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基因工程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一 摘 要: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基因工程是一项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术。可以把某一生物的基因转殖送入另一种细胞中,甚至可把细菌、动植物的基因互换。当某一基因进入另一种细胞,就会改变这个细胞的某种功能。这项工程创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组基因。它不仅为医药界带来新希望,在农业上提高产量改良作物,并且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提供解决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侦查。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是怎么样呢,而又有哪些利弊? 关键词: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基因工程利弊 一、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发展 1.概念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2.发展 生物学家于20 世纪50 年代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从微观层面更进一步认识了人类及其他生物遗传的物质载体,这是人类在生物研究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60 年代以后,科学家开始破译生物遗传基因的遗传密码,简单地说,就是将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每一种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弄清楚。在搞清楚某些单个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基础上,进而进行有计划、大规模地对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图谱进行测序和诠释。 (二)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发展现状 (1)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方面。运用基因工程方法,把负责特定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去,构建转基因植物,有抗病虫害,抗逆,保鲜,高产,高质的优点。 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方法。 ①增加农作物产品营养价值如:增加种子、块茎蛋白质含量,改变植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比例等。 ②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如: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抗除草剂等性能。 ③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若能把禾谷等非豆科植物转变为能同根瘤菌共生,或具固氮能力,将代替无数个氮肥厂。④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率。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全世界药物原料的 25% ,如治疗疟疾的奎宁、治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治疗高血压的东莨菪碱、作为麻醉剂的吗啡等。 ⑤运用转基因动物技术,可培育畜牧业新品种。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产业之一,前景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对预防人类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并且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 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 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 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 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 1 年之久。90 年代后期问世的DNA 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 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一)发展前景 基因工程应用重组DNA 技术培育具有改良性状的粮食作物的工作已初见成效。重组DNA 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注往可以使一个生物获得与之固有性状完全无关的新功能,从而引起生物技术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人们可以在大量扩增的细胞中生产哺乳动物的蛋白质,其意义无疑是相当重大的。将控制这些药物合成的目的基因克隆出来,转移到大肠杆菌或其它生物体内进行有效的表达,于是就可以方便地提取到大量的有用药物。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事例,其中最突出的要数重组胰岛素的生产。 重组DNA 技术还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它的影响所及有疾病的临床诊断、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新型疫苗的研制以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研究等诸多科学,并且均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二)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1.基因工程的利 遗传疾病乃是由于父或母带有错误的基因。基因筛检法可以快速诊断基因密码的错误;基因治疗法则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这类疾病。产前基因筛检可以诊断胎儿是否带有遗传疾病,这种筛检法甚至可以诊断试管内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两天大,尚在八个细胞阶段的试管胚胎。做法是将其中之一个细胞取出,抽取DNA,侦测其基因是否正常,再决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发育。胎儿性别同时也可测知。 基因筛检并不改变人的遗传组成,但基因治疗则会。目前全世界正重视发展永续性农业,希望农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要生生不息,不破坏生态环境。基因工程正可帮忙解决这类问题。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 2.基因工程的弊 广泛的基因筛检将会引起一连串的社会问题。虽然基因筛检可帮助医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疗病人,但可能妨碍他的未来生活就业。基因工程会产生“杀虫剂”的作物,也可能对大环境有害,它们或许会杀死不可预期的益虫,影响昆虫生态的平衡。转基因食品不同于相同生物来源之传统食品,遗传性状的改变,将可能影响细胞内之蛋白质组成,进而造成成份浓度变化或新的代谢物生成,其结果可能导致有毒物质产生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甚至有人怀疑基因会在人体内发生转移,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包括: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不自然食物所引起其它损害健康的影响;应用在农作物上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抗除草剂的杂草会产生;疾病的散播跨越物种障碍;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的损失;生态平衡的干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基因工程的发展将成为必然。