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核网站上查
本文由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李平岐 陈海鹏 洪刚 朱永泉 王建明等共同编撰,发表于《国际太空2017年09期》,以下为文章内容:
对于载人登火任务,若采用常规的化学推进技术,地球出发规模达到1400t,而采用核热推进技术后,地球出发规模可降低至800t。核热推进技术以其高比冲、大推力的独特性能,具有化学推进火箭无法比拟的深空探测优势。
前期火星探测任务表明,火星上具备生命存在的某些必备条件,尤其是水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人类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热情,成为近年来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核热推进技术以其高比冲、大推力的独特性能,具有化学推进技术无法比拟的深空探测优势。而且随着核动力技术的逐步发展,核能源安全问题可以得到可靠解决。为了确保我国在未来深空探测领域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发展核热推进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载人登火任务为背景,对核热推进运载器的总体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核热推进运载器的总体性能、设计特点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梳理。
随着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越来越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都已开始进行移民火星的科学研究,有望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其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早在1988年就已经开始了载人火星探测的方案研究,并形成了载人登陆火星的“火星参考任务”(DRM)系列方案。
美国《载人火星 探索 设计参考体系5.0》(Mars DRA5.0),基本确立了“重型运载火箭+核动力末级”的总体方案,其基本方案为采用7发重型火箭将核热推进级、载人/货运有效载荷送至近地轨道,之后在近地轨道分别对接成2发货运火箭和1发载人火箭,由核热推进运送至火星并返回地球。早期,美国载人火星探测方案曾提到过利用传统化学推进系统进行载人登火,地球出发规模高达1400t。核热推进系统的结构与化学火箭发动机类似,推力也大致相当,但比冲提高到900 950s左右,地球出发规模得以降低到800t。Mars DRA5.0方案总体上采取“人货分运、物先人后”的原则。
美国Mars DRA5.0载人登火方案
参考美国Mars DRA5.0方案,我国也开展了初步的载人登火任务规划,按照地球出发规模700 800t考虑,共进行7 8次发射,在近地轨道进行5次对接。
1)由重型运载火箭1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1送入近地轨道;
2)由重型运载火箭2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2送入近地轨道;
3)由重型运载火箭3将轨道舱1(火星着陆下降器和上升器)送入近地轨道;
4)由重型运载火箭4将轨道舱2(火星表面生活舱和火星车)送入近地轨道;
5)由重型运载火箭5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3送入近地轨道;
6)由重型运载火箭6将液氢贮箱送入近地轨道;
7)由重型运载火箭7将载人摆渡航天器(含飞船2)送入近地轨道;
8)由载人火箭将载人飞船1送入近地轨道。
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1和轨道舱1在近地轨道对接,由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1将轨道舱1送入奔火轨道,轨道舱1与奔火变轨级1分离,之后由轨道舱1制动、气动减速将下降器和上升器送入环火轨道,下降器和上升器着陆火星表面;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2和轨道舱2在近地轨道对接,由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2将轨道舱2送入奔火轨道,轨道舱2与奔火变轨级2分离,之后由轨道舱2制动、气动减速将火星表面生活舱和火星车送入环火轨道,等待后续入轨的载人飞船;将热推进奔火变轨级3、液氢贮箱、载人摆渡航天器和载人飞船1依次在近地轨道对接,航天员由载人飞船进入摆渡飞行器,由核热奔火变轨级3(和液氢贮箱)将载人摆渡航天器和载人飞船送入奔火轨道、环火轨道。载人摆渡飞行器和先入轨的火星表面生活舱在环火轨道对接,生活舱与摆渡飞行器其他部分分离,之后生活舱和飞船2降落在火星表面。
完成使命后,航天员通过火星上升级和飞船2进入火星轨道,并与载人摆渡航天器其他部分和载人飞船1进行交会对接。返回地球之前,航天员进入载人飞船1,与摆渡航天器分离,直接再入地球。
