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王文学者的发表论文

王文学者的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王文学者的发表论文

有。王文学,1958年生于安徽省宿州市,号芦荻斋主,高级职称。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结业于山东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课程班。亚洲佛教文化交流协会授予“迎请殿”首席抄经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班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香港)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毛体书协顾问,北京新燕都画院院长,广东新燕都画院院长,山东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文学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书法从魏碑、汉隶入手,进阶二王,遍临诸家碑帖,师古创新,逐步形成了雄浑朴茂而又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书画作品20余次入选全国展并获奖,两次获得江苏省书协的通报嘉奖。先后师从于方敬教授,安曦贵研究员,并得到霍春阳,刘艺,沙曼翁,聂成文,于曙光等导师的亲授。2012年五月应法国电视台《城市之间》栏目组邀请,率北京新燕都画院随中央电视台出访欧洲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书画艺术论文数十篇在全国重要艺术刊表。从事书画艺术教育30余载,培养了一批当今在书画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人才,多名学生成为了书法获奖“专业户”。

王文学(董事长) ,男,1967 年出生,中专学历。历任廊坊市工商联副主席、廊坊市政协常委、河北省第八届青年联合会委员、第十一届河北省人大代表、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现任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于文学批评的三组问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获第四届上海文学理论奖,)扎实而严谨的传记,《人民日报》, 1990/12《批评的幻想》自序,《百家》, 1990#1知识者的入世和魏连殳的悲剧,《青年报》 1990#2在文学之河的深处,《新地文学》(台湾) 1990#3在造化的掌心里,《上海文学》, 1990#5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今天》(美国) 1991#3 ,(《上海文学》 1994#4 ,《新华文摘》, 1993#12 转载)在退化的阴影下(绢川浩敏译),《野草》(日本), 1991#2关于《雪庐》,《解放日报》, 1991/3追问录(七——十一),《作家》, 1991#3追问录(十一——二十四),《中国文化》, 1991#5无法直面的人生,《华侨日报》(香港) 1992/10面对文学的危机,《文汇读书周报》, 1992/12敌我意识的陷阱,《二十一世纪》(香港) 1992#8“沉默无言”的阴影,《雨花》, 1993#2搁浅的航船,《读书》, 1993#3冬天里的回忆,《收获》, 1993#3关于《山峡中》的通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3#3精神的创伤,《文汇报》 1993/5旷野上的废墟,《上海文学》, 1993#6难得的坦然,《新民晚报》, 1994/10精神废墟的标记,《作家》, 1994#2《古船》的道路,《当代作家评论》, 