”改就成了。第二柱,“大修通过”。“通过”之后,要另组考试委员会监督“大”加“修”改。这是件极麻烦的事。论文“大修”之后,还要回校参加“补考”。第三柱,“不通过”。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不许补考,博士告吹。 还有,哥大当年博士论文一定要出版成书,缴入大学100 本(今日用缩微胶片),才算有正式学位。所以不论你考得大修、小修,至少要一年半载以后才能算真博士。加以那时美国出版太贵,中国学生论文频多带回上海交商务印书馆一类的出版商代印,然后以100 本寄回哥大,才算大功告成。 所以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不管考得哪一“柱”,甚至没有考,一旦回国,都迫不及待地以“博士”自居了。 所以那位疑胡派诗人张子英先生说的“哥伦比亚读未终,先把博士使用”,那时几乎个个博士都如此。张诗人如把他的《西江月》里的“先”字改成“都”字就更贴切了。不过有的“先用”一年半载,有的三年五载乃至十载。“先用”一辈子的也不是没有的。 夏(志清)、富(路得)二教授认为胡公先用了10 年,别无他因,只是“论文缓交了”就是了。 夏、富二先生都“有疑处不疑”地认为他考得第一柱——小修通过。如此,则胡氏的论文便立刻可以在上海出版,1917 年底便可拿得哲学博士学位了(哥大博士学位是论文随缴随拿,不以学期为限),何必等到1922 年杜威离华之次年始付印,1927 年亲返纽约始拿学位呢?! 事实上,胡氏在1917 年口试上所遭遇的困难略同于后来的“二柱”。考入第二柱在普通情况之下,便非返校补考不可了。那时中美之间又无喷气客机,返校补考,谈何容易!所以他就只有“拖”之一途了,一拖就是10 年! 杜威来华讲学归国后,以杜氏当年在哥大的地位,配合胡氏本身在中国和国际间的声望,从大修改小修,自然就没有补考之必要了。如果杜威遗札尚存,哥大记录犹在,“胡适学位问题”的官司也就不必再打了。(见《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释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出版) 唐德刚之说遭到了胡颂平、余英时等人的反对与责难,胡颂平在《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编者按”中引述了唐德刚在《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年出版)中的一段记述。唐说:“胡氏在哥大研究院一共只读了两年(1915—1917 年)。两年时间连博士学位研读过程中的‘规定住校年限’(required residence)都嫌不足,更谈不到通过一层层的考试了。……所以胡适两年时间读完是不可能的。” 对此,胡颂平为胡适辩护说:“照《胡适杂忆》的话,似哥大不应授予胡先生博士学位的。但哥大授予胡先生博士学位乃是事实,若非唐君推断有错误,则是哥大办理博士学位授予的人有错误。” 按史家余英时的说法,“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全无问题,除了因‘论文缓交’延迟了十年之外,别无其它可疑之处”。也就是夏志清所说的,只是“手续未完”而已。 为证明这一说法,余英时根据胡适日记、往来书信与《口述自传》等材料,列举了几项与此相关的事例加以论述,认为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的最后两年已修够了哲学史和哲学课程,所以加上哥伦比亚的两年,读博士学位的时间一共是四年,“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胡适两年内在哥大完成‘哲学博士学位的一切必需课程和作业’便丝毫不必诧异了”。(《重寻胡适历程》,余英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出版。下同) 余氏还指出,在已出版的《胡适秘藏书信选》续篇(台北:远景出版公司出版)中,有一封1919 年9 月7 日朱经农给胡适的信,文曰:“今有一件无味的事体不得不告诉你。近来一班与足下素不相识的留美学生听了一位与足下‘昔为好友,今为雠仇’的先生的胡说,大有‘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神气,说‘老胡冒充博士’,说‘老胡口试没有pass’,‘老胡这样那样’。我想‘博士’不‘博士’本没有关系,只是‘冒充’两字决不能承受的。我本不应该把这无聊的话传给你听,使你心中不快。但因‘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种谣言甚为可恶,所以直言奉告,我兄也应设法‘自卫’才是。凡是足下的朋友,自然无人相信这种说法。但是足下的朋友不多,现在‘口众我寡’,辩不胜辩,只有请你把论文赶紧印出,谣言就没有传布的方法了。 据史家余英时考证,这“昔日好友,今日雠仇”乃指与胡适同在美国留学的梅光迪。这是当年“谣言”的策源地,但朱经农显然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胡适的博士论文没有印出来。 1920 年8 月9 日,朱经农在致胡适函中附注说:“又,你的博士论文应当设法刊布,此间对于这件事,闹的谣言不少,我真听厌了,请你早早刊布罢。” 根据这两封信件,余英时认为胡适的论文终于在1922 年刊出,与其有一定的关系。按唐德刚的说法,如果胡适在哥大不是在考试时遭遇了大修通过而且必须补考,胡氏何必等到1922 年杜威离华之次年始付印,1927 年亲返纽约始拿学位呢?(《胡适口述自传》) 余英时认为此说比较荒唐,当时哥大“博士论文‘口试’是‘最容易的一道关’,这是唐先生也承认的。除非‘哥大纪录’中有关于胡适从‘大修’改‘小修’的明确记载,我们实在很难想象考官中有谁故意和杜威过不去,一定要挑剔他所指导的论文”。 余英时的解释是:“胡适1917 年回国后立即卷入了如火如荼的‘文学革命’,紧接着又是1919 年的五四运动。在最初四五年中,他活动之多和工作量之大简直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我们只要一查1919—1920 年《日程与日记》残本(《全编》第三册)便可见其一斑。这一段时期内他心中不可能有印论文、拿学位证书的念头。 那么他为什么终于在1922 年出版了这篇论文呢?除了与上引朱经农的信有关外,另一原因是他一度动念,愿意应哥大之聘,去教一两年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这应该是他决定将论文付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完成学位的最后手续;另一方面也可用为讲授中国哲学的教材。 