核热推进动力系统主要包括核热发动机和增压输送系统两部分组成。目前,国内核热发动机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核热发动机在原理上与以液氢为工质的膨胀循环发动机类似,不同的是将氢氧燃烧室替换成核反应堆。液氢推进剂从贮箱出来经泵增压后首先进入发动机冷却夹套冷却推力室后气化,之后分为两路:一路直接进入推力室,另一路吹动涡轮后进入推力室。进入推力室的氢气经核反应堆加热之后,变成高温高压气体经喷管高速喷出,形成推力。
核热发动机概念原理图
(1)核热发动机比冲
发动机比冲正比于推进介质温度的开方,反比于分子量的开方。由于材料及传热的限制,燃烧室温度一般不会超过3000 4000K,因此降低分子量是提高比冲的有效途径。
化学燃烧产物的分子量一般都超过10,而核热发动机可以直接将低分子量介质加热至高温,从而产生高比冲。目前而言,核热发动机最好的工作介质是液氢,既有良好的冷却和膨胀做功能力,又是分子量最小的单质。为最大化提高介质温度,核燃料棒技术水平对比冲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核热发动机最为核心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在核热发动机领域与国外差距较大的技术。
目前,俄罗斯在该领域处于最高水平,其三元碳化物技术可将氢加热到2800K以上,从而实现发动机比冲超过900s。在发动机面积比为300和喷管效率为0.96的情况下,随着氢加热温度的提高,比冲相应发生变化。
(2)核热发动机推质比
核热发动机由于有核反应堆及相关屏蔽层的存在,推质比低于常规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但远大于电推进发动机,美国核热发动机推质比设计值最高达到4.8,一般取在3 4之间。核热发动机推质比取决于与核相关的组件,如反应堆、反射层、屏蔽层、控制机构等,与常规低温发动机相关组件,如推力室、喷管、涡轮泵等质量仅占10%左右。
对于核热发动机的反应堆,构成部分主要由堆芯(含燃料和慢化剂等)、反射层、反应性控制系统、屏蔽以及其他堆内构件组成。
以美国载人登陆火星用的核热发动机反应堆为例,经估算,核反应堆的总质量约3422kg,而发动机推力约111.2kN,推质比为3.314。再综合考虑发动机喷管、涡轮泵以及推进剂输送管等,实际工程应用中核热发动机推质比在3左右。
(3)核热发动机起动、关机性能
常规火箭发动机的能量来源于推进剂的化学反应,其加速累积和减速释放的过程与推进剂的供应量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实现比较快速的起动和关机。
而核热发动机采用核反应堆作为能量来源,其起动关机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应堆的工作需求和特性,特别是核反应堆在停堆过程中,部分产物的辐射效应还会持续较长时间,需要持续予以冷却。
通过分析美国的核热发动机研制经验,核热火箭发动机的起动关机过程与常规火箭发动机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发动机关机后还要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的冷停堆过程。
对34吨级月球摆渡用核热发动机的起动和关机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该发动机以美国“运载火箭用核发动机”(NERVA)计划研制发展的NRX系列发动机为原型,设计总温2361K,设计室压3.1MPa,真空比冲822s,设计推力下流量为41.7kg/s。
1)起动过程。核热火箭发动机的起动过程与常规低温火箭发动机有点类似,但时间要长得多。
起动第一阶段,液氢在贮箱压力作用下流经涡轮泵、推力室、反应堆等,反应堆处于较低功率,该过程大约需要25s,主要作用是将发动机充分预冷,并将反应堆预热。
第二阶段发动机开始加速起动,温度达到额定工况,推力达到额定推力的60%,历时约22.7s;
第三阶段是在总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室压增大至额定工况,推力达到100%,历时约3.6s。总体来看,核热发动机起动过程历时约52s,扣除发动机预冷时间,也需要约27s,起动过程的平均比冲大约只有600s。
2)关机过程。核热发动机的关机过程基本是起动过程的逆过程,但耗时要更长一些。首先,发动机要先降功率至60%工况。这一过程发动机总温保持不变,室压降低,历时约3.6s,此过程发动机比冲不变;而后,发动机在这一状态维持1 3min,主要目的是降低后续冷停堆过程中废热的产生量,以节省推进剂消耗;然后,发动机总温、推力再继续下降到发动机关机,还需要维持一个长时间小流量冷却的废热排放阶段。该34吨级核热发动机的整个关机过程历时约350s。整个关机过程中,发动机平均比冲约为600s。
核热发动机与常规发动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发动机关机后还存在一个废热排放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反应堆停堆后,一些反应产物仍然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会释放出废热。以34吨级月球摆渡用核热发动机为例,该过程持续约64h,推力约为134N,比冲约400s,由于持续时间较长,这一过程中液氢消耗需要考虑,同时,这一过程的冷却氢可设计用于发电,为整个飞行器提供一定的电力来源。