1994#2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 1994#3盥洗室与文化批评,《新民晚报》, 1994/4在批评的姿态背后,《二十一世纪》(香港) 1994#4暮春时节的雷雨,《青年报》 1994/5沼泽里的奔跑,《文艺理论研究》, 1994#5纸面上的金黄色,《花城》, 1994#6眺望内心深处的日落,《钟山》, 1994#6“戈多”究竟什么时候来,《花城》 1994#6民间文学·知识分子·文学史,《上海文学》, 1994#6《艺术·人·真诚》序,《读书》, 1994#7推荐《火凤凰丛书》,《文汇读书周报》 1995/1张爱玲的幸运,《明报月刊》(香港) 1995#10当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认同,《雨花》, 1995#10对文化的关怀,《新民晚报》, 1995/12知识分子的信念和良知,《文学报》 1995/12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意味(合作),《文艺争鸣》, 1995#1可怕的“穷”字,《中文自学指导》, 1995#2褒读虚无,《东方讯报》, 1995/3我们如何走出失语的困境,《东方》, 1995#3太阳消失以后,《当代作家评论》, 1995#3读书灵魂,《开放日报》, 1995/4对于 21 世纪文学的期望,《上海文学》, 1995#5从奏章到小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6“×址作家”,《新民晚报》, 1996/1精神的失语与走出困境的可能(坂井洋史译),《中国研究日报》(日本) 1996/1被遮荫与被阻隔的,《中国研究》(日本) 1996#2《王晓明文存》自序,《天涯》, 1996#2批评与反省,《文艺争鸣》, 1996#2超越自我,《新民晚报》, 1996/5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与陈思和合作)香港文化研究》, 1996/ 冬季号人文精神论争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困境 , (载《身份认同与公共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10走出文学困境和精神困境,《读书》, 1997#10值得承担的艰难,《文艺争鸣》, 1997#1张爱玲的命运( E · HONG 译),《译丛》 Rendition (香港), 1997#2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与罗岗合作),《天涯》, 1997#6全球化与知识分子(与桥爪大三郎合作),《世界》日本, 1997#7从奏章到小说 D · pollard 译,《翻译与创作》荷兰 1998向望 20 世纪中国文学,《南方周末》, 1998/1文学与精神认同(与摩罗合作),《学术思想评论》, 1998#2《无法直面的人生》韩文版序,《书屋》, 1998#6《人文精神寻思录》韩文版序,《书屋》, 1998#6在低调与高调之间,《读书》, 1998#8究竟什么是“个人性”,《文汇读书周报》, 1999/1还未现代,已经过时,《打开》香港, 1999/15遥远的回声,《中华读书报》 1999/2世纪之交的现代化想象,《世纪》, 1999#2“文化议论”的生机,《信报》(香港) 1999/3现代化想象与知识分子,《科学时报》, 1999/3-4/ 连载半张脸的神话,《 21 世纪》(香港) 1999#4《上海文学》, 1999#4在制度变革之外,《读书》, 1999#4科索沃战争的警示,《亚洲周报》(香港) 1999/5“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学习》, 1999#6破除机械进化论,《文艺报》 1999/9关于“现代性”问题,《天涯》翻译的政治学——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翻译活动,《思想》 2000/11/5“横站”的命运,《读书》 2001#5 The , politics , of , Trans , Cation ,2000/6

