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发表论文的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网友都会担心她的起点太高了,最后发展如果没有亮眼成绩的,很难服众。
据媒体报道,备受学生敬重的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为本科生讲了32年古代文学,任教期间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只专注教学。直到2015年10月退休,仍是大学讲师职称。虽然常萍在大学晋升之路上被边缘化,却广受学生的赞誉和拥趸,学生赞她是“口碑教授”,她的课堂堂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近日,河南大学高规格特聘她为副教授并颁发证书,可谓是“迟到的认可”。然而,在很多大学,教学已经越来越被忽视,一个老师如果只是教学好的话会被逐步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科研成为主业,教学成为副业中的副业,谁来关心教学质量?2014年,四川大学老师周鼎在网上发表的《自白书》被疯狂转发。他在文中写道:“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从前,科研是副业。现在,教学是副业。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这些颇为感性的话语戳中了无数学生和老师的痛点。
高校有一个流行说法:“教学是公家田,科研才是自留地。”究其原因,职称评定跟科研论文挂钩,而与教学任务无关,所以教学连副业都算不上。2014年4月,清华大学女讲师方艳华根据“就职9年未评职称必须离职”规定面临“非升即走”,然而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学校将这位“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后来,方艳华转岗为职员。类似的还有上海交大普通讲师晏才宏,2005年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交大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晏才宏的教学水平和师德广受交大师生赞扬。有学生描述他上课的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至死也没评上副教授?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
好教师不受重视,受伤害最大的自然是学生。学生们经过千辛万苦的高考、花高昂的学费进入大学,却发现获得的教育差强人意。很多课堂上老师们并没有精心准备,似乎心不在焉,疲于应付。那么高校为何要“重科研、轻教学”?因为科研成果才被认为是学校的硬实力,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是校领导的重要政绩,也是争取财政拨款的重要来源。过去10多年来,我国的985、211院校,大都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学校办学者看来,要办成研究型大学,必须增大研究生教育体量,必须重视学术研究,于是很多大学制订的考核教师的指标,都强调学术研究指标,包括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课题经费等,本科教学工作只是工作量的要求,而且,如果科研突出,有无这一工作量,都无伤大雅;反之,如果一名教师重视教学,在学术研究中投入精力不够,发布论文数不多,哪怕他的教学再受学生欢迎,也很难在考核、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审中获得有利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高校实行行政主导,而非开放办学,社会公众的质疑,甚至学生们的抱怨,都无法影响高校的办学战略——高校办学只对行政计划的主导者负责。要反对的不是论文,而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毕啸天,1993年出生,系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另外本科,研究生也皆是就读于清华大学,是2014级直博生。
毕啸天
2017年春节期间,他的一篇名为《微信红包先抢和后抢差距居然这么大》的网帖走红,帖子里面这位新晋的网红博士用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推到抢红包的攻略,文章清奇,并且也特别符合春节期间抢红包的热点话题,因此转发评论颇多,并获得十万加点赞,从而成为新晋网红。
从此之后,这位新晋网红一发不可收拾,毕啸天以“毕导”之名不断在网络上传播他的各种奇思妙想,比如,用相关数据分析和物理知识教大家制作“防雾霾神器”,利用热力学的相关原理来论证,秋衣秋裤等要怎么穿才更保暖等,因为他的有趣有意思的科学科普而受到越来越多粉丝的追捧。
甚至,他给自己定义“一个爱开脑洞的科学段子手”。
毕啸天
在有一期视频里,毕啸天已经办理了休学,全职多网络视频,是的你们看错,一个天命之娇子放弃了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学业,反而跑过去做让大家看起来是不务正业的视频。
在他的视频里,他也很少提及自己的清华博士生身份,当然,不管提不提,清华博士生这五个字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或者,他想的是看看自己到底能有多大的能量。
很显然,他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要走一条老学究之类的科研道路,而是如他所说,做一个有趣的人,当然,有的人会说,毕啸天制作的那些知识科普类视频其实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储备,略懂工科基础的人就可以来做,一个堂堂清华博士生来做这些基础的事情,实在是有些大财小用了。
