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 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以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 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老实说,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则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 其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 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 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方针策略来看,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也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环境保护,因为,只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为外资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就会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一高投入、高产出一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三,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四,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协调的目标是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兼顾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还要兼顾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方式,要涉及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还要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镇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动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如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人类思想史上与环境相关知识,探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和对策。 而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的观点探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原理:坚持主体性原则用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现今城市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都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今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我国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能动改造,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造自然和占用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只是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们脱离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却忽略了在改造自然,占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职责。造成现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成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浅论~~市生活垃圾资源化 摘 要:通过对~~市生活垃圾产量、成分及处置现状的分析,提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并阐述了~~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潜力,给出生活垃圾资源化措施的见意,对~~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分类收集 城市生活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或为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若处理得当,可以是一种资源。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就是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使其转化为肥料、能源等造福于人类[1]。~~市自1992年建成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其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已全面实施,至2004年成都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中心城区为[2],只是资源化至今仍是空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金融、科技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研究与推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对于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市生活垃圾的现状 市生活垃圾的产量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的代谢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至2005年未[2]-[3]: ~~市生产总值是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杭州,居第四位;~~市总人口为万人,市区总人口为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人数仅次于重庆、北京、上海,居第四位;中心城市垃圾产量为3400吨/日。与1996年相比,十年间GDP增长了%,总人口增长了%,市区人口增长了%,中心城区垃圾日产量增长了%。平均每年垃圾日产量增长了%左右。 市生活垃圾的成分 随着垃圾产量的变化,~~市生活垃圾成分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以下给出了~~市中心城区近十年内生活垃圾成分曲线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市生活垃圾的特点是:有机物成分含量高、特别是可燃烧有机物含量至2004年已达到%[2],无机物逐渐下降,可回收物逐年增加,这些变化特点为成都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带来了机遇。 图1 ~~市生活垃圾各成分历年所占比例 市垃圾的处置现状 ~~市现行的垃圾收运模式是混合收集。除医院、涉外宾馆等产生的大约30t特种垃圾被运往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外,其余全都生活垃圾被运至距市区公里的~~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作卫生填埋处理[2]。该填埋场一期工程于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已经饱和,二期工程2003年峻工。两期工程共耗资亿元,设计库容3209万立方米,计划使用30年。由于处置场距市区远,运管费用高,且垃圾产量大,处理方式单一,对~~市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的特大城市来说,当填埋场库容再次饱和时,又不得不寻找新的用地来消纳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因此,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其唯一出路。 2~~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潜力 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是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仔细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后的垃圾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处理,使不同种类的垃圾均能加以利用,从而真正做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地害化和资源化[4]。对于分类后垃圾的处理,最有效的资源化途径是堆肥、焚烧以及卫生填埋的沼气回收利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早,对分类收集、焚烧、堆肥、卫生填埋方面都有一些自已的经验、研究成果及总结,另外关于生活资源化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2]。所以~~市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道路有巨大潜力。 ~~市早在64年就开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尝试,83年11月又在市内四个文明街区试行分类收集,为~~市以后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焚烧处理是指在高温条件下[5],垃圾中的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转化成高温的燃烧气和量少而稳定的固体残渣。其中燃烧气可作为热源回收利用热能。~~市环卫科研所从1988年开始进行城市垃圾焚烧实验及焚烧炉研制工作,并自行建成LTF-03垃圾焚烧炉,于93年用于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试行至今,运行状况良好。1998年,市环卫部门开始了《~~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课题,在LTF-03的基础上,完成了SHNB垃圾焚烧发电锅炉技术方案。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与引进国外同类设备相比,可减少投资60%以上,节约资金,适合成都这样一个资金并不充沛的西部大开发城市。 堆肥技术是将有机垃圾送入机械消化机中[6],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降解垃圾中的有机质,并发酵转化产生可被农作物吸收的腐殖质,成为农作物的营养,变废为宝。~~市环卫部门于1986年8月承担了《城市有机生物质垃圾系统处理工程技术》的研究课题。