不但如此,1923 年6 月他还有赴美参加教育会议的机会。所以论文不迟不早,就在1922 年出版,决不是偶然的。后来这两个远行计划都取消了,因此拖延到1926—1927 年才有欧美之行。……总之,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除了因‘论文缓缴’延迟了十年之外,别无其他可疑之处。”(《重寻胡适历程》)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并在该校任教授,后出任过香港新亚书院院长与中文大学副校长的余英时——这位钱穆的追随者,一向自视甚高,号称海外研究胡学的权威人物,虽没有到当年傅斯年“目空天下士”的份上,但也牛气哄哄,不把其他史家放在眼里。因而便有了痛责海外史学界大腕唐德刚的“义举”。 不过与“天子门生”唐德刚相比,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不是一个等级,英时堪称小字辈,无法与修炼得几乎成精的唐老夫子对阵匹敌。就唐德刚而言,英时只不过是个娃娃,无须与之较真,面对责难乃避而不言,一笑了之。 但英时的“犹大之吻”却惹恼了与其年龄相当的台湾史家汪荣祖,汪氏同样出于看不惯唐德刚遭受问责的“义举”,像大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说的一句政治术语一样,“自己跳出来”挥刀弄棒地对余氏进行了一番痛击。 汪说:“余氏澄清事实的主要依据就是胡适的日记,根据胡适日记所载来纠正一些有意的误传与谬误,当然有其正面的意义;不过,胡适日记的权威性也不能说百分之百。除了日记常因事后追记、补记而失真外,胡适由于成名甚早,而又爱惜羽毛,他的日记明摆着是要公之于世,给别人看的,不免因谨言慎写而掩遮真相。换言之,胡适的日记并不全是胡适的私密空间,像他与何炳棣在纽约闲聊时所说的‘陈寅恪就是记性好’‘雷海宗就是笨一点’‘马寅初每天一个冷水澡,没有女人是过不了日子的’(见何著《读史阅世六十年》)等‘真情表白’全无掩饰的话,在胡适日记里是找不到的。”(汪荣祖《胡适历程的曲直》,载《读书》,2005 年第2 期。以下引文同) 在谈到胡适“博士问题”的关键点时,汪荣祖说:“大力捧胡而又出版《犹大之吻》来痛骂唐德刚的苏雪林,也承认她当年上胡适课时,胡适用的就是印有‘胡适博士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不过,她引胡适的话说:‘我向来不喜以学位的头衔炫人,这胡适博士著数语,是出版商弄的花样。’所谓不喜炫耀学位,乃表示有学位不炫耀而已,至于出版商又如何能擅自弄此花样? 如苏雪林所引不误,反而显示胡适的不诚实。当年北大并没有非博士不能当教授的规定,若非胡适尚未取得学位时已自称博士,就不会有识者所谓‘老胡冒充博士’的反应,朱经农也没必要在一九一九年的信里提醒胡适,并希望他赶快将论文印出,以释群疑。 胡适在此压力下,并没有尽快将论文印出,取得博士学位,却等待了十年之久,当然可疑。 余氏的解释是:胡适于一九一七年回国后,‘立即卷入了如火如荼的文学革命’;换言之,胡适无暇去印论文、拿学位。然而,如果学位考试在一九一七年就已通过,论文既不需要大修或小修,但须交给书商印书,则所谓‘没有时间’或‘没有念头’(在朋友们质疑下念头应该很强),就难成理由;剩下的理由没钱印论文,恐怕也难以成立,其中必有蹊跷。 唐德刚曾告知笔者,胡适博士论文未于一九一七年通过的档案资料仍存哥伦比亚大学,他曾取阅过,也曾当面与胡适谈过;不过,现在这些档案非经家属同意,不再能够调阅……” 汪荣祖最后说:“胡适的缺点在余氏的笔下可以成为优点,甚至是‘健全的榜样’。套一句殷海光的口头禅:‘要我们从何说起呢?’” 近来又看到余英时新近发表的一篇名为《胡适“博士学位”案的最后判决》。(见《余英时文集》,第5 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余氏在文中称自己又发现了几条新证据,足以彻底解决胡适“博士学位”的悬案,并举例说明,以“作为全案的最后判决”。 余氏所得新证据为胡适的一篇“略记”和一封信。“略记”写于1922 年1 月,是胡适为亚东版《先秦名学史》所写,内中说:“这部论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发展的专著是我在1915 年9 月到1917 年4 月旅居纽约市时期写成的。它已被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接受,作为完成哲学博士学位的一部分要求。……过去四年中我曾渴望能有机会,对这篇论文进行一次彻底的修改。但工作的压力使我无法达成这一愿望,这是此书迟迟未能出版的原因。在华的英、美朋友读过此书原稿的,都一再劝说我将四年前的旧作照原样刊印出来。我现在决定这样做,虽然很有些勉强……” 就这一“略记”,余英时得出结论:“我们由此确知两个基本事实:第一,1917 年他的博士论文呈缴后,当时便已为哥大哲学系所正式接受;第二,1922 年亚东刊本,除‘略记’和‘导论’之外,与1917 年呈缴的论文原稿完全相同,并无改动。1926 年12 月[ 胡适]《日记》记:‘发电亚东,请他们寄《名学史》一百册到杜威处。’可知他1927 年正式取得博士学位即是凭着1917 年写成的论文定稿。这一事实必须建立在一个绝对性的前提上面,即1917 年5 月22 日的论文口试已顺利通过。” 第二个凭证是,1917 年4 月13 日,胡适有一封长信给韦莲司,信末说:“我还在写论文的结论。我把写好的部分给了杜威教授,他对我所写的非常满意,并给了我许多鼓励。我估计再一星期就可以整个写完了。” 余英时得信后,认为“这真是一条铁证,可以摧毁任何关于论文口试未通过的妄测”。针对唐德刚一段“极其生动而有趣的‘想象’,最主要的关键人物当然在于指导教授杜威对它的评价如何”。 因而余英时认为:现在“我们已确实知道,杜威读过了除‘结论’以外的全部论文初稿,感到‘非常满意’并且给予‘许多鼓励’,那么所谓‘口试未过’的推测已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指导教授杜威既已肯定了论文的价值,任何奇峰突起的意外是不可能在这一场最后的口试中发生的。” 因而,余氏认为胡适的博士学位迟拿了10 年的根本原因就是论文迟交的缘故,其他的解释和猜测都是妄言。“八十五年来的一件疑案终于完全消解,再也没有争论的余地了。”余氏所做的这个结论是否就是真正的结论,在这一悬案破译的过程中还有没有“奇峰突起”的可能?且等历史的检验吧。

