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一年发表四篇论文

一年发表四篇论文

发布时间:

一年发表四篇论文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在狭义相对论被提出10年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学说,并据此推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曲线传播的,在1919年被天文学家证实,轰动科学界。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在第一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通过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最终证明了能量子以及光子(即光的粒子)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布朗运动,还有一篇是关于原子大小的测定,我们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在该年度发表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深信原子真实存在,直到那时,原子对科学界来说还更多的是一个对方程有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体。假设热水是由很多不稳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是热的,这些分子不稳定,到处移动,无规则地撞击花粉;爱因斯坦推论花粉的运动是碰撞的结果。爱因斯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要结合热力学和经典力学来阐述他的观点,后者描述物体的运动,前者却研究大系统。

什么叫做厉害?其实很难定义,如果你要问爱因斯坦 体育 好不好?我觉得那真未必。所以,厉不厉害还是要圈定范围,至少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当中,300多年来的发展,他可以跻身前三。美国有位著名的学者麦克·哈特曾经出版过一本《影响人类 历史 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爱因斯坦排在了第10名,前面只有一个排名第2的牛顿是科学领域学者。

能够有如此的评价,你说厉害不厉害?那爱因斯坦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我们从小就看到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传说他小时候成就不好,尤其是数学,只考了1分,后来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鸡汤。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爱因斯坦早期在德国上学,德国的分制是1~5分,1分是最高分,5分是最低分,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并不是数学不好,相反,他的数学是相当好。后来,他到瑞士上学,瑞士是1~6分的分制,6分是最高分,1分是最低分。他当时的成绩单还被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出来。从这张成绩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和物理的成绩非常高。

爱因斯坦不仅仅是成绩好,他的天赋极其高。

所以说, 爱因斯坦从小就展现出来了极高的天赋。 但这里并不是刻意要吹捧他,以上都是客观事实,同样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没有像爱因斯坦这样,从小展现强大的天赋。牛顿的天赋异禀是到了大学当中才显现出来的。

爱因斯坦真正成名是在1905年,他在这一年发表了4篇极具开创性的论文,这四篇论文的含金量都远超诺贝尔奖的水平。

很难想象,如果有个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物理学家穿越到1905年,他有没有胆量一口气发表出这四篇论文。更何况此时的爱因斯坦年仅26岁,放到现在,很多人也才刚刚硕士毕业没多久,某种程度上看,爱因斯坦是超越那个时代的存在。而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两大理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同时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建立了整个相对论。

除了相对论,布朗运动,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很重大的学术成果,比如:宇宙学,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等。

如果放眼整个物理学史,也就只有牛顿和麦克斯韦可以与爱因斯坦媲美,因此,我们说,爱因斯坦是理论物理学 历史 上前三顺位的存在。

也正是这些成就,使得很多人怀疑爱因斯坦的大脑是异于常人的,在爱因斯坦去世后,有位医生就窃取了爱因斯坦的大脑。不过,后来科学家真的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了分析,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并没有异于常人的地方,相反,他的大脑还要比一般人稍微小一点。

上文我们都是在理论物理学领域讲述爱因斯坦的过人之处。但与此同时,爱因斯坦是一个极具叛逆性格的存在。他在16岁时,为了逃兵役,主动放弃了自己德国的国籍,成为了一个无国籍的人。

他的叛逆贯穿始终,包括在物理学领域,狭义相对论中有个“光速不变原理”,在爱因斯坦之前,物理学家始终不愿意相信光速在任何惯性系中都是不变的,比如:电磁学的大神洛伦兹,数学家庞加莱。

这其实是被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所束缚,而爱因斯坦很坦然地接受了这点,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提出相对论的原因。杨振宁就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到这一点,他说:

事实证明爱因斯坦并不是厉害!他的相对论严重错误,然而却异常出名,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这就是导致这一百年来科学理论不能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的假理论阻碍了世界科学的发展,所以,说爱因斯坦正面的厉害是不对的,而他的理论是负面的厉害,破坏力厉害!

为什么说他的理论是错误的呢?

