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缩小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差距,提高了物流、资金流、资讯流的有效传输和处理,在拓展商务空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 要] 移动电子商务是通过无线电子通讯装置与因特网结合进行的有效的电子商务活动。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中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诚信缺乏、支付手段缺乏安全保障、使用成本较高等问题。提出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安全保障维护,完善移动支付手段和机制,规范交易中的诚信机制,有效降低运营费用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移动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商品和服务买卖并交易服务的过程。移动终端是可以接入无线网路的装置,在行动电话、无线固定电话、PDA和带有无线上网功能的膝上型电脑等。主要服务范围包括无线CRM、移动支付、移动银行与移动办公等。它能提供银行业务、交易、购物、个人资讯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娱乐等服务。也就是通过手机、个人数字助理、呼机等行动通讯装置与因特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
一、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移动网际网路发展非常迅速,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已开始应用。中国移动在国内许多大城市推出了若干商用试验网,手机使用者可在这些大城市中使用漫游业务。无线网际网路服务陆续被电商网Toe、搜狐、阿里巴巴、诺基亚公司等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推出。个别城市的行动通讯公司还同步推出了WAP门户站点,并成功地为梅林正广和、华印科技等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了移动电子商务系统。所涉及到的商务领域有书籍、音像制品、软体、门票销售、旅游服务和网上证券交易等。随着2.5G在全球投入大规模使用以及3G区域性商用乃至大规模使用,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人数将有大幅度上升。
二、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涉及移动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比较欠缺,依据消费者认可的影响因素是国内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领域和焦点。然而,这种研究没有将这种影响因素进一步扩充套件,深入剖析各类因素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影响,而是仅仅停留在少数几个影响因素的层次上。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移动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消费者对移动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更需要充分深入地研究,扩大新领域的理论研究,如对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移动应急行动等。由于这些新领域的应用特征又不相同,因此,需要加强将移动电子商务和这些领域的服务特征相结合。
2.安全保障不够
尽管移动电子商务给工作效率的提高带来了诸多优势,但安全问题仍是移动商务推广应用的瓶颈。因此,安全问题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石,更是移动电子商务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由于有线网路安全的技术手段不完全适用于无线装置,无线装置的记忆体和计算能力有限而不能承载大部分的病毒扫描和入侵检测的程式。且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法律规范不完善,信用意识淡薄、移动终端限制了安全效能的提高和无线网路本身的开放性降低了安全性等原因导致移动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威胁。
3.诚信缺失
与传统电子商务的诚信问题一样,主要体现在交易的安全性和不可抵赖性方面。在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通过行动网路进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这势必要披露个人资讯,诸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工作、地理位置等,个人的隐私极易被一些商家进行利用,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如垃圾简讯,垃圾邮件和骚扰电话等。目前,在我国个人隐私保护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个人隐私问题也成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支付手段缺乏安全保障
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丰富而又合适的支付手段,只是保证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保证网上交易安全的一个方面。现在,担心银行信用卡等被窃已经成了影响人们通过网际网路进行交易的最大障碍。据报道,在网路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每年因资讯与网路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亿美元左右,电子商务安全受到侵犯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主要有:手机与银行的支付业务系结,利用移动服务商那里建立的专门账户,或者直接从话费中扣除。但是从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上来看,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移动支付还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问题,缺乏使用者基础、产品服务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在网际网路上进行交易,必须通过银行信用卡等金融电子支付手段来完成资金的收付流程。如果没有丰富的、合适的电子支付手段相配合,电子商务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商务”,只能是电子商情、电子合同,无法实现网上成交。因此,在网际网路上,既要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和保密,必须强化网上认证程式,完善电子支付系统和网上安全机制,还要保证电子商务的方便快捷和资源共享。否则,必将阻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5.使用成本较高
虽然目前中国的手机的价格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但上网条件较差,速度很慢,使用网路条件较好的3G业务,则需要使用专门的3G手机或上网本。而目前市场上的3G手机价格大多在3000元以上,上网本的价格也在2000元以上,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显得过高。目前的移动营运商都是按流量或小时收取上网费用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费用都较高。从各运营商推出的3G业务套餐来看,月租基本上都在百元以上。目前中国的上网费用远远高于国外的水平,据《光明日报》报道,发达国家网际网路使用价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我国的比例远远超过了这个水平。
