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国外文献1、wos数据库,因为是外文的数据库,所以在做分析时,软件实用性更强。比如在citespace当中,wos数据是所有的检测都可以做,远远大于cssci和cnki的数据能做的检测。2、架构优势:WOS具有360度三维多元化功能而操作简单的技术架构,深居简出;3、战略优势:WOS具有长远而踏实的产品发展战略和用户发展战略,高仰远瞩;4、资源优势:WOS已经整合了中国最丰富的企业应用和个人应用,“软件沃尔玛”;5、人才优势:WOS汇聚和培养了云计算高端的 技术和专业人才,“黄埔军校”;6、核心优势:WOS搭建的云平台是目前用户黏度最高的导航入口,无与伦比。
步骤1:进入Web of Science -WOS 引用文献数据库。步骤2:进入WOS后请先选择欲查询的学科领域SCIE(科学) /SSCI(社会科学) / A&HCI (艺术与人文) → 输入欲查询的系所的缩写 → 于下拉式选单选择「Address」→ 按Search进行查询。请注意,若同时勾选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检索结果不会出现 Create Citation Report 分析按钮。若不确定确定机构名称应如何缩写,请利用 Help 中的Address Abbreviations。我们先选择 SSCI 社会科学领域,输入台大社工系之缩写 (natl taiwan univ same social work),选择 Address 再进行查询。步骤3:利用Create Citation Report(建立引用报告),进一步分析检索结果。请注意,检索结果笔数需小于10,000笔才能建立引用报告。步骤4:从引用报告右侧的分析数字,可看出被SSCI (社会科学领域) 收录的81篇台大社工系发表的论文,总被引用次数 (Sum of the Times Cited) 为534次,平均被引用次数 (Average Citations per Item) 是6.59次。文章依照被引用次数 (Times Cited) 的高低做排序,在第12篇文章和第13篇文章的交界处,以橘黄色横线标示出h-index数值。我们可以看到 h-index 数值为12,也就是这81篇论文中,有12篇文章至少被引用12次以上,剩下的论文每篇被引用次数小于12次。换句话说,台大社工系发表的大多数文章,是落在被引用次数 12 这个数值范围内。
不是都权威,如果都权威,那也就没有权威可言了。正规的期刊对于文章要求是有水平的,期刊的级别越高、影响因子越高等,对于文章的要求自然就会更严格一些。
不是所有的刊物对论文要求都很高的,有些其实要求是比较低的。
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学校档次不一样发的也会不相同的
正规刊物收录的论文,普刊的话只要复制率低于30%都没有问题,只是核心期刊对论文的内容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普刊要求不高的
如果是在一年内,能发五篇论文以上的人不是很多。因为整理一篇中文核心或EI就大约需要两天时间,整理一篇SCI需要大约一两个月(字数6000以上),再考虑进来做实验和搞模拟的时间,一年也就两篇吧。发表论文需要看文献,调程序,搞模拟,整理数据,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时间期限,那么日积月累发五篇以上论文的人就会比较多。
不是会说发表了论文就一定是权威期刊的,这些都是不一定的,看你具体发表的是什么样的论 文。
如果古代就有知网,我认为发表论文最多的可能是那些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或者是屡试不中,而偏偏又很有才华的人,比如姜宸英,李白。
虽然理论上讲,李白是唐太宗的得意小跟班,游山玩水写写诗,吃喝不愁的,然而却不要忘了他的真实身份,毕竟都姓李,虽然是隔代之间没有什么大联系,但是隔代恩仇照样牵连的。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岁仍科举的姜宸英。他是康熙帝时著名的才子,文章在当时名满天下,备受当时文人推崇,就连皇帝也特别喜欢他写的文章,在当时也是大力推荐,只可惜他一早就成名,偏偏每次科举就考不上,也不知是不是跟过早成名有关,还是因为他每次考试都发挥失常,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虽然一直没考中,但从未放弃。到最后连康熙帝,每年都要忍不住问一下,问他考上了没有?