该项课题在发酵工艺、沼气利用、肥料试制及肥效实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工艺、技术在~~等地的垃圾处理工程中也得到了实际应用,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国家环保示范工程项目的都~~垃圾堆肥处理厂就是该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999年4月,市环卫部门又进行了《~~市200T/d生活垃圾制有机肥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报告中提出的采用堆肥、磷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方案,为垃圾堆肥出路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利于促进垃圾堆肥的发展,为~~市生活垃圾堆肥资源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八十年代以来,~~市根据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城区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使我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气普及率居全国首位,2004年未已达到%[2]。城区垃圾中易腐有机物含量增大,2004年未城区生活垃圾中有机物达%,热值在,另外成都市土壤的特点是富氮贫磷,因此~~市已具备作焚烧和焚烧处理的基础条件[2]。结合以上两种垃圾处理方式的技术研究水平,所以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基础上,~~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堆肥的资源化技术前景广阔。 关于卫生填埋,~~市目前已建成了国内较高水平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若将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可以得到一种宝贵的能源。针对卫生填埋技术,考虑到传统的厌氧填埋方式存在种种弊端,所以~~市环卫科研所与西南交通大学于2003年9月开始研究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在国内还没正式应用的垃圾填埋技术——准好氧填埋技术。该项技术完全符合我国有关城市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大大加速了垃圾的降解,垃圾降解稳定时间大约在2年左右,而一般厌氧填埋的稳定时间在10年以上,甚至长达几十年,又由于准好氧填埋是通过自然通风来达到垃圾快速降解之目的,所以节约处理成本,每吨垃圾的处理费用仅为传统厌氧填埋的83%[2]。所以~~市目前已具备填埋产沼的各项配套技术、设施,卫生填埋产沼资源化处理方式前景也是广阔的。 政策支持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建国以来西部地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拟继续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并制定了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和措施,还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格、投资、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市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位置上居于“三中心、两枢纽”的重要地位,可以优先享受国家有关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如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人类思想史上与环境相关知识,探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和对策。 而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的观点探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原理:坚持主体性原则用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现今城市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都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今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我国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能动改造,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造自然和占用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只是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们脱离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却忽略了在改造自然,占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职责。造成现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成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或者提示!谢谢!!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05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总量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2002年单位面积gdp产出仅为亿元/平方公里,属于极低的水平。 3、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属于粗放型增长。_镇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增长,属于粗放式增长。表现为:产品质量比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下;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但开采、加工技术比较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在严重的隐患;企业规模比较小,竞争力不强。 4、资源型工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随着石灰石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水泥、轻质碳酸钙、石灰等产业不断扩大,特别经济强镇战略不断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泥的粉尘、噪声污染,碳酸钙的尘、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废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 5、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力。作为一个工业企业众多、污染严重、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衢州市经济重镇,没有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专职环保人员,镇政府多年的环保工作更多的是协调处理群众环境污染、纠纷和协助环保局开展收缴排污费等工作;县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缺少有专业知识的环保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难以应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同时,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较好的措施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县确定了“工业立县、特色发展”两大战略,作为经济强镇,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我镇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盘”。
浅论~~市生活垃圾资源化 摘 要:通过对~~市生活垃圾产量、成分及处置现状的分析,提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并阐述了~~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潜力,给出生活垃圾资源化措施的见意,对~~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分类收集 城市生活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或为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若处理得当,可以是一种资源。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就是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使其转化为肥料、能源等造福于人类[1]。~~市自1992年建成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其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已全面实施,至2004年成都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中心城区为[2],只是资源化至今仍是空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金融、科技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研究与推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对于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市生活垃圾的现状 市生活垃圾的产量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的代谢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至2005年未[2]-[3]: ~~市生产总值是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杭州,居第四位;~~市总人口为万人,市区总人口为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人数仅次于重庆、北京、上海,居第四位;中心城市垃圾产量为3400吨/日。与1996年相比,十年间GDP增长了%,总人口增长了%,市区人口增长了%,中心城区垃圾日产量增长了%。平均每年垃圾日产量增长了%左右。 市生活垃圾的成分 随着垃圾产量的变化,~~市生活垃圾成分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以下给出了~~市中心城区近十年内生活垃圾成分曲线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市生活垃圾的特点是:有机物成分含量高、特别是可燃烧有机物含量至2004年已达到%[2],无机物逐渐下降,可回收物逐年增加,这些变化特点为成都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带来了机遇。 图1 ~~市生活垃圾各成分历年所占比例 市垃圾的处置现状 ~~市现行的垃圾收运模式是混合收集。除医院、涉外宾馆等产生的大约30t特种垃圾被运往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外,其余全都生活垃圾被运至距市区公里的~~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作卫生填埋处理[2]。