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大学生创新创业2000字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2000字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创新创业2000字论文

诚心回答,需要帮忙的话找我,问着玩的绕道

创新思维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一:《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圆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当前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的研究生 教育 创新项目,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关键词]创新项目;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国家已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要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面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作为高教工作者,我们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新的挑战:这就是怎样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管理 措施 、改变 教学 方法 以培养出具有科学发展观,能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能扎根广西,放眼全国、全球,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目前,广西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出于相对落后状态,尤其是博士、硕士在各行各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更是稀缺。这将严重影响自治区当前的中心工作,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新形势下更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改革来营造既竞争也宽松的机制和环境,在校内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全校协同,师生共举,这样,高校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国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也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才能充分释放高校集聚的智慧能量和人才能量。 为进一步强化师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观念上进一步开放提高,在组织管理上狠抓落实。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这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尤其是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如果实施得当,将会起到极大的引领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获取创新成果的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已经实施两年,初步效果已经显现,以下将以广西大学文学院为例,探求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成效及 经验 。 一、项目构成 广西大学文学院(原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部分)2006年获得两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07年获得三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即《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桂北平话内部分片探讨》(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古壮字文化蕴含初探》(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壮汉接触视野下的平、壮量词变异研究》(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标准壮语声调基频曲线建模》(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具有如下特点:从项目性质看,全都是紧密结合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特点而设计的项目;从项目内容看,几乎全为语言文字类的项目;从项目开展的手段、方法看,这些项目除了通常的语言学、文化学等文科手段、方法外,都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同时调动计算机技术、统计计量分析等理工学科方法才能完成,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渗透交融特色。 二、项目组织管理 为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示范作用和综合效能,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 (一)项目申报管理 项目申报阶段坚持充分动员、严格筛选原则。充分动员也就是动员全体研究生积极申报项目,通过动员及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使全体导师和研究生参与其中,研究生设计项目,导师指导学生互动讨论完善项目设计,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师生积极创新思维的初步目标。 严格筛选指在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严格评选项目,对基础较好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完善后上报。不合要求的项目也指出不足之处,可以作为下一次申报的储备项目。 (二)项目过程管理 学院采取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课题管理办法,在导师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将课题研究分工到项目负责人与协助人手中,大家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制度。要求项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必须重视应用价值,项目要结合实际进行;建立回顾 总结 制度。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检查、回顾与总结,重点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创新项目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同时建立项目组例会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根据项目研究的方案和计划,明确研究要求;二是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把握项目进展方向;三是对研究动态进行检查,研究、总结课题及论文撰写情况;四是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总结研究情况,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 (三)导师管理 导师根据项目要求随时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视情况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及启发学生解决理论和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发挥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成效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项目打破了沿袭因循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框架下,衡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的标准是在专业给定的知识圈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数量多寡。学生“多学”,教师“多讲”。形成高分低能,不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项目的有力导向,使导师真正认识到教师既是学术信息提供者,也是丰富想象与实践能力的给予者,教学方式从传统模式向启发式、实践型方向转变。学生也必须通过积极思维完成创新,多年来倡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项目得到相当有效的落实。 (二)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师生几乎都合作进行了大工作量的田野调查。通过项目,学生深入民间,深入社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国情、区情,锻炼了 人际交往 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刻苦耐劳精神。在整理调查资料、提炼观点、形成项目 报告 和论文过程中,积极主动查询文献资料,开展师生、团队以及同学间的讨论。通过实施创新项目,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为国家和广西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和高素质人才 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人才成果。5项创新项目都已经按时结题,在项目基础上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有三篇评为校优秀论文,多数项目都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例如《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项目,就已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经过创新项目训练的硕士生也具有浓郁的热爱广西、提高自我的意识。已 毕业 的外省籍学生主动留在广西工作,一些项目研究者还考取了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博士。 设计、管理好创新项目仅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在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区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为行动指南,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二:《创新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对高等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结合示范性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而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而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和战略要求。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教育者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对创造、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背书、考试,只训练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今,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变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应有利于特色人才的培养。加强完整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教学,重视应用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说高等教育观念转变是一场思想的变革,也是一次社会意识方式的转变,一次文化模式的转变。所以,要转变人们的 思维方式 ,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还要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式、启发式等,启发学生的创造智力,改变满堂灌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立体思维的能力;同时借助CAI、多媒体、Internet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逐步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教学 “意识”是指人们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从意识的产生过程看,它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是相对于科学研究活动而言的关于实践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新的方案,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必须要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而展开。 教育者想要把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就要更新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创新教育观念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指人的劳动力,更主要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强调了发掘创造能力的紧迫感。过去,高等理工科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实验课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等环节来实现的。然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仅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应采取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在实验、生产实习和 社会实践 等诸多实践环节中,通过开设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各种示范性实践基地和设计中心等,多 渠道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同时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大力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参与高校教师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这也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教育的培养环境——创新环境 创新与个性是不可分的,良好的个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学生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是简单的加强实践教学或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调整。应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革新实践教学。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同时,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营造积极开放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会给学生深层次的人生影响和精神陶冶。总之,只有营造一个包括硬、软件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全方位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根本改变学生,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列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试点计划和重大项目,而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业精神,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将教学过程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国产学研合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起来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主体、功能定位、合作内容有所不同,如高职院校侧重于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应是多元化的,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均已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以“工学交替”模式为主,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为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教育部90年代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就是通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 在办学特色明显的地方和行业院校,如石油院校,改变传统重知识的教育模式,借鉴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的特点,建立适宜现代化需要、具有理工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把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重大研究项目和基础性研究课题的机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横向课题为纽带,推动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发展应以“观念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为中心,不断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多层次教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基础扎实,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三:《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摘要: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在产品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产品创新,营销须根据营销状况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品创新;市场;市场竞争;营销;营销创新;企业竞争力 许多人喜欢把企业的营销创新与产品创新分开来谈。但是,我认为,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不是简单的“破与立”,它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改进、规范。传统的产品创新是以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而今天的产品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一种关注消费者认可的有效创新。只有被目标消费者识别,产品创新才有价值,因此,坚持市场为导向是“有效”创新的根本。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把新设想、新概念转化为新产品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现实企业中,产品创新总是处在需求拉引与技术推进共同作用之中。 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价格战”,过多强调“价廉”。我认为,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整个行业,这并不是“持续”发展之道,产品创新才是最佳选择——包括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创新可分为竞争性创新和改善性创新:前者是应对激烈竞争的策略性体现,需要立竿见影;后者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需要更系统、更理性的开发。无论哪种创新,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新品研发机制和日常的产品管理机制,保证产品的快速开发和更新,实现市场规模;同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保持市场信誉。 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自主创新、联合创新两种方式。自主创新是企业主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研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联合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院之间将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联合起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共同分享研发成果。当今,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联合创新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压力不仅来自同类产品,还来自层出不穷的替代品以及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营销中需要建立企业对社会信息的管理机制,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创新产品,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基于产品创新,营销必须根据营销状况(环境、市场、产品、竞争)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这种营销创新必须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顾客价值;营销创新要注意营销组合,任何环节的创新要有其他营销要素的配合,否则营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营销创新要求运用合力,不仅要有人员组合,还要有知识的整合。 理念创新是营销创新的首要条件。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今天,我们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将顾客整合到营销过程中,通过与客户不断交流,清楚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策略决策。 管理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培养营销创新思维,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明确、清晰的营销创新意识。要将营销创新思想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准则或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严格的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因此,要将营销创新制度化,从销售指标管理、精益化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渠道管控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调动营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营销创新的制度保障中,激励制度最有效,而激励制度须将营销创新成果与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相联系。 营销策略上,重新整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以应对市场需求。总的来说,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性价比,便捷服务,加强沟通。企业需要对产品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自己的产品组合;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组合,优化产品结构。企业须在产品质量、功能及服务等方面创造实质性的差异,通过差异化吸引购买者,占领市场。价格创新,主要是根据企业定价目标和企业产品特点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市场销售渠道众多,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销售渠道并非一成不变,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态势,对各种销售渠道进行灵活地组合和取舍,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产品、制定合理价格、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还要根据产品的种类、产品所处的周期阶段、目标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创造、采用有效的促销策略和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 营销方式创新:营销不再基于竞争,而是合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整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上,通过建立、维护、巩固与中间商、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及社会组织等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在公司内部,营销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营销和销售部,所有部门都要紧密合作,积极地承担相应责任。营销手段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人员营销、 广告 促销、经销代理等传统营销手法与网络营销结合,形成新的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优势。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沛,王丹,周亮.21世纪工商管理MBA系列新编教材——营销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2]张国元.企业创新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6. [3]李笑天.中国酒业营销学.香港大象出版社,2002,3. 猜你喜欢: 1. 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2.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3. 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2000字 4. 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5.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范文

论文要求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抒写,写明主要的措施以及未来发展。

创新是民族之魂,是时代主题;创业是发展之基,是富民之本。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适时作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是要发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智慧,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

