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高考人数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了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研究生也应该意识到,应该以科研水平和质量作为自己的拿手好戏,去忽视那些细枝末节,这样才能够找准自己的方向,获得更大的成绩。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入学数量和质量,确保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大学每年可能都会招收一部分学生成为研究生,学生也需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之后才能成一名研究生。但是有些大学可能在快速发展期间,因此他们需要增强学校的实力或者想要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数量,因此他们会出现扩招的情况。原本只招收1000名研究生,但是最终却招了1500名研究生,这就必然导致了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就业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所以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入学数量和质量,确保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研究生。强化读研的质量,不以论文发表数量来作为评判标准。研究生到底质量如何?可能很难从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因此一部分学校可能会把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来作为评判研究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太严谨的做法。既然是一名研究生,那么应该将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评判的标准,而不应该将研究生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判的标准。有些研究生为了够在简历当中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大肆宣扬自己论文的数量,他们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科学研究,而是一门心思用在了发表论文上面,其实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到好的结果,也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科研质量。
这个要看具体的学科,对于申请 PhD 或者偏研究的学科,能发表好的学术论⽂对申请是有很大帮助的。作为⼀名本科⽣,⼀般能够发表到省级的核⼼期刊上就是很不错的了,如果能够发表到专业内的国际核⼼期刊上,那更是再好不好过的了。⼀般来说,IF(影响因⼦)越⾼越好,但是有⼀些学科呢含⾦量很⾼的杂志不⼀定 IF 很⾼。
不好。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大多数是只接收英文论文,而国内大多数作者英文水平普遍很低,所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显得比较困难。文学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文学论文不仅要深入剖析作家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文学价值,还要熟知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团体和主要流派并分析思考出现的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产生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等等。
我觉得这一个现象是非常不好的,论文是一种学术性的东西。应该是通过自己的不断的研究和努力来写出来的。
论文其实都是代表着自己的观点的,自己费劲心思和人力去完成的论文,肯定是想要被人们看见的,自己花钱去发表其实也是对知识产权的一种尊重。
当前高校出现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的现象。我觉得这种现象应该大力禁止。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论文的审查力度,提高发论文的门槛。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是真的,题主作为一个常年混迹在实验室的科研者,想必也知道外界对科学家的客观评价,主要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也不是看他的知识和魅力,而是看他的著述和发表了几篇论文,这听起来确实很现实。
第二个问题,你问导师有何看法?导师其实才是被学校割韭菜割得最狠的。因为毕竟大学生属于一次性韭菜,只要一毕业,除了读研,基本这辈子都不会再搞论文这一块研究了,但老师就不一样了,作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群体,老师是比大学生茁壮得多的韭菜,是能够无限收割的韭菜,是可再生循环利用的韭菜。因为写论文是老师们的一大基本任务,写论文就必须先看论文,看论文查重就得自己花钱买。等文章写好了,该拿去发表了,老师还得给期刊一笔版面费,价格从几百到几万都有,这种送钱的好事,有时候还得排队,排到半年以后也是常有的,等排完队、花完钱,论文发表,又可以开始准备下一篇论文了。老师也麻木了,并不会发表什么你所期望的看法,只会督促你好好修改论文,影响毕业是大事。