姓王的作者发表论文

王鸿祯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区分了层序地层的不同级别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和地球史上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在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共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等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建立了四射珊瑚的分类演化体系王鸿祯早年在英留学的博士论文,在四射珊瑚微细骨骼构造中,区别出层状和纤状两种结构的基本类型,并根据两种类型的消长演变,提出了全新的分类及演化关系。他接受了当时英国古生物界的种、属观点和严谨学风,只承认了为数有限的超科、科、亚科、属和亚属,而对其演化阶段和地理分布则作了全面的回顾。这就不仅在研究方法上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对古生代四射珊瑚群的演化作了系统的分析。王鸿祯在20世纪80年代,依靠青年助手陈建强等,改进制样技术,运用电子显微镜扫描,开辟了新的观察领域,查明了大量属种的微细构造,证实了他早年提出的学术见解,基本上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他据此提出了比较严密的全新分类体系,确认了逾800属和80科,成为集群绝灭和阶段划分及古地理分区的较坚实的基础。对骨骼构造最终单元的研究也为生物骨骼的分泌机制和生物结晶学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上述主要认识的应用范围从四射珊瑚亚纲扩展到整个珊瑚纲及更广的范围。据此完成的专著《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提出以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王鸿祯一向重视科学分类体系和工作方法。在地层分类方面,从地层工作的任务出发,主张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两者是主要的,不同意平均对待各类地层分类的观点。作为现代的概念方法,王鸿祯强调事件地层学和构造地层学的重要意义(1989)。在地层分区方面,强调古地理轮廓和古构造格局的重要性,将构造活动论和复杂的大陆边缘区的概念引入分区的原则,在中国地层分区(1978)和亚洲地层分区(1979)中得到了体现。在沉积古地理方面,王鸿祯重视沉积相组合及其形成的构造条件和部位,从而把地层的沉积类型分为稳定、活动和过渡三种构造背景,与陆区、浅海区和较深海区三种宏观环境相对应,构成地层类型组合的分类体系。这种把沉积环境和构造部位结合起来的观点,在编著的《地史学教程》(1980)的总论中有较好的说明,也是王鸿祯编制古地理图的认识基础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王鸿祯根据这些较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校内外一批中青年地层、古地理工作者,综合研究了国内长期积累的区域地层沉积资料和一些专题研究的成果,编制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及说明书)》(1985)。这一本包括中元古代—第四纪的多图种的大型图集,以先进理论和方法,把古地理和古构造结合起来,把板块构造和历史构造结合起来,较好地反映了中国构造发展和古地理演变的历史,使这项成果能从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方面服务于沉积矿产及层控矿床的远景规划,出版后受到国内外的好评和重视,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鸿祯还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的优势,组织和领导了地层、古生物、构造、岩石、煤田地质和石油地质等多学科的教师,协作完成了“中国南方沉积历史、构造特征及有关矿产成矿背景研究”项目和“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及其与能源和沉积矿产分布关系”项目,分别出版了《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1989)和《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1990)等专著,提出了对中国古大陆边缘演化的系统见解,探索了大陆边缘地质的研究途径。 1993年,王鸿祯组织了校内外五十余位成员,承担国家科委攀登附加项目“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层序地层的级别体系及其与各级天文周期的可能对应关系,为以自然节律为依据的新的地质时代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王鸿祯一向重视系统论观点,提倡学科交叉,扩展时空视野,探讨地球科学的根本理论问题,继“中国古地理”等项目之后,又通过层序地层项目的研究,将生物演化、沉积过程、地层发育和构造发展中的周期现象联系对比,从而扩展到岩浆活动史和地球化学演变史,进一步指出了地质作用过程的节律现象是地球演化的普遍规律。它们既是地球整体及其各圈层相互影响的普遍表现,又是地球星体在宇宙中与其他星系相互影响的综合反映。 提出中国及全球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其历史演化体系王鸿祯一向重视大地构造学、特别是历史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早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就阅读和介绍过国外有关全球构造的著作,对“固定论”与“活动论”之间的大论战有所关注。50年代发表了《从中国东部前寒武系发展论中国东部构造分区》的论文(1955),20世纪70年代撰写了《大地构造与历史分析》和《亚洲地质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1979)等论文,80年代发表了《从活动论观点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1981)、《中国地壳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1982)、《历史大地构造学及其研究方法》(1982)、《中国构造发展史》(1986)等一系列论著,他以构造活动论的观点,提出了复杂的陆缘区和两个相对的陆缘区及其中间的对接带共同构成陆间区的概念(1981)。其后又提出两种地壳消减带的认识:①叠加消减带是弧、陆碰撞,陆缘增生;②对接消减带是最后海域消失,陆陆碰撞。1995年王鸿祯和莫宣学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召开在Episodes上合写的《中国构造发展纲要》是这些学术观点的一个纲要和总结。 