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文案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文案

发布时间: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文案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知行合一(议论文,1500字)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

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1 大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本问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从大学生饮食营养概况,大学生平衡饮食的作用以及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当前的饮食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增强大学生对平衡营养方面的意识。 关键字:饮食营养 将康 概况 措施 前言: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须物质,而健康的饮食显得更为重要,大多数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和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是为了第一个目的而吃饭。大多数达到小康或富裕的人,是为了第二个目的而吃饭,即重视美食。殊不知,美味和美食绝对不等于营养。很少有人是明明白白的为了第三个目的而吃饭,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5%的人完全健康的根本原因。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如果想维持一个真正健康的身体,已经不是一个需不需要营养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在专业指导下尽快树立正确饮食观念的问题。正确的饮食和正确的生活习惯,并结合正确的身体与大脑运动和乐观的心态与情绪,是一种最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健康 教育 工作者肩负着非常沉重的历史任务。 对大学生饮食状况研究的目的: 1.帮助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认识如何科学合理地食用各种食物,从中获取种类齐全、数量适宜的营养素,能够预防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从而保持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在食物选择消费、膳食行为等存在着不少误区,这会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营养教育和宣传,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正确营养观念可以促使大学生将营养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营养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膳食结构,使每个人都做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3.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明智地进行食物消费,努力帮助他们逐步改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优化膳食结构。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2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无论是老年、中年、还是少年,在追求健康的同时,饮食营养就是追求健康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有关调查也表明近些年来我国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在逐年改善,相关疾病也在逐年降低。但因为学生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针对学生群体的营养调查文献很多,都认为科学的饮食结构才是保障营养的前提,对学生的健康有促进效果。 大学生营养健康现状随着每天早上第一节上课铃声响起,一手拿着早餐,一手抱着书的大学生们快步地穿梭在教学楼里,草草几口下去,算是结束了早餐的饮用。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高校都存在着。营养学家表示,进食的时候,人体内负责后勤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于是消化道和消化腺功能活跃起来,供血增加,运动增强,分泌增多。在这个时候做运动,大量血液就会供应骨骼肌,以至于消化系统供血不足,会造成消化和吸收障碍。尤其是早上,体内能量水平很低,更应该有一个好的用餐环境和气氛,不能边走边吃。大学生们尽可能在食堂或者宿舍用早餐,切勿囫囵吞枣式进餐。长期草草饮用早餐,不仅会导致胃的不适,还会造成营养不良。专家还表示,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可以整体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各项情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物质等发展的体现。故对人们群众实施营养监测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其是国家今后的发展,应予以重视。 饮食无规律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饮食无规律成为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饮合理膳食平衡营养食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常饮食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分别占41.9%。长期无规律的饮食,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1年营养学家孙建华在上海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显示挑食、偏食,对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较多。女生的蛋白质摄取量较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2005年营养学家辛碧芬对中南大学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是:中南大学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9%,肥胖率为26.3%,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2、C、钙等摄入与标准相当。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好者占36.9%,营养不良者占52.6%,营养过剩者占10.5%。查阅了近几年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等的问卷调查研究资料。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营养行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应付用餐者比比皆是为了能多睡一会,许多学生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和晚上多吃些就认为能把早餐的营养补回来。而有些女大学生,考虑到要保持身材,也养成了长期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还能按时吃饭,但晚饭也是担心发胖,随便应付一口。熟不知,长期下去,这种营养流失,缺乏最基本的营养食物带来的危害可是非常大的。首先,一、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ml,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ml,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g。二、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时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吃不好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三、更靠近肥胖族:人体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不要以为不吃早饭会有助于脂肪的消耗。相反,不吃早饭,还会使午饭和晚饭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饮食营养是大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专家建议,必须按时吃早餐,并且进食速度不能过快。尽量去食堂进餐,相对于学校周围的餐馆,食堂的就餐环境要好很多。另外,早餐不吃反误瘦身大计不要以为不吃早餐就可以少吸收热量而因此减肥,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每个人一天中最不容易转变成脂肪的一餐。如果每天不吃早餐只会让午餐吃得更多。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最好是3:2:1,这样子就能让你在一天内所吃的精华在体力最旺盛的时间内消耗掉。 高校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良好的校园 文化 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提高大学生耐受挫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利用体育科学知识及相关科学知识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 方法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与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食品营养与检测论文好,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检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为目标,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文化、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进行体育知识、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3 【摘 要】 大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从大学生饮食营养概况、大学生平衡饮食的作用以及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的饮食营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增强大学生对平衡饮食营养方面的意识。 【关键词】饮食营养 健康 概况 大学生 【前 言】 “营养”一词源自于拉丁语,其原意为“授乳”。营养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满足机体生存、学习和工作能量需要的物质基础。在营养学界,通常是将人体对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整个过程称为营养。营养素则是指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和维持健康生活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和维生素。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活泼好动,运动量大,加上繁重的脑力劳动和紧张的学习等,是一生中各种营养素需要量最大的时期。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对营养素的来源和食物分类了解较少,不懂得如何搭配营养,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正 文】 一、衡量自我健康的标准 健康: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了。健康的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脸不易发炎,牙齿清洁,无龋齿及疼痛,牙龈色正常,无出血,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二、大学生健康饮食的现状调查 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区域大学生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所得结果令人深思。孙建华等[1]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的饮食处于自发行为,缺乏科学指导,体格状况不容乐观;主食量不够,种类单调,缺乏身体健康发育所必须的粗粮;不重视早餐的情况严重,挑食、偏食等现象也令人担忧。 谢佩娜[2]通过对浙江省985名大学生调查结果发现,在30 d内有4.6%的男生和0.4%的女生 报告 有10次或10以上重度饮酒;在最近6个月内饮酒后曾有过恶心、头痛等感觉情况的有216人次,酒后曾呕吐过的有170人次,酒后曾伤害过自己或他人有22人次,酒后曾有过损害物品、谎报火警或类似行为的有15人次,暴饮的大学生还面临着无防护的性行为等其他危险。 张有平等[3]对我国西南地区的28个少数民族的1 386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食以米饭为主,且存在挑食行为、偏食行为和按自己嗜好饮食;31.7 %的大学生经常伴有牙龈红肿和瘀血,58.1%的女生经期不正常,43.2%的学生存在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很不理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不吸烟和饮酒不过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科学饮食教育,增强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营养水平;提高学生的饮食、营养及 健康知识 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大学生饮食营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杜玉侠指出,我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营养知识,饮食习惯不科学。二是饮食结构不合理。

