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高中生研究意象的论文

高中生研究意象的论文

发布时间:

高中生研究意象的论文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论文课题:我们身边的水摘要:本文是我们五位同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阐述了水的组成、性质,对我们生活中的水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它们的各自用途。最后分析了长江流域和古运河流域镇江段水质污染状况及其原因,并初步提出治理构想。关键词:水,身边的水,分类,用途,水质污染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水的性质物理性质 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20℃时,水的热导率为 J/s�6�1cm�6�1K,冰的热导率为 J/s�6�1cm�6�1K,在雪的密度为×103 kg/m3时,雪的热导率为 J/s�6�1cm�6�1K。水的密度在℃时最大,为1×103kg/m3,温度高于℃时,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0~℃时,水不服从热胀冷缩的规律,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在0℃时,密度为×103 kg/m3,冰在0℃时,密度为×103 kg/m3。水是良好的溶剂,大部分无机化合物和少部分有机化合物可溶于水。化学性质 水的热稳定性。水的热稳定性很强,水蒸气加热到2000K以上,也只有极少量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会分解为氢气和氧气。2H2O 2H2↑ + O2↑水与金属反应。很多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反应,如钠、钾、铁等。2Na + 2H2O = H2 ↑+ 2NaOH3Fe + 4H2O Fe3O4 + 水与非金属反应。少部分非金属能与水反应,如氟气、氯气、碳等。Cl2 +H2O HCl + 水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能与水反应。如氧化钠、氧化钙、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Na2O + H2O = 2NaOHSO2 + H2O 与其它物质反应。NH3 + H2O + H2O → Ca(OH)2 + C2H2↑2水的分类及其应用普通水、重水、超重水氢元素有三种核素,分别为普通氢(核中1个质子,又叫氕)、重氢(核中有1个质子,1个中子,又叫氘)、超重氢(核中1个质子,2个中子,又叫氚),它们分别与氧结合形成普通水、重水和超重水。普通水的分子式为H2O。重水又叫氧化氘或氘水,分子式是D2O。重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但它的一些物理性质跟普通水稍有差异。例如,重水的密度是(25℃),而普通水是(25℃)。这是重水得名的由来。重水的熔点是℃,沸点是℃。盐类在重水里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里小。例如,在25℃,100g普通水中能溶解,而100g重水只能溶解。许多物质跟重水发生反应,反应比普通水慢。重水对生物有不利影响。植物种子浸在重水里不能发芽,鱼类在重水中会很快死亡。一般的普通水中含重水约%。电解水时,由于普通氢气(H2)比重氢(D2)放出快6倍,所以电解水的残留液中重水被富集。目前生产重水的方法有电解法、精馏法和化学交换法。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反应堆中作慢化剂(又叫减速剂)和冷却剂。重水分解时产生的氘是重要的热核燃料。在化学和生物学中,重水用作示踪物质来研究反应机理等。 超重水的化学分子式为T2O,每个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超重水在天然水中极其稀少,其比例不到十亿分之一。超重水的制取成本比重水还要高上万倍。生活中的水自来水 天然水经过过滤、沉淀、消毒以后的水,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有一些离子如Ca2+、Mg2+、Cl-等等。虽然自来水经过处理后,但还有微量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溶质,因此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自来水的密度大于纯水的密度,没有固定的沸点。自来水在加热沸腾后可以饮用,可直接作为工业用水。矿泉水 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经人工揭露、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锂、锶、硒、锌、溴、钼等,生理功能强,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通常情况下,矿泉水的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纯净水 纯净水是以江河湖水、自来水等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等处理工艺制成的。就是经过复杂深层的净化程序达到无菌纯净。纯净水是把水中各种元素最大限度的去除,只保留水分子,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去除了有益的物质,因此不能长期饮用纯净水,要和矿泉水搭配喝 磁化水 磁化水是使水经过高科技超导磁体的磁化,使水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而得到的一种水。水磁化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电导率增大,PH值升高,密度减小,挥发性加快,溶解氧(DO)升高,难溶物质在其中的溶解度增大等。在大多数磁场下得到磁化水表面张力增大、沸点降低;在极少数磁场下,表面张力下降、沸点升高。磁化后的水的冰点变化不大。由于磁化水具有不同于普通水的结构和性质,使它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在医疗上,它对人的高血压、糖尿病、血稠、肾结石等疾病都有一定的刺激和疗效。饮用磁化水对消除运动疲劳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工业上使用磁化水具有抑垢防垢、灭尘、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用途。在农业上用磁化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激活各种生物酶,增强酶的生物活性,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用磁化水养鱼,使鱼类的生长和抗病抗寒能力得到加强。超水 将普通水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蒸发为水蒸汽,并使水蒸汽在石英毛细管(内径在nm数量级)中凝结,这样得到的水叫超水,有人不科学地称之为纳米水。经过处理得到的超水缔合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一种链状六角环结构的聚合物,其颗粒直径达到nm数量级。由于超水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普通水的一些性质:①其密度为普通水密度的倍(ρ超=ρ普);②其粘滞系数是普通水粘滞系数的15倍(η超=15η普),挥发性低;③超水的冰点为-100℃,在700℃时仍保持其特性。加热到900~1000℃时变为普通的水,并且在-100~700℃内无论加热、冷却还是长期存放,都不会改变其特性。超水活性高,能更容易地进入其它物质的分子之间,某些与普通水不相容的物质,如燃料油,能与超水很好相溶,水进入到油分子之间,改变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分子结构更松散。按一定比例配成含有超水的燃料油,燃点低且燃烧充分,一方面可以提高燃烧率和机械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用超水做溶剂,可以制成在低温下仍保持液态的溶液,也可以根据其挥发性低及粘滞系数大的特点,制成抗挥发和抗渗透的溶液,在工业上大有用处。中水 中水就是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和厨房排水)、杂排水(不含粪便污水)以及生活污(废)水,经集流再生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的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清洁水)和下水(污水)之间。对于“中水”有多种解释,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循环水”或“回用水”,有的人又称之为“复新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标志。经过处理所得到的中水水质必满足如下条件:(1)满足卫生要求:其指标主要有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余氯量、悬浮物、COD、BOD5等;(2)满足人们感观要求,无不快感觉,其衡量指标有浊度、色度、臭味等;(3)满足设备构造方面的要求,即水质不易引起设备、管道的严重腐蚀和结垢,其衡量指标有PH值、硬度、蒸发残渣、溶解性物质等。处理后的出水一般用来冲洗厕所、喷洒道路、绿化、洗车、作为冷却水的补充水等。硬水与软水软水 含钙离子、镁离子较少或不含钙离子、镁离子的水,一般硬度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 硬水 含钙离子、镁离子较多的水,一般硬度高于8度的水为硬水。硬水会影响洗涤剂的效果,硬水加热会有较多的水垢。 工业上在使用硬水之前一般要进行软化。淡水与咸水淡水 含较少盐份或不含盐份的水,一般作为民用水或工业用水。咸水 含有较多盐份的水,如北方盐湖水,部分地下水和海水都是咸水。

