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在《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J.G. R.》、《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2006年获得“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杰出青年奖”,2004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1994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特征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生态-水文相互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热源和热力过程对ENSO影响的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西部植被覆盖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方向:东亚季风和气候变化机理1980-1984年 就读成都气象学院天动专业本科1984-1987年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8-1999年 成都气象学院教师其中1993-1994年 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1995-1999年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在职)1999-2001 北京大学博士后2001年-2005年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气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06年 获得中国气象局度科技人才奖—杰出青年奖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中尺度灾害天气短时(2-12小时)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晓峰大气气溶胶及其区域气候效应项目负责人:陈葆德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非常规检验新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李佳雷达资料在登陆台风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马雷鸣热带气旋的遥感监测分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李青青华北电网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项目负责人:王晓峰华东区域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20项目负责人:王晓峰观测资料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性综合评价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泓台风涡旋初始场生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栋梁台风预报结果可信度预估关键技术及业务应用项目负责人:余晖上海中尺度天气集合预报业务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陈葆德登陆台风科学试验观测技术方法预研究项目负责人:赵兵科数值预报模式实时检验技术2项目负责人:李佳长三角近海风浪预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于润玲 北京冷暖冬年环流特征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作者:沈爱华青藏高原云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葆德保险气象服务探讨 作者:周正强从2008年初我国南方雪灾反思上海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作者:李永平Chaba(0417)台风变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 作者:钟颖旻东亚阻塞高压与我国降水关系的分析及预测 作者:沈爱华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热力学诊断分析 作者:岳彩军热带气旋降水客观分离业务化探讨 作者:鲁小琴河南“758”大暴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作者:谭燕2007年国内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效果评估 作者:马雷鸣 (一)台风监测及资料综合应用技术开发方向1台风移动监测技术研究、外场观测系统建设方向2基于多元监测资料的台风年鉴整编技术及系统研究方向3台风再分析资料库建设方向4中国台风网及台风论坛支撑技术研究(二)台风理论及预报技术研究方向1台风生成和路径变化理论及客观预报技术研究方向2台风结构和强度变化理论及预报技术研究方向3登陆台风的风雨分布及其变化理论和预报技术研究方向4台风致灾机理、利弊影响评估及工程防御技术研究方向5台风气候变化机制及台风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研究方向6台风影响下的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台风的影响机理和预报技术研究方向7台风预报技术业务中试平台及台风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三)台风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向1台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的开发方向2多元监测资料的融合(同化)及台风再分析关键技术开发方向3台风集合预报系统研究方向4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开发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是以开展热带气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所,承担着来自国家、部门及地方等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过全所科研人员的努力,在热带气旋路径、强度及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热带气旋集合预报技术研究、热带气旋数值模拟、海-陆-气耦合模式开发研究及热带气旋监测信息资料处理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多年来,台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个人、集体多次荣获省、部、局级科技进步奖等优胜表彰,许多科研成果被用于水利、电力、港口等各行各业经济建设工作中,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服务。
你大概是在问发表论文的费用。正常情况下,只需要版面费,大概在3000~5000不等,要看刊物的层次,层次高的会贵一些。当然现在有一些中介与一些低端刊物合谋挣黑心钱,发一篇论文收上万元,甚至直接买卖论文,这个千万别去干,会葬送自己的学术生命。
发表论文需要多少钱还要看你的版面,还要看你的级别,是国家级还是省刊级,他们的费用都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发表论文需要2000元至1万元左右。
