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投稿时尽量写全吧,以免技术审查不通过耽误审稿时间。 期刊名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出版周期: 周刊 中科院杂志分区 胃肠肝病学分类下的 3 区期刊 近四年影响因子: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2.433 2.547 2.471 2.24 出版社或管理机构 杂志由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出版或管理。 ISSN号:1007-9327 杂志简介/稿件收录要求 WJG is an international learne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It is published in English bimonthly and distributed worldwide, and it aim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gastroenter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human health. WJG is the on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published in English based in China. It mainly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of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udies in gastroenterology from all of the world. Original article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rticles from project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grants, original artic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gestive medicine and herbs, of acupuncture, of ethinomedicine, and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igestive medicine are published with priority. Commentaries, literature reviews, rapid report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ase reports of rare diseases are published preferentially as well.
心电与循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浙江医学教育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电生理学杂志中国微循环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卫生经济研究医院院长论坛长治医学院学报承德医学院学报滨州医学院学报济宁医学院学报川北医学院学报沈阳医学院学报吉林医药学院学报《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健康研究内科泸州医学院学报神经药理学报泰山医学院学报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潍坊医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辽宁医学院学报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赣南医学院学报黔南民族医专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求医问药药物评价研究北方药学基础医学教育生物医学研究杂志(英文版)中草药(英文版)广东医学院学报中药与临床中外医学研究骨科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中外妇儿健康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肿瘤药学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北医学教育国际眼科杂志英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兵团医学药品评价西北药学杂志天津药学上海医药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今日药学海峡药学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四川精神卫生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浙江创伤外科实用手外科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抗感染药学局解手术学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实用糖尿病杂志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医学检验与临床现代诊断与治疗透析与人工器官天津护理实用疼痛学杂志实用临床医学实验与检验医学上海医学影像蛇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临床医学临床护理杂志当代护士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四川解剖学杂志数理医药学杂志江苏卫生保健安全与健康中医药文化中医研究中医文献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浙江中医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新疆中医药现代中医药四川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甘肃医药中医儿科杂志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上海针灸杂志高原医学杂志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江西中医药湖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杂志黑龙江中医药河南中医国医论坛广西中医药西部中医药甘肃中医学院学报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职业卫生与病伤浙江预防医学医学动物防制现代医院现代医用影像学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上海预防医学江苏预防医学口岸卫生控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工企医刊浙江实用医学云南医药右江医学医学研究与教育医学信息医学新知医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医药卫生现代实用医学现代临床医学西南军医西藏医药微创医学首都医药实用医药杂志青海医药杂志青岛医药卫生齐鲁药事农垦医学宁夏医学杂志内蒙古医学杂志江西医药交通医学吉林医学淮海医药华夏医学解放军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科学黑龙江医药黑龙江医学河南医学研究河北医学哈尔滨医药贵州医药广州医药广西医学食品与药品心理学探新心理与行为研究山东医药基层医学论坛全科护理临床医药实践山西中医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实用医技杂志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中医外治杂志福建中医药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东方食疗与保健按摩与康复医学河南预防医学杂志应用预防医学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安徽预防医学杂志首都公共卫生疾病监测与控制包头医学安徽医学中国医院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学报遵义医学院学报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广东牙病防治北京口腔医学口腔生物医学肝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1.1 可以通过邮件或在线投稿,单位介绍信基金证明或批文复印件您可以通过扫描或数码相机拍照后通过邮件发到编辑部。当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图片时,请发送TIF、JPG或BMP格式的文件,不要粘贴在word文档中。1.2 单位介绍信内容包括:①论文内容真实,文责自负,数据准确,无泄密;②参考文献确系亲自阅读,核对无误,并提供摘要作核对;③同意编辑部作文字性修改;④临床研究必须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对任何涉及人体的研究均应注明得到受试者(或患者)知情同意;⑤保证无一稿两投。1.3 稿件处理投稿将意味着作者将出版、网络数据传播权转交给本刊编辑部。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不采用的稿件于3个月内通知作者,原稿存档,作者自留底稿。凡稿件退修表示已被初步接受,请勿再投他刊。论文刊出后,赠送当月期刊至少2份。