该填埋场一期工程于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已经饱和,二期工程2003年峻工。两期工程共耗资亿元,设计库容3209万立方米,计划使用30年。由于处置场距市区远,运管费用高,且垃圾产量大,处理方式单一,对~~市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的特大城市来说,当填埋场库容再次饱和时,又不得不寻找新的用地来消纳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因此,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其唯一出路。 2~~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潜力 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是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仔细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后的垃圾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处理,使不同种类的垃圾均能加以利用,从而真正做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地害化和资源化[4]。对于分类后垃圾的处理,最有效的资源化途径是堆肥、焚烧以及卫生填埋的沼气回收利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早,对分类收集、焚烧、堆肥、卫生填埋方面都有一些自已的经验、研究成果及总结,另外关于生活资源化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2]。所以~~市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道路有巨大潜力。 ~~市早在64年就开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尝试,83年11月又在市内四个文明街区试行分类收集,为~~市以后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焚烧处理是指在高温条件下[5],垃圾中的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转化成高温的燃烧气和量少而稳定的固体残渣。其中燃烧气可作为热源回收利用热能。~~市环卫科研所从1988年开始进行城市垃圾焚烧实验及焚烧炉研制工作,并自行建成LTF-03垃圾焚烧炉,于93年用于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试行至今,运行状况良好。1998年,市环卫部门开始了《~~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课题,在LTF-03的基础上,完成了SHNB垃圾焚烧发电锅炉技术方案。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与引进国外同类设备相比,可减少投资60%以上,节约资金,适合成都这样一个资金并不充沛的西部大开发城市。 堆肥技术是将有机垃圾送入机械消化机中[6],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降解垃圾中的有机质,并发酵转化产生可被农作物吸收的腐殖质,成为农作物的营养,变废为宝。~~市环卫部门于1986年8月承担了《城市有机生物质垃圾系统处理工程技术》的研究课题。该项课题在发酵工艺、沼气利用、肥料试制及肥效实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工艺、技术在~~等地的垃圾处理工程中也得到了实际应用,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国家环保示范工程项目的都~~垃圾堆肥处理厂就是该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999年4月,市环卫部门又进行了《~~市200T/d生活垃圾制有机肥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报告中提出的采用堆肥、磷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方案,为垃圾堆肥出路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利于促进垃圾堆肥的发展,为~~市生活垃圾堆肥资源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八十年代以来,~~市根据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城区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使我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气普及率居全国首位,2004年未已达到%[2]。城区垃圾中易腐有机物含量增大,2004年未城区生活垃圾中有机物达%,热值在,另外成都市土壤的特点是富氮贫磷,因此~~市已具备作焚烧和焚烧处理的基础条件[2]。结合以上两种垃圾处理方式的技术研究水平,所以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基础上,~~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堆肥的资源化技术前景广阔。 关于卫生填埋,~~市目前已建成了国内较高水平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若将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可以得到一种宝贵的能源。针对卫生填埋技术,考虑到传统的厌氧填埋方式存在种种弊端,所以~~市环卫科研所与西南交通大学于2003年9月开始研究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在国内还没正式应用的垃圾填埋技术——准好氧填埋技术。该项技术完全符合我国有关城市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大大加速了垃圾的降解,垃圾降解稳定时间大约在2年左右,而一般厌氧填埋的稳定时间在10年以上,甚至长达几十年,又由于准好氧填埋是通过自然通风来达到垃圾快速降解之目的,所以节约处理成本,每吨垃圾的处理费用仅为传统厌氧填埋的83%[2]。所以~~市目前已具备填埋产沼的各项配套技术、设施,卫生填埋产沼资源化处理方式前景也是广阔的。 政策支持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建国以来西部地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拟继续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并制定了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和措施,还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格、投资、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市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位置上居于“三中心、两枢纽”的重要地位,可以优先享受国家有关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 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以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 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老实说,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则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 其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 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 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方针策略来看,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也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环境保护,因为,只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为外资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就会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一高投入、高产出一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三,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四,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协调的目标是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兼顾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还要兼顾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方式,要涉及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还要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镇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动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如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人类思想史上与环境相关知识,探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和对策。 而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的观点探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原理:坚持主体性原则用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现今城市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都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今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我国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能动改造,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造自然和占用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只是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们脱离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却忽略了在改造自然,占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职责。造成现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成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
可以上网找呀。很多例子能够表明