第三个问题,我对此的看法是寒碜,很寒碜。你想想,你做的实验,得了奖,导师夸完送学校评优,突然就被刷下来了,为啥?你论文没人家多啊,这才是唯一标准。其实也不能完全说这种制度只有弊端,学校鼓励发论文也能带动制造良好的学氛围,这是好事儿。但如果是单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会导致攀比之风,导致学术造假,某些学术不端的渣滓也会趁势得道。
首先你要做过研究有收获才会发论文,而且你自己也说在实验室的实践占多数,那么你就不可能没有写的内容,论文这东西,不在乎你研究得多深入,或许你的一些新奇的观点、看法才是最能引起别人注意的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那你写的文章也是唯一的,作为一个学者,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收获总结一下分享给其他人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呢。所谓的为了论文而发论文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毕业论文这项费用,学校每年都要得给知网打钱,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并且每年知网都会涨价。以论文来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行为很公平,就跟高考一样,你得到的分数越多就越能录上好的大学,不管你品道德如何,人品如何,是不是反社会因子,唯一标准只有分数。
因为发表是确定个人知识产权的必要方法。学术论文需要发表,有如下步骤:
1、根据论文所属的主题和学科类别,选择相应的学术期刊;
2、通过邮寄或电子方式(如果有的话)投稿,等待审稿意见;
3、如果审稿录用,有的需要进一步修改,然后交版面费(少数期刊不要),等待出版。
扩展资料:
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首先是高考人数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了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研究生也应该意识到,应该以科研水平和质量作为自己的拿手好戏,去忽视那些细枝末节,这样才能够找准自己的方向,获得更大的成绩。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入学数量和质量,确保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大学每年可能都会招收一部分学生成为研究生,学生也需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之后才能成一名研究生。但是有些大学可能在快速发展期间,因此他们需要增强学校的实力或者想要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数量,因此他们会出现扩招的情况。原本只招收1000名研究生,但是最终却招了1500名研究生,这就必然导致了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就业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所以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入学数量和质量,确保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研究生。强化读研的质量,不以论文发表数量来作为评判标准。研究生到底质量如何?可能很难从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因此一部分学校可能会把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来作为评判研究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太严谨的做法。既然是一名研究生,那么应该将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评判的标准,而不应该将研究生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判的标准。有些研究生为了够在简历当中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大肆宣扬自己论文的数量,他们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科学研究,而是一门心思用在了发表论文上面,其实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到好的结果,也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科研质量。
为什么要发表论文或期刊,直接申请专利不好吗?
答:两者具备不同功能和作用,适用场景不同。发表论文,其实就像是科研人员对于自己做出来的科研结果进行验证的一个关键途径。 同时,发表论文,也是科研人员们借助文字的力量和同行的研究者们进行对话交流,分享自己的科研结果。
