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赵公发发表论文

赵公发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赵公发发表论文

1、首先去各数据库下载期刊的版权页,找到投稿邮箱。2、整理好自己需要发表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标记好署名,发送到官方邮箱。3、最后等待杂志社的回复即可。

”来人啊,撞人了"一个老人倒在了我的面前,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最后梦醒了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从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红彬案”、“许云鹤案”,这一难题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变得使人更加困惑。不久前,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专业技术指导也无助于破解社会道德难题。 由此,我们更联想到:信任,本是一个和谐社会里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吗?当你打开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过马路,要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坐高铁、地铁,要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觉,也要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如果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们还能吃什么? 讲小道理,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讲大道理,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没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标识。 也许这个话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正如学者们尖锐指出的:社会信任远不是靠一个时期的舆论引导或政治动员就能建立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重建中国的社会信任?《思想者》特邀3位学者就此发表看法,以飨读者。 毕竟,我们是“老百姓”,不要变成“老不信”。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总得使有德的人多起来,总得让道德的土壤厚起来。古人说“厚德载物”,其实“厚德”,才能承载市场经济。 重建信任:“原汤化原食” “信任危机”来自“信仰危机”。毋庸讳言,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存在信仰危机,其形成主要肇始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过度追逐物质利益,人的发展片面化,忽视或无视信仰和人生价值。加上中国传统信仰的世俗性与西方信仰的崇高性简单对接,有些人便会远离崇高,随顺世俗;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一时间是非难分,荣辱莫辨;而信仰、道德教育虽有好的顶层设计却难接地气,在耀眼的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当前信任危机的蔓延,主因是传统的信任在市场经济面前遭遇了尴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头,“信”也低头,熙熙攘攘,信任没了!

赵晶发表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判断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该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义,详细概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知识面涉及较广,影响较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本文针对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1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与应用,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部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现在很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资讯科技课程,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资讯科技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造成踏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层次不同。大一学生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有部分同学,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层次有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认真听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听得云里雾里,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2教学目标不能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外面,其余专业的学生都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模组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电脑保安与维护的基础知识等。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非专业的学生本身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并且该课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普遍是由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接着操作演示,最后才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但是在理论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不乐意学或厌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学系统陈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及视讯演示,所以,学生就根据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操练,其操作结果近乎相同。这样,学生无法开发想象力,以及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点。

1.4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担任此课程的没有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小学资讯科技等课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这样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很难准确的定位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及时更新软硬体资源

软、硬体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提条件,故为了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务必要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体资源。随着资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才能跟上资讯化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把现代资讯科技的基本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力争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2.2采取分级教学

新生入校之后,教务处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测试,依据测试成绩进行划分班级,依据不同的班级,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应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授课进度尽量放慢些,要详细讲解知识模组,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还要腾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对于基础扎实的班级,除了讲解课程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教学课堂效果。

2.3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担任此课程的教师要定时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网路资讯最前沿的知识,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在网际网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路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系部属于考查课,期末总评成绩由授课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计算得出,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采用无纸化考核,但是没有及时更新试题库的知识,知识点比较陈旧。学校应该针对这一门课程设计开发出标准化考试系统,针对传统纸质考试的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智慧化,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考试系统,建立知识点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科学、高效、经济、灵活的管理。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试系统操作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资讯科技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贾遂民,张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郑州师范学院资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7:71-73.

[2]朱鸣花,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3]周丽华.资讯化时代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4:179-181.

