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小学德育工作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德育工作课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德育工作课题研究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日渐开放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盛,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深受侵染,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小学阶段,应下大力气进行德育,而应重视学校这个德育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关键词:课堂;德育;主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子女的关爱程度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地步,加之社会环境日渐开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兴盛、社会活动增加等诸多因素,使现在的小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这给小学阶段的教育以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呢?

一、加强对德育的认识

党的报告中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

然而,对于德育这个问题,部分教师和领导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一种活动,完全在于个别问题上的指导。事实上,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同时小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启蒙期,如果在此阶段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必将为学生以后的道德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一个具备良好德育素养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德育的教育。

二、树立全员德育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

既然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所以认为学校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才是德育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过去人们总是采取灌输的方式理解德育教育,灌输一种什么道德,被灌输者就要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被教育者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但对方甚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他们的年龄根本无法接受灌输,而只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就自身的道德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动员全体教师树立德育思想,形成时时显教育、人人抓德育的全方位、无缝隙的德育局面。只要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就不能忽略了德育活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要很好地利用周会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帮助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喜欢和尊重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介绍班级和学生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教师统一思想,统一教学要求,使任课教师为班级工作。如果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能够同心携手,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德育理念,那么就会改变班主任唱德育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书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氛围,就一定能够把学生的德育素养提上去,这样就不仅解决了学校管理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家庭和社会中的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三、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重要性和全员参与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要在根本上寻找小学教育中德育实施的方略。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要加强课程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如果把课堂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德育,那对德育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同时,小学课堂教育也应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堂上德育教育才是可能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从德育工作的规律来看,有效的德育必须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要保证教育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必须通过重视和发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来实现。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如果抓住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那么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以教材内容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其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每门课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数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语文课可以培育学生各种各样的品质;自然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地球的环保意识……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班主任可以在任课教师之间进行协调,切实将德育与各门学科进行渗透。

培育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关键需要教师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并且还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贯彻一种德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和课堂行为的一致性,否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教师与课堂活动中的差距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怀疑,这样就会影响德育教育的贯彻和落实。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陈洪庆.杜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3.乔建中.班级德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一直以来,国家对 教育 事业都非常重视,尤其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音、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位居素质教育的首位,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小学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德育论文 范文 一: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探讨

1中学政治课教师树立生命教育观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呼唤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种种 反思 :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力的经济动物,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对生命的漠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腐朽落后 文化 和有害信息也在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生命意识的薄弱

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不够,缺乏妥善处理 人际交往 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技巧;不会主动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 方法 保护自己,沉迷网络,对“黄、赌、毒”缺乏应有的抵制意识;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不能正确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等等。因而,导致了诸如青少年轻生自杀、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

现实教育的异化

生命自身有其价值所在,如果把生命之外的东西当作生命的价值,就是对生命认识的一种误解,是对生命价值的贬低,把生命异化为生命之外的东西。一方面表现在学习目标取向的偏差。许多学生被灌输学习的目标为以后的人生职业做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本身走向了僵化,对受教育者有损。不否认知识技能对人类 经验 的记载、传承和重构能够有利于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但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麻木地学习,就只会使学生“看上去很美”(分数很令人满意)。如果教育使学生用最好的青春年华只是为了感知记忆僵化的知识,为了升学、考试等人的生命自身以外的东西,师生终日淹没在对分数追逐的劳累中,顾不上情感和生命的关怀,知识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前,在众多学校教育中,教育价值是取向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目的是就业谋生;而关于生命层面的教育,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永恒等观念的培养却很少。“成人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预测未来社会的需要,然后拿未来的要求来确定衡量现在学生的指标。”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中,不但抹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而且造成他们不懂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别说提高生命的质量了。

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者先受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师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工作者,中学政治课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 其它 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中学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政治课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旨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且它“蕴涵着生命灵魂”,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为生命成长指明了方向。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把意志和信念刻入生命之魂,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此外,在中学政治课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初中粤教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就是“珍爱生命”。从这方面看,中学政治课教师该主动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为生命教育的前沿阵地开创新思路。

