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原子荧光分析发表论文

原子荧光分析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原子荧光分析发表论文

化学家。江苏镇江人。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末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盐膜理论。系统地研究了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127;发现锑(Ⅲ)与各类氨羧配合剂形成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研究了各类染料、中性载体、配体等在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及对金属离子的推动过程并探讨其机理及离子转移规律。系统研究各类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进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和生物电化学研究。发表论著500多篇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黄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五邑大学(广东江门)名誉教授;中国化学会24届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分析化学》编委会顾问,《分析化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国内期刊编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copy)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与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 1945—1949年就学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 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员,82升研究员,83年获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长春分院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等职。1986年调厦门大学至今,历任化学系教授、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46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多次为国内外专著及论文所引用和一些实验室所采用,60年代初在我国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论文,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研究,参加过多项获奖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获中国专利。所主持的“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获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个人一等奖。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著有《发射光谱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1964,合著)、《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分析译文集》(1975,主编,合译)。1982—1995参加过国际会议25次,应邀作过大会报告四篇,特邀报告13篇。俞汝勤(1935-) 长沙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化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回国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湖南大学,历任化工系教授、校长等职。1984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传感器》主编。专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所主持的“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和“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及催化动力分析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著有《现代分析化学与信息理论基础》、《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选自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之《长沙名人》

概述: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法。它具有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两种技术优势,并克服了它们某些方面的缺点,具有以下优点:分析灵敏度高、检出限低,一般来说,分析线波长小于300nm的元素,其AFS有更低的检出限;谱线简单,光谱干扰少,原子荧光光谱仪器可不要分光器;分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可达4~7个数量级;由于原子荧光是向空间各个方向发射的,容易制作多道仪器,因此能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目前多用于砷、锑、铋、汞、硒、碲、锗、铅、锌、镉等元素的分析。它存在荧光猝灭效应和散射光的干扰问题。相比之下,该法不如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荧光光谱仪 原子荧光光谱仪分为色散型和非色散型。两类仪器结构大致相同,只是单色器不同。原子荧光光谱仪中,激发光源与检测器成直角装置,这是为了避免激发光源的辐射对原子荧光检测信号的影响 1、激发光源 激发光源是AFS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常用的是高强度空心阴极灯和无极放电灯,也可以使用连续光源,如氙弧灯,它不需要采用高色散的单色器。连续光源稳定、调谐简单、寿命长,能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但检出限较差。 2、原子化器 虽然AFS仪中采用的原子化器有火焰、电热及固体样品原子化器,但最近几年,利用氢化物法的原子化器已逐步应用于AFS仪中。它是一个电加热的石英管,当NaBH4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并被氩气带入石英炉时,氢气被将点燃并形成氩氢焰。这种原子化器不需要氢气瓶,经济实用,氩气流量可降低至1.0~1.5L/min范围内。 3、色散系统与非色散系统 对于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色散原件是光栅;而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则用滤光器来分析分析线和邻近谱线,以降低背景。 4、检测系统 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采用光电倍增管做检测器;而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多用日盲光电倍增管,这种光电倍增管对波长在160~280nm范围的辐射有很高的灵敏度,但对波长大于320nm的辐射不灵敏。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是用来分析金属或半金属元素含量的,原子吸收可以测定七十多个元素,原子荧光只能做十几个,但灵敏度高些(有点象氢化物法原子吸收)。而气相色谱是分析气体样品中各组分含量的。