事实证明,坚持不懈还是有回报的。在他70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探花。虽然仅仅是第三名,但是好歹榜上有名了,总算没有落下遗憾。 然而他的目标却不止如此,直到百岁也还是来考试。
在他100岁那年,他让孙子在前面提着灯笼,他步履蹒跚的一步一停,进去考试,灯笼上面写着有四个大字,百岁观场。 在当时也是被传为佳话,此等爱学习刻苦的精神,多被后世拿来举例鼓励自己的儿子。坦白而言,他百岁仍然参加科举,其实为了已然不是名次,而是那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如果古代就有知网,这样展示才华的地方。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毕竟很少有人能活到100岁,更别提是一位研究学术一直研究坚持到100岁的人。
中国有那么多的大诗豪,像李白、杜甫、苏轼等等,还有那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可能也会在知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献,让其他人看中他。
她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发表论文的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网友都会担心她的起点太高了,最后发展如果没有亮眼成绩的,很难服众。
知网收录的是期刊论文,而中国古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较文学方面较少,发表的大部分可能是文学方面的。至于是谁发表,中国浩瀚千年人才济济,研究文学的大家数不胜数,不好界定最多是谁
因为发表是确定个人知识产权的必要方法。学术论文需要发表,有如下步骤:
1、根据论文所属的主题和学科类别,选择相应的学术期刊;
2、通过邮寄或电子方式(如果有的话)投稿,等待审稿意见;
3、如果审稿录用,有的需要进一步修改,然后交版面费(少数期刊不要),等待出版。
扩展资料:
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 本科在读(拿奖学金,评三好学生,保送研究生) 现在的学生都比我们当年聪明,都知道想办法发几篇文章,终测的时候加些分数就可以拿到奖学金了,版面费也就赚回来了,这样即得了名,又得了利,真是比较绝!想当初,我们只是傻不拉唧的一到考试就突击,一考完就打老师电话,早知道再加上这一手,年年也是三好学生了。最主要的是,可以在保送研究生的时候有加分,即使有的学校没有加分,在保研面试的时候,简历上多一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还是对面试很有作用的。 ● 毕业生(找工作需求) 人到毕业写简历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是在是太少,但是一时又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只好用发文章这个短平快的方式,水平高的,信息来源广的,一个晚上就搞定一篇文章。当初一个师兄毕业时有一篇文章在手,多少同学羡慕呀!一谈到工作难,别人都说,你有一篇文章呢,还怕什么?管他有用没用,至少也增加自信了不是! ● 保研推研生(找工作需求) 现在研究生虽说是个鸡肋,但是就业形势是在太差,更多人还是愿意呆在象牙塔里继续自己,所以每年研究生都在扩招。竞争这么激烈,就更别说保研资格了。现在保研不比选美程序复杂,学业成绩,社会实践,个人特长估计一些学校还会考虑一下长相身高都不觉得奇怪。不管怎样,研究生毕竟是与研究相关,还是学术水平站最核心的地位,这时有几篇文章,自然是能把很多人抛在后面了。我们当年就幸福多了,学校的研究生生源差呀,只看学习成绩,倒是简单了许多。 ● 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 需要在核心刊物发表两篇论文(个别学校有具体规定)。 ● 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 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刊物 ● 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 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国家级刊物,两篇省级刊物 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刊物发表几篇。 ● 中学生保送 不同的杂志出版周期不一样,一般要两三个月(特别快的一个月左右甚至半个月, 一部分可以办理特别加急发表 ),杂志有个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杂志版面很紧张,所以,如果用,应尽早预订,不宜临时抱佛脚,以免被动。每年三月份到十月份,是各地陆续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稿子都大量积压,版面都比较紧张,有的杂志可以安排的论文又很有限,因此应当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拖拉很有可能误事。 学术论文的发表需要作者自己出审稿费和版面费。很多作者还是懂得发表学术论文收取版面费的事实,但也有极少数作者似乎还没有分清楚学术期刊不同于娱乐杂志。学术期刊的存在,旨在向大家传播相对枯燥的学术研究成果,因此出版发行量较少。
1、学校也是一个等级是森严的社会组织,出来行政方面的等级外,职称是另一个等级系列,不同等级的教师获得的工资和津贴是不同的; 2、升职称要求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所以要发表文章; 3、教师也是创造性的工作,为了总结、提高、对社会做贡献,把自己的经验、思考写下来,就是论文,是对社会的贡献,发表了论文,就可以升职称,得到的待遇更高,社会声誉也更高; 4、有的人自己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写论文,找人操刀,实际上是不好的,一般都要给别人以金钱方面的酬谢。 5、写论文并不是十分难的事情,自己会写,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比较多,姓楼的名人辈出:楼护字君卿,父乃世医。他本人少年时就读过数十万字的本草、医经、方术书籍。医术高明,又善辞令,“楼君卿唇舌”为时人称道,甚得名誉。他做京兆吏时,认识了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这五位同时被封侯的“五侯”,经常串行走动,关系亲密。五侯各家经常用山珍海错款待他,吃多了,也会厌倦的。“每旦,五侯家各遗饷之。君卿口厌滋味,乃试合五侯所饷之鲭而食,甚美。世所谓五侯鲭,君卿所致。”楼护把五侯各家馈赠的菜肴用一锅杂烩出来,竟然出现了新的口味。此事,《语林》、《世说》、《西京杂记》等书都有记载。当时长安有说:“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是说他为人守信用。后举方正,历官谏大夫、天水太守,封息乡侯。楼玺字肇基(502-557),杞国东楼公38代孙,南朝梁代人,封南昌郡王。楼郁字子文,号城南,北宋时著名教育家。人称西湖先生,鄞县人,居城南。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楼郁志操高远,学以穷理为先,为本州人所尊重。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仁宗诏令各郡县兴办学校,延致乡里有文学行义者为之师。楼郁掌教鄞县“县庠”数年,又教授明州郡学,前后三十余年。学行笃美,信于士友,一代英俊,皆在帐下。其中著名的有清敏公丰稷,光禄大夫袁毂(毂博贯群书,擅名词藻),天台罗适等。楼郁登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进士,授庐江县主簿。自以为禄不及亲,无从政之意,以大理寺评事终于家。他喜爱读书,人称其“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图书达万卷。他著有《唐书编题》、《正议集》三十卷。楼常楼郁长子,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后因其子楼异贵显,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楼光楼郁次子,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其弥孙楼钥的《纸阁诗序》说他“才气俊伟不群。”神宗元丰年间,调任婺州浦江尉,升任新无为州判官,调杭州仁和县县丞,后以承议郎任县尹。权贵以势逼之,不为所动,罢职归。楼肖楼郁幼子,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7年)进士,任职和州助教。楼异字试可,楼郁之孙,楼常之子。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任汾州司理参军,调任永兴军虞幕府,又任东京文绣院监正,知大宗正丞。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任登封县令。三年后,迁度支员外郎,以养亲求知泗水。复为吏部右司员外郎、左司郎中、太府鸿胪卿,除直秘阁、知秀州。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以馆阁学士知隋州事。他在上任前向皇帝辞别时,奏请在明州设置高丽一司(即明州高丽使馆),依照宋神宗元丰年间旧制,重开中朝贸易。建议造海船一百艘,以备使者之用。建议将明州广德湖开垦为田,收其田租以给国用。他的建议受到宋徽宗的赞许,于是改任明州知州,赐金紫。支出内帑钱(皇帝私储蓄)六千万,作为建造海船的经费。明州鄞西依赖广德湖湖水灌溉,是有名的水利工程。但湖面一部分已被土豪侵占为田。楼异到任后,令尽泄湖水,废湖为田。垦辟湖田七万二千余亩,每年可收租谷三万六千石。因而徽宗对他很称意,令他连任明州牧,加直龙图阁秘阁修撰,又升至徽猷阁待制。在月湖的松岛建造“书锦堂”。楼钥字大防(1167-1213),南宋鄞县(今宁波)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历官太府宗正寺丞等,著有《北行日录》等传世。楼屯原名卓力(1880-1950),字肖嵩、辛壶、新吾,好玄根居士、麻木居士。浙江缙云人,久居上海。