其实,做得好,和做的有趣是两码事,或者说做的有趣会更难一下,尤其是在一些基础知识传播领域,也许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如何把这些事情传播的又好又有趣吧。
毕啸天
所以,对于一个以为找到了自己学术发展新方向,并且已经办理了休学,暂时离开了讲究理论的象牙塔的毕啸天来说,暂时没有学术性的高质量博士论文也很正常,第一没有人强制他去写,第二他自己不想写,目前有更需要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事情。
至于他的选择,尽管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绝对不能够理解的,但是,我想谁的生命都有一次,谁又怎么可能知道别人适合走什么路呢?毕竟很多人连自己该走什么路都搞不明白。
段子与论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段子手就是把一些时事的关键点和槽点变成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样子,而论文就需要相当高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实践理论支持,所以段子手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论文。
在大学担任教授,需要具备本科以上的学历或学士以上的学位,同时,还得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在大学担任教授,除了需要本科以上的学历以外,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曾担任副教授达到五年以上的期限,如果没有达到规定的年限,是不可以在大学担任教授的,因为在大学担任教授需要一定的资质和阅历,如果没有这些经历的话,是不能够任职大学教授,毕竟要想担任大学教授,就必须让别人信服你,这就离不开你的能力和阅历了。
在大学担任教授要具备的其他方面的条件是,必须在不满45周岁之前取得硕士以上的学位,也就是说在最后的一年还不满45周岁的时候,你要通过考取硕士学位以上的学历,这样才能够担任大学的教授,毕竟,担任大学教授可以说是学校的最高层次的人才了,必须要相应的学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条件必须要达到规定的要求,而不是说你随随便便就能担任大学的教授,毕竟申请担任大学教授是要通过严格的审核的,这些要求达不到,那你就无法任职大学教授了。
在大学担任教授,除了学历满足要求以外,还得具备的条件是要满足相应的授课工作和教学任务,首先你需要担任任意两门主要课程的讲授工作,必须是大学主要专修的课程,第二个是每年要为全日制的本科学生或者专科学生讲授完一门大学课程,同时你还需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或科研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定任务。
副教授任职达5年以上;此期间,要有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2-3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主编或参编国家正式出版的教材、论著,带硕士生一届以上,外语考试合格,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
大学老师退休后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因为学术论文不一定要在老师在岗时才能发表,你离职了都可以发表,只要有这个能力和水平,那是完全可以的,老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一个知识的总结和观点的阐明,所以说,无论你是在教育行业或在从医等等各个方面,只要你有水平,有见识,能够发表的观点,那么这种论文随时可以发表的。
人各有志吧。毕竟学者并不是为了发表所谓高质量论文才做学术的,而且我觉得毕导这种能用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科学理论,不仅使大家增长了知识,还增加了大家的求知欲。做论文的人很多,但向大众科普高等知识的人却很少。
毕导的本科、硕士、博士都于清华毕业,个人觉得有这样履历的人也是应该有能力去发表高质量论文的。
我是通过毕导的一个视频关注他的,讨论的关于乌鸦喝水寓言的真实性。时长很短,只有不到八分钟。但是内容却很丰富,不仅有操作性的实验,还有简明易懂的模型,而幽默的语言无疑是毕导最出彩的地方。
后来陆陆续续看了毕导的大部分视频,也是拓宽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毕导科学的分析,对生活中一些稀疏平常的事物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抢红包先抢和后抢的区别)。疫情期间,还有一期视频,使用数学建模的知识讲解病毒传染的过程,观看量目前达到了194万,有2万弹幕的讨论量。毕导科学地介绍“病毒传染”的过程,让更多人知道只要宅在家里就能为抗击疫情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毕导B站粉丝数量已达262万,在青年人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前几个月,毕导参与录制了一期青年大学习,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需要团支书催,就自觉观看了,可见其在大学生群体的受欢迎程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视频网站上发布自己的科普视频,获得大众关注,是会比发表一篇高质量论文更有成就感的事吧!
