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病毒学报论文发表审核表

病毒学报论文发表审核表

发布时间:

病毒学报论文发表审核表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及职责一、组织机构一、工作制度一中心学术委员会是全中心最具有权威的学术组织也是中心主任在本中心管理、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学术咨询机构本委员会向中心主任负责。二学术委员会由各学科有代表性和具有一定学术权威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以及有关人员组成。委员会职业道德高尚、治学严谨、观点明确、作风正派并且有大公无私、实事求是的精神。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三委员必须认真完成本会交给的有关任务并享有对委员会工作提出建议、倡议和对议题进行表决的权利。四委员会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学术委员会主任可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召开会议。五每届委员会任期两年由中心领导班子提出名单产生。六学术委员会的重要决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赞成票需达到委员数半数以上方能有效。七学术委员会对审议的事宜一经形成决议应负责组织实施如遇重大变更或特殊情况中心主任有否决权。二、职责一负责中心业务建设咨询和学术成就鉴定等管理工作。1/2页二研究制定学术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业务建设目标。三负责组织中心各种学术活动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四指导各科室的业务学术活动。五负责审定学术上的重大问题推荐优秀学术成就、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六组织评定学术成果确定级别提出授奖意见。七对业务技术事故、纠纷责任进行讨论鉴定。八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布置任务。九负责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基金管理系统项目申报的审核、管理工作。十负责中心干部职工职称评聘推荐工作。十一完成中心主任办公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疾控中心委员会是事业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

不同的期刊周期不同,普刊,审核1-2个月,发表6-10个月,加上投稿审核周期,也就是从投稿到发表7-12个月左右。本科学报,核心期刊,审核2-4个月,发表10-14个月,从投稿到发表12-16个月

论文投稿步骤:

评职称、评奖学金、毕业,都要写论文。辛苦写的论文怎么投才更有可能出版呢。今天小编手把手教小白怎么投稿。方法/步骤1首先,要了解专业或相关的杂志都有哪些。哪些是核心,哪些是普通的,内容是否与你写的方向符合,适合审稿要多久,稿费要多少等都要了解清楚.

病毒学报终审需要一到俩个月左右。一般终审一个月也就有结果了。当然不是固定的,有的可能一个月有的则就可能是三个月甚至更久,但是这个时候作者催的紧的话,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要耐心的等待。

