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

发布时间:2015-11-17 10: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必须要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必须要不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弘扬和教育活动。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重视,同时带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社会实践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这是掌握这块阵地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主要是 “90后”的一代,其思想状况具有自身特点,对于我们党牢牢掌握这块阵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理论界有责任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接受状况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1.调查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程度情况和接受途径情况,具体来讲,分析四个维度的接受程度,分别为知晓度(大学生是否对该理论体系了解)、把握度(大学生对该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认同度(大学生对该理论体系的评价优劣)和内化度(大学生是否对该理论体系做到发自内心的接受和真实的外化实践),了解大学生接受该理论体系的主要途径,认清大学生在接受该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接受效果。

  2.抽样和资料收集

  2012年9月,笔者设计了《关于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状况的调查》问卷表,以北京地区九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为抽样总体,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分析北京地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程度情况和接受途径情况。考虑到样本规模、抽样精确性、总体异质性程度以及经费、人力和时间等因素,本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除了北京电影学院发放问卷60份外,其余各学校均发放问卷110份,共发放问卷940份,最后回收问卷873份,回收率达92.8%。对原始问卷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后,去掉无效问卷12份,最后有效问卷为861份,最后的有效回收率为91.6%。根据图一至图图四显示,本次调查样本在学校、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分布比例基本均衡,其他背景变量的分布也比较合理,因而,此次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

  ■

  ■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接受程度情况

  (1)理论知晓度

  仅有6.6%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了解,相比之下,大约94%的大学生对其做出自己的评价,不论是积极肯定的,还是消极否定的,都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基本了解这一理论概念。因此,知晓度还是很高。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潜在的问题,大约16%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有否定或冷漠的态度。

  (2)理论把握度

  1)成绩指标。成绩作为一门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能较好地展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把握程度。98.7%的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课的成绩在60分以上,其中将近一半的大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成绩在70分以上,说明几乎所有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体内容还是基本掌握,并且,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成绩是比较高,进而说明他们对该理论体系知识点的把握程度也是很高。

  2)概念指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握情况的基本前提。能够基本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内涵的学生比例为84.3%,其中,准确回答的大学生比例为33.5%,把毛泽东思想也包括进来的大学生比例为50.8%。说明了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基本清楚该理论体系所包括的三大基本理论,只是存在一个精准把握的问题,即毛泽东思想同该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认识不够清晰。此外,另一问题也不容忽视,15.7%的大学生对其所包括的理论做出了各种错误的回答,这部分大学生对该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总体来讲,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程度是比较高,对基本内涵、基本内容以及意义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政治素养还是比较高。

  (3)理论认同度

  1)总体认同程度分析。认同问题实质是社会对个人施加影响,将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人意识的过程,体现了个人学习、认知、评价理论的过程。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如何,可从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评价、学习动机、自愿程度以及学习途径进行考量。

  84.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并且69.7%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认为它能够维护国家政权稳定,指导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这都反映了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指导作用的较高认同。与此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大约30.3%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有一种悲观论调,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无法付诸实施的空想理论,缺乏实践性和指导性。   北京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动机具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78%的大学生只是把该理论体系当作一种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手段,有的为了应付考试而获取相应学分,有的为自己未来找工作便利而临时突击学习。真正能够以一种主动学习态度认真对待的大学生并不多,仅仅超过了20%的比例。不难看出,观念认同与实践认同目前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这必须引起教育界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总体来讲,北京大学生上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还是较高,72.3%的大学生很少逃课,其中,24.1%的大学生从来没有逃课,48.2%的大学生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逃课次数低于五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较强,自愿程度较高。但是,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27.7%的大学生逃课次数超过六次,逃课频繁,上课热情不高,并且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上老师的教授(79.2%)、媒体宣传(52.7%)和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22.6%),而大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的比例并不高,仅有9.1%的大学生课下自学,17.4%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的学生社团活动,13.8%的大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因此,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被动接收性”,而具有较差的“主动接受性”。

  2)不同维度的具体分析。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某些属性,如专业背景、政治面貌、所在年级等等,可能会造成不同类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的差异。

  首先,不同专业的认同度分析。其一,艺术体育类和农林医类的大学生同文史类和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之间差异程度较大,50%的艺术体育类大学生认为该理论体系没有任何作用或对该理论体系不了解,43.8%的农林医类大学生认为该理论体系是缺乏实用性,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其二,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大学生逃课次数比例远小于农林医类和艺术体育类的大学生;其三,理论的学习动机在不同专业间的差异不太显著,普遍具有功利性,但是,调查发现的问题是文史类大学生的功利性色彩更加浓厚,82.3%的文史类大学生选择了“考试有要求,不得不学”和“为就业做准备”,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三类。为了寻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此次对部分文史类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他们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年限远比其他三类更长,他们已厌倦了传统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出现了“疲劳倦怠症”;其四,不同专业类别在学习途径的选择都主要是课堂讲授和媒体宣传,他们间的差异不太显著。

  由此可见,艺术体育类和农林医类的大学生相比,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程度较高。同时,不同专业都存在一些认同问题。