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例肝移植是由肝移植之父,美国的Starzl教授于1963年完成。而第一例活体肝移植则是在整整25年之后,即1988年12月8日巴西圣保罗医科大学的Raia医生完成。患者为一4岁半的女童,原发病为先天性胆道闭锁症。供体为患儿23岁的母亲,手术历时18h,术后因出现严重的溶血反应,于术后第6日死于肾功能衰竭,但供体恢复良好,术后第8日顺利出院。第二年7月21日Raia医生又实施世界上第2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受体为19个月的女性患儿,原发病为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和肝纤维化症,供体为42岁的男性志愿者,手术历时16h,术后第4天出现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24天胆汁完全消失,不久死于肝功能衰竭。与此同时,1989年7月澳大利亚Strong开展了全球第3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并获得成功。接受手术者为一对日本的母子,受体为1岁6个月的先天性胆道闭锁症男性患儿,供体为患儿29岁的母亲。活体肝移植在目前已经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相继开展,主要包括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其中日本发展最快,仅京都大学Tanaka教授就完成1000多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对肝炎幼儿采用了抗病毒治疗方案。
英国对这些不明原因幼儿肝炎主要采取治疗方案就是抗病毒治疗,并把抗病毒治疗当作一种首要治疗方案,因为经过英国流行病学科学家研究:调查分析显示,这些孩子都呈现出腺病毒阳性。免疫学副教授萨娜说,这可能是一种新病毒变体,对免疫力较弱儿童造成肝部损伤。笔者认为:首先对英国爆发肝炎表示同情,其次这也反应出英国当局并不善于防控传染病,不能像我国那样可以把传染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综上所述,一系列调查研究可以得知,这次肝炎是病毒传播引起,所以主要采用了抗病毒治疗。
除了抗病毒治疗外,还有三个治疗方案:肝移植治疗,隔离治疗,营养液治疗。以下详细说明这几点:
1、肝炎幼儿还采用了肝移植治疗:英国这次肝炎流行当中,有8个幼儿是重症肝炎,肝部出现坏死和出血等严重情况,肝功能也不可逆转修复,于是进行了肝移植治疗。根据相关消息,目前在八名英国幼儿情况稳定。
2、肝炎幼儿还采用了隔离治疗:流行病学已经证实,这次肝炎流行和新冠流行无关,且108名幼儿都没有接种疫苗。虽然和新冠疫情无关,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这108名幼儿已经在家长陪同下进行了隔离,主要目的就是防范肝炎疫情扩散。
3、肝炎幼儿还采用了营养液治疗:也就是通过点滴形式把营养液注入静脉中,以血液循环形式支持身体营养。这是因为肝炎幼儿都有消化功能紊乱这种症状。幼儿很难正常进食,为了防范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其他状况,医生们也采用了营养液治疗,保证患儿营养。
在这些病例住院期间,英国各地进一步调查发现有74例相似的病例,相关部门已经上报,欧洲疾控中心表示,本周早些时候,其他国家也发现了儿童肝炎,正在与全国各地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合作,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的发生。
潜心求学,服务边疆。八十年代初页,温浩考取了新疆医学院普外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姚秉礼教授的指导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为了对包虫病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1989年他远赴英国和法国求学,在英国导师Craig、法国导师BISMUTH、VUITTON和MANTION等的指导下,在肝包虫病的免疫诊断和药物治疗、肝脏外科和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获取了博士学位。六年间,他以熟练的英文为英国、法国、德国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授课、他的论文和论著在英美重要期刊和论文集上汇编发表,获第17届包虫病国际大会杰出青年奖,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工作委员会亚洲协调代表,并受聘为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和英国萨尔福德大学客座教授。承担了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项目,建立起了与国际接轨的包虫病诊断、手术药物和介入综合诊疗体系,三个地州研究分所,十多个县包虫病诊疗中心在自治区形成。抗包虫病药物新剂型研究、包虫病快速诊断方法研发以及药物、外科及肝移植治疗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温浩经治的包虫病人遍布北京、山东、陕西、河北、辽宁、西藏、四川等省区,远至法国、德国和中亚五国。 2005年5月,第三届包虫病论断与治疗国际高峰论坛在一附院举办,应邀参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对一附院包虫病研究治疗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包虫病联合会主席和WHO包虫病专家工作委员会总协调人Craig教授均来参会并深有感触地说:“新疆包虫病研究、预防和临床诊断治疗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排在前列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成为国际包虫病研究中心之一,作为这个研究基地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推动者,温浩功不可没。” 满腔热忱,心系病患。1995年底,学业有成的温浩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怀揣着“把包虫病综合诊疗事业做到国内最好、与国际接轨,发展新疆肝脏外科特别是肝移植事业,带出一支以青年科学家、研究生为主体的人才队伍”三个梦想回到了新疆。回国十余年来,他始终瞄准世界医学前沿,不断创新开拓,在新疆医科大学和一附院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带领一大批医学科技工作者,建立并拓展了新疆肝胆外科新技术平台,搭建起集包虫病基础研究、诊断治疗于一体的完整综合诊疗体系,使新疆成为世界包虫病综合防治中心之一,培养、集结起一个医疗、教学、科研群体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组成的高学历人才梯队。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新疆肝胆包虫外科的领军人物和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多年来,温浩始终心系边远地区的农牧区患者。他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在新疆、甘肃、宁夏、外蒙、西藏等包虫病高发区下乡几十次,行程数万公里,普查病例逾万例,经治包虫病逾数千例,义诊、免费手术和药物治疗过千例。遇到贫困的包虫病人,他带头捐款、免费治疗,解除他们的病痛。新疆偏远地州和西藏那曲、四川甘孜的少数民族极其贫困,生活条件、卫生条件极差,这也是该地包虫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温浩每次前往调研时,总要深入基层甚至病患家中,详细了解病情,耐心讲解防治知识,及时给予药物和生活上的帮助。为了普及农牧区包虫病防治知识,他还结合工作经验,他主编了《包虫病图谱》和《包虫病学》及多种语言宣传手册等普及读物,面对面地向各地农牧民群众讲授包虫病预防知识,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抗病防病能力。 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在1996以来,温浩先后创建了五个实验室、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和新疆器官移植研究所。以他为主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两项,其中包虫病的早期免疫诊断、组合抗原包虫病快速诊断技术取得较大突破,获国家专利及卫生部高科技产品推广项目。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 项、留学生科研基金1项、卫生部优秀青年基金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攻关项目4项,自治区高技术创新群体发展项目、器官移植成组配套赴法项目一项,并获英国威尔卡姆基金的包虫病诊断和药物治疗、英国皇家协会中英合作发展、美国NIH包虫病传播与控制;中英包虫病终末宿主诊断、大动物实验、新的NIH等国际合作项目,为培养科技青年骨干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术人才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扩大了国际影响。