[4]善运伟,耿植林,陈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软体导刊,20136:13-18.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资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体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定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互动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路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建立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路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资料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体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序 陈墨 当代电影 2011-01-01《剑雨》·尘缘·禅机 陈墨 【期刊】电影艺术 2010-11-05融合·守护·繁荣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10-11-01真光不灭:罗明佑的事业与精神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8-01《团圆》电影剧作分析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6-01以武为纲的《苏乞儿》 陈墨 【期刊】电影艺术 2010-05-05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实践与理论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3-01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 李少白访谈录 陈墨; 王家祥 【期刊】当代电影 2009-10-01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郑雪来访谈录 陈墨; 赵晶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9-01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胡健访谈录 陈墨; 王家祥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8-01采访胡健先生手记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8-01富澜访谈录 陈墨; 赵晶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7-01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詹沙浪访谈录 陈墨; 赵晶; 詹沙浪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6-01电影史学发展谈:细节·建构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4-01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张清访谈录 陈墨; 王家祥; 常菲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2-01“东亚之光”:何非光人生影事初探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2-01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苏丽瑛访谈录 陈墨; 王家祥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1-01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罗艺军访谈录 罗艺军; 陈墨; 皇甫宜川; 檀秋文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6-01早期朱石麟电影中的家、国、时代与人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5-01雾失楼台:电影的文学性与人文维度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2-01电视电影吹毛求疵录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7-07-15“九七”后香港武侠电影札记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7-05-15电视电影:前景与途径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7-03-15《满城尽带黄金甲》:进步、回归与遗憾 赵速梅; 陈墨 【期刊】电影艺术 2007-03-05青年与电影的多种可能性 陈墨 【期刊】电影艺术 2006-11-05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5-15中国武侠电影:概述与提示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5-15少年的诗章——对陈凯歌电影的一种读解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1-15读蔡洪声《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1-15《清宫秘史》评说三题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9-15换一只眼看《都市风光》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5-15缺少那一声茨威格式的叹息——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改编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5-15滚滚不尽《浪淘沙》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3-15跨海的“长城”:从建立到坍塌——长城画片公司历史初探 陈墨; 萧知纬 【期刊】当代电影 2004-05-15观众爱看什么样的电影——重读中国电影史中的若干热门影片 孟方; 陈墨 【期刊】电影艺术 2003-09-25赤诚与迷惘——吴天明电影创作道路评析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3-01-15激情的宣言——翟俊杰影视创作阅读笔记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1-11-15浪漫与忧患——黄健中电影阅读札记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1-09-15香港导演王家卫 生命的呢喃——王家卫电影阅读阐释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1-05-15赤子的意绪——读吴子牛电影札记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1-05-15不该忽视,更不能忘却──序《张石川从影史》 陈墨 【期刊】电影创作 2001-03-10对成人游戏的黄牌警告──影片《说出你的秘密》分析 陈墨 【期刊】电影艺术 2000-09-25试看藕丝牵大象——读陈玉通《电影艺术美学散论》 陈墨 【期刊】电影创作 2000-05-10青春的呓语─—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看法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0-01-15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历程述要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0-01-15特殊类型样式的尝试 王希华;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9-11-15成人的寓言——黄建新电影论 陈墨 【期刊】创作评谭 1998-12-15新时期电影创作与市场观念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8-11-15青春的戏剧——张艺谋电影论 陈墨 【期刊】创作评谭 1998-06-15我看《成吉思汗》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8-05-15少年的诗篇——陈凯歌电影论 陈墨 【期刊】创作评谭 1998-04-15电影剧作的想象方式问题 陈墨 【期刊】电影艺术 1998-01-10费穆电影论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7-09-15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7-05-15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再认识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7-01-15战争历史与戏剧拼盘──影片《红棉袄红棉裤》评析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6-11-15村长走上被告席农村题材影片一面观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5-07-15艺术的奇葩与人生的悲剧——观电视连续剧《雕花王》 陈墨 【期刊】中国电视 1995-07-15我看《感光时代》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5-05-15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5-03-15武侠电影漫谈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7-15电影商业化与国民文化心态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3-15张艺谋电影世界管窥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3-06-30在历史文献与电影艺术之间——评影片《周恩来》的得失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2-03-01金庸扫描 陈墨 【期刊】华文文学 2005-10-26何处有理想的精神家园?——读金岱“精神隧道”三部曲 陈墨 【期刊】书屋 2004-01-06精神隧道:自我通向?我世界?——读金岱长篇小说系列 陈墨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 2004-08-25营建“第三界”——读金岱的思想随笔集 陈墨 【期刊】粤海风 1999-04-15“世纪儿”与“忏悔录”——读长篇小说《晕眩》 陈墨 【期刊】小说评论 1994-10-15电影文学:ABC与XYZ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1995-09-15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陈墨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8-09-25论红楼之情的文化超越与人性深度 关四平; 陈墨 【期刊】红楼梦学刊 1998-05-15还红楼以红楼——读白盾《红楼梦研究史论》 陈墨 【期刊】中国出版 1998-08-10从行吟诗人到风景画家——许辉小说创作简论 陈墨 【期刊】江淮论坛 1992-08-28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新气象——读展锋长篇新作《山陨》 陈墨 【期刊】小说评论 1992-04-30卑琐与苍凉:南翔小说中的人生 陈墨 【期刊】文学评论 1993-10-28藏族文学的新篇章——读三部长篇小说新作 陈墨 【期刊】民族文学研究 1986-12-27爱的悲剧与人的命运——评王安忆小说“三恋” 陈墨; 朱霞 【期刊】当代文坛 1987-06-30李平易小说漫评 陈墨 【期刊】江淮论坛 1987-03-02寓言的世界与世界的寓言——《金牧场》主题阐释 陈墨 【期刊】文学评论 1987-12-27潘军与许辉的小说观念与方法 陈墨 【期刊】江淮论坛 1988-06-29扭曲、变态的三十年文学——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谈起 陈墨 【期刊】学术界 1988-12-26直面人生的艺术探索——评中篇小说《烦脑的人生》、《风景》 陈墨 【期刊】湖北社会科学 1988-05-30论刘依平 陈墨 【期刊】小说评论 1988-06-29文学:在浮躁中徘徊 陈墨 【期刊】文学自由谈 1988-10-27“新美学—历史批评”断想 陈墨 【期刊】文学自由谈 1988-03-01失败的文本——评小说《三寸金莲》 陈墨 【期刊】文学自由谈 1988-04-30《衰与荣》:困惑与浮躁的京都——兼论《京都》的主题拓展 陈墨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88-12-26历史与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对话会侧记 陈墨; 应雄 【期刊】文学评论 1988-04-30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论李向南 陈墨 【期刊】江淮论坛 1989-10-28许辉小说的意味与视界 陈墨 【期刊】小说评论 1989-05-01论人文意识的消长与文学形式的变迁——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思考 陈墨 【期刊】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7-02“史诗”与迷途 陈墨 【期刊】文学自由谈 1989-08-29“洪峰”及“洪峰”过后——洪峰小说片论 陈墨 【期刊】文学自由谈 1989-10-28一个未完成的超越——评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陈墨 【期刊】小说评论 1989-08-29“困兽”的不同表达式——王刚中篇新作谈片 陈墨 【期刊】文学自由谈 1989-12-27廖西岚中篇小说创作漫评 陈墨 【期刊】江淮论坛 1990-08-15悲剧意识的朦胧与拓展——廖西岚小说艺术片论 陈墨 【期刊】小说评论 1990-10-28《土船异人》人物素描 陈墨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0-05-01金庸的小说 陈墨 【期刊】文学自由谈 1991-03-02梦魇过后是黄昏 陈墨 【报纸】中国邮政报 2002-12-21香格里拉:从虚拟走向现实 陈墨 【报纸】中国邮政报 2003/08/09倾诉如歌 佳期如梦 陈墨 【报纸】新闻出版报 2000-06-23文化散文:从诗学进入哲学 陈墨 【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2-10-21香格里拉:如何从虚拟走向现实 陈墨 【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3-08-01红楼怎样成为“魇”的? 陈墨 【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5-06-29他乡梦里赤子心 陈墨 【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6-02-20高黎贡山的“九歌” 陈墨 【报纸】人民日报 2008-02-14欲望洪流中的“诺亚方舟” 陈墨 【报纸】文艺报 2008-03-06郭广昌:寒夜出击 陈墨 【期刊】中关村 2010-01-151957年:白杨遭遇政治历史剧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6-01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张清访谈录 陈墨; 王家祥; 常菲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2-01“东亚之光”:何非光人生影事初探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2-01中国新首富 王传福:“技术狂人”的汽车梦 陈墨 【期刊】中关村 2009-11-15钟惦棐素描:宣传干部、文人和思想者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7-05-15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徐虹访谈录 陈墨; 檀秋文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7-01觉者迷踪:孙师毅先生的人生与影事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8-10-01孙师毅生平大事年表 陈墨 【期刊】当代电影 2008-10-01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 张丽敏访谈录 陈墨; 许伟伟 【期刊】当代电影 2008-10-01杭湾潮涌 征帆疾进——记慈溪博文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海波 陈墨 【期刊】经纪人 2003-04-1538岁的王均瑶两手空空而去,王均瑶留下了什么? 陈墨 【期刊】河北企业 2005-01-20王辉以“人文精神”赚钱 陈墨 【报纸】中国企业报 2003/05/14唐德刚:历史与乡愁 陈墨 【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9-11-06

