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终生爱晗的发表论文

终生爱晗的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终生爱晗的发表论文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面对以及处理很多的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到整个人生的发展,而恋爱心理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篇一 摘 要】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恋爱,不仅成为时尚,凸显的心理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文章 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恋爱心理现象和产生的恋爱心理效应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由此而出现的一些不良恋爱行为。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个不容避讳的话题,也成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缩影。但是,并不是每一段恋爱都能阳光灿烂,也未必每一个人都能在爱情的征程上一帆风顺,那么,随之而来就会出现因为恋爱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现象,分析他们的恋爱心理效应,有助于理解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行为。 一、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为什么谈恋爱理解不深甚至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出现盲目的动机。 (一)从众心理 大学生大多是18-23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谈恋爱仿佛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不谈恋爱显得似乎不正常,不管是为了顺应时尚的潮流还是为了把自己尽快的融入在这个群体中不被淘汰,抑或是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家都有的东西我也应该有,就使得众多大学生不假思索的加入恋爱的队伍之中。 (二)认同心理 恋爱的前提就是彼此的相互吸引,很多大学生把在异性面前的吸引力作为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认为有异性朋友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价值,才能使自己在所在群体中凸显出来,才能说明自己有魅力,这似乎成为众多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普遍共识。 (三)好奇心理 根据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来讲,大学生年龄段都已经成熟,对于成人世界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异性都充满了好奇心理,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同,更希望有异性的认同,所以对于恋爱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四)依赖心理 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环境与陌生的大学校园之间的落差势必造成孤独感得存在,对于家长的呵护与关爱的依赖,是产生“情感寄托型”恋爱动机的重要因素。 (五)排解寂寞心理 大学自由的生活气息与高中阶段繁忙的学习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特别是周末或特殊的节日,他们往往选择谈恋爱来排解寂寞。 (六)倾诉心理 大学生本来就处于激情与梦想燃烧的岁月,生活在同一个校园,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由于年龄相仿或许都会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灵;另一方面,在遇到学业上的挫折、同学间的利益冲突、家庭的不和睦等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找个异性朋友倾诉。 二、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一)光晕心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恋爱心理作用,这种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光环效应或成见效应,通常指在男女 人际交往 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由于大学生往往对于爱情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更容易在坠入爱河以后,对于恋人缺乏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对于很多事情的分析和辨别往往更容易从情感的角度出发,难以全面的评价一个人,更难以认识到彼此的不足。 (二)逆反心理 大学生大多比较自我,又处于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当他们的主体需要与客观现实存在矛盾的时候,他们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导致他们更愿意实现自己的需要,与反对主体意愿的客观条件作斗争。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恋爱过程中,比如当彼此双方均受到父母或者朋友等的反对时,或者出现一些其他的不利因素的阻挠时,他们的内心渴望在一起的意愿更加坚定,彼此相爱的态度也更加坚决。这种心理学上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现象更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自卑心理 心理学上的自卑,着重指由于主体对 自我评价 的偏低,从而更容易引起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诸如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 自卑感是很多人都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只是成分多少的确别,正是有这种消极心理作用的存在,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遭受不良影响。自卑感较弱的人,可能会找到合理的调试 方法 使自己在较快时间内得以恢复;自卑感较强的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走出阴影,重新燃起追求的希望;自卑感过强的人,常常会因为对于自己的能力不断怀疑、担心自尊心受挫,更容易在恋爱上遭受挫折,之后又因为不愿与人交往使他们往往选择逃避,从而更不容易走出心理阴影。 三、大学生存在的恋爱行为 正是由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一些心理现象和心理效应,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行为上出现如下众多不良的现状。 (一)享受恋爱过程,忽视恋爱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是恋爱的本身,就是一种彼此在一起的情感体验,是需要享受恋爱的心动、缠绵、美好、甜蜜等的过程,他们普遍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相互吸引,就是一种彼此欣赏,中恋爱观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追求爱情的自由和渴望真爱的勇气,但是他们对于恋爱的结果比如是否能在一起成为彼此的终生伴侣等不是很在意。 (二)爱情地位居高、学业地位下降 很多大学生的恋爱刚开始时是出于对专业的共同 爱好 或者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他们期望能共同学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共同进步,这是他们的初衷。但是,随着彼此感情的加深,有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爱情的捉摸不定、卿卿我我之中,被彼此的情绪所左右,有限的时间内只关注于谈恋爱,甚至“加班加点”,对于成就事业的热情、对于学业的热度相对下降,颠倒了主次,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观念过度开放,弱化传统道德 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失去了辨别的能力,也许是出于对所谓“时尚”的追求,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甚至有些过度。他们不再因为恋爱不被学校允许而感到羞耻,他们勇于追求、甚至觉得如果不恋爱才是大学生活的一大遗憾;在恋爱方式上,他们的公开化程度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出现诸如搂搂抱抱等不文明举止,在自习室等公众场合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现如今网络流传的种种不看视频正是这个问题的显性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在恋爱道德上,一些人感情不专一,只在乎寻求恋爱的刺激,缺乏恋爱基本的道德感,朝秦暮楚,甚至搞多角恋爱关系,加之恋爱态度的极其不严肃,往往很多行为超越正常的恋爱关系。 (四)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很多恋爱都是出于从众心理等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盲目心理,也出现很多后续的问题。所以,尽管谈恋爱是大学生的一种时尚,但是“失恋大军”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尽管能很洒脱地选择分手,但是如何正确的应对失恋问题,他们却往往无从下手。失恋必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挫折,对于这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很多大学生表现得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等现象,这些都是很令人担忧的问题。