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吸引和激励更多人投身创业创新,让人们在创业创新中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也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而要让人才放开手脚创业创新,必须理顺政府、市场和用人主体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松绑,落实和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扩展资料: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内容:

1、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塑造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竞争合作、注重长远的创新氛围,从而真正为有志于创业创新的人们搭建梯子,为创业创新的人们提供空间,为想干事者送上一份“心理保险”,激发全民创新潜能。

2、只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完全可以鼓励大胆去闯、去试,从而让创业创新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3500字

其实自己写也挺简单呢,有个叫创业中国的网站上面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信息特别全,给你做参考吧~

在我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我国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一: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 经验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 毕业 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 渠道 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 社会实践 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 市场营销 等 企业运营 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 创业政策 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 保险 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 财税 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 创业项目 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 文化 ,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 事迹 。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还处于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最后指出,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必须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变成“显学”,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还比较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并不是以培训或非课程化等方式来实施教育,因此还是处在非系统性、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2]传统单一的 方法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教育模式,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业,用创业活动带动创新教育,使之相辅相成,逐渐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意识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来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教育,但是其本质还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从而为培育出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2.知识与能力教育 在当今社会,拥有了创新创业意识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技巧、技能和沟通、管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创新 创业之路 才有可能顺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必须要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核心技术,因为只有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大学生的创业才有竞争力,其队伍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作为一项挑战性和难度都很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做强做大的,因此,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分工合作明确的团队是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 3.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理论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开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创立实践实习基地,设立网上模拟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建立实践基地等,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实际水平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1.设立课程模式 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都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亟须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我们需要制订合适且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它在大学生接受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落实。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其中创新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纵向拓展型模式。实施技术专业+管理学辅修、技术专业+经济学辅修等模式,对以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关注重点从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流程向营销、销售等方面延伸,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也了解生产和经营过程。②横向拓宽型模式。对于管理类、经济类、外语类、法学类等专业,在确保学生学科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设置能够反映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模块,使之向相近学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拓宽,使学生的专业面得到拓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③基础加模块模式。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为了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应该在专业内根据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使得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课程模块。④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实行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产业实践和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或者融入教材,使教学活动延伸到市场和科研第一线,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此外,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时,能够强化务实创新和创业意识的科学精神,提升其实践能力。 3.优化管理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实现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整体配合,并且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联动管理、紧密合作,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就必须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阶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咨询、服务、诊断和精细化管理。①筹备期。重点是进行品质、意识、能力和精神的教育训练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一阶段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来实施。②初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融资、政策、场所和技术等支持,安排导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这一阶段不但需要学校的培训和教育,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扶持、正确引导以及理解。③中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跟踪、咨询和诊断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可以把他们取得的经验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及时地反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去。 4.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高等学校教育行为,因此,只有所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出台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肯定会遭遇很大的风险和困难。所以,政府需要根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保障权益完善服务”的方针政策,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比如说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政审批规范化,简化审批和办证手续等。 三、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所以,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承担者、企业为辅助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此外,还需要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加以鼓励,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和宣传报道,形成优良的人才成长土壤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20-122. [2]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5(2):143-147.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三:试论如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 要】国家和省、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 其它 学生类科研项目的经历,就如何提高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求,旨在激发和训练大学生 创新思维 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都在制约着创新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应试入学后更是表现创新能力不佳。如何摆脱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适应自主学习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是难点,也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方向不够明确,不知道做什么;二是缺乏问题来源,前两年的平台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匮乏,无从下手;三是缺乏观察力,不能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 措施 一一化解。 1 明确方向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期间是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还是以基础学习为主,这就为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增加了难度,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解决的办法,一是入学后进行 职业规划 教育和专业概论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后的专业性质和内容;二是学生尽早进入老师的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三是作为参加人参加到高年级的大创项目中,先锻炼和学习,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认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就可以独立承担项目。 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实践教育。所谓“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就是课外专业实践早于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低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利用实践中的发现和问题去指导专业理论学习,从而达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相互促动过程。 探索“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课外专业训练,使之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自己对专业的感知与专业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籍此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课外专业实践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如何设计解决思路和实施。 2 积极引领 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我国高校的 教学方法 以及课程设置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先找老师帮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作为教师,应该 反思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实际上,老师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以讲为主,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作为老师的作用和角色。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要剖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做出判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接触项目时,往往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老师需要积极引导,讨论式启发,让学生先拟定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经过几次类似的分析后,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先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3 团队意识培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创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项目团队的管理上,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的方案与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组成员也要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同心协力,分工负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协调,给出合理化建议,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高层次研讨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给他们创新的自由空间。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眼界是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加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或阶段性 总结 会,进而参与讨论,让大学生感受学术氛围和气息、接触专业学术前沿,对开拓其思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加高层次研讨,也可以让学生减弱对学术圣坛的敬畏和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术问题质疑的勇气,提高其自信心,思考问题更加趋向科学和合理。 5 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在课外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通过三年的指导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创项目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大创项目实施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任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是山经的吧,哈哈

创业小论文1000字(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创业小论文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群体,也不甘落后。以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的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为标志,拉开了了全球大学生参加创业序幕。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传统观念的影响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的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也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中来。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意义和作用也逐渐为社会所认识。但是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因此,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缺乏理论指导,使得本来就充满风险的创业活动更加困难。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始创业,如何解决创业与大学学习的矛盾,大学生创业应采取何种模式等。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这些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创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量已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600多万,而且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较大。同时,2007年,我国大学生实际失业率为20%,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或者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创业有这样一个比喻:与其和1000个人去抢一个饭碗,为什么不干脆给自己造一个碗呢?现在社会声声唤着“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压力并且开始给创业大学生各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方式。高校学生涌现出的创业激情和不少毕业生毅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现象成为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择业的新动向。虽然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但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象折射出的意义十分巨大。分析研究大学生创业行为,不仅有利于客观认识大学生创业现象,而且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

1998年秋,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大赛。当时很多人还不明白大学生创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个赛事还是被冠以“催生中国的比尔盖茨”之名。自主创业在我国是市场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与壮大的产物,现在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力量与源泉。自主创业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人人都可以创业,是平民创业、学生创业。中国进入了“创业者”的时代。时代呼唤创业者,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涌现推动了经济发展,才能紧跟世界经济潮流。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将来的主人,是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需要涌现出一批创业者。大学生自主创业队伍,在各界的关心下成长,它将改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结构,尤其人员的教育程度。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创业模式的选择上,如何才能体现出这些优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创业模式值得提倡。

知识型创业。大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把知识作为资本,从而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创业模式。这种模式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的可行性比较高。一是由于大学生本身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二是由于风险性比较小,基本不用投入太多的成本和资金。对于有着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来说,利用自己的知识在智力服务领域内进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之道,比如,家教、广告设计、翻译,等等。

兴趣型创业。大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商业行为,从而获得经济收入的一种创业模式。一些人的兴趣爱好恰有市场的需求,那么追求这些兴趣爱好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无论兴趣广泛还是单一,都有可能帮助你创业,将兴趣融入创业路途中,可以激发最大的潜能和激情。因此,凭借兴趣创业,不仅带来的是物质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了享受,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产品代理。直接拿人家的产品做代理,可以注册一个个人独资公司,把东西卖出去了赚钱就是自己的,这也是一种模式。在网上创业,就是把图片传到网上,消费者上网看到你所售的物品,满意后订购,你通过物流发货。网上开店,成本比较低。对于初次创业或者小本创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通过什么途径、方法走上创业这条路,大学生可以首先设计一个项目,独立自创。比如有一个意向中的产品、服务,觉得产品和服务有市场,也有能力做好,就开始做商业计划书、做好规划、做好市场调研,把所有相关的要素摸清楚以后,然后办照、选址、装修、招员工、开办。

摘要:

现今,大学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已由社会的边缘机构走向经济社会的轴心,在区域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又对大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而大学要真正担负起知识创新主力军、技术创新生力军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其知识溢出能力,改变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的现状,就需深入改革,探寻一种新的发展范式。

关键词:

创业论文

一、什么是创业型大学?

