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论坛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论坛

发布时间: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论坛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探讨论文

摘要: 许多初中物理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绩明显下降,由此,大部分教师与学生都认为物理是初高中阶段难度跨度最大的学科。解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脱节的问题,是广大师生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对教材、学生、教师提出建议,帮助降低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难度。

关键词: 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策略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学科的基本结构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指的是学生将“学习如何学习”。,两者相较,“学会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布鲁纳认为,只要方法得当,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学生[1]。(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认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认识,而客体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建构的,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起点来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极力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使学生主动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2]。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根源

(一)教材方面。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教材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知识体系从简单直观到复杂抽象,语言表述从粗略浅显到细致严谨;习题类型从直接运算到分析推理花样多;数学知识从能轻松掌握到滞后脱节;物理实验从感性认识到要求精准。初高中物理教材跨度如此之大,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多的困扰,加深学生学习的难度。(二)学生方面。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环境、身心状况、学习内容及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很长时间内不适应;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初中的实验非常有趣而且简单,高中的实验却要求非常精准的数据和结论,实验不在是能调动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武器,反而成了他们的压力来源,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非常不利;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而高中物理需要学生具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高一新生在这方面还没有进行训练和挖掘,思维水平未达到高中要求,所以感觉难度大;学生心理方面,刚刚经历过非常紧张的升学考试,步入高中后距离高考还有三年,不自觉间学习态度就疲软下来,何况学生在升学前已经从各种渠道听说了高中物理难学,疲惫加畏难,学习信心不足。(三)教师方面。初中阶段,教师重视教学方式趣味性,语言灵活形象,深入浅出,板书重点分明又详尽有加,常常对重点知识反复强调演练,同时尽可能的创造活跃的物理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中阶段,课堂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减少,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严谨简练,逻辑性强,语速相对较快,板书不够详尽。目前初高中阶段的教师之间相不了解,各自为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隔断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联系。尤其不少高一物理教师刚刚带完高三班,无形之中还会把高考的要求渗入到高一教学中,从而缺少对学生的恰当引导。

三、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

(一)对教材编写的建议。(1)注重初高中衔接。高中低年级的课本应向初中课本靠拢,引导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思维的`转化,让学生从心理上把高中物理当成初中物理的延伸,而不是另外一个需要重新培养兴趣的学科。(2)科学编排练习题。降低起点,循序渐进,做好铺垫。在编纂高中低年级学生习题时,要更倾向于初中的编纂方式,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使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又使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旧知识能对新知识产生积极地、正面地影响。(二)对学生的建议。(1)改革学习方法。进入高中后,知识点密度大难度大,初中那套简单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利用教材的“章节小结”、课堂笔记和预习过程中对不懂的知识的记录进行总结和详尽的标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进行重点记录,这样可以在以后的复习中减轻自己的压力,缩短自己复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若学生的初中基础差,就抓紧时间查缺补漏,对初中知识进行“回炉”加温。(2)放下对物理的“偏见”。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相信只要自己勤思考多动脑,排除畏难心理,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就不是问题。如果一开始就因为听说物理难而产生恐惧心理,对自己的学习非常不利。(三)对教师的建议。(1)回顾和补充高中物理能用到的数学知识。经常与数学老师沟通,加强物理与数学交叉区域的的基础训练。(2)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在新课开始时,应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用初中的角度引入新课,把书本上精炼的知识点,用直观额浅显的语言剖析,多角度的去阐述。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3)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4)重视初高中物理教师间的交流。组织初高中教师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或者进行初高中物理教师大轮换教学,使初高中物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2014,(4):44-47.

[2]黄照生.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的几个台阶[J].湖南中学物理,2013,(4):74-76.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下面就是高中物理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关键词: 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

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现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应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

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

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的关系,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

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才能较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领悟其物理含义。

另一方面,向学生呈现物理规律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在规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另一种是数学语言,即公式。

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

“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

对于用数学语言即公式表达的物理规律,应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

如,对电场中同一点而言,不能说场强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量q成反比,因为场强E由电场和电场中该点的位置决定。

四、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则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往往易被学生忽视,他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乱套乱用物理规律,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它的成立条件是,所研究的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这属基准条件。

如果系统受到外力F外或合力F合不为零,其动量是不守恒的,但可能有两种情形:其一,系统中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F内远大于F外(或F合),该系统的动量可看作是守恒的,其条件属近似条件;其二,选定直角坐标系后,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外力各自沿x轴和y轴进行正交分解,若沿某一坐标轴(如x轴)的各个外力(含分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该轴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其条件属分动量守恒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适用于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它不但能解决低速运动问题,而且能解决高速运动问题;不但适用于宏观物体,而且适用于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

此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五、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物理规律来源于物理现象,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在规律教学中,一方面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对于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逐步训练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最后指出,由于物理规律的复杂性,必须注意规律教学的阶段性,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3

2.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南冲.中学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

【摘要】 高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国家目前选拔人才的途径。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 高考组织复习能力

为使高考复习能落到实处,使复习的过程更科学、复习的效率更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成绩,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要求一贯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要求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少学生存在着这样的表现:概念,定义都知道,但一用就错,试卷上表现主要是选择题得分率低。这些都是基础较差,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够有密切的关系。而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的物理试题也都明确反映出重视基本概念、规律考查的特点。

对此,在复习中应该按照物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加以严格要求,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能较好的发展,而理解能力的前提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规范的基本方法,只有抓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才能正确、深入、透彻。

2.加强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论证表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度于推理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各种题型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景设置来考查考生推理的逻辑性、严密性;对论证表述则重在考查能否准确地、简明地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以此鉴别考生表述能力的高低。要克服学生思维推理过程不能严格合乎逻辑,对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不予重视,给解题带来盲目性;不会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过程或物理规律,使解题过程残缺不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功能关系三条常用解题线索相互脱节,不能有机整合,使解题思路僵化、方法呆板、正确率低。

3.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和数学是紧密联系的,数学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通过量化的方法用数学公式进行描述,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高校深造的考生应具有的能力,因此高考物理试题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物理中的数学能力要求有明显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尽量回避繁杂的机械运算,而在考察方面,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能过一定数目的练习,掌握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数学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重点在于通过精讲精练使学生能熟练地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另外,要重视估算题的训练,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近似估算法,快速求出物理量的数量级。同时,提倡学生平时不用或少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因为在平时练习中,很多同学习惯于使用计算器,连非常简单的加减法都非用计算器不可,这样使得他们数学运算能力很差。

4.加强实验复习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能力在物理高考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物理高考力图通过在笔试的形式下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学中,一是要正确对待实验教材,实验复习时不应该机械地记忆教材中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记录、结果等等,而应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实验步骤。二是要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有意注意,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有意地改变实验条件、设置问题,激励学生努力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三是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出发,让他们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和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去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验证假想和猜测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认识到实验教材提供的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拘泥成规的,可以对课本中的实验做一些合理的变通,或补充一些模仿性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为使复习备考工作顺利进行,努力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认真钻研《高考大纲》、《教学大纲》及《课本》,充分提高“二纲一本”在高考中的作用,研究“二纲”,特别是去分析每年高考大纲之间的.细微的不同的地方,显得更加的重要,同时,也要建议学生常去翻物理课本,不可只顾按资料进行复习,却脱离了高考大纲的现象的发生。

2.高三教学应以人为本因为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听课的机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多点人性化,与学生之间多点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树立服务意识,不可高高之上,使教与学发生脱节。

3.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糊里糊涂作10道题,不如清清楚楚作1道题”。也就是说,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去作而不那样去作,为什么这样作是对的而那样作是错的,也就是时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理”字,处处要讲“理”,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是我自己讲“理”的时候多,而让学生去讲“理”的时候少,以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来讲讲“理”。

4.要让学生不可走入题海中,必要的题目是要做的,但一定要精选题目,讲前一定要求学生先做,作后再讲,讲后再留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

5.克服以教代学的现象,教得再好,没有学生的学(理解、消化、吸收),也是徒劳的,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应该定位为一是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补漏,建立知识网络,二是应有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6.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效率的高低不是以你今天讲了多少个知识点,讲了多少道题为标准的,面是以你上课前定下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为标准的,说通俗一点,就是以这节课学生能过教师指导,真正学到的知识是多少为标准的。

7.狠抓基础内容及重点内容,高考的追求就是区分度,一套成功的试题是通过区分度来实现的,并不是由难度来实现的,而中等题目才是真正实现区分度的手段,因为易题都会,分不出好差,过难的题几乎没有几个人会,基本上也不会区分出好差,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只有重视了基础,才能有效地完成中档难度的题,要防止学生钻牛角,老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8.抓中等生要想在明年的高考中有突破,眼睛不能只盯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学生身上,要在尖子生吃饱吃好的情况下,重点兼顾中等生或有弱门课的学生,要想法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而提高他们成绩的方法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另外要多关心他们,多提问他们,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方法,如分层布置作业,根据各班的实际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探索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和制度也有很大改变.高中阶段一直是我国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但是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制度,让高中学生对于高中的学习具有惧怕心理,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成为了只会学习的机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只会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既没有导入,课上教师也只是单纯的讲述学习的知识点,就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促进我国的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部在指导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学习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中心,从有效的课堂方式为出发点,探究如何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多样化,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多样化

最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来讲课,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找到新模式和旧模式相融之处,接着再积极的实践和运用,在其过程中也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同时,高中物理一直是高中学生在高一阶段从心理上就觉得难的、抽象的科目,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其实这些学生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多的引导,也没有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增加物理课堂的多样化.所以,要想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立足物理教材,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多样化发展。