10年来屡创 “首例”:实施了新疆首例肝囊型和泡型包虫病的根治性切除及血管胆道重建术、“抢救性急诊肝移植”和“兄妹劈离式肝移植”;2001年1月开展了全国首例肝泡型包虫病肝移植;2005年9月,在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董家鸿教授等指导帮助下,成功实施了全国首例自体肝移植手术、全疆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至今,新医大一附院已开展肝移植手术18例,肝移植新技术居西北领先地位。 温浩不仅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还肩负着临床医疗、教学等繁重的任务。他尤其注重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的培养,经他指导的博士后人员12名、博士生29名、硕士生32名,其中三分之一是维吾尔和哈萨克族,部分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分别考取武汉华中科技大、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他指导的博士或博士后均获得“学生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医德医风好”的评价。作为博士生导师和国家留学成组配套项目负责人,他利用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合作关系,输送了15名青年科研人员出国研修,为20多名优秀者创造了出国深造机会。2004年,温浩继续担任法国贝藏松医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Salford大学客座教授,从事讲学和科研合作活动,在自治区包虫病重点实验室,指导来自瑞典的本科生、英法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包虫病课题研究,还承担并完成编著了《亚洲包虫病》、主编了《实用包虫病学》等专著。 狠抓管理,人才强院。2001年底,温浩被任命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和党委一班人进行深入调研,明确提出了医院的发展定位和“二次创业”的思路,瞄准世界先进医学水平,从学科整合入手,与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展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合作,着力打造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一附院先后与哈佛大学国际医学中心成立了心血管、肿瘤及大动物实验三个合作中心,与法兰西·孔泰大学中心医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中亚地区亚可夫显微外科培训中心、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北京国际芯片研发中心新疆分中心先后在一附院挂牌,有9名博士后人员完成研究顺利出站。他倡议成立了一附院留学生∕博士生研究会,通过国内外交流、科研奖励制,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使60名博士、160名硕士、1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安心工作,发挥出各自潜能,从根本上遏制了人才外流现象。他和一附院领导班子提出“科教兴院”、“医院二次创业”以及“打造一附院人才发展战略”等科学理念和重要举措,实行医、教、研计量考评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培养认定医院建院元老,名医、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护理骨干、科室业务骨干及技术能手,构建了完善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形成老中青凝聚共创医院辉煌的大好局面,大大提高了医院对接合作的技术平台和综合实力,提升了医院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度。
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例肝移植是由肝移植之父,美国的Starzl教授于1963年完成。而第一例活体肝移植则是在整整25年之后,即1988年12月8日巴西圣保罗医科大学的Raia医生完成。患者为一4岁半的女童,原发病为先天性胆道闭锁症。供体为患儿23岁的母亲,手术历时18h,术后因出现严重的溶血反应,于术后第6日死于肾功能衰竭,但供体恢复良好,术后第8日顺利出院。第二年7月21日Raia医生又实施世界上第2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受体为19个月的女性患儿,原发病为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和肝纤维化症,供体为42岁的男性志愿者,手术历时16h,术后第4天出现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24天胆汁完全消失,不久死于肝功能衰竭。与此同时,1989年7月澳大利亚Strong开展了全球第3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并获得成功。接受手术者为一对日本的母子,受体为1岁6个月的先天性胆道闭锁症男性患儿,供体为患儿29岁的母亲。活体肝移植在目前已经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相继开展,主要包括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其中日本发展最快,仅京都大学Tanaka教授就完成1000多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1920年,俄国医生甫洛诺夫(Serge Voronoff)为了给病人注入青春的活力,将黑猩猩的睾丸切片植入老年男子的阴囊内,10年后,已有数百人接受了这样的手术,女性也接受猩猩卵巢组织移植以治疗更年期症状 基于桃瑞丝的方法已成功培育出一些简单的器官,2008年,患者克劳迪娅-卡斯蒂诺(Claudia Castillo)接受了一个来自死亡捐献者的气管移植器官,研究人员从捐献者体内提取气管,进行大小剪裁,然后放入从克劳迪娅体内提取的干细胞培养环境脚手架中,最终发育形成相应的气管组织。她还基于这项老鼠实验,重复性地试着培育猪的心脏和肝脏,对于猪器官的培育将更简单一些,因为猪的体型更大,要比处理培育体型较小的老鼠器官更容易。预计去细胞化的移植肝脏器官将比心脏更早地培育出来。其他研究小组也从事于移植肝脏培育研究,科学家史蒂文-巴迪拉克(Steven Badylak)称,现已研究出如何在老鼠体内培育肝脏去细胞培育法,只是该技术尚未发布。此外,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小组负责人马丁-亚穆什(Martin Yarmush)培育了人造可移植老鼠肝脏器官,从而证明在实验室内可以培育出具备肝功能的移植器官。据该研究小组成员科库特-尤冈(Korkut Uygun)称,研究小组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出人体去细胞移植器官,并不仅是简单的动物器官。 桃瑞丝这种培育的复杂器官面临的较大挑战是如何确保所有的器官内细胞与患者的血液相溶合,如果没有血液进入,移植器官中心的细胞则会严重缺氧,导致移植后细胞死亡。桃瑞丝称,她有办法能够克服这种困难。2008年1月,她带领的一支研究小组实现了较大的技术突破,他们基于新生老鼠心脏细胞培育出一个跳动中的心脏,这个心脏保持着3D外形,其内部充满着所有血管。当他们植入一些新的细胞,会生长出血管组织。此外,桃瑞丝表示他们几乎能够重新培育出带有细胞的完整血管系统,其中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她说:“由于我们培育出了血管,新的移植器官能够与患者身体的血液供给系统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在移植心脏器官的培育过程中,干细胞转换成为心室和心房的内皮细胞,还可形成血管和心脏平滑肌细胞。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大卫-库珀(David Cooper)是异种器官移植技术的主要研发人员,他指出,“裸体”猪心脏仍携带着alpha-Gal抗原体,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遭受其攻击。但是伦敦大学学院再生医学教授克莉丝-梅森(Chris Mason)指出,许多培育的去细胞猪器官都没有施用辅助免疫药物,必须对猪器官内对人体免疫系统构成攻击的物质彻底消除,否则未来数百万名患者一旦接受猪心脏移植后将出现心脏瓣膜和相关组织的副作用。 猪心脏经过去细胞化处理后,现成为培育人类移植心脏“脚手架”动物器官异种移植排异过程在某些方面与同种排斥相似,可以借鉴。