病毒学报论文发表时间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⒈ Bhattacharyya-Pakrasi,M.,Peng,J.,Elmer,J.S.,Laco,G.,Shen,P.,Kaniewska,M.B.,Kononowicz,H.,Wen,F., Hodges,T. K.,and Beachy,R. N. 1993. Specificity of a promoter from the rice tungro bacilliform virus for expression in phloem tissues. The Plant Journal 4: 71-79.⒉ Boogaart Tom van de,Wen F J,Davies J W,Lomonossoff G P. Replicase-derived resistance against pea early browning virus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 is an unstable resistance based upon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MPMI.2001,14⑵:196-203⒊ Chang-xiang Zhu,Yun-zhi Song,Guo-hua Yin,and Fu-jiang Wen. Induction of RNA-Mediated Multiple Virus Resistance to Potato Y,Tomato mosaic and Cucumber mosaic viruses.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09,157,101–107。⒋ Guohua Yin & Zhaonan Sun & Nan Liu & Lin Zhang & Yunzhi Song & Changxiang Zhu & Fujiang Wen. Production of double-stranded RNA for interference with TMV infection utilizing a bacterial pro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9,84:323–333⒌ H. M. Liu1,C. X. Zhu,X. P. Zhu,X. Q. Guo,Y. Z. Song and F. J. Wen*. A Link between PVYN CP Gene-mediated Virus Resistance and Transgene Arrangement. J. Phytopathology,2007,155,676–682⒍ Huq,E.,Hrrington,S.,Hlossain,M. A.,Wen,F.,McCouch,S. R.,and Hodges,T.K. 1999.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dc2 and mapping of three pdc genes from rice. Theor Appl Genet,98: 815-824.⒎ Li Xu & YunZhi Song & JunHua Zhu & XingQi Guo & ChangXiang Zhu & FuJiang Wen. Conserved Sequences of Replicase Gene-Mediated Resistance to Potyvirus through RNA Silencing. J. Plant Biol. DOI 10.1007/s-5⒏ Ma J,Song Y Z,Wu B,Jiang M S,Li K D,Zhu C X,Wen F J.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rice new germplasm with strong resistance against two isolations of Rice stripe virus by RNA interference. Transgenic Research,2011⒐ Peng,J.,Wen,F.,and Hodges,K. K. 1993. A rapid method for qualitative assay of both NPT Ⅱ and GUS activities in transgenic plant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11: 38-47.⒑ Peng,J.,Wen,F.,Lister,R. M. and Hodges,K. K. 1995. Inheritance of gusA and neo genes in transgenic rice.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7: 91-104.⒒ Vincent,J. R.,Lister,R. M.,Ueng,P. P.,Wen,F.,Lei,C. H.,Klein,R. E.,and Larkins,B. A. 1989. Biotechnology: new weapon against barley yellow dwarf luteoviruses. In Barley Yellow Dwarf in West Asia and North Africa,Ed. Comeau and Makkouk,ICARDA,1989.⒓ Vincent,J. R.,Lister,R. M.,Ueng,P. P.,Wen,F.,Lei,C. H.,Klein,R. E.,and Larkins,B. A. 1990.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arley Yellow Dwarf Newsletter. No. 3: 34-37. CIMMYT,Mexico,D. F.,Mexico.⒔ Wen,F,and Lister,R. M. 1989. Cross protection from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arley Yellow Dwarf Newsletter. No. 2: 62-64. CIMMYT,Mexico,D. F.,Mexico.⒕ Wen,F,and Lister,R. M. 1990. Studies of cross protection among strains of BYDV. Barley Yellow Dwarf Newsletter. No. 3: 37-38. CIMMYT,Mexico,D. F.,Mexico.⒖ Wen,F,and Lister,R. M. 1991. Genomic masking and phenotypic mixing between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arley Yellow Dwarf Newsletter. No. 4: 38-39 CIMMYT,Mexico,D. F.,Mexico.⒗ Wen,F. and Lister,R. M. 1988. Cross-protection Among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Phytopathology 78: 1587.⒘ Wen,F. and Lister,R. M. 1989. Heterologous encapsidation in mixed infections among three isolates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Phytopathology 80: 1036.⒙ Wen,F. and Lister,R. M. 1989. Cross Protection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Phytopathology 79: 1174.⒚ Wen,F. and Lister,R.M. 1991. Heterologous encapsidation among four isolates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J. Gen. Virol. 72: 2217-2223.⒛ Wen,F.,Lister,R.M.,and Fattouh,F.B. 1991. Cross protection among strains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J. Gen. Virol. 72: 791-799.21. Wen,F.,Peng,J.,Lister,R.M.,and Hodges,T.K. 1992. A procedure for regeneration of indica and japonica varieties of rice from protoplast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9: 308-321.22. Wen,F.,Peng,J.,Lister,R.M.,and Hodges,T.K. 1993. Comparative efficiency of promoters for stable expression of the gusA and transgene inheritance in transgenic rice. 植物学报 (英文版),5: 102-109.23. Xuemei Chen*,Jing Liu*,Li Xu,Fang Jiang,Xueying Xie,Changxiang Zhu and Fujiang Wen. Inhibiting Virus Infection by RNA Interference of the Eight Functional Genes of the Potato Virus Y Genome. J Phytopathol,doi: 10.1111/j.1439-0434.2010.024. Yipei Wei · Fangyin Yao · Changxiang Zhu Mingsong Jiang · Guangxian Li · Yunzhi Song Fujiang Wen*. Breeding of transgenic rice restorer line for multiple resistance against bacterial blight,striped stem borer and herbicide. Euphytica,2008,163:177-18425. ZHANG TingTing,SONG YunZhi,LIU YuDong,GUO XingQi,ZHU ChangXiang* & WEN FuJiang*. Overexpression of phospholipase Dα gene enhances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of Populus tomentos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53 (23): 3656-366526. Zhao-Nan Sun & Guo-Hua Yin & Yun-Zhi Song & Hai-Long An & Chang-Xiang Zhu & Fu-Jiang Wen. Bacterially Expressed Double-Stranded RNAs against Hot-Spot Sequences of Tobacco Mosaic Virus or Potato Virus Y Genome Have Different Ability to Protect Tobacco from Viral Infection.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DOI 10.1007/s12010227. Zhao-Nan Sun,Yun-Zhi Song,Guo-Hua Yin,Chang-Xiang Zhu and Fu-Jiang Wen. HpRNA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Ib Gene Have Different Abilities to Protect Tobacco from Infection with Potato Virus Y. J Phytopathol doi: 10.1111/j.1439-0434.2009.01650.x28. Zhu Chang-xiang,Yao Fang-yin,Li Guang-xian,Wen Fu-jiang. Identification of Bt-transgenic Rice Plants for Resistance to Strip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Transgene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2,1⑷: 388-390.29. ZHU Junhua,ZHU Xiaoping,WEN Fujing,BAI Qingrong,ZHU Changxiang,SONG Yunzhi. Effect of cDNA fragments in different length derived from potato virus Y coat protein gene on the induction of RNA-mediated virus resistance. Science in China Ser. C Life Sciences,2004,47⑷: 382-388.30.白庆荣,朱俊华,刘晓玲,朱常香,宋云枝,温孚江*。利用RNA介导的抗病性获得抗2种病毒的转基因烟草。植物病理学报,2005,35⑵:148-15431.迟胜起,宋云枝,朱常香,郑成超,刘晓玲,温孚江*。核基质结合区对马铃薯Y病毒全长非翻译CP基因介导抗病性的影响。植物病理学报,2005,35⑷:345-35132.慈晓燕,姚方印,朱常香,宋云枝,温孚江*,姜明松。含cry1Ab和Xa21基因抗病虫水稻选育研究及其田间表现。中国农业科学,2005⑵:313-31933.葛泉卿,Michael Maixner,温孚江。人工培养液在植原体昆虫介体筛选中的应用。植物保护学报,2004,31⑶:176-18134.葛泉卿,Michael Maixner,温孚江*。嵌套引物P1/P7-U3/U5检测葡萄黄花(stolbur)植原体时扩增出的额外片段分析。植物病理学报,2005,35⑵:97-10335.葛泉卿,温孚江。葡萄黄化病和葡萄带叶蝉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植物保护学报,2006,33⑴:51-5836.郭兴启,李学涛,朱常香,温孚江。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与寄主互作地分子基础。微生物学通报,2002,29⑸:90-9437.郭兴启,吕士恩,朱常香,宋云枝,孟祥兵,郑成超,温孚江。利用RNA介导的抗病性获得高度抗马铃薯Y病毒的转基因烟草。植物病理学报,2001,31⑷:349-35638.郭兴启,温孚江,宋云枝,孟祥兵,吕士恩,郑成超,朱常香。翻译和非翻译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介导的抗病性比较。病毒学报, 2001,17⑷:360-36739.郭兴启,温孚江,宋云枝,朱常香,孟祥兵,吕士恩,郑成超。表达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其高度抗病性是RNA介导的。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0(增刊):117-12640.郭兴启,温孚江,朱汉城。2000。烟草感染马铃薯Y病毒后光合作用的变化规律。浙江大学学报,26:75-70。41.郭兴启,温孚江。中草药提取物防治番茄花叶病毒试验初探。西北农业学报,1999,8⑷:8-1242.郭兴启,朱常香,宋云枝。RNA沉默与植物病毒。生命科学,2001,14⑴:9-1343.贾乐,温孚江。富锌冬虫夏草菌丝体中有机化程度及氨基酸含量分析。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⑾:95-9844.李 鹏,宋云枝,刘晓玲,朱常香,温孚江*。马铃薯Y病毒CP基因5’端和3’端反向重复结构介导的抗病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007,37⑴:69-76.45.李云,宋云枝,朱常香,温孚江*。hpRNA的茎环比例对RNA介导的病毒抗性产生的影响。植物病理学报,2008,38⑸:468-477。46.刘红梅,孟祥兵,温孚江。转录后基因沉默。植物病理学报,2002,32⑶:193-19947.刘静 ,陈雪梅 ,宋云枝 ,吴斌 ,朱常香 ,温孚江. 马铃薯Y病毒HC—Pro、CI、NIb和CP基因介导的病毒抗性比较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2010,40⑴:57—6548.刘晓玲,宋云枝,刘红梅,温孚江,朱常香,白庆荣。马铃薯X病毒25 kD 运动蛋白基因和外壳蛋白基因介导的抗病性研究。作物学报,2005,31⑺:827-832。49.马进,宋云枝,李开东,朱常香*,温孚江*。水稻条纹病毒山东济宁分离物RSV-SD-JN2分子变异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2008,35⑸:415-42050.曲静,郭兴启,慈晓燕,亓栋,温孚江。马铃薯X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作为表达载体地应用。中国病毒学,2003,18⑴:87-9251.曲静,朱常香,温孚江,郭兴启,宋云枝。一个马铃薯X病毒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与株系鉴定。植物保护学报,2003,30⑷:358-36452.宋云枝,李玲玲,朱常香,温孚江,温孚凯。芜菁花叶病毒山东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5⑶:504-51053.王爱菊,姚方印, 温孚江,朱常香,李广贤,扬磊,朱其松,张洪瑞。利用Bt基因和X21基因转化获得抗螟虫、白叶枯病的转基因水稻。作物学报,2002,28⑹:857-86054.王秀芳,朱常香,温孚江,竺晓平,郭兴启。一个马铃薯Y病毒山东分离物的分离与鉴定。植物病理学报,2003,33⑶:203-20955.温孚江,Peng,J.,Lister,R.M.,and Hodges,T.K.,1994。gusA和neo基因在转基因水稻后代的遗传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 37-43.56.温孚江,郑成超。农业种植业与生物技术。山东大学学报,1998,33(增):1-3。57.温孚江,朱常香。转录后基因沉默与植物的病毒抗性。生物工程学报,2001,17⑶:231-23558.张可伟,王健美,扬国栋,郭兴启,温孚江,崔德才,郑成超。强MAR的分离及其体外功能鉴定。科学通报,2003,47⒇:1572-157759.张松,魏毓棠,温孚江,傅连海。1997。利用乙烯抑制剂AgNO3建立大白菜 高频植株再生体系。园艺学报,24:94-96。60.朱常香,胡全安,温孚江,郑成超,张杰。用两个抗虫基因分别转化水稻及抗虫株系的获得。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7:259-265。61.朱常香,刘红梅,宋云枝,温孚江*。RNA介导的病毒抗性在转基因烟草中的遗传分析。遗传学报,2005,32⑴:94-103。62.朱常香,宋云枝,王玫玫,王秀芳,温孚江。烟草环斑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的制备。中国病毒学,2005⑷:434-437。63.朱常香,宋云枝,温孚江。多抗PVY、TMV、CMV转基因烟草的培育。中国农业科学,2008,41⑷:1040-104764.朱常香,宋云枝,温孚江。多抗PVY、TMV、CMV转基因烟草的培育。中国农业科学,2008,41⑷:1040-104765.朱常香,宋云枝,张松,郭兴启,温孚江。抗芜菁花叶病毒转基因大白菜的培育。植物病理学报,2001,31⑶:257-26466.朱常香,王玉军,郭兴启,程云吉,温孚江*。烟草蚀纹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植物保护学报,2005,32⑷:362-366。67.朱常香,姚方印,温孚江,宋云枝。cryIA(b)基因及其介导的抗性在转基因水稻中的遗传。植物保护学报,2003,30⑴:1-768.朱俊华,朱常香,温孚江,宋云枝。正向和反向重复RNA介导的抗马铃薯Y病毒基因工程比较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004,34⑴:133-140。69.朱俊华,竺晓平,温孚江,白庆荣,朱常香,宋云枝。马铃薯Y病毒衣壳蛋白基因片段长度对RNA介导抗病性的影响。中国科学(C辑),2004,34⑴:23-30。70.竺晓平,朱常香,宋云枝,温孚江,刘红梅,李向东。CP基因3’端短片段介导的对马铃薯Y病毒的抗性。中国农业科学,2006,39⑹:1153-1158。