为了突出主体大陆与其周围岛群、岛弧构成的复杂陆缘区的从属关系,王鸿祯提出在地台区和地槽褶皱区之上,建立高一级的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域(tectonic domain)和亚构造域(tectonic subdo main),提出了晋宁构造阶段和海西构造阶段的全球构造划分(1985)。王鸿祯受前苏联构造学派的影响,注意构造阶段的划分,注意地质历史中有机界同无机界发展阶段的相互关系。他根据历史的前进发展和分阶段发展的普遍概念,讨论了亚洲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并根据前寒武纪早、中期地球各圈层都经历明显的阶段变化,以及其在沉积、生物、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方面的表现,提出了全球构造发展的四大阶段(1981,1982),即陆核形成阶段、地台形成阶段、泛大陆形成阶段和泛大陆解体阶段。阶段的划分是以地球圈层的性质、成分的变化和地表的构造格局的重要变化为依据,指出板块构造主要出现于第三阶段,现代规模的板块运动可能限于第四阶段。还指出陆壳、洋壳、过渡壳的性质及幔源岩浆活动的类型等都受到发展阶段的制约,不能简单套用现今取得的数据与远古时期直接进行类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把构造分区的演变和构造阶段的转化结合起来,对中国的构造发展作了综合论述。同时又根据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和古构造资料,作出了不同时期的全球古大陆系列再造简图,逐步建立了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构造发展的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 王鸿祯认为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历史大地构造学,是各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在不同阶段形成的构造格局的演变和动力学背景(过程)。他认为构造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稳定单元与活动单元之间的配置与转化。大陆地壳的主要部分是具有古老基底的稳定单元,而稳定单元中的基底与盖层的关系中,基底是控制盖层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研究前寒武纪基底及其转化为稳定的阶段时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他一向重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由于在地球早期史中,基本介质的量变和质变最为明显,阶段的划分及其前进发展也最具说服力,为了研究构造基底的基本格局,1948年他就对中国东部前寒武系的对比作了回顾。1955年又对中国东部前寒武系基底的发育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方案。这是使用前苏联大地构造概念对中国进行构造分区的较早尝试。在元古代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方面,他组织一批中年骨干,依靠青年师生,开展了对华北、华南等地中、新元古界的系统研究,在区域地层对比、沉积古地理和构造古地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十余年间陆续发表了《中国震旦纪地层与古地理》(1978)、《中国晚元古代古构造与古地理》(1980)、《中国中、晚元古代地壳构造发展》(1980)、《中国中元古代以来的古地理发展》(1982)、《中国元古代主要构造单元及其边界性质的发展》(1984)、《论中国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及年代地层的划分》(1986)、《震旦纪构造格局与全球古大陆再造》(1987)、《中国元古宙古大陆边缘的构造发展》(1994)等论文。根据前寒武纪研究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前寒武系先行建立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的建议。在对元古代地层和构造格局进行综述时,指出了张裂构造和裂陷槽体系的重要意义(1984)。他提出以28亿年、18亿年和8亿年为时限,将前寒武纪地质按照地壳(岩石圈)的组构发展特征,分为相应的陆核形成、原地台形成和地台形成三大构造阶段(1985),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物质)的联系和统一。 在全球构造方面,王鸿祯提出了以构造域和大陆地台(陆台)为地壳构造单元的大陆聚散过程和以泛大陆周期出现为准的构造阶段,并以这个大陆动力发展轮廓作为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的重要基础。王鸿祯提出,地球科学的根本问题和目标之一是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史,当前地学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试图建立地球演化的基本过程及其可能的动力学模式。王鸿祯认为地球的节律现象是地球动力学普遍规律的表现。地球演化的时空框架可以历史发展的阶段论和古大陆集散过程,即泛大陆周期概念作为初步的依据,运用多学科的综合协作,进行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并予以动力学的解释。王鸿祯以地球演化的突变论和阶段性“点断前进”(punctuated progressoin)说为主导思想,注意到全球古大陆再造系列研究成果与生物古地理研究取得的格局认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联系一度流行的地球膨胀说,提出地球可能曾发生阶段性非对称、有限膨胀的设想。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展览了有关的全球古大陆再造系列图件,在探讨地球演化动力模式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王鸿祯的一个重要科学思想(思维)是坚持“阶段论”,提倡“激变论”(灾变论)。王鸿祯认为地球演化史的“阶段论”与“激变论”观点是不可分的。地球历史的发展服从量变引起质变的普遍规律,发展过程都是漫长的、相对平静的量变期与短暂的、急剧变革的质变期相互交替出现的。每一次质变都使事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质变过程。这就是王鸿祯长期倡导的“阶段论”。阶段论的基本点:①阵发性(episodicity)。没有阵发性,就无法鉴别“事件”并把它们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②周期性(periodicity),③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或前进性(progressiveness)。