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在自然发表论文的天才

在自然发表论文的天才

发布时间:

在自然发表论文的天才

因为他真的拥有很强的天赋,所以的话他能够发出如此多优秀的论文。

这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他在写作这方面也非常的优秀,而且他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看待很多事物都非常的透彻。

因为Nature是非常顶尖的科研期刊,只有学术成就非常高的人才有机会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

2021年2月1日,大家眼中的天才少年曹原及其团队在石墨烯领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又一次登上了nature杂志。曹原现年才25岁,曾创造过一天在国际顶级科研杂志NATURE上发表两篇文章的记录。他完全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曹原1996年出生在四川成都,后随家人迁往了深圳,自小就非常聪明,老师问他问题,话音未落他就能说出答案。他很小就培养了一个研究电子产品的爱好,他一有时间就跑到深圳的华强北,买了一大堆电子零件回来研究他们的电子线路。他还爱搞化学实验,他曾把他妈妈的银镯子偷来跑到化学实验室,跟硝酸合成了硝酸银。校长得知此事后,不但没有批评他,还说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曾用一个月时间读完初一,三个月时间读完初二,不到半年便读完了初三。一般人是寒窗苦读十年才备战高考,曹阳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高中课程,并以669分的高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14岁的曹原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还被选选入的最牛的严济慈物理英才班,该班培养的目标就是今后从事物理研究的高科技人才。他经常会想到一些古怪的物理问题,跟教授们去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大丁老怪的丁教授对他赞誉有佳,说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家伙。另一个曹长金教授也非常欣赏他,因为曹原本科的时候,就在PRB上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这是相当牛的。他本科毕业之后,在导师的推荐下,就前往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在此接触上了石墨烯。电力在传输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能量,如果能把这些能量节省下来,将会是不可想象的,法宝就是超导体。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发现了超导体。他验证了将汞降低到负269度,电阻就会变为0。到了1987年,穆勒和柏诺兹又共同发现了一种铜氧化物,也可以当做超导体。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些物质都没有从实验室走到商业应用。后来科学家发现石墨烯也具有超导性质,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石墨烯材料真正的运用方法。直到2017年8月,曹原和他的导师解锁了石墨烯的正确应用方法。这绝对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文章还没有排版好,便登上了nature。他和他的团队化解了困扰物理界107年的世纪难题,他们完成了石墨烯的超导实验。他成为了以第一作者身份登上国际顶尖科研杂志Nature的最年轻中国人。

自然发表论文的天才少年

22岁,大多数人也就刚刚本科毕业,而曹原已经拿到了可以直聘教授业绩了。而最近,他又发表了一篇Nautre,将这一顶尖期刊论文数刷到了5篇。而且,他得这些论文,都具有开创性,可以说,曹原是全球在这个领域内最有潜力得"天才少年”。

这次曹原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的文章,是他两年内在自然发的第5篇文章。文章都是关于石墨烯超导方面的内容,曹原的发现使得石墨烯超导成为研究的热门。能够在20多岁年纪做到如此高成就是十分罕见的。

他14岁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在2018年的同一天发表了两篇Nature,又在2020年的同一天发表了两篇Nature,特别厉害。

因为这样的平台是非常严格的,对于发布的文章会进行非常详细的鉴定,所以才说是非常难的。

怎样才能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投稿方式无非就是在网上找对应的期刊(自然科学),然后找有这书的网站,你联系下客服人员,你要的答案就都可以解决了~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现在,《Nature》杂志要求作者在递交一篇论文时要写两份摘要:一份是写给科学家和编辑的,另一份是作者向大众提练出他们研究结果的重要性。《Nature》杂志将借此展现和推销它所发表的论文。 研究人员们日益认识到他们对更广泛读者的责任,不仅仅只是媒体,而是更多有科学兴趣的大众。当科学被曲解或受到抑止时,研究人员们不应该坐视等待,让媒体来为他们做所有的工作。《Nature》杂志的作用是发表科学家们所能做的最有创新性和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并将这些结果展示给公众。但是,研究人员也有责任积极主要地交流他们的知识和不确实性,避免被误会,有时甚至会通过通过努力抗争来将科学信息传达出去。