2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

增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1)提高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有效融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首先,教师要洋溢对生命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其次,针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学科现状,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态度,在配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同时,保持和激发自己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热爱,坚持以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但在于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同时也在于能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增强对学生实行生命教育的意识。

在提高对生命教育认识的基础上,把生命教育落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把自己所想付诸课堂教学中,把生命教育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及课本中有意义的生命教育素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生命教育的内涵,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了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做法,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工作及教学中。

(1)生命教育是中学政治课的内在要求。

中学政治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 渠道 ,中学政治课教师需要把生命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学政治课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述生命、呼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素材。如前面谈过的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珍爱生命》;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成长中的我》、下册的《共同的责任》,九年级的《同在阳光下》;鲁教版七年级的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命》。高中政治课本虽没有明确的以生命教育命名的单元或课时,但可以利用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并结合时事 热点 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劳动者的权利”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各地发生的煤矿坍塌等新闻材料谴责黑心矿主对劳动者的权利侵犯的同时,赞扬在事故中被埋井下但仍坚强求生的矿工的顽强求生意志;在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2013年雅安发生后政府及时救助灾区获举国好评,同时让学生地震发生后被埋地下但顽强求生的感人 事迹 并让学生发表评论,这样让学生在搜集材料并让学生发表评论的过程中接受了生命教育;如在《哲学与生活》“矛盾的特殊性”部分知识时,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只有一次不可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用心经营生命。“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致性。”中学政治课教材是良好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只要稍稍留点心,就能在中学政治课程中发现蕴涵着无穷的生命教育资源。

(2)教学方式的生命化。

如果课堂教学中生命的隐退,透出的只会是疲惫、乏味、单调、厌烦和无奈,甚至是痛苦,这就会造成对生命的压抑和扼杀生命的活力。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知识培养,还要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把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实行“有生命的教学”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反映学生道德实践的典型生活情景、符合大多数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实际,设置的情景越真实,教育效果会更好。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个性得到张扬;使生命得到解放,个性获得自由,学生因此会乐学、爱学。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1)中学政治课教师应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在进行着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而且进行着情感价值观的交流、灵魂的感召、人格的碰撞。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的情感会感染和传递给学生。富有机智感的教师总能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纵横联系,对内容、方式和途径做出最优化的应变选择,使应变 措施 与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动听、耐看、服人”的美感共鸣。教师除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且也应把握和利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应情绪饱满、亲切和蔼、真挚温和、乐观愉快,用满腔激情去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把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2)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不仅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和上心,对思想和情感上出现问题和偏差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沟通和疏导。当学生成功时,为学生喝彩、加油;当学生失败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安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帮助。还要留意生活中能成为生命教育素材的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案例和 故事 ,把一切能为进行生命教育的例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或是一本书,或是一个时事案例,或是一则小故事,让生命教育融入课堂。

(3)中学政治课教师是生命教育主题的倡议者和先行者。

思想品德课有许多生命教育内容(前文已有列举),应充分利用好中学政治课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悟现实生话,与生话密切相关的生命主题,使教育的内容充满生命气息,具有时代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因而应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生命价值。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帮助中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是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生命教育在中学政治课中的运用,还需要中学政治课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二:解析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但因为幼儿自身的年龄太小和经验有限,所以他们对于事物的特点不会归纳,因此,也就需要幼儿教师的及时介入和引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1、在幼儿成长发展中充当桥梁。幼儿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观察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桥梁。如:大班科学活动《螺丝刀》中,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螺丝松动的扶爬器提问导入,引导幼儿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主题,我还巧妙的设计了多次的操作,并且每次的操作都在原来的操作基础上加深难度,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2、学会并试着与幼儿合作。幼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十分稚嫩的,与幼儿平等的合作主要是指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意识,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与幼儿在经验和情感上进行交流和共享。如:每次活动中,每个环节,每个提问都要与幼儿互动,幼儿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回答和肯定,并加以 总结 ,帮助幼儿知识的提炼。

3、幼儿教师做幼儿个性化、个别化发展的助跑。幼儿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努力的去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以及潜在能力,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去解决在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做积极的引导,有效促进幼儿潜能发展。在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能力较强,有的较弱,教师应多鼓励每个幼儿。

