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平 教授,1964年1月出生,飞行器设计学科,航空器设计与工程系前系主任。王正平教授主要从事飞行器总体综合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设计,飞机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研究。承担大量的飞行器设计学科综合设计方向的科研任务,主持完成并正在执行的项目有15项,其中航空基金1项,主持项目经费近200万,获中航一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为国防科研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主要发表研究论文8篇、 EI 工程索引2篇;重要技术报告30余篇。
学科专长: 妇产科学在研课题: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5项,内容涉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前诊断及胎儿医学等。如: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浙江省基金 2006-2007 (主持)2、染色体三体疾病早期宫内诊断方法的改进 卫生部科研基金 2005-2008年(主参)3、胎儿功能外科治疗的应用研究 浙江省科技厅 2004-2006年 (主参)研究方向:围产医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医学最后学历:硕士研究生简历: 198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在围产医学、胎儿医学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具有丰富的产科临床经验和精湛技术。2000年曾赴澳大利亚玛特医院进修学习胎儿医学及产前诊断技术,熟悉胎儿的发生发育过程,能正确进行胎儿疾病的产前诊断及选择恰当的干预措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和参加课题10余项,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1项。参编学术专著多部。
[1] 《在“共和理想”与“权力欲望”之间——〈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研究》,载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思想史研究》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捆绑》,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3] 《思之和合——论歌德思维模式之拓新》,载《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4] 《论强权博弈背景下的欧洲数字图书馆建设——兼论德法文化合作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目标》,载刘立群、连玉如主编:《德国欧盟 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 《歌德〈铁手骑士葛兹〉所反映的阶层博弈与群体互动》,载《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6] 《论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7] 《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载印芝虹等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 《清华德文专业的早期发展及其学术史意义》,载《教育学报》2008年第6期[9] 《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及其留法经历》,载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 《帝国的消解与现代的兴起——以安治泰、卫礼贤比较为中心》,载《德国研究》2008年第4期[11]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载《北大德国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论宗白华的歌德观》,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3] 《文学之择与象征之技——论卡夫卡的思想史意义》,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14] 《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论席勒的“艺术家理想”》,载叶朗主编:《意象》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5] 《北大德文系1920年代前后的课程、图书与学术》,载陈平原主编《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6]《〈祝福〉中的“宗教潜对话”一个宗教人类学的文本解读》,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17]《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载《教育学报》2007年第6期[18] 《宗白华的留德经历及其对德国社会的体验》,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19]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与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载《新文学》第5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20]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载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与中国社会》(第2届国际青年学者研讨会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06年;又刊于《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载《国际汉学》第15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21] 《史家意识与异国对象——中国学术视野里的奥国文学之成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2] 《行政官与演说家——〈蔡元培演讲集〉导言》,载《现代中国》第7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又刊于叶隽:《蔡元培:大学的意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23] 《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创立情况及其时代背景》,载《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24] 《作为并峙双峰的“席勒戏剧”与“莎剧世界”——兼论马克思的“席勒化”问题》,载周启超主编:《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25]《“诗的语言”与“史的气概”——论〈强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载《德国研究》2005年第2期[26]《“时代悲剧”与“初思自由”——〈强盗〉中反映出的个体与国家》,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7]《冯至的“学院写作”及其对现代中国的意义》,载李喜所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28]《“英雄伤逝”与“民族统一”——〈华伦斯坦〉研究》,载《北大德国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9]《论〈物理学家〉的问题意识与表述之难》,载《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30]《论宗白华的文化建国理想》,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1]《马君武的致用大学理念与德国大学思想》,载田正平、周谷平、徐小洲主编:《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要西文论文、学术书评](选)[1]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刘翔【内容摘要】:在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日本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清末学制大量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制的养料,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同时清末学制改革也无法摆脱日本学制消极成分的影响,由此所带来的种种落后和不适应极大的限制了学制的实效。