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的和谐发展的现实维度
[摘 要] 社会的和谐以人的和谐为依托。人的和谐在本质上是人的关系的和谐和人自身的诸多方面的和谐,是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和迈向和谐的过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和谐四个维度。
[关键词] 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人自身
人的和谐发展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现实追求和理想目标,然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的和谐,最终要落脚到人的和谐发展问题上,它是以人的关系的和谐和人自身的诸多方面的和谐为依托的。本文拟就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人的和谐发展维度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人的和谐发展的核心内涵——多维度关系的协调有序发展
什么是和谐?和谐是一种状态,有一定幅度和范围,是多种事物在保持特性差异和同种事物之间保持层次差别的基础上的符合一定“度”的统一,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状态。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承认差别和多样性。
谈到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离不开对人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存在状态的考察。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为我们思考人的和谐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人是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其次,人是实践活动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人的本质的实现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动态创造过程。在此意义上,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质量(包括和谐)就是一致的、同一的。
人的和谐发展在本质上是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和谐,是状态,也是过程。基于人的社会性而言,它体现为一种现实状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一种均衡态,是利益关系和要素关系的均衡,在社会的层面上表现为社会大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因而必然是尊重多样性,以多样性为前提的;基于人的历史性而言,它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进行自我创造和建构的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个人自身诸要素的由片面、不协调发展到均衡协调的发展过程。
因此,我们在思考现实中人的和谐发展问题时,就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四个关系维度来展开。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的和谐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前提和基础的,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全面地建构自身、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人安身立命的家园,人与社会的相互关联、交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现实的存在状态,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只有建立起彼此和谐的发展关系,在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人和社会才能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第三,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反之,恶劣的人际生态,就会限制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自觉协调个人的本能及需要与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第四,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个人的和谐发展应是个人所具有的一切素质(生理、心理、兴趣、能力、道德、思想观念等)的协调发展,是身心和谐的健康发展,是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及发展方向的发展。
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消除盲目性、混乱性,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们走彼此共存的多样性道路。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也是有限结果与无限过程的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
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总是不断地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同自然界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必然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曾论述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他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不是简单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能量交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然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过多地强调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结果是自然对人类的侵害转化为人类对自然的侵害,如气温升高、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系统的失衡,从而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事实上,社会和谐、人的和谐都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也难以建立长久的和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更无从谈起。无限制地掠夺自然,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活贫困和社会问题丛生,从而也会间接影响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Holderlin)认为:谁压迫自然,使之降为可利用耗尽的东西,谁就达不到爱,达不到自身与世界的美好统一。不难想像,在生存都面临危机的自然之中,人类所谓的和谐或许只能在疲于奔命之中相互达成,因为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基础上。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和选择。
三、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当然内涵
人的和谐发展应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解放。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个性发展、解放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得以展开和实现的。个性在社会发展中的要求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作为有个性的个人发生相互关系,社会尽可能提供条件满足人的个性发展,不是以被迫牺牲一些方面为代价而片面发展,也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对人的个性发展过程,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把它分为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人的自由个性发展三个阶段。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发展着。”人对他人、对群体的依赖性极强,个人发展不可能被提出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这种“物的依赖性”是指由于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与人在交换与分工中,在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中形成相互关系,这时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才被提出来。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这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个人彻底摆脱了来自社会和其它方面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由于人的个性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这种现实展开,既可以是对社会的(表现为阶层、集团、单位、社群等),也可以是对其他个人的。因此,人的和谐发展问题必然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二者相互关联、交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现实的存在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社会现实层面上,作为社会的人,其个体不能脱离或超越社会而独立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即处于一定社会阶层和团体之中。所以,人的和谐发展,就表现为不同社会阶层、团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利益关系得以正确处理,彼此协调。这也就是与个人相对应的和谐的“民”。人民包括各阶层和各群体,只有各方面的利益都兼顾到,而不是关心一方、排斥另一方,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层面意义上的人的和谐,才更能体现和显示“以人为本”的价值。不同社会阶层、团体之间的协调发展既是人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和谐发展的条件。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而那些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好逸恶劳、违法乱纪的人破坏了自身存在的人际生态,从而也就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看,必须自觉协调个人的本能及需要与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
由此可见,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是一个相互作用、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人和社会、他人只有建立起彼此和谐的发展关系,在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才能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四、个人内在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需要通过人自身的和谐来实现。人的生命存在总是以单独个体的人的存在为最根本形式,人的和谐发展最终也要落脚到个体的人的自身和谐发展。
就单个人而言,人的和谐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的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综合平衡的开发调动。它包括个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能力(体力、智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等)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个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等等)的充分自由发展。只有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的主体能力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整个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可靠保证和基础;只有每个人身心和谐,心理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社会成员显示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是由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构成,分别从自主性、广泛性、发展程度和发展状态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广泛上谈人的发展,它是指人的各种需要、各种素质、各种能力、各种活动和各种关系的整体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全部力量和才能的展示过程,也即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充实、拓展过程。这种发展包括了个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对此,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性”。
马克思多次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人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本质的基础。人作为某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自身的特性一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象性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也蕴藏在他自身的内部结构之中,即人的个性发展中。这就如同一个个结在树上的桔子,生命之源来自于社会这棵大树,在光亮的表皮下面,又布满了交织复杂的纤维,即使内部如此的复杂,却又以完整独立的个体形象映入我们的眼中。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
人的和谐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各方面要素的和谐、个性的和谐,也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的精神属性,赋予了人不断提升自身本质力量、开发自身能力资源的条件,同时,也使得精神需要成为人的需要的基本方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除了满足吃、喝、住这些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满足求真、向善、爱美的需要。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人的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标志。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在物质生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精神属性愈益彰显、精神生活愈益丰富的过程。
总而言之,人的和谐发展,是由人内外在各种关系的状态界定的,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个人内在性等各方面的关系由紧张、对抗走向松弛、和谐。人的和谐发展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互为条件和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又是直接同一的。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的时候,伴随着它的必将是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以及由此出现的复杂状况,而这些都是让那些企盼简单生活的人们所烦乱的,而只有人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和摆脱出来,人和社会才能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24,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04.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编,人民出版社,1984,3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04,36.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全文)[R].(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
林国标.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06-11-13.
胡深.素质论[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
徐冰.人之动力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下一篇:奥托·鲍威尔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