小分子荧光探针投稿期刊

1、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重大疾病相关的若干重要难检活性小分子细胞内纳米传感研究,No.2013CB933800, 2013-201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活细胞内分子事件过程示踪的荧光成像探针的探索性研究No.21035003, 2011 -201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适用于单细胞内活性小分子物种检测的荧光分析仪No.21035003, 2013-2016。 唐波教授现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Anal.Chem., Biomaterials, Lab Chip, Chem.Commun., Chem. Eur. J.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4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有90余篇,引用5000余次。代表性论文有:1. Wei Zhang, Wei Liu, Ping Li*, Haibin Xiao, Hui Wang, and Bo Tang*. A Fluorescence Nanosensor for Glycoproteins with Activity Based on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and Boronate Affinity.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2489-12493.2. Wen Zhang, Ping Li, Fan Yang, Xiufen Hu, Chuanzhi Sun, Wei Zhang, Dezhan Chen, and Bo Tang*. Dynamic and Reversible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Superoxide Anion Fluctuations in Live Cells and in Vivo.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4956-14959.3. Na Li, Chenyang Chang, Wei Pan, Bo Tang*. A Multicolor Nanoprobe for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Tumor-Related mRNAs in Living Cells.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7426-7430.4. Bo Tang*, Fabiao Yu, Ping Li, Lili Tong, Xia Duan, Ting Xie, and Xu Wang, A Near-Infrared Neutral pH Fluorescent Probe for Monitoring Minor pH Changes: Imaging in Living HepG2 and HL-7702 Cells. J. Am. Chem. Soc., 2009, 131, 3016-3023.5. Bo.Tang*, Yanlong Xing, Ping Li, Ning Zhang, Fabiao Yu, and Guiwen Yang , A Rhodamine-Based Fluorescent Probe Containing a Se-N Bond for Detecting Thio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iving Cells.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1666-11667.6. Yu-Bin Dong,* Peng Wang, Jian-Ping Ma, Xia-Xia Zhao, Bo Tang* and Ru-Qi Huang, Coordination Driven Nanosized Lanthanide ‘Molecular Lantern’ with Tunable Luminescent Properties. J. Am. Chem. Soc., 2007, 129, 4872-4873.7. Yu-Bin Dong,* You-Yun Jiang, Jie Li, Jian-Ping Ma, Feng-Ling Liu, Bo Tang,* Ru-Qi Huang, and Stuart R. Batten, Temperatur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etal-Oragnic Frameworks Based on Acyclic Crown Ether Bridging Tetradentate Ligand with Bidirectional Coordination Donors. J. Am. Chem. Soc., 2007, 129, 4520-4521.8. Yu-Bin Dong,* Qiang Zhang, Li-Li Liu, Jian-Ping Ma, Bo Tang* and Ru-Qi Huang, Cu(C24H22N4O3)CH2Cl2: A Breathing Discrete Metallamacrocycle Showing Selective Reversible Guest Adsorption with Retaining Single-Crystallinity.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514-1515.9. Na Li, Zhengze Yu, Wei Pan, Yaoyao Han, Tingting Zhang, and Bo Tang*. A Near-Infrared Light-Triggered Nanocarrier with Reversible DNA Valves for Intracellular Controlled Release. Adv. Funct. Mater., 2013, 23, 2255-2262.10. Xu Wang, Juan Sun, Weihong Zhang, Xiaoxu Ma, Jianzheng Lv and Bo Tang*. A near-infrared ratiomateric fluorescent probe for rapid and highly sensitive imaging of endogenous hydrogen sulfide in living cells. Chem. Sci., 2013, 4, 2551-2556.11. Kehua Xu, Mingming Qiang, Wen Gao, Ruixian Su, Na Li, Yan Gao, Yanxia Xie, Fanpeng Kong and Bo Tang*. A Near-infrared reversible fluorescent probe for real-time imaging of redox status changes in vivo. Chem. Sci., 2013, 4, 1079-1086.12. Hui Xu, Qian Li, Lihua Wang, Yao He, Jiye Shi, Bo Tang* and Chunhai Fan*. Nanoscale optical probes for cellular imaging. Chem.Soc. Rev., 2014, 43, 2650-2661.13. Wen Gao, Lifei Ji, Lu Li, Guanwei Cui, Kehua Xu, Ping Li and Bo Tang*. Bifunctional combined Au-Fe2O3 nanoparticles for induction of cancer cell-specific apoptosis and real-time imaging. Biomaterials, 2012, 33, 3710-3718.14. Yu Ma, Hao Su, Xuan Kuang, Xiangyuan Li, Tingting Zhang, and Bo Tang*. Heterogeneous Nano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luorescence Probe for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in Living Cells. Anal. Chem., 2014, 86, 11459-1146315. Haiyun Liu, Lu Li, Qian Wang, Lili Duan, and Bo Tang*. Graphene Fluorescence Switch-Based Cooperative Amplification: A Sensitive and Accurate Method to Detection MicroRNA. Anal. Chem., 2014, 86, 5487-5493.16. Lu Li, Qian Wang, Jie Feng, Lili Tong, and Bo Tang*. Highly Sensitive and Homogeneous Detection of Membrane Protein on a Single Living Cell by Aptamer and Nicking Enzyme Assisted Signal Amplification Based on Microfluidic Droplets. Anal. Chem., 2014, 86, 5101-5107.17. Na Li, Yanhua Li, Yaoyao Han, Wei Pan, Tingting Zhang, and Bo Tang*. A Highly Selective and Instantaneous Nanoprobe for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Ascorbic Acid in Living Cells and in Vivo. Anal. Chem., 2014, 86, 3924-3930.18. Ping Li, Wen Zhang, Kexiang Li, Xiao Liu, Haibin Xiao, Wei Zhang, and Bo Tang*. Mitochondria-Targeted Reaction-Based Two-Photon Fluorescent Probe for Imaging of Superoxide Anion in Live Cells and in Vivo. Anal. Chem., 2013, 85, 9877-9881.19. Lu Li, Feifei Gao, Jian Ye, Zhenzhen Chen, Qingling Li, Wen Gao, Lifei Ji, Ruirui Zhang, and Bo Tang*. FRET-Based Biofriendly Apo-GOx-Modified Gold Nanoprobe for Specific and Sensitive Glucose Sensing and Cellular Imaging. Anal. Chem., 2013, 85, 9721-9727.20. Haiyun Liu, Lu Li, Lili Duan, Xu Wang, Yanxia Xie, Lili Tong, Qian Wang, and Bo Tang*. High Specific and Ultrasensitive Isothermal Detection of MicroRNA by Padlock Probe-Based Exponential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Anal. Chem., 2013, 85, 7941-7947.21. Wei Pan, Huijun Yang, Tingting Zhang, Yanhua Li, Na Li*, and Bo Tang*. Dual-Targeted Nanocarrier Based on Cell Surface Receptor and Intracellular mRNA: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Cancer Cell Imaging and Therapy. Anal. Chem., 2013, 85, 6930-6935.22. Xuan Kuang, Yu Ma, Hao Su, Jine Zhang, Yu-Bin Dong, and Bo Ta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Enantioseparation of Racemic Drugs Based on Homochir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nal. Chem., 2014, 86, 1277-1281.23. Zhenzhen Chen, Qingling Li, Qianqian Sun, Hao Chen, Xu Wang, Na Li, Miao Yin, Yanxia Xie, Hongmin Li and Bo Tang*.