看自己合适哪类的

你自己也说了,通过、邮箱、或是网站等。

文章准备好了就找合适自己的平台大致就是这样了。

天眼发表自然杂志的论文

世界上在线记录的脉冲星有2700多颗,而中国通过天眼又发现了11颗,并且有两颗通过了国际认证。而且通过天眼发表了五十多篇论文,价值之高,还可供各国学习了解。

中国天眼在试运行期间的表现超出了科学家的想象。正式验收后,它将开始一项雄心勃勃的观测计划。除了脉冲星和分子云探测,它还将加入国际合作,观察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空间分子,寻找潜在外星文明的信号。这些观察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进行。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Skyeye FAST自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以来,已开启高质量运行。 2021年依托FAST国家天文台测量星际磁 领域、快速射电暴、脉冲星搜索等。 国际天文学前沿取得新的重要科学成果。

2021年12月19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图。

FAST运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姜鹏介绍,2021年3月31日,FAST将正式向世界开放,共享和征集全球天文学家的观测应用。 本次征集共收到来自不同国家的7216小时观测申请,最终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个国际项目获批,2021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

“FAST运行效率和质量持续提升 年观测时间超过5300小时,远远超出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为FAST的科学产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姜鹏介绍,FAST自运行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最有效的设备。 2021年,依托FAST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包括挑战经典恒星形成图的FAST中性氢线测量星际磁场取得重大进展。

1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FAST运行与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丹介绍了FAST在中性领域的最新重大成果 氢 。

发布会上,FAST运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丹介绍, 磁场在恒星、行星、生命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过程复杂。 因此,“磁通量问题”是恒星形成中的经典三。 一个大问题是分子云的星际磁场强度的测量是全球天文学界的共同挑战。

据报道, 中性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它广泛存在于宇宙的不同时期,是不同尺度物质分布的最佳示踪剂之一。 FAST 望远镜是探测暗淡和中性氢源的强大工具。 李丹团队开发并命名了原始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HINSA)方法。 依托FAST望远镜无与伦比的灵敏度和出色的光路设计,首次实现了HINSA塞曼效应检测,强度为3.8 0.3微高斯。 高置信度星际磁场测量是利用原子辐射探测分子云磁场从0到1的突破。 地球磁场,至少比恒星形成标准模型预测的磁场强度弱3到4倍。FAST的结果表明分子云处于致密云核阶段。磁超临界状态可以 提前到达,可能存在比标准模型更有效的磁场耗散机制使恒星形成更早。 磁场测量“[H]

这次研究小组采用了独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法,利用FAST获得了高 - 信心塞曼效应测量首次在原恒星的核包层中得出结果。 星际介质具有从冷中性气体到原恒星核的相干磁场结构的发现,不同于标准模型的预测,为解决恒星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形成。 该论文于北京时间2022年1月6日作为封面文章正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2021年12月19日夕阳下的“中国天眼”全景。

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最亮的射电暴现象。 它的起源是未知的。 它是天文学的最新热点。 发布会上,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王培介绍,目前已检测到数百个 FRB,其中只有少数出现重复爆发。 FRB121102 是人类已知的第一个重复爆发。 2017年,它成为第一个被准确定位并能够确认其宿主星系的FRB。

研究组利用FAST观测快速射电暴FRB121102,在约50天内检测到1652次暴发,获得迄今为止最大的快速射电暴样本,超过了之前文章发表的所有暴发 这个领域。 首次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爆发率的总能谱及其双峰结构。 结果论文于2021年10月1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宇宙中这种神秘现象的机制,并推动了这个新的天文学领域。

1 月 5 日,在在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天文台韩金林介绍了FAST在脉冲星搜索方面的重要进展。

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遗骸”。 一块方糖有上亿吨的质量。 脉冲星可以发射周期为 1.4 毫秒的高周期性脉冲。 23 秒之间。 被称为“毫秒脉冲星”的短周期脉冲星可与地球上最好的原子钟相媲美。 脉冲星的发现是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观测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

发布会上,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介绍,FAST搭载了19波束L波段接收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索工具。 研究团队不仅在银河系星海中探测到了550颗先前已知的脉冲星,还发现了279颗新脉冲星,其中65颗为毫秒脉冲星,22颗为双星系统。 相关论文于2021年5月在国内学术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研究》发表。

2021年12月17日,工作人员对“中国天眼”的馈源舱进行维护。

了解到,基于FAST在灵敏度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FAST与高能波段重要的空间天文设施费米伽玛射线天文台大场望远镜(Fermi-LAT)相结合, 用于天地一体化和协调。 后续观察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

国家天文台李丹、王培领导的国际合作组发现多颗脉冲星并开展多波段观测分析。 相关成果将于2021年12月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国科学》上。“多波段协同观测不仅为FAST脉冲星搜索开辟了新方向,也为研究脉冲星的电磁辐射机制开辟了新途径。 脉冲星,并为研究中子星种群的演化和探测引力波提供更多样本。” 李说。