  其次,不同政治面貌的认同度分析。其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做出正确认识和评价的比例由小到大依次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56.3%)、入党积极分子(42.5%)、共青团员(47.4%)、群众(28.0%)、其他(0.0%);其二,真正能够把兴趣爱好、学以致用和提高修养作为理论学习动机的大学生,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比重最高,其比例为22.6%,同时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党员中也存在学习动机不纯,掺杂着诸多功利性因素;其三,根据政治面貌的不同,选择很少逃课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77.5%),入党积极分子(70.2%)、共青团员(71.3%)、群众(58.8%)。这表明政治面貌不同,大学生的逃课次数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其四,不同政治面貌在学习途径的选择上差异并不显著,主要是通过课堂老师的讲授和媒体宣传来学习该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越是积极追求政治进步的大学生对该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越高,不同的政治面貌对该理论体系的认同度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最后,不同年级的认同度分析。其一,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对该理论体系的肯定评价比例分别为86.6%、84.2%、73.9%和89.2%,总体来看,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对该理论体系的肯定程度也越高;其二,不论年级高低,理论学习动机普遍具有功利性色彩,几乎每个年级的大学生在选择“考试有要求,不得不学”和“为就业做准备”两项时都保持在70%-80%的比例之间;其三,随着年级升高,逃课次数也不断增多,大一至大四逃课次数超过6次人数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1%、21.1%、28%、32.2%,表明理论评价的肯定程度同逃课次数出现了反向相关关系,这一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观念认同与实践认同相脱节的问题。

  不难看出,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是越来越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若干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引起重视。

  (4)理论内化度

  所谓“理论内化”,指个体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或无意识的习得使某种理论成为个体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是社会与个体双方互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对个体施加影响,通过个体对社会所灌输理论的“接收”,使个体学习、认识、评价和认同理论,另方面个体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选择性地“接受”,将其符合主体要求的部分进入内化过程。总之,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高阶段是“理论内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主体需求进行选择和借鉴,将其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成为个体真实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能够灵活运用理论。[1]理论内化度实质是理论灵活运用问题,即大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专门设计了一些时政问题来对内化度进行考量。若回答某一时政问题,所有人都按照教材选择了统一标准答案,那么最多反映他们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若答案选择具有多样性,意味着每个个体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或看法,从这个角度来讲,反映了理论的内化程度。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度的前提条件是基本认同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对其做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725位大学生对该理论的作用持有肯定的评价,同时也表明他们基本认同该理论体系。因此,理论内化度的研究必须以725位大学生的问卷为考量基础,进而剖析他们对一些时政或社会问题的看法或态度,比如:如何看待目前贫富分化现象、如何看待我国未来改革开放的方向、如何看待政府的调控能力、政府在处理北京房山特大洪灾是否坚持了科学发展观以及大学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西部贫困地区工作或支教。   大约95%的大学生对如何看待目前贫富分化现象做出了各自的判断。其中,30.8%的大学生对该现象持有积极乐观态度,这也是国家所肯定的;64.1%的大学生突破理论构想的美好蓝图,提出了各自的看法,20%的大学生认为差距适度,在国家可控范围之内,44.1%的大学生担忧国家安危,认为贫富差距太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不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做到了一种灵活运用。

  除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外,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未来改革发展方向都做出了自我判断,按照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一半的大学生赞成目前国家应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14.6%的大学生认为改革不能过快,应保持原有改革力度即可,30%的大学生却认为改革带来了若干问题,应暂缓改革步伐,以解决这些问题。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国家改革与否问题持相当肯定的态度,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不能忽视。

  以“非常好”、“比较好”、“一般”和“不太好”四个不同程度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都做出了自我评价。对政府做出较为肯定评价的大学生仅占16.8%,远小于负面评价的比例,反映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非常关注房价问题,同时,把政府调控理想状态同实际房价调控情况进行对比,因而,从四个不同程度来做出了符合自己的理解。

  政府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北京房山特大洪闹灾害,大学生以“符合”、“有些出入”、“不符合”三个不同程度方面做出了自我评判。另外,将近70%的大学生愿意未来到西部寻求发展,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要求,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表明了大学生基本能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评判事物的尺度,并且指导他们的日常工作学习。

  由此可见,“接收”并不等同于“接受”,“接收”是“接受”的前提和基础,而“接受”就是理论的内化。当大学生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的理论认知,而是更多地结合现实生活,进而将该理论所构想的理想状态同实际社会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做出了自己的评判和认识。调查情况都反映了目前北京大学生基本能够对当前我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做出自我评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标准。因此,北京大学生基本做到了理论的内化,基本实现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但是,在内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以“不知道”、“不愿意”、“未思考”或“平时不关注”的方式对上述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思想上不求进步,漠视社会问题,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是否愿意到西部基层寻求就业的回答中,真正能够做到扎根西部和建设西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还是较小,而一部分愿意去西部寻求就业的大学生却要求一定的服务期限,他们支援西部发展的动机复杂,理论内化过程中掺杂着功利性因素的影响;虽然大学生们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做出自己的主观判断,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所有认知都是正确,会有一些偏颇之处,因而,该理论体系的价值引导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总体来讲,绝大部分大学生都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该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以及重大作用都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基本认同该理论体系,对该理论体系做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基本做到了理论的内化,基本实现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但是,仍然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2.接受途径情况