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李清照的生活和写作均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词作中写酒,写醉,写樽(酒杯)的词句多达二十二处,占她现存词作的百分之四十还多。不管是琥珀,绿蚁,还是玉尊,酒盏,还是残酒,淡酒,都反映着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一)酒助游兴李清照自少时便好山水,《如梦令》中就记载了她一段难忘的出游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游园兴高,倾樽至酣,直至夕阳西下才摆舟欲返,哪知“沉醉不知归路”,误进一片碧叶荷花,纷嚷争渡之时,惊得鸥鹭四起惊飞。群聚出游,饮酒至醉,荡舟池塘,在理学气息渐浓的宋代,这绝非寻常女子能为之事,但李清照则从不拘于礼数,甘做刻板乏味的封建女性,而是任由己兴,时常为之,并且留下了藕花之中惊鸥鹭的不寻常回忆,其豪爽之情不亚于任何男子,最是让读者印象深刻。若非“沉醉”,岂有“误入”,岂有“争渡”,岂有“惊起一滩鸥鹭”?“沉醉”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使得日暮溪亭、藕花鸥鹭、荡舟争渡兴致高至化境,非但醉了作者,更使读者沉醉。(二)酒浇离愁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甚笃,他们斗酒论诗,战棋听琴,共探金石,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两人朝夕相处的日子还是被丈夫“负笈出游”的现实所打断,她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重门深院、一人独居的生活。于是整日于“萧条庭院”中,“闷损阑干”,“东篱把酒”,“终日凝眸”,“离怀别苦”只能靠酒来略微冲淡。正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述:“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丈夫已远,千万遍惜别也难留住,无心续香叠被,更无心梳洗打扮,只能终日凭栏思夫,凝眸怅惘,日日消瘦憔悴下去。一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让读者痛彻心扉,作者哪里是未干病酒,未曾悲秋,分明早已酒入愁肠悲秋至伤,但是醉酒悲秋皆是表象,实则是想念丈夫而丈夫迟迟不归,惆怅难解所致啊。再看《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没有了丈夫陪伴,生活百无聊赖,于深院之中重门之后独作诗词,自饮冷酒,昏昏沉沉睡去,却又被春寒逼醒,暂忘的离愁在酒醒后更甚一分。酒浇离愁,仅仅是一剂阿司匹林,并非一到药病除的良药。(三)酒抒胸臆公元一一六二年,金兵南下,直攻建康,宋王朝遭受“靖康”大辱,南宋王朝怯懦退让,逃亡浙西,李清照限时安葬亡夫于建康,又随南宋王朝仓皇南下,路途之上身罹重病,所携金石文物,古书诗稿尽失,家难国殇一并袭来,使李清照悲痛欲绝,愁满襟怀。这一时期的《菩萨蛮》即为明证:“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故乡犹在,故国不存,山河易主,欲归不能,漂泊流离,仓惶无着,国恨家愁,伤怀巨痛,唯有借酒求醉,以换片刻淡忘。此时的酒,已是苦涩封侯,难以下咽却又无法拒绝,醉亦痛不醉更痛。这酒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中,散发着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耻。晚年时的酒,相比较作者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而言,太薄太淡,已经无力抵挡翻腾的愁绪,正如《声声慢》中所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变了,而是愁深了,“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的愁绪,怎可用三两杯酒就可冲淡。一个“淡酒”的“淡”字,反衬出了愁之浓,恨之稠,更写出了作者晚年的悲惨境遇,让人举书概叹,临诗落泪。不论是用来助游兴,用来浇离愁,还是用来抒胸臆,李清照的词中,“酒”总是与“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酣畅淋漓,到“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的暖意微醺,到“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的怅然初醒,再到“醉里插花话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的无奈深醉,再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欲醉不能,非醉不能无忌,非醉无以达意。作者饮酒求醉,将一腔真情在酒到醉时全盘托出,使读者顿觉情浓意切,仿佛身临其境。虽为女性,但作者醉酒之姿使其尤显“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中苏、辛,非秦、柳也”