一、引用问题探究模式

其实高中物理的核心的学习思维很简单,就是勤思考、多想象物理概念和知识点,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思维来理解和学习某一内容,久而久之,学生无论在学习或者在答题的时候,就会锻炼出优秀的谨慎的思维,从而得出完美的答案.所以,教师根据物理学科这一显著的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问题探究的模式促进学生来思考物理概念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通过这种模式既能丰富物理课堂的形式,也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本质,在快乐的课堂上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1].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适当的有效的值得探讨也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不再过多的看重学习的结果而是好好的享受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敢于抛弃陈旧的传统观念,勇敢的尝试不同的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促进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课堂学习的质量.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完自由落体有关的知识点和运用的内容,然后再讲述自由落体的下落过程中各个时间点所处的位置和所受的力.最后教师就提出几个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关键问题来给学生自行思考.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是否所有的物体的下落过程是一样的等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来探索,思考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自己的思考结果,也可以让学生来当堂做实验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思考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思考模式和方法,创建出丰富多彩的欢乐的物理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掌握书本的知识,让课堂进展的很顺利,教师也就自然而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中,间接地提高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

因为物理课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又夹杂了很多重要的.物理实验和物理探究问题,对于有些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学起来非常的吃力,如果只是采用问题探究的模式来教学的话,易拉开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这样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压力就会更大.因此,基于物理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情况,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能够带动学生思考、探究的模式,班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因此,就出现了合作学习的模式进入了我们的物理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也叫小组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一组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为6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既要有学习成绩优异的,也要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和思维能力强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这样就能保证以各自的优点来帮助其他学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共同努力和坚持,因为教师毕竟只有一个人,有的地方教师可能一个人带几个班,所以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小组学习的模式既能让教师的教学压力减轻,也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电磁感应定律”一课后,教师觉得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本的内容和原理后,可以先通过问题探究模式让学生思考现实的电器中是如何运用电磁感应知识的,接着就可以在课上或者课下开展讲述生活中的电器的运用原理的活动,这时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小组成员共同选择电器和研究原理,然后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展示和评比,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地评比和评价,对于学生的优点要表扬,错误之处要明确的指出来,这样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懂了物理知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运用,也能促进班级学习物理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生生交流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

三、运用生活情境模式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其实物理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物理的学习和发展靠的不仅是物理学家的实验和探索,而是生活中的现象和对于生活现象的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过程中,也不要过于照本宣科,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方法,而是要结合物理学科的本质和其特点来在课堂上,引用大量的生活的例子和生活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真正的来源和用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到所学的物理知识,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了平时课堂上的物理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习的意义[3],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思考物理.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物理环境的熏陶下,就会形成物理学习思维,就会发现物理的学习其实很简单。

总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多样化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自主学习模式和自主实验模式还有直观教学模式等,教师在选择这些创新的模式时,要先结合班里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在一节课上选用两种或者多种的模式.此外,教师要坚持使用这些创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教学情况.才能有效的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海涛.如何构建高效高中物理课堂[J].学园:教育科研,2012(17):54.

[2]邢红军.物理教育的生态化及其队伍里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0(1):60.

[3]陈玲.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05):23-24.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3000字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探索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和制度也有很大改变.高中阶段一直是我国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但是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制度,让高中学生对于高中的学习具有惧怕心理,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成为了只会学习的机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只会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既没有导入,课上教师也只是单纯的讲述学习的知识点,就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促进我国的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部在指导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学习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中心,从有效的课堂方式为出发点,探究如何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多样化,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多样化

最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来讲课,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找到新模式和旧模式相融之处,接着再积极的实践和运用,在其过程中也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同时,高中物理一直是高中学生在高一阶段从心理上就觉得难的、抽象的科目,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其实这些学生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多的引导,也没有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增加物理课堂的多样化.所以,要想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立足物理教材,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多样化发展。

一、引用问题探究模式

其实高中物理的核心的学习思维很简单,就是勤思考、多想象物理概念和知识点,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思维来理解和学习某一内容,久而久之,学生无论在学习或者在答题的时候,就会锻炼出优秀的谨慎的思维,从而得出完美的答案.所以,教师根据物理学科这一显著的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问题探究的模式促进学生来思考物理概念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通过这种模式既能丰富物理课堂的形式,也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本质,在快乐的课堂上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1].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适当的有效的值得探讨也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不再过多的看重学习的结果而是好好的享受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敢于抛弃陈旧的传统观念,勇敢的尝试不同的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促进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课堂学习的质量.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完自由落体有关的知识点和运用的内容,然后再讲述自由落体的下落过程中各个时间点所处的位置和所受的力.最后教师就提出几个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关键问题来给学生自行思考.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是否所有的物体的下落过程是一样的等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来探索,思考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自己的思考结果,也可以让学生来当堂做实验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思考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思考模式和方法,创建出丰富多彩的欢乐的物理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掌握书本的知识,让课堂进展的很顺利,教师也就自然而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中,间接地提高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

因为物理课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又夹杂了很多重要的.物理实验和物理探究问题,对于有些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学起来非常的吃力,如果只是采用问题探究的模式来教学的话,易拉开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这样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压力就会更大.因此,基于物理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情况,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能够带动学生思考、探究的模式,班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因此,就出现了合作学习的模式进入了我们的物理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也叫小组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一组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为6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既要有学习成绩优异的,也要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和思维能力强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这样就能保证以各自的优点来帮助其他学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共同努力和坚持,因为教师毕竟只有一个人,有的地方教师可能一个人带几个班,所以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小组学习的模式既能让教师的教学压力减轻,也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电磁感应定律”一课后,教师觉得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本的内容和原理后,可以先通过问题探究模式让学生思考现实的电器中是如何运用电磁感应知识的,接着就可以在课上或者课下开展讲述生活中的电器的运用原理的活动,这时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小组成员共同选择电器和研究原理,然后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展示和评比,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地评比和评价,对于学生的优点要表扬,错误之处要明确的指出来,这样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懂了物理知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运用,也能促进班级学习物理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生生交流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

三、运用生活情境模式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其实物理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物理的学习和发展靠的不仅是物理学家的实验和探索,而是生活中的现象和对于生活现象的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过程中,也不要过于照本宣科,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方法,而是要结合物理学科的本质和其特点来在课堂上,引用大量的生活的例子和生活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真正的来源和用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到所学的物理知识,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了平时课堂上的物理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习的意义[3],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思考物理.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物理环境的熏陶下,就会形成物理学习思维,就会发现物理的学习其实很简单。

总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多样化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自主学习模式和自主实验模式还有直观教学模式等,教师在选择这些创新的模式时,要先结合班里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在一节课上选用两种或者多种的模式.此外,教师要坚持使用这些创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教学情况.才能有效的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海涛.如何构建高效高中物理课堂[J].学园:教育科研,2012(17):54.

[2]邢红军.物理教育的生态化及其队伍里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0(1):60.