尽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但是仍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能源而且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们发展基因工程的同时应该尽力避免一些危害,而让有利的方面尽可能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宏.2004.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 [2]胡银岗.2006.植物基因工程.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3]刘祥林.聂刘旺.2005.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4]陆德如.陈永青.2002.基因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王关林.方宏筠.2002.植物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二 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发展概况 【摘要】近些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制药产业突飞猛进,本文就一些相关的重要蛋白药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基因工程 蛋白药物 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55-03 基因工程制药是随着生物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1980 年,美国通过Bayh-Dole 法案,授予科学家 Herbert Boyer 和 Stanley Cohen 基因克隆专利,这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1982 年,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标志着生物制药业从此走入市场[1]。 生物制药业有不同于传统制药业的特点:首先,生物制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其次,生物制药有利于突破传统医药的专利保护到期等困境;再次,生物制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性;此外,生物制药具有较长的产业链[1]。生物制药业这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其在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生物药物品种也是逐渐增多[2](图一)。 当前生物制药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生物制药的产值及利润增长迅猛, 2006-2008年三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2](表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生物药的热点逐渐聚焦到通过新技术大量生产一些对医疗有重要意义且成分确定的蛋白上。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中,蛋白质类药物超过50%[3]。而这些源自基因工程菌表达的蛋白,如疫苗、激素、诊断工具、细胞因子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疾病或感染的预防;临床疾病的治疗;抗体存在的诊断和新疗法的发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1.需求性,天然蛋白的供应受限制,随需求的不断增加,数量上难以满足,使它得不到广泛应用;2.安全性,一些天然蛋白质的原料可能受到致病性病毒的污染,且难以消除或钝化;3.特异性,来自天然原料的蛋白往往残留污染,会引起诊断试验所不应有的背景[4]。 以下将介绍一些基因工程产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发展。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下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985年科学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实验室获得重组人EPO(rhEPO),1989年安进(Amgen)公司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Epogen获得FDA的批准,适应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5,6]。 2001年,EPO的全球销售额达21.1亿美元,2002年达26.8亿美元,2003年全世界EPO的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创下生物工程药品单个品种之最,是当今最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用过EPO的大多数病人感觉良好,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或功能失调。重组体CHO细胞可以放大到生产规模以满足对EPO的需求。 2 胰岛素 自1921 年胰岛素被Banting 等人成功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仅2000年,胰岛素在全球范围内就大约延长了5100万名I型糖尿病病人的寿命。20世纪80年代初,人胰岛素又成为了商业现实;80 年代末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和酵母都被用作胰岛素表达的寄主细胞[7]。 国内外可工业化生产人胰岛素的企业只有美国的礼来公司、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法国的安万特公司和中国北京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胰岛素类似物也仅在上述4个国家生产,且每个公司只能生产艮效或速效类似物巾的个品种,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产业化的技术难度特别大,若无高精尖的高密度发酵技术、纯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是无法实现的[8]。 3 疫苗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所示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t raditional vaccine) 和新型疫苗(new generation vaccine)或高技术疫苗( high2tech vaccine)两类,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作用也从单纯的预防传染病发展到预防或治疗疾病(包括传染病) 以及防、治兼具[2]。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付艾滋病、癌症、肝炎等多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疫苗开发取得巨大进展,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9], 2007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就已达到163亿美元,据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疫苗市场正以超过13%的符合增长率增长。而我国是疫苗的新兴市场,国内疫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年增长率超过15%。 在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疫苗、抗体药物生产中,Vero细胞、BHK21细胞、CHO细胞和Marc145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技术支撑着行业的技术水平[4]。