但异种移植又有其特性:细胞表面存在更多的“异物”,会与宿主产生强烈的反应,这种跨物种间的移植存在较大的分子差异,包括天然抗体、补体、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常出现的超急性排异反应(HAR),排异反应在血液循环后几分钟或数小时发生,也可在24-48小时内发生不可逆转体液排斥反应,较常见的发生在手术台上;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AVR),血管化脏器移植后数天到数周间发生,也是不可逆转性体液排斥反应,常发生在手术后早期,病情进展迅速;加速性细胞排斥反应(TMR),受者循环血液中存在抗供者抗体并不一定引起HAR和AVR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加速性细胞排斥反应。该反应对免疫抑制剂抑制效果不良。受者抗供者抗体的存在可促进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促使发生细胞性排斥反应,病理表现以间质水肿和局限性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细胞浸润的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异种移植的免疫障碍也远远大于同种移植(Allografts)。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类型依据供、受者种族遗传背景差异程度分为协调性(Concordant)和非协调性(Discordant)。协调性异种移植发生在种属较近的动物之间,如大鼠与小鼠之间;非协调性异种移植则在种系发生较远的种属间进行,排斥以分钟或小时计,常导致HAR发生,如猪器官移植到人、豚鼠与大鼠之间的移植。有学者将协调性异种移植分为困难型和容易型;依据排斥反应发生机理将非协调性异种移植分为抗体型和非抗体型两类。所不同的是在协调性异种移植中是诱生抗体,而在非协调性移植中则是预存天然抗体。 虽然异种器官移植给人类移植器官的短缺带来希望,但有些科学实验表明还有令人担心的问题存在。美国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丹尼尔·沙罗门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猪体内普遍存在的“猪内生逆转录酶病毒”能感染人体细胞。沙罗门等还发现,将猪胰腺细胞移植给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实验鼠后,该病毒会被激活,使鼠机体多种组织受到感染。科学家尚未发现该病毒对猪有害,受感染的实验鼠也未患上疾病。但是,人体被该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什么后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不同动物体内有不同的微生物群,对一种动物无害的病毒,在另一种动物身上可能造成严重危害,这并非没有先例。1997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罗宾·韦斯等就曾报告说,他们在猪体内发现了两种新型病毒。这两种病毒不仅不损害猪的健康,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猪的机体功能。然而它们却能使猴子、猫和某些鸟类患上白血病。从其结构推断,科学家认为它们也可能会让人类患上白血病。科学家担心,人类对猪体内的各种病毒还了解得太少,将猪器官移植给人存在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新型大规模传染病,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尽管病毒问题给异种器官移植的前景投下重重阴影,许多科学家仍赞成继续这类研究。他们指出,异种器官移植具有极大医疗潜力,不应半途而废。科学家们呼吁深入研究猪体内的病毒并寻求相应的对付方法,同时对移植试验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控制。
很有可能排斥 就算成功也得用药防止排斥
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是90% ,目前成功率非常高,移植成功后要继续住院观察,听从医生的嘱咐,等身体完全恢复,就可以出院了!
肝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很好的排毒功能,可以将体内的药物,毒物或分泌物进行消化,通过胆汁排到肠道,起到消化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肝脏出现了问题,这些排毒功能就出现异常,那么,将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保护好肝脏,才能够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近几年来,肝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肝硬化,肝癌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日常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现在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还是挺高的。如果肝功能出现不代谢或者衰竭,就要换掉整个肝脏,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就目前肝移植的手术比较成熟,肝移植手术目前达到的成功率高达9%以上。
另外,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以及不同的单元医院的技术来决定。在进行肝移植手术时,也关系到患者所患的疾病以及肝移植的器官质量的好坏。
肝移植的成功率跟移植后术后的护理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进行肝移植后,病人的饮食基本可以跟正常人一样,但肝移植后不建议马上进食,需要过一个星期之后,才能够偶尔的进一些流质食物。肝移植成功后不要进食具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偶尔吃一点是没有关系,如果吃得过多可能会引发其他的不适。
肝移植成功后除了要注意饮食方面以外,还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一些抗排异药物,由于这种药物需要终身服用,必须要进行定期的复查。术后还要注意预防感染,预防感冒传染病等发生,到公共场所需要戴口罩,采取预防措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适当的运动。
原位肝移植
经典正位肝移植术术;正位肝移植术;orthotopic hepatic transplantation
小儿外科/肝脏的手术/肝移植术
50.59
肝移植术最初由Tack Cannon于1956年提出。1960年Moore等完成了动物肝移植的实验研究。1963年Starzl为一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病儿完成了世界首例人体正位肝移植术。当时由于临床经验的欠缺及缺乏有效的抗排斥药物,使最初的肝移植1年存活率尚不到20%。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移植技术的进步,相继在术中无肝期使用转流技术及环孢素(CsA)的问世,使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上升到60%~75%,尤其儿童肝移植的效果更优于成人,2年存活率达到80%。除了年龄因素外原发病的差异是更重要的原因,儿童肝移植主要对象为胆道闭锁,其次是代谢性疾病及硬化性疾病,肝脏恶性肿瘤在儿童中是很少量的,随着存活率的提高,肝移植技术真正成为一种可接受的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方法。1987年Wisconsin大学研究出器官保存液——UW液,使肝脏冷缺血时间延长至24h,这一研究成果使供肝的保存质量大大提高,明显降低了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等由供肝保存所导致的并发症。UW液的出现使供肝保存时间延长,一些新的术式诸如减体积肝移植、劈裂式肝移植和活体肝移植等新技术应运而生。1989年日本推出了新的免疫抑制剂FK506应用于临床,它对顽固性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较高,可单独或与激素联合应用,特别适用于CsA和激素难治性的排异反应。随着新的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不断被推向临床,肝移植的成功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1989年Tzakis首先报道了背驮式肝移植技术(piggyback technique),该技术后来被众多学者推崇,尤其在儿童正位肝移植术中采用更具优点。由于无肝期不采用转流技术,避免了因转流过程所带来的各种病理生理干扰,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的资料显示儿童正位肝移植术的临床效果优于成人,可能与小儿发病时间短及其与成人之间的免疫状态差异有关。由于近年来手术操作技术的完善和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儿童正位肝移植术的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疗效逐年提高。
正位肝移植或称经典正位肝移植术是指在切除受体病肝时连同下腔静脉一并切除,利用供体肝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来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连续性。肝移植的早期阶段多采用这种术式,为有别于后来的背驮式肝移植而称之为传统或经典术式。正位肝移植术术中须阻断下腔静脉,同时采用下腔静脉和门静脉系统的体外转流。转流技术不仅复杂还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1987年Wall等报道了连续50例正位肝移植术,其中47例未采用转流,他们认为正位肝移植术可以不常规行静脉转流(图12.18.8.11)。
