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会查重2 因为学术界对于抄袭和剽窃的惩罚非常严厉,所有的论文都需要经过查重来保证学术诚信3 即使是未发表的论文也需要进行查重,因为未来可能会有机会发表,而且即使不发表,也需要保证自己的论文没有抄袭和剽窃现象。因此,自己的论文也需要进行查重。
稿件已经开始排版,在你看到信息时的最近一期发表
查重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学者检查自己的论文是否存在重复的内容。查重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语料库查重,它可以检查文章中是否存在相似的文本,以及论文中与其他论文的相似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抄袭检测软件,通过对文本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抄袭行为。此外,还可以使用网络查重工具,通过搜索网络上的文章,来检测文章是否存在相似的内容。总之,查重是一种有用的技术,能够帮助作者检测其论文是否存在重复的内容,可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如果您的论文未发表,但已经进行了查重,那么这可能是因为您的学校或导师要求您在提交论文之前进行自查,以确保您的论文没有抄袭或剽窃等问题。此外,一些论文查重软件可能会提供免费的试用期,您可以在此期间使用该软件进行查重,以确保您的论文质量。如果您的论文未发表,但已经进行了查重,那么您不必担心,因为这并不会对您的论文发表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论文的查重是在论文提交之前进行的,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如果您的论文已经通过了查重,那么您可以放心地提交您的论文,等待审稿人的评审和发表结果。
我看到:通知:全国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郑密路18号全国职称论文办(原名)、高级职称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职称(高级经济师、农经师、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论文(论文选题、论文范文、论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等。即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在百度第11-19页,360第15-27页,搜狗第17-27页。 详搜: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郑州论文大学郑密路20号全国办、郑州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20号全国办、郑州高级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20号全国办、河南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20号全国办、河南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河南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学院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期刊论文也是需要查重的。期刊发表论文一般超过30%直接退稿的。期刊论文对重复率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些,大部分核心期刊的查重率要求不高于10%,也有一些是不高于5%,而一般的普刊大部分要求不高于25%或是30%,核心刊物对论文的原创水平和学术含量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有些参评者会在投稿前自己查重复率,只要是作者自己认真写作的论文,重复率不会超过5%,重复率超过10%只能说明引用别人的东西太多,自己的思考总结的东西太少,建议在提交初稿之前,最好先自己到万方去检测一下自己的重复率,看下自己的重复率是否达标,以免太高了而错失了机会,这样就会弄得时间非常紧张。万方个人检测:
投小论文前都会问投稿需要查重吗,当然是需要进行查重的。而且查重率过高是无法通过出版社的,没通过的话就需要修改,否则会被出版社被退稿。成功投稿发表类期刊论文,对于需要职称评定的朋友来说非常重要,而杂志社、学报等为了打击学术造假行为,都会对投稿论文进行查重,检测合格者才有机会发表论文。另外,发表的期刊小论文都需要论文查重的检测,评审机构通常都是用的知网期刊检测系统amlc或者smlc,该检测系统是专门用于检测期刊论文、已发表论文 、待发表论文的检测。具有高度的参考性,建议大家提前做好相关查重。一般来说,我国中文类期刊论文分为:核心期刊、普刊;不同类别、杂志社的中文期刊对于查重要求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大致的查重标准和要求,只要查重结果保持此标准内,基本都能投稿审核成功:初级职称论文查重率要求低于30%;中级/省级职称论文查重率要低于25%;高级/国家级职称论文查重率要低于20%;高级/核心期刊职称论文查重率要在5%-10%左右。最后,不同杂志社要求不同,上述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没过就会被退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修改:同义替换,这是最常见的降低重复率的方法,但前提是,作者要对文章的框架及论述的内容足够熟悉,将相近意思的语句替换掉存在重复的部分。慎用改变语序的方法,改变语序不但对重复率降低没有太大作用,反而容易使句子前后衔接不起来,不通顺,过于生硬,影响到论文的质量,所以不建议改变语序。缩减文字,对文章进行“瘦身”也是有效降低重复率的方式。
发表到期刊上的论文都是需要查重的,一般会用知网的AMLC/SMLC查重系统进行检测,这个系统是专门检测期刊论文、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重复率的。普通期刊一般要求论文的重复率在30%以内,核心期刊则更为严格,需要重复率低于10%才行。重复率合格,还会有专人检查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所以,发表论文一定要按照期刊的要求来,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录用率。论文的重复率如果未达标,会被退稿;如果合格,符合期刊的要求,会有一个录用通知,一般是不会告知具体查重结果的。
国内六西格玛官方证书主要有两个,六西格玛绿带和六西格玛黑带,都是中国质量协会发的。
1、参加考试。必须报名参加CAQ六西格玛绿带资格注册考试,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注册质量工程师资格、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六西格玛管理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考试时间一般为10月中下旬,周六上午9:00-11:00。
2、获得培训经历。申请者需参加专业机构或实施企业举办的六西格玛绿带培训班,并取得培训证书。
3、申请注册。申请注册就是拿自己做的一个六西格玛项目去发表,有评委评审,审项目的逻辑、使用的方法、简报能力等,通过后最终才能拿到六西格玛绿带证书。有效期三年,三年后复核。
去管理类网站搜呗,推荐一个《制慧网》,有很多六西格玛的文章,还有资料下载
马逢时天津大学数学系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曾任全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工科院校应用概率统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杂志副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应用数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主持制定国家标准:《I型极值分布异常值检验》。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96年起,从事六西格玛黑带咨询培训工作,获得摩托罗拉公司认证的全部核心黑带课程授课资格,在摩托罗拉、中兴通讯、联想、东芝等中外大公司任教六西格玛黑带、绿带培训课程。现为全国六西格玛推进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顾问。在全国第三届六西格玛大会上,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优秀六西格玛培训导师”称号。周暐美国赛仕软件集团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在《中国质量》、《品质》等权威质量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曾受邀为多家著名企业和高等学府辅导统计应用及六西格玛专业知识。刘传冰光宝集团六西格玛暨品质管理部副理,ASQ(美国质量协会)会员、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中质协注册六西格玛黑带培训教师,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培训教师,为多家著名企业辅导统计应用及六西格玛专业知识。
一篇2003年博士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文部分的安胜姬,张兰英,郑松志.1999.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 (2):197~199包光迪.1955.甲壳质及其提炼.化学世界.10(3):137~138包启明.1958.甲壳质纤维制造法.化学世界.13(9):388~389包启明.1959.甲壳质的新的利用-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织物.化学世界 1959(6):271~272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6.架桥されたュソニセクマソナソ球状粒子及びその制法JP昭62-236839. 昭61-04-08.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7.架桥グルコマソナソィォソ交换体.JP平1-94949. 昭62-01-06蔡希陶.1937.中国产之蒟蒻属植物.中国植物学杂志.4(1):1~5.常敏毅.1987.抗癌本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06~308.陈开勋.1999.新领域精细化工.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313~342陈玲,杨连生,余淑君,颜盛发,张力田.1997.制备羧甲基淀粉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7(2):9~12陈志勇,张玉霞,袁彦超.2002a.