建立细胞培养和蛋白表达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生物反应器背景下的疫苗生产支撑技术是当前国际疫苗产业研究的重点。 4 抗体 从功能上划分,抗体可分为治疗性抗体和诊断性抗体;从结构特点上划分,抗体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抗体可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癌症和炎症等[10,11]。抗体药物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较低甚至几乎可以忽略的毒性。另外一个优势是,抗体本身也许既可被当作一种治疗武器,也可被用作传递药物的一种工具。除了全人源化抗体以外,与小分子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有效载荷有关的结合性抗体也已经在理论上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12]。 治疗性抗体是世界销售额最高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2008 年治疗性抗体销售额超过了300 亿美元,占了整个生物制药市场40%。在美国批准的99 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抗体类药物就占了30 种;在633 种处于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中, 有192 种为抗体药物,而在抗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治疗性抗体占了一半[2]。截止200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见表二[13]。 参考文献 [1] 章江益, 孙瑜, 王康力.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及启示[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5): 11-14. [2] 王友同, 吴梧桐, 吴文俊.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药物生物技术[J]. 2010, 17(1): 1-14. [3] 吴梧桐, 王友同, 吴文俊. 21世纪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与展望[J]. 药物生物技术. 2000, 7(2): 65-70. [4] 储炬, 李友荣.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5] Koury MJ, Bondurant MC. Maintenance by erythropoietin of viability and maturation of murine erythroid precursor cell[J]. Cell Physiol, 1988, 137(1):65. [6] Cuzzole M, Mercurial F, Brugnara C. Use of recombinant human Erthro-poietin outside the setting of uremia[J]. Blood, 1997, 89(12): 4248-4267. [7] 李萍, 刘国良. 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1): 19-20. [8] 张石革, 梁建华.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与应用[J]. 药学专论. 2005, 14(11): 21-23. [9] 徐卫良. 生物制品供应链优化与供货提前期缩短问题研究――基于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的实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10] Presta LG.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f therapentic antilodies[J]. Curr Opin Immunol, 2008, 20(4): 460. [11] Liu XY, Pop LM, Vitetta ES. Engineering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J]. Immunol Rev, 2008, 222: 9. [12] 陈志南. 基于抗体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前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J]. 2007, 1(1): 2. [13] 于建荣, 陈大明, 江洪波. 抗体药物研发现状与发展态势[J]. 生物产业技术. 2009, 1(3): 49.看了"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2. 高二生物基因工程知识点梳理 3. 浅谈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 5. 关于蔬菜种植的学术论文
党总支书记李筱英,女,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3月出生于新疆伊犁。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工业系木材机械加工专业,同年留校工作。曾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园艺学院党委副书记、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国际学院副院长兼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曾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进工 作者”、“巾帼建功”等荣誉称号。李筱英同志具有多年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经验,于2006年创造性地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面对面约谈工作”,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面约谈制度”。参加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新疆“绿证教育”《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与法规》教材一部。李筱英 党总支书记主持学校全盘工作常务副校长韩党卫,男, 1965 年 7 月出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聘为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兼职副教授,杨陵区教育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历任原陕西省农科院子校教导主任、校党支部副书记兼副校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荣获陕西省农业厅“优秀团干部”、杨凌示范区“优秀校长”、陕西省教育厅“十五”专项课题研究优秀个人、杨凌示范区高考工作优秀管理者等荣誉称号。韩党卫常务副校长历史高级教师分管高中部工作副校长张书民,男, 1963 年 8 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先后担任原陕西省农科院子校教务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兼高三语文课教学工作。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兼职副教授,杨陵区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参加陕西省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并被评为优秀学员。