[3]陈玲.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05):23-24.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针的创新传统教育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的途径。陶行知旗帜鲜明地指出培养“人上人”的教育“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有品”。中国的教育由戊戌变法进行了部分变革,开始废八股兴学堂。“五四”前后又进行了改革,结果是丢弃了“老八股”,取而代之的却是效仿德、日、美的“洋八股”。陶先生指出中国的新学办了三十年,只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他大声疾呼“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同者,”“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沿袭陈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何能求其进步”陶行知的教育观与传统的教育观截然不同,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使人民大众受教育。他说教育不应是玩具,也不应是装饰品,更不应是升官发财的媒介;教育不是“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的“小众”教育,“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陶先生指出“民众教育是民众的教育,民众自己办的教育;为民众的最高利益而办的教育。”陶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适国内外之势,提出受教育者应达这样的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五个方面用现在的话可以概括为“体、劳、智、美、德”。总结以后的诸多论述,可把他的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大众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人们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谐调发展,具有自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先生“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1.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陶行知认为,教育不应象“老八股”、“洋八股”那样用来麻醉、欺广大青年,不应是生产“伪知识阶级”和培养特权的工具。他认为教育应为救国救民之用,发展教育是改变中国落后现状的必由之路,是国家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根本大计之所在。早在他创办乡村教育时就指出,教育“担负改造生活的新使命”,并深信“教育能够叫中国的乡村变做天堂,变做乐园”。他强调:“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陶行知的观点,用今天的话表述就是教育要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劳动的关系旧教育把教育与社会、实践人为地割裂开来,其最大的弊端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使读书人“心里想和口里念,而手不做”,成了用脑不用手的半残废;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这种教育,陶行知一方面强烈地反对,并号召要革书呆子的命;另一方面指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与指导。他的口号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主张教育联系社会生活和劳动,从现实生活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为改造和提高现实生活服务。提出学校要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学校的教化作用不要仅仅局限于学校,而应面向社会。他曾讽刺脱离生活的旧教育是“大笼统,小笼统,大小笼统都是蛀书虫,吃饭不务农;穿衣不做工。水已尽,山将穷;老鼠钻进牛角筒。”并强烈地意识到,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的旧教育是非常可怕和令人担忧的。鉴于此,他指出教育与生活和劳动不能脱离,它们应紧密相联,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倘有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做个中心机关,农业推广就有了根据地,大本营,一切进行必有一日千里之势。”3.教育的培养目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他说:“我们要在必有事上下手。我们要以事为我们活动中心。研究学问要以事为中心;改造环境,要以事为中心;处世应变,也要以事为中心。”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他重申要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他号召学生每天做如下“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提出这“四问”颇具独特见解。二、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内容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载体。陶行知认为,教育内容的创新应根据新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际情况来确定,其主要表现为:智育,陶行知极注重科学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一直只把“四书”、“五经”等先贤的遗文作为主要内容。这些圣贤的文章不乏精辟之处,如果把它们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甚至全部内容,就会忽视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此,陶行知要求青年必须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提出:“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他认为科学基础知识是一把钥匙,而“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他主张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前沿性的、技能职业性的科学知识,他说“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无过于自学科学。没有真正可以驾驭自然势力的科学,则农业文明必然破产,工业文明建不起来。”在教育实践中他正是这么做的,南京高师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他就给他们开设有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既有遗传学,又有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说到孟得尔的杂交实验。另外还为学生开设了科学史、心理学等课程,并强调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反映,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教学用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智育的重要媒介。当时,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很少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大都含有封建流毒的思想。它们的通病是以文字做中心,空空洞洞毫无内容缺乏实用性。比方甲家书馆的教科书是“小小猪,快快跑,小小猪,快快跑。”乙家书馆是“小小猪,小小猪。快快跑,快快跑。”他认为“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菜蔬,吃了不能滋养身体。”对于这种教科书陶行知坚决反对使用,他亲自着手研究教科书,并且组织一批教师去编写教科书。他认为辨别书的好坏就要:“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并指出应根据实际使用不同的教科书,比如他在回国不久推行平民教育时,为达到使平民识字明理的目的,他亲自编写了《平民千字课》,使五十多万人受教育。在上海搞普及科学教育运动时,他为儿童组织编写一百种的《科学丛书》,并组织编写了《大众科学丛书》,还亲自撰写了天文学的科普读物。这些活动旨在“要学习科学,帮助创造科学的新中国”。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认为,封建教育只重视念书做文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气节品行教育丝毫不讲究。因此,他主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他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德育主要之点就在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他提倡讲求“公德”和“私德”,强调良好公德能使集体、国家兴旺发达,不顾公德的结果是“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要衰败下去”。“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因为“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要求学生必然有一种高贵的品德成绩表现出来,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针对封建教育只重视“学而优则仕”和以“文章定功名”的强烈抨击和讽刺,是对旧教育的德育进行的一种全新创造。体育,传统教育从不提倡体育,教育者“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成了“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乃至当大学毕业时“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陶行知对此极为关注,在注重德育、智育的同时,把体育提高到等同于德智二育的基础地位。指出只有身体好,才有德智的存在。否则,虽具有良好学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这种学识道德,不能用以树不世之业,为人类创造莫大之幸福。在他看来,体育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显然陶行知始终把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此,陶行知积极倡导对体育进行革新,早在南京高师任教务主任时,就重视学校的早操,并在学校设置了体操、兵操、拳术等课程。在创办晓庄师范后,陶行知把体育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还请人来校传授体育技能。在育才学校期间,更是重视体育,而且体育课比前期更为规范,开展了以田径、球类、游戏等自然活动为主的“自然体育”,取代了以前以刀枪棍棒为主要内容的“兵式体育”。同时还强调把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也列为体育课内容,扩大了学校体育课程的范围。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陶行知认为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人们也习惯于把教师所干的事称为“教书”,把教师教书的法子称为“教授法”,似乎教员是专门教书本知识,此外无别的可教。学生在校内也似乎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于是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法。他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同时他指出中国应同欧美国家一样,要废除注入式、填鸭式的教授法,取而代之的应是“教学做合一”法。陶行知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行知还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教师要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关于培养学生自动精神,陶先生曾精辟地论述“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在自动上培养自动,才是正确的培养。若目的为了自动,而却用了被动的方法,那只能产生被动,而不能产生自动”。培养自动精神则能使教育的收效事半功倍,因此,陶先生要求,要特别注意把自动力的培养贯彻于全部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传统教育用会考来确定学生是否毕业,会考成为衡量学生学业的惟一标准,这种教育制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生机,束缚了青年的思想,而且使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学校必须教的课都是要会考的,不会考的课则“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学校中的音乐课、图画课、体操课、家事课等等课内外的活动都被取消了。陶行知尖锐地揭示出这种制度是“变相的科举”,“大规模地消灭民族的生存力”。因为,学校“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这真是杀人的会考,用会考在杀人”。为此,他大声疾呼要停止这种毁灭人生活力的单纯性文字之会考,对学生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陶行知主张以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和发动能培养生活力的创造的“考成”,并阐明“考成”要以生活的实质为内容,不能象会考那样“纸上空谈”,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强健状况,手脑并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程度。陶行知深信这种着眼于实际生活,重视培养人的实践力、创造力的“考成”,较之会考制度引发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总结并借鉴他成功的教育理论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主义和现实意义。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下面就是高中物理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关键词: 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

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现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应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

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

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的关系,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

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才能较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领悟其物理含义。

另一方面,向学生呈现物理规律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在规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另一种是数学语言,即公式。

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

“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

对于用数学语言即公式表达的物理规律,应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

如,对电场中同一点而言,不能说场强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量q成反比,因为场强E由电场和电场中该点的位置决定。

四、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则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往往易被学生忽视,他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乱套乱用物理规律,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它的成立条件是,所研究的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这属基准条件。

如果系统受到外力F外或合力F合不为零,其动量是不守恒的,但可能有两种情形:其一,系统中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F内远大于F外(或F合),该系统的动量可看作是守恒的,其条件属近似条件;其二,选定直角坐标系后,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外力各自沿x轴和y轴进行正交分解,若沿某一坐标轴(如x轴)的各个外力(含分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该轴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其条件属分动量守恒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适用于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它不但能解决低速运动问题,而且能解决高速运动问题;不但适用于宏观物体,而且适用于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

此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五、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物理规律来源于物理现象,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在规律教学中,一方面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对于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逐步训练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最后指出,由于物理规律的复杂性,必须注意规律教学的阶段性,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3

2.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南冲.中学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

【摘要】 高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国家目前选拔人才的途径。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 高考组织复习能力

为使高考复习能落到实处,使复习的过程更科学、复习的效率更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成绩,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要求一贯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要求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少学生存在着这样的表现:概念,定义都知道,但一用就错,试卷上表现主要是选择题得分率低。这些都是基础较差,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够有密切的关系。而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的物理试题也都明确反映出重视基本概念、规律考查的特点。

对此,在复习中应该按照物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加以严格要求,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能较好的发展,而理解能力的前提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规范的基本方法,只有抓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才能正确、深入、透彻。

2.加强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论证表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度于推理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各种题型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景设置来考查考生推理的逻辑性、严密性;对论证表述则重在考查能否准确地、简明地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以此鉴别考生表述能力的高低。要克服学生思维推理过程不能严格合乎逻辑,对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不予重视,给解题带来盲目性;不会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过程或物理规律,使解题过程残缺不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功能关系三条常用解题线索相互脱节,不能有机整合,使解题思路僵化、方法呆板、正确率低。

3.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和数学是紧密联系的,数学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通过量化的方法用数学公式进行描述,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高校深造的考生应具有的能力,因此高考物理试题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物理中的数学能力要求有明显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尽量回避繁杂的机械运算,而在考察方面,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能过一定数目的练习,掌握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数学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重点在于通过精讲精练使学生能熟练地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另外,要重视估算题的训练,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近似估算法,快速求出物理量的数量级。同时,提倡学生平时不用或少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因为在平时练习中,很多同学习惯于使用计算器,连非常简单的加减法都非用计算器不可,这样使得他们数学运算能力很差。

4.加强实验复习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能力在物理高考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物理高考力图通过在笔试的形式下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学中,一是要正确对待实验教材,实验复习时不应该机械地记忆教材中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记录、结果等等,而应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实验步骤。二是要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有意注意,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有意地改变实验条件、设置问题,激励学生努力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三是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出发,让他们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和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去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验证假想和猜测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认识到实验教材提供的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拘泥成规的,可以对课本中的实验做一些合理的变通,或补充一些模仿性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为使复习备考工作顺利进行,努力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认真钻研《高考大纲》、《教学大纲》及《课本》,充分提高“二纲一本”在高考中的作用,研究“二纲”,特别是去分析每年高考大纲之间的.细微的不同的地方,显得更加的重要,同时,也要建议学生常去翻物理课本,不可只顾按资料进行复习,却脱离了高考大纲的现象的发生。

2.高三教学应以人为本因为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听课的机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多点人性化,与学生之间多点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树立服务意识,不可高高之上,使教与学发生脱节。

3.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糊里糊涂作10道题,不如清清楚楚作1道题”。也就是说,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去作而不那样去作,为什么这样作是对的而那样作是错的,也就是时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理”字,处处要讲“理”,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是我自己讲“理”的时候多,而让学生去讲“理”的时候少,以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来讲讲“理”。

4.要让学生不可走入题海中,必要的题目是要做的,但一定要精选题目,讲前一定要求学生先做,作后再讲,讲后再留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

5.克服以教代学的现象,教得再好,没有学生的学(理解、消化、吸收),也是徒劳的,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应该定位为一是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补漏,建立知识网络,二是应有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6.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效率的高低不是以你今天讲了多少个知识点,讲了多少道题为标准的,面是以你上课前定下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为标准的,说通俗一点,就是以这节课学生能过教师指导,真正学到的知识是多少为标准的。

