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神舟发表论文能评职称吗

神舟发表论文能评职称吗

发布时间:

神舟发表论文能评职称吗

肯定有用,在校评教授副教授的很看重这种东西。

有用,论文是职称评比的必要条件

可以的,这个是省级的期刊,很多老师用来评职称的,但是你的要注意你那边评职称要求的是不是省级期刊,如果不是要求的省级期刊的话就要发其他的期刊。

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可以评职称。文章是所有文字表达形式的总称,散文、诗歌、日记、论文等都可以成为文章。

期刊,也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并非所有期刊都是刊登学术论文的,有些期刊主要发表新闻报道、评论、故事、文艺作品、科普文章等。

注意事项:

2021年10月8日,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据悉,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

重点针对时段时长限制、实名注册和登录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加大辖区内网络游戏企业的执法检查频次和力度;加强网络巡查,严查擅自上网出版的网络游戏;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游艺娱乐场所等相关文化市场领域执法监管,防止未成年人违规进入营业场所。

神州发表论文能评职称吗

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可以评职称。文章是所有文字表达形式的总称,散文、诗歌、日记、论文等都可以成为文章。

期刊,也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并非所有期刊都是刊登学术论文的,有些期刊主要发表新闻报道、评论、故事、文艺作品、科普文章等。

注意事项:

2021年10月8日,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据悉,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

重点针对时段时长限制、实名注册和登录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加大辖区内网络游戏企业的执法检查频次和力度;加强网络巡查,严查擅自上网出版的网络游戏;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游艺娱乐场所等相关文化市场领域执法监管,防止未成年人违规进入营业场所。

基本不可以,特别情况下,可以。

如果在知网或者万方同时收录的情况下,龙源网收录的期刊大部分是可以评职称的,职称单位是认可的。如果只有龙源网收录,那就说不好了。每个职称单位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要提前了解清楚职称单位的要求。

每个单位对发表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发表在龙源有没有用,这要看您自己单位是否认可,对数据库有没有要求,若是没有特殊要求就可以,如果指定了必须发在某个数据库那就得按照规定来发才有用哦。所以在发表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你们单位自己的要求,避免作无用功。

检索要求:

首先要知道国内比较知名的检索工具有知网、万方、维普等,尤其是知网是比较权威的检索系统,而龙源网相比前几个来说不算是检索系统,只是一种期刊网,是为了积累更多用户的期刊网。对论文的要求不是很高,能被龙源网收录的论文不一定能被知网收录的。

职称评定对论文是有要求的,包括投稿期刊、作者的位置署名以及期刊的检索,不符合职称单位要求肯定是不行的。职称评定对作者是很关键的,与薪资待遇挂钩所以大家都比较关注,职称级别越高作者享受的待遇就越好。

可以的,这个是省级的期刊,很多老师用来评职称的,但是你的要注意你那边评职称要求的是不是省级期刊,如果不是要求的省级期刊的话就要发其他的期刊。

可以的 、、、

神舟发表论文

太空生物制药技术研究中心现有研发人员共70人,其中:院士3人、博士25人、硕士14人、本科28人。集合了当今中国相关领域内顶尖的近60多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首席科学家庄逢源院士、杨子彬院士、刘志恒研究员、蒋兴村教授等中国太空诱变育种的世界级专家。同时与中国多所高技术研发机构、著名大学强强联合共同形成强大的研发团队,对多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分别是: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研究所国家高技术863-704主题专家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部基础电子信息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中国南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中心庄逢源(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空间生命委员会由10位国际知名空间生命科学家组成,这是我国空间生命科学家第一次在国际宇航科学院中担任该职务)国际宇航科学院空间生命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官方杂志Biorheology杂志编委国际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杂志编委杨子彬(院士)国际医学生物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外著明的生物医学工程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所副所长,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医疗器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亚太地区生物医学大会主席;国际IFMBE执委,2002年当选国际医学生物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 J.of Biomaterials杂志及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编委等职;杨子彬现为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医学专家。刘志恒(教授、博导)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菌种保藏中心主任中国航天十一五规划咨询专家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刘志恒教授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IF2.0以上SCI论文40余篇)。主编《现代微生物学》、《放线菌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放线菌系统学》,并与人合著及参编科学论著五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空间学会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种保藏中心主任刘志恒与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合影。美、俄、法、加拿大、奥地利等国的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空间学会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种保藏中心主任刘志恒合影留念。蒋兴村(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中国航天诱变育种第一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学术委员会原成员国家863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生命科学责任专家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蒋兴村教授,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7篇,参加著作编撰8本、电影一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个。“七五”期间是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先进工作。国家863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顾问,我国最早从事太空诱变育种的权威专家,被誉为“中国太空育种第一人”。曾兼社会任职:中国空间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委员会,国家“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生命科学责任专家,后为专家组高级顾问。李季伦(院士)1989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1年)、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3-1995年)、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4-1996年)、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91-1995年)和名誉理事长(1995年至今)、《微生物学报》主编(1991年至今)。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生产工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良(教授)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嗣良教授曾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863”等各类重大课题4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涉及生物技术、化学工程、控制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工艺专家庄英萍(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员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工艺专家主要从事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放大研究以及生物催化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 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 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 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 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 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 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 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 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 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 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 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 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 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 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 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 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 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 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 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 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 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 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 泛的应用价值。 另外: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 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 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 《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 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 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 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 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 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 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 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 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 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 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 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 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 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 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 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 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 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 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 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神舟论文发表

十秒倒计时准备......