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权后,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防止科研成果流失,获取垄断利润来弥补研发投入,同时也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占据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空间,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谢谢采纳啦!
DB2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早使用SQL(同样最早被IBM开发)的数据库产品。1968:IBM 在 IBM 360 计算机上研制成功了 IMS V1,这是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和最为典型的层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至今仍然还有企业在使用呢。1970:这是数据库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 发表了业界第一篇关于关系数据库理论的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首次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这篇论文是计算机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奠定了Codd博士关系数据库之父的地位。1973:IBM研究中心启动了 System R 项目,研究多用户与大量数据下关系型数据库的可行性,它为 DB2 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由此取得了一大批对数据库技术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成果,该项目于1988年被授予ACM软件系统奖。1974:IBM研究员Don Chamberlin 和 Ray Boyce 通过 System R 项目的实践,发表了论文SEQUEL:A 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提出了 SEQUEL 语言,此即 SQL 语言的原型。1975:IBM研究员Don Chamberlin 和 Morton Astrahan的论文 Implentation of a 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在 SEQUEL 的基础上 描述了 SQL 语言的第一个实现方案。这也是 System R 项目得出的重大成果之一。1976:IBM System R 项目组发表了论文A System R: Relational Approach to Database Management,描述了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的原型。IBM 的研究员Jim Gray 发表了名为Granularity of Locks and Degrees of Consistency in a Shared DataBase的论文,正式定义了数据库事务的概念和数据一致性的机制。1977:System R 原型在3个客户处进行了安装,这 3 个客户分别是:波音公 司、Pratt & Whitney 公司和 Upjohn 药业。这标志着 System R 从技术上已经是 一个比较成熟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支撑重要的商业应用了。1979:IBM研究员Pat Selinger在她的论文Access Path Selection in a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中描述了业界第一个关系查询优化器。1980:IBM发布了 S/38 系统,该系统中集成了一个以 System R 为原型的数据库服务器。为了方便应用程序的移植,它的 API 与 S/3、S/32 的 API 一致。1981:由于发明了关系型数据库模型,IBM 的研究员E.F.Codd 接受了ACM 图灵奖,这是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Codd 博士也是继查尔斯.巴赫曼(Charles W. Bachman) 之后,又一位由于在数据库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而获此殊荣的计算机科学家。1982:IBMPC 的出现标志着 PC 产业开始孕育发展。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各种品牌的个人电脑上标记着的IBM PC Compatible字样都见证着 IBM 在 这个领域的辉煌。1982:IBM发布了 SQL/DS for VSE and VM 。这是业界第一个以 SQL 作为接口的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也是基于 System R 原型所设计的。1983: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for MVS(内部代号为Eagle)。1986:System/38 V7 发布,该系统首次配置了查询优化器,能够对应用程序的存取计划进行优化。1987:IBM发布带有关系型数据库能力的 OS/2 V1.0扩展版,这是IBM第一次把关系型数据库处理能力扩展到微机系统。这也是 DB2 for OS/2、Unix and Window 的雏形。1988:IBM发布了SQL/400,为集成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AS/400服务器提供了SQL支持。IDUG(国际DB2用户组织)组织成立。