7.狠抓基础内容及重点内容,高考的追求就是区分度,一套成功的试题是通过区分度来实现的,并不是由难度来实现的,而中等题目才是真正实现区分度的手段,因为易题都会,分不出好差,过难的题几乎没有几个人会,基本上也不会区分出好差,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只有重视了基础,才能有效地完成中档难度的题,要防止学生钻牛角,老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8.抓中等生要想在明年的高考中有突破,眼睛不能只盯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学生身上,要在尖子生吃饱吃好的情况下,重点兼顾中等生或有弱门课的学生,要想法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而提高他们成绩的方法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另外要多关心他们,多提问他们,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方法,如分层布置作业,根据各班的实际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物理教学对策的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物理教学对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前概念的认识

如何看待学生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前概念呢?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这种前概念也屡见不鲜。前概念的产生正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物理含义可被转换的认知结构接受下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指导思想。

二、前概念的特征

1.广泛性

由于儿童在初二学习物理之前已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种广泛性是相对的,他们对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而对那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则很少有前概念。如学生对力学、热学和几何光学均有着较多的前概念,而对电学则很少有前概念。

2.自发性

儿童大脑中的前概念,缘起于儿童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这些经验在其大脑中逐渐深化发展,经过感觉、知觉、表象阶段最终形成概念。儿童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那个问题应该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因此,前概念是儿童自己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精神财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事物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3.顽固性

由于前概念是儿童大脑中业已形成的模式,且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累积中又强化了这些观念,加之儿童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因此儿童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相当困难的。如有位教师在讲清惯性概念之后,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站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里,如果面向前竖直跳起,是落回车厢原处,还是落到原处的后面?全班学生皆回答落到原处后面。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有了“力是维持运动原因”的前概念,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多么顽固。

4.隐蔽性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还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讲授科学的物理概念时,儿童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让学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三、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前概念和科学的物理概念同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他们都是由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所产生。根据其是否易于转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可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科学的物理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从不同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然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与此大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前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概念。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教师在玩魔术。这就是前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和新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实现认知上的顺应。

四、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前概念进入物理课堂,这是物理教学中的正常情况。基于前概念的特征和影响,关键是我们先要了解学生大脑中存在着哪些前科学概念,并努力把它们转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从而也就能更成功地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为此,教师在开始教有关的`物理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提问、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等,去深入了解学生大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情况。

知道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哪些前概念,那么如何使这些前概念转换成科学的概念呢?首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使他们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即大脑中的原有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感觉到有改变认知结构的需要。接着通过实验事例把科学的物理概念告诉学生,并把科学的物理概念应用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现象中去,当学生在新的思维结构下有更多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接受科学的物理概念。具体到实践中,可这样来进行教学:

(1)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把小车推动,问:“持续推动小车,小车将会处于什么状态?”让学生提出看法:你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将小车正放在桌上,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大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接触,问:“小车为什么仍然运动?”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矛盾。

(3)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并进入水平面,分别在水平面上垫粗毛巾、细棉布和玻璃板,观察现象,问:“假定小车与支撑面间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处于什么状态?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4)引导学生分析足球运动员踢足球,球由静止变运动;守门员接球,球由运动变静止;足球运动员顶球,改变球运动的方向,问:“这能说明些什么?”由于前概念的根深蒂固性,我们不要期望通过粉笔和说教的简单方式就可使学生把前概念转换成科学概念,也不要抱有经过一两次纠正就可以使前概念销声匿迹的幻想。前概念向物理概念的转变是思维结构的转变,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的一场革命,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需要克服旧模式的惯性,因而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一、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低沉。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物理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学生上了心不在焉,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物理教学内容,学生总是不去理会。老师在教学过程在中由于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配合,导致物理教学效率低下,同时物理课堂教学气氛也死气沉沉。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不够恰当合理。

目前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无法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拿到物理题就开始急急忙忙的解题,表现出慌张凌乱的现象。而且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懂的对物理题进行归类总结,找不到共同的规律,因此在以后出现类似的题学生还得重新开始。同时学生还存在机械性学习,不会灵活应用物理中的计算公式等。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动手能力差。

物理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内容,那就是物理实验操作。物理实验操作关于着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现象的了解知识,而且实验操作也代表着学生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对物理实验操作步骤十分生疏,不懂得如何应用实验器材,也不知道对一些实验步骤如何进行,动作笨拙,手忙脚乱。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不知道该如何对照课本进行总结归纳,有时候还会因为实验操作的失误导致得出的结论也是不符合实际现象的。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物理课堂的开展和构建,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重大制约作用,这就迫切老师根据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策略来解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解决高中物理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同样要对学生以兴趣相引导,并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课堂。在物理课堂开设之前,老师提前对学生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前进行有趣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浓厚的兴趣去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物理就会十分容易。其次,老师要对物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导入,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讲到《力的和解与分解》的时候,老师形象地给学生说力的和解就好像两头牛从一个方向共同使力,那么他们的合力就是两头牛力量的相加之和;而力的分解好比两头牛在同一条线上,但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使劲使力,那么他的反向力量就是一头牛的力量减去另外一头牛的力量。老师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导入到课堂中,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还活跃了教学课堂。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课堂上有效的交流和协作,也能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基础,以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动力,在这两大智胜法宝的相助下,高中物理教学不断走向正规化,学生成绩不断上升。

(二)加强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学习方法。

物理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的是知识,更是传授的是学习方法和技能,让学生自己能够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独自学习,完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习题。物理学习方法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所该做的事情,这也是学生自己该做的事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反应能力,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对于相类似的题型,老师给学生总结出一半普遍规律,让学生结合例题领会其中的规律道理。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做题技巧,不能一味的总是依赖老师传授,只有自己领悟到的,学生才会感受深受,对此有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也不能再像初中那样,对一些题型进行死记硬背,毕竟物理是一门靠理解来学习的科目。

(三)强化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老师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够独树一帜。物理实验教学前,老师先给学生进行一次实验示范,给学生讲清楚实验步骤,让学生对基本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在老师实验示范结束后,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老师的实验步骤之后,对基本实验操作过程有一定的掌握,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训练,这样学生在做实验中有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指点,他们的进步会更多,学习的也会更快。学生熟悉了实验操作程序,对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更会容易让他们对物理有准确的认知。尽管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一些列的问题,但是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物理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相信在未来不断的探索努力下,物理教学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呈现了新的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于是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物理课堂力求实现以探究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是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根据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通过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模式,提出相关对策进行说明及研究。

关键词: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科技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得到全面发展,这一因素的进步与发展,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的了好处,教育也在全方面发展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普及之下,教学方式也得到进一步重视,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及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初中是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与小学相比较不仅是难度增系数加,而且也更加复杂化,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程也增多了不少,跟初中生的学习增添了不少压力。

初中物理跟高中不一样,它是囊括在自然科学这个大系统下的,物理学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应用,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通过物理的学习,从小的层面来讲就是能够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明白事物的原理,往大的层面来讲就是了解宇宙的产生、发展及结局,促进这方面领域的发展,可见学习初中物理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初中物理的教学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融入探究式教学,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通过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而目前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于这一教学方式不够重视,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二,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只理解了它的表层含义,所运用的方法适得其反。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进行讨论研究。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事件大门的关键钥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对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花心思在这方面。要想学好物理,就要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例子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物理与生活是紧紧相关,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可以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改变可从课本上看出,探讨的大部分都是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与生活相关的部分更能体现出实际性,学生也愿意学这一方面的知识。物理课程难易结合,这就要求老师着重对难以理解部分知识点进行详讲,一些简单的课程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了解,通过老师课堂讲解加深影响,运用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要做的就是设计相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

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进教学方式,课堂上所采取的以教师教课为主的方式是有一定的优势存在,在改进过程中不需要完全舍弃,正所谓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有优点的同时也会存在缺点,讲授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讲授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探究的成分学生多接触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其中发挥指导作用,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应用探究能力。

比如在实验收集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名指导者,对实验操作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引导学生收集到全面的数据,让学生小组归纳科学规律,然后小组轮流表述本组得出的结论互相指正后共同得出科学规律。例如在上到电流与电路这课时,通过教师在课上讲解有关电路图的原理知识后,学生进行电路模拟实验的时候,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探究。

3.通过实验操作加大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由于课业的紧张,无法做到每一次实验都能去实验室进行操作,因此就要求学生自己把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熟知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观看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不能只抱着敷衍的态度走一遍过场就结束。基础理论的学习如同地基,只有地基打的坚固建筑才能屹立不倒,正如物理的学习,了解物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相关物理概念和思维。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适应这一发展而进行革新,纯理论知识讲解不仅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导致上课易开小差,初中物理的学习是有很多实验包含在其中,老师可以再上课演练一些实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比如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好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温度计、带有小孔的纸板、秒表、(火柴)这些物品,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可以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气泡上升,越来越小,当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通过实验来引出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1

[2]徐学福.探究教学三题.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3]王南.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探索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和制度也有很大改变.高中阶段一直是我国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但是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制度,让高中学生对于高中的学习具有惧怕心理,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成为了只会学习的机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只会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既没有导入,课上教师也只是单纯的讲述学习的知识点,就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促进我国的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部在指导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学习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中心,从有效的课堂方式为出发点,探究如何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多样化,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多样化

最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来讲课,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找到新模式和旧模式相融之处,接着再积极的实践和运用,在其过程中也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同时,高中物理一直是高中学生在高一阶段从心理上就觉得难的、抽象的科目,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其实这些学生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多的引导,也没有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增加物理课堂的多样化.所以,要想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立足物理教材,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多样化发展。