赵晨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三、完善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
在对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的研究深度和方法。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全面开展对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随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在对移动电子商务研究采取实证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经济学、消费行为,战略和商务模式,安全技术,应用服务接纳模型,以及移动电子商务跨文化的研究。
2.加强安全保障维护
借鉴国外的安全保障方法,我国可以采取无线公共金钥技术,端到端的安全策略等技术手段来保证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健康发展。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还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等安全机制来确保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比如加强移动电子商务安全规范管理;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规范产业发展,构建安全交易环境等。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移动安全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保护着商家和客户的商业机密和财产,同时也为服务方和被服务方提供极大的便利。事实证明,只有将安全技术和安全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营造一个安全的移动电子商务环境。
3.规范交易中的诚信机制
借鉴传统电子商务的一些做法,帮助解决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诚信问题。可以在移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通过强化主体资格的身份认证管理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第三方认证或者是数字签名的技术手段来确保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和准确性;同时,还可以采取交易实名制的做法,这在移动电子商务中也是切实可行的。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终端号码是惟一的,可以和真实的身份一一对应,这样就可以通过最终端的有效管理,降低移动电子商务交易的诚信风险。这样交易过程中安全性和不可抵赖性随之大大加强了。
4.完善移动支付手段和机制
完善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这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其中支付机制的完善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首先,要加强各运营商之间的联络和合作,消除支付障碍,从行动通讯的运营商入手,不断增强移动客户端的功能和资料传输的速度。然后,鼓励移动终端客户使用移动支付功能,对各行动通讯的运营商要降低移动支付的相关费用。最后,整合各行动通讯运营商的异构支付平台,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良性发展的移动支付平台和选择空间。
5.有效降低运营费用
资费的降低、终端的丰富和应用的精准化都不是某个企业能够单独实现的,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作。运营商具有最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因为它们拥有最多的市场资源。但这种合力要以开放共赢的模式来体现。营运商应该在行动网路的发展过程中,避免重复建设,开源节流,降低营运成本,降低业务资费。同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优惠套餐业务,吸引各层收入者使用。当确定利润分配模式后,整合者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平台建设和服务上,包括市场调研和推广、加速内部资讯传递、建立协调机制等。整合者不可过多干涉移动网际网路内容细节,应该将决定权交给竞争机制。这样既保证了各方利益合理分配,又调动了装置商、终端商、软体商、内容服务商以及传统行业的合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汪应洛.中国移动商务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资讯系统学报,20083.
[2]汪应洛.电子商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J].中国学科基金,20074.
[3]赵干辅.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初探[J].当代通讯,200522.
[4]叶乃沂,何耀琴,杨莉,王谦.电子商务[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孔伟成,陈水芬.网路营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刘杰,王春萌,范春晓.移动电子商务及WPKI技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2.
[7]旋奈德Schneider,G.P..电子商务——经济教材译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史蒂芬·陈.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Wade,M.,S.Nevo.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erceptual Instrument to Measure E-merce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merce,2006,102: 123-146.
[10]Belanger,F..E-merce Web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from the Field[J].Journal of Electronic 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6,42: 1-4.
[11]Fisher,J.,H.Scheepers,R.Scheepers.E-merce Research in Australia[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91: 39.
>>>下页带来更多的
本科论文毕业致谢模板
本科论文的最后致谢词大家知道怎么写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本科论文毕业致谢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终南幽幽,雁塔相伴,眨眼间,我即将毕业,在大学校园度过了四个春秋冬夏。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这四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我即将站在我人中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非常感谢在校时间认识这么多优秀的同学,感谢那些不仅仅传授给我知识、学问、以及指导我的人生与价值追求的良师益友。是你们让我坚定了我以后的人生方向,是你们让我在这所大学校园留下美好的回忆。再次,我衷心的向我尊敬的老师们和母校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篇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胡来恩教授,您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在大学学习中的榜样;您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感谢我的汪潮涌教授,您所看到的这篇论文中的每个实验数据与细节,都离不开您对我的细心指导。