知行合一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中国传统美食论文美食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淡、巧、雅”的突出特征而饮誉海内外。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 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 鲜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到三国鼎立之间。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闽菜系历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如凉拌菜肴“萝卜蜇”,将薄薄的海蜇皮,每张分别切成2~3片,复切成极细的丝,再与同样粗细的萝卜丝合并烹制,凉后拌上调料上桌。南菜系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为代表,成名较早。浙菜系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京师人南下开饭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江苏是名厨荟萃的地方。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和第一座以厨师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这里。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铿,又名彭祖。夏禹时代,“淮夷贡鱼”,淮白鱼直至明清均系贡品。“菜美之者,具区之菁”,商汤时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时齐国的易牙曾在徐州传艺,由他创制的“鱼腹藏羊肉”千古流传,是为“鲜”字之本......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即古代的徽州。后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饮食业发达,徽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屯溪,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徽菜系在烹调技艺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图片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10169是鞍山师范学院的代码。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鞍山师范学院(Ansha-Normal-University)是一所由鞍山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位于有“钢铁之都”之称的辽宁省鞍山市。

历史沿革

鞍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1993年升格为本科,200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3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2019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鞍山师范学院1962年7月院校调整后停办。1978年恢复建立鞍山师范专科学校,建校50余年来,鞍山师范学院秉承“博雅兼上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遍布祖国的各条战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办学条件

据2019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1.6万册。

数据截止2019年8月,学校现有教育硕士招生领域7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数学、思政、化学、英语、物理)。有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教育、文、理、艺术、管理、工、法、历史8个学科门类),高职专业34个,各类在校生总数18239人,其中教育硕士研究生180人、普通本科学生9170人、普通专科学生3445人、留学生244人,已形成了从全日制本专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师资力量

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大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社团先后获“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百优创业社团”等荣誉,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公开发表论文及各类科技大赛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数量和级别不断攀高,考研率逐年提升。

截止2021年,学校有教职员工111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452人。学校有特聘教授7人;省“兴辽英才”计划人才1人;省教学名师5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骨干1人;鞍山市地方领军人才1人,鞍山市高端人才11人。

学院建设

截至2019年,学校有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中文系、政史系、外语系、财经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体育系、音乐系、美术系等11个院系,公共体育教研部、马列教研部、德育教研部、计算中心4个公共教研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3个分院,附属卫生学校和附属实验中学2个附属学校。

学科设置

数据截止2022年3月,学校现有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个,教育部教职委重点建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7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近五年来,获批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省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44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

教学建设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教材2部,有国家级、省级教改课题3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省级教学团队2个,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00余个。

人才培养

学校充分发挥人文艺术学科优势,助力区域城市文化建设。依托刘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国学中心、里仁美术馆,开展千山文化、鞍山评书、工业遗产等区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整理、传播工作。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凤凰教育集团、中兴通讯、达内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积极与区域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产业对接,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弹性学制和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至今,学校已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优秀课程2门,国家级、省级教改课题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00余个。