红麻纤维对Zn2+、Cd2+、Cu2+、Ni2+离子的吸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2):186~188陈志勇,栗印环,张艳青2002b.硫氨脲基红麻纤维的制备及其对Ni2+、Cr3+、Mn2+的吸附性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333~335陈中兰,陈龙生.2002a.新型鳌合纤维素富集原子吸收测定痕量的铅、镉、铜和镍.离子交换与吸附.18(5):464~469陈中兰.2002b.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螯合纤维素对Cd2+的吸附机理.应用化学.19(11):1097~1099冲增哲、黑田俊朗、岸田典子著.古明选译.1990.魔芋科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57~171崔志敏,朱锦瞻,罗儒显.2002.两性甘蔗渣纤维素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32~240董绮功,张军平.2003.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4):719~723董绮功,张军平,李亚荣.2002.聚硫醚型纤维素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9(l):94~96范田园,魏树礼,周喜林.1999.利福平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43~44方华丰,周宜开.1999.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5):315~31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a.二甲胺修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63~26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b.壳聚糖衍生物吸附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82~288冯淑英. 1995.包醛氧淀粉与氧化淀粉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比较.中国疗养医学. 19954(3):74~76冯叙桥,赵静,张盛林.1995.魔芋的利用与加工.食品与机械. 1995(5):12~13冯亚青,刘燕.2002.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35(6):766~768傅伟昌,王继薇.2002.两性化螯合棉纤维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工通讯.36(3):9~11高洁,汤烈贵主编.1996.纤维素科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 龚盛昭.1999.利用蔗渣或稻草制各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纤维素黄原酸酯的试验.甘蔗糖业.1999(5):43~45.古卓良,凌树森.1998.白魔芋精粉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营养学报.20(3):343~347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70.贵州草药(第二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70郭国瑞,钟海山,王科军,滕丽莉.1997.微波作用下甲壳素的脱乙酰化和壳聚糖的羧甲基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3):57~59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1982.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616~625.何东保,石晓明,石毅,詹东风2002.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凝胶化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70~74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胡翎,陈远荫.1998a.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Ⅰ.棉杆纤维含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5(3):243~245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吴成泰,唐玉蓉.1998b.绵杆纤维的改性(Ⅱ)─氮杂冠醚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4(3): 236~238胡翎,孟令芝,李庆云,何永炳.1999.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Ⅲ)—多乙撑多胺纤维素醚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6(1):44~47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分院.1993.珠状交联葡甘聚糖的制备方法. ZL93110973.6.1993-04-20.黄海兰,曲荣君. 2003.CMC-Na/TETA-B62型蛇笼树脂对Ag+、Cr3+和Hg2+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1):43~48黄海兰,曲荣君.2002.CMC-Na/DETA-B62型蛇笼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17~222黄卡玛,刘永清,唐敬贤.1996.电磁波对化学反应非致热作用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7(5):764~768.黄宁兴,郑文杰,谢红鹰,黄任鹏,欧阳健明. 1999.两种磁性微球的载药特性.广州化工.27(3):34~37.吉林大学.1989.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CN1050024,1989-09-09.纪春暖,成国祥.2003.蛇笼型螯合树脂CMC/EDA/B-6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3(1):35~38贾成禹,陈家任.1991.魔芋葡甘露聚糖新载体制备和对葡萄糖淀粉酶的固定化.生物化学杂志.7(3):359~364贾云.1997.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去除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1):31~35江苏新医学院.1997.中药大辞典(缩影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29~ 333江西省卫生局.1970.江西中草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7景世兵,永野伸郎,西鸟羽刚,宫田苑重,伊泽敏雄,日下多,吉本宏,山口达明. 1994.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对肾衰模型鼠的研究.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2):104~108.具本植,张淑芬,杨锦宗.2001.交联阳离子淀粉(DS=0.95)的干法制备及其脱色性能.化学研究与应用.13(1):59~62.雷国元.2000.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国外金属矿选矿.2000(10):2~6雷建都,谭天伟.2002.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记介质的制备及优化.化学通报.65(4):265~268李斌,谢笔钧,任熙儒.2002.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粮油科技.2002(3):29~31李波,谢笔钧.1999.国外魔芋葡甘聚糖的开发研究现状.农牧产品开发.1999(8):6~7李恒,龙春林.1989.药用植物磨芋的考证.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2):87~92李恒.1997.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84~89.李继平,宋立民,张淑娟.2002.磁性交联壳聚糖对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中国稀土学报.20(3):219~221李时珍(明).1975.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9l~1192李松林.1993.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16(5):114李致冉,田瑞亭.1990.关于地瓜淀粉变性的研究.山东化工.1990(1):1~4梁想,尹平河,赵玲,白燕,黄长江.2000.海带生物吸附含铜废水的试验.广州环境科学.2000.15(4):13~15林友文,陈伟,罗红斌,唐威.2001.可再生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性能.福建医科大学学报.35(1):57~60刘峥.2000.壳聚糖缩合呋喃甲醛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化学研究. 11(4):36~39刘钟栋.1998.微波条件下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制备及结构分析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4(3):243~251楼益明.1991.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及应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93罗道成,易平贵,刘俊峰,胡忠于.2002.改性壳聚糖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材料保护.35(1):11~13罗立新.2002.淀粉氧化改性粘合剂发展现状及展望.包装工程.2002(10):65~ 70罗盛旭,钱倚剑,王旻.1999.壳聚糖吸附剂对低级醇类吸附作用的研究.化学世界.40(9) :477.马百平.1993.魔芋的药用研究概况.中草药.24(1):49孟令芝,杜传青,符兆林,何永炳,陈远荫.2000a.多孔纤维素球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6孟令芝,杜传青,龙凯,陈莉,何永炳.2000b.纤维素-铝-硅复合物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6~9潘海燕,冀兰涛,丁清波.2002.