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爸爸妈妈陪我去超市,爸爸给我50元让我自己买学习用品和玩具,我买了3张动画碟片,每张6元,我又买了一个1元的玩具,又买了5本本子,每本1元,爸爸让我算算一共多少元。我刚学会了乘法,这还不容易,3×6=18(元),1×5=5(元),18+5+1=24(元),一共用了24元。我算的快吧! 东方明珠塔里的数学
我认为,就是指导他把平时看到的某个数学现象,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了什么结论的过程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一段文字,就可以成为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故事——找零钱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请你计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损失是多少?这里要补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这个顾客行成功,那么共得了多少钱?
在课堂中,由我们去担任学习的主角,让我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每个小学生的共同心愿。
数学活动课是我们都爱上的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成小组,通过自己动手去测量、拼凑、剪切、计算,去探索发现的规律、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即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让我们初步尝到了数学家研究问题成功时的滋味,使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倍增。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数方法。
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乘法意义、除法意义、加法、减法、除法、乘法、验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方法、四则混合运算。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a-(b-c)=a-b+c。
运算分级:加法和减法叫做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二级运算(简略)。
复合应用题
长度、面积和体积以及其同类量之间的进率。
质量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1吨=1000千克 一千克=1000克。
时间单位进率、人民币进率。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1块=10角。
比与比例。
正比例、反比例、化简比、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联系、比、比例、可以用比例解应用题。
图形与空间
图形、空间、周长、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图形的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小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又走了许多年养花之乐写兰章第一次见你得时候浩渺的嘉陵江落叶悄悄地飘落,在清冷的夜晚啊·
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可以用移动循环节的过程来推导,也可以用无限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 算得到。下面我们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来推导。 (一)化纯循环小数为分数 大家都知道:一个有限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那么,一个纯循环小数可以化成 分母是怎样的分数呢?我们先从简单的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开始。如:@①、@②……化成分数时 ,它们的分母可以写成几呢? 想一想:可能是10吗?不可能。因为1/10=〈@①,3/10=〉@②;可能是8吗?不可能。 因为1/ 8=〉@①,3/8=〉@②;那么,可能是几呢?因为1/10〈@①〈1/8,3/10〈@②〈3/8,所以分 母可能是9。 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1/9=1÷9=……=@①;3/9=1/3=1÷3=……= @②。 计算结果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那么,所有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母是9的分数吗 ?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猜想, 把@③、@④化成分数后再验证一下。 @③=4/9 验证:4/9=4÷9=…… @④=6/9=2/3 验证:2/3=2÷3=…… 经过上面的猜想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用一个 循环节组成的数作分子,用9 作分母;然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怎样化成分数呢?如:@⑤、@⑥……化成分数时,它们的分母又可以写 成多少呢? 想一想:可能是100吗?不可能。因为12/100=〈@⑤,13/100=〈@⑥。可能是98吗?不可能。 因为12/98≈〉@⑤,13/98≈〉@⑥;可能是多少呢?因为12/100〈@⑤〈12/98,13/100〈@⑥ 〈13/98,所以分母可能是99。是否正确,还需验证一下。 12/99=12÷99=……=@⑤; 13/99=13÷99=……=@⑥。 验证结果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所有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母是99的分 数吗?让我们再运用猜想的方法,把@⑦、@⑧化成分数后,验算一下。 @⑦=15/99=5/33,验算:5/33=5÷33=…… @⑧=18/99=2/11,验算:2/11=2÷11=…… 经过这次猜想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用一个循 环节组成的数作分子,用99作分母;然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现在,你能推断出循环节是三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吗? 因为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用9作分母, 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时,用99作分母,所以循环节是三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我们猜想是用999作分母, 分子也是一个 循环节组成的数。让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如果这个猜想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依次推下去了。 附图{图} 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照此推下去,循环节是四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就要用 9999作分母了。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所以,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是: 用9、99、999……这样的数作分母,9 的个数与循环节的位数相同;用一个循环节所组成的数作分子;最 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化混循环小数为分数 我们已经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研究过怎样化纯循环小数为分数,再用这种方法研究一下怎样化混循环小数 为分数。 还是先从较简单的数入手,如: 附图{图} ……这样循环节只有一位数字的混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分子、分母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这样想:一个混循环小数有循环部分,还有不循环部分,能否将它改写成一个纯循环小数与一个有限小数 的和,然后再化成分数呢?让我们试试看。 附图{图} 观察以上过程,你能看出循环节只有一位数字的混循环小数化成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吗?