大学生恋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更要正确地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分清主导地位和次要地位。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实现学业和爱情双丰收。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恋爱心理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一 《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 [摘要]美好的爱情一直以来是人们最大追求,而大学生恋爱已经越来越被人视为平常了。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其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心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行为,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恋爱就象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的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恋爱的人们》罗曼 [关键词]恋爱;恋爱心理特征;心理困境;解决 方法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大学生恋爱也早已不再新奇了。卧谈会上、餐厅饭桌旁、课间教室里,都常有兴致勃勃的谈论。一些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成双成对活动在校园里。爱情是那样独具魅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也是大学生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境有哪些?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一、什么是恋爱 恋爱,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现代定义为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但在远古的母系社会、古代的父系社会时,爱情有另一种体验,并不是单纯的一夫一妻制。 二、当前大学生通常反映出的恋爱心理特征是什么 1.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3.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4.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 三、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境 恋爱心理困境之一: 总感到自己缺乏吸引力,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 上述心理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对恋爱吸引力的误解与缺乏科学的认知。表面上看似乎人们的择偶心理倾向于外在魅力,实际上男女大学生,在选择异性对象的条件上大多都认为性格、才能、人品和 兴趣 爱好 更具吸引性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以增强自信;其次,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迟到的爱”也许会是真爱,早到的爱也许提前消失。 恋爱心理困境之二: 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择偶中的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都会事与愿违,极易伤害自己和同学。为此,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 恋爱心理困境之三: 由于上大学时心理年龄都还很小,思想也不成熟,没有能力去处理那失败的恋爱带来的问题。所以,许多大学生在恋爱前都会考虑到恋爱失败怎么办?害怕承受不了而不敢爱。甚至于有些大学生在恋爱失败后,由于承受不了失败恋爱的打击,思想上看不开,成天沉溺于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更甚至是走上犯罪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例如:报复、自杀等一系列过激行为,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恋爱心理困境之四: 不知如何面对婚前性行为和“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四、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危机,辅导的重点在于优化大学生们对婚恋与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强化大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即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社会和集体承担不同的责任。 具体做法: 一是开设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 健康知识 教育; 二是进一步为大学生们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机会与条件; 三是为大学生们提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让他们去感受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心理体验。 总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 五、结束语 恋爱,不要功利,未来的变数很多,现在出色的未必将来就是胜者,你和他/她都是如此;一切随缘,不要为了排遣寂寞和无聊而去寻找恋情,要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其实找些朋友比找个恋人更容易happy;但是如果真的遇见让自己心动的人,那就抓紧机会主动上前吧,学生时代的恋情还是很珍贵的,值得回味一生。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作者:(美)泰勒(Taylor),(美)佩普劳(Peplau),(美)希尔斯(Sears). [2]《恋爱心理学》作者:烨子. [3]《完全图解恋爱心理学》作者:穆铭. [4]《男人的真话与谎话》作者:李达烨. [5]《情爱物语——情爱告白》作者:彭彦彰. [6]《男人的特权女人的选择》作者:张维青,刘纳.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二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摘要:不可否认,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无论是大学生性格的塑造,还是宿舍集体间 人际交往 的技巧。而这门课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了。 关键字:大学生恋爱;失恋;心理特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词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当然,爱情这个话题亘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讨论的 热点 。在现在的大学里,无疑是广大学子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恋爱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莘莘学子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影响到学习,生活,人格,价值观的情侣大有人在。就此,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失恋?以及如何去恋爱?以便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当前大学校园中,情侣随处可见。或许是在繁忙的高考之后,来到了大学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大学的确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没有繁冗的作业,没有老师父母日夜的催促和监督。最关键的是大学里面对恋爱的态度是自由且不加干预的。也许,正式因为如此,许多刚上大学的同学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面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有的人说“大学里不谈一场恋爱就算不上是真正读了大学”但是,很多情侣真的做好了恋爱的准备了吗?他们自身足以成熟来面对恋爱吗?我想是没有的。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爱情的看法仍不全面,自身的资本也不够来好好爱一场。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恋爱,通常反映出的心理特征是: 1.对性的好奇心理——由于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的性冲动感与对性的亲近感很强。 2.对对方的占有心理——在高校这个聚集着众多才子佳人的地方。有些大学生认为:一定要先找个好的,不然以后找到的就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于现在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在大学这个远离父母的地方,出于对情感的寄托而选择恋爱,希望继续依赖对方。 4.攀比心理——看见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只,心理极度不平衡! 5.补偿心理——部分恋爱只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6.寻求刺激——由于自己生活的无趣,希望在感情上充实自己的生活。而在感情上寻找到的刺激感就是他们所追求的。 有的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是“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可否认,这种恋爱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很浪漫。我无意去指责这种恋爱是否含有玩弄的成分。但抱有此观点的同学们,希望你在找另一半之前先提前说明一下,以免最后不能好聚好散。 而有的同学想要在大学里拥有一份很纯真的恋爱,然后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我想说的是现实和理想是有很大差距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我们已经到了恋爱的年纪;另一方面,我们却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大学生即使获得了真爱, 毕业 后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天各一方。 倘若恋爱最后无疾而终,也不要太过于伤心,更加不要剑走偏锋。甚至想要通过了结生命来寻求解脱。我一直认为失恋之后想要通过自残来挽回,或是想要通过死来解脱的人都是懦夫!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光是对不起父母,更加对不起自己! 感情,拥有了,就好好珍惜;失去了,就坦然放手;有时候,顺其自然何尝不是一种洒脱?你要知道,在你尚未拥有这份感情的时候,你一个人不也是过得很好?为什么要去为一个与你不再相干的人伤身伤神呢?失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再也走不出阴影,从而自暴自弃!人生在世,世事无常。人心易变,感情尤其如此。所以如何去恋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学问。 恋爱的方法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此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先爱自己,再爱他人;这里我不是鼓励人要自私,而是我认为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爱的人,怎么会懂得爱他人呢?何况,对于一个人而言,若是自己不懂得爱自己,你又凭什么指望别人来爱你?人们常说,爱一个人爱七分足矣,剩下三分来爱自己。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古往今来,为爱痴狂的人大多以悲剧收场。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因此我们还是谨慎为妙,以免重蹈覆辙! 第二:尊重,包容和理解;这是针对情侣双方而言的。恋爱关系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意愿上。在恋爱关系中要尊重对方的感情、意愿和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自己的难处。既然选择了彼此就要学会包容对方的小缺点,同时也要学会理解对方的难处。这样才能培育美丽的爱情之花。 第三,信任与忠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人与人相处,信任是基础,倘若彼此间存在猜疑和背叛,那么这种感情绝对不可能长久。 第四,责任与奉献。爱的责任要求双方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彼此的身心健康负责,这是爱的具体体现。而奉献则又进了一步,是为深爱的人所做的一种放弃和牺牲,是对恋人的无私帮助。 第五,端正恋爱动机,把握爱情真谛。健康的恋爱心理是美满爱情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选择恋人要注重内在品质、兴趣爱好以及道德情操,而不是光看外表、金钱以及势力,更不仅仅是为了告别空虚与寂寞,或者是生理需要。否则,动机不纯,爱将不爱。 第六,摆正爱情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更不是生命的全部。作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爱情次之;家庭为重,爱情次之。大学生要衡量好爱情与学业的轻重,不可为爱情而荒废了学业。其次,大学生在大学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仅仅是对现在负责,更是为将来的美满爱情以及家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做准备。 任何东西都是有双面性,恋爱也不例外。恋爱有它美好的一面,也会有它不好的一面。恋爱的时候一定会体会到幸福甜蜜的感觉,但是必然的,也会尝到其中的苦涩。在大学里,不要选择盲目的恋爱,不光是恋爱,干什么也不要盲目。要知道,盲目的后果就是误己误人。而对于恋爱,两个人要互相支持才能长久!我相信,爱情的美好要大于它的不好。要合理去恋爱,不要冲动,一段感情的维持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共同经营。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对大学生恋爱的感想。希望同学们也能和我一样以此为鉴,愿大家都能收获一份美好的感情。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三 《浅析高校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教育途径》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让高校大学生的恋爱走到了阳光底下。由于缺乏对大学生恋爱知识的普及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加之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爱情缺乏理智的分析和思考,责任心、担当意识较差,大学生的恋爱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误区 1、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纯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发展变化迅速, 文化 、价值多元的时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单纯。有的是为了排解孤独寂寞,在枯燥的大学生活中寻找一些乐趣,相互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有的是为了寻找一张长期饭票,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经济上遇到的困难;有的受从众心理的驱使,把恋爱当成自己能力和魅力的体现;还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取经,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能够取得一些恋爱 经验 ,为今后真正的恋爱打一些基础。 2、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不成熟 当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加之社会阅历浅,思想还不够成熟,一些大学生的行为较为幼稚和任性。恋爱中很多大学生不懂认知他人的方法和技巧,不懂得尊重和珍惜感情,也不知道爱情的真谛,缺乏责任心和担当勇气。一些同学把恋爱当作游戏,对恋爱随随便便,高兴则在一起,不高兴就分开;一些同学把对方视为自己的私有物,相处中缺乏包容和理解,因为小事就大吵大闹,甚至还会大动干戈;一些同学谈恋爱只是为了面子,为了寻求刺激;还有的恋爱双方只是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在一起,缺少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对未来也没有长远的规划。 