发表一篇论文到底需要多少钱,一篇普通的省部级和家级期刊来说,发表价格普遍在2000字符数800元起。具体价格得看作者本身发表论文是评职称还是毕业等因素。根据你发表期刊的级别不同价格也不一样的,下面详细说明下:1:普刊费用低,几百到几千的都有,一般是在800-2000之间。省级刊物的版面费一般为一个版面800元。一个版面也就能刊登2000字符左右,还不算图片、表格之类的。一般的国家级刊物和这个价格差不多。在普刊中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收录方面,维普龙源万方的会比知网便宜,版面数越多价格越贵所以这个问题和字数、等级、收录都有关系。如果低于500的期刊,基本上就是假刊、盗刊等;一般情况下评职或者毕业论文基本在普刊上发表论文就行。在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就是在评职称的时候如果名额有限竞争比较激烈的话最好是选择核心期刊或者SCI等高级期刊。2:核心级期刊是公认的难发,那么费用方面比普刊就贵。北大核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科技核心期刊在版面费上,也有差异,少的在一两千,多的五六千。比较难中的核心期刊价格基本在2~3万或者更高。3:在SCI、EI目录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版面费高则上万至几十万,因为人家在不仅在国际上和行业内有影响力,所花费的精力、财力、物力是一般普通期刊无法相比的。这些核心期刊中大部分是看要发表人的学历、职称、单位等信息。在这类高级期刊上一般影响到价格的除了排版、表格、图片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影响因子;一般在SCI、E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大部分都是搞科研的工作者。举例说明:1:假设3000字,发一版,最便宜的两三百,稍贵的700多就差不多了,当然要更贵的还是有的,越差的刊物越便宜。2:版面费一般按你的论文占的版面计算,一篇四五千字的论文,发在核心期刊上,版面费约2000元以上,发在二级刊物则一般在500元以上。中国月期刊咨询网论文发表咨询平台发表论文流程:推荐阅读:发表论文省钱攻略篇中国月期刊咨询网是正规可靠的论文发表服务网站。提供论文发表、期刊论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职称论文发表、ISTP、EI、SCI投稿服务、专利和课题等多项服务15余年.拥有最专业的编辑团队,帮助您更加快速发表论文,同时免费提供职称评选和论文资源
“谈钱伤感情,不谈钱行不行?”“不行!”论文发表的费用基本可以分为3个层级。期刊:普刊价格<核心期刊价格<SCI价格普刊价格:发表一篇论文大概花费在500—3000。一般版面费在300——1500元一版,省级国家级期刊价格相差不多,一个版面大概可以刊登2000个字符。在版面费上面,有个小区别就是,收录方不同的情况下价格可能也会不同,维普龙源万方收录一般都会比知网收录便宜一些。核心期刊:双核心>南核>北核>......>科技核心核心期刊的价格差异有些明显,发表一篇论文大概花费在3000—3w,南核最贵,北核其次,科技核心稍微便宜些,如果是双核心那价格可能更高。SCI:1、CA神刊:版面费$3000,宇宙第一神刊,带头老大哥,这个价格其实倒也还好。2、CNS期刊:Nature基本免费,Science 基本免费,Cell $5000多。3、OA期刊:$1760—$5200不等,OA期刊挺受国人欢迎的。4、医学四刊:NEJM$2000,Lancet$5000,JAMA$3000,BMJ$2500。5、国产期刊:大概$2500—$4000。6、除去以上列举期刊,还有很多期刊有超过$5000的版面费,也有很多版面费低于$200
要选择新闻出版部署可以查到的杂志期刊,论文不同用途要求会不一样。而且要求论文要在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检索网站上检索到。大学生发论文更要慎重,重复率不能超过规定的指标,否则会涉及学术不端。评职称发论文,也要看相关评审文件的要求。
第一,首先需要清楚的知道发表论文的要求,然后根据相关要求选择正规且合适的刊物1 )确保刊物是新闻广电总局认可的正规的,有CN和ISSN双刊号;2)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刊物;3 )发表后文章能在知网检索到,意思就是说这个刊物得是知网收录的;4)为了赶上评审,和大家就得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准备好文章并成功发表,因为一般刊物的发表周期都是3个月左右,收到刊物后文章检索还需要2-3个月时间,不然发表后到评审了检索不到文章就麻烦了。根据这些要求去进行严格筛选,所以需要提前半年准备。第二,选定刊物后根据刊物的要求去准备文章,投其所好以便成功发表!第三,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一般的发表流程是投稿——审稿——文章通过就发电子版录用通知书,没通过就告知退稿或修改——付版面费——出刊邮寄杂志——网上检索文章。更多发表问题加友更方便
一、文章质量要符合发表的基本要求文章的质量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也有一个大致通用的标准,即,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如果您有了这样的文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投稿的事情了。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的特殊情况,文章质量达到发表的要求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或者经过我们的修改就可以发表。关于质量,可以参考日本质量专家的话,质量的核心是实用性。二、文章的选题要符合刊物的定位,不能乱投稿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刊物或者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弄清楚目标杂志是哪个方面的。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三、文章格式要规范,还需控制字数学术性期刊的格式是非常严格的,论文的格式可以参照你所投刊物的要求去做。至于字数,因为很多刊物是按计空格字数收费的,所以,您要根据需要确定文章的字数,省得花冤枉钱。比如,高校评中级职称一般3500字就可以了,社会上评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3000字以上即可。还要注意,如果文章有图表,则要适当增加版面。四、提前投稿,尽量提前2—3个月投稿一般的学术刊物,从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虽然最近几年,有很多刊物变成了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但还是提前准备为好。
以中级职称论文为例,因为中级职称论文的要求就是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中级职称评定对论文的要求并不算高,比较适中,一般要求发表1-3篇职称论文即可,发表刊物是省级或是国家级就可以,要求看上去确实不高,但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主要还是集中在论文的写作上,虽说要求不高,但也需要申报人员认真对待的,如果抱着浑水摸鱼走走过场的心态,按照当下职称评审制度的考核标准,很难通过评审,如今的职称评审越来越注重申报人员能力水平的考核,职称论文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科研成果形式,如果在论文写作达标过程中有疑问或者需要专业指导,可以登陆职称驿站咨询在线编辑。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现有职工405人,其中研究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3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8人。许健民董超华 蔡 斌 卢乃锰 黄 签钱建梅 师春香 施进明 杨 军 杨忠东张凤英 张其松 赵立成 赵风生许健民,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及卫星气象的应用服务工作。他非常重视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工作。许健民院士在长期工作中,为了解决大量的气象资料存储难的问题,提出并实施完成了 “实时气象数据库”和“气象专用程序库”。为此,他撰写出版了“用磁带交换资料的技术”一书,对气象人员使用国外资料起了积极作用;为适应我国远程导弹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他提出在常规气象资料十分匮乏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利用非常规资料进行天气分析,并在中央气象台创建了我国热带天气分析业务系统;在1987年东北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期间,他主持了森林火灾实时监测服务,及时提出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服务措施,及时准确地为中央领导和公众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火情信息,为灭火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务院的表扬;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他提出了用气象卫星资料客观有效地监测洪涝,得出了87个县淹没情况和受灾严重程度的比较表,为国务院和民政部提供了准确的水情信息,受到国家防洪指挥部表扬;在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解决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高精度定位的难题,使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图像的定位精度达到了像元级,全面实现了实时、全自动、高精度,为风云二号卫星观测资料的应用做出了贡献。