每一新的阶段都代表事物发展的高一级的进程,这和简单的周期说或旋回说有所区别,阶段的发展是普遍的规律。他还认为,研究地球星体天文史的末期和地质史的初期的物质状态和组构特征,结合地球深部过程、热历史分析和天体化学等研究,探讨和验证地球阶段性非对称有限膨胀假说的可能性及其相关的地球起源假说,应是可行途径。1997年王鸿祯发表于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文集第一卷的《泛大陆周期、地球节律与可能的地球膨胀》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古地理研究代表性成果出版《中国古地理图集》王鸿祯的古地理研究代表性成果《中国古地理图集》是他组织多个地质单位不同学科的地质学人共同完成,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古地理图集》是八开本,共含图版143版,中文说明书85页,英文说明书28页,附录25页,包含构造古地理、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和岩浆岩分区等多个图种,覆盖自元古宙直到第四纪的漫长时期。《中国古地理图集》内容是按构造阶段排序,每个阶段都以构造格架图为首,最后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则是构造发展的历史总结。 1986年,王鸿祯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1989年,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15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主编了《中国地质学简史》(英文,1989)、《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1990)、《东西方地质学术思想的交流》(英文,1991)、《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1992)、《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1995)、《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英文,1996)及《比较行星学地质教育地质学史》(英文,1997)等专著和和文集。1999年,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文集。王鸿祯一贯主张:“既要弘扬中国古代地学思想,更要研究近现代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研讨学术发展的独特规律,追溯学术上的本末和源流,判别得失,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王鸿祯在地质学史方面主编的几本英文专著,分别在第28届(1989)和第30届(1996)国际地质大会、第15届(1990)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上展出和散发,受到普遍的好评,认为是“东西方地学思想交流的重要文献”。他在地质学史研究会工作中,广泛依靠各学科的地质学家和有关学者,从1989年起,坚持“一年一会,一年一书”,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1991年王鸿祯当选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为中外地质科学史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鸿祯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等20余部,其中近140篇论文和绝大部分论著是1978年以后完成。 专著 序号作品年份出版社作者1中国古地理图集1985中国地图出版社王鸿祯主编2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1989科学出版社王鸿祯等3地史学教程1956地质出版社王鸿祯著4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1999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王鸿祯主编5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1990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王鸿祯等6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1986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王鸿祯等主编7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1990北京大学出版社王鸿祯主编8构造地质专辑1984有色金属成都地质干部学院王鸿祯,钟嘉猷,徐嘉炜等编期刊 序号作品年份出版社作者1沉积层序及海平面旋回的分类级别:旋回周期的成因讨论1998现代地质王鸿祯,史晓颖2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及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1983地质学报王鸿祯,李思田3东秦岭古海域两侧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 1982地质学报王鸿祯,周正国4从活动论观点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1981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王鸿祯5中国地壳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1982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王鸿祯6地球的节律与大陆动力学的思考1997地学前缘王鸿祯7论中国地层分区1978地层学杂志王鸿祯8中国地质构造述要1996中国地质王鸿祯,莫宣学9全球构造研究的简要回顾1995地学前缘王鸿祯10试论西藏地质幧造分区问题1983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王鸿祯11中国与蒙古之地质2006地学前缘王鸿祯,何国琦12中国中元古代以来古地理发展的轮廓1981地层学杂志王鸿祯;刘本培13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2000地质论评王鸿祯,翟裕生14亚洲地质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1979中国科学王鸿祯