3、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不慎重 受到西方文化、自由思潮的影响,加之很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行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校园里成双入对的出入已属平常,有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接吻、拥抱或进行一些亲昵的行为,造成公众场合下的视觉污染;当前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大学周边的居民住宅区成为滋生这种行为的温床,很多大学生打着 考研 、学习的旗号,不住学生宿舍,而租住学校附近的房屋,恋爱中的大学生住在一起,生活堕落、混乱,造成怀孕、生殖器官疾病甚至感染上性病。 二、造成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不断扩大,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鱼贯而入,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恋爱观;加之报纸、媒体、影视、网络对社会上一些坏风气、坏现象不分青红皂白的大肆报道和宣传,混淆了大学生的是非观,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婚恋观,使大学生在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是非难辨,真假不分,甚至误入歧途。另外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恋爱也增加了许多功利的因素,大学生的恋爱变得现实而冷酷,比起浪漫的爱情,他们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 2、高校因素 我国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但这些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还是教学理念上都比较落后,大多是照本宣科,没有打入到学生内心深处,课程的实效性差强人意。加之在学校生活当中,知行有时并不能合一,高校缺乏对学生诚信和道德行为的约束、监管和评价体系,这让同学们感到课本的知识和现实是完全脱节的,丧失了对德育教育课程的兴趣。随着对大学生恋爱婚姻制度的放宽,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监管完全放松,管理制度软弱无力,学生犯错几乎不用付出什么成本,而且针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知识、恋爱心理等课程较少,这更加剧了大学生的不文明恋爱行为,助长了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 3、自身的因素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敏感脆弱、自私自利,思想不够成熟,自我认知程度较底,缺乏和别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自我控制、抗压抗挫能力较弱,面对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压力,很多同学自己难以承受,于是找个恋人来分担、缓解自身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高校缺乏对大学恋爱行为的监管和引导,高校周边的网吧、酒吧、游戏厅、甚至出租房屋、宾馆等不良环境较多较繁杂,这些给大学生的恋爱、同居甚至不正当的性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帮助大学生走出恋爱心理误区的途径 1、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努力营建一个和谐、美好、宁静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能够身心愉悦的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减少浮躁、孤独等不良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 高校要不断加强两课的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修养,开设有关大学生恋爱知识,恋爱心理等选修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恋爱、婚姻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异性交往的一定策略,在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不文明的恋爱行为是低俗的、可耻的,婚前性行为是不可取的,会对大学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学校还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老师的作用,建设集筛查、教育、帮助、干预、和追踪于一体的恋爱心理帮助的工作体制,切实做到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3、严明校规校纪 高校要建设良好的校风和严明的校纪。在学校、班级、学生中强化团结、友爱、健康、文明等风气的形成。要科学的量化学生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大学宿舍 规章制度 的管理,严格规定宿舍的作息时间,对违反宿舍纪律、夜不归宿的同学要做到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对于在恋爱中道德败坏,行为不检的学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适当的教育,必要的话要对其进行记过或开除的处理。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2.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3000字 3.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4.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5. 大学生恋爱心理方面的论文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正确恋爱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摘要: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正确恋爱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笔者从当代大学生恋爱的驱动力、心理特征、类型以及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四个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恋爱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的驱动力 恋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的过程。恋爱不是生来就有的,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只有当他的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产生,并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生理成熟 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处于性生理发育的成熟期。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完成了性成熟的关键一步。性生理的成熟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环境因素 大学生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恋爱有着特别的影响。入学前,男女之间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干涉,青春的悸动被压抑着不能释放。入学后,学校没有禁令,家长无法直接干涉,处在自由状态下的异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相处以及享乐的需要和虚荣心等因素,为大学生的恋爱提供了客观环境。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 (一)相互美化 男女之间相互美化、互相吸引,双方都感到舒服。往往将对方的一切都赋予爱情的印记,把自己所希望出现的特征赋予对方。 (二)排他性 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物和亲密感的系统,本能地抗拒他人亲近自己的恋爱对象。表现出对介入他们系统的人非常敏感,充满敌意,并且很容易因此而出现矛盾。 (三)波动性 恋爱的时候,思想上容易出现“我的世界里只有你“的想法。经常因对方的情绪变动而出现波动。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易影响到身心健康。 (四)冲动性 热恋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容易出现缩小现象,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习惯行为受到破坏,自控能力受到减弱,易出现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与后果等现象。 三、大学生恋爱的类型 (一)比翼双飞型。他们基本上具备成熟的人格,正确的恋爱观,可以理性引导爱情,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感情与爱情、情爱与性爱的关系。 (二)生活实惠型。基本上这种类型的恋人都有确定的生活目标。这种爱情是理智的,现实的,确定恋爱关系引起的争议也比较少。 (三)时尚攀比型。在一些高校,恋爱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恋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数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而谈恋爱,由于目的性不强,缺乏认真的态度,把谈恋爱看成是精神上的一种补偿,常以“没想那么多”为借口分开。 (四)玩伴消费型。这种类型的同学经常会说:“我其实不是真的在谈恋爱,只是生活太乏味了,又没有知己,想找个伴畅快畅快。”他们在精神上常感到孤寂,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急欲与异性朋友交往,“恋爱”成为一种近景性的精神需求。 (五)追求浪漫型。这类学生情感丰富,对爱情浪漫色彩的追逐和窥探心理日趋强烈。罗曼蒂克的爱情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普遍认为出没于花前月下的刺激比爱情的责任和义务更富有色彩和韵味。彼此沉浸在两人的世界里,忘却了集体,甚至忘却了学业。 (六)功利世俗型。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以对方的家产、地位、名誉、处所、职业、社交能力、驯服度等为恋爱的前提条件。 四、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 (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方面上的大体一致;其次,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同时,要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二)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恋爱言谈要文雅,语言要文明,行为大方得体;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要避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三)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前苏联著名 教育 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要注重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以及于处理矛盾的能力,只有做到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四)提高恋爱承受挫折能力 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波折。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理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 和途径;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痛苦。 参考文献: [1]朱永平,王亚南.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4):40-43 [2]张颖.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伦理审思[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李微.高等医学院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 [5]丁喜龙.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性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6]周海涛.大学生恋爱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当代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教育与培养》 摘要:大学生恋爱已经由过去的饱受争议发展到现在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摆正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进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便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正确;恋爱观;教育 在人一生的社会生活中,“爱情”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方式的改变,“爱情”也自然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同过去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比较强。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正确的恋爱观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近年来,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分析,和与恋爱大学生的交流,目前恋爱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恋爱人数众多且恋爱开始时间较早。 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有了恋爱经历,人数较多,占有一定比例,甚至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就有过恋爱史。在这些有恋爱关系的学生情侣中,有些学生的恋爱关系也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同。 (二)大学生恋爱关系公开化且恋爱关系自由化。 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由过去的躲躲藏藏转为现状的光明正大,更多的是公开化、自由化。教室、食堂、操场、小路上等都可见男女学生表达爱意的情景,这也俨然成为众多高校里一道“风景线”。所谓自由化,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同,恋爱自由观念已经在大学生心中形成。 (三)大学生的恋爱观过于简单化且责任意识淡化。 当前大学生对于恋爱观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有的受身边朋友的调侃、讥讽下产生恋爱关系;有的是与朋友打赌追友与异性产生恋爱关系。这些在大学生眼里是“轰轰烈烈的恋爱”,是大学里的“必修课”,还有的学生对于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从这些大学生对恋爱观过于简单化的想法中可知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比较淡化的。恋爱责任由恋爱关系产生,责任对象是多方的、直观的,这种责任意识的淡化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身心还是其他方面都会照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四)大学生恋爱持续短且 毕业 后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较少。 大学生的恋爱时间往往较短,这些时间基本都是在校读书阶段,而毕业后能够继续保持恋爱关系的情侣并不多,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生欠缺社会阅历,思想单一,缺少人生奋斗目标,这促使很多大学生产生对待恋爱问题的简单、幼稚和不成熟态度,再加上大学生活经济上的限制、心理不成熟所产生的虚荣心理、就业的压力,这些都成为毕业后大学生携手走进婚姻殿堂较少的原因。 二、大学生恋爱观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受环境的影响。 现代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影响,爱情剧、言情小说无处不在的伴随着学生成长。无可厚非,二十几岁的年龄充满着对爱情的幻想、对世界的认知,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在众多的影视剧、爱情小说中,更多的出现“三角恋”、“多角恋”,有多少在不经意间扭曲了大学生的思想及恋爱的态度。 (二)传统道德淡化,性观念开放。 由于当今社会极度开放,人们的思想早就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当代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习以为常。大学时期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很多大学生迫切渴望他们眼中的“爱情”,但是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错把“性”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三)个人虚荣心攀比影响。 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的虚荣心深受打击,再加上许多学生是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心灵空虚,认为恋爱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也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观,做好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与培养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不得不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必然会产生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恋爱任何一方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为对方、对社会负责,达到道德情感与道德责任的统一。一旦双方有了爱,就应担当起恋爱的道德责任,要知道“爱情”不是建立在对彼此的占有之上,而是建立在为对方谋求幸福的基础之上,尊重恋人的人格和感情,平等履行道德义务。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相互间的交往,可以对双方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对自我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制定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在很多学生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过去的 经验 证明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爱情与事业“双赢”的例子,但是很少,原因是很多恋爱的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不能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往往是顾此即彼,最后的结果不是双赢,却是两者都失去。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认知时期,个人的想法过于简单,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只是把两人简单的爱情包裹在一个温室里,一旦毕业,彼此迈向社会大潮中时,会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而重新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爱情 故事 ,进而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少一些虚荣心和孤僻感,多一些满足感和集体感。 (四)加强校园 文化 的建设,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1.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学风、校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的高低,教学水平的优劣。良好校风一旦形成,将对学生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积极营造学校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2.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时间,消除大学生孤独感,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学生之间成为彼此的知已、朋友,使学生从心理上明白恋爱不再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唯一方式。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思想觉悟有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理论阵地,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课堂话题讨论来倾述自己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看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方式,探索辅导员老师工作模式。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需要辅导员老师探索自己的工作思路,了解一定的思想教育理论,同时采用学生易接受的工作方法,来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恋爱观。 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社会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加之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等,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所以我们必须从教育与培养学生自身道德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取得“双赢”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芝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 企业文化 ,2009(32). [2]程静.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桂兰.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引导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三 《试谈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 【摘 要】针对恋爱现状、恋爱认知与态度、恋爱相关问题、恋爱教育等问题自编问卷针进行了调查,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择偶标准、恋爱观形成、恋爱与学习、同居与亲昵行为产生原因,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恋爱心理教育提出了应对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 大学生恋爱是校园中一个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恋爱引发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恋爱观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还将其纳入心理健康课教学体系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了解群体文化对大学生恋爱教育有何影响,以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教育、辅导、咨询工作。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于2012年3月-5月进行。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在湖南某理工学院13322名二本在校学生(其中女生6521)中抽取了365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涵盖该校文、理、工等十五个院,其中男生201名,女生164名;大一92名,大二90名,大三83名,大四90名,大五10名。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问卷调查 S版》作为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为93.42%。在参考了百度文库公布的相关问卷,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并与若干在校学生座谈的基础上,研究者经过反复修改编制成该问卷。 2 调查分析与结论 (1)恋爱的基本情况:所有被试中从没谈过恋爱的占30.37%,所有被试中正在谈恋爱的占39.26%;这与《当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现状调查研究》(欧阳宇2011年《毕节学院学报》)调查得出的39.8%比例高度一致。曾经谈恋爱,现在没谈的占30.37%;二者相加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69.63%,这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关系研究》(林玲2008年第3期《思想理论教育》)所调查出有过恋爱经历的为65.1%也相差不大 。调查显示在所有正在谈恋爱及曾经谈恋爱的学生中,恋爱平均持续时间在2年以上的占17.78%,1-3个月的占14.81%,4-6个月的占12.59%,7-12个月的占10.37%,1年以上,2年以下的占12.59%.。从恋爱次数来看,在校学生恋爱过1次的36.3%,2次的20.74%,恋爱3次及3次以上的占12.59%。在谈恋爱的学生中大二的最多,占43.4%,其次为大一、大三,均为18.87%,大四与大五合计18.86%。总体来看,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并基本处于尝试恋爱阶段。 (2)对恋爱的认知与态度:对 “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学生恋爱”问题,选择“生活枯燥,排遣寂寞”的占21.37%,选择“积累经验,体验人生”的占19.53%,选择“受他人影响,看着许多人恋爱,所以也恋爱”的占19.26%。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排前五位的分别是,道德品质占18.17%,才华能力占17.7%,个性与性格占17.7%,与自己志同道合占15.84%,外表漂亮占12.73%。可见大学生的选择恋爱对象更侧重于精神性因素。这表明大学生重视双方关系融洽,双方心理的相容。有 文章 提出“90后大学生择偶观更现实,趋向于恋爱对象的优越物质条件”。那到底是调查有误,抑或在校大学主观择偶标准与实际选择有出入,或者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则需在以后进一步研究了。 所有被试中认为谈恋爱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占19.26%,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基本无影响的占31.85%,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有轻微影响的占42.22%,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有严重影响的仅占6.67%。而在“恋爱与学业发生冲突怎么办”中,所有被试中选择以学业为重的占63.7%;而23.7%的被试回答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学业是比较看重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对学生引导时可以更多的着重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学生终生发展上着手,而不能习惯性地认为其对学业有负面影响,否则思想教育工作只能流于说教。 在关于恋爱与婚姻关系中,65.93%的被试选择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在对恋爱的理解中,51.11%的被试选择了“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选择“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的占26.67%,另有2.22%的被试选择了“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此处与“什么原因促使大学生恋爱”中的选择看似矛盾。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主观上认同恋爱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而不会赞同“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引发恋爱的机缘更多地是“生活枯燥,排遣寂寞”、“受他人影响,看着许多人恋爱,所以也恋爱”。这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朋辈群体的影响。 (3)对于大学生恋爱相关问题的看法:对于“看到热恋中的大学生在公共场合里拥抱、接吻、亲热时”的态度,有15.56%的选择了“很正常,那才是恋爱”,11.11%的被试选择了“无可厚非,如果是我,也会欣然接受的”,说明共有26.67%的属主动接受。另有30.37%的被试选择了“不太能理解,要有所收敛”,10.37%的选择了“那样不好,但没办法,只当没看见”,15.56%的被试选择了“欣赏他们的勇气,但自己是不会去做的”,说明共有56.32%的被试是被动接受这一现象的,二者相加对此持接受态度的为67.41%。有17.04.%的被试选择了“反对”,并认为这些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可见大多数人面对此现象时更多只是一种无可奈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程教育可适当引入投射心理、反投射心理、群体意识等理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公众的影响后再反观其是否得体。 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的看法中,28.15%的被试选择了“坚决反对”,选择“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的占40%,选择“虽不支持,但包容”的占25.19%。这说明65.19%的被试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持不否定的态度。而有部分研究者基于各种理论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持赞同态度, 也有研究者认为恋爱同居带来的不良后果究竟有哪些方面,以及这些不良后果的程度如何,在现实中可能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和群体性差异。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应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教育。 (4)对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的看法:被试中42.96%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大学生恋爱教育,因为同学们心中有很多困惑”,被试中37.78%的认为“非常有必要,但要改进方式、方法”,只有9.63%的被试认为“不必要,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另有7.41%认为“不必要,教育了没有什么效果”。在关于我校大学生中因恋爱问题而产生的不良问题,40%的被试认为问题较多,比较严重,另有33.33%的被试认为不清楚。仅有4.92%的被试选择了“学校老师教诲”。这说明一方面学生渴望得到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在这方面的帮助因种种原因得不到学校教师的帮助。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严重缺失。研究者认为应从人的终生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进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恋爱、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法纪意识教育。不可简单直白地要求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那样只会是教育工作者理想化的一厢情愿。 参考文献: [1]李艳文,贺伟.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研究,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6). [2]贺晶,黄琳庆,刘列夫.90后女大学生择偶标准浅议.《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卿大咏.怎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企业家天地,2007(4). [4]蔡宜旦.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3(4). 猜你喜欢: 1. 关于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2. 大学生恋爱心理参考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4. 大学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 5. 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孙晗笑发表的论文

