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北师大汉语言论文的论文模板

北师大汉语言论文的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北师大汉语言论文的论文模板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合集附件四: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统一使用 A4 纸打印、装订。 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 号宋体字。 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 WORD 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 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论文摘要(100-300 字)、关键词(3 到 5 个)、 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 1、封面:省校统一印制。 2、目录:“目录"四号黑体. 标注正文小标题的所在页码为五号黑体. 3、论文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不宜太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汉字,可以 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4、论文摘要(中文):100-300 字,不编页码. 5

汉语言文学领域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能型汉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 教育 渗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修养和自我审美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前提,详细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和完美渗透,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性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中华 文化 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文学作品也带有自身的审美因素,它们是各个作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利用这一点,不能完全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从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作品的美,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意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大有比兴的意蕴。试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诗人更是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出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师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小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教学中的方式革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若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讲放到理解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名人 故事 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像讲到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谈到了《徐志摩诗集》,学生可能因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擅长写一些浪漫的诗文,如《再别康桥》。但是理解还是浅层次的,那么我将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写作风格的不同变化一一呈现开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四个女人之间的 爱情故事 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讲,学生听的也入迷,自然也会激发去自主阅读更多的格律诗歌。

三、利用作品内的作者情感,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四、引导学生来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讲课的时候过于重视一些纯粹地理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实践,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文学课堂的“满堂灌”现象和全班学生的“有口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实物或者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纯粹的理论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就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像中间秦可卿将宝玉安排到自己卧室,然后宝玉就做了梦,梦中与可卿有了儿女之事。让学生通过这个场景来猜想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有同学说,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实有的一个袅娜纤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她所痴迷,长大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出来了红楼梦中的可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尹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刍议[J].北方文学,201(52)[3]师会敏.美育视野中的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判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及进行日常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方法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关键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涉及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也不能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然趋势。

1注重教学的长效机制,开启写作系列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难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一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远达不到目的的加强培训课程,需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开一门基础课、并只开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的方式作出改变,重新建立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教学方案。注重将课堂的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设置写作系列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模式。

培养基础技能。

在大学的第一年,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学生对 文章 的理解和欣赏力。在这个阶段里奠定基本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训练,题材不限,形成长效训练机制。倡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对写作技巧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基础训练的积累和点评,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进行技能训练。

在大学第二年,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们在其中对写作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比如: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样的文体?涉及怎样的写作风格?内容要以什么样的情绪呈现?接着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猜想构思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抒发表达能力、素材积累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

进行技能提升。

大学的第三年,要对学生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有效提升自己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前面两年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通过拓展来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力。通过多种文体以及不断的写作练习,提升不同文体的写作技能水平,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要对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写作实践,通过多次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从实践中找到写作的技巧。

写作成果验收。

大四时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反馈信息来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对自身的应用文写作水平进行实战演练,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考究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利于学术交流的同时留下有利的参考资料。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统一性,比较多样化,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范例教学是多年教学实践得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教学方法 之一,那么什么是范例教学呢?就是把教科书中的写作理论与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让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具象化。通过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扭转学生惯有的消极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授课时,应当注重将写作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进行融合讲解,在写作课程讲授中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知识,有效地结合文学与写作理论。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写作中,无论是技能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还是实践性强的学术论文写作,都应从经典的 范文 中提取相应精华和写作理论,在进行相应知识授课前使用适当的例文铺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解结束后通过范文来印证写作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作更规范。

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得出写作教学过程中效果和问题的精确反馈,对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能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思考写作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评价收到的信息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科学客观的写作评价体系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课程也分多种,并且各有不同,那么对他们之间的评价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写作评价体系设立完成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按照相应标准对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 ,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和点评讲解,对学生差异个体进行尽量全面的 写作指导 ,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点评和指导中对自身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3]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发展机遇也存在发展困境。优化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发展的策略是: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困境;优化策略

汉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如今其发展已逐渐呈现 出国 际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了新的特色。本文就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在通过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语言。其主要在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部分汉语言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比如网络流行语“喜大普奔”,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 成语 的缩略形式,体现了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其表现出了跨越时空、数字化、网路化的特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多媒体网络平台交流与互动,网络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交流更加多样化与富有活力。[1]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因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时往往与严格的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有不符合之处,未遵循正确的汉语言用语规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学习、贮备知识的青少年而言,会对其使用正确汉语言的习惯产生一定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不利于 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发展。[2]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使得受众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中,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传媒载体,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人们使用汉语言的方式与习惯体现出更加随意的特点。在多媒体的影响下,部分人往往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传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与汉字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在网络上发言的权利与用语方式受到很小的限度与制约,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已成为了主要的力量,汉语言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利于正确汉语言 思维方式 与规范的形成,对于优秀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题材展现、分析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网络中比较 热点 的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组成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老师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与评析,加以科学的引导。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3]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面临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符合汉语言规范、能够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与学习,丰富日常用语。然后对于那些不符合汉语言规范、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4]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3、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本文对于网络时代汉语言发展困境、特点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对待网络流行语、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用语中都应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4]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报告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对于做好汉语文学审美 教育 有一定价值,要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特性与时代审美特征,深入研究审美问题,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人文应用型人才是集 文化 思想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文化情怀与自身素养,并能够渗透到工作实践中,影响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习文学史、哲学史等社会科学知识,它的精神价值一直对人内心的修习产生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培养了无数学者与优秀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深化课程,开始涉及到互联网、对外交流等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习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针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修学习,中外世界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是课程必修内容,而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文化信息越来越多,理论知识也越来越广,所以,专业人才技能也随之进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长久积累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使得学生自身文化思想层面高、文笔扎实、思维跳跃,在写作、分析、引经据典方面优越于其他人。