1989:IBM定义了 Common SQL 和 IBM 分布式关系数据库架构(DRDA),并在 IBM 所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加以实现。 第一届 IDUG北美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 1992:第一届 IDUG欧洲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这标志着 DB2 应用的全球化。1993:1.IBM发布了DB2 for OS/2 V1(DB2 for OS/2 可以被简写为DB2/2)和 DB2 forRS/6000V1(DB2 for RS/6000 可以被简写为DB2/6000),这是 DB2 第 一次在Intel 和Unix 平台上出现。2.Louis V. Gerstner 入主 IBM。1994:1.DB2 For MVS V4 通过并行 Sysplex 技术的实现在主机上引入了分布式计算(数据共享)。2.IBM发布了运行在 RS/6000 SP2 上的 DB2 并行版 V1,DB2 从此有了能够适应大型数据仓库和复杂查询任务的可扩展架构。IBM 将 DB2 Common Server 扩展到 HP-UX 和 Sun Solaris 上。DB2 开始支持其他公司开发的 UNIX 平台。 DB2/400 集成在 OS/400 V3.1中发布,并且引入了并行机制、存储过程和参照完整性等机制。同时,IBM 宣布在 OS/2 和 AIX 平台上的 DB2 产品能够对多媒体数据和面向对象应用程序提供支持。1995:1.IBM发布了 DB2 Common Server V2,这是第一个能够在多个平台上运行的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RDB)产品,并能够对 Web 提供充分支持。DataJoiner for AIX 也诞生在这一年,该产品赋予了 DB2 对异构数据库的支持能力。DB2 在 Windows NT 和 SINIX平台上的第一个版本(DB2 V2)发布。2.IBM发布了在 AIX 和 MVS 平台上的数据挖掘技术,用于管理大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指纹信息的扩展器(Extender)以及可以对数据仓库进行可视化构造和管理的Visual Warehouse。3.IBM发布了 DB2 WWW Connection V1 for OS/2 and AIX(该产品后来被更名为Net.Data)。该产品可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快速发布到 Web。第一届 IDUG 亚太区大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这年IBM 并购了 Lotus Development Corp。1996:1.IBM发布 DB2 V2.1.2 ,这是第一个真正支持 JAVA 和 JDBC 的数据库产品。2.DataJoiner 开始支持对非关系型数据库(比如 IMS 和 VSAM)的存取。3.IBM发布了 Intelligent Miner,该产品可以对基于 DB2 的数据源实施数据挖掘。4.IBM并购 Tivoli。 IBM 将 DB2 更名为 DB2 Universal Database,这是第一个能够对多媒体和 Web 进行支持的RDBMS。该系统具有很好的伸缩性,可以从桌面系统扩展到大型企业,适应单处理器、 SMP 和 MPP 计算环境,并可以运行在所有主流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 DB2 V5 是以前的两个产品的合并:DB2 Common Server V 2.1.2 和 DB2 并行版 1.2。5.IBM发布了数字图书馆产品,这是一个多媒体资产管理产品,也是 IBM Content Manager 的前身。6.DB2 Magzine 第一期发布,DB2 有了自己专门的技术刊物。1997:1.IBM发布了可以支持 Web 的 DB2 for OS/390 V5,这是当时唯一能够支持64, 000个并发用户和百 TB 级别的数据库产品。2.IBM发布了DB2 UDB for UNIX、Windows and OS/2,该产品支持 ROLLUP 和 CUBE 函数,对联机分析处理(OLAP)具有重要意义。3.IDUG 第一次技术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4.IBM发布了用于企业级内容管理的 EDMSuite,该产品包含了用于管理计算机生成报表的 OnDemand 和 管理图像的 ImagePlus VisualInfo。5.IBM基于 RS/6000 SP 架构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的 6 番棋对抗中战胜了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1998:1.IBM发布了 DB2 OLAP Server,这是一个基于 DB2 的完整的 OLAP Solution。这个产品是和 Arbor Software(Hyperion的前身)合作开发的。2.IBM发布了 DB2 Data Links 技术,该技术可使 DB2 对外部文件进行管理。3.DB2的 shared-nothing集群技术扩展到 Windows 和 Solaris 平台。4.IBM发布了 DB2 Spatial Extender,这是与ESRI公司在DataJoiner基础 上联合开发的,该产品赋予了DB2 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取能力。5.IBM发布了 ContentConnect,该产品是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的前身。6.DB2 对 SCO UnixWare 平台提供支持。7.DB2 UDB V5.2 增加了对 SQLJ、Java 存储过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的支持。