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in Mitochondrial Compartments of Apoptotic HepG2 Cells and PC12 Cells Based On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Anal. Chem., 2012, 84, 4687-4694.24. Ping Li, Shan Zhang, Nannan Fan, Haibin Xiao, Wen Zhang, Wei Zhang, Hui Wang, and Bo Tang*. 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Ratio Imaging of Intralysosomal Chloride Ions with Single Excitation/Dual Maximum Emission. Chem. Eur. J., 2014, 20, 11760-11767.25. Xu Wang, Jianzheng Lv, Xueying Yao, Yong Li, Fang Huang, Mengmeng Li, Jie Yang, Xiuyun Ruan and Bo Tang*. Screen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a cyanine fluorescent probe for simultaneous sensing of glutathione and cysteine under single excitation. Chem. Commun., 2014, 50, 15439-15422.26. Sujuan Ye, Yanying Wu, Wen Zhang, Na Li and Bo Tang*. A sensitive SERS assay for detecting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 using a triple-helix molecular switch for cascade signal amplification. Chem. Commun., 2014, 50, 9409-9412.27. Wen Gao, Wenhua Cao, Huaibin Zhang, Ping Li, Kehua Xu and Bo Tang*. Targeting lysosomal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to induce and image apoptosis in cancer cells by multifunctional Au-ZnO hybrid nanoparticles. Chem. Commun., 2014, 50, 8117-8120.28. Na Li, Huijun Yang, Wei Pan, Wei Diao and Bo Tang*. A tumour mRNA-triggered nanocarrier for multimodal cancer cell imaging and therapy. Chem. Commun., 2014, 50, 7473-7476.29. Ping Li, Haibin Xiao, Yinfang Cheng, Wen Zhang, Fang Huang, Wei Zhang, Hui Wang and Bo Tang*. A near-infrared-emitting fluorescent probe for monitoring mitochondrial pH. Chem. Commun., 2014, 50, 7184-7187.30. Hongyan Zhang, Yanhong Wang, Qingling Li, Fumiao Zhang and Bo Tang*. A size amplified immune magnetic microbeads strategy in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rapid detection. Chem. Commun., 2014, 50, 7024-7027.31. Yingqiang Zhao, Ming-Yue Ma, Guan-Wei Cui*, Xi-Feng Shi, Feng-Yun Han, Xin-Yuan Xia, Bo Tang*. A New Strategy to Realize Efficient Spacial Charge Separation on Carbonaceous Photocatalyst. Carbon, 2014, 73, 333-337.32. Xi-Feng Shi, Na Li, Ke Zhao, Guan-Wei Cui, Ying-Qiang Zhao, Ming-Yue Ma, Ke-Hua Xua, Ping Li, Yu-Bin Dong*, Bo Tang*. A dye-sensitized FeOOH-CNT photocatalyst with three electron transfer channels regulated by hydrogen bonding. Appl. Catal. B: Environ., 2013, 136-137, 334-340. 1、山东省科技厅项目:新型、高效农药、医药中间体原料的合成,2003年鉴定,成果水平为国际领先。2、山东省技厅项目:中间体三氟甲基水杨酸研究,2003年鉴定,成果水平为国际领先。3、山东省科技厅项目:固定化床催化生产腈类、酮类农药、医药中间体的新工艺,2003年鉴定,成果水平为国际领先。4、山东省教育厅项目:高效低毒医药农药中间体2-羟基-4-三氟甲基苯甲酸的合成,2003年鉴定,成果水平为国际领先。5、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新型双波段光能转换薄膜材料的研究与应用,2004 年鉴定,成果水平为国际先进。6、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加强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新材料研究及应用,2004年鉴定,成果水平为国际先进水平。7、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发展项目:复合与单核双波段光能转换材料的中试生产及生态棚膜新产品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20078、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含氟中间体电化学合成清洁生产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国际领先水平。20079、山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药物中间体三氟甲基苯胺催化法绿色生产新工艺研究,国际先进水平。200710、调控光合作用仿生态光能转换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国际领先。2008 一、 发展提出绿色化工理论模型和创新生产工艺发展了美国科学家Trost的原子利用率理论,提出了原子利用率有效值理论模型,并将这一理论模型应用在污染排放严重的化肥及精细化学品生产领域。建立了40余种产品的新的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减少了污染物排放。1.磷矿粉直接法生产N、P、K硫基或氯基三元复合肥新工艺研究研制开发出“磷矿粉直接法生产N、P、K硫基或氯基三元复合肥新工艺”。该技术解决了传统生产工艺的磷石膏堆积的环境污染问题,原子利用率有效值达到100%,成为复合肥清洁生产工艺的典范。累计创产值18.3亿元,利税1.8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当时高品质N、P、K复合肥依赖进口的问题,极大促进了复合肥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民增收。项目实施地山东省临沂地区,已成为全国复合肥生产基地。唐波教授因此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首批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重要农药、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化工生产技术集成研究唐波教授课题组通过新型高活性、长寿命催化剂及反应助剂的研制和新型清洁电合成工艺的应用,完成了38种重要农药、医药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实现了原子利用率有效值的最大化,最大程度上控制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截至2006年已累计创产值3.13亿元,利税1.5亿元。项目的实施为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该成果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发明创业特等奖、国家第三届发明创业奖。唐波教授因此荣获2007年“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光生态”新型棚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现代生态农业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研究开发出“光生态”新型棚膜,减少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解决了现有转光膜发光单一、透光率降低、因生产成本高推广应用受限等问题。2010年,该产品已在我国山东、安徽、河南、山西等地推广应用,累计实现农作物种植面积4万多亩,农产品收入6亿元,以增产15%计算,农户增收90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科技兴农,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获山东省“百千万富民工程杯”金奖,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2010年,项目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三、应用于生物成像的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致力于新颖实用的分子、纳米荧光探针研究,并将成果用于细胞及活体组织内多种重要生命相关物质的成像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Am.Chem.Soc.等世界知名的化学类综合期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被J.Am.Chem.Soc., Chem. Rev., Proc. Natl. Acad. Sci. USA,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著名期刊多次引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东京大学、美国农业部林产品实验室、法国、德国等多个科研机构来函索要所合成的探针。研究成果获2008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指导博士后10余名,已培养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14名,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90余名,毕业的硕士生中有5人的毕业论文评选为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有1人的科研成果被评为2006年山东省首届研究生优秀科研创新成果一等奖,有多人考入佐治亚州立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或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荧光粉sci投稿期刊