在2001年10月召开的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第29届会议上,该项工作受到高度评价;他提出了卫星云导风产品快速算法和云高度指定中区分薄卷云和低云的新算法,分别受到了气象卫星协调组织会议和国际云导风会议的高度评价。许健民院士被世界气象组织聘任为卫星专家工作组成员,在促进气象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卫星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贡献。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撰写出版著作2本;翻译出版和审核出版译著5本。研究方向:气象卫星产品的应用董超华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69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主任,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委主任。主要从事卫星大气探测遥感理论、反演方法和应用研究。曾主持国家卫星应用技术重点项目:云对卫星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国家“八五”台风暴雨攻关和国家“863”项目有关遥感资料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课题。在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气象卫星业务产品释用手册一本,译文十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司局级自然科学奖一等1项和科技进步奖三等1项;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承担的项目和课题:FY-3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技术负责;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重点科研项目“风云三号(FY-3)卫星高光谱分辨率红外大气探测仪性能指标和模拟试验研究”等。研究方向:气象卫星遥感反演理论、反演方法和资料应用研究。蔡斌,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风云三号应用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1970年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我国卫星气象的业务、科研技术工作。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工学院进修,作为访问学者曾赴美国NOAA工作。70年代,气象卫星、卫星遥感是国际前沿课题。急国家所需,广泛调研,深入探索,为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卫星遥感仪器确定技术方案进行了开创性工作。提出、落实卫星技术要求,进行仪器机载飞行试验,多次参加气象卫星发射,提出地面系统总体方案,参加地面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程建设。先后担任极轨卫星总体室主任,FY-1卫星应用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2001年被中国气象局任命为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目前正从事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FY-3卫星及遥感仪器的需求分析与技术评估工作;紫外、可见、红外、微波星载仪器的定标工作;FY-3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涉及的领域和专业包括卫星总体技术、卫星遥感、遥感仪器及定标、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卫星数据接收与地面系统运行控制。曾参加过多次国际会议,发表科学技术论文十多篇,联合撰写出版著作二本。卢乃锰,正研级高工,硕士生导师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学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国家环境卫星资料和信息服务局工作,2001年被中国气象局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降水工作组(IPWG)成员。独立提出了“多通道协和降水反演”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蓝通道植被指数”的概念。开发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降水估计业务系统和静止气象卫星沙尘暴业务系统;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了“中国遥感卫星微波辐射校正场预先研究”、“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数据共同反演云系内部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场参数”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研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专项“西部生态环境20年要素演变的卫星遥感研究”、国家973项目中“新型卫星遥感资料的红外和微波降水估计方法研究”专题等。研究方向:大气参数反演,微波辐射校正黄 签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同年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遥感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1985-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遥感研究室工作,现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任学科负责人。曾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NOAA卫星中国小比例尺假彩色影像地图的制图试验”课题成功研制完成了中国第一幅结合数字影像处理和地图制图学、符合国家地图规范的中国小比例尺卫星影像地图,作为国家地图产品由测绘出版社发行。分别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最佳展示成果奖和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为该产品著作权人。1996年承担科技部九五攻关重中之重项目(3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课题,负责“国家级基本资源环境与遥感动态服务体系”中极轨气象卫星深加工产品运行子系统的研制和运行,提供以季度为周期的全国最低云量影像数据基底和植被指数系列产品。1999年参加海洋863-818-11-02“大洋渔业遥感”项目,负责多种气象卫星海表温度反演产品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主要代表性论著和作品有:“A Photomap of China with NOAA AVHRR Data”和“Small Scale Cartography from Space – Application of NOAA Satellite to map China”(英文、国际会议文献)、“中国卫星影像地图”(测绘出版社、著作权人)、《风云纵览 -- 风云一号C星图集》(气象出版社、编委、图像美工处理)、《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图》(北京科技周)等。目前主要从事遥感图像处理,制图应用和环境遥感应用分析工作。