1.陈焕春主编。规模化养猪疫病监控与净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陈焕春,方六荣,何启盖等。猪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的分离鉴定.畜牧兽医学报,1998,29(2):151-1563.陈焕春,周复春,方六荣等。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TK/gG/LacZ突变株的构建。病毒学报。2001,17(1):69-744.HongWenzhou, XiaoShaobo, ZhouRui, FangLiurong, HeQigai, WuBin, ZhouFuchun, ChenHuanchun. Protection Induced by Intramuscular Immunization with DNA Vaccines of Pseudorabies in Mice, Rabbits and Piglets. Vaccine. In press,(SCI收录)20025.JiaXinglin, ChenHuanchun, HeQigai, WangXing, WuBin, QiuDexin, FangLiuro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atex Agglutination Test to Detect Serum Antibodies against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6(2002)495-5036.肖少波,陈焕春,方六荣等。伪狂犬病病毒gC基因在IBRS-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病毒繁殖的影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17(2):198-2027.肖少波,陈焕春,方六荣等。伪狂犬病毒gD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2,18(4):465-468

病毒学报的拒稿率高。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病毒学报的拒稿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病毒学报杂志投稿要求是发表文章质量要求,论文格式规范,论文发表时间。

病毒发表论文

(1)声明:本人发表过有关《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的论文,可以谈谈。(2)论文框架如下: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1.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2.1按寄生媒体分2.2按破坏程度分2.3按入侵方式分 3 计算机病毒的命名 3.1 计算机病毒的命名规则3.2 常见的计算机病毒 4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4.1通过硬件(硬盘、U盘、光盘)4.2通过软件4.3通过网络(局域网、互联网) 5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5.1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策略 5.2 计算机感染病毒的判断 6 常见的杀毒软件介绍6.1卡巴6.2瑞星

病原: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CPV对多种理化因素和常用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10度存活6个月,37度存活2周,56度存活24小时,80度存活15分钟,在室温下保存3个月感染性仅轻度下降,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该病毒对乙醚,氯仿,醇类有抵抗力,对紫外线,福尔马林,次氯酸钠,氧化剂敏感。 流行特点:CPV主要感染犬,尤其幼犬,传染性极强,死亡率也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发。饲养管理条件骤变,长途运输,寒冷,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病犬是主要传染源,呕吐物,唾液,粪便中均有大量病毒。康复犬仍可长期通过粪便向外排毒。有证据表明人,虱,苍蝇和蟑螂可成为CPV的机械携带者。健康犬与病犬或带毒犬直接接触,或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通过消化道感染。 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7-14天,多发生在刚换环境后(如新买的幼犬),洗澡,过食是诱因。该病多数呈现肠炎综合症,少数呈现心肌炎综合症。肠炎病犬初期精神沉郁,厌食,偶见发热,软便或轻微呕吐,随后发展成为频繁呕吐和剧烈腹泻。起初粪便呈灰色,黄色或乳白色,带果冻状粘液,其后排出恶臭的酱油样或番茄汁样血便。病犬迅速脱水,消瘦,眼窝深陷,被毛凌乱,皮肤无弹性,耳鼻,四肢发凉,精神高度沉郁,休克,死亡。从病初症状轻微到严重一般不超过2天,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周。心肌炎型多见于4-6周龄幼犬,常无先兆性症状,或仅表现轻微腹泻,继而突然衰弱,呻吟,粘膜发绀,呼吸极度困难,脉搏快而弱,心脏听诊出现杂音,常在数小时内死亡。 诊断:根据流行症状和血清学反应,可作出诊断。该病发病迅速,传染性强,往往呈局部暴发性,临场表现为呕吐、腹泻、脱水等肠炎综合症,死亡率高。血清学反应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国内外都有其试剂盒,该手段技术成熟,检出率高。 治疗: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配合高免血清和单克隆抗体治疗。成犬治愈率高,幼犬预后谨慎。对症治疗:1.呕吐:爱茂尔0.5~1ml肌注。2.出血:安络血0.2~0.5ml肌注 止血敏0.5ml肌注。3.调整酸碱平衡:初期碱中毒可用醋10~20ml内服;中后期腹泻为主(酸中毒),5%碳酸氢钠10ml静注。4.灌肠:可用温水,生理盐水,一般用0.05%~0.1%高锰酸钾,液体呈粉红色即可。 预防措施:CPV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存活时间长,故其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病,应迅速隔离病犬,对病犬污染的犬舍饲具、用具、运输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剂可采用2%的NaOH、漂白粉、次氯酸钾等。仿佛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并停用2周。对饲养员应该严格消毒,并限制流动,避免间接感染。疫苗免疫是预防发根本措施。但有可能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这和疫苗品质及免疫干扰有关。主要是疫苗毒株选取不当和母源抗体的干扰。疫苗应选用品质可靠的疫苗,首免时间一般认为在10周龄左右,但考虑到10周龄以前亦是幼犬易感期,故一般可在6周龄时注射小犬二联疫苗(此疫苗可突破母源抗体的干扰),10周龄时注射六联苗,以后每隔3周注射1次六联苗,连续2-3次,以后每年免疫一次。