8.IBM发布 DB2 UDB for AS/400,使 AS/400 成为充分支持电子商务的机 型。1999:1/IBM为了对移动计算提供支持,发布了DB2 UDB 卫星版和DB2 Everywhere(这是一个适用于手持设备的微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后称为DB2 Everyplace)。2/IBM发布了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该产品可以跨数字图书 馆和 EDMSuite 提供一个统一的联合检索功能。3/DB2增加了能够识别 XML 语言的文本检索功能,从而引入了 XML 支 持,并启动了DB2 XML Extender 的 beta 计划。4/IBM发布了 Intel 平台上的 DB2 UDB for Linux。5/IBM 研究机构将 DB2 的联邦(federation)功能和 Garlic 技术(Garlic的目标是使能大规模多媒体信息系统,集成到生命科学解决方案DiscoveryLink 中2000:1/IBM发布了 DB2 XML Extender,成为在业界第一个为数据库提供内置 XML 支持的厂商。2/IBM将 Visual Warehouse 集成到 DB2 中,为DB2 提供了内置的数据仓库管理功能。3/DB2对Linux 的支持进一步增强,能够支持基于 Intel 的 Linux集群、 发布了可以运行在主机上的 DB2 UDB for Linux和可以运行在嵌入式Linux上的 DB2 Everyplace。4/DB2开始支持 NUMA-Q 平台,可以运行在该平台上的类 UNIX操作系统DYNIX/PTX 上。5/DB2通过 Net.Search Extender 提供了 in-memory 高速文本检索功能。6/IBM启动了数据库管理工具业务,起初着重于为主机上的 IMS 和 DB2 提供高效管理工具,最终这项业务扩展到 UNIX、Linux 和 Windows 平台。 Informix数据库产品也在支持之列。7/IBM开始通过在DB2中集成 DataJoiner 来提供数据联邦(federation)功能 。8/IBM发布了用于管理数字资产的Content Manager。IBM 数字图书馆和 EDMSuite 产品都被包含在一个单一的架构中来提供多媒体资产管理和企业内 容管理。荷兰国家图书馆、梵蒂冈图书馆都是最早的用户。9/DB2在主机上销售出了它的第10000个许可证。2001:1/IBM以 10 亿美金收购了 Informix 的数据库业务,这次收购扩大了IBM 的分布式数据库业务。2/DB2 OLAP Server中增添了数据挖掘功能。3/IBM发布了第一个能够支持多种平台的 DB2 工具。4/DB2提供了基于 SOAP 的 Web 服务的支持。DB2 XML Extender和存储过程可以使DB2成为 Web 服务的提供者。5/IBM科学家在纳米碳管晶体管技术领域取得突破。IBM 用纳米碳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纳米晶体管--由直径 10 个原子大小的碳原子组成的小圆柱结 构,比当今基于硅的晶体管小 500 倍。6/DB2拓宽了其数据联邦(federation)的能力,可以对WebSphere MQ消息队列和生命科学领域特定格式的文件提供支持。7/IBM发布了 DB2 UDB for OS/390。2002:1/IBM发布了 Xperanto,这是一个基于标准的信息集成中间件的演示版, 可以用来优化对分散数据源的存取。这个演示版本使用了XML、Xquery、Web 服 务、数据联邦(federation)和全文检索等先进技术。2/IBM宣布计划收购 Rational Software Corp,从而使得 IBM软件能够 支持从设计、开发、部署到管理和维护的完整过程。3/DB2通过基于 SOAP 的 Web 服务扩展了数据联邦(federation)的能力。并可以作为 Web 服务的使用者出现在 Web 服务架构中。4/DB2 OLAP Server中添加了hybrid(多维和关系)分析能力。5/作为IBM 自主运算策略的一部分,SMART(自我管理和资源调节)技术 在 DB2 UDB V8.1 中首次正式应用。6/IBM并购 Tarian Sotware,从而加强了Content Manager 中记录管理组 件的功能。2003:1/IBM将数据管理产品统一更名为信息管理产品,旨在改变很多用户对于 DB2 家族产品只能完成单一的数据管理的印象,强调了 DB2 家族在信息的处理与集成方面的能力。2/DYNIX/ptxDB2 发布了 DB2 Information Integrator(该产品由以 前的 DB2 DataJoiner和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演化而来),该款软件旨在帮助客户即时访问、集成、管理和分析存储于企业内外任何平台上的各类信息。2004:IBM DB2 在TPC 的两项测试中屡次刷新该测试的新纪录,在计算领 域的历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其中在TPC-C 的测试中,它创造了计算速度领域新的世界记录,彻底粉碎了在该测试中每分钟三百万次交易的极限。2005:经过长达5年的开发,IBM DB2 9将传统的高性能、易用性与自描述、灵活的XML相结合,转变成为交互式、充满活力的数据服务器。2006:IBM发布DB2 9,将数据库领域带入XML时代。IT建设业已进入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时代。实现SOA,其核心难点是顺畅解决不同应用间的数据交换问题。XML以其可扩展性、 与平台无关性和层次结构等特性,成为构建SOA时不同应用间进行数据交换的主流语言。而如何存储和管理几何量级的XML数据、直接支持原生XML文档成为SOA构建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在这这种情况下,IBM推出了全面支持Original XML的DB2 9,使XML数据的存储问题迎刃而解,开创了一个新的XML数据库时代。