1998年以来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是电子商务流程分析、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和价值创造、B2B电子市场分析等。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联合国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至今赴美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瑞士、芬兰和德国等国出席国际会议,并在八个国家的多所大学进行了访问和讲学。国际学术任职包括担任了在瑞士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信息技术和管理国际期刊》《电子市场》的客座编委,在美国出版的《电子商务研究》和《模型和模拟国际期刊》论文评审人。应邀担任了美国《2006年IEEE服务计算国际会议》(SCC 2006) 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法国2003年《第五届企业信息系统国际会议》“软件代理和Internet计算”专题会场主席、《欧洲信息系统2002年国际会议》(ECIS2002)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信息系统2000年国际会议》(ACIS’2000)程序委员会副编委。美国2004年《第37届夏威夷系统科学国际年会》(HICSS-37) “个人化管理系统” 专题的论文评审人, 《美国信息系统2003年国际会议》,“数字经济的商务模式”专题组的论文评审人。2000年—2008年作为中方会议主席,连续组织举办七届武汉电子商务国际会议,引起了国内外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际知名的学术组织“信息系统学会”(AIS)主席Claudia Loebbecke教授指出:“武汉电子商务国际会议已被中国及其国际范围广泛地认为是一个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学术会议”。

赵静发表论文

赵 静: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系主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修辞学研究。主要科研成果有《成都街名谐音改字试析》、《状语和定语变换的修辞阐释》、《试谈歌词意境的塑造》、《人文教育与教师素质》、《试谈诗词教学的多层次解析》、《修辞中的语流意变》、《广告语与模糊修辞》、《修辞中语义的多重变异》、《诗词的符号学阐释》、《所字结构变换分析》、《语体的系统整合》、《语体研究在司法中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地域观》、《话语权利的交锋》、《语体研究在司法中的运用》、《经与权——古代司法中的修辞学》、《语体的融合与转换》、《中国古代判词的修辞内涵:说服与劝导》等论文。参编:《论语今读》、《康熙字典点校》、《中国文化名著导读》、《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等著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上古蜀语考论”研究、省科技厅项目“政府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主持校基金项目“裁判文书的语言与修辞”等。赵静,女, 1964年出生, 中共党员, 北京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挂职)

网上文章很多,观点很多,各说各的理,让人不知所措,感兴趣的话,建议买一本国际金融,了解一下基本原理。

赵静赵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出生:1965年 籍贯:河南罗山 学历:本科 现居:北京 现任:编辑 作品:共创作作品21部、计300万字。1999年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获奖:2004年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