1.王晓锋,李国栋,马树梅,等.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演变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北京中医药杂志,2010,8:P580~582.2.王晓锋,李华山.大肠癌中医证治临床研究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9):P3062~3066.3.王晓锋,马树梅,李华山.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0):P3421-3426.4.李华山,王晓锋,等.消痔灵注射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10:P1181-1183.5.李华山,马树梅,王晓锋.中医挂线治疗直肠狭窄12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34:P3928-3931.6.李华山,李国栋,李东冰,王春晓,王晓锋,等.消痔灵双层4步注射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临床疗效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6):P812~815.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王者发表论文

这位题主您好,我总感觉您说的就是外挂吧,一般腾讯是决不允许外挂的,轻则掉分重则封号,您还是不要想这种作弊的事了

人工智能来打王者荣耀,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英雄?近日,匹茨堡大学和腾讯 AI Lab 提交的论文给了我们答案:狄仁杰。去年 8 月,OpenAI 的人工智能也曾在 Dota 2 上用人工智能打败了职业玩家。那么手机上流行的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MOBA 游戏)《王者荣耀》呢?腾讯 AI Lab 自去年起一直在向外界透露正在进行这样的研究。最近,匹茨堡大学、腾讯 AI Lab 等机构提交到 ICML 2018 大会的一篇论文揭开了王者荣耀 AI 研究的面纱。

先说明比赛原因,前期准备,得到谁的帮助,突出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与老师的指导之类的,得到好成绩的可以感谢同学老师,没有好成绩的也要感谢同学老师。

刘玉洁,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促会优秀会员,入选地理资源所“可桢杰出青年学者”人才计划。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已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第一/通讯SCI 33篇、其中1区12篇、1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论文SCI他引758次,研究成果曾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亮点报道。

王者荣耀发表论文

这位题主您好,我总感觉您说的就是外挂吧,一般腾讯是决不允许外挂的,轻则掉分重则封号,您还是不要想这种作弊的事了

刘玉洁,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促会优秀会员,入选地理资源所“可桢杰出青年学者”人才计划。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已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第一/通讯SCI 33篇、其中1区12篇、1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论文SCI他引758次,研究成果曾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亮点报道。

人工智能来打王者荣耀,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英雄?近日,匹茨堡大学和腾讯 AI Lab 提交的论文给了我们答案:狄仁杰。去年 8 月,OpenAI 的人工智能也曾在 Dota 2 上用人工智能打败了职业玩家。那么手机上流行的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MOBA 游戏)《王者荣耀》呢?腾讯 AI Lab 自去年起一直在向外界透露正在进行这样的研究。最近,匹茨堡大学、腾讯 AI Lab 等机构提交到 ICML 2018 大会的一篇论文揭开了王者荣耀 AI 研究的面纱。

王者荣耀没有刘玉洁。王者荣耀英雄姓刘的只有刘备。刘禅。刘邦。

国际关系学者王勇论文发表

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黄金在 历史 长河中一直以其化学惰性示人。但纳米尺寸的金颗粒与二氧化钛相结合后却性情大变,成了促进多种催化反应的高级主攻手。科学界普遍认为金与二氧化钛的界面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活性中心,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未曾看到过真实催化过程中其活性界面原子级别的动态演变,因而无法进一步对其界面的活性进行精准调控。

打开这个催化反应“黑匣子”,看清楚催化过程如何发生是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团队的王勇教授联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丹麦 科技 大学Wagner教授和Hansen博士等团队,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首次在原子尺度下一氧化碳催化氧化过程中观察到催化剂界面活性位点的可逆变化,并据此实现了界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原位调控。这项成果对今后设计更好的环境催化剂、高效稳定地处理污染气体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北京时间2021年1月29日,被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刊登,这是该团队继2020年1月24日之后第二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原位催化方向的学术论文。

电镜底下现原形,

打开催化“机关”

负载在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重要催化剂,也是工业催化研究中的常见组合。

浙大团队依托其擅长的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技术开展催化反应研究,在原子层面清楚地看到了整个催化过程。这个纳米催化剂长什么样呢?王勇介绍,金颗粒像一个磁体,牢固地贴在由二氧化钛制成的底座上。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两大现象:一是看到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时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发生面内(外延)转动(约9.5 ),首次通过可视化实验直观证实了界面是活性中心。二是从催化反应环境回到氧气环境时,金颗粒又神奇的转回到原来的位置。

侧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这个过程就像武侠剧中,通过旋转机关打开隐避门一般,金属颗粒通过转动合适角度后可增加界面活性位点数量,从而提高催化效率。