伴随着最后一个倒数秒声响过,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十二运载火箭 从地面横空直上,划破天际, 在进入预定轨道后,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脱离 。

这件事情发生在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三名精挑细选出来的航天员成功实施了两次出舱活动,在外太空开展了 具有开创意义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

历时三个月 的太空驻留之后,安全降落地面。

对于中国而言,神舟十二的发射为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位航天员是可歌可颂的,但值得夸赞的却并不仅仅只有这三人, 身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的 容易 也应是其一。

“祝贺你,我的女儿,爸爸为你感到骄傲,爸爸也为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感到由衷的快乐”。

这条微信已经发出去一段时间了, 可容易的父亲却迟迟没有收到女儿的答复 。

但容易的父亲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焦急,因为他知道 ,在这个喜大普奔的大日子,他的女儿一定是忙的脱不开身。

因为 他的女儿正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容易 , 并且她还是神舟十二的唯一一位女设计师。

各行各业中成为第一的人都要付出比别人多出数倍的努力,而成为一众设计师中唯一的一名女性,容易经历的艰辛显而易见。

2006 年容易从中国的知名学府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 , 2008年三月 ,她便以 博士后 的名声出站,就在她出站的六个月之后,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氧、供电、空气流通、话音支持等一切预期的功能全部实现。

这是振奋无数中国人民的好消息, 对容易而言,这也是一次工作上宝贵的正向激励 。

因为2008年学业完结之后,凭借卓越扎实的理论基础,容易便 先后参加了长征七号和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 ,并且 全程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的六次任务。

此等殊荣对于有着极大抱负的容易而言 是无尚的荣耀和肯定 ,但同时也是深深压在肩上的责任重担。

因为容易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 故障检测以及逃逸总体设计 ,这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意外发生的时候,这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最有利的设计,但 容易却并不希望自己的设计派上用场。

这又是为何呢?

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深耕是为了中国 科技 的不断进取,航空航天亦是如此。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在外太空有所建树,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同胞在任务完成之后能在预期设定好的地方平稳降落。

没有人期待意外的发生, 但 为了在意外发生时将对人的损伤降至最低 ,故障检测和逃逸救生两大系统的设计就变得格外重要,并且容不得丝毫的分差。

这就是容易工作的主要内容, 这是为了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量身打造的一个系统 ,这也是整个设计中尤为关键的一环。

生命安全不容小觑,因此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容易始终保持高度警醒,所有的设计人员皆是如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机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容易在设计的时候做了多次尝试, 但是她总觉得可以更好。

为了精益求精,容易带领自己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创新,终于 将整流罩分离失效故障模式的判别方法做到了极致 ,进一步提高了判别的准确性和航天员的安全性。

幸运的是,容易设计的系统没有用上,神舟十二号及三位航天员完美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在外太空的 探索 上为中国的发展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这是整个航空航天科研团队的功劳,但这却是全国十几亿人民共同的喜悦。

在直播的镜头里,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 当着镜头的面,眼含笑意的说道: 你看见她了,就容易了。

这个她就是容易,容易这位载人航天火箭唯一的女设计师也由此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容易的父母 为什么会给她起这样一个别具趣味的名字呢 ?这个名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渊源或者暗含父母怎样的期待呢?

其实,容易并非是她的本名,她原本的名字是 容艺 。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的父母 希望自己的女儿一生能够平安顺遂 ,万事皆可轻松应对,所以他们便给自己的女儿改了名,这才有了如今叫起来朗朗上口的容易。

和父母期待的一样, 容易的整个上学过程都极为顺遂,一直都是班级里的优等生, 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

就连 恩施一中的副校长 谭瑞卿 ,提起容易时口中都是止不住的夸赞。

学校历届那么多学生,为何谭瑞卿偏偏对容易印象深刻呢?