第一步:sci论文投稿前准备

1、sci论文投稿,要有明确的对象,且不能一稿多投。这需要作者在投稿前,确定要投稿的SCI期刊是谁。

2、sci期刊有投稿要求,需要作者核实自己的文章是否满足要求,若不满足,要及时修改完善。

3、sci期刊有多个收稿渠道,主要分为官网投稿系统投稿,以及合作者推送投稿。

4、其他资料准备,比如推荐的审稿人是谁、作者简介、介绍信等等。

第二步:完成投稿信息的填写

投稿过程中,是有一些信息必填的,不填写就无法按提交按钮。这些必填信息,要在第一步中有所准备,且注意填写要求,以免出错,影响文章录用。

第三步:上传稿件并提交

稿件是要以附件的形式上传,关于稿件的要求、图片的要求等,要与期刊规定相符,核实无误后,点击提交,完成论文投稿。

SCI论文的投稿流程说起来很简单,先写好一篇英文的论文,然后找合适的刊物投稿过去就行了,录用或不录用等着就行,这个录用周期在3-4个月左右,录用后一般2个月左右会上线。

在你自己写好文章后,你自己去找SCI的一些期刊,你平时要关注这些期刊的信息和内容,选一个适合你文章方向的期刊,然后难度程度是你自己能够够得着的。

2020年下半年中科院给出了1个SCI期刊预警名单,该名单公布后,各大高校纷纷也将这些期刊列入本校SCI期刊的黑名单。

根据“模术狮”众多专家的分析,目前“审稿又快、质量又水”的SCI期刊,建议看看MDPI旗下的,但是呢,友情提醒:去年很多MDPI旗下的SCI期刊都被列为预警期刊了,此外,MDPI旗下的SCI、EI期刊有个显著的特点,初审通过率极低,尤其是中国作者的稿件。

1、非预警审稿慢

非预警SCI期刊中,审稿快的极少极少,自己投稿一般都要3~6个月才能获得一审返修意见,投稿到录用6~9个月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接触过超级多的大牛专家,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投过去半年多了还没收到反馈意见。

2、推荐出版审稿快

委托专家推荐到Special Issue的稿件,审稿会快一些,因为Special Issue的审稿人都是主编认识的专家,主编可以请他们加快审稿进度。

3、稿件质量有要求

然而,无论您是自己投稿,还是委托专家推荐到Special Issue,稿件质量都是有要求的,太差的稿件肯定不行。

现在SCI期刊审稿流程是非常严格的,每篇稿件都要在投稿系统中经过如下流程:编辑初审、第1次同行评审、作者返修、多次同行评审和多次返修、出版社QA编辑质量把关、主编最终决定、Proof、出版、WOS数据库收录。太水的稿件,建议转投EI会议。

4、SCI收稿方向窄

不同于中文核心期刊,大部分SCI期刊收稿方向非常窄,很多稿件连初审都很难通过,更别提外审、录用了。具体投哪个期刊,需要根据您的研究方向、影响因子要求、中科院分区要求、录用时间要求、检索时间要求来匹配。