赵雨发表论文

“当我最后一次关上已经空荡荡的家门时,知道自己把童年和青春永远留在那里了,以后的我,将是单纯追寻一个目标的机器。” 1 进入大学两年后,陈早已从那个惊魂的雷雨之夜走了出来。 一个印度传说中,国王深爱的王妃死去后,他耗尽大半生心血为她建造陵墓。待陵墓完工,国王却觉得其中放着王妃的棺木不协调,就让人将它搬走了。 当某件事在一个人心中占据过多分量,他会逐渐忘却最初的目的。球状闪电,已经代替失去双亲的痛楚,占据了陈心中的全部位置。 2 假期回到家,陈经历了种种难以解释的异象。 两年无人踏足的家里,桌上的灰尘只有薄薄一层; 离开前正放着的玻璃杯,现在却倒扣着; 父亲留下的水彩画上,赫然是自己考上大学后才建成的一座水塔...... 还有盥洗池边上的,半黑半白的长发。 那分明是母亲的头发! 他扔掉头发,在慢慢飘落到一半的高度时,头发消失了。 盛夏之夜,仿佛有一股寒气充满了这个家。 3 随着新学期大气电学课程的开始,陈遇到了张彬,他的第一位导师。 张彬是那种很典型的普通人,五十岁左右,个子不高,讲课也一般。唯一独特的地方,是他的腿有一点瘸。 陈第一次鼓起勇气,向张彬请教起了关于球状闪电的问题。出乎意料地,他似乎在这方面颇有研究。 它的历史记录,它的众多理论,它的目击案例和研究现状,他都能一一为陈讲述,甚至给出结论:要证明那些理论,除非在实验室产生球状闪电,但没人成功过。 对于张彬讲起这些时的淡然,陈感到吃惊;但是对于他的“博学”,陈却觉得理所当然。 但细想来,若不是多年搜集资料和潜心钻研,一般人怎么会对这样一个小众的领域如此熟悉。 重要的是,张彬为陈提供了一个线索:国内大气物理学界的学者曾在1962年7月,在泰山玉皇顶亲眼见过它。 4 新的学期,在张彬的邀请下,陈加入了一个课题小组。课题组有三个正式成员,陈、张彬、张彬的研究生赵雨。 借着这个机会,陈向张彬请教了关于研究雷电内部结构的问题,其实是旁敲侧击想知道如何对球状闪电进行研究,但张彬避开了他的“阴谋”。 他好像有意在逃避关于它的话题。 赵雨是这样形容张彬的:“他是这种人:如果一个钥匙掉到地上,他不会循着刚才发出响声的方向去找,而是找来一把尺子和一支粉笔,把整个屋子的地板打上方格,然后一格一格挨着找……” “在学术上,他们用所谓的严谨和严肃来掩盖自己的贫乏和平庸,你也看到了,大学里充斥着这号人。不过话说回来,时间长了,一格一格总能找到些东西,所以这些人在专业上也混得不错。” 张彬多年来“爬格子”得到的科研成果,是一种高压线上用的防雷涂料,这为他争得了一个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一成果后来在球状闪电捕获阶段,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课题进行的最后阶段,陈终于如愿可以测量雷电物理参数了。与陈不同,赵雨在这个项目中,是那种能混则混的人,看到陈做这些事时兴致高涨,就尽量把工作都推给他,自己去小河中钓鱼了。 5 张彬循规蹈矩,但是为人随和且实践经验丰富,距离陈的专业距陈的追求最近,所以陈在毕业后,考取了张彬的研究生。 令陈不解的是,张彬无论如何都不同意他将球状闪电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课题。他连赵雨那样的懒学生都能容忍,却不能接受自己选择向往的研究方向。 “年轻人不应该热衷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经过数次争辩,陈都不能说服张彬。他转而说服自己:“我是准备把一生都献给那个追求的,所以两年的研究生做什么课题,倒也不是很重要。” 虽然陈有着坚定的信念,但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探索那个谜。他深觉六年来的所学,只是让他认识到自己在它面前的弱小。 以往的沉淀让陈认识到,物理学不能带他走向目标。经过一系列思索,他转而将精力放在了数学上,并打算继续读博士。 “一接触到复杂的电磁和流体结构,数学描述就变得面目狰狞起来,怪异的偏微方程像一道道绞索,烦琐的矩阵如插满利刃的陷阱。” 6 陈的博士生导师名叫高波,是麻省理工的博士。他思维活跃,性格很有活力,与张彬是两个极端。 当然最重要的,是支持陈将球状闪电作为博士课题。 高波建议陈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其在数学上要完美精致,在计算机上要玩得转。 那不就是一个理论艺术品吗?陈觉得与张彬的主张相比,这在另一个极端上又走得太远了。 在高波的指导下,陈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球状闪电数学模型,并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在博士初期,陈到过一次泰山玉皇顶,在那里遇到了老同学赵雨,他当时是玉皇顶气象站的副站长。 在赵雨的帮助下,陈通过炊事员老刘了解了当年那一起球状闪电目击事件。 老刘称它为“滚地雷”。之所以能记得起来,是因为那颗“滚地雷”炸伤了一位当时在那里搞科研观测的研究人员。 那人正是张彬。他从那以后,就迷上了“滚地雷”。 这让陈极为震惊。于是在离开学院前,忍不住去找张彬问个清楚。 陈早已知道,张彬没有家室,独身一人生活。 张彬在他那套两居室里,向陈展示了其中一间藏着他秘密的房间。  ------ 这间屋子里,到底藏着什么呢?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前几日,在同学群聊天时,一位大学舍友说,正在读《三体》。 刚好家中有几本刘慈欣的书,包括《三体》一套三本,《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都是以前儿子看的书,我只负责买,却没看过。 