感谢335寝食室友们,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感觉。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小A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小B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小C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小D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度过这四年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记在心里。
感谢远在家乡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祝你们健健康康、跨快乐乐。
在本篇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许多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论文终于勉强成型了,我心里却充满了愧疚和忐忑。因为现在呈现出来的论文,好比一个早产儿,有着许多先天不足。例如杨恩寿的《坦园日记》中,保存了大量的观剧记录,是研究晚清花部地方戏曲,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地方戏形态的宝贵材料。遗憾的是,我对地方戏知之不多,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的话,在知识积累和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更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研究中我只能偏重于杨恩寿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这也算是我重“案头”而轻“场上”了吧。因为这一环节研究的不足,导师许建中先生当初启发予我的很多精彩的学术设想,无法得到完美的论述和体现,比如杨恩寿在戏曲史上的近代转型意义等等。如此窘境,我只能废然长叹,悔恨自己的不努力不惜时。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是最值得回味的。我清楚的记得,在2010年的1月17日,我曾经跟导师谈过,我想到的很多观点,别人都写过了-我不甘于重复别人,我想有所超越,但偏偏在此时我进入了止步不前的瓶颈。那是我写论文的日子中最痛苦的一天,一个近乎崩溃的谷底。是导师重新为我设计出全新的思路,令我脱胎换骨,绝处逢生。
能够有今天这份论文的诞生,尽管它极不成熟,但于我个人而言,己经很有成就感了。
而这一切都得益f一皆师的指点。真的很感激我的导师、论文中很多观点,原本是愚钝的我所不理解的。导少llj一再启发,我山惜懂到开窍的过程,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所谓学术,在这个过程中,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它不是虚无的,而是那么强大的一个存在。
三年中,二仁小后教授、董国炎教授、田汉云教授、钱宗武教授、黄强教授、王永平教授、柳宏教授及文学院其他各位先生对我言传身教,使我领略到了不同的学术风范。
华东师范大学易惠莉教授不嫌素昧平生的我冒昧求教,给予我许多指点。我的硕士导师李寅生教授,始终关注我的学业和生活,并提供了许多帮助。湖南师范大学王靖之老师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对诸位师长的'教益和关爱,我始终抱有深深的敬意和谢意、整整一年来,我的母亲都在遭受抑郁症和糖尿病的折磨。我却不能为她做什么,只给她带来了史多的忧虑-她担心我无法按时毕业,担心我找不到顺心作。我的父亲在照顾她之余,还要为我操心。身为人子,我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思绪一时很iu乱,还有太多人感谢,比如我的挚友刘振,同门范秀君,以及骆儿等诸多同窗学友洋向几年来帮助我、关心我的所有人,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从选题丌题到展丌研究,进行实验,到部分成果发表,再到毕业论文成形、反复修改定稿……四年来一直憋着一股劲想卸下心中的这副重担,畅快地吐一口气。临到头了,却感到不可承受之轻……首先要感谢的是导师文旭教授。四年甜,文老师在竞争激烈的情况-F将我招致门下,使我有机会在认知语言学的殿堂里继续思考和学习。老师充分尊重我的学术兴趣,对我这样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选题始终给予坚定的支持。整个论文的撰写和修改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老师不嫌弃我这个不灵光的学生,他的心胸、气度和人品是我学习的楷模。只恨自己做得不好,不能满足老师的期许、衷心感谢我的硕导四川外国语大学王寅教授。王老师治学严谨,是他将我领入汄知语言学这个有意思的领域。攻博期间,-E:老师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乱每次去看他,师母一定给我做好吃的,在此-?并致谢、此外,还要感谢J「题、预答辩、直屯和答辩坏节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们,感谢刘承宇教授、杜肚洪教授、张辉教授、束定芳教授、何宏华教授、廖巧云教授、王馥芳教授、梅德明教授、赵晨教授、蒋宇红教授、陈治安教授、刘家荣教授、李力教授提出的K贵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真知灼见使我能不断发现和完善自己的研究+足。感谢刘承宇教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加油打气。
感谢文门的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张绍全、李康、夏FI光、王明树、成军、段芸、吴淑琼、莫启扬、肖丌容、刘杰伟、唐瑞梁、肖燕、夏云、贺梦依、刘先清、杨坤、王渝、高莉、符存、m龙菊、黄琪、王颖、杨畅、陈玮、吴庸、武俊辉、黄健平、邢晓宇、杨旭、张志秀、陶玫等,他们的关心和鼓励使我倍感温声、在美国的高莉师姐时常询问进展情况。符存在我困难的时候一直宽慰我。感谢同学兼好朋友韦静在我不在学校期间对我的帮助,答辩期间我们互相支持和鼓励。
感谢人生至友郑国萍,四年间我们一起经历了喜悦悲欢。
将最特别的感谢致以我的爱人,感谢无限的理解、宽容和悉心呵护,感谢他的智慧和品质使我成长。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一直期盼着我顺利毕业,现在你们也可以安心了……
浅议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工学论文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以石油、煤炭等为基础的常规能源体系曾经极大程度的推动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这些常规的能源体系的过度开发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洁净能源。
关键词: 太阳能 建筑 能源
一、可持续发展太阳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目前全世界最常用的还是化石类能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和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终有一天会枯竭。不同能源机构对世界能源供应情况的预测数据各有所不同,但基本结论都是相似的。即全世界的煤炭只能用220年,在未来短时期内化石类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站占据很大的比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替代化石类能源,并在2030之后开始逐渐进入大规模应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在能源资源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与有限的化石燃料能源相比,太阳能堪称最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随着太阳的辐射输出,光子能量完全可以转换成各种人类需要的能源。尤其是光能转换为最常见也是最高级的电能,而电能则可以转化为动能、热能等其它形式的能源。也就是我们只要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太阳能,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二、太阳能被充分利用的必然性