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篆刻得吴昌硕指授,合秦、汉和浙派之长,自成一格,所作驭刀如笔,气韵浑古苍媚。楼大年南宋人,字元龄,徐侨弟子。嘉定十六年进士,历官遂安、南昌知县,承议郎,户部犒赏所主管文字,朝奉郎。理宗为“训廉”、“谨刑”二铭。著有《铭心偶录》。楼适夷(1905.1.3~)原名锡春,曾用笔名楼建南,浙江余姚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楼南泉浙江省杭州市人,1922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楼云杭州人 中国第一个蝉联奥运金牌的运动员 在长达16年的体操生涯中,楼云夺得过40多个跳马冠军,其中包括3次世界冠军,不愧“跳马王”的美誉。楼大鹏(1936——)男,浙江宁波人。从小旅居英国,1953年回到祖国,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大学期间是一名优秀跨栏选手,曾以25秒2的成绩打破男子200米低栏全国纪录。1959——196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体育教研室任教,后调国家体委工作,历任国际司副处长、训练竞赛三司副司长、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80年代以来,先后担任亚洲田径联合会副主席并兼任竞走和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田联理事,亚洲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副主席等。曾获国际田联元老奖章和国家体委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奥林匹克工作小组集体奖成员之一)。楼继伟浙江义乌人 现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楼忠福浙江东阳人 中国广厦建设集团董事长。楼永良浙江东阳人 中国中天建设集团董事长。楼正文浙江东阳人 东阳三建集团董事长。楼志豪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楼东1939年出生,男,浙江东阳人。1961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机械系,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教授。1961年-1965年从事启床设计和高精度启床的试验研究工作。1965年至1981年从事军工技术工作,主管设计完成的多工位高效组合机床以及饣装生产线等重大拔改项目列国内同行业之首,获原五机部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部的奖励。1981年后长期从事工程建设机械与起重运输机械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起重与工程建设机械动力学及机械优化设计、动态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在《建筑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等全国性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上旋转水平变幅增式起重机活动撑架的优化设计”、“竺效开车荷限制器的设计与计算”、“塔式起重机的钢板式力矩限制器”、“国外塔式起重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论文40多篇。完成关于《塔式起重机安全装置研究》和《国外塔式起重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两项专题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合编高校统编教材《机械基础》一书。完成JZ200型混凝土搅拦机以及中小型塔机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金属工艺学》计算机题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系山东省高校看家、应用效果良好,并被入编《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等巨著。楼宝棠1935年出生,浙江东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江苏省地震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世界书画家协会中国总部常务理事,美国传记研究院顾问编委,淮涨书画院名誉院长。参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勘测、援外赴越南大地测量、中巴和中阿国界勘测,在大漠和高原等地区取得了重要测绘成果,荣获国家测绘总局出国援外乙等奖,荣膺前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授予的二级劳动勋间和政府总授予的友谊微章。对我国近一个世纪的地震科技文献进行了惧研究,合作编纂了《中国地震科技文献题录大全》,获全国科技情报优秀成果二等奖。提出了防震减灾策略、预案设计范式和预报发决策公式等,并合作编写了《地震对策》,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国古今地震灾情进行了惧研究,建立了“中国地震灾害数据库”主编了《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等书,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了地震防灾心理和地震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论文近30篇,其中10余篇获奖或被评为优秀论文,书画作品在参加“白马寺杯”国际佛教书画大展和世界华人艺术大奖等大殿赛中多次获奖,并亭子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楼洪田1935年出生,原名楼洪钿,浙江诸暨人。196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七零一所副所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零一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成员。长期从事高速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高速风洞实验技术的发展工作。曾主持一座0.5米的高超声速风洞的建设和一座0.6米三声速风洞的建设,均已建成,技术水平国际同类设备相当。主持“边界层的不对称转对飞行器气动特性影响的课题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研究成果获中国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与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35篇,主要论文有《动态试验人工转捩技术的初步研究》、《一个电子液压自动调节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再入体高超音速动导数天平的研制》、《气动静动稳定性的相关性与粘性滞稳定性的影响》等多篇。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曾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和国航天总公司颁发的“航天创业荣誉奖章”。楼辉映男,1929年5月生,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钢铁(集团)公司原付经理、教授级高工。195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59年北京钢铁学院进修教师毕业。曾任新疆钢铁公司付经理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疆金属学会理事长等。1993年出版专著《新疆钢铁经济地理》(32万字),系全国第一部钢铁经济地理新著,获新疆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编著《中国钢铁经济增长质量研究》(45万字),系国内第一部专著,提出21世纪是中国钢铁工业结构重组的历史时期的理论观点,受到国内钢铁界好评。在国内外、国家级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995年《论沿边型钢铁厂》(Discusiononthe"borderareamade"steelworks),在第七届中国日本国际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楼乾贵1923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歌剧演员、艺术指导。世界著名歌剧《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扮演男主角。音乐会独唱演员。1988年随剧院参加芬兰的“萨沃林那歌剧艺术节”的《卡门》及《蝴蝶夫人》艺术指导。1980年获文化部授予“音乐艺术”一等奖。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罗马尼亚)美声独唱比赛中获银厦奖。1954年被授予罗马尼亚国家红星勋章及波兰国家骑士十字复兴勋章。1992年为表彰在表演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于苏联及1956年、1983年、1998年录制独唱唱片及CD。1989年退休后任“首都歌剧培训学校”校长。北京市政协6、7、8届委员。楼修力1941年出生,浙江嵊州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制造系。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机车电传动》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株洲市情报学会理事。