因为他的理论是建立在错误基础之上的假设,并且所谓的科学实验证明都是假的。

光速不变这个原理就不成立,而成立的是波动领域的光速不变,那是物质能量波的运动不是物体的运动,爱因斯坦把能量波的运动与物体运动给混淆了,所以他在此基础上推导的相对论是很荒谬的,是严重错误的。

但是人们已经错误地把相对论推进了神圣的科学领域,所以如今的理论科学领域异常的混乱,只有逻辑清楚的人可以在其中出入,否则一定会迷失方向。

要说比相对论厉害的理论那可多了,随便举一个,《宇宙万物之惯性原理》,它论证了离心力的存在,等于是找到了解开宇宙之谜的另外一把钥匙,之前仅凭万有引力的解释那还不是很完整的,因为牛顿也不能回答宇宙第一推动问题,也就是说仅凭万有引力不能解答天体是怎样运转起来的,关键是为什么行星能够稳定的在恒星周围轨道上运动而不掉落下去!只有离心力和平衡力定律可以解答这个宇宙难题!所以它是解答宇宙问题的另外一把重要的钥匙。离心力问题可以说是牛顿理论留下的重要突破口,而爱因斯坦并没有发现并且突破它,而是走错了路,也把科学领域给带偏了航向!所以人们还是早点醒醒吧!科学理论还是有很多可以突破的地方,不要进入爱因斯坦编织的迷宫黑洞里面,怕是难出得来!

爱因斯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爱因斯坦四个字早已经不再是人名,更是“智慧”的代名词。

单凭这点,就足以说明爱因斯坦确实很厉害,当然是指在人类科学界,你非要说打架什么的那就未必了。爱因斯坦和牛顿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科学家,相信这点不会有太大疑问!

爱因斯坦为何如此厉害?

他是相对论的创立者,也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的光电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学界的两大基石,你说厉害不厉害?

当然,对于大众来讲,爱因斯坦基本上等同于相对论,提到爱因斯坦人们都自然会想到相对论。确实,爱因斯坦因相对论而未来,因为相对论对人类传统认知太具有颠覆性了,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固有思维模式。

爱因斯坦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此:颠覆性的思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固定思维的模式去思考问题,通常情况下这是非常有用的,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固定思维也会让我们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最近死胡同。在科学发展史上,有时候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差“一层窗户纸”就能通向另一个更加高级的理论,但捅破这层窗户纸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常常需要颠覆性的思维。

当然,颠覆性思维绝不是孤立的,是需要大量坚实丰富的知识为前提的,我们只知道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却很少知道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前的丰富知识积累,在数学几何,光学,电磁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痴迷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爱因斯坦打破传统思维提出相对论的重要启发!

爱因斯坦究竟是多么伟大的科学家呢?他有哪些成就?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认为爱因斯坦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今天就在这里好好的说下爱因斯坦有哪些重量级成就。

爱因斯坦所生活的时代被称为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期,量子力学开始萌芽,我们经常听到的狄拉克、玻尔、海森堡、德布罗意、薛定谔、普朗克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生活在那段黄金时代里,要说到爱因斯坦的成就,都要比上面的那些人要高出一个肩膀。

大家都听说过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吧,那是1905年,当时26岁的爱因斯坦只是伯尔尼专利局中的一位普通职员,悠闲的工作给了他更多的研究空间,在190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5篇论文,这5篇论文(包含一篇他的博士论文)个个都是诺奖级别或是次诺奖级别的成果,分别是在数学上证明布朗运动,也间接地证明了原子的存在、狭义相对论(大名鼎鼎,不用多介绍了吧)、光电效应、质能等价(E=mc^2)、分子大小的测定。

仅仅26岁的年纪就做出了这么多的成就,天才是不需要任何解释的。

更加重量级的成就是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一生当中最为看重的成绩就是广义相对论,他曾豪言:如果我没有发表狭义相对论,也许5年后就会有人提出来,但是如果我没有提出广义相对论,也许50年都不会有人想到。

广义相对论给人类了解宇宙翻开了新的篇章,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以及研究它的副产品多了去了,像黑洞、虫洞、引力透镜、引力红移、引力波、光线偏折等等新颖的宇宙学名词都与广义相对论有直接的联系。

量子力学又与狭义相对论结合创造了量子场论,后来由于杨振宁的主要贡献,科学家终于是搞出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统一了除引力以外的其它三种基本力。这几乎是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除了这些,不要以为就没有了哦。