一、引用问题探究模式

其实高中物理的核心的学习思维很简单,就是勤思考、多想象物理概念和知识点,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思维来理解和学习某一内容,久而久之,学生无论在学习或者在答题的时候,就会锻炼出优秀的谨慎的思维,从而得出完美的答案.所以,教师根据物理学科这一显著的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问题探究的模式促进学生来思考物理概念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通过这种模式既能丰富物理课堂的形式,也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本质,在快乐的课堂上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1].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适当的有效的值得探讨也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不再过多的看重学习的结果而是好好的享受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敢于抛弃陈旧的传统观念,勇敢的尝试不同的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促进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课堂学习的质量.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完自由落体有关的知识点和运用的内容,然后再讲述自由落体的下落过程中各个时间点所处的位置和所受的力.最后教师就提出几个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关键问题来给学生自行思考.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是否所有的物体的下落过程是一样的等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来探索,思考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自己的思考结果,也可以让学生来当堂做实验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思考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思考模式和方法,创建出丰富多彩的欢乐的物理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掌握书本的知识,让课堂进展的很顺利,教师也就自然而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中,间接地提高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

因为物理课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又夹杂了很多重要的.物理实验和物理探究问题,对于有些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学起来非常的吃力,如果只是采用问题探究的模式来教学的话,易拉开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这样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压力就会更大.因此,基于物理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情况,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能够带动学生思考、探究的模式,班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因此,就出现了合作学习的模式进入了我们的物理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也叫小组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一组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为6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既要有学习成绩优异的,也要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和思维能力强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这样就能保证以各自的优点来帮助其他学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共同努力和坚持,因为教师毕竟只有一个人,有的地方教师可能一个人带几个班,所以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小组学习的模式既能让教师的教学压力减轻,也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电磁感应定律”一课后,教师觉得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本的内容和原理后,可以先通过问题探究模式让学生思考现实的电器中是如何运用电磁感应知识的,接着就可以在课上或者课下开展讲述生活中的电器的运用原理的活动,这时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小组成员共同选择电器和研究原理,然后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展示和评比,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地评比和评价,对于学生的优点要表扬,错误之处要明确的指出来,这样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懂了物理知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运用,也能促进班级学习物理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生生交流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

三、运用生活情境模式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其实物理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物理的学习和发展靠的不仅是物理学家的实验和探索,而是生活中的现象和对于生活现象的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过程中,也不要过于照本宣科,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方法,而是要结合物理学科的本质和其特点来在课堂上,引用大量的生活的例子和生活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真正的来源和用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到所学的物理知识,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了平时课堂上的物理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习的意义[3],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思考物理.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物理环境的熏陶下,就会形成物理学习思维,就会发现物理的学习其实很简单。

总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多样化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自主学习模式和自主实验模式还有直观教学模式等,教师在选择这些创新的模式时,要先结合班里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在一节课上选用两种或者多种的模式.此外,教师要坚持使用这些创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教学情况.才能有效的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海涛.如何构建高效高中物理课堂[J].学园:教育科研,2012(17):54.

[2]邢红军.物理教育的生态化及其队伍里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0(1):60.

[3]陈玲.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05):23-24.

有很多呀,我就分享几个教育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题给你看看吧1、面向物理核心素养下《加速度》教学设计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3、新时代持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4、大数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研究5、“双减”政策下,家校如何为学生“减负”“增识”6、从“国际化”到“本土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研究

物理教学对策的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物理教学对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前概念的认识

如何看待学生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前概念呢?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这种前概念也屡见不鲜。前概念的产生正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物理含义可被转换的认知结构接受下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指导思想。

二、前概念的特征

1.广泛性

由于儿童在初二学习物理之前已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种广泛性是相对的,他们对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而对那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则很少有前概念。如学生对力学、热学和几何光学均有着较多的前概念,而对电学则很少有前概念。

2.自发性

儿童大脑中的前概念,缘起于儿童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这些经验在其大脑中逐渐深化发展,经过感觉、知觉、表象阶段最终形成概念。儿童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那个问题应该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因此,前概念是儿童自己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精神财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事物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3.顽固性

由于前概念是儿童大脑中业已形成的模式,且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累积中又强化了这些观念,加之儿童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因此儿童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相当困难的。如有位教师在讲清惯性概念之后,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站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里,如果面向前竖直跳起,是落回车厢原处,还是落到原处的后面?全班学生皆回答落到原处后面。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有了“力是维持运动原因”的前概念,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多么顽固。

4.隐蔽性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还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讲授科学的物理概念时,儿童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让学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三、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前概念和科学的物理概念同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他们都是由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所产生。根据其是否易于转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可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科学的物理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从不同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然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与此大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前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概念。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教师在玩魔术。这就是前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和新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实现认知上的顺应。

四、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前概念进入物理课堂,这是物理教学中的正常情况。基于前概念的特征和影响,关键是我们先要了解学生大脑中存在着哪些前科学概念,并努力把它们转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从而也就能更成功地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为此,教师在开始教有关的`物理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提问、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等,去深入了解学生大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情况。

知道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哪些前概念,那么如何使这些前概念转换成科学的概念呢?首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使他们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即大脑中的原有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感觉到有改变认知结构的需要。接着通过实验事例把科学的物理概念告诉学生,并把科学的物理概念应用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现象中去,当学生在新的思维结构下有更多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接受科学的物理概念。具体到实践中,可这样来进行教学:

(1)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把小车推动,问:“持续推动小车,小车将会处于什么状态?”让学生提出看法:你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将小车正放在桌上,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大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接触,问:“小车为什么仍然运动?”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矛盾。

(3)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并进入水平面,分别在水平面上垫粗毛巾、细棉布和玻璃板,观察现象,问:“假定小车与支撑面间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处于什么状态?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4)引导学生分析足球运动员踢足球,球由静止变运动;守门员接球,球由运动变静止;足球运动员顶球,改变球运动的方向,问:“这能说明些什么?”由于前概念的根深蒂固性,我们不要期望通过粉笔和说教的简单方式就可使学生把前概念转换成科学概念,也不要抱有经过一两次纠正就可以使前概念销声匿迹的幻想。前概念向物理概念的转变是思维结构的转变,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的一场革命,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需要克服旧模式的惯性,因而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一、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低沉。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物理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学生上了心不在焉,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物理教学内容,学生总是不去理会。老师在教学过程在中由于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配合,导致物理教学效率低下,同时物理课堂教学气氛也死气沉沉。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不够恰当合理。

目前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无法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拿到物理题就开始急急忙忙的解题,表现出慌张凌乱的现象。而且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懂的对物理题进行归类总结,找不到共同的规律,因此在以后出现类似的题学生还得重新开始。同时学生还存在机械性学习,不会灵活应用物理中的计算公式等。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动手能力差。

物理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内容,那就是物理实验操作。物理实验操作关于着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现象的了解知识,而且实验操作也代表着学生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对物理实验操作步骤十分生疏,不懂得如何应用实验器材,也不知道对一些实验步骤如何进行,动作笨拙,手忙脚乱。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不知道该如何对照课本进行总结归纳,有时候还会因为实验操作的失误导致得出的结论也是不符合实际现象的。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物理课堂的开展和构建,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重大制约作用,这就迫切老师根据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策略来解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解决高中物理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同样要对学生以兴趣相引导,并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课堂。在物理课堂开设之前,老师提前对学生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前进行有趣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浓厚的兴趣去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物理就会十分容易。其次,老师要对物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导入,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讲到《力的和解与分解》的时候,老师形象地给学生说力的和解就好像两头牛从一个方向共同使力,那么他们的合力就是两头牛力量的相加之和;而力的分解好比两头牛在同一条线上,但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使劲使力,那么他的反向力量就是一头牛的力量减去另外一头牛的力量。老师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导入到课堂中,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还活跃了教学课堂。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课堂上有效的交流和协作,也能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基础,以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动力,在这两大智胜法宝的相助下,高中物理教学不断走向正规化,学生成绩不断上升。

(二)加强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学习方法。

物理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的是知识,更是传授的是学习方法和技能,让学生自己能够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独自学习,完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习题。物理学习方法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所该做的事情,这也是学生自己该做的事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反应能力,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对于相类似的题型,老师给学生总结出一半普遍规律,让学生结合例题领会其中的规律道理。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做题技巧,不能一味的总是依赖老师传授,只有自己领悟到的,学生才会感受深受,对此有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也不能再像初中那样,对一些题型进行死记硬背,毕竟物理是一门靠理解来学习的科目。

(三)强化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老师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够独树一帜。物理实验教学前,老师先给学生进行一次实验示范,给学生讲清楚实验步骤,让学生对基本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在老师实验示范结束后,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老师的实验步骤之后,对基本实验操作过程有一定的掌握,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训练,这样学生在做实验中有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指点,他们的进步会更多,学习的也会更快。学生熟悉了实验操作程序,对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更会容易让他们对物理有准确的认知。尽管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一些列的问题,但是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物理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相信在未来不断的探索努力下,物理教学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呈现了新的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于是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物理课堂力求实现以探究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是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根据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通过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模式,提出相关对策进行说明及研究。

关键词: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科技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得到全面发展,这一因素的进步与发展,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的了好处,教育也在全方面发展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普及之下,教学方式也得到进一步重视,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及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初中是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与小学相比较不仅是难度增系数加,而且也更加复杂化,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程也增多了不少,跟初中生的学习增添了不少压力。