这个医生水平很好。根据今日头条资料,潘红斌是主任中医师,1995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2002年起师从国家级名中医胡斌,并成为省级名中医学术继承人,在省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8篇,潘红斌医生不但医术精湛而闻名遐迩,而且医德高尚,非常和蔼慈祥,对病人的态度就像对待亲人般关心。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种恶性肿瘤性疾病,针对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术后调理、防止术后转移、复发、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显著疗效。

评职称的话,要看个人单位的要求,发表的那么多文章,汉斯期刊应该有很多单位认可的

汉斯出版社是国内发展较好的OA开源期刊,同行评审,发表周期短,近几年影响力也在提升,只要单位认可就可以了。

放心吧 这个是可以的

荣晗精神科发表的论文

Advanced Materials (844 article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65 articles)Analytical Chemistry (1636 articl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206 articl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5228 articles)Astronomy & Astrophysics (1814 articles)Cancer Cell (100 articles)Cell (373 articles)Cell Host & Microbe (107 articles)Cell Metabolism (134 articles)Cell Stem Cell (96 articles)Chemical Communications (3444 articles)Chemical Science (528 articles)Current Biology (395 articles)Developmental Cell (205 article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536 articles)Ecology (323 articles)Ecology Letters (112 articles)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405 articles)Genes & Development (192 articles)Genome Research (193 articles)Geology (249 articles)Immunity (134 articles)Inorganic Chemistry (1520 article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4800 articles)Journal of Cell Biology (369 articles)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391 articl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889 articl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523 articl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450 articles)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2006 articles)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533 articl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699 articles)Molecular Cell (286 articles)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583 articles)Nano Letters (1117 articles)Nature (809 articles)Nature Biotechnology (68 articles)Nature Cell Biology (107 articles)Nature Chemical Biology (119 articles)Nature Chemistry (125 articles)Nature Communications (2284 articles)Nature Genetics (191 articles)Nature Geoscience (141 articles)Nature Immunology (94 articles)Nature Materials (134 articles)Nature Medicine (123 articles)Nature Methods (139 articles)Nature Nanotechnology (121 articles)Nature Neuroscience (197 articles)Nature Photonics (113 articles)Nature Physics (116 articles)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33 articles)Neuron (344 articles)Organic Letters (1602 articles)PLOS Biology (157 articles)Physical Review A (237 articles)Physical Review B (785 articles)Physical Review D (146 articl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916 articl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3560 article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818 articles)Science (755 article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854 article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683 article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177 articles)The EMBO Journal (153 article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654 articles)

山西大学包晗发表的论文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哲学系,2003年更名为哲学社会学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社会学、人口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30多年来,学院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1983年,以张恩慈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成为山西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8年,以郭贵春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科技哲学博士点,是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零”的突破;2000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2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是山西省最早的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对提升山西大学人文学科总体实力,辐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以来学院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阶段,2012年“哲学与现代性”成为山西省协同创新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平台,2016年获准山西省哲学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哲学专业获省高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支持计划,2017年哲学学科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计划,学院抓住“部省合建”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新建有分析哲学研究所、欧陆哲学研究所、认知哲学研究所等,实施优才计划、内涵发展战略计划,努力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新世纪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0余项,争取到科研经费800余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50多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40多项;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支持经典课、双语课、实践课、精品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逻辑学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励;学生自办刊物《猫头鹰》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锻炼的阵地。 在“十三五”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潮和山西大学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发展战略,学院将以哲学、伦理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工作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瞄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研究型学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发展,努力使学院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基地和教学教育中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 科学技术哲学 学科 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也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中心主任为 郭贵春 教授。中心前身为成立于 1978 年山西大学 自然辩证法 教研室(后更名为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1983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哲学项目博士后, 2000 年1月成为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02 年科学技术哲学被确定为 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9月设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心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整体水平高的学术队伍,其中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36人,包括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30人,占总人数的83%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60%以上;博士或在读博士35人,占总人数的97%以上;34人具有半年以上国外学术研究访问经历,占总人数的95%;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四个一批和文化名家等高端人才18人次。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28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中心还主办有CSSCI核心期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建有学科图书馆,拥有中文藏书2万余册,外文藏书1万余册。 中心长期坚持科学技术哲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目前拥有涵盖全面、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体系,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思想史 等。自2000年以来,中心共累计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中心设置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社会科学哲学译丛”等系列文库,出版了200余部科学技术哲学专著和译著,特别是翻译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获得了国内学界的一致好评,出版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分别入选了2016年和201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以来,中心教师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2部,在 Philosophy of Science 、 Synthese 等S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此外,中心还向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政府等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报告23份;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提名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作为国内重要科学技术哲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向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以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为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心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与国内外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机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促进学术繁荣,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的酝酿创建、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成长壮大、90年代的繁荣发展和2000年的重组建设4个发展阶段。     1、酝酿创建阶段(1978-1981)   1978年正式建立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直属教务处领导,专职教师7人,担负起山西大学乃至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创建、普及、教学和科研的重任。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是在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基础上于1979年1月成立,并挂靠在山西大学至今。事实上,山西大学从此成为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中心。1979年9月山西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开办了为期一年的自然辩证法师资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除了本校教师外,还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和东北大学等单位的十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这个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后来大多成为省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个阶段在山西大学本科生中开设了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科学学科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等课程。科学研究主要在自然辩证法原著、自然辩证法理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学家思想评价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1981年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还创办了不定期的内部交流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与探讨》,促进了山西大学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2、成长壮大阶段(1982-1990)   首先,建制更趋完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1982年改名为自然辩证法教研室,1984年成为系处级建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并建立起专业图书资料室。    第二,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1983年开始招收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80年代,共有天津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校将近40名研究生申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并通过答辩。山西大学自己培养的硕士生也开始考入其他博士点深造学习。同时,全校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科学技术哲学类课程进一步获得拓展和加强,并接收在职人员进修研究生课程。    第三,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关于辩证大自然观、化学哲学、化学史、数学史、科技通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化学哲学基础》、《化学史教程》、《中国数学简史》、《世界数学简史》等一批论著代表了国内当时各自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    第四,刊物建设走向规范。随着系处级建制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成立,其主办的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习与探讨》于同年更名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而正式创刊,面向全国发行。本刊本着科学、民主、公正、严谨,鼓励创新、扶植新人的原则,不拘一格发表新作,广开门路容纳新观点,勇于拓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思路。在全体编审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本刊在短短的五年中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一大批学术界新人在她的真诚呵护下成长起来。    3、繁荣发展阶段(1991-1999)   首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术队伍。90年代末期有研究人员22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助教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1993年6月,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改名为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1995年7月,以本所研究人员为核心,组建了山西大学杨振宁研究中心。    第二,科学研究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之后,在90年代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人类认识的反思》、《自然辩证法基础》、《自然辩证法教程》等论著代表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前沿;《当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哲学》、《论科学实在》等论著是国内这些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中国古建筑探微》、《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跨越界线-哲人科学家海森堡》、《把希望托给明天-诺贝尔的启迪》等论著反映了在科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科学学导论》、《化学教育史》、《数学与文化》、《数学大观》等论著是这个时期STS研究的代表性成就。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既有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第三,全面参与和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 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这样既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刊物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开始向国外发行,1993年被认定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学术期刊之一。正是通过她学术面广、信息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学术代表性而发挥着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进步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学科建设走向辉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1995年被评审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地方高校中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1999年开始招收项目博士后。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8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2名。到9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既注重点也注重面,既有单兵作战也有集体合作, 理论与应用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学术发展特点,在全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4、重组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1月,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重新改组,成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1月科学技术哲学被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9月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9月成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12月又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系处级编制的科研机构,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流动制。全新的观念和机制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无论是学术队伍与人才结构,还是图书资料和科研设施,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和规模,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中心从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使用面积达到950余平方米,其中图书馆面积228.75平方米;获得了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研究团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科学技术史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支撑的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科群,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建学科群的特色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各招生单位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数,制定全国招生简章,并汇编《全国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也可以报考。

