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论文说人传人

发表论文说人传人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说人传人

老实说,人类的祖先是猿猴,现在这篇论文说人的祖先是鱼,其实我也不知道。

个人认为按照这个发现的情况来看,很多物种的起源很有可能是鱼!下面给你说说我的看法:

怎么说呢,当我碗里有肉的时候,我鼓掌祝贺;现在,我就吃这榨菜,我很抱歉,没力气鼓掌了。我帮助不了人类文明进步,我也不想拖你们的后腿。甚至,这个瓜,都不能让我感到一丝开心。

只有鱼变形化石,没有人脸形成过程化石。还有单细胞生物是如何进化出人这么复杂的生物的。人的体内各个地方配合得太巧了。进化论有很多断档。

人是突然降临在地球的,那么其他生物为什么不是降临的?

你是否定进化论,还是否定进化智慧论?你既然承认原始地球生物的存在,那为什么单拎一个人出来说?你不会以为生物进化出文明和智慧比单细胞进化成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还难吧,你与其质疑进化论,还不如质疑生物起源论,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零到一才是真正宇宙奇迹。

首先猿变成人从基因学来说已经是死胡同了,猿和人的DNA差太多,现在科学已经知道一个DNA有多复杂,除非有个偶然因素导致全部的猿基因发生突变,不然个体突变影响不了整个猿的基因。所以别说从鱼进化到人了。

看到人类起源非洲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虽然有一系列证据支持。特别是这次的发现是在中国而不是非洲,能不能证明非洲的人类祖先是中国的鱼,所以中国才是人类的发源地?

生物的分类价格是什么 界,门,纲,目,科,属,种。我们说的从鱼到人是一个大的分类级别的。你说的由猿到人是科这个级别的。 如果论脊椎动物门的最早化石记录,那肯定是中国无疑,如果说猿人的最早化石记录,那就是在非洲。你能明白吗?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于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中科院院士朱敏团队的4篇论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目前H7N9已经造成大陆多省沦陷,且病例数仍然持续增加中,追查病毒传播途径的调查也一直在进行。大陆媒体报导,根据大陆浙江一院专家研究发现,H7N9病毒基因3个已移位,再移一个就人传人。虽然以往的H5N1与其他A型流感病毒中,这位点没有发生过变异。不过,不等于说它以后在H7N9中也不可能发生,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以上论述是由中国李兰娟院士为主,并有其他多位中国科学家加入共同发表一篇名为《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的论文内容重点,并且已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线上发表。

李兰娟表示,如其他病毒一样,H7N9有其特有的基因序列。如果把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比喻成一条长长的楼梯,那么不同的基因和位点,就好像是其中的「台阶」和其定位。

禽传人轻而易举

此次研究发现了其中4个「台阶」及定位是关键,如果它们突然改变,那么人传人将成事实。研究发现,有个H7基因内的2个氨基酸位点已发生了「移位」,相当于2个台阶位置变了,意味着病毒与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亲和力增强了,所以今年春天,H7N9从禽传给人变得轻而易举了。

人传人的关键

至于是否有可能人传人?李兰娟表示,关键还得看另外一个PB2基因,这基因也有2个氨基酸位点。目前,科研团队已发现它们其中1个位点已发生变异,要高度警惕的是,如果这2个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使病毒发生有效的人向人传播。

以往的H5N1及其他甲流病毒中,这位点没有发生过变异。不过,不等于说它以后在H7N9中也不可能,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发表论文说人不传人