【关键词】: 明治维新 清末 学制改革新政伊始,清政府相继颁布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壬寅学制》和第一部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癸卯学制》。学制的颁布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这是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政府最富有积极意义并有极大影响的一项社会改革。从时间上看,清末学制改革兴起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后,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壬寅学制》还是《癸卯学制》都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就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一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腐朽、经济衰败,教育的颓废更是令人痛心。从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来看,尚无一个全国统一的、上下衔接的学校教育系统。而同时期的日本教育,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他们通过中日教育状况的对比,颇感日本教育发达、体制周详,因而将许多有关日本学制的资料翻译介绍到国内来,以期效法。早在1879年,曾任驻日使馆参赞,后到旧金山任总领事的黄遵宪就根据《日本国志•学术志》的记载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于各大学区分设诸校”。[1]其中有小学、中学、女学、师范、专门学校,还有东京大学校、工部大学校等,这是最早对日本学制的介绍。甲午战败后,为了更好地效法日本,兴办学堂,厘定学制,清政府官员主张赴日实地考察,以收“百闻不如一见”之效。1901年冬,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特派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学务。在日本考察的两个月期间,罗振玉参观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会见了嘉纳治五郎等日本著名教育家,搜集了有关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和统计数字。1902年,罗振玉在其《日本教育大旨》中介绍日本学校系统时写道:“教育必有次第,日本之制,定儿童六岁起至十四岁,八年间为学龄。然由二岁至六岁,当入幼稚园,受小学教育之预备。学龄期内必卒寻常小学业,以后由寻常小学入高等小学。由高等小学分二支,或入寻常中学,或入寻常师范学校。卒中学者入高等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卒寻常师范者,充小学校教师。卒高等学校者,入分科大学。卒分科大学者,入大学院。卒高等师范者,为中学校及寻常师范教师,此系统之概略也”。[2]随着赴日考察人员和留日学生对日本学制介绍的不断深入,论述日本学制的专著也接连被翻译到国内。1898年,上海时务报翻译出版了由日本文部省制定的《日本学校章程三种》;1899年,北京京师大学堂翻译出版了由东京大学制定的《日本东京大学规则考略》;1902年,天津翻译出版了《日本新学制》;同年,留日学生在东京翻译出版了《日本学制大纲》,正学堂翻译出版了《日本东京师范学校章程附预备科》;1903年,留日学生在东京翻译出版了由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制定的《日本普通学校教授细目•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等等[3]。这些介绍和宣传日本学制的刊物和书籍使国人进一步加深了对日本教育制度的了解,传统的思想认识逐渐被崭新的教育观念所取替。二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对日本教育的实际考察、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清末教育界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4]他以为日本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发达,人才众多。1902年,曾任出洋学生总监督的夏偕复在其《学校刍言》中,竭力主张办学校应取法日本。他以为日本自“维新以来教育之制度,几经考查、试验、改修以至今日,其间始事之经营,逐年之进步,成事可稽,历然在目,实足为我先路之导。欧美诸国未有如此若合符节者也”。[5]这是主张我国学制要以日本为样板的典型言论。此外,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6]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因为这一年为农历壬寅年,亦称《壬寅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张百熙在《进程学堂章程折》中也说到:“古今中外,学术不同,其所以致用之途则一,值智力并争于之世,为富强致治至规,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人才,以求才之故而本之学校,则不能不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法…”[7]然而,张百熙对日本学制的精心模仿并没有使这部学制发挥预想的作用。由于学制本身的不甚完备及清政府对张百熙心存疑忌,因此《壬寅学制》虽经公布,但并未实施。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因为该年为农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学制包括《奏定学务纲要》、《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及译学馆、进士馆、任用教员章程等22件。从蒙养院到通儒院、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到实业教育、从教员任用到学校管理、从立学宗旨、培养目标、入学规则、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均作了详尽的规定。学制从纵向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设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通儒院。从横向看,与初等教育平行的有艺徒学堂、初等实业学堂和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与中等普通教育平行的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普通教育平行的有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等。由此构成了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级衔接,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三透析《癸卯学制》的广泛内容,并将其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所颁布实行的学制进行比较,清末学制中日本的影响清晰可见。首先在结构体系上,中日学制从纵向看都分三段七级,而且学习年限也基本接近;从横向看均由相对独立的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板块构成。《癸卯学制》整个框架结构是从日本学制脱胎而来,其模仿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在指导思想、立学宗旨上,突出社会本位的社会价值观,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把人当作国家利益的工具。明治时期,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各类教育法令都反复强调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国家的需要。曾任文部大臣的森有礼的教育思想就具有鲜明的国家主意色彩,诸如强调教育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的;贯彻忠君爱国思想;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以及国家办学为主,剥夺人民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利等等。而《癸卯学制》同样十分强化这些意识,试图以教育为手段,维护封建专政政体,服务于挽救王朝危机这一最高目的。第三,在处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过渡敏感和适应性强是日本对待外部世界态度的两个基本特征。