研究胡适的论文

胡适白话文体影响探析论文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胡适白话文体影响探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胡适以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他拒斥了承载着封建伦理的文言文体,建构了以白话语体为表征的文学符码。胡适的现代白话新诗割断了同古典诗歌的本质性关联。在戏剧领域,胡适革新了传统戏剧中的劣质文化因素,确立了戏剧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原则。胡适以其严密的理论建构诠释了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

胡适;白话文体;现代新诗;现代话剧;文学转型

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白话文体,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现代新诗,为白话文学的可行性建立了标准的范例,他从欧洲戏剧界引入易卜生主义,揭开了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序幕。胡适以多元化的文学体系建构颠覆了传统的话语形态,扭转了民族文学的书写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

1.文言文体向白话文体的转型

胡适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转型,他否定了传统的文言体式,构筑了现代白话的表意符码。他在进化论视域中探讨文体形式的变革,他认为,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语体形式也应不断更新,新文学场域亟需白话文体的理论支点和空间架构,“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

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详细阐述了弃文言倡白话的理论依据,文言是“半死的语言”,文言词汇大多已废弃,僵化泥古,与生活语言相去甚远,缺乏实用性;在句法上,文言讲究对仗、用典、平仄等,固定的格式束缚了常规的思维表达;文言作为传统文学的语言载体,被赋予高雅的品性,普通民众由于教育背景的缺失而丧失了文字表意的权利,文言阻滞了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延宕了民族的进化。

白话文契合了转型时代的需求,是“活的语言”,“活”体现在“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可说又听得懂。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台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白话文的阐述方式清晰明确,契合语言的自然逻辑法则,有效规避了文言的语法拘囿。胡适在二元对比的思维模式中拒斥了承载着封建伦理的文言文体,建构了以白话语体为表征的文学符码。文言文体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其高蹈虚无的姿态架空了民众与文化的紧密关联,导致了民众的文化断裂。胡适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运用浅显明晰的语言创作具体文本,将生活化语言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增强了语言的实用性,扭转了文言“华而不实”的格局,颠覆了传统语体伪饰雕琢的文化特质,建构了平民化的言说范式。

民间话语形态的书写强化了文本的可读性,开辟了全民阅读的有效路径,解构了文言时代知识阶层的话语霸权,清除了窒碍社会进化的羁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普及。胡适在新旧语体的比照中,抵制了封建伦理思想,宣扬了西方文明理念,构筑了平等对话的舆论空间。

2.古典诗歌向现代新诗的转型

中国的文化长河曾涌现出无数经典的古典诗歌文本,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朦胧的审美效应,格律严谨,体式固定,文法拘仄,贵族化刻板化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传统诗歌的长足发展,从宋代以来,古典诗歌逐渐走向歧路,形式奇险怪癖,内容阿谀颓废,晚清后期,古典诗歌的弊端展露无遗,诗歌内容脱离现实,形式上更加注重华丽的文体,语言奇崛晦涩,文字拘谨生硬。胡适打破了古典诗歌陈旧僵化的语体格式,率先尝试用白话创作自由体新诗。

“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他认为中国古典诗歌要完成现代转型必须要以白话俗语入诗,改变诗歌言文脱离的状态,在内容上应积极反映时代生活和个人的独特体验。《尝试集》中的《老鸦》摆脱了传统诗歌堆砌粉饰的缺陷,语言通俗浅显,以白话文体阐释了独立不移的坚定立场。《白话诗八首》中的《蝴蝶》语言自然清新,晓畅通达,传达了作者孤独的思想状态。胡适在其诗歌理论中强调,诗体要得到解放,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语体,还要打破固定的诗歌样式,创作一种自由的诗歌形态。

作品《一念》建立了开放灵活的文本形式,句式长短不一,字无定数,节无定律,诗歌的节奏遵循作者情感的起伏,规避了古典诗歌拘谨的韵律。《一颗遭劫的星》摆脱了韵脚的羁绊,以自然的语音韵律来抒发悲愤的情感,诗句纯朴简约,感情自由流泻,突破了古典诗歌呆板的格式束缚,富有散文化的审美特质。胡适不仅对古典诗歌的文体形式进行彻底的革新,还强调诗歌内容要立足现实场域,顺应时代潮流,抒发真情实感。

“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越有诗意诗味。”《乐观》的写作背景是《每周评论》因抨击时政而被查禁,胡适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每周评论》的声援,书写了革命终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一颗遭劫的星》是根据当时封建军阀把《北京国民报》的主笔逮捕这一真实事件创作出来的,作品以极大的愤慨揭露了反动势力穷凶极恶的嘴脸,讴歌了报刊界不畏权暴的正直品性。《尝试集》蕴含了个性解放的意识和自由民主的观念,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白话诗《人力车夫》第一次把社会底层民众写入诗歌中,文本采用清晰浅显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客人”对少年车夫悲惨生活的同情。

作品《你莫忘记》展示了封建军阀对人民的烧杀抢掠,揭露了社会的兵匪之祸,对承受灾祸的民众寄予深深的同情,彰显了民本主义的人性诉求。胡适的现代新诗颠覆了古典诗歌的书写范式,他以白话俗语入诗,彻底改变古典诗歌文言脱节的不合理状态,拒斥了传统文学虚伪的道德内涵,建构了诗歌写实主义的创作倾向。胡适的白话诗以人道主义思想否定了封建等级意识,割断了同古典诗歌的本质性关联,使中国诗歌步入到世界现代新诗的同步运行系统中。