1 说“雁”——李清照二词中“雁”之意象 张颖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07 2 邓恩诗歌意象研究——兼与李清照诗词意象比较 李正栓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4 3 从李清照的风雨人生看其词的风雨意象 李素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4 “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解读 李平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S1 5 博雅玄远 自成玉璧——关于李清照词作花姿意象的卓异别趣 张炜 唐山学院学报 2005/03 6 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 田恩铭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7 论李清照词中“愁”的个性化表达——“梦”的意象 耿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 一种别样心情的意象化——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孙海新 河北自学考试 2004/08 9 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赏析 周忠元 语文学刊 2003/05 10 论李清照词花意象 张彩霞 惠州学院学报 2002/04 11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岳毅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9/02 12 李清照词意象浅见 王跃飞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13 谁种芭蕉愁煞人——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芭蕉意象浅谈 韩春雷 阅读与写作 1994/02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高中生内卷现象研究论文

对内卷的看法的议论文范文如下:

题目:对内卷的感悟

由熵增定律,对一个系统而言,总是趋于熵增的状态。对社会系统来讲也是这样,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趋于多元化。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人。道理千万条,方法百样多,每个人如若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对于群体来讲是进步的。而内卷化我理解是,人们踩着同样的、可以看得见的、拥挤的道路,争先恐后地往前走。

这个过程中,互相都担心被落下,但也没去尝试新的不同的道路,而试图在熟悉的氛围里找寻到安全感,然而安全感没有带来,反而带来了压力和烦恼。

跟随着内心的想法,基于事物具有多样性的客观事实,最终每个人能得到发展,社会团体可以更加进步。

论文写作技巧:

1、拟好题: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开好头:

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题。

3、中间段: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

4、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5、结好尾:

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大学生如何看待及应对“内卷”

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内卷这个词,它无处不在,甚至自己都有时候会进入其中,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内卷的看法。

思维导图全文解析

(一)“内卷”的书面含义和当下含义

(1)“内卷”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2)“内卷”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的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通俗来讲就是恶性竞争,是不好的,不利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卷被当代人用到学习等各种生活方面上。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低层次的激烈竞争。就像是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被动应付工作;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限制创造力等等。

内卷

(二)自己对“内卷”的理解

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说别人卷,首先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如果你自己也同步学习,成为优秀的自己,为什么就是内卷了呢?作为学生,你的责任就是学习,如果仅仅学习就被称之为内卷,我认为大可不必。其次是自己有心理压力,害怕别人学习,努力,自己没有做之后,怕超过自己,自己落后于他人。最后开始抱怨自己,对他人产生嫉妒,仇视心态,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我认为问题的出现就是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的表现,总之,内卷不是你埋怨,借口抱怨他人的理由,是自己不自信,自负,嫉妒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三)当下社会内卷现象

“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内卷不但被选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热度也一直高居不下。前几天的大学生内卷也冲上微博热搜,接连着双十一内卷,养娃内卷甚至连柚子皮也内卷。一时间人人可卷,万物皆可卷。一边“内卷是什么”?一边在疯狂的内卷。我们在刷抖音短视频经常刷到的大学生内卷。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如:清华大学的学生写论文,老师要求不能超过5000字,但他写一万字的附注,班上的同学看见他写这么多,结果也都交上清一色的一万字附注的论文。还在网上还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内卷现象,一部正在播放电影的电影院,有一个人站起来挡住了后面的人,而后面的人为了不被挡住通通都站起来,到最后所有的人都站着看完了整部电影。这就很内卷。

论文内卷

(四)对当下社会内卷现象的看法

这种内卷现象屡见不鲜,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更加的严重。内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政策等。当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作为一个网络热词,毋庸置疑内部的竞争其实早就出现了,从中国古代早已出现,过去的血汗工厂,价格屠夫等这些都是古代内卷的产物。现代但是却愈演愈烈,甚至是任何事物都能卷起来。作为大学生可以说受内卷的深度影响,只能说不卷都难。我们都追求更高的成绩,更高的成绩绩点。因而很多的“被迫者”被迫内卷,但作为内卷化的“受害者”从被动卷成为主动卷,因为不卷就会被淘汰!这就是现在我们在社会上的生存法则,只能默默遵守。

各大城市吸引人才政策“内卷"

(五)正确的“内卷”方向

中国自古以来的就存在的官场斗争,后宫争宠。就像“囚徒困境”,在有限的空间里大家都被制度化。我们都习惯被制度化,在古代大家都相互在皇帝面前争宠,争的你死我活,互相比较,不甘落后。就像我们的中华的传统文化,众多的发明也是我们内部竞争所得来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内部而缺乏的是开拓到外界。这也是现如今我们所出现的问题,在我们有限的圈子里习惯性的去比较。

近日清华经济学家李韬葵说“这个社会,不只是身边几个人的竞争,而是全球的竞争,我们要将眼光放长远,才能避免内卷焦虑”。所以格局大了才是王道!达者不再兼济天下,却怪穷者独善其身。内卷不是人人都喜欢,但我们也不能放下“内卷”。

反”内卷“的认识

(六)那么现在年轻人该怎么反内卷

(1)跟随自己的内心。

就如图灵奖的得主杨立昆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当全世界都不看好人工智能的时候,他的特立独行使他得到了这个奖项。今年的一个选秀节目创造营中的一个学员利路修作为翻译人员被抓上选秀节目当时在网络上因为上班“不积极"在网络上爆火,当别人在争出道位时,他却很佛系,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但没有卷反而还反内卷。

参加比赛时期的利路修

(2)掌握内卷的有益部分。

内卷之下,网友都大声呼吁“停止内卷"但实际上没有人真正去停止内卷。一边想要做好自己不参与,但一边看别人卷的热火朝天想要参与,内心飘忽不定。有人选择做咸鱼直接躺平;有人选择上班摸鱼抵抗内卷;有人选择拒绝加班反正也就那些工资。内卷的实质是被迫迎合主流价值取向,别把自己当作对手而去仰视他人。但是也不能因为拒绝内卷而去作为躺平的理由。