SCI投稿流程大致分为6步,选题、写作、选定期刊、投稿、文章审核、论文接收。1.课题选定课题的选择是很难的一件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万事总是开头难。确定了所研究的课题,那么接下来的实验、文献的参考、论文写作、投稿起码就有了方向。不过切记,选题前多查看文献、避免重复、避免不够创新,是否具有可行性等问题都要着重考虑。2.论文写作论文的写作可放在实验前面也可放在后面,有的人就会先做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放在论文前面,再把方法、解决方案、可行性问题等论述逐一套进去;又或者你可以选择先写好整篇论文,框架出来了,再把实验结果等套进去,再进行结果讨论。论文写作时一定要集中时间写,在写作时不一定非要从Abstract写到Acknowledgement;你可以最后写方法与致谢,但是摘要一定字斟句酌,摘要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大家在搜集信息时一般看看文章的摘要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否适合自己去阅读,文章的摘要需全面体现开展该项研究的意义的深度概括。值得一提的就是审稿员就算再没时间去仔细看你整篇论文,都会用心去看你的摘要,所以摘要的重要性你懂得了!3.选定期刊要定位好你的论文所研究的范围是在哪个领域,稿件定位后,就开始选择期刊了。推荐大家每人拥有近3-5年的影响因子表格。一般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变动不大,在Excel表格内将采用IF升序或降序的方法排列。还可以看看你所参考过的文献都是发表在哪些期刊,那也是可以考虑的。4.在线投稿现在Elsevier、Springer、Wiley这些数据库等均采用在线投稿的模式,所以投稿者需对投稿系统有所了解。一般在投稿时会需要写作Cover Letter,这个需要事先写好,到时候复制、粘贴就可以了。5.文章审理一般情况下,投稿一周内会收到期刊编辑的邮件,会告知你的稿件已经给了审稿人。文章审理工作就此开始了。审稿人对你的论文进行评述,然后将意见反馈给期刊编辑,后者将意见反馈给你。稿件派给审稿人到审稿人给出回复时间(也就是编辑给你回复的时间)差不多在25天左右。大修与小修给的时间分别不同,大修的时间有时候跟稿件派给审稿人到审稿人给出回复时间相同,小修时间会短一些。6.论文接收接下来就是论文接收后的工作了,那就是移交版权(你将出版权出让给期刊)。这时候官方的互动就不是你的事儿了,导师会跟那边交流。需要你的他自然会去找你。版权出让,拿到接收函后过一阵子期刊排版,会给你一份稿件让你校对,看是否有错误;没错误那里就准备发表了,之后你就等着期刊在线刊登吧。

材料类SCI论文有三处highlight,指的是投稿时需要提供的三到五个突出论文核心要点和创新点的简短陈述。它们可以帮助提高论文在搜索引擎中的可发现性,吸引更多读者阅读,并增加论文的引用率。材料类SCI论文有三处highlight,并不意味着可以投几区几分期刊。期刊的分区和影响因子主要取决于期刊本身的质量、声誉、影响力等因素,而不是投稿时提供的highlight。highlight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投稿材料,不会影响编辑或审稿人对论文质量和水平的评价。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论文可以投哪些期刊,你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使用期刊匹配工具,比如Elsevier Journal Finder、Springer Journal Suggester等,输入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等信息,找到最适合你论文主题和范围的期刊。查看同领域或同方向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看看它们都发表在哪些期刊上,选择一些与你论文水平相当或略高一些的期刊。咨询导师或同行专家,听取他们对你论文质量和水平的评估和建议,根据他们推荐或经验选择合适的期刊。比较不同期刊之间的影响因子、审稿周期、接收率、版面费等信息,综合考虑自己对发表速度、成本、效果等方面的需求和预期,确定目标期刊。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你早日发表成功!