现阶段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十五863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EOS/MODIS中国1/100万影像地图系列产品化”课题、国家十五863资源与环境领域-海洋监测主题“大洋渔场环境信息获取和应用技术”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西部生态环境20年要素演变卫星遥感研究”项目子课题。钱建梅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一直从事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软件研发工作。先后参与多个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应用工程设计和实施,包括国家重点引进项目NOAA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国家重点工程风云二号、风云二号(02)批、风云一号(02)批、风云三号应用系统,主要负责数据存档管理、实时业务调度与控制、数据分发、卫星高速数据接收与图象处理等多个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在FY-1(02)批气象卫星存档管理系统建设中,在国内首次使用大型自动磁带库实现气象卫星数据自动存档和下载服务业务系统,并提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分层管理方法,提出以数据库为纽带,元数据为核心,从主机到存储进行端到端数据管理的设计思路,解决此前卫星资料存取的老大难问题,大大提高了卫星数据的使用效率。曾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主持编写或参加编写30多篇/册气象卫星应用系统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技术报告。研究方向:数据存档与管理、系统集成。师春香,研究员 1990年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硕士毕业,之后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静止和极轨卫星资料处理和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成就和从事的领域包括: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中国之暴雨”项目中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GEWEX/GAME/ HUBEX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开发了FY-1C/D和FY-1C/1D全球SST、FY-2C大气可降水业务产品、云湿度廓线、高云检测业务产品。研究了卫星云图神经网络客观云分类方法、卫星云图云系自动提取方法,卫星云图面降水估计神经网络方法等。利用卫星数据对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中小尺度系统进行了研究;对98年夏季长江流域中小尺度对流云团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对98年武汉特大暴雨进行了研究;用MODIS和GMS5云分类数据分析2001年上海特大暴雨等。在FY3地面应用系统中任“产品质量检验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应用示范系统”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初步设计。参加了三部论著的翻译和编写,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暴雨系统的卫星遥感理论和方法”课题的主要参加人员获得2005年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施进明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全国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委员,气象电子学会委员,气象百科全书分编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科技企业星地通公司总经理。197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同年分配到航天部17所,从事软件研发工作。1985年因建设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需要,调到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至今。多年来担任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设计国家级遥感卫星地面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存储系统,并主持软件工程实施工作。主要成就:主持完成“总装备部卫星资料存档与检索”等多个科研课题,负责编写《航天遥感数据编目检索方法》国家军用标准,担任科技部国家MODIS共享平台建设技术组成员,目前负责嫦娥工程运行控制系统建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曾获中国气象局通令嘉奖、立功、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多次。论文论著:《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软件再工程的战略规划及实施》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2004.09(第一作者);《气象卫星资料处理业务中的并行计算技术》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2005.09(独著);《高可用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气象仪器装备2000.3(第一作者);《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微机接收处理系统-开发应用与发展》气象仪器装备2000.3(第一作者);《航天遥感数据编目检索方法》总装军标出版社2002/4/24(主编著);《Internet气象卫星资料服务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2002Vol.29No.8 (第二作者)等。工作领域: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构建大型计算机、网络和存储系统。杨军 正研级高工,硕士生导师1988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从事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工作,在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通讯、图形图象处理、遥感资料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科研工作基础。参加了我国FY-1、FY-2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科研及建设工作,任运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日本GMS展宽资料微机处理系统研制、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摄入卡研制、静止气象卫星中规模利用站系统研制等工作。参与中国辐射校正场科研工作以及95重点攻关项目35课题。此外还参与多个业务系统开发研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及司局级一、二等奖多次。国家高技术项目:“863-308-20-02星载对地观测轻小型传感器及卫星数据处理技术”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辐射校正场:“数据库检索与存档系统研制”子专题负责人。研究方向:卫星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杨忠东,研究员,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系统发展室副主任。从事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产品开发方面的科研和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工作,曾参加和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308-14-05”课题(1999年-2001年)“MODIS资料处理及其环境和灾害应用技术研究”的负责人之一。