梧桐落叶对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环境通报.26(1):91,15庞杰,刘佩瑛.1999.魔芋葡甘聚糖改性剂流变学特性研究.成都,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庞杰,孙远明,冯彤.2000.魔芋淀粉改性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3): 41~42庞杰,孙远明,乐学义,刘佩瑛. 2000.六偏磷酸钠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2(1):59~61彭长宏,汪玉庭,程格.1998接枝羧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环境科学.19(5):29~33彭湘红,陆茜,李忠铭,王敏绢.2001.多孔球状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2001(1): 44~46.青岛海洋大学.1996.一种制备甲壳质微球载体的方法.CN1145410A.1996-03- 19曲荣君,王春华,阮文举.1997.多胺交联纤维素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X1).林产化学与工业.17(3):19~2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6.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6邵自强,廖双泉,李晓萌,白松,谭惠民.2001.棉纤维蒸汽闪爆改性及其化学反应性能.火炸药学报.2001(1):44~46山下晋三,金子东助编,纪奎江,刘世平,竺玉书,黄应昌,李德宝等译.1990.交联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1~52四川石油局天然气研究所.1987.羟乙基羧甲基魔芋增稠剂. CN1003446B. 1987-04-27.史黎明,刘爱芳,方存梅,谭廷华.1998.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试验.西北药学杂志.13(2):71~72.施介华,刘清.2003.取代基效应对三苯甲酸纤维素酯类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化学.31(3):336~340苏敬等撰(唐).1981.新修本草(尚志钧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1孙多先,吴水珠.1994.壳聚糖和甲壳素接枝丙烯酸功能膜的pH刺激响应性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3):23~25孙二虎.1990.蘑芋古今称考.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4):86谭茵,王瑞淑.1995.魔芋精粉对五种二价金属离子的体外结合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2(4):195~197唐爱民,梁文芷.2002.纤维素的功能化.高分子通报.2002(1):1~9唐慎微.1957.重修改和绎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3唐慎微撰(宋).1982.重修改初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汤荣生,穆军,张道宪,王磊.1996.魔芋精粉及其改性产物成膜性能研究.食品科学.17(7):62~65田汝川,赵慰深,高铭适,于九皋,李金声,白主心,刘瑛.1983.2-氯3-羟基丙基交联淀粉醚的研制及其含氮置换物用于除去重金属.天津大学学报.1983 (2):107~120.王爱琴.1999.壳聚糖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王爱民.1983.不溶性淀粉黄原酸化二硫的制备及应用.工业水处理, 13(1): 32~34王春华,曲荣君,王海霞,高士芹,杜爱君.2000a.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工业水处理.20(3):11~15.王春华,曲荣君,蒋涛.2000b.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II·CMC/ B-62/TETA体系.离子交换与吸附.16(1):7~12王格慧,宋湛谦.2000.多胺型整合棉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2):9~12王格慧,宋湛谦,王连生.2002.树皮的化学改性及其吸附特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12~16王关民,郑亚西.2002.TBP纤维棉对铁(III)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矿物岩石.22(2):97~99王蕾,王立身.2002.粒状壳聚糖-纤维素复合体对卷烟烟气中湿焦油及烟碱的吸附作用.科技开发动态.2002(4):15~17王念孙.1983.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王文晟,谢笔钧,胡慰望,马东兰. 1994.没食子酸(TNC)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7):3~7.汪玉庭,程格.1996.接枝羧基淀粉去除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8(2):16~18.汪玉庭,程格,朱海.1998.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邬应龙,郝晓芸. 1998.摩芋葡甘聚糖颗粒阻溶剂的筛选与应用.食品科学. 19 (9):17~20乌云,耐登,贾长宽.2002.羧甲基淀粉的快速制备工艺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 27:46~47吴其濬(清).1955.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955吴万兴.1989.魔芋精粉中甘露聚糖含量测定研究.食品科学.19(3):56~58吴小芹.1992.树皮开发利用的若干途径.广东林业科技.1992(3):26~28,37吴奕真.2002.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角质复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福建环境.19(3):33~36武汉大学.1999a.复合魔芋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CN 1301790A.1999-12-24武汉大学. 1999b.可降解增强型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3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c.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8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d.可溶可食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91A. 1999-12-24.武汉大学.2001a.魔芋生物全降解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356416A.2001-12- 20武汉大学. 2001b.魔芋精粉或其化学改性产物的种衣成膜剂及其配置方法. CN1328081A. 2001-12-26.萧统.1977.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谢雅明.1983.可溶性甲壳素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世界. 1983(4):118~121谢虞升,李汉保,宋炳生.1998.天然澄清剂与乙醇沉淀对中药口服液中钙含量影响比较.中草药.29(7):459~461解战峰,邓娟,常建华.2002.用麦杆纤维素制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55~260解战锋,李宝平.2003.稻壳纤维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应用化学. 20(2):167~ 170熊鸿燕,张波,刘育京,涂瀛.1999.交联淀粉碘的制备基对水中细菌杀灭效果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6(1):1~6.徐丽英,何彦霏,奚昊敏.2001.氧化淀粉水处理剂的研究.净水技术.20(2):27~ 29徐锁洪,严滨.1999.改性羽毛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工业水处理.19(6):27 ~28严俊.1984.甲壳素的化学和应用.化学通报.1984(11):26~31严俊,张丹莺,罗立新,徐荣南.1989.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5(3):186~190颜伟荣,俞耀庭.2002.重症肌无力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3(10):1887~1890杨超雄,吴锦远.1998.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的研究I树脂吸附二价重金属离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6(2):36~44.杨冬梅,徐淑英.2002a.纤维纱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离子的提取.辽宁工学院学报.22(4):49~51杨冬梅,徐素英.2002b.利用废报纸合成树脂并提取废水中的铜离子.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1(2):99~101杨福顺,卓仁禧.1990.侧链含5-氟尿嘧啶甲壳胺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0(3):322~326杨洪,宁黔冀,祝红杰.2002a.养殖海带对Pb2+、Ni2+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3(3):50~55杨洪,宁黔冀.2002b.化学处理海带粉对La3+,Ce3+的吸附.海洋科学. 26(5):21~ 22,71杨兴钰,张香才,郭能,白一穷,杨自善.200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湖北化工2001(4):20~21杨玉玲,周凤娟,李新华.2001.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6(6):47~50.叶君,熊犍,苏英芝,谢国辉.2002 微波辐照下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造纸科学与技术.21(5):23~25印寿根,李朝兴,徐欢驰,李欣,何炳林.1996.