二、人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包括诸多方面,人文应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主要就是针对文学素养高的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人文应用型人才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学素养程度高,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将我国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于一体,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养;二是针对我国提倡的“人才需要 社会实践 ”观念,应该将自身专业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优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给身边的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将这种优秀的人文思想传播给社会,对社会造成良好影响,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需要将自身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人文知识是人精神层面的慰藉,而应用于实践便是人的精神产物,需要有良好的培养模式才能将精神与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模式

(一)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技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保证精神境界的教育。所以,课程设置应该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确保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心间。现代社会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实践能力, 经验 丰富的人与初出茅庐的学生肯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课程向实践改革是必需的,可以多增加学生专项能力写作、古典文学演讲、 辩论 等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能力”“文学能力”突出出来。

(二)社会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大多从事编辑、写作、文秘等文职工作,强调良好的文化底蕴,但是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学生就不会懂得工作的性质。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固定让学生参加社会工作的实践,比如假期去一些社区、机构、公司做兼职工作,既可以有工作经验又可以提升实践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专业性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秘、新闻、教育等单独模块,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多方面学习,但是,术业有专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进行规划,进行专业培养。我国教育要求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只有专业人才专攻其事,才能将自身能力完全施展。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也要认清自身特点,将人文知识分门别类,针对自己精通的模块专业学习,其他模块辅助学习,这样才能做好人文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大众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印象就是文化素质高的文学人才,对于专业性能不够了解,但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需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拥有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各项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有优势。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增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自身人力资本,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 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 基本素养 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 兴趣 爱好 ,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 作文 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 文章 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 方法 ,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

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论文模板

汉语言文学领域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能型汉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 教育 渗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修养和自我审美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前提,详细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和完美渗透,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性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中华 文化 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文学作品也带有自身的审美因素,它们是各个作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利用这一点,不能完全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从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作品的美,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意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大有比兴的意蕴。试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诗人更是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出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师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小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教学中的方式革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若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讲放到理解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名人 故事 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像讲到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谈到了《徐志摩诗集》,学生可能因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擅长写一些浪漫的诗文,如《再别康桥》。但是理解还是浅层次的,那么我将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写作风格的不同变化一一呈现开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四个女人之间的 爱情故事 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讲,学生听的也入迷,自然也会激发去自主阅读更多的格律诗歌。

三、利用作品内的作者情感,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四、引导学生来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讲课的时候过于重视一些纯粹地理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实践,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文学课堂的“满堂灌”现象和全班学生的“有口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实物或者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纯粹的理论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就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像中间秦可卿将宝玉安排到自己卧室,然后宝玉就做了梦,梦中与可卿有了儿女之事。让学生通过这个场景来猜想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有同学说,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实有的一个袅娜纤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她所痴迷,长大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出来了红楼梦中的可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尹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刍议[J].北方文学,201(52)[3]师会敏.美育视野中的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判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及进行日常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方法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关键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涉及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也不能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然趋势。

1注重教学的长效机制,开启写作系列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难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一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远达不到目的的加强培训课程,需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开一门基础课、并只开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的方式作出改变,重新建立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教学方案。注重将课堂的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设置写作系列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模式。

培养基础技能。

在大学的第一年,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学生对 文章 的理解和欣赏力。在这个阶段里奠定基本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训练,题材不限,形成长效训练机制。倡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对写作技巧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基础训练的积累和点评,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进行技能训练。

在大学第二年,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们在其中对写作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比如: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样的文体?涉及怎样的写作风格?内容要以什么样的情绪呈现?接着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猜想构思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抒发表达能力、素材积累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

进行技能提升。

大学的第三年,要对学生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有效提升自己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前面两年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通过拓展来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力。通过多种文体以及不断的写作练习,提升不同文体的写作技能水平,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要对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写作实践,通过多次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从实践中找到写作的技巧。

写作成果验收。

大四时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反馈信息来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对自身的应用文写作水平进行实战演练,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考究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利于学术交流的同时留下有利的参考资料。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统一性,比较多样化,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范例教学是多年教学实践得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教学方法 之一,那么什么是范例教学呢?就是把教科书中的写作理论与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让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具象化。通过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扭转学生惯有的消极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授课时,应当注重将写作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进行融合讲解,在写作课程讲授中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知识,有效地结合文学与写作理论。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写作中,无论是技能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还是实践性强的学术论文写作,都应从经典的 范文 中提取相应精华和写作理论,在进行相应知识授课前使用适当的例文铺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解结束后通过范文来印证写作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作更规范。

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得出写作教学过程中效果和问题的精确反馈,对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能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思考写作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评价收到的信息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科学客观的写作评价体系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课程也分多种,并且各有不同,那么对他们之间的评价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写作评价体系设立完成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按照相应标准对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 ,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和点评讲解,对学生差异个体进行尽量全面的 写作指导 ,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点评和指导中对自身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3]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发展机遇也存在发展困境。优化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发展的策略是: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困境;优化策略