或许会有人看不起没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的清华博士,认为只有发表高质量论文才能算是真正的学者,但是我认为在寓教于乐中向大众向青少年科普知识也是令人尊重的学者!
段子与论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段子手就是把一些时事的关键点和槽点变成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样子,而论文就需要相当高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实践理论支持,所以段子手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论文。
网友们争议的焦点是她为什么可以在五年内发60多篇SCI论文,这可是很多教授都做不到的,所以网友们对此表示怀疑,争议的点也是在这里。网友们的争议也没错,毕竟一个90后,能在五年内连发60多篇SCI论文,是个人都会怀疑是不是有假。
一: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华中科技大学发布了一篇名为《90后!是博导!》的文章,然后就被知乎的网友拿去争论了。因为90后,五年里面发布60多篇SCI论文实在是太离谱了,很多网友对此怀疑。想想也正常,毕竟一篇SCI论文就足够一个研究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一个年纪轻轻的90后女生,五年发60多篇,一般人真的不敢相信。
二:SCI论文很难吗?
不算很难,但是也不简单,一个研究生大一就要开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发SCI论文这玩意,不只是看你自己对于专业的掌握程度,还有你所在的学校和所跟随的老师。这两个也是影响你论文能不能在SCI正常发表的原因。就拿一个SCI的小论文来说,至少都要准备半年,而且如果质量不达标,还不给过,更不用说那种大论文了。许多读研究生的人,都是在大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晚了就来不及了。在我国,发表一篇SCI论文就是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你说有多难呢,我国的本科生很多,但是研究生屈指可数。
其实仔细阅读这个90后博导的学习生涯,可以发现,这并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因为这个90后女博导,大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天才了,在大二还有好教授带领参加国家级别的比赛,大四还当交换生出国学习了,所以五年发60多篇SCI论文对于她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她确实很努力,学习也特别好,成绩一直很优秀,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很厉害了,所以她这些成就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
石汉平,医学博士,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外科学院院士(FACS)、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系系主任。 创立我国肿瘤营养学科,提出肿瘤营养疗法、肿瘤代谢调节治疗、营养不良三级诊断、营养不良四维度分析、营养不良五阶梯治疗、H-C-H 分级营养治疗、整体营养疗法。 现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医用食品与营养支持分会副主任委员,并担任 Journal of Nutritional Oncology 等杂志的主编及编委。发表论文293篇,编写专著42部,其中主编17部。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全国“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活动“专科精英奖”。各位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来到这样一个讲台,来讲一下关于我对营养的认识问题。 我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的胃肠外科医生,同时也兼管临床营养科。我报告的题目是:“还营养为一线治疗。”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我希望后面的讲座,能够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什么是营养不良。第一个图片大家都知道,是聂卫平先生患病前后的照片对比。第二个是乔布斯,也是肿瘤患者患病前后的对比。第三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病人。 通过这三个图片,已经对营养不良做了非常好的诠释,照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营养不良。那么营养不良的发病情况怎么样?大家可能都以为,现在我们整个人类如此的繁荣、如此的发展,营养不良应该是销声匿迹了。是这样吗?我们来看这个大数据。第一个是 WHO 组织2006年的数据,它说当年全世界死亡是6300万人,其中有3600万人是死于营养不良相关性的疾病。 