反内卷更多的是让我们不再感到焦虑更好的去做我们自己该做的事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生存的法则,我们同样也要去遵守。有一个词叫做鲶鱼效应,是说在运输沙丁鱼的时候把鲶鱼放进去可以增加沙丁鱼的存活率,所以内卷不可能完全消失,我们只能是抓住内卷有害的那部分而不是在形式上不内卷。

做好自己的事

(3)明白当今社会的内卷不仅仅是努力。

努力就是主动内卷吗?显然不是。有方向的努力让我们像外生长,跳出那个圈,才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那相反没有方向的努力,浑浑噩噩则是无休止的内耗。当我们在随意滥用内卷时,正常的人也会因为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以至于无休止的内卷到头来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这个浮躁竞争的时代我们的,要保持独立的自我。内卷作为一种低质量的重复竞争,但竞争不等于内卷,既然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当我们过度的去纠结“卷"或者是“不卷”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被困在里面,无非是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共鸣,给部分人施加了压力,结束内卷的只有你自己。

了解”内卷“的不利影响

(七)“内卷”对个人的负面影响

“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学”,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并且亲身经历过,那内卷究竟有多痛苦呢?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影响:

(1) 精神内耗,精神内耗也叫心理内耗,指人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心理资源不足时,个体就处于内耗状态。具体来说就会让人产生一种什么也没干,但是已经感觉累了,明明有事情等着自己做,但是一想到就会很烦躁。因此,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内耗可能比内卷更可怕。

(2) 焦虑敏感,内卷还会使人频繁陷入焦虑和无意义感,会过分关注于他人。这种现象体现在,感到明明自己已经很拼了,却总是达不到目标;而且无法停止对自己的苛待,自责时也很痛苦,却还是一出问题就条件反射怪自己。

(3) 盲目从众,很多没有明确目标的同学,在看到周围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内卷后。本着不落后的心态,也跟着他们卷了起来。但这样的后果可能是:毕业后发现自己似乎每天都很忙、但没有任何显著的成果。

互联网+的比赛,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目标

我在刚步入大学时,因为非常迷茫,也随波逐流的卷了起来。但那段时间的给我的感觉就是:高中忙的理所当然,大学忙的莫名其妙。每天不是在处理班级信息、处理社团任务,就是在忙着无足轻重的比赛,但是在我下学期意识到这点后,我就拒绝参加了很多比赛。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成长,阅读、健身、学习理财、写作、演讲这些上面。而这些,都让我做了一个更加真实地自己。

阅读

(八)那么大学生如何应对内卷这一现象呢?

(1)首先是要明确自身目标,可以利用反卷后省下的时间去多培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争取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2)其次是减少对外关注,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别人去考证,你去插一脚;别人考教资,你也去插一手。内卷本身是一个学术名词,常见于各种文献里面。但现在内卷已经成为了一个用来形容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词,它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直观的说就是绕圈圈,自己总在舒适区努力。

(3)认识内卷的本质,内卷本来是一种上进的表现,你发现别人比你强,或者在学习,你心里会有危机感,这是正常的,因为怕被别人超过,这时候自己就会独自努力。

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不随波逐流

(九)结语: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看待内卷!

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的面对内卷,在一个内卷的环境中,每个人既是内卷的发起者,也是内卷的“受害者”。内卷不可能被避免,但是我们可以把内卷的负面影响最小化。首先,学习的时候不需要偷偷摸摸生怕别人看到,如果心思放偏了,那学习效率会高吗,一定要增加对自己的关注。其次,不要总想着‘窥探别人”,别人学习如何其实与自己没有关系。最后,平稳的心态,循序渐进的学习真的很重要。学习应该是一种习惯,不是内卷的载体。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不要影响正常的生活。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前程似海未来可期

一个蛋糕就固定的大小,越来越多的人来分,蛋糕越大,就越多人分;就会有不够分的情况,所以这是一个死循环。不能避免那就有效内卷。创造更大的资源提升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提升自己的驱动力,自己保持一个好的状态。提高自己的效率,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不要总“窥探”别人,多看看自己。平稳的心态,循序渐进的学习。一个过度躺平的社会是缺乏动力的,一个过度内卷的社会必定是悲哀的:所以重新认识内卷,重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唯有自己的方向,自身的实力,自觉的努力,才是我们现在应对内卷的底气。

高中生心理现象的相关研究论文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有心理障碍者逐年呈上升趋势。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就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科学标准 ,找准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 措施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全文如下: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着主观性和片面性,再加上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 从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心理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当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逐渐加剧。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现实生活缺乏足够认识,往往会迷失自我,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日益突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不适应型心理问题。(1)情绪方面。常见表现有抑郁、厌烦、焦虑、强迫、恐怖、退缩等,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逃避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不能好好听课和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会产生焦虑;有些学生害怕或回避上学,每到要返校上课的时候,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2)行为方面。适应不良的学生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有适应障碍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 记忆力 下降,写不出 作文 ,无法解决稍复杂的题目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终止写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自我封闭。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游离于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常见的表现有说谎、逃学、偷窃、斗殴、抽烟、离家出走等;第四,行为倒退。行为举止像个小孩儿,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 儿童 游戏,整日沉浸在游戏玩具、动漫动画之中,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方面。表现为上课头昏脑胀,晚上难以入睡,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但经过身体检查后却没有特定的身体问题。