珠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通报.1996(2):100~104.尹小红,常建华.2003.纤维素强阴离子交换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1):33~35于九皋,杨冬芝.2003a.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肌酐的吸附研究.药学学报38(3):191~195.于九皋,杨冬芝.2003b.新型肌酐吸附剂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3(1):1~6余艺华,顾汉卿,何炳林,郑治纲,白铁环,王宗泽.1997.磺化羟乙基化交联壳聚糖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1997(5):606~610俞宁,李纯茂.1996.利用棉杆皮,棉铃壳处理重金属废水.环境保护. 1996 (9): 20~21张德峰.2000.轻度交联羧甲基化复合变性淀粉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6(6):154~156.张东华,汪庆平.1998.硼砂在魔芋精粉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1998 (3): 37~38张红雨,冀兰涛,王乃岩,沈宁红.2002.梧桐树落叶碎屑对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精细化工.19(2):80~82张健,张黎明.2002.疏水化水溶性两性纤维素接枝共聚物与粘土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学报.18(4):315~320张立实,王瑞淑.1998.魔芋精粉对大鼠消化道铅吸收和慢性铅中毒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5(1):79~81张秋华,骆赞椿,蔡小洪.1994.水溶性羧甲基甲壳素的制备.精细化工. 11(4): 36~37张升晖,宋新建,米远祝.1999.魔芋精粉的交联化学改性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6):19~21张淑媛,李自法.1991.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用于处理含镍废水.水处理技术. 17(5):329~332.张彤,徐莲英,蔡贞贞. 2001.壳聚糖澄清剂对中药水提液中锌、锰、钙及重金属元素铅的影响.中成药.23(4):243~245张燕萍.2001.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5~99,323张永华.1998.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化学世界.1998(11):591~593.张正娴译,丁长银校.2002.纤维性CMC综述.纤维素醚工业.10(1):33~35张贞浴,师奇松,李丽萍,汪成,李胜民.2002.可降解的控制农药释放材料(淀粉基)的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1):92~94.张中勤.1995.球状纤维素颗粒的研制.生物技术.1995(5):46~48张中勤,宋清.1998.球状再生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离子交换与吸附. 14 (1):23~30.张中勤,朱建华.1997.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球状纤维素单宁树脂的研制.生物技术.1997(5):37~39赵雅萍,王军锋.2003.载铁(III)-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V)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4(4):643~64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1996.一种以木薯淀粉为基材的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ZL96119190.2 1996-12-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1997.新型微波反应装置.ZL97201861.1,1997-03-19庄云龙,石荣莹,原义光.2000.磷酸酯淀粉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纸与造纸.2000(4):47~48.周韫珍,曹崇运.1989.磨芋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8(5):333~336周永国,齐印阁,王秀娟,杨越冬.1999.壳聚糖金属离子配合物吸附尿素性能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5(4):677~679.邹新禧.1991a.超强吸水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邹新禧.1991b.SGPAC型整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离于交换与吸附. 7 (1):15~20.邹新禧.1996.两性淀粉螯合剂吸附性能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 9(3): 468~ 474.邹新禧.1998.阴、阳离子化红薯淀粉螯合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9):87~91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a.大孔球形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富集性能研究Ⅰ.大孔球形纤维素的制备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2(6):522~525.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b.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8(3):69~76. 朱文均.1999,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5(1):81~86朱玉琴,汤列贵.1995.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化学通报.1995(9):18~21朱兆富,刘东强,朱素梅,胡永利,刘宝昌.2002.高吸附性甜菜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中国糖料.2002(2):27~29祝志峰.2001.交联淀粉囊材对含羧基类除草剂的缓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2(7):1163~1165.
自己进百度去查啊!!!!~~~~~~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每秒2.4公里,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从地面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 7~10%。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达2.5公里。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积约占整个半球表面的一半。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雨海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此外,较大的还有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的月海则称为湖。月陆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率较高。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而背面则月陆面积大些。月陆形成的年代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46亿年,比月海要早。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月面上有一些辐射纹, 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第谷环形山有辐射纹12条,从环形山周围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最长的达1800公里,满月时看得最清楚。其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几乎接近真空状态。通过月球火箭探测查明: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达1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结晶的程度。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浆,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 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摄氏度,很可能是熔融的。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关于月球的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假说,即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俘获说: 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个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因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学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们可能是由太阳原始星云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质形成的。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却与陨石、小行星十分接近。因此,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过程经历5亿年。在月球被地球俘获后,月球由于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月海玄武岩。分裂说: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非常快,自转周期只有4小时左右。