很容易看出:它们 的分母都是由一个9与几个0组成的数。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0 的个数恰好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个数相同。它 们的分子有什么特点呢?不难看出:它们的分子都比不循环部分与第一个循环节所组成的数要小。到底小多少 呢?让我们算一算: (1)21-19=2 (2)543-489=54 (3)696-627=69 细心观察不难看出:分子恰好是一个比不循环部分与第一个循环节所组成的数少一个由不循环部分的数字 所组成的数。这个规律具有普遍性吗?让我们运用以上的规律把 附图{图} 化成分数,验证一下它的正确性。 附图{图} 验证:352/1125=352÷1125=…… 验证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混循环小数化成的分数,分子、分母是否也有这样 的规律呢?分子是由一个比小数的不循环部分与第一个循环节所组成的数少一个不循环部分的数字所组成的数 ;分母是由9和0组成的数,0 的个数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个数相同,9的个数与一个循环节的数字个数相同。 让我们按照猜想的方法试把 附图{图} 化成分数,然后再验证一下。 附图{图} 实践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循环节是三位数、四位数……的混循环小数是否也能按照这样的 方法化分数呢?让我们把 附图{图} 化成分数后,再验证一下 附图{图} 验证的结果也是正确的,说明我们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这个方法也确实是正确的。当然,我们在运用猜 想验证的方法时,并不一定每次的猜想都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然后再验证 ,直至正确为止。 猜想验证的方法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都是先有猜想,而后被不断的验 证、再猜想、再验证才被认识。猜想验证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应在向学生讲解具体知识的同时 ,也要求他们从小就学习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更新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标的推出,要求我们更新观念,与改革同步。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角色转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这个学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二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我在教学“时间”这部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三个星期前就先告诉学生,三个星期后我们要学习时间,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然后我有意创设一些有关时间的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大家接触,结果学生来了兴趣,在学这部分知识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解决相关的问题就容易多了。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判断学校的方向,再来判断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断自己的位置方向,这样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加深对着部分知识的理解。多让他们实践,就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得出结论。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了,滋长能力比较差。所以导致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一定会努力认真的总结、反思,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如果你写的出来那是直接送去留学的的了......啊!什么?!你五五五五五五年级?!!!!!!!!!!!!!!!!!!!!!!!!!!!!!!!!!!!!!!!!!!!!!!!!!!!!!!!!!!!!!!!!!!!!!!!!!!!!!!!!!!!!!!!!!!!!!!!!!!!!!!!!!!!!!!!!!!!!!!!!!!!!!!!!!!!!!!!!!!!!!!!!!!!!!!!!!!!!!!!!!!!!!!!!!!!!!!!!!!!!!!!!!!!!!!!!!!!!!!!!!!!!!!!!!!!!!!!!!!!!!!!!!!!!!!!!!!!!!!!!!!!!!!!!!!!!!!!!!!!!!!!!!!!!!!!!!!!!!!!!!!!!!!!!!!!!!!!!!!!!!!!!!!!!!!!!!!!!!!!!!!!!!!!!!!!!!!!!!!!!!!!!!!!!!!!!!!!!!!!!!!!!!!!!!!!!!!!!!!!!!!!!!!!!!!!!!!!!!!!!!!!!!!!!!!!!!!!!!!!!!!!!!!!!!!!!!!!!!!!!!!!!!!!!!!!!!!!!!!!!!!!!!!!!!!!!!!!!!!!!!!!!!!!!!!!!!!!!!!!!!!!!!!!!!!!!!!!!!!!!!!!!!!!!!!!!!!!!!!!!!!!!!!!!!!!!!!!!!!!!!!!!!!!!!!!!!!!!!!!!!!!!!!!!!!!!!!!!!!!!!!!!!!!!!!!!!!!!!!!!!!!!!!!!!!!!!!!!!!!!!!!!!!!!!!!!!!!!!!!!!!!!!!!!!!!!!!!!!!!!!!!!!!!!!!!!!!!!!!!!!!!!!!!!!!!!!!!!!!!!!!!!!!!!!!!!!!!!!!!!!!!!!!!!!!!!!!!!!!!!!!!!!!!!!!!!!!!!!!!!!!!!!!!!!!!!!!!!!!!!!!!!!!!!!!!!!!!!!!!!!!!!!!!!!!!!!!!!!!!!!!!!!!!!!!!!!!!!!!!!!!!!!!!!!!!!!!!!!!!!!!!!!!!!!!!!!!!!!!!!!!!!!!!!!!!!!!!!!!!!!!!!!!!!!!!!!!!!!!!!!!!!!!!!!!!!!!!!!!!!!!!!!!!!!!!!!!!!!!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就会收到预期效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应用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这种意识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究竟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过程少一些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以《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绳,用以指导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航灯。其次,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数学素养;再次,在平时的业务培训及自学中,有意识地学习有关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内容,用以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2 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而今使用的教材版本多,内容丰富、呈现方式也极具生活化,充分体例现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这样的学习,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可能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
方案③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第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紧接着让学生尝试(四人小组合作):将三盒这样的糖果包装成一包,怎样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学生在动手包装时我提出了要求:请你一边包装一边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知道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吗?