曾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政管理先进工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党员”“杨凌示范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杨凌示范区优秀教师”“陕西省农科院先进工作者”“杨陵区中考优秀管理者”“武功县优秀教师”“武功县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武功县学雷锋先进个人”“杨陵区高考会考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张书民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分管初中部工作校办主任刘杰,男,汉族,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曾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多次在学校作德育和法制报告,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刘杰校办主任物理高级教师主持校办日常工作教务处主任王联科,男, 1959 年 10 月出 生,毕业于陕西省教育学院,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职称。多年从事初中、高中数学教学和管理工作,曾获国家奥赛“优秀辅导员”、省级优秀班主任、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县“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教育教学工作显著,曾担任过政教主任、副校长等职务。王联科教务主任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初中教务工作教研室主任 寇建国 1982 年元月毕业于陕西师大政教系。正高级教师职称。陕西省特级教师。曾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第一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代会代表、第一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代会代表。多次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进工作者。1995年任中学高级教师以来,14次获得校、区级高考、会考先进个人称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7篇,其中有3篇发表在《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上,主持、参与多项省级课题,被评为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区新课程改革先进集体(2010.11)、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2010.12)、全省教育学会系统2009—2010年度先进集体(2011.1)、特色建设先进学校(2011.5)、全省中小学校百佳网站(2011.9)、第一批办学特色示范学校(2012.12)、区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2012.2)、全省校本研修工作先进集体(2015.1)寇建国教研室主任高中政治教师 市级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学校教学研究和校园网管理工作总务处主任李华,男,汉族,1960 年 10 月生,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大学本科学历。多年从事教学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具有丰富的后勤管理工作经验,曾担任政史地教研组组长, 多次获得先进奖励。李华总务主任历史高级教师负责学校后勤工作教务处副主任曹发禄,男, 1962 年 5 月出生,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 多年从事初中、高中数学教学和管理工作,曾荣获 “陕西省农科院先进青年”、陕西省数学竟赛委员“优秀辅导教师”、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数学会奥林匹克贰级教练员”、“高考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曹发禄教务副主任数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高中部教务处工作艺术活动中心主任王曦卓,男,汉族, 1962 年 5 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外语教学研究会会员。多年从事英语教学和管理工作,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多年,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获得多项荣誉,被学生称为“我们的良师益友”。王曦卓艺术活动中心主任英语高级教师负责学校艺术工作教研室副主任陈军,男,汉族, 1970 年 8 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大学本科学历。多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教育理论,能专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课堂的重难点分明,条理性强。工作刻苦、认真,实践能力强,能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积极撰写学科论文并在刊物中发表,在课题研究中也有较好的成绩。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多次被评为“杨凌示范区教学能手”、“杨凌示范区优秀班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陈军教研室副主任化学高级教师负责学校教研工作政教副主任 王忠俊,男,汉族,197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数学系,1999年7月开始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善于钻研,积极思考,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多年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获杨陵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陕西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录像课评比活动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获三等奖,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王忠俊政教副主任数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初中部政教工作质量保障室主任王 旭,男,本科学历, 1980 年参加工作,数学高级教师,陕西省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现任学校质量保障室主任。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担任教研组长 16 年,年级组长4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 25 年。教育教学成绩优秀,培养的学生高考数学单科成绩达到全省最高分,多次获得高考先进个人。在省级以上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 12 篇,撰写出版高中数学同步辅导丛书12本,共计240多万字。多次担任校、区青年教师赛教评委。王旭质量保障室主任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团委书记徐恒明,男,汉族, 1976年1月出生,1999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7月开始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004年至2006年在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6年至今兼任学校团委书记。曾获“数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杨陵区新课程优秀执教者”、“杨陵区中考优秀班主任”、、“杨凌区高考先进个人”、“陕西省第四届中学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与观摩活动中荣获说课一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团干部”等荣誉。