因此,这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为 2小时。这个周期恰与地球自由摆动周期相等,从而产生共振,于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时留下的遗迹。根据计算,地月系统现有的角动量总和,即使再加上几十亿年的角动量损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这些事实是分裂说很难加以解释的。同源说: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所形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时,一开始便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月球形成的这三种假说,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及其他基本事实。除分裂说一般认为难以成立外,俘获说和同源说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目前尚无定论。根据对月球各种热历史模型的研究,整个月球曾发生过多次局部熔融。在月球形成的初期,月球的大部分温度曾达到1000摄氏度。距今41亿年前,月球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运动,在岩浆的分离过程中,形成了斜长岩成分的月壳,残留部分成为月表的高地。月球表层固结后又在较深的部位发生局部熔融,产生苏长岩成分的熔体。大约距今40亿年前,形成了富含放射性元素、难熔元素的非月海玄武岩。斜长岩高地长期裸露在月表,不断受到陨星物质的撞击,因而被削低了1.5~2公里,在高地上发育着大量古老的冲击月坑。后期,高地为一系列的断裂所切割和破坏。距今41~39亿年前,月球比较集中地遭受到各种大型陨星的撞击,使月表出现许多月海盆地,即大型的环形构造,最典型的是雨海事件。月球上的月海大致都是在相近的时期内形成的。月海生成的大致次序是:酒海、澄海、湿海、危海、雨海……。雨海纪形成的各个月海大约在距今39~31亿年间,被后期喷发的玄武岩所充填和覆盖。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大致充填的时间次序是雨海西、雨海东、湿海、危海、雨海、静海、丰富海、澄海和风暴洋。此后月表的轮廓基本形成,31亿年以来,月球内部的演化已处于"停滞"状态,外力作用在月球的演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陨星冲击月表,使月坑继续形成和增多。爱拉托逊纪形成的辐射月坑,其辐射纹受月表的各种作用,或者变得不明显,或者消失;而哥白尼纪形成的月坑,则具有明显的辐射纹。月球或月亮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一颗地球天然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概述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阿姆斯壮/杭斯朗(Neil Armstrong)和奥尔德林(Buzz Aldrin)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 轨道资料--部分资料来源自[[1]]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物理特征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层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的两面 月球是一颗 同步卫星。因此,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的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轨道的其它特征 名称 数值 (d) 定义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近地点距离 ~364 397 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6 731 千米 轨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月球的起源 月球的起源问题非常古老,也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题目。 最早的一种假说可以称之为“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有相同的起源,但是现在一般都认为月球轨道的倾角表明它不太可能与地球同期形成或于后期被掳获。另外一个早期的推测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处于熔融状态,由于地球的转速很快,月球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分离而成,甚至有人认为太平洋就是这个分出去后的疤痕。但要满足此一说法,地球初始转速必须很大。亦有人认为月球在别处形成,后来被地球掳获。 其他理论包括共生理论或称为凝聚理论,指地球和月球于相同的时间自吸积盘形成。此理论无法解释月球为何缺少铁。又有一些理论认为月球由围绕地球的大堆碎屑(因小行星或行星间的碰撞)形成。哈喇 现时较为人接受的理论称为大撞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月球由呈半融熔状态的地球和火星般大小的天体(有些人给它起名叫Theia)碰撞后的碎片形成。 月球的地质年代由几次重大的撞击事件定义。 潮汐力使早期呈熔融状态的月球变成一个以长轴指向地球的椭球体。 成分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暸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例如:1992年伽利略号曾于飞掠月球时测量过元素丰度。[2] 表面地理 月球表面有上万个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他们大部分都有上亿年的历史;缺少大気层和气象活动以及缺乏近期地质活动保证了它们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样. [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形成了South Pole-Aitken basin. 这环形山位于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极的地方,直径约2,240 公里,深13 公里。 那些暗色和较少特征的月球平原叫“月海”,这是由于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上面是海洋的缘故。事实上,月海由巨大陨石撞击后从月幔流出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较浅色的高地叫“月陆”。几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数。天文学家相信这是因为月球的质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所导致的(详请参见月海)。 在月壳上是一层表面呈尘埃状的岩石层,称为月壤,月壤并不是土壤。月壳和月壤在月面的分布并不均匀。月壳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则由约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陆)。 在2004年,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Ben Bussey博士率领的小组从克莱门汀任务拍摄得来的照片中,发现月球北极Peary crater边沿的4个区域经常受到日照(南极却没有发现类似区域)。这些终年日照区的产生是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角很小,同样道理,有很多位于两极的陨石坑底经常没有光照。 水的存在 自古以来,彗星和陨星不断地撞击月球。这些物体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来自阳光的能量将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组成它的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但是,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还有相当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壳里。美国克莱门汀任务显示,一些细小的水冰冰块(含水彗星撞击后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无日照区域的月壳里未被融化。虽然这些冰块很小,但总水量却可能相当可观(约有1立方公里) 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弹跳其间掉进陨石坑而藏于其中。由于月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1.5度的轻微倾斜,部分极区的陨石坑底部从来没有受阳光照射,处于永久的影子中。克莱门汀任务曾测量月球南极这些陨石坑([3])并绘制成地图([4]) 。科学家期望可在此类陨石坑中找到水冰,并开采及利用太阳能电力或核能来电解成氢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响了人类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为从地球运送水(或氢和氧)昂贵得不切实际。 由阿波罗号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并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号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学会)均没有找到液态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证据。然而,月球勘探者号的结果指出在永久无日照区有氢,并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磁场 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场非常弱. 部分地区上的磁场相信是来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壳),但与其他天体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场改变。而无大气层的天体是否能透过彗星和小行星撞击而获得磁场,是行星科学里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测量月球磁场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导电率等资料,对科学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帮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较多磁性物质(例如:铁),则月球的撞击起源说便较不可信(不过科学家已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释为甚么月核含较小的铁) 大气 月球只有微不足道稀薄的大气. 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除气作用—气体的释放, 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气原先就是深藏于月球内部的. 有时,太阳风也会被月球的引力掳获,成为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