论文发表是为了晋升,论文发表分为独著和合著,在合著的情况下就会区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那很多小伙伴就会问到论文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哪个更重要?接下来,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论文的第一作者指的是文章的主笔人,如果一篇论文由几个人共同写作,那就会有几个作者的出现,一篇论文通常可以有3-6个作者,因为作者排名通常也是按照贡献大小来排的,若是无法分辩贡献大小的时候,几个作者共同为第一作者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第一作者在论文发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2、在个人晋升中或者其他方面的考核中,第一作者是备受认可的,且其认可度、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加分情况远高于其他作者,所以不少晋升要求中是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这就使得第一作者的位置变得很抢手,抢手归抢手,作者署名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但如果所投杂志或者所在单位有特殊要求的,不仅要按照杂志和单位的要求来安排,还需要格外注意论文的作者数量要求。 3、在国内评职晋升中,第一作者是多数职称文件中的明确要求,要求申报人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职称论文才算是有效发表,这样的职称论文才能在职称评审中发挥作用,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文章的主执笔人,对文章的贡献是最大的,可以充分体现申报人的能力水平。 4、虽然说第一作者备受认可,但并不意味着通讯作者或是其他作者毫无用处,第一作者之后的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甚至第四作者都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只不过越靠后作用越不明显,在职称评审中获取的加分也是越来越少的,所以在论文发表中并不只认可第一作者。 5、文章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也是负有责任的,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负责人,能够为论文研究提供研究经费,试验场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与实验相关的物质资源。通讯作者可以说是论文的认可作者,在论文的数个作者中,就会有一位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也会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论文发表后,会对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就会有通讯联系,这时通讯作者就会起到相应的作用,给通讯交流提供方便。 但如果作者发表论文就是为了晋升还是需要按照要求争取第一作者或者发表独著论文,这样对职称晋升是最有帮助的,但也有例外,如果作者参与发表国际论文,不是第一作者也是可以在职称评审中发挥明显作用的。

其实论文降重并不难,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把重复部分用自己的语言再复述一遍,尽可能地改头换面。一般人自己动手完全可以搞定。,可以找北京译顶科技,那边价格比较便宜߅

大修的话好好根据审稿人意见进行修改,返回去被接受的概率我觉得也挺大的,而且大不了经过二审再修改一稿而已。基本上只要不是直接拒掉的就有希望。身边有好多学长学姐们都是找北京译顶科技做的,听说也做的很不错

论文投稿被拒绝肯定是没有达到别人的标准,要么是品质问题,要么是同类型的太多。

发表论文说会人传人

应该是不会的,我们大家吃猪肉一般都是吃熟食,而猪肉在加工的过程中变成熟食就会杀灭病毒,就不会把病毒带到人的身上,更不会人传人。所以大家最好不要吃生肉。

现研究表明该病毒现在还不具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网上都是谣传。

目前H7N9已经造成大陆多省沦陷,且病例数仍然持续增加中,追查病毒传播途径的调查也一直在进行。大陆媒体报导,根据大陆浙江一院专家研究发现,H7N9病毒基因3个已移位,再移一个就人传人。虽然以往的H5N1与其他A型流感病毒中,这位点没有发生过变异。不过,不等于说它以后在H7N9中也不可能发生,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以上论述是由中国李兰娟院士为主,并有其他多位中国科学家加入共同发表一篇名为《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的论文内容重点,并且已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线上发表。

李兰娟表示,如其他病毒一样,H7N9有其特有的基因序列。如果把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比喻成一条长长的楼梯,那么不同的基因和位点,就好像是其中的「台阶」和其定位。

禽传人轻而易举

此次研究发现了其中4个「台阶」及定位是关键,如果它们突然改变,那么人传人将成事实。研究发现,有个H7基因内的2个氨基酸位点已发生了「移位」,相当于2个台阶位置变了,意味着病毒与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亲和力增强了,所以今年春天,H7N9从禽传给人变得轻而易举了。

人传人的关键

至于是否有可能人传人?李兰娟表示,关键还得看另外一个PB2基因,这基因也有2个氨基酸位点。目前,科研团队已发现它们其中1个位点已发生变异,要高度警惕的是,如果这2个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使病毒发生有效的人向人传播。

以往的H5N1及其他甲流病毒中,这位点没有发生过变异。不过,不等于说它以后在H7N9中也不可能,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中国专家发表论文说人传人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于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中科院院士朱敏团队的4篇论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个人认为按照这个发现的情况来看,很多物种的起源很有可能是鱼!下面给你说说我的看法:

怎么说呢,当我碗里有肉的时候,我鼓掌祝贺;现在,我就吃这榨菜,我很抱歉,没力气鼓掌了。我帮助不了人类文明进步,我也不想拖你们的后腿。甚至,这个瓜,都不能让我感到一丝开心。

只有鱼变形化石,没有人脸形成过程化石。还有单细胞生物是如何进化出人这么复杂的生物的。人的体内各个地方配合得太巧了。进化论有很多断档。

人是突然降临在地球的,那么其他生物为什么不是降临的?