其实营养不良相关性死亡占整个全因死亡的58%,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一半以上都死于营养不良相关。 第二个数据是世界粮农组织2007年的报告,它表明当年全世界有9.3亿人营养不足,比原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8000万。 第三个数据还是 WHO 组织2013年的报告,说当年全世界儿童死亡最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占整个死亡原因的45%。 第四个数据,这是美国2015年的数据。大家知道,美国是当前最发达的国家,那么它的报告有4800万人营养不足,其中1600万儿童,占美国总人口的13%。 基于上述数据,WHO 组织指出营养不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今后,仍然是整个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和第一死亡原因。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营养不良的危害。那么,营养不良究竟有什么危害? 大家很多是临床医生,第一个危害我们可以想到,它缩短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增加了死亡率,这是医院、医生关心的问题。那么经济学家可能就关心它增加了医疗费用,增加了整个医院的花费。那么花费增加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还来看几个数据: 英国每年因为营养不良的花费是73亿英镑,占整个医疗费用的10%。 荷兰,每个营养不良的病人,每年额外花费10000欧元,这是和没有营养不良的相比。 再一个2009年,整个欧洲营养不良的直接医疗花费达310亿欧元。 基于上述临床的、经济学的、社会的考虑,营养不良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加重要的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营养不良的防治。那么,营养治疗究竟有什么作用?我们也来看数据,用数据说话。 第一个从临床上讲,营养治疗显著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那么反过来说,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 第二个从费用上面讲,我们现在政府和各个部门都非常关心医保的费用问题。怎么控制医保的总费用,营养治疗是省钱还是花钱?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都是争议。首先,我们看看正常人群中的老年社区人群。荷兰的一个报告发现在整个荷兰老年社区人群里面分为两组,一组是进行口服营养补充的,另外一组是没有任何口服营养补充。 两者相比,扣除了购买口服营养补充的花费之后,口服营养补充这一组人群的整个医疗费用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8.9%。 所以从正常人群中老年人群这个角度上验证了营养治疗是省钱的。 那么,住院患者是省钱还是多花钱呢?我们看看美国的菲利普顿的研究,这是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一个研究,有4000万个住院患者参与。该研究发现在临床住院期间,有口服营养补充和没有营养口服补充的患者相比,两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都一样的情况下,发现口服营养补充这一组住院患者的整个住院医疗费用,比没有口服营养补充的这组患者减少了21.6%。 所以基于上述两个数据,一个是社区老人,一个是住院患者,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营养治疗不但没有浪费钱,没有增加医疗费用,反而极大地节约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多少?医疗费用减少了将近20%。 所以我们以后的医疗改革,不应该把营养制剂和营养治疗砍掉,恰恰相反,是应该通过增加营养治疗,来节省医疗费用。 我想这个研究,可以为我们国家的医疗改革提供一个参考方向。再来看看国内、外现状对比。 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营养治疗是治愈慢性病的最终解决方案。而且2000年加拿大也提出,营养是一线治疗,并且将之列为加拿大的国策。 那么很遗憾,在我们国家的今天,我们的营养治疗、营养诊断,至今没有被纳入医疗收费系统。而且我们的营养制剂,常常是被列为改革对象,都认为它是辅助用药,从而把它删掉。我们再来看肿瘤在我们国家的现状。 从上面的图能清楚看到我们国家总人口占全世界的18.8%,但是我们国家的肿瘤患者占了全世界的21.6%,超过了1/5。 那我们的肿瘤死亡人数呢?占全世界全部肿瘤死亡人数的26.8%,超过了1/4。这说明什么?高发病、低生存,这是我们国家肿瘤患者的现状。 那么生存率低到什么程度?上边这个数据表达的非常清楚。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是30.9%,加拿大82.5%,美国66.9%,可以看出我们国家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即能活到、活过5年的人,不到他们的一半。 