最近迷上了喜马拉雅听书,于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的间隙,陆续听了几本,以弥补久不读书的空虚感。有多久没有从头到尾的读过一本书了,总有几个月了吧。最近读完的一套书,还是去年买的《天龙八部》。看着书柜里摆放不下的书,多是前几年买的,很多没开封,只是摆着而已。年初时,还做了个计划,要把家里没看过的书看完,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一本没动。原计划一周读完山海经,也没完成。 果然,长达一年的计划,根本没有可执行性。 而第一个周计划也已于昨日到期。其中写作完成的最好,9000字,占计划的九成。静心有六天完成,跑步最多是十分钟。财务管理的课,没听多少。山海经就开始两三天读了点儿,后期没动过。朗诵有五天完成。 这个计划在读书方面,虽然没有完成,但到今天下午为止,我读完了《球状闪电》,之所以是这本书,是因为有一天下班后,我想找《三体》有声书来听没找到,却找到了《球状闪电》音频。于是边做晚饭边听书。晚饭后又去儿子那儿找来这本书看。第一天晚上,看了没几页,就见周公去了。之后几天,早晚在家时,抽空便读,慢慢便被吸引了。干活时就继续听。最终其实是相当于读了一遍,又听了一遍。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在生日那天晚上,大雨倾泄,雷电交加,一个球状闪电进入了他的家里,将他的父母化为一堆白色的灰烬,他们穿得衣服和坐的椅子却是完好无损,冰箱里放的鸡鱼肉类全部冒着热气变成了熟食,冰箱没有一丝损伤,书架上的书化为灰烬,书架也是完好的。从此以后,他成了一个孤儿,并且有了终生追寻的目标,便是研究球状闪电。从此以后,他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只有那个遥远的目标。父母逝去的真正原因,他并没有向警方说明,没有人知道他那晚的遭遇和恐惧。 上大学后,他选了大气物理学这个专业,夜以继日的攻读与目标相关的科目,别的科目则基本上不管。大二时,他回了一次家,准备把房子租出去,却在家里发现了一些诡异之处,时隔两年家中无人,灰尘却很少,离家时没来得及倒扣过来的水杯是倒扣着的,父亲的一副画中竟然有两年内刚刚建成的一座水塔,洗手间内有一根半黑半白的头发但转瞬便不见了。 学校有个叫张彬的教授,五十多岁,他向教授请教关于球状闪电的问题,没有得到期待的答案,教授劝他不要把精力放在这个东西上面,他当然不会听。放假时,张教授请他一起去云南做一个项目,他认识了硕士研究生赵雨。后来,他成了张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但他的毕业论文,张教授不让写球状闪电。之后,他又成了高波教授的博士生。高教授与张教授完全不同,支持他研究球状闪电,并说若球状闪电的论文通过不了,他就辞职。虽然论文通过了,但高教授还是从大学辞职,去了雷电研究所任所长,并邀请他一起去,说可以继续研究球状闪电。 有一次,他路过泰山,便去了玉皇顶发现赵雨在那边的气象站工作,在那住了几天,认识了一个神秘的女孩林云,一场雷雨中,发现两人都沉迷于闪电,惺惺相惜,他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林云。并在那儿意外得知张彬教授在几十年前曾在这儿呆过,并被球状闪电所伤。张教授原来一直在研究球状闪电,他的爱人郑敏与他一起追寻球状闪电,并因此而去世。张教授把自己毕业研究成果(几大纸箱的资料)送给他,他在扫描张教授爱人照片时发现,照片上的人比实际看到的要衰老许多。 雷电研究所与林云所在的部队合作研究新概念武器,屡屡受挫。在丁仪院士加入后,很快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捕获了未激发状态的球状闪电,丁仪叫他空泡,空泡其实是一个个的宏电子,宏原子估计有几百公里那么大。几经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球状闪电武器研制成功,不同的球状闪电能进行不同的精准打击,比如动物,比如芯片,比如植物,但其缺点是易受电磁干扰,因此不能大规模用于战场。丁仪是个看似不靠谱,实则十分优秀的科学家,思想上天马行空,言论上我行我素,但宏电子以及之后的宏原子及原子核的研究都离不开他,没有他便没有所有这些成果。 主人公因小时候的创伤,对于研究武器很是抵触,在球状闪电武器执行完第一次任务,杀死了袭击核电站的恐怖人员和二十多名小学生之后,退出了基地,回到雷电研究所,从事龙卷风预报的研究。 之后的故事便是他后来听丁仪说起的。那时是战时,一场类似于球状闪电的打击,令方圆一千多公里的所有芯片失灵,停水断电,国内三分之一的国土一夜间回到农业社会状态。 丁仪说那不是球状闪电造成的,而是宏聚变的后果,原来他们捕获了宏原子核(弓),却在准备进行宏聚变实验时,遭到了军队高级领导的反对,林云铤而走险,强制进行了实验,导致了这一结果,林云化为量子态(因球状闪电死去的人和动物,介于活与死之间,处于量子状)。这次大规模的芯片毁灭事件,令敌国胆战心惊,宣布投降停战,因为若是多进行几次宏聚变,全世界都将退行到农业社会,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这个可能的结果也太可怕了。 书的结尾,丁仪那儿有一张照片,是林云和那些孩子的合影,就在基地的大楼前,那是量子态的林云和孩子们,因为她生前不认识这些孩子。主人公在家里的花瓶中发现一朵蓝色的玫瑰,并且有林云的香水味,但一有观察者出现,花便不见了。后来,他的孩子也看到过这朵蓝色的玫瑰。从此,那个空空的花瓶里,总会有干净的清水,半夜时,还会有花香溢出。他想,等到他临终之时,观察力会降到最弱,便能再次看到那朵玫瑰了吧。