1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吴向平院士介绍了FAST后续科研计划。

对于FAST后续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吴向平表示,基于超高灵敏度的明显优势,FAST具有 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观测天空的利器,未来将成为快速射电爆发的源头。 和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索和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和低频引力波探测产生了深化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科学成果。

“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240余颗,能将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延伸至太阳系边缘。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新闻发布会,自今年1月验收以来,“中国天眼”(FAST)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中国天眼”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借助“中国天眼”,我国科研团队迅速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近1年来,“中国天眼”已观测服务超过5200个机时,超过预期设计目标近2倍。今年2月,“中国天眼”团队克服疫情影响,正式启动科学委员会遴选出的5个优先和重大项目,近百名科学家开始使用并处理“中国天眼”的科学数据。

据介绍,“中国天眼”的超强灵敏度使其在射电瞬变源方面具有重大潜力,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纳赫兹的引力波探测、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原初引力波,为研究宇宙大爆炸原初时刻的物理过程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还有能力将我国深空探测及通讯能力延伸至太阳系边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扩展资料

中国探测到快速射电暴重复爆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探测到1例全世界仅有21例的快速射电暴重复爆FRB180301,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该重复爆的辐射具有非常丰富的偏振特征。这一观测对快速射电暴的辐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显示了磁层在快速射电暴辐射机制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林琳博士、北京大学张春风博士、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等联合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银河系磁星软伽马重复暴源SGR 1935+2145进行多波段联合观测。在SGR 1935+2145发生高能暴发的同时,借助“中国天眼”超高的灵敏度对射电波段流量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限制。该成果说明SGR和FRB暴发具有较弱的相关性,磁星暴发产生FRB必须依赖于极其特殊的物理条件。

上述成果论文分别于北京时间10月29日、11月5日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正式发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240余颗,能将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延伸至太阳系边缘

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并没有相应的称号,不过也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像中国博士毕业的要求只要在3分以上的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型文章就行。对比可知道这两本杂志的高度。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像中国博士毕业的要求只要在3分以上的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型文章就行。对比可知道这两本杂志的高度。

介绍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

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特别的难,而且这些文章的质量也要比较高,同时也有鲜明的立意和主题,然后也要在物理方面特别有成就。

因为Nature是非常顶尖的科研期刊,只有学术成就非常高的人才有机会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

相关研究2月1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Jochen Buck说:“这在男性避孕领域是完全革命性的。临床开发中的大多数男性避孕药只在8至12周后才生效。”康奈尔大学的Melanie Balbach表示,药效大约在24小时后就消失了,意味着服用这种避孕药后能快速恢复生育能力。Buck和Balbach计划改进这种药物,使其在人体试验前能持续更长时间。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希望到2025年开始临床试验。相关新闻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生育问题广受社会关注。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这也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这一人口发展现实,令如何提升我国社会生育率的相关议题,更见紧迫。在此背景下,有人再次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以刺激生育,引发了讨论。事实上,早在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时,就有委员提出这一建议,以此调节婚姻人数下降和老龄化上升趋势。当时这一消息也曾迅速成为热搜。但是,从法律层面看,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婚姻权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因此,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其意义主要在还权于民与赋权于民,保障成年人的婚姻家庭权益。在晚婚情况普遍存在、低生育率已成趋势的背景下,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这一措施,对于提高生育率是否有明显作用,尚待现实验证。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提升或稳定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趋势,而应对“少子老龄化”,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14.9%。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当“少子老龄化”成为常态,人口结构的“一减一增”之间,中国应做哪些准备?杜鹏表示,早在2006年,国家层面就已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后又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二十大报告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放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进行部署。“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难题,诸如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进教育公平等,减轻年轻人在孩子择校、课外辅导等方面的焦虑或抚育成本。”此外,杜鹏认为,养老措施发挥作用与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关。“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一般老人会照看,如果第二个孩子还让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时间全部用来为子女照看孩子,这就提出新挑战:老人是否愿意帮助子女承担抚养责任。”杜鹏表示,跟养老一样,这里会涉及很多社会保障问题,怎么促进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么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年轻人优待,怎么解决老年人的异地医保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应对“少子老龄化”,国际上不少国家已有探索,中国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哪些经验?“近年来,我们也在借鉴一些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措施。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一是战略重视,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二是综合施策,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力;三是博采众长,不同国家的好经验,要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取舍借鉴。归根到底,中国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 索引序列
  • 在自然发表论文的天才
  • 自然发表论文的天才少年
  • 怎样才能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 天眼发表自然杂志的论文
  • 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