因为在谭瑞卿看来, 容易是一个和别人不同的“怪人” 。

谭瑞卿是容易的 数学老师 ,在数学考试监考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的同学都是从试卷的第一页开始做答,只有容易与众不同, 从试卷的最后一页,也就是最难的部分开始答起 。

有限的时间内有些同学便会自动放弃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将时间用在校对已答的题目上,但容易却迎难而上,也正是如此,无论题目多难, 容易的数学成绩都没有一次低于120分 。

在这个时候, 容易的数学天赋 就已经凸显。

极高的天赋在努力的加成之下益处尽显, 在学业的发展上容易一路绿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国防 科技 大学之后又被顺利报送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博, 尔后顺利进入航天领域谱写自己的伟大抱负。

1978年 出生的土家姑娘如今年仅44岁,却已经接连 斩获了六项授权专利、六项受理专利、并且在国内权威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30余篇的 科技 论文。

但容易的成就却远不止于此。

2019年 ,容易被评为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 2021年 她又被授予了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22年1月 ,她又被评为了 北京榜样年度人物 。

如此看来,容易真的是人如其名,一切的发展都甚是顺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工作的紧要性,容易把自己较多的时间都投放在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上,但时间是有限的, 此长彼消,她能投入到家庭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变得有限起来。

加班是家常便饭、来之不易的节假日有时也会被工作占据 ,容易可以投入到家庭的时间实在是少的可怜,但令人惊奇的是, 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容易却处理的很好 。

她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原来,在工作完成了之后, 容易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了陪伴家人 ,不仅如此,在家人面前的容易永远是温和的。

繁忙严谨的工作难免让人焦头烂额,工作不顺的时候,容易也会有负面情绪,但 在进家门的前一刻,她会将所有的情绪尽数丢在门外,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拥抱等待自己回家的家人。

工作繁忙的时候,容易会在三餐饭后的休息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开视频,工作顺利结束时间充足的时候,她会洗手 为自己的孩子烹制爱吃的菜肴 。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容易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她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出席。

在孩子看来,容易依旧是一位好母亲,在她年迈父母的眼中,她也一直都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

空闲的时候,容易就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对父母的唠叨,她也不会表现出一丝的不耐烦,因为容易知道,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好,她的心中只有感恩 。

不仅如此,对于曾经的恩师谭瑞卿,容易也时常献上自己的关怀。

2017年 的夏天,容易和父母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 恩施一中 ,她还为谭瑞卿送去了一套 神舟十一的纪念册 。

从价格层面来说,这份礼物并不贵重,但在纪念意义上来讲,这份礼物却是珍贵异常。

但这并不是容易送给谭瑞卿的第一份礼物,在 她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之后 ,她就给谭瑞卿寄来了一封 亲笔信 。

容易在信中感谢了谭瑞卿的殷切教导, 还表明了自己必定不复国家栽培,一展宏图报效国家的壮志之心。

容易浓厚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这让谭瑞卿拿信的手止不住的颤抖, 他相信这个姑娘会为自己的学校争光,他也坚信容易一定会实现自己描绘的宏图。

事实证明,谭瑞卿的相信是正确的。

容易做到了,她成了恩施一中的骄傲, 学校大门旁边张贴的优秀校友照片上 ,容易的照片赫然在列。

下面的个人简介处,清清楚楚的标注着: 容易,1978年生,现任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一院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曝光之后,在很多人的眼中,容易俨然成为了 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成功人士 ,但对容易而言, 她人生的大考依旧没有结束。

因为对容易而言, 每次发射都是一场严峻的大考 ,发射前的每一道程序都是一道关卡, 发射从来不是结束,平稳降落才是。

只要中国 探索 外太空的步履不停,中国一众诸如容易一般的科研工作者就绝对不会停下开拓进取的步伐。

2021年4月 ,容易获得了 五一巾帼标兵 的荣誉称号,向全世界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身姿,中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女性 刘洋 亦是如此。

刘洋和容易都是1978年出生 ,不过刘洋是出生在河南邓州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母都是工厂的普通职工。

虽然 父母因为忙于工作给予刘洋的陪伴很少 ,但刘洋的童年依旧是天马行空,欢乐至极。

刘洋经常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一起仰头凝望蔚蓝天空上驶过的飞机以及不时飞过的鸟儿, 她对更高处的世界感到好奇,她对天空也很是向往。

上学之后, 理论的知识充盈了刘洋幼时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开始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诸多星球的其中之一,她开始想要了解地球外面的世界。

为此,她乐此不疲的翻阅了大量的书籍, 书中精彩绝伦的描绘更是坚定了她想要航空飞天的心 ,她知道航天员的选拔条件是极其严苛的,并且 中国还没有女航天员的先例 ,因此为了登天,刘洋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

从 空军长春飞行学院 毕业之后,刘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 广州航空军队 开展训练,因为不俗的表现, 2011年 刘洋被选为了 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之一 。