各招生单位要制定健全的招生工作制度,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复试两个阶段。考试成绩由招生单位书面通知考生。招生单位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新生。入学考试成绩仅对本次招生有效,被录取新生要当年入学。经过培养学习阶段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博士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

武汉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山西大学

武汉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同等学历申请博士学位条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施行。

(一)申请人必须为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的人员

(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

(三)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1.硕士学位证书;

2.最后学历证明;

3.准备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4.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

5.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

6.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加印密封),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已确定具有申请资格的申请人,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进行同等学力水平的认定。

第二条同等学力水平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申请人是否具备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

(一)对申请人完成本职工作,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认定。

(二)对申请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及水平的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已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组织考试。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曰起,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未通过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直接申请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学位论文水平的认定。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在申请人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应指定博士生指导教师对申请人的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

1、论文要求及科研工作。

(1)申请人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在工作实践中由本人独立完成的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2)申请人同他人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或发明、发现等,对其中确属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可以由本人整理为学位论文提出申请,并附送该项工作主持人签署的书面意见和共同发表论文、著作的其他作者的证明材料,以及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等。

(3)论文用中文撰写,论文要有中文和外文摘要。

(4)申请人必须到学位授予单位,在该单位指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与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人应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应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报告其论文工作情况并接受质疑。

2、论文评阅。

(1)论文评阅人:学位授予单位聘请不少于五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论文评阅人,其中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至少三名。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在相应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在科学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专家。申请人的导师、推荐人不能聘为论文评阅人。

学位论文评阅人的姓名不得告知申请人,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

(2)论文评阅:论文评阅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提出评阅意见及对论文的修改意见。

3、论文答辩。

(1)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七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四人是博士生导师、二人是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申请人的推荐人、导师不能聘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应先得到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认可。

学位授予单位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在论文答辩日期一个月以前,将学位论文送交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2)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论文答辩应有详细记录。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

(3)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二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本次申请无效。

申请人通过同等学历水平认定,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授予学位人员的姓名及其博士论文题目等应及时向社会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公布,并经三个月的争议期后颁发学位证书。