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海岛国家,日本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常常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和担忧的情绪,怕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地位,但由此也逐渐发展起一种能力,即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努力以自身文化为核心,对外来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明治维新中,日本以一种多元化的态势,有选择的吸收、引进西方文化,其近代学制的形成就是参考了法、德、荷兰、英、美等许多国家德教育制度后制定出来的。中国之所以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正是认准了它是以东方文化为基准、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一番适合国情的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成果。如果说《癸卯学制》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完全依样画葫芦、照搬日本学制,这正好说明了在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中国对日本的实质性认同。第四,重视普及义务教育。19世纪末日本学制的首要任务是全力以赴普及国民教育,以提高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政府的“三大政策”服务。为实现普及教育,日本把兴办师范学校放在重要位置,逐年修订完善师范教育各项法令,形成了各级各类师范教育体系。日本的实业学校在学制中自成一块,独树一帜,明治政府一成立,就把提倡实学,创办实业技术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1972年学制令规定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实和加强实业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实业学校发展极为迅速。《癸卯学制》在这些方面都是颇为赞同和接受的。《奏定学务纲要》反复强调,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以小学堂为最要”。东西各国均实行义务教育,“盖深知立国之本全在于此”。[8]在整个学制中,师范教育自成体系,地位突出。《奏定学务纲要》明确规定:“益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学堂必须有师。”[9]《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指出:“初级师范学堂为小学教育普及之基,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10]《癸卯学制》同样注重实业教育,《奏定学务纲要》专列一条“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此类学校“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宜饬各就地方情形审则所宜,亟谋广设”。[11]第五,在课程设置上,《癸卯学制》亦在很大程度上仿照日本。以《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得普通中学课程与日本明治32年(1899年)《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所规定得普通中学课程作一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日中两国中学课程设置比较(20世纪初)[12]日本 修身 国语 及汉文 外国语 历史 地理数学 博物 物理及化学 法制及经济 图画 唱歌 体操 12门中国 修身 读经讲经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物理及化学 法制及理财 图画 文学 体操 12门上表中日课程均为12门,且内容也基本相同。此外,在教学方法、教科书编辑、教育行政管理等许多方面,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示范效应都是十分显著的。四从以上比较可知,清末新政学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学制的影响,甚至于对日本学制的模仿。那么,我们怎样看待这些来自日本的影响呢?首先,尽管清末的《壬寅学制》及《癸卯学制》都是对日本明治后期学制的仿效,但《癸卯学制》毕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和施行的学校系统,它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癸卯学制》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统属关系。有助于结束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使各级各类学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全国的教育系统,有可能进行全盘考虑、统筹规划,这符合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学堂章程颁布后的几年间,各类新式学堂数和在校学生数确实有惊人的增加,而且其规模和速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相对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体系,自此建立起来。如果没有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系统的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出现,至少要推迟或延缓许多年。其次,不可否认,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和中国对本国具体情况的忽视,结果造成许多落后和不适应的现象。例如,在壬寅学制中,女子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简直没有地位,而《癸卯学制》也仅包括女子教育于家庭教育之中。就是在1908年学部正式规定的女子教育章程中,也只有女子师范及女子小学,在中学及大学,女子教育尚没有地位,并且规定对女子的社会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又如,《癸卯学制》在立学宗旨中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13]就是把封建“纲常”中的“忠孝”和儒家的经史之学,作为办学的根基,在教学内容中特别重视传授经学课程,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这虽然是清末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表现,但也与日本“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的教育原则,把忠君爱国作为明治维新教育方针的灵魂不无关系。再者,对日本学制的盲目效仿,也使得清末学制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适应。《癸卯学制》的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宏大,不仅当时国家没有那样大的力量,就是民国以后也没有达到此程度。综上所述,明治维新给清末学制改革带来了积极成果和消极影响。清末学制大量吸收日本学制的养料,改变了晚清以来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模式,转而重视发展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促进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使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进而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同时清末学制改革也无法摆脱日本学制消极成分的影响,由此所带来的种种落后和不适应极大的限制了学制的实效。注释:[1] [2] [4]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 [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36.37[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资料[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109[5]任达(美).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71[6] [7] [8] [9] [10] [11]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70.271.269[12]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65[13]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32.
你在哪里的嘛