那么大家很容易会问,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癌症普查的问题,也有早期诊断的问题,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跟我们营养相关的。 我们看这个数据:美国有78%的住院肿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营养治疗,而我们国家这个数据只有29%,也就是说在我国有71%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应有的营养治疗,那么在得到营养治疗的29%患者里面,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营养治疗是不规范的。 所以说轻视营养治疗,是我们国家肿瘤患者整体五年生存率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曾经做了一个预测,如果我们中国的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有效的营养治疗,至少可以将我们国家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至少提高五个百分点以上,所以我们要加大努力。我们该怎么办?一,要做好科学普及。比如说,今天这个“肠·道”讲座就非常重要,真正抓住了我们国家的痛点。 那么为什么要重视科学普及?我讲一个数据。大家知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很多,第一类原因是肿瘤本身的高代谢消耗,第二类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者处理得不好。 以上原因国内、外都存在,但是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国家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营养认知的误区。所以破除营养误区,对肿瘤患者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普及的意义就在于此。 那么科学普及,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营养是治疗,它不是支持、更不是辅助。 其次要纠正很多的错误的观念。一个是忌口,再一个,为了饿死肿瘤选择偏饮偏食。没有任何研究证明说营养治疗促进了肿瘤生长,相反,营养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营养不良反而会使肿瘤患者活得更短、活得更差。 最后,科普的一个作用要直面热点问题,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官方声音,打个比方说前段时间有人说红肉致癌,还有媒体说牛奶致癌。 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声音。不能说A专家说致癌,B专家说不致癌,C专家说不知道,D专家说可能吧,你自己看着办。对这些问题应该有一个官方的、明确的态度,告诉我们广大的民众。二,要加强学科建设。 这个是对我们专业人士来讲的。 第一,要统一名词。我们国家很有趣,营养名词不停在变:我们叫体重叫了多少代人,现在冒出来个体质量;我们叫体质指数,叫了多少年,现在叫体重指数和体质量指数;我们叫白蛋白叫了多少代,现在冒出来一个清蛋白。 就像我们这个人一样的,昨天叫一个名字、今天叫一个名字、明天叫一个名字、后天又换个名字,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了。所以要统一名词,应该有一个非常规范的名词,不能经常老变。 第二,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收集人的握力、步数、围度、人体成分分析等数据,很遗憾都没有我们国家自己的数据,都是西方人的数据。但是西方人体跟我们中国人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数据。 我们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今后三年在我这一届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来调查我们中国人的营养基础数据,用以诊断我们自己的营养不良,不能说拿着其他国家人的标准来套我们的疾病,这样是不对的。 第三,规范治疗行为。规范治疗行为很重要的是分级诊断、阶梯治疗。 大家知道现在讲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各位都非常熟悉,但是千万不要忘了第三步——综合评价。 我们在营养筛查时发现了风险,在营养评估时发现了营养不良,但是营养不良给机体带来什么,造成什么危害,我们不知道。所以需要第三步——综合评价,也叫三级诊断。 营养筛查是一级诊断,营养评估是二级诊断,综合评价是三级诊断,这是诊断问题。 关于治疗问题,在临床实施营养治疗,一定要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大家知道抗生素有阶梯,镇痛药物有阶梯,营养治疗同样应该遵循阶梯治疗。 我们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提出了五阶梯治疗法: 第一阶梯是营养教育,营养教育是非常有效并且省钱的方法; 第二阶梯是口服营养补充; 第三阶梯是全肠的营养; 第四阶梯是肠内营养+补充性肠外营养或部分肠外营养; 第五阶梯是全肠外营养。 这个阶梯原则,已经被写入了我们国家2030营养计划里。 第四,简化目前临床营养评价的方法。