反向遗传学 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病毒发病机制和疫苗开发的认识。大型的RNA病毒基因组,如冠状病毒基因组,由于基因组较大且不稳定,很难在大肠杆菌宿主中克隆和操作。 两位通讯作者均来自瑞士的University of Bern Transformation-Associated Recombination cloning  TAR克隆 基因组DNA片段和过量的TAR载体在去除细胞壁的酵母细胞中进行混合。每个载体中都含有对目的基因特异的两段序列(标为蓝色和红色)以及酵母的筛选标记HIS3和CEN6(淡蓝色原点)。由于载体过量,酵母细胞便会将DNA片段全部接受。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三类:1)未分到基因组DNA的;2)分到基因组DNA但未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3)分到基因组DNA且通过自身同源重组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显然我们是只需要第三种情况的阳性克隆,怎么把其它两种过滤掉呢?答案是进行电泳。 下图是对上述过程的简化示意: 2010年5月20日,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在美国 Science  杂志上报道了首例人造细胞的诞生。向山羊支原体  Mycoplasma capricolum  细胞中转入人工合成的蕈状支原体 Mycoplasma mycoides  的基因组而来,产生的人造细胞表现出的是蕈状支原体的生命特性。利用该平台,研究人员在拿到合成DNA片段后一周内,对新冠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改造和病毒拯救。研究团队于1月14日向试剂公司下单,以化学合成方式得到上述14个DNA片段,并在2月4日拿到其中的12个含片段载体(有pUC57、pUC19、pUC57mini和PCC1-His3)。其中片段5 和7 未获得,原因不详。研究团队最终通过对一位来自慕尼黑患者的新冠病毒样本(BetaCoV/Germany/BavPat/2020)进行RT-PCR 扩增,获得了第5和第7个片段。 利用TAR 克隆,研究人员获得了6 组正确组装的新冠病毒构建体的分子克隆。随后用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依据末端重复的序列将这些DNA 序列拼到一起。获得完整的病毒序列后,用T7 RNA 聚合酶将其通过脱落转录,得到病毒RNA,将该RNA 用电穿孔技术导入到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cell)中,使其感染。将用于培养绿猴肾细胞(~2d),含释放出的病毒颗粒的上清液注入到别的培养基中,发现可以感染别的细胞,说明新构建的酵母合成平台可以拯救病毒。 同理,作者团队在鼠肝炎病毒A59(MHV-A59)和MERS-CoV进行病毒拯救的测试,发现效果依旧很好,测试的克隆中正确组装了病毒基因组的YAC均可达到90%,这表明病毒在酵母中的组装效率相当之高。 TAR 克隆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可以先对全基因组进行设计,通过对小的具有重复序列的片段的合成,进而再依靠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进行片段的正确组装,极大的降低了合成的难度,也大幅提高了合成的效率。无需得到变异毒株的临床样本,通过对病毒变异的分析,可以合成构建出该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片段,再通过酵母平台进行重建与拯救。论文中还提到对局部片段的重新设计,以测试改变前后对病毒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方法即利用酵母人工染色体在酵母体内将合成的SARS-CoV-2的DNA片段进行体外重组,获得全长cDNA克隆。再将cDNA体外转录为RNA,利用电穿孔将病毒RNA转染进哺乳动物细胞,实现病毒拯救。 化学合成的基因组DNA所产生的SARS-CoV-2可以绕开病毒分离物的来源限制,而且还可以对单个基因进行遗传修饰和功能表征。 对于这一篇论文,我起初有许多地方不明白。 首先是病毒的基因组合成,理论上讲,比病毒更高级的生物基因组,并不是没有人合成出来过,因此这篇论文的技术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那为什么还可以发表在顶级杂志 Nature 上呢? 从时间线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1月11日病毒序列正式被公布(据我所知应该是中国CDC发布的),但是国外第一个提取出病毒毒株的时间却是到了2月26日,与序列的公布整整相差1个多月。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次的Pandemic,一个多月可以新增多少感染者和死亡者,时间就是生命啊!而作者在序列公布后的第3天便下出了订单,在ICTV正式公布新冠病毒名称的第2天便得到了拯救完成的病毒。可以想象,如果以后没有可能及时得到病毒的毒株,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序列得到病毒的毒株, 这是本篇文章最大的亮点之一,即在此类形势下给人一种研究病毒的范式。 第二个亮点,可以关注到作者不仅做了SARS-CoV-2,还做了MHV和MARS-CoV。看不明白的话给个提示:这三种病毒都是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 )的!此外,作者在表格中还列出未实现拯救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B)、寨卡病毒(ZIKA virus)和流感病毒(HCoV)。这意味着作者想 通过对一系列冠状病毒的拯救验证来说明这一平台广泛的适用性 ,将难缠的冠状病毒,乃至其他病毒的毒株获取难度降低。这或许对科学界是件好事,但是可能也是件坏事吧… Craig Ventor;冠状病毒亚基因组; 《COVID-19全景综述》,为一张大图,涉及基本信息,免疫学过程等内容, 很震撼且 非 常华丽 !在 公众号“炫亦”回复“cv”即可获得云盘链接! [1] Thao, et al.  Nature  , 2020.  [2] Natalay Kouprina & Vladimir Larionov.  Nat Protocol  , 2008. [3] Daniel G. Gibson, et al.  Science  , 2010.  [4] 孙明伟, 李寅, 高福.  生物工程学报  , 2010.