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及以上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张子荣,男,山西临汾人,现任校长,教授。赵雪宝,男,生于1966年1月,山西大同人,现任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生,1986年8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本科。1986年8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①出版《精解公安机关管辖案例刑法罪名》参编;《刑法学》、《民法》、《国家赔偿法教程》任主编;②发表论文《试析警察救助行为》。奖励荣誉:获公安部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获太原市优秀教育专家。 翟媛,女,生于1965年11月,山西昔阳人,现任法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学历,1984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警校,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本科,200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1984年7月调入学院。科研成果:出版有《新法律教程》;《刑法学》警官高职法学教程;《民法学》警官高职法学教程。奖励荣誉: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太原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太原市公安局嘉奖。 刘明生,男,生于1964年 6月,山西太原人,现任刑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1984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警校,2000年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1984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①出版《使用预审教程》任副主编;《侦查讯问学》任副主编;②发表《关于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学的初步构想》等。奖励荣誉:荣获公安局三等功、山西省公安厅二等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 胡忠明,男,生于1963年4月,山西阳泉人,现任治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大学本科,1985年8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本科,1985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治安介理学》参编;《汉安行政诉讼实用教程》参编;《人民警察法教程》参编;《刑事侦查谋略与措施》参编;《治安案件查处法律文书制作场合》,任副主编。奖励荣誉:省、市、校“先进个人”。太原市“三等功”。 上官柳芳,女,生于1965年6月,山西运城人,现任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生,1986年8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本科,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6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邓小平理论概论》,任副主编。奖励荣誉:2002年获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 周立莹,男,生于1947年3月,山西太原人,现任治安教研室副教授,大学,1981年2月毕业于太原师专,1987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87年2月调入学院。科研成果:《治安管理文书写作》论著;《公安机关现行表格使用说明和示例》任副主编;《综合训练和毕业考试是警校教学中的必要环节》论文。荣誉奖励:论文《吃透“三头”搞好应用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获“三北”教学研讨会鼓励奖。 成文明,男,生于1964年6月,山西交城人,现任成教处处长,副教授,大学,1984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警校,2000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1984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实用刑事技术教程》参编;《刑事侦查改革谋略与措施》主编。奖励荣誉:省、市、校“先进个人”。太原市“三等功”。 李保国 王建军,男,生于1963年6月,山西昔阳人,现任法律教研室副教授,研究生,1985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1985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民法教程》参编;《行政处罚法通论》;《民法学》;发表论文《公安机关与国家赔偿法》、《地方公安院校应成为公安职业亿建设的主要基地》;《创新警务机制,确保率先发展》。奖励荣誉:曾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师。发表的论文《公安机关与国家赔偿法》、《地方公安院校应成为公安职业亿建设的主要基地》获奖。 周正平,男,生于1953年3月,山西太原人,现任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大学本科,1982年5月毕业于山西矿院,1987年4月调入学院。科研成果:《辩证法研究》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副主编。荣誉奖励:1994年省教委被评为”优秀班主任”;1997年省公安厅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警衔晋升培训先进个人”;2000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优秀函授教师”;2000年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 李捷,男,生于1963年4月,山西太原人,现任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生,1987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本科,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7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从权利与次效率的关系看“沉默权”的取舍》论文发表于《公安教育》;《试论正确应对“律师提前介入诉讼”》发表于《中国警察教务信息博览》;《浅谈21世纪公安教育的培养目标》论文发表于《太原科技》;《浅析公安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的负面影响》发论文发表于《中国城市经济》;《公安行政诉讼实用教程》参编;《新刑事诉讼法教》副主编;《公安机关输刑事案件要题三百问》章节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编著。荣誉奖励:1993年、1997年、1998年、2000年四次获“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荣获“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太原市公安局“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 谢宁洁,女,生于1967年4月,山西临猗人,现任交通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大学本科,1988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1997年 7月毕业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88年9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1996年《投资与汽车工业》发表于《交通纵横》;1997年《浅谈汽车前轮的测滑及其调整》发表于《山西交通科技》;2001年《中国未来城市交通管理的策略探讨》发表于《太原科技》;2002年《汽车驾驶中如何防止侧滑》发表于《能源基地建设》、《关于公安中等专业教育的探索》发表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汽车驾驶初级培训教程》参编;《现代交通管理应用技术》参编;2004年12月在《山西交通科技》上发表论文《城市汽车污染控制对策》。奖励荣誉:1995年太原市公安局嘉奖一次;1998年获太原市公安系统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太原市中等职业教育优秀教师;2001年被评为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2002年论文《提高交通管理整体水平,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被评为太原市政法系统优化发展环境理论研讨会论文优秀奖;2003年被评为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 王承公,男,生于1967年5月,山西原平人,现任服务中心处长,高级讲师,经济师,三级警督,大学本科,1989年7月毕业于太原市警校,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1989年8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论著《公安派出所常用文书写作与范例》,论文《论新时期公安秘书工作者的基本修养》。获奖荣誉:1995年被评为山西省公安厅优秀教师并荣立市公安局个人三等功、“新长征突击手”;1998年被评为太原市教委优秀班主任;2000年获市局新千年优秀党员并获太原市第二届政法、综治宣传“金剑奖”先进个人、“新长征突击手”;2003年获“2002年度太原市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太原市共青十大团干标兵;2004年被评为省团委“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并同时被评为省公安厅优秀教育工作者。 王彩霞,女,生于1975年2月,1998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2003年12月获南京大学情报学专业硕士。1999年4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2000年论文《谈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发表于《太原科技》、2003年4月《试论自动摘要技术》发表于《晋图学刊》、2003年10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发表于《情报杂志》、2003年11月《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发表于《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8月《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表于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公安教育论坛》(上册)。奖励荣誉:2001年9月被评为太原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2003年4月被评为2002年度山西省职教学会中专图书馆委员会“先进图书馆工作者”;2003年12月被评为太原市人民政府评为“太原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太原警官职业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 刘庆林,女,生于1964年6月,研究生,高级讲师,1995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调入学院。科研成果:1995年论文《国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发表于《学习与辅导》、1996年论文《试论头颈状态对体操的影响》发表于《山西体育科技》、1996年论文《试论人民警察依法行使权利学研究》发表于《警学研究》、2000年论文《大众健美操对中青年女性健美效果的实验》发表于《山西体育科技》、2001年论文《浅谈信息服务业》发表于《山西经济》、2001年论文《浅析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散手运动》发表于《搏击》、2001年论文《山西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原因分析》发表于《山西统计》、2001年论文《关于发展山西资本市场的几个问题》发表于《经济问题》、2003年论文《西部发展与山西经济》发表于《山西统计》、2001年论文《课堂育人方法谈》在第十一届“三北”会议获奖。奖励荣誉:1993年获太原市政府“夏打”先进个人、2004年获太原市优秀社区民警、2005年获太原市优秀社区民警。 朱玉,女,生于1972年3月,1994年7月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工学学士,1994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199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计算机上机操作与等级考试指导》副主编、2001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用计算机基础教程》副主编、2000年发表论文“浅谈计算机信息安全”。奖励荣誉:1997年被评为太原市公安系统优秀教师、1998年被评为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1999年被评为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党员、2005年被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评为先进工作者。 刑建刚,男,生于1963年4月30日,现任交通管理教研室主任,大学本科,1986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1986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刑事技术》参编,论文论文《30例自行车事故引起的颅脑死亡案例分析》和《表皮脱落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华法医学杂志》.奖励荣誉: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太原市公安系统优秀教师以及优秀党务工作者;2000年9月被评为高级讲师职称、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职称。 容翠梅,女,生于1962年2月,现任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大学本科,1988年毕业于中国刑警学院。1984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实用刑事技术教程》参编,发表论文《利用手印推测身高的三元回归方程》、《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学生全方位评价初探》。奖励荣誉:1995年荣立太原市公安局三等功,1995年荣获山西省公安厅优秀教师,1995年荣获太原市公安局最佳民警,1996年荣获山西省公安厅优秀教师,1991——1995年别评为山西省中专教育先进个人,2000年获太原市警校首届评教评学一等奖。 田明,男,生于1976年10月,硕士研究生,2001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大,2001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2004年《战时日军对山西邮政的破坏》发表于《山西师大学报》;合著《华北抗战史》(上卷)发表于《山西人民出版社》。奖励荣誉:2004年被太原市政府评为市职业优秀教师。 翟淑琴,女,生于1965年10月,现任基础教研室科员,199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2003年考取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光电研究所光量子与光学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在读),1984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论文《刑事技术教程》。奖励荣誉:1999年获太原市公安系统优秀教师。 周志琛,女,生于1975年9月,2001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2004年考取山西大学数学科学院研究生(在读)。1998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论文《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学习过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策略》、《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获奖荣誉:2000年获太原市公安系统优秀教师、2005年获太原警官职业学院优秀教师。 李明,男,生于1979年6月,现任计算机教研室科员,大学本科,2003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论文《浅议青少年犯罪》、《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我见》在第十四届“三北”地区公安院校教育研讨会上发表。奖励荣誉:论文《浅议青少年犯罪》、《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我见》在第十四届“三北”地区公安院校教育研讨会上获优秀奖。 李建利,男,辽宁大连人,现任现代技术教育处副处长,高级讲师,专业三级警督, 1994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1994年7月参加工作。科研成果:《警用计算机基础教程》任主编;《中文WINDOW98教程》;论文《基于WORD的现场平面图应用》。奖励荣誉:多次获山西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太原市政府教育先进工作者。

爱迪生发表的论文

爱迪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他乐观向上、热爱科学,发明了一千多项东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万人敬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迪生议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句老少皆知的话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这句话伴随着爱迪生这位天才发明家的一生,时刻激励着他,鼓舞着他。前几天,我读了《爱迪生传》才真正领会了这句话的意思。《爱迪生传》主要讲了爱迪生的一生。小时候,他脑中总充满奇怪的想法,常对老师提出令老师张口结舌的问题。他被大家视为低能儿,可他对科学却很感兴趣。一次,他救了一个小孩儿,孩子的父亲为了感谢他,免费教爱迪生学习电报原理。从此,他便与电的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此踏上了科学之旅。长大以后,他在纽约办了自己的公司。1876年,他改造了贝尔发明的电话。几年以后,他发明了电灯,当人们纷纷赞美他的时候,又有谁真正知道,他为此不眠不休了几个夜晚。

后来,有人做过统计: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2000多件,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新发明。

爱迪生的生平令我感触颇深,当他说要造出电灯时,大家都纷纷嘲笑他,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失败了也不气馁,一共试验了1600多次,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爱迪生做到了,靠的不仅仅是高智商,更多的是恒心,毅力,坚持。它的进取心是永无止境的,他并不因为让电灯亮而沾沾自喜,他向人们宣布,在灯泡寿命未达600小时之前还不算成功。而我们现在缺的就是这种好上加好,精益求精的进取心,爱迪生的辉煌人生少不了进取心。设想一下,如果他没有恒心,能有这么多发明吗?不,所有的发明都需要尝试,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总是最后一个来访的。如果爱迪生没有进取心,我们能有方便又实用的电灯吗?不,那么我们现在用的电灯也许只有2小时的寿命,十分不方便。我们可以不用人人像爱迪生那样出名,但我们要有毅力和进取心!