发表期刊论文的整体流程:1.投稿先根据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期刊,写作后进行投稿。2.三审三校初审责任编辑对已登记编号的来稿进行初审,初审的主要内容为:1. 有无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2. 是否违反保密性和著作权的有关法规;3. 是否符合办刊方向;4. 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如何,确定有无必要请专家复审;5.论文组成的各要素是否齐全,图表是否符合要求,格式是否规范;复审即专家评审。通过初审的论文,及时送评审专家库中的有关专家评审,复审的重点是学术水平。为保证审稿的公平、公正,采用“内稿外审,外稿内审”的原则。审稿专家建议“修改后发表”,并有重要修改意见时,应将稿件作退修处理,必要时再次复审。复审时间为两个月。终审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在前二审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审理,并提出拟用稿清单,供常务编委会会议定稿。3.录用通知有些录用通知就在官网系统里,有些录用通知通过邮件发送,收到录用通知后就静等出刊就好啦。4.出刊期刊出版后,杂志社会把纸质版样刊寄给作者。5.检索文章出刊后1-3个月被网站收录,比如知网、维普、万方、龙源,可以上网检索到。(有需要文章上网朋友要注意这一点)如何投稿:投稿是有技巧的,而不是说写完学术论文就大功告成,而且还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例如; 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是金融行业,那你就投稿在相关领域的期刊社上,又或者你是为了评定职称,那你就要根据当地的政策文件来选择,核心还是普刊。千万别小看了这一步,这是很多新手小白第一次发表期刊论文最容易踩的坑。哪些行业可以准备期刊论文?教师、工程师、经济师等发表期刊论文通常是为了每年的职称评定,而像医生、大学生、金融行业、科研人员等,都可以根据自身领域的发展空闲去规划发表期刊论文。
400元一人。陕西省物价局、省财政厅日前调整了高级职称评审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伤残鉴定两项收费标准,均从12月起执行,其中高级职称评审费调整为400元/人。为体现对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省人事厅今年在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增加了论文答辩环节,使评审费用有所增加,经核定,省人事厅职改办批准的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的高级职称评审费调整为400元/人,职称评审的其他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仍按原规定执行。
在满足学历工作年限等基本条件后,需要准备业绩材料。继续教育学时作为申报基础条件之一,若是未完成规定的学时,将无法参与职称评审。业绩材料包括论文、专利、著作等,因为评审周期较长,所以建议提前发表。不同职称级别和地区,所需要的业绩材料也是不同的,具体会有相关文件的要求。流程大概就是:(1)准备论文:如果论文已经准备好了,按照论文找合适的期刊就好;如果论文没写好,建议还是先找合适的期刊,然后参照期刊的要求进行论文的写作,这样能更容易通过审核。(2)投稿:将论文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期刊编辑部。(3)审核:核心期刊一般是同行评审制度,编辑部会把你的论文转发给三个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由他们提出意见,编辑部会举行会议研究这三个专家的意见后作出录用或者修改或者退稿的决定。这也是核心期刊审稿时间长的原因。普通期刊一般由编辑部自己审核,速度比较快。(4)录用:审核通过后,编辑部会开一个录用证明给作者,作者支付相关版面费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5)出刊:热门期刊的刊期通常排在一年以后了,而冷门的刊经常还在收上一年的版面。一般的出刊时间是在3-6个月左右,出刊后编辑部会付费邮寄给作者一本样刊。(6)上网:如果是上知网的期刊,那么出刊1-3个月后,作者就可以在知网上检索到自己的文章了。至此,整个发表流程完成。
2018年我的第一篇SCI论文终于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F 5.878) 上在线发表了。回想起这篇文章的发表过程,其中的各种滋味至今让我不能忘怀。在此期间,PromiseApi论文编辑在英文修改润色方面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我是2017年3月22号开始投出去第一稿的,当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投10分以上或I区的杂志,因为我的研究领域比较专业,主要是心血管系统方面,这个领域的杂志呈现两极分化,10分以上的就是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这些顶级杂志,有点望而却步,就先选择了Nature Communication,投出去后心里很忐忑,不敢去系统看状态,每天祈祷只要没消息就是好消息,期待能够送审。不幸的是两周后拒稿,没有任何意见。当时很郁闷,因为觉得这是最有希望中的一本杂志,这下没有机会再投了。由于没有什么意见,也不知道自己文章的不足到底在哪里。当时正赶上清明节小长假,没办法,只有继续选择杂志改投。 第二次投了Development Cell,这个杂志是Cell旗下的,发育学领域的I区杂志。同样10天左右拒稿,没有任何意见。连续两次被秒拒,心里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和老师商量后决定继续冲击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毕竟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充裕。我试着打开所有相关杂志的列表,将IF降序排列,从而去物色一些在10-15分范围内的杂志。第三次投稿选择了Plos Medicine,自己只是看了它的投稿须知,觉得值得一试,但并没有去PubMed上检索它发表的文章(其实这点很重要,要以PubMed检索看杂志习惯发哪一类文章)。这次速度最快,2天就拒了,原因是该杂志更倾向接收临床研究的文章,而我的是纯基础研究,于是推荐我选择专业性的杂志。但是符合预期的相关杂志实在不好找,又折腾了几天,最终决定选择EMBO J(欧洲分子生物学会杂志),但我的心里不是很踏实,这类期刊机制一般研究得都很深入,而我的实验做的有限。果真,又一次被拒稿了! 唉!真是我待SCI如初恋,SCI虐我千百遍啊!冲了个澡,搓搓脸,清醒清醒,继续战斗。无独有偶,我在论坛投稿板块不经意间看到Cel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和我的研究挺像,立即去搜了下Cell Research这本杂志。哇塞,14分多,而且编辑部还在上海,我心里一阵狂喜,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经与导师商量确认,决定就投它了。记得第二天就赶上了科里的毕业答辩,师兄师姐的答辩我们是必须要参加的,我咬咬牙,下定决心一定要当天投出去,然后开始马不停蹄地修改格式、填写投稿系统,等一切搞定提交后将近已是凌晨5点,东方开始泛出了鱼肚白。研究生答辩是8点半开始,我赶紧爬上床补一会儿觉,答辩那天早上碰到导师,他向我点头致意并发来信息说辛苦了,当时我很感动,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正如那句话说的,幸福的人们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半个月后很不幸还是被拒了,Cell Research近年来影响因子飙升,对文章的选择标准也是极尽苛刻,况且我们的团队也没有什么院士之类的大牛衬托,更不容易发了。 投稿到这个阶段,真心觉得有些绝望,除了多次被拒的无奈,更大程度上还是杂志选择的贫乏,合适的杂志越投越少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又想到了自己之前用的那个“笨”方法,就是把所有相关的SCI杂志按IF排序,然后一个个筛选。终于,这次又让我找到一个合适的杂志——Cell Death Differenciation(俗称大CDD),在检索近期收录的文章时发现广西医科大学前不久发表了一篇文章和我的工作有些相似之处,这更使我决定要尝试一下这个杂志了。这个时候导师认为没有多大把握,他让我自己决定,差不多就去试(在此之前我根据课题组其他师兄师姐的审稿意见对自己的文章又补充了相应的数据)。