打个比方说评价食欲,原来是没有办法评价的,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不好多少、好的多少,都不知道。 我们学会发明了一个数值:0代表完全没有食欲,10代表食欲最好,让病人自己在里面画勾。然后还要评价你的摄食量、你的饱感,0代表完全饥饿,10代表非常的饱,也让病人打勾。 还有一个评价调查摄食变化情况,这个特别重要,便于未来评价患者吃饭是多了还是少了。 我们学会设计了一个表格,把复杂的问题,模糊的问题,变成一个简单化的处理,变成量化的东西来处理,通过这样,能够比较好地解决临床中的应用问题。三,是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的教育,一个是继续教育。 关于学校的教育,目前临床营养工作人员来源于两个方向,一个是公共卫生学院或者是食品学院毕业,另一个是医学院毕业。 公共卫生学院与食品专业培养的都是营养师,这些人没有执照,不能开出处方。医学院毕业的叫营养医生,是有医生执照的,是可以开处方的。 我们国家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学校在培养临床营养医生。美国已经把临床营养医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设置出来了,所以这个值得我们学习。 学校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所有的医学院校里面,要常规开设临床营养课,把临床营养作为一个必修课来选择。 现在好多学校把它作为一个选修课,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开这个课,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 关于继续教育,它应该是多形式、多维度的,应该有规范的教材,同时应该考核,这方面我们国家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四,是医疗管理方面。医疗管理,首先要充分认识营养的治疗作用,从国家层面上要认识到营养是治疗,它跟手术、放疗、化疗是一样的,是另外一个疗法,而且它是基础治疗方法。所有的治疗都离不开营养治疗,对它的认识要明确。 第一个,认识到它是独立的治疗方法,它是基础治疗方法,是治疗的基石。 第二个,要将营养的诊断和治疗行为纳入医院的收费系统,最好是有医保来覆盖。 第三个,要推动“无饿医院”的建设,什么叫“无饿”,就是消灭医院的营养不良。 大家知道,住院患者或轻或重,或多或少地都存在摄入不足的问题,都存在营养不良,或者说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那么通过“无饿医院”的建设,让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从而减少疾病的并发症,提高治疗的效果,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节约医疗费用,这就是无饿医院的建设宗旨。 还有一个,要推动规范化病房的建设,推动或者说鼓励有条件的医院为临床营养科设立病房。我们世纪坛医院,是全国第三家有营养科病房的医院。 最后一个,要降低特医食品或者肠内营养剂的准入门槛,要纳入医院的收费系统,由医院来收费。五,是商业方面。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回避这个问题,没有商业,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所有的产品、药物,都是企业家或者科学家开发出来,由企业家转化为产品做出来的。 在营养上面一样,希望企业家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为临床服务,再一个要拓展它的销售渠道,还有要鼓励企业家一起参加到推动营养的宣传里面来。 所以说,我认为我们要通过上面的五个方面来做好我们国家的营养工作。最后做一个小结。我们现在呼吁要从时间、空间、内涵、外延四个维度,来拓展我们现有的营养治疗体系。 第一个从时间方面,我们传统营养治疗只关注住院期间,家居期间、疗养期间呢?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建立3H 终身营养治疗概念,这个营养治疗要覆盖医院,出院后以及疗养期间。 第二个从空间方面,我们呼吁建立一个 H-C-H 的模式。什么叫 HCH?医院、社区、家庭,这个分级医疗体制。而且营养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社区。家庭里面,也应该参与到营养治疗里面去,而不是专门将营养治疗的重点放在医院里面。 第三个从内涵方面,传统的营养治疗只关注人的生理变化,你的体重是否增加,你的白蛋白是否增高,这个远远不够。因为营养不良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生理的,还有心理和行为的,所以营养治疗的效果评价也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从而建立一个 PPSS。 什么是 PPSS?第一个生理、第二个心理、第三个社会、第四个理性,是一种全人营养治疗概念。最后一个就是外延方面,我们传统营养治疗只关注疾病的治疗,我们现在呼吁,营养治疗应该向疾病的三级预防进行拓展。 一级预防——疾病的预防;二级预防——疾病的治疗;三级预防——疾病的康复。 就是营养治疗要全程进入到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里面去,从而建立一个整体营养治疗的概念。 最后我再次呼吁,要改变落后的观念,还营养为一线治疗。谢谢各位!