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幼儿教育的教学方式要突出趣味性和探索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首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觉学习不是一种负担,选择主动的去学习。如:在活动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可选择一些节奏鲜明的音乐伴随幼儿操作,促进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必须要满足幼儿的参与愿望,难度适中,要保持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的发展。如在活动中,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多种方式让幼儿自主探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的原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享的过程

幼儿教师要避免“独占讲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创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气,增强课堂的趣味,活泼课堂的气氛,并且要将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从幼儿知识的提供者向幼儿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转变。在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在活动中调动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主动的对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用以达到提高幼儿的求知欲望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应给予幼儿适当的点拨,与幼儿多交流,多讨论,多合作。

(四)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幼儿教师的教学态度要亲切,富有感染力,在教导幼儿学习的同时还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关于幼儿的梦想追求、情感 爱好 以及奇思妙想,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在教学的方式上要实现教学多元化,教无定法,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设备,结合自己的 创新思维 ,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孩子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学习得轻松愉快。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幼儿教育也由传统化向多元化转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期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幼儿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越多,越有利与幼儿社会化,也越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小学德育教育有效途径浅析

摘要: 一堂成功的品德课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另外,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关键词: 小学、德育、教学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程

小学品德课程是向学生直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其他学科领域教学

思想品德课只是学校教学中的一部分,单靠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科内容都具有教育意义,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科都是为更好地系统学习服务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三)集体活动

通过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积极改正。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的措施

(一)做好说服工作

说服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能够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谈话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耐心和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语言要生动、具有启发性,态度要和蔼、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在交流沟通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学生沟通交流是说服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谈话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回答教师的问题,体现了民主和开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谈话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谈话,因材施教,做好工作后及时向学生提出要求,使每一次谈话都有实质性的进展。做好谈话要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不能只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找学生谈话。谈话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谈话的内容;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要让学生愿意和教师沟通,愿意和教师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否则教师做再多的工作也是徒劳的。

(二)潜移默化,陶冶情感

情感陶冶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和说服教育相比,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教育方式。情感陶冶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信任等,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进而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另外,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环境成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道德影响源。这样,通过多种情感陶冶,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树立榜样

教师可利用别人的好思想和好品德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榜样示范相对于教材中的知识更吸引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模仿。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希望找到心中的偶像和榜样,进而去模仿和学习,因此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更大。教师运用榜样示范教育学生,要选好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一般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通过学生了解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和发扬他们的崇高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身边的好人好事,可以是学校的、班级中的,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这些人物和事件所表现的好品德、好行为,学生都不陌生,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和模仿。这些更具有说服力,具有更高的德育教育意义。

(四)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这是对学生品德行为的一种评价,从而使学生判断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表扬是对品德好的学生的一种肯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这种方式可以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集体,对个人的表扬,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对集体的行为进行表扬,可以使学生树立集体观念。批评是对学生不良品质的一种否定,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找到努力的正确方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教师要积极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德育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德育工作论文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论文

【摘 要】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让小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小学生的美好灵魂。小学德育教育应该在中华民族的德育教育系列中找到合理的定位,德育要落实在细节之中。

【关键词】 德育现状 合理的定位 细节

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是学校一切T作的目的和归宿,搞好德育预示着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可是,经过调查发现,现如今的学校德育依旧停留在一个口头话的表面阶段。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母亲:快去扫地了!儿子:不想去!母亲;你在学校都扫!为什么在家不扫呢!儿子:就是不想扫。学校不一样。母亲:下次开家长会我告诉你班主任!这么懒!儿子:扫就扫。这是一名上小学4年级的学生与母亲的对话。由此看来,我们的德育有所偏离,德育需要一个真正的教育途径,需要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

一、小学德育现状分析

学校德育J:作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在社会大舞台,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足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

1.学生思想状况令人忧虑。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导致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但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发现,部分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身,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3.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脱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并未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4.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分离。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1)小学德育教育应该在中华民族的德育教育系列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民族,传统美德蕴含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笔者认为目前主要是向学生输送一些传统的美德理念。如在原有《三字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编出新的《三字经》,或者是顺口溜、儿歌等。通过德育T作中的教、唱、背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起小学生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底线。话不在多,而在于有拓展性,让德育作者可以结合各校的实际加以延伸。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教师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r:作者”中,教师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时重要,忙时不要。其二,由于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因此,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E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学校应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在德育框架上,学校要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学校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学校要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最后,必须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学校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化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努力把握德育施教对象的特点和思想轨迹,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困惑和发展规律,探索德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