财政部项目(Y0101)“西北地区土壤水分、沙尘暴监测预测研究”下属专题(Y0101-01-03)(2001年-2003年)“利用新型遥感卫星资料监测西部地区地表参数和动态变化”负责人,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1AA135060课题(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气象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综合处理原型系统”负责人。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期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空间科学工程中心下属的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MODIS数据处理与遥感信息产品开发研究工作。参加IMAPP软件包开发研制工作,合作完成MODIS云分类研究工作,独立完成“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剔除MODIS数据条带噪声”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科研论文,完成专著一本、工程技术报告3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地址:中关村南大街46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邮政编码:1000812011年10月8日, 北京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将建立联合实验室,携手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高性能并发处理技术,从而为全国各级气象卫星机构和用户提供更先进的卫星数据与产品应用和服务。作为承担国家级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等应用的权威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一直致力于拓展气象卫星数据的应用服务领域。通过建立“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微软公司联合实验室“,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将协同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相关团队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携手,共同在云计算、大数据(Big Data)、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海量并行处理(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为国家气象卫星中心未来的技术方向、总体系统架构规划和设计提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技术平台、解决方案及参考数据,为下一代卫星数据处理系统构建坚实的IT基础架构。“云计算正在深刻改变所有行业。“执掌商用平台云服务部门的微软全球副总裁Tom Casey在其演讲中表示,”随着气象卫星数据观测技术的进步,海量卫星数据的处理、存储与利用给IT带来了全新需求与挑战。与此同时,微软一直在云平台上对高性能并行处理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应用进行重点投入,我们已为帮助中国气象局建立未来的IT技术储备做好准备。”微软和中国气象局的合作肇始于2005年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建设,双方在海量空间数据库应用、大规模并行运算等领域深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气象卫星工程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卫星应用效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云计算、高性能计算的研发中心和重要新兴市场,很高兴看到我们与伙伴们共同致力于中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多年来成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女士出席了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与微软联合打造战略合作研发平台表示祝贺,”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们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研究海量数据存储、并行处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我们将共同推进气象卫星大规模并行计算、海量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发布和服务等领域的先进IT架构和技术发展,使气象卫星在国家气象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效益。 “至此,微软与中国政府在云计算领域的协作已全面扎实地展开,其中包括:超过70%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师参与全球云计算产品、技术和服务开发;2010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助力中国政府、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云计算潜力的微软云计算创新中心;与上海、成都、无锡、济南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紧密合作以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以及今天助力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微软公司联合实验室”。
中尺度灾害天气短时(2-12小时)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晓峰大气气溶胶及其区域气候效应项目负责人:陈葆德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非常规检验新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李佳雷达资料在登陆台风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马雷鸣热带气旋的遥感监测分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李青青华北电网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项目负责人:王晓峰华东区域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20项目负责人:王晓峰观测资料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性综合评价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泓台风涡旋初始场生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栋梁台风预报结果可信度预估关键技术及业务应用项目负责人:余晖上海中尺度天气集合预报业务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陈葆德登陆台风科学试验观测技术方法预研究项目负责人:赵兵科数值预报模式实时检验技术2项目负责人:李佳长三角近海风浪预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于润玲 北京冷暖冬年环流特征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作者:沈爱华青藏高原云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葆德保险气象服务探讨 作者:周正强从2008年初我国南方雪灾反思上海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作者:李永平Chaba(0417)台风变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 作者:钟颖旻东亚阻塞高压与我国降水关系的分析及预测 