长期从事铁道电力机车内燃机车控制技术的研究70年代主持∜40KW大功率交一交自变频变流器系统”和“韶山1型电力机车采用可控硅级间调压的研究”的控制部分,均获1978年全国铁路科学大会奖;1982年主持撰写《国外电力机车的发展水平和技术趋势》专题报告,主要论点被铁道部采纳,作为150台8K型电力机车引进方案的决策依据之一,获1988年铁道部科技情报项目三等奖;1983年主编《韶山1型电力机车》一书65万字,1985年第一版,1994年第4次印刷;1988年以来任高级工程师主持内燃机车微机控制技术引进和国产化工作;1991年参加“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东风11型内燃机车研究,主持微机控制装置研制工作获得成功;同时研制出高精度、高可靠、高隔离电压的FG1477型隔离放大器,TQG10型电流传感器和TQG11型电压传感器,替代进口同类产品。目前正在主持内燃机车通用型微机控制装置研究。楼永金男,原籍浙江东阳、书法家,现系中国杭州临安市发展总公司局级干部、中共党员。自幼酷爱毛笔书法,现任世界书画家华交协会理事(研究员),中国桂林云雅轩艺社特聘书画家,高级书画师,中国亚细亚艺术研究院书法鉴赏家,中国中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临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在国际、国内省级以上大赛大展,曾多次入选、入展、入编、发表并获奖。有三十余件作品在美国、日本、韩国、泰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国务院机关老干部局、中央文联等地收藏,其中20件作品曾获国际荣誉。另有作品已在《20世纪国际书法篆刻名家作品荟萃》和《当代书画家福寿作品大观》、《跨世纪中华艺术人才大典》、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美术家传》、《世界美术集》等专集发表,并荣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同时由全国金鹅奖大赛、中国书画艺术名人研究院、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今日世界多元文化学院六国21家联合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并已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于一九九六年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又在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中1-3届书法作品相继荣获优秀奖、国际荣誉金奖、国际特别金奖,已由组织单位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泰国华夏国际交流中心联合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书法成就并已入编世界名人录。楼永仁男,1936年10月生,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人。杭州市江干区惠民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大学学历,原任浙江高等水电专科学校教师,部聘水电类教育委员兼全国水电类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课程组组长。1986年任浙江水电专科学校科技委第一副主任兼《水电学刊》主编。专长电气和电子技术1975年国内首创大型火电厂合金管道中频热处理技术和设备,该项目1986年获省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960年主编出版国内第一套《水电站电气设备》教材,1981年主编出版国内第一本《可控硅中频电源技术及其应用》专著,1991年主编出版大专全国通用教材《水电站自动化》。1996年后创建杭州惠民电子技术研究所,致力于开发高效节能全集成控制的可控硅中频产品和水电站自动化无人值守技术楼月樵男,1932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浙江省常山县水电局行政干部,现退休。1992年毕业于电大汉语言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中国收藏家大全》编委,中国收藏界评委会副主任、浙江省衢州市收藏协会理事。1991年开始收藏,主集银元、铜钱、铜元、纪念币、外国硬币、纸币、徽章、粮、布票、福利彩票银行练功券等。1996年、1997年、先后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举行个人钱币展览。1994年被省级刊物《杭州钱币》评为撰稿积极分子。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收藏事迹。自办《浙西集藏》。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连续四年获“全国百强信誉藏刊”称号。在浙江省《杭州钱币》、江苏省《丰泉》、江西省《信江泉友》等钱币刊物发表专著论文30余篇。编纂《常山县志》、《常山县地名志》、《常山县水利志》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有书号。楼振亚男,1939年6月生,浙江义乌人。一级教师。毕业于金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浙江师大)。现是义乌市江东镇中学退休教师,系义乌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当代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执教35年,桃李满天下。勤于笔耕,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人物介绍和文学作品。创办过《智力泉》科普报,在省地市各级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20多篇,其中“一块闪亮的基石”在1982年《科学24小时》上发表;“谈创造心理”在《科普之窗》发表;“刘朝阳教授侧记”、‘严谨治学,成就显著——记金松寿教授事迹”获义乌市科普优秀奖。1990年发明“中文字典快速查字法”,在1996年6月国家专利局主办的《发明专利公报》上公布,载入《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1998年在《新农村》发表“江浙物侯新编”,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普文章。利用30多年业余时间,呕心沥血写成《毛泽东》长篇叙事史诗。约164万字,分上、中、下三册,精装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将翻译成各种文字的版本,将传遍世界名国、为“毛泽东现象”增添无限光彩!楼森1929年生,浙江义乌市人。曾任小学教员、乡区中心校及初中校长,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兼社长,县委报道组副组长等,现为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金华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汉诗协会会员等。创作了1500多首古体诗词,有《恬雅草堂诗钞》、《斯可轩吟稿》行世。作品富于时代特色,前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报曾来信称其诗作“很有新诗意”。曾在中国当代文学新作评奖讨论会上获创作二等奖,在94年《人民文学》遵义笔会和“名星杯”全国诗词大赛中获一等奖,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和遵义博雅苑陈列馆等单位收藏。有300多首诗词在全国20多家报刊上发表,并分别入编于《中华当代咏物诗词选》、《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中国铁路诗词选》、《当代诗词五百家》、《当代千家诗词丛书》(第2.3,4集)、《中华诗魂》、《国魂诗碑》、《中华吟薮》、《回归颂》、《人民心中的邓小平》等50多本诗词专辑(含诗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家话成才》一书中,以5000多字的篇幅介绍了他的学诗生涯。其业绩辞条被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英才大典》、《世界名人录》等7部辞书。楼嵩1928年生,浙江省浦江县人。擅长书法、国画。现任长白山国际书画社理事,中国江都书画院高级画师。内蒙古青年书画院院士,北京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离休干部书画联谊会会员。1992年2月作品《塔山之春》入选“浦江书画展”,1995年11月作品《玉堂富贵》入选“95浦江中国书画展”;1997年7月作品《天香国色》入选“长白山书画篆刻展”;《雁归图》入编《纪念香港回归全国美术作品集》;《繁荣昌盛》入编《国际书画艺术精品集》;《雁群图》入编《洗笔泉书画精品墨存》;1998年作品《蜀葵》、《雁》获精品奖,入编《当代书画名家精英大典D、E卷》;《松鹰图》入编《新世纪书画艺术》;1999年《吉祥富贵》入编《当代绘画艺术》;《黄山揽胜》在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中获铜奖,入编《国际金鹅奖书画磊观》并在美国纽约中国艺术展厅展出;《和平富贵》在中国老年书画大展中入选,入编《中国老年书画家精品集》并在北大文化中心展,获“跨世纪优秀老年书画家” 光荣称号;《傲雪怒放》在’99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书画大奖赛中入选,在山东省曲阜市美术馆展出并入编《书画大展优秀作品集》;《牡丹》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画展中获“创新奖”,由组委会收藏并命名为“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寒梅吐艳》入编《当代绘画艺术》;《富贵祥和》入编《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等。