初中物理跟高中不一样,它是囊括在自然科学这个大系统下的,物理学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应用,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通过物理的学习,从小的层面来讲就是能够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明白事物的原理,往大的层面来讲就是了解宇宙的产生、发展及结局,促进这方面领域的发展,可见学习初中物理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初中物理的教学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融入探究式教学,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通过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而目前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于这一教学方式不够重视,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二,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只理解了它的表层含义,所运用的方法适得其反。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进行讨论研究。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事件大门的关键钥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对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花心思在这方面。要想学好物理,就要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例子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物理与生活是紧紧相关,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可以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改变可从课本上看出,探讨的大部分都是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与生活相关的部分更能体现出实际性,学生也愿意学这一方面的知识。物理课程难易结合,这就要求老师着重对难以理解部分知识点进行详讲,一些简单的课程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了解,通过老师课堂讲解加深影响,运用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要做的就是设计相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

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进教学方式,课堂上所采取的以教师教课为主的方式是有一定的优势存在,在改进过程中不需要完全舍弃,正所谓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有优点的同时也会存在缺点,讲授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讲授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探究的成分学生多接触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其中发挥指导作用,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应用探究能力。

比如在实验收集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名指导者,对实验操作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引导学生收集到全面的数据,让学生小组归纳科学规律,然后小组轮流表述本组得出的结论互相指正后共同得出科学规律。例如在上到电流与电路这课时,通过教师在课上讲解有关电路图的原理知识后,学生进行电路模拟实验的时候,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探究。

3.通过实验操作加大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由于课业的紧张,无法做到每一次实验都能去实验室进行操作,因此就要求学生自己把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熟知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观看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不能只抱着敷衍的态度走一遍过场就结束。基础理论的学习如同地基,只有地基打的坚固建筑才能屹立不倒,正如物理的学习,了解物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相关物理概念和思维。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适应这一发展而进行革新,纯理论知识讲解不仅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导致上课易开小差,初中物理的学习是有很多实验包含在其中,老师可以再上课演练一些实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比如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好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温度计、带有小孔的纸板、秒表、(火柴)这些物品,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可以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气泡上升,越来越小,当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通过实验来引出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1

[2]徐学福.探究教学三题.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3]王南.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应该是学生们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都反映,高中的物理是所学科目中最难的。为此,我总结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强了,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再次,加强多媒体的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课改下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认识到学习兴趣、学科情感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就会早日进入物理学习的正轨,主动克服物理学习的'困难,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二、重视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当前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教法的探讨轻学生学法的研究的现象,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实践证明: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更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新课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毕竟,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教师与学生都要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喜欢物理并能够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新教材力学论文

议论文是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诸多要素组成。论题,即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或说是论证的对像。论点,又叫论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指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世界上有确定的东西吗?正如大家所知,1927年3月,海森堡在《量子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知觉内容》论文中,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测不准关系,海森堡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会遇到测量仪器是宏观的,而研究对象是微观的矛盾,在微观世界里,对于质量极小的粒子来说,宏观仪器对微观粒子的干扰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无法控制点额,测量的结果也就同粒子的原来状态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微观系统中,不能使用实验手段同时准确的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由数学推导,海森堡给出了一个测不准关系式: 。对于微观粒子一些成对的物理量,在这里指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则另一个就愈不确定。所谓测不准关系,主要是普朗克常量h使量子结果与经典结果有所不同。如果h为零,则对测量没有任何根本的限制,这是经典的观点;如果h很小,在宏观情况下,仍然能以很大的精确性同时测定动量与位置或能量与时间的关系,但是在微观的场合就不能同时测定。实验表明,决定微观系统的未来行为,只能是观察结果所出现的概率,测不准关系已经被认为是微观粒子的客观特性。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后,立即在哥本哈根学派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泡利欢呼“现在是量子力学的黎明”,玻尔试图从哲学上进行概括。1927年9月,玻尔在与意大利科摩召开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用以解释量子现象基本特征的波粒二象性,它认为量子现象的空间和时间坐标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不能同时在同一个实验中表现出来,而只能在互相排斥的实验条件下出来不能统一与统一图景中,只能用波和粒子这些互相排斥的经典概念来反映。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虽然是互相排斥的,但两者在描写量子现象是却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玻尔认为他们二者是互相补充的,量子力学就是量子现象的终极理论。“互补原理”实质上是一种哲学原理,称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30年代后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波恩称此为“现代科学哲学的顶峰。”1927年10月在布鲁塞尔第五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为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同时也受到爱因斯坦等一些人的强烈反对。爱因斯坦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理想实验,企图超越不确定关系的限制来揭露量子力学理论的逻辑矛盾。玻尔和海森堡等人则把量子理论同相对论作比较,有利地驳斥了爱因斯坦。1930年10月第六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爱因斯坦又绞尽脑汁提出了一个“光子箱”的理想实验,向量子力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光子箱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匣子挂在弹簧称上,一个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控制匣子内光子的射出。每次射出光子的时间由快门控制,弹簧称上可以读出整个盒子因光子出射而减少的质量,根据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 得出光子的能量,这样原则上时间和能量不存在不能同时确定的问题。 据说玻尔看到这个装置登时口吐白沫,经过紧急抢救时的输氧加上彻夜的苦思之后,玻尔终于搬来了救星,呵呵,那竟然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广义相对论。发射出光子后,光子箱的质量减少纵然可以精确测出,然而弹簧秤收缩,引力势能减小,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箱子中的时钟会走慢,归根到底时间又是不确定了。 这次轮到爱因斯坦吐血三天了,他费尽心思找来的实验居然成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的绝妙证明,还被玻尔等人堂而皇之的载入他们的论文之中。 既然在微观状态下,存在测不准关系,那么在宏观状态下,还存在测不准关系吗?这个我们应该能得出结论:当然存在测不准关系。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一旦到了处理实验数据就要同时算出相应的不确定度。这是为什么呢?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任何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方法、测量者的观察力都不可能做到绝对严密,这就使测量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有误差产生。因此,分析测量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尽可能可消除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就是物理实验和许多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我们只能尽力减小误差,却不能消除它。从上面可以看得出,世界上是不存在测得准的东西的,正所谓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事物是相互影响的,既存在相对性,又存在绝对性。事物的测不准关系,就因为它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物重多少,高多少,等等看似绝对的数据其实是相对的。在某一个时段里,物体趋向于某个值的概率最大,因而我们就把这个值称作在这个时段里的相对准确值,它本是使不可能测准的。事物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因而又由于相互作用是具体的,因而是有限的,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而本体则是抽象的,因而是无限的,并不具有任何确定的认识意义。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确定的东西。参考文献:张三慧,《大学物理学<量子物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34页35页李士本,张力学,王晓峰《自然科学简明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68页.72页 资料来源:

力学问题解答的有效方法论文

【摘要】 力学不仅作为高中物理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也占据高中物理课程近一半内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力学作为高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如果学生没能够从初中时候单一的解题思路转变为高中阶段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就会发生上课能听懂,遇题一窍不通的局面。为解决高中生这种现象,本文就物理力学解题策略以及两种解题思路进行浅析。

【关键词】 力学问题;解题策略;解题思路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某些高一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原因是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物理方法以及相应的解题策略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当中。于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有利于力学问题的解答。

一、抓住有效解题策略

(一)全方面掌握相关知识

物理属于理科,不能够死记硬背,一切理科知识都是需要学生去理解记忆的,死记硬背固然可行,但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因为对概念本身理解不透彻而造成误用或者无从下手。[1]想要全方面掌握相关知识,一是从“记”概念上下功夫,正如前文所说,对概念进行理解性记忆,而非死记硬背;二是从“听”课上下功夫,就是在上课时候要认真听教师在讲什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能够顺理成章地记住概念并且理解概念。

(二)认真仔细反复读题

读题包括两种,一种是读问题,一种是读题干。读问题,就是要搞清楚问题究竟问的是什么;读题干,就是要从题干当中进行信息的提取,并结合问题,思考哪些信息可以用在哪个地方,物理问题往往不止一个,因此需要作此思考。

(三)分析受力

物理力学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受力,某些学生之所以将力学问题错解或者不能解,常常是受力分析上出了问题。受力分析当中最容易混淆的是摩擦力。例如:用手将木块静止按在竖直墙面上,当手松开,木块沿墙面竖直落下,在手松开的瞬间,木块受到了那些力?有的学生对摩擦力理解不清晰,以为只要两个物体接触了,就会产生摩擦力。因此在这里误以为也有摩擦力产生,却没有考虑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必须要有正压力,在手松开瞬间,木块与墙面之间并没有正压力,因此摩擦力为零,即木块没有受到摩擦力,而只有重力。

二、掌握有效解题思路

物理的解题方法很多,如:整体与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替代法、数形结合法、对称法、极端假设法、模型法等等,在这里主要介绍整体与隔离法以及模型法。[2]

(一)整体与隔离法

在物理力学问题当中,整体法与隔离法常常出现在同一个问题当中。整体法:就是将所要研究的连接体或者始终挨在一起的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将这个整体内部的力的情况进行忽略,只分析整体情况的方法。在运用整体法时,需要能够对物体运动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明确的掌握,对于整个系统的运动方式也有掌控。此外,在进行整体法运用时,还要注意受力分析。同时需注意不要将整体法的受力分析图像与隔离法的受力分析图像混合在一起。隔离法:就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从整体当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能够排除在受力分析过程中与分析对象无关的其他力的干扰,使受力分析更加清晰。在运用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要确定在运用隔离法时,选择的对象包含着题目需要求的未知量;其次不仅要隔离出物体的受力情况,还要将物体的运动情况也隔离出来;最后,需要研究隔离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对它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如图1,一个质量为3kg的木块A与质量为2kg的木块B平放在地面上,现用30N的力推木块A,A与B一起做加速运动,不计地面与木块间的`摩擦力,A、B之间的作用力是多少?解析:对A、B运用整体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物体只受到推力F的作用,并且它们的加速度相同。则有:F=(mA+mB)a,F=30N,mA=3Kg,mB=2Kg,因此就有a=6m/s2。紧接着通过隔离法对B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木块B只受到木块A的作用力,因此又有FAB=mBa,可以求得FAB=12N。