吴玲,女,1961.11出生,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专业教师、副教授、工程师、二级安全评价师、山西省煤炭科技专家。从教28年来,担任《煤矿电工学》、《工矿企业供电》、《普通电工学》、《电力拖动及控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担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积极参与教改及精品课建设等工作。2007.06评为山西省煤炭科技专家,2008.11因辅导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突出,获得山西省劳动厅颁发的“个人二等功”。2012年评为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最受学生喜欢的十佳教师,获得山西省第六届双师型优秀教师。参编的教材有《工矿企业供电》、《掘进机修理工》等。发表的论文有:“可控硅调压软起动开关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矿山机械》杂志,2002年;“矿井提升机监测系统基本原理与方法”发表于《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2;“主斜井强力带式输送机电控系统改造” 发表于《煤矿机电》2009、5;“矿井提升机制动系统远程监控方案研究”发表于《煤矿机电》2010、10;“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发表于《煤炭高职教育研究》2006、4。
第一,知识体系在不断更新,但是很多教授知识体系已经不适应学术要求。
比如一些研究生导师教授他们在指导学生的时候经常引起一些学生吐槽,因为这些研究生导师已经对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成果不再钻研,对一些研究问题已经很陌生了。相反这些刚毕业的博士具有最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专业领域知识都比较熟悉,因此给学生上课让学生感觉到要比教授水平高。
第二,教授只是一个职称,评上教授职称意味着只能上不能下。
因此很多大学老师在评上教授职称之后就没有再发表论文,也不去积极学习,造成了自身素质和水平的下降。但是博士由于刚刚毕业,需要评职称,因此会更加努力的讲课和发论文,二者对比反而让学生认为教授上课水平还不如刚刚毕业的博士。
第三,过去评教授职称的门槛比较低,一些本身水平比较低的大学老师也评上了教授职称。
但是现在大学评职称要求已经提高,所以这些刚刚毕业的博士需要努力发论文,努力提高自己代课水平,而一些大学教授因为自己水平本身就低的原因,已经难以适应这些大学上课要求。这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大学教授爱上水课,大学教授讲课水平还不如刚毕业的博士的原因既有知识体系更新的问题,也有大学职称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更有过去职称评审要求比较低的问题。而如何提高大学教授上课质量,这些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这样才能让大学教育水平上新台阶。
性格和体制缺陷
很多学富五车的牛人教授性格木讷、寡言少语,话日常交流可能都不擅长何况讲课呢。
教授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跟他每年争取的项目经费和发表论文的档次直接挂钩钩儿的,课讲得越好越受欢迎可能被分配的授课任务越重,越没时间搞科学研究或者去外面搞外块,所以能讲好也不敢讲太好。这是高校对老师评价体制的缺陷。
首先,各省市即各级各类的高校在职称评定的条件上是不尽相同的。大体上是职称越低,要求越低,职称越高,要求越高。
其次,高校教师评职称分两类:教学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主要针对的是基础部的教师,即学校通用型课程和部分通用选修课程的教师,如大学英语(非专业英语)、邓论、马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育(非专业体育课)等课程的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即专业课教师,也就是各个系里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师。这两类教师的职称评审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审要求要低于教学科研型教师。
再次,重点高校与一般性高校、211院校与非211院校、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院校等的职称评审指标和条件也不完全一样。北大、清华等一类院校评教授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一些高职院校。同样是教授,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教授可以说是货真价实,而一些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自办高校的教授的水平可就参差不齐了。
回答你的问题:
最近,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引起了学术圈的广泛热议和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高校教师写论文有什么用?写那么多论文和专利,没有半点实际用处,都是在灌水,浪费纳税人的金钱。高校教师写论文有什么用?难道真的没用吗?真的没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新期刊出现,为什么那么多教授仍然在拼命带硕士生和博士生写论文?为什么很多重要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从他们众多论文的某一篇论文中产生的?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不会被取消和改变的,也是存在一定价值的,不能完全否定论文加快促进全世界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高校教师写论文并没有错,错在把论文看得太重,错在把论文与职称高低死死绑定在一起,没有多篇高质量论文,就永远评不上教授,戴不上人才帽子,而完全不看在其他方面做得多好。因此,高校教师,不论愿意和不愿意,都必须要发表论文,而且现在几乎所有211以上的高校,都规定每年必须达到多少科研绩效分,换言之,就是每年最少要发表多少篇论文,否则就会降低职称,从教授变成副教授,从副教授变成讲师,再从讲师变为助教。这种不升反降的职称政策,倒逼每个高校教师要拼尽全力去发表各种能够攒科研绩效分的、大大小小的论文,而不是追求这个论文贡献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才是论文之所以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以前俺的研究生导师说过一句话:“自己发表的论文,自己都不想多看几眼,这样的论文还能叫做论文吗?”因此,高校教师论文和专利数量多,并不一定就是灌水,而是一种严厉科研考核下的无奈之举。
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