当结果宣布的那一刻,过往训练时所有的艰辛顷刻间烟消云散,弥散在刘洋心间的只有无尽的愉悦和期待。

距离梦想只差一步之遥 ,为了向前迈进这一步, 刘洋选择了继续躬身努力,等待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所有的躬身也终于迎来了丰收的那一天 , 2012年6月16日18点37分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刘洋和另外两名宇航员景海鹏和刘旺一起进入了外太空, 代表中国人第一次入住“天宫”。

从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后,中国 探索 外太空的进程较于世界其他国家就如同按下了 倍速前进 的按钮。

其中的尝试,其中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幸运的是, 中国一众优秀杰出的人才交出了这份喜人的答卷,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傲人身姿。

其中,不乏有诸如容易、刘洋一般 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

正是因为有了一众人才不计收获的俯身耕耘,中国才能拥有全面高速发展的当下,生而华夏,无尚荣光。

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实现太空行走,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正是航天员出舱维修,使科学家们至今仍能享受1990年4月发射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提供的宝贵资源,而设计寿命5年的“和平号空间站”超期服役10年,开展科学试验16500余项的奇迹,更是与航天员不断的出舱维修密不可分……实现太空行走,在任何国家的载人航天历程中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它意味着航天员可以自主出舱来维修价值高昂的航天器,建设和组装空间站。现在正在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就需要航天员在太空的参与。而人类“重返月球”和更远的深空探测中,航天员空间行走更是必不可少。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难度高、风险性大,无论技术攻关、产品研制、航天员训练,还是任务组织指挥,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因如此,自1965年3月18日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首次踏足太空,43度春秋过去,世界上依然只有美、俄两国拥有完整的出舱行走技术和经验。然而,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的一样,在实现千年飞天梦想之路上大步前进的中华民族,有勇气来迎接这样的挑战。如果此次航天员出舱行走顺利,下一步的神舟飞行就将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然后,就是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再往后,就是长期有人值守的空间站……。现实的辉煌,从来始于伟大的梦想。从渔船、出租车上的GPS全球定位导航仪到几乎家家都有的卫星广播电视,从气象预报、信息网络到餐桌上的“太空稻米”、“太空蔬菜”……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广泛应用“太空文明”所带来成果的时代太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高度资源、微重力资源、超高真空资源、无限的能源和物质资源,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广袤无垠的空间资源,甚至能够为我们开拓出无穷的生存空间,为我们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开发才刚刚起步。即使我们顺利实现了出舱行走的历史性突破,无垠的宇宙依然有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破译。光荣与梦想始终紧紧相连。作为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民族,还在饿着肚子的时候,就曾把“两弹一星”的梦想变成了辉煌的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轮空间探索热潮已然兴起的今天,中华民族用自己的飞天智慧造福人类的时代已经到来。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

9月25日,中国人的骄傲!正是航天员出舱维修,使科学家们至今仍能享受1990年4月发射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提供的宝贵资源,而设计寿命5年的“和平号空间站”超期服役10年,开展科学试验16500余项的奇迹,更是与航天员不断的出舱维修密不可分……实现太空行走,在任何国家的载人航天历程中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它意味着航天员可以自主出舱来维修价值高昂的航天器,建设和组装空间站。 现在正在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就需要航天员在太空的参与。而人类“重返月球”和更远的深空探测中,航天员空间行走更是必不可少。 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难度高、风险性大,无论技术攻关、产品研制、航天员训练,还是任务组织指挥,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因如此,自1965年3月18日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首次踏足太空,43度春秋过去,世界上依然只有美、俄两国拥有完整的出舱行走技术和经验。 然而,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的一样,在实现千年飞天梦想之路上大步前进的中华民族,有勇气来迎接这样的挑战。 如果此次航天员出舱行走顺利,下一步的神舟飞行就将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然后,就是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再往后,就是长期有人值守的空间站……。 现实的辉煌,从来始于伟大的梦想。从渔船、出租车上的GPS全球定位导航仪到几乎家家都有的卫星广播电视,从气象预报、信息网络到餐桌上的“太空稻米”、“太空蔬菜”……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广泛应用“太空文明”所带来成果的时代 太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高度资源、微重力资源、超高真空资源、无限的能源和物质资源,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广袤无垠的空间资源,甚至能够为我们开拓出无穷的生存空间,为我们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但是,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开发才刚刚起步。即使我们顺利实现了出舱行走的历史性突破,无垠的宇宙依然有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破译。 光荣与梦想始终紧紧相连。作为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民族,还在饿着肚子的时候,就曾把“两弹一星”的梦想变成了辉煌的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轮空间探索热潮已然兴起的今天,中华民族用自己的飞天智慧造福人类的时代已经到来。

神舟发表的论文在哪能查到

在官网的检索栏进行作者文献检索,检索自己的姓名即可查询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

中国期刊网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滚闷磨、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罩穗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大斗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文论全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原中国期刊网)是综合性的大型数据库,包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