荧光材料投稿期刊

具体如下:1、有机染料光化学稳定性差、光漂白和光降解现象严重。2、有机染料的荧光寿命短,是采用高能量的紫外光或者是可见光作为激发光源,组织穿透能力差、破坏生物组织以及生物体自身背景荧光等诸多因素的干扰,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稀土发光材料 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光明而害怕黑暗,梦想能随意地控制光,现在我们已开发出很多实用的发光材料。在这些发光材料中,稀土元素起的作用很大,稀土的作用远远超过其它元素。 一、稀土发光材料��物质发光现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受热,产生热辐射而发光,另一类是物体受激发吸收能量而跃迁至激发态(非稳定态)在反回到基态的过程中,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以稀土化合物为基质和以稀土元素为激活剂的发光材料多属于后一类,即稀土荧光粉。稀土元素原子具有丰富的电子能级,因为稀土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中存在4f轨道,为多种能级跃迁创造了条件,从而获得多种发光性能。稀土是一个巨大的发光材料宝库,在人类开发的各种发光材料中,稀土元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3年世界发生能源危机以来,各国纷纷致力于研制节能发光材料,于是利用稀土三基色荧光材料制作荧光灯的研究应运而生。1979年荷兰菲利浦公司首先研制成功,随后投放市场,从此,各种品种规格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先后问世。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彩电已开始向大屏幕和高清晰度方向发展。稀土荧光粉在这些方面显示自己十分优越的性能,从而为人类实现彩电的大屏幕化和高清晰度提供了理想的发光材料。��稀土荧光材料与相应的非稀土荧光材料相比,其发光效率及光色等性能都更胜一筹。因此近几年稀土荧光材料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年用量增长较快。��根据激发源的不同,稀土发光材料可分为光致发光(以紫外光或可见光激发)、阴极射线发光(以电子束激发)、X射线发光(以X射线激发)以及电致发光(以电场激发)材料等。二、光致发光材料—灯用荧光粉��灯用发光材料自70年代末实用化以来,促使稀土节能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向大功率、小型化、低光衰、高光效、高显色、无污染、无频闪、实用化、智能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主要用于各类不同用途的光源,如照明、复印机光源、光化学光源等。其中三基色荧光粉(由红、绿、蓝三种稀土的荧光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制成的节能灯,由于光效高于白炽灯二倍以上,光色也好,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稀土发光材料的质量提高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一代节能光源的科研、生产、应用,并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典型的热阴极荧光灯是在玻璃管内壁涂有荧光粉,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出可见光。当灯通电时,封装在灯两端的钨丝电极之间放电。主要是通过荧光粉将短波辐射转变成可见光而发光。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它含有钇、铕和铽稀土荧光粉,能发出更亮的光,比标准荧光灯更接近太阳光谱。同时这种光可以节省50%的能耗,三基色荧光粉是将三种发射窄带红(611nm)、绿(545nm)和兰(450nm)色光谱的三种荧光粉混合而成。灯管先涂一薄层卤磷酸盐荧光粉,然后再涂一薄层三基色荧光粉。每支三基色荧光灯管平均含4.5克荧光粉,其中包括60%Eu3+掺杂的氧化钇(红粉)、30%Tb3+激活的铈镁铝酸盐(绿粉)和10%Eu2+激活的钡镁铝盐(蓝粉)。��三基色荧光粉常用的稀土激活荧光体有:红粉:铕(Eu3+)激活的氧化钇、有时用Bi3+共掺杂蓝粉:铕(Eu2+)激活的硅酸盐基质铕(Eu2+)激活的铝酸盐基质铕(Eu2+)激活的氯磷酸盐基质铕(Eu2+)激活的钡镁铝酸盐绿粉:铽(Tb3+)、铋(Bi3+)和铈(Ce3+)激活的镁铝酸盐铽(Tb3+)和钆(Gd3+)激活的镁钡铝酸盐1.稀土节能灯��稀土荧光粉主要应用于办公室、百货商店和工厂中的高性能荧光灯。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含铽较少的较便宜的荧光粉开发成功,这种节能灯的应用迅速增长。90年代中期,国际上推出了TMT2直管型荧光灯,管径仅7mm,功率为6W~13W,光效为621m/W。T5直管型荧光灯管径为16mm,功率14W~35W,28W荧光灯光效可达104m/W,寿命大于16000h。我国新开发的大功率强光型55W~120W适用于室外照明的稀土紧凑型节能荧光灯管,光效801m/W以上。��新一代高频环保节能灯管T5荧光灯管,是理想的节能照明光源。灯管的特点是涂敷稀土三基色荧光粉为发光体,采用固态汞减少二次污染及高频电点灯的新技术,光效高、光色好、无频闪、提高了光的质量、缩短了工序、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汞污染、净化了生产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今后几年大力推广的产品,市场前景优于当前的紧凑型节能荧光灯。��近年国际上又推出加强型T5高频节能荧光灯管,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光通量,充分发挥了细管径高光通的作用。��上海东利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江南节能灯厂、华星光电实业公司等单位近日以推出大功率、高光通、高显色、强光型紧凑型节能荧光灯。华星光电实业公司研制生产的T5管径55W~85W E40、E27灯头,体积与功率250W以下的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大致相同,显色指数Ra>80,适用于室外照明。��节能灯是绿色照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使用稀土三基色节能灯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2.稀土荧光粉用其它类型灯(1)汞灯��稀土荧光粉用于高压汞灯中已有多年。这种灯的原理是利用氩气和汞蒸汽中的放电作用,它的光强度高于荧光灯。所用铕激活的钡酸钇荧光粉起改善光色作用。高压汞灯的主要应用是街道和工厂照明,这种场合需要强的白光。但是,近年来钠放电灯和金属卤化物HQT灯已代替了高压汞灯,它的市场已衰落。钠放电灯和金属卤化物HQT灯比汞灯的颜色再现性好,发天然白光。美国通用电报电话公司麻省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经研究出一种改良型低色温用的汞灯。将铈激活的钡酸钇荧光粉混入,制成400W的暖色汞灯,照明度25500流明,色温3350K,比普通汞灯的稳定性好、效率高。(2)碳弧灯��稀土氟化物加入到棒芯中,使弧光强度提高到10倍,同时弧光颜色由浅黄色变为接近日光色。这种碳弧灯用作探照灯以及彩色电影摄像和放映。(3)高压钠灯��高压钠灯中用半透明氧化铝作弧型管材料,氧化铝中添加少量氧化镁和氧化钇作烧结助剂来改善材料的光学性质,为了增强氧化铝的半透明度,氧化钇的粒径应在25微米左右。若粒径太大则会降低强度。目前高压钠灯中存在的问题是稀土杂质偏析导致钠浸蚀氧化铝管。