【我试下 ,O(∩_∩)O~,还请多指教】提纲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分为 1, 2 3 点,第二点分为1 2 3 4小点)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分五小点a b c d e)三,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无害型,无危险型,危险型,非常危险型)四,计算机病毒介绍(熊猫烧香,红色代码)五,坚决抵制病毒,共创安全网络《计算机病毒论文》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新的计算机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传播速度之快和扩散之广,其原因决不是偶然的,除了与计算机应用环境等外部原因有关以外,主要是由计算机系统的内部原因所决定的1.计算机系统自身的缺陷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是一个结构庞大复杂的人机系统,分布地域广,涉及的系统内部因素及环境复杂。这无论在物理上还是在使用环境上都难以严格地统一标准、协议、控制、管理和监督。2.人为的因素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制造的程序。可以认为,病毒由以下几个原因产生:①某些人为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认为手段高明,编制了一些具有较高技巧,但破坏性不大的病毒;②某些入偏离社会、法律或道德,以编制病毒来表示不满;③某些人因受挫折,存有疯狂的报复心理,设计出一些破坏性极强的病毒,造成针对性的破坏;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计算机深入家庭,现在的青年一代被称作“在计算机中泡大”的一代,他们了解计算机,以编制并广泛传播病毒程序为乐,他们非法进入网络,以破获网络口令,窃取秘密资料为荣,这都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不安定因素;3.计算机法制不健全各国现有的法律和规定大都是在计算机“病毒’尚未肆虐和泛滥之前制定的,所以法律和规定中“病毒”均没有作为计算机犯罪而制定应有的处治条款,因此各国开始研究和制定或修走已有的计算机法规。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a) 自我复制的能力。它可以隐藏在合法程序内部,随着人们的操作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b) 它具有潜在的破坏力。系统被病毒感染后,病毒一般不即时发作,而是潜藏在系统中,等条件成熟后,便会发作,给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c) 它只能由人为编制而成。计算机病毒不可能随机自然产生,也不可能由编程失误造成。(d) 它只能破坏系统程序,不可能损坏硬件设备。(e) 它具有可传染性,并借助非法拷贝进行这种传染。三,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下面着重介绍一两种病毒。【熊猫烧香】其实是一种蠕虫病毒的变种,而且是经过多次变种而来的。尼姆亚变种W(Worm.Nimaya.w),由于中毒电脑的可执行文件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也被称为“熊猫烧香”病毒。用户电脑中毒后可能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同时,该病毒的某些变种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企业局域网瘫痪,无法正常使用,它能感染系统中exe,com,pif,src,html,asp等文件,它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病毒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使用户无法使用ghost软件恢复操作系统。“熊猫烧香”感染系统的.exe .com. f.src .html.asp文件,添加病毒网址,导致用户一打开这些网页文件,IE就会自动连接到指定的病毒网址中下载病毒。在硬盘各个分区下生成文件autorun.inf和setup.exe,可以通过U盘和移动硬盘等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利用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来运行,搜索硬盘中的.exe可执行文件并感染,感染后的文件图标变成“熊猫烧香”图案。“熊猫烧香”还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系统弱口令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该病毒会在中毒电脑中所有的网页文件尾部添加病毒代码。一些网站编辑人员的电脑如果被该病毒感染,上传网页到网站后,就会导致用户浏览这些网站时也被病毒感染。据悉,多家著名网站已经遭到此类攻击,而相继被植入病毒。由于这些网站的浏览量非常大,致使“熊猫烧香”病毒的感染范围非常广,中毒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超过千家,其中不乏金融、税务、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江苏等地区成为“熊猫烧香”重灾区。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且对于一些疏于防范的用户来说,该病毒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由于此病毒可以盗取用户名与密码,因此,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所以,作者才有可能将此病毒当作商品出售,与一般的病毒制作者只是自娱自乐、或显示威力、或炫耀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另,制作者李俊在被捕后,在公安的监视下,又在编写解毒软件。红色代码 面对“美丽莎”、“爱虫”等蠕虫病毒,媒体曾经大喊“狼来了”,然而人们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这次确实是真实的。红色代码II是大规模破坏和信息丢失的一个开始,而这种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而言,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威胁—— 红色代码及其变异的危害7月16日,首例红色代码病毒被发现,8月4日红色代码Ⅱ又被发现,它是原始红色代码蠕虫的变异,这些蠕虫病毒都是利用“缓存溢出”对其它网络服务器进行传播。红色代码及其变异红色代码Ⅰ和红色代码Ⅱ均是恶意程序,它们均可通过公用索引服务漏洞感染MicrosoftIISWeb服务器,并试图随机繁殖到其它MicrosoftIIS服务器上。最初原始的红色代码带有一个有效负载曾致使美国白宫网站服务器服务中断。红色代码Ⅱ比原来的红色代码I危险得多,因为它安装了通路可使任何人远程接入服务器并使用管理员权限执行命令,且行踪无法确定。红色代码Ⅱ带有不同的有效负载,它允许黑客远程监控网站服务器。来自主要网络安全厂商———赛门铁克公司的安全响应中心的全球请求救援信号表明,大量的网站服务器(IIS)受到了感染。这进一步说明,红色代码Ⅱ的危害性很强。令人恐怖的是,人们还发现这种蠕虫代码程序如此成功:一旦受到感染,人们只需扫描计算机的80端口就能发现大量危及安全的文件包,而无需已公布的病毒列表。尽管红色代码的危害性令人恐惧,但仍未引起舆论的深层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前一段时间媒体的报道并没有深层剖析原始红色代码蠕虫及其变异间的区别,媒体对报道这类病毒的深度也不够,这可能会使用户有一种已经安全的错觉,使得他们集中精力对付红色代码变种的劲头减弱,但是这种变异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原始蠕虫。如果用户没有对其WindowsNT或Windows2000服务器进行完全评估,它们可能更容易被入侵,从而导致瘫痪。这些Web服务器有良好的带宽,我们可以想象分布的服务机构中断会对带宽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Web服务器与其它重要的系统如信用卡交易服务器和秘密文件等也有潜在的依赖关系,这将危及其它机器的安全。还要明确的是,一个易被红色代码攻击的系统不一定是运行之中的IIS。客户必须了解,当一个标准操作环境安装网站服务器时,微软操作环境默认安装,这一系统也因此容易受蠕虫攻击。除非用户明确设定关掉此类服务,或命令不初始安装IIS。测定一台服务器是否容易被攻击的唯一办法是评估其是否安装了IIS,假如是的话,最好采用修补方法或移开IIS予以补救。红色代码可怕的原因揭秘受红色代码Ⅱ感染的成百上千台机器都在互联网上做过广告,这使得黑客很容易就能得到大批受感染的机器名单,然后远程登陆到这些机器上,得到一个命令提示符,随后黑客便可在这些机器上任意执行所需命令了。此时,黑客极有可能利用这次机会来全面替代这些文件包。他们可能会使用自动录入工具退出并安装根源工具包(root包),发布拒绝服务代理到易感染红色代码的文件包,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实现这些非常简单,红色代码Ⅱ文件包宣布它们是易于攻入的,黑客不需要非法进入,他只需远程登录该进程并获得一个命令提示符,那么他便可为所欲为。所有这些黑客都可以用自己的电脑就能帮他完成———不断连接到存在安全隐患的文件包,安装根源工具包,进行修改,然后转向另一台机器。黑客可以堆积上千个根源文件包,每一个进程都是一个分布式的“拒绝服务”代理。一组300至500个分布式“拒绝服务”代理足以使一个大型互联网站点瘫痪。通常情况会看到黑客每次可以攻击10,000或更多的服务代理,这就意味着黑客可以使互联网的主要部分如ISP、主要供应商和多重互联网电子商务站点同时瘫痪。由此可见,红色代码的真正危害在于单个流窜的黑客。拿暴动作为比喻,暴动中群众的心理是,一旦暴动展开,都想参与进去,因为人们可以用他自己以往不能独立采取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有了红色代码Ⅱ蠕虫病毒,黑客会更加厚颜无耻,他们可以对更多的机器直接取得控制,因为文件包已经是易于攻入的了,并且被红色代码Ⅱ蠕虫病毒暴露在那里,安装根源工具包和拥有这些文件包也不再感觉是违背伦理的。总而言之,他们不用“破门而入”,只是“进入”而已。因为最艰苦的部分已经由蠕虫病毒完成了。而对防范者而言,一般用户都感觉旁若无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蠕虫病毒上,而没有放在到处流窜安装root包的单个黑客上。可以说,面对“美丽莎”、“爱虫”等蠕虫病毒,媒体曾经大喊“狼来了”,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这次确实是真实的。红色代码II是大规模破坏和信息丢失的一个开始,而这种破坏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这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而言,堪称是第一次重大的打击。如何解除红色代码的武装现在,广大的受害者都陷于未能对这些成百上千台机器进行修补而是进行操作系统重新安装的尴尬境地。此时受害者还不知道自己的机器上运行着什么。他们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进行修补;要么进行非常详尽的分析并安装补丁。但是是否我们肯定必须要这么做吗?修补这些文件包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烦之又烦。任何处身在互联网环境中并享受服务的人都有责任采取合理的步骤来保护他们的系统,确保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好以及开销的合理。网络安全专家赛门铁克主张使用最佳实施方案作为控制风险的最有效途径。这意味着您的系统要与一整套基于80-20规则被验证后的系统设置保持统一。无论其是否通过最佳标准的审核,或是在实际设置过程中参照其它标准,每一个构造项目都会有一个业务成本。这也是80-20规则为何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因为它能够识别一个系统所需的最重要转变是什么,比如说赛门铁克的ESM最佳实施策略。它将着重审核最关键的能够为您的安全投入带来收益的系统设置。80-20规则对于信息安全十分适用,它强调了您系统中80%危及安全的问题有20%来自于您系统的不合理构造。用学术的语言来说,这意味着保证补丁的及时更新、消除不必要的服务,以及使用强大的密码。对于消除红色代码病毒的举措方面,安全厂商大都是在病毒发作后,才开始对其围追堵截。与之相反的是只有赛门铁克一家在2001年6月20日发布了EnterpriseSecu�rityManager(ESM)可对IIS弱点做风险管理,利用它可阻止红色代码蠕虫。由于ESM的发布几乎正是在红色病毒被发现前一个月(在7/16/01),这使得ESM的用户能够在6月———红色蠕虫通过网络传播之前就可以评估和修补他们的系统而最终逃过了一劫。红色代码只是互联网威胁的一个开始,但是否每一次都能有厂商未雨绸缪推出最新产品,是否用户都能对即将到来的重大威胁保持高度警惕而提前防范,这就需要用户与厂商共同努力。四,坚决抵制病毒,共创安全网络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便拥有了一项本能的思想——欲望。起初,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便残杀了一些不属于同类的生命;接着,人类在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后,便想着去建立自己的势力、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人类在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钱财后,便对身心上的享受产生了兴趣,从而推进了科技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科技取得的极大成就,人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便开始得不到满足,从而便创造了另一个空间——网络。经历过这个空间内的各种风雨,才渐渐感觉到文明、道德的重要,只有让所有游览者共同维护空间内的安宁,共同创造空间内的诚信,才能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明,你我共创。

病毒论文发表

我前一阵子刚在那上边发表过一篇文章,而且发的还挺快。好像就2个多月吧。。。2010年就是核心期刊了。而且好像定期评选优秀论文。还不要审稿费。投稿链接给你一个

国际病毒学杂志投稿

希望我能帮到你!