1。 或许有人一生下来就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就受着非凡的待遇;或许有人,由睁开眼睛的瞬间就注定吃苦,挨饿……不论如何都不比怨恨,因为上帝是公平的。 出生在繁荣的都市当然能受到优越的教育,但是出生在山村的你不要哭泣。因为你能保存一颗完美的,纯洁的心,这不是每个城市人能够拥有的。你知道什么叫做满足,不需千吨黄金,只要有一支新的笔、一本新的书就能让你露出笑容,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 上帝是公平的,繁华的市中心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它多了高耸着的建筑,但却没有了原来的成阴绿树,清澈小溪。学生们低头认真做作业、复习的情景到处可见却不见了孩子们与鱼儿、虾儿嬉戏的身影。添了各种式样的新车子,却被废气掩盖了清爽的空气…… 有时候你总说你躲在村里不会有所成,当不上上市公司总裁。上帝是公平的。他不给予你总裁的位置,要你从低级职员做起,不是他吝啬,是因为他要锻炼你,要你用自己的实力坐上这位置,他不想你想一些子承父业却一事无成的纨弟子,只有真正经过风雨花儿才能结成甘甜、硕大的果实。 生在都市的你,抑或落在山村的你,都不必埋怨任何东西,因为“上帝永远是公平的……” 2: 《廉洁修身》读后感 上学期以来,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从这本书里,我获取许多道理:我知道做人要诚实守信,我懂得做事要公平公正,而且,我觉得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书里的一个个小故事外婆都非常喜欢。如“曾子杀猪”——诚实守信;“闯祸的男孩”——认真负责;“奥德赛船长”——自律自省……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使我更加喜欢这本书。 我还喜欢里面的名言,有《弟子规》里的;有《三字经》里一的等等。还有一些诗人、作家的,让我更加深一步了解书里的内容。我更喜欢“诚实守信”这一单元,它里面讲述了要如何做人;例如成功“通行证”这个故事,里面讲述了一位外国留学生在德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公司求职,却屡屡“撞壁”没有被聘上,原因却只是因为两次看起来很小的逃票记录造成的。看上去区区一件小事,却毁了他的大好前程。我更明白了这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有“遵纪守法”这一单元——“铁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故事讲述了包拯公平公正,不管是谁甚至自己的亲人都不偏私,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该罚就罚、该打就打,帮理不帮亲,永远公平公正,从而赢得大家的赞赏。 这本书很有益,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要好好的品读,好好的领会里边更多的人生道理,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更有意义。 遵法维权公正公平 遵法、维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文明社会的行为准则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人们的生活信条。法律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理性纽带,也是个体生存的依赖。健全法制,依法办事,是每个公民 的期望;遵守法律,是对每个人的要求。没有法律作后盾,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依照国际统一的规则来看待、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必须强化法律意识、公平准则。 1.树立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观点看待问题。 2.以公正之心看待事物。 题目1:长春市八旬老人李成宪,根据长春市政府的文件规定,持自己的老年证免费坐公交车被拒,状告公交公司。请求公交公司依照政府规定为持有老年证的老人乘车提供免费待遇,并索赔一元钱。经过两年多坚持不懈的奔波,老人终于赢了官司,而反映出的问题让人们深思…… 你是怎样看待“一元钱”官司的?请你就此问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时下,经常有某人为“一元钱”甚至“几毛钱”而诉诸法庭的报道,从而引发当事人此举是否合乎“投入产出”原则以及是否造成国家审判资源浪费的争论。我认为对此类问题应有另外观点的视角: 第一,法治的建构依据之一,就是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制度的安排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当个人感觉权利受到损害以后,他有权自主地选择救济权利的手段,他人不应在旁边指手划脚。 第二,权利原本是无价的,正如我们不可说某人的面子值多少钱,某女的贞操权可折算多少钱(荒唐如麻旦旦案),但我们无法找到更有效的救济被损害权利的手段之前,金钱补偿就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之一。人在社会的角色是多方面的,人的需求也当然有许多种。一个事事做起来都要进行功利算计的人,其人生未免显得太乏味。因此,当那些觉得金钱诚可贵,尊严价更高的人,愤而拿起维权的武器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送去鼓励的掌声。 第三,法律是用来定纷止争的,道德是用来教化人类、培育情操的,这两者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因此,当牺牲众人的生命去抢救一个落水儿童,当一个大学生为一个残疾人挡住车轮,当一个女研究生毅然嫁给一个农民,当一个富翁散尽家产去做慈善事业时,我们只会在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意,而断不会有他们的做法划不来的想法。为“一元钱”而打官司者,或许其行为没有上述良好的动机,但其结果或许有相同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对他人无害,其行为是否有意义也是一个不必追问的问题。 第四,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里,权利观念和权利意识是极度缺乏的。因此即便那些为“一元钱”而打官司者,是喜欢“缠诉、滥诉”的刁民,但为了培育人们的权利意识,社会也需要适度容忍他们的行为,这应该是一个社会为了实现正义和公平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第五,维权的手段是多途径的,“打官司”是追求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成本最高的一道门槛。如果有更便利、更迅捷的途径,维权者有必要理性地选择其他途径。另外,有些打官司者似乎为了表白自己只是“讨一说法”、“争一口气”,而故意表示对金钱赔偿的不屑,笔者以为此举也大可不必。 本文针对“一元钱”官司全方位地进行分析,利弊得失,一览无余。 2:7月4日,南京明孝陵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关方面负责人即放出“风声”:明孝陵门票可能要涨价。有人随即对涨价表示担心,认为涨价损害了社会公正,同时也并不必然有利于遗产的保护。也有人认为门票涨不涨价与维护社会公正无关,优质优价本来就是经济社会的不二法则。你是怎样认识的?请你就此问题,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题目3:请以“平等”或“公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1:“一元钱”官司是社会热点,头些天,姚明也和“可口可乐”公司打起了一元钱官司。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争理,不为利;一是该得的补偿应当得。但有一点必须涉及,那就是“一元钱”官司体现了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 题目2:门票涉及的核心是经济问题,应从这里打开突破口。 正方:门票涨价无可厚非 首先,门票涨不涨价与维护社会公正无关。世界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保护好它们,是为了更长久地保存,也是为了有更多的人能享有。但这并不等于说,参观世界遗产的人越多,就越能显 示、发挥其价值。再说,涨价面前人人平等,富人、穷者均须付出同等面额的钞票,才能游览世界遗产,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平,更遑论“优质优价”本来就是经济社会的不二法则了。因此,认为明孝陵门票涨价会“损害社会公正”,实在过于牵强,有失偏颇。 其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必须承担更重大的保护责任,管理当局必须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门票适当涨价,既是补贴世界遗产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的迫切需要,也是限制游客数量的有效措施。 再说,我国目前已有29处世界遗产,此前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风景名胜或历史文物,门票价格不知涨了多少次了。