你是否定进化论,还是否定进化智慧论?你既然承认原始地球生物的存在,那为什么单拎一个人出来说?你不会以为生物进化出文明和智慧比单细胞进化成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还难吧,你与其质疑进化论,还不如质疑生物起源论,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零到一才是真正宇宙奇迹。

首先猿变成人从基因学来说已经是死胡同了,猿和人的DNA差太多,现在科学已经知道一个DNA有多复杂,除非有个偶然因素导致全部的猿基因发生突变,不然个体突变影响不了整个猿的基因。所以别说从鱼进化到人了。

看到人类起源非洲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虽然有一系列证据支持。特别是这次的发现是在中国而不是非洲,能不能证明非洲的人类祖先是中国的鱼,所以中国才是人类的发源地?

生物的分类价格是什么 界,门,纲,目,科,属,种。我们说的从鱼到人是一个大的分类级别的。你说的由猿到人是科这个级别的。 如果论脊椎动物门的最早化石记录,那肯定是中国无疑,如果说猿人的最早化石记录,那就是在非洲。你能明白吗?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参与这项研究。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

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分别被称为B38和H4的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结合。

扩展资料

两种抗体的作用

此前多项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结合实现感染。

实验显示,B38和H4分别识别受体结合域的不同表位,小鼠实验证实了这两种抗体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展现出了治疗效果。两种抗体还可被混合使用以便更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与B38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而揭示了B38阻断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目前两个抗体已在相关公司进行产品转化,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客户端—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人类是从原核生物开始进化的,原核生物进化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生物,才有了鸟兽虫鱼人。最开始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单细胞有机体