很多人写作论文时,都不知道如何选题,就怕选的题目过大过宽泛,导致无法深入写作,其实拟定经济学 毕业 论文题目可从: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这几个方面入手。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_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优秀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
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 教育 角度
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 总结
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
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
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
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
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
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
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
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
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
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
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
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
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
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
33、《管理经济学》 教学 方法 探讨
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35、 企业管理 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
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
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5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CIO的管理行为研究
52、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
53、物业产权与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4、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经济学分析
55、基于经济学分析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56、经济学角度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57、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混合管理模式研究
5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
59、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
60、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
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
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
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
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
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
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
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 经验 分析
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
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
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
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
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
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
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8、 文化 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
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
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
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
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
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
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
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
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
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
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
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
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
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生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北大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经济学毕业论文
★ 经济学毕业论文(2)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 -------------------------------------------------------------------------------- [发布时间:20040719] [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法律,设置了机构,逐步增加了投入,加大了重点地区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形势严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废水排放量2003年达到460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万吨,超过环境容许量68%。城市垃圾产生量已接近每年亿吨,处理率仅%,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每年约1000万吨,1/3没得到安全处置。 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一类水最好,源头没有任何污染,三类以上的可作饮用水源,最差的五类可以用于农业灌溉。2003年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的水仅占%,劣五类的水占%,即近1/3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都不合格,可见污染之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三级,一级标准空气质量最好,长期生活在超过三级标准的大气中,身体会受到伤害。2003年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340个城市中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城市有142个,占%;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91个,占%。 目前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凸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我国江河湖海有机污染依然严重,同时湖泊和海域又出现以氮、磷为主要污染物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少城市饮用水源地已监测到许多微量的有毒有害化合物,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大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污染尚未解决,大城市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发展,氮氧化物及其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呈明显加重趋势。除了大气和水污染之外,土地污染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废旧汽车、家电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放射性污染威胁也在增加,国内已有6万多枚各类放射源,每年还以15%的速度增加,尚有上万枚废弃源未得到合理收贮,几乎每月都发生放射源被盗事件上,威胁公众安全。 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后者,目前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草原退化面积大、程度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更为突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下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破坏很严重,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绝迹,品种资源锐减,野生种源大量流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专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世界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测算,中国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约540亿美元(以1995年计),占同期GDP的8%。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94亿元,占9省区GDP的13%。如果从微观上分析,水质污染导致饮用水和企业生产用水处理成本增高;超标的污水用于农灌,既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又降低其品质。