假如别的世界遗产门票可以涨价,而南京明孝陵“申遗”成功后却不准涨价,岂不是存心歧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应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而适当提高世界遗产的门票价格,并不必然破坏这种“和谐”,相反还会起促进作用,关键是如何管理的问题。所以,“申遗”成功后的明孝陵,适当提高门票价格实在无可厚非。 反方:“申遗”成功不该涨价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涨价的理由,我认为是个伪理由:涨价除了有时能让某些人获取暴利外,还损害了社会的公正,同时也并不有利于遗产的保护。 首先,涨价不利于维护社会公正。我们知道世界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保护它也是为了所有的人能够很好地享有这些文明。而涨价,将门票价格抬得很高,其结果是在遗产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富者自然不在乎一点门票钱,而对于贫者来说,涨价意味着失去与世界遗产密切接触的机会。如果门票涨价使得世界文化遗产变成了只有富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显然有悖于保护遗产的目的。 其次,游客增加其实与遗产保护没有必然的联系。当前对于这些遗产最大的破坏其实并不是来自于游客,而是来自于有关部门的野蛮开发,比如张家界风景区就曾经因为乱建而差点被摘帽。目前,一些地方风景区遭开发性破坏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正是这种行为,使得遗产处于危险中。保护遗产,首先应该规范的是政府的开发行为,开发性的破坏是文化古迹最大的不幸。 总之,在申遗成功之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牢记:文物是有着特殊社会意义的物品,保护世界遗产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和谐,不能只顾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社会的公正。 公正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民众来讲,由于自身的情况千差万别,公正也变得难调众口。但只要人们坚持公正的原则,世间就会减少许多不公正的现象。 3: 高三优秀作文 【材料】开封相国寺里的门槛,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千手观音说:“你我同是木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而我却受万人踩,千人踏?这太不公平了!”千手观音略一沉思后微笑道:“兄弟,世界是十分公平的,你我虽来自同一座山,材料也的确相同,但出山时,师傅在你身上费过多少工夫?我却经历了师傅五十八年的耐心琢磨、雕刻。今天你我的际遇不同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请你以“公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端稳并镇守生命的天平(56分) 曾经凝视海的众浪托起成就的巨轮;曾经惊羡风的双臂承载振翅的鸿雁;曾经有山的沉稳镇住勃发的大地;还有时间的韶光雕刻不屈的灵魂。然而所有的辉煌都出自生命的天平,只是付出了不同质量的砝码。 ——题记 贫瘠而苦涩的峭壁上,瘦瘦的筋骨,凭一腔热血把生命的灯火一盏盏挑亮,这是劲松的家居。经历了风霜洗礼,饱尝雷电慰问之后,它更加自信地站在生命的天平上,聆听大地歌手拨响雄浑的竖琴,那渺缭的弦音动荡着棵棵信念之苗。于是,当所有的绿色凋零在肆虐手掌之下时,劲松仍然以一幅崭新的姿态笑看日升月落,静坐在峭壁上,生命的天平一方镇守了根的信念,一方沉淀下了奋斗的血雨。因此,“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时刻,劲松依然阵守大地,如慈母用乳汁喂养幼婴一样喂着自己的伤口,因为她知道,如果在生活中没有与恶魔摔过跤,自己的生命天平不会稳重,更不会称出心满意足的理想结果。 当风啸林莽,当龙吟大地,当鹤鸣九天之际,崖壁上一次又一次挺直的柔草,变得遒劲而且有风姿,顷刻,风失去了肆虐的威力,拜倒在生命顽强的抗争之下。矮矮的生命用自己对生命的虔诚和热爱强烈的奋斗,不论是莺歌还是艳阳,镇守生命的厚实,跨越生命公正的天平是她执着的信念。 用比岩石更坚硬的毅力去开拓生命之路,用比生命更厚重的激情去镇守生命的天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校友~~~~
任何人都是自私的。所谓自私,是指把自己放到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自私是中性的,光是自私,是不能够决定善与恶的。善与恶还需要用理性来区分。理性的自私,为善。非理性的自私,为恶。理性,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决策。非理性,则要么违反事实,要么违反逻辑。理性的自私,其目的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花更少的时间处理带给自己痛苦的事情。只顾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通常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自私。因为完全不顾他人,有可能带给自己痛苦。是否要顾及他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理性的决策,做对于自己更加有利的事情。自私与助人不矛盾。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样的帮助别人也可能带给自己痛苦。帮还是不帮,依据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以及理性的分析。那种不顾一切,完全的利他的人是非理性的。人性自私论,是衡量一切制度的基本前提。制度的建立,制度的修改,制度的完善,制度的执行,制度的废除,无不涉及到人。而人是自私的,并且这样的自私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当制度是建立非理性的基础上的,那么这个制度就是邪恶的。当制度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那么这个制度就是正义的。邪恶的制度,其基本的特征就是非理性。非理性就意味着抹杀事实,违反逻辑。人性是自私的,这个是普遍的事实。那种极力否定人性自私,并且把非理性的自私作为自私的唯一含义的论点,是极其狭隘的。因为自私本身是中性的。非理性的自私是不好的,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自私,却是善的,是实现个体幸福的前提条件。当我们用人性自私论去衡量任何制度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可靠的事实依据。那就是任何人都是自私的。因为任何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任何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都要抱着挑剔和怀疑的态度,首先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承认自己自私,也承认对方自私。在彼此都自私的前提下,依据理性的决策,获得一个满意的决策方案。人性自私论,是政治社会学的最根本的前提。也是个人谋求幸福的基本出发点。没有建立这个观点的人,虽然常常都是按照自私的立场处理事情的,但不保证他能够作到理性。现实是人们常常自私而常常非理性。只有那些自私而自觉理性的人,才能够幸福快乐,对自己也对他人有好处,并且对所处的社会有益处,从而为社会减少负担。当我们认识到彼此都自私,我们就开始为自己负责了。别人没有义务帮助你,除非别人帮助你是别人处于实现他自己的目的和心理感受。你为你自己负责。于是人性自私论导致人自立精神的产生。。。象上面一样,可以说人性自私论所引发的结论,是极其理性的,从而任何建立在人性自私论基础上面的理论,才可能有科学的意义。对于我们所处的文化,人性自私论反映的是事实的真相,但某些人是要极力掩饰和歪曲的。对于那些以非理性的方式来否定人性自私论的人,我不想理会;对于以理性的态度和方法讨论和反驳我说的这个看法的人,我表示欢迎。人性自私论,一个简单而又根本的出发点。对于社会性的理论来说,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前提,否定人性自私论,一切社会理论的探讨都完了
原来都是校友..这个抄法 老师看一份就行了..
[一]
入秋以后,树叶在慢慢变黄,青草亦开始荒芜。我迎着秋风,在云卷云舒中体味岁月的静美,在庭前淡看花开花落的过客。人生之旅,匆忙之中,我们都是那个看风景的人,留不住一草一木,握不住一水一山。
爱上一个人,倒底该是什么样的感觉呵?
我以为,无论你在与不在,无论聚首与别离,每每想起,总会湿了眼眶,润了心......
这就是爱的真情!
多少年以来,我一直让你幽居在我的心灵深处,你是我不敢碰触的柔软,你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
思念,是一片白云,如糖一样甜到忧伤。想你的时候,窗外风景依旧,南回的雁,悄悄传递着洁白的情缘。我在此岸,为你静默成一棵开花的树,无论风霜雨雪,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四季娉婷。
熙熙攘攘的红尘,仿佛轻轻铺开的素帛,一字一句,折叠着曾经的风花雪月。一些事,一些人,一些景,终究还是旧了,泛白的墨迹,只剩下一声轻轻叹息。终于明白,懂与不懂,惜与不惜,都已经在走过的时光里落字为安。
我们总在缘聚缘散中,经历悲欢离合。匆匆而逝的是过客,能够留下来的才是永恒。
经年以后,繁华三千,终是一场空。若有一天,山河永寂,无需问,我的魂骨流落在何方?