3.传统戏剧向现代话剧的转型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戏剧被誉为“国粹”,深受民众的认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封建政治体制的熏染下,传统戏剧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传统戏剧讲究程式化表演,舞台演出要求服装统一化、动作规范化,模式化的演出压制了演员的自由意志,泯灭了主体的文化精神。传统戏剧的人物形象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内容上宣扬善恶相报、忠君报国的封建意识,结局往往以大团圆的乐观主义告终,内容空洞虚无,与时代生活严重脱轨。中国传统戏剧思想上的糟粕和形式上的僵化已经阻滞了新文化的传播,传统戏剧的现代化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戏剧领域,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作为中国话剧运动的理论宣言,首开中国话剧理论批评史的.先河,胡适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上的首部话剧剧本《终身大事》,他立足于历史进化论的观念,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剧要废弃戏曲自身的“遗形物”,输入西方近代话剧,以开放的姿态摄取外域营养,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易卜生主义》确立了话剧创作领域的写实主义观念,胡适倡导戏剧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原则,号召剧作家观察理解人生,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在易卜生文化观念的引导下,胡适注重人格塑造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人格内向的自我解放意识,他强调了少数天才超群的意志与力量,发掘出个性本体的独特价值,对传统戏剧中萎靡不振的颓废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针对传统戏剧的乐观主义大团圆结局,胡适提出了悲剧美学思想,他在《文学的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阐释了悲剧美学的特征,悲剧是文学艺术真善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揭示了心灵和意志的高尚旨趣,昭示着普遍的真理,深具人道主义情怀。

胡适充分借鉴了易卜生的美学理念,革新了传统戏剧中的劣质文化因素,彻底清算了戏曲中的封建文化余毒,以开放型思维探讨了现代话剧的转型之路。《终身大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话剧文学的诞生。《终身大事》有正式的剧本,演员严格遵守剧本情节,用对白和形体动作表达人物情感,演出更具规范化。

作品塑造了反封建女性田亚梅的形象,胡适借助田亚梅的形象揭穿了传统道德观念的虚伪性和欺性,抨击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婚姻习俗,对守旧势力发出强有力的挑战。《终身大事》及时捕捉了敏感的社会问题,呼应了当时社会上的妇女解放运动,从婚恋视角抵制了封建伦理观念,讴歌了个体的独立意识,言说了现代文明理念。胡适的理论体系和文本建构突破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樊笼,清除了文以载道、歌功颂德的传统观念,彻底悖离了封建纲常伦理,重塑了文学的书写形态。民初胡适的变革举措契合了时代的需求,使中国文学告别了古典主义时代,汇入到世界现代文学的宏观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A].胡适文集(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7.

[2]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A].胡适文集(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5.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A].胡适文集(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

[4]胡适.谈新诗[A].胡适文集(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5.

?胡适是中国有名的诗人和学者,有着深厚的 文化 功底。他倡导文学改革,对中国白话文的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历史 上胡适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上胡适的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汉族,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典故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的历史影响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影响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 留学 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连胡适专家周质平也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 自然 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 政治 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__”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 语文 教育 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2、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分庭抗礼,“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 理性思维 ,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胡适的名人评价 世界著名 历史学 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他在 西方哲学 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 中国哲学 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著名学者、哲学家张中行也曾有过类似的评价,都是称赞胡适性格温和,平易近人。这大概与胡适良好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胡适远赴美国留学,接受新式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才情品貌俱佳,显得非常儒雅。大概也是因为他温和的性格和出色的才情,使得他交友广泛,富有着他独特的美丽,使他身边的人,不自觉地被他所吸引。胡适也总是笑容满面,从不见曾见他有失风度,哪怕是在遭受困难的时候,胡适也总是从容而淡定的样子,这往往会令他身边的人更加感到佩服。 胡适是中国知名的学者,他在各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名人对胡适的评价也有很多,余英时、梁实秋等人都对胡适赞赏有加。历史上胡适是谁相关文章: 1. 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 2. 鲁迅与胡适的历史 3. 中国自由主义领军人物胡适的苏俄认知论文 4. 近代史人物胡适论文 5. 历史上成就北大的“三只兔子” 6. 近代史人物胡适论文

《光焰不熄》(周质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光焰不熄

作者:周质平

豆瓣评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7

页数:395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占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20世纪上半叶,胡适与鲁迅、冯友兰、林语堂、吴稚晖、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学人,在学术路径的取舍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为新文化运动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领域。胡适作为当时“暴得大名”的学者,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与鲁迅、冯友兰、梁漱溟等人究竟有哪些异同,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但至今未有定论的问题。周质平先生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多年来致力于胡适思想的研究及胡适著述的整理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胡适的权威学者。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现代中国背景下的胡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总结。

作者简介:

周质平,1947年生于上海,1970年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1974年东海大学中文所硕士,1982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晚明文学与思想。著有Yuan Hung-tao and the Kung-an School,《公安派的文学批评及其发展》,《胡适的情缘与晚境》、《胡适丛论》、《现代人物与思潮》、《儒林新志》等;主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胡适早年文存》、《胡适未刊英文遗稿》、《胡适英文文存》等。

关于胡适的论文答辩题目及答案

1、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

这个问题需要从自身专业回答,比如这和自己专业相关,自己可以有很多想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等,关键点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

2、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这实际上就是问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自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这个课题背后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做到游刃有余。

3、这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结构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需要自己对论文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需要了解论文各章节的内容,大致就是围绕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结果怎样来展开叙述。

4、在研究该课题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这个问题就需要实话实说了,当然并不需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说出来,说出其中一两个,而且被自己解决的就可以了。

5、论文中没有提到但是和该研究课题十分密切的问题还有哪些?

这个就需要拓宽自己的思维了,想一个和研究课题相关但是论文中没有提到的问题,自圆其说即可。

6、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到现在也没搞清楚的?