(二)强迫型心理问题。(1)强迫思维。(2)强迫行为。如在临近考试时或正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其实并不需要去上厕所;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心理问题。(1)兴趣活动减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自己以前的 兴趣 爱好 也基本丢失。(2)信心不足。 自我评价 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3)精力衰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4)自我封闭。不想做事,也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 日记 ,找不到发泄的 渠道 。(5)躯体不适。主要有乏力、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等。(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心理问题。(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情境时,却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总往坏处想。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二、诱因分析

(一)家庭根源。青少年心理上存在问题,与家庭有着很大关系。研究表明:成人的心理问题,50%源头在儿童时期。其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 教育 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最为重要。

在 家庭教育 中,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也很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对孩子过分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在家中称王称霸,说一不二,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纵;对孩子严厉粗暴、苛刻,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动辄打骂,这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是极为不利的,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冲动、冷酷、好斗、自卑等。

(二)学校教育的偏颇。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归根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

(三)不良的社会和 文化 因素。一定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心理品质的形成时期,物质条件的改善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权势、物质享乐的崇拜,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有这么多的不和谐因素,必然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造成很大冲击。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采取正确的自我疏导方式。

(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民主化水平。

(三)学习国外的先进 经验 。

近年来心理科学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唐诗中的剑意象研究论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一种是表现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比如说是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玉龙就是指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 也是指锋利的宝剑也有指的是自己的才能 比如说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一般就是这2种戟 有时候是代指霸王项羽

【暮鸦(寒鸦昏鸦)】常用以渲染衰败萧索之景,痛惜悲凉之情。 【南浦】代指送别地。 【南园】泛指花草园林。南,在这里没有实际的方位意义。在东汉,南园是皇家园圃,在洛水南,后来的文人便用以泛指花草园林。 【蓬莱】传说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山。在诗词中多用蓬莱比喻皇家宫殿,也指仙人居所。在诗词中,“蓬莱”多借以形容环境美好,犹如仙境一般。 【羌笛(羌管)】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唐边塞诗中常用以表现征二人思乡的怅然之情。 【青鸟】传说中的神鸟。多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常用以表现爱情。 【三径】代指隐士居处。 【瑟瑟】一种绿色宝石的名字,借指绿色。 【山阳笛(林笛)】用以表现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黍离】借以表现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松柏】常用以象征孤直坚忍的品格。 【吴钩】原指吴王阖闾所造的弯刀,但在唐宋诗中多做身边所佩刀剑的代称。也多用来暗指建功立业的抱负。 【五柳】隐者的代称。 【梧桐】象征凄苦愁绪。 【夕阳】苍茫,衰暮,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悲叹。 【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代指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中,“西楼”多属泛指。 【湘竹(香妃、斑竹)】表现悲伤的情思。 【杨花】以其任由东风吹洒飘落来喻指漂泊遭贬之人。 【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 【猿】孤寂、愁苦的象征。 【鹧鸪】鹧鸪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后多表现思乡离愁,也常用来表现衰败景象。 【舟(扁舟)】舟,往往是漂泊的代名词。扁舟,象征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竹】象征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孤高刚劲的君子风范。 【转蓬(飞蓬、飘蓬、征蓬、孤蓬)】蓬草随风飘转,后比喻身世飘零,表现漂泊的孤寂和哀伤。 古诗词中乐曲名称的特定含义: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梅花落】以通感的方式描绘清冷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行路难】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阳关】古曲《阳关三叠》的简称,后以《阳关》曲泛指离别时唱的歌曲。 【杨柳曲】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折柳】多为伤春悲离之词。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 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中,“ 怜取眼前人”一句,语出自元稹《会真记》中的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 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而因为春和美好生命的明显关联,对 “伤春”主题的揭示就等于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而时间性作为规定此在之 “在世”的基本性质,就在这种特殊的、在本质上是对生存本身的 “留恋”中被揭示出来。可以设想,假若没有这两个负载着主人公万千情思的生命化意象,此在又如何能从 “生命”自身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流逝的痕迹呢? 晏殊需要以“落花”中所蕴涵的这种哲学人生观作为化解痛苦的灵药,其中包含着的无理性,不公平,可以,使他聊以平息底里矛盾的声音,得到短暂的心灵超脱。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所谓“乱红”即是落花。此词写暮春闺怨,