中国法律知识资源总库多个数据库,覆盖的学科范围包括:数理科学、化学化工和能源与材料、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等。

数据库检索方法:

进入中国知网后,首先选择数据库,可以选择一个数据库进行单库检索,也可以选择跨库检索同时检索多个数据库。如果仅仅查一个库,用单库进行检索。

快速检索:

检索字段包括题名、主题、关键词、摘要、作者、第一作者、作者单位、来源、全文、参考文献和基金。匹配有精确和模糊两种方式,精确检索指检索结果中含有与检索词完全匹配的词语;模糊检索指检索结果包含检索词或检索词中的词素。具体检索应用中,可以先限定检索字段、检索时间范围、匹配方式,然后输入检索词,选择检索的数据库,快速检索界面。

导读读书可以明智,到底是如何明智的呢?来源:“绿萝格子”微信公众号大脑的功能分区大脑又叫端脑,约由140亿个细胞(神经元)构成。典型的神经元细胞(图源:pixabay)根据空间位置,大脑皮层大致被分为颞叶(绿色)、额叶(蓝色)、顶叶(黄色)和枕叶(红色)。每个脑叶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分。脑功能分区(图源来源:google)额叶:高级认知功能,比如学习、语言、决策、抽象思维、情绪等,自主运动的控制。顶叶:躯体感觉,空间信息处理,视觉信息和体感信息的整合。颞叶:听觉,嗅觉,高级视觉功能(例如物体识别),分辨左右,长期记忆。枕叶:视觉处理。阅读行为可以在大脑颞叶内累积数据通过读书可以在大脑的颞叶内不断累积信息数据。颞叶是大脑中掌管人的记忆、听觉和视觉的地方,具有储存本人“经历”的功能。也就是说,读书等于增加自己的经历。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需要眼睛、大脑配合使用,甚至还会调动感官、想象力,我们对书籍主人公的经历感同深受;对文章作者的想法产生理解和共鸣;对作者的经历发表感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在我们的大脑中逐渐变成数据,成为了自己的经历。阅读行为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人在遇到快乐的事情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被称为人体的快乐因子)的物质。很显然的,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很本能的会愿意在体验一次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大脑在分泌多巴胺的时候,大脑神经元的回路得到锻炼,心智得到强化。这也解释了通过注射兴奋剂获得快乐进而形成依赖的原因。与阅读行为不同的是,注射兴奋剂是从体外提供多巴胺,大脑得不到锻炼;而阅读是大脑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当我们重复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经常会感觉无聊,多半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我们的挑战不足。阅读是学习新事物的一种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要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作者惯用的表达方式,这些对大脑来说都是挑战。大脑具备化辛苦为快乐的机制,适度的挑战可以让你感受到快乐。书籍磨炼语言,锻炼大脑人类终其一生都在使用语言。一个人能不能准确地表达自我,体现在语言上;一个人能不能把握情感体现在语言上……因此语言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人在感受事物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面对世界的行动方式以及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惯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更可以自然而然地熟悉和记住作者的语言习惯、词汇用法,可以领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大量的科学实验案例证实了“父母的语言是决定孩子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父母的词汇量和说话的方式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可以磨炼语言,刺激神经元回路再生,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心智。经过多次反复校对、凝结作者数年心血的优质的书籍最能磨炼语言。一个极为可怕的事实是,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了解他头脑的聪明程度。因为文章反映了一个人的见解、深度、视野格局、语言……等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并不断的磨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因为读书对人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时间来慢慢体现,不要指望一本书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常读书可预防认知功能障碍?据美国“健康日”网站2013年的一篇报道,《神经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从儿时开始养成读书、写信等习惯,有助于防止记忆丧失等认知障碍症(老年痴呆症)临床症状。思维、学习和记忆能力更强的人群能够延缓认知障碍症的发生。美国拉什大学医学院中心完成的这项研究开始于1997年,当时研究人员调查了294名55岁以上参试者与思维有关的活动习惯,跨度涉及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位患者去世后,对患者临床评估数据一无所知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大脑解剖分析,旨在发现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症症状。之后,将这些数据与普通人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一些老人在死亡之前,大脑中就出现了认知障碍症迹象,但是却并没有外显。这表明,进行阅读、写作等刺激认知的活动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可延缓认知障碍症症症状的出现。此外,晚年经常进行脑力活动的人发生脑力下降的危险比一般人群低32%,而那些不经常动脑者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快48%。新研究负责人、神经与行为科学教授罗伯特·威尔森博士表示,保持大脑活跃有助于大脑中某些“线路”有效运行。责编 | 苏沐

查询方法: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后,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

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

如何自己进行论文查重:

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点击网站进入知网检测的网页,找到对应的知网检测入口。

进入论文提交页面,按照要求输入论文题目、文章作者,上传待测论文,支付相应的查重费用后,点击提交检测,系统自动开始进行知网检测。知网检测时间为30-60分钟,知网检测完成后,在下载检测结果页面下载知网检测报告。

如何查发表论文在哪个网:

用户打开百度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

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

平时很多人给三甲留言,说能不能写一篇关于性教育的科普?思考再三,决定还是从一个真实的、每每想起让人忍不住流泪的故事说起。

这是一个医生的亲身经历......