(2)德育要落实在细节之中

细节之一:严格要求,抓好第一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曾举过一个例子:新生入学,个个是活蹦乱跳的,不懂何为守纪律。到操场上集会时,要求学生一定要遵守纪律。可第一次带学生排队出场时,没有事先做好具体指导和训练,就带出场了,结果可想而知,心里还想着:下一回再教育。却没想到,这样一来,最宝贵的教育时机就失去了。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卜学、第一次出去旅游、第一次学游泳等等,这些事情会在人的脑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一生也挥之不去。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由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头,头开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小学生太小,叉处于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只有严格强化这关键的第一次,学生的心里才会形成一种约束力,以后每到这种时候,都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这ll-.是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

细节之二:小学生德育坡度要“小”,要求要“近”。小学生由于年龄所限,对其实施德育不能盲目拔高要求,要注意坡度,贴近现实。坡度要“小”,就是指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过于盲目。例如,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懂礼貌,讲文明教育时,没有讲一大通道理,而是首先训练学生“轻声”说话,并设计了“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如何轻声说等内容。这种坡度小的要求和训练,表面看来是说话声音大小或高低的问题,但其本质能培养学生懂礼貌、讲文明、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6质。要求“近”就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经过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的小断教育和训练,逐步在孩子的思想卜.树市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的初步观念。

细节之三:德育要细抓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细在抓“点滴感谢”。感谢是感恩的基础,而感恩是感谢的升华,感恩是感谢之情口积月累的集聚。人如果想有一颗感恩之心,就首先要知道感激。感恩教育就是要从小抓起,这个“小”不仅是指小孩还有小事。因此,埘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把感激作为起点,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让他们及时发现值得感激的事又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如看到打扫卫生的阿姨要说辛苦了:用餐时想想多少人为了这些食物而付出劳动,所以应珍惜粮食作为对他们的感激等等。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从细节做起,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 陈震.班主任新思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杨程.教育是一种影响,成才导报

[3] 刘绍华.范本教育:缺失的德育方式

[4] 柳晓娟,角色模拟德育新途径

有关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下面是我给大家介绍的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小学是每个人一生的第一步,心理学相关知识表明,小学时期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整个人生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特殊地位,他们要认识到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真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重视养成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等途径积极进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关键词: 小学 班主任 德育 教学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为小学生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个无所不知的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这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言行对小学生有巨大影响。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认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地牢记住这一点。目前,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突发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班主任必须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扩展德育工作的内涵、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与育人工作相互脱节

目前,部分地区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部分学校将德育工作的教学任务分给了其他任课老师。这样,学生很难获得专业的思想品德知识,很难讲德育方面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学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将影响学生整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势必将影响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没有弄清楚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使得每位学生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每位学生没有学会收集与德育相关的资料的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参与相关的活动。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爱国、勤劳、诚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但是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没有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德育教学中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这样势必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对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长,交往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班主任通过学校的合唱比赛、运动会和日常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统一到班集体的建设上来。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班主任要精心策划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人。

小学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塑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小学班主任,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小学班主任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三)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

小学生性格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仅依靠小学班主任自己来完成德育教育是不可能的。小学班主任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和每位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就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都要着眼于整体性的教育改革,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共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学校内部要形成统一的整体,树立整体观念,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成长,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结束语

作为培养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几个元素,不管是学校还是父母,我认为我们都有义务去陪伴孩子一同成长,逐渐在逆境中赋予孩子正能量,始终秉承为孩子成长负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在还是成长的道路上,更多的付出是浸润着德育教育的汗水,而不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从现实情况来看,过去的状况在逐渐发生转变,而我们也十分期待所有的家长都能够肩负起孩子成长的重担,在打造孩子内心的高度和品德的深度上默默坚守和付出,而不是在追逐分数和学历的道路上做无谓的牺牲,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看到转变,就一定能够让孩子成人成才。