如此的数学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更真切体会到了数学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 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粉刷墙壁”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下面的步骤进行:
(一)、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有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长和宽; 2、分别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3、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小组合作(二):
1、如果想粉刷除地面以外的五面墙,“粉刷墙壁”测量数据记录表(200 年 月 日)
那么要粉刷的墙面积是多少? 2、计算后完成下面的表格。(如左图)
(二)、购买涂料
如下图,某种涂料分大桶、小桶两种规格包装,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千克,此时粉刷教室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5 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就应通过熟悉的数学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并逐步具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体验学习就是在课程实施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相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体验学习的应用。
1 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室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是,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 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2 亲历实践――体验学习的手段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时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快乐。因此,教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2 + 4×2 + 6×2 = 26(元)。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得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 经历“错误”――体验学习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的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第十册《求平均数》时,课本有一道习题:“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有的学生对这道题列式为805÷13 + 64,而有的同学列式为(805 + 14×64)÷(13 + 14)。显然,第一列式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就让人为第一列式的同学阐述自己的原因,其实,他们错误地认为上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和下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相加,就是这条船这个月每天的捕鱼数。然后,我根据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此类题目印象更深。
总之,体验数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感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数学小论文二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数学小论文三 数学是什么 什么是数学?有人说:“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 这样的说法可不对。因为数学不光研究“数”,也研究“形”,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也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 历史上,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数学就是关联;也有人说,数学就是逻辑,“逻辑是数学的青年时代,数学是逻辑的壮年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通过深刻分析数学的起源和本质,精辟地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论断。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根据恩格斯的观点,较确切的说法就是: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 数学。 纯粹数学也叫基础数学,专门研究数学本身的内部规律。中小学课本里介绍的代数、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知识,都属于纯粹数学。纯粹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以纯粹形式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例如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于它是梯形稻田的面积,还是梯形机械零件的面积,都无关紧要,大家关心的只是蕴含在这种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凡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应用数学着限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大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专门研究信息的“信息论”,就是应用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数学有3个最显著的特征。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数学理论都算有非常抽象的形式,这种抽象是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形成的,所以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抽象,而且不仅概念是抽象的,连数学方法本身也是抽象的。例如,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而数学家则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定理,非得用逻辑推理和计算不可。现在,连数学中过去被认为是比较“直观”的几何学,也在朝着抽象的方向发展。根据公理化思想,几何图形不再是必须知道的内容,它是圆的也好,方的也好,都无关紧要,甚至用桌子、椅子和啤酒杯去代替点、线、面也未尝不可,只要它们满足结合关系、顺序关系、合同关系,具备有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就能够构成一门几何学。 体系的严谨性是数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数学思维的正确性表现在逻辑的严谨性上。早在2000多年前,数学家就从几个最基本的结论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丰富的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门严密系统的理论,它像一根精美的逻辑链条,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丝丝入扣。所以,数学一直被誉为是“精确科学的典范”。 广泛的应用性也是数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20世纪里,随着应用数学分支的大量涌现,数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部门。不仅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仍在广泛地享用数学的成果,连过去很少使用数学的生物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等,也与数学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生物数学、数理经济学、数学心理学、数理语言学、数学历史学等边缘学科。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太多了, 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不拘一格育“鸣凤”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教学策略A、B、C 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年、月、日 培养自学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 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 提高元认知水平 培养自学能力 “圆的面积”的教案 圆柱的认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 ---------以上更新日期为(来自同下)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 倒推转化巧拿硬币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启动学海搁浅之舟—— 转化数学学习后进生的体会 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 联系实际,强化操作,努力优化数学教学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主动探究发展能力 创新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实践与思索 营造探究氛围一例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 课堂纯真 《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运用CAI技术,优化素质教育 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五、四、三自主式学法指导”教学模式初探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初步探索 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其策略研究 创新从习惯抓起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开讲生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疑引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就会收到预期效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应用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这种意识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究竟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过程少一些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以《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绳,用以指导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航灯。其次,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数学素养;再次,在平时的业务培训及自学中,有意识地学习有关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内容,用以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2 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而今使用的教材版本多,内容丰富、呈现方式也极具生活化,充分体例现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这样的学习,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可能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
方案③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第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紧接着让学生尝试(四人小组合作):将三盒这样的糖果包装成一包,怎样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学生在动手包装时我提出了要求:请你一边包装一边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知道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吗?