作者:沈爱华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热力学诊断分析 作者:岳彩军热带气旋降水客观分离业务化探讨 作者:鲁小琴河南“758”大暴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作者:谭燕2007年国内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效果评估 作者:马雷鸣 (一)台风监测及资料综合应用技术开发方向1台风移动监测技术研究、外场观测系统建设方向2基于多元监测资料的台风年鉴整编技术及系统研究方向3台风再分析资料库建设方向4中国台风网及台风论坛支撑技术研究(二)台风理论及预报技术研究方向1台风生成和路径变化理论及客观预报技术研究方向2台风结构和强度变化理论及预报技术研究方向3登陆台风的风雨分布及其变化理论和预报技术研究方向4台风致灾机理、利弊影响评估及工程防御技术研究方向5台风气候变化机制及台风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研究方向6台风影响下的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台风的影响机理和预报技术研究方向7台风预报技术业务中试平台及台风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三)台风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向1台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的开发方向2多元监测资料的融合(同化)及台风再分析关键技术开发方向3台风集合预报系统研究方向4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开发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是以开展热带气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所,承担着来自国家、部门及地方等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过全所科研人员的努力,在热带气旋路径、强度及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热带气旋集合预报技术研究、热带气旋数值模拟、海-陆-气耦合模式开发研究及热带气旋监测信息资料处理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多年来,台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个人、集体多次荣获省、部、局级科技进步奖等优胜表彰,许多科研成果被用于水利、电力、港口等各行各业经济建设工作中,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服务。
甘肃张掖19路公交车运营线路及发车时间:\x0d\x0a线路:区政府——金沙苑南门——长沙门——金沙苑小区——张掖二中南门——甘州市场南门——商贸大世界——甘州宾馆——工商银行——西街派出所——西关盘旋路——天源小区——气象局——河西水电——宁和园——绿洲家园——中央商务区——毓秀花园——大成中学\x0d\x0a从区政府发车,到大成中学用时半小时,到站后即刻返回,从大成中学返回至区政府用时半小时。每天八趟。\x0d\x0a发车时间:6∶50、8:00、 9:30、 11:20、 14:00、 15:30、 16:50、18:00\x0d\x0a\x0d\x0a从区政府发车后到工商银行大约10分钟。\x0d\x0a本条发布时间:2014年8月25日。
天水。
天水是甘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
天水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一到市区就能看到被山体环绕,第一眼确实感觉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开阔。但是气候温润,适合居住。自古就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尽管人多地少,经济发展也不是甘肃最强的,但是气候确实是最适宜人生活的。
2018年4月,入选“2018畅游中国100城”。
金张掖,银武威。在甘肃选择一个最宜居的城市,毫无疑问,我选择张掖 。
2019年,我曾在张掖住了一段时间,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看来,这座城市非常宜居。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张掖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甘州”,这也是甘肃省名的出处。
张掖是甘肃地级市,河西走廊上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的粮仓,非常富裕。 而且气候适宜,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瓜果,蔬菜,而且矿产资源丰富, 有“金张掖”之称,更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张掖的地形也是多样的,这里有山水和沙漠,有美丽的丹霞和古寺,还有冰川,湿地公园。面食是这里非常重要的食物,大名鼎鼎的臊面,牛肉小饭,搓鱼,炮仗,特色产品有圆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等等。
在张掖呆了几天,不得不说,这里的 美食 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的面食可以说是非常地道,尤其是臊面,当地人也很爱吃。 而且这里也有草原牧区所以牛羊肉为主的各种 美食 也很有特点。 同时这里还有一种叫做草芽鸡的鸡肉,味道非常独特,是难得的美味。
第一次到张掖,给我的感觉就是高楼不多,但这并不代表张掖不繁华,整个张掖市辖6个县区,人口约130万左右,这样的人口基数并不算大, 所以看起来张掖的街道上并没有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感觉 。
张掖的城市建设很漂亮,虽然 主城区看不到特别宏伟的高楼大厦 ,但是我们会发现,城市基础设施修建的很不错,而且还修建几个非常大的人工湖,所以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干燥。
张掖的地势平坦,所以在这里扩大城区并不是什么难事,道路也很宽阔。这里的我和一位出租车司机聊了一下,他说 这里的房价仅有3000左右,几乎没有超过4000的,这个价格比内地不少县城都低,可以说在这里买房,几乎不会有压力 。 所以青海祁连县不少人并没有在省会西宁买房,而是在张掖买房,毕竟,西宁的海拔高达2200房价也超过了1.2万,性价比太低了。
张掖市所处的位置为河西走廊,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 。其实,在这一片土地上,不仅是张掖,每一座城市都有非常悠久的 历史 。张掖最早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是“张掖”地名来自汉朝,汉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这里设置了张掖郡。
张掖 历史 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也非常独特, 古人就曾写诗称赞张掖“不忘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 这里的人文景点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马蹄寺,黑水国遗址等。除此以外,张掖的高台县,还有一座在全国都很有名的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
张掖最有名的景点是张掖丹霞,这处景区如今也已经成为了国家级5A景区,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共存的地区,曾被评为是“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11年还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委“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除了丹霞,我还非常喜欢这里的一处小众景区山丹军马场,这里是位于山丹县焉支山,一片非常广阔的草原,土地肥沃,绿草盈盈,是天然的好牧场,每年七八月,这里的草原景色非常美丽,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而这里也是众多影视剧的拍摄地,越来越受人喜欢。
张掖也许称不上甘肃最富裕的城市,但在我眼中,确实最适宜居住的一座城市,无论是生活成本,还是环境气候,在我看来,它都是甘肃比较好的城市,尤其是它的房价,能让很多人承受的起。你觉得张掖如何?