所谓创业型大学,也就是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创办企业和发展产业等不同方式,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之中的新型大学模式。与普通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在日常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注入了各种新因素:包括了更多的、更直接的商业化研究活动;利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课程的多样化以及为创业活动提供适宜气氛。

二、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创业型大学将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过程中,从而成为培养人才的新的平台。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往往是现实为导向,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更多地采用工作组和部门相结合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工作过程是以解决问题和成员参与为核心的。学生从中获得的这类经验一般很难通过正规的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获得,正是在这种研究和学习中蕴藏着“创造性能量”。这样的教学是我们传统大学中难以实现的,学生在这样的跨学科平台中经受锻炼,可以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弥补大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不足。

三、结合我院实际谈谈如何创建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结果。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需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会成为创业型大学,也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我校以创业为最终教育目标,下面我将谈谈一下几点想法:

1、以创意园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社会服务平台

对于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日益增长的科技转化机制来说,创意园通常被认为是高级专门人才生产新科技、创造新思想的聚集地,它不仅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许可、专利、小企业的发展、研发中心、科技孵化、投资与捐赠等,还可以通过大学与企业强劲的关系使产生于大学的新科技、思想传播与发展。

2、 建立健全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挣钱,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创业文化底蕴的积累,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能仅仅以每月或是每年的收入为依据,还应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进行综合测评。这就需要校方建立健全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标准,做到有据可循,有理可依。

3、多元化的人才、资金来源

教育人才和教育资金的来源,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或者是学费收入,而应该拓宽渠道,比如可以通过私人组织、大学自身的创收、和一些企业的合作等等。这些渠道经费来源的拓展能够保证大学进行创新,对学校的不同学科进行交叉补助,从而提升全校的整体学术水平。而教育人才的引进也应打破常规,不应该仅仅吸收职称高,学历高的人才,也可以从企业从社会引入一些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人士,一开始可以采取聘任制,而后再慢慢步入正规化。

【摘要】 学生作为创业群体的重要力量,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和重点。本文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创业活动的经济回报、企业家特质以及创业教育的经历在众多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中,具体突出的表现。同时,文章基于实证研究成果,针对提升高职学生创业意愿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学生创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引言

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增长,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在我国,学生的创业行为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5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而对高职学生来讲,这一群体不仅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也面临着就业结构性问题,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界,都给予高度的聚焦。

Naia (2014)和任一波 (2015)指出,创业意愿是人们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本文认为,高职学生是否进行创业活动,与其创业意愿密切关联。创业意愿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其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与方法

学生的创业意愿直接决定了其创业行为 。为了获得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以往创业成功的高职学生进行调研访谈,了解哪些因素在当初这些创业者的身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后,选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具体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

对于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具体实证分析,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因子分析指的是利用较少的因子来指代研究中所出现的各项指标或者因素间的关联度,进而利用较少的因子来对原有信息中的绝大部分信息进行替代分析来产生结果的一种统计方式。比如说,在某个资料样本中有p个变量,利用因子分析可以换个角度、换种方式来对p个变量进行变形并对每一个变量的改变进行估计,从而得到下列回归方程组:

X1=a11F1+a12F2+……+a1mFm+a1ε1

X2=a21F1+a22F2+……+a2mFm+a2ε2

……

Xp=ap1F1+ap2F2+……+apmFm+apεp

通过该方程组,能够获得m个公共因子,并进一步可以依靠所获得的m个公共因子对每一个观测变量进行预测。在上述的方程中,系数正好是所对应的观测变量同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又称作该观测变量在对应因子上的载荷,即因子载荷。因子载荷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即是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强度。

2.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阐述

个人特质

个人背景

创业态度

环境因素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变量相关性

共同度分析

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3.基于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创业教育改进建议

摘要: 在社会的发展下,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需求。本文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1、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树立正确创业观念

大学生还处于求学的阶段,对于社会的需求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容易走弯路,因此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创新创业的观念,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获取的创新创业知识大多数是通过教师获取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决定学生的知识层次,因此配备优良的师资队伍,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在大学期间,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企业真正的工作内容,如何进行创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现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纷杂多样,教材中的经济理论若不及时更新,很难适应最新的经济形势,在大学教育中,有些知识是与社会实际脱节的。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持续在整个大学期间

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并不是一时的,需要在整个大学期间灌输正确的观念,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创新创业知识的开展往往是在求学的某个学期,并且只是理论的讲解,这么短的授课时间及这样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真正内涵,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即便学生毕业后创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质量的措施

创建学生创业孵化园

学生开展创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长时间的考察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为了促进学生创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可以创建学生创业的孵化园,在学生毕业创业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学生一定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与校外企业合作

要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学校大多提供的是理论教育,不能提供理想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对于以后的创业是很重要的,因此可以与校外的企业联合起来,让企业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将创新创业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

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更积极的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付出自己的努力,认真的领会其中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体系,可以促进学生这一素质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育人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教育模式的优化上,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需求。

结束语

在社会的发展下,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实践奠定好基础。

摘要:

综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在专业课程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会在学生创业期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

一、综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在专业课程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会在学生创业期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该创业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比较看重学生的创业实践及效果评价,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为完善的机制制度、体系结构。

二、分析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以上几种类型的创业教育模式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各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结构较为松散。我国创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晚,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课程较为零碎、杂乱,结构体系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较差。

(2)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方法途径较为单一。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较为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多数创业教育都局限于校内的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陈旧,知识结构单一。此外,在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期间,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无法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教学内容陈旧,途径单一,方法落后。

(3)缺乏健全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少,而且实践活动的形式非常单一,以创业计划大赛形式居多,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保障体系。

(4)创业教育师资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5)对创业教育问题认识较为片面,缺乏深刻理解。

三、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当前各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1)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高校教学宗旨,并通过加强学生实践活动锻炼、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学科教育当中。此外,高校还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制定层次分明的创业教育目标,使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2)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完善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3)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高校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4)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编写符合学生及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使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为系统、完善,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为学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灵感,并对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教学任务,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切不可急功近利,需要与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在正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要科学定位、不断探索,构建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

关于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论文的介绍如下: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在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也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欢迎参阅。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一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分析

(一)创业精神的缺乏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又包含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基础和道德品质。创业理性认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和创业动力。创业心理基础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承担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气,包括自信心、与人合作、情绪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创业道德品质包括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准则,是企业社会公德的必备要素。但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自主性和适应性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风险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弃努力,缺乏创业精神。

(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如财务、管理、法律等。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有限,能力培养途径不多,导致学生难以在大学阶段完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进入创业阶段后往往屡遭碰壁。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创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指导创业定向,培养创业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素质,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来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第一项就是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过程,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将创业理念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做进一步设计、规划,使未来的创业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立足于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依据现实规划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在学生创业遇困时助学生一臂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在学生创业成功之后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有规划地运营企业。

(二)补充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企业常采用的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时,立足于个人实际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相应对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展开创业规划和准备,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制定分阶段的、详细准确的创业成长目标。大一,重点考虑提高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学习上,应将重心放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养成上,通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评估目标的方法,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书本以外的团体性活动能力的培养,例如参加社团、竞选干部等。大二,重心仍应放在“学”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应重点学好,同时还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大三,开始进入实践,重在“练”。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学”的水平,同时积累“练”的经验。

三、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途径

(一)建立全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

创业并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开始就业阶段才着手进行的,而是应在学生入学之初甚至最早萌发创业想法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指导。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群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人会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结束时,没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95%的人所创造的资产价值,远不如这5%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多。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全程、系统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创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上应以跨学科课程设置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客观审视个人创业的基础,理性规划创业蓝图。同时,将创业理念、创业方法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拓宽创业思路、筹划创业步骤,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二)完善培训师资

现阶段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多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担任,理论经验丰富而实战经验欠缺。要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创业理论,还要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广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今天,应为创业培训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这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还可通过选聘成功创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企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授创业技巧、创业须知、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分享成功经验,规避风险。

(三)加强实践孵化,扶持创业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强调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和潜力。学校应重视创业孵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锻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巩固实践应用;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重点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形成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二

一、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待就业人数不断上升,找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就业难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同时提高国家的就业岗位提供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民办高校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

(二)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民办高校学生事业的创立。

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着远见和过人胆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新的形式下,大学生需要有不断创业和超越自己的魄力。在现在就业困难的大的社会环境下,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而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只有这样,民办高校大学生才能够在创立自己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

(三)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够弥补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的状况。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公办高校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方面的弱势,而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培养其积极创业的能力,就能够弥补这个缺点,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此方面高人一筹。通过学校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能够自动屈从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

(四)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实践力的培养。

在现代的学校教育机制下,很多学生缺乏责任感,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选择了啃老,这不能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现象。而通过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的历史使命感。通过进行创业意义的宣传,大学生能够明白创业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找到了就业岗位,还能够带动很多人一起工作,从而使得社会使命感增强。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解决,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实践力的提高。

(五)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业热情的培养。

大学生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使得广大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的学习机会并且产生浓厚的创业兴趣,为其以后的创业活动积累经验,提供方法,提高离校后创业的成功率。

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业比例低。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了进公司上班,或者进事业单位,考公务员等。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极低的比率。

2.创新成果少。

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少有创新成果,创造力被极大地限制了。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科技转化的比率,使得整个国家的发展显得创造力不足。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丧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3.创业能力弱。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偏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等。而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也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导致创业过程中缺乏目标和远见,失败率极高。

4.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虽然在现有的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对这方面产生足够的重视,使得学校缺乏专业老师的配备,造成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长足的动力。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内容严重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专业深度不够。