如此的数学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更真切体会到了数学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 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粉刷墙壁”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下面的步骤进行:
(一)、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有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长和宽; 2、分别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3、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小组合作(二):
1、如果想粉刷除地面以外的五面墙,“粉刷墙壁”测量数据记录表(200 年 月 日)
那么要粉刷的墙面积是多少? 2、计算后完成下面的表格。(如左图)
(二)、购买涂料
如下图,某种涂料分大桶、小桶两种规格包装,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千克,此时粉刷教室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5 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就应通过熟悉的数学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并逐步具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体验学习就是在课程实施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相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体验学习的应用。
1 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室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是,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 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2 亲历实践――体验学习的手段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时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快乐。因此,教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2 + 4×2 + 6×2 = 26(元)。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得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 经历“错误”――体验学习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的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第十册《求平均数》时,课本有一道习题:“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有的学生对这道题列式为805÷13 + 64,而有的同学列式为(805 + 14×64)÷(13 + 14)。显然,第一列式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就让人为第一列式的同学阐述自己的原因,其实,他们错误地认为上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和下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相加,就是这条船这个月每天的捕鱼数。然后,我根据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此类题目印象更深。
总之,体验数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感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更新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标的推出,要求我们更新观念,与改革同步。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角色转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这个学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二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我在教学“时间”这部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三个星期前就先告诉学生,三个星期后我们要学习时间,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然后我有意创设一些有关时间的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大家接触,结果学生来了兴趣,在学这部分知识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解决相关的问题就容易多了。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判断学校的方向,再来判断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断自己的位置方向,这样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加深对着部分知识的理解。多让他们实践,就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得出结论。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了,滋长能力比较差。所以导致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一定会努力认真的总结、反思,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教师在对乘除法教学进行优化时,一定要从小学二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和接受能力入手,增加教学趣味性和生活性,让学生可以对课程更好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乘除法计算知识理解,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将对如何优化小学二年级乘除法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策略。
二、小学数学乘除法教学中存在问题
在小学二年级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完全,处于思维养成时期,逻辑能力水平低,因此在学习乘除法时略显吃力。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使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方式,并没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而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缺乏了解,课堂氛围越发沉闷,学生对乘除法也就越发没有学习兴趣,课堂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其次,小学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师范类院校,虽然具有专业教育知识,但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师缺乏相关幼儿教学经验,致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代沟不断变大,而乘除法教学相对来说十分枯燥,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就不高,这样一来学习效率就不断下降。
最后就是学生课后复习效果差。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而言,课堂学习过程都只能在学生脑中形成短暂记忆,想要学生真正掌握乘除法知识,就一定要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以达到巩固效果形成长久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但是在小学数学乘除法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年纪小,常常出现对课后复习缺乏重视或是复习方式不正确等情况,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小学数学乘除法教学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处理数学问题,更可以帮助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分析、对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可以使用逻辑思维能力,对生活中事件进行逻辑推导。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奠基时期。在小学二年级,学生本就处于思维养成和习惯养成关键时期,对学生乘除法教学进行优化,提高学生乘除法计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进程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因此在小学乘除法教学阶段,教师一定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乘除法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轻松课堂学习环境,并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以引导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灵活性,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对乘除法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身各种素质。
(三)为学生奠定数学学习基础
乘除法在数学学习中,属于基础性知识,但是其中涵盖广泛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乘除法计算能力进行锻炼,还要帮助学生理解乘除法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性思维,这样学生在后续对数学深入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不断深入的数学思想进行更好理解。
(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乘除法教学作为小学数学中第二基础教学阶段,不仅对学生数学基础能力起重要作用,还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起引导性作用。在这个时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后续深入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小学数学乘除法教学优化策略