甘肃最宜居的城市,我强烈推荐定西。可能有许多朋友会咋舌,定西,在全国都是以“穷”出名的城市,能宜居到哪儿去?其实,很多人不了解定西。
从这张甘肃省地图的简图上,可以看到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处于"坐中连七"的中心位置, 距离省会兰州98公里,与兰州、白银、平凉、天水、陇南、甘南、临夏等7个市州相连,这就是定西最大的交通优势。
宝兰高铁在定西设有“定西北”和“通渭”两个站点,将定西市区与省会兰州的出行时间缩小至30分钟内,与陕西宝鸡和西安分别为2小时和2.5小时。兰渝铁路在定西市渭源县、漳县、岷县分别设有站点。陇海铁路在定西设有“定西”和“陇西”两个站点。至此,定西六县一区除临洮县没有通达铁路,其他县区实现铁路全覆盖。除了铁路,再来看看定西的公路交通,连霍高速(G30)天定段、兰定段将定西与兰州、天水联接。青兰高速(G22)平定段将定西联接在全国东西大通道。兰海高速(G75)兰临段、临渭段、以及正在建设中的 渭武段将定西融入国家南北大通道。在定西市内,目前正在建设定西至临洮、通渭至定西、陇西至漳县3条高速公路。这就说,如果正在建设中的高速路网如期建成,定西六县一区将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县县通。同时,312、310、316、212国道更是如蜘蛛网般将定西与周边相连,出行四通八达。规划中还将建设定西支线机场和定西—平凉—庆阳快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定西将成为甘肃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近年来,定西市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味不断提升,宽阔的马路、清澈的湖水、葱茏的树木、飘香的花草、迷人的夜景,使定西成为丝绸古道上璀璨的明珠。
同时,定西地处内陆腹地,全市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夏季气候温凉,平均气温15 -19 之间。其中7、8月气温最高也就25 ,是最适宜的避暑胜地。2018年7月,定西市被中国 旅游 研究院和国家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评为 全国避暑 旅游 城市观测点 。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渭河源、贵清山、遮阳山以及狼渡湿地草原、洮河 旅游 长廊等60多处 旅游 景点,处处山林青翠,流水潺潺,有不输江南之美景。
在定西,可以品尝地道的陇中风情的特色 美食 ,浆水面、杂粮面、烩菜、粉汤以及马铃薯食品的百变花样,都是其他地方很难做出的定西味道。
我是个外地人,而且是在千湖之省的湖北,按说对甘肃了解不多,但我还是推荐张掖。
张掖虽然我只是去过一次,但足够让我喜欢它了。首先,张掖是 历史 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有着厚重的 历史 文化,民风淳朴友善。其次,张掖的地理环境简直是太完美了,一个城市包含了沙漠,湿地,森林,不远还有世界闻名的国家地质公园,人文和 历史 双绝的马蹄寺。请问还有哪个城市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
在这里重点说下张掖城郊的湿地,祁连山下万亩芦苇草甸,夕阳下倦鸟归巢,这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而且这么大规模的湿地,就像一个城市的心肺,可以很好的调节小气候,净化和湿润空气,在干旱的西部当真难得。
张掖还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美誉。可见古时候就已经有人断言,张掖就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甘肃省比较宜居的城市是小镇“刘家峡”,理由如下:一,刘家峡的地理位置处于举世闻名的刘家峡水库与盐锅峡水库之间,是真正的“塞上江南”,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刘家峡是整个大西北“水”非常多的地方,也是“水”非常好的地方。二,刘家峡物产丰富, 美食 遍地。刘家峡草莓;刘家峡圣女果;手抓羊肉;还有库区正宗的黄河大鲤鱼;金鳟鱼;红鳟鱼等等数不胜数,刘家峡是吃货的天堂。三,刘家峡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冬无酷冷、夏无酷热,整个县城座落于错落有致的公园里,美丽的“太极岛”令人流连忘返。四,文化底蕴深厚,闻名于世的“AAAAA”景点、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道家圣地“叭咪山”;佛教名刹“罗家洞”等等美丽的景区环绕,还有“孔家庙”;王氏“铁艺”等等。五,“刘家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总之,“刘家峡”这个小城“宜居宜游”,我认为是甘肃比较好的地方!