楼惠民男,1932年8月出生,浙江永康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永康市旭光农泵厂支部书记。主要业绩:从事政治工作40多年,领导群众总结“小苗带土移植,横行器操作”经验,取得农业丰收。所在农机公司连续9年被县、市、省农机系统评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称号,还多次被县、市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等。个人多次被评为“三等功臣”、先进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创文明城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代表作有《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法宝》。楼建祺高级工程师,1943年出生,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海运学校。现任贵州省港航监督局副监督长。是“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贵州省航海学会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水运杂志社特约记者。在贵州从事港监船检工作36年,参与了港监机构改革的全过程,在担任省处处长的13年中,参与制定全国、全省的船舶、船员法规制度,技术标准多种,主编了《贵州省内河小轮、机船船员读本》、《贵州省民间渡船渡工初级教材》(有修订重印)2书。指导并主审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手册》1书。曾被交通部科技司任命为“乌江新船型及运输方式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课题鉴定活动。曾被四川省交通厅及重庆市政府联合组成的“95.11.13特大翻船事故联合调查领导小组”聘为“事故原因分析鉴定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事故鉴定、起草“专家组鉴定意见”等工作。撰写了各种专业论文36篇,分别在全国性研讨会上交流,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其中有8篇获优秀论文奖。代表作有《整体推进贵州省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剖析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之道》、《贵州省渡船事故纵横观》、《探讨乡镇运输船舶的安全管理之道》、《建设有贵州特色的水监管理体系》、《水上漂流旅游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等。曾5次获得贵州省人民政府表彰的“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所在单位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个人传略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当代中华英才大典》等辞书。楼锦新男,1937年生,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历任省卫生厅科教处副处长、省医科院党委副书记、浙江中医学院人事处长、统战部长、浙江省七届政协委员、五届侨联委员。在卫生厅工作期间,主持制订了“七五”医药卫生、计划生育规划。在国内较早实行课题同行评议、签订合同;突出重点,择优支持。组织甲肝、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渔民冠心病和大肠癌防治研究等攻关,并取得一批国家、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尤其是甲肝、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已大量生产,收到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立题调查使用进口Ⅷ因子的血友病病人,在国内首先发现4例HIV感染者,推动全国该项工作的开展。撰写《科研经费管理的几项措施》、《医疗卫生科研体制改革的一条途径》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科技管理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等刊物上,其中2篇获省优秀论文。科技新闻报道1500余篇,一些专题报道在《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医学研究通讯》上发表。《浙八味微量元素研究新进展》获省科技新闻二等奖。有关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经验在全国医药了卫生科研处长会议和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工作大会发言交流。4次被评为省政协提案、反映社请民意积极分子。本人传略已被载入《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名辞典》。楼开泰又名楼之声,男,1938年生,浙江东阳巍山镇王西塘村人,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56年东阳中学毕业,考人西北工业大学发动机设计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分配在成都发动机公司设计所工作,历任设计员、设计室主任。1984年调四川省总工会工作,任四川省职工技术协会副会长和技协办公室主任(后改处级调研员),并兼任四川省发明协会副干事长。曾主持过两种型号发动机新式燃烧室的研制,获航空工业部奖励。主编《某某型发动机结构分析与使用维护说明书》。发表论文“试论蒸发式环形燃烧室”、“燃烧室扩压器流阻系数的一种新算法”、“浅析环形扩压器当量扩张角的几种算法”、“搞好宏观控制,促进微观搞活”和“对技术交易中违约的判定”等。“职工技协是搞活工会的活化剂”获全国技协优秀论文二等奖。退休后受聘于成都前锋暖通公司从事中央热水机的开发设计工作。楼烈英又名震祥,男,1932年生东阳市,北江镇大园村人。1988年晋升为高级讲师。已退休,现住吴宁镇迎晖南路125号。1954年考入南京大学,1958年毕业,曾在安徽舒城中学、东阳二中任教。1978年复职,先后在楼西宅中小学,湖溪二中、东阳教师进修学校任教。著有“中途岛海战”及“启发式教学一例”等文,其中“壮哉!吴复夏烈烈士”,选入《华夏壮歌》,被译成英文、日文在国发行。楼永林男,1936年7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然后分配到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现名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主任工程师、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理事与减震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土建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长,沈阳市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从事工程抗震,建筑结构及地基基础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服务。参加抗震加固技术研究与配筋砌体研究两项目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订书持的多层砖房滑移减震研究项目获省建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性著作有参加编著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措施》等。在国内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科协优秀论文一、二等奖。砖房滑移减震研究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在沈阳、海城、东港等市建成耐震住宅六万多平方米。1992年荣获建设部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五常教授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1963年―1967年攻读博士学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跟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1969年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1982年起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张五常教授的理论主张往往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英文1982)、《卖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张五常教授在理论上下过苦功,“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已把价格理论咀嚼透烂。另一方面,张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时间用于现实问题的实践调查,多年砺炼,使他的学术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浑然一体。 