朱长超 1944年10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当代科学技术新概念手册》、《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思维探索》等,科普著作有:《人生的思维艺术》、《珍惜我们的家园》、《人类的座标》、《思维与智慧》、《开发自我》等。
曲江尚玛是个人的名字。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曲江尚玛,男,藏族,1968年5月生,中共党员,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高校教材、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图书馆管理和教育国际交流工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杜牧
《春夜喜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水槛遣心》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绝句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曲江对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丽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如何贵此重,却怕有人知。
《春远》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一、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译文
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无处讲述这种心倩只好到处乱走。
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二、江畔独步寻花·其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译文
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
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杜甫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5、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6、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杜甫《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杜甫《绝句二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杜甫《春夜喜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杜甫《春夜喜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 杜甫《小至》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杜甫《蜀相》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杜甫《客至》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 杜甫《曲江二首》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杜甫《春日忆李白》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 杜甫《赠卫八处士》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杜甫《春日忆李白》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杜甫《绝句二首》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杜甫《春日忆李白》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杜甫《春日忆李白》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 杜甫《春远 》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 杜甫《曲江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 杜甫《春宿左省》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 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 杜甫《春宿左省》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 杜甫《春宿左省》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 杜甫《咏春笋》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 杜甫《曲江对雨》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 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 杜甫《咏春笋》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 杜甫《春远 》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 杜甫《春远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关于春色的古诗:
1、《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3、《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4、《竹枝词》——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5、《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6、《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王维.《相思》)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僧志安《绝句》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唐王驾《春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 晓 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村 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绝句 杜甫 迟 日 江 山 丽, 春 风 花 草 香。 泥 融 飞 燕 子, 沙 暖 睡 鸳 鸯。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堵海燕史静安丽芝
(中国地质图书馆)
冯景兰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是我国近代地质工作的先驱。冯景兰在两广地区、黄河及黑龙江流域的新构造运动、地貌、成矿控制、成矿规律及地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对许多方面发表了独到的、深邃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具有奠基和开创意义,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冯景兰生平
冯景兰生于1898年,河南省唐河县人,青年时期留学美国,1923年学成归国。他长期从事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辛勤地工作了50多年,是我国近代地质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冯景兰在我国近代矿床学,尤其是在金、铜等矿床地质学方面,做了不少奠基性的工作,受到学术界的赞誉和推崇。
1918年冯景兰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1921年毕业,获矿业地质工程师学位。同年,冯景兰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是年回国,走上了献身于祖国地质教育事业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的漫长道路。
1923~1927年,冯景兰任河南中州大学讲师、教授和矿物地质系主任。他结合教学工作,研究了开封附近黄河沿岸的沙丘。这是冯景兰与黄河治理和开发结下不解之缘的开端。1927年冯景兰到河北昌平黑山寨分水岭调查金矿地质。这是我国最早进行的现代金矿床地质工作之一。
1927~1929年,冯景兰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技正。他先后与朱翙声、乐森 等共同工作,调查了广九铁路沿线地质(1927年)。他们还对粤北地质矿产(1927年年底)和粤汉线广州至韶关段(1929年)沿线地质矿产进行了综合考察工作。
1929~1933年,冯景兰任北洋大学教授,讲授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普通地质学等课程,同时接受清华大学聘请,在清华大学兼职任课。这段时期,冯景兰调查过沈海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河北宣龙铁矿、陕北地质等。冯景兰这时不仅致力于国内地质教育和地质调查实践,而且还关注着国际上地质学的动态,并且尽量将主要信息介绍到国内,以提高地质工作的水平。除介绍国外火山学研究的进展外,为促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他还编著了《探矿》一书。该书于 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不止一次再版,发行甚广。该书内容全面且简明扼要,介绍了当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可以说该书是现在《找矿勘探地质学》的前身。同年,他还发表了“放射性与地热学说”一文。