汉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如今其发展已逐渐呈现 出国 际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了新的特色。本文就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在通过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语言。其主要在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部分汉语言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比如网络流行语“喜大普奔”,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 成语 的缩略形式,体现了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其表现出了跨越时空、数字化、网路化的特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多媒体网络平台交流与互动,网络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交流更加多样化与富有活力。[1]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因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时往往与严格的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有不符合之处,未遵循正确的汉语言用语规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学习、贮备知识的青少年而言,会对其使用正确汉语言的习惯产生一定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不利于 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发展。[2]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使得受众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中,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传媒载体,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人们使用汉语言的方式与习惯体现出更加随意的特点。在多媒体的影响下,部分人往往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传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与汉字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在网络上发言的权利与用语方式受到很小的限度与制约,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已成为了主要的力量,汉语言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利于正确汉语言 思维方式 与规范的形成,对于优秀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题材展现、分析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网络中比较 热点 的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组成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老师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与评析,加以科学的引导。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3]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面临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符合汉语言规范、能够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与学习,丰富日常用语。然后对于那些不符合汉语言规范、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4]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3、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本文对于网络时代汉语言发展困境、特点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对待网络流行语、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用语中都应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4]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报告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对于做好汉语文学审美 教育 有一定价值,要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特性与时代审美特征,深入研究审美问题,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人文应用型人才是集 文化 思想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文化情怀与自身素养,并能够渗透到工作实践中,影响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习文学史、哲学史等社会科学知识,它的精神价值一直对人内心的修习产生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培养了无数学者与优秀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深化课程,开始涉及到互联网、对外交流等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习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针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修学习,中外世界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是课程必修内容,而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文化信息越来越多,理论知识也越来越广,所以,专业人才技能也随之进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长久积累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使得学生自身文化思想层面高、文笔扎实、思维跳跃,在写作、分析、引经据典方面优越于其他人。

二、人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包括诸多方面,人文应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主要就是针对文学素养高的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人文应用型人才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学素养程度高,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将我国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于一体,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养;二是针对我国提倡的“人才需要 社会实践 ”观念,应该将自身专业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优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给身边的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将这种优秀的人文思想传播给社会,对社会造成良好影响,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需要将自身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人文知识是人精神层面的慰藉,而应用于实践便是人的精神产物,需要有良好的培养模式才能将精神与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模式

(一)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技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保证精神境界的教育。所以,课程设置应该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确保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心间。现代社会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实践能力, 经验 丰富的人与初出茅庐的学生肯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课程向实践改革是必需的,可以多增加学生专项能力写作、古典文学演讲、 辩论 等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能力”“文学能力”突出出来。

(二)社会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大多从事编辑、写作、文秘等文职工作,强调良好的文化底蕴,但是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学生就不会懂得工作的性质。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固定让学生参加社会工作的实践,比如假期去一些社区、机构、公司做兼职工作,既可以有工作经验又可以提升实践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专业性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秘、新闻、教育等单独模块,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多方面学习,但是,术业有专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进行规划,进行专业培养。我国教育要求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只有专业人才专攻其事,才能将自身能力完全施展。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也要认清自身特点,将人文知识分门别类,针对自己精通的模块专业学习,其他模块辅助学习,这样才能做好人文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大众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印象就是文化素质高的文学人才,对于专业性能不够了解,但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需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拥有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各项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有优势。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增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自身人力资本,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 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 基本素养 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 兴趣 爱好 ,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 作文 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 文章 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 方法 ,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

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是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的,对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

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意境烘托内心,并不断深化

在诗歌中运用意境,不仅是为了使整首诗歌的美感提升,同时也能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形象。就像是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诗言志的说法,所以我国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过书写文章,来刻画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感叹世间的百态,又或是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阔自己的仕途之路;犹如当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等,都是运用诗歌来描绘社会的一种现象,旨在敲醒当代的人们,反抗就社会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会通过意境而使内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会现象有所深化。在杜甫大诗人的《三吏三别》中,刻画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人物的繁杂,而对整首诗产生陌生的感觉,因为这些人物就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氛围,让读者犹如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人物,所以就不会特别陌生,反而会彰显这些人物的鲜明活泼的生命力,同时也烘托出作者对友情的珍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的《石灰吟》中曾经写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营造了整首诗比较危机的氛围,但是正是在这种危机氛围的烘托之下,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会被荣华富贵所诱,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这人世之间,正是这样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让读者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往往源于日常的生活,并会不断的创新;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读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构建意境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构建意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就是“有境无意”,就是指整首诗虽然拥有一定的意境,拥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却是华而无实,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只是简单的将现实中的实物描写的较为逼真,但是却没有侧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有意无境”,在一些较为成功的诗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话说的作品中既要有骨头,又要有肉,这样诗歌就会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来帮助诗人像读者抒发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诗只是有骨头,而没有肉,就会使整首诗有意无境,往往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较少,没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后盾,致使整首诗只是空洞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不会体会到作者的真切情感,还会使整首诗都太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掌握语言规律

汉语言文学旨在研究语言,所以,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用于理解文学

汉语言文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然而文学理解与文学阅读并不相同,文学理解是指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营造出的气氛,而文学阅读只是指仅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学习了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真谛,从而为了以后的文学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见过的文章,并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学的方法。

写作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广泛领域,不仅包括理解一些文学作品,同时还包括写作与运用。在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之后,就会逐渐掌握文章结构,了解营造意境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达感情,这样就会在日后的写作当中,合理的运用语言,正确的组织文字。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独有特色,这就使学者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彰显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的目光,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着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似乎停留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没有及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更没有考虑到市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学生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大问题。

2.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殊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在中学任教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以一种广阔的文学背景而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的知识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不重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例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预备党员的选取、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基本数据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电脑技能、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1.对学科层次性的科学性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文学资料齐全,这类学校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能够从事各行业中的文字工作,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首先,可以对传统专业基础课进行优化。目前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精简,每门课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另外,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3.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做出系统、公正、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将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与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结语