花的意象研究论文

芳心解语 ——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芳心解语 ——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 黄春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白居易诗词中有关花意象的运用进行剖析,从白居易诗词的“花”中不仅可以解读诗人的思想、心绪、际遇,而且亦可以管窥唐代社会及人情世故等历史层面。白诗词中的花意象灵韵独具,似能解语,无法述说穷尽。 [关键词] 花意象,中国花文化,解语,人格化.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宋朝诗人陆游化用唐明皇以杨贵妃为解语花的典故如是说,这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尽管鲜花美人互为比附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所表现,但自然界中的花一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尤其与人文精神绾结在一起,便成为一种内蕴生命力和灵魂的情感生灵。 中国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花的人格化,花之人格化的及至便是将花当作人来看视,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悟自我的人生。在“一视同仁”“万物与我为一”“众生平等”等儒释道传统思想的熏染和规范下,中国人对花木观赏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感悟方式,构成了世界文化视野中极具东方韵味的独特的人文景观。自《诗经》始,中国历代文人对花进行了特殊的情感关照,花成为诗文中经久不衰的意象,并逐渐形成一种模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下,尝试解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有关花的意象,从中感受他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与诗人同喜悲共爱憎,而且反映出诗人的思想心绪、社会风俗乃至人情世故。诗人以花喻人,将人喻花,成就了白诗词中的花的世界。 白居易是爱花、懂花、惜花之人,他笔下百花齐放。据载,在杭州灵隐寺“岩顶崖根后产奇花,气香而色紫,芳丽可爱,人无有知其名者。招贤寺僧取而植之。郡守白乐天尤爱赏,因名曰紫阳花。”白居易对花的情感可见一斑。 白居易很喜爱莲花,有关莲花的意象(包括荷花、芙蓉、菡萏)被明确使用的就有大约83次之多,占花意象的,还不算许多指向不明的花意象。但白居易更爱白莲花,将其用以自比,作有《种白莲》《东林寺白莲》《感白莲花》《六年秋重题白莲》《莲石》《白莲池泛舟》等等有关白莲的诗。莲花是佛教之花,是花中君子。白居易对白莲花的纯洁无暇赞美备至,甚至连自己一向推崇的红莲便只是“虚得清净名”(《东林寺白莲》)了。乐天在《感白莲花》诗中云:“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自此,姑苏白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氛氲。……”白莲这种孤清不群、遗世独立,但仍馥郁芬芳、颇具神韵的形象,正是诗人非常偏爱而用以自诩的写照。清人宋长白在《柳亭诗话十七则》中云:“洛阳无白莲花,乐天自吴中带种归,乃始有之。其《白莲泛舟》诗曰:‘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又《种白莲》诗曰:‘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周濂溪谓莲为花中君子,况纯白者耶?但移入洛阳,是以君子而入富贵之乡矣。”此外,白居易还用无人欣赏的白牡丹自比:“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牡丹》)白牡丹与白莲一样皆纯净素洁,诗人渴望自己能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一种清俊的思想与个性。这是诗人宦海沉浮人生失意时的感受,全都寄寓在白莲花和白牡丹的“洁白”上了。因为真爱花,所以真能“别”。“乐天诗多说别花,如《紫薇花》诗云:‘除却微之应见爱,人间少有别花人。’《蔷薇花》诗云:‘移他到此须为主,不别花人莫使看。’今好事之家有奇花多矣,所谓别花人,未之见也。(编者按:所谓‘别花’,即辨别得花、识别得花之意)。” 白居易惜花之诗更是不可胜数,信手拈来便有许多,如“……唯我多情独自来。……无人解惜为谁开。”(《下郢庄南桃花》)诗中的花因诗人的爱惜而分外有情,似能解诗人心绪。 白居易多用花来装点诗境,显得自然畅婉。“夜色向月浅,暗香随风轻。”(《答桐花》)以明月衬色,以清风衬香,借月下桐花显夜的明净与清幽;“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回肠荡气,哀感于一年四季的物是人非;“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县西郊秋季赠马造》)用“叶绿萧条”“花红寂寞”来抒泄悲秋情怀;“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将杨贵妃妩媚动人的绝艳容姿、无限感慨的凄怨哀伤凝成一枝沾着春霖的白梨花;“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山石榴寄元九》)“奇芳绝艳”比挚友元稹的才能,流露出浓厚的情意。 白居易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比附于花,借花向世人传情达意。“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紫薇花》)表现出一种桀骜不群的品性,只愿在夏日独妍,不随大潮不入俗流;“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题山石榴花》)歌颂平易近人深得人心的优秀品质;“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迎春花赠刘郎中》)不似桃李争春,却向春寒独秀,具有不同流俗的格调。 从乐天的花诗中看唐代风俗。“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伤宅》)铺写豪宅中花木果树的繁艳,花品与色调均透出一种大富大贵的气息。移植牡丹应在早春未长芽时,待花开后移植则必须附带根须与泥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见豪门贵族的奢侈,连摘樱桃都连枝折断。“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买花》)“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芳》)可见唐代赏牡丹的风气之盛。唐时有花市,最为繁华热闹的则属京城长安的牡丹花市。仕宦富贵人家如疯似狂地赏玩牡丹,并竞相以高假购买,形成攀比之风。牡丹为富贵之花,其富贵的气质更令诗歌在渲染富人们的穷奢极欲上添上一道重彩,反映出民生疾苦与残酷剥削,鞭斥豪贵的虚荣与毫奢。“眼看菊蕊重阳泪,手把梨花寒食心。”(《陵园妾》)采菊与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一项主要风俗活动,寒食日亦是梨花开时,梨花的冷淡寒白令节日的气氛更浓。故用花期来表岁时,体现出时节的风俗特征。“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可见当时结伴饮酒赏花是文人的雅趣,并在饮酒时折花枝行酒令。白居易有诗云:“闲征雅令穷经史。”可见文人多行雅令。“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紫微》)唐代,紫薇花在统治阶层中受到了空前高的待遇。因紫微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紫微星垣,自汉代起就用来比喻人世间的帝王居处,而唐代中书省设在皇宫内,为国家最高政务中枢,故名紫微省。