小学德育工作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基本途径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汉斌。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

[2]郭学府。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3]景慎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0)。

一直以来,国家对 教育 事业都非常重视,尤其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音、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位居素质教育的首位,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小学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德育论文 范文 一: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探讨

1中学政治课教师树立生命教育观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呼唤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种种 反思 :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力的经济动物,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对生命的漠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腐朽落后 文化 和有害信息也在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生命意识的薄弱

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不够,缺乏妥善处理 人际交往 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技巧;不会主动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 方法 保护自己,沉迷网络,对“黄、赌、毒”缺乏应有的抵制意识;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不能正确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等等。因而,导致了诸如青少年轻生自杀、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

现实教育的异化

生命自身有其价值所在,如果把生命之外的东西当作生命的价值,就是对生命认识的一种误解,是对生命价值的贬低,把生命异化为生命之外的东西。一方面表现在学习目标取向的偏差。许多学生被灌输学习的目标为以后的人生职业做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本身走向了僵化,对受教育者有损。不否认知识技能对人类 经验 的记载、传承和重构能够有利于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但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麻木地学习,就只会使学生“看上去很美”(分数很令人满意)。如果教育使学生用最好的青春年华只是为了感知记忆僵化的知识,为了升学、考试等人的生命自身以外的东西,师生终日淹没在对分数追逐的劳累中,顾不上情感和生命的关怀,知识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前,在众多学校教育中,教育价值是取向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目的是就业谋生;而关于生命层面的教育,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永恒等观念的培养却很少。“成人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预测未来社会的需要,然后拿未来的要求来确定衡量现在学生的指标。”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中,不但抹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而且造成他们不懂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别说提高生命的质量了。

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者先受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师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工作者,中学政治课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 其它 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中学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政治课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旨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且它“蕴涵着生命灵魂”,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为生命成长指明了方向。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把意志和信念刻入生命之魂,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此外,在中学政治课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初中粤教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就是“珍爱生命”。从这方面看,中学政治课教师该主动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为生命教育的前沿阵地开创新思路。

2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

增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1)提高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有效融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首先,教师要洋溢对生命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其次,针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学科现状,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态度,在配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同时,保持和激发自己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热爱,坚持以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但在于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同时也在于能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增强对学生实行生命教育的意识。

在提高对生命教育认识的基础上,把生命教育落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把自己所想付诸课堂教学中,把生命教育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及课本中有意义的生命教育素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生命教育的内涵,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了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做法,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工作及教学中。

(1)生命教育是中学政治课的内在要求。

中学政治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 渠道 ,中学政治课教师需要把生命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学政治课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述生命、呼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素材。如前面谈过的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珍爱生命》;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成长中的我》、下册的《共同的责任》,九年级的《同在阳光下》;鲁教版七年级的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命》。高中政治课本虽没有明确的以生命教育命名的单元或课时,但可以利用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并结合时事 热点 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劳动者的权利”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各地发生的煤矿坍塌等新闻材料谴责黑心矿主对劳动者的权利侵犯的同时,赞扬在事故中被埋井下但仍坚强求生的矿工的顽强求生意志;在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2013年雅安发生后政府及时救助灾区获举国好评,同时让学生地震发生后被埋地下但顽强求生的感人 事迹 并让学生发表评论,这样让学生在搜集材料并让学生发表评论的过程中接受了生命教育;如在《哲学与生活》“矛盾的特殊性”部分知识时,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只有一次不可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用心经营生命。“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致性。”中学政治课教材是良好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只要稍稍留点心,就能在中学政治课程中发现蕴涵着无穷的生命教育资源。