1916年,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从理论上预言了激光的存在,但是直到1960年,科学家才制造了第一束激光,后来因为激光方面的研究,共有13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25年,爱因斯坦预言了一种新的物质形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项预言直到1995年才被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被证实存在,2001年,对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有着重要研究成果的三位物理学家康奈尔、威曼和克特勒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爱因斯坦在1916年预言的引力波,三位在引力波方面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基普·索恩、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在诸多领域都有建设性的贡献,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成就只能用伟大来形容。

爱因斯坦是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了宏观结构上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而且目前只有相对论可以解释所有的宏观运动现象,其他理论都是XXX

爱因斯坦在27岁这年,一年内连续做出了七八项随便拿出任何一项都可以竞争诺贝尔奖的研究。

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当然,任何人都有不认可爱因斯坦的权利,毕竟现在博出位的人不少……

他(爱因斯坦)宝库的潜力还很大呀!比如:能量问题(暗物质提到了能量的前奏)、扩张收缩问题(空间概念)、粒子问题就不说了,场、的问题只是皮毛等等!我是没希望了:只有仰望星空、祝福大家了!加油:爱因斯坦的后辈们!

爱因斯坦的智商到底是多少,爱因斯坦到底有多厉害?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智商在世界排名中排名都应该非常靠前,其实不然,据说爱因斯坦智商只有200,但他的成就却异常突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到底多厉害。

爱因斯坦智商世界第六:200

爱因斯坦,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德国犹太人,传说他有两个大脑,每天只需要休息1到3小时,当时还没有测智商一说,所以估计他的智商有人说是160,也有人说是200,但是以他做出的成就来说,就算是现在,很多人在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后,也不一定能搞懂他的时论。

爱因斯坦到底有多厉害?

1905年3月,提出光量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奖。

1905年6月,提出狭义相对论,推翻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经典理念,重复赋予了物理学新的定义。

1905年9月,从狭义相对论中得到质能方程(E= mc⊃2;),给予了人类从远古时期以来所能掌握的最强大的力量(核能)。

仅仅一年的时间,爱因斯坦建立起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根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原本应该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才能诞生的科学成就,被爱因斯坦如开外挂一般一年完成。

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诞生,打开了人类文明对宇宙的真正认知。从此之后人类可以真正有信心把目光投向深空,未来也因此有了全新的高度。

更令人惊叹的是,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几乎没有任何前人的积累,全凭爱因斯坦单枪匹马创造而出,强行把人类文明加快一个世纪的进程。

爱因斯坦的智商是怎么测出来的?

网上据说是用威尔特森规则测出来的。至于爱因斯坦生前有没有施测过成人智力量表,那就不清楚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活着的时候,成人的离差智商量表还没有诞生。

所以即便施测过,也很可能是比率量表。离差智商的意思就是将你的智力以同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现出来。有些人相对位置较高。有些人是平均数水平。有些低于大多数人。

而比率智商的意思就是以心理年龄来除以你的实际年龄。比率智商有很大的缺陷。因为随着你的年龄的提高,你的心理年龄可能会相对稳定,而此时就表现出你的比率智商下降了。

所以说什么两百多智商,什么一百几十加的智商都并不科学。智力代表适应环境的能力(关于智力的定义很多)。爱因斯坦那时候的环境与我们不同,况且那时候的智力测验根本不能与现在的智力测验相提并论。

所以并不能够直接比较两个时代的人的智力。同时,威尔特森规则简直就不准到要命(虽然智力是大脑的机能,但是我完全不相信那个时代的神经科学就那么准确了)。可以肯定,除了一些根本就不正规的智力测验,现在的时代再也出现不了那么高的智力分数了。

因为施测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从比率到利用常模的离差智商,那种高分数已经没有了可能。门萨?我从没有听过心理学界承认过这个机构的智力测验。

神学:今天你舔了爱因斯坦吗?

官科:刚舔完爱因斯坦的菊花!

民科:爱因斯坦刚拉屎了,官科把他拉的屎也吃干净才能证明你的忠心!