三、解决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想获得合理解决需要多管齐下,同时也亟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法规中,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国家通过社会宣传,提供社会帮助,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支持。学校也应该对创新创业行为进行鼓励和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的奖励。

现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除开学校不够重视之外,还因为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奖励不能只流于形式,还应该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只有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大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不停地创新,从而使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型社会。

(三)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强化;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设计教育;再次就是发掘创业典型,树立榜样;最后就是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重新认识创新创业问题。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在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没有对创新创业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很多学生都抱着旧的观念,认为创业辛苦,创业风险大,创业成功率低等,宁愿选择进机关,给别人打工也不愿意自己当老板。所以需要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创业观,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

首先,必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教师的数量,必须保证相应的学科有相应的老师承担。其次,提高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素质,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的老师自身缺乏创业背景,给学生讲课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过于注重理论。再次,教师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教师缺乏联系同业的平台以及跟创业模范联系的方式,所以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成长起来。

(六)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性。要想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有途径接近社会实践;其次要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辟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够吸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机会对所学习到的理论进行运用。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只有通过多种策略对当前的创新创业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才能够从本质上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积极性不高,成功率低等一系列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三

一、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编排前后重复,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创业教育理念能够改善传统的学习效率,因为创业教育贴近社会实际,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就业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创业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自我兴趣和技能,为以后就业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和自我技能、兴趣的挖掘,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二)创业教育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完全服从教师的安排,所以对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压抑和阻挡,没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创业教育更加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学生内部,教育方法不再单一,而是变得多样化。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入能够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实现教学结构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和能力。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一致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发展的个性,培养学生进行创新的思维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因为大学生进行创业主要的素质便是拥有创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和创新性。这些内容都是与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市相互融合的,能够实现两者的真正结合。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融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诚实品德,两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目前,创业难度很大,必须拥有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和失败后坦然接受的心态。两者都趋向于培养学生的完整性格,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三)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具有相互依托性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展开,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说理法、实践锻炼法、学生主导法、个体体验法等都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结果。创业教育更加需要实践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可以通过个案分析、市场调查、专题讨论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第一,树立正确的理念,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念宣传,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教师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认清学生的社会发展性和个体发展性。第二,要重视创业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重点展开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展开相应的培养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本身存在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加以提炼和培养。第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明确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应侧重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课堂教育应该从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如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教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新理念,改变教育方法和手段,融入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创新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很多创业的创意都来自于实践当中的灵感,所以加大实践培养力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开设人文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业实习机会,让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为毕业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四)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一,应该注意更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上支持创业教育。第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健全的组织制度,在组织上应该支持创业教育。第三,大学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具体的载体,因此学校的一些物质标志应该建立起来,让创业氛围可以充斥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第四,领导加以重视,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传播者要身体力行。第五,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创业热潮或者是支持创业的风气,这样,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和激情。