最早发表人传人的论文

1903年,蒋观云在日本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篇神话学论文。蒋观云(1866~1929),名智由,原名国亮,字观云、星侪、心斋,号因明子。浙江诸暨东浒山人。早年就读于杭州紫阳书院,能诗善文,工书法。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廪贡生应京兆乡试举人,授山东曲阜知县,因见国势衰弱,怀救国革新之志,未赴任。同情和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变法。1902年冬自费留学日本,在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任主编,撰写文章在该报发表。投身诗界革命,前期诗作多反对封建专制、颂扬西方民主,史称“近世诗界三杰”之一。 晚年寓居上海,诗作转向保守。撰于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秋冬和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春夏的《海上观云集初编》一书,于1902年十一月十日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作者论述了“荒古之民”及“鬼神怪异之术”等初民社会,论述了风俗之生成、因袭、风俗与人心之关系、中西风俗之比较、神道妖怪之说与破迷信、启民智之革命等,但却未见“神话”二字出现于其中。梓于日本的《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一书,在与迦勒底古代宗教的比较中,论述了中国人的多神信仰。他写道:“迦勒底古代之宗教,崇奉多神,数多之神,各自支配其领土。诸神中之最贵者,为日、月、星,以上帝为诸神之极,君主为天之代表,有半神之观念。今按中国古代,亦崇奉多神,日有纪,月亦有纪,星辰亦有纪。而其神之最尊重无匹者,厥惟上帝。……”他还以《山海经》和《帝王世纪》中的神形为例,说明神形的进化分为三代:“《山海经》记载,有所谓鸟身人首之神者,有所谓龙身马首之神者……多不胜数。又《帝王世纪》,称伏羲女娲氏为蛇身人首;神农氏为人身牛首;神农以后,亦全体为人类。”1903年,在他主编的《新民丛报》(日本横滨)第36号上以“谈丛”为栏题,发表了《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采用了梁启超在他之前已经采用的“神话”这一新词。在这篇被称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第一篇神话论文的文章中,作为诗人的蒋观云,是以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观点来看神话的,他写道:一国之神话与一国之历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之影响。……神话、历史者,能造成一国之人才。然神话、历史之所由成,即其一国人天才所发显之处。其神话、历史不足以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则其国人天才之短可知也。神话之事,世界文明多以为荒诞而不足道。然近世欧洲文学之思潮,多受影响于北欧神话与歌谣之复活,而风靡于保尔亨利马来氏。……盖人心者,不能无一物以鼓荡之。鼓荡之有力者,恃乎文学,而历史与神话,(以近世而言,可易为小说。)其重要之首端矣。中国神话,如“盘古开辟天地,头为山岳,肉为原野,血为江河,毛发为草木,目为日月,声为雷霆,呼吸为风云”等类,最简枯而乏崇大高秀、庄严灵异之致。至历史,又呆举事实,为泥塑木雕之历史,非龙跳虎踯之历史。故人才之生,其规模志趣,代降而愈趋于狭小。(如汉不及唐,不及汉宋,不及唐明,不及宋清,不及明,是其证。)他反对传统儒学家经学家们特别是乾嘉学派,把神话看成是荒诞怪异(怪、神、谐、异)的梦呓,“以为荒诞而不足道”,而认为神话是文学,是“鼓荡”人心之“有力者”、“重要之首端”,充分地估价了神话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积极作用,这是他的学术思想的进步之所在。他所重视的神话之“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鼓荡”人心的作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对于人心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在神话学在西方世界(主要是欧洲)已相当发达、甚至趋于成熟,而我国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如同“盗火者”那样向西方盗取现代文明和思想之火,竭力挣脱旧经学旧儒学的禁锢的时候,作为我国现代神话学史上第一篇独立的学术文章作者的蒋观云,无疑是一个披荆斩棘的开创性角色。但由于他把古代的神话与后世的文学完全等同视之,故而认为中国的神话,即使像盘古那样气势恢弘,而又神秘莫解的创世和推原神话,都不能不显得“简枯而乏崇大高秀、庄严灵异之致”(白河次郎与国府种德语),特别是他关于中国社会发展“代降而趋于狭小”的断言,可见出他关于神话和历史的阐释,在学理上显示出某种幼稚和偏狭。20年后,蒋观云又写了一部《中国人种考》(1929年11月)。