现代工业革命开创了现代文明,然而它都是建立在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的基础上的。“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煤是工业的粮食”是这一现状的最好诠释。化石燃料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之前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已使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它已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还诱发了不少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纷,甚至引起冲突和局部战争。虽然我国矿物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然而人均能源资源只有世界人均能源资源的二分之一左右。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而根据大概的估计,我国的煤炭资源只能开采80年,而石油资源只能开采20年。1997年我国正式成为了《京都议定书》签约国,但其影响和约束,限排压力很大。我国的火力发电,尤其是煤炭发电极大程度的受到了限制。随后我国也正式加入WTO,我国的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同时我国也正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其能源需求量和消耗量也将快速的增长。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讲,化石能源的利用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尤其是温室效应是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太阳能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洁净能源,而我国全年辐射总量为917—2333kW·h/m2,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太阳能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首选。
三、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目前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可分为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其中最成熟的就是光-热转化和光-电转化。而光-化学转换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这种技术包括半导体电极产生电而电解水产生氧,利用氢氧化钙或重金属氢化物热分解储能形式。太阳能制氢问题解决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氢利用,这将是引起时代的变革。 四、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建筑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消耗能源较多的行业。尤其是现在住宅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人们所追求的是建立在自然环境持续和谐发展基础上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即建筑中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在保护环境的根本前提下尽可能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合宜建筑。太阳能作为绿色洁净能源的使用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目前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及太阳能暖气等,至于太阳能发电在建筑中的应用因其技术限制,导致造价太高,不太适合广泛的推广。下面我们将着重论述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最广泛的绿色能源。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是由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热水供应系统构成,包括了太阳集热器、贮水箱、循环管道、支架、控制系统、热交换器、水泵设备和福建。其中太阳能集热系统又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特有的组成部分,是太阳能是否能得到合理利用的关键。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太阳能,充分发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功效呢?
第一,首先我们在思维上要接受绿色建筑的概念,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要把洁净能源的创意和思维与建筑的设计相结合。
第二,前面提到太阳能集热系统是太阳能利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运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话,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权威的质检部门出局的检测报告,在结合数据中的性能参数,再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太阳能资源与气象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第三,太阳能热水系统已形成了成熟的理论系统和实际构照,但很多传统的建筑没有给太阳能热水器预留空间。这会阻碍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和发展,因此在设计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太阳能热水器预留空间。第四,为保证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合理,建筑设计单位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单位都应共同参与设计。同时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应该要满足建筑功能和建筑防护要求,做到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有机结合,与周围环境想协调。总结:建筑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而能源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枯竭和因过度开发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技术研究,充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
参考文献:
[1]李向军.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环境与设备,第38期
[2]崔容强,赵春江,吴达成.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化学工业出版社