四、总结

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而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能够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创业素质。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理念上进行更新,从具体的实践入手,将创业理念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为缓解就业压力,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国家开始提倡创业教育。十多年来,创业教育在国内愈来愈多的高校广泛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三期叠加"的阶段。要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二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中国目前每千人企业数约13个,发达国家水平为约40~50个[1].大众的创业激情被点燃了,但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导致实际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由此看来,要贯彻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从微经济视角提升大众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微创业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一、微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本世纪初起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早期部分学者主要通过理论研究定性分析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意义,但随着创业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内容更为广泛深入,研究对象也细化扩展至高职学生、大学生、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工等[2].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会议报告将创业能力界定为从事产生收入的活动并获得成功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和操作行动的能力[3].肖红伟、晏红洁(2008)认为,创业能力是目标人口为了能从事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应具备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在各行各业创立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实践活动应具备的能力[4].唐靖、姜彦福(2008)在Chen、DeNoble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学、心理学角度,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创业能力包含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六维度概念,即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可细分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等两个二阶维度,运营管理能力可细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等4个二阶维度[5].Sarwoko和Surach-man(2013)等认为创业能力是使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两方面的特征[6].由于来源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和所持视角差异,迄今为止,学界对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当然,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界定和内涵构建,首先需基于对"创业"的准确把握,并同时结合特定研究对象和国家及区域实际。传统观点认为,创业即创立基业,指从零开始创建新事业,或者是在一个有问题的企业中创立一个重焕生机的企业。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无形中将某些个体工商户、开办工作室、创意自由职业等具备创业特征的自我雇佣者排斥到了研究领域之外。这些微创业活动看似无足轻重,却是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的萌芽,是新企业诞生和成长、推动社会创新的发动机。因此,创业应该是创立、创设、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即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包括利用微少资金创业和在细微领域创业的微创业活动。基于微创业与传统创业活动的区别,笔者将微创业能力定义为:个人或团队利用微少资金或在细微领域进行创业的动机和能力。结合文献分析,以及笔者问卷调查数据和对M学校29名微创业者的访谈,具体从4个维度表征微创业能力:创业动机、自我效能与风险承担、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创业学习与实践能力。其中创业动机是个人对创业所持的一种主观态度,是激发、维持、调节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并引导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与个人价值观、创业认知等密切相关。自我效能与风险承担包括自我评估、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风险评估和承受能力。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者发现亟待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并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创新、强力执行,满足市场需求。创业学习和实践能力包括学习方式、内容和水平。之所以没有将网络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要素纳入微创业能力表征的核心维度,是因为微创业规模、风险一般相对较小,这些能力要素可以允许在微创业活动中学习和进一步获得。二、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本文从个体因素(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外部因素)两个方面阐述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一)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内部因素(1)创业者的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经过长期积累,受外界环境、教育等长期影响而潜移默化形成的性格特征,比如成就感与进取心、自信与独立性、警觉敏锐性、毅力与责任感等。这些心理层面的正向含义对于创业者进行创业选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以积极心态面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支撑作用,但是具备正向特质创业者并非百分百都能获得创业成功。在特质论上,管理学派秉持可学习训练的观点,而认知学派则认为警觉天赋不可训练[7].这种矛盾似乎给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设置了理论上的障碍,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特质也是受环境和后天习得影响的。张玉利和王晓文实证检验了创业者先前经验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创业者学习风格的调节作用[8].孙烨也认为个人特质是个体经过长久积累,受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而养成的,个体的主观努力同样也可以改变个人特质[9].因此,我们应该将创业者的优秀特质作为可以学习和培养的因素应用到创业教育中。(2)创业者创业动机。创业动机是驱动个体创业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它是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将自己的创业意向付诸于具体行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创业动机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创业者偏向创新型机会开发,被动型创业者偏向均衡型创业机会的开发和利用[10].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其创业动机不同,机会型创业者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自主性、自我实现等非物质回报,而被动型创业者多受生存压力所迫而创业,首要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但无论是哪种动机,其意愿越强烈,越有助于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和加深对创业的认知。巫程成(2014)等通过归因分析得出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创业动机越强,创业者越倾向将创业动机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从而提升创业能力。(3)创业者先前经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工作经验对创业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工作经验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认识水平,相比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其他人,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良好教育背景的创业者能更好地识别机会。买忆媛、辜雪娜(2011)研究表明,创业者先前的工作经验除了对创业具有积极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消极作用[11].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业者工作内嵌入越高,早期创业活动的集中性就越低,积累的技术和技能也越单一,而创业者需要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不是某项单一的工作技能。(4)创业者受教育程度。创业者受教育程度不仅包含受教育年限,以及接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受教育表现。比如除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创业者在工厂、门店等接受的学徒教育对其未来创业的帮助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创业技能相关性因年龄阶层、年限、内容和形式等因素存在显着差异。Stuart和Abetti(1990)经实证研究发现,本科以上的受教育程度和创业绩效负相关,即创业者在本科以上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绩效反而越差[12].究其原因,低学历创业者理论知识储备较少,思维禁锢就少,在机会识别和把握上反而更开放、更大胆,在创业实践方面更积极,更具创业经验。尤其对于微创业活动,多数属于均衡型创业,创业者是否具备前期的科技创新或者模式创新能力并不是最迫切的。而且,随着国家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逐步出台,大众创业环境得以改善,在市场引导下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并共享,创业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降低,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二)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微创业有重大影响,而且其对创业者的影响高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因素[13],这与笔者的调查结果一致。家庭是否有创业或经商背景、经济状况、成员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其创业动机形成、机会识别能力的因素。笔者调查显示,家庭成员有经商或开办企业背景的学生创业率显着高于其他家庭。有经商或开办企业家庭背景的人,其创业可能性和成功率显着提高,这是家庭文化氛围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所起的巨大作用,生活其间的人从小就有了接触创业知识、技能的机会,父辈中的成功创业者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创业失败则给青年以鞭策和反思。调查还显示,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创业动机显着高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但同时也存在这种现象: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进行微创业,成功率反而高于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府支持、融资环境、政策环境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微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社会舆论主要指民众对创业的支持度和对创业失败容忍度。政府支持主要是政府激励创业的政策,如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大对新办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提供更多创业资讯服务等。社会环境与创业能力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区域创业氛围越浓厚,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越多,在政策方面税收政策、咨询服务等越完善,就越有利于微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创业能力提升[14].(3)学校环境。学校层面对学生微创业能力的影响主要来自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创业氛围等方面。学校创业教育的影响效应虽然低于家庭创业支持和社会创业氛围,但是却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等[13],这给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一,创业教育使部分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变为显现的创业动机,这几年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创业率明显提升。第二,高校建立创业园、创业孵化器、创业论坛等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一些在课堂难以学到的机会识别能力、领袖能力等得到提高,学生微创业成功率得以提升。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创业的校友不仅能激发和强化在校学生创业动机,而且他们积累了大量创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第四,学校浓厚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创业,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微创业能力。三、提升微创业能力的策略改革开放掀起了一次创业大潮,催生了一大批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微创业群体。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孕育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创业高潮,大众创业激情被点燃,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并持续至今[15].但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的局面,当前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创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如何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创新创业,核心是提升微创业者创业能力。大量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影响创业者创业动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具备创业潜质的人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因此,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完善学校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有利于微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会为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创新起到积极作用。(一)社会创业环境是催生微创业的土壤1.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微创业舆论环境。创业者创业动机取决于个体特质,但也受后天环境影响,特别是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和创业行为的实施来源于内外两方面因素影响,但是从地区整体创业活跃度评价,外在文化的影响则更为显性[16].社会舆论环境首先表现在对创业的认可和支持上。创业不仅包括从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角度创办新企业,也包括为弥补市场需求空缺,在细微领域的微创业。虽然教育界已经开始审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职业教育,还应有创业教育,但是创业教育目的和定位还是很狭隘,使得创业者的群众基础依然薄弱。2000年,北大才子陆步轩在西安开了"眼镜肉店",开始微创业---操刀卖猪肉,并与同门师弟陈生一度将全国连锁的"壹号土猪"店铺和"屠夫学校"经营得风生水起,但经不起媒体的一再深度"解剖"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创业十余年后黯然回到了体制内。社会舆论环境其次是表现在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上。高风险是创业活动的本质特征,即使微创业也是存在风险的。良好的创业环境应是对创业者持认同和尊重的态度,即使创业失败也应该是同情而不是嘲讽,这样才有利于创业者吸取教训,重新步上创业的康庄大道。因此,政府、媒体和全社会需重新审视创业的真内涵,大力宣传,冰释广大家庭和民众对于创业的误解,大力支持微创业,为微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政府层面完善微创业相关激励政策。当前,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和青年创业逐渐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但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上往往紧盯高新技术创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等领域,而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微创业却被遗忘。微创业虽然规模小、雇员少,但是创业成本低、见效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等方面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层面应针对微创业专门制定相应政策,对创业者微创业提供政策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实行税收优惠、提供融资担保等,并确保能执行到位。同时政府还应强化创业培训,联合高校、社区、企业等对高校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中具备创业潜质的人员进行微创业培训,提升其创业技能,降低创业风险。(二)学校创业教育是提升微创业能力的加速剂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分层培养。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对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作出了宏观指导,但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和学生,其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显然是应该有所差别的。研究型高校可以加强技术创新型创业教育,提升科研转化率,而新建本科院校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着力于微创业教育则更为可行。同时,高校创业教育对象也不能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还应辐射到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中具备微创业潜质的人员,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2.构建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在教学内容上,紧贴微创业活动特点,与学校、学生和地方实际相结合,注重实用创新的原则。第二,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微创业课程体系可以作为创新型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第三,在教学方式上遵从"务实、高效、灵活"的原则,比如可借鉴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多提供微创业实践或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课堂学习和交流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然后返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第四,在课程开发上,可以联合创业教育教师、微创业者、小微企业创办者和政府部门从事创业政策制定和政策咨询服务的相关人员,共同开发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务实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相长,才能给微创业者实质性的建议和有意义的帮助。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微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者微创业能力的保障。第一,做好创业教育教师遴选,打造知识型、企业型、创业管理型多元化师资队伍。第二,做好创业教师专项培训,针对微创业教育,不仅要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需多派遣教师到小微企业和政府部门交流或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微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三,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师师资队伍普遍不强的现状,一方面我们可以走"专兼结合"的思路,在兼职教师方面发挥好本校专业教师的优势,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之路,提升科技转化率,同时,引进小微企业和政府部门热心和善于创业教育教学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校外指导;另一方面,同一地域或相似类别高校创业教师之间可探索协同教学教研之路,实现创业教育开放办学,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和创业教育水平。4.加强微创业教育辅导组织建设。首先,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例如可充分发挥校友会、电子商务创新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组织的作用,将校友会中成功创业的校友、各创新实验中心教师纳入微创业教育课外辅导团队,实战式为学生讲解微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专业学习与将来创业的关系、如何将科技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等,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群体的主动性,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创立创业社、工作室、淘宝协会等创业类协会组织,通过学生间的创业交流,培养其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三)创业实践平台是微创业成功的保障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核心环节,是学生创业能力获得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创业实践平台包括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1.建立完备的微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微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要与学校、区域实际结合,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体验感,在实践中提升和检验学生创业能力。比如构建创业模拟实训平台,让学生在虚拟商业环境中,进行企业创建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创业活动的学习与演练,在真实体验中了解并掌握企业注册、税务登记、人员管理、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帮助其树立稳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或者让学生以助手或职员的身份参与到教师的工作室中来,在工作中发现微企业运行现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些创业实践对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增强微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2.建立小微企业孵化平台。微创业和创业教育不能一直局限于校园,终将走向社会,而创业孵化器则是具备潜质的微创业者起飞的平台,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目前创业孵化平台有公益性和盈利性两种,主要为初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融资帮助等,起着"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对小微企业实现健康运行有重要意义。一般政府和高校自建创业(孵化)园属于公益性平台,具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资金不足的缺陷。由风投资本等建立的盈利性孵化企业,弥补了公益平台的不足,但其盈利本质决定了他对创业者考核要求相对要高很多,覆盖面也会变窄。因此,从微创业扶持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的优势,将三者联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建立类似淘宝创业村、艺术创业园等的孵化器,扬长避短,实现微创业孵化平台的良性运作。综上,微创业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活市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生力军,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完善学校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着力提升创业者微创业能力,发挥好这批优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不仅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参考文献:[1]沈文金,向松阳。珠海每千人商事主体数居全国前列[N].南方日报,2014-10-23.[2]尹苗苗,费宇鹏。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现状评述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0):22-30.[3]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情报研究室。国际教育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提高儿童、青年的创业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1992(1):6-8.[4]肖红伟,晏红洁。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J].企业经济,2008(7):66-68.[5]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52-57.[6][J].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2013,7(3):31-38.[7]池军。重新审视特质论、认知论及有效导向理性工具对创业者及创业过程的作用[J].现代财经,2010(10):69-75.[8]张玉利,王晓文。先前经验、学习风格与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3):1-12.[9]孙烨。青年人格特质与创业倾向探析[J].学术交流,2014(7):221-224.[10]王旭,朱秀梅。创业动机、机会开发与资源整合关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9):54-60.[11]买忆媛,辜雪娜。工作经验一定有助于创业过程吗:基于工作内嵌入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1(2):144-149.