光阴之中,你依然媚如胭脂,洁如莲荷。
[二]
浮世清欢,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聚首与别离。
你来,我去,川流不息的时光之城,承载着多少悲欢离合。我们始于初见,止于陌路,又有多少人能握得住一份地久天长呢?只可惜,到最后谁都不是谁的谁!
大浪淘沙,淘尽多少悲欢离合,到头来,只剩一缕风轻云淡,望断心愿。爱过的,恨过的,想过的,念过的......都如落英缤纷一地,荒芜了过往。我们,总在寻找心灵栖憩的家园。
眺望南山,一篱菊开,又几重?被秋水浸染的诺言,在秋阳的怀抱里次第风干。浮生问候的昨日,渐行渐远,却又会在合适的时光里,重逢。
身后,是渺渺茫茫舞动的思念;
眼前,是道不尽理还乱的情殇。
欲语还休,梦里飞花几多愁。
是呵,谁的眼角触了谁的眉?谁的守候暖了谁的心?潇潇不歇的雨,可是谁的眼泪在飞?
落叶飘满陌上。
溪水悠悠,潺潺着时光的静好。那些随落叶一起跌落的光阴,谁来细数?谁来收藏?无边的秋色里,只剩下风铃轻轻地摇唱着曾经。南方以南,搁浅着谁的一世长安?
折一枝菊花,放空所有红尘琐碎。若可以再来一次如莲的相遇,我期望,是在空旷的山野,或是长满青苔的烟雨小巷。没有纷扰,没有喧嚣,只有蓝天白云的清澈,只有古韵悠悠的庭院。
一首诗很短,心中的情很长。我真挚的呼唤,不知能否唤醒你沉睡的情感?
露从昨日白,秋在今日分。纵使,所有的山河永寂,被覆了秋霜。依旧有绵绵的诗意,从胸口涌出。那些草长莺飞的日子,终是成了一阕阕无韵的小诗,透着馨香,绕着灵犀,被南飞的雁一字排开,落字成暖。我在诗里幽居,不再贪恋红尘。
淡然,在静默中供养一份云水禅心。
风过,一去千万里;
往昔,凄美了誓言。
隔江看一盏渔火,再次点燃过客的轻愁。蓦然回首,恍然若梦。净手梵香间,堂前春燕亦远去。小楼依旧,又东风,轻语情未央。说一句原谅,轻舟何时已过万重山?泊在秋水的琉璃梦,去了天涯,还是随了海角。轻轻呼唤,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
眸里,生出一缕缕暖意,泪已盈眶。
[三]
怀着深情,写一份禅意的诗行。生命里,总有那么一种念想,在与不在,一样温暖。这应是,无声胜有声吧。
写下的心语,未曾刻意,却习惯将阳光的温暖融入其中。我,向来是不喜欢薄凉与寒冷的,害怕听到有关离去的所有消息,害怕听到有一天从钟情走到陌路。
薄凉,多么让人心生荒芜的字眼啊!总觉得,太冷,失了从容;太凉,没有了温度。我们都是喜欢温暖的,即便是安静的陪伴,偶尔想起,亦会由心而生出一种安然的`温暖。这种温暖无需刻意,无需炫耀,是不经意间,我们的真心赋予了慈悲,赋予了无言的承诺。
我在刚刚写下的诗句里,落一缕岁月的慈悲,所有的心绪与守候,都有了明媚的样子。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我们一路铭记,一路遗忘。无论开心或者不开心,都会遇见自己喜欢的一份情,一段缘,或者一片风景。遇见了便珍惜,不要问是劫是缘,不要问是缘深还是缘浅。遇见的那一刻,已经注定是一段美丽的印记,你的生命我去过,我的生命你来过,已经足够。
只可惜,许多遇见,一旦错过,就无法找回,陪伴我们的是永远的遗憾与痛惜。但是,这些错过,也是我们生命里不可复制的美好或者忧伤,是生命罅隙的留白,总会充实着每一个美好的明天。这个秋天,没有寒凉,即便雨后,也不会有薄凉的心情。大地已荒芜,我们心中还有爱,那些错过的风景,就让它随风,随尘,我们悄悄放逐,放逐在心灵之外,红尘之外。
隔着一个秋天的距离,慢慢翻阅走过的一草一木。
窗外的云很白,天空依旧蓝的纯净。轮回的故事里,谁成了谁的过客,谁做了谁的水墨丹青。最后的一声雁鸣,结束了一个漫长的忧伤。风寒露冷的季节,心事染了秋色。是五味,是杂陈,是一爱千古。那一池深深的潭水,没有了桃花。情依旧,爱及三千,不染尘埃。我用秋风十里,圆满一个只有自己的秋水长天,还自己一颗云水禅心。
秋风来兮,人无恙。阶上梧叶,又秋声。立于微凉的风里,我只想握一缕岁月的暖,安静等待,等待一匹瘦马,与一个归人,哒哒而来。我们的生命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有;我们的生命很长,长的让我们无法预测下一站还会遇见谁,错过谁。
若有一天,你选择了离开,那一定是累了,一别,或许是永远。离开了,无须挽留,给你最真的祝福。你若留下,我会好好珍惜,以真心对真心。
我,不喜欢拿余生,来等候一句别来无恙。
[四]
那些写下的玲珑文字,是经年以后铭心的回忆。回眸的时刻,或许会生暖,生凉,生出一种淡淡的疼。但是,物是人非已是曾经,灯火终究会阑珊,一切只剩下一缕风轻云淡,是最好的结局。
当所有的或悲或喜,沉淀成了心间一些漫无目的的碎碎念,我是否可以再用最后一丝怜悯,回到从前,重新演绎一次只如初见的重逢呢?其实,转身后的那一刻,早已经将曾经的美,嵌入了最初的那份情怀。若可以,许我落下两行泪,用一句原谅,与过往道别。只是,只是倒流回心间的那泪水,在经年以后,凝成琉璃的剔透时,仍有一种锥心的疼,让自己瞬间泪流满面。
放逐所有忧伤,只留一颗云水禅心。待繁华落尽,希望会在落满秋叶的小径,逢着一个目光如兰的女子,待我如初,疼我入骨。从此不被辜负,不被风沙迷了眼。
这样的秋天,美!