[3]秦永丽.太阳能利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襄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决策平台、精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计委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948、国家973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多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Field Crops Research》、《科学通报》、《高技术通讯》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主编、参编《农业专家系统构建技术》、《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精准林业》、《测量学原理》、《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等学术专著10余部。获国家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4项。主持开发农业智能系统平台(PAID),攻克了大型农业专家系统建造中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研究成果在全国26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作为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简称863电脑农业)”重大项目的技术总体组组长,成功的在全国进行了项目的组织实施,全面推动了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全国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重大突破,并因此成果于2003年获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e-Science)。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示范,提出了施肥尺度效应理论和地表农学参量定量反演理论方法,研究开发了一批精准农业重大软件和硬件技术产品,初步构建了我国精准农业从理论到技术、到产品、再到系统的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精准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作为863计划数字农业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制定了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先后主持召开了3次“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次“中国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学术会议”,推进了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具体情况还不明确,工作组已经去该杂志社进行调查,之后会把事情的真相公诸于众。
中科院的回应是反对的态度,而且表明这种文章和论文确实是非常不合适的,而且也是一种伪科学的存在,希望能够及时的改进。
1 高等植物中的多肽激素 李琛; 宋秀芬; 刘春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植物学通报 2006-09-302 被子植物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 蒋丽; 齐兴云; 龚化勤; 刘春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植物学通报 2007-05-153 科学之游戏规则 刘春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期刊】生命世界专栏连载
近日,一则“中科院回应熟蛋返生课程”的消息,引发了广大网友们的热议,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展以来呢,人们的素质是普遍的提高了很多的,人们都是具备有基础的科学常识,对于一般的那些反科学,不科学的东西,都是能够轻易的识破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呢,还是有人顶风作案,去做一些明显的不科学的东西。近日呢,一篇在去年六月份发表的关于“熟蛋返生”的论文被找了出来,这个论文的作者是一个职业技术学校的女校长,而这个学术周刊呢,也是帮他刊登了上去这篇不靠谱的“熟蛋返生”论文。这件事情呢,不仅仅是引起了网友们的吐槽,就连央视媒体,中科院都来吐槽。
一.中科院的态度
中科院呢,也是对于此事做出了评论,评论了什么呢?评论了一个“呵”字,相信大家也是能够看出来中科院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那就是“呵呵”的态度。
二.女校长的道歉
女校长呢在经过社会舆论的指责之下呢,终于是出面道歉了, 说这个论文本来是不发的,是这个期刊说只要600块钱就能够发论文,想着就发了吧。那么所以说,这个期刊也是一定要经过整顿的。
三.女校长辞职
这个职业学校呢,也是被下令停课整改,去把那些不科学的课程整改掉,而这个女校长呢,也是引咎辞职了,已经没有脸面再去做这里的这个校长了,也是给自己找了个大麻烦。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决策平台、精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计委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948、国家973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多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Field Crops Research》、《科学通报》、《高技术通讯》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主编、参编《农业专家系统构建技术》、《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精准林业》、《测量学原理》、《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等学术专著10余部。获国家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4项。主持开发农业智能系统平台(PAID),攻克了大型农业专家系统建造中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研究成果在全国26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作为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简称863电脑农业)”重大项目的技术总体组组长,成功的在全国进行了项目的组织实施,全面推动了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全国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重大突破,并因此成果于2003年获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e-Science)。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示范,提出了施肥尺度效应理论和地表农学参量定量反演理论方法,研究开发了一批精准农业重大软件和硬件技术产品,初步构建了我国精准农业从理论到技术、到产品、再到系统的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精准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作为863计划数字农业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制定了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先后主持召开了3次“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次“中国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学术会议”,推进了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1】学士学位论文:基于相关系数辨识法的PID自整定算法及其应用指导教师:孙德敏、吴刚、吴福明,1992.7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丙烯腈反应器在线优化控制指导教师:孙德敏教授,1995.7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3】博士学位论文:典型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优化指导教师:孙德敏教授,2004.12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教学工作:【1】计算机控制(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01018601)教材:李嗣福编著,计算机控制基础(第2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3【2】最优化方法(本硕贯通课程,课程编号:本01060701,硕CN04132)教材:孙德敏编著,工程最优化方法及应用(修订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11学术论文:【1001】薛美盛,白东进,张毅,何丹玉. 