原位肝移植适用于:
从理论上讲,儿童所患的一切肝病在采用常规的内外科所有的疗法不能治愈而预期在较短时间内无法避免死亡者,即一些终末期肝病均可考虑肝移植。具体讲,凡血清胆红素>256.5µmol/L;凝血酶原时原时间延长5s以上且不能用维生素K纠正;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或肝性脑病经药物治疗不能维持正常者,均为肝移植适应证。在儿童中主要为胆道闭锁及先天性代谢障碍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缺乏缺乏症、糖原沉积病、肝豆状核变性综合征等,这一类疾病约占小儿肝移植的18%;其次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布卡综合征、硬化性胆管炎、肝囊性纤维化伴肝癌等。
小儿以肝母细胞瘤多见,通常以肿瘤不能通过常规的肝叶切除治疗而又无肝外的远处转移为适宜。这类病儿一般肝功能受损不严重,手术成功率和术后近期存活率较高,但移植后易复发。
此病预后极差。肝移植有可能挽救部分病儿的生命。因急诊肝移植要获得理想供肝十分困难,目前可采用亲体肝移植。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肝病终末期改变,均应在极度肝功能衰竭以前进行肝移植,以减少手术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资料显示,15岁以下肝移植的主要对象为胆道闭锁(50%),代谢性疾病(16%)和多种硬化性疾病(12%),而恶性肿瘤仅占7%。由于小儿供肝的缺乏,近年来采用亲体肝移植,即切除成人肝的一部分(通常取肝左外叶),原位移植在小儿受体上已获得成功。这种方法为小儿肝移植开阔了新的前景(图12.18.8.12~12.18.8.14)。
1.肝脏以外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2.肝胆系统以外重要脏器的严重感染。
3.全身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
4.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5.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乙乙肝抗原(HBsAg和HBeAg)阳性,术后肝炎复发率几乎高达100%,但仍可通过有效的内科治疗得以长期存活。
测量受体的体重、身高,行B超和CT检查,了解肝脏大小,这对选择大小合适的供体十分必要。与心脏和肾脏移植相比,肝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发生率要低,所以组织配型一般只基于A、B、O血型相配。血清巨细胞病毒(CMV)阴性的受体最好接受CMV阴性的供体肝,如接受了CMV阳性的供肝,肝移植术后CMV感染的机会将明显增加。如果病儿小受体肝切除后需植入成人供肝,受空间所限,可考虑减体积肝移植或有适应证情况下同时切除脾脏。笔者所在医院曾为14岁患儿植入成人供肝,在切除病肝同时切除脾脏,现已健康存活3年零4个月。
必须通过多种影像学手段及各种实验检测方法(B超、CT、MRI或MRCP)以明确原发病的诊断。下列多项血液检查应作为常规,①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以及HBVDNA;②丙肝病毒标志,HCVAb和HCVRNA;③抗核抗体(ANA);④抗线粒体抗体(AMA);⑤EB病毒抗体;⑥巨细胞病毒(CMV);⑦甲胎蛋白(AFP);⑧癌胚抗原(CEA);⑨HIV抗体;⑩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三项、血K+、Na+、Cl-测定。
对疑有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血栓的病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上述静脉甚至包括腔静脉是必要的。
检查心、肾、肺、血液系统、胃肠系统等。
确保他们对手术的复杂性、危险性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有充分的理解和合作。
肝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精细工作,术前肝移植队伍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要,通常要组成供肝组、受肝组、麻醉组,参与协作的科室至少应包括小儿外科、肝胆外科、心外科、检验科、血液科、微生物科及免疫室、血库、病理科、放射科、药房等,所有这些科室之间的配合应在临床肝移植前通过动物实验阶段磨合。
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持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加吸入性全身麻醉。手术中麻醉监测十分重要,包括心电图(ECG)、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化碳浓度(EtCO2)、气道压、通气量的监测以及经桡动脉的动脉压监测、经中心静脉置入漂浮导管(SwanGanz)监测全套血流动力学参数。麻醉过程中应准确掌握输血、输液量,每小时准确记录尿量,确保体液平衡。
儿童肝移植成功的关键是尽可能获取优良的供肝、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成熟的围手术期处理。
国内尚无脑死亡立法,所得供肝只能来自无心跳的尸体。这就要求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通常不超过5min)获取供肝。一旦胸腹腔打开立即行腹主动脉(髂动脉以上)和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灌注,灌注液通常用4℃乳酸林格液或UW液。经腹主动脉灌注2000ml,经肠系膜上静脉灌注1000ml,灌注压力维持在100mmHg,灌注时要注意控制液体量,防止液体过多引起供肝水肿,而导致肝功能受损。在灌注过程中应使用无菌冰屑置放肝周,灌注液进入2/3或接近完成时开始肝脏游离,胆道须同时用UW液反复冲洗。单纯经胆囊冲洗可能对肝内胆道冲洗不充分,应在离断胆总管下端后经胆总管再次冲洗以保证整个肝内外胆管胆汁清除,胆道冲洗不彻底可能导致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如胆管狭窄、胆石形成等。
入腹后游离并切断肝脏的所有韧带后显露出肝上、下腔静脉,至少保留1cm或更长的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通常在肾静脉水平之上切断。切除供肝时尽可能紧靠十二指肠切断肝十二指肠韧带,以保留较长的血管和胆管。由于肝动脉细小,虽然供受体肝动脉吻合能够完成,但容易形成血栓或栓塞导致肝移植失败,因此肝动脉须游离到腹主动脉并切取一部分腹主动脉使其成为喇叭口状,这样与受体腹主动脉前壁吻合,可大大降低血栓或栓塞,供体肝动脉有分支时应当整形以利吻合。在分离腹腔动脉时,有时可发现2支或2支以上的膈动脉,应予以处理(图12.18.8.15)。
供肝用0~4℃的肝灌注液(内含肝素1000U)经导管灌入门静脉,流速100ml/min,直至肝脏无血并冷却,继续用含有血浆蛋白充分的灌注液维持灌洗。灌洗完成后,将迅速切除的肝脏置入冰冻生理盐水中,解剖肝脏,特别是膈动脉必须找出并结扎,否则肝血管重建后可能发生出血且难以处理。在此过程中继续灌洗胆道,直至无胆汁。必须指出,切肝时间和冷却时间与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有密切关系,应当尽可能缩短供肝、受肝切取和供肝冷保存时间。
供肝的修理应十分细致,要全面检查肝脏表面,将附于肝脏上所有韧带组织、膈肌组织及肝门部的结缔组织予以切除。同时以无损伤的血管钳控制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滴注灌注液(UW液),检查肝动脉、门静脉和腔静脉有无渗漏,所有能发现的渗漏处必须用无损伤线缝扎。在修剪胆总管时,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应予以保留,以免吻合后影响胆管的血运。在修肝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肝短静脉。为节省UW液的用量,国内有些医院用UW液与林格液交叉灌洗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保存液原则上应采用UW液。
双肋缘下或“人”字形切口,使用多功能或悬吊式拉钩以保证良好的显露。入腹后分别切断肝周韧带,然后依次解剖第一肝门、第二肝门和下腔静脉,经典式肝移植不需要解剖第三肝门,而只须游离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后壁并保留足够长度以备吻合。第一肝门的解剖应尽可能紧靠肝脏,胆道离断应在胆囊管水平之上,相当于左右肝管分叉处。肝动脉的解剖应沿肝固有动脉向上,分别游离出左右肝动脉并在分叉处切断。其后方应稍加分离即可见门静脉,将门静脉从周围淋巴组织中分离出来,在肝门高位将门静脉离断。需要术中转流的病儿,此时即可开通转流泵。当转流开始后即可解剖腔静脉。一些晚期肝病的病儿,由于门脉高压,下腔静脉的表面腹膜有大量的侧支血管,必须细心结扎这些血管。第二肝门处的3支肝静脉不须解剖和分离,只须将肝上下腔静脉充分游离即可,此点有别于背驮式肝移植。肝下下腔静脉的分离较肝上下腔静脉的处理相对容易,一般在肾静脉水平之上离断,肝下下腔静脉离断后即可将肝脏向上翻转,在肝静脉上方离断肝上下腔静脉,至此病肝切除完成(图12.18.8.16~12.18.8.19)。