核反应堆在运行时将放出γ射线和大量的中子,这些射线和中子将对航天器上的电子元器件和航天员产生危害,因此需要加以屏蔽,将其辐射水平降到许可值以下。对于空间应用的反应堆,由于体积质量的限制较严格,其电子元器件和航天员处于相对集中的位置,可采用阴影屏蔽的方式,将辐射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
对于使用核动力的航天器,一般设计成细长形结构,即仪表舱、人员舱位于一端,核反应堆位于另一端,两端之间为液氢贮箱。
由于中子及γ射线的直线运动特定,且需屏蔽的位置相对集中,需要将屏蔽的区域放在屏蔽块的阴影区。
辐射屏蔽布置示意图
参考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大修制定的防护指标,集体剂量不超过600(人·mSv),个人最大剂量不超过15mSv,考虑到核热推进末级受体积质量的限制,其辐射水平可能会略高,假设核热推进系统辐射安全区的允许泄露值小于每天20mSv,此数值已大大超出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大修时制订的辐射防护指标要求。
按照火星探测任务周期为3年考虑,并假设上述辐射被火箭电气产品全部吸收,则整个任务周期累计吸收剂量为21.9J/kg,在目前的产品水平下,非抗辐射半导体元器件可以承受不小于100J/kg的电离辐射剂量。
可见,火箭电气产品受到的辐射剂量要小于元器件的承受能力,核热推进对电气系统方案并不产生本质影响,但是核热发动机必须具备基本的辐射屏蔽能力,将对外辐射控制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对于深空探测任务,复杂的深空辐射环境是航天器面临的主要环境,暴露在地磁层之外的深空环境中充满了高能量的混合空间辐射。
采用核热推进的航天器布置图
根据航天器在深空的飞行阶段可将深空环境分为三部分:
一是从地球飞往其他星球旅途中的空间辐射环境,其主要辐射源是太阳粒子事件和银河宇宙射线;
二是航天器降落星体过程中的空间辐射环境,其主要辐射源为星体磁场俘获的太阳宇宙射线和银河宇宙射线粒子;
三是航天器所降落的星体表面的辐射环境,主要是星体吸收宇宙辐射后所发生的二次辐射。
深空辐射环境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辐射损伤和单粒子事件,深空辐射环境中充满的高能电子、质子和少量的重离子与航天器材料作用,将引起航天器材料的性能损伤与破坏,其中高能电子对航天器材料产生电离作用、高能质子和重离子对航天器材料产生电离作用和位移作用。
在进行深空探测航天器电气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光热辐射引起的单粒子事件造成计算错误,或改变存储器中的数值等风险,软件设计时需考虑这种情况,采用计算冗余、错误校验等方法进行检测判别,确保箭机计算的正确性。
核热推进上面级的工作环境在大气层以外,不会受到气动载荷的作用,因此其结构方案设计可以不受气动外形限制。以俄罗斯发布的核热动力运载器的概念图为例,运载器的主体承载结构以杆系为主,以此来提高运载器结构效率。而且由于没有整流罩空间的限制,有效载荷结构形式的灵活性更大、空间分布方案更多。
核热推进系统只需要液氢一种工质,因此只需要液氢一种贮箱,不需要另外设置氧化剂贮箱,在结构设计上的约束更少,可以更好地进行结构方案的优化。
但是采用核热发动机后,相比常规发动机将承受更恶劣的高温环境条件,这就需要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发动机附近结构、仪器和电缆等的热防护需求,保证各系统、单机的正常工作。
而且与常规发动机相比,核热发动机结构更加笨重,这就需要增大发动机部分,尤其是反应堆周围的结构强度,同时保证发动机各部件的密封性。
俄罗斯核热动力运载器概念图
参考美国Mars DRA5.0方案,提出了与美国类似的载人登火初步方案,地球总出发规模约700 ~ 800t,分三次完成地火转移,单次地球出发规模约300吨级。通过分析从停泊轨道分别加速至地球出发能量C3e为8或20km2/s'时的发射效率、工作时间、引力损失以及入轨质量,给出核热推进末级的推力规模以及核热发动机的总体参数建议。
假设停泊轨道为高度200km的近地圆轨道,核.热发动机推质比取3、比冲取905s,考虑引力损失影响,不同推力规模情况下,对核热推进运载器的发射效率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发射效率指扣除核热发动机干重的入轨质量(进入地火转移轨道)与停泊轨道出发质量的比。可以看出,当过载在0.13~0.16之间时,其发射效率最高。
在发射效率已经考虑了不同过载的情况下,变轨时间不同带来引力损失影响,具体影响为过载越小,工作时间越长,引力损失越大,但发动机干重较小。按照单次地火转移的出发规模300t考虑,核热推进剂运载器的推力应该在45t左右最佳,结合美国、俄罗斯核热发动机研究情况,建议核热发动机推力按照15t考虑,核热推进运载器按照3机并联。
地球转移发射效率随过载变化情况
核热推进技术以其大推力、高比冲等特点在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应看到,目前距离核热技术的工程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攻克很多的技术难题。根据目前的基于核热推进的载人登火任务分析,核热推进运载器从地球出发到达火星需要约180天,在火星停留- -段时间后(一个星期至一年半时间不等),核热发动机再点火返回地球,因此推进剂长期贮存时间应至少为半年时间,这对现有液氢长期储存技术的挑战极大。
