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论文发表100篇以上的人

论文发表100篇以上的人

发布时间:

论文发表100篇以上的人

于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表演系1994级新疆班,1996级,2000级,2004级人艺班,2006级,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新疆班,2012级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本科班形体课教学。

导演系1996级,1997级,1998级,1999级戏剧导演专业本科班形体课教学。

电影电视系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编导专业本科班形体课教学。

在完成本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职业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形体课教学。在教学中,针对表演专业的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形体训练方法。

于强教授是安徽阜阳人,出生年月是1962年10月。

于强,男,1962年10月生,安徽阜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目前共招收硕士生2人(毕业)、博士生10人(毕业5人,在读5人),1人获得院长特别奖,2人获国家留学基金。

于强教授学术兼职

中国气象学会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中-澳水资源联合研究中心秘书长,全球水系统计划中国委员会(GWSP-CNC)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Production编委,Open Forest Science Journal编委,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特邀主编(Guest Editor)。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于强

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篇,IM收录30多篇。主要如下:1、 Meixiang Xiang, Jian-an Wang, Emel Kaplan, et al. Anti-apoptotic role from implanted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aging ra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ournal of Geratology,2006 ( In press)2、Validation of the use of foreign gas rebreathing method for 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cardiac output in heart disease patients. Zhejiang Univ SCIENCE 2005 6(12):1157-11623、Segmen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 ostia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guidance. J Zhejiang Univ SCIENCE B 2005 6(12):1153-11564、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optim al m 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Zhejiang UnivSCI 2005 6B(9)877-8845、The effects of sotalol on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during exercise. Zhejiang Univ SCI 2005 6B(4):249-2536、Human bone marrow-derie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ed into the damaged heart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Zhejiang Univ SCI 2005 6B(4) 242—2487、Us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evaluation of earl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4;117(8) :1130-11348、Allograftic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heart infarcted model of rabbit to renovate infarcted heart.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5(10):1279-12859、AntiCoaguIation therapy in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ISation:Does IABP really need anti—coagulation? Zhejiang Univ SCI 2003 4(5)607—61110、Hypercoagulability existing in the local left atrium of patient with mitral stenosis Chin Med J (Engl) 2003Aug; 116(8) :1198-20211、Utrasound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s for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3; 4(5):745-74812、Application of GlycoProtein IIb/IIIa antagonist(Integrilin)in peri-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atheter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ation in Chinese.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2. 3(3):371-37313、The effect of transient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mitral valve on left atrial appendag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Clin Cardiol. 2000 Jul;23(7):501-614、The effect of transient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mitral valve on left atrial appendag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a comparison in sinus rhythm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0;113(5) :412-41715、Effects of flecainide on exercise hemodynamics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lin Cardiol. 1995 Mar;18(3):140-4.16、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receptor 1 depletion on hindlimb ischemia.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15(3):197-202. 1.王建安.积极预防,合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再可怕[J].健康人生,2008(5):6-7.2.高峰(摘译) 王建安(校).冠脉搭桥与药物支架术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的比较[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9):690-690.3.高峰(摘译) 王建安(校).Intermountain心脏注册研究:外科血运重建和经皮支架术对多支血管病变长期愈后的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8):622-622.4.王建安(摘译).噻吩吡啶类相关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两种机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8):588-588.5.陈涵(摘译) 王建安(校).决奈达龙在房颤/房扑中维持窦律的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7):541-541.6.王建安.心房颤动治疗:心率和心律控制[J].心电学杂志,2008,27(1):3-4.7.王建安.国产伊布利特将影响我国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现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1):3-4.8.刘新文 王建安.轻度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1):35-36.9.王建安 李佳慧.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国内应用状况与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1(3):7-8.10.朱莹 项美香 马骥 王建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1255-1259.11.王建安.2007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热点解读[J].心电学杂志,2007,26(4):195-196.12.周京红 王韶屏 王建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脾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3):360-363,374.13.李剑 王建安.索他洛尔对运动时QTc和JTc间期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5):419-421.14.王建安.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重视肥厚型心肌病的多重心电图表现[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4):241-242.15.蒋峻 魏玲 王建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后促红细胞生成素信号通路的改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7):677-682.16.陈洁 王建安 胡新央 骆荣华 谢小洁 李佳慧 何爱娜 孙勇.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7):1267-1271.17.王建安.起搏器诊断功能在心力衰竭综合管理中的运用[J].心电学杂志,2007,26(1):11-13.18.王建安 蒋峻.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否安全有效: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继续前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6):469-471.19.魏玲(综述) 王建安(审校).骨髓基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34(1):21-24.20.蒋云(综述) 王建安(审校).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新观点及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28(1):7-11.21.石恒(综述) 王建安(审校).ED和CAD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28(1):17-21.22.朱莹 蒋珍妮 王建安 T.Kurz.应用荧光高效液相法检测心肌磷脂酶D的活性[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1):201-202,205.23.项美香 王建安 Min JY.循环胚胎干细胞定位于损伤心肌及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2):1079-1084.24.杨倩 赵博文 王建安 唐海林 徐海珊 寿金朵 吕江红.系列Tei指数综合定量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Amplatzer伞片封堵术前后左、右心室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8):631-633.25.孙勇 盛夏 王建安.冠状静脉系统三维螺旋CT成像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8):721-723.26.刘志国 唐礼江 薛迎生 陈晓锋 王建安 刘先宝.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a)测定的临床意义[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4):285-286.27.刘新文 王建安.早期肾功能不全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3):254-256.28.王建安.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最优化的对策[J].心电学杂志,2006,25(2):67-68.29.杨倩 王建安 董梁 周斌全 盛夏 孙勇 蒋晨阳.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双心室优化起搏与同步起搏即刻室壁运动不同步性[J].心电学杂志,2006,25(2):69-73.30.王方正 张澍 黄德嘉 华伟 孙宝贵 沈法荣 吴书林 王建安 方全 吴立群 王景峰 王冬梅 郭涛 陈新.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2):90-102.31.朱莹 傅国胜 王建安 G.Richardt.利用小鼠离体工作心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5):1033-1035.32.王建安 谢小洁.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00-201.33.王建安.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前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04-305.34.陈洁 王建安 骆荣华 胡新央 谢小洁 李佳慧 何爱娜 孙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10-314.35.蒋晨阳 王建安 何红 孙勇 周斌全.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1):53-54.36.费晓红 王建安.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子[J].科技通报,2006,22(2):191-195,199.37.蒋峻 李长岭 魏玲 王建安.TNFα 1型受体敲除对小鼠急性后肢缺血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197-202.38.王建安 谢小洁 何红 孙勇 蒋峻 骆荣华 樊友启 董梁.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107-110.39.杜来景 王建安 樊友启.血浆脑钠肽前体N端片段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通报,2006,22(1):61-64.40.王建安 谢小洁 孙勇 何红 蒋晨阳 周斌全 骆荣华 董梁.骨髓间质干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近期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996-999.