今年3月份由于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法排污造成沱江严重污染,仅初步调查,损失就达二亿多元。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局部地区土法冶炼金属已造成周围人群患病。中国与美国的一项联合研究证明,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已影响到儿童的肺功能。世界银行上个世纪末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中,每年约有万人由于大气污染的危害过早死亡,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致病而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来信来访呈显著上升趋势,经常发生因污染问题企业与周边群众矛盾尖锐。上下游水污染和跨界污染纠纷近年来日益增多,甚至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冲突。法院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类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已签署和批准了3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履约任务繁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国际形象,同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我国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环境标准低,有些还没有环境标准,直接影响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这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二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转到新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强调的原则是,资源“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国内和国际一些试点的经验看,在企业层次可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或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并扩展到消费领域,建立循环型社会。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发展有四类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加工资本(实物)和自然资本。如果在经济增长中其他资本增加了,而自然资本减少了,总资本量可能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如果单纯用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可能导致不计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后果。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 要做到环境信息公开,公开发布国家和各地区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政府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还要依法公开企业排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要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要支持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社团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发展环保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工作,推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政府要带头制定绿色采购政策,扶持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占领市场。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四倍跃进的观念,即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做到消耗一份能源或资源,创造目前四倍的经济增长。 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是当前非常紧迫的问题。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落后,我国工业生产无论是单位产品还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水资源和一些原材料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GDP占世界的3%左右,而每年消耗的钢材、水泥分别占到世界的25%和50%。建立节约型社会,除了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制定法律和各项经济政策,确定合理的资源价格外,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能源和资源及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静脉产业。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提高处罚标准,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要有各种引导措施,激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双赢。要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境有影响产品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使用后回收和处理,能再利用的再利用,能作为资源回收的,处理后作为资源再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做到无害化处理。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城市集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国家为民族长远利益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珍稀物种保护、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等,都需要政府的投入。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还应探讨设立环境税和环保专项基金的可能性,为保护和治理环境建立可靠的资金渠道。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国际社会为解决这些全球环境问题制定了几十个环境公约和议定书。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这些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和相关项目的合作。一方面维护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合法的环境权益,一方面对外介绍我国的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影响,努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国际交往中需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我国不少产品特别是农牧产品,由于环境污染或产品不符合对方的环境标准而被发达国家限制进口。这一方面需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外交手段,消除发达国家有意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我国党和政府已经做出了正确选择,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认真加以落实。 更多参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如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人类思想史上与环境相关知识,探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和对策。 而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的观点探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原理:坚持主体性原则用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现今城市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都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今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我国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能动改造,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造自然和占用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只是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们脱离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却忽略了在改造自然,占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职责。造成现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成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浅论~~市生活垃圾资源化 摘 要:通过对~~市生活垃圾产量、成分及处置现状的分析,提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并阐述了~~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潜力,给出生活垃圾资源化措施的见意,对~~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分类收集 城市生活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或为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若处理得当,可以是一种资源。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就是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使其转化为肥料、能源等造福于人类[1]。