“快来收病人啦!凌晨的第一个,希望也是最后一个。”穿着蓝色制服的男护工一副睡眼惺忪,扬着急诊病人的病历本朝我说道。

我接过病历本苦笑,“借你吉言啊!”同时快速扫了眼病历本上的信息:18岁男性,未婚。我心里不禁嘀咕道,这么年轻竟然半夜来急诊,莫非有什么情况?

跨过安静的走廊,夹杂着家属断断续续地低语声以及病人忽高忽地的呼噜声,我来到了新病人的病房,看到一个瘦削的大男孩拧着痛苦的双眉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一个中年女子,应该是患者的母亲,焦灼地握着男孩的手,不停地安慰着。

还没等我开口问,中年女子便焦急地说,“医生,我儿子头痛发烧一个多月了,实在受不了才过来。”

男孩半睁着眼睛,苍白的脸色透露着身体虚弱的信号,我在心里想着这般场景莫非是有什么大的疾病才会如此。正想问,不想男孩先于我前微弱的说道:“能不能先给我止痛?”

望着溺水般的男孩,我心里一个激灵,身上的瞌睡虫全跑掉了,手伸到他的后脑勺一摸,全是水,脖子硬邦邦的。查体发现病人的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未引出,我随意问道,“还上学吗?”

女子回道,“早就没上学了,在城东摆了个烧烤摊,卖卖烤串过日子。”

“交女朋友了吗?”

男孩有气无力地瞟了我眼“还没呢。”

详细问过病史后,我心里大概得出个初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只是这么年轻的男孩,免疫力得差到怎样的地步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免疫力下降的?结核、真菌、细菌、病毒,这四个疾病就像铅球一样不停地在我脑袋里撞击。又莫非是艾滋病?我看着温顺帅气的男孩子,赶紧摇摇头希望找出证据打消自己的念头。

嘱护士给予半量甘露醇和止痛等对症处理后,患者安静入睡了。男孩的妈妈噙着眼泪来到办公室,“医生,我孩子命苦,5岁就失去了父亲。我一手拉扯他长大,辛苦自不必多说,但看着他健康成长,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还这么年轻,你们一定要查清楚病因,治好他的病啊”

她的目光寄予了太多期望,殷切到我不敢对视。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不忍告诉她自己的猜想,只是用一贯官方的口吻和她保持着距离,“阿姨,等明天的检查结果出来吧,综合所有资料,我们科室会一起讨论你儿子的病情。有任何结果,我们会第一时间告诉你。”第二天交班的时候,我特意强调了这个年轻患者,嘱管床医生注意追踪传染病筛查结果。

回家补完觉醒来,已是太阳落山,我随手刷起了微信,却突然发现,科室群里艾特我的信息,“你夜班收的那个18岁男孩,HIV初筛报告是阳性的!”

好吧,初筛报告是阳性的,结合男孩子的临床表现,确诊报告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那他目前最可能的应该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次之为结核性脑膜炎。不管是哪种,治疗时间都极其漫长,花费也将十分昂贵。无论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不是他这种家庭能承担得起的。

男孩最后腰穿结果也出来了:结核性脑膜炎,HIV确诊报告阳性。依照医学法规,我们支开了病人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告诉了患者结果,只见到男孩听到后呆愣了一下,长长的眼睫毛在微微颤抖着,眼泪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没过一会,他便闭上眼睛,全身突然失去支撑般瘫软在床上。

不忍心看着他痛苦的样子,上级和我示意着出病房给他留点空间,刚准备走,男孩便喃喃地问道,“我这个是通过性传播的吗?”

上级点点头,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患者虽然没有透露冶游史,但像他这个年龄,既往没有输血史,考虑还是性传播导致的。

男孩眼神空洞地望着地板,“我从没想过就那么一次也会感染上。我也就第一次去那种地方,跟我朋友一起去的。他们都说可以不用安全套,也没关系。就那么一念之间,我的后半生就毁了!”他说完后,眼泪顺着他年轻的脸庞滑落了下来。

后来男孩的母亲知道了男孩的病情。那段时间,她好像突然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如提偶般为儿子送来一日三餐,照顾饮食起居。母子俩都一副面如死灰的样子,整个病房也压抑得无比寂静。