投出去后跟导师发信息说希望这次能坚挺一阵,后来果然很坚挺,1个月,2个月,2个半月……状态一直显示under review,此时已经是9月份了,我开始有点着急了,毕竟还要指望这篇文章来找毕业和工作。又等了两周,还是没动静,与导师商量后准备催下稿,催稿信发出去第二天就有回音了,说编辑部正在做出决定。第三天下午,文章被拒,只有一个审稿人意见,编辑部也没说什么,那会儿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这可怎么办啊…… 此时已近9月底,课题组承担的973课题马上要结题了,结题任务也落在了我的肩上,真是有些力不从心,空想了两天后决定还是要继续努力一下,于是和师姐沟通文章缺陷,决定加补一部分实验(这部分实验在之前投稿时也开展了一些)。大概是10月中下旬,实验整理差不多了,请我们实验室一位教授帮忙参考下一步投什么杂志,他看了觉得内容和质量都还可以,又问了我之前都投过什么杂志,后面就说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心血管领域的专业期刊呢?好吧,其实主要是那些期刊太牛了,不敢轻易试啊……后来他和导师沟通了下,还是决定投European Heart Journal,这么牛的杂志其实我自己从投出去就不抱什么希望,只想他快点给我拒掉,这样我可以抓紧时间改投一个IF低一些的尽快发表,不然连毕业都可能存在问题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文章投出去又是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我都已经开始物色下一个杂志,做好被拒后马上投出去的准备了。两个月后,意见回来,EHJ不接受,不过幸运的是编辑提到Cardiovascular Research对我的文章感兴趣,问我愿不愿意转过去。哈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CVR是我们心血管领域的经典老牌杂志了,他肯要当然好啊!我赶紧转投过去,此时已是2018年1月4号,后面的路就比较顺利了,一周后收到CVR的大修意见,修稿时做了充足的工作,由于文章改动较大,又请PromiseApi帮助我全部润色了一遍,年三十那天晚上将润色后的文章发回给编辑部(过年期间对我的稿件也很认真负责)。为了这篇文章我初二就返校修稿,初八修回,一周后就接收了。前期经历了较充分的积累,后面的过程就顺利不少了,授权,出版,一切都在我的计划之中。 回想起这份经历,至今思绪难平。文章发表多磨难,得到方知历程艰。在此特别感谢关心支持我的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感谢PromiseApi论文编辑的帮助,接下来还会有第二篇、第三篇……相信这份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必将伴随和见证着我的成长。
我是做环境微生物的,据我所知, 好的期刊有这一些 ISME>EM>AEM>FEMS MICROBIAL ECOLOGY=AMB .后两个稍微差一些,没那么多的名气. 不过EM的文章质量这两年有超过ISME的趋势, 影响力: JB=AEM>EM=ISME>FEMS seriers>AMB,其余非主流
呵呵,就个人的研究领域,关注点可能不一样。相对而言,在我所研究的领域,从1991年以来的EST中的相关文献每期都基本收集,认真阅读,再多看看其他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献,ACS本身的几个杂志中的文献,理论深度都要比EST要深一些。看一下,进行一下比较就大概了解了。 EST本身认可的文章,就是表征手段比较新,尽量贴近工程实践(EST不喜欢以模拟废水等进行实验所得出的数据),理论的深度提炼,不符合EST的录稿取向。 至于发表EST文章的事情,请到中国科学研生态中心去学习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就知道了。表征手段及科研氛围都非常适合这里的学生、老师发顶级文章,亚洲唯一的EST编辑部在生态中心,我们都是把要发到EST的文章请EST编辑部的老师(很年轻)先看一看,录取率要高一些。仅水开放重点实验室2008年发表EST文章8篇(不含正在审稿的),生态的江老师是EST的编辑,他和他的学生就发的更多。 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努力,大家都一样。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杂志好像是周刊 or 半月刊之类的,美国微生物协会(ASM)主办的一杂志。这个杂志貌似 侧重于环境和生态等微生物 方面,而guodanni站友应该是检验科的,这就要看看他实验做的内容属于哪一块了;若是靠近病源微生物及耐药等方面,则这个杂志不合适。我曾经在这个杂志上发表过一短篇,感觉难度挺大的。 SCI杂志千万种,档次也各不相同;我是从事临床微生物的,这个领域主流杂志好像不是很多,知道的就是美国ASM主办的AAC,JCM;英国的JAC,这些都是4分往5分跑的;其他就是稍差一些了。今天手头刚好没有资料,不然就给多找几个杂志了。 另外,1分左右的微生物方面的SCI杂志很多,也很容易发表,楼主不妨自己google一下!
molecular ecology:太难了 要求非常高
1.文章引用率高 2.接收速度快,一个月左右就可返修,要是急着发的话这个杂志可以选择 3.微生物领域比较认可
该杂志很要求创新性 我投过两次。审稿时间大概都不到2个月,第一篇拒了,说没有新意,第二篇要求大修,而且改为短篇,这把我也改的够呛,我是拖了一个月才才开始改,在二个月的截止日搞到凌晨3点才投完,谁知第二天就接受了。总体感觉文章要有创新点,有别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文章数据量的倒不是关键问题,我的第一篇数据量就很大,但也没有用。第一篇后来被JAM接受了,当然还是补了一点实验,补充的实验其实如果再投AEM可能也有戏,但是由于毕业的时间限制,所以不敢再投了。
9.4,杂志编辑和我联系:“We need more than 3 reviewers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需要我再推荐1个以上的审稿人 9.13,我试着给杂志编辑发了一封邮件,咨询稿件处理的结果,9.14,编辑给出了决定:“The reviewer have recommended publication, but also suggest major revisions to your manuscript. Therefore, I invite you to respond to the reviewer' comments and revise your manuscript.” 三个审稿人给出的修改意见挺多的,其中一个从摘要到讨论,每个部分都提出了问题,幸好这些都不是太尖锐的问题,我根据他们的修改意见,一一进行了修改,并保留了一个具有修改标志的版本(这样可以看出我对文章的修改之处),然后给每个审稿人写了一封信,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9.26,通过杂志系统上传了最终的修改稿,并给编辑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已经按照审稿人的要求修改好了,并发送了具有修改标志的文章和给审稿人的信。 9.27,杂志编辑就给出了接受通知:“It is a pleasure to accept your manuscript entitled "xxxx" in its current form for publication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4.07.07投稿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当天让修改内容,2014.07.15修改后重新上传 2014.07.16让修改内容 2014.07.18修改后重新上传,立刻变为with editor 2014.07.22, under review, 后时间又改为了08.05, 后时间又改为了08.11 2014.08.28审稿意见为大修,但是只有一个审稿人,而且,他的审稿意见说是大修,但其实他是想让补充一个实验,可实际上是根本不需要的一个实验,直接说明白就可以。整体来看小修都算不上。 2014.08.29将修改稿上传 2014.09.02另外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返回,应继续修改,属于小修 2014.09.03将稿件送语言公司进行修改 2014.09.11语言修回,重新将修改稿上传,很快退回,要求修改一些小格式 2014.09.12修改后将修改稿重新上传,当天with editor, 后来with editor的时间又改为了2014.09.13, 在2014.09.13的时间,状态变为decision in process, 在2014.09.15文章最终accept。 投稿中,投稿两三天的样子就修回了格式,一连修回了两次,效率很高,选的是Akira Kimura编辑,不晓得是不是送到她那里的,修回没两天就under review了,很开心!希望送审的编辑能够手下留情啊,马年马上发文章啊!上帝保佑!