~~市自1992年建成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其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已全面实施,至2004年成都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中心城区为[2],只是资源化至今仍是空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金融、科技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研究与推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对于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市生活垃圾的现状 市生活垃圾的产量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的代谢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至2005年未[2]-[3]: ~~市生产总值是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杭州,居第四位;~~市总人口为万人,市区总人口为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人数仅次于重庆、北京、上海,居第四位;中心城市垃圾产量为3400吨/日。与1996年相比,十年间GDP增长了%,总人口增长了%,市区人口增长了%,中心城区垃圾日产量增长了%。平均每年垃圾日产量增长了%左右。 市生活垃圾的成分 随着垃圾产量的变化,~~市生活垃圾成分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以下给出了~~市中心城区近十年内生活垃圾成分曲线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市生活垃圾的特点是:有机物成分含量高、特别是可燃烧有机物含量至2004年已达到%[2],无机物逐渐下降,可回收物逐年增加,这些变化特点为成都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带来了机遇。 图1 ~~市生活垃圾各成分历年所占比例 市垃圾的处置现状 ~~市现行的垃圾收运模式是混合收集。除医院、涉外宾馆等产生的大约30t特种垃圾被运往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外,其余全都生活垃圾被运至距市区公里的~~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作卫生填埋处理[2]。该填埋场一期工程于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已经饱和,二期工程2003年峻工。两期工程共耗资亿元,设计库容3209万立方米,计划使用30年。由于处置场距市区远,运管费用高,且垃圾产量大,处理方式单一,对~~市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的特大城市来说,当填埋场库容再次饱和时,又不得不寻找新的用地来消纳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因此,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其唯一出路。 2~~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潜力 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是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仔细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后的垃圾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处理,使不同种类的垃圾均能加以利用,从而真正做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地害化和资源化[4]。对于分类后垃圾的处理,最有效的资源化途径是堆肥、焚烧以及卫生填埋的沼气回收利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早,对分类收集、焚烧、堆肥、卫生填埋方面都有一些自已的经验、研究成果及总结,另外关于生活资源化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2]。所以~~市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道路有巨大潜力。 ~~市早在64年就开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尝试,83年11月又在市内四个文明街区试行分类收集,为~~市以后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焚烧处理是指在高温条件下[5],垃圾中的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转化成高温的燃烧气和量少而稳定的固体残渣。其中燃烧气可作为热源回收利用热能。~~市环卫科研所从1988年开始进行城市垃圾焚烧实验及焚烧炉研制工作,并自行建成LTF-03垃圾焚烧炉,于93年用于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试行至今,运行状况良好。1998年,市环卫部门开始了《~~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课题,在LTF-03的基础上,完成了SHNB垃圾焚烧发电锅炉技术方案。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与引进国外同类设备相比,可减少投资60%以上,节约资金,适合成都这样一个资金并不充沛的西部大开发城市。 堆肥技术是将有机垃圾送入机械消化机中[6],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降解垃圾中的有机质,并发酵转化产生可被农作物吸收的腐殖质,成为农作物的营养,变废为宝。~~市环卫部门于1986年8月承担了《城市有机生物质垃圾系统处理工程技术》的研究课题。该项课题在发酵工艺、沼气利用、肥料试制及肥效实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工艺、技术在~~等地的垃圾处理工程中也得到了实际应用,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国家环保示范工程项目的都~~垃圾堆肥处理厂就是该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999年4月,市环卫部门又进行了《~~市200T/d生活垃圾制有机肥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报告中提出的采用堆肥、磷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方案,为垃圾堆肥出路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利于促进垃圾堆肥的发展,为~~市生活垃圾堆肥资源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八十年代以来,~~市根据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城区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使我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气普及率居全国首位,2004年未已达到%[2]。城区垃圾中易腐有机物含量增大,2004年未城区生活垃圾中有机物达%,热值在,另外成都市土壤的特点是富氮贫磷,因此~~市已具备作焚烧和焚烧处理的基础条件[2]。结合以上两种垃圾处理方式的技术研究水平,所以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基础上,~~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堆肥的资源化技术前景广阔。 关于卫生填埋,~~市目前已建成了国内较高水平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若将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可以得到一种宝贵的能源。针对卫生填埋技术,考虑到传统的厌氧填埋方式存在种种弊端,所以~~市环卫科研所与西南交通大学于2003年9月开始研究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在国内还没正式应用的垃圾填埋技术——准好氧填埋技术。该项技术完全符合我国有关城市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大大加速了垃圾的降解,垃圾降解稳定时间大约在2年左右,而一般厌氧填埋的稳定时间在10年以上,甚至长达几十年,又由于准好氧填埋是通过自然通风来达到垃圾快速降解之目的,所以节约处理成本,每吨垃圾的处理费用仅为传统厌氧填埋的83%[2]。所以~~市目前已具备填埋产沼的各项配套技术、设施,卫生填埋产沼资源化处理方式前景也是广阔的。 政策支持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建国以来西部地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拟继续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并制定了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和措施,还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格、投资、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市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位置上居于“三中心、两枢纽”的重要地位,可以优先享受国家有关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如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人类思想史上与环境相关知识,探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和对策。 而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的观点探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原理:坚持主体性原则用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现今城市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都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今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我国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能动改造,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造自然和占用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只是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们脱离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却忽略了在改造自然,占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职责。造成现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成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环境经济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求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以及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佳方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研究进展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环境问题也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对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相关的市场因素、政策导向、技术水平等进行结构式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