1933年起,冯景兰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于地学系,讲授矿床学、矿物学及岩石学等课程。1933~1937年暑假期间冯先生调查了河北平泉、山西大同、山东招远以及泰山地区等处的地质、岩石和矿产。冯景兰是招远玲珑金矿地质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这时,冯景兰指导王植先生对山东泰山地质进行研究,这是国内最早的从事前寒武系课题的研究工作。
抗战时期,冯景兰随学校搬迁,又为抗战寻找矿产资源。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清华大学南迁长沙再迁昆明。冯景兰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1945年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及采矿系主任。这段时期,冯景兰既执掌教务又致力于川康滇等省的铜矿地质等工作,以支持抗战。
当时,野外工作颇多,如1938年秋云南省永胜地区铜矿、1939年西康荥经铜矿和四川省彭县铜矿、1940年西康东部和四川西部各铜矿、1942年云南东川各铜矿和云南路南等处的地质矿产调查。在上述工作基础上,1942年冯景兰完成了《川康滇铜矿纪要》一书。该书获当时教育部学术奖。在随后的《川康滇铜矿的表生富化问题》中,冯景兰论述了上述3省铜矿的表生富化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质地理条件。此外,冯景兰还做过不少其他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包括1941年西康会理天宝山铅锌矿和滇缅公路西段保山、昌宁、顺宁、蒙化地质及矿产,1942年云南路南县地质矿产,1944年云南滇缅铁路沿线地质,1945年云南玉溪县地质矿产和云南呈贡县地质等,还撰文讨论川康滇铜矿业的将来、云南之造矿时期及矿产区域和云南地质矿产及矿业等。
冯景兰一向注意水资源状况及水系问题。1941年发表了“中国水系的不对称特点”,论述了淮河、渭河、海河、辽河、塔里木河、西江、扬子江各水系的不对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946年发表“云南大理县之地文”,认为该地区有分水岭迁移及改流现象,可以利用地文特点,自甸头开渠,提出了开发水力和水利资源的卓越见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过半百的冯景兰更加焕发了青春活力。他积极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任教,还奉命奔走于祖国的河山之间,从事矿产勘测和水力资源的调查研究。
1951年6月,冯景兰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对新中国地质工作的全面规划。1954年,冯景兰著文“黄河的特点和问题”。是年,冯景兰被聘为黄河规划委员会地质组组长。同年12月,冯景兰参加编写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调查报告”中的地质部分,文中特别指出: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大规模地、积极地推进。
1956年冯景兰参加了全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工作,同年被选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7年,冯景兰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级教授,还有许多社会兼职,这些名誉、地位并不是他刻意追求的,而是社会和地质界对他全部工作成果的肯定。
冯景兰从1923年学成回国至1976年辞世,献身祖国的地质事业53年,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包括两广地质、丹霞地形、川康滇铜矿、豫西矿产、铁(公)路路线地质、金矿地质等,还在黄河及黑龙江流域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及工程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际工作,编著矿床学教科书,在成矿理论(成矿封闭说、矿床共生、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这些都是后人的楷模。
二、冯景兰关于丹霞地貌的论述
1.发现“丹霞地貌”这种独特的地貌,并在1928年著文中有详细精辟的论述
1927~1929年冯景兰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技正,与同事实地调查两广地质和矿产,著有“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冯景兰、朱翙声)、“广东粤汉线沿线地质”(冯景兰、张会若)、“广西迁江合山罗城寺门煤田地质”(冯景兰、乐森 )、“广西东北部地质”(冯景兰)、“两广地质矿业概要”(冯景兰)、“两广的地质问题”(冯景兰)、“Some problems in the geology of Kwangtung and Kwangsi”(冯景兰)等。这是中国人自己首次在两广境内进行的现代地质调查工作。
1927年冬,冯景兰等在粤北地质调查中,对这一地区的地形、地层、构造及矿产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特别注意到该区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系广泛分布,在仁化县的丹霞山发育最完全,因而命名为“丹霞层”。该层厚300~500m,产状平缓,经风化剥蚀后形成悬崖峭壁,到处奇峰林立,构成独特的地形,即“丹霞地形”。
冯景兰等当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1928年发表的论文“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冯景兰、朱翙声)中对这种地形(貌)特征、分布、形成等均作了详细精辟的阐述,摘录如下:
“红色岩系砾石、砂岩、页岩及红土本系最易鉴别之特征,为血红之颜色,故以红色岩系名之,红色岩系在本区中,位于各种岩石之上部,覆盖一切岩石,分布广,仁化之南,曲江之北,鸡笼之西,大井之东,南雄平原之内,浈水河谷之旁,到处皆红岩系,总计面积,不下五千余方里。
红色岩系,虽以颜色为其特征,上下一致,无甚差别,而其构成物质之粗细,则大不同。略言之,可分上下两部:下部以砾岩及有交互层(cross bedding)之红砂岩为主,间有一尺或数寸之红页岩及红土为主,间有厚约数分以至数尺之砂岩层,或灰砂岩层。上下两部之厚度,因沉积与侵蚀之关系,各处不同。丹霞山附近,几全属红地系之下部,厚约三百余公尺。南雄西北,苍石杨历岩等处之红砾岩系,厚亦三百公尺,南雄城南下部红色岩系,比较最薄,不过数十公尺,红色岩系之下部,在南雄盆地中,发育最盛,其厚约三四百公尺,然因质太疏松,冲洗甚易,经过近代之冲洗,其遗留之厚薄亦殊为一致也。
以堪作代表之地域命名,则上部厚约三四百公尺之红土及红页岩,可名之曰南雄层,在南雄附近,最为发育下部厚约三百余公尺之红砾岩砂岩,可名之曰丹霞层,在仁化城南三十里之丹霞山发育最盛。丹霞层倾斜约在十度与十五度之间,与其下层均不整合构成丹霞层之物质,亦不一致,视其所从来之岩石而异,简言之,凡与皇冈岭系岩石接近之处,红砾岩中之砾石,多为石英,或硅质圆块,显见由皇冈岭系或梅岭系岩石,侵蚀而来,凡近石灰岩露头之处,红砾岩中之砾岩,间有石灰岩块,丹霞始兴等处,其例甚多。与花岗岩接触处,常见有花岗岩及已经变为长石砂岩之砾块。各种砾块,常由红色黏土结合一处,故骤望之,全体皆红。砂岩粒多硅质,粗细不一,常杂以红色黏土,与花岗岩相接触之砂岩,常杂有高岭化之长石晶粒,显见由花岗岩直接风化而来,杂入他种物质甚少。砂岩之交互层理,有时纹理细致,宛如红绡锦岩(丹霞山下,距丹霞山寺约二里许)之名,即由此而得。锦岩佛穴中,有坚固之红泥砂岩,突起成龟裂状之花纹,镶于交互层砂岩之边缘,宛如锦幕下之花边,似为晒隙(sun cracks)中充填物质之遗迹,然而当地人民已认为天造地设,神奇无伦矣。
红色岩系上部之南雄层,以血红色之黏土(据分析结果,含铁约百分之三)及页岩为主,间以薄层之砂岩,或含钙砂岩、砾岩甚罕见,全部岩层,倾斜平缓,约在十度与十五度之间,与其下之丹霞层相整合,侵蚀而后,每成显著之小阶级地,在南雄平原中更为显著。地面红土风化破碎,成为疏松小粒,大如小米,经雨亦松散如沙,不甚黏结状颇特别。且红土之内,每见薄如纸片之钙质小脉横黏土层理,特出于疏松之红土中,似由浸下之石灰质溶液充填于红土裂缝中而成。
本红色岩系之位置,及其与下部岩石之关系言之时代最新似无可疑谓为第三纪产物,亦尚可信南雄层比丹霞层属于第三纪之前其南雄层当于第三纪之后期,丹霞层与南雄层似皆在湿热之气候下风化沉积而成,故氧化剧烈呈深红色似皆在浅水中沉积而成,故有晒隙及交互层之诸种构造。其构成之物质似皆来自近旁未经长途之迁移,故分别作用,Sorting action不甚显著,常与邻近之物质相类。丹霞层可代表第三纪初期山脉初隆起时之侵蚀与沉积,故物质较粗。南雄层可代表第三纪(古、新近纪)后期地面渐趋平夷侵蚀与沉积,故物质较细。两者似皆属于盆地或河谷中之陆沉积(continental deposits),故化石俱甚少,红色岩系层次颇繁,当时沉积情形之繁杂,盖可想见。
红色岩系,在广东一省,分布甚广,广州市近郊之红色黏土,似与本地区之南雄层相当。广九路石下村石下山之红砾岩砂岩,珠江口虎门山之红砾岩砂岩,似与本区之丹霞层相当。”
在同一论文的“地形”一节中,对这一地形与地质构造、地形与岩石之关系、该地形的成因等均有精辟详细的研究分析,摘录如下:
“地形与地质构造之关系,在本区中,颇为显著。中生代末或第三纪初因花岗岩之侵入,大庾岭之隆起,造成微偏东北西南东西方向之山脉,同时始兴南雄之南,似亦有火成岩侵入,而地层隆起,遂造成第三纪之红色盆地,与此红色盆地中之沉积。其后因丹霞南雄各红色盆地之升起,盆地中所发生之顺向河流,即向下侵蚀刻于第三纪红色岩层之内,以造成深约千尺风景奇绝之峡谷。丹霞锦岩A榜山五马归槽之胜即由此而成此大构造与地形之关系也。他如梅岭纵谷,韶关断层谷开辟孔道,影响于地形有人事者,亦非浅鲜,详见于构造篇中。
皇冈岭梅岭两系岩层,为相间互之砂岩页岩,易于侵蚀,故所成丘岭均甚平坦,山坡倾斜,常在十五度以下。惟与花岗岩接触之处,受接触变质之影响,质坚固,耐侵蚀,亦可成高崖陡壁。然只限于局部,绝无广大区域之皇冈岭系或梅岭系岩层,而呈奇特之地形,如红色岩系者也。二叠纪及石炭纪之石灰岩,在本区中,层位较低分布不广,间有因侵蚀或断层之关系而露头者,如梅岭下金龟石、钟鼓岩,始兴南之玲珑岩、鹅公嘴等,率皆玲珑巧小,与红色砾岩所成地形之高大雄厚,稜角整齐,四旁壁立,上面平坦者,迥不相侔。且其山坡倾斜,多在三十五度与五十五度之间,除断层外,由侵蚀作用而成绝崖陡壁者,尚属少见。侵入花岗岩,因含长石斑晶甚多,极易风化破碎,故所成山形,无甚奇特。然因其体积甚大,隆起甚高,被覆岩层之除去甚难,直接受侵蚀作用未久,故至今犹成伟大雄厚之山岳。在浈水舟上,或南雄及始兴平原中,前后左右望,凡山岭之伟大雄厚,高入云际者花岗岩;也附大山旁,作其边缘者,水成岩也;水成岩山岭之体积较大,坡度平缓者,皇冈岭系或梅岭系;也奇拨整齐,上部平坦,四悬绝壁者,红砾岩层;也山谷之内,平原之中,丘岭断续,坡度介乎皇冈岭系梅岭系山岭及绝色岩系山岭之间者,二叠石炭纪石灰岩也;本地形以推测岩石,则数十里内之地质已了如指掌矣。”
综上简述,按通常用语及辞海对“发现”词意的解释,1927~1928年,冯景兰等考察研究、发现了丹霞地形(貌)。他们对丹霞地形(貌)的论述引起了地质工作者的注意,开始了更多的研究。