北师大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根据人才培养新规格,调整教学计划.依据当代人才培养新规格及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对本科教学计划的内容作实质性的调整.一是真正实施学分管理体制,强化学分、学位理念,淡化修业年限和学历意识.允许学生只要拿到了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既鼓励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及早成才,同时又使那些学习勤奋刻苦但家境贫寒的学生在弹性机制下获得边学习边工作的机会,缓解一部分经济压力. 尽管这会增加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本,但这却是新的人才培养规格所要求的.二是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和发表论文.这样可以促使那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加重对传统文化和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所占学分的比重,这对塑造健康人格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四是在注重专业基础学习的同时,突现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像读书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调查等都应该纳入正常的考核范围,应该与期末考试那种"终结式考核"方式结合起来,并予以同等对待.五是根据当代就业新形势,提前开展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我们认为在大三下学期就可以进行选题、资料积累和导师选择工作了.这样一来,那种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现象可望有所改善. 按照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完善课程设置.根据新时代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首先,我们应改革课程体系.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通常由公修课、专业课(含基础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和实践课三个部分构成.粗粗一看,这种课程设置在大的框架方面并无任何不妥,但是其中却蕴涵着重专业、轻素质,厚基础、轻应用的弊端.因此,我们建议将课程的板块构成改为综合公修课程(如大学英语、体育、两课等)、文理基础课程(如自然科学简史、当代科技概观、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精读等)、专业课程(含基础课、限选课、任选课)、毕业实践课程(主要为论文写作和专业实习)等四部分组合;建议学分比例设置为3∶∶∶1.其次,我们要完善选修课程设置.选修课是专业课程中最能体现教育改革观念和学科发展趋势的课程部分,限选课一般说来可动的空间不大,但任选课却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应该严把课程设置和开设门坎,既不因人设课,也不因人撤课,采取按课群设置,适时增加应用型课程分量的举措,并保持课群的相对稳定性. 最后,我们要给新学科预留课程空间.对于那些与专业相关的新学科,我们应在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时,保留2~3门新开选修课程,使诸如"文艺生态学"、"网络文学"、"影像文化"、"广告语言学"等一些课程有迅速进入课堂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中学语文和大学课程之间的衔接,研究本专业各课群之间的互补与衔接,避免课程简单重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将"双语课程"纳入正常教学体系之中,以增强学生的外语能力,适应本专业对外交流的需要. 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也是本专业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要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引导、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向互动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直至最后解决问题.有些比较容易的章节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教学,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二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将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信息的密集性融为一体. 三要以情景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有些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就语言和文学中的热点问题,设置一定的情景,引导他们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使他们的心理、思维、想象、表达、普通话等综合素质和能力都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 依据系统、科学的原则,确立考核评估新标准.一要改善考核方式.如前所述,传统教育采取的期末考试定终身的"终结式"考核评估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教育理念的变革,它虽然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但却因其固有的僵化模式,并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在考试时产生投机的心理,平时不认真学习,单靠考前临时突击达到考试过关的目的.我们应采用"质量标准多样化"的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重视对"过程"的全面考察,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创新成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便于教师评分时进行科学、简便的操作,避免印象分、人情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建议将平时分提高到50%,其中25%为书面作业分,25%为问答、讨论、辩论分,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严把质量关,加大对知识运用题目的考核力度.二要改善学分结构,通过学分结构体现人才评价新理念.建议将考核学分内容设置为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活动课学分、专业实习课学分四大块,必修课和必选课的学分设定为一个基数.如总学分为100分,必修课、必选课的学分设定为60分,实习成绩设定为10分,85分为及格分,选修课一门1学分,特长课一门2学分.那么,剩下的15个以上的学分,可供学生自由选择,既可以通过选修课获得,也可以通过发表文学作品、发表科研论文获得,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以荣誉奖励的方式获得.这种考评方式将改善目前人才评价不合理的方式,使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获得充分肯定. 立足教育新理念,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实施本科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教育教学主体---教师来完成,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教师管理制度.一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做法,对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并重的办法,使其各占年度工作考核成绩的50%,刺激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二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看重学历,轻视能力的做法,将学历和能力并重,同时更看重能力,使真正有能力的人活出滋味.三要对任课教师制定新的考评办法,对教师的业绩考核,可以采取听取所在班级学生、同专业教师、教学专家意见的方法,结合科研成果,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评优、评先、工资晋升、职称评聘等项目中去.四要关心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对各种职称段,各种年龄段的教师都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着重加强专业知识更新和教育理念转化方面的培训,使之成为业务素质高,又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动态的专家. 来自:标准论文网,原文:

平均分要高过70分,有的要高过65分

你的汉语言文学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自考一般是8000-12000具体院校有规定,你可以给负责论文的导师沟通2.论文题目必须是自拟,但是要和导师进行交流,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更正修订,题目拟定后最好在百度搜一搜,如果重复了,最好换几个字,意思不变就行3.你不要管别人是不是原创,只要过了拿了毕业证都是相安无事,这个事情谁也没做过调查,无从考究4.你可以在原有学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咱们国家的大学的论文只是一个形式,你的东西过得去,也就过了,写论文有一个评分标准,参照那个东西很容易就过了,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5.论文有一定的参考度,就是百分之30是引用都可以过,如果太多就会通不过,试想通篇是别人的观点,凭什么算你写的?6.严格与否跟学院的风气有关系,但是自考的一向都严格,答辩就是向老师表述自己写这个论文的大概构思等。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执行期:2008年10月01日开始(当前)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分 考核方式 是否选考课 是否证书课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政治课 2 笔试 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课 4 笔试 3 00015 英语(二) 文化基础课 14 笔试 是 4 00016 日语(二) 文化基础课 14 笔试 是 5 00017 俄语(二) 文化基础课 14 笔试 是 6 00541 语言学概论 专业课 6 笔试 7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专业课 7 笔试 8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专业课 7 笔试 9 00540 外国文学史 专业课 6 笔试 10 00820 汉字学概论 专业课 5 笔试 11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专业课 6 笔试 12 00819 训诂学 专业课 5 笔试 13 00037 美学 专业课 6 笔试 14 10054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综合课 0 论文/毕业设计 15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其他选修课 6 笔试 是 16 00658 新闻评论写作 其他选修课 6 笔试 是 17 00182 公共关系学 其他选修课 4 笔试 是 18 00642 传播学概论 其他选修课 6 笔试 是 19 02106 普通心理学 其他选修课 8 笔试 是 20 04122 文化产业与管理 其他选修课 5 笔试 是 接考本专业加考课 接考规定 接考专业分类 (文本)1 00536 古代汉语 加考课 8 笔试 2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加考课 6 笔试 选考课程关系相关说明组关系2 课程信息 课程关系2组 选 1组 选考学分不低于:14分 不考外语的考生,必须选考不少于14学分的课程。不考外语者,不能申请学位。 1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62 新闻评论写作(00658) 63 公共关系学(00182) 44 传播学概论(00642) 65 普通心理学(02106) 86 文化产业与管理(04122) 56门 选 0门 选考学分不低于:14分 1 英语(二)(00015) 142 日语(二)(00016) 143 俄语(二)(00017) 143门 选 1门 选考学分不低于:14分 整体描述:

汉语言论文大纲参考模板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提纲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

隋唐五代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先秦两汉的古语词,同时又有大量口语词出现,而唐诗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唐代的语言面貌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 唐诗现存近五万首,除了运用古语词和口语词外,还有体现唐诗特点的诗文词。(所谓“诗文词”就是一般用于诗文的词语,在口语中不太用)而诗丈词更多体现的是词的文化意义,其中,色彩服饰词语也属于诗文词。因此,本文将对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通过《全唐诗索引》查出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然后对这些词语进行大致的分类,再结合史料、注释对每句诗进行分析,根据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再分类,最后对色彩服饰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归纳。从中我们发现:唐诗中色彩服饰词语大部分指官职,用服饰的色彩表示相应的官阶,但在唐诗中却不那么严格;色彩词与“衣”字的结合能力最强,其次是“袍”、“衫”、“服”;相当一部分色彩服饰词语是使用它的借代义和比喻义;还有一些色彩服饰词表示谦称或美誉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论文。服饰色彩已成为一种象征符号,而“色彩服饰词语”更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且它们是与传统政治文化、生产力水平、民族之间社会经济交往以及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摘要3-4

ABSTRACT4-5

目录5-7

第一章 绪论7-9

一、唐诗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及前人研究概况7-8

二、本文写作的意义8

三、文章结构8-9

第二章 唐代服制简介9-14

第三章 色彩衣服词语分析14-32

赭衣14

赭袍14

紫衣14-15

紫袍15-16

朱衣16-17

朱袍17-18

朱服18

朱衫18

红衣18-19

红衫19

红袍19

绯衣19-20

绯袍20

绯衫20-21

绛衣21

绛服21-22

茜衣22

茜袍22

茜服22

茜衫22

黄衣22-23

黄衫23

绿衣23-24

绿袍24-25

绿衫25

青衣25-26

青袍26-28

青衫28-30

白衣30

白杉30-32

第四章 色彩“绶”(“绂”)分析32-39

朱绶32-33

朱绂33-34

红绶34

赤绶34

赤绂34-35

青绶35

绿绶35-36

艾绶36

紫绶36-37

紫绂37

黄绶37-38

墨绶38-39

结论39-44

注释44-45

参考文献45-47

致谢47

学作论文流程

一、论文选题的要求和范围

1.要求:

(1)论文的选题限定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内;

(2)要尽可能选择课程范围内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题;

(3)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课题;

(4)选题要考虑论文所要求的理论性和深刻性:

(5)选题宜小不宜大,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要求完成,切忌选择内容空泛、大而无当的问题。

2.范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题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2)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3)语言学方面;

(4)汉语方面(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5)文学理论方面(包括文学的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

(6)外国文学(尤其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7)比较文学方面;

(8)美学方面。(超范围选题,论文无效)

二、论文程序

1.确定一个适当的选题。所谓“适当”,是指符合选题要求的课题。选题要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并经指导教师认可。论文选题的`程序和方法是:首先在一个比较大的课题范围内尽可能广泛地浏览相关研究资料,并向他人请教,了解这一范围的研究状况,同时进行积极思考,从中选出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真正选好课题的标志是形成解决这个课题的设想。

2.收集资料和写出提纲。在选题阶段广泛浏览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阅读的资料,对有的资料要精心研读。需要记录的资料,要根据资料的性质、特点和重要程度,采用摘录、提要、心得札记、复印、网上下载等形式随时记录下来。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对课题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就应该形成解决课题的思路,就应该知道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就应该能写出论文提纲。提纲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认可。如果指导教师对提纲提出修改意见,要认真修改后方可进行下一程序。提纲的内容包括:题目、论点、论述思路的逻辑架构,主要论据(资料)。提纲应分条列项,并尽可能详细:提纲的详细程度反映思路的成熟程度。

选题和收集资料是整个作业过程中两个最关键环节,只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并获取充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论文是水到渠成之事,不要误认为写作成稿是最主要过程。

3.撰写初稿、修改定稿。首先写出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按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交指导教师审阅。如果指导教师认可,就可定稿。如果指导教师不认可,就要继续修改,直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定稿。