0 引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日益突出,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也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的共同关注,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下从研究的进展来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1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研究是我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国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不清,关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及时的解决
在经济快速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加复杂,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在水污染的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水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人们的生活废水和工业生产的污水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其次,关于大气污染,众所周知,近年来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词汇,大气污染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现象也是严重的污染,同时酸雨也有着极其严重的损害。再次,关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在十年内增长了近12%,虽然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和效果上也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废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有效的结合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有效的回收利用技术,才能使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更加全面有效。
环境问题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期初环境问题没太引起重视,因此在环境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上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取得了腾飞式的发展,其中必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必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保护、管理和监测也逐步加强。近几年,环境事故的发生虽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有所降低,但是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从保护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要长期坚持,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我国在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环境的保护力度上一直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的标准过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依据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在这样较低的标准下,必然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中,与国外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设置过低,使环境污染具有合法依据,很多的工业生产企业不但依据标准排放污染物,有时甚至违法排放污染物。此外,在世界环境污染地区的严重排名上,中国以最多的污染城市比例位居前列。
2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协调发展的有价值的结论。
地理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布局与调控依据
地理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地理学中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地域性特征基础上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处理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与环境及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控,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此,很多的研究人员、学者都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构造方案以及评价体系等。
经济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目的性指导
依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与环境之间是独立存在并发展的,认为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也认为环境的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市场和政府进行解决;环境理论中认为环境问题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是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协调性的关系。最新的研究中对过去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考虑到生产成本中,新的理论认为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核算出国民经济的成本,这也是绿色GDP概念提出的原理之一。
生态学原理为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中包含着一种经济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不只是经济的外部性因素,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结构。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了稳定经济的理论,该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中要实现投入与输出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 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市场导向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产生来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导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导向的失误,在市场中价格没有反映出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价值,使得对环境的使用出现了过度性,市场导向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出现错误引导,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政策干预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出现错误引导时,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成为了必要,因此对环境政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的干预不只是为了纠正市场导向的偏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政策的考量要素,因此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是越来越强化经济发展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此,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单纯的依靠政策干预还是无法实现协调发展目标的,要综合科学有效的市场引导、有力度的市场支持、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中普遍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出在环境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对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促进作用。因为科学合理的环境布局对于引导市场、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解决就业等都是由积极意义的。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依靠技术是十分乐观的,这一应用进程也在逐步实施和加快,未来还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展望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研究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包括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缺乏本质性的认识;经济与环境统一性的系统包含的要素十分广泛和复杂,但从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还不足以支撑体系的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别,运用统一的理论和框架进行规范指导是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此外还有其他的不足,再次不做一一赘述。