紫薇花因谐音以及自身耐久且烂漫可爱的魅力而扎根宫廷。真是花以名而闻天下。 白居易的思想中儒释道三者驳杂相纠葛,而以儒家思想为其主流。在《东坡种花》二首中,“前一首细写种花之趣,静观物理,及时行乐,独善之义也。后一首推广言之,与柳宗元郭橐驼种树说同意,兼济之志也。”《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诗云:“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从芍药花的开落体会到人生的短促和虚幻,产生皈依佛门的念头。实际上,白居易的思想核心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句话而已。 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遍及各处,不可历数。仅从花中就能看到昔时的醉吟先生或悲或喜;或结伴赏花或花前独饮;或豪门感慨或柴扉掩泣;或壮志满怀或悲观失意;……白居易被称为“风流太守”,是因其在唐代文官中是出了名的狎妓冶游之人。对歌妓舞女的喜爱令他的诗词中有许多花意象或更形象生动,或更隐约曲折。总之,白乐天弄花,让人眼迷,似读不尽。中学古典诗词中的咏花名句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2、竹引牵牛花满街,疏篱茅舍月光筛。宋·刘錡《鹧鸪天》3、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4、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5、光风吹香洗游尘,兰花隐芳莸笑人。元·王冕《幽兰咏》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7、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宋·李清照《如梦令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僧志南 《绝句》10、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11、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宋·朱熹《题榴花》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4、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宋·司马光《客中初夏》15、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宋·李清照《如梦令》16、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17、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唐·李益《汴河曲》18、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初夏睡起》19、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2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21、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宋·戴复古《江村晚眺》22、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秦观《春日》23、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宋·苏轼《浣溪沙》2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5、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清·纳兰性德《点绛唇》26、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明·杨慎《滇海曲》27、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唐·李贺《江楼曲》28、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唐·白居易《村夜》29、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唐·李贺《美人梳头歌》30、 芙蓉 花开仙子容,满城歌馆延秋风。元·王冕《芙蓉山雉图》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黛眉云鬓,金瓒花步。袅袅婷婷,楚楚动人。每每手掬那纸长长的薄卷,隐约可见一女子自雾霭沉沉的桃花林中款款步来。漫天飞舞的粉红,云中翻飞的仙袂。那巧笑嫣然,那梨花带雨,苦与乐婵媛交错。为了前世的一个回眸,为了前生的几滴甘露,却用来世如雨纷纷的泪水偿还。那一曲惹人惆怅的‘枉凝眉’,那 一段迭宕的爱情。自古烈酒最伤身,‘情’字最伤人。三界五行之中,唯有情最不得控制,也才永垂不朽。为了一段执迷不悔的真情,为了三生石旁的海挚山盟,却让人生封死在爱情高高祭献台上。一卷泛黄的薄纸,一泓苦涩的泪泉。后世人来回地咀嚼,千万次翻阅,千万次流泪。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突然有些心恨曹雪芹。更多的是不懂。处于那种生活之下,何苦撰写这样一部悲剧,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情海无情波浪汹,风流淹没红尘中,大浪淘尽多少痴情种。双眸相触的一瞬间,记忆的篇章频频翻阅。荷锄落重泥,花瓣在空中回旋打转。是谁的眼泪在飞?是否有人知晓,那些分飞的碎片到底是泪水还是花瓣。莫非那一段曲折纡回的文章真能道出黛玉无际的痛苦。爱,因为痛苦,才铭心刻骨。所以难释怀,所以难放弃。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声“宝玉,你好……!”在我心中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痕。想说什么,是恨他吗?只是命运注定悲欢离散。因为无望,所以无奈。所以促成了这一句谁也无法完整的言语。这一切的痛苦不都是她自给的吗?都说花儿痴,殊不知人比花更痴,谁让她前世选择了以泪偿还。伤,到底多伤;痛,到底多痛?苍生何辜,心碎才能懂。痴情埋没人生,风萧萧,雨蒙蒙,眷女泪重重。黛玉,若不是你那一颦一笑令我销魂,我又怎会沉侵在你浴水般的眼神中。是的,我醉了,一醉就是多少年的梦。四目交错,幻如烟火。她面对我流着多少年来未曾停息过的苦水。那是一泓烈酒,一泓禁固的情愫,缓流而出;独对月,有言却不得语。当我轻撩纱袖,掬你那梨花带雨的素面,滚滚热泪灼伤我的皮肤。泪珠狠坠衣襟,那样浓,那般沉。似乎数年来,那潭盈盈的“眼泪泉”从未有过断流。斑斑泪迹,风吹不干泪痕双。记忆如飘尘转辗三界九天,又有谁来文饰爱情美丽的画章。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到黄昏。或许,苦绛珠从未归过离恨天。那缕香魂或许早已随风而散,徘徊于枝头,幻化作异度空间绮丽的桃花雪,随风舞落,飘然而逝。人能经几度沧桑,神亦如此。带着一颗情丝萌芽的心,她又怎回离恨天,所以才会徘徊于又一痴人梦中吧!如果我是诗人,或许还能以华丽的词藻道出黛玉一生的潸然;如果我定鲛人,起码可以为其感伤而泣泪成珠。可惜,我不是诗人,也永远道不出她的悲怆;我不是鲛人,亦无法泣泪成珠。我只能用朴实的文字,用虔诚而又温热的泪水来表达我的恻隐之心。花开花谢,转辗红尘。如泣如诉的箫声,漫天飞舞的粉萼是曹雪芹暗藏的脚本,使人见之便有一种抽丝剥茧般的疼痛。粉堕百花洲,花残燕子楼。每一次梦中回首,炽泪落枕。悲剧终究结成胸中那一股揪心的痛,是黛玉早年在我心中种不的毒蛊,再也拔不去。愿侬膝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襄收艳骨,一 黄土掩风流。那黄土淹埋的何止是春花秋月中的风月孽债,更多的是痴者的欢乐。以至于每次抬眸望这卷长页,也叹空愁。隔了千年的时光去对视那双深邃如海的明眸,花下的少女,你泪水浸湿的霓裳究竟有多沉?短短的《葬花呤》道出了你一生的哀愁,谁又能道尽你一生的伤痛。都云黛玉痴,更有痴似黛玉者。独对苍穹:是谁,用泪水在爱情的史册里画上了触目心惊的叹号?