这个问题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实话实说,但是问题不能太基础,也不能说太多问题,否则老师会认为你基础知识不扎实。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说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说明儒家思想仍然影响深远,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①②③。

论文答辩问题与答案

一、答辩生论文讲述中的常见问题

1、仪表不够得体

上场答辩,要求答辩人仪表不仅要整洁,而且要得体。问题主要是个别女生不够得体,例如过度化妆,浓妆艳抹,不像是参加学术活动,倒像是参加舞会或相亲会。男生装束打扮也可能出差错,例如有男生戴项链出场答辩,显得怪异,不够庄重。

2、仪态不够从容

面对台下众人,尤其是面对众多教师,仪态不够从容,甚至神情慌乱,声音发抖,眼睛不知往何处看,低头不敢看台下,或看窗户外或天花板以躲避,手足无措,站立不正,或不自然扭动或走动。有的笑不像笑,硬挤出来的笑,很不自然,甚至比哭还难看。或者,死死盯住台下某人,令双方都很不自在。或者说话不流畅,犯语病。

3、声音语速问题

个人音质不由自己定,但声音高低由自己定。有的学生声音太高,如同吵架;有的学生声音太小,如同蚊子在叫,连坐在最前排的教师都听不见, 遑 论坐在后排的人;更有甚者,简直是用鼻子发音,像是在哼哼。语速,则语速偏快说不清楚的多,语速偏慢不连贯的少。

4、时间把握不准

讲述论文时间太短或偏长。短的,只有1分多钟。报过论文题目,然后说分为若干章,第一章是什么,第二章是什么,直到最后一章是什么,接下来便无话可说。长的,则超时,一般是念论文原文。念论文原文,七、八千字的论文,也得半个小时左右,一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得一个小时左右。讲述论文限定时间十分钟之内,时间到了,才念了个开头,主持教师不得不叫停。

5、讲述不流畅

多数学生不能脱稿讲述,而是念稿子,有的念都念不利索。稍微好的,则是背稿子,不是讲论文,而是背课文。最不好的,是念论文。背论文的情况则显特殊。曾有一名学生把7000多字的论文背下来,背诵约26分钟,一字不差,一气呵成,反映该生记忆力奇好而且对论文极其熟悉,但严重超时,因为讲述应该在10分钟以内。

6、其它问题

例如支持手段不足,缺少挂图,甚至连个目录挂图都没有。还有吐字不清,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综合问题,则是一个学生同时出现上述两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一名男生,上台后从头到尾一直埋着头,恨不得钻到讲台之下,念稿子,声音很软很小,哼哼唧唧,好不容易才把论文“哼”了一遍,严重超时。

二、答辩常提问的问题:

1、你的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学术论文的方式进行

主要是通过对书籍、报刊的阅览与浏览网站寻找大量相关材料及信息综合整理系统分析

并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以及分析手段对如何结合自身优势

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以及经验

对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提炼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提升方法

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

旅游产业已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

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

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5、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结果又会怎样?

阻碍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而放缓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存在何种关联?

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论文的主体框架提供理论依据框架直接反应理论的理论概念

主要理论基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第三产业经济学

7、质性研究与访谈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的区别?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质性数据

质性方法与量化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质性方法对研究现实问题和理论建构的作用与意义

8、经过你的研究

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首先我必须正面诠释我的论文性质作为一篇本科学士毕业论文我确实用心完成了我的学习任务

但如果一旦将论文的框架与概论进行实际运用它还是浅显、不成熟的

其结果也就有可能成为理论性上的成功或实际运用上的短板但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份微薄的补充

正面: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分析现状 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负面:理论性过强实际运用性有待于商榷

实际操作需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旅游产业点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9、你的论文基础何种研究视角?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视角?社会角度

社会素材与产业数据的收集来源社会

10、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点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

11.在社会大产业面前属于旅游产业的个体研究但在这个点的集合上又是面的研究涉及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综合因素及利弊端

12、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虽然相对于专家性的研究、指导具有一定的不足但根据资料查阅和社会调研

所得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及策略在配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各界力量努力的基础上还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13、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

研究框架是否符合论文规范(而不是写书的逻辑)!具有不同行业间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符合

14、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1、论文写作的角度进行选择:我是一名平度人平度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情况我比较了解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也在其发展过程中看到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为家乡略尽微薄之力并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2、个人的原因进行选择:我的从业规划是以后在旅游的相关产业就业最后进行自主创业

本篇论文的写作能够加强我对该行业的理解与认识垒实就业基础

15、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意义: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

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

目的: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16、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7、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8、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

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景区联合的多地同步开发优惠旅游如:齐鲁旅游年票

包含的景点多达几十上百个 根据游客的自主选择进行参观旅行

首先合理:品牌景点带动起步景点的发展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步发展

商榷之处:因为品牌景点价格的优惠造成旅游人口承载力压力加大而起步景点反而相对削弱了竞争力不进反退对游客而言

因为年票上景点的造势

去起步景点之后心理落差比较大消费者与相关旅游地失去双赢的效果

处理:发扬优势去其糟粕

针对劣势提出解决对策

如起步景点在加强宣传的同时重视自身软硬件的开发力度提升自身实力

19、论文虽未论及

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旅游产业延伸品的发展现状、问题、解决

如旅游点衣食住行产业的品牌延伸(某某景点大饭店、某某景点交通运输、某某景点品牌服饰)

20、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景点的联合营销景区联合的多地同步开发优惠旅游如:齐鲁旅游年票

包含的景点多达几十上百个 根据游客的自主选择进行参观旅行

首先合理:品牌景点带动起步景点的发展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

同步发展

商榷之处:因为品牌景点价格的优惠造成旅游人口承载力压力加大而起步景点反而相对削弱了竞争力不进反退对游客而言

因为年票上景点的造势

去起步景点之后心理落差比较大消费者与相关旅游地失去双赢的效果

处理:发扬优势去其糟粕 针对劣势提出解决对策

如起步景点在加强宣传的同时重视自身软硬件的开发力度提升自身实力

21、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

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22、论文和系统有哪些不足之处?论文的资料引用相似度检测问题引用却有限制有自己的论点