5月10日,在我国科学家看到的新冠医治药物得到国家发明专利受权。专利说明书表明,10u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止新冠病毒拷贝的倍率为15393倍。

一万五千多倍的数据代表什么意思?5月12日,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一药物的发明专利人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医生童贻刚专家教授。“这一数据简单地讲,可以解释为不用千金藤素药物时如果有15393个病毒感染,在使用10微摩尔/升千金藤素药物的情形下,病毒感染数将仅有1个。换句话说,很少许的千金藤素就能阻拦新冠病毒增加和散播。”

童贻刚表明,从现在的科学研究数据信息看,该药物抑止新冠病毒的功能在全部人们发觉的新冠病毒缓聚剂中排行靠前。美国专家学者先前也在《科学》论文发表确认,千金藤素的统计数据在其分析的26种药物中数据醒目,并且好于已经获准发售的瑞德西韦和帕罗乔丹。

“在我国重点专项的大力支持下,千金藤素这类药物和数千种药物一起很早已被列入到了大家研究组的化学物质库文件。”童贻刚说,“在新冠病毒刚产生时,大家的任务是用更快速率在这种药物中找出最有期待的,也就是抑止新冠病毒最有效的。”

“因为挑选服务平台不用独特试验室、负压力实际操作等机器设备,因此大家挑选的速度更快;也因为服务平台借助的中药穿山甲新冠病毒与新冠病毒在基因和重要蛋白质(S蛋白)上的开放阅读框高,挑选出去的效果更靠谱。”童贻刚说,团队于2020年2月最开始原创设计发觉千金藤素具备极强抗新冠病毒活力,同一年3月发布的有关毕业论文,现在已经变成ESI高被引论文。

2年多来,世界各国科学研究团队均在持续找寻抑止新冠病毒的合理药物。科学家们根据毕业论文、学术会议等方法发觉新的案件线索、持续咨询证实、探寻作用机理。2020年4月,日本国国立大学传染性疾病研究院院长胁田隆字专家教授团队论文发表确认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实际效果;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间,好几个科学研究团队在国际性期刊论文发表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研究成果。

此外,童贻刚进一步协同钟南山团队赵金存专家教授和石正丽教授团队用新冠病毒对千金藤素的抗新冠病毒实际效果实现了认证,确定了该药物的抗新冠病毒实际效果。“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基酶数据信息是经得住较为的。”童贻刚说,“无论是大家团队的测试数据信息或是美国团队的科学研究数据信息,都对包含千金藤素以内的好几个化学物质抑止新冠病毒开展了比较研究。”

此项专利说明书中表明,对千金藤素、西拉子菌素、硫酸甲氟喹这三种挑选出的抗新冠病毒合理化学物质开展实验,10uM的千金藤素、西拉子菌素、硫酸甲氟喹在体细胞感柒72小时后各自能抑止病毒复制15393倍、5053倍、31倍,试验结论均可反复。

2021年7月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的文章内容证实了这一结果:学者将千金藤素与25个别的的备选化学物质放到一起实现了比较研究,数据显示,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EC50(造成50%较大效用的浓度值,数据越低越好)只需0.1uM,远小于别的备选药。

“大家根据转录组学的方式进一步诠释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体制。”童贻刚说,现阶段觉得千金藤素关键根据影响体细胞应激状态反转受感柒体细胞中大部分失衡的遗传基因和通道,进而充分发挥抗新冠病毒实际效果。

现阶段,已经有加拿大的一家医药行业与美国FDA洽谈进行千金藤素的新冠肺炎医治的临床研究科学研究,预估该临床研究将在今年下半年全面启动。

“大家我国最开始发觉千金藤素抗新冠的实际效果,科学研究也得到了科技部、北京市、教育部等众多新项目的适用,大家期待能尽早进行临床研究科学研究让科研成果落地式、进一步用以抗疫。”童贻刚说,本次专利授权将助推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科学研究。

病毒学报的拒稿率高。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病毒学报的拒稿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病毒学报杂志投稿要求是发表文章质量要求,论文格式规范,论文发表时间。

发表病毒论文

(1)声明:本人发表过有关《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的论文,可以谈谈。(2)论文框架如下: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1.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2.1按寄生媒体分2.2按破坏程度分2.3按入侵方式分 3 计算机病毒的命名 3.1 计算机病毒的命名规则3.2 常见的计算机病毒 4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4.1通过硬件(硬盘、U盘、光盘)4.2通过软件4.3通过网络(局域网、互联网) 5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5.1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策略 5.2 计算机感染病毒的判断 6 常见的杀毒软件介绍6.1卡巴6.2瑞星

巴里克教授感染新冠截止到2023年1月4日,暂无资料显示。

拉尔夫·巴里克(Ralph Baric),男,美国人,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流行病学系教授,有冠状病毒之父之称。

1989年,巴里克公开了对病毒基因重组的研究。2003年,巴里克在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克隆了具有传染性的SARS病毒毒株。2004年,巴里克团队开始SARS病毒逆向遗传学研究,并连续多年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基金资助。

2008年11月25日,巴里克团队发表论文《合成重组的SARS样冠状病毒对培养细胞和实验鼠具有传染性》,并介绍其团队实力:现在我们有能力设计、合成各类SARS样冠状病毒。 2015年11月,巴里克团队发表论文说,他们成功制作了一种嵌合体病毒,这种嵌合体病毒对人类细胞有传染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特征