  调查发现,北京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存在单一化的风险。既有被动地了解,如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媒体宣传,也有主动地学习,如课下自学、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却较少。但是,以被动了解为主,而主动学习的方式还是较为欠缺。

  问及大学生对老师课堂讲授作用的评价时,80%的大学生基本肯定老师在讲授该理论体系时发挥着作用,但是,同时也反映出另一问题,仅有17.4%的大学生认可老师的重要作用,而占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帮助作用有限,老师的讲授存在着种种问题。因而,老师如何提高讲授效果且赢得学生的好评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经常相互交流和讨论,涉及领域广泛,且内容丰富,其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总体而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主要涉及与自身相关的话题,如就业、婚恋和日常学习生活,而对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讨论相对较少。但是,大学生偶尔也会讨论该理论体系相关的话题,关心该理论体系的发展状况,然而,交流和讨论的程度却存在一定差异,常态化讨论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少,仅占7.8%,讨论次数不多的占了70%,表明大学生的理论关心度还有待更好地提高。

  问及大学生的自学理论情况时,41.1%的大学生会在课下自学该理论体系,并且自学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最主要方式为浏览网页获取相关信息和通过教材自主学习理论,其他各种方式(如电视广播、报纸、专业书籍或资料、别人讨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可见,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论的意识还是较强。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从来不会主动自学该理论体系。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从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看,总体而言,目前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把握度和认同度都较高,对该理论体系有一定程度的内化,大学生对该理论体系有了一定的接受效果,具体来讲,大学生的“理论接收”较好,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接受”,但是“理论接受”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理论接受效果初见成效,但对基本理论问题仍存有模糊认识

  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较高认同度,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科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然而,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仍存在着模糊或错误的认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同时都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同该理论体系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将毛泽东思想也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围。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有一种怀疑或失望的态度,认为它是一种离生活实践遥远且大而空的抽象理论,是一种对美好未来进行无限憧憬的“乌托邦”理论,这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评价过于消极。对这两个问题的调查表明,尽管北京大学生对该理论体系的接受效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还普遍存在片面把握、肤浅理解、表层领会的问题,这是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表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2.观念认同与实践认同相互脱节

  理论认同包括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和实际行动层面的认同。调查研究显示,94%的大学生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8.7%的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课的成绩在60分以上,84.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科学理论,对社会建设起着重大作用,反映了北京大学生的理论知晓度、把握度和认同度都较高,同时意味着观念认同度较高。尽管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定的接受和内化,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该理论体系的价值要求内化为自己行为处事和评判是非的价值准则,不能很好地以该理论体系为核心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比如,在跟一些大学生交谈时发现,真正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要求,愿意扎根西部和建设西部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少,就是一些愿意去西部寻求发展的大学生,也仅仅是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或被逼无赖的选择,他们并没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树立一种崇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因此,理论内化度不太高,实践认同度不太高。因此,理论认同不仅仅是观念上承认理论的重大意义,肯定其价值,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上真正将其落到实处。如何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自身真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指导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终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关于回答该问题,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

  3.以“被动接收”[2]为主,“主动接受”较为欠缺

  所谓“主动接受”是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出于内在的兴趣,关注该理论体系的根本意义,并通过探索该理论体系的主要思想及其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来达至该理论体系的理解;所谓“被动接收”是指以课堂老师、学校、媒体等外部因素的宣传教化作为接收理论的主要途径,忽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且其意图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再现学习内容。此次调查研究表明,问及大学生学习该理论体系的主要途径时,大部分大学生的回答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媒体宣传、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来了解该理论体系的。不难看出,这些途径都是外在因素将该理论体系传输到大学生,大学生未进行任何主观的选择和判断,只是呆板地刻印在脑子里,缺乏理解的主动性,是一种“被动接收”的过程。与此相反,真正出于个人的理论兴趣和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该理论体系,进而通过选择、借鉴、吸收和运用等方式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主动接受”进行学习的大学生还是不太多。因此,大多数学生还是基本处于“被动接收”阶段,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该理论体系的内涵,没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地位没能够体现出来,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反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坚定的信念等问题。尽管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这些大多是死记硬背的结果,机械地运用理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强烈的动机。

  4.大学生普遍关注自身利益,理论学习动机功利化趋势严重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大转型、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多元化经济形式并行发展,科层化组织管理模式复杂运行,多样化就业形式灵活开展,多种分配方式复杂结合,这些不同方面的重大变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马克思曾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意识对一定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变化。重大变化的整体社会观念和价值理念势必对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产生重大影响。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最多的话题是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就业和婚恋问题,这些涉及的都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而对国家政治发展问题关注的相对较少。同时,大约80%的大学生缺乏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兴趣,76%大学生不同程度地逃过政治理论课,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寻找就业机会而被迫学习,这说明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关注自我,注重功利,更多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价值,理论学习动机功利化趋势严重。

上一篇:刍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的道德支撑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