创新创业教育2000字论文

创新思维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一:《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圆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当前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的研究生 教育 创新项目,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关键词]创新项目;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国家已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要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面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作为高教工作者,我们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新的挑战:这就是怎样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管理 措施 、改变 教学 方法 以培养出具有科学发展观,能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能扎根广西,放眼全国、全球,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目前,广西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出于相对落后状态,尤其是博士、硕士在各行各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更是稀缺。这将严重影响自治区当前的中心工作,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新形势下更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改革来营造既竞争也宽松的机制和环境,在校内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全校协同,师生共举,这样,高校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国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也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才能充分释放高校集聚的智慧能量和人才能量。 为进一步强化师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观念上进一步开放提高,在组织管理上狠抓落实。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这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尤其是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如果实施得当,将会起到极大的引领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获取创新成果的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已经实施两年,初步效果已经显现,以下将以广西大学文学院为例,探求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成效及 经验 。 一、项目构成 广西大学文学院(原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部分)2006年获得两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07年获得三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即《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桂北平话内部分片探讨》(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古壮字文化蕴含初探》(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壮汉接触视野下的平、壮量词变异研究》(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标准壮语声调基频曲线建模》(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具有如下特点:从项目性质看,全都是紧密结合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特点而设计的项目;从项目内容看,几乎全为语言文字类的项目;从项目开展的手段、方法看,这些项目除了通常的语言学、文化学等文科手段、方法外,都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同时调动计算机技术、统计计量分析等理工学科方法才能完成,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渗透交融特色。 二、项目组织管理 为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示范作用和综合效能,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 (一)项目申报管理 项目申报阶段坚持充分动员、严格筛选原则。充分动员也就是动员全体研究生积极申报项目,通过动员及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使全体导师和研究生参与其中,研究生设计项目,导师指导学生互动讨论完善项目设计,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师生积极创新思维的初步目标。 严格筛选指在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严格评选项目,对基础较好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完善后上报。不合要求的项目也指出不足之处,可以作为下一次申报的储备项目。 (二)项目过程管理 学院采取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课题管理办法,在导师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将课题研究分工到项目负责人与协助人手中,大家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制度。要求项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必须重视应用价值,项目要结合实际进行;建立回顾 总结 制度。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检查、回顾与总结,重点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创新项目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同时建立项目组例会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根据项目研究的方案和计划,明确研究要求;二是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把握项目进展方向;三是对研究动态进行检查,研究、总结课题及论文撰写情况;四是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总结研究情况,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 (三)导师管理 导师根据项目要求随时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视情况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及启发学生解决理论和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发挥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成效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项目打破了沿袭因循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框架下,衡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的标准是在专业给定的知识圈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数量多寡。学生“多学”,教师“多讲”。形成高分低能,不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项目的有力导向,使导师真正认识到教师既是学术信息提供者,也是丰富想象与实践能力的给予者,教学方式从传统模式向启发式、实践型方向转变。学生也必须通过积极思维完成创新,多年来倡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项目得到相当有效的落实。 (二)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师生几乎都合作进行了大工作量的田野调查。通过项目,学生深入民间,深入社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国情、区情,锻炼了 人际交往 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刻苦耐劳精神。在整理调查资料、提炼观点、形成项目 报告 和论文过程中,积极主动查询文献资料,开展师生、团队以及同学间的讨论。通过实施创新项目,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为国家和广西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和高素质人才 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人才成果。5项创新项目都已经按时结题,在项目基础上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有三篇评为校优秀论文,多数项目都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例如《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项目,就已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经过创新项目训练的硕士生也具有浓郁的热爱广西、提高自我的意识。已 毕业 的外省籍学生主动留在广西工作,一些项目研究者还考取了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博士。 设计、管理好创新项目仅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在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区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为行动指南,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二:《创新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对高等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结合示范性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而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而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和战略要求。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教育者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对创造、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背书、考试,只训练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今,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变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应有利于特色人才的培养。加强完整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教学,重视应用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说高等教育观念转变是一场思想的变革,也是一次社会意识方式的转变,一次文化模式的转变。所以,要转变人们的 思维方式 ,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还要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式、启发式等,启发学生的创造智力,改变满堂灌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立体思维的能力;同时借助CAI、多媒体、Internet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逐步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教学 “意识”是指人们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从意识的产生过程看,它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是相对于科学研究活动而言的关于实践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新的方案,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必须要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而展开。 教育者想要把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就要更新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创新教育观念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指人的劳动力,更主要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强调了发掘创造能力的紧迫感。过去,高等理工科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实验课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等环节来实现的。然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仅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应采取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在实验、生产实习和 社会实践 等诸多实践环节中,通过开设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各种示范性实践基地和设计中心等,多 渠道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同时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大力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参与高校教师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这也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教育的培养环境——创新环境 创新与个性是不可分的,良好的个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学生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是简单的加强实践教学或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调整。应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革新实践教学。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同时,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营造积极开放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会给学生深层次的人生影响和精神陶冶。总之,只有营造一个包括硬、软件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全方位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根本改变学生,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列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试点计划和重大项目,而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业精神,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将教学过程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国产学研合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起来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主体、功能定位、合作内容有所不同,如高职院校侧重于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应是多元化的,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均已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以“工学交替”模式为主,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为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教育部90年代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就是通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 在办学特色明显的地方和行业院校,如石油院校,改变传统重知识的教育模式,借鉴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的特点,建立适宜现代化需要、具有理工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把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重大研究项目和基础性研究课题的机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横向课题为纽带,推动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发展应以“观念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为中心,不断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多层次教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基础扎实,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三:《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摘要: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在产品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产品创新,营销须根据营销状况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品创新;市场;市场竞争;营销;营销创新;企业竞争力 许多人喜欢把企业的营销创新与产品创新分开来谈。但是,我认为,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不是简单的“破与立”,它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改进、规范。传统的产品创新是以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而今天的产品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一种关注消费者认可的有效创新。只有被目标消费者识别,产品创新才有价值,因此,坚持市场为导向是“有效”创新的根本。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把新设想、新概念转化为新产品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现实企业中,产品创新总是处在需求拉引与技术推进共同作用之中。 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价格战”,过多强调“价廉”。我认为,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整个行业,这并不是“持续”发展之道,产品创新才是最佳选择——包括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创新可分为竞争性创新和改善性创新:前者是应对激烈竞争的策略性体现,需要立竿见影;后者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需要更系统、更理性的开发。无论哪种创新,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新品研发机制和日常的产品管理机制,保证产品的快速开发和更新,实现市场规模;同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保持市场信誉。 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自主创新、联合创新两种方式。自主创新是企业主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研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联合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院之间将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联合起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共同分享研发成果。当今,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联合创新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压力不仅来自同类产品,还来自层出不穷的替代品以及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营销中需要建立企业对社会信息的管理机制,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创新产品,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基于产品创新,营销必须根据营销状况(环境、市场、产品、竞争)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这种营销创新必须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顾客价值;营销创新要注意营销组合,任何环节的创新要有其他营销要素的配合,否则营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营销创新要求运用合力,不仅要有人员组合,还要有知识的整合。 理念创新是营销创新的首要条件。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今天,我们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将顾客整合到营销过程中,通过与客户不断交流,清楚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策略决策。 管理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培养营销创新思维,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明确、清晰的营销创新意识。要将营销创新思想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准则或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严格的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因此,要将营销创新制度化,从销售指标管理、精益化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渠道管控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调动营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营销创新的制度保障中,激励制度最有效,而激励制度须将营销创新成果与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相联系。 营销策略上,重新整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以应对市场需求。总的来说,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性价比,便捷服务,加强沟通。企业需要对产品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自己的产品组合;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组合,优化产品结构。企业须在产品质量、功能及服务等方面创造实质性的差异,通过差异化吸引购买者,占领市场。价格创新,主要是根据企业定价目标和企业产品特点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市场销售渠道众多,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销售渠道并非一成不变,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态势,对各种销售渠道进行灵活地组合和取舍,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产品、制定合理价格、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还要根据产品的种类、产品所处的周期阶段、目标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创造、采用有效的促销策略和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 营销方式创新:营销不再基于竞争,而是合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整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上,通过建立、维护、巩固与中间商、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及社会组织等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在公司内部,营销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营销和销售部,所有部门都要紧密合作,积极地承担相应责任。营销手段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人员营销、 广告 促销、经销代理等传统营销手法与网络营销结合,形成新的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优势。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沛,王丹,周亮.21世纪工商管理MBA系列新编教材——营销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2]张国元.企业创新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6. [3]李笑天.中国酒业营销学.香港大象出版社,2002,3. 猜你喜欢: 1. 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2.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3. 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2000字 4. 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5.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范文