基于相关分析法的PID控制回路的模型验证. 控制工程,已录取.【1002】陈根杰,魏衡华,薛美盛. 带Smith预估器的预测PID控制器的设计. 电子技术,已录取.【1003】薛美盛,白东进,王川. 基于Pade近似一般形式的IMC-PID控制器设计. 控制工程,已录取.【1004】樊弟,薛美盛,魏衡华. 多变量系统的广义预测控制解耦设计. 控制工程,已录取.【1005】王川,薛美盛,白东进. 基于子空间辨识的多变量预测控制器设计. 控制理论与应用,已投稿.【1006】薛美盛,苏阳,祁飞,张毅. 一种评估PI控制回路的LQG基准. 控制理论与应用,已投稿.【0901】胡志宏,郝卫东,薛美盛. 运行优化降低燃煤锅炉NOx排放的试验研究. 电站系统工程,2009,25(1):41-43.【0902】李自强,薛美盛. 用于闭环PID参数自动整定的性能指标仿真研究. 自动化与仪表,2009,24(2):30-33.【0903】白东进,祁飞,薛美盛. 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的比值控制新算法.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9,36(2):23-28.【0904】崔宇,薛美盛. 基于局部学习方法的火电锅炉飞灰含碳量LSSVM软测量. 仪表技术,2009(5):62-64.【0905】李祖奎,Marianthi Ierapetritou,薛美盛. 过程工业不确定条件下的计划与调度优化. 化工进展,2009,28(7):1122-1128+1133.【0906】薛美盛,祁飞,张毅,王川,白东进. 控制回路性能评估综述. 控制工程,2009,16(5):507-512.【0907】薛美盛,陶呈纲,郑涛. pH控制策略研究.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9,36(5):7-12+17【0801】张毅,薛美盛,王伟. 带前馈的PID控制回路的控制器性能评估.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8,35(1):20-23.【0802】王伟,薛美盛,张毅,刘云松. 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先进控制.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8,35(3):58-61+66.【0803】鲍茂潭,赵春江,薛美盛,王成. 用于农产品信息管理的RFID读写器设计. 电子技术应用,2008,34(3):68-71.【0804】李晋,秦琳琳,岳大志,吴刚,薛美盛等. 试验温室温度系统建模与仿真. 系统仿真学报,2008,20(7):1869-1875.(EI20081811232440)【0805】吕旭涛,薛美盛. 正交试验优化在算法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2008,45(7):53-55.【0806】何德峰,俞立,薛美盛. 丙烯聚合装置牌号切换的在线操作指导. 2008年中国过程控制年会(CPCC2008)论文集,2008.7,北京:339-342.【0807】李祖奎,Marianthi Ierapetritou,薛美盛. 过程工业不确定条件下的计划与调度优化. 2008年过程系统工程年会(PSE2008)论文集,2008.9,上海:313-320.【0808】陈多刚,周广,张毅,相天成,薛美盛. 基于相关分析法的PID控制回路性能评估. 2008年工业自动化与仪表装置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10,青岛:140-148.【0809】何德峰,薛美盛,季海波. 约束非线性系统构造性模型预测控制. 控制与决策,2008,23(11):1301-1304+1310.(EI20085111797520)【0701】陈薇,秦琳琳,吴刚,薛美盛,王俊. 硝酸根离子选择电极建模. 传感技术学报,2007,20(1):14-17.【0702】张庆武,吴刚,薛美盛,王嵩,何德峰,祁飞. 聚乙烯装置模块多变量在线操作指导. 信息与控制,2007,36(1):79-85+92.【0703】张庆武,吴刚,薛美盛,沈之宇,孙德敏. 氨合成塔温度先进控制. 信息与控制,2007,36(1):108-114.【0704】秦琳琳,吴刚,薛美盛等. 网纹甜瓜营养液深液流栽培管理与环境调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37(2):195-201.【0705】王俊,成荣,薛美盛,吴刚,秦琳琳,胡振华. 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控制工程,2007,14(2):195-197.【0706】陈祥,薛美盛,王俊,吴刚,秦琳琳,成荣. 基于Zigbee协议的温室环境无线测控系统. 自动化与仪表,2007,22(3):39-41+50.【0707】陈杰,何晓红,薛美盛. 基于MA的智能建筑实时远程监控系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4):436-439.【0708】沈之宇,阎镜予,薛美盛,孙德敏. 中小型氮肥合成氨生产系统操作条件优化. 化工学报,2007,58(4):963-969.(EI20072110613706)【0601】薛美盛,祁飞,张庆武等. 一种全新的精馏塔回流罐液位控制系统.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2):57-60.(EI2006229913058)【0602】薛美盛,祁飞,吴刚,孙德敏. 丁烯-1精馏装置在线节能优化的研究.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3):17-21.(EI2006279980837)【0603】刘长远,薛美盛,孙德敏,王磊.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在浮法玻璃窑中的应用. 自动化博览,2006,23(3):62-63.【0604】阎镜予,沈之宇,薛美盛等. 用于过程优化的改进模式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6,19(3):342-348.(EI20063310069117)【0605】薛美盛,李祖奎,吴刚,孙德敏. 油品调合调度优化问题的分步求解策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36(8):834-839.【0606】张庆武,吴刚,凌青,金辉宇,罗国娟,沈之宇,薛美盛. 并列电站锅炉主蒸汽温度先进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36(8):840-844.【0607】薛美盛,霍敏端,吴刚,石春. DVD光驱聚焦伺服系统中的重复控制器. 计算机仿真,2006,23(4):294-297.【0608】薛美盛,胡振华,秦琳琳等. 基于CAN总线的温室可控环境综合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测控技术,2006,25(10):61-64.【0609】陈杰,孙德敏,薛美盛. 基于Fibonacci数列的变步长相关分析辨识算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517-520.【0610】陈祥,薛美盛,王俊,成荣,吴刚. 无线测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展望. 农业工程技术,2006(19):14-15.【0611】薛美盛,祁飞,吴刚,孙德敏. 精馏塔控制与节能优化研究综述.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6):1-6.(EI2007041038942)【0501】薛美盛,李祖奎,吴刚,孙德敏. 汽油调合优化软件的开发.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5,32(1):34-36.