客观的说,我觉得还是张掖,首先,张掖是 历史 文儿名城, 历史 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第二,这里物价底,房价左四五千元,粮油,蔬菜水果都很便宜。第三,地理位置在河西走廊中部交通发达,高速,高铁,机场都有,出行方便。第四,这里四季分明空气质量很好,有国家湿地,除了海洋,什么地貌都有,这里的人勤劳,朴实,热情,总之一句话,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
很多人都认为甘肃最宜居的城市是省会兰州,因为在西北五省当中,除了陕西西安,就要数甘肃兰州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劲。兰州作为省会在教育、医疗、交通方面都要高出省内其他城市很多,一个宜居城市各项综合设施都要具备才算得上是宜居,在甘肃也只有兰州具备这方面实力,然而当今 社会 人们关于宜居越来越看重的是空气质量,但是兰州的天气显然水平一般。
甘肃省因为祁连山的缘故,所以省份地形在我国所有省份中比较特殊,整体是一个长条形状,比较像一根骨头。甘肃省因为地处西北,省内戈壁滩、高原地貌占据大部分,所以甘肃省的整体气候比较干旱,其中西北部、中部全区域处在干旱少雨的半干旱气候,干旱、春寒、沙尘暴、霜冻等现象比较普遍,从西北部的酒泉一直延伸到定西、天水一带,这种气候并不是很宜居。
综上所述甘肃单纯讲气候比较宜居的城市,无疑肯定是陇南了,虽然甘肃是北方省份,但是陇南却有南方的味道,陇南是甘肃最靠南的地级市,与陕西的汉中以及四川的广元相交界,周边被秦岭所包围,陇南应该是甘肃省内唯一一个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存在,如果说其他兄弟城市干旱少雨,那么陇南的水量比其他所有城市加起来还要丰富。
加之陇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将近百分之五十,所以环境比较清新,加之山脉的阻挡从北部、西北部吹来的寒流对陇南的影响比较少,使之陇南的气候比较宜人,所以气候方面当属全省最宜居的城市。但是陇南因为地处省内边缘,以及被山脉包围,虽然自然景观优美,但是交通并不是特别便利,这也是国内很多城市的共同特点,交通发达的地方污染严重。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天马的故乡武威,是中国 旅游 标志之都,最宜居住人,也是丝绸之路重镇。理由:茶屋众多、消费低;房产房屋多、价位低;市场多、买菜购物方便;学校多、上学便利;医院多、药店多,就医、购药方便;公园多、闲暇活动方便;铁路公路多、交通便利;不是大都市,胜似成都市!
虽然我家在陇南,但要说甘肃最宜居的城市,非天水莫属。
天水四季分明,特别是出美女,以前有个流行的段子第一句就是说天水的,各位客官请听:
天水美女陇西汉,兰州的痞子满街窜;礼县的花,甘南的草,平凉的和尚满街跑;定西的帅哥,张掖的狼,庆阳遍地是流氓;酒泉的钢铁,玉门的油,陇南的山里都是猴;要说最能干,白银的杀人犯;临夏的饼,金昌的饭,武威的女生最难看! 天水做为羲皇故里,自古就出美女,天水美女又叫天水白娃娃,那可真不是浪得虚名,皮肤天然白皙,肌肤胜雪,水灵灵,白嫩嫩,真是天生丽质,让人心疼。
天水古称秦州,大诗人杜甫在《秦州杂诗》中说:“绝代有佳人,幽央在空谷”,说的就是天水的美女。
就冲天水出美女这条,宜居之地也得选天水啊。
欢迎关注办公室的故事,为您讲述有趣的职场故事。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天水是甘肃的第二大城市,都去过了,也有些了解,共同点都是狭长的市区,黄河穿城而过,两边是山,商业都比较发达,兰州最适合长期居住:
1、是省会城市,经济、文化、交通、人文、环境等各方面都很发达,生活上方便。
2、兰州冬暖夏凉,以前气候干燥,现在随着发展兰州已经绿化的很好了。
3、潮流 时尚 ,购物方便,物美价廉,因为兰州生活方面的物资,主要靠从外省进口,质量上乘。
4、有大都市的风范,目前有地铁在建。
5、兰州的各种小吃特别多,最有名的兰州拉面。
6、到西安、西宁、银川、新疆、拉萨、天水等有高铁,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