(二)模型法

运用物理模型进行解题在物理力学问题当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解题方法。物体在运动时候的形式变化样貌很多,但只要根据物体的受力进行运动情况分析,就不难看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并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能够更容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便于解决物理力学问题。例如:如图2,传送带与水平面成37°角,SAB=,履带以5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现将一个不具有初速度的木块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端A点,木块质量,传送带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素为,求物体由A运动至B所消耗的时间。解析:首先需要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如图3。但需要注意摩擦力的情况,当木块速度值在5m/s以下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是促进作用,而当木块速度大于或高于5m/s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是阻碍作用。

三、结束语

物理力学解题步骤最初是要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紧接着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当然,在进行解题以前,最基础的还是要掌握相关力学知识以及公式定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力学问题解答。

参考文献

[1]边成红.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力学问题解答能力[J].中华少年,2016,(05):139.

[2]付艳明.浅析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解答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5,(03):188-189.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模板高中

物理教学对策的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物理教学对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前概念的认识

如何看待学生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前概念呢?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这种前概念也屡见不鲜。前概念的产生正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物理含义可被转换的认知结构接受下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指导思想。

二、前概念的特征

1.广泛性

由于儿童在初二学习物理之前已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种广泛性是相对的,他们对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而对那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则很少有前概念。如学生对力学、热学和几何光学均有着较多的前概念,而对电学则很少有前概念。

2.自发性

儿童大脑中的前概念,缘起于儿童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这些经验在其大脑中逐渐深化发展,经过感觉、知觉、表象阶段最终形成概念。儿童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那个问题应该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因此,前概念是儿童自己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精神财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事物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3.顽固性

由于前概念是儿童大脑中业已形成的模式,且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累积中又强化了这些观念,加之儿童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因此儿童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相当困难的。如有位教师在讲清惯性概念之后,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站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里,如果面向前竖直跳起,是落回车厢原处,还是落到原处的后面?全班学生皆回答落到原处后面。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有了“力是维持运动原因”的前概念,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多么顽固。

4.隐蔽性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还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讲授科学的物理概念时,儿童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让学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三、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前概念和科学的物理概念同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他们都是由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所产生。根据其是否易于转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可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科学的物理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从不同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然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与此大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前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概念。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教师在玩魔术。这就是前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和新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实现认知上的顺应。

四、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前概念进入物理课堂,这是物理教学中的正常情况。基于前概念的特征和影响,关键是我们先要了解学生大脑中存在着哪些前科学概念,并努力把它们转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从而也就能更成功地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为此,教师在开始教有关的`物理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提问、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等,去深入了解学生大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情况。

知道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哪些前概念,那么如何使这些前概念转换成科学的概念呢?首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使他们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即大脑中的原有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感觉到有改变认知结构的需要。接着通过实验事例把科学的物理概念告诉学生,并把科学的物理概念应用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现象中去,当学生在新的思维结构下有更多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接受科学的物理概念。具体到实践中,可这样来进行教学:

(1)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把小车推动,问:“持续推动小车,小车将会处于什么状态?”让学生提出看法:你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将小车正放在桌上,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大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接触,问:“小车为什么仍然运动?”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矛盾。

(3)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并进入水平面,分别在水平面上垫粗毛巾、细棉布和玻璃板,观察现象,问:“假定小车与支撑面间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处于什么状态?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4)引导学生分析足球运动员踢足球,球由静止变运动;守门员接球,球由运动变静止;足球运动员顶球,改变球运动的方向,问:“这能说明些什么?”由于前概念的根深蒂固性,我们不要期望通过粉笔和说教的简单方式就可使学生把前概念转换成科学概念,也不要抱有经过一两次纠正就可以使前概念销声匿迹的幻想。前概念向物理概念的转变是思维结构的转变,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的一场革命,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需要克服旧模式的惯性,因而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一、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低沉。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物理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学生上了心不在焉,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物理教学内容,学生总是不去理会。老师在教学过程在中由于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配合,导致物理教学效率低下,同时物理课堂教学气氛也死气沉沉。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不够恰当合理。

目前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无法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拿到物理题就开始急急忙忙的解题,表现出慌张凌乱的现象。而且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懂的对物理题进行归类总结,找不到共同的规律,因此在以后出现类似的题学生还得重新开始。同时学生还存在机械性学习,不会灵活应用物理中的计算公式等。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动手能力差。

物理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内容,那就是物理实验操作。物理实验操作关于着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现象的了解知识,而且实验操作也代表着学生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对物理实验操作步骤十分生疏,不懂得如何应用实验器材,也不知道对一些实验步骤如何进行,动作笨拙,手忙脚乱。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不知道该如何对照课本进行总结归纳,有时候还会因为实验操作的失误导致得出的结论也是不符合实际现象的。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物理课堂的开展和构建,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重大制约作用,这就迫切老师根据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策略来解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解决高中物理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同样要对学生以兴趣相引导,并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课堂。在物理课堂开设之前,老师提前对学生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前进行有趣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浓厚的兴趣去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物理就会十分容易。其次,老师要对物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导入,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讲到《力的和解与分解》的时候,老师形象地给学生说力的和解就好像两头牛从一个方向共同使力,那么他们的合力就是两头牛力量的相加之和;而力的分解好比两头牛在同一条线上,但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使劲使力,那么他的反向力量就是一头牛的力量减去另外一头牛的力量。老师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导入到课堂中,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还活跃了教学课堂。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课堂上有效的交流和协作,也能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基础,以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动力,在这两大智胜法宝的相助下,高中物理教学不断走向正规化,学生成绩不断上升。

(二)加强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学习方法。

物理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的是知识,更是传授的是学习方法和技能,让学生自己能够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独自学习,完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习题。物理学习方法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所该做的事情,这也是学生自己该做的事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反应能力,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对于相类似的题型,老师给学生总结出一半普遍规律,让学生结合例题领会其中的规律道理。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做题技巧,不能一味的总是依赖老师传授,只有自己领悟到的,学生才会感受深受,对此有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也不能再像初中那样,对一些题型进行死记硬背,毕竟物理是一门靠理解来学习的科目。

(三)强化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老师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够独树一帜。物理实验教学前,老师先给学生进行一次实验示范,给学生讲清楚实验步骤,让学生对基本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在老师实验示范结束后,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老师的实验步骤之后,对基本实验操作过程有一定的掌握,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训练,这样学生在做实验中有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指点,他们的进步会更多,学习的也会更快。学生熟悉了实验操作程序,对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更会容易让他们对物理有准确的认知。尽管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一些列的问题,但是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物理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相信在未来不断的探索努力下,物理教学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呈现了新的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于是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物理课堂力求实现以探究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是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根据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通过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模式,提出相关对策进行说明及研究。

关键词: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科技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得到全面发展,这一因素的进步与发展,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的了好处,教育也在全方面发展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普及之下,教学方式也得到进一步重视,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及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初中是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与小学相比较不仅是难度增系数加,而且也更加复杂化,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程也增多了不少,跟初中生的学习增添了不少压力。

初中物理跟高中不一样,它是囊括在自然科学这个大系统下的,物理学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应用,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通过物理的学习,从小的层面来讲就是能够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明白事物的原理,往大的层面来讲就是了解宇宙的产生、发展及结局,促进这方面领域的发展,可见学习初中物理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初中物理的教学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融入探究式教学,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通过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而目前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于这一教学方式不够重视,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二,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只理解了它的表层含义,所运用的方法适得其反。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进行讨论研究。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事件大门的关键钥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对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花心思在这方面。要想学好物理,就要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例子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物理与生活是紧紧相关,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可以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改变可从课本上看出,探讨的大部分都是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与生活相关的部分更能体现出实际性,学生也愿意学这一方面的知识。物理课程难易结合,这就要求老师着重对难以理解部分知识点进行详讲,一些简单的课程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了解,通过老师课堂讲解加深影响,运用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要做的就是设计相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

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进教学方式,课堂上所采取的以教师教课为主的方式是有一定的优势存在,在改进过程中不需要完全舍弃,正所谓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有优点的同时也会存在缺点,讲授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讲授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探究的成分学生多接触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其中发挥指导作用,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应用探究能力。

比如在实验收集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名指导者,对实验操作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引导学生收集到全面的数据,让学生小组归纳科学规律,然后小组轮流表述本组得出的结论互相指正后共同得出科学规律。例如在上到电流与电路这课时,通过教师在课上讲解有关电路图的原理知识后,学生进行电路模拟实验的时候,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探究。

3.通过实验操作加大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由于课业的紧张,无法做到每一次实验都能去实验室进行操作,因此就要求学生自己把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熟知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观看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不能只抱着敷衍的态度走一遍过场就结束。基础理论的学习如同地基,只有地基打的坚固建筑才能屹立不倒,正如物理的学习,了解物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相关物理概念和思维。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适应这一发展而进行革新,纯理论知识讲解不仅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导致上课易开小差,初中物理的学习是有很多实验包含在其中,老师可以再上课演练一些实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比如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好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温度计、带有小孔的纸板、秒表、(火柴)这些物品,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可以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气泡上升,越来越小,当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通过实验来引出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1