(EI2005279198109)【0502】沈之宇,张庆武,阎镜予,薛美盛等. 氨合成生产系统的两步逐级正交优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35(2):277-283.【0503】祁睿,秦琳琳,薛美盛,吴刚,孙德敏. 基于CAN总线的温室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5(3):32-35.【0504】薛美盛,李祖奎,吴刚,孙德敏. 成品油调合调度优化模型及其应用. 石油炼制与化工,2005,36(3):64-68.【0505】薛美盛,李祖奎,吴刚,孙德敏. 油品管道调合质量控制研究.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5,32(5):14-17.(EI2005479497670)【0506】薛美盛,祁 飞,吴 刚,孙德敏. 先进控制与优化应用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自动化博览,2005(6):14-17.【0401】Qing Tao, Xin Liu, Meisheng Xue. A Dynamic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on continuous neural networks for a kind of non-con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04, 150(3):811-820.(SCI802YO,EI2004098043233)【0402】薛美盛,杨再跃,吴刚,孙德敏. 基于遗传算法的动态矩阵控制器参数设计.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4(3):6-9.【0403】李敏,薛美盛,杨再跃,王占成,吴刚. 自适应内模PID控制器在梭式窑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自动化与仪表,2004(4):46-49.【0404】王嵩,吴刚,薛美盛,张培仁,孙德敏. 辊道窑现场总线计算机控制系统. 自动化仪表,2004,25(1):55-58.【0301】孙德敏,吴刚,薛美盛,王永,李俊. 工业过程先进控制及优化软件产业. 自动化博览,2003(2):5-13.【0302】罗国娟,吴刚,薛美盛等. 基于阶梯式动态矩阵控制的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增刊):150-154.【0303】薛美盛,孙德敏,吴刚. 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进料系统的PID自动整定.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3,30(5):19-21.(EI2004328307475)科研课题:【11】带宽受限网络化控制系统中的丢包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904012),201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技术负责人;【10】合成氨清洁生产监控网络系统(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8ZX07010-003),2009.1-2011.12,环保部,任课题负责人;【09】硫酸生产系统先进控制工程,2009.1-20010.12,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铜冠冶化分公司,任课题负责人;【08】循环流化床锅炉先进控制与优化,2008.11-20010.12,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任课题负责人;【07】火电锅炉节能降耗减排集成优化控制(863计划目标导向型课题,2007AA04Z195),2007.10-2010.6,科学技术部,任课题负责人;【06】温室无线测控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863计划探索导向型课题,2006AA10Z253),2006.12-2010.10,科学技术部,任技术负责人;【05】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丙烯腈反应器在线操作优化,2006.4-2008.11,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任课题负责人;【04】车载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研究,2004.3-2007.3,广东惠州天缘电子有限公司,任课题负责人;【03】可控环境农业数据采集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863计划课题,2004AA247020),2004.3-2005.10,科学技术部,任技术负责人;【02】现场辊道窑计算机控制系统,2004.1-2005.6,佛山东鹏陶瓷公司,任课题负责人;【01】油品调合算法研究及调合软件开发,2003.9-2005.9,北京汉盟科技公司,任课题负责人。鉴定获奖:【10】课题“统计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若干问题研究”,获2008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1.4,No.2008-3-R3),安徽省人民政府,排名3/5;【09】课题“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丙烯腈反应器在线操作优化”,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会议验收(2008.11),排名1/6;【08】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度考核优秀教职工”称号(校人字【2008】26号);【07】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度优秀招生组二等奖,排名2/4;【06】获得“2005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青年教职工津贴”;【05】课题“可控环境农业数据采集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863计划课题,2004AA247020),科技部2005年10月会议验收,排名3/14;【04】课题“可控环境农业数据采集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863计划课题,2001AA247021),科技部2003年12月会议验收,排名5/21;【03】论文《火电厂锅炉主蒸汽压力的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获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省科协,2003.12,排名1/3;【02】论文《模块多变量预测控制及其在羰基合成反应其中的应用》,获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省科协,2003.12,排名2/4;【01】论文《聚类分析在丙烯腈反应器操作优化中的应用》,获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省科协,2003.12,排名3/4。软件专利:【12】基于Zigbee协议的温室环境无线控制节点装置,ZL200820123975.3(实用新型专利,2009.9.9授权),国家知识产权局,排名4/6;【11】基于MSP430的温室环境信息无线采集节点装置,ZL200820123974.9(实用新型专利,2009.9.9授权),国家知识产权局,排名4/6;【10】丙烯腈生产装置及其控制反应器温度的方法,ZL200810112481.X(发明专利,2008.10.15公告),国家知识产权局,排名1/5;【09】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在线操作优化软件V1.0(简称:ANOPT),2008SR16720(2008.8.21授权),国家版权局,排名1/4;【08】AtLoop PID自动整定软件V1.0(简称:AtLoop),2008SR16719(2008.8.21授权),国家版权局,排名1/4;【07】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温度预测控制软件V1.0(简称:ANGPC),2008SR16718(2008.8.21授权),国家版权局,排名1/4;【06】温室无线测控网络传感节点系统软件V1.0(简称:温室无线传感节点软件),2008SR06696(2008.4.8授权),国家版权局,排名3/5;【05】温室无线测控网络控制节点系统软件V1.0(简称:无线控制节点软件),2008SR06695(2008.4.8授权),国家版权局,排名3/5;【04】营养液自动检测装置,ZL200520110656.5(实用新型专利,2006.8.23授权),国家知识产权局,排名3/5;【03】营养液自动循环装置,ZL200520110657.X(实用新型专利,2006.8.23授权),国家知识产权局,排名2/5;【02】基于现场总线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软件V1.0,2005SR09137(2005.8.12授权),国家版权局,排名1/5;【01】灯箱式动态模拟屏及其控制方法,ZL01108033.7(发明专利,2004.2.11授权),国家知识产权局,排名2/5。