针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涉及的多领域、多学科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综合分析,研究工作要多角度分层次的进行,包括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等。同时研究工作还要在现有的理论系统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同时针对关键因素和重要地区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形成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树立典型。现代研究工作还要不断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理论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辅助。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李淑英.《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管理.2010(05).
[2]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剧宇宏.绿色产业的发展与环境法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下页带来更多的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
浅论~~市生活垃圾资源化 摘 要:通过对~~市生活垃圾产量、成分及处置现状的分析,提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并阐述了~~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潜力,给出生活垃圾资源化措施的见意,对~~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分类收集 城市生活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或为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若处理得当,可以是一种资源。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就是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使其转化为肥料、能源等造福于人类[1]。~~市自1992年建成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其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已全面实施,至2004年成都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中心城区为[2],只是资源化至今仍是空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金融、科技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研究与推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对于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市生活垃圾的现状 市生活垃圾的产量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的代谢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至2005年未[2]-[3]: ~~市生产总值是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杭州,居第四位;~~市总人口为万人,市区总人口为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人数仅次于重庆、北京、上海,居第四位;中心城市垃圾产量为3400吨/日。与1996年相比,十年间GDP增长了%,总人口增长了%,市区人口增长了%,中心城区垃圾日产量增长了%。平均每年垃圾日产量增长了%左右。 市生活垃圾的成分 随着垃圾产量的变化,~~市生活垃圾成分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以下给出了~~市中心城区近十年内生活垃圾成分曲线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市生活垃圾的特点是:有机物成分含量高、特别是可燃烧有机物含量至2004年已达到%[2],无机物逐渐下降,可回收物逐年增加,这些变化特点为成都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带来了机遇。 图1 ~~市生活垃圾各成分历年所占比例 市垃圾的处置现状 ~~市现行的垃圾收运模式是混合收集。除医院、涉外宾馆等产生的大约30t特种垃圾被运往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外,其余全都生活垃圾被运至距市区公里的~~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作卫生填埋处理[2]。该填埋场一期工程于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已经饱和,二期工程2003年峻工。两期工程共耗资亿元,设计库容3209万立方米,计划使用30年。由于处置场距市区远,运管费用高,且垃圾产量大,处理方式单一,对~~市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的特大城市来说,当填埋场库容再次饱和时,又不得不寻找新的用地来消纳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因此,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其唯一出路。 2~~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潜力 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是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仔细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后的垃圾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处理,使不同种类的垃圾均能加以利用,从而真正做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地害化和资源化[4]。对于分类后垃圾的处理,最有效的资源化途径是堆肥、焚烧以及卫生填埋的沼气回收利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早,对分类收集、焚烧、堆肥、卫生填埋方面都有一些自已的经验、研究成果及总结,另外关于生活资源化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2]。所以~~市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道路有巨大潜力。 ~~市早在64年就开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尝试,83年11月又在市内四个文明街区试行分类收集,为~~市以后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焚烧处理是指在高温条件下[5],垃圾中的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转化成高温的燃烧气和量少而稳定的固体残渣。其中燃烧气可作为热源回收利用热能。~~市环卫科研所从1988年开始进行城市垃圾焚烧实验及焚烧炉研制工作,并自行建成LTF-03垃圾焚烧炉,于93年用于洪河特种垃圾焚烧厂试行至今,运行状况良好。1998年,市环卫部门开始了《~~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课题,在LTF-03的基础上,完成了SHNB垃圾焚烧发电锅炉技术方案。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与引进国外同类设备相比,可减少投资60%以上,节约资金,适合成都这样一个资金并不充沛的西部大开发城市。 堆肥技术是将有机垃圾送入机械消化机中[6],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降解垃圾中的有机质,并发酵转化产生可被农作物吸收的腐殖质,成为农作物的营养,变废为宝。~~市环卫部门于1986年8月承担了《城市有机生物质垃圾系统处理工程技术》的研究课题。该项课题在发酵工艺、沼气利用、肥料试制及肥效实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工艺、技术在~~等地的垃圾处理工程中也得到了实际应用,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国家环保示范工程项目的都~~垃圾堆肥处理厂就是该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999年4月,市环卫部门又进行了《~~市200T/d生活垃圾制有机肥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报告中提出的采用堆肥、磷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方案,为垃圾堆肥出路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利于促进垃圾堆肥的发展,为~~市生活垃圾堆肥资源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八十年代以来,~~市根据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城区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使我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气普及率居全国首位,2004年未已达到%[2]。城区垃圾中易腐有机物含量增大,2004年未城区生活垃圾中有机物达%,热值在,另外成都市土壤的特点是富氮贫磷,因此~~市已具备作焚烧和焚烧处理的基础条件[2]。结合以上两种垃圾处理方式的技术研究水平,所以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基础上,~~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堆肥的资源化技术前景广阔。 关于卫生填埋,~~市目前已建成了国内较高水平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若将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可以得到一种宝贵的能源。针对卫生填埋技术,考虑到传统的厌氧填埋方式存在种种弊端,所以~~市环卫科研所与西南交通大学于2003年9月开始研究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在国内还没正式应用的垃圾填埋技术——准好氧填埋技术。该项技术完全符合我国有关城市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大大加速了垃圾的降解,垃圾降解稳定时间大约在2年左右,而一般厌氧填埋的稳定时间在10年以上,甚至长达几十年,又由于准好氧填埋是通过自然通风来达到垃圾快速降解之目的,所以节约处理成本,每吨垃圾的处理费用仅为传统厌氧填埋的83%[2]。所以~~市目前已具备填埋产沼的各项配套技术、设施,卫生填埋产沼资源化处理方式前景也是广阔的。 政策支持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建国以来西部地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拟继续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并制定了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和措施,还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格、投资、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市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位置上居于“三中心、两枢纽”的重要地位,可以优先享受国家有关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