另外,核热发动机推力高温气氢比热(总温2500K时约为20000kJ/kg K)要远高于传统氢氧发动机的高温燃气比热( 燃气总温3400K,燃气比热3000kJ/kg K左右),导致壁面热流密度高于传统发动机,从而给冷却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要实现核热推进在载人登火任务中的应用,需重点解决核热反应堆小型化、核热发动机推力室冷却、推进剂长期贮存等重大技术难题。
美国宇航局研制核聚变动力:2030年登火星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新型核聚变动力,2030年的火星载人登陆计划中将会使用到这一革命性动力可极大缩短空间飞行的时间,核聚变技术目前依然无法作为宇宙飞船的动力,但是科学家认为核聚变技术并不是幻想,可控核聚变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将宇航员送上一艘前往火星的超高速飞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目前核聚变技术驱动火箭的原理已经在实验室进行了验证,这样的动力系统很可能在短短的90天之内完成飞往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旅程。空间推进公司MSNW的技术人员人员安东尼认为:在9月25日与美国宇航局未来太空工作组的演示过程中,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获得了对核聚变技术的相关成果。一趟往返的火星之旅大约需要500天左右,根据轨道的不同需要的时间也会出现变化,我们目前使用的是传统的推进系统,宇航员需要在宇宙深空中暴露数百天的时间,来自太阳或者宇宙深空的射线都会对宇航员健康构成威胁,长时间的空间飞行会使得骨骼和肌肉出现萎缩、机能降低。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发展新一代的推进系统显然传统的化学能火箭无法满足深空飞行的需要,这项新的推进系统需要在2030年中期投入使用,执行前往火星的载人计划,首席为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约翰·斯劳。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在设计一个潜在的载人火星登陆轨道,只需要210天的时间,相比较于500天的空间飞行时间已经是大大缩短了,时间分配为83天为前往火星、30天时间为停留在火星表面进行考察、剩余的97天时间为返回地球。这样的空间飞行需要全新的动力系统,核聚变装置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之一,可以提供强大的能量来源,美国宇航局的未来太空发射系统可以将这一系统发射至地球轨道,也可以通过多次发射在轨道上组装起一艘大型宇宙飞船。按照科学家的设想,我们还需要在飞船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可以为飞船上的人员提供必要的电力供应,斯劳和他的团队正在建设核聚变反应堆的硬件并进行实验,他们希望在2014年的某个时候能进行一次实验,使得这项新型宇航动力研究计划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科技论文被EI收录的前提是刊载该论文的期刊必须是EI源期刊,论文只有在EI的源期刊上发表,才有被收录的可能,当然并不是EI源期刊所刊载的全部论文都被EI收录,这一点有别于SCI。EI源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不同性质的源期刊收录论文的情况有所不同,下面分而述之。 核心期刊(Compendex):约有2600种期刊。目前,核心期刊中的近1000种期刊,每期所有论文均被录入Compendex。收录重点是下列工程学科: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电子/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冶金、矿业、石油工程、计算机工程和软件。而核心期刊中的另外1600种被称作选做期刊,这些期刊有选择地收录, 包括:农业工程、工业工程、纺织工程、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应用力学、大气科学、造纸化学和技术及高等学校工程类学报等。EI Compendex 只从这些期刊上选择与其主题范围有关的文章。我国被EI收录的期刊大多数为选做期刊。
具体网址:总站:(需点下面的“刊物介绍”)具体介绍如下: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编辑单位:中国核能动力学会《核动力工程》编辑部国内刊号:CN 51-1158/TL国际刊号:ISSN 0258-0926邮发代号:62-178定价:30元/期《核动力工程》是经国家科委批准,于1980年2月创刊的正式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学会核能动 力学会的学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综合介绍国内外核动力科学技术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工程设计、运行维修 、安全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快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从 事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关心核能事业发展的有关人员。