兼职工作:【5】2009年5月起,担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专家;【4】2008年12月起,担任合肥市招投标评审(咨询)专家;【3】2007年11月起,担任中国石化核心科技期刊《石油化工自动化》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任期:2007.11-2010.11);【2】2007年4月,受聘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同行评议专家;【1】2006年8月起,担任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自动化及仪表》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任期:2006.8-2010.8)。
1: Gongming Wang, Fa Zhang, Qi Chu, Liya Fan, Fei Sun, Zhiyong Liu. A Fast Calculation Strategy of Density Function in ISAF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SCIENCE CHINA, F Series. 2013, 56(9): 1-12.(SCI,IF 0.664)2: L. Fan, F. Zhang, G. Wang, Z. Liu. A framework to refine particle clusters produced by EMAN.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and 8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ISMB/ECCB 09,顶级会议,来自中国大陆本土的第三篇文章) && Bioinformatics, 2011, Vol. 25(12) pp 276-280.(SCI,IF 5.039)3: Zhao ChunJiang, Wang GongMing, Guo XinYu, Li ChangFeng, Lu ShengLian, Du XiaoHong, Hao Ruirui. Soil pore visualisation using 3D Koch curves.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7, 50(5): 919-926. (SCI,IF 0.618)4:王功明, 张法, 樊莉亚, 孙 飞, 刘志勇. 基于正弦高斯调制和样条插值的CTF校正模型.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4): 808-814.(EI)5: 王功明, 张法, 樊莉亚, 孙飞, 刘志勇. ISAF重构算法基函数复杂性分析及解决方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1, 23(7): 1148-1158. (EI)6: Gongming Wang, Fa Zhang, Fei Sun, Zhiyong Liu. An accelerated ISAF algorithm with the fast mapping strategy.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2, 7(2): 528-533.(EI)7: L. Fan, F. Zhang, G. Wang, Z. Liu. An effective approximation algorithm for the Malleable Parallel Task Scheduling problem. 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2012, 72(5): 693-704.(SCI,IF 1.065)8: 王功明,郭新宇,赵春江,王纪华.基于Koch曲线的土体孔隙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仿真学报. 2008, 20(3): 662-665.(EI)9: 王功明,郭新宇, 赵春江,王纪华. 基于粒子系统的土壤可视化仿真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2): 152-159.(EI)10: Gongming Wang, Fa Zhang, Qi Chu, Zhiyong Liu. Application of Over-Sample Policy and Rotated Angle Invariability of Radial Sampling Points in the ISAF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cal,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2011 (OEMA 2011). &&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 216 (2011) pp 485-489.(EI)11: Gongming Wang, Fa Zhang, Qi Chu, Fei Sun, Zhiyong Liu. A Fast Mapping method in the ISAF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The 3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11, 3930-3933. (EI)12: L. Fan, F. Zhang, G. Wang, Z. Liu. An Effective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Linear Makespan Minimization on Unrelated Parallel Machin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2009, 2009, 40-49. (EI)13: 樊莉亚,张法,王功明,刘志勇. 单颗粒重构软件EMAN算法分析与高效并行实现.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 47(12): 2165-2176.(EI)14: 王功明,王秀琴,郭新宇,赵春江. 空中加油最优分配建模与实现.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0, 40(5): 79-86.15: 赵春江,王功明,郭新宇,陈立平,王纪华.基于交互式骨架模型的玉米根系三维可视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9): 1-6.(EI)16: 王功明,关永,赵春江,王蕊.面向对象数据库发展与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23(3):1-417: Gongming Wang, Fa Zhang, Liya Fan, Fei Sun, Zhiyong Liu. The Application of Crystal Symmetry and Visualiza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tein Molecules. BMIC 201018: 王功明,郭新宇,赵春江,王纪华.基于面向对象八叉树的虚拟漫游碰撞检测.计算机工程, 2008,34(5):231-23319: 王功明,吴华瑞,赵春江,杨宝祝.正则表达式在电子政务客户端校验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 2007,33(9):269-27120: 王功明,关永,赵春江,吴华瑞.可信网络框架及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28(5):1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