官科:黄金真好吃[耶][耶][耶][耶][耶][耶]

旧物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条,不是物理。比如,万有引力,它没有机理,但它有一条一条的教条公式,然后大家背记教条公式,以至倒不关心它的机理了。

而量子力学相对论,纯教条无机理。

1.爱因斯坦是什么东西我真的不知道。

2.爱因斯坦是不是拿来冲洗厕所的?好像应该是吧。

一个人一年发表四篇论文

一年能发多少篇论文,这真的和领域有直接关系。这里的领域不是生物,化学,计算机这种大方向,而是具体到研究领域。就拿我熟悉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也是分为好多方向的,比方安全,系统,AI,软工,人机交互,网络等等,具体可参考CCF列表。按照CCF列表,文章也分为ABC和其他。在这几个领域中,AI相对容易很多,系统就比较难。拿我熟悉的几个领域来说,1篇系统 1.5篇安全 2篇软工 4篇AI。1A 2B 4C(基于个人经验,如有异议,你说的对)。所以一篇系统的顶刊顶会,可能工作量选大于10篇AI的C会

第一步:作为研究者,我们要考虑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要经历怎样的过程,自己将来期待的发展路线是怎样的。要列上就职、提薪、晋升、取得研究资助、留学等关键词。第二步:记下实现每一个目标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论文数量第三步:最后,记下每一步骤所可能花费的年数然后,简单地计算一下自己应该以怎样的速度来写论文。不过,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你得出的结论是“这五年里必须写出3篇论文”,那你接下来要怎么付诸行动呢?有人可能会为了五年后同时投稿三篇论文,而平行地进行三篇论文的研究。但是,实际上,论文一定要写一篇就争取早早地发表一篇,才能在各个方面有所获益。为啥呢?原因有二:①写论文能力是在淬炼中获取的,不是什么都不做,五年后就会变得擅长的工作。一篇一篇地写,能够习惯学术论文的写作流程,下次就能在研究笔记的记录方法等方面展现出新知,也能够更节省时间地进行研究。②论文只要发表过一篇,就会改变别人对你的印象只要改变了印象,那么共同研究之类的机会也就会增加,而且下次你再向人征求研究意见的时候也会得到认真的回应。也就是说,重要的事情就在于,在把握了自己最低限度的论文写作节奏之后,不要指望能打个本垒,而是要做好踏踏实实定期地发表论文的计划。这里的关键词是:“每天论文”。它包括写论文、查找先行研究、整理收集来的资料,提取电脑文件备份之类。总之,并非“每天写论文”。稍微安心了一点吧。不过,重要的是,每天至少一个小时(实在要照顾孩子或家人的,每天30分钟也是可以的),必须进行与论文有关的工作。这个“每天”,是包括新年会的日子、朋友来做客的日子在内的任何一天。别找借口,再忙也要用早睡早起挤时间的决心努力搞学术。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爱因斯坦一年发表四篇论文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在第一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通过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最终证明了能量子以及光子(即光的粒子)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布朗运动,还有一篇是关于原子大小的测定,我们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在该年度发表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深信原子真实存在,直到那时,原子对科学界来说还更多的是一个对方程有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体。假设热水是由很多不稳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是热的,这些分子不稳定,到处移动,无规则地撞击花粉;爱因斯坦推论花粉的运动是碰撞的结果。爱因斯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要结合热力学和经典力学来阐述他的观点,后者描述物体的运动,前者却研究大系统。

1、相对论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在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里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公设:“光速不变”,以及“相对性原理”,按照这两个基本公设对于经典力学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做出一些重要修正,从而化解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经典力学定律之间的矛盾。经过整理之后,这些创举成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承认时空的相对性与光速的不变性导致了几个必然的推论。一是运动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会表现出长度收缩。二是运动物体会经历时间膨胀。也就是说,一个运动中的钟表要比静止的同样钟表走得慢。三是以太的概念其实是多余无用的。

爱因斯坦在表述质能等价的论文里,从狭义相对论的方程里推导出质能方程E = mc2。这意味着能量和质量其实是一回事,可以相互转换。对于任何物体来说,其质量会随着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曾经有很多年备受争议,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是因为表扬他在相对论做出重大贡献。普朗克是最热烈支持相对论的物理学者之一。

2、光子与能量量子

在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即光是由离散的能量量子组成,这能量量子称为光量子,后来被简称为光子。最初,光量子假说遭到物理学者强烈质疑,其中包括马克斯·普朗克以及尼尔斯·玻尔。