看清“黑匣子”的难度在哪里?袁文涛介绍,高质量样品的制备、观察角度的选择、电子束的干扰都会影响实验的顺利开展。正如审稿人所说:“目前已有一系列工作报道纳米颗粒在不同气氛环境下发生可逆的结构变化,但在原子层次获取他们的结构演变细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制备原子级别平整的金-氧化钛界面。”王勇说,这样才能实现金颗粒的可控转动。此外,找准观察角度非常重要,一方面是能够看清晶格的排布,另一方是能够更好地描述现象。“一开始我们从侧面去观察,(对非本专业人来说)旋转不是很明显,开始审稿人不太相信,后来我们重新设计实验从顶上往下俯视,角度稍有一点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审稿人肯定说:“所有这些都是利用原位电镜完成,他们把侧视图和俯视图观察到的信息关联起来,这真了不起。”

俯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还原事实真相,四两拨千斤

浙大科研团队这次看到的催化剂转动,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正如其中一个审稿人曾提到“整个颗粒的转动是难以置信的”。

这是因为金颗粒和二氧化钛结合在一起时形成了化学键,“焊接”非常牢固(有外延关系),即便是被高能量的电子束轰击也都岿然不动。

张泽解释,一样东西的存在要保持能量的最低状态,不同的环境中,物体所需最低能量也是不同的。这就好比,在低海拔地区需要100摄氏度才会沸腾的水,到了高海拔地区可能90摄氏度就沸腾了。

如何打破化合键的“定力”,让它动起来从而实现对界面的操控?

王勇说,用“蛮力”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用巧劲。氧气通入后喜欢吸附在金-二氧化钛界面处,可以把金颗粒‘托起来’。”王勇说,我们和高嶷理论团队密切合作,结合一系列理论计算发现当实验中把一氧化碳通入与氧气发生催化反应,本质上是消耗了部分界面氧,“桩托”就不稳定了,这样四两拨千斤地把原来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推动的金颗粒转动了;当我们停止通一氧化碳时,界面氧得到补充,金颗粒又转回原位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催化剂颗粒在反应前和反应后都处于同一位置,但在反应的过程中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如果没有原子尺度的原位实验观察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现象的。”张泽院士说。

前沿与应用,科研两条腿走路

对科学家而言发现一个现象,理解其中的规律后,更重要的是利用得到的规律改造现实世界。

在实验中,浙大研究者发现当实验温度达到500摄氏度时,不同气氛环境下金颗粒可在两个角度间可逆转动而形成两种界面结构,如果在催化性能好的那个结构时把温度降下来,比如说降到室温,就可以“锁定”这个界面结构,在低温催化反应时展现优异的催化效率。王勇说:“这一发现为未来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视野。而且,别的材料、别的反应的调控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利用温度和气氛调控金-二氧化钛界面结构

与此同时,金颗粒二氧化钛催化剂对于消除一氧化碳、防止中毒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这将为研发更廉价高效、安全稳定的催化剂打开一扇新窗户。

张泽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走到世界前沿,发现新现象,找到新规律;另一条应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期望我们的科学发现能助力高效稳定催化剂的研发,这样才能为国解忧,为民造福。”

论文的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袁文涛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朱倍恩博士、浙大材料学院博士生方珂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大电镜中心王勇教授为通讯作者,高嶷研究员、Wagner教授、Hansen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浙大团队学术带头人张泽院士对此工作给予了重要指导和支持。此外,杨杭生教授、博士生李小艳和欧阳参与了该工作。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科院青促会、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同资助和支持。

王勇教授是国际政治经济专业的老师,专攻中美经贸关系和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他很有国际视野,英语好,海外网络广泛,经常请外国教授和官员作讲座。他好像也经常在国外期刊上发文章。王勇老师学术功底深厚,研究扎实,兼容并包。而且,他为人特别谦逊和善,很认真的听学生讲话,和学生交流。我上过他一门课程,他对我为人和学习的影响很大。

  • 索引序列
  • 王文学者的发表论文
  • 姓王的作者发表论文
  • 王者发表论文
  • 王者荣耀发表论文
  • 国际关系学者王勇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