在后来的谈话中,男孩的母亲虽然带着一股绝望的情绪,但她在儿子面前也坚定地表示,我们会和以前一样,一起坚持到最后,直到治愈为止。说这话的时候,她眼里闪耀着光亮,那份坚定点燃了男孩内心的希望,我看见男孩眼角的点点泪光。

然而,尽管年轻的生命力很顽强,但男孩最终还是没挺过这关。刚开始的半个月还能有气无力地说直呼头痛,虽然止痛效果差,但人总的来说还是有精神气在的。但在后半个月的时候,男孩开始陷入半嗜睡中,连头痛都不会再喊了,只是每天仍有低热以及盗汗。他的母亲戴着口罩,露出憔悴地鬓发,每日为儿子擦身喂饭。每次查完房后,我们都不忍心直视她充满血丝的双眼,她也不再跟以往似地追问病情,常常躲在角落里悄悄地抹眼泪。

他在走之前十天,清醒的时候越来越少,每次被叫醒不到十分钟,便迅速地陷入嗜睡中了。他像是知道自己已经时限不多,每在清醒的片刻,便颠三倒四地和母亲道歉,说对不起。他的母亲早已哭干了眼泪,也不再顾着疾病的传染,只是把儿子当作还是小孩般,用力地搂着他的头,想拼命留着儿子年轻的生命。

在一个清晨,男孩还是在安静的睡梦中离去了,没有再说头痛。那一瞬间,他的母亲像是烧枯了的灯芯,也随之一块幻灭了。一夜之间,男孩的母亲一头青丝变成了白头。

她为儿子穿上了那套他生前最想买的阿迪达斯,还买了很多昂贵的安全套放在儿子衣服的口袋里。她说,她希望才刚长大的孩子能在另一个地方健康成长,不要再做糊涂事,等着母子团聚。

曾目送过很多临终病人,只有这一个是年纪最小的,还是因为艾滋病离去,我看着他母亲颤抖着手为他扣上衣服时,我哽咽着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但却好像什么都做不了。环顾这个病房,男孩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的样子还像是昨天的时候,他客气又有礼貌,谁都不曾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离去。

像这个男孩,具体的性生活时间他没细说,但他在家已经出现约1个月的并发症症状了,据他母亲说,男孩近半年就出现体重消瘦表现。如果,男孩能早点发现身体的异常,早日检测行抗病毒治疗,他的路还会很长。但如果像男孩这样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来医院,往往会耽误治疗。

疯狂的同性生活,查出肠癌......

同性恋群体,大概是国内一个具有争议性的群体,他们容易让人忽视,甚至歧视。然而,他们的健康问题同样值得被关注。

在知乎论坛,有两个帖子格外显眼,一个是《你都是怎么发现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有570人跟帖评论;另外一个是《得了梅毒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这些留言跟帖中,很多人透露自己是一位同性恋者。

一位28岁的年轻人小亮(化名)分享了他的经历:

图来自知乎

今年28岁的小亮(化名)是一位程序员,也是一位同性恋者。高中时期开始,小亮就接触网约。他说自己一直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专属的艳遇。

有时候是学校里的小树林,有时候是居民区的日租房,甚至在对方没有携带身份证的时候,还曾经带着网友回宿舍。

大二的那年在一次体检中医生跟他说,他有一块肛门息肉。于是他上网搜罗了不少的资料,看到多数人都出现过息肉,没有症状不碍事。

直到就业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甚至到了完全无法排便,腹部肿胀的地步。匆忙之下,才去了一趟医院做了深度检查,结果不如人意,已经癌变。医生说,此前的息肉在频繁且过度强烈的刺激下,已经癌变。

为了继续活着,小亮做了全大肠切除手术,缝合肛门,并在肚子上做了一个人造肛口,从此每天都需要背着粪袋,行走在人来人往的凡尘中。失去肛门后,他再也无法体验性趣。他说,相比无性恋,他似乎更像是一位无性恋人士。“我要是憋不住了,就往屁股上挖个洞,人生太漫长了。”

“我的性生活全靠幻想,有时候约会,见了面人就跑了。即使无异味,平时也喷浓厚香水。我是一个有着生理需求的正常人。”

美国疾控中心曾有研究分析指出,经常进行肛交的人群罹患肛癌的概率比其他人群的要高。肛门癌甚至被认为是继艾滋病毒后,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下一个危机。

造成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同性恋,而是个人对自身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第一,被同性人群忽视的全身体检,尤其是直肠体检,多数男性都存在肛门息肉。但若不进行健康体检,很难发现。第二,直肠息肉若长期频繁的接受到异物刺激,就有可能会发生癌变,及时发现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跟男男接触,染上了艾滋病......