(2)教学方式的生命化。

如果课堂教学中生命的隐退,透出的只会是疲惫、乏味、单调、厌烦和无奈,甚至是痛苦,这就会造成对生命的压抑和扼杀生命的活力。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知识培养,还要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把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实行“有生命的教学”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反映学生道德实践的典型生活情景、符合大多数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实际,设置的情景越真实,教育效果会更好。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个性得到张扬;使生命得到解放,个性获得自由,学生因此会乐学、爱学。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1)中学政治课教师应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在进行着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而且进行着情感价值观的交流、灵魂的感召、人格的碰撞。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的情感会感染和传递给学生。富有机智感的教师总能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纵横联系,对内容、方式和途径做出最优化的应变选择,使应变 措施 与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动听、耐看、服人”的美感共鸣。教师除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且也应把握和利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应情绪饱满、亲切和蔼、真挚温和、乐观愉快,用满腔激情去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把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2)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不仅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和上心,对思想和情感上出现问题和偏差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沟通和疏导。当学生成功时,为学生喝彩、加油;当学生失败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安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帮助。还要留意生活中能成为生命教育素材的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案例和 故事 ,把一切能为进行生命教育的例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或是一本书,或是一个时事案例,或是一则小故事,让生命教育融入课堂。

(3)中学政治课教师是生命教育主题的倡议者和先行者。

思想品德课有许多生命教育内容(前文已有列举),应充分利用好中学政治课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悟现实生话,与生话密切相关的生命主题,使教育的内容充满生命气息,具有时代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因而应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生命价值。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帮助中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是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生命教育在中学政治课中的运用,还需要中学政治课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二:解析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但因为幼儿自身的年龄太小和经验有限,所以他们对于事物的特点不会归纳,因此,也就需要幼儿教师的及时介入和引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1、在幼儿成长发展中充当桥梁。幼儿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观察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桥梁。如:大班科学活动《螺丝刀》中,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螺丝松动的扶爬器提问导入,引导幼儿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主题,我还巧妙的设计了多次的操作,并且每次的操作都在原来的操作基础上加深难度,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2、学会并试着与幼儿合作。幼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十分稚嫩的,与幼儿平等的合作主要是指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意识,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与幼儿在经验和情感上进行交流和共享。如:每次活动中,每个环节,每个提问都要与幼儿互动,幼儿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回答和肯定,并加以 总结 ,帮助幼儿知识的提炼。

3、幼儿教师做幼儿个性化、个别化发展的助跑。幼儿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努力的去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以及潜在能力,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去解决在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做积极的引导,有效促进幼儿潜能发展。在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能力较强,有的较弱,教师应多鼓励每个幼儿。

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幼儿教育的教学方式要突出趣味性和探索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首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觉学习不是一种负担,选择主动的去学习。如:在活动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可选择一些节奏鲜明的音乐伴随幼儿操作,促进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必须要满足幼儿的参与愿望,难度适中,要保持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的发展。如在活动中,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多种方式让幼儿自主探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的原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享的过程

幼儿教师要避免“独占讲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创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气,增强课堂的趣味,活泼课堂的气氛,并且要将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从幼儿知识的提供者向幼儿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转变。在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在活动中调动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主动的对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用以达到提高幼儿的求知欲望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应给予幼儿适当的点拨,与幼儿多交流,多讨论,多合作。