学术资源

截止2011年5月底,图书馆共收藏各类纸质文献约826000余册;馆藏内容涵盖哲学、经法、教育、文史、理化等多门学科,形成了以文史、教育、古籍类藏书为特色的综合性藏书体系;图书馆收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丛刊》、《清实录》、《申报》、《古今图书集成》(1936年版)等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珍贵图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合作交流

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00年以来,学校共招收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泰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留学生500多人次,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佩斯利大学开展了本科领域“2+2”联合办学项目、与韩国大邱大学开展了本科领域“2+2.5”双学士学位和专科升本科合作项目、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开展了硕士领域合作项目等等。

2000年至2015年,学校共招收来自美国、俄罗斯等21个国家的留学生1000多人次,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13个国家的40余所高校和20多个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鞍山师范学院与英国佩斯利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鞍山师范学院与英国佩斯利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荣誉

学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党建工作、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近五年来,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荣获“全国外国专家聘请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鞍山市文明单位”、“鞍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鞍山市园丁创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数985篇,其中SCI、EI、CPCI等检索收录460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311部。学校主办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并在全国发行。

优势专业及学科

省级重点支持专业:汉语言

省级示范专业:应用化学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

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

一、永远做好最坏的打算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期的一点点先见之明或许就能帮你避免读研期间的一些灭顶之灾。想吐槽就吐槽吧(Be cynical)。假设你设计的实验泡汤了,并且某个导师对你的研究计划非但不支持,反而还嗤之以鼻。那么,建议你还是赶紧考虑换一个课题吧。二、没人来管你现实中,有些教授会管你,有些则不会。大部分教授估计想管你,但他们都太忙了,意味着实际上他们爱莫能助,因为他们没有额外的时间来管你。因此,你得完全靠自己,而且最好习惯于此。我说这话,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1.你最好尽早确定你的研究项目。你的学位需要你自己去争取。你的导师会指导你,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帮你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和实验经费上的困扰,但是导师不会告诉你下一步研究该怎么做——这些事情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需要指导,就去问导师—— 这正是他们的职责。2.如果你打算学习他人的知识和技能,你必须主动去找他/她,因为他们不会主动来找你。三、你必须清楚你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之所在当你初来乍到,你得在第一年广泛地阅读文献,并对其深入地思考。刚开始阅读文献时,你可能会感觉到这些论文都在胡说八道,但到后来,你会慢慢体会到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你不能理解文献中的一些内容,请别沮丧—— 其实这不是你的过错,而是作者的问题,因为他没有把论文阐述得足够清楚。如果某些权威人士告诉你你将一事无成,原因是你没有去上课,没有去收集数据,那么请你告诉他们,你做的研究将来会出成果的。如果他们依旧固执己见,请让他们滚蛋,因为你自己最清楚你所做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所在,我了个去!这个阶段会比较受煎熬,甚至让人感觉度日如年,因为你会由于你的研究停滞不前而万分焦躁。这个时候,你需要不断拷问自己:我现在究竟在干啥?淡定淡定,因为该阶段对你的个人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产生新想法的关键时期。此时,你得仔细想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应该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这个决定必须得由你自己独立作出,理由有以下两点:1.首先,如果你所研究的问题是别人给你的,你会感到这个问题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你自己,反而感觉是别人要求去你做的。因此,你将不会主动地去研究该问题、去捍卫它、并为它奋斗,以至获得漂亮的结果;2.其次,你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将影响你的未来发展。至于你打算以后在哪个领域进行研究,并为之奋斗终身,你得独立地作此决定。慎思后再决定你的研究方向,这对科学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基于某个研究点,并由此开拓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请记住:如果你根本不清楚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就开始盲目地收集数据,这将有何意义呢?四、心理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在你的研究生生涯早期,就必须开始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这样就不至于被后来碰到的各种挫折所干扰。如果你一旦放松警惕,来自课业、教学、语言以及其他意料之外的各种压力会把你忙得团团转,正似一个温顺的大分子一样被推来推去做杂乱无章的布朗运动。此处,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1.你得仔细斟酌你将在博士期间开展的研究,并能说服你为之奋斗终生。之后,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工作,你都将难以绕开你在博士期间所做的研究。对于这一点,每个人都一样,因为这源于研究工作的开放性(open-ended nature)。你需要学会如何判断论文课题的“好坏”。论文通常会越改越好,这促使你可以永无止境地对论文进行修改。你得明白你不可能写出一篇“完美”的论文。正如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论文也总会有瑕疵。静下心来,合理安排你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并尽你所能,争取把论文修改到最好。你可以提早完成博士期间的其他既定学习任务,以此来稍稍缓解论文撰写的压力。请尽早修满规定课程的学分,并完成相应的考试。这不仅让你提前扫除了开始准备学位论文前的障碍,而且在成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后,也能给自己增加信心,并让自己觉得我干得还不错嘛。2.恭顺的行为是不会有出色的表现的。期待并强烈要求别人像同事一样看待你。发表论文是你博士生涯中必须得达到的硬指标,而同事或者合作者的态度有时则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你表现得像一个同事,别人也会像同事一样对待你。3.读研究生可以影响你的未来发展,但这仅是你目前可以选择的途径之一。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出现,可以考虑暂时放弃读研。以下三种情形可能值得你尝试这样做:1)首先,一个真正让你心动的机会可能会出现在你眼前,而且这个机会比读研期间所做的任何事都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当你有足够长的一段时间来证明放弃读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时,那就暂时放弃读研吧。这种机会比如是一个跟你博士课题不相关的非洲野外工作项目、一个软件开发的合同、一个在首府科技政策制定部门当助手的机会,或者在某个主流报纸/杂志社当科学栏目实习记者等等;2)其次,只有在读研期间同时关注这些机会的研究生,才是一个真正自立的研究生。如果你认为读研究生是人生的唯一出路,那么你的心态会变得不稳,并会逐渐感到有一丝沮丧,甚至会因此失去信心,使你难以达到你的最佳状态;3)最后,如果读研真的不合适你,那么选择继续读研将会伤害你自己,甚至你会因此失去许多其他的工作机会。除了当一名科学家,人生中其实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值得你去做,或者你直接去人力市场找一份工作也可能会比当科学家干得还好。如果你真的不喜欢搞科研,你或许应该尝试其他的工作。但是,千万不要鲁莽行事(go off half-cocked)。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决定。在做出最后决定前,确保跟学院相关负责人和人品不错的老师沟通一下你的想法。