在这部书里,在其论述中华民族起源地、大洪水等问题时,作者显然也受了日本学者的影响,甚至大量采用了他们的论点,但他对神话的“想象附会”(即幻想性)特性所作的发挥,则特别值得注意,表达了自己的见地。他写道:“基督教中洪水之说,曾有人谓在纪元前2349年,而与中国尧时之洪水,为同一时期之事,其前后相差,仅不过五十余年。西方洪水,以泛滥潴蓄之余,越帕米尔高原,超阿尔泰山,汇合于戈壁沙漠,而从甘肃之低地,进于陕西山西之低地,以出于河南直隶(今河北)之平原,余势横溢以及南方,其间或费五十余年之岁月,然后西方之洪水,东方始见其影响。顾是说也,以为太古不知何年代之事,则戈壁一带,曾有人认为太古时一大海,故西藏今日,尚有咸水之湖,与有人认阿非利加撒哈喇之大沙漠,为太古时一大海者,其说相同。如是,则由戈壁之水,以淹中国之大陆者,于地势为顺。若当尧之时代,则地壳之皱纹亦已大定,山海凹凸之形势,与今日之小有变迁,而必无大相异同之事。然则……且尧时洪水,或不过中国一部分之事,未必当其时,而谓全地球俱浸没于浩浩滔天之中,即征之各国古书,载洪水之事,亦见不一见;然多系一方之小洪水,而不足以当挪亚之大洪水。若必欲据中国之事以实之乎?古史中有云:‘共工氏以水乘火,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炉灰以止淫水。’似明言上古有一次大洪水之事,其云天柱折者,犹后世之言天漏,地维缺者,犹言大地陆沉,雨息而得再见日月云霞,则以为炼五色石而补之矣;水退而地体奠定,则以为立鳌足以扶之矣。上古神话之时代,其言多想象附会,荒诞盖不足怪。要之,惟此洪水,其时期为最古,以吾人始祖亦从幼发拉底、底格里士两河间而来,或者与巴比仑、犹太希腊同载其相传之古说欤?未可知也,而其年代则固未能确定也。” 说华夏民族自幼发拉底、底格里士两河间而来,是当时西方和日本学界十分盛行的一种观点,20世纪一百年来的考古发掘已经证明此说不过是一伪说而已。蒋观云一反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里将神话看作是文学之“首端”(滥觞)、强调其作用于人心的文学观,而把古代神话作为考证和论述中国人种起源和历史演化的比较资料,阐述和宣传其社会发展的进化论思想,显然更多地受到了人类学派的某些影响。他写道:“……印度书中所言八明之化身,中国书中所言黄土抟人,希腊神话中所言掷石化人,一入于吾辈今日之眼,既不免惊其说之离奇,而又邈无证据,置之于学术界中,无一毫价值可言。然欲认人类为突出,则虽欲不若是之荒诞而有所不可,而试从是等诸说,以回顾达氏(达尔文)之所言,则所谓由万物进化而来者,其说实至平易,而固毫不足为怪异也。” 相比之下,此时他的学术思想,已经比年轻时变得开阔了。进而,他还从人种学的角度对《山海经》中的异形之神人作释义:“《山海经》者,中国所传之古书,真赝糅杂,未可尽据为典要。顾其言亦有可释以今义者。如云长股之民,长臂之民,殆指一种之类人猿。类人猿中有名‘萨弥阿’者,其前肢盖极长。又所谓‘毛民’者,当太古栖息林木中,为防寒暑护风雨,一般无不有毛,其后以无用毛之必要,渐次淘汰而至于尽,而其时原人之一种,或犹有毛,故号之曰‘毛民’耳。又黑齿为文身之俗,今日蛮民中尚多有之,是固易解者,至当时之所谓国,决非如今日之状态,或于一方之间,取其有特异者而言之,如后世称马多者曰‘马国’,象多者曰‘象国’,其所指者或为类人猿,或为兽类,而不必专泥于人类以相求,则亦可稍无疑于其言之怪诞矣。夫今日学问中可据为论点者,自必以科学为本,而无庸引此荒远之书。虽然,既为我国流传之古籍,故亦略举一而二附于其次也。” 他的这种解释,其立场,不是神话学的,而是科学的。论者说:“他企图利用所知道的动物学、民族志及原始文化史等知识,去解释《山海经》里一些奇异的人物、事象,而且对这部古典著作所记载的资料,采取了有区别的对待的态度。虽然他所解释的现象,只限于书里的一部分,解说也不太充分,可是这种说法,大体上还是站得住的,的确进入了过去学者在这问题上所未踏到的境界。它可以说是当时学界,对于这部古典著作的某些疑难部分所作的比较科学的新见解。”在此书中,蒋观云对《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作了解说:“中国古书,多言昆仑,而又述黄帝之所游(注:《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山海经》: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及黄帝之行宫。至周之穆王,欲骋八骏,一巡游其地以为快,而屈原作赋,亦若不胜驰慕之情。此明示中国古来,于昆仑若有特别之关系。且观古书所载,述昆仑之形势,亦颇详尽。夫以吾人所知三代以后之事例之,如所谓张骞玄奘之西行者,其事盖少。何则?以中国气候之温和,物产之丰备,土地之平易,既无须出塞西行,为逐水草而谋生计,而以其道路之险难,亦足阻人旅行之情。然则,太古时代,以何因由,而反于往来西方之事独密?此而谓由中国西行,以探其地,毋宁谓由西东来,而道路所经由,因得熟悉其地形也。且犹有不可解者,古书所言西方之事,何以皆归之于黄帝,而取百家之说,以参差互证,又俱言西方盖有乐国,即黄帝之梦华胥,亦云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 今天看来,他的这段解说尽管不无捕风捉影之嫌疑,但他看取问题和立论阐发的角度,也有可取之处。蒋观云在他的时代,发表了中国神话学史上了第一篇神话专文,为中国现代神话学揭开了第一章,其功绩永垂史籍。摘自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第一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图:美联社)