浅谈大学生进行创新论文2000字,内容如下: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我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我国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一: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 经验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 毕业 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 渠道 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 社会实践 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 市场营销 等 企业运营 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 创业政策 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 保险 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 财税 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 创业项目 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 文化 ,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 事迹 。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还处于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最后指出,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必须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变成“显学”,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还比较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并不是以培训或非课程化等方式来实施教育,因此还是处在非系统性、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2]传统单一的 方法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教育模式,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业,用创业活动带动创新教育,使之相辅相成,逐渐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意识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来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教育,但是其本质还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从而为培育出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2.知识与能力教育 在当今社会,拥有了创新创业意识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技巧、技能和沟通、管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创新 创业之路 才有可能顺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必须要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核心技术,因为只有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大学生的创业才有竞争力,其队伍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作为一项挑战性和难度都很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做强做大的,因此,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分工合作明确的团队是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 3.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理论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开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创立实践实习基地,设立网上模拟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建立实践基地等,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实际水平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1.设立课程模式 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都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亟须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我们需要制订合适且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它在大学生接受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落实。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其中创新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纵向拓展型模式。实施技术专业+管理学辅修、技术专业+经济学辅修等模式,对以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关注重点从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流程向营销、销售等方面延伸,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也了解生产和经营过程。②横向拓宽型模式。对于管理类、经济类、外语类、法学类等专业,在确保学生学科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设置能够反映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模块,使之向相近学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拓宽,使学生的专业面得到拓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③基础加模块模式。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为了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应该在专业内根据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使得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课程模块。④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实行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产业实践和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或者融入教材,使教学活动延伸到市场和科研第一线,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此外,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时,能够强化务实创新和创业意识的科学精神,提升其实践能力。 3.优化管理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实现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整体配合,并且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联动管理、紧密合作,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就必须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阶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咨询、服务、诊断和精细化管理。①筹备期。重点是进行品质、意识、能力和精神的教育训练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一阶段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来实施。②初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融资、政策、场所和技术等支持,安排导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这一阶段不但需要学校的培训和教育,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扶持、正确引导以及理解。③中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跟踪、咨询和诊断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可以把他们取得的经验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及时地反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去。 4.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高等学校教育行为,因此,只有所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出台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肯定会遭遇很大的风险和困难。所以,政府需要根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保障权益完善服务”的方针政策,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比如说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政审批规范化,简化审批和办证手续等。 三、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所以,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承担者、企业为辅助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此外,还需要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加以鼓励,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和宣传报道,形成优良的人才成长土壤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20-122. [2]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5(2):143-147.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三:试论如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 要】国家和省、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 其它 学生类科研项目的经历,就如何提高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求,旨在激发和训练大学生 创新思维 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都在制约着创新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应试入学后更是表现创新能力不佳。如何摆脱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适应自主学习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是难点,也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方向不够明确,不知道做什么;二是缺乏问题来源,前两年的平台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匮乏,无从下手;三是缺乏观察力,不能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 措施 一一化解。 1 明确方向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期间是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还是以基础学习为主,这就为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增加了难度,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解决的办法,一是入学后进行 职业规划 教育和专业概论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后的专业性质和内容;二是学生尽早进入老师的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三是作为参加人参加到高年级的大创项目中,先锻炼和学习,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认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就可以独立承担项目。 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实践教育。所谓“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就是课外专业实践早于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低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利用实践中的发现和问题去指导专业理论学习,从而达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相互促动过程。 探索“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课外专业训练,使之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自己对专业的感知与专业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籍此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课外专业实践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如何设计解决思路和实施。 2 积极引领 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我国高校的 教学方法 以及课程设置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先找老师帮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作为教师,应该 反思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实际上,老师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以讲为主,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作为老师的作用和角色。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要剖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做出判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接触项目时,往往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老师需要积极引导,讨论式启发,让学生先拟定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经过几次类似的分析后,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先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3 团队意识培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创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项目团队的管理上,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的方案与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组成员也要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同心协力,分工负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协调,给出合理化建议,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高层次研讨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给他们创新的自由空间。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眼界是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加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或阶段性 总结 会,进而参与讨论,让大学生感受学术氛围和气息、接触专业学术前沿,对开拓其思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加高层次研讨,也可以让学生减弱对学术圣坛的敬畏和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术问题质疑的勇气,提高其自信心,思考问题更加趋向科学和合理。 5 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在课外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通过三年的指导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创项目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大创项目实施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任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基础论文2000字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波及中国,成千上万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特别是1999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校学生李玲玲在获得武汉世博公司风险投资10万元后,注册创办了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她当时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获得风险投资的第一人。一、狂热背后是浮躁大学生创业热的始作俑者是1998年5月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大赛云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天才们”的114份创业计划。“创业计划竞赛”在当时被誉为“比尔·盖茨的孵化计划”,一时间被各大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同时也激起了无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学生创业风潮。1999年3月,由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高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轰轰烈烈地展开;1999年底,高校云集的上海开展了首届“亿唐杯MBA创业计划大赛”;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宣布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都无疑为正在涌动的大学生创业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把创业简单化。学生几乎到了人人想创业的程度,当时清华大学的情况是“碰到两个人,其中就会有一个人说想要创业”。学生普遍意识不到创业资金的困难和创业风险的压力,反而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觉得只要开张就会马到成功。(二)追逐互联网泡沫。在大大小小各方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上,参赛的大多是网站创业计划。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举行的“张江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首期征集的创业计划居然有90%以上是网站创业计划书,原因是学生认为“方便、来钱快”。二、挫折过后显理性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滑为标志,中国大学生创业也滑入低谷。之后,经过失败、苦闷、放弃、坚持的自我调整,经过大浪淘沙般的洗礼,学生的创业心理渐趋成熟,学生创业也进入到平稳健康的理性时期。(一)创业激情依旧。而这种激情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缺乏理智的激情,而是经过冷静观察与思考后迸发出来的激情,是成熟型的激情。就在2000年年底举办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就收到全国24个省份132所高校学生提交的作品462件,专家们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创业的渴望与信心”。 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辽宁省近两年来已涌现出2000多人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看来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并没有因为经历严冬而消退。(二)创业理性增强。据智联网针对大学生的调查,65%的人考虑30岁以后创业;21%的人认为大学毕业后至少要工作1至2年再创业;9%的人认为创业风险太大,要慎重;还有4%的人说没想清楚,另有1%的人表示无论如何都不考虑创业。这表明,虽然多数人准备创业,但对创业的时机、风险的认识比较清醒。三、在引导中更加成熟大学生创业心理由浮躁变为理性,是非常可贵的变化,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因为对大学生创业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而是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今天的失败可能意味着明天更大的成功。可以说,美国硅谷就是和斯坦福大学、学生创业公司以及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起成长的。没有在车库里的学生创业者,也就没有惠普公司、苹果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今天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也就没有今天世界第一流的斯坦福大学,更没有今天神话般的硅谷。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正确引导,是每个高校应尽的职责。(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含义。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要使大学生懂得,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二)引导学生具备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四、结 语理性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真正涌现出一批批的大学生创业英雄,会流传一个个大学生创业的传奇故事。

创业小论文1000字(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创业小论文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群体,也不甘落后。以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的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为标志,拉开了了全球大学生参加创业序幕。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传统观念的影响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的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也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中来。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意义和作用也逐渐为社会所认识。但是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因此,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缺乏理论指导,使得本来就充满风险的创业活动更加困难。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始创业,如何解决创业与大学学习的矛盾,大学生创业应采取何种模式等。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这些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创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量已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600多万,而且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较大。同时,2007年,我国大学生实际失业率为20%,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或者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创业有这样一个比喻:与其和1000个人去抢一个饭碗,为什么不干脆给自己造一个碗呢?现在社会声声唤着“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压力并且开始给创业大学生各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方式。高校学生涌现出的创业激情和不少毕业生毅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现象成为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择业的新动向。虽然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但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象折射出的意义十分巨大。分析研究大学生创业行为,不仅有利于客观认识大学生创业现象,而且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

1998年秋,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大赛。当时很多人还不明白大学生创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个赛事还是被冠以“催生中国的比尔盖茨”之名。自主创业在我国是市场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与壮大的产物,现在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力量与源泉。自主创业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人人都可以创业,是平民创业、学生创业。中国进入了“创业者”的时代。时代呼唤创业者,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涌现推动了经济发展,才能紧跟世界经济潮流。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将来的主人,是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需要涌现出一批创业者。大学生自主创业队伍,在各界的关心下成长,它将改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结构,尤其人员的教育程度。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创业模式的选择上,如何才能体现出这些优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创业模式值得提倡。

知识型创业。大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把知识作为资本,从而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创业模式。这种模式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的可行性比较高。一是由于大学生本身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二是由于风险性比较小,基本不用投入太多的成本和资金。对于有着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来说,利用自己的知识在智力服务领域内进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之道,比如,家教、广告设计、翻译,等等。

兴趣型创业。大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商业行为,从而获得经济收入的一种创业模式。一些人的兴趣爱好恰有市场的需求,那么追求这些兴趣爱好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无论兴趣广泛还是单一,都有可能帮助你创业,将兴趣融入创业路途中,可以激发最大的潜能和激情。因此,凭借兴趣创业,不仅带来的是物质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了享受,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产品代理。直接拿人家的产品做代理,可以注册一个个人独资公司,把东西卖出去了赚钱就是自己的,这也是一种模式。在网上创业,就是把图片传到网上,消费者上网看到你所售的物品,满意后订购,你通过物流发货。网上开店,成本比较低。对于初次创业或者小本创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通过什么途径、方法走上创业这条路,大学生可以首先设计一个项目,独立自创。比如有一个意向中的产品、服务,觉得产品和服务有市场,也有能力做好,就开始做商业计划书、做好规划、做好市场调研,把所有相关的要素摸清楚以后,然后办照、选址、装修、招员工、开办。

摘要:

现今,大学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已由社会的边缘机构走向经济社会的轴心,在区域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又对大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而大学要真正担负起知识创新主力军、技术创新生力军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其知识溢出能力,改变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的现状,就需深入改革,探寻一种新的发展范式。

关键词:

创业论文

一、什么是创业型大学?