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发光材料:Rare Earth Luminescent Materials 稀土发光是由稀土4f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出而产生的,因激发方式不同,发光可区分为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阴极射线发光(cathodluminescence)、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放射性发光(radiation luminescence)、X射线发光(X-ray luminescence)、摩擦发光(triboluminescence)、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和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等。稀土发光具有吸收能力强,转换效率高,可发射从紫外线到红外光的光谱,特别在可见光区有很强的发射能力等优点。稀土发光材料已广泛应用在显示显像、新光源、X射线增光屏等各个方面。 稀土发光材料制造方法:(1)气相法:气体冷凝法;真空蒸发法;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离子体法;化学气相输运法等。(2)固相法:高温固相合成法;自蔓延燃烧合成法(SHS);室温和低热固相反应法;低温燃烧合成法;冲击波化学合成法;机械合金化法等。(3)液相法:沉淀法;均相沉淀法;共沉淀法;化合物沉淀法;熔盐法;水热氧化法;水热沉淀法;水热晶化法;水热合成法;水热脱水法;水热阳极氧化法;胶溶法;相转变法;气溶胶法;喷雾热解法;包裹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微波合成法等。稀土发光材料的主要应用:(1)光源:日光灯 Ca5(PO4)3(Cl,F):[Sb3+,Mn2+]; BaMg2Al16O27:Eu2+; MgAl11O16:[Ce3+, Tb3+]; Y2O3:Eu3+高压汞灯 Y(PV)O4:Eu; YVO4:Eu,Tb黑光灯 YPO4:Ce,Th; MgSrBF3:Eu固体光源 GaP;GaAs;GaN;InGaN;YAG:Ce(2)显示:数字符号显示 发光二极管(LED)平板图像显示 OLED(3)显像:黑白电视 Gd2O2S:Tb彩色电视 Y2O3:Eu; Y2O2S:Eu飞点扫描 Y2SiO5:CeX射线成像 (Zn, Cd)S:Ag; CaWO4; BaFCl:Eu2+; La2O2S:Tb3+; Gd2O2S:Tb3+(4)探测:闪烁晶体 CsI, TlCl(5)激光:固体激光材料 YAG:Nd3+; YAP:Nd3+; YLF:Nd3+玻璃激光材料 掺Nd3+硅酸盐、硼酸盐和磷酸盐玻璃化学计量激光 PrCl3; NdP5O14; NdLiP4O12; NdKP4O12; NdK3(PO4)2; NdAl3(BO3)4; NdK5(MoO4)4液体激光 Eu3+激活的苯酰丙酮(BA)、二苯酰甲烷(DBM)、三氟乙酰丙酮(TFA)和苯三氟丙酮(BTFA)等气体激光 Sm(I), Eu(I), Eu(II), Tm(I), Yb(I), Yb(II), Yb等金属蒸气稀土发光材料专利技术集 1、一种制取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方法 2、稀土alo-bo绿色发光材料的制备 3、一种光致长余辉发光材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4、农膜稀土荧光粉转换剂的制备 5、用于测温技术的稀土荧光体 6、水性蓄能发光涂料 7、一种红外防伪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8、光致发光釉及其制造方法 9、发光漆及其应用 10、铝酸盐高亮度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1、一种发光红磷光体 12、一种艳红色稀土荧光粉及其配制方法 13、稀土荧光探伤渗透液 14、碳还原法合成灯用稀士兰.绿两种荧光粉 15、包裹型稀土激活碱土金属铝酸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16、稀土铝酸盐绿色发射荧光体的制备方法 17、稀土材料发光粉 18、一类高聚物稀土荧光组合物及其用途 19、稀土高分子光致发光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20、自发光颜料的生产方法 21、一种在254纳米紫外光下发光的复合材料 22、陶瓷发光材料及其制造工艺 23、一类高效稀土有机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4、陶瓷发光材料制造工艺及制品 25、稀土石榴石绿色荧光体及制备方法 26、新型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7、一种含稀土的氧化物红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8、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29、一种半透明度高的发光材料制造方法 30、多色彩稀土荧光粉及其配制方法 31、稀土激活铝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32、长余辉无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33、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34、用紫光二极管转换成发白光的稀土发光材料 35、稀土氧化物红色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36、一种硼铝酸盐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37、一种合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新方法 38、含稀土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39、多离子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光致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制造方法 40、发光材料 41、拟薄水铝石晶种化稀土发光材料制备工艺 42、高聚物稀土化合物纳米杂化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43、夜光材料的合成工艺 44、红色荧光粉的制造工艺 45、红色荧光粉 46、一种紫光或紫外激发的硼磷酸盐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47、碱金属锡磷酸盐基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8、一种稀土激活的y2sio5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49、稀土氧化物基纳米发光粉体的制备方法 50、一种稀土掺杂的纳米级氧化钇基发光粉体的制备方法 51、稀土红色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52、稀土掺杂钽酸盐透明发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53、长余辉高亮度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54、机器可读荧光磷光防伪材料、该材料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 55、一种制备铕激活的钇钆硼酸盐荧光粉的方法 56、稀土绿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57、高色纯度稀土钒磷酸钇钆铕红色荧光体及其制造方法 58、热固性发光粉末涂料及其制造方法 59、一种稀土荧光复合物及其用途 60、一种制备铝酸盐长余辉发光粉的方法 61、稀土包膜转光材料制备工艺 62、新型光存储发光材料及其用途 63、一种光固化稀土红色荧光防伪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64、一种真空紫外激发的绿色硼酸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5、一种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66、包含稀土元素硫化物的场发射白色发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67、含联吡啶衍生物的稀土配合物及其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 68、包含稀土元素硫化物的绿色发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69、稀土蓝色荧光材料、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70、一种晶格缺陷可调控型长余辉发光材料 71、电致发光材料 72、钇取代的硫代铝酸钡发光材料 73、一种人工合成的长余辉高亮度发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74、用于电致发光荧光体的喷镀沉积方法 75、一种红色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76、耐蚀性陶瓷、含耐蚀性陶瓷的发光管及发光管的制造方法 77、发红色光余辉性光致发光荧光体和该荧光体的余辉性灯泡 78、含有稀土类元素的微粒和使用其的荧光探针 79、一种功能性纳米稀土荧光微粒及其制备和应用 80、氮化物荧光体,其制造方法及发光装置