去实验室要趁早,不要拖延。很多新手研究生第一年不知道如何上研究生,基本的状态就是“躺平”,认为第一个学期自己不上手,不去实验室也没关系,甚至是想逃避。

但有很多研究生过来人都表示,如果在读研究生期间没有及早去实验室,其实会错过很多机会。及早去实验室,即使不上手也可以观摩,可以了解学姐学长们的一些习惯,等他们毕业了,自己更好上手。

论文不怕早,研究生要越挫越勇。研究生期间要多看论文,如果自己有想法的话就要开始写论文,一开始谁都会写得很烂,甚至会被导师拒稿或评为“垃圾”。

但研究生不能泄气,多写多练,才会让自己摸索出经验,写论文不怕早,如果太晚的话,等你在最后一年写论文,往往时间不够用了,建议写论文要趁早,脸皮也要厚,写不好也要坚持写。

读研期间尽量不要与导师发生矛盾。有一些研究生也有脾气,虽然你可以有你自己的个性,即使导师错了你也要心平气和指出,不要和导师争论个高低,因为你赢了对你没有好处。

导师交给自己的任务要认真完成,而且要尊重导师,虽然有的导师平易近人,但也不能以培养相称,导师就是导师,你是导师的学生,就要给予导师相应的尊重,并且要与导师和谐相处,尽量不要出现矛盾。

读研期间让自己忙起来,而不是闲得发慌。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让自己忙起来,但不是瞎忙,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跟着导师搞科研,不要参加太多没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在读研期间尽量多找导师,而不是导师不找你,你也不联系导师,你应该多出现在导师面前,尽量让自己忙起来,如果你读研期间非常闲,你应该反思自己,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建议考研党们在没念研究生的时候就提前了解,别考上研究生后,不知道如何读,甚至荒废了自己的读研时间。

在我看来,读研期间,研究生还需做到心态平和,不要因为身边的人比自己多发表了论文或者是受到导师青睐而感到失落,因为你只有让自己强大,才会让自己受到重视。

考研党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会更有利于读研?

读研后才发现英语能力的高低有决定性作用。考研党需要提前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为在读研期间导师让研究生翻译一些英文版的论文是常事,英文水平不过关,很难受到导师喜欢。

其实考研党将英语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如果有英语水平过关,写论文的时候,查看一些英文文献也毫无压力,对自己非常有好处,所以考研党在考研前就应该提升英语水平。

在大学期间有科研机会要积极参与。有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触过科研,还有的大学专业毕业也不要求写论文,所以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科研和论文一窍不通。

考上研究生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导师带这样的研究生很吃力,研究生自己学起来也很费劲,在大学期间如果有科研机会,要积极参加,有这方面的经历后,读研也会变得轻松。

论文不怕早,研究生要越挫越勇。研究生期间要多看论文,如果自己有想法的话就要开始写论文,一开始谁都会写得很烂,甚至会被导师拒稿或评为“垃圾”。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推荐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文案

知行合一(议论文,1500字)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 索引序列
  •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文案
  •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
  •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图片
  •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美食推荐
  • 知行合一论文发表文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