主要栏目:安全与控制反应堆物理及其设计、计算核燃料及反应堆材料结构与力学热工与水力设备设计与制造运行与维护获奖介绍:2011年全国能源类优秀期刊二等奖;2000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一等奖(含社科类);199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奖;1995年四川省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四川省首届优秀期刊奖(含社科类);1995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1991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二等奖;1991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收录与索引:《核动力工程》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统计源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收录进《工程索引(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报刊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核科技文摘》、《动力机械文摘》、《 国际核情报系统(INIS)》投稿可登陆万方数据库,查看该刊相关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投稿信箱等),投稿前建议先电话咨询。如还有问题请继续追问,谢谢!
期刊检索类型:JA;会议检索类型:CA
一般情况下会议含金量低,比较水,当然看什么会议了,用最牛的会议去跟最水的期刊比,当然会议含金量高。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会议含金量是比较低的。
比如很多单位和学校不承认CA,这就是好坏之分了,
具体网址:总站:(需点下面的“刊物介绍”)具体介绍如下: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编辑单位:中国核能动力学会《核动力工程》编辑部国内刊号:CN 51-1158/TL国际刊号:ISSN 0258-0926邮发代号:62-178定价:30元/期《核动力工程》是经国家科委批准,于1980年2月创刊的正式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学会核能动 力学会的学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综合介绍国内外核动力科学技术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工程设计、运行维修 、安全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快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从 事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关心核能事业发展的有关人员。主要栏目:安全与控制反应堆物理及其设计、计算核燃料及反应堆材料结构与力学热工与水力设备设计与制造运行与维护获奖介绍:2011年全国能源类优秀期刊二等奖;2000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一等奖(含社科类);199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奖;1995年四川省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四川省首届优秀期刊奖(含社科类);1995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1991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二等奖;1991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收录与索引:《核动力工程》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统计源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收录进《工程索引(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报刊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核科技文摘》、《动力机械文摘》、《 国际核情报系统(INIS)》投稿可登陆万方数据库,查看该刊相关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投稿信箱等),投稿前建议先电话咨询。如还有问题请继续追问,谢谢!