4.答辩

三、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应符合通行的格式规范,要求必须具备如下格式:题目、署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题目要明确地揭示论文内容,切忌摸棱两可或不知所云。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控制在200字左右,最多不超过300字。注意:摘要应客观、准确地表述自己论文的内容,不能带主观色彩,不要分段,也不要分条列项。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专业术语或具有专业术语性质的词语。一般三至五个,最多不超过八个。

正文一般包括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文中一般不出现“引言”、“本论”、“结论”字样,但一般应有引言段和结论段。本论是论文的主体,一般要分几个部分和几个论述层次,要求加上小标题或数字序号,以显示文章清晰的思路。

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不能仅停留在经验和操作层面。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表达,表述必须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论文要求使用准确、简洁、规范、平易的书面语言,不要口语化,尽量不用文学修辞。

论文正文不得少于5000字。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所收集到的对本文的论述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足以支撑本文论述的资料。格式如下:

期刊类:序号、作者、篇名,刊名,期号和出版时间。

专著类: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网页类:序号、作者、篇名,网址,发表年月。(如果网上文章来自期刊或专著,应以书面文献为准)

四、论文答辩

论文完成后,要通过答辩确认论文的真实性,评定论文成绩。为使论文能够顺利通过,应充分做好答辩准备。答辩分论文介绍和回答问题两个部分,做答辩准备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论文介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原因,说明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论题,这个论题的意义何在。二是研究背景,说明前人对这个论题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什么重要观点等。对研究背景的介绍能够直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对论题的研究程度,因此应是论文介绍的重点。三是对论文本身的介绍,主要介绍论文的的创新之处、基本观点和论述思路,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等。在准备论文答辩时,应该就这三个方面准备一份介绍提纲。介绍论文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

撰写论文提纲是论文的骨架,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冯梦龙及三言著作概述

第二节 奇遇故事分类研讨的价值

第二章 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 故事类别简述

(一) 情节简析

(二) 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 条件剖析

(一) 客观条件

(二) 客观条件

第三节 创作手法及心思剖析

(一)创作手法剖析

(二) 创作心思剖析

第三章 色欲考验类

第一节 故事类别简述

(一) 情节简析

(二) 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 条件剖析

(一) 客观条件

1. 社会经济条件

2. 文明和价值观气氛

(二) 客观条件

1. 创作意图

2. 学问积聚

第三节 创作手法及心思剖析

(一)创作手法剖析

(二) 创作心思剖析

第四章 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 故事类别简述

(一) 情节简析

(二) 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 条件剖析

(一) 客观条件

1. 社会经济条件

2. 文明和价值观气氛

(二) 客观条件

1. 创作意图

2. 学问积聚

第三节 创作手法及心思剖析

(一)创作手法剖析

(二) 创作心思剖析

第五章 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 故事类别简述

(一) 情节简析

(二) 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 条件剖析

(一) 客观条件

1. 社会经济条件

2. 文明和价值观气氛

(二) 客观条件

1. 创作意图

2. 学问积聚

第三节 创作手法及心思剖析

(一)创作手法剖析

(二)创作心思剖析

第六章 完毕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7

一、从诗歌到戏曲------李杨题材的文学价值 9-11

二、从情到理------明清文人选择这一题材的原因 11

三、从《彩毫记》到《天宝曲史》------李杨题材传奇选题范围 11-15

四、从个体到整体------李杨题材传奇研究方法与现状 15-17

第一章 李杨题材传奇的历史探源 17-22

第一节 李杨题材的史实记录 17-19

第二节 李杨题材的戏曲演变 19-22

第二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思想主题 22-36

第一节 明后期个人化的情感抒发 23-30

一、《彩毫记》:传达追仙求道的隐逸思想 24-27

二、《惊鸿记》:流露忍辱尊君的传统理念 27-28

三、《磨尘鉴》: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 28-30

第二节 清前期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30-33

一、《天宝曲史》:强调史鉴的批判主题 30-32

二、《长生殿》:突出悔情的反思主题 32-33

第三节 明末清初李杨题材传奇主题不同的原因 33-36

一、历史成为个性表达的载体 34-35

二、政治是主题走向的指向标 35-36

第三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典型人物 36-48

第一节 具有复杂性的李隆基形象 37-41

一、李隆基身份上的二重性 38-39

二、李隆基性格上的矛盾性 39-41

第二节 具有易变性的杨玉环形象 41-45

一、杨玉环形象包含多种文化冲突 41-43

二、杨玉环形象担当不同脚色的善变 43-45

第三节 具有代言性的其他人物 45-48

一、李白形象是文人性的典型 45-46

二、梅妃形象是文人性的延展 46-48

第四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审美特征 48-58

第一节 文本创作中雅丽的审美特色 49-52

一、诗情画意的独白式语言 49-51

二、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 51-52

第二节 园林剧演中精致的审美要求 52-58

一、规范化的演出形式 53-54

二、虚幻式的表演场面 54-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3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3-64

致谢 64-65

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我们最好提前列好论文提纲,汉语言论文提纲如何写,以下的汉语言论文提纲范文,具体请往下阅读:

汉语言论文提纲范文【1】

摘要:本文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历史的研究,通过访谈调查和史料整理分初创、探索、深化发展三个阶段进行深入描写。现状研究,通过访谈调查、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三种手段进行。

笔者结合自制的《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及教学法应用历程的访谈》提纲,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四所高校对6名教学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收集了大量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和教学法应用情况的珍贵资料。

运用针对中级阶段精读课的《相关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应用观察表》和《学生反馈意见调查问卷》,笔者对抽样的5个班级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观察、访问。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在运用中存在着三个明显不足,一是偏传统,改革创新少;二是偏封闭,交流沟通少;三是偏经验,设计安排少。结合这一结果,笔者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对教学法提出了个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 对外汉语教学法 历史 现状 建议