(四)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幼儿教师的教学态度要亲切,富有感染力,在教导幼儿学习的同时还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关于幼儿的梦想追求、情感 爱好 以及奇思妙想,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在教学的方式上要实现教学多元化,教无定法,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设备,结合自己的 创新思维 ,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孩子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学习得轻松愉快。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幼儿教育也由传统化向多元化转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期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幼儿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越多,越有利与幼儿社会化,也越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痛点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常见的主要的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等。说服教育法要注意联系实际,谈话要诚恳、真挚,从关心和爱护学生出发,要有针对性。所选事例一定要真实,是身边的、具体的,最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除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施之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将各种方法加以灵活的综合的运用,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加强改进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人参与,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使我们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是每位领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受当今不良风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不稳定。为了消除不利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要用战略的眼光认真地研究分析、影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因素,并寻找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影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风尚对学生的影响。社会风尚是指一定社会中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遵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状况。社会风尚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世界,对个人发生著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而消极败落的社会风尚则会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如,在学校附近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网咖等渲染的暴力、色情、赌博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些低阶下流、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侵蚀著中小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他们只注重个人主义而忽略社会义务,这正是社会风气对教育作用的抵消。二是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当前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只限于教育范畴,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尚没有《道德法》和必要的道德教育政策和条例。 ***二***学校因素 一是有些农村中小学校,不注重德育阵地环境建设,没有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二是有些学校在考试和升学指挥棒下,未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存在重智轻德现象。三是有些教育者空调说教不注重实效。一些教育者苦口婆心,唇焦舌燥,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由于只作用于说教,没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导致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用不了多久学生就将其抛之脑后,学生把上课当成了老师的事。四是一些教育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另外,一些教师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学生很难“亲其师,信其道”。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自然形成的教育场所。中小学生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获得、性格的形成都里不开家庭的影响和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阵地,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为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孩子是父母珍贵的财富,当得到他时,就意味着接受担负、哺育的责任。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这包括提供适当的衣物,有足够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创造一个活泼、美观、整齐、空问适度的生活环境,还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家长还应为孩子学习创造适当的环境,比如,提供适宜的桌椅、学习用具、适量并适当的书籍,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民主、自由、和睦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团结互助,有浓厚的学习风气,每个成员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健康活泼,好学上进,精神愉快,能够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接受教育,促进良好观念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律观点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 一是学校要加强的阵地环境建设,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形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学生产生一定方向的引导,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长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成长于其中的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道德品质得到薰陶、得到升华,使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形成。二是领导、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都好的局面。在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用教师多讲,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得到了提高。如:课堂上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项法规,蒐集、整理在国家大法上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执法、守法、护法的故事。使他们懂得与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法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法德并重、守法养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爱心”育学生。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关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少难宫、少年之家、儿童公元、儿童影院、儿童阅览室等。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如:我校每年4月5日都要组织学生到黄台山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扫墓,听革命前辈讲解迁安革命发展史,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这种氛围,家庭教育不能提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学生长期的进行道德教育。 只要我们把全面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法律,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一定能建构起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贴近学生而高效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智轻德现象严重,德育思想观念落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软弱无力的当代中国教育现实,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级学校“智育首位”的做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学生家长方面,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大学”告别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许多农民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就是砸锅卖铁、要饭,也要供孩子上学”。因此,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了更高的期望,不论是学校开家长会还是家长单独校访,家长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子女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班、在年级排列多少名,问得最少的是思想道德情况。甚至出现开家长会时,极个别家长拿了子女的成绩单后就离开学校的现象。在学校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将学科教学工作视为中心工作,视学科教学为学校生命,学校一切安排都要为学生成绩让路,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评价,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甚至只强调学业成绩而忽略其他。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思想认识、道德意识等力一血出现问题,也会一味迁就。

2.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基础道德欠缺,对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一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网络等大众传媒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黄、赌、毒,以及暴力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工作。农村小学,特别是乡镇学校的周边环境对学校的德育非常不利。例如,一些黑网吧、黑游戏厅等违法对小学开放,对学生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而在学生基础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3.德育工作方法简单。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远比教学工作少,缺少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缺少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腐蚀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因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表面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明确目标,突出内容。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按照此目标要求,小学德育的内容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但根据不同年级,德育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品德认识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的特性,更适合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法纪道德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品德认识的自觉性、坚定性、独立性都有所加强,这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则能更有效的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法纪道德教育的开展。