爱迪生由一位报童,一位发报员,升至到了全世界瞩目的闪耀地位。他的亲生经历无疑告诉大家,天才并非是于生俱来的,只有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才会成功!

当夜幕渐渐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打开了电灯。你瞧,这盏电灯,小梨子般的灯泡,却能把一间宽敞的房子照得通明彻亮,在灯光下看书写字多带劲啊!

不用问,电影你是看过的。想想看,铃一响,灯一熄,银幕上映出了千变万化的镜头,把你带入了各种不同的境地。你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引起喜怒哀乐的感情共鸣。可你知道,电灯、电影的发明者是谁呢?对了,他就是美国着名的发明家爱迪生。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爱迪生》这本书。爱迪生从小就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事业。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爱迪生如何在科学的道路上,刻苦钻研、顽强攻关;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他在“造福于人类”的思想鼓舞下,从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在千万次失败前面不灰心,不气馁、不后退、不屈服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电灯、电影、留声机等100多项的发明,成为受世界人们尊敬和爱戴的发明家。

读了《爱迪生》以后,我的心情久不能平静。我想:在向科学攀登的道路上,在向“四化”进军的征途中,我们五(3)班的40位同学能不能成为未来中国的爱迪生?一个又一个问号在我脑海里盘旋着。

以前,我想成为一个音乐家,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劲头不足,学习不够刻苦。读了《爱迪生》这本书后,我渐渐认识到以前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我要向爱迪生学习。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汗水是把愿望变成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干任何工作,不流汗水,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自然也不会有“天才”。

爱迪生关于“天才”和“汗水”的名言将铭记在我的心中,激励我顽强刻苦地对待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做出贡献。

爱迪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他乐观向上、热爱科学,发明了一千多项东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万人敬仰,然而,看过此书,我才知道,在一个个成功的背后,竟是一次次无数的失败。惊讶的是。无数次的失败竟没有丝毫令他沮丧,反而变得更加坚定。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我只要遇到小小的困难,就畏缩不前、伤心、沮丧,甚至半途而废,即使成功近在眼前,但一个小困难也会令我停滞不前,失去自信。即使下了决心,重新做起,只要别人冷嘲热讽,就会一下子软下来了。在优生行列里没有我的名字,在各活动里没有我的风采,在体育上,没有我的身影。

读了《爱迪生》一书,我发现自己竟是如此懦弱,爱迪生面对各种困难,意志依然坚定,我这些芝麻绿豆的失败算什么?因此,从那天起,我不在懦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怀着一份自信,当遇到失败是,就会想起爱迪生,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做了开头,就要一直干下去,失败了重新再来,别人说什么都不重要。这样定能成功。”有些时候我到头来还是失败,但是我没有沮丧,亦问心无愧。经过一翻辛苦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思想上,我是守纪的好学生。各科每次考试都取的优异成绩。在体育方面也很优秀。因此,我荣获“三好学生”的光明称号!

爱迪生(1847~1931) Edison,Thomas Alva 美国发明家。以创办工厂实验室、开辟使技术开发与科 学研究紧密结合的途径而名垂史册 。1847 年2月11日生于俄 亥俄州的迈兰的一个荷兰移民家庭。1931年10月18日于新泽 西州西奥兰治逝世 。幼时只受过3个月正规教育 。12岁起做 过报童、小贩、报务员等以自谋生计。因受M.法拉第的影响, 一生从事电学实验研究和发明。1868年他发明了一台选票记 录仪想推销给国会,但没有被采用。爱迪生的第一项发明没 有找到市场使他更注意发明的实用性。1869年,爱迪生由波 士顿移居纽约。他改进了金指示器电报公司的电报机,得到 公司经理的赏识 ,受聘月薪300美元( 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月 薪 )。1870 年 ,移居新泽西州 ,开始他的高效发明时期 。 1874年改进了打字机 。1876年 ,给A.G.贝尔发明的电话加 装了炭粒话筒,提高了受话的声响。 1876年,创办了他著名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 打破了以往科学家个人独自从事研究的传统,组织一批专门 人才(包括N.特斯拉等人),由他出题目并分派任务,共同 致力于一项发明 , 从而开创了 现代科学研究 的正确途径 。 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这使他名扬四海。1878年,开始白 炽灯的研究,在十几个月中经过多次失败后,于1879年10月 21日成功地点亮了白炽炭丝灯,稳定地点亮了两整天。1882 年,在纽约珍珠街创办世界第二座公用火电厂,建立起纽约 市区电灯照明系统,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雏形。电照明的实 现,不仅大大改善了人们生产劳动的条件,也预示着日常生 活电气化时代即将到来。1883年,爱迪生在试验真空灯泡时, 意外地发现冷、热电极间有电流通过。这种现象后来称为爱 迪生效应,成为电子管和电子工业的基础。1887年,移居西 奥兰治,并于同年在该市创建规模更大、装备也更新的实验 室,即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后人称之为发明工厂)。在这 里,根据G.伊斯曼的发明,制作了自己的照相机。1914年 , 用留声机和照相机制成了最早的有声电影系统。 晚年,他的发明和革新包括蓄电池、水泥搅拌机、录音 电话、双工式和多工式电报系统、铁路用制动器等。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他任海军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指导鱼雷和 反潜设备研究,发明了几十种武器。为此,美国政府于1920 年授予他卓越服 务奖章 , 法国政府授 予他军团荣誉勋位 。 1928年,美国国会授予他荣誉奖章。终其一生,爱迪生和他 的实验室共获1093项发明专利权。 爱迪生一生发明众多,但他毕竟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 , 因而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不能作出正确判断。19世纪末,交流 输电系统已经出现,但他仍坚持直流输电,并在与G.威斯汀 豪斯发生的激烈竞争中丧失了承建尼亚加拉水电站的合同 ; 他的实验室盲目试制磁力选矿设备,耗尽了发明电灯所得的 资金,最后不得不放弃。但是,爱迪生在电力开发、电器制 造和推广电能应用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 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他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迈兰,自幼就在父亲的木工厂做工,由于家庭贫困,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书。但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醉心于发明,正式登记的发明达1328种,被称为世界发明大王。他的发明创造不仅靠聪明才智,而且靠艰辛的科学实践。例如他发明电灯时,光收集资料,就用了200本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还用过头发和各种不同的竹丝,最后选中了日本的一种竹丝,经过燃烧炭化后,成为最初的灯丝。正如他自己所说:“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本文摘自西苑出版社《素质教育新教案》爱迪生不光彩的一页 1888年,美国电气工程师特斯拉和威斯汀决定发展交流电事业。爱迪生为了自己的直流电生意,激烈反对使用交流电,险些将交流电的使用扼杀于摇篮之中,延迟人类文明的进程。 他专门建立起一座巨大的实验室,雇用小学生们到街上去抓小猫小狗等牲畜做实验,残忍地将它们置于交流电下电死。他还疏通了纽约州监狱的官员,让他们答应将绞刑改为电刑,即改用交流电的电刑。由于没有经验,当局所使用的电荷太弱,犯人只是被电得半死。据当时媒体报道,这种恐怖的景象,比绞刑可怕得多。从此,交流电声名狼藉。交流电的推广和应用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 面对科学发明巨人爱迪生的连续诽谤和攻击,特斯拉与威斯汀毫不气馁。他们坚持实验,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交流电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1893年,在芝加哥万国博览会上,交流电以其明显的优越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A·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即P·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5年 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 索引序列
  • 终生爱晗的发表论文
  • 孙晗笑发表的论文
  • 荣晗精神科发表的论文
  • 山西大学包晗发表的论文
  • 爱迪生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