2.对“丹霞层”、“丹霞地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表述
1939年,冯景兰在“关于‘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的意见”中对1935年发表的“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进行了讨论,再次对“丹霞层”、“丹霞地形”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及表述,文中首次命名并多次使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地学术语。文中说:
“……就是没有古生物方面或构造方面之显著证据,也可以用岩石性质、地形特点、层位上下、分布情形,作为野外调查之根据。所以在民国十六年调查丹霞山和南雄盆地时,曾分粤北之红色岩层为丹霞层和南雄层。以丹霞层代表红色岩层下部以砾岩砂岩为主之岩层,以南雄层代表红色岩层上部以页岩和砂岩为主之岩层。虽说大陆沉积,变异甚剧,丹霞层亦未常不夹有少许页岩,南雄层中亦未尝不可少夹砾岩,但在发育完善之丹霞层和南雄层,从地形观点来看,至少在广东北部,绝然不同”。
“民国十六年冬,我自南雄盆地之西北边,进入南雄盆地,后自南雄盆地之东北边逾大庚岭至江西,旋后折回南雄,自南雄盆地之西南角出至始典;於南雄停留休息之数日间,更曾一度至南雄南山。故凡南雄盆地之西北、西南、东北、南各方面均经调查,均见有与古生代页岩或花岗岩相接触之基砾岩(丹霞层),与其上较疏松之页岩砂岩层(南雄层),×(该字下载文笔者看不清)斜向盆地中心(南雄城)及其上下层次,逐渐变化之关系,颇为明显。”
“吾所见之丹霞盆地,周围有古生代石灰岩,真正之丹霞岩层中,石灰岩砾岩较多,黏结之力量自强,加以位于盆地中心倾角较小,故易如桂林、阳朔或路南倾斜和缓之石灰岩,切割而成绝崖陡壁。南雄盆地之边为花岗岩(东东南、南及西北)及页岩(东北、西南),不甚黏结,无多砾石,层不厚,质不坚,且在盆地边缘,斜度较大,故不易形成特殊之丹霞地形……即在南雄盆地之边缘,丹霞砾岩之厚度不同,所呈露丹霞地形之完善程度亦不同。简言之,即在南雄盆地之西北边,砾岩层较厚,所造成之丹霞地形亦较著,其次为南雄盆地之东北边和西南,层厚与地形均居中等;其次为南边及东南,层厚最小,丹霞地形之发育亦最不完善。”
“总之丹霞地形为丹霞层特点之一种……”
“……马祖崖特立独出,颇具丹霞地形之特色,亦为砾岩层及粗砂岩,应为冯之丹霞层……”
三、“丹霞地貌”研究的发展
1.早期研究
1927~1929年冯景兰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技正,他与同事先后与朱翙声、乐森 等共同工作,调查广九铁路沿线地质(1927年,这是中国人自己首次在两广境内进行的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粤北地质矿产(1927年底)和粤汉线广州至韶关段(1929年)沿线地质矿产综合考察工作等。他们对粤北的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充分注意到区内第三纪(古、新近纪)红色砂砾岩层广泛分布。该层在仁化县的丹霞山发育最完全,因而命名为“丹霞层”。丹霞层厚 300~500m,呈平缓状产出,经风化剥蚀后形成悬崖峭壁,到处奇峰林立,构成独特的地形。1928年,冯景兰在广东韶关开展地质调查时发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古、新近纪)(6500万年至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这种岩层在粤北丹霞山地区发育得最为完全,因被流水、风力等长期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以及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地质学硕士学位归来的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开始进行研究。
1928年,冯景兰在我国粤北仁化县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古、新近纪)(6500万~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m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丹霞地貌”研究因地质调查而起始。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冯景兰、朱翙声,于1928年在韶关市的曲江、仁化、始兴、南雄等县进行地质调查,为了填地质图必须对地层进行划分,遂将在仁化丹霞山一带出露的一套红色碎屑岩系定名为“丹霞层”,把其时代定为第三纪。“丹霞层”首次作为地质学名词问世。冯景兰对丹霞层的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分布实例作了生动的描述:“地形与岩石的关系更为显明,第三纪(古、新近纪)红色岩层之下部,常为深厚坚固相间互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南雄之苍石寨、扬历岩、仁化之锦岩、丹霞山、人头石、千金寨、书堂岩、断石岩、观音岩、笔架山、马头寨、曲江之龟头山、挂榜山、三峰岌、五马归槽等,皆由此种岩石侵蚀而成,峰崖崔嵬,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复,真岭南之奇观也。”冯景兰虽未提出丹霞地貌术语,但对丹霞地貌的特征已进行了精辟论述,为丹霞地貌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冯景兰当时的身份是中山大学地质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相当于现在的教授),20世纪20~30年代,正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起步阶段,岭南地理界一系列研究可谓开风气之先。
2.深入研究
1928年,冯景兰等在进行粤北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调查时,将发育典型的丹霞山红色沙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其时代定为第三纪(古、新近纪)。分析了丹霞层在长期的侵蚀、风化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发育的堡垒状的山岭和千姿百态的地形,最早对这种独特的地貌进行了生动地描述。1939年在与陈国达先生的商榷文章中,冯景兰开始并多次使用“丹霞地形”的分类学术语。冯景兰首先提出了“丹霞层”的地质学名词,对丹霞层的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作了生动地描述,为丹霞地貌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80多处,分布在26个省区。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砂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在粤北丹霞山调查时提出“丹霞层”。丹霞地貌是中国地质学家命名的一种特殊的岩石地貌类型,其经典定义可简单表述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 1928年以广东丹霞山为代表命名“丹霞层”;1954年“地形学”改称“地貌学”,因此“丹霞地形”相应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研究至今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国内几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各相关领域涉足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丹霞地貌学科研究体系。在中国,从热带到温带,从湿润区到干旱区,从沿海丘陵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丹霞红层分布,发育了多种成因的丹霞地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四、结论
在1928年论文“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冯景兰、朱翙声)以南雄丹霞山等地区独特的地貌为特征的红层定名为“丹霞层”时,虽然并未命名丹霞地形,但从冯景兰对这种地形的描述和成因研究,已清晰地阐明了它们的属性,是画了龙没有点睛。1939年,将之命名为丹霞地形。同年,陈国达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一文中起用“丹霞地形”这一术语,并未论述。陈国达和冯景兰远隔数千里,当时文献信息交流十分困难,但各自在著作中都使用了“丹霞地形”地学术语。而冯景兰明确指出:“这种地貌形成的岩石是第三纪下部红层,即深厚坚固的块状砂岩和砾岩,其地形特点是陡岩绝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叠……峰崖崔巍、赤壁四立。”它是由流水侵蚀之后形成,并举有15例,丹霞山为最精彩之一例。陈国达使用“丹霞地形”这一术语是根据冯景兰的描述。1943年曾昭璇提出了20m台地、200m等准平面及垂直节理对丹霞地形发育有重要影响。1946、1948年吴尚时、曾昭璇对粤北红岩系地质与地形作了进一步论述。近年黄进发表了诸多丹霞山等实地考察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论文……考察研究在不断深入。考察研究的范围也日益扩大,现国内已发现的丹霞地貌有6个典型地区、780多处,分布在26个省(区、市)。广东韶关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研究最为详尽和深入。世界其他国家也陆续发现了同类地貌。地学术语也由60年代前的“丹霞地形”与国际接轨应用了“丹霞地貌”。“中国丹霞”已被列为世界著名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独特的自然遗产正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生活的丰富和美好。这是冯景兰和为此付出过或正付出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人们最大的欣慰。
参考文献
[1]刘浩龙.冯景兰教授生平业绩述略〔J〕.现代地质,1998(4):3~6
[2]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97~98
[3]冯景兰,朱翔声.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J〕.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年报,第1号:29~51
[4]冯景兰.关于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的意见〔J〕.地质论评,1939(3~4):173~192
[5]陈安泽.丹霞地貌若干问题探讨〔C〕.见: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一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