一份云水情,一颗菩提心。脉脉轻语间,一份思念,落满了滚烫的眉上心间。一份灵犀,安抚了寂寞的孤单。握着一枚秋词,不想,不念,只沏一盏茶,独酌。看风吹叶黄,花落无言。下个秋天,若你还来,我便还在。
天,正好个秋。
握着暮秋的衣角,我用云水禅心的纯净,写下人间最挚的爱,绘下世上最真的情。
美哉,一曲云水写禅心!
作者简介:
王峻(曾用名:周林),笔名:峻岭,楚楚,性别:男,民族:汉,现系中国诗歌协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中国当代诗人诗歌协会常务理事;珠海市散文诗、诗歌协会理事等。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文汇报》、《工人日报》、《民营经济报》、《湖北消防报》、《新生报》(台湾)、《珠海特区报》、《荆州日报》、《诗刊》、《清明》、《南方文学》、《长江文艺》、《香港散文诗》、《朔风》、《作家林》、《诗海》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散文诗、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400余篇300多万字;出版有《梅韵迭起》、《等我回来,你就悄悄绽放》等多部作品;另著有新闻、随笔、论文等多种体裁作品众多。曾荣获“第二届‘东方杯’全国诗歌大奖赛”银奖等国家、省级以上奖励及被授予“中国诗人”称号;部分作品入选40多种文学作品选集。现居“浪漫之城”珠海。编号:
诗观:做诗世界的播种者,我耕耘,我快乐。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爿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
至2012年,学院共获国家级、省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0多项,成功培养出负责选拔和培养中国航天员心理选拔与训练组组长王峻、蝉联奥运举重冠军的陈艳青等杰出学生。在科研上,出版各类著作、教材100余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0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级课题100余项。2009年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和江苏省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项目,实验室的建设有了高的发展平台。2009年至2012年,本科生获大学生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5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7项)、国家级竞赛奖励2项、省级奖励8项、市级奖励3项、校级奖励共64项。 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自设) 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工业与组织管理心理学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管理学硕士) 教育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以上资料于2013年摘自该学院官网 )
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1985年-1889年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989年-1993年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教师;1993年-1996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1996年-200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广告学专业教师;1999年-2002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2003年7月至今宁波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教师。所在硕士点(方向):经济与管理心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受众心理带硕经历(可附学生的优秀论文):2001年起担任吉林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导师。研究成果展示(论文、课题、获奖等其他成果)专著:《符号化的自我——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中的自我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独撰。论文1:情感担保的力量——R-P网格与广告的情感诉求策略,人大复印资料·市场营销,2003.1,独撰。论文2: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论恐惧广告的有效性,广告人,2003.2,独撰。论文3:刻板印象与广告的文化仿像,论文集《文化视角下的广告传播》,中国教育图书文化出版社,2004.11,一般,独撰。论文4:广告传播的“睡眠效应”,当代传播,2005.1,独撰。论文5:从睡眠效应看争议广告的传播诡计,现代广告·学刊,2005·总第110期,独撰。论文6: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似真性,新闻界,2005.5,独撰。论文7: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新闻界,2006/3。独撰。课题1:睡眠效应与插播广告的传播效果,省教育厅(20051650),2005.7-2007.6,在研,0.5万,第一。课题 2:刻板印象与广告文化仿像研究,省社联(05B05),2005.8-2006.8,在研,第一。课题3:阶层消费文化与男装品牌市场定位的研究,省教育厅项目,编号:20040989,2004.7-2006.7,在研。第二。课题4:网络文化现状及对策——网络成瘾症的研究对策,国家年度课题(05BG064),2005.12-2006.12,在研,6万,第二。
王丽自一九七八年八月参加工作以来,在教育园地上已经整整辛勤耕耘了三十个春秋。她始终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苦干实干,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尤其是任班主任工作的二十几年里,更是用全部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她的敬业精神和她的行动,不但在学校里赢得了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好评,也搏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素质教育思想教书育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以及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她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勤奋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她不断探索,执着追求,潜心钻研,无私奉献,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党和人民给了她很高的荣誉:1993年9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1995年7月被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功勋教师称号。1996年4月被丹东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她当选为凤城市第二届政协委员。2000年3月被评为凤城市巾帼创业十大标兵之一。2000年5月被凤城市委、市政府评为凤城市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年5月她的业绩被收入国家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编写的《中国人才词典》第三卷。2002年她当选为凤城市第三届人大代表。2002年9月被评为凤城市十杰教师。2002年9月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评为特级教师。2004年9月第二十个教师节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6年她当选为凤城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她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所教学科知识,并且深谙教育教学规律,对从事的英语教学工作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5年9月,她撰写的论文《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一文,在辽宁省初三英语课堂教学培训会议上做大会发言。