但难以保证与其他文献完全不同导致论文创新点不够没明确

23、论文有何创新之处

我在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分析分的写作过程中为四大部分包括平度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平度市旅游产业的市场发展开拓创新营销手段以此来推进平度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论文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胡适论文素材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 文化 运动的领袖之一。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胡适生平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胡适人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 留学 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 方法 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鸱吻。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木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前进堂前摆设“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钱君陶书。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后堂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堂上高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当时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棂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其中有一幅题有“兰为王者冠,不与众草伍”。故居还陈列有胡适各个时期的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 胡适的人物生平 1.个人经历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 教育 ,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 文章 ,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见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25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 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年,出任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2.任职经历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1946年11月1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电邀胡适“莅京出席国民大会,藉慰众望”。次日,胡适飞抵南京。国民大会于11月15日开幕,代表总额2050名。胡适被选入主席团。《宪法草案》在大会需经三读。在二读大会上,又推定代表孙科、胡适、王宠惠等12人负责整理宪法决议案条文的文句。12月25日上午,进行第三读大会前,十二人决议案整理委员会公推胡适代表 报告 整理结果。看来,像宪法条文这样百年大计的文献之文字推定,只要有胡适在,大家就不会选第二人,尽管有望重一时的法学家王宠惠在其中。胡适报告后,宣读《宪法》条文历半小时,大会完全接受,郑重通过,制宪大业,宣告成功。 学术研究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终生服膺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pragmatism)哲学。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1.儒学研究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 柔道 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荐》《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2.哲学成就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虽然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被讥是“善著上卷书”,但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页)。 3.古典文学研究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科学与民主两大思潮逐步深入人心。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是其科学精神在古典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胡适研究《红楼梦》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考证方法。他指出《红楼梦》应当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从作者、作者家世以及《红楼梦》的版本进行研究考证。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情况,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间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十三年。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中后四十回是高鄂所作(当然这一观点还值得商榷)。诸如这些现在已为常识的问题都是胡适研究考证出来的。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意义重大,其使红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其成果极大地超越了以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为代表的题咏、评点派红学,也超越了以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将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地将其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胡适红学研究的著述颇多,其代表作有《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曹雪芹家的籍贯》、《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石头记>一材料》,此外胡适与顾颉刚、蔡元培、钱玄同、周汝昌等人还有大量讨论《红楼梦》的信件。 胡适热爱《红楼梦》,可以说他有着深深的红楼情结。1949年他即将离开陆时,许多珍贵藏书顾不上带走,但却将甲戌本《红楼梦》视若珍宝,催促周汝昌尽快还回以便带走,后来他从台湾到美国又将其远渡重洋带到美国。自1921年3月发表《红楼梦考证》初稿,到1962年逝世,胡适终生关注、追踪红学研究,胡适逝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1962年2月20日“致金作明”),还是谈《红楼梦》的。无论是研究红学,还是研究胡适,都不可轻忽“胡适红学研究”的价值与地位。 4.禅宗研究 胡适在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 辩论 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1926年,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约两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也就是《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他不仅“要把禅宗史全部从头改写”,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印顺法师认为此为他的结论是不足取的,胡适忽略了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部分,但在禅宗史的研究上,仍旧是有贡献的。胡适将当时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若无胡适的论断在先,日本学界不会有如此多的回应和研究成果,中国禅学研究将不可能达到今日之成就。是故印顺法师的研究成果实受惠于胡适的先前贡献。胡适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1974年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收集胡适的讲词、手稿、书信等编成《胡适禅学案》。 1926年8月间,胡适奉派到英国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全体委员会会议,顺便到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家图书馆寻找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的敦煌遗卷里的禅宗史料。胡适到了巴黎时,当时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的傅斯年也赶来巴黎和胡适住在一起共同研究敦煌遗卷。胡适承认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受到傅斯年的影响。基本上胡适的禅宗研究就是要肯定北宗神秀的“渐修”学说而否定南宗慧能的“顿悟”说、并且证明所谓“六祖坛经”里“五祖弘忍传慧能法衣”的 故事 只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和尚为了和北宗争夺皇室的供养所编造出的神话。 5.《水经注》研究 1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水经注》研究,此后的20年间,在《水经注》版本研究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谓“《水经注》案”,是指一百多年来,部分学者指责戴震偷窃赵一清《水经注》研究成果一事。对此,学术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戴震抄袭了赵一清的成果;一种认为赵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独立研究,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结果。 在十几年内,胡适搜集了四十多种《水经注》的版本,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考证文字,用了千百个证据,推翻了“几成定谳”的所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戴东原的哲学》一书,是胡适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适认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个反理学的大运动,这个运动有破坏和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学的谬误,打破它的垄断地位;后者是要建设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哲学。 戴震是胡适的徽州老乡。而胡适花了那么多功夫研究水经注来为戴震辩冤白谤,一方面是胡适一向有袒护安徽同乡的习惯,由胡适对李鸿章的评价就看得出来;一方面也是为了要发扬戴震的“从一事一物”开始“训练那心知之明”,以“渐渐进于圣智”的做学问的渐进法门。 社会影响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影响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胡适纪念明信片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连胡适 胡适诞生百年纪念邮票(台湾地区发行) 专家周质平也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2、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分庭抗礼,“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 理性思维 ,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看了“胡适生平事迹 ”的人还看了: 1.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2. 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 3. 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 4.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论文 5. 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

胡适小传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此乃他最大的名山事业。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适用于访谈法的论文题目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访谈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访谈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访谈法;心理学研究;计算机访谈;行为访谈

论文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基本的范式出发,论述了访谈法并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它既可用于定性研究,也可以用于定量研究。然后,论述了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为其它方法的运用寻求证据、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计算机访谈和行为访谈。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的范式。定量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对这些资料作定性的分析。[1]定量研究收集数据资料的主要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结构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档案和纪实文献分析法、视听材料分析法等。由于如上区分,人们往往认为定量的方法不能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的方法不能用于定量研究。实际上,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可优势互补。定量研究的优势正是定性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的长处却是定量研究的短处。[2]就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访谈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本文就访谈法(定性与定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访谈法及其特点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3]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对某一事件、对象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访谈法即访谈者与被访者就某个问题进行“交谈”。在这个的过程中,“交谈”双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双方的言行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访谈要在一个和谐的访谈氛围中进行,如果访谈的氛围比较紧张,则访谈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访谈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些访谈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访谈法中的“交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聊。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应作为访谈的主导者,以一般的“家常性”问题入手,适时切入主题,以此来收集研究资料。用访谈法收集的资料较为全面,除了言语信息外,还能收集到行为方面的信息,如眼神、手势、坐姿,等等。