提起李清照,人们首先把她当作词人,并誉之为婉约派宗主。即使相信李清照改嫁的有关记载,对其晚节颇致不满的纪昀,修《四库全书》为《漱玉词》作提要,也称赞其词“抗佚周柳”,“为词家一大宗”。还有人特别欣赏她的诗。晚清樊增祥《石雪斋诗集》卷二《题李易安遗像》诗序云:“其所为古诗,放翁、遗山且犹不逮,诚斋、石湖以下无论矣。”李清照的文章,赞赏者亦大有人在。曾与柳如是摹仿赵、李“翻书赌茶”故事、学际天人的钱谦益,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拍案叫绝:“其文淋漓曲折,笔力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 (《绛云楼书目》卷四)。这些关于李清照文学成就的评论,未免有过誉之处。相对而言,李清照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却很少有人予以重视,并做出公正评价。 李清照对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清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李清照》:“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证正史之失,清照实助成之。”应该说是可信的。他们在青州一同生活了十年的“归来堂”,实际上是一个史学研究的“夫妻店”;《金石录后序》前半部分,基本是叙述他们共同研究史学的经历;所谓“浸觉有味,不能自已”,所谓“甘心老是乡矣”,所谓“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所谓“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犬马上”,道出了两人对史学的共同兴趣。可以这样说,即使李清照没有参与《金石录》的编著、整理,她能力尽艰辛把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保存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李清照和《金石录》的关系,一般学者都了解。但李清照对史学的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却一直被学术界忽略。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己酉南渡,国史散失,靡有孑遗。其后数下诏访求之,绍兴元年,才得布衣何克忠所藏《太宗实录》四册而已。上以书籍残缺之际,特命以官。已而戚里张懋家献太祖至神宗六朝《实录》、《会要》、史志等书,小校唐开亦献王珪所编《五朝会要》,最后五年三月,始从故相赵挺之家得蔡京所修《哲宗实录》,皆下之史官。”《宋会要辑稿》:“(绍兴)五年五月三日,诏令婺州索取故龙图阁学士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按,赵挺之去世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去世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所以准确地说,《哲宗皇帝实录》是从赵明诚遗孀李清照处索得。据李清照作于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的《打马图经·序》:“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余自临江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陈氏第。”金华为婺州治所,李清照在这里一直居停到次年五月以后。 《哲宗皇帝实录》由蔡京主持编写于徽宗大兴党狱之际,自然有褒贬颠倒、轻重失伦等诸多问题,但作为历史文献,它叙典章,述文献,次第先后,却大致能保存真相,对后世修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清照于兵荒马乱、辗转流离中,所收藏文物丧失殆尽,而最终将《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一同保存下来,说明她充分了解在汴京沦陷,碧简飞灰之后,这部著作关系国史存亡,斯文绝续的意义。 李清照对历史文献的热心不是偶然的,她出生在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右文”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又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空前充满活力。李清照的本家、婆家,都是经史世家,她本人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她的丈夫赵明诚对历史研究更是情有独钟。两人志同道合,相得益彰。《金石录后序》云:“丞相在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哲宗皇帝实录》可能就是他们利用这个方便条件从史馆抄录的。 《宋史·哲宗本纪赞》:“哲宗以冲幼践祚,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佑之政,庶几仁宗。”赵明诚、李清照都是所谓元佑旧家后裔。哲宗朝历史,记载着他们父辈的辉煌和光荣。两人家世传闻,多得故实,足以辩诬订讹,这也是他们珍重保藏《哲宗实录》的原因。 李清照遗著中,有《夜发严滩》(又名《钓台》)一诗,是绍兴五年从金华返回临安之作。诗云: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这首诗可能是有为而发,诗中所说为名利来往的可能不仅是李清照自己。她是为避难而来,也不用乘什么“巨舰”。这首诗有可能是讽刺那些倚仗权势,催逼她交出《哲宗实录》的官吏。当然,李清照也是凡人,她未必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历尽艰辛保存下的重要典籍平白献出。也应该讨价还价。当局给她以精神和物质奖励,酬劳报功,更是理所当然。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附录之《李清照年谱》,说李清照藏《哲宗皇帝实录》,“这当时是一种有违禁性质的大事,清照不久离开婺州治金华,当与此事有关”。这是著者猜测。宋代文禁不严,《实录》也不是“非扩散性材料”,更何况是在“书籍残缺之际”。 李清照对历史的兴趣,很自然的升华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而两宋之际北方故国的沦陷,她本人的颠沛流离,使这种关心更加痛切。这在她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乌江》、《咏史》、《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上枢密韩肖胄诗》等,或借古讽今,或以今寓古,充满爱国激情和民族义愤。有人批评其中有些诗典故用得“太多太滥”(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译注》,205页,济南出版社,1998)。这是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否我们的历史知识比李清照贫乏?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史官熟知古今天下存亡兴衰、人情真伪消长之事实,从中总结出规律,故能出乎史而入乎道。而“道艺为一”,也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欲达到“道艺为一”的境界,不能不知史。李清照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与她渊博、深厚的历史知识是分不开的。即使李清照最负盛名的抒情题材——词的创作,也与她的历史意识有关。《词论》虽然不长,但其中包括一部词史,铺展开来又可以成为一部类似莱辛“论绘画和诗的界线”的《拉奥孔》。任何文学体裁,都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充分展开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其独特性。这是李清照的《词论》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在史学上的造诣、贡献与她的诗词创作一样,不让须眉。与今日当红的一些女性作家相比,琼瑶老妈子之流的撒娇派,虽能窃取李清照一二清辞丽句,但在史学上的造诣与文学表现的深刻等方面,实难望其项背;至于那些吃青春饭、用身体写作,专门向洋人献媚,斯滥至极的所谓美女作家,更难同日而语。

  • 索引序列
  • 高中生研究意象的论文
  • 高中生内卷现象研究论文
  • 高中生心理现象的相关研究论文
  • 唐诗中的剑意象研究论文
  • 花的意象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