根据现有病例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愈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我试下 ,O(∩_∩)O~,还请多指教】提纲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分为 1, 2 3 点,第二点分为1 2 3 4小点)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分五小点a b c d e)三,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无害型,无危险型,危险型,非常危险型)四,计算机病毒介绍(熊猫烧香,红色代码)五,坚决抵制病毒,共创安全网络《计算机病毒论文》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新的计算机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传播速度之快和扩散之广,其原因决不是偶然的,除了与计算机应用环境等外部原因有关以外,主要是由计算机系统的内部原因所决定的1.计算机系统自身的缺陷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是一个结构庞大复杂的人机系统,分布地域广,涉及的系统内部因素及环境复杂。这无论在物理上还是在使用环境上都难以严格地统一标准、协议、控制、管理和监督。2.人为的因素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制造的程序。可以认为,病毒由以下几个原因产生:①某些人为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认为手段高明,编制了一些具有较高技巧,但破坏性不大的病毒;②某些入偏离社会、法律或道德,以编制病毒来表示不满;③某些人因受挫折,存有疯狂的报复心理,设计出一些破坏性极强的病毒,造成针对性的破坏;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计算机深入家庭,现在的青年一代被称作“在计算机中泡大”的一代,他们了解计算机,以编制并广泛传播病毒程序为乐,他们非法进入网络,以破获网络口令,窃取秘密资料为荣,这都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不安定因素;3.计算机法制不健全各国现有的法律和规定大都是在计算机“病毒’尚未肆虐和泛滥之前制定的,所以法律和规定中“病毒”均没有作为计算机犯罪而制定应有的处治条款,因此各国开始研究和制定或修走已有的计算机法规。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a) 自我复制的能力。它可以隐藏在合法程序内部,随着人们的操作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b) 它具有潜在的破坏力。系统被病毒感染后,病毒一般不即时发作,而是潜藏在系统中,等条件成熟后,便会发作,给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c) 它只能由人为编制而成。计算机病毒不可能随机自然产生,也不可能由编程失误造成。(d) 它只能破坏系统程序,不可能损坏硬件设备。(e) 它具有可传染性,并借助非法拷贝进行这种传染。三,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下面着重介绍一两种病毒。【熊猫烧香】其实是一种蠕虫病毒的变种,而且是经过多次变种而来的。尼姆亚变种W(Worm.Nimaya.w),由于中毒电脑的可执行文件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也被称为“熊猫烧香”病毒。用户电脑中毒后可能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同时,该病毒的某些变种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企业局域网瘫痪,无法正常使用,它能感染系统中exe,com,pif,src,html,asp等文件,它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病毒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使用户无法使用ghost软件恢复操作系统。“熊猫烧香”感染系统的.exe .com. f.src .html.asp文件,添加病毒网址,导致用户一打开这些网页文件,IE就会自动连接到指定的病毒网址中下载病毒。在硬盘各个分区下生成文件autorun.inf和setup.exe,可以通过U盘和移动硬盘等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利用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来运行,搜索硬盘中的.exe可执行文件并感染,感染后的文件图标变成“熊猫烧香”图案。“熊猫烧香”还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系统弱口令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该病毒会在中毒电脑中所有的网页文件尾部添加病毒代码。一些网站编辑人员的电脑如果被该病毒感染,上传网页到网站后,就会导致用户浏览这些网站时也被病毒感染。据悉,多家著名网站已经遭到此类攻击,而相继被植入病毒。由于这些网站的浏览量非常大,致使“熊猫烧香”病毒的感染范围非常广,中毒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超过千家,其中不乏金融、税务、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江苏等地区成为“熊猫烧香”重灾区。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且对于一些疏于防范的用户来说,该病毒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由于此病毒可以盗取用户名与密码,因此,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所以,作者才有可能将此病毒当作商品出售,与一般的病毒制作者只是自娱自乐、或显示威力、或炫耀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另,制作者李俊在被捕后,在公安的监视下,又在编写解毒软件。红色代码 面对“美丽莎”、“爱虫”等蠕虫病毒,媒体曾经大喊“狼来了”,然而人们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这次确实是真实的。红色代码II是大规模破坏和信息丢失的一个开始,而这种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而言,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威胁—— 红色代码及其变异的危害7月16日,首例红色代码病毒被发现,8月4日红色代码Ⅱ又被发现,它是原始红色代码蠕虫的变异,这些蠕虫病毒都是利用“缓存溢出”对其它网络服务器进行传播。红色代码及其变异红色代码Ⅰ和红色代码Ⅱ均是恶意程序,它们均可通过公用索引服务漏洞感染MicrosoftIISWeb服务器,并试图随机繁殖到其它MicrosoftIIS服务器上。最初原始的红色代码带有一个有效负载曾致使美国白宫网站服务器服务中断。红色代码Ⅱ比原来的红色代码I危险得多,因为它安装了通路可使任何人远程接入服务器并使用管理员权限执行命令,且行踪无法确定。红色代码Ⅱ带有不同的有效负载,它允许黑客远程监控网站服务器。来自主要网络安全厂商———赛门铁克公司的安全响应中心的全球请求救援信号表明,大量的网站服务器(IIS)受到了感染。这进一步说明,红色代码Ⅱ的危害性很强。令人恐怖的是,人们还发现这种蠕虫代码程序如此成功:一旦受到感染,人们只需扫描计算机的80端口就能发现大量危及安全的文件包,而无需已公布的病毒列表。尽管红色代码的危害性令人恐惧,但仍未引起舆论的深层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前一段时间媒体的报道并没有深层剖析原始红色代码蠕虫及其变异间的区别,媒体对报道这类病毒的深度也不够,这可能会使用户有一种已经安全的错觉,使得他们集中精力对付红色代码变种的劲头减弱,但是这种变异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原始蠕虫。如果用户没有对其WindowsNT或Windows2000服务器进行完全评估,它们可能更容易被入侵,从而导致瘫痪。这些Web服务器有良好的带宽,我们可以想象分布的服务机构中断会对带宽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Web服务器与其它重要的系统如信用卡交易服务器和秘密文件等也有潜在的依赖关系,这将危及其它机器的安全。还要明确的是,一个易被红色代码攻击的系统不一定是运行之中的IIS。客户必须了解,当一个标准操作环境安装网站服务器时,微软操作环境默认安装,这一系统也因此容易受蠕虫攻击。除非用户明确设定关掉此类服务,或命令不初始安装IIS。测定一台服务器是否容易被攻击的唯一办法是评估其是否安装了IIS,假如是的话,最好采用修补方法或移开IIS予以补救。红色代码可怕的原因揭秘受红色代码Ⅱ感染的成百上千台机器都在互联网上做过广告,这使得黑客很容易就能得到大批受感染的机器名单,然后远程登陆到这些机器上,得到一个命令提示符,随后黑客便可在这些机器上任意执行所需命令了。此时,黑客极有可能利用这次机会来全面替代这些文件包。他们可能会使用自动录入工具退出并安装根源工具包(root包),发布拒绝服务代理到易感染红色代码的文件包,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实现这些非常简单,红色代码Ⅱ文件包宣布它们是易于攻入的,黑客不需要非法进入,他只需远程登录该进程并获得一个命令提示符,那么他便可为所欲为。所有这些黑客都可以用自己的电脑就能帮他完成———不断连接到存在安全隐患的文件包,安装根源工具包,进行修改,然后转向另一台机器。黑客可以堆积上千个根源文件包,每一个进程都是一个分布式的“拒绝服务”代理。一组300至500个分布式“拒绝服务”代理足以使一个大型互联网站点瘫痪。通常情况会看到黑客每次可以攻击10,000或更多的服务代理,这就意味着黑客可以使互联网的主要部分如ISP、主要供应商和多重互联网电子商务站点同时瘫痪。由此可见,红色代码的真正危害在于单个流窜的黑客。拿暴动作为比喻,暴动中群众的心理是,一旦暴动展开,都想参与进去,因为人们可以用他自己以往不能独立采取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有了红色代码Ⅱ蠕虫病毒,黑客会更加厚颜无耻,他们可以对更多的机器直接取得控制,因为文件包已经是易于攻入的了,并且被红色代码Ⅱ蠕虫病毒暴露在那里,安装根源工具包和拥有这些文件包也不再感觉是违背伦理的。总而言之,他们不用“破门而入”,只是“进入”而已。因为最艰苦的部分已经由蠕虫病毒完成了。而对防范者而言,一般用户都感觉旁若无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蠕虫病毒上,而没有放在到处流窜安装root包的单个黑客上。可以说,面对“美丽莎”、“爱虫”等蠕虫病毒,媒体曾经大喊“狼来了”,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这次确实是真实的。红色代码II是大规模破坏和信息丢失的一个开始,而这种破坏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这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而言,堪称是第一次重大的打击。如何解除红色代码的武装现在,广大的受害者都陷于未能对这些成百上千台机器进行修补而是进行操作系统重新安装的尴尬境地。此时受害者还不知道自己的机器上运行着什么。他们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进行修补;要么进行非常详尽的分析并安装补丁。但是是否我们肯定必须要这么做吗?修补这些文件包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烦之又烦。任何处身在互联网环境中并享受服务的人都有责任采取合理的步骤来保护他们的系统,确保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好以及开销的合理。网络安全专家赛门铁克主张使用最佳实施方案作为控制风险的最有效途径。这意味着您的系统要与一整套基于80-20规则被验证后的系统设置保持统一。无论其是否通过最佳标准的审核,或是在实际设置过程中参照其它标准,每一个构造项目都会有一个业务成本。这也是80-20规则为何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因为它能够识别一个系统所需的最重要转变是什么,比如说赛门铁克的ESM最佳实施策略。它将着重审核最关键的能够为您的安全投入带来收益的系统设置。80-20规则对于信息安全十分适用,它强调了您系统中80%危及安全的问题有20%来自于您系统的不合理构造。用学术的语言来说,这意味着保证补丁的及时更新、消除不必要的服务,以及使用强大的密码。对于消除红色代码病毒的举措方面,安全厂商大都是在病毒发作后,才开始对其围追堵截。与之相反的是只有赛门铁克一家在2001年6月20日发布了EnterpriseSecu�rityManager(ESM)可对IIS弱点做风险管理,利用它可阻止红色代码蠕虫。由于ESM的发布几乎正是在红色病毒被发现前一个月(在7/16/01),这使得ESM的用户能够在6月———红色蠕虫通过网络传播之前就可以评估和修补他们的系统而最终逃过了一劫。红色代码只是互联网威胁的一个开始,但是否每一次都能有厂商未雨绸缪推出最新产品,是否用户都能对即将到来的重大威胁保持高度警惕而提前防范,这就需要用户与厂商共同努力。四,坚决抵制病毒,共创安全网络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便拥有了一项本能的思想——欲望。起初,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便残杀了一些不属于同类的生命;接着,人类在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后,便想着去建立自己的势力、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人类在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钱财后,便对身心上的享受产生了兴趣,从而推进了科技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科技取得的极大成就,人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便开始得不到满足,从而便创造了另一个空间——网络。经历过这个空间内的各种风雨,才渐渐感觉到文明、道德的重要,只有让所有游览者共同维护空间内的安宁,共同创造空间内的诚信,才能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明,你我共创。