二、访谈法的类型及注意的问题

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主要论述按照访谈中结构的严谨性标准划分的种类:有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对以上三者的区分可通过确定访谈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被访者回答方式的特点来进行。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有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无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无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无结构的,或者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半结构访谈。

有结构访谈是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设计好的问题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有结构访谈过程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有利于统计分析,但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的互动少,访谈者与被访者在在访谈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都不够。无结构访谈是根据一定的访谈目的,访谈双方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无结构访谈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不利于统计分析,但有利于访谈双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对访谈者的要求也较高,访谈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访谈能力和技巧。半结构访谈则介于这两种有结构访谈与无结构访谈之间,要么是访谈问题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而回答方式没有统一规定,要么是回答的方式有统一的要求而访谈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访谈法的这些类型,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第一、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访谈方式。上述有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就可以分别用于定量和定性研究中。有结构访谈的结果数据易于统计分析,适合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旨在理解心理现象,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以揭示各种心理情境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或舍弃了的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层面。[4]无结构访谈的结构信息不易数量化,重在描述当时当地的情境,因此无结构访谈适合于定性分析。第二、同一研究中常常综合使用上述的几种方式,这样有利于各种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如在访谈的开始和结尾使用无结构访谈,在中间部分运用有结构访谈。第二种方法用得较多,原因有二:一是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属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单一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较少;二是一次访谈中无结构访谈给被访者以轻松的感觉,所以,以无结构访谈开始能让被访者轻松进入有结构的访谈。

三、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前已述及,访谈法可以用于定量研究,也可以用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主要使用有结构访谈,定性研究中主要使用无结构访谈。随着心理研究的发展,通过访谈法获得的信息都有被数量化的趋势。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其它方法的运用寻求证据。本文主要从问卷和实验两种方法进行论述。之一是:为问卷的编制收集信息。为了提高问卷的质量,在问卷编制之前,要对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找到要测量的关键点,然后才形成问卷编制的双向细目表。这样依据双向细目表编制出来的问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质量也高。之二是:为实验研究的假设或推论收集信息。实验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假设或某一理论的推论,这一假设或推论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通过访谈后归纳出来的。另外,访谈法还能为既有的假设或推论收集一定的资料,这样更有利于实验研究。

第二、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依据。访谈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用得比较多,常用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咨询与治疗。本文主要介绍 计算机访谈和行为访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

一是计算机访谈。计算机访谈就是通过来访者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然后做出心理诊断的过程,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储存在计算机中的一系列的问题和指导语而自动进行。计算机提出一个问题让来访者回答,然后计算机根据来访者回答的答案决定接下来该提的问题。计算机访谈的优点是高效、灵活和可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访谈大大节约了时间,并且允许大量的主题、甚至比人工访谈问的问题还要灵活。对于敏感性的问题如自杀、性方面的问题,运用计算机访谈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实。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通过计算机访谈说出自己的敏感性问题。计算机为基础的访谈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对弱智儿童和成人的运用有限;二是精神病人中大范围寻找问题和症状也不足够灵活;三是对言语的处理必须是有结构的,对没有结构的信息处理存在困难。

二是行为访谈。行为访谈是一种临床访谈,它强调收集信息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这要求客观的描述被访者的问题行为、之前的条件和强化的结果。[5]然后通过分析其经历来理解行为,包括社会学习历史与当前的环境以及行为的结果。最后制定出行为矫正的计划,用来将个体的不适宜的行为改变成更加适宜的行为。

总之,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并且通过访谈法收集的数据,大多可以进行数量化,从而便于统计分析。

参考 文献:

[1]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33(6).

[2]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J].心理 科学,2003,26(1).

[3]董奇.心理与 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戴斌荣.定量与定性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的 发展趋势[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25(1).

[5]Lewis testing and ed,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访谈法心理学论文