钱颖一(Yingyi Qian)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钱颖一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4篇论文,仅仅2006年,钱教授就有3篇学术文章发表,说明钱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钱颖一教授在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1982年)、耶鲁大学运筹和管理科学硕士(198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年)。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 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组织和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中国未来所面临的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重多机遇与挑战,钱教授反对单一渐近式说法, 坚持渐进与激进并行的观点。 郎咸平(HP Lang, Larry)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堪称林毅夫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林毅夫教授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张市场取向的改革,认为只有实行市场经济,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形成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信息指标体系,才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邹恒甫(Zou Heng f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 邹恒甫教授说过喜欢做两件事:一是教书,和学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读书,主要是历史和哲学。1962年,邹恒甫出生于湖南。1977年进武汉大学。1983年到哈佛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堪称中国新一代经济学人中的元老。1992年,邹恒甫博士一手创办了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开办了国际数理金融和数理经济系两个班,开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试验。这两个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学经济系输出很多中国经济学博士生,邹教授的行动赢得了经济学同行之间的佩服和尊重。邹恒甫对于教育所做的贡献,首先不愧于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本职。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经济学英文期刊《经济学与金融年刊》,该刊成为国际经济学主流刊物之一。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六十篇学术论文。他是华人中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他基本上不为社会所知,所以,他的社会影响力为一星,真可谓最低调的经济学大师。 吴敬琏(Wu Jing Lian)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吴敬琏教授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是一个睿智和良知兼备的中国学者,他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吴敬琏教授并没有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但是他仍然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适时转变到整体改革战略,规划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路径,论证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张维迎(Zhang Wei Yi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教授可能是挨骂最多的经济学家,什么“资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屁股决定脑袋”,一时间学术争论和人身攻击的界限被彻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骂张维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没有完整地读过张维迎的一篇文章。从1984年至今的20多年里,张教授张从事产权和企业理论的研究是一贯的,长期的。张教授还应该算作是将“博弈论”(Game Theory)引入中国的开山之人,做了大量有关博弈论“传道授业”的工作。随着海龟进入中国学术界,他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小。 李稻葵(Li, David D)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除了经济学业内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个经济学者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李教授发表评论的同时也定义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先后担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陈志武(Chen Zhi W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陈志武教授是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华尔街对冲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资经理,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奖励。陈教授是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理论、证券定价、新兴资本市场方面的专家。最近几年,陈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什么制度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陈博士研究关注的问题。 田国强(Tian Guo Qia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田国强教授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学界还是在中国经济学界均名声远扬。然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赴美留学的孜孜学子,田国强的求学道路异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得该校数学硕士学位, 198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他提出了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即有限经济自由和不完全市场体系环境下的企业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经济制度环境得到适当的改变,社会才能有效地变换产权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为德州A&M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fr=ala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是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少年命运多坎坷,但刻苦自学,18岁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1920年8月,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彻底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1938年学成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46年10月应爱因斯坦之邀赴美讲学,后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 1950年1月,华罗庚回到祖国,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他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写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主要结果仍为世界最佳,先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完全确定了他作为纯粹数学若干分支的世界领袖人物之一的地位。