[2]徐学福.探究教学三题.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3]王南.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下面就是高中物理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关键词: 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

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现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应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

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

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的关系,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

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才能较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领悟其物理含义。

另一方面,向学生呈现物理规律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在规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另一种是数学语言,即公式。

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

“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

对于用数学语言即公式表达的物理规律,应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

如,对电场中同一点而言,不能说场强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量q成反比,因为场强E由电场和电场中该点的位置决定。

四、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则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往往易被学生忽视,他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乱套乱用物理规律,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它的成立条件是,所研究的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这属基准条件。

如果系统受到外力F外或合力F合不为零,其动量是不守恒的,但可能有两种情形:其一,系统中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F内远大于F外(或F合),该系统的动量可看作是守恒的,其条件属近似条件;其二,选定直角坐标系后,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外力各自沿x轴和y轴进行正交分解,若沿某一坐标轴(如x轴)的各个外力(含分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该轴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其条件属分动量守恒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适用于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它不但能解决低速运动问题,而且能解决高速运动问题;不但适用于宏观物体,而且适用于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

此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五、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物理规律来源于物理现象,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在规律教学中,一方面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对于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逐步训练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最后指出,由于物理规律的复杂性,必须注意规律教学的阶段性,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3

2.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南冲.中学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

【摘要】 高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国家目前选拔人才的途径。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 高考组织复习能力

为使高考复习能落到实处,使复习的过程更科学、复习的效率更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成绩,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要求一贯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要求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少学生存在着这样的表现:概念,定义都知道,但一用就错,试卷上表现主要是选择题得分率低。这些都是基础较差,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够有密切的关系。而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的物理试题也都明确反映出重视基本概念、规律考查的特点。

对此,在复习中应该按照物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加以严格要求,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能较好的发展,而理解能力的前提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规范的基本方法,只有抓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才能正确、深入、透彻。

2.加强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论证表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度于推理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各种题型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景设置来考查考生推理的逻辑性、严密性;对论证表述则重在考查能否准确地、简明地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以此鉴别考生表述能力的高低。要克服学生思维推理过程不能严格合乎逻辑,对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不予重视,给解题带来盲目性;不会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过程或物理规律,使解题过程残缺不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功能关系三条常用解题线索相互脱节,不能有机整合,使解题思路僵化、方法呆板、正确率低。

3.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和数学是紧密联系的,数学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通过量化的方法用数学公式进行描述,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高校深造的考生应具有的能力,因此高考物理试题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物理中的数学能力要求有明显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尽量回避繁杂的机械运算,而在考察方面,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能过一定数目的练习,掌握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数学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重点在于通过精讲精练使学生能熟练地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另外,要重视估算题的训练,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近似估算法,快速求出物理量的数量级。同时,提倡学生平时不用或少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因为在平时练习中,很多同学习惯于使用计算器,连非常简单的加减法都非用计算器不可,这样使得他们数学运算能力很差。

4.加强实验复习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能力在物理高考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物理高考力图通过在笔试的形式下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学中,一是要正确对待实验教材,实验复习时不应该机械地记忆教材中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记录、结果等等,而应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实验步骤。二是要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有意注意,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有意地改变实验条件、设置问题,激励学生努力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三是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出发,让他们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和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去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验证假想和猜测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认识到实验教材提供的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拘泥成规的,可以对课本中的实验做一些合理的变通,或补充一些模仿性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为使复习备考工作顺利进行,努力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认真钻研《高考大纲》、《教学大纲》及《课本》,充分提高“二纲一本”在高考中的作用,研究“二纲”,特别是去分析每年高考大纲之间的.细微的不同的地方,显得更加的重要,同时,也要建议学生常去翻物理课本,不可只顾按资料进行复习,却脱离了高考大纲的现象的发生。

2.高三教学应以人为本因为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听课的机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多点人性化,与学生之间多点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树立服务意识,不可高高之上,使教与学发生脱节。

3.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糊里糊涂作10道题,不如清清楚楚作1道题”。也就是说,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去作而不那样去作,为什么这样作是对的而那样作是错的,也就是时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理”字,处处要讲“理”,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是我自己讲“理”的时候多,而让学生去讲“理”的时候少,以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来讲讲“理”。

4.要让学生不可走入题海中,必要的题目是要做的,但一定要精选题目,讲前一定要求学生先做,作后再讲,讲后再留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

5.克服以教代学的现象,教得再好,没有学生的学(理解、消化、吸收),也是徒劳的,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应该定位为一是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补漏,建立知识网络,二是应有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6.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效率的高低不是以你今天讲了多少个知识点,讲了多少道题为标准的,面是以你上课前定下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为标准的,说通俗一点,就是以这节课学生能过教师指导,真正学到的知识是多少为标准的。

7.狠抓基础内容及重点内容,高考的追求就是区分度,一套成功的试题是通过区分度来实现的,并不是由难度来实现的,而中等题目才是真正实现区分度的手段,因为易题都会,分不出好差,过难的题几乎没有几个人会,基本上也不会区分出好差,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只有重视了基础,才能有效地完成中档难度的题,要防止学生钻牛角,老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8.抓中等生要想在明年的高考中有突破,眼睛不能只盯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学生身上,要在尖子生吃饱吃好的情况下,重点兼顾中等生或有弱门课的学生,要想法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而提高他们成绩的方法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另外要多关心他们,多提问他们,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方法,如分层布置作业,根据各班的实际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探索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和制度也有很大改变.高中阶段一直是我国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但是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制度,让高中学生对于高中的学习具有惧怕心理,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成为了只会学习的机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只会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既没有导入,课上教师也只是单纯的讲述学习的知识点,就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促进我国的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部在指导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学习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中心,从有效的课堂方式为出发点,探究如何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多样化,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多样化

最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来讲课,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找到新模式和旧模式相融之处,接着再积极的实践和运用,在其过程中也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同时,高中物理一直是高中学生在高一阶段从心理上就觉得难的、抽象的科目,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其实这些学生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多的引导,也没有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增加物理课堂的多样化.所以,要想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立足物理教材,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多样化发展。

一、引用问题探究模式

其实高中物理的核心的学习思维很简单,就是勤思考、多想象物理概念和知识点,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思维来理解和学习某一内容,久而久之,学生无论在学习或者在答题的时候,就会锻炼出优秀的谨慎的思维,从而得出完美的答案.所以,教师根据物理学科这一显著的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问题探究的模式促进学生来思考物理概念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通过这种模式既能丰富物理课堂的形式,也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本质,在快乐的课堂上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1].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适当的有效的值得探讨也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不再过多的看重学习的结果而是好好的享受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敢于抛弃陈旧的传统观念,勇敢的尝试不同的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促进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课堂学习的质量.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完自由落体有关的知识点和运用的内容,然后再讲述自由落体的下落过程中各个时间点所处的位置和所受的力.最后教师就提出几个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关键问题来给学生自行思考.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是否所有的物体的下落过程是一样的等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来探索,思考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自己的思考结果,也可以让学生来当堂做实验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思考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思考模式和方法,创建出丰富多彩的欢乐的物理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掌握书本的知识,让课堂进展的很顺利,教师也就自然而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中,间接地提高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

因为物理课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又夹杂了很多重要的.物理实验和物理探究问题,对于有些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学起来非常的吃力,如果只是采用问题探究的模式来教学的话,易拉开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这样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压力就会更大.因此,基于物理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情况,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能够带动学生思考、探究的模式,班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因此,就出现了合作学习的模式进入了我们的物理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也叫小组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一组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为6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既要有学习成绩优异的,也要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和思维能力强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这样就能保证以各自的优点来帮助其他学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共同努力和坚持,因为教师毕竟只有一个人,有的地方教师可能一个人带几个班,所以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小组学习的模式既能让教师的教学压力减轻,也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电磁感应定律”一课后,教师觉得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本的内容和原理后,可以先通过问题探究模式让学生思考现实的电器中是如何运用电磁感应知识的,接着就可以在课上或者课下开展讲述生活中的电器的运用原理的活动,这时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小组成员共同选择电器和研究原理,然后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展示和评比,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地评比和评价,对于学生的优点要表扬,错误之处要明确的指出来,这样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懂了物理知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运用,也能促进班级学习物理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生生交流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

三、运用生活情境模式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其实物理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物理的学习和发展靠的不仅是物理学家的实验和探索,而是生活中的现象和对于生活现象的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过程中,也不要过于照本宣科,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方法,而是要结合物理学科的本质和其特点来在课堂上,引用大量的生活的例子和生活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真正的来源和用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到所学的物理知识,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了平时课堂上的物理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习的意义[3],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思考物理.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物理环境的熏陶下,就会形成物理学习思维,就会发现物理的学习其实很简单。

总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多样化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自主学习模式和自主实验模式还有直观教学模式等,教师在选择这些创新的模式时,要先结合班里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在一节课上选用两种或者多种的模式.此外,教师要坚持使用这些创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教学情况.才能有效的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海涛.如何构建高效高中物理课堂[J].学园:教育科研,2012(17):54.

[2]邢红军.物理教育的生态化及其队伍里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0(1):60.

[3]陈玲.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05):23-24.

  • 索引序列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论坛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3000字
  •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 高中物理新教材力学论文
  •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模板高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