AEM, JB,07年之后,他们的影响因子就从来没超过4分,所以没有掉到4以下之说. 之前我也很看重AEM,后来跟领域内小牛聊天,人家都是把最垃圾的论文丢到AEM. 他说5分以下的杂志,几乎每区别,可信度都不高. 后来投稿的时候,果断投AMB了,无他, AMB反应快,不收钱. 投AEM速度要慢,还收钱 .
2018年我的第一篇SCI论文终于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F 5.878) 上在线发表了。回想起这篇文章的发表过程,其中的各种滋味至今让我不能忘怀。在此期间,PromiseApi论文编辑在英文修改润色方面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我是2017年3月22号开始投出去第一稿的,当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投10分以上或I区的杂志,因为我的研究领域比较专业,主要是心血管系统方面,这个领域的杂志呈现两极分化,10分以上的就是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这些顶级杂志,有点望而却步,就先选择了Nature Communication,投出去后心里很忐忑,不敢去系统看状态,每天祈祷只要没消息就是好消息,期待能够送审。不幸的是两周后拒稿,没有任何意见。当时很郁闷,因为觉得这是最有希望中的一本杂志,这下没有机会再投了。由于没有什么意见,也不知道自己文章的不足到底在哪里。当时正赶上清明节小长假,没办法,只有继续选择杂志改投。 第二次投了Development Cell,这个杂志是Cell旗下的,发育学领域的I区杂志。同样10天左右拒稿,没有任何意见。连续两次被秒拒,心里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和老师商量后决定继续冲击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毕竟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充裕。我试着打开所有相关杂志的列表,将IF降序排列,从而去物色一些在10-15分范围内的杂志。第三次投稿选择了Plos Medicine,自己只是看了它的投稿须知,觉得值得一试,但并没有去PubMed上检索它发表的文章(其实这点很重要,要以PubMed检索看杂志习惯发哪一类文章)。这次速度最快,2天就拒了,原因是该杂志更倾向接收临床研究的文章,而我的是纯基础研究,于是推荐我选择专业性的杂志。但是符合预期的相关杂志实在不好找,又折腾了几天,最终决定选择EMBO J(欧洲分子生物学会杂志),但我的心里不是很踏实,这类期刊机制一般研究得都很深入,而我的实验做的有限。果真,又一次被拒稿了! 唉!真是我待SCI如初恋,SCI虐我千百遍啊!冲了个澡,搓搓脸,清醒清醒,继续战斗。无独有偶,我在论坛投稿板块不经意间看到Cel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和我的研究挺像,立即去搜了下Cell Research这本杂志。哇塞,14分多,而且编辑部还在上海,我心里一阵狂喜,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经与导师商量确认,决定就投它了。记得第二天就赶上了科里的毕业答辩,师兄师姐的答辩我们是必须要参加的,我咬咬牙,下定决心一定要当天投出去,然后开始马不停蹄地修改格式、填写投稿系统,等一切搞定提交后将近已是凌晨5点,东方开始泛出了鱼肚白。研究生答辩是8点半开始,我赶紧爬上床补一会儿觉,答辩那天早上碰到导师,他向我点头致意并发来信息说辛苦了,当时我很感动,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正如那句话说的,幸福的人们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半个月后很不幸还是被拒了,Cell Research近年来影响因子飙升,对文章的选择标准也是极尽苛刻,况且我们的团队也没有什么院士之类的大牛衬托,更不容易发了。 投稿到这个阶段,真心觉得有些绝望,除了多次被拒的无奈,更大程度上还是杂志选择的贫乏,合适的杂志越投越少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又想到了自己之前用的那个“笨”方法,就是把所有相关的SCI杂志按IF排序,然后一个个筛选。终于,这次又让我找到一个合适的杂志——Cell Death Differenciation(俗称大CDD),在检索近期收录的文章时发现广西医科大学前不久发表了一篇文章和我的工作有些相似之处,这更使我决定要尝试一下这个杂志了。这个时候导师认为没有多大把握,他让我自己决定,差不多就去试(在此之前我根据课题组其他师兄师姐的审稿意见对自己的文章又补充了相应的数据)。投出去后跟导师发信息说希望这次能坚挺一阵,后来果然很坚挺,1个月,2个月,2个半月……状态一直显示under review,此时已经是9月份了,我开始有点着急了,毕竟还要指望这篇文章来找毕业和工作。又等了两周,还是没动静,与导师商量后准备催下稿,催稿信发出去第二天就有回音了,说编辑部正在做出决定。第三天下午,文章被拒,只有一个审稿人意见,编辑部也没说什么,那会儿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这可怎么办啊…… 此时已近9月底,课题组承担的973课题马上要结题了,结题任务也落在了我的肩上,真是有些力不从心,空想了两天后决定还是要继续努力一下,于是和师姐沟通文章缺陷,决定加补一部分实验(这部分实验在之前投稿时也开展了一些)。大概是10月中下旬,实验整理差不多了,请我们实验室一位教授帮忙参考下一步投什么杂志,他看了觉得内容和质量都还可以,又问了我之前都投过什么杂志,后面就说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心血管领域的专业期刊呢?好吧,其实主要是那些期刊太牛了,不敢轻易试啊……后来他和导师沟通了下,还是决定投European Heart Journal,这么牛的杂志其实我自己从投出去就不抱什么希望,只想他快点给我拒掉,这样我可以抓紧时间改投一个IF低一些的尽快发表,不然连毕业都可能存在问题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文章投出去又是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我都已经开始物色下一个杂志,做好被拒后马上投出去的准备了。