摘要3-4

Abstract4-7

绪论7-10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界定7-8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9-10

(一) 研究方法9

(二) 研究思路9

(三) 主要内容9-10

第一章 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法的认识10-22

第一节 教学法的定义和地位10-11

一、 定义10

二、 地位10-11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11-18

一、 传统派12-14

二、 改革派14-17

三、 其他教学法17-18

第三节 国内外二语教学法研究综述18-22

一、 国外二语教学法研究18-19

二、 国内二语教学法研究19-22

第二章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设计22-25

第一节 研究方法22-23

一、 访谈22

二、 课堂观察22-23

三、 调查问卷23

第二节 研究过程23-25

一、 前期准备阶段23-24

二、 中期撰写阶段24

三、 后期撰写及修改阶段24-25

第三章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结果分析25-54

第一节 访谈结果分析25-30

一、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的访谈25-28

二、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应用历程的访谈28-30

第二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30-33

一、 对教师所用教学法的课堂观察30-32

二、 对学生互动情况的课堂观察32-33

第三节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3-49

一、 被试的基本情况分析33-34

二、 基本题目分析34-38

三、 独立样本 T 检定与分析38-49

第四节 小结49-54

一、 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应用教学法的特点49-52

二、 学生对教学法的反馈情况52-54

第四章 针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改进建议54-64

第一节 教师对教学法的改进54-59

一、 理论研究要更扎实54-57

二、 实际应用要更灵活57-58

三、 交流创新要多进行58-59

第二节 教研小组对教学法的改进59-60

第三节 教学管理者对于教学法的改进60-64

一、 加强校际校内的专业交流与合作61-62

二、 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利用62-63

三、 加强教学分班中对学生学习目的的考察63-64

第五章 结论64-66

第一节 结论64-65

一、 教师偏向应用固定的、较为传统的教学法64

二、 教师对于教学法的学习研究少、交流学习少64

三、 学校层面应对对外汉语教学给予更多关注64-65

四、 学生的反馈很重要65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65-66

注释66

参考文献66-69

附录69-78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78-79

致谢79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模板【2】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7

一、从诗歌到戏曲------李杨题材的文学价值 9-11

二、从情到理------明清文人选择这一题材的原因 11

三、从《彩毫记》到《天宝曲史》------李杨题材传奇选题范围 11-15

四、从个体到整体------李杨题材传奇研究方法与现状 15-17

第一章 李杨题材传奇的历史探源 17-22

第一节 李杨题材的史实记录 17-19

第二节 李杨题材的戏曲演变 19-22

第二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思想主题 22-36

第一节 明后期个人化的情感抒发 23-30

一、《彩毫记》:传达追仙求道的隐逸思想 24-27

二、《惊鸿记》:流露忍辱尊君的传统理念 27-28

三、《磨尘鉴》: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 28-30

第二节 清前期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30-33

一、《天宝曲史》:强调史鉴的批判主题 30-32

二、《长生殿》:突出悔情的反思主题 32-33

第三节 明末清初李杨题材传奇主题不同的原因 33-36

一、历史成为个性表达的载体 34-35

二、政治是主题走向的指向标 35-36

第三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典型人物 36-48

第一节 具有复杂性的李隆基形象 37-41

一、李隆基身份上的二重性 38-39

二、李隆基性格上的矛盾性 39-41

第二节 具有易变性的杨玉环形象 41-45

一、杨玉环形象包含多种文化冲突 41-43

二、杨玉环形象担当不同脚色的善变 43-45

第三节 具有代言性的其他人物 45-48

一、李白形象是文人性的典型 45-46

二、梅妃形象是文人性的延展 46-48

第四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审美特征 48-58

第一节 文本创作中雅丽的审美特色 49-52

一、诗情画意的独白式语言 49-51

二、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 51-52

第二节 园林剧演中精致的审美要求 52-58

一、规范化的演出形式 53-54

二、虚幻式的表演场面 54-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3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3-64