后来,罗伯特·密立根做实验证实了光电效应的方程,阿瑟·康普顿做康普顿散射实验展示在某种情况下光会表现出粒子性。直到1919年,光量子假说才被广为接受。

爱因斯坦得到了一个结论,频率为f的光束是由能量为hf的光量子所组成;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爱因斯坦并没有对这结论给出很多解释,实际而言,他并不确定光量子与光波之间的关系。但是,他的确建议这点子能够解释某些实验结果,尤其是光电效应。

3、量子化原子振动

在1906年论文《普朗克的辐射理论和比热容理论》里,爱因斯坦提出一种新的描述物质的物理模型,称为爱因斯坦模型。在这模型里,位于晶格结构里的每一个原子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量子谐振子,它们各自以相同频率像弹簧一样做简谐振动,因此具有离散的能级。

杜隆-珀蒂定律预言比热容为常数,在高温极限时,这模型给出相同的理论结果;而当温度趋于零时,这模型预言比热容也趋于零,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是20世纪初期第三个被发现的重要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模型预言比热容以温度的指数函数趋于零,这是因为它假设所有谐振子的振动频率相同。彼得·德拜对于这假设给予修正,在他研究出的德拜模型里,振动频率不一样,因此比热容以温度的立方函数趋于零。

4、波粒二象性

在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中,光量子只是表现出能量的不连续性,它尚未被赋予粒子应具有的性质,所以不能被严格视为粒子。1909年,在爱因斯坦发表的两篇论文《论辐射问题的现状》与《论我们关于辐射的本性和组成的观点的发展》里,爱因斯坦阐明,光量子具有良好定义的动量,并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点粒子的物理行为。

这两篇论文引入了光子的概念(吉尔伯特·路易斯于1926年给出术语光子的命名),启发了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观念。他又表示,理论物理下一个阶段将会发展出一种能够将光的波动论与光的粒子论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在这里,“融合”意味着波粒二象性,或更加延伸,尼尔斯·玻尔后来提出的互补原理。

5、临界乳光理论

在临界点附近,照射于介质的光束会被介质强烈散射,这现象称为临界乳光。波兰物理学者马里安·斯茅鲁樵斯基于1908年首先表明,临界乳光的机制为介质密度涨落,他并没有给出相关的方程。

两年后,爱因斯坦应用统计力学严格论述介质的分子结构所形成的密度涨落,从而推导出相关的方程,并且用这方程给出另一种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方法,更有意思的是,这临界乳光的机制可以解释天空呈蓝色的现象。

按照瑞利散射理论,瑞利散射光的辐照度和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应用瑞利散射来解释天空的蓝色现象,波长较短的蓝光比波长较长的红光更易产生瑞利散射。因此,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瑞利散射方程能够准确地描述光束对于气体的瑞利散射行为,但对于液体并不适用。

爱因斯坦的临界乳光理论更一般地适用于液体与气体;瑞利散射只是临界乳光问题的一个特别案例。后来,布鲁诺·齐姆分析粒子在气体与液体里的随机性,将瑞利散射理论加以延伸来描述光在液体里的散射行为。

6、零点能

零点能指的是量子系统处于基态时所拥有的能量,量子系统所拥有能量不能低于零点能。普朗克于1911年至1913年之间重新表述他的1900年量子理论时提出了零点能的概念。

爱因斯坦和助手奥托·施特恩对于这点子极感兴趣。他们研究出一种方法,能够证实零点能的存在。他们假设双原子分子的旋转能含有零点能,并且所有双原子分子以同样角速度旋转,然后计算出双原子分子气体的比热容。

7、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1907-1915年间创建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引力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在质量与质量之间观测到的引力是源自于这些质量所造成的时空弯曲。在现代天文物理学里,广义相对论是重要工具。

在接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演讲时,爱因斯坦表示狭义相对论对于惯性运动的偏好并不令人满意,而从最开始就不偏好任何运动状态(不论是匀速运动或加速度运动)的理论,应该会显得更令人满意,因此他才会尝试发展广义相对论。

他在1907年论文《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里指出,自由下落实际是一种惯性运动,对于自由下落的观察者而言,狭义相对论的规则应该适用。爱因斯坦并没有对这后来被称为等效原理的论题给出详尽分析。