无肝期开始后,特别注意电解质的监测,要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代谢性酸中毒,病肝切除后创面及膈肌的止血尤为重要。在未达到满意的止血处理前,切不可盲目将供肝植入,否则植入供肝后再止血将十分困难。
转流技术的应用是经典正位肝移植术的一大技术进步,具有解决门静脉、下腔静脉瘀血,以及减少由于门静脉压力过高引起的渗血等优点。但同时也有其固有的缺点,诸如费事费时,增加了输血,特别是全身肝素化带来的凝血功能障碍及病理生理干扰。近年来由于肝移植技术在国内的迅速发展,肝移植的无肝期明显缩短,这使一些学者开始重新认识转流技术。目前已有相当一些医院已不采用该技术。实践表明不采用转流,术中同样可以平稳渡过。
供肝修整完好后,一旦病肝切除完成即可植入供肝。先行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以30或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后壁及前壁,特别注意后壁的缝合必须十分确实,必要时来回两次缝合,如果后壁吻合不确实,一旦放开漏血就很难再处理。肝下下腔静脉的吻合与上述相同。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吻合通常用50或60的缝线。门静脉多用端端吻合,如果供、受体门静脉过长应当修剪使之既不会过长引起扭曲也不致过短引起张力(图12.18.8.110,12.18.8.111)。肝动脉吻合至关重要,必须保证肝动脉有充足的血流,动脉血管内膜不得损伤,一般采用连续缝合方式,供体腹腔动脉干吻合受体的肝总动脉。肝动脉吻合完成后有条件时应测量肝动脉血流,如果发现血流不畅应立即查找原因(图12.18.8.112,12.18.8.113)。上述所有血管吻合打结时均不能收的太紧,以利于血流开放后吻合口的扩张,防止术后吻合口狭窄。在准备开放血流前,应先放血50~100ml,经典式肝移植常经肝下下腔静脉放血,使肝内积存的UW液排尽,然后依次开放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阻断钳。如果供肝功能良好,植入的供肝在灌注后数分钟内即可见胆汁流出。如果供、受体胆管直径相仿,在胆道重建时一般采用端端吻合,如果受体胆管很细或有病变也可考虑行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如果需要放置T管,则多在吻合口上方肝总管内引出(距吻合口1~1.5cm)。胆道吻合完成后整个肝移植过程完成,分别于膈下、肝下放置多根引流管。
如果供肝为成人肝(图12.18.8.114~12.18.8.117),病儿切除病肝后,受空间限制无法完全接纳成人供肝时可将供肝左外叶或左叶切除,肝断面彻底缝合完好后依上述方法完成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部并发症、腹腔内出血与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等。
手术后返回ICU病房,气管插管仍不能拔除。呼吸机的设定应根据病儿的自主呼吸频率、血氧饱和饱和度的连续检测以及血气分析结果来设置辅助通气次数。在成人通常每3次自主呼吸需辅助通气2次,儿童可以参照。血氧饱和饱和度应维持在95%以上,氧浓度达到40%~70%,为使病儿尽快苏醒,应采取保温措施。气管插管一般在24h内拔除,手术后最初阶段,血气分析的结果应尽快获得以便即时调整呼吸机的设定,每次设定呼吸机后,定时复查血气分析,并依此对呼吸机的设定进行微调,最小通气量和最大气道压力检测有助于对肺部情况的判断。肺不张是手术后最易发生的,多由于自主呼吸较弱,气管内分泌物不能有效地排出所致。因此应术后每天常规胸片检查,一旦发生肺不张,必须加强协助病儿咳痰,定时翻身拍背,还可令病儿吹气球以使肺得以更好膨胀。预防肺不张最好的办法是避免过早拔管,拔管时机应掌握在维持气道通畅直至肺的功能足以使肺得到充分膨胀为止。当然也要参考停机后的血氧分析参数。
肝移植完成后,血流的再开放使经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的血液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心脏前负荷明显增加,在右心功能尚可代偿阶段,仅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和肺充血,一旦失代偿则出现心衰。应针对此采取扩张静脉降低前负荷的药物治疗,此时心内科的专科医师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在气管插管尚未拔除阶段,气管插管的管理十分重要,一旦胸片显示有肺部炎症改变时,应有针对性地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在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较大且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较长,可能发生真菌性或病毒性肺炎,为避免上述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在术后尽可能快的摸索出免疫抑制剂的最适用量并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旦发生应选用抗真菌和抗病毒制剂。
对移植肝的功能评价是术后处理的重要环节。一般可通过胆汁的量、颜色、病儿的精神状态、有无酸中毒改变以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的恢复状况等做出综合判断。胆汁的量和颜色是判断新肝功能十分重要的指数,功能较好的移植肝,24h胆汁量应超过100ml,而且胆汁呈金黄色较黏稠,胆汁量很少,颜色呈淡绿色或水样常预示肝功能很差。血清转氨酶(ALT和AST)的水平与肝缺血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术后2~3d转氨酶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表明肝功能是好的。如果转氨酶不降又继续升高,超过500U/L以上,甚至黄疸加深,则预示肝功能差。术前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病儿,移植后新肝功能良好,则肾功能可立即或逐渐恢复。而术后立即出现肾功能不全常提示新肝早期的肝功能不全。对于移植早期可能出现的水电解质和酸堿失衡,肝功能良好,多在24~48h内得以纠正,而顽固性酸中毒的出现,预示著早期的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不论术前是否正常,如果移植的新肝功能良好,则凝血功能在术后第2天即可正常,早期移植肝无功能主要表现为病儿有不同程度的昏迷、肾衰、酸中毒、凝血功能的持续异常、胆汁量很少或无胆汁、血清转氨酶的进行性升高。植入肝无功能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①供肝切取时热缺血时间过长;②供肝冷灌注和保存损伤;③移植后大血管栓塞,主要是肝动脉栓塞。应尽早行二次肝移植。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腹腔内出血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是手术中某些技术环节的缺欠或新肝在移植后初期无功能而导致不能合成凝血因子,对腹腔内出血的诊断主要通过对病儿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血细胞比容及腹腔引流液细心和连续地观察。如果短时间内出血量较多,判断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果断开腹止血,对所发现的出血点行缝合或钳夹止血,如果是创面广泛的渗血而无活动出血点,应采用热盐水纱布填塞压迫20~30min,再辅以氩气刀喷射创面或喷涂纤维蛋白凝胶,经上述处理多能止血。术后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新鲜血及多种止血药物的联合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术后出血最重要的是手术中每一环节的严密止血,各血管的吻合必须万无一失。
小儿肝移植中肝动脉血栓形成比成人肝移植发生的几率要高,因为儿童的肝动脉更细,由于吻合技术的不当或动脉痉挛等因素可导致吻合口狭窄以致形成血栓,肝动脉的完全阻塞可引起肝坏死、血清转氨酶升高、胆汁分泌量骤减、严重者呈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肝动脉血栓形成也可能是一个隐性过程,病儿术后反复发热及转氨酶渐进性升高。由于胆总管的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肝动脉,一旦发生肝动脉血栓,可以导致胆总管缺血性坏死而造成胆漏及最终的胆管狭窄等并发症。临床确认肝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如果查不到肝动脉有搏动性血流,说明肝动脉不通畅,腹腔动脉造影可做出确定性诊断。预防肝动脉血栓形成通常术后给予静滴右旋糖酐40(10ml/h,连续静滴1~2周),或皮下注射肝素,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50mg,3/d),口服双嘧达莫(潘生丁)(75mg,3/d),维持4周。一旦发生了肝动脉栓塞,应急诊处理,可行肝动脉重建术,即将供肝的肝动脉与受体的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有条件时行二次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形形形形成比肝动脉血栓发生机会要小,多因手术的操作不当所致,如门静脉壁的损伤,吻合口狭窄或吻合后扭曲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缺血和门静脉高压、肝功不全、黄疸腹腹水迅速形成。通过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处理上可行手术取栓,有肝功能衰竭时行二次肝移植。