无损检测荧光论文发表

不是,特种设备是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等有很大危险的设备,磁粉探伤机只是一个检测钢铁材料有无表面缺陷的仪器,而且也没有什么辐射

不属于特种设备的。但是这个是特种设备检测的一种设备。。。呵呵你可以看看特种设备的定义: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英国)、Journal of 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 (英国)、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荣誉成就 :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广东省科委优秀论文奖,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获美国CDC 2004年度Charles Shepherd成就奖提名。学术专著:副主编“皮肤性病护理学”并参编其它五部专著。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皮肤科协会(InternationalDermatologySociety,ISD)会员;P&G国际化妆品PremierSciencePanel专家;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真菌学组和皮肤美容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性病学组成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真菌学组及实验皮肤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常委、美容皮肤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美容与美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学术组组长;“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及“中华性传播疾病杂志”编委;广东省医药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化妆品评审专家;广州市性病防治技术指导小组成员。擅长各种常见和疑难皮肤病的诊治,尤其是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性病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化妆品皮肤病的诊断、鉴定和治疗及美容相关产品的临床和实验室评价。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广东省科委优秀论文奖,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获美国CDC2004年度Charles Shepherd成就奖提名。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著有:1.Lai W, Chen CY, Morse SA, et al. Increasing relative prevalence of HSV-2 infection among men with genital ulcers from a mining community in South Africa. Sex Transm Infect. 2003 Jun;79(3):202-7.2.Liu W, Lai W, Wang XM, et al. Skin phototyping in a Chinese female population: analysis of four hundred and four cases from four major cities of China.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06 Aug;22(4):184-8.3.Wei L, Xuemin W, Wei L, et al. Skin color measurement in Chinese female population: analysis of 407 cases from 4 major cities of China. Int J Dermatol. 2007 Aug;46(8):835-9.4.Zhang YQ, Lai W, Li H, et al. Inhibi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by small interfering RNA. Clin Exp Dermatol. 2008 Jan;33(1):56-61.5.Deng W, Chen S, ..., Lai W, et al. A novel p.Gly1700Asp mutation in COL7A1 responsible for 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more severe phenotype in female members of a Chinese family. J Dermatol Sci. 2008 Feb;49(2):166-9.6.赖维, 龚子鉴, 黄朝伟等. 抑制性消减杂交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淋球菌耐头孢曲松的分子机制.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8.05; 41(5):288-291.7.龚子鉴, 赖维, 黄怀球等. 淋球菌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选择与应用.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8.05;41(5):338-339.8.赖维, 龚子鉴,黄怀球等. 广州地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真菌病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8.11;41(11):736-738.9.龚子鉴, 赖维, 黄朝伟等. 耐头孢曲松淋球菌菌株的体外人工诱导及多重耐药现象.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02;23(2):68-70.10.赖维, 黄怀球, 万苗坚等. 特比萘芬短程口服加外用特比萘芬治疗中重度皮肤癣菌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7.04;2(2):85-88.11.赖维, 吕瑛, 万苗坚等. MEXAMETER MX 16和DIGIMIC800型皮肤图像分析仪在评价美白祛斑疗效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5;17(3):40-42.12.赖维, 刘玮,王学民等. 2003年度5城市化妆品皮肤病监测结果分析.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7):430-2.13.赖维, 吕瑛, 万苗坚等. 保湿类护肤品功效评价方法的探讨.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7):441-2.14.赖维, 朱国兴, 杨慧兰等. 两种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12):849.15.赖维, Cheng-Yen Chen, 苏向阳等. 荧光多重实时PCR检测单纯疱疹病毒.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05;37(5):273-5.16.赖维, 苏向阳, 万苗坚等. 荧光多重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检测诊断生殖器疱疹的比较(英文). Chinese 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2004;4(1):7-11.

近些年来 Fish荧光的也开始流行开来。 TIRF为加强显微荧光影像轴向解析度之一种光学技术,此技术最适用于观察贴近盖玻片表面区域之荧光样本,实现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相关生理作用,及活体外单分子交互作用之研究等。由于此类样本所需观察的z轴范围仅约100 nm厚,即易受离盖玻片表面较远区域所产生之荧光讯号干扰,影响观察范围的影像清晰度。TIRF 荧光显微镜利用物理光学全内反射原理,使用可调整入射角度之雷射光源,配合高孔径值之物镜,使雷射光由物镜入射至样本时,在盖玻片与样本介质(主要为水溶液)之交界面,产生光学全内反射现象。此现象使光源不至于穿透交界面而激发整体样本,只有距盖玻片表面厚度不到200 nm的范围内之区域为受激发范围,且受激强度随着与盖玻片表面之距离呈等比级数下降。因受激发的范围大量减少,此技术可避免非焦面之样本产生发散荧光,故能解决非焦面荧光杂光之问题,达到光学切片之清晰化效果。 荧光显微镜TIRF技术研发由来已久,早在1981即有第一篇相关论文发表。经多年发展,在雷射导引光路设计、雷射角度调整、物镜NA值、适用之浸油及盖玻片等各方面均不断改良。

  • 索引序列
  • 原子荧光分析发表论文
  • 小分子荧光探针投稿期刊
  • 荧光粉sci投稿期刊
  • 荧光材料投稿期刊
  • 无损检测荧光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