另外,他还初步预言重力红移,即射入引力势阱中的光会发生蓝移,而相反从引力势阱中射出的光会发生红移;又粗略预言光线在重力场中的偏折,即光子的路径在引力场中会发生偏折。这些预言后来纷纷得到了实验验证。

爱因斯坦将1907年论文加以扩充,于1911年写成论文《论重力对光的传播的影响》;在这篇论文里,他对光线在重力场中的偏折重新加以详细分析,得到可以严格测试的结果,即光线经过太阳产生的引力场时被偏折的角度。这预言可以做实验严格检试,因此他呼吁实验者的关注,尽快完成这实验。

8、引力波

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涟漪以波动的形式从波源向外传播,同时会有能量向外传输。1916年,爱因斯坦了预测引力波的存在,根据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使得引力波的存在成为可能,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必须以有限速度传播于空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无法预言这种结果,因其假定引力相互作用是以无穷高速度传播于空间。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于1974年发现发现首个脉冲双星系统PSR B1913+16,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2016年2月11日,爱因斯坦论文一世纪之后,LIGO团队宣布,已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其源头来自于双黑洞融合机制。

9、宇宙学

全新装备了功能超强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已准备好在梦寐以求的宇宙学领域大展身手。1917年,他应用广义相对论来建模整个宇宙结构。从那时的实验观测推论,他认为宇宙的范围是有限,并且不具有任何边界,因为宇宙质量会使时空弯曲回自己,就如同圆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积,不具有任何边界。

这种宇宙称为静态宇宙。但是,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静态宇宙不可能存在,宇宙只能扩张或收缩。为了使宇宙保持静态,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然后让宇宙常数项与宇宙质量项相互抵销,这样,宇宙常数可以抗拒引力的效应,从而实现静态宇宙。

然而,爱德文·哈勃于1929年确定宇宙呈膨胀状态。爱因斯坦只好放弃宇宙常数,他认为在引力方程中引入该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后来,人们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这现象的最简单说法是宇宙常数不为零,而是一个很小的数值。爱因斯坦的直觉最终可能还是正确的。

10、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印度物理学者萨特延德拉·玻色在1923年完成论文《普朗克定律与光量子假说》,并且将这篇论文寄给英国《哲学杂志》,但是遭到拒绝发表。玻色丝毫不因此气馁,隔年他又将该论文转寄给爱因斯坦,寻求爱因斯坦的意见。

在这篇论文里,玻色提出一种新的统计模型,按照这模型,光束可以被视为由一群无法分辨的粒子所组成气体,因此在做统计运算时,所有相同能量的光子应该合并处理。爱因斯坦注意到玻色的统计模型不仅适用于光子,还适用于很多其它种粒子,这些粒子后来被称为玻色子。爱因斯坦把玻色的论文翻译成德文后发表于德国的《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

爱因斯坦将玻色的理论推广至带质量的粒子,于1924年发表论文《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隔年,又发表论文预言,玻色子冷却至非常低温时,会凝聚到其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因此会出现一种新的物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95年,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使用铷原子气体在170 nK(1.7×10−7 K)的低温下首次观测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四个月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使用钠原子气体独立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1、奇迹年论文

爱因斯坦于1905年在《物理年鉴》发表了四篇划时代的论文。从来没有人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对于现代物理给出这么多重大贡献。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这四篇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

扩展资料:

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开始掌权成为德国总理之时,爱因斯坦正在走访美国。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裔人,所以尽管身为普鲁士科学院教授,他并没有返回德国。1940年,他定居美国,随后成为美国公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在一封写给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里署名,信内提到德国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弹,因此建议美国也尽早进行相关研究,美国因此开启了曼哈顿计划。爱因斯坦支持增强同盟国的武力,但谴责将当时新发现的核裂变用于武器用途的想法,后来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共同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武器的危险性。

爱因斯坦一生总共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和150篇非科学作品。爱因斯坦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纪世界最重要科学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创性的科学成就使得“爱因斯坦”一词成为“天才”的同义词。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在狭义相对论被提出10年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学说,并据此推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曲线传播的,在1919年被天文学家证实,轰动科学界。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哪一年发表了四篇奇迹论文