《核动力工程》通信地址:成都436信箱32分箱 邮箱:610041 联系电话:,85903893 E-mail: 一般通过邮箱投稿,杂志社没有专门的主页。
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于1980年2月创刊的正式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学会能动力学会的学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原子能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综合介绍国内外核动力科学技术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工程设计、运行维修、安全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快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关心核能事业发展的有关人员。
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于1980年2月创刊的正式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学会能动力学会的学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原子能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综合介绍国内外核动力科学技术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工程设计、运行维修、安全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快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关心核能事业发展的有关人员。
去中核网站上查
不太容易,系统内的好多人都排队呢,现在评职称啥的都要论文数量。不知道你是系统内的还是系统外的,搞核动力这个行当的,有点关系的都好办。
航天控制不属于ei,南航学报只有英文版属于,中文版也不是。
推荐你参考以下期刊:航空学报宇航学报飞行力学推进技术航天控制固体火箭技术航空动力学报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CSCD已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指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指定查询库。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Mathematics.series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癌变.畸变.突变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农业科学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半导体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半导体学报 北京医学 爆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爆破器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爆炸与冲击 表面技术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 冰川冻土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兵工学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病毒学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波谱学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玻璃钢/复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C * Cell Research 蚕业科学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学报 Chin Ann Math B 草业科学 * Chin Geograph Sci * 草业学报 * Chin J Aeronaut 测绘科学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测绘学报 * Chin J Cancer Res 测井技术 * Chin J Chem Eng 测控技术 * Chin J Lasers B 茶叶科学 * Chin J Mech Eng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长江科学院院报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Chin J Polym Sci 肠外与肠内营养 * Chin Phys * 沉积学报 * Chin Phys Lett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材料保护 城市规划汇刊 * 材料导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材料工程 * 传感技术学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传感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学报 * 催化学报 D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质找矿论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大豆科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第四纪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大气科学 * 电波科学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电池 弹道学报 电镀与环保 弹箭与制导学报 电镀与涂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低温工程 * 电工技术学报 * 低温物理学报 * 电化学 * 低温与超导 电机与控制学报 * 地层学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 地理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地理科学进展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地理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电气传动 * 地理研究 * 电网技术 * 地球化学 * 电源技术 * 地球科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地球科学进展 * 电子技术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电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学 * 电子显微学报 * 地球学报 * 电子学报 * 地学前缘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地震 电子元件与材料 * 地震地质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地震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地震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地球化学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技情报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学 * 动力工程 地质力学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 * 地质论评 * 动物学报 地质通报 * 动物学研究 * 地质学报 * 动物学杂志 * 地质与勘探 锻压技术 E* Entomologia SinicaF * 发光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粉末冶金技术 * 纺织学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飞行力学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非金属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测试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化学 * 辐射防护 * 分析科学学报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分析试验室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分析仪器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分子催化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分子科学学报 * 复合材料学报 G*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学报 * 干旱区地理 古地理学报 * 干旱区研究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古生物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固体力学学报 * 钢铁 * 管理工程学报 * 钢铁研究学报 * 管理科学学报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管理评论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管理世界 高电压技术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电工程 * 高分子通报 * 光电子.激光 * 高分子学报 光电子技术 * 高技术通讯 光谱实验室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高校地质学报 * 光散射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光通信技术 *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光通信研究 高血压杂志 光学技术* 高压物理学报 * 光学精密工程 * 高原气象 * 光学学报 * 给水排水 * 光子学报 工程勘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工程热物理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程设计学报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工程数学学报 * 广西植物 工程塑料应用 广州化学 工程图学学报 * 硅酸盐通报 工业工程 * 硅酸盐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贵金属 工业建筑 贵州农业科学 工业水处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工业微生物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果树学报 * 功能材料 * 过程工程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