所谓创业型大学,也就是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创办企业和发展产业等不同方式,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之中的新型大学模式。与普通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在日常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注入了各种新因素:包括了更多的、更直接的商业化研究活动;利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课程的多样化以及为创业活动提供适宜气氛。

二、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创业型大学将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过程中,从而成为培养人才的新的平台。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往往是现实为导向,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更多地采用工作组和部门相结合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工作过程是以解决问题和成员参与为核心的。学生从中获得的这类经验一般很难通过正规的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获得,正是在这种研究和学习中蕴藏着“创造性能量”。这样的教学是我们传统大学中难以实现的,学生在这样的跨学科平台中经受锻炼,可以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弥补大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不足。

三、结合我院实际谈谈如何创建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结果。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需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会成为创业型大学,也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我校以创业为最终教育目标,下面我将谈谈一下几点想法:

1、以创意园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社会服务平台

对于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日益增长的科技转化机制来说,创意园通常被认为是高级专门人才生产新科技、创造新思想的聚集地,它不仅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许可、专利、小企业的发展、研发中心、科技孵化、投资与捐赠等,还可以通过大学与企业强劲的关系使产生于大学的新科技、思想传播与发展。

2、 建立健全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挣钱,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创业文化底蕴的积累,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能仅仅以每月或是每年的收入为依据,还应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进行综合测评。这就需要校方建立健全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标准,做到有据可循,有理可依。

3、多元化的人才、资金来源

教育人才和教育资金的来源,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或者是学费收入,而应该拓宽渠道,比如可以通过私人组织、大学自身的创收、和一些企业的合作等等。这些渠道经费来源的拓展能够保证大学进行创新,对学校的不同学科进行交叉补助,从而提升全校的整体学术水平。而教育人才的引进也应打破常规,不应该仅仅吸收职称高,学历高的人才,也可以从企业从社会引入一些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人士,一开始可以采取聘任制,而后再慢慢步入正规化。

【摘要】 学生作为创业群体的重要力量,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和重点。本文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创业活动的经济回报、企业家特质以及创业教育的经历在众多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中,具体突出的表现。同时,文章基于实证研究成果,针对提升高职学生创业意愿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学生创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引言

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增长,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在我国,学生的创业行为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5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而对高职学生来讲,这一群体不仅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也面临着就业结构性问题,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界,都给予高度的聚焦。

Naia (2014)和任一波 (2015)指出,创业意愿是人们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本文认为,高职学生是否进行创业活动,与其创业意愿密切关联。创业意愿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其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与方法

学生的创业意愿直接决定了其创业行为 。为了获得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以往创业成功的高职学生进行调研访谈,了解哪些因素在当初这些创业者的身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后,选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具体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

对于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具体实证分析,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因子分析指的是利用较少的因子来指代研究中所出现的各项指标或者因素间的关联度,进而利用较少的因子来对原有信息中的绝大部分信息进行替代分析来产生结果的一种统计方式。比如说,在某个资料样本中有p个变量,利用因子分析可以换个角度、换种方式来对p个变量进行变形并对每一个变量的改变进行估计,从而得到下列回归方程组:

X1=a11F1+a12F2+……+a1mFm+a1ε1

X2=a21F1+a22F2+……+a2mFm+a2ε2

……

Xp=ap1F1+ap2F2+……+apmFm+apεp

通过该方程组,能够获得m个公共因子,并进一步可以依靠所获得的m个公共因子对每一个观测变量进行预测。在上述的方程中,系数正好是所对应的观测变量同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又称作该观测变量在对应因子上的载荷,即因子载荷。因子载荷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即是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强度。

2.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阐述

个人特质

个人背景

创业态度

环境因素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变量相关性

共同度分析

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3.基于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创业教育改进建议

摘要: 在社会的发展下,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需求。本文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1、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树立正确创业观念

大学生还处于求学的阶段,对于社会的需求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容易走弯路,因此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创新创业的观念,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获取的创新创业知识大多数是通过教师获取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决定学生的知识层次,因此配备优良的师资队伍,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在大学期间,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企业真正的工作内容,如何进行创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现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纷杂多样,教材中的经济理论若不及时更新,很难适应最新的经济形势,在大学教育中,有些知识是与社会实际脱节的。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持续在整个大学期间

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并不是一时的,需要在整个大学期间灌输正确的观念,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创新创业知识的开展往往是在求学的某个学期,并且只是理论的讲解,这么短的授课时间及这样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真正内涵,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即便学生毕业后创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质量的措施

创建学生创业孵化园

学生开展创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长时间的考察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为了促进学生创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可以创建学生创业的孵化园,在学生毕业创业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学生一定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与校外企业合作

要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学校大多提供的是理论教育,不能提供理想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对于以后的创业是很重要的,因此可以与校外的企业联合起来,让企业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将创新创业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

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更积极的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付出自己的努力,认真的领会其中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体系,可以促进学生这一素质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育人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教育模式的优化上,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需求。

结束语

在社会的发展下,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实践奠定好基础。

摘要:

综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在专业课程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会在学生创业期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

一、综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在专业课程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会在学生创业期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该创业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比较看重学生的创业实践及效果评价,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为完善的机制制度、体系结构。

二、分析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以上几种类型的创业教育模式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各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结构较为松散。我国创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晚,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课程较为零碎、杂乱,结构体系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较差。

(2)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方法途径较为单一。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较为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多数创业教育都局限于校内的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陈旧,知识结构单一。此外,在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期间,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无法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教学内容陈旧,途径单一,方法落后。

(3)缺乏健全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少,而且实践活动的形式非常单一,以创业计划大赛形式居多,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保障体系。

(4)创业教育师资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5)对创业教育问题认识较为片面,缺乏深刻理解。

三、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当前各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1)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高校教学宗旨,并通过加强学生实践活动锻炼、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学科教育当中。此外,高校还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制定层次分明的创业教育目标,使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2)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完善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3)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高校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4)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编写符合学生及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使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为系统、完善,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为学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灵感,并对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教学任务,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切不可急功近利,需要与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在正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要科学定位、不断探索,构建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

写作思路:从创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创业的艰辛,该怎样创业等多方面开始写作。通过创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我明白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一个具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能否最终走上成功创业之路,与他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在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胜出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创业是大学生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实践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客体是商业机会和各种为达到目的而需要和可以得到的资源。大学生实践创业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大学生是否自信、能否在挫折和失败中重新振作,对于创业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实践创业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经营常识、把握经营方向、提高商业能力。不少大学生创业把握不住方向,很容易走入误区。其实,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应该首先树立赚第一分钱,而不是一创业就必须挖到一桶金的观念。大学生面向基层创业、就业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优惠的政策的情况下,客观上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好的土壤,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畅游一番”,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由于创业者是发现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并将之转变成现实的人,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一些特定能力,如捕捉机会的能力、领导及合作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创业过程中能否正确、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对于创业能否成功是很关键的。而在对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又是能否与合作者融洽合作。实践创业中的大学生应把握方向、坚持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在市场竞争中,要懂得如何进行放弃和选择体验创业、学习创业与实践创业,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三个连续阶段。事实证明,大学生有益的创业活动,将会成为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现创新思想和个性特点以及充分认识社会的一个大好机会。创业大学生所具有的品质、素质,完全可以胜任一般情况下的就业需求。创业和就业是孪生兄弟,能创业者一定可以顺利就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校园里学习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我们有创新精神,又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我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已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也往往造就了我们创业的动力源泉。但光有动力和理论是不够的,在创业道路上,作为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往往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盲目乐观,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想法上。所以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都会感到痛苦、迷茫、甚至沮丧、消沉。其实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的同时也必然要考虑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我们更加理智,更加成熟。自主创业除了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更要有充足的资金和宽广的人脉做铺垫,如若资金不足,再好的项目中标也是枉然,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创业者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没有可以加快资金回笼的人脉关系,一旦出现项目资金周转不灵就可能造成工期延误甚至于项目夭折。这样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造成前期投入全部付之东流,所以自主创业一定要有坚强的后盾,不能盲目投资。其次,在有了平和的心态和充足的资金做前提下,创业者也应该选择一个合理可行的创业项目。最好选择父母从事行业或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专业,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不走弯路,同时也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而使创业者可以较为容易的拿到第一桶金,对创业者的心态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尤其是可以让父母当你的领路人,这样不仅不用担心上当,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同时也可以利用父母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人脉,毕竟在这个年代人脉比什么都贵。所以在创业者选择项目时,一定要慎重考虑,一个良好的项目可能会让你在创业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毕竟依靠不是依赖,寻求父母帮助总比血本无归来的要好。而在有了以上的条件下,创业者如果觉得投入过高或投资风险过大,这时候创业者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与其分担风险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创业合作伙伴来分摊风险。在挑选合作伙伴时,首先要看其是否有创业的渴望和激情,其次要看其是否有能力与你合作。如果对方空有激情没有实力,到最后就算强拉入伙可能也会不欢而散。另外在寻找合伙人时要尽量避免与亲戚合作,尤其是不能与家中长辈合作。否则当亲戚把其亲属关系带入合作关系中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总而言之,在创业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曲折与坎坷。然而对创业者来讲,这种艰辛的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也是一种值得回味的享受。愿所有创业者都可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也祝福所有的自主创业者能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创新创业2000字论文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3500字
  •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
  • 创新创业教育2000字论文
  • 创新创业基础论文2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