移植后造成胆漏的原因有;①胆总管端端吻合时,吻合操作失误或吻合口张力过高;②胆管壁缺血性坏死,常因供肝修整或受体病肝切除时胆总管周围过多游离,损害其血供。一旦发生胆漏,病儿可出现腹膜炎体征、发热、腹腔积液。漏的部位最常见于吻合口或远离吻合口的胆管其他部位,也可能是T管出口处。小的胆漏通过有效的腹腔引流多可治愈,严重的胆漏如发生胆汁性腹膜炎,B超提示腹腔有大量积液,应立刻手术,重新吻合或改行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如果是亲体肝移植肝断面胆管支残端未予以结扎而导致胆漏,也须手术处理。
肝移植成功的关键是对免疫排异反应的有效控制。急性排异反应多发生在手术后6~10d或者也可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的任何时间。其临床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上腹部痛、黄疸,血清转氨酶、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及胆红素升高。B超可提示肝体积迅速增大、T管引流胆汁量锐减且颜色淡而稀薄。临床怀疑有急性排异反应时应行细针穿刺活检,其典型的组织学改变为汇管区周围有大量活化淋巴细胞浸润并伸向肝实质,中央静脉周围伴有胆管上皮和血管内皮损伤,还有间质水肿及肝小叶周围的淤胆。一经确诊,立即给予甲泼尼龙1000mg冲击治疗2~3d,依次递减至维持量。对于耐激素难治性排异反应,可改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冲击治疗,连续4~5d,也可应用OKT3。手术后常规的抗排异治疗多采用“三联”疗法,即甲泼尼龙+环孢素A+硫唑嘌呤。甲泼尼龙开始用量每次200mg静注,4/d,以后每日递减40mg至20mg维持,1个月后再酌减。环孢素A3~5mg/(kg·d)静注,硫唑嘌呤1~1.5mg/(kg·d)。上述用药连用2~4周。用药期间应监测血药浓度。
一般而论,细菌和真菌感染多发生在肝移植术后2~4周,而病毒感染主要是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多发生在移植后3个月内。其发生原因主要为:①免疫抑制剂特别是大剂量激素的应用,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易发感染;②术中门静脉阻断导致肠道淤血、缺氧,肠道防御屏障受损,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入腹腔;③入肝血流重建并开放后,大量细菌及内毒素进入门静脉;④胆管空肠吻合过程中污染;⑤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真菌感染。
细菌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细菌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肠球菌、肺炎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多为混合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可有肺部感染、切口及腹腔内感染、肝脓肿、胆道感染,严重者可呈全身性菌血症和败血症。针对上述不同部位的感染,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腹腔或肝脏内有局限性脓肿时,立即引流。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早期肝移植肝功能不全或术后早期发生细菌感染的病儿。常见的真菌为念珠菌和曲霉菌。临床表现为高热,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效,胸片上可见肺部有阴影,在切口、引流管胆汁、腹水中发现有真菌。为预防真菌感染,在围手术期内可行肠道去污治疗,同时可口服氟康唑。发生真菌感染时,可用大扶康。该药有肝肾毒性作用,不宜长期使用,最多不要超过2周。
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儿童肝移植术后还是较常发生的。原因是2/3的自然人群中为无症状的CMV携带者,移植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病毒活化或由于输血时带入。当供体CMV抗体阳性而受体CMV抗体阴性时发病的概率更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病儿可能出现腹泻,即CMV性肠炎,也可出现局灶性肺炎。诊断采用单克隆抗体与病毒早期抗原结合方法,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即可检测出CMV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目前治疗上普遍采用更昔洛韦静滴,同时应用CMV免疫球蛋白。
1.1 可以通过邮件或在线投稿,单位介绍信基金证明或批文复印件您可以通过扫描或数码相机拍照后通过邮件发到编辑部。当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图片时,请发送TIF、JPG或BMP格式的文件,不要粘贴在word文档中。1.2 单位介绍信内容包括:①论文内容真实,文责自负,数据准确,无泄密;②参考文献确系亲自阅读,核对无误,并提供摘要作核对;③同意编辑部作文字性修改;④临床研究必须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对任何涉及人体的研究均应注明得到受试者(或患者)知情同意;⑤保证无一稿两投。1.3 稿件处理投稿将意味着作者将出版、网络数据传播权转交给本刊编辑部。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不采用的稿件于3个月内通知作者,原稿存档,作者自留底稿。凡稿件退修表示已被初步接受,请勿再投他刊。论文刊出后,赠送当月期刊至少2份。
投稿时尽量写全吧,以免技术审查不通过耽误审稿时间。 期刊名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出版周期: 周刊 中科院杂志分区 胃肠肝病学分类下的 3 区期刊 近四年影响因子: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2.433 2.547 2.471 2.24 出版社或管理机构 杂志由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出版或管理。 ISSN号:1007-9327 杂志简介/稿件收录要求 WJG is an international learne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It is published in English bimonthly and distributed worldwide, and it aim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gastroenter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human health. WJG is the on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published in English based in China. It mainly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of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udies in gastroenterology from all of the world. Original article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rticles from project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grants, original artic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gestive medicine and herbs, of acupuncture, of ethinomedicine, and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igestive medicine are published with priority. Commentaries, literature reviews, rapid report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ase reports of rare diseases are published preferentially as well.