事实是根本没有的,天才是与生俱来的才能,不过大部分数学家准确的说都不是所谓的天才,应该叫勤奋的“天才”勤奋和坚持才是最重要的,头脑是次要的

赵倩发表论文

关于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

摘 要:

体育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是文化的演进过程,体育运动只有在文化艺术的浇灌下才会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使人能够愉悦的现代体育运动本身就具备了文化审美特质,对体育与文学的相互融合以及对其美学价值的深究,有利于我们对体育运动的内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实现用艺术和审美的观点看待体育,提高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体育艺术;交融状态;美学价值

体育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不断积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抗争、融合的产物,是人类转变存活环境不断演进的一种实践行为。从当代社会发展的,体育也是文化艺术这个定义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作为艺术的体育、体育的艺术很大程度具有相互的艺术交融性。探析艺术形态下的体育及其美学价值以及体育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加清晰其当今乃至未来的发展规律和文化走向,这对于体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与艺术的产生源自人类的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体育和艺术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均趋向于劳动创造了体育, 也就是说体育的源头是人在生活实践中的劳动。然而,提出进化论学说的达尔文的关于人类来自雨猿类的进化理论对劳动创造了体育这个理由提出了疑问,带着这些女疑问许多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 于是又产生出了游戏说、模仿说、健身说等。正是学界对体育的源头争论不休的状态下,产生了体育和艺术均起源于人类劳动的理论。

笔者在这里更趋向于体育和艺术来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也就是“劳动说”因为,人类在最初的生活往往与自然和环境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自然界为人类的存活提供了可用的物质,为了获取这些物质,人类自然会付出劳动,而获取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要想得到大山中的果实,就需要人类爬山涉水、或者是翻山越岭,要想获得动物的身体就需要人类去狩猎,而动物是不会听命于狩猎者的安排,而是要设法躲避这些危险,以免失去生命,人类与动物的这种博弈,自然会使人的意识发生质的转变,这样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提升,他们也在总结得失,交流各种劳动的经验和技巧,同时在不断地交流中产生出更多的技术和手段。像狩猎会演变成射击,涉水过河演变成游泳、骑马行进会演变成马术,凡此种种的人类社会实践无一不与当今的体育和艺术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会产生体育和艺术。

体育比赛中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游泳等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那些在运动场上的竞技,无论是展示运动员的身体,还是运动员的技术表现,均散发着艺术魅力。现在体坛上列入比赛项目的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艺术表演类项目,完全没有脱离开体育这个范畴,加上在运动员在人体运动的同时,伴随着背景音乐的渲染,优美、流动、张扬、娴熟等艺术技巧得以呈现,千百年来, 能够反映趣味横生的体育运动的艺术作品成列在艺术世界的走廊,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性、道德、精神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人类艺术宝库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二、体育的文化表达与艺术交融状态的形成

(1) 体育与艺术的是两种文化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它们都具有文化外显、文化表达和文化的传递实行,体育与艺术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单打独斗和孤立无援的存在,它们在人的价值取向作用下,不断地发生着交融和演进,在体育和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体育伴随着人类对文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导致了它从实际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不断向着艺术领域靠近,并不断被艺术的元素吞噬和演变进而实现与之融合,这种演进着的相融就使竞技体育具有了审美和艺术价值。

(2) 体育与艺术这两种超自然的文化形式,在他们相互作用下,以文化的样式显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这种联系着的文化存在,在其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在推进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我们知道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竞争中进化,在不断的进化中再竞争。这种循环的竞争和进化的过程使得人类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竞争是人类存活、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同时也人类展示自我力量和个性。这种需要和天性在人类生活中的展示就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自我、用身体和长期总结出来的存活技术演绎着竞争的场景, 向人们诠释身体运动中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文化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引领下,走进追求 的呈现与灵魂的散发完美结合的领域, 将体育从单纯的身体运动和改造这一狭隘认知通道中冲出来, 让体育运动成为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变化的文化支撑。

三、从体育文化的视觉看体育与艺术交融的美学价值美

冲击着欣赏着感官,让人的情绪和情感发生着剧烈变化,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会不时地做出审美判断。

(1) 体育艺术的美学催生人的精神之美。每次大型的国际比赛的开赛,总会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在令人瞩目的状态下,我国的运动员他们不仅是带着身体去参加竞技,很大程度他们会代表着13亿国人的期盼去参与比赛,每当比赛结束,当我国获得金牌与动员站在神圣的领奖台上,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此时被牵动,会随着五星红旗的神升起和《国歌》的响起,人人的内心会涌动起一种无不愉悦的豪感,许多人会在这样的情形下流出激动地眼泪。这一刻的喜悦令每个观看比赛人精神大厦倾倒,一股自豪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一刻就是体育精神赢得了国人在其道德、价值、精神、审美的认同。

(2) 在现实中,从事体育运动或艺术创造人们,往往会试图用内心美的理想实现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心里走向,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现实性,因为每一个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实践者中会遇到不可预见的遭挫折与困难, 就是这样的悲喜交织,痛苦与愉悦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 使追寻体育与艺术交融的探求者对生命的作用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样的领悟会将人带入到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人生空间。在享受体育艺术的人群中,很多人内心十分清楚自己并没有体育或艺术天赋, 可是他们却在体育与艺术活动乐此不疲, 这样的人群就是在享受体育与艺术所赐予的美。

结语:

中国体育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升华,那些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那些在苦练中流血流汗的付出和牺牲,凝聚了体育运动员美的精神追求和他们对生命作用的诠释,体现在他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体育艺术。已经成为了他们超越现实的审美品质,引导着人们在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在创造与享受着美丽的人生。人们会感受体育艺术的无穷魅力,领略生命存在的作用,让体育与艺术的美学价值成为人类对生命追求的激励。

参考文献

[1] 孙葆洁.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86.

[2] 魏锦龙.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双向律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47.

[3] 乔彪.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1):130.

[4] 翟文明.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673.