致谢 64-65

艺术设计硕士论文提纲范文【3】

摘要 3-4

Abstract 4

绪言 7-12

(一) 研究现状 7-8

(二)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8-10

(三) 研究内容 10-12

一、 回溯法 12-21

(一) 回溯法概念 12

(二) 案例分析 12-14

(三) 回溯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14-18

1、 不完全交待 14-16

2、 不连续交待 16-18

(四) 回溯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18-21

二、 插入法 21-28

(一) 插入法概念 21

(二) 案例分析 21-24

(三) 插入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24-26

1、 情节的非连续性 24-25

2、 舞台时空交替性 25-26

(四) 插入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26-28

三、 戏中戏法 28-35

(一) 戏中戏法概念 28

(二) 案例分析 28-31

(三) 戏中戏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31-33

1、 整体性插入 31-32

2、 借喻式表达 32-33

(四) 戏中戏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33-35

四、 后设法 35-43

(一) 后设法概念 35-36

(二) 案例分析 36-37

(三) 后设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37-41

1、 同时性 37-39

2、 后台前置 39-41

(四) 后设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41-43

五、 互文法 43-51

(一) 互文法概念 43

(二) 案例分析 43-45

(三) 互文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45-49

1、 重复性 45-47

2、 矛盾性 47-49

(四) 互文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49-51

结语 51-52

参考文献 52-55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5-56

致谢 56-57

汉语言论文写作模板

不知道你想问的是不是论文格式?如果是内容的话,就不好说了。这是我在上学吧论文查重上看到的汉语言文学的论文格式,希望对你有帮助。论文格式对于论文是很重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学校论文查重检测的结果,如果担心自己完成之后,达不到学校要求的重复率,推荐大家在》》》知网检测系统进行论文查重检测修改。如果是初稿的话,还是建议使用Paperfree论文查重工具,实用又方便。1.汉语言文学论文正文内容格式,一律用小四号,宋体。2.汉语言文学论文正文标题格式:三号黑体。3.汉语言文学论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内容格式用五号,楷体。“内容摘要”和“关键词”这几个字用黑体五号。4.目录格式:列出正文一、二级小标题。论文中标题序号一般是四级:一、二、……;(一)(二)……;1、2……;(1)、(2)…… 以此类推。论文如果只有两级小标题,就用一、二、……和1、2……。并以虚线注明所属之页码。5.页码格式:从正文开始。6.注释格式:标明引文出处,凡引用他人的话语必须标明出处。7.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格式: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一)专著格式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格式示例[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格式示例[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二)论文集格式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三)报纸文章格式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四)期刊文章格式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五)学位论文格式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六)报告格式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汉语言文学领域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能型汉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 教育 渗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修养和自我审美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前提,详细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和完美渗透,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性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中华 文化 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文学作品也带有自身的审美因素,它们是各个作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利用这一点,不能完全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从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作品的美,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意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大有比兴的意蕴。试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诗人更是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出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师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小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教学中的方式革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若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讲放到理解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名人 故事 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像讲到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谈到了《徐志摩诗集》,学生可能因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擅长写一些浪漫的诗文,如《再别康桥》。但是理解还是浅层次的,那么我将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写作风格的不同变化一一呈现开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四个女人之间的 爱情故事 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讲,学生听的也入迷,自然也会激发去自主阅读更多的格律诗歌。

三、利用作品内的作者情感,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四、引导学生来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讲课的时候过于重视一些纯粹地理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实践,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文学课堂的“满堂灌”现象和全班学生的“有口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实物或者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纯粹的理论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就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像中间秦可卿将宝玉安排到自己卧室,然后宝玉就做了梦,梦中与可卿有了儿女之事。让学生通过这个场景来猜想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有同学说,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实有的一个袅娜纤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她所痴迷,长大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出来了红楼梦中的可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尹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刍议[J].北方文学,201(52)[3]师会敏.美育视野中的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判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及进行日常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方法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关键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涉及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也不能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然趋势。

1注重教学的长效机制,开启写作系列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难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一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远达不到目的的加强培训课程,需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开一门基础课、并只开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的方式作出改变,重新建立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教学方案。注重将课堂的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设置写作系列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模式。

培养基础技能。

在大学的第一年,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学生对 文章 的理解和欣赏力。在这个阶段里奠定基本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训练,题材不限,形成长效训练机制。倡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对写作技巧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基础训练的积累和点评,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进行技能训练。

在大学第二年,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们在其中对写作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比如: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样的文体?涉及怎样的写作风格?内容要以什么样的情绪呈现?接着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猜想构思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抒发表达能力、素材积累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

进行技能提升。

大学的第三年,要对学生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有效提升自己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前面两年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通过拓展来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力。通过多种文体以及不断的写作练习,提升不同文体的写作技能水平,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要对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写作实践,通过多次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从实践中找到写作的技巧。

写作成果验收。

大四时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反馈信息来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对自身的应用文写作水平进行实战演练,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考究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利于学术交流的同时留下有利的参考资料。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统一性,比较多样化,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范例教学是多年教学实践得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教学方法 之一,那么什么是范例教学呢?就是把教科书中的写作理论与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让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具象化。通过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扭转学生惯有的消极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授课时,应当注重将写作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进行融合讲解,在写作课程讲授中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知识,有效地结合文学与写作理论。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写作中,无论是技能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还是实践性强的学术论文写作,都应从经典的 范文 中提取相应精华和写作理论,在进行相应知识授课前使用适当的例文铺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解结束后通过范文来印证写作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作更规范。

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得出写作教学过程中效果和问题的精确反馈,对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能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思考写作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评价收到的信息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科学客观的写作评价体系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课程也分多种,并且各有不同,那么对他们之间的评价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写作评价体系设立完成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按照相应标准对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 ,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和点评讲解,对学生差异个体进行尽量全面的 写作指导 ,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点评和指导中对自身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3]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发展机遇也存在发展困境。优化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发展的策略是: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困境;优化策略

汉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如今其发展已逐渐呈现 出国 际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了新的特色。本文就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在通过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语言。其主要在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部分汉语言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比如网络流行语“喜大普奔”,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 成语 的缩略形式,体现了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其表现出了跨越时空、数字化、网路化的特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多媒体网络平台交流与互动,网络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交流更加多样化与富有活力。[1]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因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时往往与严格的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有不符合之处,未遵循正确的汉语言用语规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学习、贮备知识的青少年而言,会对其使用正确汉语言的习惯产生一定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不利于 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发展。[2]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使得受众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中,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传媒载体,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人们使用汉语言的方式与习惯体现出更加随意的特点。在多媒体的影响下,部分人往往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传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与汉字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在网络上发言的权利与用语方式受到很小的限度与制约,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已成为了主要的力量,汉语言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利于正确汉语言 思维方式 与规范的形成,对于优秀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题材展现、分析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网络中比较 热点 的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组成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老师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与评析,加以科学的引导。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3]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面临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符合汉语言规范、能够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与学习,丰富日常用语。然后对于那些不符合汉语言规范、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4]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3、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本文对于网络时代汉语言发展困境、特点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对待网络流行语、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用语中都应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4]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报告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北师大汉语言论文的论文模板
  • 汉语言论文模板
  • 北师大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
  • 汉语言论文大纲参考模板
  • 汉语言论文写作模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