两个月后,意见回来,EHJ不接受,不过幸运的是编辑提到Cardiovascular Research对我的文章感兴趣,问我愿不愿意转过去。哈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CVR是我们心血管领域的经典老牌杂志了,他肯要当然好啊!我赶紧转投过去,此时已是2018年1月4号,后面的路就比较顺利了,一周后收到CVR的大修意见,修稿时做了充足的工作,由于文章改动较大,又请PromiseApi帮助我全部润色了一遍,年三十那天晚上将润色后的文章发回给编辑部(过年期间对我的稿件也很认真负责)。为了这篇文章我初二就返校修稿,初八修回,一周后就接收了。前期经历了较充分的积累,后面的过程就顺利不少了,授权,出版,一切都在我的计划之中。 回想起这份经历,至今思绪难平。文章发表多磨难,得到方知历程艰。在此特别感谢关心支持我的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感谢PromiseApi论文编辑的帮助,接下来还会有第二篇、第三篇……相信这份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必将伴随和见证着我的成长。
个人感觉:投稿高峰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六月是毕业季)以及每年的十二月份和一月份,因为都想在过年之前投出去。 为什么只拿中国的毕业季和过年来说,因为现在中国科研人员的投稿量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像这种在高峰期投出去的稿件,审起来不会很快,而且编辑的工作量加大,被拒掉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貌似我的paper在这两个时段丢出去的都被拒了,但是老板还特别喜欢让我们在这段时间投稿因为要放寒暑假。)这说的是IF比较高的杂志,如果是个新出来的期刊,稿件量也不大,早上投出去晚上可能就回复了。还有一个,跟期刊的所在地也有那么一丁点关系吧。至于审稿严不严的问题,涉及到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就不好统一说了。我本人曾经遇到过,编辑已经通过了,审稿人还不依不饶的提问(来回起码六次才接收。)说起来,paper投稿的问题,重点还是在研究的创新点和data上,这两方面没得挑,不管在什么时候投稿投到哪个杂志都会容易一些。求采纳
再嫁豪门之宠溺娇妻
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先进自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智能电力电子与控制、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检测技术及自动化仪表、基于网络环境的测控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智能交通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学院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以及横向项目,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等国防单位和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经济的发展;创建开放的科研环境,引进、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获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和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并多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科研方向名称 负责人 网络环境下的预测控制综合及其分布式实现 丁宝苍 基于视觉认识的自然场景典型目标识别 石为人、李作进、王楷 基于多率信号保持器的离散时间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零点稳定性理论研究 梁山 面向混合数据类型的通用数据挖掘模式研究 范敏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研究 盛朝强、谢昭莉 重庆市智能交通工程技术中心 孙棣华 仿人脑式人工神经的基础和相关算法研究 熊庆宇 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 石为人、黄剑、蔡章利、易军、王楷 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预警平台建设与科学决策关键技术研究 石为人、范敏、黄剑、刘祥明、蔡章利 生长机器智能理论构架及应用研究 蒙建波 基于RFID的离散制造企业生产执行系统 孙棣华 仿人机器人快速动态步行关键技术研究 薛方正 楼宇节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 石为人、黄剑、许磊、黄河 全自主悬臂式掘进机控制系统 柴毅、凌睿 自动客流采集与GPS协同的公交客流检测与分析 孙棣华 智能化农业技术与病虫害网络化远程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柴毅 航天器发射飞行信息处理、融合与控制决策 柴毅 重庆市智能交通试点示范工程 孙棣华 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系统 孙跃、苏玉刚、戴欣、王智慧、唐春森 城市交通网拥堵动态预警与疏导决策技术研究 黄席樾、杨祖元、杨欣、沈志熙、杜长海 基于免疫应答理论重构故障诊断系统 黄席樾、李伟、刘伟、黄大荣、刘欣、李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