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体育舞蹈兼具体育与舞蹈的综合效用,同时还有很强的娱乐交际功能,因而备受青年学生喜爱。2003年以来,体育舞蹈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以休闲娱乐活动的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随之步入高校课堂,然而,体育舞蹈教学在内容设置、教学措施、器材场地及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还有待改善提高。文章针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问题展开调查,找出影响课程教学的问题根源,以期为今后的体育舞蹈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舞蹈教学 问题

体育舞蹈教学进入高校,有利有弊。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10所普通高校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师资、场地不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正视体育舞蹈教学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规律的良性循环。

一、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

影响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原因有很多,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专业体育舞蹈教师的缺乏成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得较晚,刚开始没有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教师可谓寥寥无几,师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及时得到补充。另外,有些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大多也是转行过来,有的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教学,其专业技术水平相对也不是很高,教学经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特有的锻炼方式决定了对体育舞蹈教学设施的要求很高。体育舞蹈教学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黑龙江地处东北,每年寒冷的气候占多半,室内场地设施建设影响着体育舞蹈教学,成为舞蹈教学的根本物质保障。但事实是,黑龙江省有些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的专用场馆、专用教室、设施和器材等教学设施相对还不够完善。

三、教学教材不够规范

教学教材是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基础和关键,对体育舞蹈教学来说,这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材料。在黑龙江省有部分高校,其体育舞蹈教学资料基本上都是学校自编的,缺乏统一的教学教材,教学内容也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创编。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材短缺的原因,也在于有些学校对体育类课程重视不够,甚至有的将其置于教育学科体系中的辅助或次要位置。近些年来,虽然很多学者出版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理论专著,但对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而言,其内容也都不能各有适用,这就导致有些高校教学内容无章可循、各自为政,从而阻碍了体育舞蹈课的持续发展。

四、课时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舞种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培养学生的身体表现力和乐感,增强其兴趣爱好。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教学内容较多,一学期36学时的教学课时很难更理想地完成各个学校的教学任务。此外,许多学生也不满足于简单的形体姿态与基本动作学习,既想学习交谊舞,又想学习国标舞,想从中提高自己的舞蹈技术水平,他们中大多数觉得体育舞蹈课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加之有些学校把体育舞蹈列为其学科体系中次要、辅助的地位,因此,合理设置体育舞蹈教学课时,对改善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力度十分有益。

五、体育舞蹈学习观的改善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得较晚,各类体育舞蹈活动不多,只有哈尔滨地区的高校有些体育舞蹈竞赛,其他地区的学校参加的较少,许多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也缺乏对体育舞蹈的锻炼与娱乐价值的发现。而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和锻炼环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将体育舞蹈的教学延续到课堂之外。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课时偏少,不能满足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外体育舞蹈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部分大学生想进一步提高体育舞蹈技能愿望,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舞蹈的宣传,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外体育舞蹈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观念和意识。再者,体育舞蹈的普及有利于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学有所用,体育舞蹈也能缓解人的压力,娱乐心情,从而让身体得到锻炼。

六、教学内容的改进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自身教学的发展不相适宜,也是阻碍黑龙江省有些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原因之一。黑龙江由于地处东北边陲的特殊生活环境,对体育舞蹈接触相对不多,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差,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合学校自身教学的内容十分重要。国际标准交谊舞对于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了解和喜欢的体育舞蹈多为舞厅里常见的那些舞,体育舞蹈又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配套教材和专项理论,所以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面窄,使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针对体育舞蹈独特的功能与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师资水平,选择低年级学生容易学会的舞厅里常见的一些舞的套路及组合动作,还有对高年级有一定体育舞蹈基础的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国标舞套路组合动作,这都为满足包括一些没有选修上体育舞蹈课学生的要求大有裨益。因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育者,大力提倡推广体育舞蹈教学及开展俱乐部活动,多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刁在箴.体育舞蹈[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董俊.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