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他平生大力推广和普及“优选法”和“统筹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1904年留学日本,并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24岁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获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其间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 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提出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不朽的功勋。 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开始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等职。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他隐姓埋名工作28年,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美留学,获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8至1929年赴德国、瑞士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1936-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从事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43—1946年再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受邀到美国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由于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须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上述条件后,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于1947年2月,毅然带着妻儿回国。回国后,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教务长、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学部委员、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协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作为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并独树一帜的中国第一人,周培源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他一直致力于求解引力场方程的确定解,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1940年,他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湍流脉动方程,并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论,从而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1945年,他在美国的《应用数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论文,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引起国际上广泛注意,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湍流模式理论”流派,对推动流体力学尤其是湍流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 钱三强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和奠基者,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193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居里的女儿)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40年获博士学位,并继续做小居里夫妇的助手。1946年他与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和四分裂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导师约里奥骄傲地称之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并向世界科学界推荐。当时众多西方媒体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为此,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8年,钱三强谢绝了导师和同事们的竭力挽留,不顾国民党政府的威胁,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回归后的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工作,担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同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成为了规划的制定人,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又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亲自领导了核物理、中子物理、钚化学、热核反应等十多项课题的研究,解决了铀235生产中的扩散分离膜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他倾心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大批呕心沥血的杰出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功氢弹。钱三强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这位中国的“核弹之父”、科学泰斗,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193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加州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并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从而在28岁时便奠定了作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的地位,成为和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和航天领域内的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 1947年,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但是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1950年便开始争取回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钱学森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被没收了各种资料和书籍,被诬陷为“间谍”,美国政府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软禁在一个孤岛上,但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与美国外交谈判,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1956年初,国务院、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刚成立的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同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钱学森在控制科学、物理力学、应用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苏步青,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数学系教授、主任、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等职。1919年赴日留学,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邀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和陈建功教授带领弟子们到山洞里研究数学,正是在这时他点燃了那块神圣高原上的星星之火,于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陈景润等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突出贡献,才有了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的一枚枚金牌。 苏步青一生致力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青年时期的苏步青,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东方国土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数学明星”。