1997年4月,她撰写的论文《我是怎样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一文,获辽宁省优秀论文三等奖。1998年3月,她撰写的论文《目标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上的运用》一文,获辽宁省优秀论文三等奖。2001年4月,她撰写的论文《适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一文,获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1年11月,她参与主编了《中考万象分类总复习—英语》一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她撰写的论文《初中英语教学中教法与学法关系的研究》一文,获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全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优秀科研成果文集》上发表。2002年8月,她主编出版了《助教导学》一书(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9月,她撰写的论文《抓中等生、促上等生、带下等生》一文,在《辽宁教育》2002年第九期上发表。2005年10月主编出版了《英语语法真题大全》一书(吉林少儿出版社)。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授课。既满足了好学生的要求,也照顾了那些部分学困的学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多年来她所执教的班级,英语成绩在凤城市乃至丹东市都名列前茅。她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全校的英语教师,大家纷纷学习效仿,每次她都热情耐心,积极扶持,不怕辛苦地上观摩课,帮助青年教师钻研教材,使他(她)们的业务能力尽快得到提高。2001年1月,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她指导的学生宋词获国家级一等奖,学生张帆、林思奇、那春雷、朱颖获国家级二等奖,王老师同时荣获国家级优秀辅导教师一等奖。2002年5月,在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思中杯”阅读原著翻译有奖竟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奖。2001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奖。2003年3月,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她指导的学生李梦雅,笔试成绩是丹东地区第一名,获国家级二等奖。她所带的班在历届中考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在1993年升学考试中,在报考的53人中,有23人考入重点高中。在1996年升学考试中,在报考的86人中,有43人被重点高中录取,并且囊括了凤城市的前三名,而且英语单科成绩是丹东地区的最高分149分。在1999年的中考中,她的学生祝慧获丹东地区中考状元。在2002年的中考中,她的学生姜延昆以总分514分的好成绩,再次获得丹东地区中考状元。传授知识是一种乐趣,教导做人更是一种快乐。王丽同志在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她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取得的瞩目成绩,与其教学工作相映成辉,为凤城地区的教师树立了榜样。她带班的显著特点就是无论什么样的班,经她管理一段时间后,最终都能使班级成为一个努力进取、刻苦学习、文明守纪、具有凝聚力的坚强集体。1999年9月,学校领导研究决定让她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学生总数为168人,而且学生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于是她就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上下功夫,具体做法就是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对于在班级里经常出问题、让老师操心的学生,她没有选择放弃,也不是跟他们大发雷霆、冷嘲热讽,而是经常接近他们,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用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觉醒。人都是有感情的,付出终有回报。她离不开学生,学生更离不开她。她因病手术住进了医院,手术后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召来班级干部,安排好班级工作。学生们知道老师病了,没有更多的语言,留下的是张张保证书:老师您放心,我们保证遵守纪律,好好学习。那些平时表现差的学生,在她住院的时间里,表现的都特别好。民主管理班级是王老师的又一诀窍,在她的班级里,许多事情都是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办。这样,学生们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自己更应当尊重老师,尊重集体。他们有了自豪感,接踵而来的是责任感和效率感。学生的心和老师的心贴近了,学生也就有了积极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集体观念。对事业的痴心,对工作的热心,对学生的爱心是王老师做好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有一年的秋天,一天下午气温突然剧降,她看到班级许多学生没有准备,便急忙跑回家拿来好多上衣,让学生放学回家时穿上,不至于冻感冒了,一点小事,学生及家长很是感激。有一年凤城地区闹地震,王老师的办公室在一楼,教室在四楼,当她感到地震时,就拼命往楼上跑,往下跑的老师都说她太傻了,可她说我的学生还在上面,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哪!她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家境很困难,多次想辍学,王老师了解了情况后,一边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边向学校领导汇报争取免去他的学习费用,而平时的学习用具、零用钱都由她包了。在王老师的关心照顾下,该学生不但没有放弃学业,而且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凤城一中。------ 我们仿佛看到她那播种、耕耘、收获、情系桃李、爱洒教坛的辛勤背影。为促进凤城市内直属中学的均衡发展,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2002年9月凤城市教育局做出重大决策,选派王丽同志到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素质较差的凤城四中支教。她义无返顾,有信心、有决心去开拓一方艰难、崭新而又充满生机的新天地。六年过去了,王老师在督促和教育学生刻苦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自己也在教育事业上辛勤地耕耘着。她现在所带的班,学生来源区域大、构成复杂,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一巨大的塑造心灵工程和重重困难面前,王老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教好的老师。她遵循以尊重为前提,以爱护为纽带,以理解为重点的原则,精心打造,使班级成为班风正、学风浓、人情盛、勇于进取、敢为人先的坚强班集体。在2005年的中考中,这个班级的学生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王老师所执教的班级,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品质、思想道德水平、身心素质都堪称一流。
重视个体化透析处方应用,擅长处理透析病人急慢性并发症。在国家、省级杂志发表论文6篇,参与完成科研课题3项,其中2项获山东省、市科技局三等奖。现任山东省生物工程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委,山东省医学会第四届肾脏病分会委员。担任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七年制硕士班肾内科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