[3]赵倩.我国体育舞蹈竞赛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

[1]智联腾,赵倩,敖光明,于静娟. 天然彩色棉纤维特异表达启动子LTP3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特异性[J]. 热带生物学报,2011,(2). [2]裴黎,牛慧媛,涂政,彭建雄,马原,从斌,毛泽善,于静娟. 改良高盐低pH方法提取陈旧大麻DNA初探[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3). [3]李博,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基因pf40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J]. 中国农业科学,2009,(9). [4]PROMMEE Wittaya,王梅珍,朱登云,赵倩,敖光明,于静娟. 水稻悬浮细胞再生及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影响因素(英文)[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11). [5]梁玉玲,于静娟. 新型白化型除草剂靶标酶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及其耐性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12). [6]夏玉凤,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融合基因gfp-lacZ在克隆载体pGEM3Z-f(+)中高效表达[J]. 生物技术,2006,(4). [7]王小娟,王海彬,于静娟,杨俊兴,黄志伟. 利用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体系研究仙灵骨葆对雌激素受体的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2006,(23). [8]杨龙峰,于静娟,陈明勇,敖光明.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初步表达[J]. 动物医学进展,2007,(2). [9]杨翅春,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玉米花青素调节基因Lc对转基因烟草和矮牵牛花色的影响[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 [10]刘颖慧,于静娟,敖光明,赵倩.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谷子的影响因素(英文)[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7,(7). [11]李邱华,洪波,仝征,杨英杰,马超,于静娟,高俊平. 新铁炮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Zm401基因的导入[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1). [12]黄大军,于静娟,文建成,顾晓明,房毅,李伟华. 滇Ⅰ型不育系繁殖父本花粉密度与母本异交结实的关系[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13]裴黎,牛慧媛,毛泽善,于静娟,凃政,彭建雄,张颖,张贵芹,郭佳. 云南大麻DNA的提取及检测初步研究[J]. 刑事技术,2008,(5). [14]夏玉凤,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PF40的亚细胞定位研究[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11). [15]冯晓燕,于静娟,赵倩,敖光明. 谷子脂转移蛋白cDNA的克隆及特性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1). [16]张文河,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转兔防御素基因(NP-1)玉米植株的获得及其抗病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4). [17]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番茄花粉特异表达的高赖氨酸蛋白基因(tsb)的克隆与特性分析[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2). [18]赵倩,赖凡,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的克隆[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1). [19]薛静,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f103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0]王为民,赵倩,于静娟,朱登云. 水稻营养品质的改良[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5). [21]王为民,赵倩,朱登云,于静娟,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和bar基因导入水稻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4). [22]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改变天冬氨酸激酶和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调控活性提高玉米中游离赖氨酸含量[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3). [23]张革平,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赵倩. 外源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对转基因玉米种子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4,(12). [24]郎志宏,于静娟,朱登云,赵倩,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gLR的克隆及其对提高玉米种子中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作用[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5). [25]薛静,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种子特异表达f128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5). [26]刘颖慧,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根癌农杆菌介导谷子的遗传转化[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 [27]王为民,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水稻转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sb401)植株的获得及种子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分析[J]. 作物学报,2005,(5). [28]于静娟,国凤利,赵德刚,傅永福,韩玉珍,敖光明,孟繁静. 矮牵牛花同源异型基因fbp2的克隆及其对烟草花形态的影响[J]. 植物学报,1999,(1). [29]张秀君,刘俊起,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用基因枪将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4). [30]傅永福,赵德刚,韩玉珍,于静娟,孟繁静. 花同源异型基因FBP2调节叶片中过氧化物酶的表达[J]. 植物生理学报,2000,(4). [31]张七仙,刘俊起,李成霞,张秀君,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一种简捷的同时提取植物总DNA和总RNA的方法[J]. 中国农业科学,2001,(4). [32]敖光明,于静娟,赵倩. 天然彩色棉的研究进展及其有待解决的问题[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1). [33]孙学辉,敖光明,于静娟,赵倩. 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2). [34]李成霞,刘俊起,于静娟,赵倩,敖光明. 玉米花粉特异性基因ZM401 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4). [35]于静娟,徐南方,孟繁静. 大麻雄蕊特异蛋白质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3). [36]于静娟,敖光明. 水稻10kD富硫醇溶蛋白基因在马铃薯中的表达[J].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4). [37]于静娟,韩玉珍,赵德刚,傅永福,孟繁静. 玉米赤霉烯酮与大麻的性别表达[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5). [38]李秀菊,于静娟,姚槐应,孟繁静.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3). [39]于静娟,敖光明. 水稻10kd富硫醇溶蛋白基因的分离及序列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3,(1). [40]王珲,于静娟,孟繁静. 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期内源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对抽穗的影响(简报)[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1). [41]郎志宏,于静娟,朱登云,赵倩,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gLR的克隆及其对提高玉米种子中蛋白质和赖氨酸的作用[A]. 林栖凤.科学出版社[C].: 科学出版社,2004:. [42]于静娟,梁翰文,朱登云,薛静,赵倩,敖光明. 一种种子特异性高效启动子及其应用[Z]. CN101063139: ,2007. [43]敖光明,于静娟,赵倩,郎志宏.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以及提高禾本科作物种子中赖氨酸和蛋白质含量的方法[Z]. CN1317570: ,2001. [44]敖光明,赵倩,于静娟,朱登云,彭鹏,张秀君,孙学辉. 改良禾本科作物品质的方法[Z]. CN1317572: ,2001. [45]敖光明,于静娟,赵倩,戴晓燕,,李成霞. 与花粉发育相关的非编码RNA的cDNA以及制备雄性不育植物的方法[Z]. CN1523108: ,2004. [46]敖光明,赵倩,于静娟,冯晓燕,,刘颖慧. 植物顶端发育相关的cDNA以及减弱植物顶端优势增加分枝数目的新方法[Z]. CN1523109: ,2004. [47]苏震,徐文英,于静娟,赵琳娜,刘凤霞,周少霞. 一种植物耐低温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 CN101289502: ,2008. [48]苏震,徐文英,于静娟,赵琳娜,刘凤霞,周少霞. 植物耐低温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 CN101289503: ,2008. [49]于静娟,敖光明,赵倩,刘俊起,李成霞,王冬雪. 一种花药绒毡层和花粉特异性高效启动子及其应用[Z]. CN101532015: ,2009. [50]于静娟,赵琳娜,赵倩,敖光明. 利用植物铝诱导表达基因增加植物抗铝性的方法[Z]. CN101532029: ,2009.

科研项目激光等离子体参数诊断技术研究(SWUQ2006039),西南大学青年基金。代表性论文(1)J.Huang*, Q.Zhao, G.Jiang, Energy levels,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and electron impact excitation collision strengths for Xe XXVII, Atomic Data & Nuclear Data Tables, 93:864-906 (2007)(2)方芳*、朱瑜、赵倩、蒋刚、王红艳,Study of Structures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dn-1Pb and Pdn (n≤8) Clusters,结构化学,26(9) : 1092-1096(2007)(3)黄杰*、赵倩、彭枫、朱正和,Li-like Fe-L壳层等离子体辐射光谱模拟,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4 (4) : 793-798(2007)(4)赵倩*、黄杰、蒋刚,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Χ1Σ+, A1Σ+and B1П state of LiH by SAC/SAC-CI method,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4 (3) : 533-536(2007)

  • 索引序列
  • 赵公发发表论文
  • 赵晶发表论文
  • 赵静发表论文
  • 赵雨发表论文
  • 赵倩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