同年1月30日,IBM发布了一个DB2免费版本DB2Express-C。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本书是讲述SQL的 它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或者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语言 自从Codd博士在 世纪 年代奠定关系型数据库的理论基础以来 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关系型数据库实现 一些新的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也不断出现
很多人将DB 视为所有数据库的鼻祖 IBM的研究员Edgar Frank Codd博士在 年的一份IBM的研究报告中发表他的论文 Derivability Redundancy and Consistency of Relations Stored inLarge Data Banks 时 给这种数据库理论定义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术语 关系型 关系型数据库被其他两种技术竞争 一种是Honeywell Information Systems在 年销售的Multics RelationalData Store 另一种是密歇根大学从 年起作为实验性设计的Micro DBMS(它开创了Codd博士两年之后提出的规范化理论) Micro DBMS的最后一个产品已经于 年退役 这两种技术演变成了 年发布的Oracle V 商业数据库 在通往RDBMS的道路上 包含了很多其他公司的产品所树立的里程碑(当然偶尔也有墓碑) 这些产品包括 IBM PRTV( ) IBM SQL/DS( ) QBE( ) Informix( ) Sybase( ) Teradata( ) Ingres 一个给其他很多成功的系统带来灵感的开源项目 例如PostgreSQL( ) Nonstop SQL( )和MicrosoftSQL Server( )等 这些系统使用了原始SQL的不同方言 SEQUEL QUEL Informix SQL等 直到 年 人们才第一次试图为SQL语言制定标准 毫无疑问 各个厂商关于SQL语言的战争仍在继续
当前的RDBMS市场已经被几个重量级的专有关系型数据库瓜分 Oracle( %) IBM( %)和Microsoft( %) 更小的专有数据库系统Teradata和Sybase 每种不到 %的市场份额 其他数据库厂商 包括开源数据库 大约占有 %的市场份额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选择一个数据库产品作为应用程序的基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这不仅仅是因为数据库系统软件需要花费好几万美元的许可证费用 几十万美金的维护和技术支持费 而且在于与其他软件 硬件和人力资源投资相比 数据库软件的投资还是一个决定整个企业架构的关键要素 尽管近年来从一个RDBMS迁移到另一个RDBMS变得更加容易 但考虑选择哪一种数据库依然会给CFO带来噩梦
IBM DB LUW
从带有MVS系列操作系统的大型机到z/OS 以及后来的UNIX和Windows系统 IBM在RDBMS领域都是一个长期的领跑者 IBM数据库的当前版本是IBM DB LUW(Linux UNIX和Windows)
IBM DB 在事务处理速度上保持了绝对领先的记录(更多信息请参见第 章) 它具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从Advanced Server Enterprise版本到免费的DB Express C版本(尽管功能上有限制) 免费的DB Express C版本可用于运行本书中的示例
直到DB 的 版本 依然遵循ANSI/ISO SQL Entry标准(请参考本章后面的内容)并支持由其他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些高级功能 例如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开放地理信息联盟) JDBC X/Open XA 它还包含了最新SQL: 标准的部分功能 除了自己内置的过程化扩展语言SQL PL之外 它还支持使用Oracle的PL/SQL语言 Java语言 甚至Microsoft的 NET家族的语言来创建存储过程(更多内容请参见第 章)
Oracle
Oracle数据库可以追溯到 年第一次发布的Oracle V 开始时用于VAX/VMS系统 并于 年支持UNIX系统 经过多年发展 对于SQL标准定义的绝大多数功能 Oracle数据库都添加了相应的支持 在最新发布的Oracle g版本中功能支持达到了极致 它声称遵循最新SQL: 标准的很多功能
在高性能事务处理的标杆上 Oracle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 它是企业生态系统的核心 Oracle是一个安全的 健壮的 可伸缩的 高性能的数据库系统 它统治UNIX市场长达数十年 除了对SQL标准的支持之外 Oracle还提供了一种内置的过程化语言PL/SQL(关于过程化扩展的更多内容 请参见第 章) 另外它还支持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例如Java
在写作本书之时 Oracle的最新版本是Oracle g 只有Oracle g有免费的速成版 该版本在数据存储的容量和RDBMS能够利用的处理器(CPU)数量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速成版完全支持本书所讨论的所有SQL功能
Microsoft SQL Server