2.多管齐下,强化育人。一是建立德育体系。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求,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整体一贯的德育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切实把德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上来,把德育过程贯穿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二是拓宽德育渠道。要坚持以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和各类教育活动为德育主渠道,抓好班级、团队的集体建设。三是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德育机制,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四是强化实践育人。加强学生课外综合实践、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了解国情民情,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开展“我的中国梦”宣传教育,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小学德育工作质量研究论文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是每位领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受当今不良风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不稳定。为了消除不利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要用战略的眼光认真地研究分析、影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因素,并寻找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影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风尚对学生的影响。社会风尚是指一定社会中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遵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状况。社会风尚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世界,对个人发生著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而消极败落的社会风尚则会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如,在学校附近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网咖等渲染的暴力、色情、赌博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些低阶下流、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侵蚀著中小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他们只注重个人主义而忽略社会义务,这正是社会风气对教育作用的抵消。二是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当前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只限于教育范畴,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尚没有《道德法》和必要的道德教育政策和条例。 ***二***学校因素 一是有些农村中小学校,不注重德育阵地环境建设,没有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二是有些学校在考试和升学指挥棒下,未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存在重智轻德现象。三是有些教育者空调说教不注重实效。一些教育者苦口婆心,唇焦舌燥,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由于只作用于说教,没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导致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用不了多久学生就将其抛之脑后,学生把上课当成了老师的事。四是一些教育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另外,一些教师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学生很难“亲其师,信其道”。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自然形成的教育场所。中小学生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获得、性格的形成都里不开家庭的影响和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阵地,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为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孩子是父母珍贵的财富,当得到他时,就意味着接受担负、哺育的责任。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这包括提供适当的衣物,有足够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创造一个活泼、美观、整齐、空问适度的生活环境,还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家长还应为孩子学习创造适当的环境,比如,提供适宜的桌椅、学习用具、适量并适当的书籍,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民主、自由、和睦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团结互助,有浓厚的学习风气,每个成员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健康活泼,好学上进,精神愉快,能够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接受教育,促进良好观念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律观点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 一是学校要加强的阵地环境建设,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形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学生产生一定方向的引导,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长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成长于其中的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道德品质得到薰陶、得到升华,使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形成。二是领导、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都好的局面。在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用教师多讲,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得到了提高。如:课堂上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项法规,蒐集、整理在国家大法上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执法、守法、护法的故事。使他们懂得与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法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法德并重、守法养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爱心”育学生。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关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少难宫、少年之家、儿童公元、儿童影院、儿童阅览室等。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如:我校每年4月5日都要组织学生到黄台山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扫墓,听革命前辈讲解迁安革命发展史,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这种氛围,家庭教育不能提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学生长期的进行道德教育。 只要我们把全面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法律,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一定能建构起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贴近学生而高效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日渐开放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盛,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深受侵染,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小学阶段,应下大力气进行德育,而应重视学校这个德育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关键词:课堂;德育;主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子女的关爱程度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地步,加之社会环境日渐开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兴盛、社会活动增加等诸多因素,使现在的小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这给小学阶段的教育以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呢?

一、加强对德育的认识

党的报告中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

然而,对于德育这个问题,部分教师和领导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一种活动,完全在于个别问题上的指导。事实上,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同时小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启蒙期,如果在此阶段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必将为学生以后的道德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一个具备良好德育素养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德育的教育。

二、树立全员德育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

既然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所以认为学校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才是德育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过去人们总是采取灌输的方式理解德育教育,灌输一种什么道德,被灌输者就要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被教育者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但对方甚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他们的年龄根本无法接受灌输,而只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就自身的道德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动员全体教师树立德育思想,形成时时显教育、人人抓德育的全方位、无缝隙的德育局面。只要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就不能忽略了德育活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要很好地利用周会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帮助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喜欢和尊重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介绍班级和学生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教师统一思想,统一教学要求,使任课教师为班级工作。如果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能够同心携手,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德育理念,那么就会改变班主任唱德育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书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氛围,就一定能够把学生的德育素养提上去,这样就不仅解决了学校管理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家庭和社会中的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三、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重要性和全员参与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要在根本上寻找小学教育中德育实施的方略。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要加强课程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如果把课堂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德育,那对德育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同时,小学课堂教育也应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堂上德育教育才是可能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从德育工作的规律来看,有效的德育必须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要保证教育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必须通过重视和发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来实现。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如果抓住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那么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以教材内容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其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每门课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数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语文课可以培育学生各种各样的品质;自然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地球的环保意识……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班主任可以在任课教师之间进行协调,切实将德育与各门学科进行渗透。

培育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关键需要教师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并且还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贯彻一种德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和课堂行为的一致性,否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教师与课堂活动中的差距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怀疑,这样就会影响德育教育的贯彻和落实。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陈洪庆.杜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3.乔建中.班级德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常见的主要的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等。说服教育法要注意联系实际,谈话要诚恳、真挚,从关心和爱护学生出发,要有针对性。所选事例一定要真实,是身边的、具体的,最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除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施之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将各种方法加以灵活的综合的运用,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加强改进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人参与,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使我们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索引序列
  • 小学德育工作课题研究论文
  •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德育工作论文
  • 小学德育工作策略研究论文
  • 中小学德育工作痛点研究论文
  • 中小学德育工作质量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