1.21世纪初叶中国社保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2.e 时代人力资源职能的转变 3.HR管理的e化生存 4.Internet网络招聘与在线培训研究 5. Internet与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研究 6.Internet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7.IT企业员工培训研究 8.IT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9.保险业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10.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管理 11.保险员工的薪酬问题研究 12.变革中的劳动就业环境 13.不同所有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14.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15.创新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 16.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17.当前企业劳动保险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8.当前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研究 19.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20.对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若干思考 21.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探讨 22.对现阶段我国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问题的研究 23.岗位责任制与人员聘任制研究 24.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5.根据案例评定企业内部的因人设岗与因岗配人 26.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7.工作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案例) 28.公共就业与人力资源管理 29.公关宣传研究 30. 公务员管理研究 31. 沟通对实现绩效目标的影响 32. 股票期权在业绩评价中作用 33. 关于人才流动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34. 关于人力资源现状与整体开发的对策思考 35. 广东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 36. 广东经济转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37. 广东社保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取向 38. 广东省的失业保险问题研究 39. 广东省的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40. 广东省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运行问题研究 41. 广东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42. 国企改革中应采取的人力资源策略 43. 国外企业的岗位评价制度 44. 国有大中型企业富余人员的现状及出路 45.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47.机构重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48.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49.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50.绩效评估的激励机制 51.激励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52.加入世贸后我国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53.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 54.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 55.健全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 56.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57.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人力资源开发 58.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 59.经济全球化下的员工素质要求 60.经理层持股问题探析 61.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62.经理层业绩评价与考核 63.经营者股票期权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64.竞争、冲突与组织(企业)改革 65.科技型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66.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 67.劳动资源开发与我国现代化建设 68.猎头公司与人才流动分析 69.论保险业员工激励问题 70.论当代员工教育和培训的特点 71.论当前中国经理人员市场化的困难与障碍 72.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一体化 73.论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74.论农业剩余劳动力 75.论企业风险沟通的困难与障碍 76.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7.论企业文化与企业定位 78.论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沟通 79.论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 80.论我国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81.论现代企业的员工激励问题 82.论现代企业领导人成功必备的素质 83.美、日等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84.面试技术及其运用 85.民营企业高层管理的人员选用问题研究 86.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87.某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状况的统计分析 88.某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 89.某企业员工结构与岗位分析 90.某企业员工培训实践 81.某企业职工工资效益分析 82.某企业职工结构与素质分析 83.内部控制制度分析与设计 84.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下岗再就业的冲击 85.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86.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87.女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88.女性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 89.女性管理层的激励问题 100.剖析案例,研究我国企业(全民、集体、私营、三资)内部的劳资关系状况及其处理 101.期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02.企业(或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改革 103.企业IT(信息技术)人才的管理与研究 104.企业的团队建设问题 105.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 106.企业管理中信息传播技巧探讨 107.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08.企业国际化与人才吸引 109.企业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110.企业劳动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111.企业内部员工层流机制与激励效应 112.企业人才招聘现状问题及趋势研究 11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案例分析 114.企业人员测评体系的构建 115.企业如何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116.企业文化的建设 117.企业文化个性研究 118.企业文化管理试探 119.企业文化与企业成功的关系问题 120.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121.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 122.企业文化与人才队伍管理关系研究 123.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124.企业文化与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 125.企业薪酬制度的创新研究 126.企业薪酬制度研究(案例研究) 127.企业信息化的途径及策略 128.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129.企业员工绩效评估研究(案例研究) 130.企业员工晋升研究(案例研究) 131.企业员工考核与企业管理绩效的关系 132.企业员工考评模式创新 133.企业员工培训研究(案例研究) 134.企业员工招聘实践技巧 135.企业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136.浅析公务员的高薪养廉问题 137.浅析我国非正规就业问题 138.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 139.浅析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140.浅析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兴国战略 141.浅议领导者离职审计 142.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 143.人际交往的艺术 144.人口流动与户籍制度改革 145.人力资源的e变革 146.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思考 147.人力资源的新趋势与E化 148.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比较(选三至五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149.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研究 150.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15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152.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153.人力资源会计初探 154.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155.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 156.人力资源价值分析与计量 157.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58.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想之演变 159.人力资源开发与国有企业改革 160.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161.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战略研究 162.人力资源与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63.人力资源咨询业现状分析 164.人员招聘与岗位分析设计 165.如何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166.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67.软件开发人员的行为特点和管理对策研究 168.社会保障的融资问题研究 169.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70.社会保障与扩大就业问题研究 171.失业问题研究 172.试论爱心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73.试论股权薪酬制的适用条件 174.试论股指期货 175.试论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176.试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 177.试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 178.试设计企业营销人员的培训方案(以保险业或其它行业) 179.试析中国就业制度中的歧视因素 180.谈企业领导的诚信 181.谈谈我国人才市场机制及其政策思考 182.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183.网络银行与信息化人才 184.危机公关研究 185.我国/广东人才招聘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研究(包括电子招聘) 186.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187.我国高科技企业经理人员的报酬分析 188.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趋势 189.我国金融证券业人才结构分析 190.我国境内的跨国企业的人员配备原则、招聘方法、薪酬标准 181.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82.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183.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84.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18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 186.我国人才中介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完善 187.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188.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收益比较分析 199.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200.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立法建议 20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探析 203.我国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 204.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205.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06.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207.我国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对策 208.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209.现代工资理论与企业薪酬体系设计 210.现代领导应具备的素质探讨 211.现代企业创新管理 212.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 213.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214.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215.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劳资关系与工会作用 216.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问题 217.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机制与中国存在的问题 218.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问题 219.现代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220.现代企业人才继续教育的意义和方式分析 221.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222.现代企业文化管理 223.现代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224.现代企业员工素质研究 225.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研究 22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保障 227.现代组织激励理论与模式研究 228.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研究 229.心理测验在人员测评中的应用 230.薪酬设计与绩效评估 231.信息化与广东优先实现现代化研究 232.性别差异与职位升迁问题研究 233.业绩评价与员工激励研究 234.医疗保障机制的完善研究 235.议高薪养廉 236.银行个人理财人才队伍建设 237.员工激励的理论与实践 238.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239.员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40.政府员工制的评价 241.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继续教育 242.知识经济时代用人观(研究)新议 243.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244.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 245.知识经济与知识经营 246.职业声望研究理论与实践 247.职业指导与职业设计 248.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49.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与劳动关系的调整 250.中国老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251.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管理对策 252.中国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机制完善途径研究 253.中国人口流动与控制的研究 254.中国人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255.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256.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257.中小科技企业考核制度探索 25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59.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分析****1、结合本单位情况,浅谈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3、平衡计分卡的内容和特点。 4、结合钱德勒的“组织结构服从组织战略”,论述这句话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 5、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和积极地影响。 6、结合熟悉的组织情况,做一份08年度员工培训开发计划。 7、针对人力资源规划中的供需平衡应考虑哪些因素。 8、结合论文,谈下论据、论证及论点。 9、人力资源管理即使科学,也是艺术,在实践中怎样把握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 10、什么是绩效?什么是绩效考核?什么是绩效管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1、评价中心概念及方法。 12、人力资源管理分为选、育、用、留、“出”几个环节,即人员“出”(离职)也是人力管理的范围,请谈下对人力资源管理“出”的理解。 13、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的范畴,管理有五个职能:选才、用才、培才、留才、展才。这五个职能有哪些特点? 14、培训与开发的区别和联系。 15、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16、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其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方式、方法、步骤是什么?

据学术堂了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这里最新收集了20个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2、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广西监狱警察敬业心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4、儿童文学对低龄儿童焦虑心理的干预5、青少年心理弹性、癌症症状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6、云南鲁甸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7、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8、远程开放教育的教材改革与开发实践--以《成人心理健康教育》为例9、心理咨询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10、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员的心理特征探析11、浅析人居环境中人的心理对植物的需求和影响12、关注职工心理 提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13、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4、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15、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16、心理咨询技术在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中的应用17、浅谈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策略18、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19、临床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20、信访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新颖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2、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3、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4、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5、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6、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7、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9、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渊源与背景10、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 索引序列
  • 谈胡适1000字论文的题目
  • 研究胡适的论文
  • 关于胡适的论文答辩题目及答案
  • 胡适论文素材
  • 适用于访谈法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