SQL Server来源于Microsoft Ashton Tate和Sybase合作的结果 开始的目标是改写已有的 仅适用于UNIX的Sybase SQL Server数据库 使之适用于新的IBM操作系统OS/ Ashton Tate随后退出了这一合作 IBM OS/ 操作系统也逐渐被人淡忘 Microsoft和Sybase为了分享成果 开始小心地避免触犯彼此 Microsoft致力于发展并支持Windows和OS/ 系统上的SQL Server 而Sybase则致力于UNIX平台 尽管在SQL Server的核心技术上Microsoft依然采用了相当多的Sybase技术 但双方的合作关系于 年正式结束 Microsoft于 年发布了Microsoft SQLServer 它消除了Sybase余留的痕迹 为世界(Windows系统的世界)带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RDBMS系统 时至今日 Microsoft占据了RDBMS大约 %的市场份额 而在Windows系统上它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在写作本书之时 最新版本是Microsoft SQL Server Release Microsoft还提供了一个免费但有限制的Express版本 它支持本书所介绍的全部SQL功能
Microsoft Access
Microsoft Access也被称为Microsoft Office Access 它是一个桌面型关系数据库(相对来说是关系型的) Microsoft Access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 结合关系型数据库引擎的要素和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结构(配套有内置的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模型) 并作为一个报表平台 与本书中讨论的其他RDBMS不同的是 Microsoft Access是一个基于文件的数据库 因此它在性能和可伸缩性方面都存在固有的局限 例如 虽然最新版本的Access理论上允许最多 个并发用户 但在实践中超过 多个用户就会减慢Access的性能 Access仅支持SQL标准的一个子集 它提供了许多仅在Access环境中有效的功能
Access提供的功能之一就是从远程数据库链接表的能力 该功能使Access可以作为应用程序
的前端 访问任何与ODBC/OLEDB兼容的数据库
PostgreSQL
PostgreSQL是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Michael Stonebraker所领导的一个项目演变而来的 Michael Stonebraker是关系型数据库理论的先驱 在最初的Ingres项目以及其继任者PostgreSQL中采用的那些原则也以各种方式被其他RDBMS产品采用 例如Sybase Informix EnterpriseDB和Greenplum
PostgreSQL的第一个版本发布于 年 之后第二年以 版本的名义发布 并保留了一个由一组专门的开发人员维护的开源项目 PostgreSQL具有很多个商业版本 最著名的是EnterpriseDB 一个私人公司为该产品提供企业支持(以及大量专有的管理工具) 在一些苛刻的企业级应用环境中 很多高端客户(例如Sony和Vonage)都采用了开源的RDBMS 这充分证明了EnterpriseDB的性能
在对SQL标准的支持方面 PostgreSQL可以说是最接近SQL标准的 另外它还提供了很多在其他数据库中所没有的功能 与它的开源伙伴(例如MySQL)不同 PostgreSQL从一开始就提供了参照完整性和事务支持 PostgreSQL内置了对PL/pgSQL过程化扩展语言的支持 另外实际上还具有适配其他任何语言来实现过程化扩展的功能
MySQL
MySQL最先是由Michael Widenius和David Axmark于 年开发的 并于 年发布了第一个版本 MySQL最初定位为一个轻量级的快速数据库 用于作为数据驱动型网站的后台数据库 尽管MySQL缺乏更加成熟的RDBMS产品所具有的许多功能 但在提供信息服务的速度上非常快 对于很多场合来说都已经 足够好 (为了达到真正的快速 MySQL避开了参照完整性约束和事务支持 更多内容请参见第 章和第 章) 另外 MySQL有着无法抗拒的价格 它是免费的 因此 在中小规模的用户群中 MySQL成为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 在数据库产品的市场上 很多其他的免费产品在功能上都有所缺乏或者带有近乎商业炒作的宣传 数据库产品的巨人 Oracle IBM Microsoft和Sybase在那时也都没有提供各自RDBMS产品的免费速成版 在 年 Sun Microsystems公司收购了MySQL 随后Sun公司又被Oracle收购
目前 Oracle提供了一个带有商业支持的MySQL版本和一个Community Edition版本 伴随着这一收购 出现了大量分支版本 例如MariaDB和 Percona Server 它们在通用公共许可证(General PublicLicense GPL)下继续保持免费状态 GPL是一种限制最小的开源许可证
MySQL的最新版本是 MySQL 也已经指日可待 它是多平台的(Linux/UNIX/Windows) 并且支持SQL: 的绝大多数功能 其中一些功能依赖于选定的配置选项(例如 存储引擎)
存储引擎选项是MySQL独一无二的特性 它允许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表类型 每一种引擎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一定的限制(例如事务支持 聚集索引 存储限制等) 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引擎选项来创建MySQL数据库中的表 默认使用的是MyISAM引擎