2020年的春节,是令人难忘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让很多人都焦虑起来。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多高?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

Part1.感染

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的。

病毒要进入细胞,细胞上就必须要有它对应的受体(Receptor)。比如艾滋病病毒HIV的常见受体是CD4蛋白,通常在血液里免疫细胞的表面,所以HIV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而不用担心空气传播。

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和SARS一样,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ACE2R)。这意味着病毒要感染人类,首先得接触到有这种受体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这个受体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小肠,但口鼻腔的黏膜也有,只是分布相对较少。

黏膜的意义在于分泌黏液,保持湿润。我们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里都有大量的黏膜细胞。理论上来说,当病毒以某种方式接触到你的口腔黏膜,与受体结合,感染就开始了。

为了让你理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们做了一个简化后的大致流程:

1.首先冠状病毒的包膜会和细胞膜融合,释放病毒遗传物质一段RNA单链。这种RNA可以直接作为信使RNA,过细胞里的核糖体,合成RNA复制酶。

2.RNA复制酶会根据病毒RNA生成RNA负链,这条负链会继续和复制酶生成更多病毒的RNA片段和RNA正链,这些不同RNA片段又会和核糖体生成更多不同的病毒蛋白质结构。

3.最后,蛋白外壳和RNA会组合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感染新的细胞。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新病毒颗粒,蔓延到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引发肺炎。

感染完成后,传播也不是难事。你三对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会混合著来自咽喉等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让包裹着病毒的唾液随着你的喷嚏和咳嗽传播到空气中,接触其他人的呼吸道和黏膜。飞沫传播,黏膜感染,这就是冠状病毒为什么这么容易传播的原因。

2019年12月8日,一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病人因为持续7天的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入院。5天后,他没有去过海鲜市场妻子也因为不明原因肺炎入院。

2020年1月1日,华南海鲜市场关闭。1月2日,41名新型肺炎患者被确诊。此时喜迎春节的市民们还不知道,一场可能感染上万人的瘟疫已经开始了。

Part2.传播

在这篇1月24日发表于《柳叶刀》的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最早被确诊的41名患者的具体情况。

截至1月22日,41人中有28人出院,6人死亡。发烧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从起病到呼吸困难,平均8天。在肺炎初期,人传人的信号就已经很明显了,这41人中有14人都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1月24日的另一篇论文研究了一个12月29前往在武汉旅行的深圳家庭。

最早出现症状的男士在到达武汉后的第4天开始发烧腹泻,之后3天,他的老婆岳父岳母和也都开始发烧咳嗽。1月5日,全家返回深圳,4天后,没有去过武汉的母亲开始全身乏力。最终,这个7口之家里,6人确诊新冠肺炎,包括他没有明显症状的儿子。

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里传播冠状病毒并不难:

1.首先是喷嚏,你会喷出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之外。

2.然后是咳嗽,1000~2000粒飞沫,最远6米。

3.最后,即使是平静的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概500粒飞沫。

这是你打出喷嚏后0.34秒的样子。绿色的是那些100微米以上的大飞沫运动轨迹,因为足够重,它们会在10秒内落在地上。而红色的则是小飞沫们形成的雾云。它们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变小,成为干燥的飞沫核。上皮细胞蛋白质会包裹着冠状病毒,在空气中漂荡,接触其他人的黏膜。

1月30的这篇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武汉前425例确诊患者的数据。

这张表中,横坐标是从感染至发病的时间,纵坐标是相对概率。可以看到大部分感染者7天内就会发病,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5.2天。现在我们知道,在2020年1月11日之前确诊的295人里,只有45人去过华南海鲜市场,此外还有7名医护人员。但在十天之后,人们才意识到要戴口罩了。