纯粹是瞎说吧

学术论文发表100篇以上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袭。

曾多次获省级社科奖,并获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9部。著有《谥法研究》、《西北史著》、《据鞍录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读史基础手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出版)、《姓名的奥妙》(三泰出版社 1991年出版)、《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 5年出版),《二十五史新编·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青铜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国通史宋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西北史鉴》(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7年出版).《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出版)。主编:《中国古代的重大战役》《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北京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出版)、《千古兴亡史鉴丛书》(6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

知网上发表100篇论文

知网遭受到了要赔偿巨额金款的打击,而且很多学校取消和知网合作,知网现在亏损比较严重。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袭。

知网遭到起诉,并且需要赔偿巨额侵权罚款,另外它的声誉也受到了打击。

这件事情暴露了知网的霸道行为,不仅采用多名教授的论文,而且没有付给这些教授稿费,其他人下载还需要付费,后台审核的流程也不规范。

上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杨晓京总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此外,据了解,他还是国内外多种数学期刊的审稿人和编委。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林久祥教授是口腔正畸领域具有权威性的知名资深教授,学术造诣深。是全国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口腔正畸临床治疗骨性牙颌畸形疑难病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重要成就。先后培养出15位博士,6位硕士。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篇分别在国际上口腔正畸专业仅有的SCI 收录的美国正畸杂志、美国Angle正畸医师杂志及欧洲正畸杂志取得了国内历史性零的突破。出版著作8部。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现正主持国家“863”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科技重点基金及北京大学“985”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学科建设上,牵头创建了我国正畸界唯一的口腔颅面发育研究中心;在口腔正畸临床非手术治疗骨性牙颌畸形疑难病例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研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传动直丝弓矫正器及技术,并被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推广技术之一;首次提出了颈椎骨骨龄定量分期法。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口腔正畸3种SCI收录的杂志发表论著,取得了我国大陆正畸界历史性零的突破。是我国正畸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1991年成为我国正畸界唯一获得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8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是我国正畸界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国家专利16项,出版著作10余本,其中主编4本。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卫生部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培养出近30名博士。

发表100篇论文

钱伟长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简单阐述下: 正规杂志社:广大读者投稿,编辑挑选精品稿件,印刷,发行。假设每本N元,读者购买,广告收入,这些钱再出去稿费、印刷费、发行费、人工费等等各种费用,剩下的就是杂志社的利润了。 山寨杂志社:剽窃,抄袭,网上借鉴 别人的文章或者别的杂志社精品文章,稍加修改或者根本不改,直接发表。然后再当婊子立牌坊的写个声明:请原作者看到稿件联系领取稿费!扯淡吧,呵呵。这样利润就会多一点,不过这样的杂志发行量有待考验,再就是这种吃别剩饭的杂志人们一般不会喜欢。呵呵,简单说这些。希望采纳(*^__^*) 嘻嘻……

就是广告费!

谷超豪生前共培养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有陈恕行教授在内、涉及多个研究分支的一支充满活力、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多位在数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数学界的骨干,直接指导的博士生中有2篇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此外,如李大潜、洪家兴、穆穆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都是谷超豪的学生。 谷超豪共发表数学论文130篇(其中独立发表100篇),在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合作出版专著两部。 论文:《隐函数表示下的 K 展空间》、《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 著作:《三十年来的苏联数学1917–1947:几何学》,科学出版社《高等数学教程》第4卷第2分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最大值和最小值》(中学生课外读物),上海教育出版社《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经典规范场》《谈谈数学中的无限》(中学生文库),上海教育出版社《孤立子理论与应用》(中文),浙江科技出版社《数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应用偏微分方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章道德仰高风》《别有洞天——非线性科学》(攀登计划普及丛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孤立子理论中的达布变换及其几何应用》,上海科技出版社英文专著《Darboux Transformations in Integrable Systems》,Springer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论文发表100篇以上的人
  • 学术论文发表100篇以上
  • 知网上发表100篇论文
  • 上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 发表100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