HSQLDB和OpenOffice BASE
超结构化查询语言数据库(Hyper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Database HSQLDB)是一个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它是伯克利软件发行(BSD)许可证(这个许可证相当宽松)下的一个开源数据库
HSQLDB是OpenOffice BASE自带的默认RDBMS引擎 OpenOffice BASE是一个桌面型数据库 被定位于和Microsoft Access进行市场竞争 OpenOffice BASE也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 它健壮 功能丰富且相当快速 支持多种平台 包括Linux 各种版本的UNIX和Microsoft Windows OpenOffice BASE声称几乎完全遵循SQL: 标准 该标准包含了本书所讨论的绝大多数SQL子集
改写过的HSQLDB可以作为OpenOffice 套件组件BADE的一个嵌入的后端 并从 版本开始成为OpenOffice 套件中的一部分 与Microsoft Access类似 假如有适当的驱动程序的话 OpenOffice BASE可以连接到多种不同的RDBMS 在OpenOffice BASE产品中 已经包含了大量可用的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JDBC)和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驱动程序
随着Oracle收购了OpenOffice 而其在Oracle的资助下作为开源项目的状态并不明确 OpenOffice 社区决定启动一个名为LibreOffice的新项目 意图在原来的BSD许可证的授权下将LibreOffice作为一个免费软件 实现OpenOffice的所有功能
关系型数据库并不是数据库领域中唯一的主角 一些似乎已经被关系型数据库理论打败的旧技术在更快和更便宜的硬件以及软件创新的帮助下卷土重来 对更高性能和更容易创建应用程序的需求催生了对列式数据库(columnar database)和面向对象数据库 使 将所有数据放在一个桶中 方法可行的框架 特定领域扩展(例如测地数据管理或多媒体)以及各种数据访问机制的研究 第 章将讨论这些话题
返回目录 SQL实战新手入门
编辑推荐
Oracle索引技术
高性能MySQL
主要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论文和职称挂钩,论文是晋升职称的硬指标;职称和待遇又挂钩,所以很多医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必须发论文;第二个是:医生是高技术行业,发表论文来分享自己的成果看看可以帮到你。
gartner商业智能的概念在1996年最早由加特纳集团提出,加特纳集团将商业智能定义为:商业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
商业智能技术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发到企业各处。
商业智能又名商务智能,英文为Business Intelligence,简写为BI。
提到“商业智能”这个词,网上普遍认为是Gartner机构在1996年第一次提出来的,但事实上IBM的研究员Hans Peter Luhn早在1958年就用到了这一概念。他将“智能”定义为“对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解能力,并依靠这种能力去指导决策,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1989年,Howard Dresner将商业智能描述为“使用基于事实的决策支持系统,来改善业务决策的一套理论与方法。”
作者对论文的权利属于著作权。著作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论文属于科学作品,所以作者对论文享有的权利是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第二条 作品实行自愿登记。作品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
这句话是对的,因为作品的保护期就是从作品的公布发表之日算,不管哪个国籍的,如果外国人在外国发表再到中国来,那它的保护期是从在外国的第一次发表之日算起,明白了吗。
可以的,没有语言禁制哦,建议发《汉字文化》2020版SCD期刊,知网收录,一般可以接收部分非中文词汇,比较适合语言学方面的同学发表,当然你要找个靠谱的渠道发表
是的。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将外文参考文献翻译成中文版本。
翻译要求:
1、选定外文文献后先给指导老师看,得到老师的确认通过后方可翻译。
2、选择外文翻译时一定选择外国作者写的文章,可从学校中知网或者外文数据库下载。
3、外文翻译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从外文文章起始处开始翻译,不允许从文章中间部分开始翻译,翻译必须结束于文章的一个大段落。
外文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外文文献的出处不要翻译成中文,且写在中文译文的右上角(不是放在页眉处);会议要求:名称、地点、年份、卷(期),等 。
2、作者姓名以及作者的工作单位也不用必须翻译。
3、abstract翻译成“摘要”,不要翻译成“文章摘要”等其他词语。
4、Key words翻译成“关键词” 。
5、introduction 翻译成“引言”(不是导言)。
6、各节的标号I、II等可以直接使用,不要再翻译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