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解放生产力

发布时间:2015-09-02 09:28

  【摘要】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学说的重大发展,至今仍不失为工作重点转移的真知灼见。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重温这一报告,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社会主义革命 解放生产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毛泽东在报告中,立脚中国当时的国情,从我国的经济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力,高瞻远瞩地及时指出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即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份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提醒全党同志要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这些论述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基础;并基本上规划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制的基本原理出发,创造性解决了把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即把五亿多中国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为“赎买”的办法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毛泽东所作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过渡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本上是按毛泽东在报告中所阐明的原则进行的。从总的来讲,过渡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成功的和正确的。无疑,成功和正确的实践是与这一正确理论的导向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在过渡时期一度出现的急于求纯,急于求成的思想,步子迈得太大,形式过于单一,一些措施“搞过了头”,这是有悖于这一报告的基本精神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关于工作重点转移的真知灼见,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正确认识我国各个时期的国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制定和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关于工作重点转移的依据,以及应当采取的正确政策均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中国当时国情基础上的。我国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里搞社会主义的,所以,这个事业不能不带有它自身的许多特点,不能不遇到一系列特殊的困难,不能不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正因为这样,我们党确认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认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必须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在处理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时候,都要使它带有同这个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特点。可见,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关于立脚中国当时国情进行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思考,对于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针、原则、政策和措施颇有指导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为了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克服畏缩不前和急于求成这两种倾向,脚踏实地、开拓进取。
  (二)、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十分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到了巩固政权的高度。这一远见卓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闹革命,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最终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出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最终要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表现。诚如列宁所指出:“资本主义可以最终被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就清醒地看到了。他反复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事实上,在建国初期,新中国虽然面临着社会制度变革的艰巨革命任务,但由于切实贯彻了毛泽东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系列指示,对于经济工作非但没有丝毫的忽视和懈怠,相反地,而且用极大的努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功。这在当时,被全世界视为奇迹。为新中国得以迅速站稳脚跟提供了根本保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七届二中全会以及以后召开的“八大”做出的关于工作重点转移转移到经济上来的决定,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而使我国失去了一次实现经济起飞的历史机会。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综全国力不断加强。再次印证了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论断的无比正确性。从毛泽东的“解放生产力”到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过程,纪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探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她告诫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不渝地、一心一意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阶级和革命的方向来说,在本质上是与各种****现象对立的,所以我们党在执政后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同****现象作坚决的斗争。这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所提出的一重要指导思想。我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加入共产党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有生命危险,这种客观上的限制使许多投机分子不来参加共产党,党的整个队伍是比较纯洁的。党也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使广大党员的世界观得到改造,成功地把一个非无产阶级出身占绝大多数的党建设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党取得政权后,由于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党内“意志薄弱者”就有可能锐变为****分子。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体制上对权力加以约束,使我们党保持一个纯洁而有战斗力的执政党。
  我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的防止****的思想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坚持“两手抓”是颇有启迪的。20年改革的成功实践证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要坚决克服和消除****现象,防止新形势下的“糖衣炮弹”的袭击。尽管这是个别现象,但是,个别的****现象严重地侵蚀了我们的机体,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就得干多久。”我们既要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多种经济成份,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又要象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通过一定的限制和引导,克服私营企业的消极因素;还要调控非劳动收入特别是其中的剥削收入。同时,还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两手抓”,只有这样,改革开放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第717页、767页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6页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37页

上一篇:和平 发展与历史大时代——试论邓小平时代理

下一篇: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