(一)设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想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就必须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原本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魅力。为了达成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建立具体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在轻松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乘除法,降低学生对乘除法抗拒心理,同时可以通过教学情境将原本抽象的数学乘除法知识变得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乘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工具,将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在4乘4等于16这个算式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小棍摆出4行4列小棍,让学生对乘法概念有更好了解。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建立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出4只小狗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图中一共有多少条腿?”,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理念。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式引导,即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学生不断发散自身思维,提高学生对乘除法概念理解程度。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提高学生课堂集中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谁知道4乘4等于几啊?”这种乘除法问题,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锻炼,又可以提高课堂互动性,加强师生间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加集中于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将乘除法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中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锻炼也只停留在重复练习阶段,没有对学生乘除法实际应用能力进行锻炼,致使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造成学生成绩“虚高”。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小学教师应将数学乘除法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连接,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生活性教学问题“一个苹果被切成八瓣,被分给四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瓣苹果?”这种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除法计算能力,还可以对学生除法实际应用能力进行锻炼。同时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除法概念。
在乘除法生活化方面,小学教师还应加强和学生家长间交流,向家长及时通报教学进度,并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乘除法实际应用能力进行锻炼。这样家长在生活中就可以随时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复习,还可以拉近学生和家长之间关系。家长在对学生进行锻炼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检查乘除法教学效果,并向教师及时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四)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课后复习
除了正常数学课堂教学之外,课后复习也可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提升教学效率。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进行乘除法课后巩固练习,小学教师可以根据二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本班实际教学情况,适量向学生布置乘除法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乘除法知识。在设置乘除法作业时,小学教师应增加问题趣味性,以此降低单纯乘除法练习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设计乘除法问题时,教师可以在其中加入生活性,提高学生乘除法应用能力。“一名小朋友一天要喝八杯水,那么六名小朋友一天要喝几杯水?”这种有趣的题目,增加学生课后练习趣味性。
小学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乘除法作业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实际乘除法掌握情况,并掌握学生学习中问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乘除法掌握情况,让学生发自内心对数学产生热爱。
五、总结
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成长关键性奠基时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这一年级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提高学生对乘除法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要一味追赶教学进度,应在乘除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高效复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课后复习及自主练习习惯,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篇二】
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换而言之,体验教学实际上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暴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
另外,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三、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策略的体会与思考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在测量数学书同一条边长时,有的学生量出是5根半火柴的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的长,有的量出是2张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短是不一样的。
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四、结论
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体验式教学”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切合了小学生爱表现、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快要过年了,妈妈准备买一盒巧克力送给亲戚。我们来到了超市。可是,巧克力品种多价格又多,包装也十分精美,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最后,我们决定在费列罗中挑一盒。有一盒巧克力是16颗装元的,另外一盒巧克力是3颗装元的,还有一盒巧克力是24颗装70元的。
妈妈问我:“ 买哪种更合算呢?”我想到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算出每颗多少元。÷16=(元) ÷3≈(元) 70÷24≈3(元)元<元<3元
16颗装比较合算。方法二:算出1元可以买多少颗。16÷≈颗) 3÷≈(颗) 24÷70≈(颗) 颗>颗>颗 还是16颗装合算。
“妈妈,16颗装的最合算,我们把这一盒待会家吧!”“好,琪琪我们以后要省钱哦!”
于是,妈妈买了16颗装的巧克力,比3颗装每颗便宜了元,比24颗装每颗便宜了元,真合算,省钱实惠又好吃,下一次,买东西,我还要替妈妈省钱。
今天,妈妈在做家务而我在做家庭作业。
我发现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我就空在那儿。哈,试卷做完了,我便开始慢慢思考这道题。题目是:“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用边长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我想了一会儿,便明白了,在卷子上刷刷地写了几笔,可妈妈摇了摇头,缓慢地说:“不对,再想。”我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来,于是便说:“妈妈,你就饶了我吧!”妈妈便开始认真地教我:“你说1米与1平方米能互相比较吗?”“不能啊!”我说。“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呢?”“那你除出来的就不对了,你看,你没有求出这块地砖的面积呀!不是吗?”我点点头,仿佛是明白了。于是,我又刷刷地在试卷上写着。
原来做数学题目不是光看数字的,它跟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先要审题,再核题,把整个题目彻底搞清楚了,才能下笔去做题,这就是我在做数学题中的一点小发现!
今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数学小问题:“小明一共有10个气球,如果一分钟放一个气球,他放10个气球一共用了几分钟?”我故意考考妹妹,刚上四年级的妹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简单,10分钟呗。”我大笑一声,喊到:“错!” “嗯?为什么呢?”我耐心地解释着:“答案是9分钟,因为先放第一个气球,一分钟后,放第二个气球,一直放到第9个气球,所以,第九分钟后放第10个气球。”妹妹听了恍然大悟,说到:“原来如此,我上当了!”
细心地妈妈在一旁听到了我们这番有趣的对话,笑着说:“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像这样的问题,比如爬楼梯、排队、坐座位……,我来考你一个吧!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钟,那么她从1楼走到15楼要多少秒呢?”我拿出笔和约,认真地做了起来: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妹妹走到十五楼,也就是走了十四层,14*9=126秒。
我把答案告诉了妈妈,她笑着说:“不错,思路很清晰,很会思考!”
是啊,生活中处处有数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索的头脑,那么,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