推荐阅读:请保持1公尺以上距离!20个安全出行的建议一定要提前看

Part3.口罩

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口罩就成为了稀缺资源。

看起来戴口罩当然是个好办法,口罩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的阻隔大颗粒,而那些奈米级的微粒又会因为静电效应被吸附在内部纤维上。

所以,如果我们把颗粒的直径作为横坐标,过滤效率作为纵坐标,这些口罩的过滤效果实际上是一条U型曲线。可以看到,最难过滤的其实是直径0.3微米左右的颗粒。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口罩把0.3微米的氯化钠过滤能力作为测试指标,能在测试中过滤95%以上的就是N95。

N95的过滤效果当然最好,但即便是效果最烂的纱布口罩,对于10微米以上也就是我们头发直径十分之一左右的颗粒,也能做到接近80%的防护率。

那飞沫核的尺寸到底有多大呢?根据这份07年的论文,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2.12微米。

这么看,绝大多数飞沫核用普通的医用口罩就已经够了,而在美国2800多名流感医护人员参与的一项随机试验中,佩戴N95口罩和医用口罩的流感感染率甚至并没有显著差别。所以,也别在意那些繁杂的口罩类型,品牌和各国标准了。

相比是不是戴着N95,更重要的是:你洗手了吗?洗手是因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着的冠状病毒。以SARS病毒为例,在这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中,它们在玻璃、塑料、金属上都可以存活至少2天,它们随着飞沫留在各种地方,而你的的手很可能就会摸到。然后你揉眼睛抠鼻屎的时候,病毒就会接触到黏膜细胞,完成感染。所以,洗手洗久一点。

Part4.勇气

最后一个问题是,还会死多少人?

这是从1月11日到1月31日全中国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增长曲线。如果我们用总死亡数除以总确诊数,可以得到一个2%左右的患病死亡率。但这样的计算方式并不准确。

根据前425名确诊患者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5.2天,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是4.6天,就诊到入院平均4.5天,而入院到ICU是3.5天,假设从ICU到死亡是3天,整个过程就是21天左右。而如果就诊3天后就能确诊,那从确诊到死亡大概是8天。所以,1月31号的死亡患者大概在1月23号确诊。

如果我们用湖北省1月29~1月31日这三天死亡的124人除以1月21~1月23日确诊的279人的话,病死率高达44.4%。但因为湖北省的医疗资源紧张确诊困难,很多老年病患发展到了重症才能确诊,病死率肯定偏高。相比之下,除湖北省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数据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1月29~1月31日,中国其他省份死亡患者共3人,除以1月21~1月23日确诊的260人,病死率在1.1%左右,确实不高。如果按照这个病死率倒推1月21~23日的湖北感染者,那应该不是279人,而是10700人。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计算过程,样本量小,也不一定那么准确。但随着未来数据的完善,病死率的结果会越来越清晰。疫情爆发后,多家机构也陆续发布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R0值的预估,大多数都在2~3之间。

R0(Basicreproductionnumber)基本传染数,意味着在不做干预的情况下单个感染者传播疾病的平均人数。新型冠状病毒的R0在2~3意味着每个感染者会将病毒传染给2~3个人。这也是肺炎在初期开始爆发的原因。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强干预,这个平均传染数会开始降低,比如03年SARS最初的平均传染数是2.9,然后在2.0~3.5之间波动,最后降至0.4,直到完全消失。对于新冠肺炎,这条曲线也是一样。

推荐阅读:粪便可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10个最新预防需知

这场瘟疫让我们所有人精神紧张,但实际上,倒霉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过去几年,中国平均每年有8.8万人死于流感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6.3万人死于交通事故,3.8万人死于安全事故。只要我们迈出家门,去工地,去办公室,去流水线,风险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当然应该把倒霉的概率尽可能降低,但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眼这场肺炎的主角——这个直径在0.1微米左右的畸形圆球。可怕吗?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RNA序列、知道了它的感染机制、传播机制、临床表现和致死概率。

  • 索引序列
  • 发表论文说人传人
  • 发表论文说人不传人
  • 发表论文说会人传人
  • 中国专家发表论文说人传人
  • 最早发表人传人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