1.文体设计: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导向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用字规范,层次清楚,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文稿附图表量不限,提倡多附图表。论著性文章4000字左右,综述、讲座5000字左右,论著摘要、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一般不超过2000字,疑难病例分析的文章可以图像为主,并贯穿文字说明和评析。专家视频讲座和手术录像大小为25~40 min,同时附必要的文字内容和语音介绍。2.文题:力求简明扼要、醒目、突出主题。尽量避免使用缩写词。中文文体一般以25个汉字以内为宜。中英文标题应一致。3.作者及通讯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按照邮政编码、所在省市县、单位全称、具体科室的顺序列于文题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主要观点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方面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附证明信。论文所完成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标记为通讯作者,并注明Email地址。4.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委原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5.摘要:论著性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均为500字(词)左右。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列出主要数据)、结论4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文中所有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空一个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如ZHANG Li-ping。外国作者姓名的写法遵从国际惯例)、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其后加列国名;作者应列出前3位(作者之间用“,”分开),3位以上加“等”或“et al”;作者不属于同一单位时,在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单位序号,同时在单位名称前加相应序号。如第一作者已调离原单位,或第一作者属该单位的进修生、研究生,则应以括号加注其现所在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6.关键词:论著需分别在中、英文摘要后标引2~5个中、英文关键词。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于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②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表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关键词之间用“;”分隔,每个英文关键词首字母大写。7.医学名词和药物名称: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尚未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所编《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英文尚无统一译名时,可自译并在第一次引用时用括号注出原文名。名词术语应用全名,不可随意缩写。如所用名词过长而中文又需多次引用时,则在第一次引用时在全名后加括号注明缩写名。8.图表:表随文排,图题、图注也随文排,并留适当空位。每幅图(表)应冠有中英文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使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值、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为5:7左右。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及软盘。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背面应注明序号、方向和作者姓名,置于袋内,请勿粘贴。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外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标尺。9.计量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的规定正确使用其名称和符号。具体使用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mg?kg-1?d-1”不能表示为mg/kg/d或mg/kg?d-1)。10.数字:执行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采用国际通用的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表示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时,应写为5%~10%或(10.5±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时,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不应写成4×3×5 cm3。11.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0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Start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Start。12.参考文献:主要引用近3~5年内的新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著录,±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名字间用“,”分隔,4名以后用“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代替。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必请作者与引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举例:1 王学浩,李国强,李相成,等.肝移植多模式策略的初步探讨.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58-61.3 曾宪九.抗菌术与无菌术.见:黄家驷,吴阶平主编.外科学(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8-11.13.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左下方,如“基金项目:xx基金资助(xxx)”,并附证书复印件,本刊将优先采用。14.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信,注明单位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15.来稿一式2份,其中一份为打印稿,另一份可为复印件,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要求附寄软盘或光盘。以电子邮件方式投稿的作者,请在主题中标注“投稿”字样,同时邮寄单位介绍信。来稿要求字迹清楚,标点准确。文字应双倍行距打印。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斜体字等,均请在稿件中说明。16.来稿首页请注明:题名,每位作者的姓名、学历、技术职称及工作单位,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并标明正文字数、表数及图数。17.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快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18.编辑部收到稿件后立即编号,并按Email地址给回执,日后联系时请注明编号。在接到本刊回执3个月未接到稿件处理书,系该稿仍在审阅中。作者若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并在2年内拒绝该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作者的任何来稿。19.来稿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可作修辞等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重大修改,则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不寄回者,按自动退稿处理。修改稿首页务请注明稿件编号。20.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使用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版)和纸版等其他方式接受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21.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本刊通知付版面费。费用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