1、1666年,牛顿独自一人就奠定了微积分学、经典力学、光学和天文学(天体力学)这四大学科的基础,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足以让牛顿名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1665年夏,伦敦黑死病(一种鼠疫)肆虐。距离伦敦不远的剑桥人心惶惶,学校索性遣散学生回家以躲避这场瘟疫。

2、1905年,爱因斯坦独自一人就发表了六篇论文。单单这一年的工作,至少就配得上3-4个“诺贝尔奖”!而这六篇论文影响至今,令众多物理学家陶醉其中。1900年的普朗克,提出了非常玄乎的“能量子”,高山流水觅知音。五年后,爱因斯坦第一个回应,在1905年3月,他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运用“光量子”一举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3、2012年是第三个世界科学“奇迹年”吗?七年后的今天,我们感觉到了多少?这也难怪,只要你回首1912年的爱因斯坦就一目了然:不要以为他大红大紫,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祖国国家元首的科学顾问勒纳德竟然是激烈反对爱因斯坦的急先锋恐怕会吓你一跳。

真实的科学史事,与我们的感觉很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201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呢?

物理学的爱因斯坦“奇迹年指”的是1905年,这一年他发表了四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是关於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0�5的公式。100年后的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World Year of Physics)。奇迹年原指1666年,这一年,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写下了题为《Annus Mirabilis:奇迹年,1666》的长诗,歌颂英格兰舰队战胜荷兰舰队的丰功,以及伦敦城浴火重生的奇迹。也是在同一年,牛顿奠定了他的微积分、颜色理论和引力理论的基础。这一年,牛顿24岁。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在第一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通过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最终证明了能量子以及光子(即光的粒子)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布朗运动,还有一篇是关于原子大小的测定,我们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在该年度发表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深信原子真实存在,直到那时,原子对科学界来说还更多的是一个对方程有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体。假设热水是由很多不稳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是热的,这些分子不稳定,到处移动,无规则地撞击花粉;爱因斯坦推论花粉的运动是碰撞的结果。爱因斯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要结合热力学和经典力学来阐述他的观点,后者描述物体的运动,前者却研究大系统。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21年演讲中的爱因斯坦。

这时间完全长于现今的通用时间,欧洲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时间很长,尽管这在当时并不罕见但如今平均时间却为三年。

爱因斯坦于1902年开始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您会注意到这年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找不到让满意的教学岗位,所以他需要另一个收入来源来维持生计。

一年发表一篇论文

期刊论文发表有次数限制吗?中级职称及以上级别的职称基本都是需要发表若干篇职称论文的,发表若干职称论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早准备早发表,但一些作者由于种种原因耽搁了发表,几篇论文打算集中发表,职称评审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一年发表两篇或更多的文章,只要作者时间安排合理,最终也能按时提交职称论文,一年发表两篇或者更多的职称论文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些职称评审文件中会明确规定职称论文不能集中同一时间发表尤其是不能集中发表在同一刊物上,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集中发表了。 很多职称申报者不是很清楚论文发表时间的有效期,有的一次突击发表2、3篇。根据众多作者的论文发表经验,原则上最好是一年一篇,或者1年2篇的话,发表时间上最好错开下。主要是给评审老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至于发表时间间隔多久,职称文件一般没有对此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按照我们推荐的最佳做法就行,也就是一年一篇。当然,有部分朋友可能没有提前做好准备,2、3个月左右发表2篇也是可以的,所以,这里我们提醒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论文发表的准备,这样给自己留出充分的时间。 职称论文发表时间很关键,往往决定了作者能否晋升,如何把握好论文的发表时间需要作者先了解清楚当地或是本单位的具体时间要求,按照要求合理规划积极准备,总体来说职称论文发表是宜早不宜晚,广大作者要尽早准备为好,最好不要出现集中发表的情况。

一个期刊能发表多少论文,是由期刊自身所决定的有些期刊保一些些期刊厚一些不能笼统的来归纳一个期刊能发多少篇论文,相对来说,核心期刊,一年的论文数量基本都在100至150篇以内,而非核心期刊的数量都在百篇以内。质量越高,篇数也就越少

一个团队一个杂志一年能发几篇?答:一个团队一个杂志一年能发12篇。

  • 索引序列
  • 一年发表四篇论文
  • 一个人一年发表四篇论文
  • 爱因斯坦一年发表四篇论文
  • 哪一年发表了四篇奇迹论文
  • 一年发表一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