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微分几何学、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射影曲线概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国际公认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引起了国际数学界强烈反响。他是我国第一位研究“K展空间”的专家,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有着在国际数学界不可争辩的地位。其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他的许多成果已被许多国家的数学家大量引用或作为重要的内容被写进他们的专著。 苏步青是一代数学宗师,更不愧为我国教育界的泰斗。他热爱教育,登台授课60年如一日,培养了一大批数学英才。他归纳出三条培养优秀学生的做法,一是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当时在中科院形成了“苏步青效应”,组建了一级级坚定的人才梯队向着数学王国进军。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技术发展“863计划”的4位倡导者之一。1930年赴德国,师从于被爱因斯坦誉为“天赋高于居里夫人”的杰出女物理学家迈特内。27岁荣获博士学位。后去英、法、荷等国作学术访问,见到卢瑟福等物理学家,学习了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技巧。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又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14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献给了国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柏林大学 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建树颇丰,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从1940开始至80年代,几乎每十多年就有一项世界级成果和重大发现。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不愧为中国核物理泰斗。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隐姓埋名17年,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吴文俊,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国际自动推理界的先驱。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4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7年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先后担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是著名的数学家,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并广泛运用于数学研究和解决连塑性领域的有关难题,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1957年因他在数学领域拓扑学方面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和钱学森、华罗庚同时获得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次中国科学院一等奖。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对提高我国数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战斗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享誉世界。曾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 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4亿亩,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一年全国增产的稻谷足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杂交水稻从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大致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587亿美元相当。 作为建国以来贡献最大的农学家,袁隆平先后荣获 “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杰出发明家”等11项国际大奖。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在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年会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称赞他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由于他在杂交水稻上重大贡献,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他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称:“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 赵忠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与教育家,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之一。1927年赴美国留学,师从于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1930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同年回国,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 赵忠尧在核物理特别是硬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有着突出成就。1930年最先观察到γ射线通过重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个发现足以使他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瑞典皇家学会也曾郑重考虑过授予他诺贝尔奖。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国物理学家对赵忠尧的成果提出了疑问,虽然后来事实证明赵忠尧的结果是完全准确的,错误的是提出疑问的科学家,但这却影响了赵忠尧的成果被进一步确认。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在1997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写道:“书中有一处令人不安的遗漏,……没有提到中国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尽管他是最早发现硬伽马射线反常吸收者之一,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1931年,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开设了我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后来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也都曾经受业于赵忠尧。 1950年8月当赵忠尧和钱学森夫妇等一道回国之时,美军最高司令部连发三道拦截赵忠尧的命令,强行将赵忠尧押进了美军在日本的巢鸭军事监狱。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也发来中国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努力下,于1950年11底回国。 回国后的赵忠尧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成了我国最早的两台加速器,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打下了加速器和核物理研究的基础。1973年年事已高的赵忠尧又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积极参加高能实验基地的建设,并带出了一批青年才俊,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地理和气象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闻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28岁时荣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6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之次应力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获“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校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并任副主任,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