有一部叫《面具人的世界》纪录片,主人公是一个男子林先生,有一段时间,因为妻子不在身边,他和男生接触了起来。

“一个网友叫我做一个HIV的筛查,一试两道杠,他吓了一大跳。那天我也心里特别地害怕,跑到疾控中心。一筛查说是阳性,好像掉进了地狱一样。”林先生这么说道。

2015年年初,林先生被确诊为艾滋病。在这之前,林先生对艾滋病一词十分陌生,而之所以被感染,这跟他的不寻常经历有关。

“出于好奇吧,老婆不在身边,所以跟男男接触了。在火车站那个绿地广场,后来一天晚上,一个人过来,他跟我搭讪,然后大家慢慢的就那样。然后就对这个圈子感觉好奇,感觉很冲动,就不停地在网上或者在交友软件上面,跟人家约、聊天、见面。”

“当时一直在换(性伴侣),没有固定的那种,大概有7、8个人。”

从这以后,林先生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2014年元旦,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出了状况。

“什么时候被感染的,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得了这个HIV,好像离我很远很远,有点恐惧,有点害怕,他们说一旦得这病离死亡很近。”

可这个时候,他又走上了老路,认识了男伴小翔。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都没告诉对方有HIV的感染,我吃药的时候,还偷偷地吃,躲着他,等我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把衣服什么东西都带过来,他告诉我,他也有HIV。”

我得了梅毒和尖锐湿疣......

有一位网友谈起了自己的遭遇:

“得病之前的我,对于性还是很开放的。希望看到文章的各位,洁身自爱,不要无套,不要吸毒,不要多人。口交也是可以传染疾病的,我的梅毒应该就是口交感染上的。

梅毒是去年得的,一面之缘的朋友告诉我他感染梅毒了,让我也去检测下,结果中标。然后就是今年的四月份,大便出血,以为是痔疮,结果是尖锐湿疣。

当时治疗尖锐湿疣,在距离家近的一个民营医院做的,当时以为是痔疮花不了几个钱,然后检查出来是尖锐湿疣也就直接在这家医院做的。第一次治疗整个过程花了3万多。

尖锐湿疣容易复发,梅毒则是感染上就会一辈子的阳性。我也因此错失了一份高薪体面工作。

如果没有得这种病,想要享受刺激的性生活。还是赶紧打消你的念头,对象都会偷吃,何况是一面之缘的朋友。鬼知道他会带回来什么病。我还是庆幸自己没得上HIV。另外,找到对象,觉得是时候更进一步了,去做个检测吧,他好你也好。

现在我的尖锐湿疣经过三次治疗暂时没有了,之后需要预防以及检查是否复发就可以了梅毒是一年了,才转阴。费时费钱,重要的事情说三次,洁身自爱,洁身自爱,洁身自爱。不要想着寻求刺激,一份稳定的感情才重要。”

同性恋是传染病的高发群体......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经举办的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孟杰介绍了我国青年学生目前的感染情况:“我们调查过,有过性经历的学生安全套使用率还不到40%,由于处于性活跃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所以青年学生感染的风险还是存在的。而且近两年,每年还有3000多例的学生感染,2017年有3077例学生感染,这些学生的感染病例有81.8%是通过同性性传播的感染。”

为什么同性恋是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高发群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曾介绍主要有4点:性交方式多样化、没有固定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以及静脉使用毒品等其他因素。

1. 性交方式多样化

感染了 HIV 的男性,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男男同性恋者绝大多数会采用肛交的性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更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

2. 没有固定性伴侣

多数情况下,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没有固定的性伴侣。而拥有多名性伴侣往往是造成艾滋病或其他性病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

3. 不使用安全套

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在性交过程中往往不使用避孕套,也就是医生们所说的“无保护性行为”。同时,即便使用避孕套,也不能完全避免病毒感染,因为并不能 100% 保证避孕套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滑脱等意外情况。

4. 其他因素

还发现在男男同性恋群体中,静脉使用毒品的比例又比较高。而静脉注射毒品是另一个导致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从而“雪上加霜”,把这个人群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做到这几点,保护自己和他人......

爱,不分性别;每一种性取向都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带来健康影响。无论是哪种性倾向群体,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都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固定自己的性伴侣,并清楚、全面地了解双方的健康状况。

其次,避免疾病传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正确、全程使用避孕套。

第三,一旦发现安全套滑脱或破裂,立即停止性行为。

第四,如果发生了高危的性行为,要立即寻求当地疾控中心或者医院的帮助,及时进行HIV 阻断治疗,做到亡羊补牢。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三甲希望随着艾滋病医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学生们、孩子们会意识到,正确的、安全的性生活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在你想要满足生理的愉悦时,也应该对这份愉悦可能所带来的相应风险予以警惕和预防。(三甲传真综合医联APP、健康时报、腾讯医典等)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

  • 索引序列
  • 神舟发表论文能评职称吗
  • 神州发表论文能评职称吗
  • 神舟发表论文
  • 神舟论文发表
  • 神舟发表的论文在哪能查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