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计算机带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病毒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路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资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计算机网路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路资讯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路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路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路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路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路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路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一***非授权性

正常的计算机程式,除去系统关键程式,其他部分都是由使用者进行主动的呼叫,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体的支援,直到使用者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式是与使用者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式,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使用者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使用者使用计算机的程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体,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体。在计算机病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攻击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最先被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破坏,使用者的其他操作都是无法实现的。

二、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模型稳定性

计算机病毒网路的传播模型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只对计算机病毒的网路传播模型———SIR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SIR模型的英文全称为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这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SIR模型将网路中的节点分为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易感染状态***S表示***和感染状态***I***状态,还有免疫状态***R***表示,新增加的节点R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型相对于传统的SIS模型而言,解决了其中的不足,也对其中存在的病毒感染进行了避免,而且阻碍了病毒的继续扩散。图一即为病毒模型图。

三、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的控制

对于计算机病毒在网路中的传播,我们应依据病毒传播的网路环境以及病毒的种类分别进行考虑。一般而言,对于区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计算机终端的保护工作。如安装安全管理软体;对于广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对区域网病毒入侵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从前端防止病毒对于广域网的入侵;对于***病毒传播的控制,我们确保不随意点选不明邮件,防止个人终端受到***病毒的入侵。

总结:

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不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对计算机网路病毒传播的模型进行研究,然后提出控制措施,希望在入侵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人士能积极思考研究,促进计算机病毒防护安全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应对威胁计算机网路安全的不法活动,提升我国计算机网路使用的安全性。

0引言

如今,资讯网际网路的软硬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而日益氾滥的计算机病毒问题已成为全球资讯保安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同时因为加密和变形病毒等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使得过去传统的特征扫描法等反毒方式不再有效,研究新的反病毒方法已刻不容缓。广大的网路安全专家和计算机使用者对新型计算机病毒十分担忧,目前计算机反病毒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中,却未能改变反病毒技术落后和被动的局面。我们从网际网路上的几款新型计算机病毒采用的技术和呈现的特点,可以看得出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和传播方式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比如可以隐蔽附在邮件传播、档案传播、图片传播或视讯传播等中,并随时可能造成各种危害。

1目前计算机病毒发展的趋势

随着计算机软体和网路技术的发展,资讯化时代的病毒又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传播方式和功能也呈现多样化,危害性更严重。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许多病毒已经不再只利用一个漏洞来传播病毒,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漏洞和应用软体漏洞综合利用来实现传播;部分病毒的功能有类似于黑客程式,当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后能够控制并窃取其中的计算机资讯,甚至进行远端操控;有些病毒除了有传播速度快和变种多的特点,还发展到能主动利用***等方式进行传播。通过以上新型计算机病毒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和许多的新特征,可以了解到网路和电脑保安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技术

笔者运用统计学习理论,对新计算机病毒的自动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下面来简单介绍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2.1利用整合神经网路作为模式识别器的病毒静态检测方法

根据Bagging演算法得出IG-Bagging整合方法。IG-Bagging方法利用资讯增益的特征选择技术引入到整合神经网路中,并通过扰动训练资料及输入属性,放大个体网路的差异度。实验结果表明,IG-Bagging方法的泛化能力比Bagging方法更强,与AttributeBagging方法差不多,而效率大大优于AttributeBagging方法。

2.2利用模糊识别技术的病毒动态检测方法

该检测系统利用符合某些特征域上的模糊集来区别是正常程式,还是病毒程式,一般使用“择近原则”来进行特征分类。通过利用这种新型模糊智慧学习技术,该系统检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2.3利用API函式呼叫短序为特征空间的自动检测方法

受到正常程式的API呼叫序列有区域性连续性的启发,可以利用API函式呼叫短序为特征空间研究病毒自动检测方法。在模拟检测试验中,这种应用可以在检测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保证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这在病毒库中缺少大量样本特征的情况下仍然可行。测验表明利用支援向量机的病毒动态检测模可能有效地识别正常和病毒程式,只需少量的病毒样本资料做训练,就能得到较高的检测精准确率。因为检测过程中提取的是程式的行为资讯,所以能有效地检测到采用了加密、迷惑化和动态库载入技术等新型计算机病毒。

2.4利用D-S证据理论的病毒动态与静态相融合的新检测方法

向量机作为成员分类器时,该检测系统研究支援病毒的动态行为,再把概率神经网路作为成员分类器,此时为病毒的静态行为建模,再利用D-S证据理论将各成员分类器的检测结果融合。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资讯融合的关键就是证据信度值的确定。在对实际问题建模中,类之间的距离越大,可分性越强,分类效果越好,因此得出了利用类间距离测度的证据信度分配新病毒检测方法。实验测试表明该方法对未知和变形病毒的检测都很有效,且效能优于常用的商用反病毒工具软体。

2.5多重朴素贝叶斯演算法的病毒动态的检测系统

该检测系统在测试中先对目标程式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然后获得目标程式在与作业系统资讯互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API函式相关资讯的特征并输入检测器,最后检测器对样本集进行识别后就能对该可疑程式进行自动检测和防毒,该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当前越来越流行的变形病毒。3结语新型未知计算机病毒发展和变种速度惊人,而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检测方法不可能十全十美,出现一些新型的计算机病毒能够突破计算机防御系统而感染系统的现象不可避免,故反计算机病毒工作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研究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来应对。

  • 索引序列
  • 病毒学报论文发表审核表
  • 病毒学报论文发表时间
  • 病毒发表论文
  • 病毒论文发表
  • 发表病毒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